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课件汇总五篇

乞巧课件汇总五篇。

您可以考虑阅读一下“乞巧课件”工作总结之家编辑认为它对您会有所启发,如果这个网站给您带来了帮助请动手收藏以备不时之需。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杠杆。

乞巧课件(篇1)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 “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首诗想象丰富、浅显易懂,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让人不觉产生了言未尽意无穷的感觉,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体会凝练的语言的发展想象的空间?朗读是最好的策略。本节课将通过设疑读、情景读、想象读、带读等丰富的朗读方式让孩子徜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说到想象,力图抓住牛郎织女相会和家家户户怎样乞巧这两处通过补充资料、借助图画等情景教学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孩子们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体会着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认识“乞、霄、”2个生字。会写“乞、巧、霄、渡”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搜集描写七夕的古诗;了解七夕各地的习俗。

1、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过渡引出课题。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也正因如此,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有了很多风俗活动,因为少女们希望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唐朝大诗人林杰就曾写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课件逐行出示诗两个霄宵注音)表达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愿望。(再出乞巧)诗名就叫《乞巧》,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1、看书资料袋和注释了解什么是乞巧。

2、看字面的意思理解什么是乞巧。

3、写“乞”和“巧”。

4、七夕这一天人们是怎样乞求智巧的呢?读读这首诗。

5、自己学学这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并提出自己的困惑。

1、区别“霄”和“宵”,写“霄”。

2、理解碧霄,朗诵前两句。

3、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怎样乞巧的?读读三、四行。

4、教师补充织女的资料。

5、他们是怎么乞巧的?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想象看到了什么?

6、师点拨想象人们乞巧的场面。诵读后两句。

7、少女们仅仅是乞求智巧吗,你还读出了什么?(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8、体验读。如果你在乞巧节上,你想乞取什么?带着自己美好的愿望读读后两句。

1、情景带读古诗。

2、泱泱中华,悠悠千年,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这里还有另外几首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课件出示另外几首七夕的古诗)

3、乞巧这首诗里面讲到了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从现在开始,大家可以多走进民间故事。看谁读的最多。

4、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请同学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乞巧课件(篇2)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这个神话传说故事,但作者要借这美丽的神话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心境呢?则要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到古诗中去寻找答案了。为此,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一、反复吟咏,诵出滋味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作了多方面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等,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还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读出其中滋味。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运用音乐、图片、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的同时,还在诵读中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例如,我呈现教材中“天上”画面,让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情景,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等,最后还请学生大胆地与织女对话,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从中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使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乞巧教学反思2

《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选用《琵琶曲》,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学生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最重要的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乞巧课件(篇3)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点、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乞”字要注意什么?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疑问:1、什么叫“乞巧”?2、古人怎样过乞巧节?3、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假设: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在此基础上,试着读出节奏,明白了吗?开始

①一生读。②另一生读3、齐读

师评价:你读得很流利。谁再来?(读得怎么样?你叫什么名字?小诗人XXX,读出了古诗的节奏。)

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意思吗?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瞧,回到诗句中去了,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

同学们,你们真棒,瞧,抓住了关键词就理解了诗意。让我们一起读。(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是啊,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渡”我们还可以说是“过”,这个故事就是乞巧节的来源。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一句。

五、理解第三、四行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怎样过乞巧节呢?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自由说)你们想知道老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吗?在新月当空的夜晚,有很多的(人)诗句中哪个词能看出人多?还有很多的(红丝线)哪个词能看出?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之所以叫织女,就是因为她的心灵手巧,瞧,这就是织女织的云锦。(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那么,什么叫乞巧?请同学们再看课题,谁告诉张老师,“乞”什么意思?乞取。“巧”呢?你真棒,就是像谁一样的智巧?()对啊,就是像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现在,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心意也更诚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如果是你,你会乞求什么?

刚才,我们借助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很多,下节课我们要继续通过想象画面学好读好这首古诗。

乞巧课件(篇4)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点、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乞”字要注意什么?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疑问:1、什么叫“乞巧”?2、古人怎样过乞巧节?3、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假设: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在此基础上,试着读出节奏,明白了吗?开始

①一生读。②另一生读3、齐读

师评价:你读得很流利。谁再来?(读得怎么样?你叫什么名字?小诗人XXX,读出了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意思吗?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瞧,回到诗句中去了,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

同学们,你们真棒,瞧,抓住了关键词就理解了诗意。让我们一起读。(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四、理解第二行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是啊,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渡”我们还可以说是“过”,这个故事就是乞巧节的来源。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一句。

五、理解第三、四行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怎样过乞巧节呢?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自由说)你们想知道老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吗?在新月当空的夜晚,有很多的(人)诗句中哪个词能看出人多?还有很多的(红丝线)哪个词能看出?

六、指导朗读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之所以叫织女,就是因为她的心灵手巧,瞧,这就是织女织的云锦。(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那么,什么叫乞巧?请同学们再看课题,谁告诉张老师,“乞”什么意思?乞取。“巧”呢?你真棒,就是像谁一样的智巧?()对啊,就是像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现在,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心意也更诚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如果是你,你会乞求什么?

刚才,我们借助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很多,下节课我们要继续通过想象画面学好读好这首古诗。

乞巧课件(篇5)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Gz85.Com小编推荐

乞巧课件精华10篇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乞巧课件精华10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乞巧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乞、霄、”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 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 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指名读,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自由读,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①“碧霄”是什么样的呢?②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③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得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

你们羡慕吗?你们羡慕什么啊?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指导朗读。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指导朗读

3、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

乞巧课件【篇2】

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配乐介绍、古典音乐。

2、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织女的简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生背古诗)

3、刚才我们一起背的几首古诗。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内容都有什么有关?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 ”,气字是“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那么怎么样来记住这个“渡”字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我们在读书之前,你能用最好的字把这首诗抄在老师发的纸上吗?同学们想不想和我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开始!写完的同学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得好!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织女介绍录音: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谁乞取什么呢?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乞巧课件【篇3】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乞巧课件【篇4】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浩瀚的夜空……

配乐,师讲述。

板书:乞巧

2.师边写边提示(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起,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再读一遍。)

3.生齐读。

4.同学们你们知道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初读古诗

一读———读准确

1.录音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读、评价。

二读———读节奏。

1.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

2.师生合作读。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意思是不是也相同呢?

那么请大家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这句话,你一定能猜出它们的意思。谁来说?

3.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4.全班齐读

5.师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课件放大两颗星)看碧霄啊看碧霄,……

看碧霄啊看碧霄,那夜空里仿佛出现了?

2.播放牛郎织女的故事。

3.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5.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6.两行诗连起来读。

7.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四)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师: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直留在人们心中,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

2.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师: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智巧

3.(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4.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5.(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6.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7.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8.师指着图:这些古代的女孩子们到底在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什么呢?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9.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10.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三、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乞、巧)

五、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乞巧

智巧

幸福

《乞巧》教学反思

靖城中心草坂小学刘燕玉

《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朝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孩子乐学,爱学,学得轻松愉悦。

一、突破难点,授之以渔

在教学第一句古诗是主要是抓住重点词突破难点。“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只要把握“宵”和“霄”的意思,整句诗的理解就没有了障碍。我安排学生先观察这两个字。让学生从音、形这两方面区别这两个字,让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体会意思,真正达到望文生义。而“碧霄”一词部分学生又比较陌生,我就借助课件演示“碧霄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词义。通过观赏碧霄图把学生带到古诗的意境中,融入七夕节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化难为易

七夕、乞巧节是我们闽南地区的学生比较陌生的节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经典动听的故事讲述,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诗歌中。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学时,我先从介绍牛郎织女星把学生带入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明白七夕节的由来,知道牛郎织女为何要渡河桥?理解“渡河桥”一词。让抽象陌生的词语变得通俗易懂,为下文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融入牛郎织女这种浓浓的情意中。让学生真正体会牛郎织女相聚的不容易,为他们的相见而感到高兴、幸福。而这时再指导朗读,也已水到渠成。

三、抓住重点,拓展升华

这首古诗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明白少女们向织女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但对学生而言这即是重点又是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主要让学生抓住“几万条”、“尽”等词,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出少女们这种追求幸福,乞取智巧的强烈愿望。又通过拓展训练: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这样一来,学生浅显易懂,兴致又高,学习氛围浓。学生回答的内容层出不穷,始料不及。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诗歌不是无情五,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特别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到全班齐读,老师引读,最后到深情诵读。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乞巧课件【篇5】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挂图、卡片

2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乞巧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导,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关于神话、民间传说的故事图片,学生猜故事。

2、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了解不少民间故事呀!民间故事往往能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愿,今天咱们要学习的29课《古诗两首》就和民间故事有关,我们先学第一首《乞巧》。

3、师板书课题,正音。(两个字都是三声,在读时,第一个字要变成二声。)师教读,生跟读两遍。

4、师:这个“乞”字和那个字长得像?(生汇报,师板书“气、吃”)比较不同之处,引导生书写“乞”字。

5、简介诗人。师: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诗人林杰有哪些了解?(生汇报资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初步诵读,感知诗境美。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多读几遍,直到把诗句读通顺为止。

2、指名读,师评价。

3、借助形声字识记规律,区别辨认“霄、宵”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课件“宵、霄”)它们除了读音相同外,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字的下半部分都是“肖”)“宵”是夜晚的意思。诗中“今宵”是什么意思?是哪一天的夜晚?七夕节是哪一天?你是怎么知道的?“霄”是天空的意思,“碧霄”是什么意思?(深蓝色的天空)

4、指导书写“霄”:这个字是我们要求会写的生字,书写时注意写得上宽下窄。(出示课件)生练写。

5、师生合作读诗句。第一遍: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第二遍: 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6、齐读。让我们一起有节奏的读读这首诗。

7、学生自己有节奏的读一读。

三、互助品读,感受诗情美。

1、阅读资料袋,了解七夕节的风俗。

师过渡: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诗的味道。让我们先来看看课后资料袋,自由读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3、学生默读这首诗,借助资料袋,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习第一、二行诗】

1、指名读第一、二句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2、你们知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故事吗?(指名生讲故事)

3、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师引读: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牛郎都会带着一双儿女来见织女,那是多么激动的时刻呀! 生接读(诗一、二句) 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一家人都会在鹊桥上团聚,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生再读。

5、谁能试着背一背这两行诗。(指名背、男女生背)

6、拓展延伸,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师生齐读)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学习第三、四行诗】

1、师接背三、四行诗句。听了老师的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汇报感受)

预设一:热闹的画面。

①师追问:从哪个词感受到热闹?(家家、尽、几万条)

②师:是呀,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穿完了几万条红线,几万条还可以怎么说?(数不尽、成千上万??)

③指名读,读出感受。

预设二:学生说出了三、四行的诗意。

①师述:是呀,大树下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庭院里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姑娘们还在哪?(生补充)王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李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还有谁家的姑娘?(生补充)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呀?(热闹、高兴、喜庆、团聚??)

②同上

2、师问:为什么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在七夕节的晚上,都对着月亮穿针?(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她们都想乞求心灵手巧,乞求自己有个幸福的生活。师指读题目“乞巧”,相机进行理解。

4、师述:据说织女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锦缎,织的花朵,白如雪,红如火,引来蜜蜂和蝴蝶;织的小鸟活灵活现,孩子们看见就想去捉它。在古代女子们针线活做得好,那可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

5、引读:所以姑娘们为了自己幸福的生活都在七夕节的晚上比着赛着穿红线,这正是——(女生读三、四句诗);她们都期盼着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于是——(男生读三、四句诗)

6、试着背背第三、四行诗

7、拓展延伸,感知乞巧节盛况

师: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道:(课件)

民间《乞巧歌》中也这样唱到(课件)

8、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巧节不仅仅寄托着女子们乞求心灵手巧的心愿,还寄托着更多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仰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生自由说)

9、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愿再来读读这首诗。(配乐齐读)

10、试着背诵全诗。(指名背、同桌背、男女生比赛背)

11、师小结:乞巧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乞巧》就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几首这样的诗。(出示课件:《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29、乞巧

幸福!

穿

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组《古诗两首》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时,我注重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倡导个性化教学,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茗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乞巧课件【篇7】

总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乞巧》一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4、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相关古诗。

教学过程:

一、由本组课文导语导入

1、第八组的整组课文都是有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请大家齐读121页导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①民间故事可引发想象。(师简述神话、传说的由来)

②本组课文与神话、传说有关、可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

③课外可阅读相关书籍。

2、是的,这些神话、传说流传深远,古人许多诗词中都有描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有关的两首古诗之一:《乞巧》

二、解释题,知作者

1、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乞巧 提醒同学们“乞”与“气”在书写时的区别。(生练习书写“乞”字)

2、齐读课题,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生借助注释回答古代节日——七夕节)

3、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唐代诗人林杰精通书法棋艺,小时候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下笔即成章。《乞巧》就是他的一首名诗。)

三、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本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同音字,是哪两个?(宵—霄)字形有什么区别?(“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汇报布置预习查字典的结果(“宵”是晚上,“霄”是天空)记住这一对形近字。

3、除了字正腔圆,你还能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吗?生练习,汇报读诗,老师指导。再读古诗,读出节奏韵律。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七夕节这天晚上,大家都在干什么呢?(齐读一、二行诗)指名回答

预设:(1)碧霄 浩瀚的天空

(2)看牵牛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

2、这两行诗涉及到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你对此有所了解吗?(指名简单介绍这个故事)

3、牛郎和织女分离的日子是痛苦的。汉朝的古诗中就有过描绘:(师朗诵、课间出示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的画面)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正因为如此,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的相会才显得如此珍贵。民间的人们在这天夜晚情不自禁地仰望天空,想象牛郎和织女的相会的情景。看图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谁来读一读一、二行诗,读出你的感受。

6、家家户户的人们都望着秋月,祈求什么?(齐读三、四行诗)默读资料袋中的内容,联系三、四行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祈求什么 乞求智巧 织女心灵手巧,少女们个个羡慕的不得了,她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织女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容颜;

乞我爹娘千万岁,

乞我姐妹千万年.

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

(2)乞巧又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呢?生联系诗中“家家”、“几万”二词说明人多。师述:人们从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即便贵人,也只能步行。这情形,何其壮观。观其风情,似乎绝不亚于古代最大的节日春节。

(3)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月光下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7、指名读三四行诗。

五、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配乐)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六、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1、师讲述有关年的故事,并出示王安石的古诗《元日》

元 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2、用课件出示作业: 收集有关节日的传说和古诗

板书设计:

乞巧

故事神奇

乞巧课件【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⑴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⑶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1、活动导入:

⑴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描写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故事和有关古诗。

⑵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⑶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⑴解诗题:

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⑵知诗人:

教师简介诗人林杰的情况。

⑶明诗意:

①提出学习要求:

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②交流: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③品读鉴赏,积累内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共分三步: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⑷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⑸反馈:

①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②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③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3、体验升华,诵诗句:

⑴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⑵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5、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⑴背诵古诗;

⑵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解诗题:乞巧

知诗人:林杰

明诗意:碧霄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

诵诗句:啧啧称奇感慨

乞巧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品味传统文化的丰富、灿烂,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和画面,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拉开节日的话匣

1、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

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乞”字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的字音变调。生齐读。师简介诗人。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板书疑问:什么叫“乞巧”?古人怎样过乞巧节?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吧。

二、多种形式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确——自由读古诗、指名读。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整体感知)

三、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师:同学们,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

“今宵”是什么意思呢?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课件出示:宵——霄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课件放大两颗星

2、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3、入情入境说神话故事: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喜鹊们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纷纷从天上飞来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好让他们相会。)

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4、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5、诗词剪辑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温馨美丽而又凄婉惆怅的节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提咏,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许多诗人以“牵牛织女”为题,寄托情思,写出了浪漫、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句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问:你最喜欢哪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三〉吟咏千古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呢?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2、乞巧节的由来

(1)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

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2)绘声绘色说乞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瞧,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引读诗句。

3、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是指数出了有几万条吗?(不是)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4、有感情地引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

5、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让学生填填《乞巧歌》

大屏幕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6、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你发现他们仅仅是在乞巧吗?还在乞求什么?再来读读《乞巧》这首古诗。

(2)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求些什么吗?”你们想吗?

说说你想乞取什么?你们愿意为老师、同学和家人乞求什么呢?

(3)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

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乞求吧!

(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四、咏叹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1、师生合作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诵读节日诗篇

(1)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三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在你的《古诗接龙篇》中,你读到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等)

(2)大屏幕相机出示: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传统,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也想背一首你们听听,好吗?

(3)师背《元日》,生齐读这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知道了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说说写的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传统、风俗习惯?

五、用心写字

1、坐端正、仔细看、认真听,教师示范书写四个字。

2、学生写字。

六、七夕作业点心

1、诵读经典:读读、背背、抄抄古诗,注意“乞、巧、渡、霄”的书写。

2、积累经典:背背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

3、宣扬文化:给家人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欣赏牛郎织女的电视剧、戏剧等。

附:板书

乞巧(唐)林杰

☆看碧霄智巧☆

渡河桥幸福

望秋月美满

穿红丝……

乞巧课件【篇10】

教材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三、创设情境,个性解读。

1、自由读古诗,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袋上的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这两幅画面各描绘了什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的时候再提出来解决。

2、交流。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

5、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两幅画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古诗理解的一种体现,不仅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避免了串讲的古板模式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及由此带出的相关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及积累古诗的兴趣。)

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

乞巧课件模板十三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的第一步,也是成功授课的基础,每位教师都应该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实现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那么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呢?根据您提供的信息,编辑整理了一份实用的“乞巧课件”,希望您能够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会为您提供更多优质的信息!

乞巧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⑴ 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⑵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⑶ 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

⑴ 读准字音:

乞 巧 霄 渡

⑵ 掌握字形。

⑶ 指导书写。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牵、尽

2、知作者,解诗意:

⑴ 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⑵ 根据注视你对查找资料的理解,说说“乞巧”为题有什么含义呢?

⑶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

⑴ 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点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 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第一句:农历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

第二句:牛郎和织女再鹊桥相会。

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⑶ 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

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 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美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⑸ 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当时人们会有哪些心愿吗?

4、悟诗情:

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堤坝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这首诗令我们走进了快乐欢庆的日子。(背诵古诗)

5、说古诗:

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古诗方法

祖国文化没时每刻都在熏陶着我们,从语言文字到传奇的故事都领我们去认识、去解读、驱赶五、去想象,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人间真情。

我们学习古诗药材用一定的方法,读故事、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站想象、悟诗情,掌握这一方法,你们可以更多的学习故事,掌握古诗。

五、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读古诗 乞巧

知作者 林杰(唐)

解诗题 七夕 看

懂诗意 牵牛织女 渡

展想象 家家 望

悟诗情 穿尽 几万

乞巧课件 篇2

一、教材简说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

乞巧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⑴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⑶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从而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采用:

①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②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切入主题

同学们,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三、品读赏析,渐入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

3、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全班齐读

师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环节的设计,我努力通过课堂教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学会交际。】

2、(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

3、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两行诗连起来读。

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三)吟咏千古乞巧名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学生自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向织女乞巧)

(1)人们向织女乞巧什么呢?(心灵手巧)

(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2、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4、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此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能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

5.思考:七夕到了,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此环节的设计,是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学生的情感告白,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6.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7.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

四、拓展延伸,咏叹经典

1、各地过“七夕”节的习俗。

2.交流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诵。在古诗的诵读中,感悟中国的传统节日,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板书设计:乞巧

智巧心灵手巧

幸福

五、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形象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达成了三维目标,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维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自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乞巧课件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乞巧》是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园地上的一首古诗,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民间故事,都是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训练学生有梯度的复述故事,先是简要复述,再详细复述,然后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前两句写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后两句描写的乞巧这一传统习俗,画面丰富,充满了想象空间。这首古诗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主题“民间故事”而选编的,继续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再次夯实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连接经典诵读的文章《迢迢牵牛星》,也是为了继续巩固这一训练点。

说学情: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大概意思是本课的训练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我注重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说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两首古诗词,并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大概意思。

2从古诗词的学习中,继续学习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3在古诗词中, 再次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反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里我运用智慧课堂里的教学模版的转盘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听音乐,来猜一猜是哪一篇民间故事,目的一是考察学生对读过的民间故事的掌握情况,二是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我顺势过渡,民间故事大家都喜欢,许多诗人还把它写进古诗词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中的民间故事,先来学习《乞巧》。

二、新授。

环节一1检查反馈。在学习古诗之前,我还是进行了课前检测,同样运用了智慧课堂上的互动试题,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清楚课堂上我的授课指向。

环节2解乞巧。诗题是一首诗的题眼,因此先让学生理解诗题。

环节 3诵乞巧。播放视频《乞巧》,通过范读,学生自由读,师生承接读、个人展示读等多种形式,让学会在读中感悟诗中所寄托的美好情感。

环节4讲乞巧。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试着用两三句话给大家讲讲这首诗。这里的简单复述是为任务二的创造性复述搭建了一个训练的平台。那么这样的故事大家听着过瘾吗?我问学生,出示任务二,让学生对诗中的某一处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这个是本节课的训练重点也是难点,有了前面的“台阶”,学生再次“添油加醋”。这种梯度式的训练,由简单到复杂,易于学生掌握。最后通过智慧课堂的学科工具让学生把打乱的故诗按照顺序排列好,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背诵,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完。从始至终作为教师的我,努力做到轻轻松松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

环节5两翼教材链接的是《迢迢牵牛星》。落实一课一得,让学生继续练习复述故事。通过视频播放吟诵《迢迢牵牛星》让学生知道读古诗有方法。还可以吟诵,古人有四声法,就是一二声的字读得慢一点、长一点,叫平声;三四声的字读得快一点、短一点,叫仄声。

三.说板书设计。

针对此首古诗的板书设计,我决定用学生的语言来进行组织,一是精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二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通过用学生的语言来组织板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进而领悟诗情。

四.说反思。

乞巧课件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

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5.简介作者.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

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

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

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

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

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2.乞巧方式有哪些呢?谁来跟大家介绍介绍。那乞巧方式这么多,最普遍的方式是什么呢?

3.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

4.透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抓住几万条、尽体会穿的红丝线很多条,抓住家家体会乞巧节的人多)

5.抓住”尽”字谈体会(师介绍织女作理解铺垫)

6.所以哪怕夜深了,她们还是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

7.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渴望幸福……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9.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诗句)

10.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在当时,民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

11.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12.同学们,在这七夕的夜空下,远望浩瀚的银河和半弯月亮,你想对织女乞点什么吗或许下怎样的心愿呢?

13.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心愿都送到诗句当中去吧

五、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1.齐读

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老师这边也有几首,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七、小结

今天这节课不仅仅是激动更是幸福因为我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一节美好的古诗教学课,在古诗和故事的国渡里自由飞翔。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渡故事摇篮,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这方面的古诗和民间故事。在即将下课之前呢,老师还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下课。

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

——《乞巧》教学反思

南靖船场中心小学张淑梅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古诗不正是如此吗?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可见,重视古诗教学意义重大。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众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古诗的单一目的。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下面,我结合《乞巧》一课,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探讨: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

一、紧扣“看”字,想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儿和星空同样澄碧如洗的美妙时刻,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

二、穿过“尽”字,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习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也有的说,我看见了她们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引导学生领悟诗的表达内涵这一环节,我巧妙地拓展课外知识,为后面的理解做铺垫。如,“无数条的红丝线都穿完了,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介绍织女。”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织女是一位聪明、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人,有了这作铺垫,学生马上领悟到,人间的姑娘对月穿针是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拥有“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如果你有一双巧手,那你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没错,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心中的希望,期望,渴望,盼望……这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才出现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样的画面。

四、融入“情”字,诵诗文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宋代大家朱熹也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是啊,“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易唱动听。因此,融入我们的“情”读出我们的味,共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带着我们的喜悦、激动以及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再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听得出他们是将自己的理解给读出来了,他们不仅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这时,再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古诗的意境中美美地诵读古诗,岂不美哉!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了《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可要求学生去找找其他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再读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怡情养性,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从而共同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虽然,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教学课不也可以同样丰富、饱满、生动吗?让我们共同期待——开辟一个崭新的古诗教学天地!

乞巧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

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

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多么可怜呀。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

示范写“乞巧”(板书)

“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

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

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同学正音)

4、提示:每首诗都有它的韵律存在,如果把它的节奏读出来,会更好听

5、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6、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吗?(同音字:宵、霄)

三、研读古诗,感受节日

(一)、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图片出示)

1、师范读。

2、这两个宵,霄意思一样吗?

宝盖头的宵是什么意思? 宵——今宵——今天的晚上

雨字头的霄又是什么意思? 霄——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3、除了意思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写法不同。)

(部首不同——雨来自天空,所以“霄”;“宝盖头”表示屋顶,在屋下看夜晚,就是“宵”。)

4、我们在七夕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

(深蓝色的天空,星星,牛郎和织女)

5、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美丽,美好,神奇)

6、谁能把这种美女的感觉从句子中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二)、学习“牵牛织女渡河桥”

1、看着,看着(生齐读诗句)(渡就是渡过的意思。由三点水和度过的“度”组成。师板书渡字)

2、平时,牛郎和织女是怎么渡的?

(孟郊:古意,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河畔:河边的意思。未:没有。清浅:指银河。

师范读。

3、平时,牛郎,织女是怎么渡的?

他们只有等过了364天,才能在七月初七的这天相会。一年也就这么一天。这一天是多么的(宝贵)这一天,牛郎和织女相会是多么的(高兴)

4、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出相会时的高兴)

生再齐读

(三)、学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他们相会时,不仅牛郎和织女是这么高兴,连人间女子也是非常的高兴的。

请你们读读。人间女子在高高兴兴地乞巧。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上124页的资料袋,划一划重要的信息。(生划重要信息)

乞巧是什么意思?(乞取智巧)

人间女子除了会乞求心灵手以外,还会乞求些什么呢?

2、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名谣。

生自由读

(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姊妹zǐ mèi:姊和妹的合称,现常常用于兄妹和姐妹的统称)

乞巧什么?(乞求心灵手巧)

女子的心愿这么多,一条一个心愿,一条一条,几万条。

穿尽了就是“穿没了”怪不得,诗人说“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还是红丝吗?这分明就是“心愿”。

生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谁家在乞巧呀?(你姓什么?噢,沈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百家姓,万户人。

怪不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这七夕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呀?

(美好)

4、听音乐,蕴感情

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正音、齐读)

(四)、这是多么美好的节日呀,让我们把它收进我们的脑海中吧。像朗读一样把它背下来吧。

(生自由背)

试背。

四、抄写《乞巧》教生字(出示整首古诗,生字用田字格代替)(宵,霄。)

乞巧课件 篇7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浩瀚的夜空……

配乐,师讲述。

板书:乞巧

2.师边写边提示(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起,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再读一遍。)

3.生齐读。

4.同学们你们知道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初读古诗

一读———读准确

1.录音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读、评价。

二读———读节奏。

1.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

2.师生合作读。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意思是不是也相同呢?

那么请大家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这句话,你一定能猜出它们的意思。谁来说?

3.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4.全班齐读

5.师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课件放大两颗星)看碧霄啊看碧霄,……

看碧霄啊看碧霄,那夜空里仿佛出现了?

2.播放牛郎织女的故事。

3.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5.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6.两行诗连起来读。

7.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四)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师: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直留在人们心中,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

2.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师: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智巧

3.(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4.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5.(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6.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7.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8.师指着图:这些古代的女孩子们到底在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什么呢?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9.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10.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三、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乞、巧)

五、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乞巧

智巧

幸福

《乞巧》教学反思

靖城中心草坂小学刘燕玉

《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朝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孩子乐学,爱学,学得轻松愉悦。

一、突破难点,授之以渔

在教学第一句古诗是主要是抓住重点词突破难点。“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只要把握“宵”和“霄”的意思,整句诗的理解就没有了障碍。我安排学生先观察这两个字。让学生从音、形这两方面区别这两个字,让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体会意思,真正达到望文生义。而“碧霄”一词部分学生又比较陌生,我就借助课件演示“碧霄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词义。通过观赏碧霄图把学生带到古诗的意境中,融入七夕节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化难为易

七夕、乞巧节是我们闽南地区的学生比较陌生的节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经典动听的故事讲述,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诗歌中。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学时,我先从介绍牛郎织女星把学生带入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明白七夕节的由来,知道牛郎织女为何要渡河桥?理解“渡河桥”一词。让抽象陌生的词语变得通俗易懂,为下文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融入牛郎织女这种浓浓的情意中。让学生真正体会牛郎织女相聚的不容易,为他们的相见而感到高兴、幸福。而这时再指导朗读,也已水到渠成。

三、抓住重点,拓展升华

这首古诗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明白少女们向织女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但对学生而言这即是重点又是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主要让学生抓住“几万条”、“尽”等词,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出少女们这种追求幸福,乞取智巧的强烈愿望。又通过拓展训练: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这样一来,学生浅显易懂,兴致又高,学习氛围浓。学生回答的内容层出不穷,始料不及。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诗歌不是无情五,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特别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到全班齐读,老师引读,最后到深情诵读。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乞巧课件 篇8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乞巧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⑴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⑶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1、活动导入:

⑴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描写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故事和有关古诗。

⑵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⑶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⑴解诗题:

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⑵知诗人:

教师简介诗人林杰的情况。

⑶明诗意:

①提出学习要求:

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②交流: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③品读鉴赏,积累内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共分三步: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⑷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⑸反馈:

①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②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③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3、体验升华,诵诗句:

⑴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⑵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5、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⑴背诵古诗;

⑵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解诗题:乞巧

知诗人:林杰

明诗意:碧霄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

诵诗句:啧啧称奇感慨

乞巧课件 篇10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乞巧课件 篇11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挂图、卡片

2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乞巧课件 篇12

【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宵”“霄”。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知道吗?

当你听到或读过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后,想说点什么?

引读:一双儿女终于见到妈妈了,读——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这一年难得的一面,读——

人们都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

5、 如果他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可以——

6、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

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8、(音乐起)就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乞巧课件 篇13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 “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首诗想象丰富、浅显易懂,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让人不觉产生了言未尽意无穷的感觉,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体会凝练的语言的发展想象的空间?朗读是最好的策略。本节课将通过设疑读、情景读、想象读、带读等丰富的朗读方式让孩子徜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说到想象,力图抓住牛郎织女相会和家家户户怎样乞巧这两处通过补充资料、借助图画等情景教学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孩子们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体会着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认识“乞、霄、”2个生字。会写“乞、巧、霄、渡”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搜集描写七夕的古诗;了解七夕各地的习俗。

1、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过渡引出课题。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也正因如此,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有了很多风俗活动,因为少女们希望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唐朝大诗人林杰就曾写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课件逐行出示诗两个霄宵注音)表达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愿望。(再出乞巧)诗名就叫《乞巧》,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1、看书资料袋和注释了解什么是乞巧。

2、看字面的意思理解什么是乞巧。

3、写“乞”和“巧”。

4、七夕这一天人们是怎样乞求智巧的呢?读读这首诗。

5、自己学学这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并提出自己的困惑。

1、区别“霄”和“宵”,写“霄”。

2、理解碧霄,朗诵前两句。

3、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怎样乞巧的?读读三、四行。

4、教师补充织女的资料。

5、他们是怎么乞巧的?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想象看到了什么?

6、师点拨想象人们乞巧的场面。诵读后两句。

7、少女们仅仅是乞求智巧吗,你还读出了什么?(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8、体验读。如果你在乞巧节上,你想乞取什么?带着自己美好的愿望读读后两句。

1、情景带读古诗。

2、泱泱中华,悠悠千年,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这里还有另外几首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课件出示另外几首七夕的古诗)

3、乞巧这首诗里面讲到了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从现在开始,大家可以多走进民间故事。看谁读的最多。

4、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请同学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最新乞巧的课件精选5篇


教师需要提前制定每节课的教学课件,这是不可或缺的。编写教案是鼓励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有力工具。笔者在此精心绘制的“乞巧的课件”一文必将呈现给大家一个崭新的视角,或许您会喜爱它,也欢迎分享!

乞巧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导,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关于神话、民间传说的故事图片,学生猜故事。

2、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了解不少民间故事呀!民间故事往往能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愿,今天咱们要学习的29课《古诗两首》就和民间故事有关,我们先学第一首《乞巧》。

3、师板书课题,正音。(两个字都是三声,在读时,第一个字要变成二声。)师教读,生跟读两遍。

4、师:这个“乞”字和那个字长得像?(生汇报,师板书“气、吃”)比较不同之处,引导生书写“乞”字。

5、简介诗人。师: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诗人林杰有哪些了解?(生汇报资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初步诵读,感知诗境美。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多读几遍,直到把诗句读通顺为止。

2、指名读,师评价。

3、借助形声字识记规律,区别辨认“霄、宵”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课件“宵、霄”)它们除了读音相同外,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字的下半部分都是“肖”)“宵”是夜晚的意思。诗中“今宵”是什么意思?是哪一天的夜晚?七夕节是哪一天?你是怎么知道的?“霄”是天空的意思,“碧霄”是什么意思?(深蓝色的天空)

4、指导书写“霄”:这个字是我们要求会写的生字,书写时注意写得上宽下窄。(出示课件)生练写。

5、师生合作读诗句。第一遍: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第二遍: 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6、齐读。让我们一起有节奏的读读这首诗。

7、学生自己有节奏的读一读。

三、互助品读,感受诗情美。

1、阅读资料袋,了解七夕节的风俗。

师过渡: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诗的味道。让我们先来看看课后资料袋,自由读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3、学生默读这首诗,借助资料袋,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习第一、二行诗】

1、指名读第一、二句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2、你们知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故事吗?(指名生讲故事)

3、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师引读: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牛郎都会带着一双儿女来见织女,那是多么激动的时刻呀! 生接读(诗一、二句) 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一家人都会在鹊桥上团聚,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生再读。

5、谁能试着背一背这两行诗。(指名背、男女生背)

6、拓展延伸,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师生齐读)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学习第三、四行诗】

1、师接背三、四行诗句。听了老师的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汇报感受)

预设一:热闹的画面。

①师追问:从哪个词感受到热闹?(家家、尽、几万条)

②师:是呀,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穿完了几万条红线,几万条还可以怎么说?(数不尽、成千上万??)

③指名读,读出感受。

预设二:学生说出了三、四行的诗意。

①师述:是呀,大树下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庭院里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姑娘们还在哪?(生补充)王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李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还有谁家的姑娘?(生补充)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呀?(热闹、高兴、喜庆、团聚??)

②同上

2、师问:为什么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在七夕节的晚上,都对着月亮穿针?(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她们都想乞求心灵手巧,乞求自己有个幸福的生活。师指读题目“乞巧”,相机进行理解。

4、师述:据说织女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锦缎,织的花朵,白如雪,红如火,引来蜜蜂和蝴蝶;织的小鸟活灵活现,孩子们看见就想去捉它。在古代女子们针线活做得好,那可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

5、引读:所以姑娘们为了自己幸福的生活都在七夕节的晚上比着赛着穿红线,这正是——(女生读三、四句诗);她们都期盼着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于是——(男生读三、四句诗)

6、试着背背第三、四行诗

7、拓展延伸,感知乞巧节盛况

师: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道:(课件)

民间《乞巧歌》中也这样唱到(课件)

8、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巧节不仅仅寄托着女子们乞求心灵手巧的心愿,还寄托着更多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仰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生自由说)

9、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愿再来读读这首诗。(配乐齐读)

10、试着背诵全诗。(指名背、同桌背、男女生比赛背)

11、师小结:乞巧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乞巧》就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几首这样的诗。(出示课件:《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29、乞巧

幸福!

穿

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组《古诗两首》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时,我注重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倡导个性化教学,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茗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乞巧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 认识“乞、霄、”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 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 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指名读,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自由读,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①“碧霄”是什么样的呢?②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③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得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

你们羡慕吗?你们羡慕什么啊?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指导朗读。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指导朗读

3、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

乞巧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 、 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 、 理解第一句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

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可以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交流。

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5、听了大家的描述,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联播)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 、 第二句诗句

1、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呢,希望看见什么呢?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3、那你知道牛郎织女渡的是哪一条河吗?天河,是的,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早已化为两颗最亮的星星闪烁在天河的两边。杜甫的《牵牛织女》这样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我们看看他们在天河的哪边?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可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原来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于是诗人写到——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我看到你的脸上充满笑意,你为何这么读?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是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怎忍心打扰?你会——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老人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

五 、 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资料袋。生读。

5、这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欣赏。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终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起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别吗。哦,原来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乞巧的课件(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

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5.简介作者.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

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

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

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

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

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2.乞巧方式有哪些呢?谁来跟大家介绍介绍。那乞巧方式这么多,最普遍的方式是什么呢?

3.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

4.透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抓住几万条、尽体会穿的红丝线很多条,抓住家家体会乞巧节的人多)

5.抓住”尽”字谈体会(师介绍织女作理解铺垫)

6.所以哪怕夜深了,她们还是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

7.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渴望幸福……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9.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诗句)

10.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在当时,民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

11.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12.同学们,在这七夕的夜空下,远望浩瀚的银河和半弯月亮,你想对织女乞点什么吗或许下怎样的心愿呢?

13.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心愿都送到诗句当中去吧

五、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1.齐读

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老师这边也有几首,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七、小结

今天这节课不仅仅是激动更是幸福因为我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一节美好的古诗教学课,在古诗和故事的国渡里自由飞翔。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渡故事摇篮,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这方面的古诗和民间故事。在即将下课之前呢,老师还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下课。

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

——《乞巧》教学反思

南靖船场中心小学张淑梅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古诗不正是如此吗?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可见,重视古诗教学意义重大。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众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古诗的单一目的。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下面,我结合《乞巧》一课,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探讨: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

一、紧扣“看”字,想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儿和星空同样澄碧如洗的美妙时刻,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

二、穿过“尽”字,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习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也有的说,我看见了她们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引导学生领悟诗的表达内涵这一环节,我巧妙地拓展课外知识,为后面的理解做铺垫。如,“无数条的红丝线都穿完了,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介绍织女。”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织女是一位聪明、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人,有了这作铺垫,学生马上领悟到,人间的姑娘对月穿针是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拥有“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如果你有一双巧手,那你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没错,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心中的希望,期望,渴望,盼望……这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才出现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样的画面。

四、融入“情”字,诵诗文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宋代大家朱熹也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是啊,“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易唱动听。因此,融入我们的“情”读出我们的味,共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带着我们的喜悦、激动以及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再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听得出他们是将自己的理解给读出来了,他们不仅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这时,再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古诗的意境中美美地诵读古诗,岂不美哉!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了《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可要求学生去找找其他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再读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怡情养性,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从而共同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虽然,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教学课不也可以同样丰富、饱满、生动吗?让我们共同期待——开辟一个崭新的古诗教学天地!

乞巧的课件(篇5)

教材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三、创设情境,个性解读。

1、自由读古诗,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袋上的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这两幅画面各描绘了什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的时候再提出来解决。

2、交流。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

5、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两幅画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古诗理解的一种体现,不仅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避免了串讲的古板模式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及由此带出的相关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及积累古诗的兴趣。)

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