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局双拥工作总结

粮食局双拥工作总结。

年轮流转,时光飞逝,回想起来,在一段时间中,我们会有一些深刻经历了很多 ,很有必要给自己写一份总结,一份给自己的总结,总结的作用是用于客观的发现自我。对于总结范文你有什么心得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粮食局双拥工作总结,欢迎你的品鉴!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双拥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双拥工作是一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面对军粮工作的新形势,市粮食局及市军粮供应站立足高标准,坚持高质量,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全力以赴做好双拥工作。 领导力量到位。市粮食局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纳入军粮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罗勇任组长,分管副局长张世军为副组长,健全组织机构,确保双拥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制度政策到位。为保证双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市军粮供应站健全完善了军地双方联合检验制度、走访部队制度、行风监督员制度。从部队聘请了21名干部战士为军粮行风监督员,每年召开行风监督会,征求部队官兵对军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军地双方嘘寒问暖,共叙军民情意,共商军粮供应大计,并将双拥工作纳入考核范围。
二、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的双拥氛围。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职工的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凝聚军心民心,巩固军民团结。在工作中,市粮食局及市军粮供应站坚持树立以兵为本的思想,做到我是军粮人,干好军粮事。
市粮食局及市军粮供应站还结合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充分利用“八一”建军节等有利时节,开展主题鲜明的军地共建活动。xx年“八一”建军节,市粮食局全体党组成员每人带一个队率市军粮供应站深入部队进行慰问,先后到省武警直属支队、炮兵学院、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省军区、包河区人武部,合肥警备区,省委警卫连等部队,向广大官兵致以节日的慰问,并送去价值2万多元的绿豆、白糖等防暑降温食品,每到一处,局领导都和部队座谈共叙军民鱼水情谊,对驻肥部队对军粮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请部队官兵对我市军粮供应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截止xx年10底,市粮食局及军粮供应站慰问部队经费达3.4万元。
市军粮供应站自94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为僻远部队义务送粮,职工们不论酷暑严寒,把米、面、油送到部队官兵手里,把党的温暖送到了部队官兵的心里,xx年(截止10月底),市军粮供应站为部队送粮油上门300多次,粮油达40万公斤。做到部队走到那里,我们军粮供应保障到那里。
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去年10月份合肥市军粮站荣获安徽省双拥工作模范先进单位称号,也成为合肥市粮食工作的新亮点。
三、加强军地协作,提高双拥工作水平。
市粮食局及市军粮供应站紧紧围绕保证军粮质量和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一主题,不断加强军民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视军人为亲人,全力支持部队建设。市粮食局及市军粮站把加强与驻肥部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千方百计帮助部队排忧解难。
为了给部队提供一个良好的购粮环境,市军粮供应站拨资5万多元,对开票门市部进行了重新装璜, 80平方米营业大厅,经过维修好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将原来分割式的营业室改造成敞开式,拉近了与购粮官兵距离,采用半开放式台、旋转式座椅、新型节能灯具,主体装璜和色彩高雅相配,沙发、空调、饮水机、电话一应俱全,为部队官兵提供了良好的购粮环境。对电子卡的购粮设备配备值班室、保险柜,指定专人值班,并投入1万多元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确保了军用购粮卡的设备安全。 (1)(2)



gz8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粮食局粮食工作总结


县粮食局成立于1953年2月,是主管全县粮食工作的专门机构。其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粮食的方针政策,制定和颁布县内有关粮食工作的决定、计划,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管理方案,负责全县粮食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工作。自成立以来,粮食工作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全过程,在全县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严格执行政策,搞好粮食购销工作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予以抓好。在粮食供给较紧张的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发展水平不高,粮食增长速度缓慢,求大于供的矛盾突出。为了确保城镇居民的基本口粮供应,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的“四统一”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总产量供求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长期短缺变为丰年有余,总量供求基本平衡。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从1985年起,国务院开始取消粮食统购,公粮、余粮改为“合同定购粮”,执行一年后又改为“国家定购粮”。统销未取消,仍然维持平价供应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政策。粮食流通实行国家定购和统销的“死一块”和议价经营的“活一块”的“双轨制”。1985~1992年合同定购期间,全县共收购贸易粮1299万千克,销售粮食3008万千克。购销缺口由县外调入弥补。1993年,云南正式取消了购粮本和粮票、面票、油票,粮食流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放开市场。实行“三放开”后的1993~1994年,全县共收购贸易粮200万千克,销售327万千克,销大于购127万千克,购销缺口都是通过企业到省内外组织议价购入解决。1995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粮食部门深化改革实行两线运行的通知》,将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为了确保供给,严肃政策,在1996年的粮食收购中,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支持下,在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粮食部门加大收购工作力度,组织人力物力直接进村到户收购,全县共收购原粮139.86万千克,占全县任务126万千克的111%,超额完成任务13.86万千克,比1995年同期多入库50.69万千克,改写了我县自1985年统购改合同定购以来11年未完成国家定购任务的历史。1995~1997年,全县共收购粮食407万千克,销售粮食281万千克。1998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11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1998~2001年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共收购贸易粮305万千克,销售贸易粮395万千克。2002年4月1日起,全省取消粮食合同定购,实行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确保云南省粮食安全的“一取消、三放开、一确保”政策。为加强粮食收购工作的监督管理,粮食部门搞好服务,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短斤少两、不压级压价、不打白条。此后,为确保我县粮食安全和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县粮食局在立足本地收购的同时,采取委托代购、约时定点收购、增设临时收购点收购等不同形式积极组织收购,还到昆明本资料权属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保山、下关等地购进。为确保退耕还林粮食按时按质按量兑现给退耕户,采取就近就便的供应办法,在上街、平坡、脉地、太平原粮站的基础上,增设了顺濞、富恒临时销售点,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县顺利实施。2002~2005年全县共收购贸易粮684万千克,销售粮食698万千克,其中,兑现退耕还林粮食原粮465万千克,涉及8个乡镇38个村4767户退耕户。二、加强经营管理,抓实扭亏增盈工作国有粮食企业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业务部门,从建国以来的统购统销,到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卖粮难现象,以及现在的粮食购销市场化,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经营却一路亏损,靠国家补贴,企业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多年来,粮食企业一直是负债经营,没有一点发展后劲。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收缩网点,减员增效,加强,搞好经营,企业亏损逐步减少。我县粮食系统1985年盈利6.99万元,1986年盈利1.73万元;1987~1992年3月31日政策性亏损挂账已消化;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累计亏损381.5万元,1999年通过第一轮改革后,全县只保留一个国有粮油购销企业,“三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职工减员分流43人,年内减亏43.7万元,2000年减亏52.8万元,2001年因解决1998年改革遗留问题,增亏95.6万元。2002年4月取消粮食合同定购,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确保粮食安全的“一取消、三放开、一确保”政策,同时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减亏

102.3万元。通过2002年第二轮改革,加强了企业管理,进一步扩大购销业务,2003年实现利润30万元,2005年由于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改为直接兑付现金,销售量减少,盈利1.4万元。三、顺应市场经济潮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1998年10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及意见,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调整充实企业改革领导组,成立了由有关部门参加的粮改领导组及办公室,抽调人员组成6个工作组,分别到上街、平坡、龙潭、太平、脉地、县粮油加工厂参加粮改指导工作。根据“四分开,一完善”的原则和粮改总体方案的要求,撤销了5个粮管所,在上街粮管所的基础上组建国有粮油收储公司,下设脉地、平坡、龙潭、太平4个收储站,撤销了粮油经营部,对粮油加工厂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合理确定收储公司人员岗位,采取6种形式分流安置人员,收储公司竞争上岗28人,内部退养3人,参加股份合作制14人,自动离职1人,一次性辞职43人,下岗1人,共分流62人,分流率65.2%,企业离休人员5人由财政负担,退休人员43人按每人2万元一次性移交社保包养。为解决粮改资金的不足,经有关部门批准,对企业10宗资产进行处置,共收回资金59.32万元(含税费);争取到省州资金75万元,全部用于安置一次性辞职人员和离退休干部。经过四个阶段的工作,改革达到预期目的,通过了州粮改办的验收。1999年3月5日,国有粮油收储公司、粮油工业公司成立。2002年,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漾濞彝族自治县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在县企业改革指导组的指导下,抽调局机关有关人员组成两个企业改革工作组,进驻粮油工业公司和粮油收储公司,帮助指导。对国有粮油收储公司主要从完善经营机制,逐步建立激励机制,打破平均分配格局入手,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完善企业内部各项,加强内部管理。对生产经营十分困难、管理不善、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生存无望的粮油工业公司资产整体出售,一次性分流人员。2003年,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县粮油工业公司列入全县重点改革的10户企业之一。抽调局机关有关人员和县指导组成员组成领导组及办公室。在2002年改革的基础上,召开股东大会,确定改革方案,形成整体出售资产决议,采取公开、公证、公平的原则面向社会出售整体资产,出售资产所得38万元全部用于安置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从5月28日开始到8月20日全面结束,率先在全县第一家完成改革任务,整个改革过程立足自我,一企一策,没有向上级要过一分钱。在改革工业公司的同时,对国有粮油购销公司(原收储公司改为购销公司)在1998年改革中遗留问题进行了解决,为粮食系统第一、二轮改革划上了圆满的句号。2005年,根据上级有关“每个县只保留一户国有粮食企业,企业职工全员置换身份”的精神,转换企业职工身份,给予一次性安置补偿。企业职工身份转换后,企业根据经营规模,合理定岗定员,推行新的用工制度,实行层层聘用制。在分配上,坚持把职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个人贡献挂钩。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承担起对全社会粮食流通和粮食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职责,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粮食局—粮食工作总结



粮食局—粮食工作总结
县粮食局成立于1953年2月,是主管全县粮食工作的专门机构。其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粮食的方针政策,制定和颁布县内有关粮食工作的决定、计划,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管理方案,负责全县粮食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工作。自成立以来,粮食工作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全过程,在全县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严格执行政策,搞好粮食购销工作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予以抓好。在粮食供给较紧张的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发展水平不高,粮食增长速度缓慢,求大于供的矛盾突出。为了确保城镇居民的基本口粮供应,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的“四统一”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总产量供求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长期短缺变为丰年有余,总量供求基本平衡。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从1985年起,国务院开始取消粮食统购,公粮、余粮改为“合同定购粮”,执行一年后又改为“国家定购粮”。统销未取消,仍然维持平价供应政策。粮食流通实行国家定购和统销的“死一块”和议价经营的“活一块”的“双轨制”。1985~1992年合同定购期间,全县共收购贸易粮1299万千克,销售粮食3008万千克。购销缺口由县外调入弥补。1993年,云南正式取消了购粮本和粮票、面票、油票,粮食流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放开市场。实行“三放开”后的1993~1994年,全县共收购贸易粮200万千克,销售327万千克,销大于购127万千克,购销缺口都是通过企业到省内外组织议价购入解决。1995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粮食部门深化改革实行两线运行的通知》,将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为了确保供给,严肃政策,在1996年的粮食收购中,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支持下,在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粮食部门加大收购工作力度,组织人力物力直接进村到户收购,全县共收购原粮139.86万千克,占全县任务126万千克的111%,超额完成任务13.86万千克,比1995年同期多入库50.69万千克,改写了我县自1985年统购改合同定购以来11年未完成国家定购任务的历史。1995~1997年,全县共收购粮食407万千克,销售粮食281万千克。1998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11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1998~2001年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共收购贸易粮305万千克,销售贸易粮395万千克。2002年4月1日起,全省取消粮食合同定购,实行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确保云南省粮食安全的“一取消、三放开、一确保”政策。为加强粮食收购工作的监督管理,粮食部门搞好服务,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短斤少两、不压级压价、不打白条。此后,为确保我县粮食安全和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县粮食局在立足本地收购的同时,采取委托代购、约时定点收购、增设临时收购点收购等不同形式积极组织收购,还到昆明、保山、下关等地购进。为确保退耕还林粮食按时按质按量兑现给退耕户,采取就近就便的供应办法,在上街、平坡、脉地、太平原粮站的基础上,增设了顺濞、富恒临时销售点,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县顺利实施。2002~2004年全县共收购贸易粮684万千克,销售粮食698万千克,其中,兑现退耕还林粮食原粮465万千克,涉及8个乡镇38个村4767户退耕户。二、加强经营管理,抓实扭亏增盈工作国有粮食企业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业务部门,从建国以来的统购统销,到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卖粮难现象,以及现在的粮食购销市场化,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经营却一路亏损,靠国家补贴,企业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多年来,粮食企业一直是负债经营,没有一点发展后劲。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收缩网点,减员增效,加强企业管理,搞好经营,企业亏损逐步减少。我县粮食系统1985年盈利6.99万元,1986年盈利1.73万元;1987~1992年3月31日政策性亏损挂账已消化;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累计亏损381.5万元,1999年通过第一轮改革后,全县只保留一个国有粮油购销企业,“三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职工减员分流43人,年内减亏43.7万元,2000年减亏52.8万元,2001年因解决1998年改革遗留问题,增亏95.6万元。2002年4月取消粮食合同定购,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确保粮食安全的“一取消、三放开、一确保”政策,同时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减亏102.3万元。通过2002年第二轮改革,加强了企业管理,进一步扩大购销业务,2003年实现利润30万元,2004年由于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改为直接兑付现金,销售量减少,盈利1.4万元。三、顺应市场经济潮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1998年10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及意见,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调整充实企业改革领导组,成立了由有关部门参加的粮改领导组及办公室,抽调人员组成6个工作组,分别到上街、平坡、龙潭、太平、脉地、县粮油加工厂参加粮改指导工作。根据“四分开,一完善”的原则和粮改总体方案的要求,撤销了5个粮管所,在上街粮管所的基础上组建国有粮油收储公司,下设脉地、平坡、龙潭、太平4个收储站,撤销了粮油经营部,对粮油加工厂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合理确定收储公司人员岗位,采取6种形式分流安置人员,收储公司竞争上岗28人,内部退养3人,参加股份合作制14人,自动离职1人,一次性辞职43人,下岗1人,共分流62人,分流率65.2%,企业离休人员5人由财政负担,退休人员43人按每人2万元一次性移交社保包养。为解决粮改资金的不足,经有关部门批准,对企业10宗资产进行处置,共收回资金59.32万元(含税费);争取到省州资金75万元,全部用于安置一次性辞职人员和离退休干部。经过四个阶段的工作,改革达到预期目的,通过了州粮改办的验收。1999年3月5日,国有粮油收储公司、粮油工业公司成立。2002年,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漾濞彝族自治县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在县企业改革指导组的指导下,抽调局机关有关人员组成两个企业改革工作组,进驻粮油工业公司和粮油收储公司,帮助指导。对国有粮油收储公司主要从完善经营机制,逐步建立激励机制,打破平均分配格局入手,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对生产经营十分困难、管理不善、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生存无望的粮油工业公司资产整体出售,一次性分流人员。2003年,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县粮油工业公司列入全县重点改革的10户企业之一。抽调局机关有关人员和县指导组成员组成领导组及办公室。在2002年改革的基础上,召开股东大会,确定改革方案,形成整体出售资产决议,采取公开、公证、公平的原则面向社会出售整体资产,出售资产所得38万元全部用于安置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从5月28日开始到8月20日全面结束,率先在全县第一家完成改革任务,整个改革过程立足自我,一企一策,没有向上级要过一分钱。在改革工业公司的同时,对国有粮油购销公司(原收储公司改为购销公司)在1998年改革中遗留问题进行了解决,为粮食系统第一、二轮改革划上了圆满的句号。2004年,根据上级有关“每个县只保留一户国有粮食企业,企业职工全员置换身份”的精神,转换企业职工身份,给予一次性安置补偿。企业职工身份转换后,企业根据经营规模,合理定岗定员,推行新的用工制度,实行层层聘用制。在分配上,坚持把职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个人贡献挂钩。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承担起对全社会粮食流通和粮食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职责,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粮食局—粮食工作总结

粮食局双评工作情况汇报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粮食局和市文明委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以创建文明行业为目标,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主题,以发展粮食经济为中心,突出先进性教育和诚信建设这条主线,把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努力营造了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截至2005年12月底,我市149个粮食企业基本完成人员分流任务,并在粮改之年粮食购销量突破20亿斤,我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机关环境整治第一名,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良友(集团)公司、三原军粮供应站、长武县柴厂粮站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库被评为诚信单位,泾阳县粮食局、渭城区粮食局被评为创选评最佳单位和优秀单位,现将全年工作汇报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

去年,我们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把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大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全系统所有企事业单位都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干部认真研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实施细则》等学习资料,全系统共记学习笔记5100余本,写学习心得体会3300篇,张贴学习、宣传标语4000余条,办学习园地、板报、宣传栏共1750期/次。结合抗战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70周年纪念,在职工中大张旗鼓的宣传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机关内部开展了向灾区捐款活动、植树造林活动、义务献血活动,去年机关共计向灾区捐款4600元,植树700余棵,机关干部献血1500毫升。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活动,弘扬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讲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讲职业道德,在单位做一个好员工”、“讲家庭美德,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鼓励职工自觉遵守职工文明公约,教育职工牢固树立“粮库粮站是我家,爱库爱站靠大家”、“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企业主人翁精神,发扬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把自己的小利益和国家、集体的大利益结合起来,在单位做一名好职工。**市第一粮库结合公民道德教育,出资4万余元,与秦都区联合印发公民道德教育连环画读本数千册,分发到市民手里,收到良好宣传教育效果。

二、深化诚信建设,坚持规范化服务。

去年,我们继续抓好行业、部门和职工个人三个层面的诚信教育工作,把诚信建设和创建信用城市活动结合起来,制定了行业诚信规范,下茬立誓解决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坑蒙拐骗等信用缺失问题,以质量求发展,以优质服务求生存,各经营单位踊跃参加市上组织的“百城万店无假货”、“质量价格信得过”、“购物放心一条街”、“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倡导文明经商、合法经营、信守合同、公平交易、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心服务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