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课件13篇

盘古开天地课件13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不能草率应付。”在设计教案时,需要注重学生社会化和视野拓展,而在写教案时,也需要认真考虑各个方面。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盘古开天地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1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

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难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盘古开天地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孩子们,平时的阅读中,你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我们来交流。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篇新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检查

1、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这些词语应该难不倒大家。(出示词语)

自由读谁想读给大家听齐读

2、孩子们,看这个词“混沌”,你是怎样理解它的?字典里有两种解释。(出示)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学生答

孩子,看,这就是馄。(示图)

让我们吧“混沌”这个词放到句子里读一读吧,谁能读好它?

(二)课文检查

孩子们,课文已经预习了,你认为盘古是个怎样的人?你的理由是什么?拿出与预习单,我们一起来交流。顺机板书

出示文章中心句,齐读。

三、品读赏析

1、文中那些句子深深打动了你?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交流

示图

2、课文后面还有个省略号,它省去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着课文中的句式,写一写。

他的牙齿,变成了()的()。

他的五指,变成了()的()。

他的鼻孔,变成了()的()。

他的____________,变成了()的()。

四、拓展延伸,亲近神话

1、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他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2、学后汇报交流后,教师出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图片,简介。阅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

3、有人把这些神话故事编成了一首《民族文化千字文》。屏幕出示,学生齐读。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五、小结

民族精神,积厚流光,神话故事是人类艺术的瑰宝,让我们共同亲近神话故事。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希腊古典神话》、《封神演义》。

教学反思:

设计之初,感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但也有忐忑的环节。赏析品读,自由想象交流这部分,文章内容锁碎,担心放出去之后,主线牵不住,达不到预期效果。宋老师献计献策,让我有了信心和力量。

真正上完这节课的,没有长舒一口气的轻松,无力与失落交织着撒了一地。一、二、四环节按部就班,三环节抛出了主线,孩子们在自主交流的时候感觉捉不住中心,展不开想象,不会说,不知如何表达。在第二自然段交流“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我适时做了方法的引导,提醒孩子们借关键词“抡”“猛劈”来理解。但是感觉过于牵强,孩子们的理解不到位。全文的重点段第4段,先让孩子们自主交流想象,顺机示图、配动作,指导多样朗读,拓展延伸,盘古的奉献精神和神话的神奇孩子们体会到了,但是教学的模式貌似又回归传统了。

每次上完课,遗憾总会拉得很深很远,但是信念还是不变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2

设计理念:

神话是想象的产物,神奇是神话故事的主要特色。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把文字还原为画面,并用语言描述画面,从中感悟盘古的献身精神和神话故事的神奇色彩,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凸显课堂的语文味。教学本课,还应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喜爱,鼓励学生在课后更多地阅读神话故事,继承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边阅读边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民族自豪感和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看到了盘古开天地时的壮烈场面。现在,请大家把课文中的有关词语读一读: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茂盛、滋润、创造、奔流不息(“开火车”读)

2、谁能尽量用上这些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讲述。)

二、细读课文,认识盘古

1、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壮烈。

师:开天辟地,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这是多么神奇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进入时光隧道,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请大家认真倾听并展开想象——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近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谁来说说,刚才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学生述说。)

师:同学们,你们想象的这个画面太神奇了,谁能通过朗读,让这幅神奇的画面活起来?(指名读第2自然段。)

师:这的确是一幅神奇的画面!现在,老师把第2自然段中的这句话改了一下:“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过去。”这样改行吗?

(不行,用“抡”“猛劈”显得更有气力。)

师:同学们,盘古抡起斧头猛劈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他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请你把这种用力的感觉读出来。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反复朗读。)

师:盘古的这一劈,让宇宙发生了巨大变化,快看——(投影出示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全班齐读)读出这段文字时你有什么发现吗?

(有三对反义词:轻——重、清——浊、上升——下降。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

2、领悟盘古英勇献身精神。

师:“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自读第4自然段。

(学生自读。)

师: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呢?(佩服、歌颂、崇敬……)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带着这种崇敬的心情来读读这段话吧。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读第4自然段)

师:他呼出的气息——

生: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他发出的声音——

生: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描写“他的双眼、四肢、肌肤、血液、汗毛、汗水”等句,读法同上。)

师:盘古身体的变化,只有课文里写的这些吗?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请同学们仿照“他的(),变成了()的()”的句式,自己先说说,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充到课文第4自然段中,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是不是可以去掉?(不能省略,因为还有很多没想到)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说不尽,讲不完。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阅读补充材料。

我多想

盘古啊,盘古

人类的祖先

我多想

靠近茂盛的花草树木

轻轻抚摸你的汗毛

我多想

走遍东西南北天涯海角

将你的四肢紧紧拥抱

我多想

在辽阔的大地上纵情奔跑

享受你每一寸肌肤的美妙

我多想

痛饮滋润万物的雨露

浇灌我生命的分分秒秒

盘古啊,盘古

人类的祖先

是你,用整个身体

把美丽的宇宙创造

三、课外延伸,亲近神话

1、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于是就借助想象创造了许多神话故事。千百年来,这些故事不断流传,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

2、请同学们回家把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听。

3、课外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理念: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师: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精卫()、女娲()、嫦娥()、后羿()、八仙()、哪吒()、大禹()、愚公()指名回答后出示答案。

师: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都写了谁干什么。)

2、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习他“开天地”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美丽,从而带着一种美好的心境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读)

2、指名比赛读词语。(纠正字音:逐zhu、齐读)会读字同桌打开书互相检查,过关后打上。反馈。

3、指名接读课文,纠正读音。(二三自然段重点齐读。)

4、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题目有了哪些理解?(简单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直接写“盘古开天地的”,划出句子,读一读。

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5、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设计理念: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既使整个教学活动能有机地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句话来展开,又使学生初步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没有。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齐读课文第一段。

4、师:巨人盘古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5、盘古创造的宇宙究竟是怎样美丽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设计理念:围绕“混沌一片”,让学生想像当时宇宙的样子,感受到天地分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盘古开辟天地的重大意义。在这过程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然后同桌交流,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他发出的声音——。他的双眼——;他的四肢——;他的肌肤——;他的血液——;他的汗毛——;他的汗水——。

同桌对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反馈:

(1)他的,变成了的。(举例)

(2)句子前后有联系。

(3)总分段式。

(4)并列句式。……(读读,体会语调的变化。教师范读?)

师:()的(),课文中有哪些?读读,有什么感受。播放课件,再读课文。体会世界的美丽。

4、师: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段中的“……”。请你想一想,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仔细思考,写下来。

5、反馈交流。(四人小组合作展示,学着课文的样子,先说“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想说什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这美丽的画面。(齐读第四自然段)(点拨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

6、师: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7、师: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全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8、师: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师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设计理念:通过排比句式的学习,了解了排比句的特点。在拓展想像说话中,更激起了学生对盘古的敬仰与赞叹。)

五、拓展介绍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关盘古的资料。老师向大家介绍“盘古文化网”,下节课我们要进一步感受盘古的英勇伟大,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2、作业:积累词语。(机动)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体会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激发对神话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三、教学难点:

发挥丰富的想象,复述故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导入,引导质疑。

1、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葫芦娃》等,导入神话

2、指名读本课生词,复习巩固。

3、课文围绕哪句话写?

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有人说“聪明的人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这句话你能读成哪个词?(创造)

4、围绕着“创造”你想知道什么?

5、整理重点疑问:盘古创造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盘古是怎样创造宇宙的?

盘古创造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宇宙最早是什么样的?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

2、理解“混沌”,感受荒凉。

(1)“混沌”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词典的意思理解词语)

(2)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看宇宙中“混沌一片的东西”是指什么东西?(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天地分开之前,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都混在一起。就叫――(混沌)。

(3)在你的想象中,“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

3、师小结:盘古开天地前,宇宙模糊一团,什么也看不见,分不清天和地,白天和黑夜,没有美丽的日月星辰,也没有动物和植物世界一片荒凉。

三、研读2―4自然段

(一):品悟词句,感悟“开天辟地”之难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动作词。

2、出示句子: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1)换词比较:“抡”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些词语?“抡”与“拿” “提”“拎”有什么不同?

(2)动作演示:谁还能把“抡斧猛劈”的动作演一演?从这一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3)谁能用朗读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力量、勇气和决心?

3、出示句子:“只听见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你从这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

(2)找出句中反义词:清―浊?轻―重?上升―下降?天―地,师生合作读对偶句,体会句子的整齐美:

(师)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4)找出句中近义词:“渐渐”、“缓缓”、“慢慢”。把这三个词语都换成了“慢慢”,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用一组近义词表达相同的意思的效果,感受句子的变化美)

(5)请同学们再把句子读一读,想想文章连用“渐渐”、“缓缓”、“慢慢”三个词语突出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设境体验,感受“顶天立地”之苦

1、天地终于缓缓地分开了,然而,厚重的天总是要向下坠,盘古是怎样顶天立地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画面。

2、现在你就是盘古,站起来,伸出你的手,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学生动作演示)师旁述:用力顶了,好重!用力顶―不好了快塌下来了,用力!脚用力蹬了,使劲!蹬住地,用力,加油!再使劲!

3、说说你们现在有什么感受吗?

4、(出示插图)师:盘古粗壮的手臂累得颤抖,有力的双腿累得发麻,可是他一直咬紧牙关,坚持着。不知多少年过去,他依然一动不动地矗立在天地之间。孩子们,你感受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是一个________的过程?(漫长、艰辛)

5、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顶天立地的盘古,读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三):想象迁移,领略“身化万物”之奇

1、盘古顶天立地,站在天地间。不知多少年过去,天地逐渐分开,盘古也累得倒在了地上。他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边听边想画面。(教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课文是怎样把盘古的变化写得生动而神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4、用上这些形容词,这段话美得像一首诗。咱们合作读一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第四自然段变换成连排的诗句,显示在屏幕上)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

5、课文后面还有个省略号,它省去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着课文中的句式,写一写。

他的牙齿,变成了()的()。

他的五指,变成了()的()。

他的鼻孔,变成了()的()。

他的____________,变成了()的()。

6、盘古的身体化作了璀璨的星空,辽阔的大地,奔腾的大海,它创造世界的过程也是________的过程。(板书:奉献、牺牲)

7、你想对盘古说......

四、拓展延伸,亲近神话

1、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他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2、学后汇报交流后,教师出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图片,简介。

3、小结:民族精神,积厚流光,神话故事是人类艺术的瑰宝,让我们共同亲近神话故事。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希腊古典神话》、《封神演义》。

五、作业设计:

1、把《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阅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5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谁能用讲故事的语气来为我们的课文开个头?指名读第一段。

二、研读感悟

1.研读第2自然段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盘古醒来后,他看见周围一片漆黑,他拿起斧头准备……想象一下,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师:读书就要这样,请大家带着想象出来的画面,读读第2自然段。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3)交流: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盘古用斧头劈开了天和地。)教师送词:开天辟地。

指导朗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重点指导“抡”、“猛劈”,可结合动作理解。)

(3)研读“轻而清的东西……变成了地”。

①师生合作读此句;男女生合作读。

②师: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找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轻、重”;“清、浊”;“上升、下降”。 “缓缓”、“慢慢”是一组近义词。)

师:请大家思考,这些词的运用说明了什么?(天与地的不同)。

③指导朗读。师生、生生合作读,重读反义词,加深印象。

4.研读第3自然段

(1)师:天地分开后,盘古是怎么做的?

(2)师:一年过去了,盘古怎么做?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仍然……

师:一万年,一百万年过去了,盘古仍然……

师:课文中时间久是怎么说的?(不知过了多少年)。

师:是呀,盘古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板书:顶天立地)

(3)感受盘古的顶天立地。

①师说词,生读盘古顶天立地的句子。

②生说顶天立地,师读盘古头顶天脚踩地的句子,感受盘古的精神。

(3)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形成了,而盘古却……(生答)

5.研读第4自然段

(1)师:同学们,盘古累得倒下去了,随之天地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由读第4自然段,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指读。

师:如果老师让你把这一段话读成一句话,你能吗?(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是一个词呢?(变化)

(3)诗化朗读,感受盘古创造的世界之美。

①出示诗化课文,教师配乐朗读。

他呼出的气息,

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

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

变成了大地上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

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

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

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

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_______,

变成了_________的___________;

……

②学生自由练读,感受世界之美。

③指读,进行朗读指导。

④师:是呀,在这每一个词语的后面,都有着丰富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四季的风 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 ……

(4)训练说话,感受神话魅力

师:同学们,盘古的身体倒下了,难道他仅仅变成了这些吗?他的牙齿,他的脚,他的手指又变成了什么呢?你能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吗?

①学生自由练写

②四人小组交流

③小组选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4)小结:同学们,你们说了这么多变化,想象力真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变化写到书上,课文后面的省略号能擦去吗?(不能,因为省略号代表还有很多很多变化,用笔是写不完的)

(5)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的积累。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小结全文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盘古说什么?

四、作业:

摘录课文中“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

第3课时

一、熟读课文,练讲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句),再将每段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3.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四人小组讲故事。

4.四人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盘古开天地》,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顺序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

二、补充学习神话《后羿射日》(此环节,教师可根据实际另找材料)

1.教师口述神话故事《后羿射日》。

2.学生用简单的话概括教师讲的故事。

三、交流课外搜集的神话故事

1.四人小组交流课外搜集的神话故事。

2.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6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先辈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神话就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宝库中最耀眼的王冠上。如今,古老的神话已经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盘古开天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4课。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与第五单元的专题“壮丽的祖国山河”共同构成了本册教材丰厚的文化底蕴。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这篇文章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形象思维,有较强的表演欲望;三年级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过渡的阶段,本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多元世界的发展,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要把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以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等13个词语。

(2)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学习神话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真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针对三年级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多样朗读法

3.拓展想象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板题读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强调“肌、肤、肢”的偏旁跟身体有关;“逐”的音;多音字“血”;理解“一丈”)

2.检查接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感知书写

1.生评价,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整个宇宙。)点明这是中心句。齐读本句。

2.师范写并指导书写“创造”一词,生写并交换检查。

(四)精读课文

1.交流对“创造”一词的理解。

2.围绕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板书:怎么?

前?

后?

3.学习“盘古创造之前”。

(1)理解什么叫混沌?

(2)教给学生不明白的字词可查工具书。

(3)小结:由此我们知道了创造之前,宇宙是混沌的。

4.学习“盘古怎么创造的宇宙”。

(1)默读并点明答案在2、3、4自然段。

(2)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它写了盘古干什么?

理解“抡”;通过4组反义词理解创造的天地分开的过程;指导朗读。

小结:盘古一把斧头就分开了天和地,这个过程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开天辟地(板书)

(3)生读第3自然段,总结板书:顶天立地

指导朗读并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4)朗读指导并理解体会盘古身体的巨大变化,拓展想象他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变成什么。 小结:盘古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整个身体都奉献了出去,化成了这美丽的宇宙。 (板书:身化万物)

(五)总结升华

(1.图片出示盘古的图像,小结与板书照应:他开天辟地、他顶天立地、他身化万物!面对这么一位坚持不懈的巨人,你想对着他说点什么呢?

2.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回去把这个神话故事将给家人听,可用书上的语言,也可加入自己的语言、动作,自己的理解、想象,那就是你自己的创造。

六、板书设计:

18.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想象力,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情感目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重点、难点

由于本课是故事性很强的叙事作品,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更多的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进“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为: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难点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体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分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伊时播放动画(幻灯出示),《西游记》、《哪咤闹海》、《葫芦娃》,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重点讨论: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体会“开天劈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劈地的艰难和决心。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盘古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课件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盘古的()变成了()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盘古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五、说板书设计

靳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18:盘古开天地

开天劈地 创造 顶天蹬地

化作万物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8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课前你们预习过课文没有?那咱们上课之前轻松一下,玩个游戏,好不好?

说反义词,想到就说,看看谁的反应最快。(做反义词游戏:冷——热,天——地,上升——下降,黑暗——光明,紧张——放松,伤心——高兴。)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高兴和轻松走进课堂。

(一)播放孙悟空,哪吒图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

(二)、板书课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看着课题,你先提哪些问题?(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老师把他写上去、哦,你真会读书,你真了不起)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现在我们把词语复习一遍,指名读,同学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倾听,看他们读得对不对。

一起读。

二、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样啊?赶快从书上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宙之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

什么叫做混沌?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创造是怎么来理解的。自己读一读,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呢?我们先自己读读第二段,用横线画出句子。(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达斧头,朝眼前猛劈过去。)

2.你们知道什么叫抡起吗?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读读书上的语句,做做盘古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抡”字多用劲啊!从一个“抡”字上,我们就能感受到盘古在开天地的时候很用力。)?带上感受读读,读好抡。

齐读。多有决心啊,我们一起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读。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5.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火眼金睛,一下子发现了),还有谁发现。这词组反义词把天地分开了.

6.谁给轻组个词,清(清水、清澈)我们用了组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连成一团,用书本的词语就是-混沌,练习上下文理解了词语了。

7.女生读上半句,用轻柔的语气;男生读下半句,用有力的声音。

师:孩子们,盘古一把斧头就分开了天地,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想到什么词儿没有?(板书:开天辟地)

(三)天地分开后,盘古又是怎么做的,快速读第三段,用横线画出句子。

1.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

2.我们看看插图,盘古伸长手臂,仰起头,顶着天,脚使劲地蹬,我们起来坐坐他的动作。我们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盘古的动作吗?(顶天蹬地)

3一千年,两千年过去了十万八千年过去了了你觉得盘古依然坚持了一个动作,累吗?是啊,一百年过去了,生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

十万八千年过去了,生读

4.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板书坚持不懈)

(四)重点学习第四段,感悟盘古盘古的献身精神。

盘古倒下后,他把身体都奉献给了人类,用他的身体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

1.重点指导个别朗读

谁愿意起来读第一句,我们认真听,倾听是一种美德。

谁来读第一句。指导读的不好的:白云悠悠,飘读得更轻一点。(再次读,慢点,师读身体部分,你读后面部分。(生齐读本句)

往下,谁读第二句。(指名女生读)指名读,雷声太温柔了,谁再来读一读?全体男孩子读!

谁接着往下读第三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辽阔的大地一望无际,,读长一点,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起!(生齐读本句)

接下去一句,谁读。

他的血液---------生: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啊!不要把他读成“潺潺流动”的小溪。谁读这句话?你读。师:你仿佛看到江河水滔滔向前,一起读!(学生齐读本句)

下面两句请一个女生,一个男生读,带上感受赛读。

2.师生合作读。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老师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你们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3.你们同桌也练习一下吧,一个读前面一句,一个读后面一句。看尝试着背一背。

4.现在我们把盘古创造的美丽的宇宙记忆下来吧!(一起背诵)

(五)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不是,后面还有省略号。盘古的身体又可能变成了什么呢?拿起你们的笔,写一写。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盘古的( ),变成了( )

听了你们的想象,我仿佛看到你们在神话世界里翱翔,你们能把省略号都成了一幅美丽的画,真了不起。

三、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我们不禁深深地赞美盘古的献身精神,齐读中心句。再读,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板书:无私奉献

四、复述故事。

现在同学能把盘古创造宇宙的过程说清楚吗?看老师的板书,先自由练习,再全班复述

小结:今天我们感受到了盘古的神奇与伟大,这人物是真的吗?开天辟地的故事是真的吗?不是,是虚构出来的。那你下课后可以把你知道的神话故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借助拼音通读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出示图片

师:上课前,老师想让你们先看一张图片,你们认识这个人吗?

生:认识,盘古

师:那盘古真的长这个样子吗?其实这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的盘古的画像,但实际上盘古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18课《盘古开天地》

二、生词学习:

接下来,郑老师想要考考大家,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

(PPT出示生词)

血液、滋润、逐渐、肌肤、四肢、缓缓、辽阔、一丈

单个人读与全班齐读相结合

三、新课学习:

(一)找中心句

1、请五位同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找出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2、点明这句话为全文的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通过读中心句,提出疑问,根据所提疑问来学习本课

(二)盘古创造宇宙之前

1、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混沌”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盘古怎么创造宇宙

1、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谢了盘古在干什么?

2、体会抡起、猛劈,理解盘古开天地不易。

3、重点读“轻而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找出居中的反义词与近义词。

4、发现第2自然段中的一个成语

5、发现第3自然段中的一个成语

6、理解盘古的坚持不懈

(四)盘古创造宇宙之后

1、找出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

2、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分句感受

4、理解本段的省略号,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五)总结

1、回顾盘古创造宇宙的过程,盘古在你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崇敬地读最后以自然段。

结语:盘古这种坚持不辞额,用于开拓的精神就是创造,同学们,让我们的创造从这节课开始吧!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说目标

1、感知课文,认识“猛、缓”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抓盘古开辟天地和献身两部分,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三、说教学理念

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设计好疑难点,给学生一台阶。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我在这堂课内,每个环节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如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这部分:

a、“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圈出)

b、读了这些词句,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

此时叫了两个学生读得还不够理想,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天地打开,缓慢的变化上,朗读还缺少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这时,我给朗读的孩子评了句:难道盘古开辟天地就仅仅用缓慢的语气来读吗?随即配上一声爆炸的音响效果。学生茅塞顿开,齐读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四、让学生尽情展开想像的翅膀,激情发言。

在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时设计以下环节:

a、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b、再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浮想联翩:

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盘古的身体其他部位会变成什么呢?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还孩子发展的空间。

说教学方法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盘古开天地是个神话故事,为了更让学生接近文本,亲身体验,制作多媒体(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①情景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在哪儿吗?地呢?(板书:天地)是啊,上有天,下有地,天和地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本一家,整个宇宙一片黑暗。幸亏有一位巨人盘古(板书:盘古),打开了这混暗的世界,才有了光明。(板书: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②情景:想看看这位巨人?来吧!

播放Flash动画,感知故事内容。

③看了这片子,你有什么感受吗?(让学生初步谈谈)

④听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音响

运用电教媒体,无疑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读中感悟,议中深入

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盘古开天地的词句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好这部分,我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说效果

整堂课下来,可以说学生亲身体验了盘古开天地的壮观景象,感受了盘古英勇献身的精神,能对神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回答问题热烈,参与面较广。但由于这是第一课时,我安排的内容密度较高,时间较紧凑,因此在第三部分研读感悟中,第四自然段读得还不够,本来安排了一个互述内容也无法进行。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盘古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盘古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直奔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在这一片混沌之中,出现了一个巨人——————盘古(投影图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神话故事??(投影,读题)

2、请打开课本读读这个故事,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它用“?”划出来。(生自由读文)

生:反馈,投影(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这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叫它中心句,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4、理解创造的大意

(板书:创造)你们知道“创“为什么是立刀旁吗?“造“为什么是走之底?

二走进文本,对话交流

(一)品读“抡”“劈”部分

1、(过渡)盘古是怎么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呢?我们一起在课文里找找答案。

(1)有一天,在混沌一片的宇宙中沉睡了十万八千年的巨人盘古忽然醒了,他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怎么做?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用你喜欢的符号把它画出来。

(投影,指名读)

(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3)各种形式指导读

①这个“抡”字多用劲啊!(板书抡斧猛劈)带着这种力量大家再自由读读这句话。

②哪位同学能加上动作来读读这个句子?(投影句子,指名一两个同学读)

③若读不好,听老师范读,再指名读

(4)在这一刻,盘古会怎样想?

(生谈感受后,全班边做动作边读)

2、随着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生)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生)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投影句子)

(1)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请用笔圈一圈。

(引导学生找出4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并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

(2)是呀,盘古开天地真艰难(投影)!我们一起再把这个句子读读,感受一下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请女同学读前半句,男同学读后半句。

(二)品读”顶””蹬”部分

1、(过渡) 尽管这么难,盘古一点也不怕。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上,就怎么做?

(投影图文,指名读,相机板书:顶天蹬地)

2、指导朗读体会

(1)想不想当一当神话中的盘古?现在,你们就是盘古了,来,伸出你们的手,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盘古呀,你可要使劲哦。请读

(生齐读)

你们的动作要做好,坚持住,稍有分心,天地会再闭合,世界将永远暗无天日。请再读。

(生再读)

(2)这样顶天蹬地,感觉怎样?

(3)此时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但这些困难都动摇不了盘古心中坚定的信念。一万年过去了,盘古怎么做?

(生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十万年过去了……一百万年过去了……盘古还是怎么做?

(生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4、用引读的方式体会天地渐渐变化:

师读: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一百天过去了,天升高??地下沉??盘古也随着长高??,一千天过去了,天升高??(“??”部分让学生补充)

(三)品读”变化”部分

1,读中感悟“美”

(过渡)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身体变成了什么呢?请同桌一起用心读读第四自然段。(投影内容)

(生同桌读)

2、老师想问大家,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3、读完了这一自然段,你觉得这些变化怎么样?

4、是呀,有了这些神奇的变化,才形成了美丽的宇宙。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听老师读一读,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看看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

5、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想象的画面)

6、你们的回答,让我明白到盘古把他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

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像,眼前要出现画面,而且能把你看到的景象通过你的读展现在大家面前。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把你喜欢的那句话读给同桌听。

(生同桌练读)

7、生汇报读,教师适时指导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我们再一起把这一部分读读,感受一下这些变化的神奇。请男同学读一句,女同学读一句。(男女分读)

这是一个多美的世界,让我们把这美丽的画面转化成饱含深情的语言。老师读盘古身体的部分,你们来读其他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投影,师生接读)

8、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复述一遍吗?

(指名复述)

2,想象中感悟“美”

(1)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先想想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然后告诉你的同桌。(或:然后动手把它写在课本空白处。)

(2)找一些同学来说说。注意你说的时候也要让人感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说话的语气。

(3)大家说了那么多的变化,课文有没有讲到,它用了什么来表示?

(4)如果把大家说的都加到了书上,这个省略号可以去掉了吗?为什么?

(四)指导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1)原来盘古就是这样,把自己整个身体都奉献了出去,化成这美丽的宇宙。现在你知道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了吗?

(2)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我们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说吗?

是呀,盘古把自己的整个身体都奉献了出去(相机板书:勇于献身)。

(3)他创造了这么美丽的世界,来,让我们怀着敬佩的感情再来赞赞他。

(投影中心句,齐读)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中华神话故事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值得去读一读,比如??(投影其他神话故事图片)

2,这里还有一些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神话故事书,老师把它们放到图书角,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分享一下吧!

四作业: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 18,盘古开天地

抡斧猛劈

创造 { }勇于献身

顶天蹬地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想象力,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导思”等。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我会自学、我会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开始播放《西游记》、《哪咤闹海》、《葫芦娃》等图片,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自学提示”: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不懂读的字做上记号,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重点讨论: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第一步:体会“开天劈地”的艰难。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劈地的艰难和决心。

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幻灯出示)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盘古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第三步:体会“身化万物”的无私。

我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幻灯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1、练习复述

复述能力是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说话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复述课文被列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可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之后,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出示画面(幻灯出示)让学生在画面的引领下练习复述,板书、画面、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架设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学会复述课文。

2、激情说话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我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给他们一个倾泻情感的渠道。

盘古开天地课件 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

“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好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是新课标对三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一项要求,而本课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因此,在本课教学时,我依据集体备课时老师们的建议,抓住了课文中的有关词语,从词语着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了词语的引导,学生也容易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2、制作相应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Gz85.com编辑推荐

盘古开天地教案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盘古开天地教案,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想象力,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重点、难点

由于本课是故事性很强的叙事作品,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更多的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进“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为: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难点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体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分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伊时播放动画(幻灯出示),《西游记》、《哪咤闹海》、《葫芦娃》,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幻灯出示):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

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重点讨论: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体会“开天劈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劈地的艰难和决心。

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幻灯出示)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盘古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幻灯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我设计了三个训练项目。

1、想象创编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盘古的()变成了()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盘古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练习复述

复述能力是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说话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复述课文被列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可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之后,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出示画面(幻灯出示)让学生在画面的引领下练习复述,板书、画面、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架设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学会复述课文。

3、激情说话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我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给他们一个倾泻清感的渠道。

《盘古开天地》的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站在这里,心中感慨万千。作为一名从三峡库区农村学校走出来的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赛课是我不曾敢有的梦,但我还是走来了,走上了全国赛课的讲台。是全国小语会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是关心我、帮助我、培养我的老师和领导,陪同我一路走来,圆了我这神话般的梦。面对上帝赐予我的这一切,我无限感恩。

山里的孩子纯洁,山村的教师纯朴。这里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一些朴实的想法: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神话故事,而且被安排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单元中。借助教材编排这一特点,我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神话这一文学体裁,了解神话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能初步感知神话故事富于想象的特点,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神话的窗口。

其次,根据三年级年段特点,我借助课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有提示全文主要内容的作用,设计了一个词串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词语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读文中捕捉关键词语的意识。

第三,本文第四自然段语言极具特色,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颇具气势的排比句式,以及大量形容词偏正结构短语,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极好范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整体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排比句式的特点,通过想象画面诵读,让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将文中的句子变换方式读,让学生感悟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有效实现了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激活了思维,发展了语言。

最后,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以为,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字字句句总关情,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就涵盖着人文熏陶。在刚才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朗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盘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课堂上,学生对盘古发自内心的诉说,虽然语言不是最美,但情感却是最真。我以为这正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完美体现。

反思这次参赛的过程,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在磨练中经历成长,在成长中获得智慧。为了追求理想的教学境界,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衷心希望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有你与我同行!谢谢!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2】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说目标

1、感知课文,认识“猛、缓”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抓盘古开辟天地和献身两部分,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三、说教学理念

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设计好疑难点,给学生一台阶。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我在这堂课内,每个环节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如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这部分:

a、“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圈出)

b、读了这些词句,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

此时叫了两个学生读得还不够理想,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天地打开,缓慢的变化上,朗读还缺少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这时,我给朗读的孩子评了句:难道盘古开辟天地就仅仅用缓慢的语气来读吗?随即配上一声爆炸的音响效果。学生茅塞顿开,齐读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四、让学生尽情展开想像的翅膀,激情发言。

在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时设计以下环节:

a、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b、再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浮想联翩:

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盘古的身体其他部位会变成什么呢?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还孩子发展的空间。

说教学方法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盘古开天地是个神话故事,为了更让学生接近文本,亲身体验,制作多媒体(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①情景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在哪儿吗?地呢?(板书:天地)是啊,上有天,下有地,天和地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本一家,整个宇宙一片黑暗。幸亏有一位巨人盘古(板书:盘古),打开了这混暗的世界,才有了光明。(板书: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②情景:想看看这位巨人?来吧!

播放Flash动画,感知故事内容。

③看了这片子,你有什么感受吗?(让学生初步谈谈)

④听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音响

运用电教媒体,无疑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读中感悟,议中深入

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盘古开天地的词句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好这部分,我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说效果

整堂课下来,可以说学生亲身体验了盘古开天地的壮观景象,感受了盘古英勇献身的精神,能对神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回答问题热烈,参与面较广。但由于这是第一课时,我安排的内容密度较高,时间较紧凑,因此在第三部分研读感悟中,第四自然段读得还不够,本来安排了一个互述内容也无法进行。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生字词语的认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的关于谁的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3、要求会写的生字的指导。(“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创”字的左边是“仓”,不是“仑”。另外,“辽”“液”等字要指导学生写端正,写匀称;“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4、找出多音字,组词识记。

5、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价正音。

6、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7、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同学交流,集体订正。

三、朗读提升

自由练读,把自己最愿意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家庭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谁能用讲故事的语气来为我们的课文开个头?指名练读第一段。

二、研读感悟

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轻”“重”,“清”“浊”,“上升”“下降”,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4、读一读第四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6、自由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7、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8、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复述故事

1、先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再将每段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2、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评议复述中出现的情况,如顺序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

四、小节全文

读了课文,你收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苏醒——分开——倒下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词有:混沌、血液。反复再现,学生才达到了全部读准。第二课时中学生的朗读很充分,而且每一次朗读都有进步,这是一大收获。在动画激情下,学生的感受很多,通过朗读充分表现了出来。仿说不错,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课文,再加上自己的联想来表述。但是复述的指导不足,虽然学生能说上,总觉得不够完美。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四附反思,盘古开天地,希望对你有帮助!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体会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激发对神话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三、教学难点:

发挥丰富的想象,复述故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导入,引导质疑。

1、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葫芦娃》等,导入神话

2、指名读本课生词,复习巩固。

3、课文围绕哪句话写?

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有人说“聪明的人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这句话你能读成哪个词?(创造)

4、围绕着“创造”你想知道什么?

5、整理重点疑问:盘古创造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盘古是怎样创造宇宙的?

盘古创造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宇宙最早是什么样的?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

2、理解“混沌”,感受荒凉。

(1)“混沌”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词典的意思理解词语)

(2)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看宇宙中“混沌一片的东西”是指什么东西?(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天地分开之前,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都混在一起。就叫――(混沌)。

(3)在你的想象中,“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

3、师小结:盘古开天地前,宇宙模糊一团,什么也看不见,分不清天和地,白天和黑夜,没有美丽的日月星辰,也没有动物和植物世界一片荒凉。

三、研读2―4自然段

(一):品悟词句,感悟“开天辟地”之难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动作词。

2、出示句子: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1)换词比较:“抡”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些词语?“抡”与“拿” “提”“拎”有什么不同?

(2)动作演示:谁还能把“抡斧猛劈”的动作演一演?从这一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3)谁能用朗读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力量、勇气和决心?

3、出示句子:“只听见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你从这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

(2)找出句中反义词:清―浊?轻―重?上升―下降?天―地,师生合作读对偶句,体会句子的整齐美:

(师)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4)找出句中近义词:“渐渐”、“缓缓”、“慢慢”。把这三个词语都换成了“慢慢”,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用一组近义词表达相同的意思的效果,感受句子的变化美)

(5)请同学们再把句子读一读,想想文章连用“渐渐”、“缓缓”、“慢慢”三个词语突出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设境体验,感受“顶天立地”之苦

1、天地终于缓缓地分开了,然而,厚重的天总是要向下坠,盘古是怎样顶天立地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画面。

2、现在你就是盘古,站起来,伸出你的手,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学生动作演示)师旁述:用力顶了,好重!用力顶―不好了快塌下来了,用力!脚用力蹬了,使劲!蹬住地,用力,加油!再使劲!

3、说说你们现在有什么感受吗?

4、(出示插图)师:盘古粗壮的手臂累得颤抖,有力的双腿累得发麻,可是他一直咬紧牙关,坚持着。不知多少年过去,他依然一动不动地矗立在天地之间。孩子们,你感受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是一个________的过程?(漫长、艰辛)

5、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顶天立地的盘古,读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三):想象迁移,领略“身化万物”之奇

1、盘古顶天立地,站在天地间。不知多少年过去,天地逐渐分开,盘古也累得倒在了地上。他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边听边想画面。(教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课文是怎样把盘古的变化写得生动而神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4、用上这些形容词,这段话美得像一首诗。咱们合作读一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第四自然段变换成连排的诗句,显示在屏幕上)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

5、课文后面还有个省略号,它省去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着课文中的句式,写一写。

他的牙齿,变成了()的()。

他的五指,变成了()的()。

他的鼻孔,变成了()的()。

他的____________,变成了()的()。

6、盘古的身体化作了璀璨的星空,辽阔的大地,奔腾的大海,它创造世界的过程也是________的过程。(板书:奉献、牺牲)

7、你想对盘古说......

四、拓展延伸,亲近神话

1、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他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2、学后汇报交流后,教师出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图片,简介。

3、小结:民族精神,积厚流光,神话故事是人类艺术的瑰宝,让我们共同亲近神话故事。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希腊古典神话》、《封神演义》。

五、作业设计:

1、把《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阅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5】

说“教材简析”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8课《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主人公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立地,最后把全身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宇宙的神奇故事。作者想象极其丰富,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是一篇孩子们喜欢阅读的课文。整个故事围绕“创造”这个中心来写,所以我说课的主标题是《创造改变了世界》。

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倡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鉴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的实际,我将本篇课文教学的思路定位在“以学定教,形成琅琅书声的课堂”,以读为主,相机与思考、体会、议论和讲授结合,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课文意思,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文学魅力。

说“学习目标”

三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形象思维相对活跃,有一定的联系实际和模仿能力。于是我为本课时设计了如下两点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体会词句意思,读出语感。

二是,以“创造”为线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其目标是本课时教学重点,目标二是本课时教学难点。

说“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

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明晰学生学习的重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教学层次结构:

一是,认真朗读课文,吟盘古开天劈地;

二是,细细阅读课文,品盘古创造宇宙;

三是,感悟诵读课文,咏盘古献身精神。

(一)认真朗读课文,吟盘古开天劈地

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播放课件:《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哪吒传奇》中的哪吒、《葫芦兄弟》里的葫芦娃。问,认识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吗?从而引出《盘古开天地》中的盘古。板书课题。读课题。携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以读为本,从读中学习,从读中感悟,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我先有感情地范读,用老师的读来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有一种想自己去读的愿望,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与需求,再默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齐读中心句,找出中心句中的中心词(创造)。这就是我们所说提炼出主线和中心的学习方法,把文章读成一句话、一个词。教师指导书写“创造”一词,同学之间交流对“创造”的理解,想一想,为什么“创”是立刀旁?为什么“造”是走之地?体会我们祖先造字是有讲究的。也从字里行间感悟出:创造的道路是艰辛的,创造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大刀阔斧、披荆斩棘,也需要永远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到底盘古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呢?

(二)细细阅读课文,品盘古创造宇宙

1、创设情景,渲染神话意境。

我问学生:想不想感受一下盘古开天地的神奇?估计学生肯定会说:想,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开始配乐、描述)现在我们进入了时光隧道,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音响:爆裂)此环节中的情境创设简洁自然,极富神话特色,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盘古要创造美丽的宇宙该付出多大的努力呀!

2、从“开天辟地”感受“创造”的艰辛

接着我和学生用问答式读第2自然段,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做动作重点理解“抡”“劈”,有了前面情景创设作为铺垫,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盘古“抡斧猛劈”分开了天和地,;后面学生又通过自读自悟,理解几组反义词(清浊轻重上升下降),通过老师的指导,在朗读时对文字有了轻重快慢的处理,了解天地分开的'缓慢过程。感受盘古创造宇宙的艰辛。

3、从“顶天立地”感受“创造”的执着

(感受盘古创造的执着就得)走进文本,走近文中的角色,唤醒学生真切的感触,带学生进入情境,步步深入:指明个读第3自然段,同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体验盘古头顶着天,脚蹬着地,(板书:顶天立地)引导学生从每天天升高一丈、地下降一丈、盘古就这样坚持着,(一天过去了,盘古头顶着天脚踏着地;一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不知过了多少年,直到天地稳定下来盘古也累得到下去了。从这些语句来理解创造需要执着,需要坚持。感悟盘古为创造天地,倾其所能,执着付出的壮举!

4、“化作万物”感受“创造”的无私

盘古的无私最然我们感动,第四自然段语言极具特色,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颇具气势的排比句式,以及大量形容词偏正结构短语,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极好范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整体多样化朗读,并出示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排比句式的特点,观看图片同时拓展想象他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变成什么?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

()变成了()

()变成了()

接着将文中的句子变换方式(把“变成了”变成了“我知道”的句式i)再说再读,

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我知道它是盘古呼出的气息

()我知道()

()我知道()

让学生感悟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然后再出示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在复述课文内容,这样,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有效实现了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激活了思维,发展了语言。反复多样地朗读后,学生感受到,盘古为创造美丽的宇宙无私奉献他的全部。(板书:化作万物)

(三)感情诵读课文,咏盘古献身精神

随着朗读的多样化,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盘古的形象已经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老师问:面对这么一位坚持不懈的巨人,你想对着他说点什么呢?这时学生对盘古发自内心的诉说,虽然语言不是最美,但情感绝对是最真。接着我结合板书复述: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作万物,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为创造美丽的宇宙承受艰辛,执着付出,无私奉献,都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对盘古最真挚的感情朗读全文。

当学生满怀深情的读完全文后,出示课后作业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喜欢这样的是故事吗?回去把这个神话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听。还可以阅读我们在第一课时所提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甚至更多。

附:板书设计:

18、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盘古顶天立地创造美丽的宇宙

化作万物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6】

【学习目的】

1、知识: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技能:边读边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3、情感:体会盘古的奉贤精神,激发学生阅读深化故事的信趣。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先辈留下了许多美妙的深化故事,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生1:牛郎织女、女娲补天

生2:八仙过海、哪吒闹海

生3:嫦娥奔月、西游记

生4:大禹治水……

2、你们的书读得真多,知识真丰富,老师要把下面这个神话故事奖励给爱读书的孩子们。

二、由喜闻乐见的动画过度到课文的学习

1、观看动画《开天辟地》。

2、谁能说说这个神话的名字是什么?

3、生:《开天辟地》。

4、是谁“开天辟地”呢?

5、盘古。

6、你真认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

三、小组互助,通读课文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互相帮助理解词语,纠正读音,扫清字词障碍。

四、重点引入,在读中启动思维的发展

1、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

2、生: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3、盘古真伟大谁能来读一读这段?

4、读得怎么样?

5、生:我觉得还可以,“猛劈过去”要读重一点,因为盘古很用力,我们也应该用力一点读。

6、那你来读读这一句吧!(生读)真不错。

7、生:我认为文中的清和轻应该轻读,要是读重了就会掉下去了。

8、那你也来试试?(生读)真棒,谁愿意挑战刚才那位同学?

9、学生踊跃举手。师抽生读。

10、同学门的掌声已经告诉了你,你读的真棒,我们都忍不住要试一试了,就让我们一起来把盘古的英雄气概再现出来吧。(全班齐读)在读着段文字时你有什么发现吗?

11、生我发现有三对反义词:轻——重、清——浊、上升——下降。

12、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老师奖励他一朵小红花)

五、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丰富积累,感悟盘古的献身精神

1、盘古用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地形成了,盘古却累得到下了,盘古倒下后,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

2、生读。

3、你读懂了什么?

4、生1:我从中体会到盘古真伟大,不但为我们开辟了天地,死后还为我们作出贡献。

5、生2:我知道了我们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是盘古的身体变成的。

6、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读一段呢?

7、生齐:崇敬

8、请全体同学起立,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吧。

9、生齐读。

10、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下来,再抄到积累本上。

11、学生勾画、摘抄。

12、课件出示题目。

13、谁能来填一填?(学生填。填后齐声朗读)

14、同学们读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盘古到下后身体变化的画面,你看到了吗?

15、生齐:我们也看到了!

16、那再让我们把这雄壮而动人的画面转化成饱含深情的语言,读出对盘古的崇敬之情吧。

17、生齐读。

18、师引:这就是。

19、生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开天

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劈地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理念: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师: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精卫()、女娲()、嫦娥()、后羿()、八仙()、哪吒()、大禹()、愚公()指名回答后出示答案。

师: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都写了谁干什么。)

2、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习他“开天地”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美丽,从而带着一种美好的心境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读)

2、指名比赛读词语。(纠正字音:逐zhu、齐读)会读字同桌打开书互相检查,过关后打上。反馈。

3、指名接读课文,纠正读音。(二三自然段重点齐读。)

4、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题目有了哪些理解?(简单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直接写“盘古开天地的”,划出句子,读一读。

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5、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设计理念: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既使整个教学活动能有机地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句话来展开,又使学生初步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没有。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齐读课文第一段。

4、师:巨人盘古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5、盘古创造的宇宙究竟是怎样美丽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设计理念:围绕“混沌一片”,让学生想像当时宇宙的样子,感受到天地分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盘古开辟天地的重大意义。在这过程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然后同桌交流,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他发出的声音——。他的双眼——;他的四肢——;他的肌肤——;他的血液——;他的汗毛——;他的汗水——。

同桌对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反馈:

(1)他的,变成了的。(举例)

(2)句子前后有联系。

(3)总分段式。

(4)并列句式。……(读读,体会语调的变化。教师范读?)

师:()的(),课文中有哪些?读读,有什么感受。播放课件,再读课文。体会世界的美丽。

4、师: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段中的“……”。请你想一想,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仔细思考,写下来。

5、反馈交流。(四人小组合作展示,学着课文的样子,先说“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想说什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这美丽的画面。(齐读第四自然段)(点拨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

6、师: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7、师: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全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8、师: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师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设计理念:通过排比句式的学习,了解了排比句的特点。在拓展想像说话中,更激起了学生对盘古的敬仰与赞叹。)

五、拓展介绍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关盘古的资料。老师向大家介绍“盘古文化网”,下节课我们要进一步感受盘古的英勇伟大,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2、作业:积累词语。(机动)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想象力,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情感目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重点、难点

由于本课是故事性很强的叙事作品,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更多的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进“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为: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难点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体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分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伊时播放动画(幻灯出示),《西游记》、《哪咤闹海》、《葫芦娃》,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重点讨论: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体会“开天劈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劈地的艰难和决心。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盘古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课件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盘古的()变成了()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盘古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五、说板书设计

靳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18:盘古开天地

开天劈地 创造 顶天蹬地

化作万物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9】

我执教的《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是一篇神话故事。这类课文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新鲜的体裁,必然会激起三年级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但也容易把神话的虚幻性和我们生活的现实性混淆在一起。要通过这堂课向学生传递些什么呢?我想,首先要通过这堂课让学生初步了解神话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知道其中的人物是通过人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人们富于他们超凡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但也与我们人类一样有思想、会思考。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从学生熟知的哪吒、孙悟空等神话人物入手,让学生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又通过教师简单的概括,初步渗透神话奇特而又虚幻的特点。这篇文章中也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比如:盘古这个巨人的形象,他一睡就睡了十万八千年,一天要长6、66米,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等等(这是第二课时),通过让学生充分的想象,来感受他的与众不同,他的神奇,从而来达成目标中所提出的体会神话丰富的想象,感受神话奇幻的特点这一目标。其次,注重朗读,多元感悟新课标指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对本课的朗读训练进行了重点强化,具体设计了读准、读懂、读好三个环节。 (1)读准。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争取把字词读正确,把句子读顺畅。由于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并学会了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因此识字任务可以交给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完成,但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集体解决难读的词语并巩固。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对全文逐段进行朗读检查,而是抽取了学生认为最难读的段落进行重点指导。 (2)读懂。在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边划边读。这个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盘古这个高大、勇猛、神奇的人物形象。学生的朗读感悟也可以是多元的,能感受到盘古的勇猛、力大无比、坚持不懈,也可以感悟到这个人物的神奇、与众不同。 (3)读好。在读懂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朗读,去体验,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第三,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课堂的语文味浓一点本文第二自然段语言极具特色,后面两句话中就包含着3对反义词、1组近义词。我让学生自己研读发现,特别是近义词,为什么同一个意思作者却用了3个不同的词语,通过让学生换词读,让他们自己发现得出结论,这样会造成语言的重复。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积累语言,我想还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今后自己的习作中也要避免用词的重复。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简单的说明,考虑的不一定到位,并且虽然这些意图都是我力求要体现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尽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思考、还请各位教师多提宝贵意见。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10】

教材简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具体生动地记叙了人类的老祖宗——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用自己的身体幻化宇宙万物的故事。课文极富想象力地让沉睡了十万八千年的盘古忽然醒来,抡斧猛劈使混沌初开,天地分明后,责任感使这位巨人献出了自己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课文围绕创造宇宙的过程,抓住盘古的动作、心理,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学时要注重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在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中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和语言的精妙,感悟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难点在于用自己的话清楚而有条理地复述课文,通过学习体会盘古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神话引入,揭示课题

1.填空。(播放音乐和出示相关图片)同学们,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神话传说就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你们知道这些神话故事吗?出示:女娲(),精卫(),嫦娥(),后羿(),大禹(),愚公()。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2.揭题。神话故事都有着引人入胜,曲折动人的情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知的神话故事,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对神话故事产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开始学习。

二、初读感知,把握中心

1.认读生字词。

肌肤四肢滋润辽阔逐渐缓缓一丈宇宙黑暗茂盛

创造上升下降血液开天辟地顶天立地身化万物

2.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②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找课文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3)围绕“创造”质疑,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对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只有关注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想说、敢说,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建构民主和谐、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精读品悟,突破重点

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1.研读第一自然段,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理解“抡”的意思,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2.研读第二自然段,解决“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1)根据学生回答,理解“混沌”的意思。(2)“轻”与“重”,“清”与“浊”,“上升”与“下降”两两相对,恰当地写出了天和地的特点,形象地再现了神话的神奇之感。“渐渐”“缓缓”“慢慢”都有速度不快之意,形象地表现出天地的分开不是一时之事,要经历一个过程。混沌的东西分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盘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3)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读第一段想一想,盘古这仅仅是普通的一劈吗?他这是在____?(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用成语概括段意。从课文中你还看到了盘古在干什么?(顶天立地)让学生角色体验,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

4.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1)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2)配乐朗读全文,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景。(3)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4)记忆优美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借助多媒体画面朗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5.学习最后一段。大家看,这就是盘古!他开天辟地、他顶天立地、他身化万物!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课文最后的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盘古开天地》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故事中优美的神话语言、高大的神话形象、深刻的神话内涵,只有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引读、导读等多种朗读,通过一定的学法指导,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走进了文本,真正读懂了“顶、蹬”的意思,读懂了盘古的高大,读懂了盘古的顽强,

四、发挥想象,复述故事

1.复述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内容。复述前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在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2.学生复述,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结合多媒体课件创设的音响和画面情景让学生复述课文,让学生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增长学生的智慧,汲取文本的语言素养。

五、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说一说。面对盘古这样一位坚持不懈的巨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归纳小结。同学们,盘古虽然只是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但他那英勇、顽强、无私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回家后请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并搜集两个神话故事在班级故事会上讲述。

设计意图:故事会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从《盘古开天地》走向更多的神话,进而走向“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盘古开天地教案【篇11】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神话传说”。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四、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前播放动画(幻灯出示),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主人翁盘古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划出生字,然后多媒体第一页显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带读。第二页显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读。第三页将生字带入词语再次开火车朗读。重点解释月字盘的字和什么有关。最后词语掌握了,进入课文。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幻灯出示):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板书:创造前、怎么样创造、创造后。分布讨论:盘古开天地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混沌”一词,在学生回答不明确时,借助字典里的解释让学生选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混沌一片。上完第一自然段之后我导读引入问题:在这混沌之中,盘古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了。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指名来读。重点指导“抡起”和“猛劈”的语境,板书:抡起和猛劈。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结束后我再次引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展开多媒体,学生读下半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一环节是本段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请学生来发现句子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第二步理解两个清的区别;第三步指导朗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师生配合,男女生合作、带动做朗读等等。在这天地分开之前,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是一片混沌,再次理解“混沌”一词。告诉学生今后遇到不懂的词语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段上完之后再全班齐读一遍。

最后指导生字,重点指导“创造”,我在黑板上范写,指导个别笔画,留五分钟给学生写字。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幻灯出示)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盘古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幻灯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我设计了三个训练项目。

1、想象创编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盘古的()变成了()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盘古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练习复述

复述能力是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说话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复述课文被列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可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之后,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出示画面(幻灯出示)让学生在画面的引领下练习复述,板书、画面、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架设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学会复述课文。

3、激情说话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我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给他们一个倾泻清感的渠道。

六、说板书设计

靳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盘古开天地教案推荐


小编为您搜集了一篇“盘古开天地教案”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欢迎参考帮助您成为更好的自己。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

盘古开天地教案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站在这里,心中感慨万千。作为一名从三峡库区农村学校走出来的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赛课是我不曾敢有的梦,但我还是走来了,走上了全国赛课的讲台。是全国小语会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是关心我、帮助我、培养我的老师和领导,陪同我一路走来,圆了我这神话般的梦。面对上帝赐予我的这一切,我无限感恩。

山里的孩子纯洁,山村的教师纯朴。这里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一些朴实的想法: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神话故事,而且被安排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单元中。借助教材编排这一特点,我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神话这一文学体裁,了解神话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能初步感知神话故事富于想象的特点,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神话的窗口。

其次,根据三年级年段特点,我借助课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有提示全文主要内容的作用,设计了一个词串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词语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读文中捕捉关键词语的意识。

第三,本文第四自然段语言极具特色,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颇具气势的排比句式,以及大量形容词偏正结构短语,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极好范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整体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排比句式的特点,通过想象画面诵读,让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将文中的句子变换方式读,让学生感悟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有效实现了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激活了思维,发展了语言。

最后,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以为,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字字句句总关情,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就涵盖着人文熏陶。在刚才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朗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盘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课堂上,学生对盘古发自内心的诉说,虽然语言不是最美,但情感却是最真。我以为这正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完美体现。

反思这次参赛的过程,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在磨练中经历成长,在成长中获得智慧。为了追求理想的教学境界,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衷心希望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有你与我同行!谢谢!

盘古开天地教案 篇2

一、解读课题,检查预习

1、齐读课题。

读课题有讲究,看谁能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样读,就回答了“谁”开天地?

怎样读,能回答盘古“干什么”?

昨天,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次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知道了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我们试试,请同学们拿出笔,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读成哪句话?画出来。

生默读,画出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还有一句话这样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指刚找出的中心句)里能读出哪个词?对!就是它!创造!(师奋笔疾书,粗粗的行楷字:创造)

三、走进文本,对话交流

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孩子们端好书,我们到书里找答案。请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四、变换句式,启发想象

1、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身体都变成什么了?请大声地读第四自然段。

2、孩子们的回答,我终于明白,盘古把他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板书:化作万物)

(指着屏幕:第四自然段的系列排比句。)看,多整齐的句式!就像列队的士兵!我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生,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咱们合作朗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老师和男女同学合作朗读第四段。感动盘古的无私和伟大,感受排比句的音律美和气势美。

句子美,我们读得更美!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浪接一浪,读来好有气势!

3、这些句子,我们换一种说法,看是不是更能抒发我们心中的情?

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你的语言感动了我!

我看到了,孩子们正插上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在神话的世界尽情翱翔!

难怪有人说,“读书最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指板书:化作万物)读成一幅画(指变换的句式)!”孩子们,你们做到了!

五、学生读课文。

神话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还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我想,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去读课文,去体会盘古那雄伟高大的形象吧。

六、升华中心,布置作业

反思:本单元是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盘古开天地》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文辞优美。我用“创造”一词,将本课串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开始,先让学生找到本文的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让学生从中找出中心词:创造,然后提出问题:盘古怎样创造了宇宙?最后又教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创造”。脉络清晰自然。介于本文是个神话,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难度。于是,我把时间用在了让学生充分地读上。尤其是第二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我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段,运用多种读的形式,使孩子们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并潜移默化地将排比句告诉给了学生。

盘古开天地教案 篇3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 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立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读好词,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利用“反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

3.初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中心句。

4.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热爱五千年文化。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阅读深化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感悟利用“反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出示卡通人物,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或读过神话故事吗?说来听听。(区分童话、科幻画、神话故事)看看这些卡通上的人物,你们认识他们吗?(出示卡通人物:、孙悟空、女娲。)

( 设计意图:上课时出示孙吾空、女娲补天的卡通画,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的人物,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师: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中国,在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作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 生:盘古。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8课,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注意盘字的笔顺。先写点,再写横,在写点,一笔一划,把字写工整。

师:老师请一位做得最端正的同学来读课题。(指生读课题,然后齐读。)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邱老师相信文中的这些词语你也认识了。读词

肌肤 四肢 滋润 辽阔 逐渐 缓缓 一丈 宇宙 黑暗 茂盛 创造 上升 下降 血液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师:血液的血在这里读四声,他还有一个读音读xie 流血的血。

师:知道一丈有多长?生:大概是一公里。师:一丈大约有3.3米,咱们平时上课的教室的高度大约就是一丈。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对一些词语可以借鉴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解释。如“一丈”。同时积累一些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四字词语,如“开天辟地、顶天立地、生化万物。)

三、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送到课文中,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说读书要求再自由读课文。(读书要求:1.读准确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师:通过自己的预习,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邱老师送给大家一个字――棒!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课文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这一句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这篇文章的中心句。请同学们把这句话画上横线,并在旁边注明中心句。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是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是的,这句话概括了整个神话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看到这句话,从中找出一个关键词?生:创造。

师:大家一起读(创造)师:“创造”是要求要会写的字,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我一起写,创是左右结构,所以左侧的仓库的仓要写在竖中线的(左侧),先写撇,第二笔是长点,横折钩,竖弯钩,立刀旁写在竖中线的右侧,再写竖,竖钩,立刀旁要写的刚劲有力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我们再来写造,造是什么结构,(半包围)先写里边的告,在写走之儿,捺有曲折才好看。

师: 同学们中国文字的魅力真大。看看“创”用的是什么偏旁,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造”字为什么要用“走之底”?你知道什么叫创造吗?

师: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创造”需要工具,需要力量,更需要行动!相信我们随着深入的学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的理解。

四、精读课文,在读中启动思维的发展。

师: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围绕着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生1:盘古是怎样创造宇宙的?(师:关于宇宙你还想了解些什么?)生2:宇宙之前是什么样子?生3:盘古创造宇宙之后又是什么样的?(师边板书)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先来了解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赶快从书上找到相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重点讨论: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再读课文。)

生: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师:请同学们圈起这个好词。(师板书:混沌)什么叫做混沌?生:非常乱。师:眼前是什么样的?生:看不清。师:给人的感觉呢?生:恐怖,害怕。

师: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混沌是怎么来理解的。自己读一读 (混沌 1.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2.形容无知识的样子。)

盘古开天地教案 篇4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体会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激发对神话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难点:发挥丰富的想象,复述故事。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浑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

(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

盘古的(),变成了()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

(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1、复习生字、生词。

2、有感情朗读全文,谈感受。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可以感受神话故事想象的丰富、神奇;也可以感受盘古高大、雄伟的形象;还可以体会创造的过程;或者说说学习的收获……

1.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复述的顺序和内容给学生做一些提示,如提示学生先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进行复述;也可以边想象画面边复述;还可以按照上节课的板书进行复述;或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复述。

2.学生自由练习。

3.提名说,集体评议。

1.指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①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降”。

②指导写左右结构的字,如“液”“滋”等。

2.练习书写。

3.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4.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①积累文中喜欢的词句,并抄写下来。

②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段中描写事物特点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飘动的云”,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宇宙的美丽。

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准备参加“故事大王”的评选活动。

附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说目标

1、感知课文,认识“猛、缓”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抓盘古开辟天地和献身两部分,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三、说教学理念

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设计好疑难点,给学生一台阶。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我在这堂课内,每个环节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如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这部分:

a、“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圈出)

b、读了这些词句,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

此时叫了两个学生读得还不够理想,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天地打开,缓慢的变化上,朗读还缺少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这时,我给朗读的孩子评了句:难道盘古开辟天地就仅仅用缓慢的语气来读吗?随即配上一声爆炸的音响效果。学生茅塞顿开,齐读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四、让学生尽情展开想像的翅膀,激情发言。

在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时设计以下环节:

a、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b、再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浮想联翩:

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盘古的身体其他部位会变成什么呢?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还孩子发展的空间。

说教学方法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盘古开天地是个神话故事,为了更让学生接近文本,亲身体验,制作多媒体(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①情景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在哪儿吗?地呢?(板书:天地)是啊,上有天,下有地,天和地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本一家,整个宇宙一片黑暗。幸亏有一位巨人盘古(板书:盘古),打开了这混暗的世界,才有了光明。(板书: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②情景:想看看这位巨人?来吧!

播放Flash动画,感知故事内容。

③看了这片子,你有什么感受吗?(让学生初步谈谈)

④听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音响

运用电教媒体,无疑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读中感悟,议中深入

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盘古开天地的词句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好这部分,我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说效果

整堂课下来,可以说学生亲身体验了盘古开天地的壮观景象,感受了盘古英勇献身的精神,能对神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回答问题热烈,参与面较广。但由于这是第一课时,我安排的内容密度较高,时间较紧凑,因此在第三部分研读感悟中,第四自然段读得还不够,本来安排了一个互述内容也无法进行。

盘古开天地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教学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

(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

盘古的(),变成了()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

(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三、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生字、生词。

2、有感情朗读全文,谈感受。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可以感受神话故事想象的丰富、神奇;也可以感受盘古高大、雄伟的形象;还可以体会创造的过程;或者说说学习的收获……

二、复述故事。

1.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复述的顺序和内容给学生做一些提示,如提示学生先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进行复述;也可以边想象画面边复述;还可以按照上节课的板书进行复述;或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复述。

2.学生自由练习。

3.提名说,集体评议。

1.指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①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降”。

②指导写左右结构的字,如“液”“滋”等。

2.练习书写。

3.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4.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①积累文中喜欢的词句,并抄写下来。

②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段中描写事物特点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飘动的云”,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宇宙的美丽。

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准备参加“故事大王”的评选活动。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创造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盘古开天地教案 篇7

1熟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盘古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盘古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在这一片混沌之中,出现了一个巨人——————盘古(投影图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神话故事??(投影,读题)盘古开天地>

2、请打开课本读读这个故事,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它用“?”划出来。(生自由读文)

生:反馈,投影(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这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叫它中心句,我们一起来读。

(板书:创造)你们知道“创“为什么是立刀旁吗?“造“为什么是走之底?

1、(过渡)盘古是怎么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呢?我们一起在课文里找找答案。

(1)有一天,在混沌一片的宇宙中沉睡了十万八千年的巨人盘古忽然醒了,他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怎么做?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用你喜欢的符号把它画出来。

①这个“抡”字多用劲啊!(板书抡斧猛劈)带着这种力量大家再自由读读这句话。

②哪位同学能加上动作来读读这个句子?(投影句子,指名一两个同学读)

(4)在这一刻,盘古会怎样想?

2、随着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生)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生)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投影句子)

(1)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请用笔圈一圈。

(2)是呀,盘古开天地真艰难(投影)!我们一起再把这个句子读读,感受一下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请女同学读前半句,男同学读后半句。

1、(过渡) 尽管这么难,盘古一点也不怕。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上,就怎么做?

(1)想不想当一当神话中的盘古?现在,你们就是盘古了,来,伸出你们的手,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盘古呀,你可要使劲哦。请读

你们的动作要做好,坚持住,稍有分心,天地会再闭合,世界将永远暗无天日。请再读。

(2)这样顶天蹬地,感觉怎样?

(3)此时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但这些困难都动摇不了盘古心中坚定的信念。一万年过去了,盘古怎么做?

十万年过去了……一百万年过去了……盘古还是怎么做?

4、用引读的方式体会天地渐渐变化:

师读: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一百天过去了,天升高??地下沉??盘古也随着长高??,一千天过去了,天升高??(“??”部分让学生补充)

1,读中感悟“美”

(过渡)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身体变成了什么呢?请同桌一起用心读读第四自然段。(投影内容)

2、老师想问大家,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3、读完了这一自然段,你觉得这些变化怎么样?

4、是呀,有了这些神奇的变化,才形成了美丽的宇宙。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听老师读一读,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看看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6、你们的回答,让我明白到盘古把他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

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像,眼前要出现画面,而且能把你看到的景象通过你的读展现在大家面前。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把你喜欢的那句话读给同桌听。

7、生汇报读,教师适时指导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我们再一起把这一部分读读,感受一下这些变化的神奇。请男同学读一句,女同学读一句。(男女分读)

这是一个多美的世界,让我们把这美丽的画面转化成饱含深情的语言。老师读盘古身体的部分,你们来读其他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投影,师生接读)

8、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复述一遍吗?

2,想象中感悟“美”

(1)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先想想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然后告诉你的同桌。(或:然后动手把它写在课本空白处。)

(2)找一些同学来说说。注意你说的时候也要让人感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说话的语气。

(3)大家说了那么多的变化,课文有没有讲到,它用了什么来表示?

(4)如果把大家说的都加到了书上,这个省略号可以去掉了吗?为什么?

(1)原来盘古就是这样,把自己整个身体都奉献了出去,化成这美丽的宇宙。现在你知道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了吗?

(2)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我们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说吗?

是呀,盘古把自己的整个身体都奉献了出去(相机板书:勇于献身)。

(3)他创造了这么美丽的世界,来,让我们怀着敬佩的感情再来赞赞他。

1,同学们,中华神话故事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值得去读一读,比如??(投影其他神话故事图片)

2,这里还有一些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神话故事书,老师把它们放到图书角,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分享一下吧!

盘古开天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借助拼音通读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出示图片

师:上课前,老师想让你们先看一张图片,你们认识这个人吗?

生:认识,盘古

师:那盘古真的长这个样子吗?其实这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的盘古的画像,但实际上盘古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18课《盘古开天地》

二、生词学习:

接下来,郑老师想要考考大家,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

(PPT出示生词)

血液、滋润、逐渐、肌肤、四肢、缓缓、辽阔、一丈

单个人读与全班齐读相结合

三、新课学习:

(一)找中心句

1、请五位同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找出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2、点明这句话为全文的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通过读中心句,提出疑问,根据所提疑问来学习本课

(二)盘古创造宇宙之前

1、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混沌”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盘古怎么创造宇宙

1、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谢了盘古在干什么?

2、体会抡起、猛劈,理解盘古开天地不易。

3、重点读“轻而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找出居中的反义词与近义词。

4、发现第2自然段中的一个成语

5、发现第3自然段中的一个成语

6、理解盘古的坚持不懈

(四)盘古创造宇宙之后

1、找出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

2、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分句感受

4、理解本段的省略号,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五)总结

1、回顾盘古创造宇宙的过程,盘古在你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崇敬地读最后以自然段。

结语:盘古这种坚持不辞额,用于开拓的精神就是创造,同学们,让我们的创造从这节课开始吧!

盘古开天地教案 篇9

【文本解读】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读“猛、肢、肌、液”等10个生字,读准“血、降”等多音字,会写“滋、润、阔、创、降”等14个生字;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2、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预设】

一、课前学——牵手神话的魅力

设计《盘古开天地》学习单(如下表),要求学生自主填写。

二、课中学——探究神话的奥秘

(一)学前检测,人人过关

1、课文朗读检测。

①同学们,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奇故事,昨天大家就走进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你愿意把这个奇妙的故事读给同桌听吗?

②同桌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互相纠正,互相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

2、字词读写检测。

①这儿有一组词语大家来看一下,谁能够把这些词语读正确?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都是三点水的,在生字学习时我们可以用同偏旁归类的方法进行识记。

②同学们,学生字时,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形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接下来请大家看下面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难写,在课前学习时没有注意到的,请在书上写一到两遍,看清楚每一个字的笔画。

(二)直入重点,感受夸张

1、独自学习: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文中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句子,圈一圈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圈画出来的词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与同学分享。

3、研读第四自然段。

①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那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一想,《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你能把它读成一句话吗?对了,就是最后一句,这句话老师觉得也是全篇课文最夸张、最富有想象力的一句。请大家齐读一遍。

②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宇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变成一个又一个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③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趾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投影)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变成了()的()。

请同学们仿照上面的句式,试着再写一两句。

④是啊,盘古,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化成了所有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再真真切切地看一遍这些神奇的画面好吗?(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片段)

4、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想象画面,讲讲故事

1、同学们,刚才我们采用了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学习故事的方法,相信大家脑海里一定有了一幅幅盘古开天辟地的画面了。合上书,闭上眼睛,试着把这些画面连起来——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盘古开天地”了。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3、班级展示,评选优秀神话王。

三、课后学——延伸神话的神韵

引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又岂止盘古这一个神话,比如还有:精卫()、女娲()、嫦娥()、八仙()、哪吒()、大禹()、愚公()等。老师今天再给大家推荐一篇神话故事——《后羿射日》(附后),请大家按照学习《盘古开天地》方法独自学习,要好好地体会神话的丰富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方法。

天净沙课件13篇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老师上课时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天净沙课件”,为了自己和家人让我们都变得更加优秀!

天净沙课件(篇1)

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同上。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近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

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4、作者悲秋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天净沙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包括作者、背景、主题等。

品味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和作用。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背诵并默写诗歌。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及表现出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探究法:组织学生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讨论和研究,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想像法:鼓励学生根据诗歌的描述进行想象,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知识了解不够,朗读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让他们对这种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的节奏美,并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具体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以及在秋天容易引发的情感,从而引入《天净沙秋思》的主题。

作者介绍:介绍马致远的生平和《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朗读诗歌: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品析鉴赏:和学生一起探讨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品味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自行分析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怎样通过这些词语展现出来的。

还原画面:鼓励学生在脑海中将诗歌中描述的场景进行画面还原,感受其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或者通过绘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深入体会:和学生一起反复诵读诗歌,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可以让学生闭目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

拓展延伸:

介绍一些与乡愁、思乡有关的诗歌作品,如《静夜思》、《登高》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中体会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或者对这首诗的赏析文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经典诗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天净沙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

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体会两手小令同为天净沙,同为写秋,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相同?为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四、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 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 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 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 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 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屋次作简要分析。

六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 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 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1、《天净沙 秋思》体裁为( ),作者( ),元代著名戏曲家。

2、《天净沙 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 )。

我们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不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1、背诵全诗,并且要求会默写。

2、学了这首诗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以“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一句诗、一个词,)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学习指要相关的内容。

板书:

天净沙课件(篇5)

一.教学内容

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

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歧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 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涯( yá ) 瘦( shòu )

词义:昏:黄昏,傍晚。 枯藤:干枯的枝蔓。 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抽生叙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⑴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 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非常单调而迟缓,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 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一致的,正适合表达作者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多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⑵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⑶诗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 ,蕴含着丰富的 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现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

⑷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①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② 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知道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板书设计

秋思(散曲) 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 秋野黄昏 悲凉

寓情于景

羁旅之思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 悲凉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 惆怅之情

抒情 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 写景铺垫 哀愁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 游子之悲

三能力训练,学习反馈

3.学生自读课文,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学生默读、背诵、并默写全曲。

5.完成课后第3题。

天净沙课件(篇6)

二、教学设想:

1、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2、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述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这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能够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述。(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透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透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校园能够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取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透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到达体验理解课文资料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述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比较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述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②采用讨论法,发挥群众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透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能够自行安排,能够增删资料,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取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望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飘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透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带给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异:白曲描述重景,马曲描述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潜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潜力。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取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天净沙课件(篇7)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  瘦马(shòu)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

5.试着背诵。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

讨论结果:(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 瘦马:乃游子所骑, 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  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 。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

(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明白了这篇小令高妙的景物描写,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师小结:同学们,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个道理。这篇作品,真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典范佳作。大家学了这篇作品以后,要学以致用,试着在今后的作文中自觉运用这一描写技巧。 现在,我们轻松一下,提一个简单的问题:

3. 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七、学以致用。

1.请列举你所学过的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2.试着描写一段景物,使之饱含自己感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九、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十【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十一、板书设计:

天净沙课件(篇8)

预习积累:

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

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朗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师配乐范读1遍,生齐读2遍。

解题: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sì,题目,即秋天的思绪。

自学积累元曲文体知识:

《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2(1)题;“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

了解作者: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生读1遍,抄写1遍,再读抄写的1遍。

二、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4.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5.朗诵、默写这首曲。

四、比较阅读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1.朗读并抄写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嗈嗈yōng孤鹜(wù野鸭子)好高骛(wù追求,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远

2.说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什么更能打动人?

点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立意高远,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是其它三首所没有的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感染力强,对读者心灵触动更大,从而成为“秋思之祖”。其它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有的甚至模糊不统一,更无深意,张可久的“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还可算是景情兼美的一笔。

3.再读另外三首,加以巩固。

五、达标训练:

1.词句品味·积累:小桥流水;落日残霞;青山绿水;流水潺潺;一声新雁。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12题(P31-32)

教学反思:

诗在于品,抓住“诗眼”和主旨句,体悟用词,感受描绘的事物情态和色彩,感知整体画面所折射出来的意象和意境,从而感受借景生情的美妙手法。

诗歌教学在于吟诵,还在于默写,达到书写正确无误。本文篇幅短小,易于掌握,因而能够当堂达标。

比较阅读更能显现出马致远诗用词造句的功力。

可以适当拓展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天净沙·秋思》复习

《天净沙·秋思》(八年级下)复习指南(背诵、赏析篇目)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此曲的题目。此曲被称为“秋思之祖”。2.马致远: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3.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诗句大意:

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树,一只归巢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丫上。(萧索秋景——悲凉心境)

那边,小桥流水旁,正是充满温情的人家。(温馨画面——更添悲凉以乐景衬哀情)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凛冽的西风踟蹰而行。(悲凉画面——悲凉心境)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何处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不禁愁肠寸断!(点出悲凉忧伤心境的根由)

前三句九个名词,三组画面,看似孤立,却在篇末“断肠人在天涯”的收束中和谐串联起来,情景交融,让读者从简单的名词中读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主题思想:

情景交融地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悲凉和思乡的愁苦。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x (人名)。

2.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因思乡产生的孤寂愁苦的情绪。 3.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C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6.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课件(篇9)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案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

示例二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三).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凄苦羁旅图、秋郊夕照图

3.“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

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闷。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魄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化景语为情语,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6.《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7.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白描),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五.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示例】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的《绝句》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的《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小结: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3、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八、教案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案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初三学生之前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关于意象的话题,因此,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案。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诗歌鉴赏的教案,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

天净沙课件(篇10)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课件(篇11)

《天净沙秋思乡愁》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

2、过程与方法:自主、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课件(篇12)

一、导入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由此流传下来一个词牌——浣溪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词人晏殊的词——《浣溪沙》

二、词人介绍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一生显贵,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三、朗读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参考:

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2、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写景,着重抒写对不变景象中所包含的变化的感慨。

下阕:抒情,抒写消逝中的再现,及其中的变化,富有哲理,引起词人思考。

五、语句赏析

小组合作研讨,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来赏析词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赏析: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是唱新词,旧是喝酒唱词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之情及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夕阳西下几时回?

赏析: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将逝的感慨之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赏析:“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又有新的希望在其中。

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4、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结句写诗人感情的伤感惆怅、孤寂冷落。

六、体悟情感:

提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本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诵读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曲中的画面。

参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天涯游子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

五、深入探究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萧瑟荒凉

小桥、流水、人家——恬静美好

古道、西风、瘦马——凄冷孤寂

夕阳——表明时光流逝

3、这些景物对表现作者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渲染了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心情。

(2)小桥、流水、人家——以恬静美好的景色反衬出作者的凄苦、孤寂之情。

4、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哪句?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5、“断肠人”和“天涯”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好处?

明确:

断肠人:表现出作者内心极为痛苦。

天涯:表现出作者家乡之遥远,归家之难,思乡愁苦之深重。

六、拓展积累

思乡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余光中的新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七、作业

1、积累并背诵思乡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词曲。

板书设计:

天净沙课件(篇13)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九板书。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荒凉古道西风瘦马流水人家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宁。

苍凉夕阳西下幽静。

陪衬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