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集锦六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集锦六篇)。

阅读了这篇网络文章后,我们对于“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建议你收藏下来。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老师都对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非常熟悉。教学内容是教案设计的核心要素。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解、查资料、分析、问答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生:(阅读、分组讨论)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 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 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 石呢?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 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 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阅读、回答)

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 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 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残杀。

师: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三、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四、作业:P7 : 2、4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森林古猿----下地活动---古人类---现代人类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

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

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真皮

皮肤附属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绍生发层的分裂增长能力时,可引用一组数据来证实:人体整个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换一次,人的一生中总共约要掉落18千克的皮肤碎屑在介绍经常晒太阳的人们为何皮肤会变得黑些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

(2)真皮

师: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看图),从厚度上看比表皮薄,还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师: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时闪现这两部分结构)

教师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脸,再轻轻扭动,松开手,看皮肤有没有大的变化?(或以一块新鲜的较厚猪皮实验,撕、拽、拉)

生笑着同做:没有!

师继续演示:这是一张白纸,我把它抓住,再轻轻一扭,松开手,大家看看纸产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皱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再介绍《红楼梦》中贾宝玉和刘姥姥的皮肤差别)

生:真皮内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赋予了皮肤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师:在真皮内我们还可以看见感觉神经末梢和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Flash分别闪烁)它们各有何作用?(通过Flash展现冬季与夏季毛细血管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识点)

生:感觉神经末梢能使我们感受外界刺激;毛细血管可以通过自身的收缩与舒张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3)皮肤的附属结构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皮肤,说出皮肤还有哪些附属物,再在大屏幕中显示结构照片。

在对皮脂腺的介绍中,注意补充青春期预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组成

分泌部:由弯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

导管:细长的管道开口于皮肤表面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夏日的骄阳下呆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冒汗。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以前人们不知道汗水是怎么来的?现代医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真皮内隐藏着250万个小腺体,汗液就是从那里被输送到皮肤表面的。 (Flash闪现汗腺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汗腺分泌部周围的毛细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师演示:将手指按在镜面上,5秒钟后移开,发现镜面上留有水蒸气,以此证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请学生思考,并讲出证据,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判断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军训时,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盐渍,汗的味道是咸的!说明还有无机盐。

生:烘烤汗液时应该会有臭味散发,说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通过Flash动画来展示,整个过程避免了单纯语言描述的苍白无力,使教师的讲述变得生动而形象,学生的认识变得直观而明晰。)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当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剧烈运动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毛细血管中吸收了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形成汗液,再通过导管到达体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出汗的利弊从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时间4分钟)。

生:有排泄作用!

生:调节体温的作用!

师乘势而问:如何实现的?(将问题深入)

生:汗的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对人体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师:(点头赞许,同时播放Flash汗液的蒸发带走热量)除了刚才说到的皮肤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体温外,汗液的蒸发也可调节体温,特别是在人剧烈运动时,肌肉活动释放的热量相当于安静时的10~15倍,此时光靠皮肤的散热已经来不及了,并且要是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发出去的话,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腾,这时就要紧急开动全身皮肤的250万个汗腺,结果我们会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发带走热量。

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没有不好的地方?(转变话题顺便进行世界观教育)

生:大量出汗会使人体盐分流失,造成热痉挛,所以高温天气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生:弄脏衣物,要求我们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3】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知识与技能: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难点: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

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们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二、小组讨论,探究新课

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生:(分组汇报交流)

师:你们知道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吗?

生:森林古猿。

师:对。下面你们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讨论,组间进行补充)

师: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补充)

生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生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滥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师: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生:(观察、讨论、交流、回答)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同学们观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图片,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栖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师:我们对森林古猿的一支转变成人类做了初步的分析,那对此是否有什么证据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资料:(课件展示)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生物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习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了解枝条的生长过程。

知识回顾

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_____。_______或_____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后,________发育,突破种皮,形成_____。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幼根的结构有哪些?

2、芽的结构有哪些?

3、什么是居间生长?

自主学习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

3、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_____发育成的。芽在发育的时候,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枝条上的_____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4、小麦、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_____使茎急剧长高。

5、“小麦清明拔三节,新笋一夜成高竹”就是对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当堂练习

《基础训练》P15—P18

植株的生长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观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茎的生长过程,并能用相关的知识解释。

2、让学生知道年轮形成的简单过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无机盐。

知识回顾: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长区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小组完成实验,按1——3步骤进行)

1、取一段柳树的枝条,肉眼观察看它有几部分组成。

2、用解剖针扎一扎横切面上的质部和髓,试试哪部分最坚哽哪部分较疏松?

3、用手剥一剥树皮,试一试能不能剥掉,剥去树皮后用手摸一摸内侧有什么感觉?

探究释疑,合作交流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以及形成层的特点。

5、什么叫年轮?年轮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样推测树木的年龄?

6、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缺乏时会怎么样?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重点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

外层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中层:虹膜:中层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睫状体:连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间部分.

内层: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内容物晶状体: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2.视觉的形成:

(1)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神经,形成视觉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视眼的原因

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使物像落在视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1、近视眼由于物像落在视膜前方,故应配戴________.纠正。

2、看P82图4—51,了解预防近视应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盘点收获

师生共同本节课的收获;师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课堂达标

1、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A.镜头光圈和胶卷B.胶卷镜头和光圈C.光圈镜头和胶卷D.镜头胶卷和光圈

2、为了预防近视眼,应该是( )

A.走路看书B.在强光下看书C.不躺卧看书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3、依据“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不但影响了学业的发展,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容易导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卷。

(3)某人的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他也是盲人,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损,导致 上产生的图象信息无法传导到 所致。

五、作业布置

1、P85--------1、42、预习《耳朵与听觉》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6】

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能够说明根毛细胞吸水的原因,了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标

1、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课题研究,继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生活实例、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初步树立植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实践上应用,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都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它是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关键,是学习根的水分代谢的必备知识,同时也为今后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水分代谢奠定基础。只有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解释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灌溉问题。因此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观察到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浓度等。所以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经了解,对于这些概念,初一的学生在小学时有过一定的接触,只是不能准确的进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强感性认识,以便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道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过程。

难点:细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手段:观察、分析、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中"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内容是中心问题。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现象,让学生由浅入深,并能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根据挂图说明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和功能。

2、成熟区的生理功能与根毛细胞的细胞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把切好的新鲜的萝卜片放入干燥的培养皿中,并撒上食盐。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其变化。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水分产生,水分从何而来?"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很容易分析出水分是由萝卜细胞的细胞液中出来的,是因为撒入食盐造成的。)

4、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本实验中食盐遇到萝卜片上的水分后溶解,就成为食盐溶液。而溶液中含有食盐的多少即是溶液浓度的大小。

5、出示课本61页演示实验。(强调:实验中除一个烧杯中装有清水、另一个烧杯中装有盐水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都一样)

6、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萝卜条的变化,并用量筒测量烧杯中的溶液量。

7、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Gz85.Com小编推荐

2023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集锦七篇)


通常教师上课前会带着经过仔细设计的教案课件,这样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栏目小编经过认真思考选择了一篇非常实用的“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希望您能从我的分享中获得一些收获!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taller、longer、older、younger 、shorter,than单词,发音准确。

2.能够在情景中恰当运用句型How tall are you? I’m1.61meters. I’m taller. You’re taller than me.

3.能够运用新学的内容完成 “Do a survey and report”任务.

4.能在课堂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

二、教学重点:

能听、说、认读taller、longer、older、younger 、shorter单词,发音准确。

三、教学难点:

能读准than并能运用比较级的句型。

四、设计思路

利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人刘翔和姚明引入新单词taller和shorter的'学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接受。而在学习younger和older的时候,则直接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年龄做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新知识。Chant是小学生学习英语时最喜欢的练习方式,在学习新知时,用chant 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他们牢固掌握新学单词。

五、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挂图、单词卡片和光盘。

六、教学过程

1. Free talk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

Ss: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I’m fine, too. Thank you.

2. Chant:教师播放三年级下册六单元A部分Let’s do的录音“Tall, tall, tall, make yourself tall…”师生一起吟唱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3.Play a game.(打开课件,播放人物图片)

T:Look! I’m tall and old .How about you,...?

S1:I’m thin and short .What’s your father like, ..?

S2:My father is strong and tall.

(二)Presentation

1.课件出示刘翔的图片,问:Who is he? What’s he like? 引导学生回答:He is Liu Xiang. He is tall.

T: Yes, Liu Xiang is tall. (课件出示姚明的图片。)Look at Yao Ming.

What’s he like?

Ss: He is tall, too.

T: Yes, he is tall. He is taller than Liu Xiang.(在tall后面用红笔加上er. 领读、拼读单词并说句子。)

Make a chant: taller , taller, taller, Yao Ming is taller than Liu Xiang.

T:Yao Ming is taller than Liu Xiang. Liu Xiang is shorter than Yao Ming. (在short后面用红笔加上er. 领读、拼读单词并说句子。)

Make a chant: shorter, shorter, shorter, Liu Xiang is shorter than Yao Ming.

2教师出示测量身高的米尺并说:“I am 152 cm tall. How tall are you?”引导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并用句子回答:“I am … cm tall.”

板书:cm=centimeter 领读、拼读单词并告诉学生它的复数形式: centimeters. 如:I am 152 cm tall. 读作:I am one hundred and fifty-two centimeters tall.

Group work: Ask and answer.

A: How tall are you?

B: I am … cm tall. And you?

A: I am … cm. I am taller/ shorter than you.

3.. 教师指一学生问:How old are you?

S1: I am 12/… years old.

T: I am 38 years old. I am older than you. You are younger than me.

在黑板上原来的板书old, young 后面加上er. 领读,拼读单词并练习说句子。

Make a chant: older, older, older. I am older than you.

Younger, younger, younger, you are younger than your brother.

A: How old are you?

B: I am … years old. And you?

A: I am … years old. I am older/younger than you.

4.师拿出卷尺,一边拉长一边说:Longer ! Longer! Longer!

慢慢放松卷尺,说:Shorter ! Shorter ! Shorter !板书:longer 和shorter

(看大屏幕)(出示两个女孩像)生观察,说:Lily’s hair is longer than Lucy’s. Lucy’s hair is shorter than Lily’s.

(看大屏幕)指名说句子:This ruler is longer than that one. That ruler is shorter than this one .

5.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6.Practice

(1) Read the new words in groups.

(2) Spell the words.

(3) Make the sentences with the new words.

(4) Listen and do.

Line up from older to younger.

Line up from taller to shorter.

(要求在站队的过程中只能用英语交流,看哪个小组站的最快,用中文提示的小组将被淘汰。)

(5) Make a chant:

taller , taller, taller, Yao Ming is taller than Liu Xiang.

shorter, shorter, shorter, Liu Xiang is shorter than Yao Ming.

older, older, older. I am older than you.

Younger, younger, younger, you are younger than me.

(三)Production

1. Make a new chant like this by yourself.

2. Do a survey and repeat.

在小组内调查同伴的身高和年龄,并以获得的数据做一个对话。如:

B: I am 152 cm tall. What about you?

A: I am 153 cm tall. I am taller than you.

B: Yes, I am shorter than you. How old are you?

A: I am 12 years old. How about you?

B: I am 11 years old. I am one year younger than you.

A: Yes, I am one year older than you.

(四)课堂小结(Summary)

1. Progress

看板书,总结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

2. 当堂检测:

(1)写出下列词的比较级。

young __________ short __________ tall __________

old __________ long__________ nice __________

(2)情景会话:根据情景选择句子。

( ) 我有1.61米高可以说:

A.I am 1.61 meters. B. I am 1.61 meter .

( ) 你比我大,可以说:

A. You are old than me. B. You are older than me.

( ) 你比我矮,可以说:

A. You are shorter than me. B. You are short than me.

3. Homework

(1) 回家测量自己和父母的身高,利用获得的数据做一个对话,和父母练习。

(2) 尝试用“I am … than..”来描述自己。

(3)完成一起作业网的作业。

(4)预习A Let's talk,完成导学案的预习导学。

板书设计: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A. Let’s learn & Do a survey and report

taller older longer

shorter young shorter

How tall are you? I’m1.61meters.

I’m taller. You’re taller than me.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重点词汇:dining hall, gym, grass。

2.能够运用there be结构描述学校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并用时间短语years ago, months ago, last year, last month做替换练习。

3.能够找出Find the mistakes图画中的错误,并用英语描述出来。注意运用there was/were, didn't+动词原形, could/couldn't+动词原形等句式表达。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there be结构描述学校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2.正确使用时间状语…ago, last year/month/week。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运用句型there was/were描述过去存在的建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本课时录音。

2.与本课相关的单词卡片。

3.本课时的教学课件和教学挂图。

4.学校的平面图。

学生准备:

1.自己画的家乡或城市变化图(或家乡旧照片)。

2.水彩笔及白纸。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师利用大屏幕图片展示本课时的单词及短语:dining hall, grass, gym, post office, library,同时可以用纸制图片展示。

2.交际问答教学法

教师根据大屏幕上的图片,让同学根据句型:There was no library in my school ten years ago. 选用不同的名词进行句子练习,体会… years ago/… months ago的具体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Free talk.师生就日常话题进行问答,如:

T: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S1: I come by bus.

T: How did you go to school when you were young?

S1: I went by car.

2.作业汇报

学生把上课时所留的作业在班内做汇报。用英语描述自己画的图画,先在组里进行练习,然后推选一人在班内做汇报。对于没有学过的短语,学生可能会用错,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进行修正。

3.复习A Let's talk对话:

T: Was there a library in Grandpa's old school?

S1: No, there wasn't.

T: What was Grandpa's school like?

S2: There was only one small building on a hill.

T: How many days did Americans take to get to the moon?

S3: About five days.

Step 2: Presentation

Let's learn

1.看地图,学单词

教师出示学校的一张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师生一起说说看到了哪些公共设施。从而复习单词:library, classroom, teachers' office, music room, art room, playground,然后出示草地图片,学习单词grass。

2.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如有体育馆的学校,教师可指着地图教会学生单词gym,然后出示图片,学生看图片,说说平常在里面做些什么活动。如果本校没有这个设施,教师直接出示图片,并给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以同样的方式学习dining hall。

3.教师用大屏幕快速出示上面有关学校设施的图片,学生看图说单词。

4.教师出示一张旧的学校地图,问学生:Was there a gym in our school twenty years ago?板书短语twenty years ago,学生理解意思后,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板书句子:There was no gym in our school twenty years ago, but now there's a new one in our school. 此处教师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替换问答,从而学习短语months ago, last year, last month。

5.教师播放学生用书A Let's learn 部分的录音,学生听录音跟读短语和对话。

6.单词拼读比赛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 篇3

Unit3

Last weekend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artA Let‖s learnA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短语: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and visited grandparents。

2.能够听懂问句: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并能做出正确的回答。3.能够运用新学内容完成Make a survey的任务。

4.教育学生熟悉身边的人所做的事情,并能做到经常关心别人。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能听说读写短语:watched TV,washed clothes,cleaned the room,played football and visited grandparents。

(2)听懂会说句子: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用。2.难点:5个加e d词组的读音和书写,掌握动词过去式和发音。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六张词卡。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3.教师准备调查表。教 学过程

(一)、Warm up1、Let’s chant

Every weekend I climb mountains, what do you do ? Every weekend I clean the room, what do you do ? Every weekend I read books, what do you do ? Every weekend I go shopping, what do you do ? 然后,问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 复习与周末活动相关的动词短语。

2、Let’s start

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the weekend? 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动词短语,并引导学生回答,如:I usually play football.通过简短交流,让学生回忆周末所做的活动,既复习了以前的单词,又为学习这些单词的过去式做了铺垫。

(二)、Presentation

1.猜周末活动呈现:last weekend washed the clothes

教师出示日历 T: What’s the date today?请学生回答It’s ….然后教师将日历翻到上周日:What was that day?然后帮助学生回答It was last Sunday.It was the last weekend.学习last weekend。

T: Now I know what you do on the weekend.Guess what I usually do on the weekend?学生猜出后,T:I usually clean the room on the weekend.Last weekend I cleaned the room too.板书clean the room 和cleaned the room.由clean the room 到cleaned the room 符合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从几个词组中找出发音规律,这样更容易记忆。2.同样方法呈现:watch TV watched TV wash the clothes washed the clothes play football played football visit grandparents visited grandparents然后让学生找规律,学生找出规律后,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上过去式的后缀-ed示范其发音,让学生试着找出发音规律。

3.学生听录音,打开课本跟读短语,学生小组内相互指读短语。

(三)、Practice

1.看动作猜词组

一名学生用动作表示上周末活动,其他学生说出过去形式动词短语。

2.接龙问答游戏

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S1:I watched TV.How about you.S2?

S2:I played football.How about you.S3?

S3:………….3.摘苹果游戏

黑板上画一棵大苹果树,每个苹果上都有一个过去单词,在树下放三个筐,每个筐上标上[t],[d],[id],让学生按正确发音把苹果放入筐里。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辨音能力

(四)、Production

1.Let’s find out

T: What did Zoom do last weekend?

学生回答He watched TV.教师补充Yes, he watched TV with his mother.They watched the news.What else did he do? 引导学生说,He watered his flowers.He did his homework,too.2.Do a survey Name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问答练习,鼓励学生完成教师发的调查表。完成后请几位同学上台讲解自己组内同学的上周末活动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小组内完成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五)、Progress1、总结规则动词过去式词尾的读音:

(1).在浊辅音和元音后面发/d/

(2).在清辅音后面发/t/

(3).在/t/,/d/音后面发/id/

2.完成配套练习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Wash –washed clothes Clean –cleaned room Watch –watched TV Play –played football Visit –visited grandparents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art A Let’s talk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football.2.能够完成Let’s try部分的练习。

3.能够正确运用重点句型进行对话,完成Let’s find out部分的游戏。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football.2.难点是该句型的问句部分,以及认读语音部分的三个双元音音标。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若干张图片。

2、教师准备录音机与磁带。教学 过 程

(一)、Preparation1、快举快读游戏,复习动词的原形和过去式,如watch TV watched TV wash the clothes washed the clothes

2、一个比划一个猜。一名学生通过动作描述上周末活动,其他学生说出过去式短语。

通过游戏的方式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3、Chant: Last weekend I played football.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atched TV.What did you do?

………….(二)、Presentation

1.Let’s try

T: What did Chen Jie do last weekend? Listen and circle.2.T:Now we know what Chen Jie did last weekend.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请学生回答 I played football./…..教师板书并示范朗读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football.学生跟读,口拼句型。利用听力活动进一步熟悉本单元新词,并引入新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3.接龙问答游戏操练主句型。如:

S1: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2:I watched TV.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3: I played football.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How about you?

S4:…

4.在接龙游戏尾声老师打断学生的回答,接下去问Let’s me guess.Did you play football last weekend?引导学生回答,Yes ,I did./ No,I didn’t 5.同桌用课本配图进行意义操练。

(三)、Practice

1.听录音Let’s talk, 学生逐句跟读。让学生跟着录音机读,纠正学生发音。2.组中两人分角色操练对话。

3.学生展示:分角色朗读,表演对话。

4.Q: What did Wu Yifan do last weekend? What did John do last weekend?

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然后跟读录音,同桌之间做对话练习。通过不同的形式,由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人的反复操练对话,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语感。

(四)、Production

1.连词成句

(1)did you last what weekend do(?)

(2)cleaned room I the(.)

2.Let’s find out

(1)、Make a survey

教师先教学单词yesterday,然后学生利用课本的调查表询问同学昨天的活动,操练句型: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2)、Have a report

请几名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最后让学生把调查结果写成书面文字。如:Zhang Peng listened to music… I watched TV yesterday.(五)、Progress 1.把Let’s talk 部分读给家长或同伴听。

板书设计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football.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A Let’s read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内容,并完成相应活动。并能模仿短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周末生活。

2、读懂story time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内容,能模仿短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周末生活。

2、本课难点是is的过去式形式was的用法。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2、写有问题的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一)preparation: Ask and answer:

1、T:Wang Qiang: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I watched TV and did homework.T ask the other Ss:What did Wang Qiang do yesterday? S:He watched TV and did homework..(在这里告诉学生回答他人的活动,只需要改变人称就可以了。其他地方跟回答第二人称时没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转述他人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第三人称活动形式。

2、T: Li Tao: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 I washed the clothes、cleaned the room、read books and did homework.T:What did Li Tao do last weekend? S:He washed the clothes、cleaned the room、read books and did homework.T: Li Tao was busy last weekend.(板书)明确地向学生解释is的过去式形式was的用法。

(二):Pre-reading

1、再询问两个学生,达到巩固…was busy last weekend.这句话的目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提出更细节性的问题:

T: What did you do last Saturday morning/ last Sunday evening…?

SA: I(did)…last Saturday morning/ last Sunday evening…。生边答,师边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Saturday morning、Sunday evening…等时间副词的用法。

(三)、In-reading

1、(1)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Wu Yifan did last weekend?展示小黑板Let’s read the passage and tick or cross: Wu Yifan was busy last weekend.()Last Sunday was Wu Yifan’s grandma’s birthday.()让学生带着简单的问题首次阅读短文,增加学生再次阅读的兴趣。

(2)、读后找生校正答案。

2、(1)Read again and finish the sentences of the book.(2)Point student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check.3、(1)Please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finish the form:再次展示小黑板并拿出下发的调查表

Wu Yifan’s weekend Saturday morning Saturday evening Sunday morning Sunday afternoon

(2)看着调查表回答What did Wu Yifan do last weekend?完成课本上的第二个问题。设计意图: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4、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If you have,pleas ask.5、(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2)Read in groups

(四)Post-reading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Please 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weekend.I was busy last weekend.I Saturday morning.I Saturday afternoon.In the evening.Sunday morning.Sunday afternoon.(五)Progress 1.Summary: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自己的周末活动,及如何询问别人的周末活动。希望同学们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2.Homework Read the story time and answer ―What did Zoom do last weekend?

板书设计:

Unit3 A Let’s read

…was busy last weekend.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atched TV….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art B Let’s learn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短语: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2.能够听、说、认读句子:What did you/(name)do last weekend/ yesterday? I(name)(did)last weekend/ yesterday.Did you….? Yes, I did..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四会词组

2.难点是掌握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形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五张词卡及A部分所学单词。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的录音带。

教学 过 程 1.Warm-up 1)Free-talk: T: What day is today? A: Today is…

T: What day was yesterday?(强调 yesterday)B: Yesterday/ It was… T: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C: I(did)…yesterday.(用前几课时已经学的词组)2)Chain-drill: C: I(did)…yesterday.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D: I(did)…yesterday.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E, F…(ask the teacher)T: I went to a park yesterday.2.Presentation

(1)继续Chain-drill,由教师引出并出示新授词组:went hiking.(2)学生已经了解了go的过去式后, 教师边用I went(这个动词用动作表示)yesterday.表达自己昨天去做什么了,边做动作.让学生帮老师说出: went swimming, went fishing.(3)同样的方式,教师引出新授词组 read a book。教师教授read 的过去式发音,并让学生了解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3.Practice(1)听录音,跟读,教师领读,学生小组内互读短语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准确掌握所学新单词的发音)(2)自编chant.一起哼唱歌谣。

Park,park,went to a park,I went to a park yesterday.Swimming, swimming,went swimming.I went swimming yesterday.Book,book,read a book,I read a book yesterday.Fishing,fishing,went fishing, I went fishing yesterday.Hiking, hiking,went hiking, I went hiking yesterday.(通过轻松自在的哼唱,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单词以及短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uction 1)Pair work A: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Did you …? B: I(did)…/ Yes, I did.2)在问答过程中完成书中所示的表格.3)邀请几组同学到前面汇报调查结果。gress(1)完成活动手册相应内容。

(2)课后继续交流同桌的周末或前天的活动信息.板书设计

went to a park—go to a park

went hiking—go hiking

went swimming—go swimming

went fishing—go fishing

read a book--read a book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Part B Let’s talk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No, I didn’t.2.能够完成Let’s find out 部分的活动。3.能够完成Let’s try部分的听力练习。

4.能够理解并会吟唱本单元第一页Let’s chant部分的歌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学生听、说、读、写句型: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No, I didn’t.2.难点是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动词的原形和过去式形式。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单词卡片。2.教师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Step 1 Preparation(1)Free talk: T: What day is it today ? Ss: …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 Ss: … 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yesterday? S1: I…last weekend.How about you? S2: I…last weekend.How about you?

(2)教师出示单词卡片,让全班学生分两组一起进行动词原形与过去式的快速变换问答。SA: watch TV SB: watched TV SA: go to a park SB: went to a park SA: go swimming SB: went swimming SA: read a book SB: read a book SA: go fishing SB: went fishing SA: go hiking SB: went hiking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复习所学过的动词过去式和句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Step 2 Presentation

1.Boys and girls.Listen to me carefully and answer my questions, T:(出示钓鱼的卡片)I went fishing yesterday.Did you go fishing ? 找学生试着回答:Yes, I did./ No, I didn’t.(教师再出示读书的卡片)Ask: Did you read books ?学生回答:Yes, I did.No, I didn’t.将引出的四会句子及答语板书,学生口拼句子。然后将句子Did you read books?中的read 划出。T: Pay attention to this word,/ri:d/ or /red/?解释:一般过去时态的一般疑问句用Did 提问,后面的动词用原形。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练习Did you…? Yes, I did.No, I didn’t.2.Let’s chant

教师问:Boys and girls, Did you go to a park yesterday?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教师继续说:I went to a park yesterday.I saw beautiful flowers.‖教师板书saw和see.带读。然后说I saw the full moon, too.It was pretty.Let’s watch TV.Let’s chant together.Did you go to the park? Yes, I went to the park.Did you go at night? Yes, I went at night.Did you see the full moon? Yes, I saw the full moon.Did you go last night? No, I went in June.3.Play a guessing game T: Ask: What did I do yesterday ? Guess!S: Did you…? T: Yes, I did./ No, I didn’t.T: What did …do yesterday ? S: Did you …? S1;Yes,I did./No, I didn’t.4.让学生用学过的动词,四人一组练习Did you…? Yes, I did./No, I didn’t这一句型。找几组学生对话。5.Let’s try

T: What did John do yesterday? Did he go swimming ? Did he go fishing ? Let’s listen to the tape.Listen and circle.学生听录音。然后教师核对答案。6.Let’s talk Ask:What did Mike do yesterday? Guess.教师放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然后找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听录音并跟读。

找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通过Let’s chant和游戏等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Step 3 Practice 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2. 让学生表演对话。

3. 把对话中的人物换成其他三幅图中的人物,让学生编出自己的新对话。

让学生由集体到个别的形式,对所学对话进行机械操练和有意义操练,也为下一步的拓展做好充分的准备。Step 4 Production 1.Let’s find out

(1)师生示范 T: Did you go swimming/…on the weekend?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Yes, I did./ No, I didn’t,并在表格中划V或X。然后学生再向教师提问。(2)同桌互相调查。2.Make a survey 让学生当小记者,四人一组调查上周末活动,然后找学生在班上展示。

本环节主要是语言的输出,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句型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本课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运用能力。Step 5 Progress 1.让学生拿出练习本,书写四会句子。2.听录音,完成配套内容。(P21)Homework: 1.跟读32页对话5遍,会背。2.把32页四会句子会默写。

板书设计: Unit 3 Part B Let’s talk

see---saw 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No, I didn’t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art B Let’s read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 部分的短文并完成文后的练习。2. 能够完成Task time中的任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能理解并会朗读Let’s read部分的短文。

难点是认读一些新语言,如:We read funny tongue twisters together.Suddenly my kite flew into the lake.I was very grateful to him.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风筝。2.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3.学生准备3单元单词卡片。教学过程

Step 1 Preparation(准备活动)

(1)Let’s chant.(让学生齐唱3单元Let’s chant部分的歌谣)用Let’s chant既复习了所学的动词过去式,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Review the words in Part B.(教师出示词卡,让学生齐读并拼写B课所学的短语)(3)Free talk 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1: I went shopping.T: Did you read books/…?

S1: Yes, I did./ No, I didn’t.T: Did you…?

S2:Yes, I did./ No, I didn’t.… Step 2 Pre-reading(阅读前活动)

1)Teach: Tongue twister 和We read funny tongue twisters together.(教师出示几个绕口令,让学生跟录音朗读。)教师说:Let’s read some Tongue twisters together。

引出Tongue twister,然后板书,领读并且让学生由集体到个别轮流读单词。接着教师提问:―What did we do?‖ 帮助学生回答:

― We read funny tongue twisters together.‖教师边板书边领读,并让学生由集体到部分再到个别轮流读此句。注意再次强调这里的read是过去式形式。

2)Teach : Suddenly my kite flew into the lake.(教师拿出风筝,一边做放风筝的动作一边问:)―What am I doing?‖学生回答:― You are flying kites.‖ 教师继续说:―Yes, and I like flying kites very much.Guess what I did last weekend.‖ 学生猜到是―fly kites‖ 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I flew kites last weekend.板书―flew‖ 并领读。强调 flew是 fly的过去式。教师继续说:―I flew kites last weekend.Something happened.What was that? Guess.‖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Suddenly my kite flew into the lake.教师边板书边领读,并让学生由集体到部分再到个别轮流读此句。并强调 flew into这一短语。

3)Teach: I was very grateful to him.教师接着说:―At that time, A dog saw the kite.Something happened.What did the dog do ? Guess.‖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He jumped into the lake and swam to it.Five minutes later, he returned the kite to me.最后引导学生回答I was very grateful to him.教师边板书边领读,并让学生由集体到部分再到个别轮流读此句。并强调 be grateful to这一短语。在阅读前,创设一系列情景突破文中的难点句子:We read funny tongue twisters together.Suddenly my kite flew into the lake.I was very grateful to him.为下面的阅读扫除了障碍.Step 3 In-reading(阅读中活动)(1)General reading 略读

T: Today Zhang Peng walked to Mike’s home, What did they do? Where did Zhang Peng go? Do you want to know? Now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33.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silently,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1.Did they read tongue twisters together? 2.Did Mike fly kites?

3.Did the dog jump into the river? Check up the answers.(2)Detailed reading 细读

T:This time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answer my questions.If you have something difficult, you can circle them.You can talk about in your groups.1.What did they do together? 2.Where did Zhang Peng go?

3.Who returned the kite to Zhang Peng? Check up the answers.T: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Ss: Yes/No.(归纳总结过去式的变化规则。)(3)Read and write 读写

T: This time let’s read the passage alou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your books,Then write the answers on your books.Check up the answers.(4)Listen to the tape 听音并跟读 Listen to the tape.Listen and repeat.Read the passage after teacher.Read the passage after the little teachers.(5)Read aloud 朗读

Read and try to retell the passage in groups.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并且让学生找出难点和疑点,与老师进行探讨,这样能诱发学生自主尝试的动机,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Step 4 Post—reading(阅读后活动)Retell the dialogue.通过听、说、读、写,对所学语言进行重组和创造,以促进语言活动中多维能力的发展。Step 5 Progress(发展提高)(1)Summary(归纳总结本课出现的动词过去式)(2)Do activity books.Check up the answers.Homework :Write a passage《My Last Weekend》

板书设计

Unit 3 Part B Let’s read

Tongue twister We read funny tongue twisters together.flew

saw Suddenly my kite flew into the lake.I was very grateful to him.jumped

returned

studied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 篇4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听懂会说认读本单元关于形容词比较级的单词。

(2)能听、说、读、写Let’s learn中黑体部分的内容和Read and write中要求的内容。

(3)能用目标语言完成本单元的任务型活动。(4)能学说Chant一首和Song一首。

(5)了解ei/ai/oi,p/b,t/d的发音特点,并能试着拼读简单的规则词。

2、知识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及短语:taller stronger older younger shorter heaiver thinner longer bigger smaller句型: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How heavy are you ?I’m 48 kg.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2)能够听、说、读Part A、Part 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单词和句子。

(3)了解Story time、Good to know等部分的内容。(4)了解字母ei/ai/oi,p/b, t/d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

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1)情感态度: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和学习信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学习策略: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3)文化目标: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单元教学课时安排:六课时

《How tall are you? 》教 学 设 计

教材分析

 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英语的比较级,并能熟练的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询问身边的人或者事物的年龄、身高、重量以及长度并用比较级的句型来回答。本课时的主要语言项目是用英语表述自己的身高和体重,通过A部分五个英语词汇的掌握,把新授词汇融入到新句型当中。教材在Let's do部分设计了三位学生的身高比较,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或实际比较可以很快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相关内容,达到能实际运用的目的。同时,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地运用 “I’m taller than you.I am „cm tall.”,避免由于缺乏语言知识而造成的交际障碍,我又多加入了练习环节和游戏来攻破本课时的学习难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taller、stronger、older、younger shorter、heavier、thinner、longer、bigger、smaller等十个单词,发音准确。(2)能听懂Let's do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并熟练掌握比较级的句型和表述自己的实际身高和体重。2.能力目标:

(1)能将所学单词在日常实际生活中进行灵活运用。

(2)能结合实际,用“I’m „than„”和班里的同学进行比较和交流。3.情感文化目标:

(1)培养欣赏能力与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及自然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生命。

(3)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的长度和重量单位。

教学重点

1.能听、说、认读所学单词,发音准确 2.能读准than并能运用比较级的句型。教学难点

1.正确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谈论自己和他人的具体情况。2.能结合实际,用英文的长度和重量单位进行问答。

补充材料

1.各种比较级的图片。2.自制课件。

3.准备测量身高和体重的工具。4.情景挂图、录音机和磁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毕竟太短了,仅靠它,要学好英语是不容易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游戏、唱歌、画简笔画、戏剧排练、在日常用品上贴上英语标签、学习一些习语、运用英语会话、英语智力赛等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拓展、运用课堂所得,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进行英语交际,学生就能学得较好,学习兴趣也就得以保持。听听做做,活动的有效运用。

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英语活动化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活动应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拓展课堂教学,保持兴趣。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有利于发展交际能力等。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taller、stronger、older、younger shorter单词,发音准确。

2、能将所学单词在日常实际生活中进行灵活运用。教学重点:

1、能听、说、认读所学单词,发音准确

2、能读准than并能运用比较级的句型。教学准备: 有关卡片,磁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Warm-up:

1.Greeting:(师生问好,打招呼)T: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How are you today? Ss:I’m fine.Thank you.And you? T:I’m fine,too.Thank you.2.Play a game.(打开课件,播放人物图片)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们迅速寻找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图片中的人物特征,然后引导学生用这些形容词来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例如: T:Look!I’m tall and old.How about you,Andy? S1:I’m thin and short.What’s your father like,Ben? S2:My father is strong and tall.设计意图:课前这种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回顾旧知,也可以为下面所学的知识做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的过渡到新教授的内容。

二 Presentation:

1、Ask and answer in the class.(两名学生在讲台上比较身高)

T: Who is tall? / Who is short?

Ss:Tom is tall./ Peter is short.T: Yes.Tom is tall.Peter is short.We also can say :

Tom is taller than Peter.设计意图:创设真实任务活动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目标,带着任务去学习新的知识taller 和than的用法。2.Make some sentences.引导学生用 than和

taller表达身边的同学身高情况 3.听磁带理解chant中的内容,并跟读三遍。

4.利用课件呈现其他新授单词(stronger、older、younger、shorter)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分别改编刚才所学习chant中的内容,巩固所学句型。设计意图:(1)借助多媒体呈现形容词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主动学习情趣,从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句型学习充满乐趣,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顺利展开学习本课的重点词句。

(2)单词教学应放到句子中教学,轻松的对话和歌谣的改编能够加强重点词句的运用,体现了互动教学和轻松教学的优势。5.巩固练习。

(1)看口型,猜单词。

(2)抽卡片猜单词。(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活动有着天性的喜爱。变换几种活动形式,由易到难,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团队精神,又能促进和巩固单词的记忆。最后评出优胜小组,并及时给予评价You are clever!)

设计意图:语音的教学是这一环节的重点,预计学生初学时会出现较明显的语音错误。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仔细听音、加强语音与语调的强化训练。6.Pair work 全班四人一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今天所学习的五个新但词造句,并且能够拿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用英语表述出来。

设计意图: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Practice:

1.Do the exercises.写出下列单词的比较级形式

Tall()strong()old()young()short()2.Listen and circle.播放课件,做听力训练,然后学生集体跟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听力部分的内容,找出正确答案。

3.句子接龙游戏。S1:I’m taller than you.S2: I’m stronger than you.4.Make a report.WuYiffan is taller than John..Amy is older than Sarah „

设计意图:在轻松的气氛下学中玩,玩中学,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利用英语去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提高自己的口语和交际能力。

四、Extension and consolidation(1)调查你的好朋友及家人的具体身高。(2)读背今天所学习的五个新单词和句型。

板书设计:

How tall are you ?

tall---------taller

strong----------stronger

old-------------older

short-----------shorter

young-----------younger

教学反思:

本节课看似单词教学,但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离开句子与段落,紧扣语篇教学,让学生在语篇中学习语言,习得知识。从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安排合理的真实情境。在精,而不在多。如果求面面俱到,过多而忽略了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训练,喧宾夺主就会上成活动娱乐课,反而得不偿失。每个模块围绕主题精心组织设计一节活动可辅助提高教学效果就恰到好处了。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 篇5

Lesson 27

一. Teaching Time:

Date:

Lesson Time:

二.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学习如何用英语说出5—8月,简单谈论相关的介绍。

(二)Teaching Affection

1. To promote Ss’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2. To develop Ss’ ability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一)学习如何用英语说出5—8月。

(二)May is the fifth month of the year.

June is the sixth month of the year.

July is the seventh month of the year.

August is the eighth month of the year.

四.Teaching methods:

1.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Listening and reading.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教学挂图、录音磁带和教师卡片。

2.准备一个日历,用颜色笔标出5~8月。

3.学生准备自制的日历卡片。

4.准备反映5~8月特征及相关节日特征的图片和照片。

六.Lesson type: New Lesson

七.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 Revision (3’)

1)Sing a song: Months of the Year.

2)Review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about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2. Presentation (17 ’)

1)教师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做的日历卡片,让学生们互相看一看,读一读。然后展示自己的几张卡片(5~8月),为大家一一介绍,引导学习本课的单词和句子。

2)Talk about mouth.请学生说出有关5~8月的相关信息,比如节日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3)Look, listen and read by themselves.

1.展示教学挂图,播放录音,教师随着录音指示挂图中的内容。

2.T:Do you know what month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Please read by yourselves and find the names of the months.

4)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repeat.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后面的三段话。借助图片、简笔画和手势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必要的地方可以用汉语适当解释。

3. Practice (15 ’)

1)Ask and answer. Practise in pairs.

Which is the fifth month of the year?

What holiday is in May?

Which is the sixth month of the year?

What holiday is in June?

Which is the seventh month of the year?

What holiday is in July?

Which is the eighth month of the year?

What holiday is in August?

2)Play a game.

猜月份游戏。学生四人一组,每个小组发一张白纸,要求每组裁成四小张,每张写上5—8月的英文,然后把反面扣在桌上,学生一个一个来猜,每个学生猜一张,先说英语单词,再翻开卡片,看到单词再说一个句子,例: May is the fifth month of the year.猜对并句子说对的学生赢的卡片,谁卡片多,谁是冠军。

3)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喜爱的月份和节日,和老师、同学互相展示自己喜欢的月份或节日的照片和图片,并能用2—3句英语进行描述。

4. Assessment (5 ’)

1.小组讨论完毕,每组派一个同学上讲台总结汇报自己小组最喜欢的月份和节日,教师适当给予奖励。

2. 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about the lesson.

5. Additional activities/Homework

1)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ww w.Xk b1.c oM

2)由学生自己选择相关的月份,在作业本上用英语写出关于这个月份至少4句话。

八. Blackboard design: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读懂句子:There was only one small building on a hill. I looked it up on the Internet.

2.能够完成Let's try部分的练习。

3.能够听懂、读懂对话,并进行角色表演。

4.能够根据学校实际,运用there be 结构描述学校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正确使用there was/were和there is/are,会用could+动词原形表示过去。

教学重点

1.能用there was/were句型描述过去的情况。

2.正确使用时间状语,区分使用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

教学难点

1.能够根据学校实际,运用there be 结构描述学校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2.会用could表示一般过去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本课时的录音。

2.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3.一张学校的老照片。

4.本课时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水彩笔。

2.白纸。

教学方法

1.角色表演教学法

利用Let's talk 中的对话,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在训练学生口语的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there be 句型的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存在)的用法。

2.情境教学法

教师把以前的旧照片展示给同学,创设情景,让同学根据照片的内容用there was/there were 去描述,理解there was/there were 指过去某地有某物。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教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问好,做简单的Free talk。如:

T: How was your weekend?

S1: It was great.

T: 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

S1: I went to the zoo.

T: What did you do there?

S1: I saw many monkeys and took lots of pictures.

2.教师播放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Let's sing—Our school,师生一起唱,创设气氛。然后回顾学过的有关学校设施的.词汇。

3.“切面包”游戏。教师出示面包状卡片,上面有数个单词,它们之间没有间隙,学生识别后,用小刀将单词在间隙处切开,如:

Thereisalibraryanda

playgroundinmyschool.

4.Main Scene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 Who are they? What do they talk about?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

(2)教师根据图画内容,提问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图画内容,如:Who is the man in the picture? Did Wu Yifan's father like PE? Did they have a library in the school then?

Step 2: Presentation

Let's try

1.看完挂图,教师说:The school was small in the past. How about it now? Let'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部分听力材料,熟悉听力要求。

2.教师初次播放录音,学生整体把握听力内容。

3.教师再次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并判断对错。

Let's talk

1.听完录音,教师可以就听力内容问:Grandpa couldn't use computers when he was at school. Why?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句子:There were no computers or Internet in my time. 领读并讲解。

2.教师继续问:Can you use computers in your school now?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电脑图片及句子:We can look up the news on the Internet. 并重点讲解look up 的意思。

3.教师问:Who is the first man got to the moon?学生无法正确回答,教师说:I looked it up on the Internet.教师出示图片,告诉学生有关人类登上月球的一些具体情况:The Americans took about five days to get there in 1969.然后问:Are you going to visit the moon one day?学生回答后,教师说:Sarah is going to visit the moon one day.引导学生注意教师所用的时态有何不同。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本部分插图,然后引导学生初读Let's talk部分的对话,学生边读边理解对话内容。

5.学生读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Was there a library in Grandpa's old school? How many buildings were there? What was Grandpa's school like? 然后,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6.教师播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学生听录音模仿语音语调并跟读。

Step 3: Practice

1.连词成句

教师用纸条或多媒体出示本部分已经打乱顺序的重点句子的单词卡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快速组成句子者得一分,最后看哪个组组得又快又好。

2.“画一画”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话内容,把Grandpa的旧学校画出来,评一评哪位同学画得最符合要求、最真实。

3.完成全品学练考—课后练43页第二题。

Step 4: Extension

1.Draw and talk

学生准备白纸和水彩笔,画一画自己的学校五年前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然后试着用“There was/were…”和“There is/are…”来描述图画的内容。

2.各小组内评选出“最美绘画者”,到教室前进行评比,看哪个组画得好、说得流利。

3.完成全品学练考—课后练43页第一题。

Step 5: Sum-up

1.师生一起回顾本课时所学内容,总结重点短语及句型。

2.师生一起总结there be结构的用法。

Step 6: Homework

1.画一画自己的家乡或城市的变化,并尝试用英语描述出来。

2.完成全品学练考—课后练43页第三题。

板书设计

Unit 4 Then and now

There was no library in my old school.

There was only one small building on a hill. in the past

There were no computers or Internet in my time.

I looked it up on the Internet. now

与本课相关的语法点及可选用的习题

1.there be 结构是英语中陈述事物客观存在的常用句型,表示“有”,其确切含义是“存在”,要表达“某个地方或某个时间存在什么事物或人”的时候常用“There be + 名词+ 地点(时间).”这一句型。如: There are some students in the dormitory. 在宿舍里有一些学生。

(1)there be 结构中的主谓一致

当动词be后所接的名词是可数名词单数或不可数名词时,be动词应该用单数is;当其后所接的名词是可数名词复数时,be动词用复数are。

如:There's a man at the door.

There are some strangers in the street.

(2)there be 结构中的时态

there be 句型中系动词be可以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

2.单项选择。

( ) (1)There ______ a map on the wall of our classroom.

A.is B.are C.was

( ) (2)There _______ some books on the desk.

A.was B.are C.is

( ) (3)There ______ a small building on the hill two years ago.

A.is B.are C.was

( ) (4) ______ there a library in your school three years ago?

A.Were B.Is C.Was

( ) (5)There ______ an English book and three bags on the floor.

A.were B.are C.is

3.选用全品学练考里的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本课时以学校变化为话题,谈论时间流转及事物的变化。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谈论这个话题,练习there be的用法。为了创设学习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下册有关学校的知识,以旧引新,然后观察自己的学校,画一画自己的学校,并尝试用英语描述出来,从而练习了目标语言。同学们对there was/there were有所了解,为后面的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 篇7

Lesson 30

一. Teaching Time:

Date:

Lesson Time:

二.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1. Four skills: ninth,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2. Three skills: September is the ninth month of the year.

3. Let's make.

分组制作圣诞卡片,然后模拟圣诞节情景互相赠送卡片祝福。通过有情景的语言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4. Let's read and chant.

(二)Teaching Affection

1. To promote Ss’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2. To teach the Ss how to say the ninth month to last month of the year.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Words: ninth,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2. Sentence: September is the ninth month of the year.

四.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教师卡片。

2.教师和学生准备硬纸片和彩笔。

3.教师准备拼写月份单词用的字母卡若干张。

4.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磁带。

六.Lesson type:

New Lesson

七.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 Revision (5 ’)

1.学生展示自己小组制作的日历。

2. Review the song: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2. Presentation (20 ’)

1)Go over the words: 1~8月的拼写.

2)教师提问:How many month names have we learnt? Yes, we have learnt eight.They are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nd August.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last four months of the year.

3)展示教学卡片:This is the ninth month of the year.It's September.领学生读单词,然后读句子:September is the ninth month of the year.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10月至12月。

5)Play games:

1. T: Now,close your books and your eyes.Can you remember their names? Just try!让学生自由说月份名称。

2.出示9—12月的第一个英语字母,让学生猜是哪一个月份。

3.老师说中文时,让学生说出英语,老师说英语时,让学生说中文,反复练习几次。

6)教师准备放录音:Don't worry.Let's listen to the tapes.Listen carefully and try to remember the names of the last four months of the year.

7)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8)Just write.

3. Practice (10 ’)

1)组织学生完成课本第56页的制作活动。可以分为3~4人一组,按照课本中提示的步骤制作。制作完成后,拿着卡片自由会话,除了使用新学的内容,鼓励学生联想使用以前学过的内容。

2)Let's read and chant.

4. Assessment

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about the lesson.

5. Additional activities/Homework (5 ’)

1)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2)调查四个同学的生日和最喜欢的月份,整理成表格。

NAME BIRTHDAY BEST MONTH

八. Blackboard design:

九. Back counting:

Revision

一. Teaching Time:

Date:

Lesson Time:

二.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 Fun story

以有趣的故事形式,通过Mimi, Micky的故事,综合再现本单元的核心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再次强化所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自信心,促成语言知识向言语技能的转化。

(二)Teaching Affection

1. To promote Ss’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2. To develop Ss’ ability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

3. To develop S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The ability of Ss’ speaking and reading.

2. Ss can use them in the daily life.

四.Teaching methods:

1.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Listening and reading.

4.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教学挂图和录音磁带。

2.准备Mimi, Micky两个动物的头饰。

六.Lesson type:复习课/巩固课

七.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 Revision (10’)

1)Sing a song: Months of the Year.

2)Review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about this unit.

2. Presentation (10 ’)

1)教师把挂图上的日历用纸片挡住,把挂图展示在黑板上。首先让学生猜时间,每次猜一幅图。

What month is this?提醒学生根据图画的背景来猜。如果有学生猜对,教师就及时表扬,同时把遮挡的小纸片拿下来。It's .... You are a clever boy / girl! How do you know it?让学生说出理由。

2)猜测完时间后,教师接着问学生:What is Mimi doing in this picture? What is Micky doing in this picture?每幅小图都问同样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Mimi likes reading. She reads many books. Micky likes playing. He never reads books.

3)教师准备放录音:There is an interesting story about Mimi and Micky.Do you want to know it? Let's listen!放录音让学生听。

4)找一个学生来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教师给以鼓励。

5)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3. Practice (15 ’)

1)让学生三人一组,一人做解说,分角色练习。最后戴上面具到前面表演,1—2组。师生共同评价。

2)Play games.

1.组词大赛:教师为学生提供本课单词所涉及到的字母,然后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开展组词大赛,组词最多者获胜。字母可以重复使用,但是不可以用没有提供的字母。

2.看日历填空

提供月份日历,请学生根据日历卡所提供的月份,通过思考,添入相关信息,如:本月份是一年的第几个月份,本月份有什么节日,人们都做什么事情等。

4. Assessment

1.在分角色扮演Fun story时,适时给予奖励。

2. 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about the lesson.

3.进行第五单元测试后,给予评价。

5. Additional activities/Homework (5 ’)

1)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2)听写第五单元的四会词和句子。

3)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五单元测试。

八. Blackboard design:

九. Back counting:

Uint 6 Winter is the white season.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集锦9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编制好的教案可以为学生的知识掌握提供必要的保障,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也许以下内容“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合你需求,请查看探索更多最新的资讯!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

七 年 级 上 册 生 物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潇水学校

何保胜

一、指导思想 :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但仍有个别同学探究能力尚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发挥班级学习的团队意识。

四、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五、应对策略和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倡导探究性学习。

6、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7、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8、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想听并听懂。

9、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总之,通过本学期教育教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应的能力,以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时间安排

每周2课时,在半期考试前上完三分之二的教学内容。本期第14周结束新课。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2】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乃至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节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具备一定的显微镜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过程,这为本节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才步入初中,刚刚涉及探究实验,在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有限,因此,本节课如何在实现训练学生的实验规范,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理念】

本章内容包括“练习使用显微镜”、“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胞的生活”四节,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生物体组成等的基础,而且是学生理解生物体的多种生命现象,认识生物体的多项生命活动的基础。本节通过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3.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以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2.学会画细胞结构简图以提高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制作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2.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明确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节课由我们同学自己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2.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要求: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②.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③.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④.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3.检查材料用具:洋葱 镊子 刀片 载玻片 盖玻片 纱布 滴管 吸水纸 显微镜 清水 碘液。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二、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三、看书本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四、学习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教师做必要的演示说明)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看)

五、学生 2人一组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后,清理用具和材料

六、请学生自己讲述所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结合显微镜中观察的内容,画出植物细胞结构图

(三)归纳总结表扬学生做的好的方面,点评学生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写好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的要求。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4】

【课题】

第一节 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

板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1、引入新陈代谢的概念及本质

(1)学生在初中生物学课本、高中绪论课的学习或通过各种媒体的介绍,对新陈代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新陈代谢是如何理解的。为此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维持的,以此引入本节的学习,如:

①人体的脑细胞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营养?脑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的?

②进入脑细胞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学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④想一想,人体的身体有哪些系统参与了新陈代谢过程,各是如何参与的等等?

(2)学生一般只能从生物个体、器官或系统水平上,说明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把讨论引向微观水平,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谢过程。如可以设问:

①你吃下的肉类蛋白质,通过什么途径转化成为你自身的蛋白质?

②你吃下的淀粉类食物,通过什么途径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在细胞水平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即“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后,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出无机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条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让学生分析出生物体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可以提问,如:

(1)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的进行呢?

(2)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这样可顺利地引出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即酶。

3、酶的发现史

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也可发给学生相应的补充资料,尤其是某种酶的研究过程方面的资料,目的是让学生对酶的研究过程、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对生物学发现的重要作用。

学生阅读后,可提问:酶都是蛋白质吗?并做一定的说明。

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酶是细胞中促进化学反应速度的催化剂。现已发现的酶约有3000种以上。它们分别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催化细胞生长代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使生物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等温和的条件下就可顺利进行。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然而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的26S rRNA前体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内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终形成L19RNA。当时因为只是了解它有这种自我催化的活性,没有把它与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别报导了在RNA前体加工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质和80%RNA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质部分,并提高镁离子的浓度,则留下的RNA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是说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证。

“酶不都是蛋白质”,这一科学事实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实验在科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科学是发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对的,现在的科学事实可能在今后会被修正,甚至-。

另外,酶、激素、维生素之间的区别值得一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把这些物质和它们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学水平做一简单比较:

激素

维生素

从化学本质上看

蛋白质

蛋白质(如生长素、胰岛素等)、固醇类脂类物质(如性激素)

多种多样,一般为小分子有机物。 如维生素D是固醇类物质;维生素A是脂类物质(萜类);维生素C是抗坏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从生理功能看

可提高生物体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激素又称“化学信使”,是特定细胞合成的,能使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有机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强,很低的浓度就能引起很强的反应,但在细胞中不能积累,很快就会被破坏。

维生素常常与酶结合,是较复杂酶的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少,但这些极微小的量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是必需的,人体一般不能合成它们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可把酶的发现史与酶的特性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顺理成章。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5】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夏东颖

一、课程总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生物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3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5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4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4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2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5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2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2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3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2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把握好知识的难易程度,以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2、精心上课,要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生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

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

3、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对之加以解释。

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

教材内容的呈现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

应重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习。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习法:

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习法:

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尝试解剖识别鸡翅中的主要组织,能描述出人体和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

(2)能力:合作完成观察、实验活动、尝试和体验与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器官、系统两个重要概念。教学重点一是通过解剖观察鸡翅,分析得出不同的组织是如何构成器官的;二是以人体为例,说明器官是如何进一步构成人体和动物体的,以及植物的六大器官如何构成植物体等内容。教学的难点是组织好解剖观察实验,解剖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组织是如何形成器官的概念。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2.手段:观察和实验相结合。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科学活动来达到学习目标。

2.教学生以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供同学进行解剖实验用的新鲜鸡翅,与解剖有关的实验设备,橘子、番茄等植物果实。

2.人体消化系统或其他系统的结构层次示意图。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什么?(细胞)细胞那么小,它又是如何构成生物体的呢?这是我们第4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细胞经过不断的分裂生长形成很多不同的细胞群叫什么?(组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人和动物体内的组织有哪几种?植物体内的组织又有哪几种?(学生回答)这些不同的组织,又是如何进一步构成生物体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这堂课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2.课堂指导

师:请同学们检查你面前的材料器具:鸡翅、解剖盘、剪刀、镊子、解剖刀、解剖针、吸水纸。

生:检查齐全。

师:同学们知道鸡属于鸟类,它的翅就是鸟的前翼,翼是鸟类比较重要的飞行器官,现在同学们就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解剖观察来验证一下这个器官是如何构成的?操作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来做:先辨认出鸡翅中有哪些结构,然后小组同学归纳总结出这些结构分别属于什么组织?讨论回答报告后面的问题。(老师巡视检查)

解剖观察鸡翅实验报告

一、目的要求

识别、区分鸡翅上可以发现的组织,理解组织如何形成器官。

二、材料用具

剪刀、解剖刀、解剖盘、解剖针、新鲜鸡翅、吸水纸。

三、方法步骤

1.将鸡翅放在解剖盘中;

2.用剪刀小心剥去鸡翅上的皮肤,吸去多余水分;

3.找出附在皮肤下面呈微黄色的脂肪,呈小块状;

4.用解剖刀或解剖针小心将肌肉分开,可找出白色的像铅笔芯粗细差不多的神经;

5.找到肌肉两端白色的肌腱,可以看到它将肌肉与骨骼连在一起;

6.在两骨连接处再找出包绕在外侧的韧带;

7.除此之外,你在解剖中还发现了什么?

讨论:

1.鸡翅中有哪些结构,分属什么组织?

2.构成鸡翅的组织主要有几种?

3.在几种组织中,哪一种组织分布最广?最主要的组织又是什么?

4.不同的组织在鸡翅上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解剖、观察、讨论。

老师巡视、观察、检查、评价(约20分钟)

师:鸡翅是鸡的飞行器官,通过你的观察和实验,你能给器官下个定义吗?

生甲:器官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

生乙:构成器官的组织排列有一定的顺序。

生丙:器官能行使一定的功能。

师:对,综合你们的观点,器官就是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同样道理,动物体内的心脏、眼、耳、肺、胃等都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顺序形成的器官,它们在机体内完成各自的功能。

那么植物体内的器官又是怎样构成的呢?

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我们认识了植物中最高等的类群是绿色开花植物。哪位同学说说它有几大器官构成?

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师:摆在你面前的橘子是植物体的果实,谁能试着说出橘子都包含了哪几种组织?

生:边剥橘子边说,其他学生观察补充。

师:绿色开花植物由六大器官直接构成的植物体,人与高等动物是不是也是由器官直接构成的呢?(不是)高等动物与人的器官种类太多,结构功能太复杂,下面我们来看看人体内这几个器官构成了什么?

(展示消化系统模式图。)

师:消化系统在你的身体内起什么作用?

生:消化、吸收、排出残渣。

师: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除了消化系统外,还有其他的几个系统(请学生看书),人体的器官进一步形成系统,那么你们试着说出系统的概念。

生甲:由多个器官组成。

生乙:能行使几种生理功能。

师: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正是由于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或动物完成了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今天我们探讨了植物体、高等动物体的层次结构,谁能说出它们由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层次。

生甲:植物体――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生乙:动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学生说,老师板书。

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身体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呢

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师:如果我们反过来想,谁能说一说由宏观到微观的结构层次?

生: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老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其实,生物体不仅存在着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到生物个体的结构层次,在更宏观的领域和更微观的细胞内部有着更进一步的结构层次。详细情况,请同学们看课本的课外读。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安排2课时,这是第1课时,目的让学生先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通过自己的探究,理解器官、系统两个基本概念。下一课时再重点分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原理,教给学生画出概念图,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这样安排,我认为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足之处是第1课时的时间有些紧张。课堂练习不好安排。

〖教学点评〗

采用本案例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的活动多;师生单向的交流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多;简单机械的重点劳动少,学生探索知识、讨论方法的时间多。特别是老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

(1)人是怎样形成的?

(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播放视频]: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布置课后访问]:同学们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已经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个访问,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8】

学校第二次公开课大赛

时间: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众所周知,雪是白色的,但当中国科考队员登上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雪地时,奇异的景象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却被点缀成了红色的殿堂,白雪竟成了红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些红色的斑点主要是由单细胞生物体雪衣藻等生物组成,当阳光照在雪地上时,绿色的雪衣藻伸个懒腰,翻一下身,把自己的体内的红色色素集中在体表,所以才呈现血红色,也因此有了红雪的奇观。

二、教学过程

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老师刚才说了一个新的名词“单细胞生物”顾名思义这种生物的结构应该是?

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

其实,生物圈中像雪衣藻这样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还有很多而且就在我们身边,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制作馒头面包所用的酵母菌,河流里能够净化污水的草履虫、变形虫、大肠杆菌等。

这么简单的结构,它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呢?下面我们以草履虫为例作以了解。(观看草履虫在池塘中游动的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草履虫的形状?游动的方式是? 我们知道了单细胞生物仍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生殖等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的进行与它们的特有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草履虫结构图你能准确的说出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思考,请个别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解。

1 学校第二次公开课大赛

时间: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大家能更好的完成合作探究部分。

2、合作探究(分组展示、补充质疑、点评并及时的加分)合探

一、草履虫是如何完成取食和消化的?

(视频加深记忆)大家好,我是小小草履虫,别看我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可我照样能独立完成整个生命活动。我会呼吸,能生殖,每当我发现美味的事物时,我就会努力摆动我的纤毛,打着滚儿前进,然后大口把它吞进我的口沟里,再传到食物泡进行消化,食物泡带着里边的食物在我身体里从前向后,再从后往前运转一圈后,把不能消化的残渣从胞肛排出。

合探

二、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动画视频展示)

合探

三、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设计)(视频展示,草履虫变化)、3、课堂抢答环节(ppt)

练习一:接力回答,每个图片中的草履虫都缺少了一部分,请同学依次回答出缺少结构和该结构的功能。练习二:连连看,(结构与功能)

4、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已初步掌握单细胞生物的特征,我们一起总结本节重点。

5、课后作业: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查阅资料,举例说明利和弊。 我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9】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师寄语: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种生物,其中植物()种,动物()种,其他生物()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拓展创新:

下图是某同学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五幅照片。

(1)根据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是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中开展调查的(如海洋、淡水水域、陆地等)?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集锦九篇)


在本文中工作总结之家编辑将分享一些与“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相关的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料。让大家都能拥有这个好处吧与朋友们分享吧!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

2、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

三、教学用具

桃花模型 小黑板 多媒体课件 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是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和,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实中的完成的。

3、种子中的胚,是由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 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

4、椒草用生殖,马铃薯用生殖等,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生殖和生殖。

6、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 。

7、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和等。

8、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 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 和。例如:苹果、梨、桃等许多果树都是利用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被接的植物体叫做。

9、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补充; 课件展示:被子植物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什么为“有性生殖”?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填写书本p2页的框图。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 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3、除此之外,植物还有其它生殖方式吗? 先让学生进行举例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

4、下面我们再来看“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和“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的幻灯片

5、 通过观察这两个幻灯片,大家可以思考(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① 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这种生殖方式又叫什么?

② 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③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6、现在我们知道植物有两种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 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让学生进行了解)

①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恶劣环境)。

② 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7、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

(2)试画本节的知识结构图。

(3)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准备有哪些创造和发明。 六、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与设想)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2】

教材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1、微生物的特点;2、微生物的种类;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是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金蝉蜕壳”背后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为了加深学生对家蚕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教师可以P10讨论3,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家蚕在发育的各个时期的特点,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还要以蝗虫等为例,并和家蚕等比较,区别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3.组织学生开展饲养家蚕或某种昆虫的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认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体察生物体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环境中蚊子多?”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繁衍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使昆虫以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来适应多种环境,是昆虫能够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课前准备:

准备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课后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或小组饲养并观察某种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学生: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殖发育过程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4】

初一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王雪丰

新的学期已经来临,为了保证新学期的工作的正常和顺利进行,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下册教材内容为“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具体体现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被子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六个部分。为此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进而领悟生物圈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与生物圈最密切、最直观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二)学生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要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新鲜好奇,作为教师应唤起他们的热忱,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三、具体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三基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

3、备教法、备学法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最优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4、备习题

要精选习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坚持作到以下几点。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认真研究教材和新课程的相关知识,将新课程理念融会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同学们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自己。

2、研究每个知识点,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层次,严格控制深度和广度,讲清楚每个重点和难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能力。

3、加强备课的环节和内容设计,既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实现自主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新境界。

4、积极参加学校和各级组织的学习进修机会,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可以增长见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有较大的进步,对学生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影响。

5、积极向其他优秀教师请教,既包括知识方面也包含教学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并加以优化利用从本质上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6、培养优秀学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使具有良好素质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他们在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7、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实验和现代化教学仪器和教学设施,使同学们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促进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和毅力。

8、组织学生进行结业考试,汇总所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全面化和规范化,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进行生物是生活相关知识的联系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附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第四单元 第六章第一节

第二周: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二节 第三周: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 第四周:第四单元第六章第四节 第五周: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一节 第六周: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二节 第七周: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三节 第七周: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第八周: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复习期中考试

第时周: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第十一周: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第十二周: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第十三周: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二节 第十四周: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第十五周: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三节 第十六周:第六单元第一章第四、五节 其他时间:准备期末复习考试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5】

1、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 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 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 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 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互相讨论,积极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使食品腐败变质,它污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

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各小组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并介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

仔细观看,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思考题。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提示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发酵。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演示课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同学们互相品尝、交流经验,互相说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掰开的面包、馒头很松软。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们为什么没有吃到酒味呢?请思考课本第一题 。

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补充。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各小组积极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以及注意事项。

了解防腐剂的使用及危害。

列举本地区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感菜等,进一步思考 :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请各小组展示“探究食物保鲜法”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鼓励,作出评价。

提问:1、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鲜食品?

指导同学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结合已做好的探究实验和调查资料,讨论思考 :1、图中有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2、说出不同的方法依据什么原理?3、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针对本地区饮食习惯,引导同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认真阅读,小组讨论。

认同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

关注转基因技术在药品生产上的应用。

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

指导阅读课本76页“抗生素今百昔”。请同学讨论课本75页练习第2题 。指导学生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认真阅读,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积极思考,纷纷献计献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提示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鼓励、支持学生的行为。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6】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观点。

(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

(3)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1)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重点聚焦

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用进废退。

①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

(2)获得性遗传。

①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经常使用抗生素改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逐渐积累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

②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性状改变时才能传给后代。

[总结升华]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续地使用,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如果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共研探究]

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

(2)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图乙表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请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形成

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又因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控制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累,最终进化成长颈鹿。

4.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自然选择

[总结升华]

 1.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区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环境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易错易混】

(1)自然选择和变异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达尔文进化论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7】

 一、学情简况

上学期生物的平均成绩在八年级全学科排名靠后,虽然高分还可以,但由于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因此班平均被拉下来了。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x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高效快乐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上一年的“课改”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新成果,并完成好相关的课题。

4.继续研究和推广校本教研的内涵和经验,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发辉学校教研组群体优势,继续尝试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

5.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初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试教二年的经验和体会,初步归纳整理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评价体系。

6.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7.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8.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要求

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要边实验、边研究,力争做一名科研型快乐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力争创造条件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

6.积极组织好生物小组活动,能够对生物学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提高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六、进度安排

(略)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8】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9】

八年级生物下册《用药和急救》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能力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在紧急情况下谨慎处理问题并采取急救措施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营造:旅游、溺水、受伤出血等多个生活中的小情境和激励性语言的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从而在和谐热烈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轻松掌握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热爱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优秀思想品德,提高自身素质。

重点安全用药的基本常识;急救的方法

难点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策略我通过创设多个情境,环环相扣,使教学进程流畅自然。始终用亲切、诙谐、充满鼓励的语言来引导、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板书设计略

教学过程

教学修改、反思

(一)新闻情境导入,激起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车祸现场照片”、“滥用抗生素之祸”两幅新闻图片和文字说明。使学生认同学习“安全用药和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情境创设,互动探索新知

1.说明书情境起疑,寻出科学阅读方法

在学生了解了对药品进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的意义后,我通过屏幕出示一份“牛黄解毒片”的使用说明书。

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总结归纳出“合理使用药物说明书”的方法。

分析中药说明书时,教师通过对传统中医历史的介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今后致力于中国医药事业的理想。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地角色,倾听组内的想法,让学生经历生物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力求获得一个人人参与生物,人人获得体验,人人感觉成功的良好课堂氛围,体现重点。

2.旅游情境分析,设计药物清单

而后教师通过谈话的形式提出:“若全家在五一期间到美丽的西双版纳或大连旅游,是不是该随身携带些药品呢?”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顺势请学生根据屏幕出示的.提示内容,设计小药箱的药物清单。

因为初二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考虑问题不够完善,

所以我请学生:

(1)四人一组通过讨论,针对情景设计药物清单

(2)然后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小组的设计成果,并说明理由

由此,培养学生将生物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突出重点。同时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的思想情感和合作精神。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养成在生活中积累生物学知识的习惯。

3.危险情境应对,归纳应急策略

创设情境:“小药箱为你的旅行增加了保险系数,如果在旅行中真的发生小药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就以往从生活、媒体等多种途径得来的信息进行归纳交流,得出“拨打120急救电话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的应急措施。

此时,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最终在得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今后冷静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4.溺水情境演示,掌握急救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我不满足于学生对“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表层,我认为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如何实际动手操作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我对教材内容做了拓展:

在理论学习以后,请学生

(1)阅读和观察示意图,使学生明确急救的要点。

(2)播放急救演示的短片,使学生掌握操作的要领。

(3)请三个学生当场实际练习针对溺水者所做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其他学生观察并找出不足。

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愉快而又严肃的心境下,掌握重点。与教师独自讲解相比,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深切掌握这项技能。由此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实际应用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5.出血情境设定,摸索三种包扎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有关循环系统的知识,就不同的出血情况进行分析,经过思考得出正确的处理方法,进而,教师创设不同的情景请同学来演示操作三种不同的止血方法。

下面是关于动脉出血的处理的情景教学片段。

师生互动:我用课前准备的红色纸片贴在左臂肱动脉处,表示伤口,而后,请同学到前面帮我“止血”。学生用止血带扎紧教师的伤口近心端,其他同学找出不足,这时,我感到左手发胀,低头发现:左手由于回血不畅已经通红了。所以我将双手举在胸前,学生从鲜明的对比中知道了错误所在,得出科学的包扎方法和注意适当送开回血的知识。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基本操作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学习收获,思想升华

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课收获,教师总结说:“生命是宝贵的,每给人只有一次,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维护自身健康,在危急时刻能向他人伸出救援之手来挽救生命,让所有人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美好!”以次进行思想升华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关爱意识。

教后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本节课正是站在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