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通用六篇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通用六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为了培养我们的思想情趣,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唐代诗歌,它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穿越千年的情感。那么王昌龄有哪些古诗词值得一读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吐血整理的“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篇一)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诚将献谋。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每丰羞。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篇二)

王昌龄《相和歌辞。长歌行》原文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停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况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鼷鼠窠。高皇子孙尽,千古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篇三)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qīnghǎichngynnxuěshān

青海长云暗雪山,

gūchngyowngymnguān

孤成遥望玉门关。

hungshābǎizhnchuānjīnjiǎ

黄沙百战穿金甲,

bplǒulnzhōngbhun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释

1.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2.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3.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4.破:击败。

5.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篇四)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

似妾倾心在君掌。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君不见,眼前事,

岂保须臾心勿异。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锉骨黄尘亦无愧。行路难,劝君酒,

莫辞烦,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篇五)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全文赏析

盛唐诗人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此诗也如此。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让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容威赫,实力强大。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敦煌曲子词)在这盛极一时的封建帝国里,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篇六)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hnyǔlinjiāngyrw

寒雨连江夜入吴,

pngmngsngkchǔshāngū

平明送客楚山孤。

luyngqīnyǒurxiāngwn

洛阳亲友如相问,

ypinbīngxīnziyh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释

1.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2.辛渐:诗人的朋友。

3.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

4.平明:清晨天亮时。

5.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6.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GZ85.com延伸阅读

《诗经》先秦诗歌中的扛鼎之作通用八篇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赏析解读《诗经》,它承载的古时候的人们的思想情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那么有哪些值得一读的古诗词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诗经》先秦诗歌中的扛鼎之作”,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诗经》先秦诗歌中的扛鼎之作【篇一】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佼〔jiǎo〕人:美人。

僚〔lio〕:通嫽,美好,敏慧。

窈纠:形容步履舒缓,体态优美。

悄〔qiǎo〕:忧愁貌。

懰〔liǔ〕:美好。

忧受:形容步态优美。

慅〔cǎo〕:忧虑,烦恼。

燎〔liǎo〕:鲜明,一说同憭,明白。一说姣美。

夭绍:轻盈多姿貌。

惨〔cǎn〕:忧伤,悲痛。一说通懆,焦躁貌。

【翻译】

月亮出来皎洁光明,姣美之人敦敏灵慧。步履舒缓体态优雅,忧心劳神愁肠百结。月亮出来皓耀璀璨,姣美之人温婉安和。步履安舒风姿动人,忧心劳神烦恼不断。月亮出来遍照四方,姣美之人亮丽明达。步履舒宁轻盈多姿,劳心伤神哀思难除。

【解读】

《月出》是一首意境迷离、略带怅惘的抒情诗。《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对陈国国君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的讽刺,今人则多认为是一男子对月下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思慕追企之情。其实,本诗可与《蒹葭》对照品读,佼人不必作为一种具化的意象而存在。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全用复沓句法。各章均以皓月临空起句,或为兴中有赋,然后以月之美烘托佼人之美。形容佼人之美用了很多不同词汇,主要展现的是其步履和姿仪的轻盈优雅。各章末句变换字眼言诗人心中之忧,而不明其所以忧,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此诗亦对后世以明月为素材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

《诗经》先秦诗歌中的扛鼎之作【篇二】

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注释】

于〔xū〕:通吁,叹词,后同。

夏屋:大俎,大的食器。夏,大。

渠渠:深广貌。

承:承续,接连。

权舆: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

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青铜或陶制。

【翻译】

哎我呀!曾以深广大俎盛饭,如今每顿饭却无剩余。哎呀呀!无法承续当初之盛。哎我呀!曾是每餐吃上四簋,如今每顿饭却吃不饱。哎呀呀!无法承续当初之盛。

【解读】

《权舆》这首诗以今昔所受食物的巨大反差,似乎表达了诗人对目前处境和待遇的不满情绪。《毛诗序》判定此诗是对秦康公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的讽刺,古今学者基本支持此说,认为诗人身份应该就是一位不再受君王重视的旧臣。

全诗共分二章,每章五句,皆是复沓章法。各章起句即以叹词直抒胸臆,继而介绍自己昔日食禄之优渥,今日享用之寡淡,二者间巨大的反差自然引出了诗人今不如昔的反复慨叹。在食无余食不饱这种近乎夸张的陈述下,表露出诗人对所受冷遇的控诉,及对君王恢复礼贤下士之制的希冀。

《诗经》先秦诗歌中的扛鼎之作【篇三】

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毖〔b〕: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

淇〔q〕:春秋时卫国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淇山,流入卫河。

卫:卫国。

靡〔mǐ〕:无。

娈〔lun〕:美好。

诸姬: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君姓姬。

聊:姑且,暂且。一说愿。

出宿〔s〕:出居在外。

泲〔jǐ〕:春秋时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浚县。

饮〔yǐn〕饯:以酒饯行。

祢〔nǐ〕:春秋时郑国地名,在今山东菏泽。

有行〔xng〕:出嫁。

诸姑:父亲的各位姊妹。

伯姊〔zǐ〕:大姐。

干〔gān〕:春秋时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

言:春秋时卫国地名,在今河北清丰。

载〔zi〕脂载〔zi〕辖:载,动词前词缀,无实义。脂,以油脂涂抹车轴。辖,在车轴两端安上金属键。

还车言迈:还车,车子回转返归。言,语气助词,无实义。迈,远行。

遄〔chun〕臻:遄,快,疾速。臻,至,到达。

不瑕〔xi〕:不无。瑕,古同遐,指疑问词胡,一说远,一说过失。

肥泉:春秋时卫国水名,又名泉源水,在今河南淇县,东南流入卫河。

兹〔zī〕:通滋,益,愈加。

永:长久。

须与漕:须、漕皆春秋时卫国城邑。

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写〔xi〕:倾吐,抒发,一说去除。

【翻译】

泉水汩汩地涌流,也会流入淇水中。心中怀念那卫国,没有一天不想它。同姓诸女仪容美,且与她们共商谋。外出居留在泲地,以酒饯行在祢地。女子即将要出嫁,远离父母与兄弟。代我问候诸姑母,顺便问候我大姐。外出居留在干地,以酒饯行在言地。涂上车油上好轴,回转车头向远行。疾速到达于卫国,大概不会有妨害。我思念那肥泉水,益加长久嗟叹之。思念须邑和漕邑,我心悠悠不可绝。驾驭车马外出游,以此倾泻心中忧。

【解读】

《泉水》一诗的主旨比较明晰,正如《毛诗序》所言是一首卫女思归之诗,因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除此之外,清代何楷、龚橙、魏源等认为此诗是许穆公夫人所作,而黄中松《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

全诗共有四章,每章六句,共二十四句。第一章以泉水流入卫国淇水起兴,引出自己怀念卫国,以至靡日不思的地步。此情无计可消除,只好找到同姓的卫国诸姬,希望她们可以出谋划策。第二章中,诗人回忆了自己往昔从卫国出嫁的情景。路途迢迢,停居在外,最后却不得不饮酒送别,远父母兄弟,代己问候诸姑大姊的叮嘱更流露出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三章则是诗人对自己归宁卫国的设想情境,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数词,将诗人渴盼早归的迫切心情显露无遗。然而一切只是美好的幻想,幻灭人醒,仍是对肥泉须漕等卫国事物不可遏制的思念。思不可及,只好长嗟空叹;只好驾车出游,以消心忧。

本诗构思奇巧,以思怀之情起,以思怀之情终,形成首尾呼应之势。而中间穿插了回忆和设想,以往昔离卫恋恋不舍,和如今归心如箭待发,二者互相比对映衬,使得思归之情渲染到无以复加之境。本诗以幻写真,虚实相间,正如明代戴君恩所言波澜横生,峰峦叠出,可谓千古奇观。

《诗经》先秦诗歌中的扛鼎之作【篇四】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喈喈〔jiējiē〕:象声词,禽鸟鸣声。

云胡:为什么。云,句首语气词,无实义。胡,何。

夷:通怡,喜悦。一说平和。

胶胶:象声词,此指鸡鸣声。

瘳〔chōu〕:病愈,此指心病解除。

晦:昏暗。

【翻译】

风雨凄凄而降,鸡儿喈喈啼鸣。既已见到君子,为何还不怡悦?风雨潇潇而落,鸡儿胶胶啼鸣。既已见到君子,为何心病不愈?风雨有如暗夜,鸡儿啼鸣不止。既已见到君子,为何还不欣喜?

【解读】

与《谷风》《螮蝀》等诗类似,这也是一首以雨为背景的诗歌。关于《风雨》一诗的主题,古今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分歧。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汉代诗学认为,此诗表达的是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诗主人公为淫奔之女,所写是她见所期之人而心悦也。近现代学者观点与朱熹接近,但反对给此女贴上淫的道德标签。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皆是工整的复沓结构。各章首句皆以风雨起兴,形容风雨用了凄凄潇潇如晦三词,烘托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各章次句以鸡鸣起兴,运用喈喈胶胶二象声词模拟鸡鸣之声,再以不已一词作结,似乎透露出一种不安,又似乎暗示着有事发生。风雨交加,鸡鸣不止,这二者的互相映衬,仿佛正是现在主人公孤寂落寞而怀有希冀的心理写照。直到苦苦等待的君子终于出现在面前,他不禁激动起来,连续以三个反诘句表达心中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以瘳字比喻忧思遣除可谓生动而传神。

实际上,本诗所写的风雨和鸡鸣,既可以看作是比兴,也可以看作是赋法,虚或实皆无不可,毫不影响我们对诗作主题的理解。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点评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可以说是对此诗的最高赞誉。

《诗经》先秦诗歌中的扛鼎之作【篇五】

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注释】

营营:苍蝇飞鸣声。

樊:篱笆。

岂弟〔kǎi t〕:同恺悌,和乐平易。

罔极:没有准则,一说没有穷尽。

交乱:共乱,交相祸乱。

构:陷害,祸乱。

【翻译】

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篱笆上面。和乐平易的君子,不要听信那谗言。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棘树之上。谗佞之人无准则,交相祸乱四方国。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榛树之上。谗佞之人无准则,为祸陷害我二人。

【解读】

苍蝇是一种逐臭食腐、散播病菌的有害昆虫,以之比喻趋炎附势、巧言令色的奸佞之徒可谓恰如其分。《青蝇》就是一首讽刺谗言为祸的诗,《毛诗序》认为是大夫刺幽王也,《三家诗》则更提出幽王信褒姒之谗而害忠贤的观点。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除首章后二句外皆用复沓章法。各章皆以营营飞舞的青蝇栖止某处其兴,暗喻奸佞之人四处散播谗言之举。首章是对君子无信谗言的劝诫,而后二章则层层递进,表明馋人气焰嚣张,不但挑拨祸乱四方诸国,还构陷离间你我二人,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馋人欲除之而后快的愤恨不平之心。

《诗经》先秦诗歌中的扛鼎之作【篇六】

丝衣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注释】

丝衣其紑〔fu〕:丝衣,祭服。紑,色泽鲜明。

俅俅〔qi〕:恭顺貌。

基:门塾之基。

鼐〔ni〕鼎及鼒〔zī〕:鼐,大鼎。鼒,口小的鼎。

觓〔qi〕:兽角弯曲貌。

不吴不敖:吴,喧哗。敖,通傲,傲慢。

【翻译】

祭服色泽很鲜明,头戴弁冠显恭顺。从那厅堂去门塾,从那羊圈到牛圈。大鼎小鼎全都有,兕觥兽角状弯曲,美酒口味很柔和。不喧哗也不傲慢,寿命长久享安康。

【解读】

《毛诗序》指《丝衣》的主旨为绎宾尸也,绎和宾尸都为祭祀名。按照周礼,卿大夫参加之祭称宾尸,与正祭同日;天子诸侯参加的次日之祭则称绎。本诗共一章九句,诗人从祭祀所着的衣冠写起,继而写到祭祀的场所和准备的牺牲。此后诗人还写到盛装熟牲的鼎鼐和斟满美酒的酒器,并发出不喧哗傲慢的告诫和福寿绵延的祝祈,展现了一次完满顺利的宗庙祭祀流程。

《诗经》先秦诗歌中的扛鼎之作【篇七】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击鼓声。

踊跃:欢欣鼓舞貌。

兵:武器。

土国:在国都服筑城等劳役。土,土功。国,国都。

漕〔co〕:卫国的城市。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使媾和,使和好。

陈与宋:陈国与宋国,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倒装结构,即不以我归。以,使,令。

有忡:同忡忡。

爰〔yun〕:于,从。一说语助词,无实义。

丧:丧失,丢失。

于以:在何处。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一说勤苦。

成说〔shuō〕:定约,誓约。

于〔xū〕嗟:感叹词,于同吁。

活:假借为佸,相会。一说存活。

洵〔xn〕:远。

信:相信,信任。一说为古伸字,指其志得伸。

【翻译】

击鼓之声咚咚作响,战士鼓舞操练兵器。都在国都修筑漕城,只我一人向南而行。我跟随着公孙文仲,陈宋两国得以交合。但我不被允许回家,忧心忡忡不可断绝。而我此刻身在何处?马儿跑失又在哪里?何处可以找回它来?就在那片山林之下。此生生死聚散之事,我已与你早有誓约。我要拉起你的手来,和你一起直至老去。哎呀如今却又分离,你再不能与我相聚。哎呀我们天各一方,让我如何信守誓言!

【解读】

《击鼓》是一首经典的战争诗,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诗人对战争的厌倦抵触,对故乡的殷切思念,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表达了诗人在战乱动荡的时代对个体生命获得尊重和幸福的呼唤,体现了先民真挚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也开创了后世以战争别离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

关于此诗所表达的精神主旨,古今学者观点多无分歧,然而就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具体事件则说法不一。《毛诗序》云: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认为是鲁隐公四年,卫国公子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之事。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指为鲁宣公十二年,卫穆公出兵救陈之事,今人亦大多赞同此说。

全诗共有五章。第一章由战鼓之声和练兵之景起行,点明征战在外的现实背景。继而又说众人虽服劳役修筑城池,犹在国内;独我一人孤身赴战,南行陈国,其艰苦凄楚更难道尽。乃至平陈与宋之后,仍然无法归来,忡忡忧思自然难绝。第三章中,诗人不仅让马跑失,仿佛自己也迷失其中,不知所归。然而马失易得,终在林下找到,可是与同心战友定下的生死誓约,执手偕老的美好愿景是否还可实现?第五章中对此给出答案:彼此阔别,天各一方,何以相聚,又何以履约?哀苦悲叹,空留余恨,至此战争造成的生命色彩的缺失和个体理想的破碎,已力透纸背,流露无遗。

诗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流传广泛,可谓人尽皆知。此句已脱离了其原本含义,而被用来表达对待爱情或婚姻坚定忠贞的态度。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此诗》语言优美,对后世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影响。

《诗经》先秦诗歌中的扛鼎之作【篇八】

丰年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注释】

稌〔t〕:稻子。

廪:粮仓。

秭〔zǐ〕:数词,周代万亿,相当于今十亿。

醴〔lǐ〕:甜酒。

烝畀〔b〕祖妣:烝,进献。畀,给。祖妣,男女祖先。

皆:广,遍。

【翻译】

丰年多黍多稻,也有高高粮仓,粮食上万上亿。酿成清甜好酒,献给男女先祖,以使百礼和恰,降福十分广泛。

【解读】

《丰年》是一首庆祝和祭祀丰年的诗。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存亡和政权的兴衰,所以历来统治者都极其重视农业生产。古人为了获得谷物丰收,常常会向神灵祭祀祈祷,比如社稷一词代表的就是农人常祭的土地神和谷神。此诗共一章八句,诗中写丰收之年的酿酒祭祀、庆祝祈祷活动,洋溢着欢快喜乐的氛围。

纷纷为之叫绝的王昌龄诗歌作品(6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曾上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代诗歌,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王昌龄都有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纷纷为之叫绝的王昌龄诗歌作品”,敬请阅读,希望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纷纷为之叫绝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一)

王昌龄《途中作》原文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

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

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

纷纷为之叫绝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二)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玩月”。诗人与堂弟高卧南斋时,月亮刚刚出来。渐渐地升高之后,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这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月色的描摹上,而是宕开一笔,写对月亮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

继而诗人悬想朋友崔少府也必定在这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诗人与朋友虽相隔千里,但同在望月。诗的最后一句“微风吹兰杜”最有意味:不说对朋友思念,而写兰杜之芳,那么,这兰杜之芳能吹到朋友那里去吗?朋友知道我在思念他吗?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纷纷为之叫绝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三)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全文赏析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写傍晚边塞的荒凉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最后,诗人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味,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第二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诗人用凝重的色彩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及边塞萧索荒凉的风光景物,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长年戍边征战的将士们的思乡情结,写得苍劲旷远,意蕴深长。语言的锤炼,更是炉火纯青,在一系列极意铺陈之后于篇末点出戍卒的思归之情,读来更为撕心裂肺,凄怆感人。

纷纷为之叫绝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四)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全文赏析

盛唐诗人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此诗也如此。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让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容威赫,实力强大。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敦煌曲子词)在这盛极一时的封建帝国里,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纷纷为之叫绝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五)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全文赏析

诗歌主旨含有非战之意,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言反战,而这种情绪通过对战场荒凉凄惨景象的描述流露出来。

纷纷为之叫绝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六)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全文赏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王昌龄诗歌中具有盛唐气象的作品汇集六篇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代诗歌,它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王昌龄有哪些曾经惊艳到您的古诗词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诗歌中具有盛唐气象的作品”,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王昌龄诗歌中具有盛唐气象的作品(篇一)

王昌龄《送欧阳会稽之任》原文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

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

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

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须枉车歇,为我访荷裳。

王昌龄诗歌中具有盛唐气象的作品(篇二)

杨花凋谢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予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左迁:即贬官,降职。

王昌龄左迁龙标,其实他并无舛误,以故在《芙蓉楼送辛渐》

诗中表明自己的无辜:洛了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知道他的不幸遭遇后遥寄此诗,深表同情与安抚。

王昌龄诗歌中具有盛唐气象的作品(篇三)

王昌龄《风凉原上作》原文

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

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

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

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

王昌龄诗歌中具有盛唐气象的作品(篇四)

《宴南亭》(作者:王昌龄)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宴南亭》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第9首。

【原文】

宴南亭

作者:唐·王昌龄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

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

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注释】

①纳:放置。鲜洁:指新鲜洁净的食物。

②金管:箫笛类乐器。阕:乐终。

③酣竟:指宴罢。竟,全诗校:“一作意。”

④杳霭:昏暗迷蒙的样子。

⑤鸟:全诗校:“一作鸣。”

⑥如丝纶:《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⑦道:全诗原作“上”,校云:“一作道”,据改。

⑧绝:全诗校:“一作阔。”

王昌龄诗歌中具有盛唐气象的作品(篇五)

二、介绍同学,成好朋友。我会在群里介绍朋友给你,相互帮助。如果是同年级,在群里也可以用语音,来讨论数学题、语文题、作文、好的文章等不同种类的题型。作业不懂的也可以讲给你听。有好消息、坏消息,一起分享、一起快乐、一起悲伤。

这就是我的老师,把我们带入广阔的天地,了解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把美丽的大自然融入我们的作文里的。

洗完了一遍,妈妈又给我换了一盆干净的水。我又在原文来自

王昌龄诗歌中具有盛唐气象的作品(篇六)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全文赏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初中美术老师教研个人年度工作计划推荐
2022.08.27 初中美术教师年度工作计划 初中美术教师年度工作规划 初中美术教师个人年度工作计划
2024职高老师年度个人研修总结精选(6篇)
2022.08.27 职高老师年度总结 职高老师教学总结 职高老师教学个人总结
初中政治老师教研个人年度工作计划汇编五篇
2022.08.27 初中政治老师年度工作计划 初中政治老师年度工作规划 初中政治老师年度工作计划模板
诗歌中的景与情——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021.01.18 高中中英语口语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案 小学健康的教案
大班幼儿诗歌教案范例六篇
2022.07.20 大班诗歌秋天的信教案 幼儿大班教案 大班幼儿教案
学生感叹暑假过得好快的开学作文合集五篇
2022.08.27 暑假开学作文 小学生暑假开学作文 暑假开学趣味作文
大学广播站各部门一同商议的计划汇编
2022.08.27 校园广播站工作计划 校园广播站学期工作计划 大学广播站工作计划
广播站学期一同确定的工作计划通用五篇
2022.08.27 校园广播站工作计划 校园广播站学期工作计划 大学广播站工作计划
共读精彩绘本的家长心得感受
2022.08.27 亲子共读家长心得 亲子共读心得体会 亲子共读家长心得体会
防台风的公告通知该如何写大全(6篇)
2022.08.27 防台风通知 台风预防通知 防台风通知模板
那些简单精简的亲子共读心得汇总七篇
2022.08.27 亲子共读家长心得 亲子共读心得体会 亲子共读家长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