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迎难而上努力推进全县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时常会需要写总结报告。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为客观的发现自我。每次反思总结,就是在提醒我们:人是可以无限创造价值的存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值得被认真对待。那么我们在写总结时要考虑什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认清形势迎难而上努力推进全县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同志们:
这次全县卫生暨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xx同志对去年全县卫生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年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好,很有操作性,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过去的一年,是全县卫生工作难点问题较多、工作压力较大的一年。在非典过后多种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两项改革”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大局意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尽职尽责,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行业管理日趋规范。 积极稳妥地实施了“两项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引入并完善了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出了新步伐。 二是成效显著 。“百姓在我心中,患者是我亲人”的服务理念得到全面强化,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行风评比位次大幅前移,卫生系统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三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业务楼的建成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能力;500多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购置的近百件医疗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基层医疗单位的服务条件,全县医疗卫生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观。 四是发展意识日益增强。 各医疗卫生单位把想发展、谋发展、敢发展作为工作的主旋律。在硬件上不断加强房屋改造和设备购置,在软件上不断强化管理。全年共送出80多人进修学习,引进县外资金600多万元,在全系统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发展氛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为全县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表示亲切的和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希望大家再接再励,再创佳绩。
当前,从总体上讲全县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广大职工人心向上,人气上升,卫生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卫生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工作中还有许多突出问题障碍着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还不健全。非典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是公共卫生体系欠帐太多,特别是对于我们贫困县来说,在公共卫生支出方面差距更大,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不到2%。受财力、物力因素的制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畅及时的信息指挥系统、协调统一的预防控制体系和高效运转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与满足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二是基层卫生院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方面医疗设备陈旧短缺。目前全县xx所乡镇卫生院没有一所医疗设备配置达到相应医疗机构基本标准。有很多乡卫生院无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器械,xx所乡镇卫生院有xx所没有B超,xx所没有心电图机,xx所没有200MA以上X光机(现有小毫安的X光机大都是60—70年代产品),8所没有最基本的检验设备。医疗设备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全县卫生系统有5所中心卫生院、xx所乡镇卫生院房屋建设面积过小,不符合相应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有的已成危房,严重影响了正常业务的开展。 三是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廉洁行医,诚信服务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工作透明度还不够高,个别医务人员漠视患者疾苦,收受“红包”、开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严重败坏了卫生行业形象。 四是行业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 一方面,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匮乏。全县乡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xx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xx%;中级职称人员xx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xx%;具有本科以上学历xx人,同样只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xx%。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高,不符合知识密集型行业职能要求。另一方面,人才资源配置不成正比。全县卫生系统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xxx人,其中有xxx人集中在县城,只有xx人分布在农村;具有本科以上学历xx人,其中有xx人集中在县城,只有x人工作在农村,xx%的县城人口占有着xx%的中高级卫生资源,使广大农民就医需求不能及时得到保证。
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在正视差距和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的有利形势。从社会发展背景看,经历非典洗礼后,国家政策取向正逐渐向公共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领域倾斜。构建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观念的强化,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由疾病预防控制层面向健康保护、健康促进层面延伸,要求卫生行业不仅要救死扶伤,还要积极创造和维护人群健康的环境和条件,这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县内发展态势看,风电、旅游等项目前景十分看好,县财政紧张状况将得到逐步好转,加之省委“一线两厢”战略对张承地区的加大扶持,都将带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经济的大发展也必将促进卫生事业的大发展;从卫生系统内部潜力看,通过抓基层、打基础,抓管理、增合力,抓班子、带队伍,卫生队伍正气上升、合力增强,凝心聚力抓发展的势头很强,这些都为进一步做好卫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氛围。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又要看到发展中的有利因素,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加快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下面,结合当前形势和全县卫生工作实际,我再强调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关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全县卫生事业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通过近两年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受财务、物力等因素的制约,与上级和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下大力量认真加以研究。一是在增加公卫建设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加强软件建设。房屋、设备等硬件建设投入较大,受财力制约不能一步到位,因此要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争取硬件差距软件补。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乡镇卫生院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建立起连接乡镇到县城、县城到社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形成指挥协调、预测预报、医疗救治、物质储备等功能一体的全县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及时处置。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及现场演练等,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投入现场调查、疫情控制、临床救治等应急工作。二是在加强机构人员建设同时,要加强体系机制建设。传染病的发生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应急所用要与常规工作相结合。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完善的长效工作机制,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系统的、复杂的长期工程,相关机构和人员到位后,还要在日常工作机制和体系运行机制上下大力量进行研究,制定详细的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规划,分体系、分年度、分步骤抓好实施。三是在加强公共卫生宣传的同时,要加强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教育工作。公共卫生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要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卫生意识,特别是要增强医务工作者对疫情的警觉性。事实上,不单是像非典这样的传染病,很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生化袭击、不明原因中毒等,防控的第一关都在医院。如果医生放松了警觉,就会给后续的处理工作造成被动,就可能危及一个家庭、一个群体。因此,各医院要加强与疾控中心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及时传递和资源共享,避免单位之间的分割,以此确保整个体系的健康协调运转。
第二,关于乡镇卫生院建设。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体,是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桥梁和枢纽,在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客观原因,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既不具备县级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等实力,又不具备村卫生所的方便和价格低廉的优势,使乡镇卫生院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对此,一要合理调整布局。根据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卫生资源作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实际,对包袱较重、经营确实困难的医疗单位,可以采取民营资本投入、社会竞争承包等“一院一策”方式转制经营。同时要处理好产权界定、人员安置等相关问题,从经营体制上进行创新。二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使诊疗护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以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根据医院实际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应具有公开、公平及合理性,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应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得到绝大多数职工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自觉遵守、爱院如家。三要充分发挥三级医疗网的作用。目前,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的逐级转诊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当部分病员由村级直接转诊到县级诊疗。要扭转这种局面,县级医院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乡镇卫生院得到加强,就会使“枢纽”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从而使县、乡、村三级联网体制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既可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又可以扩大乡镇卫生院业务范围,提高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要教育职工认清当前医疗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跳出个体药房、个体诊所甚至计生站的重围,乡镇卫生院的农村医疗市场主导地位就会逐步消失。使职工树立起不进则退,慢即落后的理念,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乡镇卫生院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关于行风建设。
近年来,卫生局积极探索行风建设的新办法、新路子,促进了整个系统行业风气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行风建设非一劳永逸之事,需常抓不懈,要在抓反复、反复抓上持续用力。一是抓住热点,突出难点,合理确定行风建设内容。要把

群众最关心的热点、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的焦点和转变行业作风的难点作为行风建设的重点,紧紧抓住群众“不放心、不方便、不满意”的部位和问题不放手、不松劲,切实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公开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争议,让群众放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导医台、急救快速通道等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提供方便;要进一步做好服务承诺,提供“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的热情优质服务,让群众满意。二是自查自纠,严查重处,确保行风建设得到实效。要把检查整改贯穿于整个行风建设的全过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坚持做到“三个不放过”,即没有查清不放过、没有处理结果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同时要针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形成规范。三是多措并举,完善监督,推动行风建设不断深入。一方面借助社会监督的力量,采取聘请行风监督员、邀请新闻媒体介入等方式构建社会监督机制,并将整改状况定期向社会公示;另一方面要加大查处力度,对那些坏的典型处理起来绝不能手软,通过教育惩处不断深化行风建设,巩固建设成果,使职工经常受教育,不断提升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四,关于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要发展,关键靠人才。以乡镇卫生院为例,如果拥有几名技术骨干或有较为突出的专科建设,就能在一定区域内树立权威。除解决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外,也具备一些疑难病的初步诊断及相应治疗水平,这个医院的发展就大有希望;否则技术上不去,医院发展就是空谈。因此,必须注重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一是要稳定农村现有卫生人才队伍。要积极研究制定基层卫技人员在工资待遇、申报职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卫生人才信息库,合理确定工作年限,保持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相对稳定。二是要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医疗机构就业。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倾斜性政策,鼓励吸引医疗专业毕业生志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既解决就业问题,又可带动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三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一方面加强在职卫技人员的学历教育,按照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达到规定的学历标准;另一方面要强化在职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不断加强与县外医疗单位的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卫生队伍整体素质。
第五,关于创建 “ 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 工作。
这项工作,我县被规划在2006年迎接验收,并与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这是做好卫生工作一个最基本的定位和前提。非典暴发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卫生事业不只是单纯的医疗和保健问题,而是社会发展和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广泛支持。这里特别强调,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重大意义,切实承担起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的责任和义务,按照要求成立创建领导组织,制定创建规划和实施计划,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把各项指标分解到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分级抓好落实。计划、财税、物价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积极参与和支持卫生事业,努力为卫生改革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对创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帮助协调解决,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这里强调,验收中哪个乡镇、哪个单位出了问题,县委、县政府将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追究相关单位和领导的责任。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也要切实增强创建意识,积极参与,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努力通过经营求特、服务求优、医技求精、价格求廉,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满意度。总之,要通过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成效。
同志们,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发展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责,是人民群众寄予我们的期望。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全面做好各项卫生工作,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GZ8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负重奋进迎难而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工作总结


在困境中求创新、树形象、谋发展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起来,我们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利用这次活动的开展,促进机关干部队伍和全体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和提高,再鼓干劲、再立新功,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昂扬的精神状态,克服困难,抢抓机遇,使土地管理工作实现新的突破。3月8日全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报告会上,李士祥书记为开发区全体党员留下了如何树立形象求发展的思考题,会后我们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讨论和思考,通过讨论,形成了以下共识:

--要发展,首先要对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有全面的认识。

现在开发区所面临的形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困难与机遇同在,希望与挑战并存”。经过12年多的发展,以总结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差距和不足。看成绩,是为了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增强信心;看不足,是为了避免我们盲目乐观、小绩即满、缺乏目标;在竞争日趋激烈、优势逐渐减弱、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的困境中,我们正处在一个前进和发展的关口,发展空间是我们面临的瓶颈问题,没地可用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最急切、最核心的难题,项目质量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却没地方安排了,这一问题解决不好、解决不了,发展就无从谈起。从市委、市政府到开发区工委、管委的各级领导,对这个问题都非常重视,也想了许多的办法,但由于受到法律、政策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尽管各级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这个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对这样一种形势,作为土地管理部门来讲,我们会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做到在成绩面前,不盲目乐观;在严峻形势面前,不畏难怵头;在艰巨任务面前,负重前行迎难而上。积极协调、努力争取,使这个瓶颈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要发展,就要对自身肩负的重任有清醒的认识。

今年国家要继续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作为参与调控的部门,我们任务繁重,压力很大。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部门职责,发挥部门作用,坚决维护国家宏观调控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满足开发区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保证开发区的发展用地。为此我们明确了在工作中的“五个更加”:更加注重积极主动,努力加强勾通与协调;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以⒄刮缶郑诖缶种卸ㄎ唬桓幼⒅靥岣咚刂剩忧啃蜗蠼ㄉ瑁桓幼⒅毓ぷ鞔葱拢⒊ばЩ疲桓幼⒅丶喽焦芾恚惺堤岣吖ぷ鞯墓娣缎浴SpAN lang=EN-US

目前急需做好的几项工作是:一是保证春季急需开工建设项目的用地问题,使之尽早得到批准。二是尽快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的地籍现状调查,为全市的修编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使开发区的扩区规划尽早得以实现。三是继续立足存量控潜,提高低效利用土地的利用强度。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为宗旨,进一步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通过行使优先购买权,进一步规范土地转让行为,限制用地单位间土地资源的无序流动,使土地资源重新得到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开发区土地的利用效率。四是规范征地补偿工作。进一步健全征地程序,坚持“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工作,保证依法征地,维持开发区农村的稳定。五是搞好全区的农村集体土地及城镇个人住房的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完善开发区地籍基础工作。六是做好区内房产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特别是对区内新建小区、农村拆改小区和东方大学城内部分房产的登记发证工作。

--提升形象,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是关键

提升形象,要靠自身能力的提高来保障,土地房产部门要着重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依法行政、统筹全局的能力。土地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展的全局。因此我们必须总览全局、加强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识大局、顾大局、谋大局,着眼于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妥善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及时、全面把握形势、研究政策。切实做到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执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统筹兼顾、促进和谐。正确处理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和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好国家的资源所有权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二是沟通协调、推进工作的能力。土地房产工作事关各行各业,关系千秋万代,联系千家万户,辐射面非常广泛。上至国家部委,省、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下至用地企业、普通农民百姓,“点多、线长、面广”。对上级主管部门的依赖程度特别高,离开了上级的支持,一事无成,同时做不好群众的工作,影响发展和稳定。特别是作为基层的土地管理部门,既要落实上级要求,又要完成具体任务,我们处在矛盾的交叉点上,更需要我们加强沟通协调。增进了解、加深理解,赢得支持、形成共识,促进各项政策、任务的落实。三是创新方法,开拓新局面的能力。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各项改革的试验田,要敢于突破和创新。在努力寻求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开发区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找准突破点上下功夫。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用地要求,结合开发区的具体实际和招商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供地和用地新机制,积极建立健全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等指标控制制度,提高用地项目质量。改变粗放利用土地行为,坚持集约利用土地;研究和探索征地制度的改革,保障利益、保持稳定。总之就是要着眼于开发区的长远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使“二次创业”保持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面前,我们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形象,创造好的环境,改进在思想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畏困难、有所突破,而中央提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恰恰在我们处在发展非常关键的时刻,提供了一个重大的、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把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激发出干事、创业、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开发区“二次创业”真正注入活力。

负重奋进迎难而上-树立科学发展观

邱跃平:认清形势放眼未来--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科学,在近代西医学的冲击下,近百年来逐步退缩,而西医却出现了一日千里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中医科学将如何生存和发展,下面谨提出几点看法,望同道指正。

中西医发展状况比较

从有记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中医的发展历史比这更久远;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从开始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就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长期占领了超过以上的医疗市场。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相信西医的人群占有人口总量的绝对多数,而相信中医的人群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西医不但有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科技队伍,而且从看病到药品的生产销售,都是高投入高回报并出现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医则相反,出现了队伍逐步缩少、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药品的销售也长期处在低投入和低回报的不良状态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传承链。中医学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自然科学,由于它的传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在中医学上经常出现的秘方一词,即指一种医疗手段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地域内保密存在的,这一思维使受益者范围缩少,而且掌握它科学性的人也极有限,不能得到发扬光大;而师徒授受的有效传承方式不利于大规模培养后继人才。

.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技能评估体系和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中医师的技能评估,基本上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方法。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评估体系目前不能反映出中医师的真实水平,出现了能看病的医师学历低职别低不够资格,而不能看病的医师却有高学历高职别的现象。另一方面就中医师的培养和教育而言,应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而目前的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教育,使医师的职称与能力脱节。

.人们对于中医治病疗效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时间、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于中医疗效产生误解,发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人们把快治快好作为选择治病的首要方式,而忽视了西药对于身体的毒副作用;二是高水平的中医师不多,疗效不确定;三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所使用的药材无法实现量化的统一标准;四是对于恶性的重症病人办法少且手段不多。

中西医的诊疗优劣比较

就西医而言,临床诊断依据是病人的表象特征和有形量化标准,在治疗上针对性强,以解决局部性病变而达到治疗之目的。而中医则不同,是从整体上去分析和判断,以人体是否出现了不平衡,如以五脏之间的平衡、身体阴阳的平衡以及身体与环境的平衡是否被破坏来确定是否有病,还可以诊断出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的诊疗方法是全局性的,而西医则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目前的情况看,西医在治病理念上多采用“围、堵、压”的方法,虽然短期内好得快,但副作用大,易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而中医多采用“疏、导、衡”的方法,通过调动机体的能量,强降弱补、高减低升,达到机体康复之长远目的。认为,在治疗中要确立中医的战略地位及西医的战术地位。比如在对癌症病人的治疗中,运用中医理论在发现之初对这种癌细胞导致的机体非正常平衡状态进行调整,然后进行手术治疗,恢复期再应用中医药治疗,这样能使癌症病人复发率低并痛苦少,在生存质量高的状态下实现康复之目的。

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西医强势而中医弱势的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被改变。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科学的发展还将继续带动西医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而且人们对其危害性的认识还没有到达否定的程度,所以,客观地讲,西医的强势发展状态还将持续至少几十年。

.西医与中医在未来将合二为一。西药的毒副作用将越来越凸显,禁止使用的种类和数量也将越来越多,而可开发和研究的化学药品将越来越少,必然出现西药由化学向天然过渡的趋势。在此情况下,西医将与中医合并,最终实现互补双赢,完成医学的整体性结构的调整。西医治疗性药物将被天然的中药所代替,这一回归是自然的,也是客观的,它符合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疾病的

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治疗将由目前的病变性治疗向倾向性治疗过渡,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放眼中医,面向未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未来中医的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下面就发展中医事业谈几点看法:

.登高望远,拓宽思路。首先,要把中医的发展列入国家战略,要对中医理论进行梳理,完成统一基本指导性理论的整合;其次,要学会对固有思维方式进行自我否定,中华文化的深奥性是公认的,而在文化、文明中出现的顽固性也是不可否认的,自我否定能力差和发展能力差等问题,也制约了中医的发展;而且,对于医学成果不能以姓“中”与姓“西”来区分,要以能用有效来区分,这样才能走出误区,使中医学进入良性发展的新轨道。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中医应吸收西医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方式,走二者相结合的道路来完善自己,并在结合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创造双赢,实现主导世界医学发展的目标。

.实现智能,提高效率。中医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建立一整套符合自身人才成长和选择的体系,保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并建立开放性的人才资源库;二是利用电脑网络的智能化技术,建立全国的中医网络。

《邱跃平:认清形势放眼未来--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来于免费公文网,阅读邱跃平:认清形势放眼未来--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适应新形势创建新机制努力实现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发展


东山市是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辖7区5市,现有人口702.7万人,市区人口230万人,占总人口的33%。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总体目标,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始终坚持把解决人口问题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遵循“强化宏观调控,深化体制改革,拓宽工作思路,推进两个转变”的原则,积极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健康发展。同时,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完善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取得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调整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思路
“十五”以来,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巩固中发展,逐步进入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时期。全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出生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群众的婚育观念不断更新,“九五”以来,全市出生率10.4‰,自然增长率3.8‰,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05,计划生育率连续六年保持在99%以上,出生缺陷率目前下降到5.77‰。同时,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所辖12个市区全部被省命名为“三为主”先进市区和优质服务试点市区,80%以上的行政村推行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近90%的村级实行了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在城市,已经连续六年实现人口负自然增长,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明显转变,率先实现了育龄群众人人享有初级生殖保健服务的目标。但是,城市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弱化了“条”的计生工作力度,使“条抓块管”的双向管理体制难以落实;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人户分离现象比较普遍,下岗人员不断增多,使以户籍地为主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使原来以行政制约为主的工作方式难以适应。同时,在“政企合一”体制下形成的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群众计划生育实际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养老体系尚不健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群众对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的需求更加广泛和迫切,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还不能适应这种新的要求等。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认为,新时期城市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地向高水平发展,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为此,我们积极实施了“四个调整”:
一是在工作重心上,由以往控制人口数量为主,转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并重齐抓。由于人口连年出现负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已经不再是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此,一方面,我市从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发,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严格控制人口机械增长;另一方面,全面实施“优生示范工程”,大力开展优生优育系列服务,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二是在工作方式上,由以往管理少数人为主,转向管理少数人与服务多数人相结合,以服务多数人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婚育意愿、价值趋向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提高生育质量、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群众的主要需求。为此,我们积极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由管理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程度上来,使计划生育真正成为受群众拥护的“甜蜜事业”。
三是在调控手段上,由以往行政措施为主,转向强化宏观调控、落实综合施治。城市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必须改变那种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工作方式,改变以行政手段和社会制约为主的管理模式,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综合治理城市人口问题。我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制定和完善教育、医疗、福利等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时,充分考虑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努力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四是在行为职能上,由原来部门行为为主,转向建立党政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我们改变以往计生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把计划生育职责落实到有关部门,市委、市政府亲自督查,落实奖惩;同时,针对城市计生工作力量不足的状况,充分发挥城市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优势,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建设,依托社区资源,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经成为一项上下抓得最紧、社会参与最广泛的工作。
二、转变工作方法,建立适应群众需求的优质服务工作体系
市委、市政府认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本质上是人的工作,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的调整、工作方法的转变,都必须围绕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来实施。为此,我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努力寻求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与符合群众意愿的结合点,形成了以社区优质服务为核心的城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一是依托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社区工作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为新形势下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辟出了一条新路。为此,我们在加强社区建设的同时,把计划生育纳入社区发展中,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育医结合、服务群众”的原则,健全服务网络。在区级,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生殖保健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作用,开展联手服务。在街、居两级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服务机构。一是计生部门单独建立服务站;二是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服务站建立计生、卫生合一的咨询服务机构;再就是采取与驻街医疗单位分片挂钩、合作共建。同时,依托社区力量,采取聘任、引进社区医疗人才等方式,充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力量,使计生服务机构成为生殖保健服务的主阵地。这样,既使社区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促进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又拓宽了计划生育服务领域,较好地解决了城市计生工作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
二是拓展服务领域,开展系列化服务。各级计生服务机构主要围绕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开展咨询、中介和技术服务。普遍开展了科技知识普及到人、生殖保健服务到人、排忧解难帮助到人“三到人”服务活动;对辖区内户籍和流动人口,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全面建立“生殖健康档案”,对患病妇女及时诊治或指导治疗;积极开展优生筛查、监测和咨询指导服务,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指导群众选择安全可靠、适合自身的避孕节育措施,全面推行知情选择工作。
三是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婚育新风。结合群众需求,在宣传内容上,由原来的以国情、政策宣传为主,转变到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的宣传为主,提高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在宣传形式上,由过去的大声势、灌输式的宣传,转变到温馨化、个性化、咨询式教育,将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广泛地运用到基层宣传教育中;在宣传对象上,由原来的户籍地已婚育龄妇女,扩大到整个常驻育龄人群。在开展“婚育新风进家入户”活动中,我们还开展了青年性健康教育、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赢得了国际专家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三、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出现了老体制不行、老办法不灵的状况。为此,我们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经济、法律、行政、服务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一是完善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体制。为适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针对不断出现的计划生育管理“盲区”,我市自93年起进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条抓块管、以块为主、双向管理、双向考核”的属地化管理体制。近年来,又将过去户籍地管理和区街两级属地管理模式,改为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建立区、街、居和企业分级负责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属地管理模式。区级主要管理街道和辖区大型企业;街道主要管理居民委和辖区内中型和街办企业;居民委管理小型企业和辖区内居住人口。
二是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体制。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我市外来流入人口常年保持在70万左右,约占户籍人口的10%。这些外来人口为繁荣青东山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为加强对这部分人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市以地方法规形式颁布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以政府规章的形式明确公安、工商、劳动、计生等部门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方面的职责,并作为社区保安组织的重要工作任务,实行部门联合巡检和社区保安日常管理相结合,建立起经常性的综合治理机制。为保障管理经费到位,市政府明确规定,公安部门收缴的暂住人口管理费按20%的比例用于计划生育管理,仅去年就划拨给计生部门300多万元流动人口管理费。各级还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并象对常住人口一样为其提供各项生殖保健服务。
三是建立有效的企业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由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原有的社会职能逐步剥离,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防止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弱化问题,我们在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的同时,在各类企业中切实落实企业法人代表计划生育责任制,并严格奖惩。另外,针对企业下岗人员增多的实际,为防止计划生育出现失控现象,我市根据不同对象分别采取了相应措施。对合同期内以及实行再就业托管人员,由企业负责管理;对重点人员和特殊管理对象,实行企业和街道双重管理;对解除用工合同的,由所在街道负责计划生育管理。
四是改革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制。针对日益突出的计生技术服务和妇幼保健服务对象、工作职能交叉的问题,为合理配置资源,更好地方便群众,我市合并区级计生服务站和妇保院,建立“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服务中心”,承担计生服务和妇幼保健两项职能。机构合并后,充分发挥了计生网络健全和妇保机构技术人才两方面的优势,提高了服务能力,拓展了服务领域,达到了“双赢”效果。
五是不断完善人口目标考核体系。随着工作思路的转变和工作重点的调整,我市不断改革完善计划生育考核评估体系。从过去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主的考核,逐步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与提高工作质量相结合,把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重要衡量标准;从过去以常规工作为主的考核,逐步转向常规工作与创新工作相结合,鼓励各级创造性开展工作;从过去每年统一进行两次考核,转为每年一次评估,通过分线、分类、分级的形式,实行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考核与评估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了科学导向、有力保障的作用。
四、坚持面向新世纪,立足高起点,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
当前到21世纪初,是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以及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都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今年,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国务委员王忠禹和省领导同志先后视察我市计划生育工作,要求青岛不断创新,探索发展,“立足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与经验,树立东山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开放的新形象”,并将我市确定为国家、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为全面完成国家、省交给的试点任务,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市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创新的思路是:围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继续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以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为突破口,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需求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为21世纪全国、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探索路子。主要措施:
一是逐步建立以“属地化”、“社区化”和“现居住地管理”为主要特点的城市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并通过健全法规,明确各类企业应承担的计划生育责任,以及追究责任的具体形式,把各类企业计划生育法人代表责任制纳入法制轨道。
二是形成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优质服务体系,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完善医育结合、联手服务的形式,实现育龄群众人人享有良好生殖保健服务的目标,并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搞好对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综合改革,不断增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的生存竞争能力。
三是初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的新框架。通过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引导计划生育运行方式由社会制约向利益引导转轨;采取“政府统筹,统一发放”办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奖励机制,全面落实奖励政策,实现计划生育奖励由“单位行为”向“政府行为”的转变;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较快的实际,全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逐步转变,解决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
四是强化宏观调控,制定完善出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相关政策,落实有关部门齐抓共管责任制和部门垂直领导体制,不断增强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目标任务的实现。
总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把人口问题放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来抓,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摸索出一些经验,但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与兄弟地(市)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努力进行新探索,争取创出新特色,为把我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