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汇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汇集。

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汇集,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

2、列式计算。

(1)20的 是多少?(2)6的 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 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 =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 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一、填一填。

1、今有鸡兔共35只,脚共有94只,鸡( )只,兔( )只。

2、有龟和鹤共3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82条。龟只、鹤()只。

3、停车场有三轮车和小轿车共7辆,总共有25个轮子。三轮车有( )辆,小轿车有( )辆。

4、2元和5元的人民币共9张,合计33元。2元有( )张,5元有( )张。

5、28名师生去公园划船,恰好坐满了大、小船共5只。大船每只坐6人,小船每只坐4人,租了( )只小船和租了( )只大船。

6、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可采12个,它一连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这几天中有( )天是雨天。

7、一个工人要将63个零件装进两种盒子里,每只大盒子装12个零件,每只小盒子装5 个零件,需要准备4个大盒子和( )个小盒子才能把这些零件装下去。

8、口袋里有1个黄球、2个白球、3个绿球和4个红球,这些球的大小相同,从中任意 摸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 ),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 ),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 ),摸到( )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选一选。

1、学校买回4个篮球和5个排球一共用18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8元,篮球的单价是( )元。

2、钢笔每支12元,圆珠笔每支7元,共买了6支,用了52元,钢笔买了( )支。

3、两个大人带几个小孩去公园游玩,大人门票每人5元,小孩门票每人3元,买门票一共花了22元,则这两个大人带了( )个小孩。

4、甲级铅笔5角钱一枝,乙级铅笔7角钱一枝,用7.5元可买这两种铅笔各( )枝。

5、面粉每千克5元,大米每千克3元。王叔买面粉和大米共150千克,共付人民币650元,面粉买( )千克。

6、幼儿园买来20张小桌和30张小凳共用去1860元,已知每张小桌比小凳贵8元,问小凳的价格是()?

三、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对又快。

537-299=

2.7×10%=

0.25×1.2×0.4=

121×98=

0.9+99×0.9=

四、做一做。

1、商店里蓝球的单价是42元、足球的单价是35,李老师为学校买篮球和足球共6个花了231元,篮球和足球各买了多少个?

2、 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3、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清脚共五十双,各有多少鸡和兔?

4、体育课上,跳绳的每5人一组,扔沙包的每3人一组,共有42名学生分成10组参加活动。参加跳绳和扔沙包的各有多少人?(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5、数学竞赛共20道选择题,答对1题得5分,答错或不答倒扣1分。小王同学在竞赛中得了82分,他答对多少道题?

6、小强有三角形、长方形的卡片共40张,这些卡片共有145个角,两种卡片各有多少张?

7、现有大小油桶50个,每个大桶可装油4千克,每个小桶可装油2千克,大桶比小桶共多装油20千克,问大小桶各多少个? (用假设法解答)

8、搬运1000只玻璃瓶,规定搬一只可得搬运费3角,但打碎一只要赔5角.如果运完以后共得到运费260元,问搬运中打碎了多少只玻璃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二、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3)“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五、教学难点:

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1.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PPT投影展示原题)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指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有谁知道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吗?(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距今已有1500多年。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课件出示。)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只),5+3=8(只)。

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好,让我们一起再次回到1500年前的这道题目:(出示课件),看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26÷2=13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13-8=5,就是兔子的只数。

(三)练习巩固,反思提升。

1.课件出示“做一做” 生活中“鸡兔同笼”的问题。

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集体反馈。

(2)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每人栽了3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生各有几人?

(3)引导学生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看来鸡兔问题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今后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课外延伸与作业。

2.完成练习二十六的1-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练习一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他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题。

(1)列式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提问:通过解决这三道整数乘法计算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整数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

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分数乘整数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分析演示

飦?题中的:鈥溞⌒隆职帧⒙杪枰黄鸪砸桓龅案猓咳顺?个鈥澮馑际裁矗浚咳顺粤苏龅案獾?)

飦?确定标准量(单位鈥?鈥潱┖捅冉狭俊C咳顺粤苏龅案獾?,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单位鈥?鈥潱话衙咳顺缘姆菔醋鞅冉狭俊?/p>

飦?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2)观察引导: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

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再启发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和12脳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12脳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教师板书:。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的分子部分2脳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习: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三、全课小结。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内容:

1.分数的乘法

2.分数混合运算

3.用分数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中,能够感知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领会数学美。

教法和学法: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

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授课时数:10课时

第1课时

学期总第1课时

教学课题 分数乘整数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2015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法与 学 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

第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3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计算 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 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 块,三个人吃了几个 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 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 + = = = (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 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再启发学生说出 表示求3个 相加的和。

(3)比较 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 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 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 的和。板书: + +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 (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 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 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 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 是用分数 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 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后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 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⑴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⑴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⑴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这个内容是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之后来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圆环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

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教学的。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通过丢手绢游戏,自主探索对圆中的弧、扇形以及圆心角的认识,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及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价值。

说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做游戏、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扇形,理解弧、扇形、圆心角等概念。并理解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关系。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游戏活动使学生建立扇形的概念、认识弧、圆心角,从而突破其教学难点和重点。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通过做游戏的方法以及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

(二)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和观察、发现法教学,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游戏中发现问题再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和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三)本节课围绕重难点,将现实游戏操作与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愿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复习引入。

①描一描:下列图形中的圆心、半径以及直径。

②步骤一:请同学们蹬着,围成一个圆。

步骤二:老师先将实物悄悄地放在一位小朋友的后面,这位同学当圆心。

步骤三:当圆心的小朋友将实物放在第二位小朋友的后面当半径,依次类推找出下一位小朋友当半径。(两位小朋友当半径)

2、围一围:请同学们围成一个圆,中间含有圆心以及两条半径。

(旨在让学生自己在实际游戏中观察出弧、圆心角和扇形)。

3、想一想:学生质疑

圆中除了圆心、半径以及直径还有什么需要我们探索的知识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弧。

a、教师引入:游戏中的圆,圆上两个小朋友之间的部分可以看做弧。

b、学生发现:展示屏图中,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2、认识扇形。

a、教师引入:经过两个小朋友之间的部分以及两位半径小朋友所围成的部分可以看做扇形。

b、学生发现:展示屏图中,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认识圆心角。

a、教师引入:从圆心小朋友引出两位半径小朋友,组成的角可以看做圆心角。b、学生发现:像AOB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1、2、3、旨在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观察和发现,最终认识弧、扇形、圆心角)。

4、合作探究

(1)练一练:说说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圆心角?

(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从找角出发,认识圆心角。)

(2)比一比:下面三个圆大小相等,三个扇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扇形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

(3)动一动:自己动手折扇子,了解折扇大小的变化情况。

在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的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4)聊一聊: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呢?通过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学生总结: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180;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90。

三、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物体中的扇形,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扇形的事物?

2、画一个半径为1cm的圆,再在圆中画一个是60的扇形。

四、归纳总结

谈谈这堂课的收获或感想?

五、书面作业

课堂作业:P76练习十六第3题

家庭作业:P76练习十六第2、4题

(以上的巩固练习、归纳整理和作业的主要旨意使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心角、弧、扇形等概念并得以巩固)

Gz85.com编辑推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精华


如果您需要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相关的资料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 严谨的教学课件可以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您能够收藏此文以便过后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

2、列式计算。

(1)20的 是多少?(2)6的 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 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 =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 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2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练习一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他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题。

(1)列式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提问:通过解决这三道整数乘法计算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整数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

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分数乘整数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分析演示

飦?题中的:鈥溞⌒隆职帧⒙杪枰黄鸪砸桓龅案猓咳顺?个鈥澮馑际裁矗浚咳顺粤苏龅案獾?)

飦?确定标准量(单位鈥?鈥潱┖捅冉狭俊C咳顺粤苏龅案獾?,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单位鈥?鈥潱话衙咳顺缘姆菔醋鞅冉狭俊?/p>

飦?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2)观察引导: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

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再启发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和12脳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12脳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教师板书:。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的分子部分2脳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习: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三、全课小结。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3

1、一种盐水的含盐率是20%,盐与水的比是( )。

2、生产同样多的零件,小张用了4小时,小李用了6小时,小张和小李工作效率的最简比是( )。

3、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行驶4时,货车要行驶5时,客车的速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 ),货车的速度比客车慢( )%。

4、100克糖溶在水里,制成的糖水的含糖率为12.5%,如果再加200克水,这时糖与糖水的比是( )。

5、若从六(1)班调全班人数的1/10到六(2)班,则两班人数相等,原来六(1)班与六(2)班的人数比是( )。

6、把甲队人数的1/4调入乙队,这时两队人数相等,甲队与乙队原人数的比为( )。

7、六(1)班今天到校40人,请病假的5人,该班的出勤率是( )。

8、把一个半径是10cm的圆拼成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长方形的周长是( ),面积是( )。

8、两个数的差相当于被减数的40%,减数与差的比是( )。

9、( )米比9米多40% , 9米比( )少55% ,200千克比160千克多( )%;160千克比200千克少( )%;16米比( )米多它的60%;( )比32少30% 。

10、钟面上时针的长1dm,一昼夜时针扫过的面积是( )。

11、一根水管,第一次截去全长的1/4,第二次截去余下的2/3,两次共截去全长的( )。

12、某种皮衣价格为1650元,打八折出售可盈利10%.那么若以1650元出售,可盈利( )元。

13、正方形边长增加10%,它的面积增加( )% 。

1、某商品先提价5%,后又降阶5%,这件商品的现价与原价相等。( )

2、在含盐20%的盐水中加入同样多的盐和水后,盐水的含盐率不变。( )

1、数学小组共有20名学生,则男、女人数的比不可能是( )。

2、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相当于甲圆面积的1/6,相当于乙圆面积的1/5,那么乙与甲两个圆的面积比是( )。

3、一杯牛奶,牛奶与水的比是1︰4,喝掉一半后,牛奶与水的比是( )。

1、A、B两地相距408KM,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已知客车和货车的速度比是9:8,客车每时比货车每时快多少千米?

2、东岗小学组织学生收集树种,五年级收集的树种占总质量的40%,六年级收集的树种占质量的50%,五年级收集的树种比六年级少20千克。五六年级一共收集树种多少千克?

3、一件商品按20%的利润定价,然后又按8折出售,结果亏了64元,这件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4、将一根384cm的铁丝焊成一个长、宽、高的比是3:2:1的长方体模型。这个模型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一块长方形土地,周长是160m,长和宽的比是5:3,这块长方形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李明和张华参加赛跑,李明跑到中点时,张华跑了全程的40%,此时两人相距80米,你知道赛程多少米吗?

*7、看一本书,第一天读的页数与未读页数的比是1:3,第二天看了120页,这时已读的与未读页数的比是2:3,这本书有多少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 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 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3、 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 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 圆的半径与周长。

10、 圆的面积与半径。

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在书上表格填写。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根据上表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5、 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读出未知数据再算一算,比较两次结果。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四:练一练。

1、 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 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 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 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 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 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5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图解法结合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老猎人,进山打了几只山鸡和野兔,高高兴兴地往家走。在村口,几个小孩围了过来,“老爷爷,老爷爷,您送给我们几根漂亮的羽毛吧!”老爷爷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说:“孩子们,要羽毛可以,可我有一道题要考考你们,若答对了,羽毛就送给你们了。”“好呀,好呀!您出题吧!”老爷爷说:“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这几个小孩吗?

2、揭示课题:

那谁愿意来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呢?(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它简单化,请看:(课件跟上)

出示例题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学生猜测。

师:在猜测时都抓住了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不是)

师:那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的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猜测的数据放在表格当中去,验证一下,看正确答案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并找出正确答案。

师:你们觉得用猜想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生:麻烦,而且当头和脚的只数越多时,越不容易找出答案。)

师: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全是鸡一共就有16条腿。实际有26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条腿,为什么会少了10条腿呢?(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那把几只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呢?即10里面有几个2。就把几兔当成了鸡算,5个2,用五只兔当成了鸡算,这个五就表示应该有5只兔)

师:上面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试看。

假设全是鸡: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的兔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师: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只),5+3=8(只)。

师: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8和0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

师: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32-26=6(条)(把鸡当成兔来算,两条腿的鸡当成4条腿兔算,每只鸡就多了两条腿,6条腿是多算了鸡的腿)

4-2=2(假设全是兔,是把两条腿的鸡当成有4条腿的兔。所以4-2表示是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条腿。)

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条腿呢?就看6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程的方法)

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

通过得到的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

(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鸡的腿=26条腿)(课件出示)

师: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可以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把另一个表示出来。这道题我们可以设兔的知数为X只,根据兔和鸡共有8只。那鸡的只数就可以表示成:(8-X)只),因为一只鸡有2条腿,所以X只鸡就共有2X条腿。一只兔有4只脚,(8-X)只兔就有4(8-X)只脚。又因为鸡和兔共有26只脚,所以2X+4(8-X)=26

在解的时候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将减变成加,分别加上4X,再来解。

同样抽生说出自己想法。那种方程好解一点,(设兔的只数为X好解点)所以我们可以设脚数多的兔为X,在解的时候容易一点。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和列方程)

师: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们探究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是太有才了。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你会做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做

1.课件出示“做一做1”

师: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时就变成了“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有什么相似之处?课件出示(龟相当于兔,鹤相当于鸡)展示学生作业,并抽生说说思路。

师:看来鸡兔问题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2、课件出示“做一做”第二题。问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相似的地方吗?有哪些地方相似?(大船相当于“兔”,小船相当于“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五、课后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那你知道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又是怎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请同学们自学P114页下面内容。这个内容我们留到下节课进行讲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1.分数的乘法

2.分数混合运算

3.用分数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中,能够感知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领会数学美。

教法和学法: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

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授课时数:10课时

第1课时

学期总第1课时

教学课题 分数乘整数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2015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法与 学 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

第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3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计算 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 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 块,三个人吃了几个 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 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 + = = = (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 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再启发学生说出 表示求3个 相加的和。

(3)比较 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 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 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 的和。板书: + +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 (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 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 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 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 是用分数 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 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后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 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⑴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⑴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⑴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汇集6篇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汇集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比较活动,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难点: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剪拼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具准备:

多媒体、格子纸、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三角尺、平行四边形木框、粘板 教学设计:

一、旧知引入,引出猜想

师:同学们请看,(师指黑板)这是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看到它,你想到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

生:对边平行且相等,有无数条高,每一组对边上都有和它对应的高

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在此过程中找个学生上来做一条高)

师:黑板上这个拉不动,老师做了一个和它一样的框架,仔细看,它被拉成了什么形状?(边拉边说)生:长方形

师:那你们觉得拉成的长方形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生:我们一看就知道了,还是这四根木条的总长度啊 师:哦,周长没变,那面积呢? 生:变〃〃〃〃不变

师:有的同学认为变,有的同学认为不变,这只是我们的猜想,仅靠观察这个木框的推拉变化得出结论是有困难的,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5cm 9cm 去研究。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师:为方便大家研究,老师已经把这两个图形画在了方格纸中,(课件出示)这里的每一个小方格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那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谁能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生:数格子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并把你数出的结果记录下来

(生开始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师巡视,然后询问)师:都数出来了吗?有什么困难吗? 生:不够一格的怎么办?

生:可以把每一行左右两个不够一格的凑到一起拼成一个整格。师:谁愿意把你数的结果告诉大家?(找一生上来实物投影展示数的过程)

生:先数长方形〃〃〃〃〃〃〃〃〃再数平行四边形,数平行四边形的时候我先数的是整格,不满一格的是〃〃〃〃〃〃〃〃

师:大家看清楚了吗?(课件演示学生数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看,清楚数格子的方法

师结:刚才这个同学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不一样的,大家觉得数格子的方法怎么样? 生:麻烦〃〃〃〃〃 师:受刚才数格子的启发,谁能想到更好的办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两个图形)生思考

找一生上来指屏幕说方法

师:(课件演示)刚才这个同学是把这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左边拼成了一个小长方形,拼成的小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相等的,这样就很清楚的看出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多出这一行,所以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不一样的。(生看课件演示,对剪拼的过程有个初步认识)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个小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除了面积相等,还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根据这些重要的关系,你还会有什么重要的发现? 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一下

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底乘高

师:我们通过这些关系得到了这个结论,现在用这个结论来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9乘4 等于36平方厘米〃〃〃〃〃 师:9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4呢? 师:这个结果和刚才数格子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那这个方法和数格子的方法比那个简便? 生:用底乘高简便〃〃〃〃〃

师:以上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推拉成长方形后面积变了,并从中初步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师指生齐读)

师:是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呢?(生此时有疑惑)

三、动手操作,验证结论

师接着说:同学们还有疑惑,看来这个结论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验证,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结合刚才的方法来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同桌可以先互相讨论交流一下。

(师下去巡视,学生交流,操作活动)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验证的?

生:数格子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过程)〃〃〃〃〃〃〃〃〃〃〃〃

师:这位同学用数格子的方法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等于底乘高。

师:还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实物投影展示过程)

老师,我是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我量出了它的长和宽

然后又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我发现长乘宽的积等于底乘高的积,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师:这个同学的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这位同学用这种方法也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等于底乘高〃〃〃〃

师:还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实物投影展示)老师,我的方法和他差不多,我也是剪拼成了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大家同意吗?明白了吗? 生:同意〃〃〃〃明白了〃〃〃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为什么都沿着高剪呢?

生:因为这样可以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学习过〃〃〃〃 师:哦,刚才不管是数格子还是剪拼的方法我们都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实际上这种思路就是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转变成我们原来学过的旧知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叫做转化

师:通过以上我们的共同研究,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那就是(生齐读)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这个结论的字母表达式就是s=ah 看来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生:底和高〃〃〃〃

四、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应用这个结论来解决这个问题(课件出示例1)找一生到黑板上列示计算

师:他做的怎么样?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同学们做的非常好,那下面这个平行四边形你还会求它的面积吗? 师:谁来列示? 生:8乘5〃〃〃〃 生:10乘4〃〃〃〃

师:这里有两条底两条高,你为什么不用10乘5呢? 生: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互相对应的〃〃〃〃 师:总结并板书 对应

师:我们再来看黑板上这两个图形,我们都已知道平行四边形推拉成长方形后面积变大了?大了多少呢?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大了9平方厘米

生:9乘5减去9乘4〃〃〃〃〃〃〃

师结:看来用底乘邻边得不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得到的是拉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可你们知道吗?如果知道了底和邻边的夹角,再结合底与邻边的积也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要用到中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五、课堂回顾,反思提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

2、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便写法及建立符号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1、师:同学们吃过肯德基吗?

生:(。。。吃过。。。)

师:那你们谁能说出肯德基的字母表示?看谁平时能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举手回答。

生:(一个老头,KFC)

师:非常好,看来你非常善于观察。

2、师:平时有同学玩过扑克吗?你知道它们中的J、Q、K是什么意思吗?

生:(玩过。。。。代表11、12、13.。。)

师:还有,生活中我常常听见有同学说这样的话:我都讲了N遍了,你怎么还不会!N遍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遍)

3、师:以上这些字母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语文上的鲁迅写的小说《阿Q正传》,英语上UK是英国的简写,等等非常之多。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好处呢?

生:(简洁,方便,便于记忆)

4、师:比如我们以前学习的交换律a+b=b+a等,这些字母表达式,非常简明易懂的把数学中的规律给表达出来了。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数学领域里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数量和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

师: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23根小棒,那摆3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呢?摆4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呢?依次类推,照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生:不能)

师:那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三角形的个数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吗?

生:①摆几个三角形,小棒根数就有几个3.

②小棒的根数总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

③可以用三角形的个数3表示小棒的根数。

师: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小棒的根数是()()

板书:摆a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是a3

师:追问,a个三角形究竟是指几个三角形?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可以表示小数吗?指出:这里的a可以是任意的自然数,但不能表示小数。

师:像这样的数量关系不仅可以用a表示,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表示,但这些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限制的。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

师:听懂题目的意思了吗?用什么数量关系来列示呢?

师:课件出示,依次表示行驶50千米,74.5千米,b千米后所剩的千米数。

追问:这里的b可以表示哪些数?b能大于280的数吗?

师:小结,这里的b不仅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小数,但都因是不大于280的数。并且如果知道b的数值,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千米数。课件出示。

3、练一练第2题。

课件出示,指明读题,独立填表,学生填表后追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怎样的数?a=10,妈妈多少岁?如果a=15呢?

4、教学例3

师:大家还记得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吗?

生:。。

师:课件出示,如果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你能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生: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a4.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a

师:板书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

直接指出:具体的数与字母相乘时,通常采用简便写法。如a4或4a都可以把简写成。。写成4.a;或者省略乘号,写成4a.在省略乘号时,一定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两个字母相乘时,通常也采用简便方法。如aa既可以写成a.a,也可以写成,读作a的平方。反之a的平方表示aa,那b的平方呢?mm呢?

生:。。。。

师:指出,刚才大家写出的C=4a和S=a,这里使用的字母都是数学里已经规定的,一般不用其他字母替代。

师:如果a1或1a怎样简便书写?

指出,一个字母与1相乘时,写法可以进一步简化,直接写a。

三、实际应用,内化拓展

挑战一

课件出示练一练1

教师强调简写方法,学生审题,举手回答。

挑战二

课件出示练一练3

独立完成,交流讨论。

挑战三

练习十八第一题

师:这里的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呢?b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呢?

指出:这里的a表示的是单价,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b表示的是本书,只能是整数。

挑战四

练习十八第二题

先说说题目中x,y分别表示什么路程,再独立完成填空。

挑战五

练习十八第三题

学生读题,举手填写,师生共同分析。

四、回顾总结,感悟延伸

1、课大家掌握了什么?(举手回答)

2、介绍代数之父韦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4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4.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单元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单元教学难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课时划分;1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例1和 ?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计算下面各题。

115÷5=()23×5=()-1 115÷23=()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千米=米 ÷4=5600米 5600米=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6 ÷15

五、课堂小结(略)

六、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16~17页的例

2、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四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4(2)÷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课

1、教学例2.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在竖式中应该怎样写商?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教学例3。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4、教师: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教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做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2、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做÷5= 然后改题:÷猜一猜得数是多少?为什么?

二、新授:

1、出示例5(1)教师: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2)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3)问:怎样转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的意见写在纸上,让一个组的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边展示边讲解,讲解后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对我们讨论的结果有什么意见??台下的学生给台上的学生提建议,从而引发全班讨论.多让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意见。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也要扩大100倍,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2、出示例6:÷ 这道题又该怎样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请同学们运用上一题讨论的方法进行改写,改写时注意比较一下,这道题和上一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边讨论边改写,改写完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改写后的算式.并比较出两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同点表现在前一道题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而这道题除数有三位小数,而被除数只有两位小数.

教师: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小结: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教师适当小结。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22页?做一做?

2、练习:判断并改错:

÷=8

÷=

÷=

3、练习:书上24页的作业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23页的例7和?做一做?中的题目。教学目的 :

1、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 32÷42 ÷13

2、书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P25练习教学目标:

1、根据商不变性质,沟通 整小数的除法。

2、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观察P25,第8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它各栏里的数吗?并说说依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校正。

小结: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就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整数除法计算,一般只需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师出示题。

根据324÷24= 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24= ÷= ÷= ÷=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师:同学们能计算小数除法了,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第6题能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P25,第6题

二、重点练习,P25,第7题:你能提什么问题?会解决吗?

1、学生提问,教师板书。(可能有:①共有多少人?(含教师),共有多少学生?②每人车费(单程)是多少钱?③每人至少应带多少钱?…)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相信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独立练习P25 9 学生独立解答

四、挑战题 P26 思考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五、作业: 我能填对。

1、在计算÷时,应将其看作()÷()来计算,运用的是()的性质。

2、两个因数的积是,其中的一个因数是,另一个因数是()。3、…是一个()小数,用简便方法记作()。4、20÷3的商用简便方法记作(),精确到百分位是()。

5、在圆圈里填上?>?、?<?或?=?。

÷ ○ ÷ ○

÷

○ × × ○ ×、×()=

()×= =()× ……,……,3.……中,7、在 ,有限小数有();无限小数的有();循环小数的有()。

8、李老师给参加数学竞赛获奖的同学买奖品,用元买了12枝钢笔,每枝钢笔是()元。

9、一个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后是,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最小是(),他们相差()。

10、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得到的数比原来大,原来的数是()。【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P26练习教学目标:

1、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数感和灵活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1、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教学难点:

1、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取P26,第10题,48÷(保留一位小数)÷7(保留两位小数)审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

(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也可观察保留位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独立完成,请生板演。

二、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26 10 剩余的题

2、独立完成P26 11 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 1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1、P26 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情况进一步补充针对性的练习

四、作业。

三、我是法官

1、无限小数大于有限小数。

()

2、÷、÷7和483 ÷70三个算式的商相等。()3、3.的循环节是54。

()

4、近似数与的大小相等,精确的程度也相同。

()

5、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0倍,商不变,余数也不变。()

四、文字题排兵布阵。

①乘除以的商,积是多少?

②减去的差去除加上 的和,商是多少? 【教学反思】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P27-P28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

1、余数总是?25?。

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 ÷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 52.… … 3.… 3.…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如…还可以写作、7.还可以写作,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可能出现问题 ,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全班练习:19÷11 ÷ ÷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

四、作业。

2、竖式计算(9分)

÷= ÷11= ÷=(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脱式计算(15分)

÷ ÷+ ÷× ×5÷×5(-×)÷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

(二)P30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学具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完成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 O ,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 同。

四、独立练习:P30 4、5

五、作业。【教学反思】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

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P31 7-9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

1、先独立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2、完成P34 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3、独立完成P34 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学生总结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P3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个、6个、7个)。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们 充分 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P35 6、7 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四、作业。

5、玩具厂购买一批布,原来做一个玩具熊需要米,可以做720个。后来改进技术每个节约用布米,这批布现在可以做多少个?

6、一间教室的面积是平方米,用边长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共需这种瓷砖多少块?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三)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完成P35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二、巩固练习,判断这几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P34 5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4、P35 9(先说出解题思路,再解答)同上

5、P35 10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6、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拓展练习

教师可请学生编题,交换练习本解答。

四、作业。

1、一台收割机7小时收割小麦公顷。平均收割每公顷小麦要多少小时?平均每小时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2、一个汽油桶最多能装汽油千克,要装70千克汽油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汽油桶?

3、每千克大豆元,李大妈带了104元,最多能买多少千克大豆? 4、3台同样的抽水机,4小时可以浇地公顷。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 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 解答。先出示?商就是,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四、作业:

4、你会比较这些小数的大小吗?试试看!

○……

○……

○…… ○……

○……

……○

5、用简便记法表示下列循环小数

……=

……=

…… =

……=

6、下列各数分解质因数

105= 56= 42=

7、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然后再精确到百分位。13÷11=

57÷32=

÷=

÷33=

8、竖式计算并验算:

÷= 18÷= ÷27=

÷= 9÷= 21÷=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5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一、学习新知:

1、出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5、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二、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6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小黑板、剪刀、多媒体及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主题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图中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 让学生观察,回答提出的问题。(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老师接着提问:你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认识的图形,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可以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

课件出示:

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学生进行猜测。师:要知道哪一个花坛大,需要知道它们的面积。师:你们会求它们的面积吗?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设计思路:教师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求知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1、用数方格的方法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长形面积的时候,是怎么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数方格得到)小精灵告诉我们:教师点击出现它的话。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底、高。长方形的长、宽。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请同学们书快快数一数,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吧。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作业纸,并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填写表格。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个花坛一样大......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方便吗? 生:不方便。..师: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化成已学过图形进行计算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好,我们就按的猜想去验证吧。

(这里是我在上课前加上的,通过师生这两句对话,让学生由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2、面积公式的推导: 生:用剪和拼的方法。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我们学过的图形吗?怎样转化呢?怎样剪呢?

师:第一步:画;第二步:剪;第三步:移。(板书:画、剪、移)那我们就动手来剪一剪吧!

(1)分组合作:利用各组的材料进行验证。教师巡视。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是怎么转化的?谁来拼好了摆在桌面给老师看看,请两个同学来前面展示他们的作品,(指名上黑板前)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生:我先画条高,沿着高剪开,把这部分移过去,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怎样移过去呀?平着移到右边,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平移。师:还有不同的转化方法吗?

(生:我在中间剪的)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吗?平移过去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展示学生的成果)出示课件:进行小结。

师: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

⑴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⑵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⑶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长,宽=高)

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结合刚才一剪一拼的过程说说。生叙述方法(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出示课件,小结方法。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去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有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板书:S=ah)。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平行四边形是怎么计算了吗?好,下面我们就用计算公式来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吧。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在本环节中,学生体会到独立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在教学中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例1

出示例1(同桌讨论,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板书:S=ah=6×4=24(平方米)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计算时,先写出面积公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体会字母表示的代数思想)

三、分层练习, 强化应用。

?

(设计思路:几道练习题从易到难有一定坡度,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教学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设计思路:通过“说一说”,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锦


每位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而课件的内容需要教师自己进行设计和完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体现在教师的教案和课件中。编辑为了满足关于“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话题的需求,特别整理了相关资料,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信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和身边的物品(限整厘米)。

1春天到了,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树叶长出了新芽,花儿开出了笑脸,我们小朋友们也长高了。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揭示课题: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就需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1.认识直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尺子的其中一种,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 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 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1、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教师出示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2.以5人小组为单位,用5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ppt课件。

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各知识点和重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 30050082( ) 3960400000( ) 7000700070( ) 700300009( ) 26740020000( ) 315400000( ) 50708000000( )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 9000000( ) 47000000( ) 20000( )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谁能说说什么是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说说,表扬语言准确的学生。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射线,直线

1.线段的特点

线段或者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板书学生总结的特点。

2.认识射线。

其实在生活中除了线段还有其他的线,引出学习射线。

1)让学生欣赏射灯、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

2)欣赏后,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把射灯、太阳等射出去的光线怎样想象作是一条线?

(1)课件显示,

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

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学生尝试画直线。

(3)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可以用课件显示实物图片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出示课件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

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

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说说你了解了它们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1、复习: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1、学习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

射线有()端点,线段有()端点。

(2)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

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4)

良角的大小要用(),角的计量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5)

3时,钟面上分针与时针所成的角是()度,叫做()角。

(6)

180o的角叫做(),小于90o的角叫做()。

二、判断。

(1)

角的两边越长,角就越大。

()

(2)

两条射线可以可以组成一个角。

()

(3)

360o的角是周角。

()

(4)

180o的角就是一条直线。

()

(5)

大于90o的角是钝角。

()

(6)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

三、选择。

(1)

直线与射线比较()

A.直线长些

B.射线长些

C.无法比较

(2)

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条射线。

A.无数

B.2

C.1

(3)

6时整,钟面上分针与时针所成的角是()

A.90o

B.180o

C.270o

(4)

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是()

A.锐角

B.钝角

C.钝角

(5)89o的角是()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四、量出下列每个角的度数。

五、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5o

120o

165o

180o

六、将下列度数的角分类。

95o

49o

12o

163o

76o

180o

90o

108o

179o

73o

85o

360o

124o

115o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七、数一数,填一填。

图(1)中有()条线段,图(2)中有()条线段,()个角。

()个角。

(2)

(1)

八、看图算一算。

∠1=68o

∠1=138o

∠2=()

∠2=()

∠1=50o

∠1=∠2

∠2=()

∠1=()

∠3=()

∠2=()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