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级数学教案内容

1-6年级数学教案内容。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有效方式。我们强烈推荐这篇“1-6年级数学教案”文章内容深入浅出不容错过,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示请动动手指把它收藏起来!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2

21.2.1 配方法(3课时)

第1课时 直接开平方法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

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__=(x-________)2;(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

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2)2 p2.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 解方程:(1)x2+4x+4=1 (2)x2+6x+9=2

分析:(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2

即x+3=2,x+3=-2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2,x2=-3-2

解:略.

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2提高到14.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6页 复习巩固1.第2课时 配方法的基本形式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重点

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难点

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4x2+16x=-7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p或mx+n=±p(p≥0).

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2+6x-16=0移项→x2+6x=16

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

解一次方程→x1=2,x2=-8

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2-8x+1=0 (2)x2-2x-12=0

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1,2.(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1)(2).第3课时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

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重点

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

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x2-4x+7=0 (2)2x2-8x+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

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

例1 解下列方程:

(1)2x2+1=3x (2)3x2-6x+4=0 (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2.(3)(4)(5)(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3.(3)(4).

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

(2)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21.2.2 公式法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

(1)x2=4 (2)(x-2)2=7

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3=7x

(老师点评)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

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x2-7x+3=0 (2)ax2+bx+3=0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b+b2-4ac2a,x2=-b-b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ax=-ca

配方,得:x2+bax+(b2a)2=-ca+(b2a)2

即(x+b2a)2=b2-4ac4a2

∵4a2>0,当b2-4ac≥0时,b2-4ac4a2≥0

∴(x+b2a)2=(b2-4ac2a)2

直接开平方,得:x+b2a=±b2-4ac2a

即x=-b±b2-4ac2a

∴x1=-b+b2-4ac2a,x2=-b-b2-4ac2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x-1=0 (2)x2+1.5=-3x

(3)x2-2x+12=0 (4)4x2-3x+2=0

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5)(x-2)(3x-5)=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4,5.21.2.3 因式分解法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 解方程:

(1)10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

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一、复习引入

1.已知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

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

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b+b2-4ac2a,x2=-b-b2-4ac2a.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b2-4ac与-b-b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x2 x1•x2

x2-2x=0

x2+3x-4=0

x2-5x+6=0

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x2 x1•x2

2x2-7x-4=0

3x2+2x-5=0

5x2-17x+6=0

小结:根与系数关系: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的关系是:x1+x2=-p,x1•x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

(2)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

即:对于方程 ax2+bx+c=0(a≠0)

∵a≠0,∴x2+bax+ca=0

∴x1+x2=-ba,x1•x2=ca

(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3x-1=0 (2)2x2+3x-5=0

(3)13x2-2x=0 (4)2x2+6x=3

(5)x2-1=0 (6)x2-2x+1=0

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2-22x+1=0 (x1=2+1,x2=2-1)

(2)2x2-3x-8=0 (x1=7+734,x2=5-734)

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 已知方程2x2+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

变式一:已知方程x2-2kx-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2-5x+k=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课堂小结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

四、作业布置

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5x-3=0 (2)9x+2=x2 (3)6x2-3x+2=0

(4)3x2+x+1=0

2.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

3.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1)、(2)班成绩一般,两极分化严重,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风气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不少学生自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最后一学期,,最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耐心教育,此外,面临中考阶段对学生要有总体的掌握,使之考出好成绩。

二、本册教材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及价值观:

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2、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应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地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三、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内容只剩两章,:圆与统计估计。

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视图。本章设涉及的概念、定理较多,应弄清来龙去脉,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定理。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是本章的难点。

统计估计这章有总体与样本、用样本估计这两节内容。统计是统计理论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部分估计全体。本章在介绍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后,先后以百分比、平均数和方差为例,介绍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

除了这两章,还要复习初中数学教材其他的内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圆这章中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

的重点。

统计估计这章的重点是用样本的某种特殊性来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

难点:

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的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统计估计是用样本的某种特殊性来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

五、教学中要采取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通盘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制作总复习计划。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3、重视课后反思,及时将每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

4、积极与其他老师沟通,提高教学水平。

5、积极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建议。

6、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

7、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方法的引导。

8、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计划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三角形;第九讲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第十一讲圆。

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4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辅导与发现探究法”。力求体现知识结构完整、知识理解完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索问题、动手试验、发现规律、做出归纳。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法建议:

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

这里注意两点:

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

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5

经过三年的努力,在今年的中考中,我所教248班的数学成绩比以往的任何一届有了一定的提高,下面就是本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吸引每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想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时常要求学生学会听课,那么自己的课堂是不是能吸引住学生,能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只有充分备好课,力争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亮点,让学生感觉每节课都象是很新鲜,渴望求知的欲望若能给吊起来,这样的课应该成功一半了。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案例分析法。

2、调动学生的积极。

3、要善于探索。

二、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看到学生时,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课余时间主动跟他们聊天,拉近心里的距离,做这他们的好朋友。还要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让师生关系和谐起来,信其人,顺其道。

三、虚心向别人学习。

1、向同事学习。

2、向学生学习。

经过三年的努力,248班的数学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韦雪芬、周立斌、黄嘉慧、凌航、周保宏、韦婷婷、韦晓敏等同学,在这次的中考中都考到了A等分,并且考上高中都进入宏志班或民族班。当然经过一轮教训还是很多的,在今个学期我教的252班(也是毕业班)中我将改进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高标意识。

2、面向全体学生。

走进新课改,学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本学期担任初三的数学教学工作,工作中有得也有失,现反思如下:

一、教育教学中的得:

1、能制定正确教学目标:

平时教学中,不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注重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我把平时的教学目标要求定在中等偏下水平,重点内容适当提高,使素质高的学生能取得较好成绩,对于基础太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复习目标只要求达到教学大纲的最基本的要求,强调熟记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并能掌握基础题的基本解法。通过努力,使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均有所提高。

2、寓复习于平时教学过程中:

为了完成复习任务,又要减轻学生在集中复习时间的负担,我把复习内容有计划地分散在平时学习中。从初三开始教学就有目的地回顾总结。复习了与初三知识相关联的初一、初二年级的重要数学知识,结合教材,因势利导进行复习。平时在课堂复习、提问、小测验、有目的的检查复习初一、初二等知识点。这样做能使初一、初二等已学过的重要知识反复在学生头脑中出现,可以减少遗忘率。

3、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题:

目前初三学生每人手中均有学习资料,这些资料中基础知识偏少,较难的题目偏多,解题方法着重技巧性而不突出基本思路和方法,总的情况是要求偏高、偏深,脱离我校学生的实际,也不符合我校的学习要求。因此平时在备课中我注意重点备好学生的练习及复习训练题。布置作业做到了有布置就一定有批改,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自编习题要求中等偏下,多数题目是基本训练,重点题型反复训练,逐步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

由于学生之间思维的差异及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特别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指导,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学习达到不同水平。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进一步追问,对学生做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答案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及时矫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达到复习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工作的失:

错误的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乐观的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作业过程是正常化的,结果导致走了一段弯路。在初三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赶教学进度,因此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讲的多、练的少的现象。没有很好的把握教育管理与初三数学教学的关系。平时在初三数学教学中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时对存在问题讲道理多了,具体辅导工作少了。章节考试及模拟考试注重了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对学生知识缺漏情况少了统计及分析,少了针对性的评讲,更少了针对性的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

三、三阶段复习的做法:

1、注重了课本知识,进行了查漏补缺。

另外,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了的题,有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课本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题不仅要理解,而且一定还要会做。同时,对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课题研究》《做一做》《想一想》等内容,我们也一定要引起重视。

2、注重了课堂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3、夯实了基础知识,学会思考。

4、注意了知识的迁移,学会融会贯通。

5、复习形成了梯度,选择典型习题。

6、重视基础知识,注重解题方法。

四、今后的教学思路: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融洽师生情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诚心实意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健全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抓盲点,,另一方面重视解题模式的总结,注意突破难点,这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四)切实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后进生格外关心,注意辅导其学习方法,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做好测验及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知识缺漏情况的统计及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进行针对性的跟踪训练和检查.

(五)继续贯彻学校领导的工作决策,不断注重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使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六)进一步发扬教学工作中的优点,改正过去工作的不足,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总感到有许多的不足与思考。从多次考试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基本的题目的掌握具有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些常见的题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平时教学中总感到这些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再多强调,但事实上却是问题严重之处,看来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练习的反馈与矫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的作用,将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当天了解、当天解决、矫正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

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一日为好。

二、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

三、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

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形式。咳提前设计矫正方案,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在作业的检查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总之,反馈矫正一定要落在实处。

我们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也会不如人意。

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不断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从中认识到学习的乐趣。

五、营造平等融洽、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如何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禁锢的要解放,潜在的要诱发,真正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学期我除了完成教材内容以外,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补习学生基础知识及拓宽优秀生知识面上。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每一堂课都焕发出活力,以此降低学困率,提高优秀率。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要在“努力”二字上下功夫。教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功夫不负苦心人”,“有一分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读书是这样,教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凡是教了多年书的老教师都这样认为,“成绩是苦干出来的,学生是磨练出来的”。所以,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做“拼命三郎”,有首歌词不是说“爱拼才会赢”嘛。也不是说,只要蛮干就会出好成绩,当然,苦干还要加巧干才行。我想巧干除了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手段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探索出一种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式。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6

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二年级学生共有学生40人,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二、教材分析 :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5、会辨认锐角、钝角;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五、教学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

8、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必然算法是多样的,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一、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生的认知方面,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方法。在我执教的一班:优等生比较多,但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学习习惯要加强。二班:学习成绩比较平均,尖子生较少,学习困难生比较多。在学生的情感方面,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上课的时候都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按时认真完成,但个别学生对待学习意识不强,不会主动学习,需要家长和教师多方面引导。针对这些情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学数学中得到快乐,发展思维。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解决问题,表内除法,图形与变换,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

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5、会辨认锐角、钝角;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现在共有学生240人。从学生的年龄结构看,分为两个年龄段。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刚刚从外校转过来的,转学生大部分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没有学,因此学生的基础层次差了一些其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应尽量将他们缺失的知识补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更多的发展。另外从去年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基础较扎实。但还是有少数学生的听课习惯、行为习惯不太好,影响了学习成绩,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已经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体。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①数一数与乘法;②乘法口诀(一);③观察物体; ④分一分与除法;

⑤方向与位置; ⑥时、分、秒; ⑦乘法口诀(二); ⑧除法;

⑨统计与猜测; ⑩总复习。

三、主要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或习题中,至少安排了11项实践活动: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

2、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么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

4、站在不同的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5、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

6、观察夜晚的星空,你能找到北斗星吗?

7、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估计用了1分后停止,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1分。

8、唱一首歌,估计用了几分时间。

9、1分你大约能跑多少米?

10、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

11、调查你们小组的同学每天睡多长时间(不到10时、达到10时)。

经历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并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五、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六、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3、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4、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6、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7、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8、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9、作业除了基础统一之外,要分层次留作业,多留研究实践性作业。

10、加强培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