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实用9篇)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实用9篇)。

编辑选取了这篇文章来为大家解读关于“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的最新知识,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对生活又有了新的感悟。 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1】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抱负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迫切的学习,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阅,随着读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彻底的变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口号上,而且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书中讲到:

生本教育的详细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让学生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整体心得。

这些升格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赏,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

在幕后,这些成果不仅是包括课程设计、评价、师资培训等在内的理念和方法,更是一次全面而根本的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的全面更新,代替了理解,真正做到了全面依靠学生。而且,学习方法、课堂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在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学习教育理念,感受学生的教育成就,更要下定决心开展试验,让我们的思想首先经受一次彻底的洗礼。

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认识;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生学***心局部是心得。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2】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读完《谛听教育的春天》,掩卷而思,郭思乐教授的话语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自觉作为一个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谛听教育的春天》文章倡导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强调儿童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主体的学生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朦胧初始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除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外,还需要教师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可是没有领悟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须转变角色,变教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动脑思考—想一想,动手操作——摆一摆,开展实验——做一做,合作交流——说一说归纳提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操作者,实现了教师角色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根本转变。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教师在数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问学生答,所谓的双边活动多以师生交流为主,有的甚至就是把“满堂灌”改为“满堂问”,结果导致学生无精打采,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而如果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为切入口,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求知欲,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则能把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掩卷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呢?联系我平日里上数学课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我会努力将自己的课堂打造成学生喜欢的课堂、感兴趣的课堂,让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主动的去学习。这样,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这是比任何手段都有效的。我也曾尝试过各种方法上课,事实证明,用学生提问、游戏、设计教学活动等引导学生去学习,学生们往往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但如果让他们干巴巴地听讲解,一味地做习题,他们就会无精打采,学习效果也不好。其次要优化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坚持教师引导作用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①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况,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②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学,在学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④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为了在数学课中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探索环节,有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获得解题的方法。例如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的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得。内容不限,具有广泛性和选择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生本教育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生本课堂不再靠教师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课堂成了每位学生展示的平台。在生本课堂中没有老师怒斥学生,打骂学生,惩罚学生的现象,多的是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鼓励和称赞学生。我觉得,像这样尊重、信任、依靠学生就能创造教育的奇迹。“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我们从《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在思考,“生本”就好像是我们的中医,它讲究整体,平衡和顺其自然。我们不该关注孩子生长的其中一点,而该考虑他整体的发展趋势,我们不能割裂一门学科,而应该综合地来看待,我们不能拔苗助长,而该顺其自然。我想,要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能认真落实我们所学到的先进理论,都能给学生以这样自主的空间学习,那么我们的课堂又将是另一番喜人的景象。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3】

我感觉到每天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读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经养成了每天读几页或读几行字的习惯,那种感觉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难忘的多。真正感觉到在一寸光阴里读书比看电视剧多了一些创造的空间。为此,我学会了投资,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买书。

每晚翻开前段时间买的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总被书本的第一句话深深的打动着——“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魂,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我看到有好多朋友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QQ签名,前段时间我也看到周秋艳老师写上了开头一句: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原来我们都被深深感动着。初次看到这段话,心里并没有理解这些话所包含的意义,但就是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书中说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不可能做到我们才变得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变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陈述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目测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就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长大后是论斤称重的。郭思乐教授从这一个现象中看到了我们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从中悟得智慧。让人茅塞顿开。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何曾不是鲜活的生命!把人当作生命来进行教育。

我们经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这是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体现在形式上?每次公开课,赏析课,交流课,都是让我们学习教育的舞台,可这舞台太小,成不了我们的教育思想。那是我们平常给教育画蛇添足,导致了学生在太多的灌输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毛估估”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进行这样的类比: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为了放心天天称重惊扰它。我们不必质疑孩子自己学习的效果,学生本能地生长,自由地发展,到了结果的季节,就会各种各样的果实挂满枝头,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生命的活跃,激扬生命的积极,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如同小猪自然地生活。我们不是常说好学生并不是老师教育出来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么简单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唤起了我们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进了我的心中。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于是教学和教育气血不足,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老师们还要机智的处理这些惊喜,否则可能会扼杀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看到了孩子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梦想着学生欢天喜地地来,依依不舍地走,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喜欢读书学习。

虽然,现在这样的景象存在于我们的一个遐想当中,虽然要达到这样的景象非常的困难,有很多的虽然,但是就像开头说的那句话一样“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不可能做到我们才变得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变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这本《谛听教育的春天》我还没有读完,但对所读的这些内容产生了共鸣。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处在那样的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当中,只要我继续读书,坚持实践,相信会妙不可言。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4】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粗浅的认识。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更看重的应该是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三、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书中“毛估估的智慧”再次阐明了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毛估估的智慧,讲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通过目测来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长,长大后论斤称重。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又何尝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事实恰恰相反,把自由成长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自然的成长,我们有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对他们的成长我们做了太多自以为有效果的事,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太多的灌输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这样总结:“要进行广义的备考,在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不会为了放心而天天称重惊扰它。”同样,对于学生自己学习的效果我们不必质疑,让学生自由地生长发展,到了收获的时节,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果实缀满枝头,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护学生思维的活跃,激扬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展,如同农民手下的小猪自然地生活、生长。

四、教育之善、善待教育。

真正的教育,表现在它关注人自身,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的生命的天性,一切为了学生。它不会为了某种非教育的目的,而去驱遣学生。比如为了凸显分数而要学生超时运作,以损害学生为代价取得我们认为可以得到的成绩。虽然我们并没有恶意,可惜其核心只是对分数的“善意”。单独的追求分数会限制人的教育想象力。我们太注重分数,最后常常连好分数也未必得到,只得到平庸的提高。

我们要比别人更懂得教育,要研究教育的真谛,这样才能真正在教育中躬行至善。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首诗样的文章来结束我的发言。

社会意识当中习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在教育者的意识当中也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这种社会意识让一小部分人有了傲气冲天的优越感,让大多数人伤了心。

这种教育者的意识让一小部分学生有了“王候将相有种”的自信,让大多数学生丧失了“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

对人的积极认识与评价可以成就人,对人的消极认识和评价可以毁灭人,自然亿万年孕育的人的天性是客观的东西,当主观遇上客观,究竟该向右走,还是向左走?自然对人的孕育还在默默的继续。

她不说一句话,我们能领会吗?师本走了,生本来了,教育自然的春天还远吗?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5】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翻开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就被扉页上的这番话,深深的打动着,初次读到这段话,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内涵,但它的确给人留下了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我用心品读了这本书。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既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就化学教学而言,要学好化学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实践活动体验化学无处不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中需重视几方面: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化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其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亲身实践学习化学;再次,给学生化学活动的自由度,充分展示个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参与化学学习,并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6】

寒假,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受益良多。

在书中,我领略了郭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读懂了老子的思想: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他也了解庄子的思想,在书中引用了他的一个寓言故事,说明生命的核心部分是不可拆解的,借以警示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生命体来对待,要忽视其非本质的次要的缺点,而借以保护其根本的和具有发展意义的长处。

从书中,我欣赏了郭教授幽默和睿智。他把抽象的、无形的,难于理解的道理通过举例,通过类比,将我们一点一点地牵引着,走进他的思想,理解他的主张。从让学生在老师所列的数表中发现规律,编写方程和让学生观察梯形,并根据他们既有的学识经验来认识梯形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当下教育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严密的知识点的说教妨碍了人的创造精神,导致了人的积极性和自悟的过程,并无形地销蚀了教学质量。

所以,教育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帮助人的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的学习。从农民买用毛估估的办法小猪和让小猪自然地生活,发展为价值很高的"素质猪"的养猪方法进行类比,强调虽然教育本身是在为工业和科学的进展培养人才,但是绝不以为也用对待工业和物质生产的方法去对待生命,因为对于一个已经在灌注的课堂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学习者,你做得越细,他就发展得越差。只有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才能产生他们的创造,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再创造的能力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从书里,我认同了郭教授真知灼见。他没有一味地否定中考和高考给当今教育造成的`影响,他正视它,并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他将人的学习生涯分成两样:一是平时的学习,二是到终端年级备考。所以我们要进行广义的备考,在学习阶段就必须学习,在睡觉的时候就要睡觉,而不是把整个学习阶段都变成备考,其实这样做已经不是备考了,是在坏考了。在学习评价上,郭教授认为不必过细,过细就会使人陷入只重细节不重整体的行为误区。我们要牺牲自己对于知道学生学得如何的冲动,去除过分的清晰和明察秋毫,用来包容他们前进中的不足,和保护及激扬其向上精神。这样的见识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正确的引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研究教育就是研究人的学习规律和生长法则,就如叶圣陶先生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生态事件。我们的职责是培育种子,扶植幼苗,供应养分,让个体面对土壤、水分、阳光、气候等生命资源,遵循生命生长的自然法则,自由生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走出一个误区:以为我们的整个教学思维就是细分再细分,然后对每个细分把关,抓教学就是抓项目细分的落实,以为教师做得越多,课堂上讲得越精彩,教学质量就会越高。其实这只是在包办代替,包办也就包办啦,代替却是代替不了的,这样做只是让我们的学生"形而上学",只看到了一个漂亮的空壳。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有悟才能参透精髓与规律,有悟才能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所以,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放下身份,去了解我们的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的见识,他们的需求和喜好。大家要澄清认识: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以学生为本,并把学生当成自主的人来看待和对待,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能力保证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地学习。

今后,我将在教学中贯彻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从学生的学出发,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通过我的设计和引导,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让他们自由地思考与实践。我将与我的同行们一起努力,使每一个课堂生机盎然,使我们的校园春色满园!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7】

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可它成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了吗?它体现为我们的教育行为了吗?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所以生本的课堂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老师说得少,学生就说得多,老师做得少,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从中感悟了,就形成他们头脑中稳定的精神财富。一切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老师是依托学生资源,唤醒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学生成为教育真正的主人,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生命精彩的舞台,这不正是教师职业意义之所在吗?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困惑,就让我们从《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8】

一次,在师大听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讲作文课,让学生叠纸飞机,然后观察老师们的表情动作,学生很兴奋,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体悟式的教学。

郭思乐教授在《谛听教育的春天》中说:“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书中介绍了一个例子:“一个移居到另一个国家的孩子,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进行语言教学,那么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因为他是从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遗忘。如果请一个教师去教的话,即使在教学中使用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这个孩子的学习速度也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所以说我们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感悟。但是,个人以为,感悟更侧重于从思想上领悟,而体悟还有格外的一层,即全身心分人参与到活动中得到的感受,所以在这里我换成了“体悟”。

20xx年已经工作三年,开始重新教初一,我当时很困惑,怎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才是让学生有兴趣而且有学习效果的课堂,这时,我校派优秀教师去南方学习回来,当时派去的老师回来向我们讲那边的学习状态时都非常兴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们神采飞扬地向我们讲述一种新的上课模式——生本教育,在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和老师是怎样达到了一种双赢的状态,老师和学生教的轻松学的快乐,而且效果非常好,仅仅几年级的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已经达到了高中水平,我们的兴趣被极大调动了,对于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第二年,我校又陆续进行了多次多种形式的学习,然后就全面展开了这种学习。

就个人的感觉来讲,也可以说是非常兴奋的,我在教05级学生的时候,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应该是老师教的学习,不可以把更多时间给学生,否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还记得,当时或许还是年轻,学生在初三的课堂上往往是没有什么太大兴趣的,因为复习的知识比较多,所以自己就大量的“灌溉”,结果,自己一堂课下来很累,嗓子也疼,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几乎要睡着了,没有乐趣,更关键的是没有效果。生本以后,我突然回忆起自己在小学的课堂上的兴奋,我越发感觉到了——具体比抽象更加能够产生好的学习效果,或者说实践比说教更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讲讲自己的体会,小时候,学习自然课,老师让我们从家里带些果实或者种子,我们在农村,学校后面就是田地,于是在下午上学时就从学校后面的地里挖来人家收完剩下的瘦小的胡萝卜,还有从自家带来的苹果或者大枣等,老师给我们讲知识,大家多很兴奋,现在那些知识还在头脑中留着,印象深刻,老师叫我们写作文,让我们到村后面的大堤上去观察秋天的景物特点,我们奔跑着到那里,坐着站着跑着跳着,我们听到风中的大树在咣咣地晃动树干,我们看地上的野草颜色慢慢枯黄,那种对于自然的感觉的确为我以后感受生活抒发感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时我引用到了刚刚学到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的作文写小草好像再给我们说:“永别了!”自以为很有文采,老师给我改成了“再见了”,意思是明年可以再见到,我觉得语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门学科,而且是生活化的一门学科。

于是,当学习了《谛听教育的春天》之后,我才明白这就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有兴趣地学习,其实也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最近的两年教学中,我力争使自己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角”的位置上,而且,尽量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生活之美,记得在初二时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展开了一个话题——你是否欣赏陶渊明?要求有相关资料佐证你的观点。当时0801班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于现实与理想,清高与世俗,细节之处见精神与不拘小节的矛盾等问题的争论固然有些许偏激的观点,但是,没有一个同学不是兴奋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活动之中的,那节课学生要求拖堂,一直到下课三分钟才强制下课,我在想,如果当时我只是总结人物形象,虽然看起来差不太多的问题,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远不如此,而且对于人物的理解不会有自己的思考,不会更加全面立体,这就是学生参与课堂了,我想学生对于这样更加“生本”的课堂是感兴趣的。

后来,在今年教初三时,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努力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位置,比如写语文测试前的状态,学生写得很真实很生动,比如让学生分析中考试卷,学生的感触很深,他们又兴奋也有压力,让学生成为主人,他们才会很乐意去做一些事情,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自己应该在这方面再继续探讨和努力,力争让学生和老师都有所收获,快乐充实地学习,有效果的学习。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9】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不经意间,被扉页中的一段文字吸引:"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在这富有诗意的文字深处,有着睿智的哲理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依靠。我作为一名青年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怎么才能找到一种轻松有效的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快乐的教学方式呢?当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个理论时,眼前不禁一亮,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一个使受教育者永不后悔的理论,是能给教师学生带来快乐的一种理论,它让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断,学而不厌。而《谛听教育的春天》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于它始终坚持整体地,动势地、实在地看生命体。它不相信某一个局部的数字,比如斤数、长度等等。生命固然是可以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其某些形态的,然而生命又总是逸出在我们的刻画之外"。而我们的教育喜欢用一些显性的条目来量化生命的成长。从大处的课程标准到小处的课时目标,我们总是把太多的希望寄予教育,寄予教师,寄予教师的教,往往忽略了寄予学生的学。特别是大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放心地让他们去学,而是牵着、领着、引着。我们因此变得心力交瘁,学生因此变得负隅顽抗。

"农民比我们聪明,他们不会丝毫怀疑一个事实:小猪是自己吃东西长大的,因此不需要经自己转手,一旦明白这一点,对小猪的判断只简化为毛估估"。我们基本上不承认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促使学习者的成长,这种成长依靠学习者自身。我们已习惯了要给他们的成长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眼前的成长才是我们承认的成长。比如,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从70分提到了75分,我们说他进步了,他成长了。为了这5分的提高,我们曾多次辅导他,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曾大量机械地重复着一项作业,我们出题,孩子做题,我们批阅,孩子改错。这5分的成果里又有多少孩子的主观能动?我们不得而知。而最直接的"成果"是我们和孩子越来越远,甚至越来越对立。但是教育的现状又不得不让我们老师总是纠结于这显性的、冷冰冰的数字上。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我们要做的事情大大简化,而学生可做的事情则大大扩充了。所以,培根是我们进行生本教育的关键。简单地进入培根,又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学习权力的关键,是教育或教学给予每个孩子的基本待遇,不给以培根,就是教育或教学的基本的失算,也是整个学习被动的直接原因。培根必须交给孩子们自己做,这又是关键的关键。"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所以生本的课堂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老师说得少,学生就说得多,老师做得少,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从中感悟了,就形成他们头脑中稳定的精神财富。一切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老师是依托学生资源,唤醒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学生成为教育真正的主人,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生命精彩的舞台,这不正是教师职业意义之所在吗?

虽然对于生本教育的具体实施,我心中还是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这确实需要一段调整的过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这个过程刚开始也许并不完美,但是我内心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老师要承认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或者是通过讨论后共同解决。"生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师放开手,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读书感悟,要求学生提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我们作为老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他们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相信他们有无尽的潜力。

"生本教育"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活力,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把学习当成是一种需要,乐此不彼,焕发光彩。没有人会拒绝快乐,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力。面对快乐,学生哪有不喜欢学习的呢?

GZ85.Com扩展阅读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就作者所写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而言,往往能够引发人们深思。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通过撰写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对“教育的真谛读后感”进行深入了解吧!请在阅读本文时注意引文和参考文献的引用!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1

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

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题记

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

爱——教育的真谛

——读《美丽的教育》有感

“面对孙蒲远老师,我心里涌动一种崇高的敬意和巨大的好奇,使我无法拒绝这本书的强烈**。”,是的,正如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所说的,当我拿到《美丽的教育》这一本书时,当我翻开书本,看见一个个鲜明的案例,我就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确切的说是被孙老师的的人格魅力,教育艺术所吸引。

我刚刚踏入教师的岗位,我刚刚成为世界上最小的教师——班主任。官职虽小,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自从当上班主任那天起,我每天面对着许许多多的琐事,比如谁谁打架了、谁谁作业没写了、谁谁的家长来告状了、谁谁值日逃跑了、谁谁校徽没戴等等,没完没了的琐事让我喘不过气,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的教育天空是灰色的。

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教育是美丽的,但孙蒲远老师却能用宁静的、美丽的心情来看待班主任辛苦的工作,她将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这些美好的风姿带进我们日常的教育生活之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教育图画,为学生编写了一个美丽的教育童话!

为什么孙小姐能创造美丽的童话?我读完《美丽的教育》这本书以后,总结出一个字——爱。那么爱是什么?孙老师用具体的行动告诉我们:

爱就是尊重

故事1:当看到后进生小郭同学举手时,孙老师激动地对全班说:“郭某能积极参与学习,我们特别欢迎,他就是念错十个地方,我也不批评他。

”这暖暖的一句话里,有鼓励、有尊重,更让其他同学对小郭同学也十分尊重。结果,孩子只在一个地方磕头,没有说错话!这个孩子爸爸原来几乎天天打他,家里几天就得买一把新笤帚,孙老师教他后,和爸爸及时进行了沟通,爸爸就再没有打过他。

一天,他突然问孙教师:“孙老师,您哪天生日?”“你问这个干什么?

”他哭了,一边哭一边说:“您对我太好了……我想长大了报答您……我有您这样的老师觉得很幸福。”孙老师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着他的手……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人们常说:

“尊重就是坐在一条板凳上”,尊重就是平等。老师越尊重,学生越自信。作为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将心比心的思考,设身处地的比较,推心置腹的教诲。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体验到被别人尊重的滋味,享受被别人尊重的幸福。只有这样他才能学会尊重别人。

爱就是信任

故事二:有一个三年级的女孩没有完成作业,批评没有效果。孙老师试着用孩子的方式与她“拉钩”,约定完成作业,居然取得了成功。

这位女生在日记里写道,当她不想写作业时,想起了孙老师,“老师温暖的手紧紧地拉着我,我怎么能辜负老师呢?我要守信用,不能骗人!”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也信任学生。唯有信任,才能和孩子交心,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才能找寻每个学生的长处,才能捕捉每个学生的亮点,以便制造机会,架设平台,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自我,在信任中汲取力量,在鼓励中茁壮成长。

爱就是责任

故事三:一个女孩患有耳聋。由于担心影响全班的平均分,父母决定让女儿辍学。但孙老师执意留下她。

她说:“如果我班的平均分低一些,这只影响我个人的名利问题,而这个女孩能不能上学可是她一生的问题。”孙老师让这个女生坐在第一排,看她的口型上课,终于使她读完了小学,升入了初中。

后来,女孩成功地参加了工作,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天,她带着爱人来看孙老师,很感动地说:“要不是您,我妈妈说我现在只能打哑语和别人交谈,谢谢您,老师,谢谢您。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承担责任。德国诗人歌德讲: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的一种爱”。 也有人说,教书育人是世间一部很大很沉的词典,而“责任”是这部词典里最重的一页。的确,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面对着天真可爱的学生,走进那明亮庄严的教室,站上这神圣无比的三尺讲台,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爱,因为责任,我们关爱学生的生命;因为责任,我们爱岗敬业;因为责任,我们总是用爱心呼唤学生,带他们走向新的辉煌。

爱就是理解

故事4:一次,孙老师接过学生送来的一团看不出模样的用画报贴成的东西时,想笑,看着学生庄重的样子,她忍住了笑,努力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终于看出来了:“一个机器人!

”“对极了!”学生高兴地叫道。试想,如果老师随便一句:

“这是什么破玩意儿呀?”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诗人泰戈尔说:

“爱是理解的别名”。理解有多深,爱就有多深。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有师生之间的友谊。只有有了感情,才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爱就是宽容

故事五: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上厕所。如果去的时间长了没回来,孙老师会让另一个学生带着手纸去厕所,看看是不是那位同学碰到了什么困难?

有人担心,如果你这么宽容,会不会让孩子一上课就养成上厕所的习惯?孙先生摇摇头说,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孩子们没有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也宽容学生。宽容不仅是一种信任和鼓励,更是一种仁爱。

试想,学生看不起老师不看不起学生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肯定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如果你认定一个人是璞玉浑金,缺的只是琢磨而已,那么,尽管他身上有一些小缺点,你的宽容也会使他成为一块璞玉。

通过孙老师的这些教育故事,我们知道: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尊重,一种责任,一种理解,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能震憾人们的情感,那就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但孙先生对学生的爱就像涓涓细流。它虽然沉默,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灵。虽然平凡,却能在平凡中孕育出惊人的伟大。

可见,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否则“教书育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不是亲人,而是亲人,我们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传递我们的爱:

热情地面对全体学生

热情的面对全班同学,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师”进而“乐其师”。教师只要付出爱,就能得到爱,体验爱。因此,爱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教师的爱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这就是爱的感染。

反之,如果教师用粗暴**的教育方法去对待学生,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去数落学生,那么,教师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给学生的心灵投下阴影,让学生内心感到痛苦和教导,反而会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这些学生还会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还会发展到厌恶老师、厌恶学习、厌恶校园生活,导致自暴自弃,消极无为,不思上进,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们知道,爱优生、好生,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不是困难的事,而要爱那几个为数不多却令人头疼没商量的差生却不是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们需要平等面对的现实。我们要认识到:

差生也是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把这些学生搁在一边,漠不关心,或一味批评、漫骂。不要在有意、无意间让学生觉得你看重这个,忽视那个。例如,下课了.

许多学生围了过来,想与老师交谈,当教师面对的是优生时,教师脸上是笑容灿烂,边说边点头,流露出的是赞赏与肯定.而当差生挤过来想与教师交谈时,教师却马上眉头一皱,用不满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更有甚者,或用手将他推开,或自己转过身子背对此生。每个老师都应该清楚,我们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

因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仅仅不训斥、不指责、不苛求他们,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自己的非语言方面的行为在与学生交往中作用。老师应该让所有学生觉得老师对我很好。 老师喜欢我。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整个社会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心中的一种爱,比培养任何一种名花都需要更多的关怀和耐心。教师不仅要爱聪明的、漂亮的、健康的、稳重的、学习好的和家庭富有的学生,教师还要爱迟钝的、残疾的、调皮的、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和家庭贫寒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

爱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

在移情中,善于与学生沟通

所谓“移情”,就是指自己在觉察他人情绪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绪。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

“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感智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移情”这一心理互换的方法来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发生的事情。

这样,你往往可以得到两倍的结果与一半的努力。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学生进办公室,要向老师报告,而老师此时谈趣正浓,因此,学生刚开口说话,或说了半句,或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极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别来烦我!

教师这样粗鲁地对待学生,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情绪、学生之所想,能跟学生心心相印吗?如果老师能从前来报到的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那么他就会体会到学生的无奈。他是抱着求助老师的希望来报告的。

如果老师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体会到学生当时的心情,就可以避免不和谐的场面。

实际上,这里面也有一个师生理解的辩证关系。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那么相应的,学生也一定会产生“我要好好学习”“我要对得起老师”“我一定要出色”这些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会用行动来回报老师;对于教师来说,其实也有一个“被认同”的问题。自己的学生是不是能认可你,你在教学中是否能如鱼得水,这都取决于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程度,沟通的成效。

人是情感动物。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重视情感。也就是说,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是“动之以情”“以情育情”,还是“一意孤行”“惟我独尊”?

显然,前者能在师生之间引起更多的情感共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里的任何地方:教室、办公室、走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说的这些话:我懒得对你讲了,你不要拖欠作业了,拖欠作业最后受害的是你自己;我这样做是为了你的孩子。如果他不改过自新,后果将不堪设想;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总是给我捅漏子,你不会学学好吗?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到老师在为学生着想。老师讨厌铁,但不喜欢钢。但事实是如此吗?事实上,老师留给学生的信息是:

我不好,我没救了!至于自己究竟该如何做,学生却是稀里糊涂不明白。教育是一门艺术。

面对千差万别的个性和千千万万的学生,如何引导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教师要对学生少警告、多鼓励。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是这样,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建立亲密无间的新型师生关系,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教师是否有与学生讲民主平等、把学生当作朋友的意识。如果不树立这样的观念,还会一味地坚持自己是师长,惟我独尊,颇指气使,自己是金口玉言,只能你听我的。这种家长式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是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翁得到了认可。首先,作为学生,他们渴望被尊重、理解、接受和认可。他们也对民主和平等充满热情。

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密切的新型师生关系,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2

《 教育的真谛》一书,是教师必读的书籍,里面的文章透着真切、富有哲理,引起我的反思。当前,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这一点已为世界所公认。加强人文教育是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其中一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遇到的几位名师。通过一些小事,他们显示了老师的优秀。并从这些教师身上总结出名师的崇高形象,他们是我们教师的学习楷模,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学习楷模。

教育是历史和人民赋予教师的艰巨而神圣的使命。在这其中有对学生进行灵魂、行为***塑造;有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指导;还有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导。作为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正确的观念引导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人,塑造综合能力强的人。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使我在处理学生、班级的各项事务中积极探索、用人性化的管理教育方法与手段,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进步、身心发展,经常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表现加强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具有深厚的凝聚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会直接产生,随着迁移功能的发挥,学生对教师的爱会转移到喜欢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效果。

教师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的热潮和教育的成果。

我认为对待学生,要能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学***上使他们能感到公平、公正,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力求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待学困生, 要有耐心,尤其是对待行为偏差生,更要体现教师的情怀,人性的关爱从尊重做起。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如果我的学生什么都做不了,他们应该先做。所以我必须言必出,行必果。

这样,我才能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能自学好于言传身教,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能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生的潜能是靠教师去发现,去挖掘的。有很多孩子在学***别懒惰没有吃苦的精神,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激发出热爱学***望,让她体会到学***趣,那样才会有动力。

教师的人文素质和师的师的育的核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更多的关怀会点燃希望的火花,让他们散发出更多的光芒。《教育的真谛》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改变了自己传统的教育观念,今后自己会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3

——做一位正心启智的大师

假期里,我有机会阅读了张敬义老师的《探索语文教育的真谛》,并深深地被里面的精彩内容所吸引。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鲜活典型的操作案例、简洁明了的语言比比皆是。

“在语文教育的天地里,有许许多多的境界,而所有的境界都是需要用心灵默默感受、体验的。《孔子游春》可读、可思、可品;圣人孔子可以唱歌,尊重和教导人们学会成为大师。”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情酣意畅的课文,与它对话,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精神;走进它,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与圣贤哲人对话,感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刻的课程话语,闪现教育智慧。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不愧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自然和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人的天性原本是同自然想通的,他遵循自然之道,把大自然当成**们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可感可悟的大课堂。他与**们朝夕相处,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于教学相长之中,于歌舞同乐之中,形成了师生之间的笃厚情谊。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职业的敏感,就要像孔子以洞明世事的目光看待“水”一样,穿越时空的隧道,看懂《孔子游春》,以一种千古默契,走进一个现代人的教育境界。要做一个正心启智的大师,需要感悟,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体验,需要全身心投入。

一、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境界。

“学而不厌”就是向自然、向社会、向生活、向书本汲取生命的能量。比如,读《人类的“老师”》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动物能够模仿人的动作,但不能模仿人的思想,人可以模仿动物,成为天使,放飞心灵;读《最大的麦穗》能明白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同时还能想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读《孔子游春》能联想到孔子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洞明世事的敏锐眼光,正心启智的教育智慧。

“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可贵的品质,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果你把教育当做谋生手段来做,你的最高境界只能是一个“边缘化”教师;如果你把教育当做工作来做,你的最高境界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如果你把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来做,你的最高境界就是始终把自己看做事教育之路的探索者。

2、 我们应该有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教育情怀。

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人,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乃至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教师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影响学生领悟与体验生活和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仅用眼睛而且要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作为学生朋友和知己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才能走进学生中间,洞悉他们的奥秘,学生也才会把自己的困难、苦恼、高兴和过失诉说出来,从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和紧张的解除,才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使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孔子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教育实现和未来的一盏明灯。他虽然离去两千多年了,但他亲近大自然的思想,他洞明世事的教育睿智,他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情怀,至今仍然能冲击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4

之所以选择接触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同事的介绍,很大一部分是书名。这学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两遍这本书。

第一遍没怎么看懂,就是为了看完它。认识这本书的作者是:严育洪,无锡人,江苏省特级教师。

第二遍再看,有些初读中没发现的意义就跃然纸上了。我想有机会,我还会看第三遍。毕竟,就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需要一些合理的、不累人的工作方法。

先来介绍一下吧,全书分为两大篇“师心”篇和“师德”篇。“师心”——做一个有心的明师,“师德”——做一个有道的名师。其中的案例与思想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跟大家谈谈严老师的“师心”篇,这其中有十五个主题,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个主题,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教师,一生做好一件事”这个篇章,读完后,我知道了,我们教师成长需要在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规划,要专一,要认定一个目标走到底;教师成长还应该 “不规定,不划一,不死认一条道路走到底”。总之,,就像魏书生说的认定了走的路对了就“守住守住再守住,从不折腾”,相信总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教育领域有句话说“你心有多新,你的舞台就有多新”。这句正好应验了严老师的“教师,富“人”先富“心”的篇章。确实我们教师专业离不开书。

只有博览群书,学以致用,才能在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无论遇到哪个学校的老师,问他们说当老师忙不忙?我敢肯定90%的老师回答是“忙”。的确,社会对我们的教师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是学生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还是社会生活,都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所以我们说忙啊、累啊!今天看了严老师的——“教师,每天为自己挤出一小时”这个话题时,我感觉对自己的“忙”理出了头绪。以后不要随意工作,很容易浪费时间。

那怎样才可以节省时间呢?首先做事要有计划,有重点。有了这两个前提,做起事来就没有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浪费时间了。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要大胆地让他们管理班级内部事务。你只需要控制他们旁边的方向。那么每天为自己挤出一小时来做什么呢?一位名叫富兰克林·费尔德的人说:

“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么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所以不管我们的老师有多忙,你都有一点时间来阅读,思考,练习技能和培养你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所以我们要有水一样的渊博。

只有胸怀博大,旁征博引,看得多才能想得出,想得出才能说得清,说得清才能做得好。只有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每个人的头脑中,人们的思想才能被分享。水总是勇往直前,遇到障碍,就会在完成积聚之后漫过去。

如果实在不行,就灵活的绕过去,最终它会达到要去的地方。我们老师在工作中就需要水的这种“灵性”。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要每天更新方法,以便吸引孩子的学习,那我们就有水的“灵性”来应付这万变中的不变。

作为一个教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其实就是生活学***感悟,老师们,为了我们教书不再有“累”,请你去看看严老师的第二篇章——“师道”篇吧,他将带你离开“累”的教坛。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5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崔鲜花

在我校这学期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真谛》确实是一本好书,尤其对于在语文教育的天地里迷茫、困惑的我来说,它犹如暗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行。

正如高林生老师评价的那样:“这是一位思想者留下的脚印。它朴实、生动,几乎可以触及。

他有实践的目的,有真情实感,有启发性的智慧,坚决不回避困难。读这些脚印可以增加勇气,获得灵感,变得虔诚,品尝快乐。”读完这本书,我感到理想的语文教育似乎离我越来越近,语文教育的理想在我眼前好像越来越清晰。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各种教学理念争鸣,这使得语文课程改革成为一棵老树,也充满了生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层出不穷。这些铺天盖地而来的教育理论专著,由于过于“专一”,过于艰深,“往往只停留在抽象的理性的思辨的层次上,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广大教育工作者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得要领,不管用。

” 理论的“空中楼阁”往往只能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感觉,带给人的多是思索之后的迷惘与混沌。

在山花烂漫同时又是泥泞坎坷的课改长征中,广大一线教师急切地渴望得到一把能够支撑着自己稳步前进的“实践拐杖”。《探索语文教育的真谛》应运而生,真正地为我们铺设了一道理论与实践连接的互动的桥梁,为我们提供了“有形可依有标可参”的实践的“拐杖”。“一线写真”,有根基;“**说道”,有针对;“案例钩沉”,有依据——单单从本书的版块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著作者的良苦用心。

张敬义老师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探寻首先表现在他对“本色”语文教学的重塑上。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面对层出不穷的教学方法,面对五彩缤纷的示范课,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和坚守自己的底线?

这就要求我们以足够的勇气揭开面纱,重新看到语文教育的本质。这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与张庆老师提出的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不谋而合。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6

践行教书育人的真谛

——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很普通的一本书,可是,读着读着在我的心里已经承认它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它真的吸引了我,我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将它读完的,哪些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深深的感染了我。它使我想起了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学习,需要采取行动来实践教学的本质。

作为老师,要用爱关心学生,时刻想着学生,同情他们的痛苦或不幸,关心他们生活的冷暖和学习、为人的进步,关心他们各方面发展和做人的好坏,珍惜肯定学生点滴进步。当走廊地面有垃圾时,要主动捡起来;当某人摔倒在地上时,帮助他起来;当某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进行一定的帮助等等,用老师美好的形象去感化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争做好人好事的良好习惯。尊重他们,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学生,能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戴、尊重,学生就会热爱教师,信赖教师,把老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作为老师,要用爱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求是努力并提高的,有时老师只是强调了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人,它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塑造灵魂、培养高尚品德。

更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张扬其个性,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作为老师,要用爱去关注学困生,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孩子才能爱他。”老师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老师关心孩子的学习,最终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为目的,让孩子明白,不论是语、数、外,还是音、体、美也好,都得认真的对待,要养成认真做事,精益求精的好习惯。

也许在别人眼里,老师的爱算不了什么,也算不上大爱。但是,我想说:老师的爱在平时,爱在每一天,爱是担当,爱更是责任”。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高兴,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学生们幼小的心灵,让学生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7

第二我要扣问,现在的学生还有自由时间吗?我特别说的自由,咱先不关注学生的假期时间,先说在校时间。徐教授的书中也写道:

只有学生不把全部时间花在学习上,留下大量的空闲时间,才能顺利学习,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休闲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别说我们的孩子是成年人。除了每天吃和睡,他们还在工作。谁得到的?那样的话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乐趣?

我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有闲暇时间去做我们喜欢的事——看看电视啦,上上网啦,购一下物啦,打打球啦,我们必须要有自由休息的时间,这是支撑我们工作的力量。而我们现在的课堂,要求的是高密度,教师生怕学生浪费到一分钟,学生又自主又探索的,忙的要死,但是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时间去思考?那课下呢?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学校最流行的就是二十四小时无缝隙管理——是无缝隙啊!有的名校除了学生宿舍和厕所里,都有监控,什么时间干什么事,都安排的满满的,就是吃个饭现在也要尽快,二十分钟内完成,不然老师会检查会扣分,真正得做到无缝隙!所以我说,现在社会上最累的是学生,他们累着痛苦着而且累的没有价值的,累的泯灭了他们的灵性,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没有自由时间的学生,平庸就成为必然!

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由本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学生的时空。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改变的不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而是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机制,让学生觉得学校教育学是值得的。而这些不是我一介平民所能改变的,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最起码我是我自己的领袖,我可以主导我的课堂,让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满怀对生命和人生的热爱,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获得生命的正能量,才不辜负徐教授写这本书的心意。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8

在九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带着这个问题,想从名师和专家的教育论著找到答案;在《教育的真谛》一文中我找到了答案:爱就是教育的真谛。

我理解教育的真谛是“爱”,也就是说要在教育中灌注“爱”,具体展开,应该有三个层次:浅层次的“爱”:要教师爱学生;中层次的“爱”:

使学生爱教师;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师生关系,把爱学生作为教师的基本美德。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对学生要“仁爱”,做到“诲人不倦”。瑞士著名的教育家斐斯塔洛齐提倡教师对学生有“母亲般的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孩子”看做是一个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美德,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们都认识到教育工作中爱生的重要性,把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师劳动不可缺少的道德要求。

但是,我们常发现:如果我们教师爱学生,不注意方式,不注意艺术,是生硬的“爱”,是一厢情愿的“爱”,这样的“爱”,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因爱而生恨,屡见不鲜!在这方面有太多的教训,它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因此,我们必须站起来让学生爱上老师,经常听到一些有经验的人说,我们老师应该如何照顾好我们的学生。突然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平时不怎么说话的老师说,与其关心学生,不如多想想如何让学生爱上你。

当学生喜欢你,他才会愿意听你的课,才会学得踏实,亲其师,信其道……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产生反感,他就会厌学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对该学科失去信心,严重的可能会放弃该学科,严重影响总体成绩,甚至造成终身遗憾,如果学生热爱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克服厌学情绪,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会进步

教师要以正直、博学、端庄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眼中,它似乎是美的化身和知识的使者,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以其优美、生动、独特的表现赢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这种形象不是教师的浮夸表演,也不是现场的矫揉造作,而是教师内在气质的自然外化。

内荣外华,慧于内而秀于外,它有赖于教师长年不懈地积累、磨练、凝聚、升华。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敬畏之感,使关系融洽 。

学生与其说是喜欢教师所授学科,不如说是喜欢教师本人。许多学生都是由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这门学科。他们喜欢这个人,喜欢听他讲话,听着他娓娓道来…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

然而,当学生离开他心爱的老师,遇到他不爱的老师时,他该怎么办?

因此,教育中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人们的生理生活需要蛋白质和脂肪,但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往往被人们的阳光、空气和水所忽视。

很重要的一条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角色的意义,做一个合格的学生,进而学会做人。自尊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他们的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信心,热爱自己!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谓“长善”,就是鼓励学生发扬其优点,从而激发他内在的发展潜能。欣赏每一个学生的长处,肯定他在成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进步,让他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取得成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优势和取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一个人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感到自信,体验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获得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么他也会越来越爱自己,从而越来越需要进步!

海伦·凯勤说得好:“当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驱使你飞翔时,你是绝不应该爬行的!”张海迪也鼓舞人们:“只要你抬起头来,新的生活就在前头!”

只有热爱自己,相信并发挥自己的巨大潜力,才能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在教育工作中,要让学生学会不依赖他人,因为一个人总是依赖他人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让学生清楚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他自己。一个人如果要成功只能靠自己,靠自己什么呢?

只能靠重新认识自我,热爱自己,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只能靠认定自己就是一座金矿,认定自己是一个可以挖掘出无价之宝的宝藏。那么最后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自信意识、成功心理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自己!就象天上没有馅饼一样,也不会有人给我们任何人带来好运和成功。如果生活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机会,它也会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但这种智慧和能力总是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我们满怀信心地战斗,拯救自己,它们才会齐心协力,发挥作用。即使一个学生自身条件不好,人生经历不幸,只要他有积极的心理态度,他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和有用的人,他也能有成功的好运!

生命的茁壮,属于学无止境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强不息,就等于给了他们生命的茁壮和饱满。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9

爱就是信任

故事二:有一个三年级的女孩没有完成作业,批评没有效果。孙老师试着用孩子的方式与她“拉钩”,约定完成作业,居然取得了成功。

这位女生在日记里写道,当她不想写作业时,想起了孙老师,“老师温暖的手紧紧地拉着我,我怎么能辜负老师呢?我要守信用,不能骗人!”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也信任学生。唯有信任,才能和孩子交心,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才能找寻每个学生的长处,才能捕捉每个学生的亮点,以便制造机会,架设平台,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自我,在信任中汲取力量,在鼓励中茁壮成长。

爱就是责任

故事三:一个女孩患有耳聋。由于担心影响全班的平均分,父母决定让女儿辍学。但孙老师执意留下她。

她说:“如果我班的平均分低一些,这只影响我个人的名利问题,而这个女孩能不能上学可是她一生的问题。”孙老师让这个女生坐在第一排,看她的口型上课,终于使她读完了小学,升入了初中。

后来,女孩成功地参加了工作,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天,她带着爱人来看孙老师,很感动地说:“要不是您,我妈妈说我现在只能打哑语和别人交谈,谢谢您,老师,谢谢您。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承担责任。德国诗人歌德讲: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的一种爱”。 也有人说,教书育人是世间一部很大很沉的词典,而“责任”是这部词典里最重的一页。的确,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面对着天真可爱的学生,走进那明亮庄严的教室,站上这神圣无比的三尺讲台,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爱,因为责任,我们关爱学生的生命;因为责任,我们爱岗敬业;因为责任,我们总是用爱心呼唤学生,带他们走向新的辉煌。

爱就是理解

故事4:一次,孙老师接过学生送来的一团看不出模样的用画报贴成的东西时,想笑,看着学生庄重的样子,她忍住了笑,努力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终于看出来了:“一个机器人!

”“对极了!”学生高兴地叫道。试想,如果老师随便一句:

“这是什么破玩意儿呀?”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诗人泰戈尔说:

“爱是理解的别名”。理解有多深,爱就有多深。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有师生之间的友谊。只有有了感情,才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爱就是宽容

故事五: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上厕所。如果去的时间长了没回来,孙老师会让另一个学生带着手纸去厕所,看看是不是那位同学碰到了什么困难?

有人担心,如果你这么宽容,会不会让孩子一上课就养成上厕所的习惯?孙先生摇摇头说,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孩子们没有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也宽容学生。宽容不仅是一种信任和鼓励,更是一种仁爱。

试想,学生看不起老师不看不起学生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肯定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如果你认定一个人是璞玉浑金,缺的只是琢磨而已,那么,尽管他身上有一些小缺点,你的宽容也会使他成为一块璞玉。

通过孙老师的这些教育故事,我们知道: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尊重,一种责任,一种理解,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能震憾人们的情感,那就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但孙先生对学生的爱就像涓涓细流。它虽然沉默,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灵。虽然平凡,却能在平凡中孕育出惊人的伟大。

可见,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否则“教书育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不是亲人,而是亲人,我们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传递我们的爱:

热情地面对全体学生

热情的面对全班同学,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师”进而“乐其师”。教师只要付出爱,就能得到爱,体验爱。因此,爱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教师的爱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这就是爱的感染。

反之,如果教师用粗暴**的教育方法去对待学生,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去数落学生,那么,教师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给学生的心灵投下阴影,让学生内心感到痛苦和教导,反而会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这些学生还会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还会发展到厌恶老师、厌恶学习、厌恶校园生活,导致自暴自弃,消极无为,不思上进,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们知道,爱优生、好生,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不是困难的事,而要爱那几个为数不多却令人头疼没商量的差生却不是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们需要平等面对的现实。我们要认识到:

差生也是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把这些学生搁在一边,漠不关心,或一味批评、漫骂。不要在有意、无意间让学生觉得你看重这个,忽视那个。例如,下课了.

许多学生围了过来,想与老师交谈,当教师面对的是优生时,教师脸上是笑容灿烂,边说边点头,流露出的是赞赏与肯定.而当差生挤过来想与教师交谈时,教师却马上眉头一皱,用不满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更有甚者,或用手将他推开,或自己转过身子背对此生。每个老师都应该清楚,我们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

因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仅仅不训斥、不指责、不苛求他们,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自己的非语言方面的行为在与学生交往中作用。老师应该让所有学生觉得老师对我很好。 老师喜欢我。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整个社会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心中的一种爱,比培养任何一种名花都需要更多的关怀和耐心。教师不仅要爱聪明的、漂亮的、健康的、稳重的、学习好的和家庭富有的学生,教师还要爱迟钝的、残疾的、调皮的、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和家庭贫寒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

爱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

在移情中,善于与学生沟通

所谓“移情”,就是指自己在觉察他人情绪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绪。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

“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感智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移情”这一心理互换的方法来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发生的事情。

这样,你往往可以得到两倍的结果与一半的努力。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学生进办公室,要向老师报告,而老师此时谈趣正浓,因此,学生刚开口说话,或说了半句,或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极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别来烦我!

教师这样粗鲁地对待学生,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情绪、学生之所想,能跟学生心心相印吗?如果老师能从前来报到的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那么他就会体会到学生的无奈。他是抱着求助老师的希望来报告的。

如果老师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体会到学生当时的心情,就可以避免不和谐的场面。

实际上,这里面也有一个师生理解的辩证关系。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那么相应的,学生也一定会产生“我要好好学习”“我要对得起老师”“我一定要出色”这些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会用行动来回报老师;对于教师来说,其实也有一个“被认同”的问题。自己的学生是不是能认可你,你在教学中是否能如鱼得水,这都取决于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程度,沟通的成效。

人是情感动物。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重视情感。也就是说,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是“动之以情”“以情育情”,还是“一意孤行”“惟我独尊”?

显然,前者能在师生之间引起更多的情感共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里的任何地方:教室、办公室、走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说的这些话:我懒得对你讲了,你不要拖欠作业了,拖欠作业最后受害的是你自己;我这样做是为了你的孩子。如果他不改过自新,后果将不堪设想;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总是给我捅漏子,你不会学学好吗?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到老师在为学生着想。老师讨厌铁,但不喜欢钢。但事实是如此吗?事实上,老师留给学生的信息是:

我不好,我没救了!至于自己究竟该如何做,学生却是稀里糊涂不明白。教育是一门艺术。

面对千差万别的个性和千千万万的学生,如何引导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教师要对学生少警告、多鼓励。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是这样,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建立亲密无间的新型师生关系,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教师是否有与学生讲民主平等、把学生当作朋友的意识。如果不树立这样的观念,还会一味地坚持自己是师长,惟我独尊,颇指气使,自己是金口玉言,只能你听我的。这种家长式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是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翁得到了认可。首先,作为学生,他们渴望被尊重、理解、接受和认可。他们也对民主和平等充满热情。

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密切的新型师生关系,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子系蒲公英,宁静而致远。真情做教育,把爱洒人间。”把孙老师比喻成一棵蒲公英是非常恰当的。

蒲公英虽然是一种普通的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它把种子播撒到祖国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悬崖还是广阔的荒地。我们也应该发挥蒲公英的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真情做教育,把爱洒人间。

环境教育读后感(实用9篇)


创作蜡烛乃因追求明亮,而钻研书籍则冀望人能明白真理,恰似作家所写之作品,每一次细读皆拥有独特的观点。如何能撰写出发自真心的读后感呢?我非常愉快地与大家分享一篇网络上极好的“环境教育读后感”文章。

环境教育读后感 篇1

《生态环境教育》的读后感范文

读了《生态环境教育》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它主要写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小学生进行生态和环境启蒙教育,培养小学生热爱人类,珍惜生命,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生命,环境,生态系统是小学生要了解的最基本的概念,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保卫生态的重要方面

其实,生态是由光,热,水,气,山,川,江,河,日,月,星辰,海洋,土地,森林,草原等构成的。只要人们保护环境,空气就不会被污染了,小河就不会浑浊了,如果我们团结在一起,下定决心保护它们,还有什么能够被污染的呢?

当我读到地球每6秒钟就会灭绝一种动物,每一种动物灭绝就会有13种动特跟着灭绝,这就是食物链的关系,如果灭绝一种动物,它们所在的食物链就断了,以它为食的动物也会灭绝。地球也是一样,如果破坏环境,就会有很多动物和植物死去。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不爱护环境所造成的景象:大草原变成了沙漠,动特失去了美丽的家园,空所的污染使我们看不见了阳光,到处是垃圾和污水,人们生活在黑暗之中,想起这些,我就感到特别的恐惧。

生活中我们走在大街上,汽车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浑浊,连路旁的树上树叶都沾满了灰尘;工厂的烟筒整日冒着白烟,我问妈妈哪是什么,妈妈只是叹口气,告诉我说,那是蓝天的敌人。

看完这本书后,我知道,爱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保护环境的人。如果我们再不爱护好环境,过不了多少年,我们的生存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从现在起,我决心做到,少用塑料袋,植树节的时候,我决心同爸爸妈妈一起下乡种一棵树。尽量多用自动铅笔,不用木质的铅笔。将垃圾分类装好,再放进垃圾筒。我希望在将来,我们能继续生活在蓝天白云下。

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来保卫生态环境,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

环境教育读后感 篇2

书中讲道,作为“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已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范畴。

在道德与社会的过程中,运用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密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危机,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在活动中获得绿色生活。,已将生态环境教育径入教学范畴。在道德与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巧妙运用开放式教学策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环境危机,在活动中形成绿色消费观念,获得绿色生活放式的体验,共同创造绿色生活。

关注现实生活,融入课堂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目标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安全地,愉快、积极地,负责任、有爱心地,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苏教版单元中安排了《逛商场》《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从一滴水说起》,四下"我的家乡在变化"单元中安排了《绿色小卫士》、《家乡的变化》等教学内容,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感知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从而产生环境危机意识,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国家环境危机意识淡薄的现状,中小学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关键时期。使学生从小认识到环保问题是关系地球和。

我认为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没有一种动物,我们做不到。让我们保护我们的家园。

环境教育读后感 篇3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危机严重。

经常会在**电视台的荧屏上看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你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值得反思。在大马路上经常会看到有些不文明的人到处随便乱扔瓜皮果屑,即便有的会扔垃圾箱的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瞎扔,不问是否可**与不可**,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机动车一路喷出黑黑的尾气,青蛙和小鸟成了人们餐桌上的菜肴,工厂里的废水不注重保护水资源向河里、海洋里大量排放污水、废渣等。

河里的小鱼逐渐死亡,海洋由蓝色也逐步变成里灰色,局部地方已经不能适应生物的生存了。大片的树林遭不法分子砍伐,大量的农田被征用盖高楼大厦......等这就是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环境被破坏了,生态得不到平衡,大自然也在渐渐向人类报复,经常在电视新闻中会看到某某国家遭台风来袭,**啊,洪水啊,干旱啊,离石流啊,雪灾啊等等。

这则公益广告告诉人们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共同拯救我们的家园地球的重要性。我从中深刻反思到,我能做些什么呢?哦,积极参加绿色环保活动。垃圾不会乱扔,青蛙和鸟不会被吃掉,水和电会被节约,更多的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

为了一个健康的地球努力!

啊,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爱护地球。否则,人类会后悔的。

环境教育读后感 篇4

读完《生态环境教育》我从中明白哪怕一节小小的电池,也照样可以污染很多万升的水。还有塑料瓶……所以我们要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未来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都知道植树是绿化环境,因为树木是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净化空气。但是有一些人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量砍伐树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致使很多树木被破坏,大片大片的树林森林变得光秃秃的荒凉无比,所以我们要提倡植树造林人人有责。

当然只靠植树是不行的,还要不乱扔垃圾。街道上,小区里……到处是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虽然垃圾桶很多但是每天都可以看的到,垃圾桶旁会多些饮料瓶。我知道是那些不自觉人士又冒充投篮高手了。明明投篮技术不好却偏要投,结果没投进去,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了,唉!!

要知道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土壤里,可以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个扣钮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做为我们不是去大量制造垃圾,而是应该减少垃圾的产生。

此外,我觉得光是垃圾分类还远远不够,还要尽力节约水资源。在家里,妈妈洗脸的水刚想倒掉时,我阻止了她,并解释说水还可以循环利用,千万不能浪费;在学校,哪个水龙头在滴水,我一定把它拧紧……水,万物之源。不得不珍惜。我说的对么!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地球是大家的,希望大家能爱护地球,爱护地球上的一草一木,爱护地球上的所有资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还地球妈妈一个干净清新的空气和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环境教育读后感 篇5

当你看见漫天的塑料袋,你有何感想?谁也不知道一个塑料袋带来的危害!

1、塑料袋数月甚至上百年不腐,埋在地下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少2、塑料袋体积大,重量轻,或挂于树梢,或积于河道3、废旧塑料袋会让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

在“白色垃圾”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意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其中天津市达2000万至4000万个。如何防治“白色污染”,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呢?我提出以下防治措施:一、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国家对此末专门立法,广大群众希望有关法规尽快出台。二、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退位”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有个紧迫观念,为其做两种准备,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有关部门要在根治污染、减经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三、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支持可降解型“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四、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五、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强调“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别让白色毁了我们的家园!

环境教育读后感 篇6

学校发的《中小学生环境教育》这本书真好看,它不仅有好词、好句,还教会了我许多环保知识。我用两天时间就看完了,又反反复复地读了三遍。

我喜欢(参天)大树。可一棵三米高的大树才能造五千张纸,我们一年要用多少张纸啊,(妈妈说小区内已经见不到三米以上的大树了)。所以我最讨厌浪费纸,浪费纸就等于浪费了人们的劳动,还浪费了大自然宝贵的资源。

我不浪费纸张;我不在纸上乱画;我爱护我们的书本;我还把废纸收集起来一起卖给回收站,这样就可以有百分之八十的废纸回收成再生纸。可是,我不知道怎样区分再生纸

妈妈最讨厌白色垃圾,当风吹起白色塑料袋漫天飞舞时,妈妈就心情(沮丧),因为妈妈说白色垃圾很难处理,焚烧会污染空气,掩埋几千年、几万年也不会腐烂、融化。

妈妈买菜、买水果、去超市时,尽量不用塑料袋。因为不要塑料袋,卖菜的阿姨还谢过妈妈呢!

现在妈妈建议我不要用一次性筷子和碗了,(我们出去吃饭就自带碗筷)。我保护树木她抵制白色污染

我们一起做保护环境的事,好吗?

环境教育读后感 篇7

翻开《生态环境教育》这本书后,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近百年来,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巨大的进步,我们的地球也在不停地变化着。生态环境变化迫在眉睫,我国的生态教育受到严峻挑战。

比如说大树。如果地球上没有了大树,将会变成什么样呢?沙尘暴铺天盖地,洪水肆虐的侵蚀人类和人类的家园。因此,我们一定要多多栽树,决不能让我们的家园变成沙尘暴和洪水的家园!

在我的眼中,小草是世界上最渺小的植物,但看完这本书后,我错了,因为小草是生命力最旺的植物。它们在自己努力着,希望和其他植物平起平坐,可人类却连看都不看小草一眼。但是,小草并没有放弃,它一直在努力生长,决不放弃!它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我相信只要全国人们团结一心,一起植树造林,那么,我们的地球一定会比以前更加美丽,繁荣,昌盛!

环境教育读后感 篇8

读完《生态环境教育》这本书,我感慨万千,也更加坚定了我保护环境的信心。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的物质财富,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然而,与此同时,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构成全球性危机,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及地球的命运。由此,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广大公众和各国人民的强烈关注和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性课题。

联想到我的身边,平时经常看见小区门口垃圾成堆、苍蝇滋生、蚊虫甚多。每次路人经过都会捂着鼻子绕过去。在我家旁边有条小溪,原本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水里还不时看见有小鱼在游来游去,可现在小溪里的水变黑变臭了,再也看不到小鱼,我们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在这里尽情的玩耍。化工厂排放的污染物使我们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烟尘中,呛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我不禁要问,我们生活的家园,什么时候变得这样恶劣。

我认为,要做到切实保护环境,要从孩子抓起。国家可颁布一系列措施来促使人们保护环境。家长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身做好榜样带头作用,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你是否注意节约一滴水,你是否注意不乱抛垃圾,你是否注意自己不做任何有碍保护环境的事!人人动起手来,全民动起手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发展和未来。你不重视保护环境,被破坏了的环境,就会无情的惩罚你!大河断流,黄沙遍野,有时太阳也失去了光辉!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泓蓝色的海洋,一片绿色的山野,一个清洁的地球!具体来说,要做到1、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2、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3、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4、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等等。

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为了我们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应当好好地珍惜它,爱护它。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任何一个人都会明白: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我们的责任。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而积极行动,为我们的美丽的家。

环境教育读后感 篇9

林泉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开发,创造信息化的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这种“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这种观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差异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看法。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特别关注教学实践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括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ca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完善了cai的概念,而且扩大了cai的应用范围。

所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建设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仍在学习,并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改善学习,创新传统学习观念,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为未来社会构建学习文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既是信息时代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自身的规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许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只有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的网络资源,才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资源。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的学习资源大多是非层次性、非系统性、针对性差的。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分享15篇


你是否对写作品的读后感感到犯愁?读完作品后,心中充满了各种感慨,不禁对作品深深地折服。这时候,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宣泄一下内心的情感。为了方便大家,我们特意编辑了一份专业的“教育的春天读后感”,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相关的知识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文章!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1)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能够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透过这些日子来师德师风的学习,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职责感,师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经常与学生在一齐,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社会的看法,甚至其举止等等,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良好的师德师风的构成,绝非一朝一夕,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也需要我们提高自律和反思意识,在我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做的不够好:

首先,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用心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在这点上,由于平时教学工作比较繁忙,我觉得自身的学习不够,没有及时进行各方面的充电,。

其次,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我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所以,我们要时刻规范自我的行为举止,为人表率。如上课时要衣冠整洁,精神饱满,不可将个人丝毫的不良情绪表此刻课堂上。更不可在课堂上发牢骚,否则,不仅仅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有时受情绪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我,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方面也需要改善。

第三,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此刻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用心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创新一向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我在学生创新潜力的培养上花的功夫和时间不够,这一点也需要反思。

树立良好的师风需要不断的努力,要从每个老师做起,培养良好的师德。期望能借这次师德师风学习的东风,“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我能改正自身的不足,使自我的德能更上一层,使我们的学校办得更好!

人世间,最无私、最宽厚的是爱,爱心是人的一种用心的高尚的情感,是人的行为的动力,爱能够产生融化冰雪的力量,爱心所至,金石为开。

一、浓厚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

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教师的爱是建立在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职责感上方的,有这样一个分式是:亲近感+理解感+期望感。在老师爱心的雨露照射滋润下,学生感到群众的温暖和舒适,从而激发起奋进的欲望。

有人说:“没当班主任的教师,不是完美的教师。”而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是从事低到高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不断学习,使用好手中的指挥棒,让学生在爱的旋律中,谱写人生乐章。我班有位马强的同学,他是先天的高度远视,不仅仅这样,大脑不能协调的指挥手、脚的动作。刚入一年级时,看见马行走不便,说话不清楚,口水不时的流出嘴角老长。写每一个字,用右手的食指用力的夹着,左胳膊伸着,身子倾斜,浑身用力。即使这样他书写出的字你根本无法辨认。看到这样,我真为这个孩子感到心酸。别的孩子书写时,我就后把手的教他写0……横、坚……等等。做练习是的学生早已找好了题号,但是他连书的面数还没翻到。每次我都帮他画好题号。就连同桌,也常常告他的状:“老师,马强把我的本压出皱了”。“师,马强的哈啦子把我的书弄湿了”。在做练习时他的笔、橡皮也是经常滚落在地,不是找不到这个,就是找不到那个。刚刚包的书、钉好的本,不几天,就被他弄的皱皱巴巴。每次我在帮他做好这些事情的同时,告诉全班同学要多关心和照顾马强,因为他和我们身体健康的学生不一样,他在学习上比我们每个同学付出的都要多。在我的关爱下,全班的同学也都学着来照顾和帮忙马强,不再听见有告马强的状了。我还给马强带来线和

大号针,课间时和他一同穿针。穿针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很容易,可对马强来说,能使线穿过针孔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次次的失败,马强丧失了信心,我鼓励他只要努力去做,没有做不的事。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强最后能将线穿过针孔了,马强举着穿好的针歪侨斜着跑到我面前,高兴地说:“老师我会穿针了”。看到这种情景我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马强真的有期望了。有了成功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渐渐地他手眼的协调性增强了,他能写出一个端正的字来。此刻马强仍在继续努力,期望自已的作业本上,有一天也能得上鲜红的“一百分”。

“爱,是最好的老师”。爱生,不是一句口号,它构筑在理解、尊重和奉献之上。八年来,我七年是出满勤。就在临产前的一个月里,我克服冬天路面滑,每一天骑自行车往返十二、三里路的因难。当时嗓子又偏偏哑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就使用手势或往黑板上抄写,坚持上课,丈夫劝我还是跟校长请假,在家休息几天吧;家长劝我不要再来给孩子们上课了;同事也劝我回家然而我放不下的是四十多名学生,我时时牵挂着他们。就这样,我克服着自身的因难,坚持到了期末,结束了一学期的教学任务。然而、令我没有预料到的是,就在刚刚放假的两周,分娩时却是难产。丈夫投来责备的目光,医生也在一旁叹气。就是身为母亲的我,此时也感到愧对腹中的孩子,我愧、内疚。我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孩子平安的出世了。医生玩笑的说:“这孩子命真大”。

为了学生我付出了很多,同时我也得到了爱的回报。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家长的赞许,同事的任可。能够说,一次次的成功的教育,那里面饱含着教师无数次的付出。从无数次付出中,我也体会到了给予的快乐。这是其它行业的人得不到的快乐、满足。

二、培养爱心、

学生有爱心,将来才能去爱他人,爱群众,才能回报社会。

今年浙江的一位中学生,因为妈妈对他的学习管的太严,用锤子将妈妈打死。黑龙江省有一名小学生,因为妈妈不给钱去玩电子游戏,而将妈妈杀死等等这样的事件。在近些年来发生的还少吗?他们不正是缺少了爱,缺少了对父母的爱,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性吗?

教育学生首先是爱他人。当然让学生有爱心,班主任老师更要对学生付出爱心,制定计划,严格教育,加强管理是爱。透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爱。给学生开设学习方法是爱。家长会和学生们一齐分析学习起落的原因是爱。对学生一视同仁是爱。

在班级里,我召开了《把爱心献给他人》的主题队会。在学校组织的手拉手活动中帮忙学生结对子,写回信,课间我常常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使学生明白要有爱心,先要学会爱他人。爱父母,因为父母给予了你的生命。爱老师,因为老师教授你学业。爱朋友,因为朋友送给你友谊。一句话,一杯水,一个眼神,一种动作都能够传递爱。两年来,这些在家吃来张口,穿来伸手,处处依靠别人的独生子女,家中的小太阳,能主动学会向别人别人献爱心。得知文雪家经济拮据,同学们为她主动捐款,帮她购买学习用品。于环余同学生病在家,同学们能前去看望。马强学习有因难,同学们主动摇帮忙。哪位同学过生日,同学们为他唱一支歌表示庆贺。这时我的忧虑,扬起前进的风帆。用爱尽莘莘学筑一座快乐之巢,在教育的天地里驰骋。其次,是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就是要从小事做韦:上课不迟到,不说话,课刘不大声喧哗,上好两操,搞好卫生清扫,用心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注重班级荣誉。这些小事做好了。群众的风格逐渐构成。

主题队会是培养学生对群众、对祖国的热爱是最佳时机。去年的《迎澳门回归》。今年的《台湾在我心中》主题队会,学生用心收集资料、和老师策划资料,主动借道具、借服装,学生用心主动参予,用心性十分高涨。两次队会被评为第一名。这不正是热爱群众,热爱祖国的生动一课吗?此后,同学们的群众荣誉感增强了,群众观念加深了。每位同学为工同营造这个合谐的家而努力。学校号召学生收集废品,同学们能按规定完成任务。越野赛上同学们能努力发挥自已的而惋惜。班级的毛巾旧了,有的同学主动摇拿来新毛巾;垃圾袋用完了,有的同学又悄悄从家带来;学生有了把班级当成家的观念,班级群众有了向心力、凝聚力。我和同学们都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家庭班级。

再次,是回报社会,“爱人者,人恒爱之”,学生说老师是园丁,用心血换来了满园春色尽芳菲。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九年教育之路,我奉献自已的一片爱心,同时也获得了学生们那纯真的爱,我得到了用金钱无法买来的精神财富。这是从事其它职业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神福。这了这份幸福,我将用心去浇灌,让每一朵鲜花都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让每一个灵魂都闪烁出圣洁的光辉。我愿一只只放飞的白鸽在这块沃土中,展现出无穷的活力和神奇的魅力。愿播下期望种子,在这快沃土中茁壮成长,创造出完美的明天。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当我认真理解了继续教育后,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评课”与“议课”的区别:“议课”是围绕观课说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状态。“评课”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善、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忙,求得发展。

二、“评课”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各自形式的公开课、观摩课等等,常会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出现,随之而来的评课却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有的是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还有的是被动发言,敷衍了事,说几句好话,提一点期望,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能很多人都碰上。我觉得在教学中,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践,为了更好地改善教学,如果都说些没有好处的话,那评课还有什么好处呢?课堂教学终究是一线老师自己的事情,我们需要的是评课者真实的心声,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有所理解,同时有所理解,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付诸于行动。

三、“议课”十分有好处。“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议”强调了彼此的平等,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议课”我觉得更能让老师得到提高,更能有说服力,因为有时评课者并不了解学校的状况、学生的状况以及教学进度等状况,往往对上课者提出的要求过高,这样如果只评不议,也许会让老师觉得委屈,甚至不理解,从而打击了用心性。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让授课者说话,让评课者更能点中要害,不仅仅能够得到参与者的充分信任和理解,更是对教师改善课堂、促进专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2)

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尽快3年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学校开展了关于生本理念的理论学习,也尝试着相应的生本课堂模式,但现在想一想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问题。在暑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认识。《谛听教育的春天》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板教条的搬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要领悟其中的“精髓”,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假期的学习,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过去实践中的“生本课堂”,自己对“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认识。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

“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其本质来说还是体现出了郭思乐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么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发觉,并且还能使其继续发挥其功效呢?其实学生的潜能的发觉全都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承认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乐教授所说:“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

现在再反观自己的生本课堂,再回想自己的教学,实在有些惭愧。原来教学时每次都害怕学生们听不懂,于是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后来在开展生本课堂后,也开始模仿去做。开辟小组交流,小组展示等。然而不知怎么回事,这样的课堂中

孩子们仍然不能调动。学生慢慢的已经厌烦了这种形式的课堂,上课不是毫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听,就是躲在一边玩,不会参与到学习中来。现在想想问题在于只学会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没能领悟到其真正的内涵,即便是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合作学习,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不会很高。这样的课堂肯定会给教师产生一种在课堂上无能为力的感觉,学生累老师也累。

通过本次学习,了解到“生本教育”其实是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放的开,对学习就会更加有兴趣,而兴趣会是最好的老师!

后来由查阅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比如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觉到,首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确必须要改变方式。在我以前的课堂中,每一节的上课内容是不会预先告诉学生的,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可是这样做的话呢,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前置性作业就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生本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思路是:“早识字,大阅读,大感悟,以阅读为中心,推动听、说、读、写。意义识字,推进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全面提高。”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由此可见,生本教育其实恰恰利用和学生“生命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但是我认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从思想上去理解它,内化它。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正内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时,一定会收获教育的春天。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3)

从古至今,教师享有了无尽的美誉,如“渡人的小船、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穷的美誉彰显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无数的教师博得到了人们的敬仰。实际上,教师确实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的素质。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靠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身的德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所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我们教师就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集的神圣讲坛。教师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

其次,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天职。但是,教师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存在的“教书匠”,而是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所以说,热爱学生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奉行“爱满天下”的教育宗旨。他曾提醒教师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教育者要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陶行知自己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许多陶门弟子至今仍念念不忘他的音容笑貌,从这一点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他伟大的师德情操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而爱心则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

再次,注重自我塑造,遵循规律,为人师表。“遵循规律,为人师表”,是教师提高教育能力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通过自己的表率、模范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曾说过,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这无疑也提示了我们: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在教学和生活中,要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还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此外,教师既要善于汲取民族精华并赋予时代精神,还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教育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既提高人文素养,又打好科技素质基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

“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德、师凤建设的重点,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教师。首先,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如果教师和蔼可亲,师生关系则比较融洽。师爱最受公众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这都是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的。反之,教师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

时下某些老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自以为尊贵无比,维护师道尊严,不顾学生的颜面。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职责重大。教师要以“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为座右铭来要求自己,致力于教育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并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听从组织、领导的安排,干好本职工作。教师是人类礼貌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按照必须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实际工作潜力。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工作好坏,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教师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对于建立教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维持一个校园工作的良性运行和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

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觉悟,促进校园的精神礼貌建设。如果一个教师在工作中教书育人,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勤勤恳恳地为学生及家长服务,就会在校园中率先树立起讲究教师职业道德的榜样,对全校师生员工产生深刻的感染作用。其他教师从这样的教师身上看到了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品质,就会在心灵上受到启迪,促使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精心培育自己的学生。

其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激励和鼓舞教师自觉献身人民教育事业。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使人类知识得以延续。德育是激励和鼓舞教师的精神力量,它要求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就能刻苦钻研业务,用心工作,自觉献身教育事业。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正是师德对教师起激励和鼓舞作用的生动说明。再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不仅仅要从思想上、业务上去努力,而且更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是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料。师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陶冶教师情操,转变教师气质,培养教师品德,提高教师素质。

作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当今社会服务的教师,应遵守以下职业道德规范: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它是履行其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觉地履行其他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爱,是学生的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职责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俗话说,“爱”能使“冰雪融化”。个性是对后进生,只要我们对他们倾注真心的爱,并把握好教育时机,掌握恰当的方法,我们相信,再顽皮的学生也是能够转化的。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因为有了爱,教书育人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因为有了爱,我们看差生时才不会有“看不顺眼”的现象,我们才会很乐意地去想办法去改变他们。爱学生,怎样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

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儿童、少年学生,除了向书本上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好教师应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由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职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能够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能够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明白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学到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教育者务必先受教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教师的工作既表现为个人的脑力劳动,同时又是一种群众活动。这就要求每个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用心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挥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群众主义精神,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历史作用,不仅仅要求教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更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对于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具有个性重要的好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既是新时期为把我国建设成高度礼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特点和崇高职责的客观要求。只有具有高标准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春天的课堂--第八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公开课》师生观后感优秀范文

国家的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_同志也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由此可知,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也需要广大教师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

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尊重学生。每一位大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3、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以上是我对师德师风的一些学习体会。我将坚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4)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翻开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就被扉页上的这番话,深深的打动着,初次读到这段话,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内涵,但它的确给人留下了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我用心品读了这本书。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既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就化学教学而言,要学好化学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实践活动体验化学无处不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中需重视几方面: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化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其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亲身实践学习化学;再次,给学生化学活动的自由度,充分展示个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参与化学学习,并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5)

古往今来,我们的社会对教师作为榜样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文化对老师要求“慎言力行”,孔子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连咱们华东师大的校训也大大的写上了“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老师的价值远不限于榜样的作用,一个好的老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再过三年,我就要站在讲台上,面对我的学生,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对于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我也想了很久。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做一个老师容易,但做一个成功的老师很难。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要做的还有很多。

一.做一个好老师,首先不能缺少的是热情。我认为不论是什么事情,只有当你把它当做你一生的职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时,你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做的漂亮。老师也是一样。一个缺少热情的老师又怎么可能可以在几十分钟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的完成教学过程。作为老师,应该在飘洒的粉笔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我们现在倡导的师德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坚定。所谓之约,一个专家教师的成长至少是10年。一个没有热情的老师就是再过三个10年,估计最后也只能是一个平凡的教书匠,而不是专家教师。

1.良好的专业素质,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对学科内容灵活、深刻的领会对于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每位教师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学科内容知识。 2.广阔的知识面。一个好的老师不会把自己仅仅局限的自己的专业方面,同时还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你要教给别人一瓢水,首先你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老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扩大知识容量。一个博学的老师总是更容易受到学生的爱戴的。

3.较强的演示,示范能力。好的老师要通过演示教授让学生懂得而不是仅限于自己知道什么。不管老师用了什么教学设计,用了什么多媒体工具的帮助,采用了什么课外活动,能让学生理解并应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4.和学生沟通的素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建立在良好的沟通的基础上的。作为老师应该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多和学生交往。只有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才能消除对教师的敬畏和疏远而产生亲切感。良好的师生沟通是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环节。

5.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所有的师范生都要学教育心理学。因为合理的教育方法的基础还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上。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在二专的心理学课程上老师也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为例,他认为就课堂教学而言,如果教师注意到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感情被理解接受,从

而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中,极大的促进教学。

6.不断学习的能力。一个优秀的老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他需要不断的摸爬滚打,不断的扬长避短,不断学习自我完善,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我们要以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传到授业解惑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完善自我。

7.要做一个好老师,不仅需要知识的力量,还需要人格的力量。教书育人,所谓教书就是用知识来感召受教育对象,所谓育人就是用人格来感召受教育对象。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在做好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精神的引导者。

1. 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但老师还应注意难于组织;效果难把握;过程难控制。所以老师可以提出讨论目的的重要性,明确讨论的主题主题是需要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的重要内容,并要求与学习不相关的内容不能作为讨论主题。

2. 提问策略。提问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诊断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复习、巩固与强化已学习的知识;管理性目的;鼓励学生参与。但是也要注意到应选择适应性问题,好问题是学生感到有能力回答的,有兴趣回答

的。在提问的时候老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通过暗示提醒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

3. 管理课堂的策略。制定适当的课堂规则,让学生明白课堂规则的重要性。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则。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时,也要采用最小干预的原则。在这种最小干预不起作用的时候再采用其他叫严厉的方法。这样做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4.管理教学时间的策略。快速进入教学,3分钟内进入正式教学为宜;减少教学活动间的过渡时间; 避免干扰教学的中断;建立教学规程和程序;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教学方法的正确性。

5.布置课堂作业。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布置课堂作业,并要建立及时检查课堂作业的制度。及时表扬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对未完成或未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要心中有数。对个别学习跟不上的学生也要进行交流沟通,帮助找出原因,提出提高改变的方法

我个人认为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但不管怎么样都少不了用心二字吧。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6)

一次,在师大听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讲作文课,让学生叠纸飞机,然后观察老师们的表情动作,学生很兴奋,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体悟式的教学。

郭思乐教授在《谛听教育的春天》中说:“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书中介绍了一个例子:“一个移居到另一个国家的孩子,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进行语言教学,那么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因为他是从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遗忘。如果请一个教师去教的话,即使在教学中使用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这个孩子的学习速度也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所以说我们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感悟。但是,个人以为,感悟更侧重于从思想上领悟,而体悟还有格外的一层,即全身心分人参与到活动中得到的感受,所以在这里我换成了“体悟”。

20xx年已经工作三年,开始重新教初一,我当时很困惑,怎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才是让学生有兴趣而且有学习效果的课堂,这时,我校派优秀教师去南方学习回来,当时派去的老师回来向我们讲那边的学习状态时都非常兴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们神采飞扬地向我们讲述一种新的上课模式——生本教育,在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和老师是怎样达到了一种双赢的状态,老师和学生教的轻松学的快乐,而且效果非常好,仅仅几年级的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已经达到了高中水平,我们的兴趣被极大调动了,对于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第二年,我校又陆续进行了多次多种形式的学习,然后就全面展开了这种学习。

就个人的感觉来讲,也可以说是非常兴奋的,我在教05级学生的时候,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应该是老师教的学习,不可以把更多时间给学生,否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还记得,当时或许还是年轻,学生在初三的课堂上往往是没有什么太大兴趣的,因为复习的知识比较多,所以自己就大量的“灌溉”,结果,自己一堂课下来很累,嗓子也疼,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几乎要睡着了,没有乐趣,更关键的是没有效果。生本以后,我突然回忆起自己在小学的课堂上的兴奋,我越发感觉到了——具体比抽象更加能够产生好的学习效果,或者说实践比说教更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讲讲自己的体会,小时候,学习自然课,老师让我们从家里带些果实或者种子,我们在农村,学校后面就是田地,于是在下午上学时就从学校后面的地里挖来人家收完剩下的瘦小的胡萝卜,还有从自家带来的苹果或者大枣等,老师给我们讲知识,大家多很兴奋,现在那些知识还在头脑中留着,印象深刻,老师叫我们写作文,让我们到村后面的大堤上去观察秋天的景物特点,我们奔跑着到那里,坐着站着跑着跳着,我们听到风中的大树在咣咣地晃动树干,我们看地上的野草颜色慢慢枯黄,那种对于自然的感觉的确为我以后感受生活抒发感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时我引用到了刚刚学到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的作文写小草好像再给我们说:“永别了!”自以为很有文采,老师给我改成了“再见了”,意思是明年可以再见到,我觉得语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门学科,而且是生活化的一门学科。

于是,当学习了《谛听教育的春天》之后,我才明白这就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有兴趣地学习,其实也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最近的两年教学中,我力争使自己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角”的位置上,而且,尽量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生活之美,记得在初二时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展开了一个话题——你是否欣赏陶渊明?要求有相关资料佐证你的观点。当时0801班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于现实与理想,清高与世俗,细节之处见精神与不拘小节的矛盾等问题的争论固然有些许偏激的观点,但是,没有一个同学不是兴奋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活动之中的,那节课学生要求拖堂,一直到下课三分钟才强制下课,我在想,如果当时我只是总结人物形象,虽然看起来差不太多的问题,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远不如此,而且对于人物的理解不会有自己的思考,不会更加全面立体,这就是学生参与课堂了,我想学生对于这样更加“生本”的课堂是感兴趣的。

后来,在今年教初三时,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努力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位置,比如写语文测试前的状态,学生写得很真实很生动,比如让学生分析中考试卷,学生的感触很深,他们又兴奋也有压力,让学生成为主人,他们才会很乐意去做一些事情,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自己应该在这方面再继续探讨和努力,力争让学生和老师都有所收获,快乐充实地学习,有效果的学习。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老师,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品行,才能做到言传身教,那么怎么当好一名老师呢?下面介绍几点个人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老师在学生一生中占据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上学,各种观念的养成,除了家庭的影响,就是老师了,老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对自己的生活,乃至所教的成百上千的学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

我们应该都清楚,老师的一生注定是离不开三尺讲台的,每天重复一样的工作,面对一群孩子,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热爱,才能全身心投入,也更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青春。

三、要有坚定的信念。

不管是做什么工作,坚定的信念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老师,拥有坚定的信念更加重要,因为教师行业是很锻炼人的耐心的,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为教育事业付出的决心是不能坚持走下去的。

四、专业的知识储备。

《师说》中有句话是,师者之所以传道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就是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并帮助他们解答疑惑,如果自己还是半斤八两,何谈教授给学生知识,所以专业知识的储备量是非常重要的。

五、灵活的教学方法。

老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为人生道理的下一个阶段奠定坚实基础,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老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让学生接受知识。

六、一颗博爱的心。

每个班级中的孩子都有所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乖巧、可爱,有的调皮、捣蛋,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博爱的心,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帮助他们学习。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8)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理想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迫切的学习,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阅,随着读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彻底的变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口号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单是理念方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认识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认识;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9)

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

迫切的学习,。

课堂教学、评价,理想的教育,去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

全面依靠学生。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

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进而不教而教,感受生本教育成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口号上的,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迫不及待的翻阅,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再生本教育中。

先学后教。

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查阅各种有关资料,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回归教育的本质,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少教多学,认识上的到位,随着读的深入, 这些成果的背后。

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高度尊重学生,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去获取知识,以学定教,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就有着更多的思考,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

不单是理念方法。

新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认识;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没有彻底的变化,强调一切为了学生。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10)

师德是一名教师就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以前的老领导在报告中说过:“师德是师风构成的基础,师风就是师德培养和成长的环境。就一所校园而言,师德师风决定着校园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校园的人文风格和精神风貌,是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社会的兴衰在教育,教育的成败在于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在不同场合经常会听到一些比较“醒耳”的词语,如师德、规范什么的,有时别人还会开玩笑说:“别误人子弟阿!”这把我们教师想成什么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选取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就要准备着像蜡烛一样燃烧掉自己。我们,作为这天的教师,职责是塑造培养具有高尚人格,有职责感有先进意识的有很强的生存潜力、竞争潜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国一代新人,理应教师自己首先是一个有高尚道德,良好修养并能跟上时代步伐的社会人。

师爱即对学生的爱,它包含了对全体学生中每一个人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盼,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关系,把师爱视为教育的美德。我国近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于“仁爱”,做到“诲人不倦”。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是一种纽带,是教育维系之所在。因此,我认为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

二、坚定的职业信念,立志献身于小学教育事业。

坚定的信念,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是教师用心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教师只有树立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是坚定信念的树立,有一个逐步确立,不断加深和巩固的过程。每个教师从它准备当老师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此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实际投入到教育工作实践中去,经过实践锻炼和体验,承受各种挫折,吸取教训之后,不断加深认识,提高思想觉悟,加深情感体验,经过种种思想的矛盾和斗争,最后建立起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坚定信念。“老师”一词包容了庄重、严肃、亲切、和蔼、刚正、严厉……多重主角的扮演者,于是,在教学中我努力学习,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群众、国家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的社会好处和价值;全身心投入到提高儿童教育工作中,激活他们的欲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不断增强自己的承受力。从学习,自我修养和亲身体验中,争取成就,体验教师的工作不只是艰辛的事业,而是充满了无限乐趣和幸福的事业,决心为其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

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它是教师职业品质之区别于其它职业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教育培养人的工作具有它的特殊规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育人的规律,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它不仅仅是教师必备的宝贵品质,而且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他所应对的教育对象是不断更换,要不断面临新对象,为了适应新的对象,需要我们不断作调查了解,区别对待。再者,时代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学生的求知欲也在不断发展。个性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所谓的“知识激增”的现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求知渴求,我们务必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的营养。在教育工作中,要求不满足于现状,始终持续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务必要有常流水,这样才能不愧为老师。并且,教育学生是一个长期的点滴积累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够实现的,其间还会出现各种曲折和反复。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具有执着的精神,怀着对学生一片赤诚,以巨大的耐心,坚韧的毅力,对自己的学生孜孜不倦,循循善诱,深刻领悟“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但是此刻的老师中

,为了自己的利益,存在着做到了“学而不厌”,不必须做到“诲人不倦”。经常歧视潜能生、辱骂潜能生,对潜能生缺乏耐心。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做到“学而不厌”,而且还要做到“诲人不倦”,具有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热爱学生,甘为学生任劳任怨,用自己掌握的教育艺术,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和潜力传递给学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财富。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把“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职业的最基本的要求。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唐代的教育家韩愈进一步明确提出“以身立教”,认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亡而其教存。”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行作榜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即“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区别于其它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受塑造人的心灵的特殊规律所决定。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作为我们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首先突出在教师的行为表现方面。教师应从自身的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以律己,当学生的表率。凡是教师提倡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禁止做的,自己更不能做。我国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很有影响的。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所以,老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要贴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来影响教育孩子。其次要从自己的外部表现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文化修养诸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即“诚实”,“正直。”也就是孔子所说“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诚实、正直、富有正义感的学生。最后,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个性要在教师义务方面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楷模。坚决反对两重人格。

五、具有礼貌的仪表风度。

所谓教师的仪表风度,是指教师在教育的职业活动中,透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步态手势,面部表情、服饰仪容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和特征。它是教师个人的内在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外部反映。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校园中,教师的仪表风度是人民教师礼貌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工作中有一句有名的格言,“即在学生面前,教师的所作所为没有一桩是细小的,无关紧要的。”我认为,教师的仪表风度,包括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德国的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年幼的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崇敬心理。他们天真幼稚,好奇心强,喜欢模仿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致于服饰打扮,发型式样等。学生从种种模仿教师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理解有关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对我们教师来说,即使是生活细节也决不能忽视,应时时处处,在一切方面都检点自己,做学生的表率。

愿我们的教师都能崇尚师道,敬重师风,尊重自己,对社会负责,做到人人都能仁他人之仁,信他人之信,义他人之义,促使民主播扬,科学昌明,人文之光。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是一群追逐者;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是一群学习者。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考力、有创造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人。

1、做一名有思考力的教师。人与人的不同,在于思想的差异,而思想则主要于思考。一个人是否喜欢思考,做到常态思考,取决于他的思维习惯、问题意识和格局视野。

教师的思考力,主要体现在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上,首先愿意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思考选取最佳的方法达到目标;其次,常时间集中关注在某一主题的研究上,持续推进,尽量寻找创新点;还有就是在常态教学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为每一次的发言做准备,为每一节课做设计,为每一次阅读做整理,为每一次实践做反思。

2、做一名有创造力的教师。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思考不同,才能有创造。

做为一名有创造力的教师,他所做的,都是经过思考的,他所使用的方法都是最简单有效的。不仅如此,他还要善于整合资源。他能够认识到智力、想像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所能达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我们日常的工作,常常是缺少创造。一节教案讲了五年,教材都变了,教案还在用。一篇讲稿,反复改了几遍,听众都变了,还在讲,内容仍停留在最初那个年代。经验永远是创造的羁绊,我们却舍不得扔。

我们的工作质量需要通过创造去改善,我们的生活境遇需要创造去点亮。没有创造,就没有不同,没有创造,就没有杰出的表现。

3、做一名有执行力的教师。任何事只有做,才会有结果。如果只停留在计划和想的层面,永远也实现不了突破。执行力,是推进事物进展的关键,是实现由质变到量变的飞跃。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我们应该将行动纳入决策当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执行力是一种行动意识,是主动发展的反应。如果时间还充足,我们常常是拖延,并不是先将事情办好,然后优化质量。到了必须得干的时候,然后再不得不做,整个过程的心理负担都会很大。与其那样,真不如早点将事情办好。

上级领导交待的事情,我们要第一时间完成,这就好比编辑约稿,早点完成大家都省心,更何况早完成对于后期改进有回还、修正的余地。 性急的人容易锻造成具有执行力的人,但一定要克服“不思考”,要三思而后行。将时间安排得有条不紊,就可以变性急为执行力。性稳的人,也要有提前意识,要为后期完善争取时间。

4、做一名有影响力的教师。一个教师的最大影响力在于给学生以人生的影响,帮助他们完善知识、塑造性格、关注成长、懂得贡献、体味价值,要培养更多能够超越自己的人。

如果多年以后,教的学生身上隐约可见他的影子,那么,他就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在一个地理老师的影响下,有一些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地质、水文、旅游等专业;一位语文老师的影响下,他的学生成为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一位英语老师多年以后听到了他的学生熟练标准的同声传异的声音。

我们说,这样老师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的教学已经在学生中建立了影响,已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建议。

一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正向引领。一名有影响力的教师,懂得在方方面思考“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让时光虚度,一直在做好“有意义的事情”,一直在思考“有价值的人生”。

教师的发展理念决定了他对别人的影响程度,一个视野开阔的人,绝不会犯低级错误,这就好比登高望远。远识是由站位决定的。当然,目光短浅者也很难看得远,因为他既近视,又远视,别人看着难受,他自己也遭罪。

建立影响最简单的方式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你不仅会收获友谊,更会得到同等份额的快乐!

经营需要时间,成长需要过程。让我们在“四有”的路上努力追寻,成长自己,坚信选择,收获快乐!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11)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读完《谛听教育的春天》,掩卷而思,郭思乐教授的话语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自觉作为一个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谛听教育的春天》文章倡导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强调儿童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主体的学生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朦胧初始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除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外,还需要教师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可是没有领悟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须转变角色,变教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动脑思考—想一想,动手操作——摆一摆,开展实验——做一做,合作交流——说一说归纳提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操作者,实现了教师角色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根本转变。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教师在数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问学生答,所谓的双边活动多以师生交流为主,有的甚至就是把“满堂灌”改为“满堂问”,结果导致学生无精打采,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而如果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为切入口,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求知欲,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则能把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掩卷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呢?联系我平日里上数学课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我会努力将自己的课堂打造成学生喜欢的课堂、感兴趣的课堂,让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主动的去学习。这样,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这是比任何手段都有效的。我也曾尝试过各种方法上课,事实证明,用学生提问、游戏、设计教学活动等引导学生去学习,学生们往往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但如果让他们干巴巴地听讲解,一味地做习题,他们就会无精打采,学习效果也不好。其次要优化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坚持教师引导作用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①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况,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②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学,在学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④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为了在数学课中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探索环节,有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获得解题的方法。例如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的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得。内容不限,具有广泛性和选择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生本教育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生本课堂不再靠教师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课堂成了每位学生展示的平台。在生本课堂中没有老师怒斥学生,打骂学生,惩罚学生的现象,多的是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鼓励和称赞学生。我觉得,像这样尊重、信任、依靠学生就能创造教育的奇迹。“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我们从《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在思考,“生本”就好像是我们的中医,它讲究整体,平衡和顺其自然。我们不该关注孩子生长的其中一点,而该考虑他整体的发展趋势,我们不能割裂一门学科,而应该综合地来看待,我们不能拔苗助长,而该顺其自然。我想,要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能认真落实我们所学到的先进理论,都能给学生以这样自主的空间学习,那么我们的课堂又将是另一番喜人的景象。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12)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不经意间,被扉页中的一段文字吸引:"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在这富有诗意的文字深处,有着睿智的哲理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依靠。我作为一名青年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怎么才能找到一种轻松有效的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快乐的教学方式呢?当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个理论时,眼前不禁一亮,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一个使受教育者永不后悔的理论,是能给教师学生带来快乐的一种理论,它让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断,学而不厌。而《谛听教育的春天》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于它始终坚持整体地,动势地、实在地看生命体。它不相信某一个局部的数字,比如斤数、长度等等。生命固然是可以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其某些形态的,然而生命又总是逸出在我们的刻画之外"。而我们的教育喜欢用一些显性的条目来量化生命的成长。从大处的课程标准到小处的课时目标,我们总是把太多的希望寄予教育,寄予教师,寄予教师的教,往往忽略了寄予学生的学。特别是大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放心地让他们去学,而是牵着、领着、引着。我们因此变得心力交瘁,学生因此变得负隅顽抗。

"农民比我们聪明,他们不会丝毫怀疑一个事实:小猪是自己吃东西长大的,因此不需要经自己转手,一旦明白这一点,对小猪的判断只简化为毛估估"。我们基本上不承认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促使学习者的成长,这种成长依靠学习者自身。我们已习惯了要给他们的成长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眼前的成长才是我们承认的成长。比如,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从70分提到了75分,我们说他进步了,他成长了。为了这5分的提高,我们曾多次辅导他,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曾大量机械地重复着一项作业,我们出题,孩子做题,我们批阅,孩子改错。这5分的成果里又有多少孩子的主观能动?我们不得而知。而最直接的"成果"是我们和孩子越来越远,甚至越来越对立。但是教育的现状又不得不让我们老师总是纠结于这显性的、冷冰冰的数字上。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我们要做的事情大大简化,而学生可做的事情则大大扩充了。所以,培根是我们进行生本教育的关键。简单地进入培根,又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学习权力的关键,是教育或教学给予每个孩子的基本待遇,不给以培根,就是教育或教学的基本的失算,也是整个学习被动的直接原因。培根必须交给孩子们自己做,这又是关键的关键。"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所以生本的课堂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老师说得少,学生就说得多,老师做得少,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从中感悟了,就形成他们头脑中稳定的精神财富。一切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老师是依托学生资源,唤醒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学生成为教育真正的主人,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生命精彩的舞台,这不正是教师职业意义之所在吗?

虽然对于生本教育的具体实施,我心中还是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这确实需要一段调整的过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这个过程刚开始也许并不完美,但是我内心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老师要承认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或者是通过讨论后共同解决。"生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师放开手,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读书感悟,要求学生提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我们作为老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他们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相信他们有无尽的潜力。

"生本教育"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活力,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把学习当成是一种需要,乐此不彼,焕发光彩。没有人会拒绝快乐,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力。面对快乐,学生哪有不喜欢学习的呢?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13)

都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一向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因为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老师的伴随。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优秀的教师不仅能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做人,做事,怎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怎样正确经营自己的人生。做一名好的教师,受人尊敬,也受人爱戴。但想要做好教师这份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教育更是源远流长,在过去教育就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树立年轻一代心性品格的责任。在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教育更是尤为重要,这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社会角色的重要,和这个职业担负着的巨大责任。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意识,为人师表,必须时刻有职业观念,清楚自己是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状态,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将这一切考虑清楚之后再去做,必定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产生信赖感。其次应该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导学生去做的事情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率先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对学生才有说服力,学生才会认同老师的教导,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具体到我们学校而言,对于学校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必须要清楚,而且老师首先要按照规章管理制度去做,做好学生的榜样。

当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讲求师德。爱岗敬业为先,我们爱岗,才会惜岗,只有惜岗,才会敬业。才会真正的把它当成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就会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智慧投入其中,就会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成就自己非凡的人生。上苍是公正的,你在岗位上朝三暮四,得到的是失意,失去的是成功。你在岗位上踏实肯干,尽心尽力,失去的是烦恼,收获的是幸福。要关爱尊重学生,学生既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靠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换取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因而应以造福学生为主要职责,我们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精神,我们必须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其次,我们只有尊重学生,我们才会蹲下来,平视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他们,才有可能转变我们的角色,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我们才会成为平等中首席,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待学生仅仅尊重是不够的,更需要的关爱。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就像用手托起学生生命的谭千秋老师,为了4个学生的生命,谭千秋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可以说,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而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反观同一场地震中的另一位“范跑跑”老师,在地震来临时刻抛下学,独自逃出教室,忘记了“老师”这个词的就意味着爱护学生,甚至用生命来保护学生。

做好教师,还要精于教学。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上,必须做到正确无误的教给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把课堂上要讲的内容明明白白熟练于心,做好备课笔记,并且要思考如何把知识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教学方法极为重要,这一点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己摸索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授方法,所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极其重要,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传授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和掌握能力,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中介,不能占据学生的主要地位。同时也要积极地多学习其他老师的好的教学方法,加以借鉴吸收,不断地改进改善。其次,老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学到最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起点,新的征程,让我们新一代教师牢记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迎难而上,锐意进取,谱写我们壮丽的诗篇,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接班人。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14)

我做为一名教师,最近透过师德修养的学习,感触颇深,我在学习后认为,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师德内涵必然融汇于整个社会公德之中;而教师的特殊职业与地位,则决定着师德必然对整个社会公德产生极大影响。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而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我在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乐于奉献、为人师表。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决不会做到爱岗敬业;一个仅仅将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教师,决不会成为一名好教师,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师德。

诚然,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民族和未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职责,就会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就会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勤奋求实,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是教育教学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富有实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书中还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处。”

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并努力去实践。具备了这样的师爱,就必须会在教学实践中满腔热忱,真正与学生交流、交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有力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育的目标。同时,在这爱的交流互动中,教师的师德修养也会得到提升。

教师,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儿时记忆中大家如是说。

教师,工资高待遇好,又有假期好简单。现实的声音环绕在我耳边。

教师,看着比谁都好,其实比谁都老,工资比民工都低,头发比和尚还少。老教师传授的心得体会。

教师,到底是怎样的状况?我想象过,设计过,思考过,讨论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教育和教师在大家眼中也不尽相同。但是我只明白,我喜欢学生,热爱教育。于是,我充满着好奇和疑惑,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憧憬着完美的未来,我来到了中山---伟人的故里,文化的故乡。

入职之初,繁重的教学任务,琐碎的管理事务,艰难的适应过程,都让我在深夜一次次反问自我:这是自我热爱的工作吗?这是自我理想的生活吗?为什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此让人措不及防?

但是,每一天迎着第一缕晨光,看到学生们一张张纯真的脸庞,听到一声声清脆的问候,我释然了;每个课堂上,看着他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理解问题后满足的微笑,是我一天中最开心的事情;课余时光,跟学生们朋友般的聊天,听着他们孩童般的想法,或欢喜,或忧郁,但都是那么纯真可爱,那么真实自然,每当这时,发自内心的成就感铺满心底。我想,或许这就是教师的价值吧!

凭着良心做事,用尽真心做人,这是我加入教师队伍后给自我的座右铭。争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是我坚持不懈的目标。

在一年的新教师工作中,我用心从老教师那里汲取成功的经验,自我不断摸索教学、管理的方式和风格,我坚持用严厉公正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作为新老师,担心不受学生欢迎,学生犯错了,处理的时候就有了犹豫。其实,谁喜欢做被学生厌恶的老师呢?上学期我有一个学生,上课说话、自习课吵闹、剪奇怪的发型、说满嘴的粗话,甚至经常顶撞老师,全身充斥着戾气。从家长处得知,他小学就经常记过。我估量了一下状况,还是决定不退缩,坚决对他严厉对待,严肃处理,不期望一时的纵容,让他以为学校是他能够嚣张的地方。过程中当然收到了很多的骂声,也和他发生了正面的语言冲突。之后,在多次交涉,多次严厉教育下,他最后有了转化,上课认真了,自习课不吵闹,甚至会教育同学持续安静。但是他始终表现出对我的敌意,就像一把利剑,每次到班上都让我觉得冷箭到处飞。我没有把他的敌意放在心上,发现他的进步,及时在班上公开表扬他,私下也找他谈话。没想到,他告诉我一句话,让我震撼。他说:“老师,我之前一向觉得你针对我。”我只是静静地问他,“那你此刻觉得呢?”他说:“之后我发现你并没有针对我,你对谁都一样严格,是我自我做得不好。我喜欢此刻上进的自我。”当时,我转过身眼睛就红了。原先,学生总会能够理解的,能够理解对他的严其实就是对他的爱!此刻,这位同学在大街上看到我都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看到他阳光上进的样貌,我明白自我没有做错。

一位成功的教师,教给学生一杯水,自我就得有一桶水,这是我需要终身学习和探索的课题。除此之外,对于处于青春期初期的初中生,还需要一桶幽默的水。在很多学生心目中,老师总是高深的遥不可及,敬畏中不觉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我相信每位老师都是爱自我学生的,只是方式不一样,交流沟通较少,让学生对老师的初衷产生了误会,不敢亲近。这对于一位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会斩断连接教学范围和学生心理世界的桥梁。而幽默就像是磁铁,学生难以抗拒。人总是喜欢快乐的,具有幽默感,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变化,真正和学生成为朋友,轻易化解师生间的矛盾。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取并不永恒,时代是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处于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自然也不能停止进步的脚步。研究生毕业,我欢呼雀跃,最后能够主角转换了,这对于做了二十多年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件兴奋的事情。然而在新教师工作一年中,我却感到了自我学识的匮乏,不足以让我游刃有余的处理班级管理,于是我开始了自主充电,在一年工作中,我不断阅读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书籍,从《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这天》《与学校课程的过程》这类理论书籍,到《班主任兵法》《爱心与教育》这类实践性书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不断琢磨,不断改善;和老教师交流讨论,解疑答惑,并邀请老教师走进自我的课堂逐一指导点评,让我受益匪浅;向学生学习了解其内心动态和真实想法,不断更新自我教育心理学的知识。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我想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矛盾,要想自我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教师是个良心活,我做到了问心无愧;

教师是个耐力跑,我做到了坚持不懈;

教师是个功夫活,我还缺乏时光经验;

一年新教师培训即将结束,但是我们的工作还在继续,我们的学生还需要成长,我们更需要不断成长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向各位同事学习工作经验和为人处事的方法技巧,争取在最短的时光里成长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能够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透过这些日子来师德师风的学习,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职责感,师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经常与学生在一齐,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社会的看法,甚至其举止等等,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良好的师德师风的构成,绝非一朝一夕,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也需要我们提高自律和反思意识,在我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做的不够好:

首先,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用心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在这点上,由于平时教学工作比较繁忙,我觉得自身的学习不够,没有及时进行各方面的充电,。

其次,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我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所以,我们要时刻规范自我的行为举止,为人表率。如上课时要衣冠整洁,精神饱满,不可将个人丝毫的不良情绪表此刻课堂上。更不可在课堂上发牢骚,否则,不仅仅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有时受情绪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我,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方面也需要改善。

第三,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此刻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用心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创新一向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我在学生创新潜力的培养上花的功夫和时间不够,这一点也需要反思。

树立良好的师风需要不断的努力,要从每个老师做起,培养良好的师德。期望能借这次师德师风学习的东风,“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我能改正自身的不足,使自我的德能更上一层,使我们的学校办得更好!

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篇15)

人世间,最无私、最宽厚的是爱,爱心是人的一种用心的高尚的情感,是人的行为的动力,爱能够产生融化冰雪的力量,爱心所至,金石为开。

一、浓厚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

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教师的爱是建立在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职责感上方的,有这样一个分式是:亲近感+理解感+期望感。在老师爱心的雨露照射滋润下,学生感到群众的温暖和舒适,从而激发起奋进的欲望。

有人说:“没当班主任的教师,不是完美的教师。”而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是从事低到高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不断学习,使用好手中的指挥棒,让学生在爱的旋律中,谱写人生乐章。我班有位马强的同学,他是先天的高度远视,不仅仅这样,大脑不能协调的指挥手、脚的动作。刚入一年级时,看见马行走不便,说话不清楚,口水不时的流出嘴角老长。写每一个字,用右手的食指用力的夹着,左胳膊伸着,身子倾斜,浑身用力。即使这样他书写出的字你根本无法辨认。看到这样,我真为这个孩子感到心酸。别的孩子书写时,我就后把手的教他写0……横、坚……等等。做练习是的学生早已找好了题号,但是他连书的面数还没翻到。每次我都帮他画好题号。就连同桌,也常常告他的状:“老师,马强把我的本压出皱了”。“师,马强的哈啦子把我的书弄湿了”。在做练习时他的笔、橡皮也是经常滚落在地,不是找不到这个,就是找不到那个。刚刚包的书、钉好的本,不几天,就被他弄的皱皱巴巴。每次我在帮他做好这些事情的同时,告诉全班同学要多关心和照顾马强,因为他和我们身体健康的学生不一样,他在学习上比我们每个同学付出的都要多。在我的关爱下,全班的同学也都学着来照顾和帮忙马强,不再听见有告马强的状了。我还给马强带来线和

大号针,课间时和他一同穿针。穿针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很容易,可对马强来说,能使线穿过针孔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次次的失败,马强丧失了信心,我鼓励他只要努力去做,没有做不的事。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强最后能将线穿过针孔了,马强举着穿好的针歪侨斜着跑到我面前,高兴地说:“老师我会穿针了”。看到这种情景我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马强真的有期望了。有了成功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渐渐地他手眼的协调性增强了,他能写出一个端正的字来。此刻马强仍在继续努力,期望自已的作业本上,有一天也能得上鲜红的“一百分”。

“爱,是最好的老师”。爱生,不是一句口号,它构筑在理解、尊重和奉献之上。八年来,我七年是出满勤。就在临产前的一个月里,我克服冬天路面滑,每一天骑自行车往返十二、三里路的因难。当时嗓子又偏偏哑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就使用手势或往黑板上抄写,坚持上课,丈夫劝我还是跟校长请假,在家休息几天吧;家长劝我不要再来给孩子们上课了;同事也劝我回家然而我放不下的是四十多名学生,我时时牵挂着他们。就这样,我克服着自身的因难,坚持到了期末,结束了一学期的教学任务。然而、令我没有预料到的是,就在刚刚放假的两周,分娩时却是难产。丈夫投来责备的目光,医生也在一旁叹气。就是身为母亲的我,此时也感到愧对腹中的孩子,我愧、内疚。我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孩子平安的出世了。医生玩笑的说:“这孩子命真大”。

为了学生我付出了很多,同时我也得到了爱的回报。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家长的赞许,同事的任可。能够说,一次次的成功的教育,那里面饱含着教师无数次的付出。从无数次付出中,我也体会到了给予的快乐。这是其它行业的人得不到的快乐、满足。

二、培养爱心、

学生有爱心,将来才能去爱他人,爱群众,才能回报社会。

今年浙江的一位中学生,因为妈妈对他的学习管的太严,用锤子将妈妈打死。黑龙江省有一名小学生,因为妈妈不给钱去玩电子游戏,而将妈妈杀死等等这样的事件。在近些年来发生的还少吗?他们不正是缺少了爱,缺少了对父母的爱,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性吗?

教育学生首先是爱他人。当然让学生有爱心,班主任老师更要对学生付出爱心,制定计划,严格教育,加强管理是爱。透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爱。给学生开设学习方法是爱。家长会和学生们一齐分析学习起落的原因是爱。对学生一视同仁是爱。

在班级里,我召开了《把爱心献给他人》的主题队会。在学校组织的手拉手活动中帮忙学生结对子,写回信,课间我常常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使学生明白要有爱心,先要学会爱他人。爱父母,因为父母给予了你的生命。爱老师,因为老师教授你学业。爱朋友,因为朋友送给你友谊。一句话,一杯水,一个眼神,一种动作都能够传递爱。两年来,这些在家吃来张口,穿来伸手,处处依靠别人的独生子女,家中的小太阳,能主动学会向别人别人献爱心。得知文雪家经济拮据,同学们为她主动捐款,帮她购买学习用品。于环余同学生病在家,同学们能前去看望。马强学习有因难,同学们主动摇帮忙。哪位同学过生日,同学们为他唱一支歌表示庆贺。这时我的忧虑,扬起前进的风帆。用爱尽莘莘学筑一座快乐之巢,在教育的天地里驰骋。其次,是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就是要从小事做韦:上课不迟到,不说话,课刘不大声喧哗,上好两操,搞好卫生清扫,用心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注重班级荣誉。这些小事做好了。群众的风格逐渐构成。

主题队会是培养学生对群众、对祖国的热爱是最佳时机。去年的《迎澳门回归》。今年的《台湾在我心中》主题队会,学生用心收集资料、和老师策划资料,主动借道具、借服装,学生用心主动参予,用心性十分高涨。两次队会被评为第一名。这不正是热爱群众,热爱祖国的生动一课吗?此后,同学们的群众荣誉感增强了,群众观念加深了。每位同学为工同营造这个合谐的家而努力。学校号召学生收集废品,同学们能按规定完成任务。越野赛上同学们能努力发挥自已的而惋惜。班级的毛巾旧了,有的同学主动摇拿来新毛巾;垃圾袋用完了,有的同学又悄悄从家带来;学生有了把班级当成家的观念,班级群众有了向心力、凝聚力。我和同学们都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家庭班级。

再次,是回报社会,“爱人者,人恒爱之”,学生说老师是园丁,用心血换来了满园春色尽芳菲。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九年教育之路,我奉献自已的一片爱心,同时也获得了学生们那纯真的爱,我得到了用金钱无法买来的精神财富。这是从事其它职业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神福。这了这份幸福,我将用心去浇灌,让每一朵鲜花都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让每一个灵魂都闪烁出圣洁的光辉。我愿一只只放飞的白鸽在这块沃土中,展现出无穷的活力和神奇的魅力。愿播下期望种子,在这快沃土中茁壮成长,创造出完美的明天。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当我认真理解了继续教育后,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评课”与“议课”的区别:“议课”是围绕观课说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状态。“评课”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善、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忙,求得发展。

二、“评课”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各自形式的公开课、观摩课等等,常会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出现,随之而来的评课却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有的是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还有的是被动发言,敷衍了事,说几句好话,提一点期望,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能很多人都碰上。我觉得在教学中,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践,为了更好地改善教学,如果都说些没有好处的话,那评课还有什么好处呢?课堂教学终究是一线老师自己的事情,我们需要的是评课者真实的心声,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有所理解,同时有所理解,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付诸于行动。

三、“议课”十分有好处。“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议”强调了彼此的平等,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议课”我觉得更能让老师得到提高,更能有说服力,因为有时评课者并不了解学校的状况、学生的状况以及教学进度等状况,往往对上课者提出的要求过高,这样如果只评不议,也许会让老师觉得委屈,甚至不理解,从而打击了用心性。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让授课者说话,让评课者更能点中要害,不仅仅能够得到参与者的充分信任和理解,更是对教师改善课堂、促进专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参加工作七年来,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忙下,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潜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工作这些年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待,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己首先做到。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才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才能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作用。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双方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在工作中,我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我的真心换得了学生对我的诚意。在孩子心中,我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一位能够信赖的大朋友。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对我讲,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愿意向我寻求帮忙,课堂上,在对联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简单,大家用心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已经下课了他们也经常围着我问这问那,从孩子们的神情和言谈中流露出他们对知识的喜爱与渴求。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老采用一种教学形式,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会将全班分为若干组,每组有小组长,进行比赛,比速度,比成功率,比美观,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就自然学到了东西。教学经验证明,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用心性和学习效率。

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是接纳对方、尊重、理解对方的具体体现。你能耐心听别人倾诉,就等于告诉对方你的态度,无形之中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因为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倾听,将使我们教师更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

内涵深厚。在倾听中师生理解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就有了灵性。

以上就是我参加教学工作以来的心得和体会,在教育教学上仍然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但是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实用十二篇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唯一的听众读后感实用十二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篇1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家里拉小提琴遭到了家人的不重视,心灵创伤,决定要拉好小提琴,不被小看。后来到了树林里练琴,受到了一位“耳聋”的老

奶奶的鼓励,最终拉小提琴拉得非常好。在这变化中,“我”的心理也产生了变化,从毫无自信—沮丧—兴奋—沮丧—羞愧—兴奋—恢复自信。这些的变化都与“耳聋”的老

奶奶有关。其实这就是鼓励的作用。

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做什么事其实都需要鼓励,但是其实就是充满自信的人,在被鼓励后,做事也能发挥得更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表扬,被鼓励,有哪个人会在被表扬,被鼓励后不开心呢?虽然我是一个很自信的孩子,但是我却仍然时时刻刻期待着

爸爸的鼓励与表扬。

有一次我有一道题做不出来,急得想来想去,抓耳挠腮,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叫来了爸爸,爸爸认为这一道题很简单,觉得我能做出来,便对我说:“爸爸知道你能做出来,你肯定能做出来的!多读读题!

我相信你,孩子!”听了爸爸的话,我急躁的心,平静了很多,也有了些灵感,我按照爸爸说的话,一点点的认真读题。我居然发现这道题其实真的很容易!

爸爸看到我做出来后,又表扬了我一句,说:“你真棒!做的不错!

”我听到了爸爸的表扬,鼓励,心里开心极了。在做剩下的题目时,我一直带着愉快的心情,每一道都做得很认真,非常好。这就是表扬和鼓励的力量。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被鼓励和表扬的喜悦。鼓励的力量,如此强大!它能使失去自信的人恢复自信,能使充满自信的人做的更好。

让我们时刻准备着鼓励别人,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被鼓励的喜悦!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篇2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一):

我在语文书里读到了落雪的《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说的是,作者在家人不支持自我练琴的状况下,独自一人跑到树林练琴,遇到了耳聋的老太太,得到鼓励,最后作者拥有了高超的琴技。

那位老太太因为听不进去而成了作者的听众。她用自己的行动赞扬了作者的坚忍不拔和勤奋,这使得作者的钢琴声从锯桌子腿变成了优美。而这之间的联系却是两人的秘密老太太的秘密是:第一,她并不聋;第二,她对作者琴声的赞美是假的;第三,她是以为**教师,而不是她自我所说的不懂**。

作者还有三个秘密:一是背着家人练习;二是有秘密听众;三是听众是聋子。最后,作者明白了老太太的秘密。他之所以不**,是因为他受不了,害怕失去唯一的观众,更是因为他愿意和老太太分享这个秘密。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了解到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希望能成为别人理想的指路明灯,也希望通过努力获得表扬。想要获得赞美,首先,在学***们要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其次,要敢于表扬别人,鼓励自己。

这样才能赢得更多听众的赞美。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二):

当我读完《唯一的听众》的时候,眼睛不觉湿润了。素有**白痴之称的我竟在一夜之间成了一名有名的小提琴手。谁改变了我呢?

是对自我儿子没有一点期望的父亲?不是。是说哥哥是**白痴的妹妹吗?

不是。是一位耳聋的**家。

我也有自我内心的听众。

我的听众是我父亲。每当我遇到困难,父亲都会鼓励我说:困难不是逃避,而是坚持。

我的听众是妈妈,每次我和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妈妈说:宝贝,要学会宽容别人。

我渴望当别人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三):

这天,我读了《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它让我陷入沉思: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应该有信心、毅力和毅力,最终取得成功。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在学小提琴的时候,拉的十分难听,声音就像锯床腿一样,自我都听不下去,更何况别人呢?我很沮丧,但我没有灰心。我跑到树林里练习,遇到了**学院的教授。为了激发我的自信心,她谎称自己是一个每天听我讲话的聋子。

最后,我最后写出了着名的《月光奏鸣曲》。

这段文字让我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一帆风顺,总会有风雨,总会有荆棘。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我们要勇于面对,不要退缩,要充满信心,坚持就一定要成功。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每次画画不好,对自己不满意,我就气馁,不想画画。这时,妈妈对我说:遇到小问题不要气馁。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困难,但你不能退缩,勇敢地战胜他们,这样你才能成功。

听了妈妈的话,我平静下来,继续认真地画画。

六年的绘画学习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头疼脑热,我都坚持了下来。功夫不比有心的人差。我的努力得到了小小的回报,也获得了很多成功和幸福。我的绘画水平越来越高,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在各项绘画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奖项。素描考级已经到了6级。姥爷十分欣赏我的画,精心挑选了几张挂在他家的墙上,逢人就炫耀外孙的杰作。

小学毕业前夕,我煞费苦心地画了一张**字的**,送给我的好朋友邓英杰作为纪念品。他一遍又一遍地翻,一遍又一遍地看,不愿意放下,说这是最好的礼物。我听了感到无比快乐。

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过后见彩虹。我知道在未来的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痛苦,我知道如何去迎接它,克服它。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四):

这天,我读了《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本文叙述了一位小提琴教练和学院里最著名的教授之间的动人故事。为了支持和鼓励锻炼勇气,老人说他是个聋子。在老人的鼓励下,老人终于使白痴成功了。

可见老人心灵之完美,鼓励的力量之伟大!

自信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鼓励和支持对人们的成功非常重要。本文中的老人们不断地支持和鼓励着从业者。他们有信心、勇气和成功。若是老人不断地斥责他的错误,说他那里拉错了,拉的不好了。

练***就灰心丧气,悄悄地溜走了,又**来得今日的成功?

科学家发现:人一旦受到鼓励与支持,脑部某神经线受到刺激,,人对某事物的兴趣会**,兴趣提升,做事的动力也就提升,自然是走上了成功之路。所以,家长要多鼓励孩子。

鼓励人才之花常开,人才之树常绿,人才之河常清,成功之路常走。所以,老师,家长,我们一定要多鼓励孩子!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五):

这透过读了这篇《唯一的听众》,我感受到了一种鼓励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位老人完美的心灵。

文章主要讲述:由于我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很差,家人认为我是个白痴,所以我不敢在家里演奏,只能在山林无人时才敢演奏。一位耳聋的老人给予我微不足道的鼓励使我找回了自信有声望的**教授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自我是个聋子,使青年有勇气在有人的场合下拉出水平很差的小提琴曲来。

老人给予青年微不足道的鼓励使青年的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了。使我感到这微不足道的鼓励是无比强大的。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鼓励,实际上能使一个失败者成为成功者,能使一个没有信心的人重拾信心。

我也有这种体会:一次硬笔比赛中,我根本没有信心能获得一个好成绩,因爸爸的鼓励:拿不了奖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要认真地去写好你的每一个字,其它的不重要。爸爸的话语使我信心倍增,在比赛时我调整好自我紧张的情绪,想着描字本里的结构、形状,把字认真地写下来。最后,我得了三等奖,我高兴、兴奋不已,我明白我要感谢的人是爸爸,才有这天的成绩。

读了《唯一的听众》使我明白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鼓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也是信心的泉源。是给予没有信心的人的鼓励,是使有信心的人更是信心倍增。心灵的听众,你是沮丧时的微笑,你是气馁时的鼓励,你是灰心时的期盼,你是闪烁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启明星!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六):

鼓励无处不在,有时它是一个微不起眼的鼓掌;有时它是一个轻轻地一拍肩;有时它是一个默默的眼神。我读了《唯一的听众》之后,我明白了,鼓励是无声的。

作者从前是一个**白痴,自从被家里人骂了一顿之后,整天精神不振。他便到树林中练琴,偶然碰到了一位耳聋的老人。那位耳聋的老人用自我无声的鼓励,改变了作者的命运。

此后,作者发愤练琴,最后最后成功的成为了一名小提琴家。但是,老人那谆谆的鼓励,时时刻刻都在他心中。

作者之所以以一个**白痴,摇身一变成为一名颇有声望的**家,是因为那位耳聋的老人,也就是那**教授,那无声的鼓励。鼓励往往会被人遗忘,其实你拍一拍手为他人卖力喝彩也是一种鼓励。鼓励如同春风能滋润你的心田;如同浆帆帮忙你漂游;如同一双手呵护你成长。

你的一个鼓励也许能改变他人的命运,也许就能让他人从倒数第一成为no。1。无声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

无声的鼓励不仅仅仅在课文中有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的事例也有许多。我曾在出国留学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高三的学生,高考前心神不定,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结果没有考成功,不幸落榜。

复考的前一个晚上,他又开始感到惊恐。这时他的爸爸对他进行鼓励。第二天爸爸一个默默的眼神使他从失魂落魄到信心倍增。

最终他最后考上了重点大学。

鼓励,是人类最好的一种行为之一。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七):

这透过读了这篇《唯一的听众》,我感受到了一种鼓励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位老人完美的心灵。

篇文章讲了妹妹觉得我拉小提琴夜曲就像在据床腿,他很沮丧,之后去森林里练***琴。在一天有一位很有声望的教授指点,使我重新拾起期望,最后我竟然去文艺晚会上表演

是什么让我这个**白痴变成了一位小提琴手?是认为我没有任何天赋的妹妹??不,是那位聋老人那个**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如果不是她这个有意的聋,我能重新获得期望吗?一个聋字拯救了我那颗受伤的,沮丧的心灵。

我敬佩那位聋教授,是因为教授不仅仅是我唯一的听众,更是我心灵的听众!听着我拉着据床腿般的小提琴声,她不光装作聋子一般,还有十分温柔的话语来鼓励我:我才想你必须拉的很不错,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多么善良的谎言,多么美丽的心灵呀!

心灵的听众,你是沮丧时的微笑,你是气馁时的鼓励,你是灰心时的期盼,你是闪烁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启明星!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八):

这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情绪读了《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文中老人微不足道的鼓励给予青年人信心,使我深有感触。

文章主要讲述:由于我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很差,家人认为我是个白痴,所以我不敢在家里演奏,只能在山林无人时才敢演奏。一位耳聋的老人给予我微不足道的鼓励使我找回了自信。

从不敢在家练琴到应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使我感到鼓励这强大的力量。

有声望的**教授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自我是个聋子,使青年有勇气在有人的场合下拉出水平很差的小提琴曲来。老人给予青年微不足道的鼓励使青年的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了。使我感到这微不足道的鼓励是无比强大的。

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鼓励,实际上能使一个失败者成为成功者,能使一个没有信心的人重拾信心。

我也有这种体会:一次硬笔比赛中,我根本没有信心能获得一个好成绩,因爸爸的鼓励:拿不了奖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要认真地去写好你的每一个字,其它的不重要。爸爸的话语使我信心倍增,在比赛时我调整好自我紧张的情绪,想着描字本里的结构、形状,把字认真地写下来。最后,我得了三等奖,我高兴、兴奋不已,我明白我要感谢的人是爸爸,才有这天的成绩。

读了《唯一的听众》使我明白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鼓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也是信心的泉源。是给予没有信心的人的鼓励,是使有信心的人更是信心倍增。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九):

而我每一天都要应对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的演奏当读完这篇文章时,一阵阵感动与温暖油然而生,使我深思了许久。

这篇文章讲的只是一位**教师谎称自我是聋子,帮忙作者从一个**白痴到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手的事,却引来同学们无限的思考

作者成功之路少不了那位老妇人的关切与鼓励,她或许就是作者一生中难遇的伯乐,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作者那一份恒心。学***坚持,没有那一份坚持之心,我们怎能成为大器?生活中,伯乐很少出现,就好像神灯一样,只在你最想要是才能出现。

而当伯乐千辛万苦的寻找到你这批千里马时,你令他失望过吗?

其实,每个人的伯乐就是你自我。就像文中的我,当他失去勇气时,遇到了他的伯乐,但最多的是他坚持不懈的恒心。如果他不坚持,怎样成就他完美的未来?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篇3

在我们六年级下册的课本中,其中有一篇让我感受到了鼓励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位老人的美好心灵。这篇课文就是——《唯一的听众》。

文章主要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作者以前刚刚学习拉小提琴的时候,拉的就像是锯床腿,过了一段时间仍是如此,这令他又沮丧又灰心。可是,一位“耳聋”的老太太走入了作者的生活中,每当作者在拉小提琴的时候,她就在一旁认真地“听”并鼓励他,是她用心灵的倾听和鼓励让作者感受到真正的音乐的内涵,并激励他认真练习,使他拉出的曲子越来越动听,让作者在心灵上受到了鼓舞,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小提琴家。

啊!多么好的老太太。我想虽然她听不到作者成名后小提琴优美的乐曲,但是她却用心灵的倾听激发了一个小提琴家的成长,她是多么的'伟大。是啊,有的人是真的看不到,真的听不到,但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那么他们会听到看到世界的美好。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那个老太太一样,有着美好的心灵。同时,在别人处于逆境时,我们要多鼓励他,使他觉得自信的力量在推着他前进!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篇4

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语,激发了一个学琴少年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造就了音乐界中一个伟大的小提琴手。

——题记

从沮丧、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拾回自己原来的自信和勇气。这才是关键,这才是鼓励的作用,这才是通向成功的第一秘诀,这才是老妇人的用心良苦之处……

唯一的听众,一个唯一的欣赏者,同时也是一个唯一的支持者,唯一的鼓励者。没有老妇人的指点和引导,哪有这个学琴少年今天的成就?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上的鼓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唯一的听众”,表面上是指文中的老妇人,其实内在还隐含着老妇人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老妇人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更是激发了“我”在学音乐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的动力,那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光明大道。

鼓励像一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起了人们的勇气,更给予了他人可贵的自信。接受别人的鼓励,拾回失去的信心,这时,成功已经离你不远了。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篇5

山东省青岛四方实验小学六年级⑶班于佳瑗

本文主要讲述一个故事:当作者刚学会拉小提琴时,总是很难听到,而且一段时间后仍然如此,这使他感到沮丧和沮丧。可是,一位“耳聋”的老太太走入了作者的生活中,每当作者拉琴的时候,她就在一旁认真地“听”并鼓励他,是她用心灵的倾听和鼓励让作者感受到真正的音乐的内涵,激励他认真练习,使他拉出的曲子越来越优美动听,让作者在心灵上得到了鼓舞,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小提琴家。

啊!多么好的老太太。我想,虽然她听不到小提琴优美的音乐,但她用心灵听,激发了小提琴家的成长,她是多么伟大。

是的,有些人听不见,有些人看不见,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他们就会听到并看到世界的美丽。

【总体点评】

对于一个伟大的观众来说,她不仅给了作者勇气,也给了他成功的信心。倾听能激发想象力和自信。对于身处逆境的人来说,获得自信是最重要的。

作者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并谈了自己的感受。评论比较犀利,但由于篇幅短,感情不够深入,如果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可以突出自己的感情。

读《唯一的听众》有感

重庆市南坪区实验小学支浩蓝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小男孩非常热爱音乐,喜欢拉小提琴。但是因为没有天分,被家人否定了。

后来,在一位老人的帮助下,他逐渐演奏出了真正的音乐。文中“老人谎称自己耳聋来帮助男孩”,令我十分感动。

她是一位老人,不,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当她发现一个喜欢拉小提琴的男孩缺乏自信时,她下定决心帮助他。便谎称自己“耳聋”来帮助小男孩找回自信心。

这难道不是老人美好的心灵吗?尽管老人相貌平平,但是她的心灵却是那么美好!是的,外表美并不重要,而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老人用心去感受小男孩的音乐,真诚地帮助小男孩重拾信心!最后终于看到了一个成功的小男孩。

我也有类似小男孩的经历:在我小的时候,我十分喜欢唱歌,可是,因为我自身的原因,每次自己单独唱的时候都会跑调,这令家人十分“好笑”。我感到自卑。我不敢在家人面前唱歌,只好到家后面的竹林去唱歌。

有一天当我刚唱完一支歌,突然在身后响起了“啪,啪……”的掌声。我的好朋友突然跳出来说: “唱得真不错。

”我羞红着脸,急急地摇着头。她说:“这样吧,下个星期的今天我们俩来唱歌比赛,就在这里。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她就跑了。听完好朋友的夸奖,我兴奋,激动!那天一个接一个地唱,很快就到了,我突然发现我的曲调比她好,我非常感谢她的真诚

,让我找回了自信。

那个小男孩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了自信!他的信信是老人给的,给别人信信的人是最美的!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山东省青岛市第六十四中学校段晓彤

当我一口气读完《唯一的听众》时,眼睛不觉湿润了。素有“音乐白痴”之称的“我”竟然在一夜之间成了一位有名的小提琴手。是谁改变了“我”呢?

是对自己儿子没有任何希望的父亲?不是!事实上是那位“聋”奶奶──音乐学院的老教授!

读到这里,我被作者奇妙的构思和精彩的语言吸引了。同时,我更由衷地敬佩 “我”的那位良师。

我敬佩“聋”教授,是因为老教授不仅是“我”拉提琴时的听众,更是“我”心灵的听众!听着“我”拉的“锯床腿”般的小提琴声,她不光装作聋子一样,还用温柔的话语鼓励“我”:“我想你拉的挺不错。

是真的,小伙子。”多么善良的谎言!多么美丽的心灵!

一个“聋”字挽救了“我”那颗受伤的、脆弱的心灵!

其实,我也有心灵的听众。

爸爸是我心灵的听众。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意是亲切地鼓励我说:“相信自己,不要放弃,你是最棒的。”在爸爸的“诱导”下,我变得坚强了。

妈妈也是我心灵的听众。当我和伙伴们发生矛盾时,她总时温柔地说:“好孩子,要学会宽容他人。”在妈妈的开导下,我变的活泼、懂得宽容别人。

我还有许许多多心灵的听众,他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我怎么能忘记呢?

观众的心,你是微笑的鼓励,你是温柔的借口,你是默默的期待,你是闪耀在人们心中的灵感之星!

我期盼做他人的心灵听众!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广东省深圳市育才舒曼艺术学校谢曲扬

一位老人用慈祥的目光平静地看着我,她的眼睛就像深潭的水,我是多么的感到鼓舞!一位温文尔雅的老人,一位自称耳聋却拥有如此善良心灵的老人,她仿佛能听见我心里竭力拉的曲子,献给我这位唯一的听众的曲子……

第一次我在吵杂的环境中看完这篇故事时,我仿佛走进了“我”的内心,感受到那种不被认可的自卑感,感受到老人的温暖,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前面的那段话,是“ 我”心中的独白,他一定在感谢着老人,在用尽心血去为老人拉曲子。第八段前两句话,简直就是直接的反应着主角逐渐建立起来的信心,那种努力的心情!

被老人的一句话打动,而努力,多么美好的冲动啊!“也许我会用去感受……”这句话印在眼帘,久久不能忘却!那位老人家为了鼓励“我”,每天早晨在公园等待我,用心去感受那“锯床腿”般的音乐。

这样的一位老人家的谎言,又怎么会不伟大呢!老师教给学生知识,家长也给了孩子选择,但老人给了年轻人对音乐充满热情的肯定和信心,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他来说,没有比这些更有勇气继续下去了!最后一段,那悠悠的文字,淡淡的伤感夹杂的感谢,“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这是要用心去意会的文字,让人激动而感伤,那样一位老人,我能感觉到“我”心中那些满满却可能还没能说出口的感谢。

美好的文章让人难忘,而这样的谎言让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