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蚯蚓的课件(实用六篇)

最新蚯蚓的课件(实用六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课堂教学规范化的体现。工作总结之家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关于“蚯蚓的课件”的内容,我们希望您能对我们的网站持续关注并收藏它!

蚯蚓的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蚯蚓,知道蚯蚓能帮助松土,是庄稼的好帮手。

2.产生关爱蚯蚓、保护蚯蚓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2.实物蚯蚓若干;3.桃树、蝴蝶、小蜜蜂、蚯蚓图片各一张

4.白纸一张,一支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蚯蚓

1.出示课件:嘘,这里住着一位泥土的好朋友,它会是谁呢?我们请它出来好吗?(引导幼儿呼喊:快出来吧,好朋友!)

2.泥土的好朋友出来了,是谁呢?

3.讨论交流:

(1)出示课件蚯蚓,提问:蚯蚓是什么颜色的?长得怎么样的?

教师小结:蚯蚓没有眼睛,没有手和脚,身体细细长长的。蚯蚓除了红色还有黑色、绿色、蓝色。

(2)引导幼儿观察实物蚯蚓(小组合作观察)

(3)提问:蚯蚓是什么样子的?摸摸蚯蚓,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教师可边小结边在纸上画蚯蚓,引导幼儿一起用手笔划)原来蚯蚓是没有眼睛,没有手和脚,身体细细长长的。整个身体是一节一节的,摸上去很软软的,身体上有粘液。

(4)蚯蚓吃什么?(小蚯蚓原来吃垃圾、还有树上掉下来的树叶。)

二、蚯蚓本领大

1.蚯蚓有什么本领?

2.教师讲述故事:谁松的土

提问:是谁帮小桃树松的土?它是怎么松土的呢?

3.观看蚯蚓松土课件

引导幼儿学一学蚯蚓松土的样子。

4.蚯蚓能帮助松土,是庄稼的好帮手,如果我们在路上看见蚯蚓应该怎么样呢?

小结:我们要保护蚯蚓,看见路上的蚯蚓应该把它送回泥土上,让它快乐地在泥土中松土。

三、延伸活动:送蚯蚓回家

1.小农场里的泥土太硬了,我们把这些蚯蚓送到小农场,让蚯蚓帮助松土好吗?

2.送蚯蚓回家。

蚯蚓的课件(篇2)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计划:蚯蚓世界教学案例(反思性教学)

大型科学活动教学计划(具有教学反思)主要包括活动的**,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准备,活动的过程,活动的反映等,部分了解蟑螂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学习以简单的方式探索蚯蚓,并且可以记录和交流结果,适合幼儿园教师参加大型的科学活动课程。来看看学术案例。活动**:

当我参加体育运动时,我带领孩子们在柔软的地面上玩“攀爬**”。休息期间,几个孩子在附近的花坛里发现了一只蟑螂。通常,孩子们很喜欢小动物,但他们对蟑螂知之甚少。

有些孩子可以用母语说出蟑螂的名字,但观察不细致,不能用口语准确表达自己的外表特征,但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些不知道它是一个怪物,一个坏恶棍。大班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小小的尴尬,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他们谈论的是大胆的孩子,他们用棍子捡起蟑螂,看着他们。

《纲要》建议儿童的**活动应从他们周围的事物开始。生活中有许多无关紧要的事情,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此,我设计并制作了一项科学活动《有趣的蚯蚓》,以指导儿童开展一系列观察和研究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蟑螂的一些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2学会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探索蚯蚓,并记录和交换结果。

三。希望进一步探索蟑螂,懂得如何保护蟑螂,初步形成环境意识。

4愿意尝试和你的同龄人分享你的感受。

5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课件《聊天的两盆花》,几篇文章,实验用品(脚,放大镜,玻璃板,盆,土等)

活动程序:

首先,介绍多**课件的背景,激发兴趣。

老师:昨晚,我听到两盆花在窗台上聊天。一个脸盆说:“我盆里的土壤太硬了,它包裹着我的根,我无法吸收养分。看,我快死了。 “

另一个罐子说:“我的罐子里的土壤很软,我能吸收尽可能多的营养。看,我更加繁荣。 “

师:'为什么两罐粘土不同?里面的秘密是什么? “

(取出)事实证明,小燕草正在帮助花朵使土壤疏松,花朵变得茂密和绿色。然后我们帮助花儿谢谢小燕。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找到了主人公‘蚯蚓’,并介绍了主题。)

2、 儿童的独立性,实验和记录。

1.肖小昌的样子是什么?请仔细看看,触摸并观察。每个人都用盒子学习。(为儿童提供放大镜和透明小盒子)

蚯蚓是一个环节,又细又长,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体上有很多水,感觉很湿。头部有一个环。

(引导儿童观察和了解蟑螂的外部特征。)

潇潇怎么搬家?学习行动。触摸它的腹部。

一个人用刷毛拉伸并缩小了腹部。爬行在刷毛的帮助下爬行。

萧炎有什么秘密?多久了?他能爬到地上吗?它能爬到玻璃和纸上吗?

我**可以快速攀爬?是干还是湿?为什么它总是藏在泥里?

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一些实验研究。(显示**)描述操作方法和要求。

实验1:提供标尺。

实验2: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3:提供手电筒和纸箱实验4:提供软土和硬土:另外,提供换文和勘探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蚯蚓在玻璃上,纸也会爬,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看不到,听不到,但他能感受到光线,还能感受到振动。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

(蟑螂的实验研究和记录分析,利用各种材料和方法感知蟑螂的特性和生活习性。)

第三,以乐趣引领,拓展。

我们发现了许多嫉妒的秘密。你知道你的秘密吗?

蛤蜊粪是婴儿,可以养鸡、鸭、鱼等。

蚯蚓是一种叫做龙的中药。

它仍然是一道菜,营养丰富。

我会处理垃圾。

肖小珍真的很能干,是人类的好朋友。

蚯蚓的课件(篇3)

【摘要】下面编者为大家搜集了“初二生物认识蚯蚓教学设计”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课前,教师讲台上和学生课桌上都放有学生采集来的蚯蚓,这些蚯蚓放在透明的一次性水杯中。)

师:为了学习环节动物的代表──蚯蚓(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上星期同学们已拟定了有关蚯蚓的研究方案,现在我们请各小组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大屏幕显示问题)

1.世界上有多少种蚯蚓?最大的有多大?

2.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蚯蚓?

3.怎样区分蚯蚓的头部和尾部?

4.蚯蚓的表面为什么又湿又粘?

5.蚯蚓的体表为什么是紫红色的?是保护色吗?

6.大雨过后,蚯蚓为什么会跑到地面上来?

7.蚯蚓怎么繁殖后代?

8.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9.蚯蚓冬眠吗?

10.蚯蚓没有眼睛,它靠什么发现食物呢?

生:原来我们认为蚯蚓只有一种,就是我们面前的这种,通过查找资料才知道,地球上已知的蚯蚓竟有两千多种,其中最大的达1米多,真吓人。

生:采集蚯蚓时,开始我们认为很容易,到土中去挖就行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蚯蚓是生活在土中的,但是我们挖了几片干燥的地方都没有找到蚯蚓,大家猜测,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湿润的地方呢?于是我们就想到了下水道附近的土壤,果然在那里采集到了较多的蚯蚓。通过查资料,我们知道了蚯蚓喜欢生活在湿润、疏松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还要具有丰富的有机质。

生:怎样区分蚯蚓头尾呢?乍一看,蚯蚓两端都是尖的,哪是头部呢?它也没有眼睛、耳朵、鼻子呀!可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它有一端活动非常活跃,我演示给大家看,(用投影仪演示)我们想这端可能是头部,为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我们就去看书。书上讲,蚯蚓有环带的一端是头部,我们一对比,发现蚯蚓活跃的一端都有环带,大家都很高兴,因为我们验证了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

生:第4个问题比较简单,蚯蚓的表面又湿又黏,可以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力。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有,书上讲,蚯蚓是通过皮肤呼吸的,它表面的黏液对它的呼吸很重要,它在干燥的地面上会窒息而死的,我们做了实验确实如此。

生:我来谈第5个问题。我们在采集蚯蚓的时候发现,蚯蚓体表的颜色和周围土壤的颜色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呀?是不是因为一般较小动物都有保护色呢?或许是因为它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但我们在研究第4个问题时发现,蚯蚓的皮肤下面密布着许多细小的血管,血液的颜色透过皮肤显示出来,使它的皮肤呈紫红色。原来如此!

生:我们组好几个同学见过大雨过后地面上有时有许多蚯蚓,它们为什么要跑出来呢?我们分析的结果是,大雨不影响它的食物,也不影响它的运动,可能是水太多,它不能呼吸了,才跑出来的。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把蚯蚓放入花盆中,然后浇过量的水,过了一会儿,蚯蚓果然出来了。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做这个实验加以验证。

生:关于第9个问题,我们想蚯蚓可能是冬眠的,因为现在不是冬天,没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开始我们小组想放弃这个问题,后来,有一个同学提议用冰箱给蚯蚓制造一个冬天,经过多次实验、观察,我们发现蚯蚓确实有冬眠的特点,但在真正的冬天,它是否冬眠呢?我们准备到冬天继续研究。

师:想法非常好。

生:我来汇报我们小组对第10个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蚯蚓不能看见东西,或许它是靠闻味发现食物的吧,可是我们给它不同气味的东西,发现没什么区别。蚯蚓也没有触角,不知它是怎么发现食物的,但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有了另一个发现:蚯蚓怕光。晚上它出来活动时用光一照或一开灯它就钻入地下,白天一掀盒盖儿,它也马上就往土中钻,不知它为什么怕光呢?

生:书上讲,将一条蚯蚓切成两段,可以变成两条蚯蚓,可是,我们切了之后,前半段活了,后半段却死了,不知为什么?

师:哪个小组还有问题?

生:关于蚯蚓的运动,我们用放大镜发现,它又细又小,根本不可能用它蹬地使身体前进。所以,它的运动肯定靠肌肉,但我们解剖了几条蚯蚓,还没有找到答案。

生:书上说,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但我们不清楚怎么一回事。

师:好吧,老师来讲这两个问题。

(教师用课件、图片讲了蚯蚓的运动:纵肌收缩,身体变粗短,环肌收缩身体变细长。教师讲完,学生观察。)

(教师用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介绍了蚯蚓繁殖后代的过程,顺便讲了环带为什么在蚯蚓的前端。)

师:蚯蚓是人类的帮手,达尔文讲,如果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那么远在人类生存以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而且还将继续耕耘下去。另外,蚯蚓还可以做药材,它的粪便是很好的肥料,它还可以做饲料。现在人们又发现,蚯蚓在环保中也大有用武之地,某国一个大企业养了10亿条蚯蚓,每天处理造纸废水50吨,排粪便2.5吨。

师:关于这些新问题,请同学们下去继续研究,每组写一篇关于蚯蚓的研究报告。

生:这些蚯蚓怎么处理?

师:你们说呢?

生:养起来,继续进行研究,挺有意思的。

生:放归自然。

生:用来钓鱼。

师:按你们的想法去做吧!

点评:

执教者同时还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并和学生共同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蚯蚓的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能运用观察、猜测、讨论等方法阅读绘本,理解绘本中故事内容。

2、了解日记的基本表现形式并尝试运用图画的方式记录日记。

3、体验阅读和记录日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电子绘本《蚯蚓的日记》二份(封面的日期可以去掉,在整个活动中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蚯蚓跳舞的音乐太过于平淡,。)

2、底板和笔人手一份;

3、桌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猜谜,引出绘本,激发幼儿兴趣

1.幼儿猜谜,引出绘本。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有趣绘本,和一种动物有关,我们一起来猜猜!‘不管翻地或打洞,天生爱动到处钻,松松土来施点肥,人人称我为地龙。’是什么动物?(蚯蚓)(虽然幼儿兴趣浓厚,但是此谜语内容容易将幼儿误导,“翻地、打洞”使孩子误以为是鼠类或者蛇类、,蚁类,虽然在最后孩子能猜出是蚯蚓,但是所有时间较多,时间比例失调。建议可以改用幼儿曾经才过的谜语,即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快速的引出绘本。)

师:大家一起来看看书的封面,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有一直可爱的蚯蚓在写日记。(可以说幼儿的观察力确实很丰富,但是由于教师的提问,所以导致幼儿在叙述时没办法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述所有的内容,因此建议教师的提问改为:“大家一起来看看书的封面,你们看到了谁在做什么?”)

2、介绍绘本。

师: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蚯蚓的日记》。是由朵淋.克罗宁写的,哈利.布里斯画的,再由中国的陈宏淑翻译。

3、引导幼儿讨论:什么是日记?(幼儿回答)

师:什么是日记?日记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寻找答案吧。(通过封面,幼儿能够说出了日记是把东西写在书上之类的概念,此环节提炼幼儿原有经验,然后再抛出问题,引发幼儿带着问题阅读绘本的兴趣。)

二、师幼共同阅读PPT,了解绘本故事内容和日记的.基本表现形式.

1.第一遍阅读,启发运用观察、猜测、讨论等方法阅读绘本,初步理解绘本中故事内容。(让幼儿观察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先引导幼儿观察是什么时间?在看看记录了什么事情?为提炼日记的形式打下基础。)

(1)师引导幼儿阅读第一页

师:这是蚯蚓的第一篇日记,你们知道这篇日记是蚯蚓什么时候写的吗?(10月6日)原来记日记的时候是要先写上几月几日的。在这一天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幼儿讨论回答)

师讲述故事:原来蚯蚓和蜘蛛是好朋友,今天蚯蚓教蜘蛛怎样钻地,蜘蛛成功了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天蜘蛛又要教蚯蚓怎样倒立走路。你们觉得明天蚯蚓会成功吗?

(2)师引导幼儿阅读第二页

师:第二天了,日记上的日期该怎么记录?对了,10月7日,这一天蚯蚓学会倒立了吗?为什么没有成功呢?(了解蚯蚓没有脚的特点,不能吸附在树枝上。)

(3)师引导幼儿阅读第三页

师:10月8日,发生了什么事情?

(4)师引导幼儿阅读第四页

(播放孩子的尖叫声)师:你听到了什么?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她们碰到了什么事情?这跟蚯蚓有什么关系啊?幼儿大胆想象猜测。师讲述故事。(由于教师出示尖叫声时还停留在第三页,所以幼儿在想象猜测时都是以第三页画面的人物、事情进行延续性猜想。所以教师在提示语言上应做改动:“我们接着看下一篇日记吧,看看蚯蚓记录了什么事情?”)

师: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天?你怎么知道?对了,蚯蚓在日记的最上面都有标日期,记录这一天他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你碰到蚯蚓你会怎么样?

(4)师引导幼儿阅读第五页

师:10月9日,蚯蚓做了一件很调皮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蚯蚓今天的日记里写了什么。

(5)师引导幼儿阅读第六页

(播放音乐)师:10月11日,你们听到什么声音?蚯蚓可能在做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到底它在干什么?(这出现的问题与第四页出现的是一样的,所以教师应该在叙述时先让幼儿明白这天的日记写完了。接下去要看第二天的日记,再播放音乐。)

师:它在干什么?它是怎么跳舞的?为什么他只能这样跳?我们一起来学学它吧!(由于整堂课都显得比较顺畅、目的性明确,所以教师原来的意思是想在这环节让幼儿动一动,活跃一下氛围。但是选择的音乐比较平淡,听起来没有兴奋感,而且当引导幼儿模仿其动态时,就应该让所有幼儿站起来模仿,这样更能活跃氛围。)

(7)阅读完后与幼儿共同得出日记的简单含义。

师:看了蚯蚓的日记,我们知道了原来日记是用文字或者图案的方法记录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一件你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你开心,难过,害怕的等,而且每篇日记都标有时间。(应当先试着提炼孩子的的经验。本次课时教师临时改动为:“书看完了,请你们告诉老师什么是日记,日记到底是什么样的?”虽然一开始,幼儿只是说出自己所看到的书本内容,但是经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在最后悦钐说出了较为准确的含义。教师立马在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

2.师幼第二遍完整阅读10月6日到10月11日蚯蚓的日记。

三、启发幼儿根据提示尝试记录日记

1、师用神秘的语气提出记日记的想法,激发幼儿兴趣。

师:这里有张空白的日记,是什么时候的?

师:蚯蚓忘记写10月12日的日记了。我们现在听一听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来帮助蚯蚓把这天的日记记下来。

师:10月12日,作为一条蚯蚓,有三件事我不喜欢:1、不能吃口香糖;2、我的头和尾巴总是张的一样;3、不能穿鞋。(由于这不是发散性的记录,所以教师无法进行示范。但是所提供记录的内容多而杂,所以幼儿在记录时显得比较乱、有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也忘记了能容。因此改用一个小故事的形式,让幼儿记录:“10月12日,今天是我的生日,特别的开心。小白兔送给我一双鞋子,很漂亮,可是因为我没有脚,没办法穿!唉,太可惜了!”预测幼儿可能会出现一幅图代表全部故事能容或者多幅图代表故事的发展。教师到时候在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讲评。)

蚯蚓的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三种鸟的身体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关系的研究,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难点: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

1、有关动物生活与环境的挂图或投影片。

2、啄木鸟、丹顶鹤、鸵鸟及它们的喙、足、爪的特写图片和它们生活及环境的录像带。

3、每组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的盒子(里面涂成黑色并把盒盖的一侧剪掉2厘米),一张同盒底面积一样大的薄膜或吹塑纸,一块黑色湿布或一张吸水纸、干土、湿土。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动物的生存是否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呢?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

(1)提问:你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这说明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2)讨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

(3)汇报设计方案。(让学生充分发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方案完善起来)

(4)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设计的方案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5)分组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请将桌上的扁盒盒底铺一张薄膜或一块吹塑纸,再铺上一块潮湿的黑布,把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扣上盒盖,过一会,再观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提问:蚯蚓适宜在黑暗的环境还是在明亮的环境中生活?

⑤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6)分组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我们继续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是喜欢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提问:怎样创设一个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只是干湿不同的环境呢?

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④谈话:取实验1用过的纸盒,将盒盖和铺在盒底的湿布拿掉,在盒的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湿土中间留下一段距离(约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⑤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⑥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⑦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7)谈话: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认为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8)师生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学生看图片:课本4页插图或复制的投影片。

(2)提问: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3)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4)小结: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周围的环境,动物将不能生存。

3、认识三种鸟的形态结构与它的生活环境总是相适应的。

(1)观察啄木鸟适于捉食树洞中虫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①出示啄木鸟的标本或硬卡纸做的图片。

②引导学生观察:啄木鸟的喙、足和爪各有什么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吗?

③讨论后师生小结:啄木鸟的喙长而坚硬才能捉吃树洞中的虫子;脚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能够紧紧地抓住树干,加上尾部的作用,牢固地支撑住身体直立在树干上,这样的形态结构是它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这也是与其在树上生活相适应的。

(2)观察丹顶鹤适于在水中捕食的形态结构特点。

①出示鹤的投影片或卡片。

②观察:丹顶鹤的喙、足、爪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它必须在水中捕食有什么关系?

③师生小结:丹顶鹤的喙又长又大,便于在浅水中捕食鱼虾和软体动物。它的脚趾都长得特别长,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能行走自如,不致陷于泥泞中。

(3)观察鸵鸟适于沙漠奔跑等形态结构特点。

①出示鸵鸟的投影片或卡片。

②观察:鸵鸟的喙、腿、脚趾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③师生小结:鸵鸟的喙一般长而扁平,上喙比下喙长,适于摄取植物性食物。两腿长而粗壮,趾间有蹼,脚下面长有肉垫,便于在沙漠中快速奔跑。

(4)谈话:通过以上的观察、讨论和分析,你认为鸟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5)学生讨论,并汇报。

(6)小结:鸟的形态结构及其身体器官的特殊构造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4、指导学生用研究鸟的方法研究其他动物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

(1)谈话: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其他动物的生存是否也和环境相适应呢?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充分说明了动物的生存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譬如:鱼类的身体表面有鳞片,体呈纺锤形,用鳃呼吸,大量产卵,用鳍游泳等这些特点都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再如:青蛙的头呈三角形,趾间有蹼,腹部白色,皮肤有黏液,这都是与水中和陆地生活相适应的,而后肢长大,前肢短小又是与陆上跳跃相适应的;宽大的口腔,舌跟前位是和捕食活的昆虫相适应。

蚯蚓的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习简单的对话。

2、借助教师的语态及画面中生动的动物形象,初步学习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3、体验动物们互相帮助的情感,产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1、故事图卡。

2、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出示春天图卡,引出主题。

教师:春天来了,什么花开了?(桃花、迎春花)除了它们还有其它很美丽的花儿也开了,它们是谁啊?(杏花、梨花)它们睡了一个冬天,想要感谢叫醒它们的朋友,我们去帮她们找找那个朋友吧!

2、教师引导幼儿边看图卡,边听故事,边思考问题。

例如:教师说:“大象,是你给我们松的土吗?”教师提问:“是不是大象松的土呢?”

是不是小羊松的土呢?小羊怎么说的?

是不是啄木鸟、小蜜蜂松的土呢?它们是怎么说的?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并等待幼儿跟述故事。

教师和幼儿一起边看图片,边尝试讲述故事,启发幼儿给故事取名称。

4、采取提问的方式,鼓励幼儿丰富故事情节。

还有谁会给树木松土呢?如果小朋友帮树木松土,你愿意吗?你会怎么样去松土呢?

5、情景表演故事。

给幼儿分配角色并带上头饰,表演故事情景。

附故事:

谁松的土

春天,杏树开出粉红色的花。梨树开出白色的花。田野里多美呀。

杏树问:“梨树,我们开出这么美丽的花,可怎么谢谢为我们松土的朋友呀!这朋友是谁呢?”

梨树回答不出来,就问大象:“是你给我们松的土吗?”大象说:“我会浇水,不会松土。问问别的朋友吧!”

梨树问小羊:“是你给我们松的土吗?”小羊说:“我只会拔草,不会松土。”

梨树问啄木鸟:“是你给我们松的土吗?”啄木鸟说:“我会捉害虫,给树木看病,不会松土。”

梨树又问小蜜蜂。小蜜蜂说:“我只会采蜜传花粉,不会松土。”

那么究竟是谁给梨树、杏树松的土呢?

这时,一条蚯蚓从土里钻出来。大象说:“噢,我想起来啦!是这位朋友给你们松的土。”

杏树、梨树感谢蚯蚓,把花瓣洒在地上,表示对蚯蚓的感谢。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使幼儿认识和记忆深刻。让幼儿饶有兴趣地理解了整个故事,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把孩子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起来。使他们体会到了做课堂主人的自豪和快乐。

蚯蚓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2.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整本书,与阅读的书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3.学写日记,了解日记可以写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

一、与蚯蚓的初识

1.出示封面,读题、观察、猜测

师:这可能是一本怎样的书?说依据

2.质疑

师:这位蚯蚓男孩在他的日记里可能会记下什么呢?

二、走进蚯蚓日记,走近蚯蚓

1.学生自由翻阅《蚯蚓的日记》,要求一边读图一边读字。

2.聊聊蚯蚓的日记

①对蚯蚓男孩的第一印象作评价

师:你觉得蚯蚓男孩

你是从看出来的。

②对《蚯蚓的日记》的第一印象作评价

师:你觉得蚯蚓男孩的日记

③进一步认识日记,完成蜘蛛图

师:日记可以写的事情?

日记

3.再读《蚯蚓的日记》

①边读边思

师:你再读一次,你会有想停下来想一想的地方?

哪里让你停下来想,哪里让你想得最久,在想的地方做上简单的记号,在想的最久的地方写下想什么。

②两两分享

③集体交流

我读到,我想。

三、走出蚯蚓的日记,走进自己的日记

1.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①你觉得哪篇日记好像是你写的或说好像就是在写你?

②交流

③小结:好像就是你写的!(出示封底)让我们一起分享了,你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吗?你喜欢这样的感觉吗?

2.欣赏前环衬和后环衬,再次从书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下发各色小纸片,学写日记。

3.加封面和封底

师:(学生完成日记后)如果给我们班小朋友的日记装订成书,你会给书取什么名字?在封面和封底还会加些什么图、什么字?

蚯蚓的课件(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2、能用动作创造性的表现蚯蚓。

活动准备:

大树衣服、图片、营养-报纸球

活动过程:

1、师:这是哪?动画城。

2、今天动画城给小朋友准备什么好看的呢?一起来看。

(1)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2)大树是什么表情?

3、这时有一只老鹰飞来要在这棵大树上安家,突然有一条小蚯蚓从土里钻出来说:老鹰你不要在这棵大树上安家,他就要倒了。

(1)大树为什么要倒呢?(幼儿讨论)

(2)为什么蚯蚓知道而老鹰不知道呢?

4、蚯蚓:老鹰,你去那边的树上安家吧!那边的树很健康。

老鹰:那边?那么远你怎么知道?分明是在骗我。

5、老鹰不明白那么远蚯蚓怎么知道,我们小朋友来把答案告诉老鹰好吗?(幼儿讨论)蚯蚓可以爬很远的地方

老鹰:哼!你那么小,既没有手也没有脚,也没有我这样的尖嘴,没有大大的翅膀,更没有尖尖的爪子,而且还软绵绵的,怎么能在坚硬的地下钻来钻去呢?别骗我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不知道蚯蚓到底靠什么爬来爬去的?(幼儿讨论)利用纲毛抓住粗糙的东西向前爬。

老鹰不相信,生气的一口把蚯蚓咬成两截,

蚯蚓被咬成两截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

6、过了几天,老鹰在大树上生出了鹰蛋,哼,小蚯蚓被我咬死了,再也不会有人来烦我了。

老鹰!你好吗?(蚯蚓钻出)

你为什么没死?

小朋友来告诉老鹰,我为什么没有死,好吗?(讨论)

7、老鹰被蚯蚓气的飞走了。

蚯蚓:小朋友大树真的没有营养生病了,小朋友变成小蚯蚓帮助我搬营养给大树治病好吗?

小蚯蚓变好了吗?快去运营养吧!

8、老师变成大树

提醒幼儿:

小蚯蚓没有手脚,我却发现咱们小蚯蚓怎么在用手爬呀?

或小蚯蚓,你怎么长出手来了呀?

大树吸收营养慢慢舒展开来

大树:我已经有了营养不会死了,谢谢小蚯蚓

9、蚯蚓和大树跳舞

大树:小蚯蚓我的朋友在那边,你们爬过去看看他好吗?

幼儿爬出活动室

蚯蚓的课件(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2、能用动作创造性的表现蚯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大树衣服、图片、营养-报纸球

活动过程:

1、师:“这是哪?”――动画城。

2、今天动画城给小朋友准备什么好看的呢?一起来看。

(1)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2)大树是什么表情?

3、这时有一只老鹰飞来要在这棵大树上安家,突然有一条小蚯蚓从土里钻出来说:“老鹰你不要在这棵大树上安家,他就要倒了。”

(1)大树为什么要倒呢?(幼儿讨论)

(2)为什么蚯蚓知道而老鹰不知道呢?

4、蚯蚓:“老鹰,你去那边的树上安家吧!那边的树很健康。”

老鹰:“那边?那么远你怎么知道?分明是在骗我。”

5、老鹰不明白那么远蚯蚓怎么知道,我们小朋友来把答案告诉老鹰好吗?(幼儿讨论)――蚯蚓可以爬很远的地方

老鹰:“哼!你那么小,既没有手也没有脚,也没有我这样的尖嘴,没有大大的翅膀,更没有尖尖的爪子,而且还软绵绵的,怎么能在坚硬的地下钻来钻去呢?别骗我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不知道蚯蚓到底靠什么爬来爬去的?(幼儿讨论)利用纲毛抓住粗糙的东西向前爬。”

老鹰不相信,生气的一口把蚯蚓咬成两截,

“蚯蚓被咬成两截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

6、过了几天,老鹰在大树上生出了鹰蛋,“哼,小蚯蚓被我咬死了,再也不会有人来烦我了。”

“老鹰!你好吗?”(蚯蚓钻出)

“你为什么没死”?

小朋友来告诉老鹰,我为什么没有死,好吗?(讨论)

7、老鹰被蚯蚓气的飞走了。

蚯蚓:“小朋友大树真的没有营养生病了,小朋友变成小蚯蚓帮助我搬营养给大树治病好吗?”

小蚯蚓变好了吗?快去运营养吧!

8、老师变成大树

提醒幼儿:

小蚯蚓没有手脚,我却发现咱们小蚯蚓怎么在用手爬呀?

或――小蚯蚓,你怎么长出手来了呀?

大树吸收营养慢慢舒展开来

大树:我已经有了营养不会死了,谢谢小蚯蚓

9、蚯蚓和大树跳舞

大树:“小蚯蚓我的朋友在那边,你们爬过去看看他好吗?”

幼儿爬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蚯蚓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发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3、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放大镜、一只浅水碟、一张白纸小棍

教学设计

(一)谜语引入

上课前咱们先猜一猜,读,是什么?(看见过蚯蚓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昨天我们布置了去寻找蚯蚓,你找到了吗,在哪里找到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今天蚯蚓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欢迎他们。通过今天我们对蚯蚓的细致观察,可能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二)实验1:蚯蚓的身体和运动

1、在认识《蜗牛》一课时,我们探究了关于蜗牛的哪些方面的问题?今天你希望了解蚯蚓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板书边板书边回忆蜗牛的运动,食物等)

2、认识一个人首先看他长什么样。怎么就首先看看蚯蚓是什么样子的,他是怎么运动的。

3、你会观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

看:形颜色大小

摸:软硬

闻)

还可以借助一些东西观察,比如:棍碰放大镜

观察的顺序可以是:

然后我们把自己的发现真实地记录。组长领记录表。

4、看记录表的要求,你能抓哪些是关键词。(可以画图,标注各部分名称真实)

5、请男士将蚯蚓轻轻放在白纸上,开始观察。

6、学生观察,教师巡视纪律,指导记录。10分钟

7、展示:看一生画的蚯蚓。画得很细致。有哪几部分,跟你标注的一样吗?两端很相似,怎样区分头尾?环带有什么用吗?可以繁殖。

8、怎样运动的?跟蜗牛一样吗?可以动作模仿。伸缩运动

9、还有什么发现吗?对刺激有反应、

(二)实验蚯蚓的反应

1、蚯蚓会游泳吗?猜一猜有什么反应。

2、试一试,请女生轻轻将蚯蚓放在水中,看有什么反应。(不用担心,他不会伤害人。勇敢)

3、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会说:由此可看出:

4、观看一段视频。现在你知道蚯蚓为什么要爬出来了?

(四)课外延伸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蚯蚓的外形、运动以及反应,可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你有什么办法?(饲养,观察,记录,交流)

蚯蚓的课件(篇11)

目标:

1、 在绘本的共读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小学的生活。

2、 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预测和推理。

3、 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准备:

课件ppt,大钟1个

过程:

一、引出话题:

1、 你们是大几班的小朋友?

2、 你们幼儿园毕业了要到哪里去了?

3、 蚯蚓的小学是怎样的呢?请看……

二、绘本共读:

1、 出示P2:开学第一天,会遇到什么新的事情?

(1) 这些蚯蚓是谁?

(2) 你认为蚯蚓弟弟还需要什么东西?

2、 出示P3、P4:蚯蚓在上什么课?

(1) 语文课学什么?学会认字有什么用?

(2) 音乐课学什么?你们会唱什么歌?

3、 出示P5、P6:下课啦,蚯蚓们在干什么?

(1) 什么叫下课?

(2) 下课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4、 出示P6:晚上蚯蚓弟弟几点睡觉的?

(1) 你从哪里看出时间的?

(2) 这是几点钟?

5、 出示P7:蚯蚓弟弟考试成绩好吗?

(1) 什么叫考试?

6、 出示P8:蚂蚁和蚯蚓弟弟说什么了?蚯蚓弟弟的小学叫什么名字?

三、延续思考:

蚯蚓的课件(篇12)

[活动目标]

1、了解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知道很多动物的生存和成长离不开泥土。

2、认识蚯蚓简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本领(吃垃圾、给植物松土等),渗透情感教育及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孩子的观察、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孩子到周围环境中观察生活、生长在泥土中的动物、并在户外活动中带领孩子玩泥,并设置泥工角、种植角、饲养角,让孩子在操作中了解和自己发现泥土和动植物的关系。

2、泥土、蚯蚓、大挂图、动物图片、音乐磁带、装饰有花草的长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呀,我给大伙带来了一大堆的宝贝,你想不想看一看是什么?”带领孩子找一找,发现泥土。

(二)通过引导提问,让孩子根据已获得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

(1)是什么呀?

(2)你在哪里见过泥土?(通过观察泥土,引起孩子兴趣,发现许多东西都需要泥土)

(3)你见过的泥土里有什么?(引发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他们与泥土都是好朋友)

(三)实物观察,认识蚯蚓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嘘!什么声音?”教师故做神秘,充分引起幼儿兴趣“哇!这里还藏着一堆泥土呢!它在跟谁玩呢?”(引出蚯蚓)

1、这是谁?你知道它的名字吗?打个招呼吧!(Hello!蚯蚓)

2、你看蚯蚓长的什么样?(引导孩子发散思维)

3、(捏着一个孩子的小脸蛋)你看××的皮肤滑滑的、白白的,小蚯蚓跟我们的一样吗?蚯蚓是什么颜色的?(……)你用小手摸一摸它。

4、小蚯蚓的嘴巴在动呢!它在干嘛呢?(引出吃东西)小蚯蚓吃什么?(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吃什么呀?(如果孩子答不出来的话):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你吃什么呀?(蹲下来非常神秘的听小蚯蚓回答,引起孩子的兴趣)小蚯蚓原来吃垃圾、还有树上掉下来的树叶。你学一学小蚯蚓是怎样吃东西的?

(四)以生动形象的故事贯穿,让幼儿了解蚯蚓给植物松土的本领。

1、“你们看这条小蚯蚓要爬到哪里去?我们走路用脚,小蚯蚓走路用什么?你学一学。”让孩子来表现,把孩子引到挂图前。

2、结合情景演示,教师讲故事。

3、提问:是谁帮小柳树松的土?(……)原来是你们和小蚯蚓一块帮我松的土啊!谢谢你们!你们是怎么帮我松的土?(让孩子表现,引孩子离开故事场景)

(五)肢体表现:学做快乐的小蚯蚓,为花园里的动植物松土、清除垃圾。

“你们看!在那边有一片花园,花园里的小花、小草都快长不动了。泥土太硬了?我们一块去帮它们松松土好吗?”引导孩子到装饰有花草的长布下面。

[活动延伸]

带幼儿饲养小蚯蚓。

GZ85.com扩展阅读

最新小数的课件六篇


我发现了一篇在网络上非常适合大家阅读的“小数的课件”文章,希望你能对文章中的情节感到震撼。老师们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给学生上课,每位老师都需要仔细筹备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准备好了,相信老师们的教学质量肯定也不会差。

小数的课件(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P69页例10及“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4题。

教材简析:

“小数除以小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中第10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小数除以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考虑到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难度,这部分教材安排的除法题,被除数的小数位数都多于或等于除数的小数位数。

本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的例题,首先需要解决计算的策略问题,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才能进行计算,第二步需要解决转化的具体操作问题,即根据商不变性质,如何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教学的重点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而计算中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则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清楚地表达思考过程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唤起回忆。

1.去掉下面小数的小数点,各扩大了多少倍?

3.7 0.42 0.001 20.03 2.把下列数各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1.342 15 0.5 2.07 3.找规律,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25÷5= 36÷12= 250÷50= 360÷120= 2500÷500= 3600÷1200= 师问:观察每组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或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引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师:今天,让我们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学习一节新课:小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小数除以小数)

【通过以上的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来。这一环节的安排,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学习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情境出示例10:

(1)师:同学们,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每千克4.2元,买鸡蛋多少千克? 师:你如何理解例题中的有关信息,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式。 总价÷单价 = 数量

7.98÷4.2=( )(学生计算后填写完整) (2)提出问题

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小数除法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得出以前学的除数是整数,这个题目的除数是小数)

师:除数是小数怎样计算?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 ①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②可以应用商不变的性质来实现这种转化,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示范移动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的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具体方法,学会正确进行计算。最后,通过讨论对计算方法适当加以总结。

2.讲解:把7.98和4.2都乘10,变成79.8÷42(板书竖式) 3.自主学习 师:你能把这道题做完吗?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 小结: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二移: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4.启发学生用乘法进行验算,看看上面的计算是否正确。

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认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注意:做题之前审题: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有几位小数?将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移动?数位不够怎样办?

【探索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想到把除数有小数转化乘整数;二是想到转化的具体方法,也就是怎样转化,以及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通过改变相关数量的单位解决问题,不仅能使他们充分感受自主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能启发他们想到:要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要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

三、拓展应用,巩固提高1.指导完成“练一练”。 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主完成。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指名口答。说说上下两道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三第3题

(1)要求学生先观察每题的计算过程,再说说计算是否正确,错在哪里。 (2)引导分析:计算11.5÷4.6是,先要把它转化成哪两个数相除?115÷46商的小数点应该在什么位置?要把5.76÷1.8的除数转化成整数,需要怎么做?把5.76的小数点右移一位后,应该是多少?

(3)引导小结:联系上面的改错过程,说说你有哪些体会。 4.练习十三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强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首先应做什么?(看除数有几位小数)其次再怎么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最后怎样计算?(按除数是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4.练习十三第4题

要求学生读题后明确:路程÷速度=时间,从而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上面的练习突出了计算小数除以小数的关键环节,也注意了形式的变化:既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又有相对完整的计算练习;既有粗略的算法总结,又有细致的错误分析。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相关计算方法的理解,能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提高练习效果。】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补充习题》。

小数的课件(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小数乘小数》。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点的位置变化及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又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2、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以计算客厅面积、沙发占地面积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人教版教材是以计算宣传栏玻璃的面积问题引人小数乘法的学生。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乘法。

冀教版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活动:①先估算一下,再用竖式计算。②动态显示“4.8×3.6”的竖式计算过程:先将两个因数4.8和3.6,都扩大到各自的10倍,变成48和36,然后求出积,使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到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到100倍;最后再看积,由于积已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要使积不变,必须将扩大后的积1728缩小到它的1/100,得17.28。用计算器验算。

本节课的关键是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冀教版教材呈现三个层次:客厅的面积计算,呈现计算过程,给出小数点的位置。沙发的面积,呈现计算过程,未给出小数点的位置,提出问题“小数点应该点在哪儿呢”,引发学生思考。()茶几的面积,学生自主尝试。人教版教材在给出例3的问题情境后,呈现了计算过程,并提出问题“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并通过例4的问题讨论,明确给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得出冀教版教材的编排具有引导性和自主探究性,人教版教材更具有指导性和直接性。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冀教版教材比人教版教材多安排了“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学习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我将目标制定如下: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客厅图片,客厅里都有些什么?

出示客厅相关数据:长4.8米,宽3.6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客厅的周长,客厅的面积)

聪聪家客厅面积有多大呢?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4.8×3.6=

A、估算一下客厅的面积有多大。

B、怎样用竖式计算呢?

(二)、自主探究

1、打开课本自学4.8×3.6的竖式计算过程,小组交流:为什么积的小数点点在7的后面。

2、反馈:为什么积的小数点点在7的后面。

3、出示问题:客厅沙发的宽是0.85米,长1.8米,沙发占地多少平方米?

学生列式计算。

问题提示:小数点应该点在哪?小组交流。

4、反馈:小数点应该点在哪?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5、出示问题:茶几的宽是0.45米,长是0.9米,茶几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A、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B、自主完成并展示。

6、知识巩固

先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再用竖式计算。

2.72×0.8 0.15×0.08 3.7×8.2

(三)课堂小结

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

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小数的课件(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现小数的性质。例4联系学生熟悉的“购学习用品”情境引入,激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用不同方法对橡皮和铅笔单价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试一试”则借助直尺图使学生再次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两组等式的特点,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则是突出小数性质内涵—— “0”在小数末尾的专项教学,同时学习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发冲突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别小看这个“0”,它的作用可大着呢。看,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两个0呢?(屏幕依次出示一组数:5,50,500)

我们再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

2、引发猜想:如果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怎样?猜猜看。(学生自由发表,可能出现两种意见:①受整数末尾添“0”的思维定势,认为小数大小也会随之变化。②由钱数等生活经验认为小数大小不变)

谁的猜想正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举些例子)

[设计意图:从对“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引起大小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小数末尾的0,引发猜想。此时的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可能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目的在于通过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实例作证,体验小数性质的合理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创设购物情境:两位同学去书店购买学习用品后在交流购物情况:小明:“我买1枝铅笔用了0.3元。”小芳:“我买1块橡皮用了0.30元。”你从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证明吗?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可以和同桌交流。

(3)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

①用具体钱数解释: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②用图表示: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其中的3份、30份分别用0.3、0.30表示。因为阴影部分大小相同,所以0.3=0.30。

③结合计数单位理解: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所以0.3=0.30。

(4)感知与体验:同学们想出了多种办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教师引读0.3元=0.30元,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你有了什么想法?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里选取学生熟悉的购物题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学生凭借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判断0.3元=0.30元,“知其必然”。同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知其所以然”,运用多种方法自主验证0.3元=0.30元。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末尾添0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2、试一试,加深体验

谈话:看来刚才的猜想二有些道理。当然,仅仅用一个例子证明是不够的,还得找些其他例子进一步研究,看看这是否是普遍的规律。

(1)出示一把有刻度的学生尺,你能比较出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部分学生可能有困难,随后出示书上填空,看图填一填,再比较。

(2)交流比较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可能出现如下的方法:①结合直尺图说明:由100毫米=10厘米=1分米,得到0.100米=0.10米=0.1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来证明吗?②用计数单位说明。0.100是100个0.001,就是10个0.01,也就是1个0.1。

(3)感知与体验:教师引读:0.100米=0.10米=0.1米,小数是相等的。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小数大小也不变?

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为什么去掉0.100米末尾的一个0、两个0,小数依然相等?”这是学生思维受阻、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借助直观的直尺和小数计数单位等相关已有经验,学生能发现0.100米、0.10米和0.1米之间的关系,这就为小数性质合理性的体验提供了另一素材。通过引读使学生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和小数大小的关系。这就为下一环节的总结概括作了必要的认知准备。]

3、总结体验,概括表达

上面的两个例子,小数大小都没变。从左往右看,小数在怎样的情况下,大小是不变的?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两次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了小数的性质。那么从右往左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4、突出“末尾”,体验内涵

牛奶 2.80元

面包 4.00元

汽水 3.05元

火腿肠0.65元

(1) 小强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得到一张购物单(出示例5):

合计 10.50元

请你帮他找一找:这些物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

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①2.80元=2.8元。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想法一:根据小数的性质,直接去掉末尾的“0”。

得到2.80元=2.8元。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吗?

想法二: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

想法三:2.80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2.8也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

谈话:根据想法二和想法三,都证明了2.80元末尾的“0” 能去掉,看来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合理的。

②3.05元中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可以结合具体数量解释:3.05元是3元零5分,如果去掉“0”,3.5元是3元5角,两者不等。也可以结合计数单位解释。

由此看来,小数中的“0”是否都可以去掉?只有小数哪里的“0”才可以去掉?(只有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

(2)口答练习六第1题:下面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获得上,学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学生在例题以及试一试的多个数学现象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及发现。然而,添上或者去掉的“0”应在小数的“末尾”,这种体验尚未深刻。因此,这一层次通过突破重点与难点的专项教学——辨析具体实例中哪些“0”可以去掉,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小数性质内涵——突出小数“末尾”。]

三、解决问题,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1、小数的化简

根据小数的性质, 2.80元就等于2.8元,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化简下面的小数:0.400 0.080 1.750 29.00

学生独立思考,口答。提问:化简0.080,“0”都能去掉吗?

2、小数的改写

试一试: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4 3.16 10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空。

完成后交流结果,并提问: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10”是整数,怎样把它改写成大小不变的三位小数?

小结:去掉小数末尾的“0”化简小数,或者在小数末尾添上“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这些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果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必须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巩固应用,深化小数性质的体验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观察数轴图,照样子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完成后观察每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0.1和0.10、0.2和0.20、0.3和0.30……每组里的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说明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存在的。0.1=0.10,数轴上这个点还可以用哪些小数来表示?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先涂色表示各小数,再比一比。

交流时结合涂色部分说说涂色时的感受:为什么0.6和0.60的大小相同,而0.6和0.06的大小不等?

教师就图小结: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在小数末尾,不会改变原来数的大小;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不是在小数末尾,小数的大小随之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这两题都是数形结合,借助直观的数轴图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通过正方形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添上或去掉的“0”必须在小数末尾,突出了小数性质的内涵。直观的形能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抽象的数。]

3、完成练习六第2题。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不把0.018和0.180连起来?

4、完成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改写。

交流时重点指导0.5400,80的改写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有的需要去掉小数末尾“0”,也有的需要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

5、完成练习六第5题。

提问: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上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学生独立改写后交流。

谈话:用“元”作单位表示钱数时,因为人民币“元”后面还有“角”、“分”,所以钱数一般改写成两位小数。比较一下,用“元”作单位改写成两位小数后有什么感觉?(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五、总结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么探索小数的性质的?通过对整数末尾0的变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小数末尾0变化引起变化的猜想,并通过生活的实例发现了小数性质的存在。

0的作用大不大?通过在小数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小数的课件(篇4)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基础无非是四年级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和五年级小数乘整数的知识,我们的老师都以这两点为突破口,教学细节存同求异各有方法,可以看出五位老师都是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的。五节课的基本思路大同小异常,都是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自然而又流畅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基本环节大致都分为: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生活即教育”,数学的知识只有来源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五节课,五位老师分别通过新校园教室面积的计算、篮板面积的计算、房屋面积的计算,从小数乘整数的式子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式子。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从学生个体的内心产生急于需要弄明白怎样计算的冲动,而自然过度到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条件。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这一环节大致都是让学生估算,掌握估算的技巧,然后联系原由的学习经验学生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然后重点都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都做到了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在这一环节中,五位老师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有个人独立自学尝试,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讨,有大组合作动手实践的。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运用计算法则,实践联系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五位老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让,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是最后一个评课的,前面评课的老师比较全面的对课进行了评价,我只有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共免:

1、关于估算。

估算的方法比较多样,根据不同的算式,正确的答案可以在估算结果的左右,也可以在两个估算结果的中间,只要学生能说出估算的方法,那么这样的估算都是有效的。而有的老师在课中的估算只涉及到一种,似乎有所缺陷。

估算放在哪里?本节课许多老师都是把估算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放在哪?算式初始,可以根据算式进行估算,大致把精确的结果框定一个范围,也可以放在得出正确结果以后,对这个结果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所以有的老师即使上课中开始把估算这一环节遗忘了,也大可不必把那估算的环节生硬的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其他老师都知道你是把教学环节给忘了,你现在是在补教学环节。忘了就忘了,可以在得出计算结果后补啊,用估算来检验,这样补的环节自然也能很好的完成估算教学。

而且估算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本领,不是在新课的时候当环节交了就好了,当学生在练习巩固中出现错误时,也可以用估算迅速的判断结果的对错。要让学生把估算内化为自己的本领,自然而然的应用于自己的计算中。这点任阳的王芳老师做的比较好,她在巩固练习中最后安排了一组判断题:

(1)1.25*3.2=4……( );

(2)8.05*1.2=4……( ),这组判断第一个需要学生去计算的,第二个计算不如去估算。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明白估算真的很有价值。

2、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体现的教师的情绪,而教师的情绪更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很容易但到,何小吴津老师的课学生的情绪是饱满的,上课是积极的,学生的回答发言既探究活动是活跃的,这和该老师的语言调动是分不开的。作为借班上课,课前的谈话还是比较重要的,要让课前谈话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为课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科学简洁。最起码做到不罗嗦,教师说的少,目的是让学生学生的表达更充分更自由。同样是小数末尾“0”的处理,有的老师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撇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划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化简”,数学语言需要表达的严谨和科学。再次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平等赋予激励的。我摘录了何小吴老师的三句话:

1、同学们你做完后坐好,我就明白你完成了。

2、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老师很满意,第二个发言的学生说得完整老师满意。

3、没关系,我们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教师不经意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会,平等钦敬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3、传统教学媒介与多媒体的比较。

五节课,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使用了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将例题思考过程算式等都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强悍的呈现力和灵活的交互性,让课变的生动,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有一节课老师还用到了7块小黑板,挂在黑板上形成了独特的板书结构。这几快小黑板的作用不亚于多媒体的展示,最起码多媒体展示后就没了,而本课的重点利用小黑板始终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小黑板之间的相互移动与对比也能很好的让学生发现新知、探究新知。至少在这节课上,小黑板的手段不输给多媒体。其实有的课,特别是平时的家常课真的每节课都去做课件,那真的很费时间,而且使用的效果也不一定比小黑板等其他传统教学媒介好,那么我们就要合理利用仅有的教学手段,上出有特色的好课。

4、课堂作业。

公开课不留作业似乎成了惯例。我们五节课都没有布置课堂作业,我觉得作为计算课,在课堂上加强了计算训练的话确实可以不留课堂作业,或者要留在课内也能完成。但我就在想,我们平时的课也能不留作业吗?我们需要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不断努力。作业可以直接写在书本上,今天的课有3位老师直接用了课本将练习写在书本,有1位老师设计了作业纸。

以上的想法比较乱,我是想到哪写到哪,有许多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小数的课件(篇5)

一、复习

0.52+0.48=0.17+0.33=3.6+6.4=

0.8×3=3.7×5=46×0.3=

二、新授:

1、教学例7。

(1)出示例7

(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如果要求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先估计一下。

3.8×3.2≈()(说一说估计的方法)

(4)提出:列竖式计算怎样算呢?

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

3.8×1038

×3.2×10×32

7676

114÷100114

12.161216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讨论得出: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2.16。

2、第65页试一试。

提出:要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计算3.2×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学生尝试完成,展示学生作业)

强调:一个因数分别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原来的积是3.68

3、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2)同桌讨论: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小结: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然后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1题(说说你是如何点出积中的小数点的)

2、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对的要打“√”,不能不打。不对的要打“×”,然后再订正)

4、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说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分析,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将学生的错题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判断,这样的改错效果好于学生改书上的错题。

2、列竖式细化。强调:①小数乘法列竖式时“末位对齐”。②求出积后,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同样多的位数点上小数点。③对于计算结果,要先点小数点再划掉积末尾的0。

小数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将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和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的方法。

教学工具: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1. 复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5.04÷6= 50.4÷60=

(1)竖式计算5.04÷6=

(2)不计算说出50.4÷60的商。(根据被除数和除数变化相同,商不变)

2.新课引入

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1) 列式。

(2) 与前面两题比较有何不同。(板书:一个数除以小数)

(3) 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算吗?为什么?

(4) 怎样列竖式?

小结:一个数除以小数,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相同,商不变”,可通过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3. 基本练习一

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62.4÷2.6= 0.544÷0.16= 12.6÷0.28=

(1)说一说,怎样以上各式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竖式计算,学生1号本上演算,三位学生板演。

(3)集体评讲。注意第三题,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用“0”补足)

基本练习二

1.8÷0.24= 21÷1.4=

小结: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够足时,用“0”补足。

4. 基本练习三

独立完成书22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判断对错,说明错在哪里并且改正。

5.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说一说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6.作业布置。

蚯蚓大班教案


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蚯蚓大班教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蚯蚓大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故事中优美的语言以及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2、培养幼儿喜欢与别人共同生活的良好心态。

3、让幼儿了解虫子的生活习性和本领。

【活动准备】

1、根据故事情节制作挂图。

2、配乐故事录音磁带、录音机。

3、相关角色的头饰和简单的场景布置:花丛、草地等图片粘贴到小椅子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孩子们学着小动物的样子进入活动室。

2、谈话:小朋友,刚才你们学得什么小动物的啊?(老师,我学的蝴蝶飞;我学的小鸟飞;我学的小蚂蚁在避雨;老师,我学的孔雀开屏。)哇!小朋友们太厉害了,想象力这么丰富,好,掌声鼓励一下!(拍手)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有关动物的故事,想知道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吗?(想)。好,请看大屏幕。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看着画面,听老师讲述。(边讲边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1)老师用故事《蟋蟀、蚯蚓》开头的语言导入:那是春天美好的一天,蚯蚓、蟋蟀、蝴蝶和蚂蚁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久,就偶然地遇在一起,它们遇到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幼儿自由猜想,讨论。

(2)教师讲述故事至它们就在那儿成立了它们的家后,提问:蟋蟀、蚯蚓、蝴蝶和蚂蚁住在一起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再次请幼儿猜想、议论(会打架、会找不到东西吃,会没有房子住?会成为好朋友)

(3)继续讲故事至因为是蚯蚓首先想出这个计划的后,提问;如果你是蚯蚓,你会想出一个什么样的主意呢?幼儿自由表达。(让蚯蚓去掉土,让蟋蟀去唱歌,让蝴蝶采花粉,跳舞,让蚂蚁驮食物等。)

(4)继续讲完故事。

2、教幼儿完整地听故事录音一遍。

3、结合教学挂图孩子们自己看图讲述故事,老师适时地给与提示。

刚才小朋友们讲的太好了,现在听老师完整地给你们讲一遍,注意听啊,待会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啊!

4、老师有表情的完整地讲述故事,幼儿可随老师小声讲述。

5、好,故事讲完了,现在让老师来考考你们。

1)、故事中的虫子(蟋蟀、蚯蚓、蝴蝶、蚂蚁)各有什么本领?

2)、它们是怎样相处的?

3)、你有什么本领?

4)、你的小伙伴有什么样的本领?

5)、你愿意和有不同本领的朋友一起生活吗?

6、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听故事录音进行即兴表演。

7、幼儿分别戴上蟋蟀、蚯蚓、蝴蝶、蚂蚁的头饰,进行故事表演。

表扬大胆表现的孩子,鼓励孩子们在动作上有自己的创新。

三、活动延伸: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虫子,它们长什么样子?

2、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把你喜欢的小虫子,用这些废旧材料来制作手偶吧。幼儿动手制作,老师来回指导,并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与卫生。

3、用制作的手偶进行创新表演。

四、结束部分:

1、让孩子们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一起与爸爸妈妈搜集虫子,制作标本。

蚯蚓大班教案(篇2)

一直以来,自己对于科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有着很多的困惑,我认为,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之前,首先对于相关内容应该事先做好功课,对于一些科学现象能够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语言应该做到精确、简练、严谨,而这些也都是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的。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在组织活动之前,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设计活动,如在组织大班科学活动《谁轻谁重》这一科学活动时,我为每组各提供一个天平,接下来在环节的推动下引导幼儿在称重、比较的过程中感受物体的轻重关系,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因为是一组一个天平,导致班级中大部分幼儿不能充分参与到科学操作的环节中,他们充当了观察者的角色,而没有真正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而且,看天平比较轻重这个环节放在大班是否合适?显而易见,对于大班孩子的能力来说,还是太显简单了,所以,活动之后,我对此活动进行了一次反思,教师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硬纸条(或者KT板条)各一份,上面写好数字“12345、54321”,在引导幼儿自己参与到活动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并引发幼儿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轻的变重?等问题。

活动目标:

1、欣赏视频,了解蚯蚓的更多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2、通过科学实验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指导要点:

游戏指导重点应该引导幼儿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关于蚯蚓的其他生活习性,激发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准备。“实验并记录”是游戏的难点,教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一边静静观察,当幼儿之间遇到问题或者有争执的时候,可适时介入,发现现象总结的时候,教师自身的语言应该做到严谨、简洁、准确。讲评也是一个关键,毕竟科学区参与的只是班级中的个别幼儿,有必要可以请这部分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在集体前实验,激发更多孩子探索的欲望。游戏应该有一定的递进性,所以,教师可根据班级中孩子的游戏情况适时增减游戏内容,根据幼儿需求来开展。

师:上次课上,我们已经对蚯蚓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关于蚯蚓的视频,请你们先来看一看,让我们了解到蚯蚓的其他秘密吧!

幼儿之间相互讨论自己从视频中所了解到的其他秘密,相互之间说一说。

教师为幼儿准备一个手电筒,一盘潮湿的泥土,以及一只蚯蚓,请大家将蚯蚓和泥土分开,并用手电筒照蚯蚓,观察其反应,并记录

教师为幼儿准备一盘干燥的泥土和一盘潮湿的泥土,,把蚯蚓放置在中间,观察蚯蚓的最终去向,并记录。

你了解了关于蚯蚓方面的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明天我们游戏可以再试试。

反思分析:

每当下雨过后,我带着孩子来到操场上时,总会发现一些蚯蚓,当孩子们发现这些蚯蚓的时候,他们完全没有丝毫害怕,从他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蚯蚓充满了好奇?“咦?是蚯蚓,大家快看,是蚯蚓”……听到这样的呼唤声,越来越多的小朋友跑过来观看,大家围在一起看着、说着、笑着。另外,这个区域游戏应该建构在“认识蚯蚓”的基础上,幼儿对于蚯蚓的基本特征应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蚯蚓大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倾听,操作,使幼儿知道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活动使幼儿懂得要保护蚯蚓。

3、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及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2、每人一只小盆子,一双筷子;

3、每组一盆水,抹布;

4、蚯蚓示范图,录音,图书等。

1、观察泥土,寻找蚯蚓。

盆子里的泥土是怎么样的?(泥土上面有一个个小洞洞)这是怎么回事呢?泥里藏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

2、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1)蚯蚓长得怎么样的呢?它与其它动物不一样在哪里?

(2)幼儿观察蚯蚓“走路”时的动作,用手模仿蚯蚓走路时一伸一缩的现象。

小结:蚯蚓的身体圆又长,象细细的管子,而且身体滑滑的,软软的,有许多节组成。它与其它动物不一样,它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身体下面也没有脚,它是靠身体一伸一缩向前蠕动的,有些时候还会把身体卷起来。

2、出示放在同一容器中的干湿两种泥,让幼儿观察,泥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边干一边湿)

3、找一找蚯蚓在什么地方呢?想一想蚯蚓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呢?

1、蚯蚓生活在泥里吃什么呢?(幼儿自由讨论,并自己在教室里寻找图书,图片等答案。)

2、蚯蚓有什么作用?

小结:蚯蚓吃的是泥里腐烂的东西,有时钻出泥土吃地面上腐烂的树叶,它在泥里生活,使土壤变得松散,庄稼,植物就长得好了,它的粪便还可以作肥料,蚯蚓还可以做中药,它也是家禽,家畜,鱼最喜欢吃的饲料。

3、蚯蚓的本领真大,但是有一些地方蚯蚓不多,所以我们人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蚯蚓养起来,然后把它送到需要的地方,为人类服务。

四、延伸活动:

1、和幼儿一起到田野里去找蚯蚓。

2、自然角中饲养蚯蚓,让幼儿观察蚯蚓松土的现象。

3、做蚯蚓再生的实验,让幼儿了解蚯蚓生存繁殖的特殊本领。

蚯蚓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阅读理解故事,感知蚯蚓视角里的世界。

会选择一篇日记重点阅读,用记录、交流等方式表达对画面的理解。

初步分辨是非好坏,体会幽默诙谐的画面带来的乐趣与感动。

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课前了解有关蚯蚓的知识;

《蚯蚓的日记》电子版大图书(ppt,网上直接下载);

《蚯蚓的日记》大图书分页布置在教室四周(网上下载,打印涂色);

幼儿人手一份纸笔(纸片剪成小鸡心形状);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对蚯蚓的已有经验

师:你知道蚯蚓吗?把你了解的关于蚯蚓的知识来和大家说一说!

二、播放电子大图书,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观看电子大图书,记下一篇最有趣的日记。

师:有一条小蚯蚓,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自己看到的、经历的或者想到的一些事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他会记录哪些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蚯蚓的日记》吧!注意一边看,一边听,一边记下一篇你觉得最有趣的日记!

2.通过提问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你觉得哪一篇日记最有趣?记录了一件什么事?

三、分散阅读

用记录、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幼儿归纳并理解

1.猜测蚯蚓记录日记时的心情。

师:蚯蚓的日记有趣又精彩,那你觉得蚯蚓在记录每一篇日记的时候心情都一样吗?有些什么样的心情?(高兴、得意、难过、伤心、害怕、沮丧、担心……)

2.幼儿分散阅读,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日记重点阅读并做好记录。

师:日记里到底记录了哪些高兴、得意的事,哪些难过、伤心的事呢?请大家仔细去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一篇你最喜欢的日记。

3.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怎样记录才能让自己或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你记的,记录的是哪一篇日记呢?(引导幼儿讨论在记录时用最简便的方法:即记录日记的日期,记下自己的姓名或学号、标记等)

4.出示记录统计表,汇总阅读后记录的情况。

师:我们用表情符号(微笑、难过)分别表示蚯蚓不同的心情,看看你阅读记录的那篇日记是蚯蚓开心的事还是难过的事,就贴到相应的表情符号后面。

5.分享交流各自的记录,师幼共同分类归纳蚯蚓在不同心情时记录的不同的事。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记录的喜欢的日记是哪一篇?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是蚯蚓高兴的事还是难过的事?

四、深化理解,初步分辨是非好坏

1.寻找蚯蚓日记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需要我们提醒他改进的地方。

师:在蚯蚓的那么多高兴和难过的日记中,你觉得哪些地方他做得很棒,让我们感动并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地方还有些小问题或小缺点,需要我们提醒他改进?

2.记录统计表上增添符号“大拇指、问号”,分别表示“值得我们学习、有问题需要改进”,请幼儿分辨是非,将先前汇总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匹配。

3.出示最后一篇日记,组织幼儿讨论。

师:“作为一条蚯蚓,也有不好过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很小,有时大家甚至忘了我们在这里……”小蚯蚓有担心的事吗?担心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

五、延伸活动

1.区角活动:将图画书放到图书区,引导幼儿进一步阅读书的前后环衬中一张张有意义的相片,观察小蚯蚓使用的桌椅、如何握笔等可爱的形象,加深幼儿阅读的兴趣,深入理解体会《蚯蚓的日记》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思考。

2.游戏活动:会用手偶在表演区中表演《蚯蚓的日记》故事情节。

3.家园共育:继续阅读《蚯蚓的日记》,在家长的指导下用实际行动来保护大自然中对人类有益的小动物;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将自己每天或每周有意义的事用图文的方式记录成日记。

活动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先指导孩子细细品读了其中的三篇日记:蚯蚓教蜘蛛钻地,蜘蛛教蚯蚓倒立行走,蚯蚓和蚂蚁打招呼,从而引发孩子对阅读绘本的强烈兴趣,也渗透了一定的写日记的方法。接着让孩子们自己阅读绘本,说一说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从中可以知道如果哦我们学写日记可以仿照蚯蚓写哪些事情。从中提炼出可以写“家里的事”,“学校的事”,“朋友间的事”,甚至是“做梦梦到的事”等等,可以写伤心的、高兴的、难过的、失望的、丢脸的等等。在此过程中,由于我选取了很多孩子们的生活照进行引导,因此孩子们思维很活跃,想到了很多很多我甚至之前没有设想到的写作题材。本周二我进行了初次的日记写作练习。孩子们写的内容也很丰富多彩,而且也能做到格式正确、语句通顺、内容真实,这让我非常欣喜。

孩子们喜欢这本绘本,并能通过这本绘本学习到技能,我觉得我这堂课的目的就圆满完成了。我以后也会更多地选取一些特定绘本进行教学,希望也能像《蚯蚓的日记》一样,在孩子的心中开出美丽的花。

蚯蚓大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学习简单的记录。

2、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用途。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事先学习观察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观察蚯蚓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动物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教师在白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2、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它像蛇,但没有眼睛;它像毛毛虫,但没有脚。)

二、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蚯蚓到底长得什么样子。请小朋友观察桌上的蚯蚓你能来说说它长的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把观察蚯蚓的样子请小组长在记录纸上记录好吗?

1、每组记录(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的,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2、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3、将幼儿记录的表格以视频形式展示给幼儿。

4、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师:那蚯蚓生活在哪里呢?(泥土里)它吃什么呢?看让我们来看一看蚯蚓是怎样在泥土里生活的。( )看PPT(图一),让幼儿讲述。你们知道蚯蚓有一个什么特殊的本领?(松土)蚯蚓有用吗?观察PPT(图二)

(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小结蚯蚓的用处。

四、拓展知识经验。

1、什么时候会出现许多蚯蚓呢?(下雨过后)。为什么下雨天会有这么多蚯蚓。观察PPT(图三)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2、激发幼儿扮演小蚯蚓的兴趣,模仿蚯蚓爬以及松土的游戏!

【活动延伸】

带着工具到户外去挖蚯蚓。

最后让幼儿看着大哥哥姐姐手拿小工具外出挖蚯蚓的情景图,再次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蚯蚓大班教案(篇6)

活动设计背景:

春雨过后,小草发芽,花儿盛开,小虫儿从泥土中钻出来,大自然呈现出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每天饭后散步,孩子们经常会停下来捉捉小虫什么的给同伴们看,孩子们围在一起叽叽喳喳的。我就及时抓住幼儿对周围环境的一个偶发性的关注点,又利用我园地处农村,离幼儿园不到50米处就有一大片农田的便利,设计了这个活动。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捉蚯蚓活动,引导幼儿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用处。

2.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习惯,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乐于探索的情趣。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先与保育员、保安师傅沟通,说明活动目的与大概过程。

2.安排具体地块,考察周边环境的安全性。

3.工具:锄头、小塑料桶、玻璃瓶、放大镜、白色塑料布等

三、活动过程

(一)捉蚯蚓

1.启发提问:

a.老师准备带你们琪捉蚯蚓,哪里会有蚯蚓呢?

b.怎样才能发现蚯蚓?

2.幼儿分组,分发工具,指定跟随人员(配班教师、保育员、保安)。

3.带领幼儿来到事先已踩点的农田,开始分组挖蚯蚓,要求每组把挖来的其中三条放在白色的塑料布上以便观察,其余放玻璃瓶和塑料桶内带回幼儿园放自然角。

(二)引导幼儿分组观察、交流对蚯蚓的认识

1.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

a.仔细看看,捉来的蚯蚓是怎么样的?

b.用放大镜看看蚯蚓,能发现什么?

c.蚯蚓有没有眼睛?没有眼睛它怎么钻到泥土里的?

2.交流讨论蚯蚓的习性

a.蚯蚓喜欢吃什么?

b.它喜欢怎样的泥土?

c.蚯蚓怎样爬行?

建议幼儿碰碰蚯蚓,观察它怎样爬。

d.引导幼儿观察捉来的半条蚯蚓,问:它还能活吗?

3.交流讨论:蚯蚓有什么用?

(三)整理结束。

(四)延伸活动:继续观察自然角里的蚯蚓,了解蚯蚓的再生、粪便等。

蚯蚓大班教案(篇7)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

(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小蚯蚓丁丁)。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又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可以去查资料,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在活动室一角为蚯蚓营造一个“家”,进行进一步的猜想、观察和实验。

蚯蚓大班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能运用观察、猜测、讨论等方法阅读绘本,理解绘本中蚯蚓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

2、从阅读绘本中了解日记的基本表现形式,尝试运用绘画形式来续写日记,并能大胆而连贯地讲述所续写日记的内容。

3、体验阅读和续写日记的乐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书的封面,你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呢?这个蚯蚓有什么特点?(幼儿回答)

(根据幼儿回答引入)“蚯蚓的日记”是这本书的什么?有几个字?前面的三个字你不认识没关系,但“日记”这两个字你一定要认识。那你知道什么是日记呢?

师:那日记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寻找答案吧。

师:这是蚯蚓的第一篇日记,你们知道这篇日记是蚯蚓什么时候写的吗?(3月1日)原来记日记的时候是要先写上几月几日的。在这一天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幼儿讨论回答)

师讲述故事:原来蚯蚓和蜘蛛是好朋友,今天蚯蚓教蜘蛛怎样钻地,蜘蛛成功了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天蜘蛛又要教蚯蚓怎样倒立走路。你们觉得明天蚯蚓会成功吗?

师:第二天了,日记上的日期该怎么记录?对了,3月2号,这一天蚯蚓学会倒立了吗?为什么没有成功呢?(了解蚯蚓没有脚的特点,不能吸附在树枝上。)

师:你听到了什么?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呢?他们碰到了什么事情?这跟蚯蚓有什么关系啊?幼儿大胆想象猜测。师讲述故事。

师: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天?你怎么知道?对了,蚯蚓在日记的最上面都有标日期,记录这一天他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你碰到蚯蚓你会怎么样?

师:昨天是3月3日,蚯蚓做了一件很调皮的事情。今天是(幼儿回答3月4日),蚯蚓不再调皮了,它变得非常讲礼貌。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 (从蚯蚓的日记里看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蚯蚓今天的日记里写了什么。

师:3月5日,你们听到什么声音?蚯蚓可能在做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到底它在干什么?

师:它在干什么?它是怎么跳舞的?为什么他只能这样跳?我们一起来学学它吧!

师:今天,蚯蚓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一个人,它是谁?蚯蚓和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师讲述故事提问:为什么蚯蚓要这样说它姐姐呢?事实是这样的吗?

(7)阅读完后与幼儿共同得出日记的简单含义。

师:看了蚯蚓的日记,我们知道了原来日记是用文字或者图案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每天发生的事情,可以是你开心,难过,害怕的等,而且每篇日记都标有时间。

2、第二遍完整阅读绘本,引导幼儿进行续写日记。

师幼完整阅读3月1日到3月6日蚯蚓的日记,那3月7日,蚯蚓还会去什么地方呢?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1)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2)请你来帮助蚯蚓把3月7日这天的日记记下来。

2、引导幼儿思考日记怎么记?梳理幼儿经验。

师:记日记的时候我们首先在日记的最上方标上日期(3月7日),写完日期后,再想想会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呢?想好了就把它画在纸上。

3、幼儿自由尝试记录日记,师巡回观察指导(可以请先画好的小朋友,去找客人老师,请客人老师将他的日记写下来)。

4、展示个别幼儿日记,并简单点评。

5、把作品贴在书的后面,引导幼儿发现日记记了几天的事情,其实,3月1日是星期一,那3月2日呢?……原来,在写日记的时候还可以写上星期几,这就是蚯蚓一周的日记。

6.延伸活动结束:你们也想写写自己的一周日记吗?那我们到教室里再去试试看吧。

活动反思:

此绘本蕴含的教育意义深刻,我巧妙地采用记录的形式,用四个符号标记统揽整个故事脉络,以蚯蚓记日记时的心情为切入口,从区分开心、难过的日记开始,逐步过渡到“值得我们学习和需要帮助改进”的环节,深化了幼儿的认知和理解,凸显了教材的教育价值,效果良好。

蚯蚓大班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萌发幼儿对物体膨胀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1、 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陪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客人(出示泡过的和没泡过的两种黄豆)

师:对,这是老师昨天晚上用水泡过的,你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因此,有人叫它黑木耳。你们再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的?

师:既然木耳又黑又硬,我们给它洗个澡怎么样?你们想想,洗澡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分组操作

小结:像黄豆、木耳这样经过用水泡之后,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就叫做遇水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遇水膨胀现象呢?

出示紫菜、菊花茶、茶叶、银耳的图片让幼儿再次观察膨胀前后的变化。

师:你们猜猜如果我们把玉米放在炒锅里经过高温不断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师:小朋友,玉米经过高温变成什么了?(爆米花)爆米花 好吃吗?请问你们吃过爆米花吗?吃过的是什么感觉呀?

师:爆米花好吃可不能贪吃,像爆米花、虾条、薯片这些都是膨化食品,吃多了对小朋友身体可没好处,所以我们平时要少吃。那像玉米这样经过高温加热变大的现象是膨胀现象吗?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遇热膨胀现象呢?

师: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把瘪了的乒乓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呢?想想办法

小结:像乒乓球这样受热以后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也是遇热膨胀。

小朋友,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现象呀?一种是像黄豆、木耳那样遇水膨胀的现象;一种是像玉米那样遇热的膨胀现象。你们回家再找找除了食品以外的膨胀现象好不好?

最新绕口令课件(通用六篇)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都会用到资料进行参考。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最新绕口令课件(通用六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绕口令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学说绕口令,乐意口齿清楚地朗诵绕口令。

2、发准易混淆的字音,虎、兔、股、肚。

3、能分析绕口令,培养想象力。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背景图片、手偶、图谱等。

活动重难点:

学说绕口令。

能清楚准确地朗诵绕口令。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出虎和兔相遇的情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表述:饿极了的老虎在碰到小兔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1、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幼儿猜出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老虎和兔子的生活习性等。

2、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表述。

二、借助手偶表演,让幼儿初步感知绕口令的内容。

1、教师借助手偶一边表演,一边把发生的事情讲一遍。

2、教师提问,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绕口令的印象。

3、教师再表演一遍,幼儿试着说绕口令。

三、借助图谱,让幼儿在理解绕口令内容的基础上,学说绕口令。

四、游戏《我来说,你来做》,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练习发准虎、兔、股、肚等字音。

1、老师说虎、兔、股、肚,小朋友做动作。

2、小朋友说虎、兔、股、肚,老师做动作。

3、一个小朋友说,另外几个小朋友做动作。

五、教师小结:像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儿歌,里面有一些读音相似的字,并且要快速准确地念出,这样的儿歌就叫绕口令。

活动反思与活动成果:

我觉得这节课比较成功,目标基本完成。一开始我用谜语导入,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兴致很高,并且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猜出了谜语,幼儿对老虎和兔子比较熟悉,对他们的生活习性等比较了解,在我提出问题后,他们能够大胆想象并表述,有个别胆小的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也发言了,我很欣慰。手偶表演更是让幼儿大开眼界,他们是那么认真的听,在老师表演两次后,幼儿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内容,为了帮助幼儿记忆,我又出示了图谱,这个图谱对幼儿有点陌生,但幼儿很聪明,在我的引导下很快明白了它的意思,并且学会了绕口令。在游戏结束后,幼儿能准确的`发准虎、兔、股、肚的字音,但对于绕口令,幼儿还不能快快的念出来,所以我在语言区准备了材料,让幼儿多说、多念,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绕口令课件 篇2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多音字的读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2.学说绕口令,并学习得正确、清楚、快速,在说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3.写清楚绕口令活动的过程和参与活动的人物的不同反应,突出一“趣”字。

二、重点难点:

1.抓住比赛的主要环节,把活动过程说、写清楚。

2.观察人物的表情,想像人物的内心,写出活动过程中人物的不同反应。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绕口令若干条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揭示文题

1.课件播放相声演员说绕口令的片断:“扁担长,板凳宽,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2.刚才我们播放的这段录象是相声演员说的一段绕口令。绕口令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语言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这种游戏,好吗?

(板书课题:有趣的绕口令)

(二)绕口令大比拼

1.看到你们这么兴奋,老师猜想你们心里肯定也想试试。(出示绕口令,学生试读)

(1)“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时……”

(2)“吃葡萄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2.师指名读。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在读这两则绕口令时,一定要抓住关键字,如第一则《四和十》,读“四”时舌尖碰牙齿,读“十”时舌尖别伸直。

4.自由朗读,提出要求:准确、流利、快速、掌握关键字。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个个都憋足了劲,老师想知道你们在读绕口令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心情怎样?你们是怎样去克服的?谁来用一段话说一说?(指名回答)

5.指读与评价。

(师指名读。引导学生观察这位同学的表情、动作,并根据要求予以评价)

(三)小结

我们在朗读绕口令时,必须要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读准字音,做到口到、脑到、心到,朗读时必须字字响亮,流利畅通。

(四)越赛越开心

1.老师决定选出三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去报名参赛。我们一起来比一比,选一选好吗?

2.师出示二则绕口令。

(1)第一则《小花鼓》。

(2)第二则《藤条和铜铃》。

3.提出比赛规则:

(1)单独说:以举手为准。

(2)分组说:男女两大组、各小组。

(3)挑战说:上台和老师读一读,比一比。各组进行活动,学生自读、互读、赛读,逐组选出优胜者)

4.小组推荐,进行总决赛。

(1)未参赛的选手当评委,按要求给参赛者打分,被推荐出来的选手再进行总决赛。

(2)其他学生进行观察,比一比谁看得最仔细、听得最认真。

5.组织交流评议。

(1)评委们,你们觉得这些小选手读得怎么样?谁读得最棒?为什么?

(2)老师决定现场采访其中的一位同学:刚才你的表现引来了大家阵阵掌声,能说说你当时的心情吗?此时此刻你还想说些什么呢?

(3)同学们,除了听到了读绕口令的声音,你们还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什么现象?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种句式将你看到的、听到的连起来说一话?

6.小结比赛评议情况。(选出三名参赛者)

(五)越听越开心:

1.下面我们有请三位选手上台。

(1)看到你们个个都面带微笑,老师也替你们感到高兴,能向大家传授一下你们获胜的经验吗?

(2)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比赛过程,在比赛开始前、比赛进行中及比赛结束后,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心里又在想什么?、(组织学生按顺序将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来连起来说一段话)

2.同学们,这三位选手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代表我们去学校参赛。在这,我们预祝他们凯旋而归!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多音字的读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2.学说绕口令,并学习得正确、清楚、快速,在说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3.写清楚绕口令活动的过程和参与活动的人物的不同反应,突出一“趣”字。

二、重点难点

1.抓住比赛的主要环节,把活动过程说、写清楚。

2.观察人物的表情,想像人物的内心,写出活动过程中人物的不同反应。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绕口令若干条

四、教学过程:

越写越开心

1.今天,我们通过“越说越开心”、“越赛越开心”、“越听越开心”的活动,选拔出了优胜者,这开心的时刻你难道不想把它纪录下来留作纪念吗?

2.下面,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令你最开心的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下来。

3.师指导学生习作。

(1)选择你最喜欢的某一情景进行片断描写。

(2)以人物活动为中心,抓住任务的表情、语言、心理写出人物的不同反应。

(3)整个描写过程要突出一个“趣”字。

4.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5.范文引路(略)

6.师生评议。你觉得这个片断写得怎么样?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这个片断紧紧扣住课堂上的气氛,把大家活动时的投入、紧张写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大家严阵以待的样子、开心的样子,读起来引人入胜)。

7.生生互评:同桌之间交换习作,尝试修改。比一比,谁的句子最通顺、最生动。

8.展示学生优秀习作,师给予鼓励。

绕口令课件 篇3

绕口令活动教案

1、理解内容,能区分绕口令中“

六、漏、右”的字音,认真倾听同伴的发音。

2、体验念绕口令“绕口”“快速”的乐趣。

“翻跟斗”**结合的文字**、**节奏、肚兜、绕口令。

一、讨论“绕口令”。

师:你知道什么是“绕口令”吗?你会念绕口令吗?

二、玩玩“绕口令”。

(一)教师展示“翻跟斗”。

1.老师:我是怎么读的? 你听到我说的话吗 说什么

2、教师出示图示:小妞妞围兜兜,兜兜是什么?你围过兜兜吗?(教师出示肚兜,介绍肚兜是中国特有的)

师:左边翻个六,漏了九颗豆,右边翻个九,漏了六颗豆,是什么意思?

(二)幼儿初步尝试念“翻跟斗”——相近字音的练习。

1、大家已经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那我们试着念一念?

2、相近字音反复念:这个绕口令中,哪些字音比较容易说错?(鼓励幼儿找出“妞妞、兜兜和豆豆”、“漏、

六、右”的字音)

三、赛赛“绕口令”(小组挑战)

1、教师幼儿分组朗诵,幼儿互评。

2加上节奏,让孩子们集体挑战。

师:(教师敲打节奏)我们和这个**节奏,也能说清楚吗?(集体朗诵)

3、分组进行比赛。

4、个人挑战赛。

老师:有没有孩子觉得不服气?如果你自己读这个绕口令,你可以挑战它。

四、活动延伸。

老师:你有孩子要挑战吗?回到教室后,你可以向你的朋友提出挑战。

小妞妞,围兜兜,

兜兜里头装豆豆。

吃了豆豆翻跟头,

左边翻个六,

漏了九颗豆;

右边翻个九,

漏了六颗豆。

问你翻了几个大跟头,

漏了几颗小豆豆

绕口令课件 篇4

设计意图:

生活中幼儿有一些字词读不清楚,特别是近音字。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语言互动绕口令《虎和兔》,利用图画组成图谱,并且安排了游戏"巧嘴巴广播和金话筒奖励”,激发幼儿敢说想说,旨在强调幼儿对易读错的字音有更好的掌握。

虎和兔是两种差别很大的动物,绕口令中虎和兔的发音很相似,尤其是“虎追兔,兔躲虎”“兔钻窝,虎扑兔”的句子比较绕口,加上情节生动,充满了趣味性。幼儿从中感受了虎的凶猛和兔子的机灵,在快乐的活动中,让幼儿分辨清楚易相似发音的字词句,初步感受绕口令与普通儿歌的不同。

活动目标:

1、学习绕口令,能比较清楚、准确地读准绕口令中的字音。

2、感受绕口令的节奏,提高幼儿学习绕口令的兴趣。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说绕口令

活动难点:学说难念的字与易读错的字及读不准的句子。

活动准备:

图片、按句子设计的图谱、虎和兔头饰、若干金话筒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这是什么地方,有谁?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老虎吃到兔子了吗?结果怎样?

二、了解绕口令的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看图讲述,了解内容。

2、教师诵读绕口令,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三、幼儿学说绕口令

1、看图谱学说绕口令。(重点说相似的字和易读错的句子)

2、玩游戏:巧嘴巴广播和金话筒奖励。(让幼儿想说、敢说、大声说)

3、跟节奏由慢到快学说绕口令。(通过拍腿、跺脚、拍手、让幼儿感受绕口令的韵味)

四、情景表演,表现绕口令内容

1、教师和一名幼儿戴头饰扮演虎和兔,进行情景表演,其余幼儿说绕口令。

2、分组扮演虎和兔,边表演边说绕口令。

五、教师小结:结束绕口令表演后,教师教育幼儿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惊慌,要学习小兔子机灵勇敢,肯动脑筋,能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

活动延伸:

教师把图片投放到语言活动区,请孩子们讲讲他们之间还会发生生么样的事情。

活动反思:

本次语言活动是我在单位赛讲时的内容,我首先对《指南》语言领域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认识,和本班王老师深入探讨,多次试讲,最终利用生动的图谱、金话筒奖励和分角色表演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对绕口令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且促进了孩子敢说、想说、喜欢说的'欲望。我班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表现积极踊跃,兴趣很浓。尤其是幼儿通过看直观的图谱能很快熟练掌握里面的字词句,不仅解决了重点难点也让孩子们说起来更顺口流利,为幼儿在后面金话筒与角色表演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让孩子们很快跟上节奏由慢到快说绕口令,看到孩子们学的起劲,说的兴高采烈,完全融入故事情节,作为老师由衷的欣慰。

这次活动美中不足的是当我看了应彩云老师的讲座后,才想起来自己画的图片还是有点小,不能照顾到每个幼儿,应该把图片扫描下来做成ppc,这样效果会更好,更容易让孩子们看清楚,不会出现有些孩子很费劲的在伸长脖子看图片的现象,图谱也应该人手一份,让孩子亲自感知,这样给孩子们创设的语言空间会更大,更能引发孩子的说的欲望。

绕口令课件 篇5

绕口令:《天上有星》

活动意图:

《天上有星》是一首儿歌,这首儿歌非常好听,也非常有节奏,说快了就会绕口,所以它又叫“绕口令”。在该语言教育活动中,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培养幼儿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念准“星、鹰、灯、钉”四个后鼻音,熟读绕口令。

2.熟悉绕口令的节奏和韵律。

3.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分四组,每组一套操作图片。

2.黑色展板四块(35厘米×60厘米),展板上分别贴有“图+单字”的标示;花泥四块,分别插着1、2、3、4的数字(作桌牌用);“笑脸花”奖品若干;投影仪,电脑;PPT课件(见图)。

活动过程:

一、玩图片,说单字

1.看图说字。

师:每人一张图片,放在桌子上的篮子里。选一张图片,看一看,想一想,用一个字说出图片上的东西。

幼:台灯。

师:“台灯”是两个字,是用“台”好呢?还是用“灯”好呢?

众幼:灯!

师:请拿“灯”的小朋友把图片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是不是“灯”。

幼:我的是螺丝钉。

师:螺丝钉用一个字怎么说?

众幼:钉。

师:同组人交换图片,这一次你会拿到什么?

幼:灯/星/鹰/钉。

师:请拿“灯”“钉”“鹰”“星”的人举起图片。

师:把自己拿到的图片上的东西用一个字大声说几遍。

2.组内合作排序,组间竞赛说字。

师:同组四个人给图片排排队,看哪一组排的方法多。

第四组:鹰,钉,星,灯。

师:把图片换个位置再试试看。

师:有不一样的说法吗?

第一组:鹰,星,灯,钉。

第三组:星,鹰,灯,钉。

第二组:星,灯,钉,鹰。

师:各组根据自己排的顺序把四个字连起来说说看。

众幼:灯钉星鹰/星鹰灯钉/星灯钉鹰……

师:交换字的位置再说说看,看看哪个组说得对、说得快。各组先自由说,等会儿来比赛。

为说得准、说得快、有合作意识的小组发放“笑脸花”。

绕口令课件 篇6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学绕口令“李小牛”》”!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学绕口令“李小牛”》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锻炼在人前大胆竞赛说的能力,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宽容,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学绕口令“李小牛”》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宽容。

2.锻炼在人前大胆竞赛说的能力。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绕口令配图三幅。

活动与指导:

1.欣赏绕口令《李小牛》(见附录)

2.说说绕口令里讲了什么事?

3.出示图片,请幼儿按先后顺序排图,帮助幼儿理解绕口令内容。鼓励幼儿向李小牛学习,学习他不爱计较是非,会原谅人。

4.看图学说绕口令,并练习。

5.请幼儿五人一组对赛,看谁说的好。

6.请代表上前表演说。

附故事:

李小牛

小皮球,

跳下楼,

一下碰着李小牛。

李小牛,

摸摸头,

一个青包圆溜溜。

青包圆,

揉一揉,

小牛上楼还皮球。

幼儿百科:绕口令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语言游戏,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

不知道本文“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学绕口令“李小牛”》”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