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件汇编

初中数学课件汇编。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初中数学课件汇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数学课件 篇1

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部分数学活动既可在课内进行又可以在课外进行,像问题解决、数学游戏、数学实验。一般来说,课外活动更重视培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习内容受课本的约束也很少。

“活动――参与”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数学调查;②数学实验;③测量活动;④模型制作;⑤数学游戏;⑥问题解决。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因此也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模式。

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协作能力。它的特点是,对学习内容通过问题串形式开展讨论,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思想,探究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

“讨论――交流”模式一般的教学结构是: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例:完全平方公式)

“ 自学――辅导”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索、研究,老师则通过给出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它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自学――辅导”模式一般的教学结构是:提出要求――自学――提问――讨论交流――讲解――练习。

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系统讲解为主脉,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用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它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和形成熟练技能。

以上我们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明确三点:

1、最有效的学习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接受式学习与发展式学习互相补充、合理结合;

3、数学教学模式不能机械的截然划分,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几种模式可以进行相互渗透与综合。

每一位教师都应认识到,没有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学模式。对某一种教学目标、某一类数学教学内容、某一个班学生不一定只有一种教学模式,有多种模式可以选用。我们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特点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地进行选择与组合,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函数概念。函数内容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中。又是沟通代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桥梁,同时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函数学习过程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概念,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集合与对应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函数的三要素。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区间表示,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以问题为主线,我采用启发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提问:关于函数你知道什么?在初中阶段对函数是如何下定义的?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概念》。

利用初中的函数概念进行导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行程知识体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

(1)某山的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变化关系;

(2)汽车匀速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3)沸点和气压的变化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并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

预设:①都有两个非空数集A、B;②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③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共同点并结合课本归纳函数的概念。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函数的概念是什么?初中与初中对函数概念的定义的异同点是什么?符号“ ”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问题3:区间的概念是什么?区间与集合的关系是什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区间?

十分钟过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函数的概念: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对应关系f叫作定义在几何A上的函数,记作f:A→B,或y=f(x),x∈A。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三要素包括: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区间: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

六、说教学程序与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愿望。

(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4、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7、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 让学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线AD、作 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1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达标练习(抢答) 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 EDF的度数 通过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与原理。 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初中数学课件 篇3

经历了三周多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和能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题等),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但是,“分式运算”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感觉不差,做作业或测试时却错处百出,尤其在分式的混合运算更是出错多、空白多、究其根源,均属于运算能力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关注这一深层根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相应对策。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本章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尝试等活动学习分式的运算法则,发展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所以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对法则的探索过程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当一系列思想活动中发现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问题能力。可是我在知识的传授上并没有注重探索、类比法则,而重在对分式四则运算法则的运用和分式方程的运用上,没有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今后要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1) 分式的运算错的较多。分式加减法主要是当分子是多次式时,如果不把分子这个整体用括号括上,容易出现符号和结果的错误。所以我们在教学分式加减法时,应教 育学生分子部分不能省略括号。其次,分式概念运算应按照先乘方、再乘除,最后进行加减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2)分式方程也是错误重灾区。一是增根定义模糊,对此,我对增根的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⑴增根是分式方程的去分母后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⑵增根能使最简公分母等于0;二是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不规范,大多数同学缺少“检验”这一重要步骤,不能从解整式方程的模式中跳出来;

(3)列分式方程错误百出。

针 对上述问题,在课堂复习中从基础知识和题型入手,用类比的方法讲解,特别强调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一样,先分析题意,准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问 题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不同之处是,所列方程是分式方程,最后进行检验,既要检验是否为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分式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和混合运算)是代数恒等变形的基础之一,但是不能盲目的加大运算量与题目的难度,重点应放在对运算过程推理的理解上,把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到灵活运用。再则,对课本上关于分式的具体问题一定要重视,并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看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否独立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分式的知识都有分数类比而来,但类比之后要注意分式知识的重建,不能停留在分数的理念上,尤其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分式方程的有关知识要与分数区分开来。

(2)既然类比,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情景导航,过多的情景反而弱化了本节课的内容,会导致学生重点的转移。

(3)知识的运用上可以顺序运用,比如分式方程的解法,不妨先由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然后再转入去分母的解法,让学生明白比例的基本性质其实也是去分母的一种。

(1)在引入新概念或新问题时,把相关的旧概念及旧知识联系起来,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接触新的知识点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的构建新概念以及如何去分析问题.在辨识概念和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质疑.

(2)在解题教学时,改变传统的解题训练多而杂的做法,加强目的性。注意渗透解题策略。

2、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发现者、和引导者。

3、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平等、相互接纳的和谐气氛,要及时提出具挑战性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思维价值,并为创新做出示范。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课件 篇4

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自主探究:适时点题 ②分析概念,落实双基 ③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④快乐课堂、思维晋级⑤大显身手 自我检测⑥师生归纳、总结⑦作业。

1. 情境引入: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分期分批固沙造林,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定期限内固沙造林2400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30公顷,结果提前完成原计划任务。

(1)原计划完成造林任务需要多少个月?

认真观察上面问题中出现的代数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目的:⑴以素质教育,高效课堂为指导思想,学生先自己学习力所能及的部分,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点教学。

⑵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建模思想有潜移默化作用。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得到分式概念的结论: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为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为分式的分母.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海阔凭鱼跃:

你能用下面的整式构造分式吗?

-3,-a, ab-b,

目的:对于分式概念进行巩固,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预设:这个题目灵活性较大,给学生思维以足够的空间,对于概念的掌握有很好的检测作用。

2.分式有无意义,值为零。

当B=0时, 分式 无意义.

当B≠0时,分式 有意义.

⑵当 =0时,分子、分母满足什么条件?

当A=0而B≠0时,分式 的值为零.

目的: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值为零易混,师引导学生得正确结论,为重难点突破打基础。

例1 ⑴当a=1,2,-1时,求分式 的值;

⑵ 当a取何值时,分式 有意义?

(2)当分母的值等于零时,分式没有意义,除此以外,分式都有意义。

由分母2a-1=0,得a= ,所以,当a取 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 有意义。

目的:经历分式求值,感知符号的意义,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学习分式有意义数学情况。

教学预设:(1)中分式求值,学生可以自学;(2)题目老师稍做提示,即可掌握。

所以,当a取- 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 有意义。

所以,当a取任何实数时,分式 有意义。

教学预设:(1)学生仿例1可以自己做;(2)学生做到x2=-1,任意实数可能答不出来,老师这事予以讲解。

思考: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该怎样做?

而当x=1时,分母x2+2x-3≠0.

∴当x=1时,原分式值为零.

目的:(1)分式值为零与有无意义题目学生易混淆,这个题目对分式值为零思路指导很理想。(2)对分式值为零进行巩固掌握。

教学预设:(1)学生对此题步骤模糊,老师讲解再总结分式值为零条件及做题步骤较理想。(2)学生自己做并交流

②正数与负数对于分式值有更全面的了解。

教学预设:⑴⑵小题难度不大,⑶小题大部分学生应予以提示,⑷学生自己做,没有问题。

1.当——时,分式 有意义?

2.判断下列代数式 分式有——个。

A.分式的分子中一定含字母。

B.当分母为零时,分式无意义。

C.当分母为零时,分式值为零。

2.对本节上课效果进行检测,及时查漏补缺。

教学预设:这几个题目难度一般,知识点覆盖较全面,能达到检测作用,效果应该理想。

(六) 师生归纳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1.分式与分数的区别.

2.分式何时有意义?

3.分式何时值为零?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习知识、方法、和延伸三方面进行归纳,培养及时归纳知识的习惯和提炼归纳的能力。

初中数学课件 篇5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办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

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教材P56中A组3、4;B组(1)、(2)、(3).

初中数学课件 篇6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函数概念。函数内容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中。又是沟通代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桥梁,同时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函数学习过程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概念,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集合与对应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函数的三要素。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区间表示,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以问题为主线,我采用启发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提问:关于函数你知道什么?在初中阶段对函数是如何下定义的?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概念》。

利用初中的函数概念进行导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行程知识体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

(1)某山的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变化关系;

(2)汽车匀速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3)沸点和气压的变化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并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

预设:①都有两个非空数集A、B;②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③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共同点并结合课本归纳函数的概念。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函数的概念是什么?初中与初中对函数概念的定义的异同点是什么?符号“ ”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问题3:区间的概念是什么?区间与集合的关系是什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区间?

十分钟过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函数的概念: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对应关系f叫作定义在几何A上的函数,记作f:A→B,或y=f(x),x∈A。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三要素包括: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区间:

学法指导

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首先,情境导入 激问设疑

给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和情感体验。是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其次,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1. 追溯历史 解密真相

让学生欣赏传说故事:相传2500年前,毕达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通过故事使学生明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通过对地板图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探究,让同学们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学习这种研究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去尝试解决,力求让学生自己探索,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尽量学习更多的方法。

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1、图2、图3,让学生计算每个图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注意: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各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然后通过探究S1、S2、S3之间的关系,进而猜想、发现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有利于突破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路,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引导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3、自己动手,拼出弦图

让同学们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小组活动,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但有一个前提是所拼出的图形必须能够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此时已经是把课堂全部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驰骋,提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开阔,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们到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宝藏,学生们拼得很好,并且都给出了正确的证明,在黑板上尽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 "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命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合作交流,讲述论证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我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同时我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

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四组习题。

(1) 体会新知,初步运用(2)对应难点,巩固所学;(3)考查重点,深化新知;(4)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最后、温故反思 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五、板书设计

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六、学习评价

本课意在创设和谐的乐学气氛,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最大化的思维空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回归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式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去理解和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得出正确结论。

gz85.COM精选阅读

有理数课件汇编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非常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教案课件写得好,可以确保重点内容不会被遗漏。那么,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着手来撰写教案课件呢?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有理数课件”。此外,我们还会在网站上发布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

有理数课件【篇1】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实际意义;

2、会作简单的加法计算;

3、感受到原来用减法算的问题现在也可以用加法算、

〖探索1〗

(1)某仓库第一天运进300吨化肥,第二天又运进200吨化肥,两天一共运进多少吨

(2)某仓库第一天运进300吨化肥,第二天运出200吨化肥,两天总的结果一共运进多少吨

(3)某仓库第一天运进300吨化肥,第二天又运进―200吨化肥,两天一共运进多少吨

(5)某仓库第一天运进a吨化肥,第二天又运进b吨化肥,两天一共运进多少吨

〖探索2〗

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用下面的数轴检验你的答案、

在足球比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某场比赛红队胜黄队5:2(即红队进5个球,失2个球),红队净胜几个球

〖小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前进5步,又前进―3步,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若是后退―1步,又后退3步呢

〖补充作业〗

1、分别用加法和减法的算式表示下面每小题的结果(能求出得数最好):

(1)温度由下降;(2)仓库原有化肥200t,又运进―120t;

(3)标准重量是,超过标准重量;(4)第一天盈利―300元,第二天盈利100元、

2、借助数轴用加法计算:

(2)上午8时的气温是,下午5时的气温比上午8时下降,下午5时的气温是多少

3、某潜水员先潜入水下,他的位置记为、然后又上升,这时他处在什么位置

有理数课件【篇2】

人教版数学有理数乘法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中体会有理数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本课注意降低了对运算的要求,尤其是删去了繁难的运算。注重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本的运算技能。

3.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个工具,尤其要使学生善于借助数轴学习、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2.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过 程 与 方 法: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难点 积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观察并计算

①(-2)3456

②(-2)(-3)456

③(-2)(-3)(-4)56

④(-2)(-3)(-4)(-5)6

⑤(-2)(-3)(-4)(-5)(-6)

二、自主学习探索:

1.以上几个式子有何区别与联系?

2.你认为多个数相乘先干什么?

3.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有理数课件【篇3】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 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小练】:

1、 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 , ,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有理数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能合理地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能合理地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注意符号问题。

突破:从 小学四则混合运算出发, 采用以旧引新,课本示范,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环节1 、温故知新

1、计算 ( 三分钟练习 ) :

( 1)(-2) 3 ; (2)-2 3 ; ( 3)-7+3-6 ; ( 4)(-3) × (-8) × 25 ;

( 5)(-616) ÷ (-28) ; (6)0 21 ; ( 7)3.4 × 10 4 ÷ (-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本节课我们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环节2、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们先阅读完预习要求,再用15分钟时间进行预习。

预习要求:

请同学们利用15分钟的自学时间完成学习内容中的三个模块, 自学中保持自学环境的安静,认真高效的完成自学任务。

自学内容要求:

1 、完成法则自学模块,理解 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

2 、法则的运用。完成例1 、例2 的二个自学模块。

自学模块(一)

仔细阅读课本66 页第一段,完成下列内容。

1、 计算:

(1) -2 ×32=

(2) (-2 ×3 )2 =

2、 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3、 小组交流:

回顾小学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规定的?

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

自学模块(二)

例1计算:6 1 1 5

—×(-—-—)÷—

5 3 2 4

根据以下提示分析例1 计算

1、例1 中是一些什么样的运算?像含有这样运算的习题与在小学时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观察运算:题目中有乘法、除法、减法运算,还有小括号.

思考顺序:首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然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乘除运算,这样运算的步骤基本清楚了.

动笔计算: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不要“跳步”太多。

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2、写出例1计算过程

3、巩固练习

试用两种方法计算:

16×(-3/4+5/8)÷(-2)

① ;

②、

使用运算律,解题步骤是怎样的?能计算出相同结果吗?但哪种方法更简便?

4、小组交流

自学模块(三)

例2计算:(-4) 2 ×[( -1) 5 +3/4+ (-1/2) 3 ]

1、根据以下提示分析例2计算

仿照例1.

观察运算:

思考顺序:

动笔计算:

检查结果:

2、写出例2计算过程

3、巩固练习

( 1 )(-4 × 3 2 )-(-4 × 3) 2、

(2)(-2) 2 -(-5 2 ) × (-1) 5 +87 ÷ (-3) × (-1) 4、

3、小组交流

环节3、达标检测

( 1)1÷(-1)+0÷4-(-4)(-1) ;

( 2)18+32÷(-2) 3 -(-4) 2 ×5、

(3)计算( 题中的字母均为自然数) :

[ (-2) 4 +(-4) 2 · (-1) 7 ] 2m · (5 3 +3 5 )、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

环节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要求大家做题时必须遵循“观察—分析—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规律.

1、先乘方,再——————————————————————

2、同级运算———————————————————————

3、若有括号———————————————————————

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能合理地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并注意符号问题。

环节5、课后作业

课本67页习题

有理数课件【篇5】

一、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b.-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c.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d.(-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P76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

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把绝对值相加

(-2)+(-3)=-5

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有理数课件【篇6】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等能力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率

3、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运用乘法法则和乘法运算律进行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讲授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材程序:

第一步

现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解一下这几道题:

6×13 13×6(—5)×6 6×(-5)—4×(-1/2)-1/2×(—4)提问:观察一下这两组式子和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每组的计算结果一样,我们可以得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中依然成立。

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式的位置,积不变。

ab=ba第二步

现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解一下这几道【2×(-3)】×(-1/3)2×【(-3)×(-1/3)】提问:大家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技能训练

(-10) ×(-1/3)×0.1×6 20×1/4×(-8)×1/20第三步

大家再试试这2道题

(-4+5+1)×6 -4×6+5×6+1×6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与几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几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乘法分配率a(b+c)=ab+bc 总结:我们发现小学学过的乘法三大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用。配合例题,规范解法

例、用两种方法计算(1/4 + 1/66/12)×12 =-1/12×12 =-1先通分加减之后再做乘法

解2:原式=1/4×12+1/6×12—1/2×12 =3+2-6 =-1省去通分的麻烦

技能训练,先动手试一试,再讲解

70×14+89×14+41×14 29 24/25×5 20 1/5×5解:原式=14 ×(70+89+41)解:原式=(30-1/25)×5解:原式=20×5+1 =14 ×200 =30× 5-1/25× 5 =101 =2800 =150-1/5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149 4/5 30×(1/2-2/3+0.4) 5 24/13×12 19 23/24×24 (1/3 + 1/4 - 1/2) ×12

四、布置作业P33练习

新课堂作业P20第8题

小班的数学课件汇编


在这里栏目小编向大家推荐一篇很有价值的《小班的数学课件》文章。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如果您觉得本网页有用请不要忘记收藏它!

小班的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物体,尝试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进一步了解小兔的习性,萌发关心、爱护小兔的情感。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知道小兔外形特征、习性

(材料准备)场景(蘑菇房、大树、栏杆、草地)幼儿人手一份草地上的小兔,胡萝卜若干。

重点与难点:比较物体的多少、一样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1、出示场景,讲讲这是什么地方?猜猜蘑菇房里可能住着什么小动物?

简单讲讲小兔长得怎么样?

2、请出小兔。大家一起轻轻叫“小兔是你吗?出来和我们一起玩吧”

3、和小兔一起做游戏

听口令、看数点卡或小手片做拍手、跺脚、并拢跳等动作。

二、喂小兔

1、师生一起喂小兔

·小兔喜欢吃什么?出示1根胡萝卜(一只小兔吃一根胡萝卜,刚刚好)

·跳跳跳,又来了一只小兔,数数有几只小兔。

2只小兔、1根胡萝卜,比一比,那个多,那个少?

有什么办法让每只小兔都吃到一根胡萝卜?

归纳:2只小兔吃2根胡萝卜,不多也不少,兔宝宝真高兴。

·哟,现在有几只小兔啦?数数有几只小兔、几根胡萝卜

怎样让胡萝卜和小兔一样多?

归纳:3只小兔和2根胡萝卜要一样多,可以再拿1根胡萝卜来、,也可以去掉一只小兔。

2、幼儿游戏:喂小兔

还有许多兔宝宝,也想吃到好吃的胡萝卜,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提醒:一只小兔吃一根胡萝卜,将拔到的胡萝卜放在盘子里。

观察:每只兔宝宝都要吃到胡萝卜

三、分享交流(略)

小班的数学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4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的实物。

2.启发幼儿对数的兴趣和体验数数的快乐。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学会手口一致的数4以内的实物。

活动准备:

老鼠头饰、猫头饰、ppt课件、歌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图片、1-4的数字卡片、鱼若干、老鼠若干、教学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播放影片《黑猫警长》,以猜谜的形式引入课堂

1.播放影片《黑猫警长》,请小朋友细心观看。

2.提问幼儿"谁来了","黑猫警长来干什么"。

二、复习数字1-3,并学习点数4

1.课件出示一只猫,请小朋友数一数来了几只猫?数字1像什么?

2.课件出示两只鼠,请小朋友数一数有几只鼠?数字2像什么?

3.课件出示三只鼠,请小朋友数一数有几只鼠?数字3像什么?

4.又来了几只猫,请小朋友数一数,在黑板上展示手口一致的点数方法,并认识数字4(重点强调手指指一个数一个,并且数到几停下,总数就是几)。

5.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手指操数字变变变。

三、幼儿操作:给猫喂鱼

1.教师在黑板上展示给猫喂鱼的方法。

2.教师交代规则(小朋友边从盒子里拿出小鱼边数数,并把猫吃的鱼摆在一条线上,数完的小朋友很快坐起来),请全班小朋友给猫喂两条鱼、三条鱼。

四、游戏:"猫警士捉老鼠"

1.教师充当黑猫警长给幼儿(猫警士)传授本领。

教师:小朋友想不想当猫警士?合格的猫警士需要听警长的统一指挥。

所以现在我(警长)说做什么,小朋友就跟着做什么好不好?

2.教师给幼儿配发警士帽,请幼儿辨认自己拿的是数字卡片几,和老师的数字宝宝对对碰。

3.教师请幼儿捉老鼠,拿的是数字卡片几,就捉几只老鼠。

4.教师请所有幼儿警士消灭课件中的老鼠,有几只就打几枪。

5.给勇敢的猫警士奖励红花。(猫警士打死几只老鼠,就奖励几朵小红花)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小班的数学课件 篇3

室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外在特征,通过感知有规律的排序,初步建立间隔排序的的概念。

2.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重点:

培养幼儿善于发现和感知物体规律排序的特点。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在发现物体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动手操作排序。

活动准备:

课件,贴有许多小动物脚印及小兔回家路线的场地,大小兔子玩具各一个,大灰狼头饰,路标一个,幼儿操作图形(圆形,正方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物体的规律性1.幼儿随音乐扮演"森林小卫士"进教室,激起幼儿学习兴趣。

2.引导幼儿有规律的和森林中的小动物打招呼。

3.教师小结:小卫士们真有趣,和动物们打招呼真好玩,原来小动物们都是按照各自的大小,高矮,飞的高低来排序的。

二、情景设置,感知颜色的规律性排序1.出示兔妈妈,以小兔子丢失为主线,引入主题。

2.教师指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留下的脚印,发现动物狼脚印规律性排序。

3.带领幼儿实践探索,就出兔宝宝。

三、情景探索,感知形状的规律性排序1.指导幼儿观察小兔回家路的特点。

2.教师在黑板上演示为小兔铺路。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活动延伸1.教师请幼儿在森林里按规则合影留恋。

2.放音乐,结束课堂。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小班的数学课件 篇4

一.说教材:《小手比一比》是幼儿园小班数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幼儿对1.2.3这几个数能手口如一的点数,一般来说,3-4的幼儿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可以为幼儿在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

1.认识目标:通过游戏操作是幼儿初步感知:1.2.3.

2.能力目标:是幼儿大胆、勇敢的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与爱互助带来的乐趣。

三.学重点,难点:手口如一的点数1.2.3

四.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为本次数学活动准本了:

1.卡通数字1.2.3

2.1.2.3的大数字以及相应的图片

3.魔术口袋极小水果.

4.小数子卡片1.2.3

五.说教法、学法:这一节课的数学是针对小班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爱动,爱玩儿,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的数学方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有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数学过程中,通过幼儿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脑,动手,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六.活动程序: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3个环节:

1.唱歌曲引起兴趣,在这个环节中说出1.2.3分别像什么,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这样,幼儿对之就有了兴趣。

2.观察:这个环节中我出示的图片让幼儿观察他们像什么,然后说出是几

3.运用游戏,进入主题,在这个环节我利用老师和幼儿互动的游戏《我出几你念几》,《我来说你来比》,《看实物出手指》,自己动动手,根据实物说出1.2.3的数量。

这节课,我通过3各环节的教学设计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眼,动手,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是幼儿学习有兴趣,学有所获。

小班的数学课件 篇5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第9――-10页,完成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

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

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 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函数课件(汇编13篇)


在上课前,准备好所需的课堂教案和课件非常关键。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准备属于自己的教学课件。教案是促进师生教育教学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工具。现在,非常高兴为大家呈上本文精心整理的“函数课件”,希望您能够喜欢并收藏本网页!

函数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发现、提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与函数。

2、理解函数的定义,能应用方程思想列出实例中的等量关系。

3、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与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函数的定义与自变量的定义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由下列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l、右图(一)是某日的气温的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你能否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是多少吗?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的气温T(℃)也随之变化。

问题2一辆汽车以3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为s千米,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那么,s与t具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3设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h相等,求圆柱体积V的底面半径R的关系.

问题4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

波长l(m)

300

500

600

1000

1500

频率f(kHz)

1000

600

500

300

200

同学们是否会从表格中找出波长l与频率f的关系呢?

二、自主学习

1.常量和变量

在上述两个问题中有几个量?分别指出两个问题中的各个量?

第1个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温度,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2个问题中有路程s,时间t和速度v,这三个量中s和t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是变量,而速度30千米/时,是保持不变的量是常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3个问题中的体积V和R是变量,而π是常量,体积随着底面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第4个问题中的l与频率f是变量.而它们的积等于300000,是常量.

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称为常量.

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

2.函数的概念

上面的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相互依赖,密切相关,例如:

在上述的第1个问题中,一天内任意选择一个时刻,都有惟一的温度与之对应,t是自变量,T因变量(T是t的函数).

在上述的2个问题中,s=30t,给出变量t的一个值,就可以得到变量s惟一值与之对应,t是自变量,s因变量(s是t的函数)。

在上述的第3个问题中,V=2πR2,给出变量R的一个值,就可以得到变量V惟一值与之对应,R是变量,V因变量(V是R的函数).

在上述的第4个问题中,lf=300000,即l=,给出一个f的值,就可以得到变量l惟一值与之对应,f是自变量,l因变量(l是f的函数)。函数的概念:如果在

函数课件 篇2

首先,从单调性知识本身来讲.学生对于函数单调性的学习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基础上对增减性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在高一进一步学习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单调性的概念;第三阶段则是在高三利用导数为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高一单调性的学习,既是初中学习的延续和深化,又为高三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从函数角度来讲. 函数的单调性是学生学习函数概念后学习的第一个函数性质,也是第一个用数学符号语言来刻画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一样,都是研究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认识,都经历了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和严格定义三个阶段,即都从图象观察,以函数解析式为依据,经历用符号语言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解释定性结果的过程.因此,函数单调性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其它性质提供了方法依据.

最后,从学科角度来讲.函数的单调性是学习不等式、极限、导数等其它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工具,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对于函数的单调性,学生的认知困难主要在两个方面:

首先,要求用准确的数学符号语言去刻画图象的上升与下降,把对单调性直观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其次,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学习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而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比较薄弱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教学大纲对单调性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难点是引导学生归纳并抽象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以及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教学大纲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3.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本节课是函数单调性的起始课,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提供的线索,安排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示相应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概念抽象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深入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投影和计算机来辅助教学.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归纳探索,形成概念;掌握证法,适当延展;归纳小结,提高认识.具体过程如下:

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只有学生对学习对象有了丰富具体经验以后,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主动的、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本阶段的教学中,我从具体材料——有关奥运会天气的例子出发,而不是从抽象语言入手来引入函数的单调性.使学生体会到研究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明确本课我们要研究和学习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

(1) 由于某种原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由原定的7月25日推迟到8月8日,请查阅资料说明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

课上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开幕式推迟主要是天气的原因,北京的天气到8月中旬,平均气温、平均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天数等均开始下降,比较适宜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2)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研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气温变化情况.

课上我引导学生观察8月8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体会在某些时段温度升高,某些时段温度降低.

然后,我指出生活中我们关心很多数据的变化,并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如燃油价格等). 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所有这些数据的变化,用函数观点看,其实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是变大还是变小.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经历观察、归纳、抽象的探究过程,加深对函数单调性的本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分别完成对单调性定义的三次认识.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即从学生熟悉的常见函数的图象出发,直观感知函数的单调性,完成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第一次认识.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题1:分别作出函数的图象,并且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有什么变化规律?

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象,获得信息:第一个图象从左向右逐渐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第二个图象从左向右逐渐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然后让学生明确,对于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具有这两种变化规律的函数,我们分别称为增函数和减函数.

而后两个函数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要分段说明,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对于概念教学,若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概念的相关属性,则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设计了问题2.

问题2: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增函数、减函数?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增函数的定义:

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图象从左向右逐渐上升,或者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y也越来越大,我们说函数在该区间上为增函数.

然后让学生类比描述减函数的定义.至此,学生对函数单调性就有了一个直观、描述性的'认识.

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通过对两个问题的研究、交流、讨论,将函数的单调性研究从研究函数图象过渡到研究函数的解析式,使学生对单调性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使学生完成对概念的第二次认识.

问题1:右图是函数的图象,能说出这个函数分别在哪个区间为增函数和减函数吗?

对于问题1,学生的困难是难以确定分界点的确切位置.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用函数图象判断函数单调性虽然比较直观,但有时不够精确,需要结合解析式进行严密化、精确化的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用数量大小关系严格表述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从而将函数的单调性研究从研究函数图象过渡到研究函数的解析式.

在前边的铺垫下,问题2是形成单调性概念的关键.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先分组探究,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补充,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馈,评价,对普遍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辨析中达成共识.

对于问题2,学生错误的回答主要有两种:

(1)在给定区间内取两个数,例如1和2,因为,所以在上为增函数.

(2)仿(1),取很多组验证均满足,所以在上为增函数.

对于这两种错误,我鼓励学生分别用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辨析.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根源是两个自变量不可能被穷举.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给定的区间内任意取两个自变量,然后求差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从而得到正确的回答:

任意取,有,即,所以在为增函数.

这种回答既揭示了单调性的本质,也让学生领悟到两点:(1)两自变量的取值具有任意性;(2)求差比较它们函数值的大小.事实上,这种回答也给出了证明单调性的方法,为后续用定义证明其他函数的单调性做好铺垫,降低难度.至此,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了理性的认识.

本环节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抽象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完成对概念的第三次认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严格的数学符号语言归纳、抽象增函数的定义,并让学生类比得到减函数的定义.然后我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有关单调性的概念,对定义中关键的地方进行强调.

②若函数满足f(2)③若函数在和(2,3)上均为增函数,则函数在(1,3)上为增函数.④因为函数在上都是减函数,所以在上是减函数.通过对判断题的讨论,强调三点:①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离开了定义域和相应区间就谈不上单调性.②有的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单调(如一次函数),有的函数只在定义域内的某些区间单调(如二次函数),有的函数根本没有单调区间(如常函数).③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A,B上都是增(或减)函数,一般不能认为函数在上是增(或减)函数.从而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完成本阶段的教学.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以及反思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定义的等价形式,对证明方法做适当延展.例证明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在引入导数后,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作用已经有所降低,我选择一个较难的例子,主要是考虑让学生对证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函数单调性的证明,由于前边有对函数在上为增函数的研究作铺垫, 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取值和求差两个步骤:因此学生的难点主要是两个函数值求差后的变形方向以及变形的程度.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变形,不敢动笔;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变形不彻底,理由不充分的情形下就下结论.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函数在上为增函数的说明过程,明确变形的主要思路是因式分解.然后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出发,考虑分组分解法,即把形式相同的项分在一起,变形后容易找到公因式,提取后即可考虑判断符号.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我对证明过程进行规范、完整的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证明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板书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归纳利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设元,求差,变形,断号,定论).通过对证明过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和目的,特别是第三步,让学生明确变形的方法以及变形的程度,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为了巩固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强化解题步骤,形成并提高解题能力,我设计了课堂练习: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考虑到我校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的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并对判断单调性的方法做适当延展,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问题:除了用定义外,如果证得对任意的,且,有,能断定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吗?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叙述与定义的等价性.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这种定义等价形式证明之前的课堂练习.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到导数法,为今后用导数方法研究函数单调性埋下伏笔.本阶段通过学习小结进行课堂教学的反馈,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技能、方法的一般规律,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知识层面上,引导学生回顾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单调性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到数学概念形成的主要三个阶段: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和严格定义.在方法层面上,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如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类比等,重点强调用符号语言来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来解释定性结果;同时对学习过程作必要的反思,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布置书面作业的同时,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我设计了探究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完成.(1) 证明:函数在上是增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的,且有.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而且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同样也可以得到导数法.(2) 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并结合描点法画出函数的草图.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简化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体会由数到形的研究方法和引入单调性定义的必要性,加深对数形结合的认识.以上就是我对《函数的单调性》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各位专家、评委,本节课我在概念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探索数学的学习环境,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而逐步把握概念的实质内涵,深入理解概念.

函数课件 篇3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及表示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知识上看,学生已经学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简单函数,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表示,接下来的任务是对函数应该继续研究什么,从各种函数关系中研究它们的共同属性,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与实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学习心理上看,学生头脑中虽有一些函数性质的实物实例,但并没有上升为“概念”的水平,如何给函数性质以数学描述?如何“定性”“定量”地描述函数性质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函数的单调性是学生从已经学习的函数中比较容易发现的一个性质,学生也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对比产生顿悟,渴望获得这种学习的.积极心向是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情感基础。

1.使学生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

5、 微课教学设计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重点强调 ------ 巩固深化

1.钱江潮,自古称之为“天下奇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当江潮从东面来时,似一条银线,“当潮来时,大声如雷”。潮起潮落,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如何用函数形式来表示,起和落?

如何用学过的函数图象来描绘这潮起潮落呢?

设计意图:创设钱塘江潮潮起潮落,图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朴素的生活语言描述他们,对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请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这样做可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起点的设定也比较恰当,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二)问题:观察学生绘制的函数的图象(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指出图象的变化的趋势。

观察得到:随着x值的增大,函数图象有的呈上升趋势,有的呈下降趋势,有的在一个区间内呈上升趋势,在另一区间内呈下降趋势。

设计意图:学生在函数单调性这一概念的学习上有三个认知基础:一是生活体验,二是函数图象,三是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认识。对照绘制的函数图象,让学生回忆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描述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的符号化建构,与学生的认知起点衔接紧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学们能用数学语言把上面函数图象上升或下降的特征描述出来吗?

请作出函数f(x) = x+1并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的变化规律.

1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f(x)的值随着x的增大而________ .

2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f(x)的值随着x的增大而 ________ .

3、从上面的观察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上面的观察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函数,其图象的变化趋势不同,同一函数在不同区间上变化趋势也不同,函数图象的这种变化规律就是函数性质的反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引出课题)。

函数课件 篇4

1.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特点.

3.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及特点.

1.理解正比例函数意义及解析式特点.

2.掌握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特点.

一九九六年,鸟类研究者在芬兰给一只燕鸥(候鸟)套上标志环.4个月零1周后人们在2.56万千米外的澳大利亚发现了它.

1.这只百余克重的小鸟大约平均每天飞行多少千米(精确到10千米)?

2.这只燕鸥的行程y(千米)与飞行时间x(天)之间有什么关系?

3.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的行程大约是多少千米?

我们来共同分析:

一个月按30天计算,这只燕鸥平均每天飞行的路程不少于:

若设这只燕鸥每天飞行的路程为200km,那么它的行程y(千米)就是飞行时间x(天)的函数.函数解析式为:

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的行程,大约是x=45时函数y=200x的值.即

以上我们用y=200x对燕鸥在4个月零1周的飞行路程问题进行了刻画.尽管这只是近似的,但它可以作为反映燕鸥的行程与时间的`对应规律的一个模型.

类似于y=200x这种形式的函数在现实世界中还有很多.它们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

首先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看看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来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2.铁的密度为7.8g/cm3.铁块的质量m(g)随它的体积v(cm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些的总厚度h(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钟下降2℃.物体的温度t(℃)随冷冻时间t(分)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观察这些函数关系式,不难发现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乘积的形式,和y=200x的形式一样.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proportional func-tion),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函数课件 篇5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的单调性,两课时内容,本节是第一课时。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进一步用符号语言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解释定性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从知识的结构上看,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为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内容的学习作准备,也为利用导数研究单调性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研究各种具体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解决各种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涵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在初中阶段通过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为函数单调性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但是把具体的、直观形象的函数单调性的特征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定量刻画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同时单调性的证明又是学生在函数学习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刚上高一的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比较薄弱的。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初步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难点:函数单调性概念(数学符号语言)的认知,应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通过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探究时先以基本初等函数为载体,针对它们的图像,依据循序渐进原则,设计几个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使认识得到深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给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描绘的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思考:随着时间t的变化,记忆量y如何变化?这条曲线告诉了你遗忘有什么规律,你打算如何对待刚学过的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左向右看图像是下降的,对此如何从数学的观点进行解释呢?这种以函数图像的上升或下降为标准对函数进行研究,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函数的单调性”。

设计意图: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展示目标:

教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问题1、做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图像的情况。(分组完成不同的任务,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问题2、观察函数图象哪部分是上升的,哪部分是下降的?(从左到右)

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描述,为后面说明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埋下伏笔。

问题3、怎样用自变量,函数值来描述这种上升和下降?

问题4、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增加的、减少的吗?

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的增大,y也越来越大,我们说函数在该区间上为增加的;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的增大,y越来越小,我们说函数在该区间上为减少的。

设计意图:

(1)合理设置层次,为揭示函数单调性做好铺垫。

(2)函数单调性实质上揭示了在定义域的某个子集(或某一区间)上,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描述函数图像在这个子集(或这一区间)的升降趋势,有利于多角度、深层次揭示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体会运用动态观点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问题5、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函数值的增减变化呢?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得到函数单调性的数学表达式。

(1) 在给定区间内取两个数,例如1和2。

(2) 仿(1),取多组数值验证均满足,所以在为增加的。

(3) 任取,因为,即,所以在上为增加的。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引导学生分别用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辨析,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变量不可能被穷举,从而引导学生在给定的区间内任意取两个自变量。

设计意图:对二次函数的单调性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为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做好铺垫,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分解难度老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增函数严格的定义,然后学生类比得出减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A,区间IA:______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变量,当时都有______,那么就说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加的。

设计意图: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这些数学,有专长的,可以进一步发展、因此设计了不同程度要求的题目。

函数课件 篇6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有关证明和判断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明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断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认识.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 奇偶性的本质,掌握单调性的证明.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明,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明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认识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认识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认识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特别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 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 开始,逐渐让 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 时,就比较容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 )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1.使学生了解奇偶性的概念,回 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它是反映函数在某一个区间上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函数的另一个性质.从什么角度呢?将从对称的角度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对称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在数学中也能发现很多对称的问题,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所学的内容中,特别是函数中有没有对称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举出一些数值上的对称问题, 等,也可能会举出一些图象的对称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函数具体化,如 和 等.)

结合图象提出这些对称是我们在初中研究的关于 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问题,而我们还曾研究过关于 轴对称的问题,你们举的例子中还没有这样的,能举出一个函数图象关于 轴对称的吗?

学生经过思考,能找出原因,由于函数是映射,一个 只能对一个 ,而不能有两个不同的,故函数的图象不可能关于 轴对称.最终提出我们今天将重点研究图象关于 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从形的特征中找出它们在数值上的规律.

教师从刚才的图象中选出 ,用计算机打出,指出这是关于 轴对称的图象,然后问学生初中是怎样判断图象关于 轴对称呢?(由学生回答,是利用图象的翻折后重合来判定)此时教师明确提出研究方向:今天我们将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

学生开始可能只会用语言去描述: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函数值相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 比较 得出等式 ,再令 ,得到 ,详见课件的使用)进而再提出会不会在定义域内存在 ,使 与 不等呢?(可用课件帮助演示让 动起来观察,发现结论,这样的 是不存在的)

从这个结论中就可以发现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有 成立.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给出定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予以提示或调整.

(1) 偶函数的定义:如果对于函数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有 ,那么 就叫做偶函数.(板书)

(给出定义后可让学生举几个例子,如 等以检验一下对概念的初步认识)

提出新问题: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它的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数值规律是什么呢?(同时打出 或 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研究)

学生可类比刚才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再让学生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 奇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有 ,那么 就叫做奇函数.(板书)

(由于在定义形成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故可以先作判断,在判断中再加深认识)

(1) ;              (2) ;

(3) ; ;

(5) ;  (6) .

解: (1) 是奇函数.(2) 是偶函数.

(3) , 是偶函数.

前三个题做完,教师做一次小结,判断奇偶性,只需验证 与 之间的关系,但对你们的回答我不满意,因为题目要求是判断奇偶性而你们只回答了一半,另一半没有作答,以第(1)为例,说明怎样解决它不是偶函数的问题呢?

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解决问题,指出只要举出一个反例说明 与 不等.如 即可说明它不是偶函数.(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再次认识到定义中任意性的重要)

从(4)题开始,学生的答案会有不同,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做评述.即第(4)题中表面成立的 = 不能经受任意性的考验,当 时,由于 ,故 不存在,更谈不上与 相等了,由于任意性被破坏,所以它不能是奇偶性.

教师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刚才这个题目,你发现在判断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若学生发现不了定义域的特征,教师可再从定义启发,在定义域中有1,就必有-1,有-2,就必有2,有 ,就必有 ,有 就必有 ,从而发现定义域应关于原点对称,再提出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什么条件?

可以用(6)辅助说明充分性不成立,用(5)说明必要性成立,得出结论.

(3) 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板书)

由学生小结判断奇偶性的步骤之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在刚才的几个函数中有是奇函数不是偶函数,有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也有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呢?若有,举例说明.

经学生思考,可找到函数 .然后继续提问:是不是具备这样性质的函数的解析式都只能写成这样呢?能证明吗?

例2.  已知函数 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求证: .(板书)   (试由学生来完成)

= ,且 ,

= .

,即 .

证后,教师请学生记住结论的同时,追问这样的函数应有多少个呢?学生开始可能认为只有一个,经教师提示可发现, 只是解析式的特征,若改变函数的定义域,如 , , , ,它们显然是不同的函数,但它们都是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由上可知函数按其是否具有奇偶性可分为四类

(1) ;       (2) ;   (3) .

由学生回答,不完整之处教师补充.

解: (1)当 时, 为奇函数,当 时,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当 时, 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当 时, 是偶函数.

(3) 当 时, 于是 ,

当 时, ,于是 = ,

综上 是奇函数.

教师小结 (1)(2)注意分类讨论的使用,(3)是分段函数,当 检验 ,并不能说明 具备奇偶性,因为奇偶性是对函数整个定义域内性质的刻画,因此必须 均有 成立,二者缺一不可.

(1)      定义域为 的任意函数 都可以表示成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你能试证明之吗?

(2) 判断函数 在 上的单调性,并加以证明.

在此基础上试利用这个函数的单调性解决下面的问题:

函数课件 篇7

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之

《3.3幂函数》

教学反思

幂函数作为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之后研究的又一类基本初等函数。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经历,幂函数概念的引入以及图象和性质的研究便水到渠成。因此,学习过程中,引入幂函数的概念之后,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本节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幂函数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函数模型,通过研究yx,yx,yx2,yx1,yx3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让学生认识到幂12指数大于零和小于零两种情形下,幂函数的共性:当幂指数0时,幂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0,0)和(1,1),且在第一象限内函数单调递增;当幂指数0时,幂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1,1),且在第一象限内函数单调递减且以两坐标轴为淅近线,在方法上,我们应注意从特殊到一般进行类比研究幂函数的性质,并注意与指数函数进行对比学习。

将幂函数限定为五个具体函数,通过研究它们来了解幂函数的性质。其中,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yx,yx2,yx1等三个简单的幂函数,对它们的图象和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现在明确提出幂函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了解了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图象,研究了两个特殊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研究函数已经有了基本思路和方法。所以本人建议,逐个画出五个函数的图象,从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过定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得到各自的性质,从而再归纳出幂函数的基本性质。除内容本身外,掌握研究函数的一般思想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中学生容易将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混淆,因此在引出幂函数的概念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对两类不同函数的表达式进行辨析。

函数课件 篇8

§5 简单的幂函数(第1课时)

交大二附中

刘正伟

一、课标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简单幂函数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作函数图像,让学生体会幂函数图像的特点,会利用定义证

明简单函数的奇偶性,了解利用奇偶性画函数图像和研究函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与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特殊归

纳出一般的意识,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及蕴含其中的对称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幂函数的概念,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三、学法指导:

通过数形结合,类比、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奇偶性。

四、教学方法:

对奇偶性要求不高,题目不需要过难,尽量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画函数的图像,重在从图上看出图像关于谁对称,着重从对称的角度应用这一性质,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几个数学模型)

1.如果张红购买每千克1元的蔬菜x千克,那么她需要付的钱数 p=x元,这里p是s的函数.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形的面积S=a2,这里S是a的函数.3.如果正方体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体的体积V=a3,这里V是a的函数

4.如果正方形场地的面积为S,那么正方形的边长a=S1/2,这里a是S的函数.5.如果某人t s内骑车行进了1km,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 v=t-1km/s,这里v 是t的函数.【思考】上述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形式特征?具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将解析式写成指数幂形式,以启发学生归纳,板书课题并归纳幂函数的定义。)

(二)探究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幂函数的定义

如果一个函数,底数是自变量x,指数是常量α,即y = x,这样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如

α【练】为了加深对定义的理解,让学生判别下列函数中有几个幂函数?

212x2(1)y=x+x(2)y=(3)y=2(4)y=2(5)y=2x(6)y=x3xx 22.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认识到,幂函数的图象因a的不同而形状各异 【2】引导学生从5个具体幂函数的图象入手,研究幂函数的性质

① 画出yx,yx,yx,yx,yx1的图象(重点画y=x3和y=x1/2的图象----学生画,再用几何画板演示)

2312

学生活动:1.学生自己说出作图步骤,交流讨论单调性。

学生活动:2.观察交流,分析图像还有那些特点?

3.观察函数值和自变量取值有什么特点?

我们还可以看到,f(x)=x3 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并且对任意的x,f(-x)=(-x)3=-x3,即f(-x)=-f(x).

(三)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图像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叫作奇函数,即f(-x)=-f(x);反之,满足f(-x)=-f(x)的函数y=f(x)一定是奇函数。

2学生通过类比,自己找出偶函数的定义,可以建议利用y=x的图像特征?

一定是偶函数。

当函数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时,称函数具有奇偶性。例1: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判断奇偶性.(1)f(x)=-3x-1;

(2)f(x)= x2,x∈﹙-3,3〕

(3)f(x)= x2-3

;(4)f(x)= 2(x+1)2+1 图像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叫作偶函数,即f(-x)=f(x);反之,满足f(-x)=f(x)的函数y=f(x)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1.总结奇偶性对函数定义域的要求.2.总结利用图像法判断函数奇偶性

(四)根据定义法判断奇偶性

例2.判断f(x)=-2x5 和g(x)= x4 +2的奇偶性.

由于从图像上进行观察是一种常用而又较为粗略的方法,严格的说,它需要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证明。

学生自己先动手证明,教师一旁指导。要注意书写规范,并讨论交流定义法证明的步骤。

例3学生活动:动手实践

在图2-28 中,只画出了函数图象的一半,请你画出它们的另一半,并说出画法的依据.

结论:

在研究函数时,如果知道其图像具有关于原点或y轴对称的特点,那么我们可以先研究它的一半,再利用对称性了解另一半,从而可以减少工作量.

六.归纳小结:(学生自己交流总结)

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是什么?

2.如何确定函数的奇偶性,其定义域有何特征?

3.思考讨论填写常用幂函数规律表。

七.作业:课本第50页A组1(2),2,3(1)(2),4

选做:B组、第2题

八.板书设计:

简单的幂函数

α一. 定义:形如y = x,α是常量.二. 奇、偶函数的定义: 三. 定义证明奇偶性。(教师板演)

八.教学反思:

函数课件 篇9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函数的单调性(一)・教案

1.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

2.通过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培养学生利用定义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组在相应区间上的函数,然后指出这两组函数之间在性质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第一组函数,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第二组函数,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手执投影棒使之沿曲线移动)对.他(她)答得很好,这正是两组函数的主要区别.当x变大时,第一组函数的函数值都变大,而第二组函数的函数值都变小.虽然在每一组函数中,函数值变大或变小的方式并不相同,但每一组函数却具有一种共同的性质.我们在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幂函数时,就曾经根据函数的图象研究过函数的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大而变大或变小的性质.而这些研究结论是直观地由图象得到的.在函数的集合中,有很多函数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函数这种性质作更进一步的一般性的讨论和研究,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的内容.

(点明本节课的内容,既是曾经有所认识的,又是新的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

函数课件 篇10

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反比例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核心,是图象“特征”、函数“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也正是反比例函数的本质属性所在.

反比例函数是最基本的初等函数之一,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对函数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再次强化.是学习后续各类函数的基础.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其次,从本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解析式”到“作图”,再到“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再次,将函数中变量x、y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借助平面直角坐 标系和点的坐标,直观地予以呈现,这又充分体现了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

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将为今后的函数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前提.虽然学生已经学过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但是由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殊性,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仍是学习中的目标之一.通过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进而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概括,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函数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的理解;

2.数学思想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渗透孕育期、领悟形成期、应用发展期、巩固深化期四个阶段,而非能复制与灌输.在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时,让学生领悟到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变化与对应思想的存在,并能运用这些数学思想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究、归纳、概括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通过对反比例函数性质探究,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

对于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学过,但对每步要求的理解并不深刻.因此,在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常遇到如下的问题:(1)“列表”时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缺乏代表性及忽略x0等现象;(2)“连线”时,由于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容易使学生产生知识上的负迁移,把双曲线画成折线;(3)对双曲线与x轴、y轴“越来越靠近”但不相交的趋势不易理解.

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学生已经对研究函数性质所用的探究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反比例函数图象比一函数图象的形态丰富,结构复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故对性质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对性质探究中的数学思想的体会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教法、学法特点分析 1.找准切入点

从正比例函数切入,通过类比学习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渗透探究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方法.

2.抓住关键点

准确作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探究性质的前提,探究性质的关键是“形”与“数”间的转化.

① 作图

(Ⅰ)描点法作图不是简单的复习与应用.“列表——描点——连线”体现的是描点法作图的一般步骤,而思维的真正起点在于对“解析式”中常量、变量以及变量间关系的分析(k0,x、y的取值以及x与y间的反比例关系),进而对函数图象的大致轮廓形成影象.这也是函数学习中作一般函数图象的思维规律.

(Ⅱ)连线时需防止学生受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影响,而产生认识负迁移,把曲线连成折线.

(Ⅲ)图象由 “一条”到“两支”,形态由“直”到“曲”,由“连续”到“间断”,由与坐标轴“相交”到“渐近”,折射出函数学习的深刻性,是继一次函数后,知识上的一次拓展,理解与认识上的一次升华,也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②“形”与“数”间的转化

(Ⅰ)反比例函数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整合体.(Ⅱ)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思维主线是“数”“形”间的转化.(Ⅲ)“数形结合”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 3.注重发散点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教材中的一个发散点.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类比、猜想、知识拓展的过程,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更新的问题,得出更多的结论.但如何发散,有个“度”的把握问题,诸如:k的几何意义;反比例函数ykk与反比例函数y图象的对称关系,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严格证明等,我的想法

xx是作为下节内容或以后结合例题去研究.

4.教学过程紧扣“三条主线”

教学中突出三条主线,并注重三条主线的和谐发展.

一是知识的“产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发展(描点法作图、探究)——形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应用”主线;二是学生“动手(作图)——探究(观察、类比、猜想、交流)——巩固(练习)”的活动主线;三是教师“指导作图(列表:自变量取值, 连线:曲线的间断、大致趋势等)——引导探究(类比)——解析(归纳、概括、)——评价”的因“学”施“教”过程.

4.注重思想方法的培养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确定函数本身的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在学习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学生已经接触过,结合本课内容,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发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其次,从本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解析式(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到“作图(列表、描点、连线)”,再到“性质(观察图象探究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这种函数解析式及性质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突出体现了两者间的转化对分析解决问题的特殊作用,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再次,将函数中变量x、y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细微”到点,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直观地予以呈现,这又充分体现了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

5.注重学法指导

对于反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的研究与学习,尽管还处于函数学习的初级阶段,但它所体现的函数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的再一次强化.教材中呈现的“函数概念——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的实际应用”的结构,是学习初等函数时不可或缺的.使学生理解这样的“同构现象”,对于明确学习任务,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再有,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先由函数解析式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析x、y的对应变化关系,然后构思函数图象的大致位置、轮廓、趋势,进而列表、描点、连线作出函数图象,反映了作函数图象的一般规律.另外,利用图象“特征”确定函数“特性”,也是初中阶段研究函数性质的常用方法.

函数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数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既训练学生从已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y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图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时,必须分x≥0与x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函数课件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归纳出函数的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画图)、多观察(图象),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发现其性质。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准备

电脑PPT,洋葱学院电脑版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温故: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

答:正比例函数图像是经过原点(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

(二):知新:

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下列每组函数的图象像:y=xy=3xy=4xy=y=x②y=-xy=-3xy=-4xy=-y=-x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看看每组直线分布的特征先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上述函数的图象,之后利用洋葱学院播放《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动态的演示画出函数图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查漏补缺,找出自己所画的图象与视频中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观察图像,思考问题:

1.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不够明确。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特别是符号)有何联系?

2.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例如y=3x),当x增大时,函数值y怎样变化?x减小呢?是不是要提出减小?请斟酌。

3.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第一个问题: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

估计生:发现第一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第二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二和第四象限。

师:从比例系数来看呢,函数的比例系数和他们的图像分布有什么联系?用词前后宜一致

估计生:第一组k>0,而第二组k

师:很好,谁能把他们联系一下?

估计生: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师:那么是不是对于所有的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有: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呢?【电脑演示:任意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当在一、三象限运动时,它的解析式中的k的值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大于零的,反之,图像在二、四象限运动时,k的值都小于零的。】(这个演示过程可以登录xx这个网址,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k的正负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下面由老师来证明这个性质:(由观察猜想到逻辑证明)

板书: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证明:当k>0时,若x>0,则kx>0,即y>0∴点(x,y)在第一象限

若x

当x=0时,则kx=0,即y=0∴点(x,y)即原点。

即函数图像上所有的点(原点除外)都在一、三象限内,所以图像经过一、三象限。同理,当k

我们看到:当k>0时,函数图像的走向很像汉字笔画里的“提”,当k<0时,走向是“捺”。这样更形象,容易记忆。

PPT展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师:现在我们做个小练习,由正比例函数解析式(根据k的正负),来判断其函数图像的走向。

y=-xy=xy=xy=-xy=(a2+1)x(其中a是常数)y=(-a2-1)x(其中a是常数)

鼓励学生踊跃抢答。

反过来,由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请你说出一个满足条件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好,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电脑重现第二问题:2、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当x增大时,函数值y怎样变化?x减小呢?)播放洋葱视频。

板书: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也在逐渐增大;(即“提”的走向)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反而减小。(即“捺”的走向)

师:小练习:由函数解析式,请你说出它的变化情况:y=3xy=-xy=xy=-y=(a2+1)x(其中a是常数)y=(-a2-1)x(其中a是常数)

鼓励学生踊跃抢答。

第三个问题: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归纳总结(由学生回答)正比例函数y=kx(k≠0)的性质:

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也在逐渐增大;(也就是“提”的走向)

当k

归纳为一句话,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归根结底看k的符号。

即:k>0提(一、三,增大);

k<0捺(二、四,减小)

(三)应用

1、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它的图像一定经过___________。

2、y=-的图像经过第___________象限。

3、已知ab<0,则函数y=x的图象经过___________象限。

4、已知正比例函数y=(2a+1)x,若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a的取值范围。

5、当m为何值时,y=mxm2-3是正比例函数,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思考题:

①已知正比例函数y=(m+1)xm2+1,那么它的图象经过哪些象限。

②分别说明下列各正比例函数,当m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y随x的增大而减小?

a、y=(m2+1)x

b、y=m2x

c、y=(m+1)x

(四)小结这节课让我们知道了……

以表格形式小结,可以整理知识点,形成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内化,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先播放视频,之后PPT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五)作业89页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洋葱视频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发现函数的性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了统一。使本节课的重点得到了突出,难点得到了突破;对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进行了指导,作出了反馈;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由传授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向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总结规律”,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不足之处:

(1)在探索正比例函数性质时,没有预估到学生画函数图象费时太长,导致后面的教学过程比较紧张。

(2)在应用新知这一环节中对学生习题的反馈情况了解的不够全面。

(3)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精炼。

3、改进措施:

(1)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总结规律过后给予肯定,不必加以过多的语言进行重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思考回答问题。

(2)在学生明确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后,应用新知反馈练习时,可以采取课堂小测验等方法进行,这样教师可以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3)在性质的发现总结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不必着急帮助总结,这样可以更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上,但如何能更好的处理好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引导和讲解,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函数课件 篇13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与性质的知识点,通过相应知识点的配套练习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本章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它的图象,并根据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增减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变式探究,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进一步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比例函数复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进一步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并正确运用。

难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反比例函数,通过今天的复习课,希望大家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对反比例函数你了解那知识?

课件展示: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与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有关的问题

课件展示:

忆一忆: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要求学生说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及其等价形式

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y= 5/x(2)y=x/4+2 (3)y= -5/3x(4)y=-7 x的-1次方(5)y=1/x+4

2、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它们是什么函数?

⑴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平均速度v之间的关系。

⑵质量为m(kg)的气体,其体积v(m3)与密度ρ(kg/m3)之间的关系。

3、若y=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4、若y=(m-1)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

(二)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

2、图象性质见下表(课件展示):

3、做一做(课件展示)

(1)函数y=的图象在第______象限,当x

(2)双曲线y=经过点(-3,______)。

(3)函数y=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内,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

(4)若双曲线经过点(-3,2),则其解析式是______.

(5)已知点A(-2,y1),B(-1,y2) C(4,y3)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y1、y2与y3的大小关系(从大到小)为____________ 。

(三)综合运用(课件展示)

一次函数的图像y=ax+b与反比例函数y=交与M(2,m)、N(-1,-4)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像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见课件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配套练习22页21、2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