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锦集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

您可以在以下内容中找到跟“小学数学教案”有关的资料。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一份好的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和落实教学内容的必要手段。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多的领导力和职业素养指导!

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统计的知识和人民币的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整

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的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的加减法。

1、看图说一说:小熊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25+2125+27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猴举的题:65-2265-29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

出示图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买羽毛球拍和排球公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2=27(元)30元5角–27元=3元5角

买足球和乒乓球拍还差多少钱?

30+10=40(元)40元-30元5角=9元5角

篮球、足球和排球一共要用多少钱?

50+30+15=95(元)

二、课题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59+827+2599-3831-24

63-938+4650-2377+23

88-5543-3412+963+36

三、观察与测量。

1、谁离大树最近。

房屋

5厘米

3厘米

蚂蚁大树

4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篇2)

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7~48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学的主动。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一、复旧迁移,导题定向复旧迁移。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架桥。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

1.回答: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2.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板书比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要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1.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意义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复习题2中的第1题,用32求出了长是宽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32也可以写成3比2(板书3比2),表示长和宽的比。问:谁和谁的比是3比2?(长和宽的比是3比2)。32可以表示3比2,23可以表示几比几?(2比3),表示谁和谁的比呢?(表示宽和长的比)。结合第2题,问:1002可以表示为几比几?

表示谁和谁的比?(100比2,表示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个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比?(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指名读、齐读比的意义。

(2)比的读写方法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是比号,写作:(板书),读作比。3比2可以写作3∶2(板书)读作3比2。问:2比3,100比2同学们会写吗?让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动手在桌子上写。

(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如下)3......前项∶......比号2......后项=32=1......比值12

(4)练习(看幻灯银幕)

①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4∶7=47=479∶5=95=14513∶9=139=14915∶29=1529=1529②填空。a.把80本书,分给4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本书;图书的本数和班级数的比是()。b.学校开运动会,六年一班有10人参加赛跑,7人参加跳高比赛。这个班参加赛跑和跳高的人数的比是()。(5)通过上面两道题的练习,你知道写比时要注意什么吗?小结:写比时,要注意谁比谁,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1)问: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义掌握了,那应该怎样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同学们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练习求比值。

(2)求比值,并说明算理。32∶85∶2512∶150.8∶37(3)小结:比值是一个数,可用整数、小数和分数表示。

3.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1)3∶2=32可见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的各部分相当于除法的.什么?(略)(2)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在复习时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略)结合学生说的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

(3)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3∶2可写作32,仍读作3比2,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2∶3、100∶2让学生写。

(4)问:比的后项能否为零?为什么?

三、反馈矫正,贯彻始终

是指把系统的某一部分输出的信息回到输入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把信息输送给教师,供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外,更是学生自我调控的过程。

那么,反馈矫正,贯彻始终,本节课是指在边讲边练之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先练习写比,又练习判断题,通过正确,错误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最后安排发展性练习,写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写出两个直接量的,还要写出两个间接量的比,如写出速度的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让全班同学吃得好,还让尖子学生吃得饱。

小学数学教案(篇3)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 语和定义、法则等都是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 使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且要在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 练。

一、在引入概念时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 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面积”的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面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刀剖 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引入。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面积的具体形象在 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排,看有几种 分法。 教师适时把他们的不同分法展示出来:

附图{图}

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平均分”。

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 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化为概念。

二、在概念的形成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 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 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 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面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 面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 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 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 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 抽象思维。

三、在深化概念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 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训练学生思维 的深刻性。

一是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要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既要注意概念间的相同 点和内在联系,把有关概念沟通起来,使其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区分开来。从而 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深入理解概念。例如学习了“比”的概念后,可设计下表引导学生 弄清“比”、“除法”、“分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名称 举例 相 互 关 系 区别

比 2:3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 2÷3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2/3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二是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识别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从变化中抓概念的本质。 例如,学生认识了“直角”后,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直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

附图{图}

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检验。从而排除干扰,突出直角的本质属性,训练学生思维 的深刻性。

小学教学概念的掌握与数学思维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不依赖于数学思维,不可能学好数学概念;正确的 数学概念教学,又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方 式、品质、能力和方法贯穿在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 使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笼统、比较、归纳等能力。

3. 使同学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 悬念激趣,启迪猜测

课件出示:南京市上元小学师生为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的贫困学校,首次捐款5844元。

让同学分别判断5844是不是2、5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2、5的倍数看个位。

师: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所贫困学校,不计算能判断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不是整元数吗?

生:我认为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不是整元数,因为5844的个位是4,不是3的倍数。

师:你猜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生:我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师:同意他的猜测吗?(同意)

师:他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来继续研究。

出示1~99的数表,让同学找出3的倍数。

师:考虑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

同学从不同角度举例否定上面的猜测。

师: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哪些数字?

生: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不能)

师: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研讨:“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同学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同学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教师从同学的已有基础动身,设计了捐款献爱心的情境,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同学进行猜测,设置了“陷阱”;通过让同学观察100以内3的倍数,引导同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猜测,引发认知抵触,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发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谁能按从大到小说说?

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从左到右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右到左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是怎样化的?米与厘米,米与毫米间是怎样互化的?

(2)练习

1米=()分米10厘米=()分米

1米=()厘米10毫米=()厘米

1千米=()米600厘米=()米

2、举例: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可捉高90(),教室长10(),小学生每小时步行4(),黑板长5(),火车每小时性80()。

(2)练习书p87t3

4、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千米=()米9千米430米=()米

5000米=()米3450米()千米()米

5、独立完成p87t4、5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学校的三层楼高是11米。()

(2)小明1分钟能走100米。()

(3)一条路长4千米,另一条路长4000米,这两条路一样长。()

(4)一辆货车在公路上每小时行56米。()

(5)小英从家里到学校走了20分钟,他家离学校大约是1千米。

2、应用题

(1)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675米。

a:哪座桥长?长多少?

b:这两座桥的长各合多少千米多少米?

(2)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箭的速度是喷气式飞机的9倍,火箭每秒飞行500米。火箭每秒飞行多少千米多少米?

(3)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3、提高练习

天平的一边放了一个1千克的砝码,另一边放了5个苹果和两个100克的砝码,正好平衡。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p52

小学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目标解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算题老师猜。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小学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小学数学教案(篇8)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2.请写出下面这些数的所有约数。

15, 20, 34, 55

二、新课引入

师:想一想,如果要给1~12这12个数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按奇数和偶数分。

按一位数两位数分。

师:同学们还有新的分法吗?(没有了)这节课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种新的分法,这是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可以把它分成质数和合数两类。那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一下。(板书:质数和合数)

三、新课讲解

1.学习质数和合数

(1)找出12个数的所有约数

师:怎样按约数的个数来分类呢?下面先请同学们找出这12个数的所有约数。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各写出6个数的约数,全班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2)对这12个数进行分类

师:请同学们按照约数的多少,把这12个数分成以下三类:

只有一个约数 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约数

全班检验分法是否正确。

(3)引出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只有一个约数 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约数

1

4,6,8,9,10,12

2,3,5,7,1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 合数

观察分出的三类约数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说出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师:质数和合数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约数的个数不同,只有两个约数的是质数,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合数)

师:仔细观察这5个质数的约数,都有什么特点?(只有1和它本身)

师:根据这个特点能试着给质数下定义吗?

指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师:仔细观察这6个合数的约数,它们都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为什么就不是质数呢?(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师:根据这个特点能试着给合数下定义吗?

合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别的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师:你觉得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定义的关键词是什么?

理解只有除了还有这两个关键词的区别。

提出:只有是除了就没有的意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五年级下册《合数与质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五年级下册《合数与质数》教学设计师:那为什么数1分到第三类呢?(它只有约数1一个约数,因此它不能分到质数(两个约数)类,也不能分到合数(两个以上约数)类)

师:因此,我们说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出示例2

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那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师:你会根据什么方法来判断呢?(检查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师:是不是要把这个数的所有约数都找出来才能判断吗?(不用,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除1和它本身外,只要看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一个约数就可以判断了)

师:非常好,现在同学们试试用这种方法判断这几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抽学生口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练习:做一做

3. 探索100以内的质数表

师: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如果每次都要算出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麻烦吗?(麻烦)下面老师介绍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查质数表法。只要我们把一定范围内的质数都找出来,判断时,只要查一查表内有没有这个数,有就是质数,没有就不是质数。

师:那怎么做100以内的.质数表呢?

阅读练习十三第1题,按十三题的方法找100以内的质数:

(1) 写出2~100的数

(2) 依次划去2,3,5,7的倍数,2,3,5,7本身不划

翻开书本60页,对照质数表是否与自己的结果相同。

四、巩固练习

1. 练习十三第3,4题

2.找出20以内的质数与合数

3. 说一说

(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自然数可能是 .

(2)即使偶数,又是质数的数肯定是

(3)即使奇数,又是合数的数肯定是

(4)即使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是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2题

预习分解质因数

小学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千数图认识千。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并在数位表中表示出来。

2、能力目标:将数进行分拆,培养学生对数的多种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喜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能将数学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用点图、简图等多种方式表达数。

2、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

2.复习前一教时。

师:上节课学习了什么?

生:汇报。

二、巩固练习

1.读读写写看简图再写数、读数

2.拆一拆,合一合

458=()+()+()700+7=()901=()+()800+80+8=()700+30+9=()6+60+400=()

3.看计数器在数位表上写数。

4.比较有零的三位数的读法。

560和307

5.填空。

⑴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超过一千只A一千只写作:()只B它是由()个千组成的我国野生金丝猴的数量在七百六十只左右A七百六十只()只B它是由()个百、()个十组成的

⑵数的组成(PPT)404的里面有4个()和4个();7个一和8个百是();2个百和5个十是();10个()是1000;()是由3个百组成的。一个数个位是6,百位上是8,这个数是()。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上是3,第二位上是8,第三位上是5,这个数是()。一个三位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百位上数的3倍,个位上数是百位上数的2倍,这个数可能是()。

6.判断

⑴505百位上的5表示5个百。()

⑵3个百和4个一组成341。()

⑶个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8、百位上的8是一样的。()

⑷一个数末尾的零是不读出来的。()

⑸603读作六百零三。()

三、拓展练习

卡片游戏用3、7、0、1可以组成哪些三位数?你能试一试吗?至少5种。学生汇报。

四、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gz85.COM精选阅读

小班数学教案集锦6篇


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集锦6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小班数学教案(篇1)

1、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讨论等活动,初步掌握分类的概念和方法。

2、让幼儿体验与他人一起动手操作、一起讨论的乐趣。

1、同大小、形状、颜色的图形卡片、动物卡片若干、水彩笔;

2、小兔头饰一个,兔妈妈头饰一个。

(此环节的设想: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巧妙地引出探究的话题,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进入学习情景。)2、怎么分——“这么多卡片,放在这乱糟糟不行,怎么放呢?怎样放以后看上去才整齐,用起来也方便。

(此环节的设想:幼儿通过导入,已对帮助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再从帮小兔整理卡片入手,为幼儿进一步探索创造宽松的环境。)

2、在观察过卡片后,幼儿进行操作。

摆弄卡片,经过自己的'操作、探索找到分的方法。教师注意观察、随时注意指导,鼓励个别胆小幼儿,大胆去尝试,去操作;“这张卡片是什么颜色的,它和哪一张长得一样啊?……(此环节的设想:幼儿先观察卡片上的不同特征,通过交流与探索能找到分卡片的方法。丰富的材料蕴涵了不同的探索结果,也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性。)

1、先把自己分的方法告诉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幼儿轻声与旁边小朋友交谈、讲述,教师巡回倾听。

2、请个别幼儿讲述,大家一起听,并适当进行讨论、理解。

①按大小分幼:我把大的分在一起放在这,小的分在一起放在那。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她是按什么分的?

教师总结:把大小相同的分在一起是按大小分的。

②按颜色分幼:我把红的分在一起放在这,绿的分在一起放在那。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她是按什么分的?

教师总结:把颜色相同的分在一起是按颜色分的。

③按形状分幼:我把方形的分在一起放在这,圆形的分在一起放在那。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是按什么分的?

教师总结: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一起是按形状分的。

(此环节的设想:幼儿通过操作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再帮助幼儿识别分卡片的方法、完成认识的飞跃。在此,教师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从幼儿的回答中总结答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颇具教育价值。)

⒊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我们在分卡片的时候,可按不同的特征把相同的分在—起,刚才我们按照卡片的大小、颜色、形状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卡片都分好,放好了。这种把相同特征的物体分在一起,这样分的活动叫分类活动。

(此环节的设想:是让幼儿理解分类的含义)

1、一起观察,看看卡片与刚才的卡片是不是一样的?这些卡片上有什么?我们来帮它们找个好朋友怎么样?但这些小动物喜欢和它一样的小动物做好朋友。

小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

2、愿意参与为家人送物品的活动。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重点难点:

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

活动准备:

1、教具:图片:手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人物图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2、学具:幼儿操作纸、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拐杖、女士包、领带等。(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了解物品与人的关联性。

出示人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图片。

师: 看,谁到我们教室来做客?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进行观察并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从他们身上的不同物品就可以看出他们是谁了。

师:看,家里的手套都乱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找不到自己的手套了,谁能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手套?

小班幼儿已经初步具有观察的经验,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征,能通过人物身上的物品分辨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同时,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物品与人的关联性"。

2、宝宝送物品。

(1)个别幼儿送物品。(3分钟)请个别幼儿送手套并讲述原因。

师:你是怎么送的?为什么要这么送?

教师小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套是不一样的,我们从手套的不同特征就可以看出来了。

用同一种物品--手套来引导幼儿通过细致观察、一一比较的方法来判断手套送给谁。

(2)全体幼儿送物品。(12分钟)师:家里还有很多其他的物品,我们首先来看看他们是什么。

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要求。

师:我们一起来送一送,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东西放到他们下面,记住一边送要一边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送。

幼儿送物品并讲述原因。

幼儿集体操作时,教师所选材料有了递进,有一组(4双鞋子)同类的物品,还有一些其他特征比较明显的物品,如拐杖、领带等。引导幼儿在细致观察、一一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更全面的判断,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这一目标的达成。

3、展示幼儿作业,集体检验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送的?为什么要这样送?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纠错。

评价幼儿作业时,先选用操作正确,比较有序作业进行点评,再选用一些比较典型的作业,引导幼儿自评,利用幼儿间的差异资源进行互评。

课后反思:

本活动来源于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目的是让幼儿按照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从而能增进宝宝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较感兴趣,但是他们对这些常见物品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宝宝送物品》这一活动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认一认、说一说、找一找、送一送进一步认识常见物品,并能给不同人物进行匹配。教师在教学具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在教具方面,首先选用一组同类物品,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方法-- 比较,同一组物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物品该送给谁。在幼儿操作材料方面,又有了递进,用了一组同类物品,另外还选了4个特征较明显的物品,难度有所提高,对幼儿更具挑战性,幼儿对判断物品的关联性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判断物品该送给谁,不仅可以通过比较,还应从实际生活出发,明白物品的用途,从而进行判断。

小百科:物品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泛指各种东西或零星的物品。

小班数学教案(篇3)

【设计意图】

“区分里外”是小班幼儿在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须掌握的内容之一,《指南》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我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做到所问有所指、有所据、有所依,教学展开运用了ppt、创设情境、各种教具等方式,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运用

【活动目标】

能辨别里外空间方位,用“××在××的里面(外面)”进行表述。

【活动准备】

环境创设:创设抓迷藏的情景

物质准备:ppt、圈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小手藏哪里”让幼儿初步了解里、外空间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请你把手藏洞里,我就把手藏洞里,请你小手放洞外,我就把手放洞外;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请你把手藏袖里,我就把手藏袖里,请你小把手放袖外,我就把手放袖外。

提问:小手藏(放)在哪里?

二、通过“送礼物”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区分里外空间方位

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

引导语:今天有一位客人要来我们班级做客(喜洋洋)想邀请你们去我的羊村玩游戏,你们愿意吗?去羊村前李老师为小羊们准备了很多礼物,我们来看看有什么?(积木、布娃娃、球)

提问:布娃娃(汽车)在盒子什么地方?球(积木)落在盒子什么地方?

三、通过设置关卡巩固对里、外空间方位的认识

引导语:我们跟着喜洋洋出发吧,糟糕!灰太狼出现了,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喜洋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为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盘子,看看谁能根据指令放的又对又快,成功的小朋友就可以逃离灰太狼安全到达羊村玩捉迷藏游戏哦!

要求:请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将玩具放进篮子里面或放在篮子外面游戏“捉迷藏”,引导幼儿用××在××里面(外面)进行表述

1、教师藏,幼儿说

引导语:恭喜你们闯关成功,到达羊村,可以玩捉迷藏游戏了,赶快坐下来休息会儿,准备开始了!

(1)教师藏,幼儿说

提问:老师躲在哪里?

(2)幼儿藏,幼儿说

要求:当老师数123时所有小朋友必须找到一个位置站好哦!我摸到头要告诉我你躲在哪里哦!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描述教室里、外的物体

引导语:你们玩的开心吗?我们今天学会了“区分里外”的本领,喜洋洋要交给你们一个小任务,请你们当小小观察员看看我们教室里面有什么?(小朋友、桌子、黑板等)教室外面有教室外面有什么?(滑滑梯、花等)找到小朋友可以告诉你们好朋友也可以告诉客人老师哦!

小班数学教案(篇4)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具体表现为:

1.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3.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

三月份: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2.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4.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第一周: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第二周: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第三周: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第四周: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四月份:

1.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

2.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3.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就是2,认读数字2;知道2添上1就是3,认读数字3。

4.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添上1就是5,认读数字5。

第一周: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

第二周: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第三周: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就是2,认读数字2;知道2添上1就是3,认读数字3。

第四周: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添上1就是5,认读数字5。

五月份:

1.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

2.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

4.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

第一周: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第二周: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周: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第四周: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

六月份:

1.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取拿和摆放操作材料。

3.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

4.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

第一周: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

第二周: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第三周: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周: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取拿和摆放操作材料。

小班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1和许多,了解他们的关系.

2、学习滚接大皮球.

活动准备

1、小猫头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两个幼儿一个大皮球.

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小猫学本领”,学习认识1和许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出示一个猫妈妈的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位猫妈妈.

(2) 桌子上面放着许多个小花猫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许多小花猫.

(3) 请每个幼儿拿一个小花猫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幼儿说出许多个成了一个,一个的.

(4) 妈妈带小猫集合去玩球,启发幼儿说出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

2、小猫学滚接球的本领,双手将球向前滚.

(1)1只小猫学本领.(2)许多只小猫学本领.(3)两只小猫相对滚接大皮球.

活动延伸

在计算角内提供许多1与许多的实物或图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继续学习小猫捉鱼。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小班数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能辨别、区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能将同样的图形放在一起。

2、培养幼儿到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图形若干。

2、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胸卡。

3、一段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妈妈》(目的:复习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知)

1、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引导幼儿说出名称。教师引导幼儿游戏:“图形妈妈来了,它们是谁?”

2、帮图形妈妈找宝宝教师引导:“图形妈妈的宝宝们出去玩了,妈妈找不到它们的宝宝了,怎么办?”(鼓励幼儿找)要求:每人找一个图形宝宝。

3、感知图形特点教师引导:“你找到的是谁?请你轻轻的把它送回妈妈那里!”教师引导:“为什么把它送回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妈妈这儿?”(鼓励幼儿说出:它们一样,都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二、游戏《找朋友》

1、教师出示胸卡,请幼儿自选教师提问:“你是什么宝宝?”(鼓励幼儿说出:我是xx宝宝)

2、幼儿“找朋友”教师引导:“还有许多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在外面玩耍,请你快把它们找到。”

(要求:只找和一样的图形宝宝做朋友,看谁找的'对又快。)

三、游戏《好朋友来跳舞》(目的:通过游戏为图形分类)

1、教师引导:“找了这么半天,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跳只舞吧!”(要求:听到音乐响,找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跳舞,音乐停止结束。)

2、互换胸卡游戏;自然结束。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集锦12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工具。“小学数学设计教案”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些文件和信息供你参考和使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 和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 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和实物,认识平角和周角,掌握平角、周 角的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3、会在点子图上画出平角和周角。

4、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活动角、折扇。角的卡片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自治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重温角的有关知识。

(一)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荡秋千吗,它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乐趣。让我们观察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师出示电脑课件,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

(1)学生复习、发现了锐角、直角、钝角。

(2)学生动手操作,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形成过程。

(3)多媒体出示角的形成过程: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转一转,说一说

教师:你能用活动角旋转,得到一个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活动)

教师: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认识平角

(1)学生演示教具发现新知,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角,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角的变化情况,

(3)通过旋转,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教师归纳总结:通过旋转,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又得到一种角,这种角的名字叫平角,

(2)请学生说一说平角的特征。

(3)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平角。

(4)指导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角,注意画角的方法过程,不要将平角画成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点上一点。

(5)说出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平角。学生交流(如,两臂侧平举、向后传、倒立等)

2、认识周角

(1)学生在认识平角的基础上接着演示教具。

(2) 学生讨论,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知的滋生点)将角的一边固定,旋转另一边得到周角。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

(2)周角与0度的角有什么区别。(看它们的形成过程)

(3)教师总结: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是周角。

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周角。相互说一说周角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画周角。

(2)认识生活中的周角。师出示钟表,折扇等

三、发现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一)、摆一摆、说一说

1、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一个直角、一个平角、一个周角吗?

2、在摆的过程中谁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桌交流。

3、学生自主填卡,1平角=( )直角 、 1周角=( )平角、1周角=( )直角 ?

三、课堂活动

1、跟我做。运用你的身体来表示所出示的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用手关或脚来表示)

2、看谁帮我排好队,(将锐角、直角、平角、钝角、周角,按一定顺序排好,从大到小或从小到

3、课本25页练一练1、2两题

4、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师生看课件体会生活中现象经过旋转形成的角。

四,阅读: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除了钟表外,还有很多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指针的旋转也会构成不同的角度。在组织学生观察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旋转的中心,并说说指针在不同位置与在零点时所形成的不同角的名称。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请学生回答)师:有关角的学问多着呢,如果有兴趣,课下继续讨论交流,也可以上网调查收集资料。

(课尾环节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到学无止境。)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

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0.666…3.27676…301415926…40.03666…100.7878

0.06262…3.203203…0.2142857142857…70.2641

2、上面这些小数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这几类小数有怎样的关系?

有限小数

小数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综合练习,运用提高:

1、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P30第3题

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P30第6题

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方法: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师小结:先观察需要还原的小数位数,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第4、5题。

课后小记:

在今天的课上,我向学生说明了为什么所有除法算式的商不可能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因为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所以任何除法算式余数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当除的次数比余数可能性的个数多时,必定出现与前面余数相同的现象。我用1除以7来举例说明,学生领悟得很快,绝大多数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其次,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是初中所要学到的“无理数”。有学生(张子钊)问“我们学不学无理数呢?”,我简单介绍了六年级即将认识的小学阶段唯一一个无理数派。孩子们对无理数十分感兴趣,我又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充介绍了无理数产生的数学史。

第八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P29例10、做一做,P31练习五第7—9题。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吗?

计算器有这么多好处,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①商是循环小数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3)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

请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找出积的规律。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交流。

根据规律很快写出后两题的结果,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P31第7-9题。

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

课后小记:

1、练习五第7题计算1234.5679*9,部分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八个数字,所以结果为11111.111,其实这题的积应该是四位小数,正确结果为11111.1111。遇到这种情况,可先作指导。请学生看题判断积是几位小数,然后再解释说明。

2、数学黑洞学生们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可再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这种有规律的小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作业第9题第1小题的的每后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乘2的积,再加0。1所得,这个规律难度比第2小题要大,许多学生较难发现,所以要适当引导。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一)

——归一问题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暑假生活交流

2.情境引入

师:暑假里天气炎热,为了消暑,人们通常会买一些水果吃。来看看(多媒体展示买卖水果情境)

师:从图里,你能获取什么信息?(西瓜每千克3.5元,苹果每千克2.6元)。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教、训、练)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提出问题

师:这时,来了一位小朋友,她要买3千克西瓜(多媒体展示问题)

需要多少钱?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并说说估算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同学们各自的理由很充分,思考问题也很有深度。那么到底花多少钱呢?你们能列出算式并计算出来吗?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谁把你的成果展示给我们大家看。

(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方法,在实物投影演示,并从中选择板书。)

竖式笔算35角×3=105角。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3.小结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3千克西瓜一共用多少钱时,老师注意到学用这种方法,(教师指板书),3千克西瓜花了10.5元,你们算得对吗?

师:你能说出理由,或者利用以前的知识来验证10.5元是对的吗?

[出现把3.5元看作35角(),35角乘3等于105角,105角以元作单位是10.5元。(教师边描述边板书)]

师:请同学评价这种方法怎样?(学生各抒己见)

师:这些方法证明了我们大家算对了。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观察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小数乘法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法)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即聪明又很会应用知识,能把没学的小数乘法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整数乘法。

2.尝试解决

出示0.72×5

师:这也是一道小数乘法的题,怎样写竖式呢?(师生共同写出来。)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那怎么办呢?

3.理解竖式笔算方法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想一想)

②小组交流计算方法。(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

③学生试算。(根据小组的意见,把这道题试着在小卷上算一算)

④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师:这样算你们同意吗?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⑤理解算理算法。

师: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板书,让学生质疑。如果没有,教师问:"在计算时,实际上算得是哪两个数相乘?","那么0.72×5=360吗?","横式的乘积怎么写?")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小数转化成整数;乘积小数点的位置如何确定;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指出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在笔算时可以不写。

4.练习巩固,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会计算小数乘法了吗?看老师这有一组算式,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①知识技能:通过学习与探究小数的循环现象,探索循环小数的循环规律。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知道循环小数的位数是无限的;

②过程与方法:经历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这些概念应通过学生试算、观察、讨论、归纳得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拍节奏游戏:

师:(1)老师拍节奏,你们能拍出来吗?

(2)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3)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4)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5)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2.找规律,猜图形。

多媒体出示:依次出现两个圆圈和一个三角形的图形。

当逐个出现至第十个图形,即第四组的第一个圆圈后,提问:

谁能猜到下面一个是什么图形呢?

你是怎样想出来呢?

出示第12个图形时,当学生猜出下面一个是三角形时,出现“......”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对的,也就是说,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图中有多少组这样的图形呢?

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是这样的?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每个星期有七天,每年有52个星期,开着的红绿灯,这些都是循环现象,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就有一种小数,同学们想认识它吗?(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循环小数”。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展示过程 探究新知

1、循环小数

①组织学生自由选择下面各题,用竖式计算,并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

330÷1100 2÷6 1.23÷3

②自学例2 7.3 ÷2.2 除到商是五位小数时停止。

自学提示:(1)想一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

(2)谁来猜一猜第6位小数是几?

(3)“等等”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能不能不用省略号?为什么?

③你能说说省略号表示什么?

2÷9=0.222…… 5÷12=0.4166……

9÷55=0.16363…… 2.4666…… 2.583583……

④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小数吗?

⑤概括并揭题。

像这些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循环小数”?你们认为这句话里哪几个字比较重要?

⑥判断,请同学们判断哪几个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0.999…… 5.02727…… 6.416416……

3.5656565656 3.1415926…… 0.123321……

2、循环节

“0.333……”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哪一个?在3.31818……数中,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有个名称,请看书上第61页,什么叫循环节?请找出以上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3、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①记法和读法。

记法:把循环节写出两遍或三遍,是一种记法。简便记法:只写一个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尾数字上各记一个圆点,这个点叫循环节。

读法:5.327…… 五点三二七,二七循环。

② 练习。

(1)写出3.333……的简便写法。

(2)写出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判断题.

(1)9.6666是循环小数。 ( )

(2)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

(3)循环小数57.575575……记作57.57 ( )

(4)32.3232是有限小数也是循环小数。 ( )

2、把下面的循环小数圈起来。

4.3737 5.28383…… 5.314162…… 0.7563563……

3.小结:

如果用这是个什么样的循环小数?

循环节是什么?可以简写成什么?学生板演.

(四)课堂总结,鼓励质疑。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5)

教学内容:P70页例7及“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二2、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0.52+0.48=0.17+0.33=3.6+6.4=

0.8×3=3.7×5=46×0.3=

二、新授:

1、教学例7。

(1)出示例7

(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如果要求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先估计一下。

3.8×3.2≈()(说一说估计的方法)

(4)提出:列竖式计算怎样算呢?

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

3.8×1038

×3.2×10×32

7676

114÷100114

12.161216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讨论得出: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2.16。

2、第65页试一试。

提出:要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计算3.2×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学生尝试完成,展示学生作业)

强调:一个因数分别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原来的积是3.68

3、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2)同桌讨论: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小结: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然后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1题(说说你是如何点出积中的小数点的)

2、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对的要打“√”,不能不打。不对的要打“×”,然后再订正)

4、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说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分析,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将学生的错题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判断,这样的改错效果好于学生改书上的错题。

2、列竖式细化。强调:①小数乘法列竖式时“末位对齐”。②求出积后,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同样多的位数点上小数点。③对于计算结果,要先点小数点再划掉积末尾的0。

第七课时小数乘小数(二)

教学内容:P66页例8,“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4、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难点: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根据第一栏的积,写出其他各栏的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教学例8。

出示例8。

(1)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师板书算式。

(2)学生试做。

0.28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归纳比较、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资料,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小结:刚才出现的这些数都是小数,它们表示什么意义,应该怎样正确地读和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的知识起点是三年级时对一位小数的直观认识和刻画,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点。通过找身边的小数,引发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激起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二、教学例1,初步感知

师: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课前也收集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材料。

1.出示例1三幅图。图上这些数都是小数,表示物品的价钱。会读吗?如果你到商店去买这些物品,该怎样付钱呢?

生1:0.3元就付3角。

师:很好,你会把元转化成角来考虑。那0.05元和0.48元呢?

生2:0.05元就是5分。

生3:0.48元就是4角8分。

帅:对,也可以说成48分。

2.师:把3角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是多少呢?

生:3角=3/10元。(一元=10角,1角就是1/10元,3角里面有3个1/10,是3/10元)

师:3角=3/10元,也可以写成0.3元,读作零点三元。(板书)

师:5分、48分也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你们会吗?同桌先讨论一下,再回答。

生:5分=5/100元,48分=48/100元(1元=100分,每份是1/100元,5分有5个1/100,就是了5/100元;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100元,48分就是48/100元(板书:5分=5/100元48分=48/100元)

师:5/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05元,读作零点零五;48/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48元,读作零点四八。(继续板书读写)

小结:0.3、0.05、0.48都是小数,0.3的小数部分有位,是一位小数,0.05和0.48小数部分有两位,是两位小数,当然,还有三位小数、四位小数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初步感知阶段,利用0.3元该怎么付?学生把元转化成角,进而追问3角钱以元为单位用分数表示?得出0.3元=3角3/10元,即0.3=3/10。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类比,迁移,为下面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得出分数之后,告诉学生3/10还可以写成像0.3这样的小数,再教给读法】

三、教学例2,揭示意义

1.师:刚才从1元:100分,我们想到了用分做单位的数都表示1元的百分之几,都能写成小数,在其他情境中也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瞧,(课件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我们截取了一部分。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厘米等于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那么,(出示)4厘米、9厘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呢?

学生尝试完成。

师:请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4厘米=4/100米=0.04米

9厘米=9/100米=0.09米

师小结: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0.01、0.04和0.09都是两位小数。那前面对应的这排分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师:对,他们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吗?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呢?

2.我们继续观察刚才那把米尺,把他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课件出示)1毫米是1米的1/1000,还可以写成0.001米。(板书1厘米=1/1000米=0.001米)那7毫米、15毫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大家试试吧。

板书:1毫米=1/1000面米=0.001米

7毫米=7/1000米=0.007米

9毫米=9/1000米=0.009米

小结:请大家观察这一行分数和对应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二生: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3.总的观察:三位小数是由分母是1000的分数得到的,两位小数由分母是100的分数得到的,那位小数0.3呢?{是由分母是10的分数得到的)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呢?

生: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屏搭上出示这句话)

师:我们再从右往左看,0.3表示3/10,0.05表示5/100,0.48表示48/100,0.001表示1/1000,0.004表示4/1000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指着省略号):四位小数呢?(表示万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数学思维、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意义的具体分析后,教师抓住展示和交流这一时机,通过清晰直观的板书,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推理,最后达成了对小数意义的系统认识和理解】

四、练习拓展,巩固提升

(一)说说做做这个练习分4个层次进行。

师:上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你会用分数和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吗?

7/1033/1009/1000

0.70.330.009

选其中个小数请学生说出表示什么意义。并通过上下对比观察,再次强化: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用小数米表示分别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2.师:阴影部分是0.7,淮能用小数表示出空白部分?它又表示什么意义?

3.出示空白图形和0.9、0.07、0.52这三个分数,分别动手涂色表示出这三个小数。

4.个人自由在空白图形上涂色,同桌互相考查,分别用小数表示出涂色和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在新课结束后,书上安排了练一练,教材的目的在于巩固小数的意义,但如果这样,题目的价值就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将练一练进行适当处理,使书上分散的练习融为一个整体,由浅入深地对一道习题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应用,使题目增值。第一层次是对教材目标的基本达成;第二层次是对习题的进一步开发,渗透辩证统一思想;第三层次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第四个层次由个体智慧到合作交流,对习题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创造和升华:,采用了让学生画小数这种直观的操作活动,伴随着学生画前的思考和画后的交流,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也就从画出来想出来说出来,逐渐明了】

(二)快速抢答。练一练1、2和书上练习第4题。

(三)我说你写。老帅报几个小数,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下来。

0.390.60.1080.0080.80.80

问座位互相检查一下,写的对不对?

(此时有同学争论:0.8和0.80,是不是老师重复报了个?)

师(故意):大家争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1:我认为0.8和0.80一样大,所以是重复写了;

师:0.8表示什么:意义?0.80又表示什么意义?

生2:0.8表示十分之八,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8份,00.8表示一百分之八十,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80份。

师指出:0.80很特别,末尾是0,虽然末尾是0,但它表示两位小数,这个。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以后再学习。(为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打下伏笔)

(四)纠错能手。家文具店里的商品标价不太规范,请你帮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小刀3角擦皮8分直尺5角9分

(五)开放题:把6毫米用小数表示出来,你有几种方法?

(六)出示姚明照片:认识吗?准来介绍介绍他?他的身高是多少?

生:2米26。(板书2米26)

师:2米26是口头话,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应该说成多少米?(2.26米)你的身高是多少米?猜猜老师的身高。(1.63米)这些数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小数还有点不同(整数部分不是0)。关于这些小数的知识,我们以后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在拓展提升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不断巩固所学的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注意细节的处理,0.8和0.08的比较,6毫米的三种表示方法,以及姚明身高2.26米的表述,既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学知识,又为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的两种表示方法,会判断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能力及自学能力。

3、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渗透集合思想,进行“对立统一”观点和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判断除得的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1)先听老师拍手:“啪啪啪”,你们会按照这个节奏“依次不断的重复”拍下去吗?

提问:拍下去能拍完吗

(2)再听老师拍手:“啪,啪啪”,你们能接着拍吗?

提问;这样依次不断的拍下去,能拍完吗?再拍下去,还是出现什么节奏?

教师边板书便叙述:“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也就是“循环”出现、

(3)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循环”现象、

生1:;体育课上老师喊的:“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

生2:太阳的东升西落

生3:每个星期,星期日为每个星期的第一天,然后循环着日、一、二、三、四、五、六。

生4:一年之季在于春,每年都循环着春、夏、秋、冬

生5:火车滚动的声音,“咔嚓,咔嚓……

生6;人的血液流动

师叙:看来生活中这种循环现象还是很多的。其实,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索发现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示例7、例8

例71÷3例858.6÷11

师:请左边两排同学完成例7,右边两排同学完成例8,看哪排同学完成的快又好。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

(1)从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计算1÷3时,商的小数部分重复出现“3”,余数重复出现“1”

师追问: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3”呢?(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

生2:计算58.6÷11时,商的小数部分重复出现“27”,余数重复出现3和8

教师追问:商又为什么重复出现“27”呢?(因为余数重复出现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27”)

(2)这两个算式能除尽吗?再继续除下去会怎样?(商还是不断地重复出现“3”或“27”)

(3)1÷3的商重复出现“3”,表示商中有多少个“3”?(无数个)

那么1÷3的商应该怎样表示呢?(用省略号)

板书:1÷3=0.33……

(4)58.6÷11的商重复出现“27”,说明什么?(商中有无数个“27”)

那么,58.6÷11的商应该怎样表示呢?

板书:58.6÷11=5.32727……

2、归纳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

提问:

(1)谁能照样子说一个类似的小数

如:0.61555……2.558558……

(2)看上面的几个小数,,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在小数的那一部分了?

板书:小数部分

(4)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以上几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它们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从小数部分的第几位起的?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什么?重复出现的数字各有几个?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0.33……从十分位起1个数字3

5.32727……从百分位起2个数字27

0.6155……从千分位起1个数字5

2.558558……从十分位起3个数字558

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可能从小数部分的第四位起、第五位起依次不断地重复一个或者几个数字呢?(有)

(5)那么,“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到底是从小数部分的哪一位起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某一位)

板书: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

(6)重复出现的数字有一个的,两个的,三个的,还有多个的,那么我们就概括成“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板书)

(7)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中的循环现象了,那么,数学中的这种循环现象发生在什么数中呢?

板书:小数

(8)谁能根据以上小数的特征,给这些小数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板书:循环小数

(9)谁能把教师的板书连起来读一下?(教师边板书边补写“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像0.333……5.32727……等都是循环小数

3、理解概念

提问:

(!)你怎样理解“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

(2)你能再说一个循环小数吗?

(3)判断:下面哪个数是循环小数?那个不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①10.979710.9797……

②8.567567……3.1415926……

③0.192921.5353……

④3.0878.4666……2.142857142857……

4、循环小数的简写

(1)师:如果每个循环小数都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吗?(想简写)

(2)介绍“循环节”

师: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3)问:0.333……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几?(3)

5.32727……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几?(27)

它们的循环节各是多少?(3或27)

(4)请同学们说出翻板上几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5)介绍简写方法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不循环的部分照写下来,循环的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尾的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小圆点。

如;0.333……写作

5.32727……写作

6.416416……写作

(6)练习,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1.746746……0.105353……312.222……

四、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9.4747是循环小数()

(3)是循环小数()

(4)2.07=()

(5)3.2456456……=()

(6)循环小数13.243243……可写作()

(7)>1.333()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中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齐读循环小数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教科书第4页的例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感觉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的能力。

3、进行爱护公物、保护学校环境的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在理解小数乘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生活引入。

1、 复习铺垫

⑴ 0.7表示十分之( )

0.38表示 ( )

0.925表示( )

⑵ 计算 :1.36×12 3.08×25 3.6×21

【设计意图:设计与本课题密切联系的复习题.将本课所学内容与前面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内在联系了。】

2、 生活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校门口的宣传栏上的玻璃碎了,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换玻璃,你们愿去吗?

生:愿去。

师:电脑显示宣传栏的特写镜头,学校宣传栏长1.2米,宽0.8米,如果要给这宣传栏换玻璃,需要多大一块玻璃?小明想了半天也不知该换多大的一块玻璃?

师:同学们,小明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小明不知该换多大一块的玻璃?

师:你们乐意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乐意!

二、新知探究

1、自主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都很热情,请同学们先自主探究算出换多大一块玻璃。

让生合作探究、讨论、计算。

师:同学们能力很强,很快就算出结果,请小组先派一名代表。

a组代表:算法:1.2×0.8=1.2÷10×8=0.96(平方米)

算理:我们组把1.2平均分成10份,求8份是多少?

b组代表:算法

1.2 扩大到要的10倍 12

×0.8 扩大到要的10倍 ×8

0.9 6 缩小到要的 9 6

算理:我们组经过讨论,我们先把1.2×0.8看成12×8再算出积,然后把积缩小要的100 ,再点上小数点。

3、 交流评价,掌握算法算理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展示了算法和算理,现在有不同意风要提出质疑的。

师:同学们,你们都很热情帮助别人,现在教师需要换块长1.5米,宽0.9米的玻璃,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请你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帮老师算一算.

生1:我会算,应换1.35平方米。

师 :你们能把计算过程向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先把1.5×0.9看成整数乘法,然后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最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右边数出几们点上小数点.

1 .5 扩大到要的10倍 15

×0. 9 扩大到要的10倍 ×9

1.3 5 缩小到要的 135

师: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完成p4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做完后指名说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乘小数,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老师可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如果所乘得的积的位数不够怎么办?

小组讨论: 积的位数不够时,需添:“0”补足。

4.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

⑴ 计算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⑵ 看因数中一菜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⑶ 积的位数不够,需要用“0”补足。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点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使”作用了。】

四、课堂练习

1.自主练习:p6练习

2.选择:

⑴ 两个小数相乘,积一定( )

a.大于 b.小于 c.等于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2,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2、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案例人教版新课标五上 二、小数除法 5 第五课时

⑵ a×b<a (a、b均大于0),则b ( )

a.> b.< c.=

⑶ 下面各式中乘积最小的是( )

a.12.75×8.3 b.127.5×8.3 c.12.75×0.83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会求存在互质和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培养学生观察、迁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求新知的能力。

5、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以及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4和9 18和24 13和39 10和12

2、我们学习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那些知识?

我们主要是从它们的含义、方法、特殊关系来进行探讨的。(板书)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有哪些方法?(板书: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数倍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二、探求新知

通过大家的自学,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合理?

我们试着从这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研究含义。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还有其他理解吗?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

练习:3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3和5公有的倍数有:

其中最小的一个公有的倍数是

练习: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公有的倍数

6和9最小的公倍数是(),6和9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小结: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2、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那么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呢?

以30和40这两数为例。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集体练习,指名板演。)

(1)交流反馈例举法。

(2)交流反馈分解质因数法。

练习:

30=2×3×5 m =2×2×3×5

42=2×3×7 n=2×3×3×5

30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m和n的最小公倍数是()

用分解质因数法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为了简便,通常求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短除算式的?

分别提问:各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练习:用短除法求24和36的最小公倍数。

对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还有不理解或者还有什么建议?

小结:我们根据题目的难易,有时需要灵活的方法。

练习: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0和30 7和9 5和8 6和12 3和24

交流反馈:

3、互质关系倍数关系(板书)

具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看书,我们的结论和书上的一样吗?

三、练习反馈

1、任意选择两个数组成一组,并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3、2、4、15、18、6、100、25、9、1、12

2、判断: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大于这两个数。()

(2)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3、应用

有一袋果糖,无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正好分完,这袋果糖至少有多少粒?

四、总结评价

通过自学和交流反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1)

原实际问题的编排设计为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如果只用2吨的车,正好运4次”。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设计理念】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帮助学生分析并理解题意。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运完8吨煤?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由于学生是二年级,于是把难度降低,可以找到不同方案,有有序地,有无序的,有全的,有不全的,通过补充、交流、整理,最后达到用列表的方法有序地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再选择恰好能运走8吨的方案。实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和体验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不重复,不遗漏,不多余”地列举各种方案的目的,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知能基础(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和技能)

学生已经掌握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

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喜欢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技能

1. 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 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过程方法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学习策略】

1.问题任务驱动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到丰富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通过自己对事物对现象的探索,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这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都会有积极的帮助。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数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记录等活动,逐步归纳并建构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意义,而不是老师生硬地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整节课的教学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对“列表法”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以此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成为交流协作的工具;成为提供丰富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成为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2.学生用的资源:平板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1.师:今天赵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去这个地方需要坐车去,车票一张2元钱。有2张1元纸币,4张5角纸币,可以怎样付钱?

2.预设: 1元 5角

2 0

1 2

0 4

3.师:是否有遗漏、是否有重复呢?

师:怎样能做到不重不漏?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

生:从1元考虑,最多2张,然后1张,最后0张。分别看一下还差几张5角纸币。

4.师:他是从1元入手考虑的,还可以从5角入手考虑,这就需要一定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付钱场景,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着“运用策略”解决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补充课外知识,渗透爱国教育。

师:车票买完了,让我们出发吧,到达目的地,这是一个煤场。

你知道吗?我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达几亿吨,非常多。这是我国煤炭分布图,这是个城市煤炭资源占有量的饼状图。在很久以前,人们亲自到煤洞挖煤,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用机器来挖煤。

2.师:煤挖出来之后,需要运煤,看一看在运煤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在等着我们。

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如果你是调度员,由你来安排发车你需要什么?

生:需要车。

师:还需要知道有多少吨煤。

生:还需要知道车一次能运多少。

师:也就是载质量。

资源准备Ppt补充条件:用下面两辆车(载质量2吨和载质量3吨)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运完8吨煤?

师:方案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我们记录在表格里。

资源准备ppt要求:同桌合作:

(1).思考:怎样派车能把8吨煤运完?

(2).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表格里。

师出示表头。

小组合作:列表法解决问题。(平板电脑)

资源准备ppt要求:资源共享:

(1).小组内交流每个人的方案。

(2).浏览别人的方案补充在自己表格里。

(3).怎样做到不重不漏?

3.汇报

4.探索方法。

师:我们可以从哪入手考虑?

生:从载质量2吨的车入手考虑。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运煤吨数是多少?

生:2x4=8(吨)

师:这种运煤方案可行不可行?

生:可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也就是我们需要根据2吨的车来调整3吨的车。

师:哪种方案更好?

生:方案1和4更好,恰好运完8吨煤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次)载质量3吨(次)运煤吨数(吨)

1408√

2319

32210

4128√

5039

师:还可以从哪入手考虑?

生:从“载质量3吨”的车子入手考虑。

6、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列表,完成填表的过渡。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动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培养数学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三)、巩固练习

1.自主选择不同任务(平板电脑)二选一

任务一:

资源准备ppt:用下面两种蛋托装鸡蛋,如果每个蛋托都装满,怎样放能恰好装完32个鸡蛋?

(1)用列表法,先填写表头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任务二:第33页“做一做”。

资源准备ppt:如果要买一顶30元的帽子,你有5元和2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可以怎样付钱?

(1)用列表法,先填写表头。

(2)找全所有付钱方案。

(3)标注可行方案。

师: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

学生独立尝试列表解决问题。

2.生生互评

选择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给予评价。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把枯燥的练习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中,前后呼应,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在交流中开阔思维,培养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有24瓶牛奶饮料,如果每箱可以装4瓶,可以装几箱?

(2)一种乒乓球,10个可以装1盒,8盒可以装一箱,现有4箱乒乓球,共有乒乓球多少个?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解决过程,师生简单评价。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除法一步计算和乘法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引入新课,指明学习任务,简明扼要。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学生搜集信息。

多媒体播放学生团体操表演的画面,指出:团体操表演是运动会上的又一项内容,并显示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的信息。

2.学生说出所观察、搜集到的信息,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然后同桌交流,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先交流再解答。

4.个别汇报解决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评价,表扬有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

(二)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独立解决,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解决过程和方法。

3.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学生独立练习,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汇报解决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法:

19600÷4÷2=1200(千克);

2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充分说明算理,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明确问题,独立解决。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可能出现:

1954÷2÷3=159(张);

2954÷3÷2=159(千克);

33×2=6(场) 954÷6=159(千克)。

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有些问题既可以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

3.编题、解题。

教师先给出学生三个数:240、6和2,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这三个数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解决,互相检查。

4.分组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5、16题。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积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发现有些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解决,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方法。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

50次3次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能用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能用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的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个故事一直不断重复出现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完整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的现象。

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生活中象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我们把这种现象还可以叫做——(循环现象,板书:循环)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使学生感到特别爱听,兴趣盎然,将故事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循环”的含义,从而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的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

1.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

4、在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了什么是循环小数之后,让他们看书学习第28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循环小数?你觉得重点词语有哪些?(2)什么是循环节?

(3)怎样简便写出循环小数?(4)怎样读循环小数?

学生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5.加深理解:循环小数后边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6、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52.52525…4.1677…3.212121…3.1415926…

学生评议。

7、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学生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独立计算,提醒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同时请两名学生板演。

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什么现象或规律?

初中数学教案集锦


在教师平时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能草率地完成教案课件的编写。编制教案应注重课堂思路的清晰和逻辑性。笔者搜集了多篇文章,其中“初中数学教案”是最精彩的一篇,分享给您的朋友,让大家都能从中获益!

初中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初中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当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八、随堂练习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高是,它的面积___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是,那么它的体积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xx页x、x、x第xx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xx页xx组x

初中数学教案 篇3

中考数学考试时间分配参考

单选题(1-12题)(36分)

时间:30-32分钟

40-45分钟

1-2个问题

2×1分钟=2分钟

3-11个问题

p>

9×分钟=分钟

12道题(先放弃)

1×6分钟=6分钟

两个填-空题(13-16题)(评分12分钟)

时间:10-13分钟

13-15题

3×分钟=分钟

16道题

1×4分钟=4分钟

三道简答题(基础题和中级题)(50分)

时长:35-40 分钟

35-40 分钟

17-18 个问题

2×分钟=5 分钟

19-21 个问题

3×4 分钟=12 分钟

22 个问题

1×6 分钟=6 分钟

23题

1×12分钟=12分钟

四道结题(22分)

时间:35分钟

35-30米inutes

24 个问题

1、2 个问题

2 x 4 分钟 = 8 分钟

3 个问题

1 x 8 分钟 = 8 分钟

p>

25 个问题

1、2 个问题

2×4 分钟=8 分钟

3 道题

1× 10 分钟 = 10 分钟

考试时间分配

优秀学生

有有能力做大结局的第三题,希望得到116分及以上

总115分钟

1%的人; 35分钟压轴题

优秀学生

放弃压轴第三题,希望能拿到112分及以上

5%的学生;最后一题30分钟

初中数学教案 篇4

中考数学答题的时间分配技巧

中考在即,很多同学对中考还有些迷茫。面对孩子,父母不知所措,不知所措。今天小编带来一篇关于中考时间如何分配的文章。大家一定要收藏!

?充分利用考前5分钟。

很多学生或家长不知道,根据大尺度考场的要求,考前5分钟就是发卷的时间, 考生填写准考证。在这五分钟内你不能做题,但你可以阅读题目。我发现很多考生拿到试卷后就开始看第一道题。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拿完这套论文后,这五分钟是制定整个策略的关键时刻。之前你没看题,你只是想象,当你看到题目的时候,你要利用这五分钟快速制定整个考试的策略。

学生拿着数学试卷,看后面的六大题。这六大题的难度分布一般是由易到难。为了应付这样的考试,我们提前做了很多练习题。试卷上的一些题可能已经做完了,或者如果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感觉很轻松,建议先把这么大的题拿下来。大题一般在12分左右。这12点就像从袋子里拿出东西一样,这对于建立信心非常重要。特别是,我必须看看最后的大问题。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根本不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时,我就把它打断了。我只是觉得后面只有五道题,这样我做题的时候可以控制速度和质量。 .如果倒数第二道题没有任何感觉,请在心里暗示自己:今年的题比较难,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会做的题在前面,不要急于做下面的问题。

?考前检查问题

考试开始后,很多同学喜欢写得快;但请记住:考试必须小心而缓慢。数学问题往往隐藏在单词或数据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你不理解单词或数据,要么你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要么你看错了问题。如果你是在误读的基础上做的,你可能会觉得做起来很容易,但这道题不得分。因此,您必须仔细检查问题。只有理解了问题的意思,才能正确地得到题目。你能做的问题不会浪费时间。真正浪费时间的是在复习题的过程中,在寻找思路的过程中,只要找到了思路,简单的写那些步骤是不占时间的。

?节省时间的关键是第一次就做对

有些同学,当他们最终遇到一个简单的问题时,只是一味地追求速度,争取时间去做自己做不到的问题。众所周知,前面的选择题和后面的大题难度和难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分数的含金量是一样的。有的同学不看前面小题的分数,认为后面大题的分数“值钱”。 ,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希望同学们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养成第一次就做对的习惯,不要指望通过期末考试就力挽狂澜。考试越重要,回来检查的时间就越少

因为题目越难越难,你可能会卡在里面拿不到出去。

?题目顺序:由易到难

一般大型考试都有伏笔,比如前面的题,往往比较容易入手,他们越难,他们就越难。有利于学生的正常表现。 1979年的高考,数学吓坏了很多人。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都被吓坏了,整个考试一团糟。为了避免后期出现同样的情况,提出命题时状态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先让学生进入状态,再增加难度。

有的同学觉得自己水平很高,不关心那些简单的问题。他们只是从最后一个问题开始。这种方法风险太大。因为最后一道题一般难度很大,一旦卡在这个地方,不仅会耽误很多时间,还会大大影响你的心情,影响整个考试的表现。

当然,从易到难并不意味着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问题。以数学高考题为例。数学高考题一般有三个小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选择题中。最后一题的难度属于难度级别;第二个小峰是填空题的最后一题,难度也比较大;第三个小峰出现在大题的最后一题。所谓由易到难,就是把握这三个小山峰。

?控制速度,稳步前进

通常学生喜欢问老师:“选择题我做多长时间,填空题做多长时间比较合理??”

< p>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最好的节奏就是平时的节奏:平时做题用什么样的速度,考试的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考试期间不要强迫自己加快速度!加快速度很可能会导致您的答案质量下降。在大规模的考试中,你能做的题只有这么多。如果你加快了简单的问题,你会在你将做的问题中出错;而你腾出时间去做背后的难题,却久久不能解决。 ,那么很可能导致困难和简单的问题不得分。

不要担心“完成太慢”。把握一点:一门考试,如果考生总是专注于自己会做的题,那考试一定是正常甚至超水平的表现。

所以,在考场,请以平时训练的速度稳步前进!即使你发现时间到了,还有一些问题你可以稍后再做,但为时已晚,这不是遗憾。结果。你会发现你的最终分数往往会高于你的实际水平。所以在考试的时候控制好速度,这是考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考越来越近了。希望家长们不要再给孩子施加压力,同时也要多多开导孩子。中考只是普通的考试。希望同学们在中考的考场里,能严格练习,能放松。我祝愿所有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中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1.师:今天数学游乐园开张了。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 0.82-0.32 1.54+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生1:我先算出452-334=118,那么45.2-33.4就等于11.8。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3:(一边板书,一边讲)我把先45.2写在上面,33.4写在下面,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然后2减4不够减,找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后算出来的得数是11.8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有奖解答”

1、师:小朋友们都学好了本领,接来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谁获得的奖品最多?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第九文书网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让学生分享收获,体现了 “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初中数学教案 篇6

①感受生活中幂的运算的存在与价值.

②经历自主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等运算性质的过程,能用代数式和文字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会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计算.

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

④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猜想与说理、验证,培养学生一定的说理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以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s可以进行多少次运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从实际问题的导入,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主动探索,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因为关于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是在有理数的乘法中学习的,学生可能生疏或遗忘,在新课讲解之前利用这个实际问题进行复习.

学生略作思考后得出,它工作103s可以进行的运算次数是1012×103.怎样计算1012×103?

根据乘方的意义可以知道:

探究新知1.探一探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

从引例到“探一探”,“猜一猜”,“说一说”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把幂的底数与指数分两步有层次地进行概括抽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运算法则.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结果:不管底数是什么数,只要底数相同,结果就是指数相加.

am×an(m,n是正整数)?学生说出理由,教师板演共同得出结论: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性质中的'm、n的取值范围.

注: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这个性质,即“同底数的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这对于学生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是有益的.

同底数幂的性质很容易推广到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

在例1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说明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是不是同底数幂相乘,再利用性质进行计算.例1(5)中注意让学生说清“—a3”的底数是“a”还是“—a”.性质中的字母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如例1(6),把底数进一步扩充到式的范围.

根据乘方的意义及同底数幂的乘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教科书第170页探究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幂的乘方运算性质:(am)n=amn(m,n都是正整数)即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让学生自主探究教科书第171页的探究问题,并完成填空.尝试分析运算过程中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学生自己归纳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ab)n=anbn(n为正整数)即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那么,(abc)n=?

注:和前两个性质的教学一样,这个性质也是先用具体指数为例说明积的乘方的意义和导出性质的每一步依据,从而归纳出一般指数情形的性质.这个性质也很容易推广到三个以上因式的乘方.

例3教科书第172页的例3(1)~(4);补充:(5) [—3(x+y)2]3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组织学生进行计时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科书第170页、17l页、172页的练习.

深入探究例5计算:(1)(—8)2004(—0。125)2005(2)(—2)2n+1+2(—2)2n(n为正整数).

在这三个性质中的底数、指数中,指数注明为正整数,而底数可以是数、字母或式.把底数进一步扩充到式的范围.

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当怎样改正.

(1)a3a3=a6; (2)b4b4=2b4;

(3)x5+x5=x10; (4)y7y=y8;

(5)(a3)5=a8; (6)a3a5=a15;

(7)(a2)3a4=a9; (8)(xy3)2=xy6;

注:补充议一议与辨析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判断题的讨论甚至争论,加强对运算性质的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已知:3x+2y—3=0,则27x9y=___________

初中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初中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三、例题讲解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数与代数教案

第一课时

数的认识 课型 :复习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首先复习数的的概念,首先复习自然数的意义,接着由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引出分数。然后复习小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对照,在此基础上复习正、负数、小数的计算单位和数位顺序,最后复习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百分数与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的意义的不同。教学目标:

1、学生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教具准备:整数和小数数位的顺序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提问中等生)学生回答,教师依次板书。

今天我们复习与这些数有关的一些知识。

二、自然数、整数的意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物体的个数)。

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1)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0)

教师:我们小学学的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到中学还要学习比0小的整数。

自然数:0、1、2、3、4、、、、、、整数 : 自然数和小于0的整数、、、、、、【设计意图】

师生互动复习有关自然数和整数的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整数的意义。

三、分数的意义

1、学生分小组对有关分数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好。

2、每一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展示整理和复习的结果。

3、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被除数 ÷ 除数= 被除数/除数,用字母表示:a÷b=a/b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4、课堂练习,做第73页的做一做2— 4题。(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自主复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的能力。

四、小数的意义。

教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我们学过的小数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来分有几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设计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参与整理复习小数的意义。

五、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五千零三十五点三五

2、说一说你是按照什么记数法写出来的?其中的三个5和两个3各表示什么?

3、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什么?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填完。【设计意图】

结吅实际数据,在具体情景中复习十进制记数法和整、小数的数位顺序,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建立初步的数感。

六、百分数的意义。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练习:第81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系统复习了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知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八、作业:

1、预习作业:练习十五的第1题。

2、预习作业: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板书设计:

数的意义

自然数:0、1、2、3、4、、、、、、整数 :自然数和小于0的整数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二课时:数的读写、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课型:复习课

教材分析:

关于数的读法和写法,由于学生都比较熟悉,教科书中的复习就比较简略,着重突出数中间、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

第三小节复习数的改写,包括以下四项内容:(1)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较大的多位数直接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不满万或亿的尾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另一种是根据需要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这时需要把原来的多位数按照“四舍五入”法写成它的近似数。教科书中对这两种情况都分别举了例子。

(2)求小数的近似数。主要是能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确定仍哪一位起按照“四舍五人”法省略尾数。

(3)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相互改写(互化)。

(4)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为了便于说明互化的方法,教科书中用图解表示,并让学生补充完整。除了复习一般的互化方法外,教科书还介绍了某些特殊的分数的简便化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的能力。

关于数的大小比较这一小节,学生也比较熟悉,教科书中就采取提问方式由学生自己回答。先复习整、小数的大小比较,再复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在练习中注意把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混吅起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综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的读、写数

2、使学生比较熟练的进行数的改写。

3、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数的改写及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及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数的读写。

1、整数的读法和写法。

(1)出示:52000803100 先让学生读,然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读的。

(2)出示:四十亿六千零六十万零五十。

请全班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写。

2、小数和分数的读写法。

指名说一说小数、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3、小组讨论:小数、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与整数的读法和写法有时们联系和区别。

4、课堂练习:76也做一做第1、2题。【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仍具体的读、谢入手,整理和服稀疏的读写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吅作交流,牢固掌握知识。

二、数的改写。

1、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做单位的数。出示:1900000 235800 520008003100 80002051000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进行改写。想一想,有几种改写的方法?指名回答,使学生明确一般有两种方法:(1)改写成用“亿、万”做单位的数。(2)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学生独立做2页下面做一做的第1、2题。

2、求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仍已有知识出发,才与整理和复习,有利于激发兴趣,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相互改写。

教师: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运算时,经常要根据需要把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相互改写。大家还记得改写的方法吗? 出示76页的例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教师再简单的归纳假分数怎样改写成带分数、整数;带分数怎样改写成假分数;整数怎样改写成假分数。

4、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让学生分三种情况说(1)分数和小数的(2)小数和的互化。

(3)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互化方法

5、练习:练习十五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行间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设计意图】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学生自主吅作、交流的情景,整理、复习,牢固掌握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三、数的大小比较。

先让学生独立做77页做一做第1、2题,然后师生归纳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四、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数的读写、改写以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和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的第2、4题。

2、预习作业: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设计:

数的读写 数的改写 数的大小比较

52000803100读作:五百二十亿零八十万三千一百

四十亿六千零六十万零五十写作:4060600050(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小数和的互化。

(3)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第三课时 数的运算

(一)复习内容:教科书第80页。

复习目标: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掌握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养成检查和验算的好习惯。2.沟通整数、小数、分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吅自己的方法,能用所学整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

学情分析:部分学生计算能力较差,通过复习和有针对***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回顾数的运算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计算 1.出示下列题目:

376+275 651-275 32 ×24 768 ÷ 24

37.6+2.75 40.35-2.75 3.2 ×2.4 7.68 ÷ 2.4

学生每人计算一竖列,仍中发现什么?

(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小数乘法是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后,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多少位小数,就仍积的后面数出多少位小数,打上小数点;而小数除法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后再除。)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2.计算并验算 16274÷56 4.5×5.02 完成后说说验算方法。

3.计算第80页中间的9道题,说一说这些计算特殊在什么地方?

(一个数加减0得数仌然是这个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0,仸何数和0相乘和0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两个相同的数相除得1,一个数乘或除以1还是得这个数,1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得数是这个数的倒数等。)

三、复习分数的加、减、乘、除计算

学生说出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计算 下面的题,并且验算。

5/6×4/7 5/8-1/3

师:在计算分数四则运算时哪儿最容易出错?有什么好的方法防止错误的发生? 完成第80页下面的“做一做”,四、复习估算

估算:903+784(把两个加数看做900+800或900+780)

412-295(400-300或410-300)597 ×86(600×90)286 ÷ 7(280÷7)

师:估算可能有多种结果,这些结果有些和精确值接近一些,但计算速度要慢一些;有些结果没有那么精确,但计算速度要快一些。这些结果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参考价值。

第四课时 复习简便运算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

复习目标:1.整理复习五条运算定律,并能运用定律熟练的计算。2.巩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效率。

学情分析:多数学生掌握了简便算法,但部分学生对部分题型不熟练。复习过程:

一、复习五条运算定律

教师:想一想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回答后出示教科书第81页表格,按照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二、计算,巩固运算定律

出示计算题:4×2/7+4×5/7

问:混吅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教科书第81页“做一做”

计算后说出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2.做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简算的方法。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

复习内容:书82页例2。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更加熟练的解决问题。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已能较熟练的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复习过程: 复习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生试算。最后借助线段图总结。

引导学生明确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然后重点引导启发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搞清楚复杂的问题要分成几步解答,每一步要解答什么问题。

解决问题时,一般主要利用两种分析方法--分析法和综吅法。分析法就是仍问题出发求得问题的解决,综吅法就是仍已知信息出发求得问题的解决。

三、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5题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两名学生板算,针对出现的错误分析,引以为戒。2.做练习十四6.7题。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书82页例二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更熟练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补充条件或问题,再列出算式,不用计算。

⑴一种产品原来每件成本是52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每件成本是多少元? 列式:

⑵红杉小学六年级有女生64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

二、下面各题,只列式,不用计算。

⑴一种树苗实验成活率是98%,照这样计算,如果种下这种树苗400棵,可以成活多少棵?

⑵一种树苗实验成活率是98%,为了保证成活400棵,至少要种多少棵树苗?

三、解决问题。

⑴绿化队为一个居民社区栽花。栽月季花240棵,比所栽丁香花棵数的2倍少16棵。栽了多少棵丁香花?(用方程解)

⑵一个晒盐场用100g海水可晒出3g盐。照这样计算,多少吨海水可以晒出9吨盐?(用比例方法解)

⑶学校买来一批图书,其中文艺书占总数的_,科技书占总数的25%,文艺书比科技书多20本。这一批图书共有多少本?

(4)小王存款1000元,按年利率1.98%计算,一年后应得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5)有460千克大米,已经吃了12天,平均每天吃30千克。剩下的大米如果每天吃25千克,还可以吃多少

第7课时 式与方程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2.使学生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会解简易方程。教学难点: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边回忆、边总结以前学过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应该怎样写?例如,a乘4.5可以怎样写?S乘h可以怎样写?(a乘4.5可以写成a×4.5或a•4.5或4.5a,不可以写成a4.5.S乘h可以写成S•h或Sh.)教师指出:除了不能写成a4.5以外,其他都是对的. 出示:

用a表示单价,x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1)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公式;(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公式;(3)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公式.(4)如果每支圆珠笔的价钱是3.75元,要计算买8支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应该用上面的哪个公式?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用的字母和公式的写法是否正确,发现遗忘的要及时辅导,并纠正错误.写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让学生用宇母写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写完后指名回答. 2.做教科书第8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的概念. 教师出示复习题:

下列等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8+25=43 5x+4x+8=35 x-2=8 4×3-18÷3=6 3x+5=7 a+4 学生指出:3x+5=7,5x+4x+8=35,x-2=8是方程.它们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其他的不是方程.

教师: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的特征是:它含有未知数,同时又是一个等式.

教师:大家会不会解方程?一起解答方程x-2=8.学生解答后,指名回答方程的解(x=10).

教师:x=10是方程x-2=8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我们要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要分辨清楚.

2.复习解简易方程.

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过程. 3x+5=7 5x+4x+8=35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及时纠正错误.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将“5x+4x+8=35”的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说明解答过程中运用到什么运算定律和运算关系.

教师: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应用了加、减、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些运算定律.

4.做教科书第93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哪一题列方程解比较容易,哪一题列算式比较容易.

三、练习

1、第85页上的“做一做”可要求学生自己列出方程解答。核对时再交流所依据的等量关系。

2、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写出含有字母式子所表示的量,最后代入求值。可让学生填写在课本上。

3、第2题练习解方程。应当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4、第3~5题可要求学生列方程解答。核对时交流各自所采用的等量关系。

四、当堂质量检测: 课本86页第二题。

初中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2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求立方根的能力,体会立方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性,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立方根符号的引入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难点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立方根的求法

三、学情分析

前面已经学过了平方根的知识,由于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还是采取类比的思想,在全面回顾平方根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进行立方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立方根知识并不难,可以与平方根知识对比着学,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陌生心理。在学习方法上,提倡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概念的得出,归纳性质,解题之后都要进行适当的反思,在反思中看待与理解新知识和新问题,会更理性和全面,会有更大的进步。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

情境创设问题: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m3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m,则=27这就是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因为=27,所以x=3.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m

归纳:

立方根的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小组讨论后引出概念。

通过具体问题得出立方根的概念

探究一: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看看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因为(),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8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0的立方根是()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0有一个立方根,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任何数都有唯一的立方根

【总结归纳】

一个数的立方根,记作,读作:“三次根号”,其中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平方。.

探究二: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总结:

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再取其相反数,即。

初中数学教案 篇10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 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2x (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难 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1)102×98 (2)(y+2)(y-2)-(y-1)(y+5)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

二、重点难点:

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塘,…

(1)第一天有a个男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2)第二天有b个女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3)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

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2=(p+1)(p+1)=_______;(2)(m+2)2=_______;

(3)(p-1)2=(p-1)(p-1)=________;(4)(m-2)2=________;

(5)(a+b)2=________;(6)(a-b)2=________.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个数的积的二倍的2倍.

(a+b)2=a2+2ab+b2 (a-b)2=a2-2ab+b2

例1、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4m+n)2 (2)(y- )2 (3)(-a-b)2 (4)(b-a)2

例2、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难 点: 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中适当添括号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运算并回忆去括号法则.

(1)4+(5+2) (2)4-(5+2) (3)a+(b+c) (4)a-(b-c)

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每一项都不变号;

如果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1)2a-b- =2a-(b- ) (2)m-3n+2a-b=m+(3n+2a-b)

(3)2x-3y+2=-(2x+3y-2) (4)a-2b-4c+5=(a-2b)-(4c+5)

添括号法则:添上一个正括号,扩到括号里的不变号,添上一个负括号,扩到括号里的要变号。

(3)(x+3)2-x2 (4)(x+5)2-(x-2)(x-3)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三、合作学习:

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通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约数是4.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___________的.

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ma+mb 2)4kx-8ky (3)5y3+20y2 (4)a2b-2ab2+ab

(5)(p-q)2+(q-p)3 (6)3m(x-y)-2(y-x)2

五、小结: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小的.

2、已知2x-y=1/3 ,xy=2,求2x4y3-x3y4 3、(-2)+(-2)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难 点: 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 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难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多项式特点,恰当安排步骤,恰当地选用不同方法分解因式

1.推导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公式以及公式的特点.

将完全平方公式倒写:

a2+2ab+b2=(a+b)2;

a2-2ab+b2=(a-b)2.

凡具备这些特点的三项式,就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将它写成平方形式,便实现了因式分解

用语言叙述为: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练一练.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

(1)a2-4a+4; (2)x2+4x+4y2;

(3)4a2+2ab+ b2; (4)a2-ab+b2;

例1、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1)x2+14x+49; (2)(m+n)2-6(m +n)+9.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ax2+6axy+3ay2; (2)-x2-4y2+4xy.

(1)(x+y)2+6(x+y)+9; (2)4(2a+b)2-12(2a+b)+9;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

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初中数学教案 篇11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而确定,即: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有趣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一些有规律的问题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因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并熟练应用。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学特征,获得数学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简单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自信心,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得出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探索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

本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基础,仿照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因此

多边形的边、内角、内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类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把复杂化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边形在工程技术和实用图案等方面有许多的实际应用,下一节平面镶嵌就要用到,让学生接触一些多边形的实例,可以加深对它的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

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都已经掌握。让学生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定值,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一个定值,这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几个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出发,譬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360°。要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个结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来度量。让学生动手探索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度量会有误差”。发现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对角线的作用,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让学生从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联想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导,学习将新问题化归为已有结论的思想方法,这里学生都容易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动手实践,设置探究活动二,为了让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难度,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来加以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根据小组选择的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小组内各个成员对所选择的方法要了解,能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者,小组内各个成员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顺利的把任务完成;最后,学生还需要把自己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动一设置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把新知识与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活动二设置目的让学生拓宽思路,为放开书本的束缚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识。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懂得数学内容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特点。练习活动的设计,目的一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目的二凸现小组合作的特点,并促进学生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