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课件(汇总12篇)

加法课件(汇总12篇)。

经过栏目小编耐心整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关于“加法课件”的相关资料,请务必妥善收藏本页,以方便日后再次阅读。在授课之前,老师通常会提前制作好详细的教案和课件,相信此工作对于老师们并不陌生。只有提前准备好充足的教案课件,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法课件(篇1)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习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加、减法结合元角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学习小数的加减。本节课内容是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难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现在的孩子接触钱的计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我准备这节课主要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铺垫——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极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课前进行已有知识的铺垫,课中探索发现新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几道名数互化题。

2.利用商店里文具价格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笔算题,.复习整数加减的法则。看到图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自己列竖式解决吗?指名汇报。,注意选择性的指名叫两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叫同学们当小老师,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竖式对吗?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归纳整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并一起来读两遍。(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让学生学习过的知识重新唤醒,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还是刚才这家商店,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商店的商品打特价,你们仔细看,原来的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了什么变化?(变的便宜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你们都认识吗?想想你们刚才的问题在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啦?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计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指名叫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样请两名学生来黑板上板书,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算对就要予以肯定。)仔细看看现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了?对了,现在的算式是小数来加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0.8+0.6=1.4(元)

加法课件(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能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教学准备】:卡片智慧星贴画(板书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美丽的秋姑娘也给咱们每个小组送来了一份礼物呢?(出示水果图形算式卡片,算式的数分别和小组数相符)大家能根据算式猜一猜,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复习6的加减法运算,为后面的学习应用做铺垫】

2、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都用到了哪些知识呢?(生齐:6的加减法)

师: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现在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把看到的内容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2、继续观察图画,把你看到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组长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在相互交流中,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做到知识共享,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各小组代表分别说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对这些问题,先由学生解决,教师做适当补充讲解。

4、教学大括号和问号:

①师: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

【设计意图:有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

②找几名同学结合图画内容试着说说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猜想,尝试解决问题,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③师解释并验证学生的猜想: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接着出示几种开口方向不同的大括号,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

5、看图完成算式: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幅插图

秋天到了,同学们走出校园,来到美丽的田野,准备捕捉几只昆虫做标本。画面上有几位同学正在捕捉蝴蝶?(生:4位)又来了几位同学?(生:2位)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画面上一共有几位同学呢?

学生独立完成图画下面的算式。然后指名回答,师板书:4+2=6

师问:根据这幅图画,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1:图中有4个女生,2个男生,一共有几个同学?

生2:扎小辫的有3人,不扎辫子的有3人,一共有几人?

生答师板书:3+3=6

【设计意图: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倡算式多样化。】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幅图画

引导学生把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内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然后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

学生完成教材51页第13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适当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故事内容分别为:

图1:《天鹅湖》

图2:《小青蛙比本领》

图3:《小金鱼找朋友》

对优胜小组,每人奖励智慧星一颗。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通过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大括号”,并且知道了它的意义,还学会了根据问号的位置来确定列式方法,同时还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你平时要留心观察,看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隐藏着数学问题,比一比,看一看,做一个爱数学的小博士!

【板书设计】6和7的加减法的应用

(金色的秋天)贴画1贴画3

4+2=67-3=4

贴画2贴画4

3+3=67-4=3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的加法。在教学设计时以以美丽的秋天的情境引入,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习6的加减法。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说图的意思,为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

加法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进行学习数量的关系,了解加减法的意思。

2、进一步练习9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套1-9的数字卡、十、一、=、有关动物的头饰。

2、教师准备磁铁教具。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玩具9个,让幼儿数一数。

2、让幼儿说出9的分合。

二、团体活动。

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图形宝宝。出示三角形(红色和蓝色)让幼儿说出加法算式。

师在问:9个三角形去掉1个还剩多少个?

怎样写算式?(书:9-1=8)

9个三角形宝宝去掉8个,还剩多少个?

2、出示苹果图形。

小朋友,老师又带来了什么?(7个红苹果、2个紫色苹果)一共有多少个?用什么方法算?(加法)怎样写加法算式?(书:7+2)还可以写加法算式(2+7)。

一共有9个苹果送给2个苹果给小朋友,还剩多少个?怎样写算式9-2=7。

9个苹果送给7个小朋友,还剩多少个?9-7=2。

三、操作活动:

1、先出球形,6个绿色的球,3个桔黄的球一共有多少个?怎样摆出算式:6+3=93+6=99-3=69-6=3

2、操作2出示梨子图形让幼儿说一说然后摆出算式:5+4=94+5=99-5=49-4=5

四、游戏动物找家。

游戏规则:带动物头饰的小朋友算好得数,然后找家。其余小朋友说“__动物你的家在哪里?”小动物回答“我的家在这里”。

加法课件(篇4)

[新知识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当学生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思考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学生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4.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学生险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

[课时安排]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课时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4.第五单元实力评价…………………………………………………………………1课时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教材第104一106的内容及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是,里有()个。

(3)3个是(),是4个()。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口答:+,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是1个,是3个,合起来也就是。

提问:+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板书:+===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出示例2。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加法课件(篇5)

教学内容

得数是9的加法与9减几(教材第55页例题,56页“试一试”,完成第56页“想想做做”)

课时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根据一幅图画列出4道算式,加深对加、减法含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借助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9的加法和9减几。

教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片、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哪些体育运动?

2、导入:有一个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体育运动,他们组成了短跑队、长跑队、跳远队、跳高队、投掷队等等。看,跳高队的小朋友正在练习跳高呢。(出示例题主题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从图画上看,跳高的小朋友可以分成几部分?哪几部分?(指名回答)

(2)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4道算式吗?先自己想一想,在书上写一写,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反馈:谁能把自己想到的4道算式说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8+1=9 9-1=8

1+8=9 9-8=1

(4)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8+1=9表示什么意思?1+8=9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小结:两道算式都表示把没跳的人数和跳过的人数合起来,一共有9人,虽然8和1换了个位置,但结果都是9个人。

(5)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9-1=8表示什么意思?9-8=1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小结:两道算式都是从总人数里去掉跳过的人数,就得到没跳的人数,去掉没跳的人数,就得到跳过的人数。

要把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就用――加法,要从总人数里去掉一部分,就用――减法。

2、教学“试一试”。

(1)摆圆片:拿出9个圆片,分成两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但不能再分成刚才的1个和8个了,再写出4道算式。

(2)学生自主分花片,写算式,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和算式。即时进行板书。

(4)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说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加法算式得数都是9,减法算式都是9减几)

(5)提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谈话:大家今天学得很认真,小蜜蜂飞来了,它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第1题图,说说摆数字卡片的要求。

(2)活动:选出两张数字卡片,使上面的数字相加等于9。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题。

(1)谈话:小金鱼看到小朋友们成功解决了小蜜蜂的问题,也想和小朋友交朋友,它想让大家做减法题。

(2)活动:选择一张数字卡片,说出9-□=□。

(3)抽一个算式如9-6=3,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

(2)指名汇报交流,统计做对的人数。

(3)集体订正。

4、完成第4题。

(1)出示第4题算式,提问:想一想,你能说出几道加法算式,几道减法算式?

(2)同桌两人一人说加法算式,一人说减法算式。

(3)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到的?怎样能有顺序地说了有的算式,不漏掉?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加法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诱趣激学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

1·动画片《朝三暮四》

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4+3=7(个) 3+4=7(个)课件出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课件演示:4+3=3+4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

课件出示4+3=3+440+56=56+40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 课件出示讲解过程

① 30+20 两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

② 100+30 三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也是不变

③ 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老师下去帮助同学

全班交流 想法一: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想法二:□+○=○+□

想法三:a+b=b+a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最好呢?为什么?(简洁明了。)

课件出示:a+b=b+a

谈话: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

课件演示876+1924

4.思考题,拓展规律

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课件出示3+4+5=4+3+5

在三个数相加里面,我们也可以用加法交换律

运用加法交换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5+423=423+()

258+( ) =340+()

a+268=268+( )

35+42+65=35+()+( )

总结: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法课件(篇7)

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三、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课件播放:千岛湖美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画面定格在千岛湖的最高峰 。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好吗?

2、出示一组千岛湖游玩的信息:

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

坐缆车要 小时

爬山要 小时

宾馆 游船码头

乘汽车要 小时

骑自行车要 小时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游千岛湖,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

得出:1/2+ 1/3 5/8 +7/81/2+7/8 5/8+1/3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5/8+7/8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导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

每人独立尝试3个算式,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优化

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

(1)化成小数计算

(2)通分计算

(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6、 再一次请学生选择游玩路线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既培养了良好的验算习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再次请学生选择哪种登山方式,并说明你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乘缆车,这样节省时间;也有的学生会说爬山,这样可以节省金钱。这一小小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一次让学生在选择中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了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单一练习: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设计意图: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通分。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在这个大情景中又包含了3个层次的练习。】

2、创设生活情境: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品牌,图书室最近新买了一批图书。

(1) 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 1/4

科技书占总数的 1/6

基本练习:出示两条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可能列出 1/4+1/6 1/4-1/6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巩固新知,另一方面当学生在计算时出现有12、24作公分母时,通过比较,感悟出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最简便。】

(2) 综合练习:

在前面2条信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信息:连环画占总数的 1/5。

要求学生求出:这三种书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1/4+1/6+1/5

【设计意图:一方面由2个异分母分数扩展到3个,这是知识的又一次拓展,也是对教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

(3) 思考练习;

在前两个信息的基础上,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其他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尝试解决:1-1/4-1/6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当场解决,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后去思考。】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板书设计 通分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的回顾总结,再次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从而不断完美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法则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加法课件(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我的说课分以下几个环节: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下面逐一向大家介绍。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5页到67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通分、约分,分数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

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正确计算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所在,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加、减的道理就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样大小的圆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力图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以两个数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建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发展。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同学们你知道奥帆赛是在哪儿举行吗?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65页情境图)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迎接奥运会的奥帆赛这一情境出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环节: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多个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课件出示两个数学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法算理

(1)首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操作,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各小组交流汇报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板书算法)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3、算法优化,总结提升。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之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在计算比较合理。

接下来,我对策略进行提升,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表扬: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在遇到没学过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能想到画图的策略,或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或同分母分数加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优化算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方法和策略的提升,又让学生的策略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4、迁移类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也就是解决问题第二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算式:

在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把计算方法迁移类推到减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法:

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分数算式与前面学过的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自然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5、及时总结,强化重点。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教学,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此时我随机提问:你能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计算时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通分?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总结出计算法则

要先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进行计算。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有趣的,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游戏:

1.快乐出发、巩固基础:(抢答)

(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算理。)

2、火眼金睛:

⑴ += = = ( )

⑵ += += = ( )

⑶ -= -= ( )

⑷ -= - = ( )

(说明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

3.登高望远,展示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同第一小题)

在巩固练习中,顺着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登高望远,展示能力的练习顺序,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功感。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如果学生只从知识的掌握方面总结,我会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和情感方面进行总结。

四、说学习评价

下面给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加法课件(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约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出示两组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赛。(1、2组的学生口算a组内容;3、4组的学生口算b组内容)

a组:25+13= 16+17= 20+31=

b组:24+15= 75+48= 85+69=

第3、4组的学生在口算b组习题时,一定会遇到问题。老师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出学习目标:

(1)、想一想,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2)、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a、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b、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约23分钟)

1、小组个人展示。

(1)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1和“做一做”第1题。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交流(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如果不懂,优生对其辅导),寻找学生错例。

2、各小组在班上展示

(1)算法展示

生1:65+78我是这样算的,先算5加8等于13,个位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9加2生再加1就等于12,十位上就写2,百位上写 1。

生2:……

……

(2)错例展示

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中,学生经常会忘了加上进位的数。

(3)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你在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对大家说说?

(4)小结计算方法。

师:今天学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用竖式怎样计算?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约9分钟)

1、“做一做”第2题。(列竖式计算)

(说明:掌握笔算方法有困难的同学到老师这儿进行小组教学,帮助纠错。)

2、开放题:下面的□里可以填几?

5 4 5 4

+□7 +□7

—— ——

□ 1 1□1

(说明:教师对慢生辅导第1题时,其他学生完成第2题。第2、3题反馈时让快生反馈,慢生倾听)

3、想一想?

你能计算出356+678等于多少吗?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约3分钟)

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加法课件(篇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书第24、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正确熟练的口算5以内的加法。

4、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操作法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娃娃伴着徐徐的凉风向我们走来。他想和小朋友门一起做5的拍手游戏,好么?

拍手游戏:师:秋娃娃拍一,你拍几?

生:我拍四。(师生一起拍)

师:秋娃娃拍二,你拍几?

生:我拍三。(师生一起拍)……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游戏玩完了,秋娃娃玩的可高兴了,现在她想带大家到果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么?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左边2棵果树,右边有3棵果树。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棵果树?

师:你会计算么?

生1:2+3=5(说原因)

生2: 3+2=5(说原因)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体会加法交换率。)

生1:这两个算式都是加法。

生2:他们的加号两边都是2和3,等号后面都是5。

生3:他们加号两边的数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交换加号两边数的位置他们的得数不变。

利用操作,加深理解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秋娃娃可真高兴,它决定送给你们一份奖品。瞧(电脑出示第二幅图)

师:秋娃娃送给她家什么奖品?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么?(同桌互相交流)

生: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2个苹果。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1+2=3

2+1=3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再次体会加法交换率。)

学生操作

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果园里的小动物可不服气了,说:“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那才叫本事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么?

摆一摆:左边摆一朵花,右边摆三朵花。(学生独立完成)

看着自己摆的图片和同桌互相说算式。集体订正。

1+3=4

3+1=4

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么顺利的解决了小动物的第一个题目,这会儿,小兔子急了,他也想给大家出个题目,瞧:(电脑出示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什么了?

生:有小兔子。

生:还有萝卜。

师:那么看了这幅图你能列出那些加法算式呢?

生1:4+1=5(上面有4只小兔子,下面有1只小兔子。)

生2:1+4=5

生3:1+2=3(上面有1个萝卜,下面有2个萝卜。)

生4:2+1=3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看着一幅图列出这么都得加法算式。我要给你们一点掌声。可是小动物门的题还没完呢!

师:从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萝卜和盘子

师:你能列出什么算式?

生1:0+5=5

生2:5+0=5

师:为什么用0呢?

生:因为左边的盘子里一个萝卜也没有。

四、运用游戏、巩固新知

1、手指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敢的闯过了小动物门的重重关卡,咱们的朋友秋娃娃见了可真高兴!他向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做手指游戏。

师:快、快、快、准备好,我们来做手指操。

手指头动、手指头动,5可以分成1和几?

生:5可以分成1和4,1+4=5、4+1=5。

师:再把小手动一动、5可以分成2和几?

生:5可以分成2和3,2+3=5、3+2=5。……

师:小手、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做运动,

我出1,你出几?

生:你出1,我出4,1+4=5、4+1=5

师:手指头动,再来动,我伸0,你伸几?

生:你伸0,我伸5,0+5=5、5+0=5。……

(师生互对、同桌互对)

师:看了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林子里的小鸟也想来参加,瞧:(电脑出示图)

师:算一算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1:3+2=5(树下有3只鸟,树上有2只鸟。)

生2:2+3=5

生3:1+4=5(有1只大鸟,有4 只小鸟。)

生4:4+1=5

2、摘果子游戏

时间过得真快,秋娃娃要回家了。可是他想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帮他把林子里的果子摘下来,你们愿意么?看来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果子,你必须要回答出树爷爷的一个问题,这个果子才能送给你,你们有信心么?(出示一棵挂满苹果的苹果树,每一个苹果上又一个题)

4+1= 2+3= 0+4= 1+3= 5+0=

2>( ) ( )

1+4= 3+2= 0+5= 2+2= 3+1=

三、 课堂小结

1、学生自评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么完成了这么多地题,而且还帮秋娃娃把果园里的果子也摘下来了,那么庆同学们相依相你这节课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近填表现的特别好,就给自己的5颗星,如果你觉得今天表现的还行,就给自己的4颗星,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得不够好,应该继续努力,就给自己得3颗星。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为自己把表示成功的星星图上颜色。

2、 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秋天的果园

2+3=5

3+2=5

1+2=3 4+1=5 1+3=4

2+1=3 1+4=5 3+1=4

0+5=5

5+0=5

加法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2、教材简析

(1)课型:新授课。

(2)基础知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

(3)主要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4)后续知识: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

(5)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3、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小数点对齐。

(3)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

(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复(转自数 学吧 )习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看课本,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看课本决赛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

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

53.40+58.20=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49.80=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3)总结算法,交流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三)、设置情境,练习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设计一些出错的小数加减运算题让学生改正)。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

加法课件(篇12)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在书写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2、初步了解加号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强调把两部分和起来用加法。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游戏(对暗号)

5的组成师:我说1,

生:我对4,1和4合起来是5。

4、3的组成。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课件)河里有两条小鱼,又游来一条。

※1、学生观察,说一说意思(河里有两条小鱼,又游来一条。)一共有几条小鱼?(3条)

※2、3条又是怎么来的?(边做手势边说,2条小鱼,又游来1条,合起来是3条。)

集体做两次指名说自己说同组说。

3、你能列一个算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4、教师讲解:

像这样把两条鱼和1条鱼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几条鱼?我们就用加法来计算。

5、说明加号的写法和读法“+”

举小手写“—+”

※6、说明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提问:2和1分别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学生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出示课件(小猴图)

1、观察说图意(手势: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合起来求共是多少叫做整体)

2、列式计算

3、说算法

4、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看课件直接说图意列式,说算式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一)摆小棒(看谁的小手最灵活,和老师一起摆。)

1、左2右1列一个加法算式

2+1=3说算式的意思。

2、左2右2列一个加法算式

2+2=4说算式的意思。

3、自己摆,列一个加法算式,说算式的意思。

(二)课间休息摘苹果游戏。(看谁会举手,趴桌休息。)

(三)学生独立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51页第一题,看图说清图意(颜色、方位。)部分+部分=整

2、2+___=5+2+4

3+____=5+3=4

3、综合练习(课件展示一幅综合图)

学生看图说话、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加法

2+1=3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3、4、5的组成,直接介绍我们要认识新的朋友“加法”。课件中通过两只小花猫在洗脸,(学生用手表示两只小花猫洗脸的动作),课件演示又跑来一只小黑猫和它们一起玩,(学生用手表示一只小黑猫跑来的动作),现在两只手合起来,一共几只猫?(三名学生说图意,其他学生跟着做动作。)学生对于做动作很感兴趣,能够认真听别人答题,还能让自己跟着练习。

你用什么方法表示把两只小猫与一只小猫和起来呢?(1、手势。2、圈起来。3、括起来。4、用加号。)介绍在2与1中间用加号“+”和起来=3。说说“+”的写法。追问,看看数学家问什么把加号这样写?(横是一部分,竖是另一部分,加号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说说每部分的意思及整个算式的意思,要知道已知放在等号前面,求得问题放在等号后面。练一练中把加法算是的意义进行扩展1、一部分+又来的一部分=整体2、静止的两部分合起来=整体。

注意点:一年级新生对于理解图意是很困难的,让学生边说图意,边用手势表示合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象记忆,其他学生也做同样的动作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过程。但是学生一同跟做动作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厌烦。学生练习说图意是十分重要的应用题分析练习的开始。一两道题详细分析之后(说图意、列式,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符号的意思,说整个算式的意思。),学生掌握较好就可以说图意、列式,说整个算式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有条理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算练习

二、新授

1、出示图,引导生观察,自己说说图意,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图意,求一共有多少只鸽子?怎样列式?

2、生边说师边板书:3+2=5

3、还可以怎样列式?2+3=5

4、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加数相同,位置不同相加的结果相同)

师: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在相加,得数不变。

5、练习,看谁说的快,说说为什么这么快。

(1+3=4+1=2+3=1+2=3+1=1+4=3+2=2+1=____)

6、摆一摆

左边摆1个图片,右边摆2个图片,请你求出一共有几个图片?

生动手操作,列式:1+33+1

7、说一说

出示图片,同桌相互说图意后独立列式。

三、游戏:比比谁聪明

(1)直接写出得数

2+1=3+2=1+3=1+2=2+3=3+1=______

(2)看图列式

生独立列式,个别纠正

(3)0+5=1+0=4+=4

(4)说一说,算一算。

(5)猜一猜,算一算

小组合作完成,看哪组列出的算式多。

四、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理解较好,所以加法交换率自然理解。对于说图意,学生理解较好,很少出错。

第三课时

设计思想: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减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减法是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并让学生能够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减法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几种表达形式(动态飞走,静态划掉等)

教学重点:

减法的意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

教学难点:

找准原有的总数,即被减数

教学过程

一、导人

(一)对暗号(数的组成)

1、4的组成:师“我出2”生:我对2,2和2组成4

师“我出3”生:我对1,3和1组成4

2、5的组成

(二)加法复习(海里有三条鱼,游来了一条鱼,求一共有多少条小鱼)

1、说图意、列式。

2、理解一部分+一部分=整体(与减法形成知识逆向迁移)

二、创设情景:

1、课件演示:让学生叙述情境(海里有四条鱼,游走了一条鱼)

2、引导学生提问题:还剩几条鱼?

3、解决问题

问:该怎样列式?4—1

学生答后电脑出示4-1,得几呢?你是怎样算的(学生说一说)

4、引导:如果没有图,也没有学具你怎样算?(用组成)

4可以分成1和3,4-1=3

5、课件:小鸟图

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说算法

6、书中图: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划一划,算一算

5-3=4-2=5-4=_____

2、计算

比一比,看谁计算最快

3-2=4-3=5-4=2-1=5-2=4-2=_____

3、抢答:

4-1=5-2=_____

4-3=5-3=____(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4、开放练习

3-=14-=3-1=1-1=4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五、作业

书中题54页

板书设计:

减法

4-1=3

课后反思:

从加法的意义进行逆向迁移,学生里可能对比出,现在从整体中又走了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就用减法。进行说图意练习理解减法的意义,效果较好。

GZ85.com延伸阅读

分数加减法课件汇总8篇


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教案课件,但是教师必须清楚教案课件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注重实效的重要指导,对于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名为“分数加减法课件”的文章,以下建议供那些不知道如何做的朋友参考!

分数加减法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法计算题中“1”的处理。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每人一张长方形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图书馆购买了一批新图书,其中童话书有3/8,故事书有1/8。童话书和故事书一共占这批图书的几分之几?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2、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在此基础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2)要求“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实际是求什么?

(3)怎样列式呢?

(4)这道题的算式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异分母分数相加)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法。

(5)取出长方形白纸,表示试验田,你能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涂色表示1/2和1/4吗?说说你是怎么折的?你能根据折的情况说说1/2与1/4相加的和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看出1/2+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看作了几分之几?

(6)想一想,计算1/2+1/4时,我们要先做什么?小组内互相说说。(通分)通分的目的是什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指出:在计算1/2+1/4时,要先把1/2和1/4通分把它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什么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计算)按这样的方法,完成例题的填空。

2、出示“种黄瓜的面积比种番茄的面积多几分之几?”。

(1)要求“种黄瓜的面积比种番茄的面积多几分之几?”实际是求什么?

(2)怎样列式呢?

(3)这道算式与前一题有什么不同的呢?(异分母分数减法)补充课题:减法。

(4)说说你打算怎么办?通分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试着独立完成吗?并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尝试解题,小组交流。

(5)交流汇报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试一试。

(1)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吗?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方法。指出:一般情况下最后结果都应用最简分数表示。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指出:在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可以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再计算。怎样才能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小组中完成。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在小组中说说。

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验算。

5、完成练一练。

(1)独立完成计算,并验算。

(2)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1)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2)结合图形说一说为什么?通分母分数相加应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怎样?

2、完成第2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展示作业,交流评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成第3题。

(1)理解题意。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列式计算。

4、完成第4题。

(1)理解题意。

(2)求“从体育馆道少年宫一共有多少千米?“实际是求什么?求“从学校道体育馆比从学校到少年宫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第3各问题应该怎样想?(1-4/5)(3)独立完成计算。

5、拓展训练。

( )/( )-( )/( )=1/5 ( )/( )+( )/( )=1/4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

分数加减法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使学生会计算分母不超过10、结果不需要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3、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课型课时:

要素组合方式,标准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看+想+做

1.口算并说明是怎样计算的。

46-5120+1350-20

2.老师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提问

① 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如果5份都取了,应该用什么数表示?

② 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应该怎么计算呢?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1:张纸的几分之几?

①用什么方法计算?

②从图上看结果是多少?

(多找几位同学说一说、同桌同学互相说……采取多种形式加深算理的理解。)

提问:计算前后分母变了吗?分母为什么不变?

三、巩固拓展

观察讨论

①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②阴影部分各占几份?分别用什么分数表示?

③怎样计算?为什么?

四、梳理整合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分数加减法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景,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通分。

2.能力目标:在比较大小的同时体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通分。

教学准备:

垃圾处理场地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环境污染的问题是当前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堆放处理的垃圾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师:怎样比较哪类多?

生:比较一下和的大小。师: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哪个大?请大家在小组里面研究解决。

三、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分数大小比较。(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订正交流

生:可以化成小数比较。

生: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来比较。

生: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比较。

3.引导讲授:

师:同学们很会研究问题,你们的策略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是我们研究数学经常用到的方法。我们来看这种方法。(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你是依据什么将这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将的分子和分母都乘5,的分子和分母都乘7,两个分数的分母都变成了35.

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4.对应练习,巩固新知。

请你把和通分。

师:你觉得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交流,说明算理)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第1、2、3、4、自己完成,老师巡视交流答案,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

五、看书质疑,总结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加减法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探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初步学会简单分数的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探究,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教学过程:

一、问题从情境中引入

课件演示情境: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个大蛋糕。爸爸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3块,妹妹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师:你能根据情境用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生1:爸爸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生2:小明吃了这蛋糕的,妹妹吃了这个蛋糕的,弟弟吃了这块蛋糕的。生3:里面有2个。生4:2个是。生5:里面有3个,3个是。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又巧妙地运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复习旧识,为知识迅速迁移做好准备。〕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小明和妹妹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2:小明和弟弟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3:妹妹和弟弟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4:小明比妹妹多吃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5:小明比弟弟多吃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6:妹妹比弟弟多吃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7:他们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8:蛋糕还剩几分之几?

师:大家能给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设计意图:问题意识,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本节课让学生根据情境所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问题,让学生把算式进行分类,为新课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猜想在探究中验证

1、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选择:+等于多少呢?先猜一猜,然后再想一想为什么?(提示: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把它的

涂上红色,再把它的

涂上绿色,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从图上看结果是。

⑵是3个,是2个,3个加上2个是5个,也就是。请你来总结:

你认为简单的分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2、学习简单的分数减法。选择:

等于多少呢?说说你的理由。从上面的算式中选择1、2道,并算出结果。

三、知识在练习中刷新

1、口算:

2、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分组比赛,看哪组挑得多。每组选一名代表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写在卡片上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并改正。

4、据统计,我班在校民乐队中演奏各类乐器的人数在民乐队总人数的情况如图。你能写出哪些不同的分数加法或者减法算式,并说出它们表示的意思,并计算出结果。

5、考考你:下面的题有几种填法?

分数加减法课件 篇5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一、说教材

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的分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心理年龄特征,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引导学生从现实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与人分享收获,并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原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难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一谈。

教法:我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学法:引导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鹤)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提问,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出算式1/2+1/4(板书算式)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怎样计算?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在生活中确实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因猜想而紧张的沉思,从而达到风起云生的效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投石问路

在提出1/2+1/4得多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的通过画图、折纸、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曲径通幽

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水到渠成

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其他还有别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请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这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

出示提出的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独立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小结计算方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吗?引导学生总结提醒大家注意的事项。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汇报交流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我会设计基本练习(课本练一练1—3题)、提高练习(练一练第4题)、综合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

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学到的知识,还有情感体验。

此环节抓住新知识增长点,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深刻地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力争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又使板书设计能突出本课重点、提示方法过程。

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1/2-1/4=2/4-1/4=1/4

先通分,再加减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分数加减法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检验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东营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每个公民都要为建设文明、卫生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1: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生2:我们要保护环境,不随便扔垃圾。

生3:……

师: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

(1)采集信息

师:从这个表上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2—3名学生回答。

(2)处理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纸张和食品残渣一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一起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计算过程吗?

指名回答。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提出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生2: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多多少?

生3:食品残渣和危险垃圾一共占几分之几?

(教师根据需要在黑板上板书。)

(3)探索方法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吗?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我们学习的分数加法分母都是相同的,今天学习的加法分母不同。

师:这就是今大我们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你能想办法把它转变成我们学习过知识进行计算吗?

小组内讨论怎样变成学过的知识。

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生1:我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四分之一就是0.25,十分之三就是0.3,所以0.25—0.3=0.55。

生2:我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的。(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表示方法。)

(对于两种方法老师都予以肯定。)

生3:我用的算式的方法

师:你们能看懂这是什么意思吗?

3/10+1/4=6/20+5/20=11/20

生:把1/4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5倍,把3/10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2倍。

师:为什么要一个分数同时扩大5倍,另一个分数同时扩大2倍?

生: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通分,而且也知道了同分母相加的方法。

师:他的意思是说,原来分母是不一样的,现在用通分的办法使分母一样,这时候用同分母的方法来做就可以了。

(4)教师总结

刚才的几位同学都说得非常精彩,无论是画图,还是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还是通分,都是想要把单位统一,然后再相加。具体请看课件演示。

(5)自主选择二次探究,方法择优

师:接下来还有几个算式,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2+1/8 1/3+2/9 2/7+1/3

师: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通分。

师:为什么不用化成小数的方法?

生:因为除不尽。

师:为什么不用画图的方法?

生:画图太麻烦了。

师:看来用化成小数的`方法、画图的方法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你们刚才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能不能找到一个都通用的方法?

生:还是通分比较简便。

师: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说。

生:如1/3+2/9=3/9+2/9=5/9

师: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怎么计算吗?

生1:分母不同没法直接相加的,通分以后分数单位一样了,也就是分母一样了,所以这样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生2:我们学过分子不同、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现在把它们通分就能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师: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刚才我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能计算出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多多少吗?

学生独让解答,

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同桌交流完,指名说说计算的过程。

生:我是先通分,然后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

生:通分。

师:通分之后再怎么计算?

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很多,我们只解决了两个,你能自己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吗?

(学生选择问题,并解答。)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10+1/4=6/20+5/20=11/20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形成共识,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化新知为旧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分数加减法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些正方形的纸片,请你们取其中的一张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几分之几?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进行巡视。)

师:现在,哪个小朋友来介绍你和折纸与涂色情况。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一个小正方形上涂颜色,这个涂色的部分叫1/4。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的3个部分涂上颜色,涂色的部分叫3/4。

一会儿时间,学生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是多少,你可列出哪些算式?

生:我可以列出:1/4+3/4。

生:我可以列出:3/4+1/2。

生:我可以列出:1/8+5/8。

生:我可以列出:5/8+1/4。

(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一类是分母不同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了整理。)

师:这个同学说得正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选择了“1/4+1/2”的这一道题,它的计算过程是:1/4+1/2=2/6。

生:我也选择了“1/4+1/2”的这一道题,但计算的过程与他不一样。计算过程是:1/4+1/2=1/4+2/4=3/4。

生:我选择了“1/8+1/4”的这一道题,它的计算过程是:1/8+1/4=1/8+2/8=3/8。

生:我认为他的计算太复杂,我的计算过程是:1/8+1/4=2/12。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呢?

师:我听了很多同学的不同意见,但现在谁也说服不了谁,那该怎么办呢?能不能观察刚才所折的纸,从折纸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正确。

3.图像验证

生:老师,我发现“1/4+1/2”在图上可以看到,它的结果应该是3/4。

生:我也发现了“1/8+1/4”在图上的结果是3/8。

师:那么这个3/4与3/8是怎样得出的呢?

生:我发现了,1/4与1/2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每份都相同的,才可以相加。

生:我有一个补充,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每份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相加。

4.小结: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灵活计算。

5.练习

67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是多少,你可列出哪些算式?

生:我可以列出:1/4+3/4。

生:我可以列出:3/4+1/2。

生:我可以列出:1/8+5/8。

生:我可以列出:5/8+1/4。

学生分组讨论

分数加减法课件 篇8

(1)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 是 , 里有( )个 ,3个 是( ),化成最简分数为( )

(4)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 的差是( )

(5) + 表示( )个 加上( )个 ,一共是( )个 ,也就是( )

(7) 加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是5, ( ), — 表示( )。

(8)1— 中的1可以看成( )个( )。

(9)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和 一共是( )个 , 比 多( )个 。

(10)减数是 ,差是 ,被减数是( )。

(11)在括号内填上不同的最简分数。

(2)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减..................( )

(4)(4) ................................( )

○ ○ ○ ○ ○ ○

○ ○

+ + 1+ + 9— 2— —

(1)一个工人制造一个机器零件,原来需要 小时,技术革新后只用 小时,比原来节省了多少时间?

(2)一根绳子第用去全长的 ,第二次用去全长的 ,两次一共用去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在小华的所有课外书中,故事书的本数占总数的 ,文学数的本书占总数的 ,这两种书的本数共占课外书的几分之几?

(4)食堂有大米370吨,吃了240吨,剩下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5)小明从家向东走 km是书店,从家向西走 km是邮局,书店到邮局有多少千米?他家到邮局比到书店远多少千米?

(6)吴燕在班级小银行存了 元,如果她把钱给王芳 元,两人钱数相等。王芳存了多少钱?两人一共存多少钱?

小刚、小红、小明三人做家庭作业。小刚比小红多用 小时,小明比小红少用 小时。小刚和小明相差多长时间?如果小明比小红多用 小时,小刚和小明相差多长时间?

9的加法课件8篇


本文将带您通过多种分析角度全面探究“9的加法课件”,不妨把这个页面收藏一下方便下次再来。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设计教案需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9的加法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苏教版 数学教材74-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算法,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进位加法“满10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卡片口算。4+6= 4+9= 20+13= 30+3= 40+2= 30+40= 4+50= 5+9=

2. 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24+2=( ),你是怎样算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周末,小明、小亮和小红到郊外游玩,休息时,他们正一起互相欣赏各自所带的画片。(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小明有9张画片,小亮有24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试着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预设:

(1)小红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3)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提问:小朋友能列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9+6, 24+6,24+93.我们班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能列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些算式中,哪几道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得多少?用的是什么方法?

三、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迁移类推,尝试学习。

(1)24+6等于多少,你想怎样算?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小朋友可用小棒去摆一摆,想好的小朋友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方法:你怎么知道等于30呢?你是怎样想的?

(3)谁愿意交流下你是如何摆小棒的(教师在黑板展示学生摆小棒计算的过程)提问:原来几捆?怎么多出来1捆?(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带着下面的小朋友将6和4合起来的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追问:你们先算的几加几?你们是怎么想到先算4+6的?

(4)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计算过程。先要把24分成20和4,先算4+6=10,再算20+10=30。教师板书24+6分解式。

(5)提问:24十位上是2,为什么24+6的得数十位上是3?这多出来的1个十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回答:4+6=10,满十进一,满十了就往十位上进一位,十位上就多了1个十,所以得数十位上是3。要求学生将书上例1算式填写完整,并提醒学生: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写完得数后别忘记写出单位名称。

(6)这个方法你学会了么?请小朋友们看着黑板上的分解式,全班一起读读运算过程。

2.自主操作,合作学习。

(1)你能先估一估24+9的得数是几十多?你是怎样估算的?

(2)24+9又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算一算。

(3)交流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学生1:先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13,再算13+20=33,学生2:先把9分成3和6,先算24+6=33,再算30+3=33。

(4)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尽管计算过程中拆分的加数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把一个数拆开后变成整十数再相加,这就把新的加法算式转化成了前面学过的加法算式。计算24+9的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

(5)对比总结:观察比较、24+6、24+9这两道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梳理归纳: 24+6、24+9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板书),今天学习的24+6、24+9的得数是三十和三十几,十位上多了1个十,这多的1个十是哪里来的?生回答后教师规范语言“个位满10向十位进1”板书(进位),揭示本节课课题。

四、练习巩固

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了么?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检验一下吧!

1. 课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38+2、26+7。两名学生上黑板完成,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汇报:结合分解式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课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先口算第一组题中的三题:7+3=、7+43=、7+83=。

(2)观察比较:仔细观察这一组三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先算3+7=10。也就是说这三道题都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加得的得数与整十数相加。用这种方法,快速算算第二组、第三组。(左边同学第2组,右边同学第3组比赛)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其实,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多动脑筋,用心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学习的小主人,生活中的有心人!

9的加法课件 篇2

1.通过回顾,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口算热身

学生完成练习八的第7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本上。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同桌互批, 全对的打一颗星。

(二)自主练习,巩固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八第8题

0.45+2.85= 17.6+3.9=

6.1-5.78= 143.9=

集体校对,分别订正。

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提醒: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

(三)分层练习

练习单

1.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练习

说说如何思考的过程。

如何求王晓芳比李明跳的低的高度,数量关系式怎样?

2.练习八第10题。

(1)读取题中表格中的信息。

(2)完成书中的三个问题。

提醒:正确找到他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开始时的体温和一天结束时的体温。

3.练习八第11题。

(1)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2)同桌互相再提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点拨:妈妈付出40元,求找回多少元,可以用付出的钱减去物品的价钱。

提醒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随意增加条件,符合用加减法计算的意思。

4.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练习

全班交流,说说如何思考的。

点拨:要求这一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顷,要知道上午耕地数和下午耕地数,根据书本上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下午的耕地数。

5.创编题

① 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36米,比剩下的少86.4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拨:先求出剩下的米数,再求出公路的全长。

②一桶油连桶重10.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重6千克,原来的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

点拨: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然后乘2求出一桶油的重量,最后求出桶的重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

6.智力迷宫(练习八中思考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小组交流想法。

(2)请学生自己解答,再次说说想法。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先写出5.1一( )=2.76,利用已有经验算出减数,然后再用5.1加上算出的这个数。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38页的第1、3、5题。

《补充习题》第39页6、7.

提高题:

小马虎在计算3.42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5。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五)家庭作业

《课课练》44页。

9的加法课件 篇3

教学内容:p.53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元金额/元

铅笔1支0.80

电池4节24.00

铅笔盒15.4015.40

书包1个44.70

面包3.00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0.4,一个数要大0.2,另一个数小0.2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我在课上并没有提倡用计算器来计算,我的出发点是要锻炼学生的口算和笔算,所以在计算像第8题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是不理想的。一开始是有的学生没读懂表格,再后来就完全是计算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课上是做一格交流一格,确保正确的前提下才继续的。

第9题,不少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是无序的,所以容易出错。所以我在课上就强调了思考的步骤,从不变变找变的根据来思考,情况才有所好转。

书上相应的其他练习我没做。

9的加法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第28页例1(加法交换律)和第29页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情景图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从左往右出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65=()+35

2.加法结合律。

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7)为教材练习五第4题(略)。

2.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9的加法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理解3的组成。

2、通过操作、实践、启发幼儿看图口述3的加、减法应用题。

3、培养幼儿的思维、动手能力。

4、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与运算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地口算3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

数字卡、硬纸片、挂图、3的加减法算式卡、宝藏。

活动过程

1、看图启发幼儿在“2”的基础山发现“3”的形成。给“2”添“1”是3,3里面有3个“1”。

2、教师利用游戏,引导幼儿理解3的组成,并让幼儿观察游戏人数的变换来摆硬纸片。

3、教师和幼儿玩“凑数”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熟练3的组成。

4、教师出示挂图示范口述3的加减法应用题,让幼儿列出算式并学习看图口述3的.加、减法应用题列算式。

5、游戏“寻找宝藏”学习计算3的加、减法算式。

(教师在藏宝的途中放着3的加减法算式,把全体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算对一题前进一步,哪组幼儿能最先算完找到宝藏,哪组获胜)。

1+2=32+1=33+0=3

3—1=23-2=13—0=3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刚刚从幼儿园来学前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课堂的过程又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案,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这才是一节较成功的课。经过教学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学前班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数学活动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呢?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

一、使用游戏活动,一节课时间很长,孩子好动,长时间坐不住,课堂中我插了一些游戏,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比赛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幼儿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在小组中进行“夺红旗”比赛,比一比谁做的有对又快,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我将不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小百科: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9的加法课件 篇6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和三下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家一步学习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1.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1、抓住算理本质,重组教材,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

本本节课,利用整数的加减法导入,让学生回忆和复习整数的加减法的方法,重点是整数与整数的末尾(个位)对齐,这样个数位也就相应的对齐了。接着,我把书上的例题进行了重组,让学生首先解决:“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这一问题,算式:4.75+2.65,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的由整数加减法,过度到小数加减发的表象中来,在伺机教授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这样学生对小数加法有课一定感性的认识,这时在出示第二个问题:“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算式为:4.75-3.4,教师巡视,指名一学生板演,及时反馈,找出不一样的做法,提示学生应该注意什么?这样学生变有了一定理性的认识。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全课因此始终围绕这一算理为主线。讲清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核心算理,为探究新知做知识铺垫。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去判断、分析、理解、建构小数加法正确的计算方法,内化计算小数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要求。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有效互动。整节课我能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全力以赴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意面向全体,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精心练习设计,联系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为了问题的呈现我也是我也是精心安排的。第一个练习是安排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竖式,直接让学生在竖式在填写结果,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只是一个感性的认知,还没有内化成方法和算理,老师应该适当的扶一扶。接着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改错,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三题是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要求学生掌握验算的方法,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最后是一道实际问题,出示两个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解决。使学生顺利进行建构生成,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到达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目的。

9的加法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计算导入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计算:

26+35+11 65-21+18在两位数运算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你说我说,探究新知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买一件上衣和件下衣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两件下衣需要多少钱?

(4)上衣比下衣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

(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

(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

(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

(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列分式计算:112+103=215(元) 215+88=303(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112 215 112 + 103 + 88或+ 103 215 303 215 + 88 303

(4)口算(凑整百、整十)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独立思考说出理由。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再通过学生讲解补充掌握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过关形式)

真了不起,这么快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看来大家的计算能力非同一般。老师带来了过关游戏,敢不敢闯?好,请看第一关。

第一关:计算795-35-138 335+280-104

第二关:一水果店有300斤苹果,上周卖了132斤,这周卖了121斤,现在还有多少斤?

第三关:王阿姨去逛商场看中三件商品:电话248元,果汁机187元,饮水机186元,她的钱包里有600元,够吗?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发言。

县优质课参赛课后反思

这次优质课评选参赛人数比较多,比赛用四天的时间完成了整个比赛。参加完讲课比赛后自己有很多感想:

一、自我反思

1、思想不重视,准备不充分。

在起初接到参赛通知后,由于认识不是很到位,我没有十分投入的去积极准备,以至于过了几天才算是定下了整个讲课内容。幸好得到我校兰主任和赵主任

给予的积极的指导和帮助,一起研究教材,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进行纠正。并让我在有评委的情况下反复多次的练习,使自己在一些环节上改进和提高了很多,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

2、评价语言不丰富

大家都知道老师的`评价语言亲切自然,可以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评价学生:“你说得太好了,老师和你想得完全一样”,“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声音能再大一点就更好了”,“不要怕,大胆地说,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你找出错的原因,你会进步得更快”。在起初练课时,我总是不能自然的评价学生,在两位主任的帮助下总感觉进步不小,但在讲课时还是不能自如的进行评价。

3、教学基本功不足,相关知识学习不够。

通过讲课发现自己在这次比赛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问题,可以说这与自己平时放松了对自己基本功的练习有关,同时对教材以及讲课中语言的点拨不到位,对学生出现错误状况后反映不敏感,这些都反映出了对课堂的内容的学习不够,所以我认为自己该学的东西还很多。

二、成长收获:

1、经受磨练。

我参加工作10年来,从未参加过县级数学讲课比赛,在接到参加优质课比赛通知后感到很兴奋,这对我个人来说是很难得的一次机会。在准备课的时间里,总是感到,心里挂着,脑子里想着,梦里梦着,心情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准备课时的自己的思路与他人观点的不一致时的心乱如麻,再到后来的思路清晰,到即将比赛时的紧张心理,到讲课结束后的一身轻松。可能整个过程是很多参加过类似讲课比赛的老师们都经历过的,我为自己经受住其中的磨练而快乐,也为磨练后的提升而幸福,最终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我通过参加这项活动从中得到了、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也许在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讲课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从准备课到讲课过程中,对教材以及教案的多次修改;从学校老师对我的这节课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不足改进和提高我的这节课的过程,过程中的改进提高,是自己的一大收获。

通过观摩选手们的讲课,开阔了视野,看到了自己一直追求却没有做到的东西;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通过观摩,发现有些课讲的确实很棒,选手的教容教态、驾驭课堂能力、课堂处理问题能力和与学生交流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可学之处,通过观摩课我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我感觉收获很大,对如何准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反思课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自己还应该学习哪些东西也更加明确了。

9的加法课件 篇8

课题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重点

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延伸

四、总结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1、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特别要组织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关注活动经验的积累及活动中的体验。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分组交流、比较

自由讨论发言

小组交流后,自我总结

后记

一年级加法课件


编辑精心挑选后认为“一年级加法课件”这篇文章非常精彩。对于老师来说,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所需课件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课件更是每位老师的基本功。制定出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欢迎阅读,希望大家都会喜欢!

一年级加法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的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二、复习

1、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进位加法卡片,学生自己整理,小组合作进行整理。

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

2、学生说说自己的整理过程

3、请你观察你的整理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说一说

横着看:

竖着看:

斜着看:

4、你在做的时候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说计算方法。用凑十法

三、课堂练习:

1、请你自己选择你喜欢的算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2、学生计算

四、独立作业:与家长做口算卡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加法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重点难点

6的加法算式 难点:能例举一两个简单的6的应用题

活动准备

实物卡、看图列算式卡。看图列算式卡、数字卡、实物卡、记录卡、看图分类计数等。

活动过程

1、碰球游戏。

师:我们来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戏,我和你合起来是5,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师:我和你合起来是6,嘿嘿,我的4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实物卡,复习6的`组成,引出6的加法

师:看,这张图片上有几只小猫啊?

幼:6只

师:上一次啊我们帮这些小猫分过类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筋,怎么样用算式表示

一、引出新游戏

出示看图列算式卡,请幼儿操作

二、分组操作

(1)看图列算式(实物卡、数字卡)

(2)6的组成卡

(3)看图分类计数或用算式记录

(4)看实物用算式记录 (5)算式接龙

三、总结评价

集体验证部分幼儿的操作卡。

表扬认真操作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

一年级加法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激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教师将练习纸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态度框里填数。后面两题有多种填法,订正时,让学生把多种答案都说出来。

二、教学例题4+1=5

1.创设活动情境。

电脑课件显示:4只小鸟在草地上吃小虫(伴小鸟的喳喳叫声),又飞来一只。

教师: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也许有很多,有些问题甚至是不着边际的,只要学生敢于提问,教师都给予鼓励。然后在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抽出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问题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让学生思考:求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在小鸟图的下面显示4+1=。

2.交流各自的算法。提问:4加1得几?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为一小组),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教师巡视,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然后请持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算的过程。

学生甲:我是看着小鸟图,用数数的方法(1、2、3、4、5)算出来的。

学生乙:我是从4开始,加1就接着往下数一个数(4、5)算出来的。

学生丙:我是拨手指数出来的:4个加1个是5个。

学生丁:我知道4和1组成5,所以4加1得5。

3.总结提炼。

提问:不看小鸟图,不用拨小手指,你会计算4加1得几吗?引导学生想数的组成知识。使依赖直观(小鸟、手指)进行计算的学生逐步脱离直观,过渡到应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

4.做教科书第24页上的做一做。

(1)做第1题时,可将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动态展示猫的活动情境。接着让学生说说题意和怎样列式,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计算并在方框里填上得数。然后点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最后可将算式3+2=5、2+3=5排成如下形式:

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

(2)第2题的练习方式与第1题基本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作业。订正时,点名说说是怎么算的。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计算。

2.做练习三的第4题。可将在左、右两幅图制成课件,动态显示蝴蝶、蜻蜓飞来,求一共有多少只蝴蝶、一共有多少只蜻蜓的过程。在学生认真观察图意的基础上,完成算式中的填数。

一年级加法课件 篇4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开学了,校园里开了很多的花,一群小朋友为了能使这些花开的更鲜艳,拿着水壶前来浇花。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来了哪些小朋友?(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看图,先让学生表述题意:3个同学在浇水,又走来2人,一共有5人。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上。

2、告诉学生,把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

3、教学加号、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4、教学例2,让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体验计算方法,例题是两幅内容连续的图,要让学生明白图意,体会1位小朋友和2位小朋友走到一起是3位小朋友,要用1+2计算。

三、知识巩固

想想做做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讨论、交流,或者通过学具操作,学习其余的一些加法算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对于实际问题,要重视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相互交流,并列出算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1、第1题可以指导学生说说图意,列出算式,并在小组里交流。

2、第2题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摆一摆小棒并算出得数。摆小棒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3、第4题是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是连续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一说再写算式,可以加深理解加法的含义,感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第5题是开放题。要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符合图意,都要鼓励,使学生体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多列一些算式,培养他们仔细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算式求的是什么。如2个小朋友甩绳,3个小朋友跳神;2只鸟在树上,又飞来1只鸟;路左边有2朵花,右边有2朵花等。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在校园里浇花,今天他们又来了。你们看(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看挂图,弄清图意。从连续的两幅图中了解原来有5个同学浇花,走掉2人后,还剩下3人。

2、教学减法的一些知识。对52=3的含义,要学生从具体情境里体会、感受。52的计算,让学生自己说说算法,可以联系具体问题想,也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去想。

3、试一试。多数学生会列出算式32=1,也有可能一些学生会列出算式31=2。只要解释符合图意,就应该肯定。

三、知识应用

1、第1题、第2题要先说一说或摆一摆,再填写算式,并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4题先要说一说图意,弄清条件和问题,再写出算式并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

3、第5题要让同学之间合作练习。还要根据班级实际,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巩固25的加减法。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练习与检测

一年级加法课件 篇5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的笔算。

教材分四段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P76~79),

2.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P80~84),

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P85~88),

4.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P89~92)

最后安排了单元复习(P93~95)和实践活动假日小队(P96~97)。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1)加减计算分别教学,交叉安排。

四段内容都是单独安排的,是因为每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主要解决进位原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主要解决退位原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主要解决竖式中的进位处理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主要解决竖式中的退位处理方法,由于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中,所以都单独安排。纵着看,加减法的口算分别成为加、减法笔算的算理基础。横着看,先教学加法口算与减法口算,便于两种算法的比较和沟通,后教学加法笔算和减法笔算,也便于进行这两种算法的比较和沟通。

(2)每一段都按照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两次加法计算都是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24+6,34+16),再教学和是非整十数的(24+9,65+28),两次减法计算都是先教学整十数减一个数(30-8,50-26),再教学非整十数减一个数(33-8,43-27)。其好处是先集中精力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加法个位满10向十位进一的问题,减法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作10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后,就可以把学习到的方法迁移去解决稍难些的问题。这样安排利于学生由易到难地进行探索活动,便教利学。

2.有针对性地探索口算方法,并利用题组练习引导算法优化。

P76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P77②,在学生算出4+8=12后,算34+8,学生就会利用4+8=12,直接算出30+12=42,同样地也会利用4+8=12进行下面两题的计算。在掌握这种算法后,要坚持用这种算法进行口算,并提高计算的速度。这种口算是要达到熟练程度的,否则今后的多位数乘法就无法进行。

两位数减一位数口算也要这样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探索,围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展开探索活动,找到各自不同的算法,然后利用题组练习,引导学生对算法优化,为下边的笔算打好基础。

3.笔算教学要在自主探索悟透算理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竖式中的进位和退位处理方法,并附带解决计算顺序问题,完善对计算方法的认识。

P85例题进位加先教学34+16,仍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明白个位上相加满10应向十位进一的道理,然后重点研究在竖式中满10进一怎样处理,即个位上怎样写,十位上怎样表示,并要强调在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漏掉加进上来的1。再教学65+28,让学生尝试计算,由于学生有了口算和上面笔算竖式的写法的基础,学生自己完成计算难度不大。

由于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时,学生感受不到从十位加起与从个位加起孰优孰劣,所以那时教师虽然提倡从个位算起,不少学生会不以为然,仍从十位加起。学过进位加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例如65+28,先加十位上的数好些,还是先加个位上的数好些,你们可以试一试,讨论一下,使学生感到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既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10向十位进一。这些结论不要求学生死记,但应该明白,并照此计算,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退位减法时也应让学生在通过学具操作明白算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竖式中的退位处理方法,示范退位点的写法,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减时先减去退去的1。也要让学生讨论从十位减起好还是从个位减起好,讨论笔算减法的注意点,引导学生总结笔算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10,再减。

4.利用估算帮助学生把握是否进位和退位。

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估算题。

P79⑥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是否进位;

P83⑥也是先估算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是否退位;

P84⒀不但要估算出得数是几十多,还要把这个得数与50比较,提高了要求;

P87①先估算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否进位;

P88⑨不但要估算出得数是几十多,还要把得数与80比较;

P91①先估算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是否退位;

P92⑧不但要估算出得数是几十多,还要把得数与40比较;

这样的估算对于帮助预测计算结果,监控计算过程的确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如果说在加法和减法(一)那个单元学习估算主要是初步学习估算方法的话,那么在这个单元就可以比较深刻体会估算的作用。要加强估算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5.利用题组练习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防止知识混淆,完善认知结构。

本单元的题组练习比较多。有的是为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如P78①,让学生看到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如何由不进位到进位的;有的是为了防止知识混淆的,如P82③53-4与54-3的比较;有完善认知结构的,如P94⑦,横向进行加、减法的比较,纵向进行是否进位、退位的比较,并借以形成对两位数加减法笔算方法的完整的认识。

题组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编写这些题组的意图,让学生在做题后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类比(比相同点,促移迁)或对比(比不同点,促分化,防混淆),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

6.安排找规律的习题。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在数与代数领域除了安排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常见的量三个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安排了第四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探索规律,课程标准中只写了一句话: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我们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生都在探索规律,计算法则是规律,数量关系是规律。此外,在第一学段不单设单元,不设例题教学找规律的内容,只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让学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本单元安排了三道题,分别是P79⑩和P83⑩,P95⑿。

P79⑩和P83⑩都是等差数列,前者是递增的,后者是递减的。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观察数列中已经给出的数,找出规律,如果学生找不到,可以提示学生对相邻的两个数进行比较,看能发现什么规律,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计算、填数。这种题目的教学重在找规律上,要让学生自己找,再通过交流加深认识,这也是这类题目不设例题的原因。这两题的练习对于以后学习乘法口诀也起了铺垫作用。还请注意同是一个数列,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发现的规律的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在这里学生只要能发现相邻的两个数后一个比前一个多几(或少几)就行了。例如6,12,18,24......,学生只要能发现6+6=12,12+6=18,18+6=24,因此接下去填24+6=30等等,到学了乘法之后,就可以发现每项的数与它是第几项的关系,即项数6就是每项的数,第一项是61=6,第二项是62=12......那么第5项应该是65=30,......,如果项数很多,如第1001项,用递加办法就很麻烦,而用项数6就很容易算出结果。

P95⑿在数塔中找规律,其规律是上面的每一个数都是与它相邻的下面两个数的和。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推算,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7.进一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本单元虽然没有安排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但有些题目已知信息多,要解决的问题多,思考过程比较复杂。

如P77③要根据问题找到画面中的人,再阅读他说的话,再从货摊上找到他所购买的商品及对应的价格,才能列式计算。P83⑨、P84⒂也有类似的情况,P92⑨除了有类似情况外,还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说明教材很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培养不是停留在某一难度上的大量重复练习上,而是尽量让题目更接近生活现实,增加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难度,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解决提供的情境中的问题,并参照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假日小队是一次情境问题型的实践活动。教材提供了一些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回想自己小队开展过的假日活动,提出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对于这节课提出的教学建议是: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看一看安排了哪些活动,再细致观察各项活动,先不出现文字信息,让学生想一想,面对此情此景可以提出哪些实际问题,再出现文字信息,解决书上的问题,或解决自己提出的其他问题。最后再联系实际回顾自己的小队的活动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上课就不是仅仅着眼于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年级加法课件 篇6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

教材分六段安排:

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P46~48)

2.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P49~51)

3.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P52~54)

4.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P55~58)

5.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P59~60)

6.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P61~64)

最后还安排了单元复习(P65~67)。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容量大,安排妥当。

从上面的内容安排可以看出口算、笔算的题型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多,这是一个很大的很重要的单元。

这么多内容的安排有如下特点:

(1)先口算后笔算,口算笔算紧密结合。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事实上也是在一次次地进行口算,只不过是把口算的结果随时记录下来减少运算过程中的记忆负担罢了。对于两位数的加、减计算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一条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好进行单位个数的相加或相减,即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这些算理在口算时解决,可以把它运用到笔算中,所以教材先安排口算,再安排笔算,使口算为笔算服务,笔算又使口算得到发展。

(2)加、减计算有分有合。

先分别安排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后同时安排加、减笔算。因为口算时重在弄清算理,而加、减口算的算理是有所不同的,分散安排便于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笔算的算理与口算时基本相同,重在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上,而两位数加减竖式的写法是相似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把加法的竖式计算的格式、计算顺序迁移到减法的笔算中去,因而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3)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穿插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本单元安排的解决实际问题就数量关系来讲,前两类仍是学过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只不过叙述方式与以往不同,第三类是新出现的数量关系。教材分散在三段计算数学中各安排一类解决问题,一方面可增加计算练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融合成一般算法。

先看两位数加整十数(P46),先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的算法可能借助小棒计算,也可能借助计数器计算,也可能根据数的组成直接计算,但最后掌握的算法都是把45分成40和5。先算40+30=70,再算70+5=75。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同。

再看两位数减整十数(P52),与加法口算的探索过程也相同,两位数减一位数则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提高了算法思考的抽象程度。

再看两位数加两位数(P59),也是先让学生探索,例举的学生的思考更多些,除了用小棒、计数器计算外,还利用数的组成分别进行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加减,以及把加两位数拆成加整十数和加一位数两步计算,最后整合成笔算,示范竖式的写法。两位数减两位数则让学生尝试计算。

这样看来几次计算方法的探索所经过的过程大体上是相同的,都是: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找算法相同点--呈现一般算法。让学生找不同算法的相同点是关键的一步,是算理所在。以两位数加整十数为例,不管摆小棒、拨算珠还是直接计算都是把40和30相加,也就是把4个十和3个十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有了这样的认识,呈现一般算法就水到渠成了。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是这样。摆小棒时是成捆的和成捆的相加,单根和单根的相加;拨算珠是十位上的数拨在一起,个位上的数拨在一起,抽象思考是40和30相加,3和1相加,相同点都是4个十和3个十相加,3个一和1个一相加,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数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弄懂了这个道理,所以写竖式时就让数位对齐,计算时应该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学生可能从十位加起,也可能从个位加起,这时不要强求一致,但要指出用竖式计算加法提倡从个位加起。

(2)重视算法比较,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P47在计算过45+30和45+3之后提出问题: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就是3个单位各应加在哪里,使学生再次悟到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数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P52在减法口算例题教学之后也作了类似的安排。

另外,练习中以题组的形式安排了大量的对比练习,如P47②进行两位加整十数与加一位数的对比,P53②进行两位数减整十数与减一位数的对比。P65①加法与减法的对比等。

这样的题虽然比较的内容不同,但在教学处理上都应该一组一组地做题,做过后要让学生进行同组题目的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上升为理性思考。

(3)重视算法的总结。

加法的口算,减法的口算,例题教学后的比较实际上也是在领悟和总结口算方法。而两位数加、减笔算在例题和试一试教学后则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用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P59)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要明确两个问题:

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是必要的。这种总结可以使认识升华,把学生计算中的零散的体会上升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把具体的计算上升成理性的结论;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总结出计算方法后对以后的计算能起到指导作用。

②要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己去总结。教师要作必要的引导,对于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暂时突出两点:一是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二是提倡从个位算起。

(4)开始教学估算。

课程标准关于计算写了三句话: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口算、算法多样化都讲过了,现在说一说估算。

①什么是估算?估算一般是把参与计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等数进行口算,得到准确值所在的范围。它与求近似值的计算有所不同。求近似值一般是用准确值计算,算出结果再按要求用四舍五入等办法得到近似值,而估算是把参与计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等数,再口算;求近似值得到的是一个符合要求的数值,而估算是得到一个准确值所在的范围;近似值的精确度是规定好的,误差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估算没有精确度的规定。

②为什么要学习估算?A、估算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计算,估算不少于。B、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选择,特别是在应急的情况下更能发挥作用,因为它计算快捷。C、学生计算前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预测和监控的作用,计算后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检验作用。D、估算还能培养学生的数感。

③教材安排了哪些估算题,怎样教?

P51②第一次学加法估算,P51③可利用估算作出判断,P54⑥也可利用估算作出判断,P57③让学生先估算,发挥估算的预测、监控作用,P58⑦用估算的方法作判断选择,P60④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P65⑤先估算,再笔算,发挥估算对笔算的预测、监控作用。

怎样教?总的想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再加以引导。以65+30为例,学生可能先算出得95,再说得九十几,要指出,不要这样算,因为估算是为了算得快,这样反倒比口算麻烦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不要求算准得数是哪个两位数,只要求说出几十多,想想可以怎样算。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把65看成60加30得90,所以65+30得九十多;把65看成六十几加三十,得九十几;只看十位上的6+3得9,所以得九十多。在肯定学生这些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最后一种方法,十位上是6+3得9,个位上不够十,所以得九十多,而56+3,学生就会看到十位上是5,个位上加起来不够10,所以得五十多。

再看P65⑤,第1题十位上6减2得4,个位上够减,得四十多,第3题十位上4+4得8,个位上相加不满10,得八十多。

估算题要认真教学,不要求估算的题也可在计算后估算一下,看计算对不对,或者在计算前先估算,再计算,提高做题正确率。对于平时做题能这样做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如果能养成估算的习惯,不但可以提高正确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工作负责的态度。

3.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

本单元中除了结合加减计算继续安排图文结合的或表格式呈现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外,重点安排了求原来有多少,求去掉多少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都安排了例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习题。前边已经说过求原来有多少和求去掉多少的问题,就其数量关系来讲前者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总数,后者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这两种数量关系仍然是在一年级上册学过的,只不过是叙述顺序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确是一种新的数量关系。下边分两个问题来谈。

(1)逆叙的求和求差问题。包括P49的例题和P55的例题。

什么是逆叙?如果题目中信息的呈现顺序与事情的发展顺序一致为顺序,不一致为逆序。

两道例题都是有关桃子的事。P49例题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树上原有28个桃,采了23个,剩5个,如果问剩几个,就是顺叙,学生凭生活经验很容易列出算式。而P49的例题是知道采了23个,知道剩下5个,倒过去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逆叙。同样的,P55例题,事情的发展顺序是一共有28个桃,吃了22个,剩6个,如果问剩几个,就是顺叙,现在是知道一共有28个桃,剩下6个,倒过来求吃去几个,就是逆叙。

教学这样的问题时要注意五点:

①要仔细审题,观察画面,阅读文字,认真收集和用三句话表述信息,即说清楚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要注意有的题目中的条件是用图画呈现的,要从图画中找出这个条件,如P49①的还要拼3块P50②中的车上已经坐了7人,P50③的还剩12个苹果。

②要借助直观联系情境确定算法,再反思算法上升成对数量关系的思考。

例如P49例题,先从图上看出筐里是采下的23个桃,树上还剩下5个桃,原有的桃是这两部分合成的,所以用加法算,23+5=28。也有的学生倒过来想,把采下的23个桃再粘在树上,5+23=28,以上过程让学生自己想。在列出算式计算后反思:算式中的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从而得出数量关系:采下的+剩下的=原有的。P55例题也应该让学生从图上看到28个包括筐里剩下的和小猴吃掉的两部分,从28个里去掉剩下的6个就得到吃掉的,列出算式后再反思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数量,抽象出数量关系式。

③通过题组对比等形式完整地认识数量关系。

P58⑨通过填表,反思数量关系,使学生从三个角度认识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即: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剩下的=卖出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

④对于方程解法不提倡,但出现后要予以引导。

所谓方程解法就是把未知数当成已知数列式。如P49例题学生列式成:28-23=5,遇到这种情况,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在肯定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列算式时要求的数写在等号右边,人们一眼就看出问题的答案,如果像这样写在等号左边,人们不知道哪个数是问题的答案。怎么办呢,应该这样处理:先想几个去掉23等于5呢?列式成:()-23=5,再想到28-23=5,所以在括号内再填写28,成为(28)-23=5,这样写,想的过程表示清楚了,答案在哪里人家也容易看到了。

⑤从P49例题开始,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算式的得数注明单位,并提倡口头作答。

(2)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即P61例题和试一试。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注意了三点:

①早作铺垫。P50⑤,P60⑤,在一年级上册也有类似的题目,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物品个数的差,可以领会公鸡比母鸡少几只以及母鸡比公鸡多几只的含义,知道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知道图中的哪一部分就是问题的答案。学生这时只需观察画面填出得数,不必列式计算。这些图为学生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题目提供了表象。

②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思考探索算法,不用成人的思维和语言讲述算理。以往教这类题时先想红花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另一部分是比蓝花片多出的部分,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就是从13个里去掉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得到比蓝花片多的5个。这里用的是严谨的推理,借助同样多实现两个转化,把8个蓝花片转化成同样多的8个红花片,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转化成从总数里减去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应用题。这样推理很严密,但不少学生只会按语言模式填空,未必真懂。

现在的教法是问题提出后学生鉴于以往的一些表象支撑,就会想到两种花片一个对一个地排一排,排过后就会看到多出5个。然后再讨论可以怎样算。学生的思考可能是两种花片一个对一个,红花片对掉8个,所以从13里去掉8个,列式为13-8;也可能是上一排的个数减去下一排的个数,13-8。这些想法都是学生自己想到的,他们真懂。例题中接着又提出了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的问题,学生会凭借以往观察图时的多次体验想到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蓝花片就比红花片少几个,所以用13-8=5这个算式既解决了上一个问题,也解决了下一个问题,教材这样安排就及时地沟通了问题的两种提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很快地形成了清晰的认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下面的试一试学生就可以自己尝试计算了。

③练习题贴近生活,注意变式。

贴近生活就不再说了,所谓变式,就是题中不出现比多几比少几之类的句式。如P63⑤已知做了24件上衣,35条裤子,问题是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实际上就是求裤子比上衣多几件或上衣比裤子少几件,P67⑾也有类似的题目。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就会认真分析数量关系,而不是机械地看到比多比少就用减法计算。这样的题目也更贴近生活现实。

一年级加法课件 篇7

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含义,加、减法口算以及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大特点:一是把运算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落实到每道例题和许多练习题里,发挥知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如体会了运算的意义,就能知道计算时应该怎样想;应用数的分与合进行计算,又能加强对运算意义的感受。又如把运算知识的教学寓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既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运算的意义和方法,又能感受学习运算知识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是从学生认知水平有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出发,把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六部分编排,逐渐提升认知要求和认知深度,揭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具体安排见下。

5以内的加、减

加法和减法分开教学,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

根据一幅图列一道加法算式或列一道减法算式。

加法共教学10道题,例题和试一试教学2道,想想做做1~3中教学另外8道。减法共教学10道题,例题和试一试教学2道,想想做做1~3中教学另外8道。

有关0的加、减

加法和减法的教学结合在一起。

在例题中教学相同数相减得0以及一个数加0,在想一想中教学0加一个数与一个数减0。

想想做做第4题整理有关0的加、减法的各种情况,帮助学生掌握规律。

有关6、7的加、减

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仍然分开进行。

根据一幅图列两道加法算式或列两道减法算式。

加法共教学11道题(6)组,例题和试一试教学4道(2组),想想做做第1、2题教学7道(4组)。

减法共教学11道题(6组),例题和试一试教学4道(2组),想想做做中教学7道(4组)。

有关8、9的加、减

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同时教学。

根据一幅图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8的加减法共14道题(4大组),例题教学4道(1组),试一试教学4道(1组),想想做做教学6道(2组)。

9的加减法共16道题(4大组),例题教学4道(1组),其他在试一试里教学。

有关10的加、减

加法和减法相结合同时教学,根据一幅图列四道加减法算式。

共教学18道题(5大组),例题教学4道(1组),试一试中教学其余的题。

加、减两步计算

依次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加法和减法意义的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

教学加法和减法,首先要教学运算的意义。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在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教学。

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是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需要很长的过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只要求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经过四个阶段的教学,逐步达到这样的要求。

(1)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初步认识加、减法。

第40~47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一阶段。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有意义地接受加法和减法,知道加、减法的一些知识。

①通过例题讲解运算意义。在加法例题的情境图里,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学生立即会想到合起来一共5个小朋友。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加2计算,很自然地引出了加法运算。

减法例题设计了两幅内容连续的画面,呈现原来有5个小朋友浇花,走了2个小朋友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和具体数量关系感知减法的意义。

②变换情境内化运算意义。从例题里接受的运算意义需要及时巩固,两次想想做做的第1题都是看图写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在变化的情境里继续感受运算的意义。每题都是三幅图(三小题),左起第一幅图的算式已经写出,要求学生联系图意体会算式的意思,并填写得数。第二幅图的算式里缺一个加数或缺减数,要求学生依据图意先补充式子,再算得数。第三幅图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写。可见,学生对运算意义的内化是逐渐提高要求的。

学生能否正确写出算式,理解图意是关键。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帮助他们把图意说清楚。特别是减法的最后一幅图,必须想到荷叶上原来是4只青蛙,这是算式的一个数据,也是写减法算式的难点。

③操作学具体验运算意义。两次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变换认知角度,通过画图形表达算式的意思,反馈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教学时要注意三点: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意思。如2+3是2个和3个合起来,5-3是从5个里去掉3个。再让学生体会左边第1小题的图为什么这样画,并完成另两题。最后组织学生议论,还可以怎样表示算式的意思?画别的图形、摆学具、操作铅笔等实物可以吗?从而对运算意义有较概括的体验。

(2)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

第48~53页是教学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第二阶段。根据一幅图中合起来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加法算式;根据一幅图里总数的构成,从中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因此,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不是算式数量的变化,是对运算意义认识的发展。

①例题让学生体会一图两式。第48页例题求一共多少人植树,两个卡通分别在情景图的右上角和右下角观察。一个卡通先看到近处的队伍中有5人,再看到远处还有1人推着车,于是列算式5+1=6。另一个卡通先看到身旁的1人,再看到另外5人,列出算式1+5=6。两个算式虽然不同,但只要把两部分学生人数合起来,都能算出参加植树的人数。

第50页例题一共有6人植树,通过已知男同学人数求女同学人数和已知女同学人数求男同学人数两个问题,列出两道减法算式,直观显示从6人里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

这两道例题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现象,列出不同算式,体会一图两式。

②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帮助学生掌握一图两式,教材充分考虑了一图两式是教学难点,经常扶学生一把。

第48页在辣椒图下面列出3+4=7,这道算式是顺着图意列的,算式里的3和4分别与图中的3个青辣椒和4个红辣椒上下对应。让学生补充另一道算式,体会只要把两种颜色的辣椒个数相加,都能得到辣椒的总数。同样,第50页在萝卜图下面顺着图意,对应着两部分萝卜已经有算式7-2=□。让学生填写另一道算式的减数和差,再次体会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剩下的是另一部分。

教材对学生的扶体现在两点:一是顺着图意思考的算式比较容易,教材已经写出,让学生写另一道算式,着重体会这道算式的意思以及和图的关系,从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二是另一道算式只填第二个加数或减数,已有的第一个加数和被减数降低了补充算式的难度。

想想做做和练习六里加法的一图两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减法的一图两式只要学生写减数,一般不要他们写被减数。一方面是适当降低要求,另一方面防止出现其他意思的减法算式。

(3)通过一图四式感受加、减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第54~60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三阶段,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继续提出一图四式的要求。四道算式中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分别在第二阶段教了,现在只是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四式。通过组合,感受加法与减法间的内在联系。尽管本单元不给加法和减法下定义,更不讲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学生还是能在现实情境和具体的算式里有所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对减法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

教学有关8、9、10的加、减法的三道例题都是一图四式,三次试一试也都是一图四式。另外,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和练习八第1题也是一图四式。教材提供这么多机会,让学生反复经历一图四式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体会运算的意义。

一图四式的教学着重安排在第54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层次。

①例题在情境图下面已经列出四道算式,让学生写出得数。这是他们首次接触一图四式。教学要注意三点:一是仔细看图,统一看法。学生对情境图一定很有兴趣,各人观察的切入点不同,获得的信息也不同。如2人有救生圈,其他人没有;1人戴游泳帽,其他人不戴这些信息与下面的算式无关,必须排除。要组织学生交流,把观察点放在池里有5人,池边有3人上。二是让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在写出得数后,先一道一道地进行。然后两道加法算式为一组,两道减法算式为另一组,一组一组地解释。三是让学生看一看,根据一幅图列了几道算式,其中几道加法、几道减法,从而知道一图四式。

②试一试根据图意已经列了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写另一道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这样安排是激活一图两式的经验,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四式。教学时也要注意三点:第一,引导学生联系图意,从6+2=8写出2+6=8,从8-2=6写出8-6=2;第二,安排学生分别复述两组算式的意思;第三,让学生体会怎样写出这幅图的四道算式。

③想想做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会一图四式。还要思考右边的图为什么只写两道算式,体会每道算式都有两种解释。

(4)在应用中加强理解。

第66~70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四阶段。引导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问题中的合或分的关系,选择加法或减法解决问题,继续理解运算的意义。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蕴含在事件的过程中,发现数量关系的方法是让题意活起来,使情境动起来。在看图、想图、说图的活动中了解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理清其中数量的变化状况,与头脑中已有的加、减法概念相互呼应,从而选择适宜的运算。另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对理解运算意义也是有益的。

2.教学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思路、发展思维、有效练习。

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这些数的分与合,很多学生还在生活中进行过简单的加、减法计算,这些都是教学10以内加、减法的重要基础。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一方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加强算法引导,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计算。

(1)不把算法强加给学生。

由于本册教材加强了分与合的思想以及加、减法意义的教学,所以大多数学生能够应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当然,也会有部分学生可能凭直觉说出得数,甚至通过数数得到结果。对这些学生,在不否定他们算法的同时,可以引导他们改变思考方法。

①联系运算意义想算法。加法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减法是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从中去掉一个数。这里的合与分和前一单元数的合与分意思一致。突出加法算式的合、减法算式的分,学生容易应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如加法的第一道例题,3+2是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5。这是很自然,也是很流畅的思路。又如减法的第一道例题,5-2是从5个人里去掉2个人。因为5分成2和3,所以去掉2还剩3。

从表面上看,这两道例题似乎没有讲算法。其实是把探索算法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运算意义带出算法。

②通过一些设计引算法。如果说5以内的加、减法,由于数比较小,学生还能凭感觉说出得数。那么,随着运算的数逐渐变大,说出得数就越来越难了。因此,教材在教学有关6、7的加、减法时,加强了算法的引导。第49页第6题,6只蜜蜂排成一行,看图填算式□+□=6。在学习数的分与合时,学生已经很熟悉这样的图,能够每次移1只蜜蜂,有序地说出6的一组分与合。教材让学生利用经验,通过写算式体会6的组成能计算6的加法。类似的安排还有第51页第6题、第55页第5题、第56页试一试等。

③结合渗透数学思想以及和、差的变化规律,启发其他算法。第62页的例题教学求未知加数,渗透方程思想。计算8+()=10的思考方法与加、减法不完全一样,学生会有一定困难。要指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含有括号的式子的含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求括号里的数的方法,着重让学生体会可以从分与合的角度想10可以分成8和几或8和几合成10,从而求出括号里的数。63页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和基本方法。其中还多次让学生计算成组的题,如3+2、3+3、3+4,7-4、7-5、7-6等,学生通过算算比比,就发现了相邻算式间的联系。利用一道已经掌握的算式帮助计算邻近的算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算法。第58页第4题,根据2+6=8,不计算就在2+4和2+7中找到得数比8小的算式,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启示学生利用相邻算式帮助思考。单元复习整理出加法表和减法表后,找出表中横着、竖着、斜着一行算式的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利用熟悉的算式帮助计算其他算式。

(2)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熟练地口算加、减法需要充分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①为计算题配置有趣的背景,如送信、青蛙跳伞、小鸡回家这些背景为计算练习增添情感色彩,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这些练习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了帮助小动物,要认真地算,争取都算对。

②组织学生互练。如第43页第5题、第49页第5题等。练习用的算式卡片和数字卡片制作方便,一人出题,其余人口答,容易进行。这样的练习要经常进行,并且应该延续到后面的计算教学中去。

③安排学生自练。如第52页第1题,照书上那样做九张数字卡片,每次任意拿出两张,用大数减小数。又如第55页第2题、第56页第1题等。这些练习只摆卡片,不需要书写,学生不觉得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有利于主体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④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口算水平。练习六第3题给16道口算题加上色块,在练习七、练习八和单元复习里也各出现一次,是用于检查口算能力的。16道题一般在2分钟内完成,不要提过高的速度要求,个别学生还可以再多用一点时间,要鼓励学生争取全部算对。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

⑤通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一道题内连续进行两次加、减口算,对掌握10以内加、减法无疑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进行第二步计算,能锻炼短时记忆,培养注意力的转移和集中。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为此,先引导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写在第一个运算符号的下面,看着写的这个数继续算下去。在学会这样思考后,逐渐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记在心里,进行下一步计算。

3.改革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应用题教学确实存在许多弊端。首先表现为题材封闭,应用题都是教材为学生编就的,学生感受不到应用题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失去了在实际情境中收集、表述信息的机会。其次是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和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比反差太大,学生学习应用题是为了解答应用题,不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分析应用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偏重形式逻辑和抽象的数量关系。四是解题时过分拘泥于不必要的细节,给学生制造了一些人为的约束,牵制和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教材安排了许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题材开放,以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生活原型;还给学生收集、表述、加工信息的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问题或提出问题;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

本单元许多计算题都是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来的,如教学的第一道加法算式3+2=5和第一道减法算式5-2=3分别是解决一共有几人浇花和还剩几人浇花的问题。教学的加减混合算式7-2+3是汽车里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上车3人,为计算汽车里现在有几人这个问题列出来的。所以说,本单元既是教学加、减计算,也是教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使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方法教学和技能练习,还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教学计算,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使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数学教学的经常性内容,得到切实加强。三是现实的、熟悉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已有知识,有利于理解运算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有助于形成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有层次地进行的。

教材一方面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结合起来教学,另一方面也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线索,使教学活动扎实地展开。

①呈现方式:图画图文结合简单的符号。

在5以内加、减计算中,实际问题都用图画方式呈现。原因有三点:一是物体的个数少,画面能够容纳;二是图画有趣,学生喜欢且容易看懂;三是信息直观,容易收集。如练习五第1题右边一题,左边3只兔,右边2只兔,下面是□+□=□,学生一看就明白是把两边的兔合起来。

从6、7的加、减计算起,实际问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用语言表达物体的个数,就不需要把所有物体都画出来了,能使画面简洁。学生也无法在图画里数出答案,必须进行计算。如第60页第6题里说了小芳种10棵向日葵这句话,图中就不把10棵向日葵都画清楚,还剩多少棵没有采只能计算。二是便于提出问题。如第53页第7题,如果不用文字叙述,问题很难表达。由于学生识字尚少,独立阅读有困难,所以,文字表达的条件和问题,教师要读给学生听。

从第61页起,安排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括线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观地看到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运算;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

②信息容量:少多。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起步阶段,出现的是小情境,如第41页第1、4题等。小情境里的信息少,一般只解决一个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理解问题的数学内容,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在第44页第1题里,盘子里桃的个数的变化是数学信息,算式4-4=0表达了这种变化,是求盘里还有几个桃的数学方法。在解决小情境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安排学生仔细读图,充分说出在图里看到些什么、有多少,以及由此想到了什么。然后要安排学生看图下面算式的运算符号,体会式子的含义。当根据图画想到的问题与算式的含义一致以后,解题就顺利了。

在学生能够解决小情境里的问题后,适量出现一些大情境,如第47页第4题。图画里的信息多,可以提出和解决许多问题。让学生看图说出几道算式,培养对信息的简单分类和选择利用的能力。如树上有2只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3只鸟;3个小朋友跳绳,2个小朋友观看,一共5个小朋友。又如第69页第5题,根据画面中的各种动物列出不同的连加、连减算式,体会数学问题的多样性。教学开放情境里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集中在一种物体及其数量上,防止信息相互干扰。如观察小鸟的时候,暂时不要观察小朋友;观察兔子拔萝卜时,不要观察猴子摘桃。待一种物体的算式列出来以后,再去观察另一种物体。二是要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尤其是各人观察的物体不同,获得的信息不同,思考的问题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从而体会情境的开放和问题的多样,但不要每个学生把所有的算式都列出来。

(3)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本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场景型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让学生综合运用认数、计算和位置等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在丰收的果园里有梨树和苹果树,各种小动物正在收获水果。画面中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要注意的是,回答这些问题不是这次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要让学生感受这些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到画面中去选择有关的信息,更要让学生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并自己解决。如果学生都能积极热情地参加活动,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增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就达到了这次实践活动的目的。

一年级加法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3喜欢学习数学,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出示游泳活动的情境图,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说图意,

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出算式。

2集体交流:看了这幅图,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1)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怎样算?

(板书:5+3=□,3+5=□)

怎么想5加3和3加5等于几?

看看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一样。)

(2)看了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8-3=□)怎样想8减3等于几?

(3)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怎样列式?(板书:8-5=□)怎样想8减5等于几?

[评:面对一个新的知识,教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相互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计算得数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问:同样的一幅图,小朋友们列出了几道算式?看了这四道算式,你想到些什么?(小组讨论、交流,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评:从一图两式自然地过渡到一图四式,让学生体会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四道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4试一试。

(1)出示兔子拔萝卜的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2)学生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

(3)集体订正:让学生结合图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及每题的得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二、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1)看图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

(2)集体订正: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每题的得数是怎样算出来的?为什么第二幅图只列出了两道算式?

2游戏巩固。

游戏一:帮帮小河马。

出示□+□=8,说明:小河马遇到难题了,看它多着急啊!你能帮帮小河马吗?

让同桌一起用数字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算式。

游戏二:旋转木马。

在旋转木马的音乐声中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同桌相互交流。

游戏三:放鞭炮。

用卡片逐题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口答。如回答对,其余学生发嘭、啪声;如答错,则发嗤声。

[评: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持久性较差的特点,教师创设了形式活泼、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

3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后列式解答。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

4想想做做第6题。

小组合作探讨:根据图意你们能列出多少道算式?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

[评: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了不同学生需要,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总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了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求,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在练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了多种练习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数学活动过程。设计开放题,培养了学生灵活、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