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推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推荐。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必备部分,我们需要安静下来认真编写教案课件。设计教案时,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给予信任和尊重。小编经过多次验证,建议大家学习分享一篇名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的文章。希望你可以将它珍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法国梧桐树(课件出示2)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法国梧桐树。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3)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可达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花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它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

3.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二、学习生字、认读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字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4:生字)

pūníjīnɡjǐnyuànyìnpáilièɡuīzéluànzōngchí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指名领读,正音。

“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

“紧、院、乱”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词语)

wāyìnlínɡzēnɡzōnɡxuē

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3.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5.(课件出示6)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段(第10至11自然段):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熟读课文。

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8)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规:见+夫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泥塘水晶院墙规则排列凌乱棕红色迟到”

3.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田字格课件,弄清生字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并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印列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师重点指导“规、印、泥”。

“规”左右结构,左边的“夫”的捺变成了点,右边是“见”,不是“贝”。注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

“印”左右结构,第二笔是竖提,右边是单耳旁,不是双耳。

“泥”左右结构,第七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

指导。

五.反馈检查,比赛认读。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

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介绍,通过课题质疑,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脉络,避免了机械的分析,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2

【创新教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2、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的会写字。

3、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绿色)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叶吗?

2、出示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水泥道为什么铺满金色的巴掌?金色的巴掌是怎么回事?)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排列迟到规则凌乱亮晶晶湿漉漉闪闪发光”。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法国梧桐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对照课文的描写和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法国梧桐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简单介绍法国梧桐: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花序头状,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它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在园林中孤植于草坪或旷地,列植于甬道两旁,尤为雄伟壮观,又因其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作为街坊、厂矿绿化颇为合适。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增、棕”,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三、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注释:通过学生自学,既加深了印象,同时在介绍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反复联系,加深印象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面积。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3

设计说明: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的天真烂漫。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学前准备

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

2.自学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精读感悟

(用时:10分钟)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

2.理解词语: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

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

4.根据课文内容释题。1.作者观察了明朗的天空、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亮晶晶的水洼、金黄的叶。

2.联系课文内容和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4.“金色巴掌”指梧桐树的叶,课题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6.仿写词语。

亮晶晶________________

7.仿写比喻句。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美句(用时:20分钟)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

(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

2.欣赏、体会这些句中的美。1.美景:(1)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一掉下来,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2.高兴:(1)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2)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8.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水洼

()的地毯

()的巴掌

()的天空

()地走着

()地歌唱

三、总结仿写(用时:10分钟)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

2.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小练笔:用几句话写下你上学或放学看到的景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文的小作者观察细致,想象丰富,语言也很优美。教学中,我注重对重点句的理解、感悟,先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优美,再去想象欣赏美丽的图案,让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片段

◆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水泥道的美丽(教学重点)?

师:一条普通的水泥道,作者却认为它很美丽,你能感受到这种美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交流)

生1:我认为水泥道很美,水泥道的小水洼都映出小小的蓝天了,蓝天都铺在水泥道上,不美吗?

生2:水泥道的美在于梧桐树叶的装饰,金色的树叶落满地面,这种图案很美。

生3:我从文中的两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一句是把梧桐树叶比作我们的手掌,同学们伸出自己的手掌看看,美吗?一句是把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真美啊!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你们读书很认真,还有吗?

生:梧桐树叶落在水泥道上,是自由落下,随意地贴在地面上,虽然不规则,但这也是一种不对称的美。

师:是啊,看来同学们也喜欢上了这条水泥道,和作者一样,你们能找出写作者喜欢水泥道的句吗?

(生齐读倒数三、四自然段)

(板书:小心地走着、仔细地数着、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师:由于作者的细心观察,把水泥道描绘得像一幅图,你能画下这幅画吗?

(学生画出这条美丽的水泥道)

赏析:这一教学片段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品读文中重点句,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读,品味了语言的美感,想象出了一条美丽的水泥道。文内容。

学习重点认识生字、词语。

学前准备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

2.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概括。

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板书课题)1.学生交流走过的水泥路的样。

2.齐读课题。1.用一句话概括你走过的水泥路的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同桌用自制的生字卡片识字:

加一加识字:案、规、图

熟字加偏旁识字:

甫(铺)尼(泥)完(院)

非(排)贝(则)尺(迟)

谜语识字:三天(晶)2.给加点字注音。

水洼()凌乱()

增添()棕色()

3.比一比组词。

洼()综()

娃()棕()

列()愉()

烈()偷()

三、熟读感知(用时:15分钟)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4.同桌互讲课文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归纳字的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读拼音写词语。

shuǐnítúàn

()()

páilièɡuīzé

()()

教学反思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较多,学生随文识字,还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最后又按结构归类巩固识字,效果较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感受文中的优美句。

2.练习写话。

学习重点理解相关句,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能利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零乱”等词语的意思,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学习用查字典、看图、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看图识树,导入课题。

师生交流:同学们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树,谁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树?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书的图片(课件出示),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它的叶子像什么?(梧桐树,手掌。)

展示图片:

交流资料: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在我国公园和行道两旁可常常见到。而今在我国北自大连、北京、河北,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及东部沿海各省都均有栽培。在南京老百姓们都把它简称为“法桐”或“法梧”,然而它却既不是梧桐树,亦非产自法国,而我们常说的梧桐树实际上是指“中国梧桐”。人们习惯所说的“法国梧桐”只是悬铃木中的一种。原来,悬铃木一属有8种,原产北美洲、墨西哥、地中海和印度一带。引入我国栽植的有3种。悬铃木果序柄的果实,有的1个果球,有的2个果球,有的3个以上果球,因此名称就不同,分别叫做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这是三个不同的种。

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板书课题: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学生齐读课题。)

(1)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3)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领略一下法国梧桐在水泥道上留下的美景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图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了解树木,通过课题质疑,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介绍作者

张秋生,天津静海人,上海出生,天津市静海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就读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

1958年开始发表儿歌、儿童诗。曾任《儿童时代》杂志编辑,后调上海少年报社,任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并兼任《童话报》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爱美的孩子》,童话诗集《小猴学本领》、《小粗心奇遇》、《天上来的百兽王》,童话集《小松鼠和他的伙伴们》、《小巴掌童话百篇》、《丫形树上的初级女巫》、《鸡蛋·鸭蛋·老鼠蛋》、《来自桦树林的蒙面盗》、《狮子和老做不醒的梦》、《强盗、精灵和巫婆的故事》等。

作品先后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重点指导生字“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数(shù shǔ shuò)

shù:1>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如数目、数量、数词;2>几,几个,如数人、数日。

shǔ:1>一个一个地计算,如不可胜数;比较起来突出,如数得着;2>责备,列举过错,如数落;谈论,述说,如数说、数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shuò:屡次,如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练读一读。

读一读:数(shù)学课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认真地数(shǔ)着手中的小木棍。

(3)理解词语

①下面加粗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a、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b、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c、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一: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二:“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三:“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②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印着: 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排列: 留下痕迹。

规则: 贴切、妥帖。

明朗: 顺次序放。

熨帖: 规律、法则。

凌乱: 杂乱无序。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再写(“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然后写(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最后写(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在生字教学中,放手学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学习“会写字”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规:见夫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泥塘水晶院墙规则排列凌乱棕红色迟到”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印列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紧”,左右结构的字“铺、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迟”,学生练写。

铺:“甫”上横要长,下框内两短横居中,中竖贯穿上下。

泥:“尸”上框扁小,竖撇要长;“匕”撇要短,竖弯钩的弯要大。

晶:三个“日”要匀称,上边的居中间,下边两个要平行排列。

紧:上下宽,中间稍窄,各部分都要写扁,“幺”最后一笔是点。

院:左窄右宽,“阝”在左边,右边“元”的撇和竖弯钩都在下横处起笔。

印:第一笔短撇起笔稍高,与下边的竖提分两笔写,中间一短横,右边是单耳。

排:“非”中间两竖右边的稍长些,左右各三横,下横都稍长。

列:“歹”首撇要短,横撇要长,点在里面不出头。“刂”在右边。

规:左边两横稍向上提,竖撇要长,点要小;“见”下框要窄。

则:“贝”下框要窄,竖撇在框内上部起笔,点在框外。

乱:“舌”的撇稍短,横略长,“口”要小。

棕:左窄右宽,“示”下横要长,竖钩在下横处起笔。

迟:“尺”扁框要小,捺变为点稍大一些,注意“辶”的笔画。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的词语:巴掌、水洼、

(2)表示动作的词语:蹦跳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明朗、潮湿、闪闪发光、平展、凌乱

(4)叠词:亮晶晶、湿漉漉、闪闪发光

(5)有新鲜感的词语:巴掌、放晴、水洼、映着、尽头、熨帖、平展、规则、凌乱、迟到

2、短语积累:

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金黄金黄的叶子

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彩色的地毯闪闪发光的地毯

很远很远的地方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棕红色的小鸟

金黄的叶丛

3、精彩的句子: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及对秋的赞美之情。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朗读课文,抄写课文中喜欢的句子。(重点)

3、学习课文,感受到大自然秋天的美。并观察身边的景物,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赞美。(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

3、(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欢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导入课文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本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5、从哪看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从三个比喻句“水泥道像一块彩色的地毯。”“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的具体描写看出的。)

6、读课文,说一说“金色巴掌”指什么?用一个词语说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给你印象?(文中“金色巴掌”指法国梧桐树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7、再读课文,画出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美的句子。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读。

三、品读赏析,交流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预设一:当我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地,心里头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它美,瞬间会让我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也会跟着它奔跑。

预设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3、指导学生带有美好的感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谈话过渡: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阅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别美的能力。:

(二)学习第二至九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九自然段。

(1)“我”有什么新发现?

①啊!多么明朗的天空。(板书:天空明朗)

②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板书:地面潮湿)

③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板书:法国梧桐树叶金黄金黄)

④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课件出示: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①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这个比喻句,从水泥道的颜色、柔软度、光泽、长度上写出了它的美。)

②作者为什么把铺满梧桐树叶的水泥道比作地毯?(因为水泥道的颜色是金黄金黄的、是“一片片”飞落下来落在路面很柔软,又闪闪发光(闪着雨珠)、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这些特点与地毯有相似的地方。)(板书:水泥道地毯)

(3)课件出示: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①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的写出了法国梧桐树的形状像“小巴掌”,因为是“金黄金黄的叶子”,从颜色上又有了“金色的小巴掌”之比。)(板书:小巴掌)

②“熨帖”这个词语用什么方法理解,什么意思?(“熨帖”这个词语我先查字典,知道是“贴切、妥帖”的意思;然后看课文中的插图,明白这个词语是说梧桐树的落叶紧紧地粘在地面上意思。)

(4)课件出示: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①“这”指什么?(“这”指排列不规则、有些凌乱的法国梧桐树落叶。)

②从“然而”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然而”一词表示转折,将“不规则”、“凌乱”这些与美无关的词语与美联系起来,还用“更”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强调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的赞叹。)

(5)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大家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6)有了新发现后,“我”是怎么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①课件出示: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受。(将“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将“我”走路比作“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板书: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③找出“我”陶醉于水泥道上的美景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这两段话写出“我”太喜爱水泥道了,一边走,一边想象,那是多么美的生活啊!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再读课文第二至九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3、按照课文意思补充句子。

水泥道像________________。(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梧桐树的落叶像________________。(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棕红色的小雨靴像_________________。(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作者在水泥道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美在哪?(作者看到了水泥道上铺满法国梧桐树叶,不规则的排列着,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到了法国梧桐树叶像“金色巴掌”,“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美在它的颜色、柔软、发光、绵长,甚至无规则的排列。)

5、你在上学或者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有一天,我们上完四节课就放学了。虽然已是秋末时节,但中午的阳光从头照到脚,让人浑身暖暖的。当我走进一片小树林时,风轻轻一吹,我看见一些树叶随风起舞,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飞来飞去,然后又跳着“芭蕾”,旋转着落在了地上。我俯身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很漂亮,摊开手掌,把树叶放在手掌里,仔细地欣赏着。突然,一阵风吹过,树叶随着风从我手中悠悠地溜走了,我正准备抓住它,它却调皮地飞得更高。我想,就让它在风中轻舞吧!)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书:水泥道真美)

2、指导学生带有赞叹地语气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主旨。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秋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1)“首尾呼应”本义是前面和后面的人一呼一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本文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第10自然段,再次写道:“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这样使文章结构严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板书:总起具体总结)

(2)举例:

开头: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结尾: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3)练一练:写写你眼中的秋天,注意做到首尾呼应。

2、本文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首先,点明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巴掌样的叶子,给读者带来美好的享受:其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金色巴掌”,生动形象;另外,还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呢?一是秋雨后,树叶飘落;二是作者热爱生活,才会有所发现。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讲述了作者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秋天的美。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知道了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就能写出身边的美景。

七、主题延伸

每天上学同学们都从自己家出发,一路上看到不同的景色,同学知道你家怎么走吗?就让我们组织一次“我家这样走”的指路交流活动。建议形式要多样:

1、可以写到你家路边看到的景物、建筑物;

2、可以画一幅到你家的行程图,讲给大家听;

3、可以带同学去一趟……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秋天来到我家院子里》《上学路上》

(一)阅读《秋天来到我家院子里》完成练习: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分别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

(二)阅读《上学路上》完成练习: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八、当堂检测(选做)

九、课后作业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能描述秋雨过后的早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秋雨过后大自然的美,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

重难点: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体会秋雨过后地大自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

你们喜欢秋雨后的景色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秋雨后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快速地朗读课文,圈画出要求会认的字。

2、出示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

3、师正着,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整体感知内容

1、带着生字在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你喜欢哪一部分?

2、师生交流初步的感觉。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生字。

2、交流写好每个生字的方法。

3、老师重点范写生字。

4、学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给生字扩词。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6个生字,学写13个生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欣赏秋风秋雨的美景。

二、熟读课文

1、教师放录音读课文,学生跟读。

2、小组内朗读课文。

3、教师指名读课文。

4、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交流读后的感受: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哪些地方写得非常美呢?

6、假如你走在那样的水泥道上,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三、感悟美景

1、出示课文插图。

2、看着插图找找课文中描写插图上内容的句子。

3、课件出示关键语句。

(1)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2)道路两旁的法国……叶子。

(3)水泥道像……路的尽头。

(4)每一片法国……水泥道上。

(5)我穿着……歌唱着……

4、有感情地朗读课件上地内容。

5、选择喜欢地句子多读几遍,说说喜欢的原因。

6、这些句子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你能仿写几句吗?

7、“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你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四、拓展延伸

你去上学的路上,看过哪些美景呢?试着写一段话,表达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Gz85.Com小编推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合集六篇


每位教师都必须拥有教案课件,但教师也必须明确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设计教案需要注重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实施和反馈,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教学资源和材料、学生活动和互动、评估和评价方法。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找到与“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相关的资料,相信在本文中您会发现许多新奇的收获!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能利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零乱”等词语的意思,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学习用查字典、看图、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看图识树,导入课题。

师生交流:同学们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树,谁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树?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书的图片(课件出示),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它的叶子像什么?(梧桐树,手掌。)

展示图片:

交流资料: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在我国公园和行道两旁可常常见到。而今在我国北自大连、北京、河北,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及东部沿海各省都均有栽培。在南京老百姓们都把它简称为“法桐”或“法梧”,然而它却既不是梧桐树,亦非产自法国,而我们常说的梧桐树实际上是指“中国梧桐”。人们习惯所说的“法国梧桐”只是悬铃木中的一种。原来,悬铃木一属有8种,原产北美洲、墨西哥、地中海和印度一带。引入我国栽植的有3种。悬铃木果序柄的果实,有的1个果球,有的2个果球,有的3个以上果球,因此名称就不同,分别叫做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这是三个不同的种。

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板书课题: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学生齐读课题。)

(1)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3)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领略一下法国梧桐在水泥道上留下的美景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图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了解树木,通过课题质疑,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介绍作者

张秋生,天津静海人,上海出生,天津市静海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就读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

1958年开始发表儿歌、儿童诗。曾任《儿童时代》杂志编辑,后调上海少年报社,任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并兼任《童话报》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爱美的孩子》,童话诗集《小猴学本领》、《小粗心奇遇》、《天上来的百兽王》,童话集《小松鼠和他的伙伴们》、《小巴掌童话百篇》、《丫形树上的初级女巫》、《鸡蛋·鸭蛋·老鼠蛋》、《来自桦树林的蒙面盗》、《狮子和老做不醒的梦》、《强盗、精灵和巫婆的故事》等。

作品先后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重点指导生字“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数(shù shǔ shuò)

shù:1>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如数目、数量、数词;2>几,几个,如数人、数日。

shǔ:1>一个一个地计算,如不可胜数;比较起来突出,如数得着;2>责备,列举过错,如数落;谈论,述说,如数说、数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shuò:屡次,如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练读一读。

读一读:数(shù)学课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认真地数(shǔ)着手中的小木棍。

(3)理解词语

①下面加粗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a、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b、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c、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一: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二:“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三:“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②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印着: 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排列: 留下痕迹。

规则: 贴切、妥帖。

明朗: 顺次序放。

熨帖: 规律、法则。

凌乱: 杂乱无序。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再写(“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然后写(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最后写(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在生字教学中,放手学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学习“会写字”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规:见夫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泥塘水晶院墙规则排列凌乱棕红色迟到”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印列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紧”,左右结构的字“铺、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迟”,学生练写。

铺:“甫”上横要长,下框内两短横居中,中竖贯穿上下。

泥:“尸”上框扁小,竖撇要长;“匕”撇要短,竖弯钩的弯要大。

晶:三个“日”要匀称,上边的居中间,下边两个要平行排列。

紧:上下宽,中间稍窄,各部分都要写扁,“幺”最后一笔是点。

院:左窄右宽,“阝”在左边,右边“元”的撇和竖弯钩都在下横处起笔。

印:第一笔短撇起笔稍高,与下边的竖提分两笔写,中间一短横,右边是单耳。

排:“非”中间两竖右边的稍长些,左右各三横,下横都稍长。

列:“歹”首撇要短,横撇要长,点在里面不出头。“刂”在右边。

规:左边两横稍向上提,竖撇要长,点要小;“见”下框要窄。

则:“贝”下框要窄,竖撇在框内上部起笔,点在框外。

乱:“舌”的撇稍短,横略长,“口”要小。

棕:左窄右宽,“示”下横要长,竖钩在下横处起笔。

迟:“尺”扁框要小,捺变为点稍大一些,注意“辶”的笔画。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的词语:巴掌、水洼、

(2)表示动作的词语:蹦跳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明朗、潮湿、闪闪发光、平展、凌乱

(4)叠词:亮晶晶、湿漉漉、闪闪发光

(5)有新鲜感的词语:巴掌、放晴、水洼、映着、尽头、熨帖、平展、规则、凌乱、迟到

2、短语积累:

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金黄金黄的叶子

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彩色的地毯闪闪发光的地毯

很远很远的地方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棕红色的小鸟

金黄的叶丛

3、精彩的句子: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及对秋的赞美之情。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朗读课文,抄写课文中喜欢的句子。(重点)

3、学习课文,感受到大自然秋天的美。并观察身边的景物,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赞美。(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

3、(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欢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导入课文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本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5、从哪看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从三个比喻句“水泥道像一块彩色的地毯。”“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的具体描写看出的。)

6、读课文,说一说“金色巴掌”指什么?用一个词语说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给你印象?(文中“金色巴掌”指法国梧桐树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7、再读课文,画出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美的句子。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读。

三、品读赏析,交流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预设一:当我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地,心里头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它美,瞬间会让我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也会跟着它奔跑。

预设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3、指导学生带有美好的感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谈话过渡: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阅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别美的能力。:

(二)学习第二至九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九自然段。

(1)“我”有什么新发现?

①啊!多么明朗的天空。(板书:天空明朗)

②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板书:地面潮湿)

③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板书:法国梧桐树叶金黄金黄)

④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课件出示: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①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这个比喻句,从水泥道的颜色、柔软度、光泽、长度上写出了它的美。)

②作者为什么把铺满梧桐树叶的水泥道比作地毯?(因为水泥道的颜色是金黄金黄的、是“一片片”飞落下来落在路面很柔软,又闪闪发光(闪着雨珠)、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这些特点与地毯有相似的地方。)(板书:水泥道地毯)

(3)课件出示: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①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的写出了法国梧桐树的形状像“小巴掌”,因为是“金黄金黄的叶子”,从颜色上又有了“金色的小巴掌”之比。)(板书:小巴掌)

②“熨帖”这个词语用什么方法理解,什么意思?(“熨帖”这个词语我先查字典,知道是“贴切、妥帖”的意思;然后看课文中的插图,明白这个词语是说梧桐树的落叶紧紧地粘在地面上意思。)

(4)课件出示: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①“这”指什么?(“这”指排列不规则、有些凌乱的法国梧桐树落叶。)

②从“然而”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然而”一词表示转折,将“不规则”、“凌乱”这些与美无关的词语与美联系起来,还用“更”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强调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的赞叹。)

(5)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大家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6)有了新发现后,“我”是怎么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①课件出示: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受。(将“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将“我”走路比作“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板书: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③找出“我”陶醉于水泥道上的美景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这两段话写出“我”太喜爱水泥道了,一边走,一边想象,那是多么美的生活啊!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再读课文第二至九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3、按照课文意思补充句子。

水泥道像________________。(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梧桐树的落叶像________________。(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棕红色的小雨靴像_________________。(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作者在水泥道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美在哪?(作者看到了水泥道上铺满法国梧桐树叶,不规则的排列着,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到了法国梧桐树叶像“金色巴掌”,“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美在它的颜色、柔软、发光、绵长,甚至无规则的排列。)

5、你在上学或者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有一天,我们上完四节课就放学了。虽然已是秋末时节,但中午的阳光从头照到脚,让人浑身暖暖的。当我走进一片小树林时,风轻轻一吹,我看见一些树叶随风起舞,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飞来飞去,然后又跳着“芭蕾”,旋转着落在了地上。我俯身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很漂亮,摊开手掌,把树叶放在手掌里,仔细地欣赏着。突然,一阵风吹过,树叶随着风从我手中悠悠地溜走了,我正准备抓住它,它却调皮地飞得更高。我想,就让它在风中轻舞吧!)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书:水泥道真美)

2、指导学生带有赞叹地语气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主旨。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秋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1)“首尾呼应”本义是前面和后面的人一呼一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本文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第10自然段,再次写道:“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这样使文章结构严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板书:总起具体总结)

(2)举例:

开头: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结尾: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3)练一练:写写你眼中的秋天,注意做到首尾呼应。

2、本文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首先,点明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巴掌样的叶子,给读者带来美好的享受:其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金色巴掌”,生动形象;另外,还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呢?一是秋雨后,树叶飘落;二是作者热爱生活,才会有所发现。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讲述了作者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秋天的美。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知道了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就能写出身边的美景。

七、主题延伸

每天上学同学们都从自己家出发,一路上看到不同的景色,同学知道你家怎么走吗?就让我们组织一次“我家这样走”的指路交流活动。建议形式要多样:

1、可以写到你家路边看到的景物、建筑物;

2、可以画一幅到你家的行程图,讲给大家听;

3、可以带同学去一趟……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秋天来到我家院子里》《上学路上》

(一)阅读《秋天来到我家院子里》完成练习: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分别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

(二)阅读《上学路上》完成练习: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八、当堂检测(选做)

九、课后作业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水泥道上铺满金色巴掌?金色巴掌是怎么回事?

2、把你见过的法国梧桐树叶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出示法国梧桐树叶的图片(学生描述。)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

(2)说说自己了解的秋雨。

(3)课件出示描写秋风、秋雨的片段,欣赏阅读。

秋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树叶开始变黄了,风一吹,大片大片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满地都是干枯的叶子,走在上面,发出'嘎嘎'的声音。

秋天的雨水特别多,总是滴滴答答下不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不过空气变得清新了,不再干燥了,雨一停,秋高气爽,很美丽。

2、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1)作者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①多么明朗的天空。

②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③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④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⑤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作者在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作者心情愉快。(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作者非常喜欢雨后的水泥道。(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三、思考交流。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3、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和同桌互相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观察细致,描写具体。)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把水泥道上的树叶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

(4)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自然之道》。讲述了“我”和同伴看到嘲鸫啄一只正在出龟巢探路的小乌龟,因同情的缘故,要求导游救小龟,结果违反了自然之道,导致了成群的小龟获得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是安全的,倾巢而出,遇到了无数食肉鸟的惨烈袭击。鱼贯而出的小龟因我们对自然之道的违反,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文章的故事发人深省, 所谓“自然之道”,即大自然存在的规律,人类不可以人为地介入进行干预,会破坏这个规律,引起严重的后果。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7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从中受到启示。

3、能与大家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培养复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联系上下文,助工具书、活积累理解关键句的意思。

2、运用以读代讲、以演促读、讨论交流等方法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从中受到启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字词掌握。

2、 抓住事情的经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体会文章的情感,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示课题)

3、解题。

之:的 道:规律自然之道:

自学汇报,检查学习成果。

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

(1)字:一类字认读————难记的字分析。

(2)词:

A:两字词语:

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

旅游筑巢 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B:四字词语:

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也可以选择你的好朋友来配合你表演。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4)

篇一:三年级上册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xx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国梧桐树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篇二:三年级上册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xx

教材分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金色、水泥等词语。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熨帖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对比欣赏,激发兴趣:

1、激趣揭题

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走进一条水泥道。通过原始水泥道和铺满金色叶子的水泥道比较,感受水泥道奇妙的变化,感受落满叶子的水泥道的美,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板贴,认识梧桐叶。

2、指导书写铺。

指导铺的读音,指导书写。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1、读课文,认识生字词语。

下面咱们读读课文,可以吗?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画出你认为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2、生自由读课文。

3、师板书:熨帖,凌乱

粘在熨帖这两个词语指导认读。等楼梯的方式认读词语: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小雨靴。4重点指导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重点指导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

课文中还有一些难懂得词语,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都画了,熨帖、凌乱,其实还有一个词语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看板书:明朗。课文里是这样写的:抽生读第1-3自然段。明朗什么意思啊?总结方法:借助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

(2)小结:同样一个词语,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的。三、细品:学习5-7自然段

重点学习5-7自然段,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5-7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用画下来,喜欢的词语用圆圈圈出来。

2、与同桌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原因。

1、学生根据要求学习。勾画,交流

2、分享你都画了哪些词语和句子,体会秋景之美。

(1)抓词语闪闪发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了,下过雨,叶子上的水珠还在发光,好美呀!指导朗读。(老师范读,生读,齐读)

(2)抓句子我走在路的尽头比喻手法,把水泥道比作地毯,把落叶比作图案,师范读,生跟读。体会的好,你们才能够读的好。

(3)抓词语:金黄金黄重点强调叶子的颜色,体会到了色彩之美。图文结合感悟美:金黄金黄的叶子,带着体会再读一遍。有了理解就读的更美了。

(4)联系上下文理解熨帖凌乱。熨帖就是粘在,紧紧地粘在(联系上文),联系下文就是平展的粘在。(师板贴,联系上下文。)

凌乱,用学过的方法说一说你的理解:不规则,联系上文,也可以借助词义理解。凌乱就是杂乱无章,这个词有点贬义的,可是为什么放到这里来形容落叶的美啊?(自然,不死板,是一夜秋风也是一夜秋雨,更是美丽的大自然。)学生上讲台把凌乱的落叶铺到水泥道上来吧!欣赏图片,再次感受凌乱之美。

指导朗读:他们排列的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生齐读。你们体会到了这凌乱,感受到了这份自然之美,这份秋景之美,(师板书:美)

3、指导写作方法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整体的这三段,作者是如何把这秋景之美,自然之美呈现给我们的呢?完成练习纸第二个学习内容。

(1)学生完成第二部分学习内容,汇报:一片片是数量,金黄金黄是颜色,小巴掌是形状。同学们,你们看有光泽,有数量,有形状,有颜色,你们认为作者怎么样?(喜欢秋天,带着这种喜爱之情他把叶子观察的非常细致,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就依靠这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作者把这秋色之美写的多好啊,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秋景之美读出来。找三位小小朗读者,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欣赏这秋景之美。

(2)师创设情境引读: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啊,多么明朗的天空,我发现:(接读5自然段)。这湿漉漉的水泥道啊,是秋天里最美的风景(接读6自然段)。这小小的落叶,每一片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接读7自然段)。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是你就走在这条水泥道上,你想做些什么呢?

(生说)

四、学习最后一段,收尾呼应

为什么说第一回,因为以前都没有留意过,今天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有心发现,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上学、放学路上的美,下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细心感受把你们上学放学路上的美写下来。

教学感悟

秋天,是一个如诗如画、多姿多彩的季节。风儿吹过、叶儿飘落,天气也渐渐转凉,街道上的行人纷纷裹紧自己的上衣,匆匆忙忙的赶着去上班。而就在此时,我正背着自己的小书包,穿着我最爱的棕红色小雨靴,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蹦跳着、歌唱着

是什么让我心情愉悦?是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不得不说,张秋生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确实让我惊艳,这梧桐叶经历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的折腾,不仅没有影响美观,还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了一番。

雨过天晴后的天空很亮,映射在地面上形成亮晶晶的水洼,道路两旁的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这时的水泥道已经有点意思了,显得非常特别。可是在作者眼里,这还完全不够,当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呈现在眼前的水泥道,像是铺上了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道路的尽头

它们排列的一点儿也不规则,可在张秋生的眼睛里却产生了一种凌乱的自然美,这样的美让人无法轻易的将注视的目光移向别处。我跟随着作者的步伐走着,一步一步小心的走着,生怕踩坏了一片落叶;我像作者一样仔细的数着,一片一片仔细的数着,不肯错过一片落叶。那些金色的小巴掌,就这样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而我棕红色的小雨靴就像是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愉快地穿梭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慢悠悠的走着,毕竟我也舍不得这短暂的美好。

可是这平常普通的水泥道,在我的眼中为何如此之美呢?

原来呀,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物质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要学会像作者一样不仅能发现平常普通的水泥道的美,还能够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大自然充满热爱,要是有了这样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啊,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这是一篇写景叙事散文,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的流露出了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仿佛身临其境。我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细细的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及有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如6、7、8自然段的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喻,这个也是显而易见的,完全难不倒孩子们。就是在仿照金黄金黄的叶子闪着雨珠的叶子这样的词语形式去模仿描写时,可能稍稍有点难度,不过主要也重在平时的积累。

总之,这篇课文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审美,使学生学会如何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去发现美,并能尽其所能的将这些美好用细腻的文字表达出来。

篇三:三年级上册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xx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7个生字。会写水泥、放晴等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能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角度。体会作者笔下水泥道的美。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水泥道的美的。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和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发现平常生活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提前让学生制作梧桐树叶,装水的小桶,梧桐落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一条灰扑扑的水泥道(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见过水泥道吗?它们看上去普普通通,毫不起眼对吗?

2、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你们看,水泥道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课件出示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

谁来说说这种变化?这是什么落叶?

预设:水泥道上铺满了金黄色的梧桐树落叶。

3、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

法国梧桐树:属落叶乔木,可高达20-30m,树形雄伟端庄,叶大荫浓。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花序头状,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在园林中孤植于草坪或旷地,列植于甬道两旁,尤为雄伟壮观,又因其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作为街坊、厂矿绿化颇为合适。

教师出示梧桐树落叶实物给学生,课件出示坐标并联系实际生活:我们松滋的玉岭北路也有美丽的梧桐树哦!走在这么美丽的水泥道上,你们会是什么心情?(愉快)

4、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齐读课题。适时提问:金色巴掌你认为是什么?(梧桐树叶)

5、书写课题中的多音字铺。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笔画:右边甫字的两小短横不能挨着两边,保持间距才好看。

师强调书写姿势,生打开《写字课堂作业》写两个。师巡视指导。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标出自然段。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出不认识的字,圈出难以理解的词语。

生朗读时,师板书熨帖、凌乱两个词语在黑板上。

2、课件出示同学们普遍不会读且生字表里没有出现词语:粘在,熨帖。指读,齐读。

3、我会认:出示带有生字的六个词语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开小火车读。

再点生说说,那些字容易读错: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再出示读音,点生领读。

4、趣味游戏读词:登楼梯。男生上楼梯,每读一个词声音变大一点。女生下楼梯,每读一个词声音变低一点。

三、多种方法理解新词。

1、课件出示难以理解的词语:熨帖、凌乱。学生齐读。

2、师引导:除了这两个词语,还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词,也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关注的。师板书:明朗。

课件出示课文前三自然段。点生读,读完找人说一说明朗是什么意思。

预设:晴朗,总结第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借助近义词。

将借助近义词的卡纸粘贴在黑板。

3、出示雨后初晴的天空图:你们观察过雨后初晴的天空吗?那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说出光线充足。

4、教师总结:联系生活实际也是我们理解词语的第二个好方法。将联系生活实际的卡纸粘贴在黑板上。

5、课件出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以及小气泡:二年级时,我知道在寻找这个词语中,寻和找意思相近,寻就是找的意思。那么明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

点生按照上面小气泡的方法来说一说明朗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师:《说文解字》里讲,朗,明也。意思就是说朗就是光线充足的意思。而明是我们熟悉的字,我们可以借助它来猜明朗这个词的词义。这就是今天要说的第三种方法借助熟字猜词义,师将卡纸粘贴于黑板。

6、出示第四自然段:利用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等词语,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前文的明朗。总结出第四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师将卡纸粘贴于黑板。

师生看黑板上的卡纸共同回顾学过的四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借助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和联系上下文。

四、水泥道的全景图与特写。

1、默读5、6、7三个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喜欢的句子,用圆圈圈出喜欢的词语。

2、和网格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喜欢它们的原因。

3、点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的落叶之美(特写):

预设:第五自然段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闪着雨珠的叶子。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梧桐树落叶的美。

师提问: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落叶之美?(数量,颜色)

4、再点生说说水泥道的美(全景):

预设:第六自然段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师再提问,这一自然段又从哪个角度写了落叶之美?(光泽)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比喻)

朗读提示: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要读得舒缓平静,读出水泥道的意境之美。师范读之后,多次点生读一读。

5、镜头再次拉近:第七自然段里有哪些好词美句?

(1)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理解熨帖和凌乱。

预设:熨帖一词可以用到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熨帖就是紧紧地粘、平展地粘。

凌乱一词可以用到联系上下文、借助熟字猜词义等方法来理解。凌乱就是排列不规则。

课堂小实验:师将梧桐落叶没于小桶中,再拿出来,粘贴于黑板上,这样的粘就是熨帖。

师:同学们看起来凌乱就是杂乱无章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可是作者却说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自然之美)

(2)贴一贴:贴出凌乱美

师:同学们,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是不是把美丽的梧桐树叶也吹到大家的课桌里来了?请大家代替秋姑娘将自己做好的梧桐树叶,随意地贴在黑板上老师画出的水泥道上。让学生参与创造。深切体会凌乱之美。

师:这种动人心魄的凌乱之美是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带来的,是美丽的秋姑娘带的,更是神奇的大自然带来的!

(3)师:同学们,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不止于此,你们看!课件出示图片。(天空中凌乱的云层、山谷里凌乱的五彩池、海面上凌云的鸥群、大洋中凌乱的岛屿)

(4)再读第7自然段,读出这种凌乱美。

(5)第7自然段有哪些好句子?

预设: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比喻句,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师:作者又是从什么角度写了落叶的美?(形状)

5、配乐朗读,师生合作读5、6、7三自然段,回顾美景。

点生回顾作者的写作角度:从落叶的数量,颜色,色泽,形状等方面描写了落叶之美。

6、谈一谈,你觉得作者能把水泥道写得如此美丽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

师: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也能学习作者,做一个善于观察,用心感受身边美好事物的有心人。

五、布置课内积累作业。

1、用阅读摘抄本摘抄本文已学部分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词语不少于15个。句子不少于5个。

2、和网格小组成员交流自己摘抄的内容和心得体会。

课堂点评:

这节课是一节践行生本理念、讲究教学艺术的优质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方式多样,指导得法,实用性强;以生为本,设计科学,艺术性强。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教完了。我的教法很简单,就是带着他们读读课文,然后把我的大大小小的发现一一找到。边读边找,我们共同完成了如下的发现: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5)

[教材分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2、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的会写字。

3、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绿色)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叶吗?

2、出示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水泥道为什么铺满金色的巴掌?金色的巴掌是怎么回事?)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排列迟到规则凌乱亮晶晶湿漉漉闪闪发光”。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法国梧桐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对照课文的描写和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法国梧桐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简单介绍法国梧桐: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花序头状,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它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在园林中孤植于草坪或旷地,列植于甬道两旁,尤为雄伟壮观,又因其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作为街坊、厂矿绿化颇为合适。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增、棕”,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三、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注释:通过学生自学,既加深了印象,同时在介绍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反复联系,加深印象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面积。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水泥道上铺满金色巴掌?金色巴掌是怎么回事?

2、把你见过的法国梧桐树叶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出示法国梧桐树叶的图片(学生描述。)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

(2)说说自己了解的秋雨。

(3)课件出示描写秋风、秋雨的片段,欣赏阅读。

秋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树叶开始变黄了,风一吹,大片大片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满地都是干枯的叶子,走在上面,发出”嘎嘎”的声音。

秋天的雨水特别多,总是滴滴答答下不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不过空气变得清新了,不再干燥了,雨一停,秋高气爽,很美丽。

2、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1)作者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①多么明朗的天空。

②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③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④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⑤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作者在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作者心情愉快。(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作者非常喜欢雨后的水泥道。(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三、思考交流。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3、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和同桌互相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观察细致,描写具体。)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把水泥道上的树叶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

(4)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篇6)

【创新教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2.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的会写字。

3.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 同学们,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绿色)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叶吗?

2. 出示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水泥道为什么铺满金色的巴掌?金色的巴掌是怎么回事?)

3. 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 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 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排列 迟到 规则 凌乱 亮晶晶 湿漉漉 闪闪发光”。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法国梧桐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对照课文的描写和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法国梧桐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简单介绍法国梧桐: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花序头状,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它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在园林中孤植于草坪或旷地,列植于甬道两旁,尤为雄伟壮观,又因其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作为街坊、厂矿绿化颇为合适。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增、棕”,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三、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注释:通过学生自学,既加深了印象,同时在介绍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反复联系,加深印象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面积。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水泥道上铺满金色巴掌?金色巴掌是怎么回事?

2. 把你见过的法国梧桐树叶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出示法国梧桐树叶的图片(学生描述。)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

(2)说说自己了解的秋雨。

(3)课件出示描写秋风、秋雨的片段,欣赏阅读。

秋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树叶开始变黄了,风一吹,大片大片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满地都是干枯的叶子,走在上面,发出“嘎嘎”的声音。

秋天的雨水特别多,总是滴滴答答下不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不过空气变得清新了,不再干燥了,雨一停,秋高气爽,很美丽。

2. 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1)作者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①多么明朗的天空。

②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③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④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⑤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作者在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作者心情愉快。(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作者非常喜欢雨后的水泥道。(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三、思考交流。

1.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2. 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3. 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和同桌互相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观察细致,描写具体。)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把水泥道上的树叶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

(4)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玩泥巴教案热门


教师的一项职责就是要编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并且要确保里面的内容非常完善。教案课件可以将教学效果直观地呈现出来。栏目小编特地收集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玩泥巴教案”。如果您认为这个网站有用,请记得将其收藏下来,以备日后使用!

玩泥巴教案【篇1】

一 开始部分

利用歌表演(玩泥巴)引入课题。

提问:歌曲里边的小孩是怎样玩泥巴的?

二基本部分

1、幼儿通过录像观看作品,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幼儿边看录像,边听教师讲解刻画,印画的方法。

1)用手压和用滚子推的方法将陶土推平。

2)运用刻刀在陶土上作画。

3)涂色时不要把颜色涂在刻线里。

4)印画时,要一点一点地挨着压纸,用力均匀。

3、幼儿互相讨论作品内容。 (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想刻什么?)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幼儿把陶土推平,运用刻刀大胆作画,刻线要宽,深,涂色均匀,色彩丰富,不把颜色涂在刻线里;印画时,要一点一点的压纸。用力均匀,突破重点难点。

三结束部分

1、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2、师生讲评作品。

玩泥巴教案【篇2】

一、课题:宝贵的泥上(适用于4-5岁儿童)

二、活动目标:

了解泥土的种类及作用;知道人和动物都需要泥上;对幼儿进行初步的生态和环境教育。

三、活动准备:

1、在本园天台及种植园地。

2、在天台布置一堆掺有许多塑料袋、一次性使用饭盒等杂物的泥上。

四、活动过程:

1、带幼儿到种植园散步,并提出观察要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散步,你们要仔细看看,泥上上有什么?

2、来到种植园,让幼儿自由观察后,教师提问:泥上上有什么?

3、了解泥上的种类及作用:

①再看看我们幼儿园周围的泥上跟种植园的泥上有什么不同?

②原来泥土有很多种,有肥料的土叫有机上,混有沙子的土叫沙土,路上、操场的上叫硬土。你们知道这几种土有什么用吗?

4、泥土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你们想一想,如果没有泥上,植物、动物、人类会怎么样?

5、教师与幼儿一起挖掘泥土:现在请你们挖松一小堆土,看看泥土里有什么?再找找,泥土里有洞吗?如果没有土,它们会怎么样?

6、教师与幼儿一起上天台观察有垃圾的泥土: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堆土,它与我们刚才看的那些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它上面什么也没有长出来?种植园与天

台比,你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7、了解泥土被污染的后果,进行初步的环境教育:

①为什么这堆土会变成这样?

②如果你扔垃圾,他也扔垃圾,满地都是垃圾,盖住了泥土,会变成怎样?

玩泥巴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掌握泥工最基本的技能,团圆、搓条、压扁等方法。

2、通过幼儿探索与尝试,改变泥块原有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形象,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幼儿掌握泥工最基本的技能,团圆、搓条、压扁等方法。

2、通过幼儿探索与尝试,改变泥块原有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形象,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生泥、竹签、泥塑盘等、火柴棒若干、叶子等装饰材料。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共唱《饼干歌》。

2、出示泥工作品,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3、提醒幼儿在玩时应注意什么?

二、动手操作

(幼儿自由选择泥块玩泥。)

1、鼓励幼儿尝试泥的玩法,引导他们团圆、搓条、压扁。

2、引导幼儿捏出自己喜欢的造型。(根据老师提供的模型试着去捏。)

三、成果展示,分享快乐

1、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捏的是什么?怎样捏的?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经验。

2、幼儿相互欣赏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是幼布置小小的泥塑展,组织幼儿欣赏。

教学反思

从事幼教工作后,我在工作中不断发现,亲近自然的确是孩子的一种本性。孩子对于沙子、泥土之类的东西更是情有独衷,作为幼教工作者,真的应该像《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孩子更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做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

玩泥巴教案【篇4】

一、课题:宝贵的泥上(适用于4-5岁儿童)

二、活动目标:了解泥土的种类及作用;知道人和动物都需要泥上;对幼儿进行初步的生态和环境教育。

三、活动准备:

1、在本园天台及种植园地。

2、在天台布置一堆掺有许多塑料袋、一次性使用饭盒等杂物的泥上。

四、活动过程:

1、带幼儿到种植园散步,并提出观察要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散步,你们要仔细看看,泥上上有什么?

2、来到种植园,让幼儿自由观察后,教师提问:泥上上有什么?

3、了解泥上的种类及作用:

①再看看我们幼儿园周围的泥上跟种植园的泥上有什么不同?

②原来泥土有很多种,有肥料的土叫有机上,混有沙子的土叫沙土,路上、操场的上叫硬土。你们知道这几种土有什么用吗?

4、泥土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你们想一想,如果没有泥上,植物、动物、人类会怎么样?

5、教师与幼儿一起挖掘泥土:现在请你们挖松一小堆土,看看泥土里有什么?再找找,泥土里有洞吗?如果没有土,它们会怎么样?

6、教师与幼儿一起上天台观察有垃圾的泥土: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堆土,它与我们刚才看的那些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它上面什么也没有长出来?种植园与天台比,你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7、了解泥土被污染的后果,进行初步的环境教育:

①为什么这堆土会变成这样?

②如果你扔垃圾,他也扔垃圾,满地都是垃圾,盖住了泥土,会变成怎样?

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土地?

小百科:泥巴是与生俱来的大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最原始、朴素、自然、温馨的建筑材料。泥,也叫泥巴,即土和水的混合物。

玩泥巴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用刻刀在陶土上作画。

2、体验陶土作画的乐趣,并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重点】

尝试用刻刀在陶土上大胆作画。

【活动难点】

印画时,画纸要压均匀。

【活动准备】

陶土 刻刀 颜料 毛笔 图画纸 垫板 滚子 录像机 电视机 录音机 。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利用歌表演(玩泥巴)引入课题。

提问:歌曲里边的小孩是怎样玩泥巴的?

二基本部分

1、幼儿通过录像观看作品,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幼儿边看录像,边听教师讲解刻画,印画的方法。

1)用手压和用滚子推的方法将陶土推平。

2)运用刻刀在陶土上作画。

3)涂色时不要把颜色涂在刻线里。

4)印画时,要一点一点地挨着压纸,用力均匀。

3、幼儿互相讨论作品内容。 (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想刻什么?)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幼儿把陶土推平,运用刻刀大胆作画,刻线要宽,深,涂色均匀,色彩丰富,不把颜色涂在刻线里;印画时,要一点一点的压纸。用力均匀,突破重点难点。

三结束部分

1、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2、师生讲评作品。

玩泥巴教案【篇6】

大班玩泥巴教案反思

引言:

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玩泥巴是一项经典而有趣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发展他们的感官能力、细小肌肉控制以及社交技能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设计了一堂大班玩泥巴活动的教案,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收集资料和反思。下面将详细叙述我编写的教案,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

教案:

目标:通过大班玩泥巴活动,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细小肌肉控制、社交技能和协作习惯。

准备材料:

1. 大量的干净沙土和干泥巴

2.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塑料容器、铲子和勺子

3. 水桶和水壶

4. 洗手盆和毛巾

5. 座垫或毯子

活动过程:

1. 导入:通过一段简短有趣的故事引发幼儿对泥巴的兴趣,例如《小猪找泥巴》。

2. 观察材料: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摆放在幼儿面前,鼓励他们观察和描述容器的特点。

3. 创造泥巴作品:将干泥巴和沙土放在幼儿面前,提供铲子、勺子等工具,鼓励他们动手制作各种形状的泥巴作品。

4. 社交互动: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协作制作大型泥巴作品,如城堡、动物等,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协作习惯。

5. 清洁身体: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一起清洁双手和脸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6. 总结: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作品,并提问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反思:

在这次大班玩泥巴活动中,幼儿们积极参与,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对教案和活动过程的反思。

1. 教案设计:

我设计的教案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兴趣,通过引导性故事和观察材料,激发了他们对泥巴活动的兴趣。在教案中,我还特别强调了社交互动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学习合作和分享。此外,教案中的清洁身体环节也十分重要,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总的来说,教案的设计对达到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活动过程:

在活动过程中,我观察到幼儿们对于泥巴活动的兴趣浓厚。他们积极地观察和描述容器的特点,并使用工具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泥巴作品。在小组合作制作大型泥巴作品时,幼儿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并且很好地与其他幼儿进行了互动。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幼儿能够主动清洁双手和脸部,这显示出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一些幼儿对于清洁方面的要求有所厌烦,这是需要我在之后的活动中再加强教育指导。

3. 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们在感官能力、细小肌肉控制、社交技能和协作习惯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制作泥巴作品的过程中,幼儿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发展了他们的感官能力和细小肌肉控制。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幼儿们学会了与其他孩子一起工作,分享和合作。他们还通过活动中的问答环节,对于这次活动的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结论:

大班玩泥巴教案设计和实施反思表明,玩泥巴是一项有益的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互动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玩泥巴是一个多样化的活动,可以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延展,进一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潜力。

玩泥巴教案【篇7】

泥巴是孩子喜欢用来玩耍的自然材料,可塑性强,并且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因此,以它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天生好动好玩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藉游戏活动认识大自然中的资源及用途。

本课教材通过展示学生进行玩泥巴游戏时的欢快场面和玩法、探究的问题、卫生习惯的要求等图文资料,向师生呈现出一种以趣味性、探究性、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为考虑的教学思路。

课题玩泥巴

教学目标1、学着用泥巴(彩泥)创造形象

2、让学生有立体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感知泥性,归纳几种基本的玩泥方法,口头发表体验感受。

难点:感受、探索泥性及口头发表。

课前准备1、让学生准备好彩泥

2、老师准备好各种玩具(如:小屋、水果、动物)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了解泥巴的可塑性。

2、让学生初步了解雕塑,就是立体的,多个方位都可以感觉到漂亮。

3、给学生欣赏学校的雕塑,让学生说说还看见过什么雕塑。

二、要求学生随便玩泥巴。

第二课时:

一、开始让学生做点正方形、三角形、园形~~~

二、让学生组合这些形状

1、要有自己的想法

2、要有大小变化

三、让学生开始自己想象

1、做一些小屋、水果之类的东西

2、启发学生做一些难一点的东西

四、和一些不会做的学生一同做。

五、让一些做好的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办法。

课后记*

通过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雕塑。让学生理解了这也是艺术。

玩泥巴教案【篇8】

设计背景

在一次户外游戏时,我发现孩子们对泥非常感兴趣。针对农村孩子的特点,我选择了这次玩泥巴活动。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掌握泥工最基本的技能,团圆、搓条、压扁等方法。

2、通过幼儿探索与尝试,改变泥块原有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形象,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重点难点

1、使幼儿掌握泥工最基本的技能,团圆、搓条、压扁等方法。

2、通过幼儿探索与尝试,改变泥块原有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形象,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生泥、竹签、泥塑盘等、火柴棒若干、叶子等装饰材料。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共唱《饼干歌》。

2、出示泥工作品,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3、提醒幼儿在玩时应注意什么?

二、动手操作

(幼儿自由选择泥块玩泥。)

1、鼓励幼儿尝试泥的玩法,引导他们团圆、搓条、压扁。

2、引导幼儿捏出自己喜欢的造型。(根据老师提供的模型试着去捏。)

三、成果展示,分享快乐

1、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捏的是什么?怎样捏的?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经验。

2、幼儿相互欣赏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是幼布置小小的泥塑展,组织幼儿欣赏。

教学反思

从事幼教工作后,我在工作中不断发现,亲近自然的确是孩子的一种本性。孩子对于沙子、泥土之类的东西更是情有独衷,作为幼教工作者,真的应该像《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孩子更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做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

本节活动,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我选择农村自然材料——泥巴,通过孩子动手操作,自我展示,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幼儿的创作思维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尽情的玩,尽情的做,体会成功的乐趣。

玩泥巴教案【篇9】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中班活动教案《玩泥巴》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活动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幼儿探索与尝试,改变泥块原有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形象,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掌握泥工最基本的技能,团圆、搓条、压扁等方法,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活动《玩泥巴》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泥工、团圆、搓揉、压平等方法。

2通过孩子们的探索和尝试,改变泥巴原有的特点,掐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形象,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三。引导孩子们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让孩子体验独立、独立和创造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让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泥工、团圆、搓揉、压平等方法。

2通过孩子们的探索和尝试,改变泥巴原有的特点,掐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形象,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三。引导孩子们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

活动准备

原泥、竹签、泥板、火柴棒、树叶等装饰材料。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共唱《饼干歌》。

2展示陶土作品,激发孩子们的创作兴趣。

3、提醒幼儿在玩时应注意什么?

二、动手操作

(幼儿自由选择泥块玩泥。)

1、鼓励幼儿尝试泥的玩法,引导他们团圆、搓条、压扁。

2、引导幼儿捏出自己喜欢的造型。(试着按老师提供的模型捏。)

三、成果展示,分享快乐

1、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捏的是什么?怎样捏的?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经验。

2、幼儿相互欣赏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是幼布置小小的泥塑展,组织幼儿欣赏。

玩泥巴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豆芽破土而出的过程

技能目标:引导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完整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通过体会小豆芽钻出泥土时激动兴奋的情感,引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活动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

1、课前组织幼儿种植种子,观察其发芽过程

2、种子从播种到发芽长大的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1、幼儿讨论自己观察到的种子的变化。

2、出示图片让幼儿进一步观察种子是如何钻出泥土不断长大的过程。

3、学习诗歌“钻泥巴”。

4、引导启发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出种子发芽的经过。

5、谈话:怎样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活动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教学反思:

在整个说课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准备我觉得自己还是挺认真的,我没有按照一般的要求的去设计这节课,我以为这会是好的,没想到这却成了偏题,说实话有一点儿伤心,不过这是第一次嘛,而且我觉得应该是我在设计的课中并不能体现我的想法,所以老师们就更不能理解了,只是会觉得我设计的课偏题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经验教训:在还没有把课说好的情况下就不要去一昧的讲究新颖,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不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本意可能还会很乱。

玩泥巴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玩耍中感知胶泥的特性。

2、通过游戏掌握摔泥、团泥、捏泥、压扁等基本技能。

3、在玩泥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红色胶泥若干,一处供幼儿玩耍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1、教师随意取泥放于手中,通过看、揉、捏,说出自己的感觉。

泥巴捏在手中是什么感觉

2、幼儿自由玩泥,鼓励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民间游戏:摔泥巴

1、教师边念儿歌边摔泥巴,引起幼儿的兴趣:东洼里,西洼里,都来看我放啪哩!(教案出自::教案网)教师将涅好的泥巴甩下,发出啪!的响声。

2、师生共同游戏,启发幼儿掌握摔泥方法:捏好小碗状,用力快出手。

(教师巡回指导,活动中注意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渗透。)

3、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泥巴发出响声

4、幼儿两人一组玩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

(1)在未摔之前,检查泥巴窝窝底部是否完整。(摔泥的幼儿应尽量将泥碗破口摔大。)

(2)一定要补住泥巴窝窝的破口。(补泥的幼儿,将泥压扁、压薄,能补起破口即可。)

三.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玩泥巴教案【篇12】

课时:

1课时

一、课题分析

玩是孩子的天性,泥巴是孩子喜欢用来玩耍的自然材料,它可塑性很强,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因此,以泥塑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天生好玩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认识泥性,体验泥塑立体造型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

本课通过学生进行玩泥巴时的欢快场面、玩法的探究、佳作赏析等教学环节,向学生呈现出一种趣味性、探究性、主动性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教学思路。

1、教学理念

本课是运用泥材及塑形手段,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造型表现乐趣,表达自我情感及想象的学习领域。本课强调感受性、体验性和游戏性,把学与玩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体验活动的乐趣,对泥产生一定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对泥材、塑形技法过程的探索体验。发展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想象能力和自我表达的信心。

2、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玩泥巴的游戏活动体验感受泥性,了解雕塑工具的简单运用,以及民间泥塑与城市雕塑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感:本节课以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寻找形象、发现形象、创造形象、完善形象。使学生充分感受快乐、兴奋、美好与幸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勇于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感受、了解,并初步认识雕塑泥的性能,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与加工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素养。

4、学习材料

教师:雕塑泥(教师和每个学生各一块)、教学一个、泥塑工具五套(教师一套,学生每组一套)、水桶、泥塑托盘(每个学生各一个)。

学生:泥塑工具、围裙、毛巾。

二、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方式与教学方法

师 生 活 动 教学意图:

一、组织教学:学生歌唱,稳定纪律。

二、导入:

"同学们,请把桌子上蒙的布打开。看看桌子上有什么?"(泥)"如果你很想摸一摸,那就快动手吧!而且还可以闻一闻。"

通过给学生意外的惊喜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玩泥巴的愿望。

三、新授:

(一)、初步认识了解雕塑泥。

1、让学生自己随意摸、捏、闻,并 感受泥性,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谈出自己的感受。

2、老师和大家一起摔、抓泥,观察泥的造型变化。

(二)、认识了解泥塑工具,并探究功能。

1、观察工具的形状。

2、讨论工具的功能。

3、尝试使用工具、了解工具的功能。

(三)、深入了解泥与泥塑工具的性能。

1、寻找形象。

(1)、让学生利用工具或手把泥分成小块。

(2)、把碎泥块进行重新堆积。

2、多角度观察,培养想象力。

(四)、初步造型,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1、基础造型。

(1)、用泥将伸平的手包裹起来。

(2)、将手从泥中抽出。

2、展开联想。

(1)、针对教师手中的泥进行多角度观察,确定基本形象。

(2)、教师演示简单的加工方法与过程。

3、学生通过联想,确定自己的基本形象。

(五)、深入造型,完成作品。

1、学生运用学到的技法与自己的想象,在基本形象的基础上创作自己的作品。

2、教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艺术创作。

(六)、作品讲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理由。

2、让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七)、佳作赏析,中外优秀的泥塑与雕塑作品。

1、"泥彩绘"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

2、"城市雕塑"现代城市雕塑的特点与作用。

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掌握基本的工具应用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观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发现形象,发挥想象,确定作品的基本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出具有个性,比较完美的泥塑作品。学生的互评与自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长见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环保意识。

四、总结:

许多材料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媒材,以后的美术课上我会给同学们创造更多玩的机会。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的艺术创作生活化。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随意造型并由此展开想象,进而进行加工与完善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比较成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再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雕塑文化,了解造型艺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玩泥巴教案实用14篇


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玩泥巴教案实用14篇,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玩泥巴教案 篇1

泥巴是孩子喜欢用来玩耍的自然材料,可塑性强,并且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因此,以它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天生好动好玩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藉游戏活动认识大自然中的资源及用途。

本课教材通过展示学生进行玩泥巴游戏时的欢快场面和玩法、探究的问题、卫生习惯的要求等图文资料,向师生呈现出一种以趣味性、探究性、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为考虑的教学思路。

课题玩泥巴

教学目标1、学着用泥巴(彩泥)创造形象

2、让学生有立体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感知泥性,归纳几种基本的玩泥方法,口头发表体验感受。

难点:感受、探索泥性及口头发表。

课前准备1、让学生准备好彩泥

2、老师准备好各种玩具(如:小屋、水果、动物)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了解泥巴的可塑性。

2、让学生初步了解雕塑,就是立体的,多个方位都可以感觉到漂亮。

3、给学生欣赏学校的雕塑,让学生说说还看见过什么雕塑。

二、要求学生随便玩泥巴。

第二课时:

一、开始让学生做点正方形、三角形、园形~~~

二、让学生组合这些形状

1、要有自己的想法

2、要有大小变化

三、让学生开始自己想象

1、做一些小屋、水果之类的东西

2、启发学生做一些难一点的东西

四、和一些不会做的学生一同做。

五、让一些做好的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办法。

课后记*

通过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雕塑。让学生理解了这也是艺术。

玩泥巴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运用已有的泥塑技能,进行大胆创作,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2、发展观察想象能力,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泥巴、刻刀、 录音机、磁带、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泥巴,我们一起来玩堆泥巴,可以往上堆、也可以往旁边堆,请你一边堆一边仔细看看像什么?

二、幼儿玩泥巴:

(一)幼儿堆泥:鼓励幼儿大胆堆泥。

(二)集中讨论,解决重点、难点。

1、教师取一份作品:大家快来看看,××小朋友堆得像什么?

2、小结:小朋友有这么多的发现,就是因为你们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同,所以能够看出不同的东西来。

3、怎么使你堆的泥更像?看看还缺了什么?可以怎么做?

4、除了用这个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出工具)

(三)幼儿根据所堆的泥的造型做进一步的修改。

等一下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堆的泥巴,你可以从上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用团一团、搓一搓、捏一捏的方法,或者用这些工具挖挖、刻刻、画画,把你的泥变成一件艺术品,然后把我们的作品展台上展示,好不好?好,你在做的时候还有没有困难?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作。

三:讲评:

这件作品是谁做的?你们看看他做的是什么呀?(幼儿介绍)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今天我们都是一位艺术家,现在我们的作品就留在这里给客人老师欣赏,我们去把小手洗干净。

玩泥巴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玩耍中感知胶泥的特性。

2、通过游戏掌握摔泥、团泥、捏泥、压扁等基本技能。

3、在玩泥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红色胶泥若干,一处供幼儿玩耍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1、教师随意取泥放于手中,通过看、揉、捏,说出自己的感觉。

泥巴捏在手中是什么感觉?捏一捏,有什么变化?

2、幼儿自由玩泥,鼓励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民间游戏:摔泥巴

1、教师边念儿歌边摔泥巴,引起幼儿的兴趣:"东洼里,西洼里,都来看我放啪哩!"教师将涅好的泥巴甩下,发出"啪!"的响声。

2、师生共同游戏,启发幼儿掌握摔泥方法:捏好小碗状,用力快出手。

(教师巡回指导,活动中注意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渗透。)

3、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泥巴发出响声?发出响声的泥巴,会在顶部出现一个大洞。打响的幼儿要再次说儿歌:"东胡同,西胡同,都来给我补补丁。"其他幼儿要从自己的泥巴上掰下一块,捏扁把洞补上。如果泥巴未发出响声,对方幼儿要从其泥巴上挖三下:"泥花花,挖三挖。"

4、幼儿两人一组玩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

(1)在未摔之前,检查泥巴窝窝底部是否完整。(摔泥的幼儿应尽量将泥碗破口摔大。)

(2)一定要补住泥巴窝窝的破口。(补泥的幼儿,将泥压扁、压薄,能补起破口即可。)

三.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案例反思

(一)、反思教师。

我们应该把观念落实到行动中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来促进幼儿多元化的智能发展。经常选择生活中孩子们最经常接触的自然物作为活动内容,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萌发他们探究大自然的科学意识。

我们教师还要指导家长工作。针对案例中出现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家园联系”、 “家长委员会”等途径与家长朋友达成教育的共识。

(二)、反思幼儿教育。

通过这次不太成功的游戏活动案例,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我们的幼儿教育。上级部门的教育决策,园领导的教育理念都会引导教师的教育行为。透过案例中孩子们不能够大胆玩泥的现象折射出我们幼儿教育的一个瑕斑。我们从事一线的幼儿教师应该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把快乐留给孩子,把童真还给孩子。给孩子留下一个值得记忆的美好童年。

玩泥巴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豆芽破土而出的过程

技能目标:引导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完整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通过体会小豆芽钻出泥土时激动兴奋的情感,引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活动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

1、课前组织幼儿种植种子,观察其发芽过程

2、种子从播种到发芽长大的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1、幼儿讨论自己观察到的种子的变化。

2、出示图片让幼儿进一步观察种子是如何钻出泥土不断长大的过程。

3、学习诗歌“钻泥巴”。

4、引导启发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出种子发芽的经过。

5、谈话:怎样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活动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教学反思:

在整个说课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准备我觉得自己还是挺认真的,我没有按照一般的要求的去设计这节课,我以为这会是好的,没想到这却成了偏题,说实话有一点儿伤心,不过这是第一次嘛,而且我觉得应该是我在设计的课中并不能体现我的想法,所以老师们就更不能理解了,只是会觉得我设计的课偏题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经验教训:在还没有把课说好的情况下就不要去一昧的讲究新颖,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不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本意可能还会很乱。

玩泥巴教案 篇5

课题: 玩 课 时 共2 课时 本课第1 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泥性,体验愉悦。

2、了解盘泥条的基本制作方法。

重点难点:1、充分掌握想要制作的形状、特征,使用泥土做成立体的形状。

2、对造型的细致塑造。

课前准备:紫砂泥、泥塑制作工具、范作图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A、导入

a 、喜欢吗?在哪儿见过泥做的物品?(商店出售的大阿福、小彩塑、紫砂壶等)

b、提示课题:玩。我们今天也来玩,在家想玩吗?

B、新授

a、出示图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泥塑艺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

b、教师出示几件范作,通过作品欣赏向学生讲解泥巴的几种不同的造型方法:

(1)、手捏法(2)、泥条法(3)、泥板法(4)挖空法(5)、借助它物法。

c、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泥巴的用途是什么?有哪些东西与泥巴有关?

d、教师向学生讲解并示范泥条的制作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嗅觉来感受泥性。

(1)、用手触摸有什么感觉?(软)

(2)、用鼻子闻有什么味道?(泥土气)

(3)、用耳朵听泥土摔打的声音,感觉怎么样?(泥土很听话)

e、玩游戏,比赛看谁做的泥条最长、最快、最好。

f、教师用搓好的泥条做一样东西给学生看。(蜗牛)

g、泥巴听话吗?你还能让听话的泥巴变成什么样好玩的东西吗?

h、学生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做东西,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力求与众不同,可合作完成(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

C、小结

a、师生一起评析部分作业(优劣作业对比,指出注意点,以鼓励为主)模拟商品买卖,如果你去买泥塑作品,你愿买哪个?(表扬优作)那些没被卖掉的需要怎样改进。

b、指导学生整理现场,清洁卫生。

D、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去后再和父母一起将自己的作品美化。

练习设计:

(1)、泥条练习。

(2)、用泥条完成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装在游戏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及自己动手实践的亲身体验,感受泥性并自我解决如何使泥巴听话。如何玩出新的方法这一问题。同时,在教师的鼓励下,使学生能大胆自由的进行造型活动,并大胆发表自我感受。

玩泥巴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泥,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玩具。泥到处可见,在我们幼儿园围墙外的社区里就有一块很好的泥土地。每次我们去散步,总有些小朋友蹲在地上玩泥。捡根树枝在泥地上画画,用脚重重地在泥地上踩上几下……对于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来说,很少能接触泥。为了能让城市里的孩子也来玩一玩泥,我特意安排了大班科学活动《玩泥巴》这个活动。《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因此,我通过此活动,让孩子们从中体验创造和接触大自然的乐趣。

目标:

1.辨认颗粒、粉末等泥土状态,乐意在玩中了解泥土的特点。

2.会用自制的粘土,塑一件器皿,感受尝试的快乐。

3、萌发幼儿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准备:

幼儿自备挖泥工具;教师备筛泥盒、水、干泥土等。

过程:

一、感知泥土

1.教师组织幼儿来到社区的空泥地,请幼儿仔细观察、感知。

2.小朋友请你们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看看泥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气味?

二、说说用途

1.你觉得泥是什么样的?它们都一样吗?

2.师生讨论:泥有什么用处?引导幼儿自由发言。

泥土可以用来种花、种树等,还可以盖房子,像小蚂蚁、蚯蚓这些小动物都生活在泥土里,使幼儿了解泥土对人及动植物的重要性。

三、玩玩泥土

1.给幼儿一个相对宽松的室外操作空间,鼓励幼儿自由结伴(2—3人),除自带泥土外,允许幼儿到环境中自取泥土开始玩泥。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往干泥巴里加水,观察泥巴的变化,引导幼儿比较水量的不同让泥土产生的不同变化。

3.鼓励幼儿边和泥,边互相交流和泥感受。

如:泥土太湿,就会因太软而不易成形;泥土太干,就会因太硬而不易揉捏。

4.交流玩泥经验,梳理泥土特点。

四、简单塑形

1.幼儿分散玩泥,学习整理泥土、糊泥、敲打成土胚。

2.让幼儿再玩“塑形”,教师据情况可提供备好的干泥,给泥糊得过烂者调整湿度而用。

3.要求幼儿用自制的粘土塑一个简单的器皿,装入纸盒放在阴暗处。

活动反思:

《纲要》中明确提出: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前三个环节充分感知、了解了泥土,并让幼儿在玩泥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加入不等量的水后泥土将有什么不同的特性表现,从而进一步了解水、土之间的直接关系,最后在简单塑形中将活动推向高潮。活动中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能顾及所有的孩子。幼儿抛过来的“球”,有时也没有很好地给予回应。在泥塑创作中,细节部分的创作不够到位,教师应充分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玩泥巴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听话的泥巴

二、主题阐释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同时应充分展示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点。

泥巴是孩子喜欢用来玩耍的自然材料,它可塑性很强,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因此,以泥塑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天生好玩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认识泥性,体验泥塑立体造型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农村的孩子从小和父母在田间与泥土打交道,挖泥土、捏泥巴、玩过家家,对泥土的可塑性及其用途有一些实际生活的知识;工厂职工的孩子住在楼房中,很少接触泥巴,对泥土只有间接了解的一些知识。不论是农村还是工厂职工的孩子,说起玩泥巴,都有特殊的情感,但对泥巴细微的体验认识很少。所以,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了解泥巴的特性,从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来体验、感受泥性,通过挤、捏、拉伸、穿透等方法,一面亲近泥巴,接触泥巴,一面思考形状,并充分活用双手,运用全身进行造型游戏,使造型更为丰富。其次,作品欣赏与学习制作方法相结合,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发现创作的方法,同时获得审美愉悦。学生乐在其中,一面游戏,一面创作,一面涌现新的构想。在评论阶段,找出自己与他人的精彩之处有无特别的感受。最后欣赏传统陶艺,了解历史,进行课后延伸。

三、教学理念

本课是运用泥巴及塑形手段,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造型表现乐趣,表达自我情感及想象的学习领域。本课强调感受性、体验性和游戏性,把学与玩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体验活动的乐趣,对泥产生一定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对泥材、塑形技法过程的探索体验。发展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想象能力和自我表达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摸、捏、闻、听、做,丰富对泥巴的感知,了解泥巴的可塑性。

2、通过听说交流,丰富对泥土的联想,建立对泥土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

3、通过玩泥巴,刺激泥塑欲望,锻炼动手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了解,并初步认识体验泥巴的特性,感受捏泥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教学难点:如何把作品做得生动、形象、有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六、教学准备

师:泥巴、教学课件一个、泥塑工具五套(教师一套,学生每组一套)、水桶

生:围裙、毛巾

七、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感知泥性

老师在你们的抽屉里放了一样挺好玩的东西,找一找。每人拿一块放在桌上,看看谁先和泥巴成了好朋友。

2、体验泥性,探究方法

(1)摸摸揉揉泥巴,用你的感觉去体验,把你的感觉告诉同学。

(感觉:冰冰的,凉凉的,凉爽,很舒服,很柔软。)

(水多了很沾手,水少了太硬)??

班级交流对泥巴的手感,再互相说说自己的感觉。

(2)用鼻子闻一闻,体会、想像泥巴散发的气味。(器官体验,逐渐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参与体验)

用鼻子闻时,一定要用心去体验。

闻闻泥巴,把闻到的气味告诉小朋友。

班级交流:你闻到了什么味?(泥土味、臭味、草根味、青草味、泥土的香味,还有稻香、菜香、果香味??)

(3)亲亲泥巴,用小耳朵听一听,体会、想像泥巴在说什么?亲亲泥巴,可以缩短学生与泥巴的距离,让学生喜爱泥巴。(思维与想像体验,培养学生对泥巴的情感,逐步认知泥土与人类的关系) 小组、班级交流:用小耳朵听听泥巴在说什么?

a教师引导:从泥巴与水、泥巴与陶器、泥巴与植物、泥巴与环境的关系去讨论、思考和体验。 b小组讨论:你听见泥巴在说什么。

c班级交流:我听见泥巴说??

亲近泥巴,探究使泥巴听话的方法。

玩玩泥巴,可以使用泥塑工具。你用哪些方法让泥巴听话,泥巴愿意做我们的好朋友,你多亲近亲近它,让它听话,看谁的办法多,先试一试再与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班级交流,展示让泥巴听话的方法:搓、揉、压、团、沾、捏、切等方法。

3、自主选择内容,体验泥塑方法

(1)老师这里有一个事先做好的小泥人,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吗?教师示范怎样做泥人。除了做泥人以外,还可以做小动物,器皿都可以做。课件展示一些泥巴做出来的作品。

(2)小组讨论准备做什么作品,动手尝试。可以独立完成,可以小组合作。

4、展示作品,观摩评价

告诉大家你们组的作品什么地方最丰富,最有创意,最精彩。你认为别人作品中有什么地方最有创意?你能给今天的泥塑课作一个小结吗?

与同学互相观摩讨论,找出有新意的地方。

评出兴趣奖,情感投入奖,合作学习奖,学习习惯奖,作品制作奖

(造型奖、精美奖、创意奖??)

5、课后延伸

“泥彩绘”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

今天同学们用了这么短的时间,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时间虽短,但收获却不小,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活动作为一个起点,以后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们结成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创造主题作品来提高技能、总结一些经验,如果有同学想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还可以通过学习、深造来继承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的去探索、创新,将它发扬光大,一代代传下去。

八、教学反思

泥巴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并不陌生,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我们从小和父母在田间与泥土打交道,挖泥土、捏泥巴、玩过家家,对泥土的可塑性及其用途有一些实际生活的知识。我记得我小时候就经常和门口的几个小孩一起用水和泥巴,玩过家家,可以说泥巴至少和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本课采用体验性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触、嗅等体感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泥巴的体验与感悟中去,形成了学生体验、情感投入的专注态度,促进了思维的发展。通过操作、制作而学习,贴近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刚开始,我事先在学生的抽屉里放了一块泥巴,让学生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摸、闻、亲、听来探究泥巴的特性,特别是听

这个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泥巴的特性以后,我再来让学生利用泥巴做一件喜欢的物件,题材不限。当然,我事先肯定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欣赏一些其他的小朋友制作的泥巴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动手制作 ,最后评价作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激发兴趣,感知泥性,体验泥性,探究方法,欣赏作品,自由讨论。动手尝试展示作品,观摩评价,体验泥塑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教学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产生优质教育的前提应该是让教材去合理、优化地适合学生,而这中间的纽带就是教师。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应该创造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创造个性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以及和同伴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教师在研究教学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造性的组织课堂教学。

《听话的泥巴》这节课的内容安排稍觉过多,学生的激情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被充分满足,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教师应该鼓励创造、大胆夸张,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快乐的投入角色。

玩泥巴教案 篇8

【目标依据】

本课凸显了一个“玩”子,带着学生在玩学、玩中悟。

从“玩泥巴”的需要出发,分为挖泥土的`活动(取材),筛泥土的活动(选材),和泥、捏泥的活动(制作),泥塑烧制的资料学习或操作活动(再加工)。

第一个活动通过看图调动学生玩泥巴的经验,交流是怎么玩泥巴的;第二个活动针对做泥塑这个任务,带着学生一步步的选出适合的泥土。通过分拣采集来的土壤,将观察目标聚焦于颗粒大小不同的泥土上,在通过筛泥土,发现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

【教学目标】

1、能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可以被烧制成人们常用的砖、陶器等。

2、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杂着各种物体,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3、通过亲自动手,用筛取的细泥土加水,和泥,制作各种形状物体。

4、通过做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

5、感受到玩泥巴带来的乐趣。愿意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玩泥巴,并乐于分享自己制作的泥巴作品。

【课前准备】

为每一个人:科学记录单。

为每个小组:水槽、小玻璃瓶、细铁丝、橡皮泥、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回形针、抹布等。

为全班准备:浮沉子演示器、剪刀、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快速聚焦

1.提问:孩子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小章鱼。(出示泥塑小章鱼实物)。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吗?

2.谈话:泥土覆盖着地球的表面,它不仅为动物、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家,还可以成为我们手中有趣的玩具。我们把泥土进行加工造型,就可以做成形式多样的泥塑。泥塑可是我们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PPT播放:泥塑作品。

3.激趣:学校的艺术节马上到了,老师从美术老师那里得知他还需要一组泥塑作品。想不想做一件属于你的泥塑作品来参加展览?4.质疑:要做泥塑,首先需要什么原材料?(泥土)今天,我们一起给泥土造型,走进玩泥巴的课堂。(板书课题:玩泥巴)捏一个你最喜欢的造型。

二、筛泥土

1、质疑:(实物投影:一些含有石块,树枝的土)这是我家园子里的土,你们可以直接用它来捏造型吗?

2、讲述:没错,这里面的树枝、草根、石头等都不是土,我们得把他们挑拣出来。(板书:拣)拣出什么呢?

3、讲述:还有这些大的土块还需要用手捻碎。(板书: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合作,把不是土的东西拣出来,把大土块捻碎。

4、提问:我看大家都完成了任务,可是这样就行了吗?(课件出示两种土)想要用泥土捏造型,你觉得哪种土更适合?为什么?

5、讲述:没错,这是老师已经处理过的土,才能这样细细的。小章鱼就是用处理过的土捏成的。你们猜猜,我是怎么做到的?提醒大家,我可不是一颗颗挑出来的哦。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6、讲述:(出示筛子)筛子可以让比筛孔小的颗粒漏下去。(板书:筛)我这里有三个筛子,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筛孔大小有什么不同?

7、提问:如果给你们筛子,你想怎么用它们呢?先用哪个?后用哪个?为什么?你们先商量商量。

8、讲述:看来想得到适合做泥塑的土可真不容易啊?指着黑板:先挑拣出树枝、草根等,再把大土块捻碎,最后用筛子筛土,先用筛孔大的筛,再用筛孔小的筛。怎么筛呢?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教师演示:筛土的方法。

9、讲述:一会我们就来筛土,先听老师讲要求:小组同学要互相帮忙,不许争抢,筛完土后立即坐好,注意卫生。

10、提问:各个小组都筛完了,大家看看,三个筛子筛出来的土有什么不同?讲述:真的是最细啊!看来,不同的筛子能筛出不同的土。

11、(出示课件)我请大家来连一连,这里有三个筛孔不同的筛子,筛孔依次为大中小,用它们来筛土,可以得到下面的几号土呢?

12、讲解:你们发现没有?原来泥土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粗细不同的颗粒组成的,而且我们还发现:土越细,越适合做泥塑。(课件出示)

三、捏泥塑

1、谈话:细土已经筛出来了,是不是可以捏泥塑了?你们试着捏一下,看行不行?

2、启发:土太干了,太散了,捏不上怎么办?

3、水怎么倒啊?一下子全都倒进去吗?(出示课件)演示:和泥方法。

4、加水要揉到什么程度?(PPT出示一盆稀土,一盆硬土,一盆柔软程度适中的土)你觉得需要揉捏到什么程度?

5、你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把手伸到这个盘子里和泥好还是请一个同学集中操作为好呢?

6、出示和泥要求,小组活动和泥。

7、分配活好的泥,并整理器材。

8、开始发挥你的创造力,捏个你喜欢的泥塑吧。

四、总结与拓展

1、作品展示。

2、讲解:今天大家都做了属于自己的泥塑。但是我们捏的泥塑干了之后不好保存?泥塑要想保存时间久,还有最后一道工序:烧制。

介绍:高温烧制900摄氏度的时候就成陶器,能装水。经常听说的秦始皇兵马俑也是陶器。烧至120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家里的碗就是经过了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

3、泥土除了可以做泥塑,陶器、瓷器,还有什么作用?

4、总结:原来随处可见的泥土,不仅成为我们手中有趣的玩具,还为动物植物提供生活的家园。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乐趣。

玩泥巴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用刻刀在陶土上作画。

2、体验陶土作画的乐趣,并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重点】

尝试用刻刀在陶土上大胆作画。

【活动难点】

印画时,画纸要压均匀。

【活动准备】

陶土 刻刀 颜料 毛笔 图画纸 垫板 滚子 录像机 电视机 录音机 。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利用歌表演(玩泥巴)引入课题。

提问:歌曲里边的小孩是怎样玩泥巴的?

二基本部分

1、幼儿通过录像观看作品,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幼儿边看录像,边听教师讲解刻画,印画的方法。

1)用手压和用滚子推的方法将陶土推平。

2)运用刻刀在陶土上作画。

3)涂色时不要把颜色涂在刻线里。

4)印画时,要一点一点地挨着压纸,用力均匀。

3、幼儿互相讨论作品内容。 (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想刻什么?)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幼儿把陶土推平,运用刻刀大胆作画,刻线要宽,深,涂色均匀,色彩丰富,不把颜色涂在刻线里;印画时,要一点一点的压纸。用力均匀,突破重点难点。

三结束部分

1、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2、师生讲评作品。

玩泥巴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玩耍中感知胶泥的特性。

2、通过游戏掌握摔泥、团泥、捏泥、压扁等基本技能。

活动准备:

红色胶泥若干,一处供幼儿玩耍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1、教师随意取泥放于手中,通过看、揉、捏,说出自己的感觉。

泥巴捏在手中是什么感觉?捏一捏,有什么变化?

2、幼儿自由玩泥,鼓励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民间游戏:摔泥巴

1、教师边念儿歌边摔泥巴,引起幼儿的兴趣:"东洼里,西洼里,都来看我放啪哩!打响的幼儿要再次说儿歌:"东胡同,西胡同,都来给我补补丁。"其他幼儿要从自己的泥巴上掰下一块,捏扁把洞补上。如果泥巴未发出响声,对方幼儿要从其泥巴上挖三下:"泥花花,挖三挖。"

4、幼儿两人一组玩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

(1)在未摔之前,检查泥巴窝窝底部是否完整。(摔泥的幼儿应尽量将泥碗破口摔大。)

(2)一定要补住泥巴窝窝的破口。(补泥的幼儿,将泥压扁、压薄,能补起破口即可。)

三、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从事幼教工作后,我在工作中不断发现,亲近自然的确是孩子的一种本性。孩子对于沙子、泥土之类的东西更是情有独衷,作为幼教工作者,真的应该像《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孩子更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做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

本节活动,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我选择农村自然材料——泥巴,通过孩子动手操作,自我展示,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幼儿的创作思维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尽情的玩,尽情的做,体会成功的乐趣。

玩泥巴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玩耍中感知胶泥的特性。

2、通过游戏掌握摔泥、团泥、捏泥、压扁等基本技能。

3、在玩泥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5、能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绘画材料进行作画,体验快乐的情感。

准备:

红色胶泥若干,一处供幼儿玩耍的场地。

活动过程一、师生共同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1、教师随意取泥放于手中,通过看、揉、捏,说出自己的感觉。

泥巴捏在手中是什么感觉?捏一捏,有什么变化?

2、幼儿自由玩泥,鼓励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民间游戏:摔泥巴1、教师边念儿歌边摔泥巴,引起幼儿的兴趣:"东洼里,西洼里,都来看我放啪哩!"教师将涅好的泥巴甩下,发出"啪!"的响声。

2、师生共同游戏,启发幼儿掌握摔泥方法:捏好小碗状,用力快出手。

(教师巡回指导,活动中注意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渗透。)3、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泥巴发出响声?发出响声的泥巴,会在顶部出现一个大洞。打响的幼儿要再次说儿歌:"东胡同,西胡同,都来给我补补丁。"其他幼儿要从自己的泥巴上掰下一块,捏扁把洞补上。如果泥巴未发出响声,对方幼儿要从其泥巴上挖三下:"泥花花,挖三挖。"4、幼儿两人一组玩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

(1)在未摔之前,检查泥巴窝窝底部是否完整。(摔泥的幼儿应尽量将泥碗破口摔大。)(2)一定要补住泥巴窝窝的破口。(补泥的幼儿,将泥压扁、压薄,能补起破口即可。)三.游戏结束 整理场地。

玩泥巴教案 篇12

一、活动题目

玩泥巴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和泥的过程,了解和泥需要一定量的水。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及手眼协调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泥制品若干、土若干(壤土)、水、盆。

五、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看一看,这些泥制品是用什么做的?

(1)这些玩具是用泥捏的。

(2)泥是土加上水和出来的。

探究的问题:泥是怎样和出来的?

幼儿讨论:怎样和泥?

试一试,幼儿把土放在小盆里,自由加水,用手和泥。有的水多了,泥太稀了;有的水太少,和不成团。

想一想,怎样把稀的泥和干的泥和好呢?

(1)稀泥中一点一点加入土。

(2)把稀泥中的水倒掉一些再加入土。

(3)在干泥中一点一点加入水。

做一做,把稀的泥和干的泥重新和好。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把多的水倒出去一些,再加一点一点土。

(2)在不太稀的泥中一点一点加入土,很快就和好了。

(3)在干泥中一点一点加水,揉一揉就和好了。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怎样摔泥锅声音最大?

幼儿讨论。

(1)用力摔泥锅。

(2)把泥的中间挖空,然后用力摔。

试一试摔泥锅。把泥的中间挖空,用手捏成小锅状,把锅口朝下,向地面用力摔。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我用小棒挖洞做成泥锅状,摔时有声音但不响亮,较闷。

(2)我直接用手挖,捏成泥锅,摔时声音较大。

(3)泥锅的底面薄,摔破了,声音很大。

(4)垂直摔下去的泥锅容易破,响声清脆。

(5)我做的泥锅大,摔下去声音清脆。

(6)我做的泥锅小,摔下去的声音轻。

六、注意事项

用于加水的容器盖上钻几个小孔,以控制水量,避免幼儿把握不好水流量。

玩泥巴教案 篇13

一:设计思路:

我班幼儿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他们能按音乐的节拍和内容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模仿动作。很喜欢音乐和舞蹈,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对音乐,舞蹈的兴趣,我选择了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形象生动的这首音乐作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试图能够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用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二:活动目标:

1.在舞蹈中培养幼儿的动作协调性,节奏感;培养幼儿根据音乐的性质和内容创编动作的能力。

2.在活动中体验愉悦的情绪,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重点与难点

幼儿把握动作的多样性和活泼俏皮的特点

四:活动准备:

1.电视机,摄像机

2.录音机,磁带,鼓

五:活动过程:

(一)双圈集体舞。

(二)跟着鼓声有节奏的走,调节小朋友之间的距离,鼓声停止,幼儿席地而坐。

(三)欣赏歌曲

1.欣赏第一遍。提问:这首歌叫什么名字?你听了有什么样的感觉?

2.欣赏第二遍。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请幼儿根据歌词说出歌曲内容。

3.讨论小结:歌曲里唱的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不想弹琴画画?你们有什么心里话会对谁讲?

(四)师生共同创编舞蹈。

1.教师示范创编歌曲前面部分。

2.跟着音乐,师生完整表演前半部分。

3.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创编的舞蹈动作。

4.观看录像互相观看模仿。

5.逐句依次请2—4名幼儿展示自己的创编动作,然后幼儿一起学动作。

6.随教师将提炼的动作完整连贯的跳一次。

(五)幼儿表演舞蹈

1.全体幼儿随音乐表演。

2.看录象,比比谁的动作最美。

(六)邀请舞

鼓励幼儿大胆邀请客人老师一起跳舞。

玩泥巴教案 篇14

课时:

1课时

一、课题分析

玩是孩子的天性,泥巴是孩子喜欢用来玩耍的自然材料,它可塑性很强,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因此,以泥塑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天生好玩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认识泥性,体验泥塑立体造型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

本课通过学生进行玩泥巴时的欢快场面、玩法的探究、佳作赏析等教学环节,向学生呈现出一种趣味性、探究性、主动性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教学思路。

1、教学理念

本课是运用泥材及塑形手段,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造型表现乐趣,表达自我情感及想象的学习领域。本课强调感受性、体验性和游戏性,把学与玩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体验活动的乐趣,对泥产生一定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对泥材、塑形技法过程的探索体验。发展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想象能力和自我表达的信心。

2、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玩泥巴的游戏活动体验感受泥性,了解雕塑工具的简单运用,以及民间泥塑与城市雕塑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感:本节课以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寻找形象、发现形象、创造形象、完善形象。使学生充分感受快乐、兴奋、美好与幸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勇于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感受、了解,并初步认识雕塑泥的性能,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与加工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素养。

4、学习材料

教师:雕塑泥(教师和每个学生各一块)、教学一个、泥塑工具五套(教师一套,学生每组一套)、水桶、泥塑托盘(每个学生各一个)。

学生:泥塑工具、围裙、毛巾。

二、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方式与教学方法

师 生 活 动 教学意图:

一、组织教学:学生歌唱,稳定纪律。

二、导入:

"同学们,请把桌子上蒙的布打开。看看桌子上有什么?"(泥)"如果你很想摸一摸,那就快动手吧!而且还可以闻一闻。"

通过给学生意外的惊喜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玩泥巴的愿望。

三、新授:

(一)、初步认识了解雕塑泥。

1、让学生自己随意摸、捏、闻,并 感受泥性,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谈出自己的感受。

2、老师和大家一起摔、抓泥,观察泥的造型变化。

(二)、认识了解泥塑工具,并探究功能。

1、观察工具的形状。

2、讨论工具的功能。

3、尝试使用工具、了解工具的功能。

(三)、深入了解泥与泥塑工具的性能。

1、寻找形象。

(1)、让学生利用工具或手把泥分成小块。

(2)、把碎泥块进行重新堆积。

2、多角度观察,培养想象力。

(四)、初步造型,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1、基础造型。

(1)、用泥将伸平的手包裹起来。

(2)、将手从泥中抽出。

2、展开联想。

(1)、针对教师手中的泥进行多角度观察,确定基本形象。

(2)、教师演示简单的加工方法与过程。

3、学生通过联想,确定自己的基本形象。

(五)、深入造型,完成作品。

1、学生运用学到的技法与自己的想象,在基本形象的基础上创作自己的作品。

2、教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艺术创作。

(六)、作品讲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理由。

2、让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七)、佳作赏析,中外优秀的泥塑与雕塑作品。

1、"泥彩绘"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

2、"城市雕塑"现代城市雕塑的特点与作用。

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掌握基本的工具应用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观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发现形象,发挥想象,确定作品的基本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出具有个性,比较完美的泥塑作品。学生的互评与自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长见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环保意识。

四、总结:

许多材料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媒材,以后的美术课上我会给同学们创造更多玩的机会。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的艺术创作生活化。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随意造型并由此展开想象,进而进行加工与完善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比较成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再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雕塑文化,了解造型艺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