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模板

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模板。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老师在上课时需要依据教案课件来实施,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您是否了解“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所述观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看法!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1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

一、司马光于《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修成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该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给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二、宋词和元曲

宋代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词的兴盛。宋代涌现出来很多杰出的词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宋的柳永、苏轼,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和南宋的辛弃疾。苏轼,是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在多数文学形式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开创了豪迈奔放的新词风,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李清照发明了婉约的词风,擅长以浅近的语句、白描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真挚的感情,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他以悲壮慷慨的词,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悒不平之气。其中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语以寄之》最为著名。

元曲以杂剧为主。杂剧作家辈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最为著名,他一生写过60多种杂剧,其中《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三、绘画和书法

宋微宗在绘画和书法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花鸟画细致传神,“瘦金体”书法自成一家。张择端擅长画风俗画。他的《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宋代的书法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号称为“北宋四大家”。赵孟頫则为元代书法巨匠。赵书用笔圆润,骨力秀劲,世称“赵体’.

第三单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

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一、明朝的建立与制度

元末红巾起义爆发。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占领大都。朱元璋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三司互不相属,直接对中央负责。在中央,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使其直接对皇帝负责。制定和颁布《大明律》和《太浩》,完善司法制度。完善学校制定,实行科举,以八股取士。

二、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采取措施撤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南下,夺取了侄子的皇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登基后,改北平为北京,14,正式迁都北京。明成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宦臣,设立东厂。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成就。

2.能力培养

(1)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思想教育

(1)通过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了解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执着与严谨,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发愤努力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史学方面介绍了司马光及其著作《资治通鉴》。文学分两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是宋词的形成和成就,二是元曲的形成和成就。史学和文学是本课的重点,突出反映了宋元文化面貌。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元曲和风俗画产生的原因,这是当时城市经济发展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板书和放映资料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二)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

(三)学习新课

1.史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提问:中国古代有很多史学著作,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思考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资治通鉴》,多媒体显示此书)《资治通鉴》是一本史学巨著,价值很高,是谁写了这本书呢?(要求学生回答,引出作者司马光。显示司马光头像)

(1)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是个什么人?你以前知道他吗?(要求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联系小学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活跃一下气氛)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大后的司马光干什么呢?司马光长大后成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著名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的,反对变革,但在史学方面,他却是成就显著。他在史学方面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这本书的编写,耗费了司马光大量的心血,前后用了19年,他和助手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仅一部分草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而且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那么,《资治通鉴》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要求学生看书回答)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什么叫编年体?什么叫通史?(要求学生思考,尝试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编年体就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历史的一种体例,也就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通史就是从所能确知的最早时期到作者所在时代前的历史。《资治通鉴》就是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1300年的历史,共294卷。我们了解了《资治通鉴》的体例,那么,在这之前有没有过编年体的史书?(教师帮助学生回忆《春秋》这本著作)《春秋》也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但它不是通史,它只写了鲁国的历史,所以它只是一部国别史。

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中国古代还有一位姓司马的史学家,他是谁?他的著作是什么?(教师帮助学生回忆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按什么体例写《史记》的呢?也是编年体吗?(要求学生回答)《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纪传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例呢?它与编年体有哪些不同?我们来分析比较一下。(多媒体显示表格,各项内容逐次出现,师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填充表格)

体例特点优点缺点代表作品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容易明白事件先后顺序和前后联系对人物生平、事件原委难以详尽、完善《资治通鉴》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记载人物活动无法照顾时间顺序和事件联系《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便于完整地记载历史事件事件间缺乏联系,难以描绘社会整体发展线索《通鉴纪事本末》

我们对纪传体和编年体作了比较。一个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一个以时间为中心记述历史,有没有以事件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体列呢?(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明为纪事本末体,讲解过程中补充上表)《资治通鉴》作为一本史学巨著,它到底具有哪些史学价值呢?(要求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后,教师简单总结)

首先,《资治通鉴》创立了编年体通史的体例,以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次,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很多史书中都有篡改历史的现象,但司马光主张“直书”,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所以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信史”。第三,《资治通鉴》给后人以大量的统治经验和教训。司马光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后人,特别是统治者能从以前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资当政。因此,当写完此书后,他就呈给当时的皇帝宋神宗看,宋神宗认为这本书确实有借鉴的价值。因此赐名《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意为通过对往事的借鉴,可以利于当今统治。此后的统治者以及一些文人志士都非常重视此书。第四,《资治通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司马光在撰写此书过程中,不仅显示出他卓越的史学才能,而且显示了他超人的文学才华。如书中一些战争的描写,生动具体,栩栩如生,而且条理清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文学:意境悠远的宋词

(要求学生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要求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宋词

①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②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讲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教师创造意境,给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要求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景象雄浑壮观,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显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乐,后期忧郁、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要求学生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该是绿叶多而红花少。(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新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显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心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要求学生朗读《破阵子》之后,教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看见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快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能力。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3.戏剧:“感天动地”的元曲

①元曲的形成。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求学生看书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设问引起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②成就。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窦娥冤》。谁知道《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求学生尝试介绍,教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肯。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顺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出现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应验。在戏剧最后,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宋元文学成就斐然,在绘画和书法方面也很出色。

4.艺术(选修)

(1)绘画。我国绘画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到宋元时,绘画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更为广泛,风格更为多样,技巧更为成熟,基本上分为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其中风俗画是一种新的形式。相对于山水画和花鸟画的高雅与深奥,风俗画直接表现大众生活,更为通俗易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画呢?(提示学生参考元曲产生的原因思考)风俗画出现的原因也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它的出现也构成了两宋绘画的一个重要特色。《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重要代表作。(显示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讲解)此画高24.8厘米,长528厘米,画面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现了北宋晚期东京城郊的景色。宽阔的平原,嫩绿的树木,错落有致的农舍,一派清新自然的城郊风貌。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上的“虹桥”的景象,横跨汴河的大桥,急流中的运船,匆忙赶路的轿子和马等,表现了交通运输的紧张与繁忙。第三部分描绘了城市街景。林立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特色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反映了东京市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城市面貌。整幅画内容丰富,但安排得错落有致,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犹如带你从城郊通过虹桥逛了一趟东京城,这幅画不仅艺术价值很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北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具有史料价值。我们课本上还有一幅《村童闹学图》的风俗画,描绘了村重课间嬉闹的场面,生动活泼,形象逼真,非常贴近生活。

宋元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画家,你能列举出几个?(要求学生回答)他们有荆浩、黄筌、徐熙、宋徽宗、顾宏中、赵孟頫等。宋徽宗在政治上软弱无能,为亡国之君,但在书画方面却很出色,是一流的书画家,画花鸟画相当出色。元朝的赵孟頫,在山水、人物、花鸟等方面,无不精细传神,他的作品被誉为“神品”。

(2)书法。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回答)其中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书法家。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史学方面,司马光写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文学方面,“词”和“戏曲”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并产生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绘画与书法也是异彩纷呈,出现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共同描绘了宋元的历史画卷。面对这些成就,我们不禁为先人所折服,也不禁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而自豪,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祖国优秀而悠久的文化与传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奋发努力,振兴祖国。

(五)练习题

1.选择题

《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国别史

2.连线题

苏轼《破阵子》 清新委婉

辛弃疾《如梦令》 豪迈奔放

李清照《念奴娇》 豪放悲壮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川教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第7课,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并且超过北方,长期以来的经济格局发生转变,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表现,理解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从而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标志性表现的提取、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通过对教材图片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国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已经完成南移,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的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并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3、教学重点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

依据: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最终确立是南宋,直到现在这种格局没有变动。南方经济的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所以这两个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依据:伴随着政治重心的东移和南移,经济重心也转移到南方。学生理解困难,所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难点

二、说教法:

采用讲述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三、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阅读法

四、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思维活跃,对事物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需要教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并且适当讲述历史故事,调和氛围。本班学生基础薄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能力缺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五、说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辽宋夏金时期,我国的北方和南方经济都有了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繁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四大表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在讲手工业这一子目时,让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青白瓷的特点,从颜色,透明度,厚度,音质等方面来说。让学生观察宋代纺车图,归纳出宋代纺织业技术提高。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和城市繁荣,重点突出纸币的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城市的繁华,临安是南宋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商业都市;还有对外贸易活跃,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南方经济的发展就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伴随着政治重心的东移和南移,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在这一子目中,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师生合作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表现。最后是小结本课的内容。

在辽宋夏金并立时期,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较快,但南方发展速度更快,并且在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六、说板书设计

第7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发展: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提高;耕地面积扩大,水稻产量增长;作物种植区域扩大,棉花种植的扩大。

2、手工业进步:制瓷业和棉纺织业

3、商业繁荣:纸币出现,城市繁华,对外贸易活跃

二、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过程

3、表现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成就。

2.能力培养

(1)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思想教育

(1)通过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了解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执着与严谨,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发愤努力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史学方面介绍了司马光及其著作《资治通鉴》。文学分两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是宋词的形成和成就,二是元曲的形成和成就。史学和文学是本课的重点,突出反映了宋元文化面貌。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元曲和风俗画产生的原因,这是当时城市经济发展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板书和放映资料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二)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

(三)学习新课

1.史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提问:中国古代有很多史学著作,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思考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资治通鉴》,多媒体显示此书)《资治通鉴》是一本史学巨著,价值很高,是谁写了这本书呢?(要求学生回答,引出作者司马光。显示司马光头像)

(1)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是个什么人?你以前知道他吗?(要求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联系小学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活跃一下气氛)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大后的司马光干什么呢?司马光长大后成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著名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的,反对变革,但在史学方面,他却是成就显著。他在史学方面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这本书的编写,耗费了司马光大量的心血,前后用了19年,他和助手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仅一部分草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而且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那么,《资治通鉴》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要求学生看书回答)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什么叫编年体?什么叫通史?(要求学生思考,尝试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编年体就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历史的一种体例,也就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通史就是从所能确知的最早时期到作者所在时代前的历史。《资治通鉴》就是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1300年的历史,共294卷。我们了解了《资治通鉴》的体例,那么,在这之前有没有过编年体的史书?(教师帮助学生回忆《春秋》这本著作)《春秋》也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但它不是通史,它只写了鲁国的历史,所以它只是一部国别史。

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中国古代还有一位姓司马的史学家,他是谁?他的著作是什么?(教师帮助学生回忆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按什么体例写《史记》的呢?也是编年体吗?(要求学生回答)《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纪传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例呢?它与编年体有哪些不同?我们来分析比较一下。(多媒体显示表格,各项内容逐次出现,师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填充表格)

体例特点优点缺点代表作品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容易明白事件先后顺序和前后联系对人物生平、事件原委难以详尽、完善《资治通鉴》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记载人物活动无法照顾时间顺序和事件联系《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便于完整地记载历史事件事件间缺乏联系,难以描绘社会整体发展线索《通鉴纪事本末》

我们对纪传体和编年体作了比较。一个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一个以时间为中心记述历史,有没有以事件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体列呢?(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明为纪事本末体,讲解过程中补充上表)《资治通鉴》作为一本史学巨著,它到底具有哪些史学价值呢?(要求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后,教师简单总结)

首先,《资治通鉴》创立了编年体通史的体例,以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次,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很多史书中都有篡改历史的现象,但司马光主张“直书”,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所以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信史”。第三,《资治通鉴》给后人以大量的统治经验和教训。司马光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后人,特别是统治者能从以前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资当政。因此,当写完此书后,他就呈给当时的皇帝宋神宗看,宋神宗认为这本书确实有借鉴的价值。因此赐名《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意为通过对往事的借鉴,可以利于当今统治。此后的统治者以及一些文人志士都非常重视此书。第四,《资治通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司马光在撰写此书过程中,不仅显示出他卓越的史学才能,而且显示了他超人的文学才华。如书中一些战争的描写,生动具体,栩栩如生,而且条理清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文学:意境悠远的宋词

(要求学生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要求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宋词

①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②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讲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教师创造意境,给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要求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景象雄浑壮观,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显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乐,后期忧郁、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要求学生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该是绿叶多而红花少。(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新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显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心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要求学生朗读《破阵子》之后,教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看见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快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能力。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3.戏剧:“感天动地”的元曲

①元曲的形成。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求学生看书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设问引起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②成就。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窦娥冤》。谁知道《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求学生尝试介绍,教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肯。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顺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出现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应验。在戏剧最后,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宋元文学成就斐然,在绘画和书法方面也很出色。

4.艺术(选修)

(1)绘画。我国绘画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到宋元时,绘画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更为广泛,风格更为多样,技巧更为成熟,基本上分为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其中风俗画是一种新的形式。相对于山水画和花鸟画的高雅与深奥,风俗画直接表现大众生活,更为通俗易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画呢?(提示学生参考元曲产生的原因思考)风俗画出现的原因也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它的出现也构成了两宋绘画的一个重要特色。《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重要代表作。(显示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讲解)此画高24.8厘米,长528厘米,画面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现了北宋晚期东京城郊的景色。宽阔的平原,嫩绿的树木,错落有致的农舍,一派清新自然的城郊风貌。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上的“虹桥”的景象,横跨汴河的大桥,急流中的运船,匆忙赶路的轿子和马等,表现了交通运输的紧张与繁忙。第三部分描绘了城市街景。林立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特色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反映了东京市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城市面貌。整幅画内容丰富,但安排得错落有致,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犹如带你从城郊通过虹桥逛了一趟东京城,这幅画不仅艺术价值很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北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具有史料价值。我们课本上还有一幅《村童闹学图》的风俗画,描绘了村重课间嬉闹的场面,生动活泼,形象逼真,非常贴近生活。

宋元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画家,你能列举出几个?(要求学生回答)他们有荆浩、黄筌、徐熙、宋徽宗、顾宏中、赵孟頫等。宋徽宗在政治上软弱无能,为亡国之君,但在书画方面却很出色,是一流的书画家,画花鸟画相当出色。元朝的赵孟頫,在山水、人物、花鸟等方面,无不精细传神,他的作品被誉为“神品”。

(2)书法。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回答)其中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书法家。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史学方面,司马光写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文学方面,“词”和“戏曲”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并产生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绘画与书法也是异彩纷呈,出现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共同描绘了宋元的历史画卷。面对这些成就,我们不禁为先人所折服,也不禁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而自豪,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祖国优秀而悠久的文化与传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奋发努力,振兴祖国。

(五)练习题

1.选择题

《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国别史

2.连线题

苏轼《破阵子》 清新委婉

辛弃疾《如梦令》 豪迈奔放

李清照《念奴娇》 豪放悲壮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5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认识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认识宋词及三位杰出词人的风格与作品;欣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秋天景色;

宋元时期的书画家赵孟及作品;

宋代书法家──“宋四家”及作品。

通过引导学生对有关插图、幻灯片的观察、想象及对具体材料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在愉悦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懂得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其国家的强盛密不可分,并以此为基础。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录音等),加强课堂的热烈气氛和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景。

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比较法、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成功属于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不拘泥于现状、勇于创新的人。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以古人的精神为动力,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教学难点:

在学习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变化对文化繁荣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6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思想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承接《贞观之治》,继续讲述盛唐局面开创的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依据以上要求,教材从两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使唐朝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学情分析

本课教育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得到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他们学习历史已经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如:课前预习,了解主要知识点;阅读相关书籍,收集有用资料,扩充课程资源。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渐增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同伴交流探讨,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

教学方式设计

新课程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本课设计的两个主要环节,都旨在体现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重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有:“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商业的繁荣及城市的发展等一系列史实。提高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整理分析史料、图片等历史信息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图说《开元盛世》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想象、归纳等方法再现历史情境,了解盛世繁荣的表现,加深对唐朝农业工具革新的理解,化解学习上的难点,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美感和历史情趣;开元盛世论坛环节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初步认识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启示,提高分析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对一些丝织品、陶瓷工艺品、城市布局的赏析和认知,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突破方法是通过图说开元盛世环节,让学生在重现历史情境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感知和认识。

教学难点

1、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难以认知。解决方法是通过展示图片,与直辕犁作比较来突破。

2、开元盛世产生的原因。通过老师与学生互动合作使学生初步掌握其原因及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未制作课件。课前准备有:1、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基础知识。2、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设计]

一、杜甫《忆昔》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课堂活动:图说开元盛世;

四、讨论探究:开元盛世论坛;

五、本课知识总结: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结构图,归纳本课知识;

六、巩固练习。

[导入新课]

师:(指导学生齐读大诗人杜甫的《忆昔》,设问激疑,引发学习兴趣)1、这首诗描写了哪个时期的景象?2、开元是谁的年号?

生:(阅读思考,思维快速转向学习主题)

师:(讲述,导入新课)开元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意思是想有所作为,使唐朝更加强盛。唐玄宗在唐太宗、武则天时期的基础上,励精图治,人称“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他的统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师:(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一、展示教学目标

师:(设问置疑,展示教学目标;)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社会又繁荣到何等景象?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新课学习吧!

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历史一去不返,但我们运用相关的信息,丰富的想象力,合理的推断,会重塑生动的过去。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再现开元盛世景象?

生:(跃跃欲试)

师:(启发诱导)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开元盛世?

生:很快能答出政治、农业、手工业、商业四方面。

二、课堂活动---图说《开元盛世》

(一)、活动准备

1、师:(提出活动要求)

①、课本中有五幅插图,同学们按座位分成政治、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四组,分别对这些插图进行说明,形式不限,可以是解说词,短剧表演等。

②、准备时注意突出重点。如:“开元之治”取得的原因;解释曲辕犁、筒车的用途和工作原理,归纳农业成就;介绍唐三彩、青瓷、白瓷的特点,归纳手工业成就;介绍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商业繁华的状况。

③、分组交流,每组发言人数,形式不限,最好不要重复前面说过的,每组时间5分钟。

④、最后由全班评比“最佳小组”和“最佳解说员”,予以10分加分鼓励。

2、生:(分组活动,讨论交流,教师深入每个小组,巡回答疑。)

(二)、课堂交流展示

1、师:(调控时间和课堂节奏,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分组交流,引导学生及时补充本组发言,对精彩表现及时予以鼓励。)

2、生:(在教师指导下,按政治组、农业组、手工业组和商业组的顺序进行活动。)

(三)、活动评价

1、生:(评比“最佳小组”和“最佳解说员”。)

2、师:(综合点评学生表现,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指出不足,补充学生遗漏的重要知识点。)

三、讨论探究----开元盛世论坛

1、师:(主持论坛,提出论坛议题。)

①、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在位的唐太宗和唐玄宗有哪些相同之处?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②、我们已经了解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那么,你认为促使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有哪些?你能否说说一个国家盛世局面的出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③、自主探究:学习任务是将从教材、地图册等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设计问题,并做出解答;之后全班交流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设计问题时,可能会出现问题重复和问题零散两种倾向,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和积极性,同时又要注意作答的科学性、规范化。)

2、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3、生:(小组交流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新课小结]

(一)、知识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1、师:(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再接再厉)《图说历史》活动中,大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我们重塑了开元盛世的部分历史场景。开元盛世论坛同学们激扬思维,谈古论今,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下面请同学们继续开动脑筋,设计一个表格,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

2、生:(同桌为一组进行设计。)参考表格如下:

师:(讲述总结)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在唐太宗、武则天的基础上,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完成《资源学案》本课习题。

课后学习延伸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大起大落,耐人寻味。蜚声国内的华清池遗址,绝唱千古的白居易《长恨歌》,让我们无法避开唐玄宗。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来补充课内的学习吧!

教学后记

初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多数学生将历史视为不需花多大力气去学的副课,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心头抹不去的痛,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喜欢看历史题材的书籍、影视等,这无疑对历史学习非常有利。因而,我常常思考怎样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我们用的历史课本知识系统,图文并茂。在本课,我设计了两个可操作性很强的环节----图说开元盛世和开元盛世论坛,期望最大限度利用图片、文字等资料,让孩子们动手、动口、动脑,重建历史场景,在学习中得到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给他们合作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表现自己的才能,得到学习的快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基本能主动参与,不少表现令我惊喜。图说开元盛世环节,政治组,1班的李兴,根据课本小字资料改编的评书故事表演,颇有大家风范,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农业组3班最棒,他们扮演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展览解说员,不仅介绍准确,还和听众问答互动,非常逼真。手工业组最出彩的是2班,他们结合我国被称为瓷器大国,进行艺术欣赏讲座,分析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特点。商业组,长安城是唐朝商业繁荣的缩影。几乎所有班级学生在介绍时,都设计为长安城导游词,这或许与不断升温的旅游热有关吧。

不过,学生也会有误区。在进行活动评价时,4班明显有失公平。我引导:“学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用你客观公正地评价,来显示你的水平吧!”大部分学生能及时修正自己的偏失。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情景模拟,移情深入到历史场景,根据史料并加以合理地想象,分析出“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繁荣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2.学生概括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主要措施,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唐朝达到全盛的历史地位。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能力教强的学生向全班展示小组成果,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体会到“开元盛世”的繁盛是多方面的,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5.学生感受到唐朝统治前期的繁荣,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2.教材以杜甫的《忆昔》导入,从宏观上介绍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景象。第一部分为“开元之治”,介绍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为人节俭,以身作则的情况。第二部分为“盛世经济的繁荣”,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开元盛世经济上的表现,具体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耕技术,新品种蔬菜从西域传入,江南盛产茶叶,曲辕犁、筒车的创制;丝织技术高超,唐三彩;长安坊市制。教材继而小结“开元盛世”的表现,是唐朝的全盛时期。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唐朝的衰亡”,介绍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继而灭亡。第三部分是小字部分,略讲即可。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观看影视作品,对唐玄宗统治后期比较了解,尤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和安史之乱的史实,加上此部分在教材是小字部分,不需要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学生对唐玄宗前期的情况知之甚少。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去把握一个时代的特点的分析方法。学生也可以从提供的史料中提炼关键词,但分析和概括能力有待提高。七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和古诗比较感兴趣,要补充一些关于“开元之治”的小故事,提供古诗时要加上注释,让文言文水平较低的学生也不会产生障碍。学生对图片能产生直观的感受,促进理解,因而要给学生提供曲辕犁、唐三彩和唐长安城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空间。另外,我校提倡“先学后导,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对小组合作参与度也是较高。但实际教学中很有可能小组的分析可能不够深刻和不到位,教师要加以补充和引导。在小组合作中,有部分同学比较内向,教师要鼓励每位小组成员对小组成果有所贡献。

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讲解法、情境创设法、提问法

教学资源:学案(包括文字史料和图片)、课件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开元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

六、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忆昔·其二》后半部分的节选,慨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的特点。

2. 收集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唐诗,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3课 “开元盛世”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忆昔·其二》后半部分的节选,慨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的特点。

2. 收集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唐诗,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8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在世界文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20分钟)

1、老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4、 指导学生列表(包括书名、作者、创作时间、小说题材等)比较归纳出四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5、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1)> 罗贯中 (2)> 施耐庵 (3)> 吴承恩

二、戏剧的繁荣(6分钟)

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讨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剧片断,学习了解京剧的产生。

课后习题

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课后习题

板书

一、小说:“明代三大奇书”: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二、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9

不同于《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中的内容,涉及到四大发明,《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宋词元曲和书法,绘画,典籍上,这就给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化“古板”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便是我在教学设计和备课过程中始终思考的问题,而且由于学生的语文积累较薄弱,平时对于元曲,书法,绘画的了解又知之甚少,这就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本课的导入环节,我采取了直接导入的方式,并在介绍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后,将其与司马迁的《史记》进行简单的对比,对学生进行了语文常识的普及,详细解释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

在对宋词,元曲进行了简单的讲述之后,让学生跟读朗诵诗词;而对于绘画和书法则以观赏为主,同时插入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认为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他们不需要高深的历史结论,他们需要的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经过自身的经验,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史书的体例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从而帮助学生的掌握,归纳系统化知识,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对宋词的学习,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经学生自主参与,跟读朗诵,让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其中,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文化修养提供了平台,不仅赏析了杰出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作及其词的艺术风格,而且对宋词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文字兴趣和鉴赏能力。对于元杂剧的学习,以讲述《窦娥冤》的故事为主,结合学生与历史对话的实际反馈,加深学生对元杂剧的了解,感受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结。但是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仍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都需要我在每节课后多做反思与总结,争取呈现给学生一个最有效的课堂。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10

【字音、词义】

一.拼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皂荚(jiá)树 油蛉(líng) 斑蝥(máo) 臃肿(yōngzhǒng) 珊瑚(shānhú) 攒(cuān) 长(cháng)妈妈 人迹罕(hǎn)至 敛(liǎn) 秕(bǐ)谷 系(jì) 蝉蜕(tuì) 盔(kuī)甲 锡箔(bó) 哽(gěng) 鸡毛掸(dǎn)子 咻咻(xīuxīu) 玉簪(zān)花 骊(lí)歌 锲(qiè)而不舍 兀兀(wùwù)穷年 沥(lì) 群蚁排衙(yá) 迥(jiǒng)乎不同 归省(xǐng) 气冲斗(dǒu)牛 潺潺(chánchán) 行(háng)辈 惮(dàn) 撺掇(cuānduo) 凫(fú)水 橹(lǔ) 旺相(xiàng) 撮(cuō) 桕(jiù)树 棹(zhào) 楫(jí)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jī)绊 蓦(mò)然 冗(rǒng)杂 告罄(qìng) 戛(jiá)然而止 拽(zhuài) 毛骨悚(sǒng)然 怏怏(yàngyàng)不乐 虞(yú) 毋(wú)宁 吞噬(shì) 羸(léi)弱 斫(zhuó) 泅(qiú) 眼睑(jiǎn) 眸(móu)子 呷(xiā) 咩(miē) 悲怆(chuàng) 娴(xián)熟 木屐(jī) 炽(chì)痛 嗥(háo)鸣 谰(lán)语 镐(gǎo)头 踌躇(chóuchú) 磐(pán)石 义愤填膺(yīng) 水门汀(tīng) 颦蹙(píncù) 粲(càn)然 嗔(chēn)视 叱咤(chìzhà)风云 尽态及妍(yán) 砭(biān)骨 崔巍(cuīwēi) 阴霾(mái) 抽搐(chù) 剽悍(piāohàn) 窥伺(kuīsì) 疮痍(chuāngyí) 阔绰(chuò) 项鬣(liè) 遒(qiú)劲 妒忌(dùjì) 相得益彰(zhāng) 觑(qù)

二.生字

1. 确凿 攒 菜畦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 适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拗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 肿胀 叮嘱 惧怕 骊歌 花圃

3. 丑陋 讪笑 嫉妒 来势汹汹

4. 瞬息 幽寂 延绵 荒草萋萋

6. 巅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九曲连环

7. 郝 叟 哽 懊悔 祈祷

8. 逼狭 坎坷 阻抑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9. 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污秽

11.宰割 筹划 彷徨 仰慕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13.重荷 愁苦 深邃 踌躇 巴望 锁闭 磐石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14.博学多识 一拍即合 寻欢作乐 忘乎所以 义愤填膺

16.惮 踱 棹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17.狂舞 闪射 火烈 飞溅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搏击 烧灼 奔突 翻飞 大彻大悟

18.撇 蘸 幽暗 舒服 疏密 包罗 朱砂 口头禅 参差不齐

19.清扬 咿哑 端凝 颦蹙 粲然 嗔视 变幻多姿 本色当行 离合悲欢 低回婉转

静穆 叱咤风云 浑身解数 高视阔步 尽态及妍 息息相通

21.拽 无垠 癫狂 凛冽 吞噬 销蚀 羸弱 遗孀 坚持不懈 千辛万苦 精打细算

风餐露宿 夜不成眠 精疲力竭 闷闷不乐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洋洋自得 告罄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疲惫不堪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念念有词 步履

语无伦次 与其……毋宁

22.泅 作践 沮丧 搁浅 斫痕 日规 抵御 愁闷 孤立无援 冻饿之虞 闻所未闻

郑重其事 知足安命 不毛之地 不可思议 聊以自慰

23.砭骨 履践 崔巍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头昏眼花 腰酸背痛 勇往直前

24.余暇 阴霾 疆域 迫不及待 孜孜不倦 刚毅不屈 梦寐以求

26.巢 瞅 雏 呷 垂蔓 眼睑 眸子 流泻 斑斑驳驳 生意葱茏

27.肌腱 逞能 恍惚 甜腻 娴熟 进退维谷 一尘不染 略胜一筹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28.铰 劝诱 抽搐 沟壑 不羁 叽叽喳喳 石破天惊

29.觑 鬣 剽悍 驯良 疆场 勇毅 窥伺 迎合 疮痍 枉然 阔绰 观瞻 慷慨以赴

庇荫 遒劲 犷野 畸形 颚骨 妍丽 相得益彰 有过之无不及

三.解释

1.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2. 人声鼎沸:形容人生喧闹。 沸:水开。

3.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4.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刻。

5. 兀兀穷年:辛辛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劳苦的样子。 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6. 群蚁排衙:这里指整洁地排列着。 衙:衙门。

7.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迥:差得远。

8. 一反既往:完全和过去不一样。

9. 警报迭起:这里指国民党蓄意杀害闻一多的信号多次出现。 迭:屡次。

10.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胜可以直冲云霄。 斗、牛:泛指天空。

11.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12.义愤填膺:胸中布满了正义的愤恨。 膺:胸。

13.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4.戛然而止:声音忽然中止。

15.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16.尽态及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的显示出来。

17.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惧怕。 悚然:惧怕的样子。

18.怏怏不乐:形容不满足或不兴奋的神情。

19.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20.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

21.生意葱茏:形容草木生气盎然,繁茂青翠。

22.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 维:是。 谷:穷尽,指困境。

23.略胜一筹:比起来稍微好一些。 筹:筹码,计数的工具。

24.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kōnghóu)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这里用来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25.慷慨以赴:毫无私心,好不吝惜地前往。

26.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益:更加。 彰:明显。

27.海市蜃楼: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现在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不存在的事物。

28.忧心忡忡:忧愁的心情不能安静。

29.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风。

30.高枕无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31.恭恭敬敬:十分有礼貌。

32.锋芒毕露:好表现自己,把才华完全显露出来。

33.当之无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名实相符,毫不惭愧。

34.忘乎所以:自得忘形到了极点。

35.一拍即合:比喻双方往一起一凑就能合得来。

3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辞劳苦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37.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38.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四.近义词辨析

1. 离别:向人表示别离。

2. 告成:(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3. 告吹:(事情。计划等)宣告落空或失败。

4. 告辞:(向人)辞别。

5. 告贷:请求别人借钱给自己。

6. 告发:举报揭发。

7. 告急:报告情况紧急请求救援。

8. 告捷:报告胜利的消息。

9. 告诫:(对下级或晚辈等)正告劝诫。

10.告竣:宣告完成(多指较大的工程)。

11.告密:告发别人的私下言论或秘密活动。

12.告罄:本指事情完毕,后指财物用尽或货物售空。

13.告饶:求情讨饶。

14.告示:发布通告、禁令等。

15.告诉:对人说(有关事情),让人了解。

16.告退:自己请求辞去职位。

17.告慰:表示安慰。

18.告终:宣告结束。

19.告状:(当事人)向法院报告案情,请求立案审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11

一、科学定位,优化教学效果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主题。

首先,本课的课程内容为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其次,本课主要学习四部分内容,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这些内容均和本单元主题切合,由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繁荣、开放。紧扣这一主题,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会习俗及多彩的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通过历史图片及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学会发掘、概括历史信息,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感受盛唐气象,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平等友好的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二)立足课堂,培育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在本课中,最突出的历史素养有:

(1)史料实证素养,本课运用了大量古代的壁画、瓷器、雕塑、石碑、绘画、书法等实物史料,如展示出土的秘色瓷、唐三彩骑驼乐舞俑,证明唐朝陶瓷业生产水平很高,展示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吹排箫乐伎壁画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展示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阎立本的.《步辇图》、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等说明唐朝书法、绘画方面成就斐然。这些实物对于历史研究起到了证据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

(2)家国情怀素养,本课通过讲解唐朝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感受到盛唐的气象,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通过学习唐朝与各民族交往,尤其是通过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认识到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通过引用并朗诵唐朝的诗歌,感受唐朝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贴近学生,凸显教学立意。

根据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在于:1.全面了解盛唐繁荣开放景象,基于课程标准,本课应让学生掌握的是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会习俗及多彩的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这既符合本课教学内容实际,也符合初中学生的接受水平。2.阅读历史图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阅读历史图画,本课采用了《雨中耕作图》、《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秘色瓷》、《步辇图》、《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弈棋仕女图》、《吹排箫乐伎壁画》、《颜氏家庙碑》等大量的图画,既通过图画认识和了解了唐代在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优化环节,教材子目有机整合

(一)教材整合的设计

本课分成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四个方面,看似相互独立,但实际上这四个子目之间前后有着联系。讲民族关系时,运用了阎立本的《步辇图》,讲解了文成公主入藏这段历史,同时通过图片了解到了阎立本的人物画中的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凸显了唐朝绘画的成就。在讲解开放的社会风气时,运用了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图,既描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又展示了唐朝雕塑成就斐然。我认为把教材有机整合解决了内容繁杂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构建起历史知识结构的完整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材整合的注意点和反思

教材整合要服务于教学,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成就历史课堂的魅力。所以教材整合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课程标准是编写历史教科书的依据,也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在进行教材整合前首先要研读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其次,整合也不能漫无边际,要从历史观和文明观角度对教材中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迁移和必要的取舍。另外,教材整合要结合学情和教师自身特点,在备课时应多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认知水平和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并能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估,以生成一份结合学情特点的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整合子目内容,突出重难点,教师在整合时还要考虑自身特点,语言习惯,知识结构组成等,切莫东施效颦。本课的教材整合我认为可以再精致些,使用时机再灵活些。教材的整合要建立在学生预习较为充分的情况下进行,要不然教材整合的结果会适得其反。

三、以诗证史,挖掘史料资源

本课讲的是盛唐气象,既包含了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也包含了文学艺术,而唐诗恰恰是文学繁荣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很多源自于当时的社会表现,通过诗歌来验证史实,体现史料来源的多样性,也帮助学生学会对史料真伪的辨析,充分挖掘了诗词背后的史学资源,为此,我精心挑选了四首诗,诗的内容有关于筒车的使用,长安城的宏伟,对少数民族的册封、唐女子下棋,涵盖经济、民族关系和社会风气三个方面,而且是盛唐时期的作品,以诗证史,借诗歌内容来考订史实,由诗以见证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的繁荣、开放,同时也展示了唐诗的魅力,将主观的鉴赏活动与严谨的学术考辨相结合,以诗证史,不仅大大拓宽了唐诗解读鉴赏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提高唐诗研究的学术品位,扩大了史料范围,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从本课采用的以诗证史法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多角度的认识了盛唐气象。在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时,要注意到诗与史实属特征不同的两个领域,“虚”与“实”之分野十分明显,因此在选择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史料。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