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野菜作文

摘野菜作文。

摘野菜作文(篇1)

做野菜

假期里的一天,我、邵逸宁和妈妈约好一起去挖野菜小根蒜。我们来到郊外,看到漫山遍野的小根蒜真开心,一定会挖很多的,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满载而归。

回到家,妈妈对我说:今天你挖的野菜你来做,让我们也尝一尝你做的美味。我高兴地说:好!菜的名字是什么呢?小根蒜炒鸡蛋,妈妈说。

妈妈拿来三个鸡蛋磕到碗里后,教我搅拌均匀,我拿着筷子小心地搅拌,生怕把鸡蛋弄到外面。搅拌好后,妈妈教我切菜。我说:切菜还用教?这么简单,我会。说着我拿起菜刀切了起来,切完后妈妈来检查,说:怎么长短不一啊,你看这根还没切。我笑了笑,看来刀功也是需要练的呀。

妈妈点着了火,烧干了锅,放了些油,一会儿油开了就可以放鸡蛋了。我将鸡蛋撒到锅里,看见鸡蛋们在油锅里吐泡泡,我拿起饭铲翻炒鸡蛋炒熟后,妈妈说可以放菜了,我将菜放到锅里后翻炒起来,妈妈帮我陆续加了盐和酱油和花椒粉、鸡精,妈妈告诉我再炒炒就好了。我炒好后装盘端上桌子,说:菜好了,吃饭喽!妈妈在喊我看灶台,我过去一看,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灶台上还躺着几个小根蒜的脑袋呢!

妈妈爸爸表扬我第一次做菜还挺好吃呢!我尝了尝自己做的菜,还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呢!下次我做菜一定不要妈妈帮忙了,我要自己做。

摘野菜作文(篇2)

在这个清明小长假,妈妈、姐姐和我去看望姥姥。吃过午饭,我们懒洋洋晒着太阳,姥姥饶有兴致地说:你们这几天整天呆在家里,太无聊啦,走,咱们挖野菜去!让你们体验一下农村生活!

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我们拿着工具欢快地走到了通往菜地的乡间小路上。远远的,我们看到菜园的地上绿油油的一片,青翠欲滴。飞奔到了菜园,我们兴致勃勃地寻找野菜,可是看着满地的菜,犯了难。这时,妈妈把我和姐姐叫过来说:你们还不知道野菜是什么样的呢!说着,示范着挖出一棵叶子镂空的菜。我们见到了范本,心里顿时就有数了。我发现目标了一棵肥大的野菜!我拿起铲子,用力地挖着,但它似乎脚下生根,怎么也挖不出来,眼看着姐姐和妈妈她们都挖了很多了,我却连一棵也挖不到,我急得满头大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突然,我眼珠一转,心生一计,我把野菜四周的土都挖出去,野菜就成漂浮在云海上的一座孤岛,终于挖到了第一棵野菜,成了我的第一个囊中之物。

有了前面的经验,我的进展就快了很多。我一边挖着野菜,一边用眼角的余光看着四周,寻找下一个目标。经过与妈妈交流,我又认识了很多姿态各异的野菜,名字也是千奇百怪,有的叫兰草帝丁,有的叫麦蒿,有的叫苦菜,车前草

夕阳西斜,微风吹拂着安详的大地,平静而舒缓,我们哼着小曲儿,凯旋归来

摘野菜作文(篇3)

在人世间,如果有人问我最爱吃的东西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野菜!”其实,我也觉得奇怪,人世间山珍海味多的是,我为什么却偏爱吃野菜?但事实上就是这样,无论生活在那艰苦的岁月,还是生活在这衣食无忧的太平盛世,我对野菜总是情有独钟,没有因时光的更替、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记得童年和少年时代,我生活在豫北故乡。那是片极其肥沃的黄土地,一望无际的平原。田野,那夹杂在麦苗垄间而生的面条菜、水萝卜棵是多么的好吃。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和邻居家的孩子们,在放学时或星期天,挎着篮子,拿着小铲,带着小狗,互相打闹着、嬉笑着、追逐着来到了那散发着无限生机的庄稼地里剜野菜,那株株野菜的清香味道,成为我童年和少年时代不可多得的美好回忆。来到新疆以后,在三十多年异乡的生命历程里,我渐渐地发现,这里的野菜竟然比豫北故乡多多了。

前些年,在乌鲁木齐市鲤鱼山的早市上,我见到了新疆的野菜——沙葱。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早市上竟有卖野菜的。当然,已经到不愁吃喝的年代,人们吃野菜或许并不是为了充饥,多半是图个新鲜。但这卖野菜的早市我还是头一回发现。自己心里想,如果想吃,不愁没有地方买。卖沙葱的是位老阿姨,她面前的地上摊了一大堆沙葱,价格却并不贵,她用手抓一小堆放在一边,你如果想要她就用塑料袋给你装上,收一块钱。连续几年,我也着实上鲤鱼山买了几次沙葱,回家煮熟凉拌,过了几次野菜瘾。

其实,对沙葱的认识,远比在鲤鱼山早市上买到还要早,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期,当时我在乌鲁木齐军分区政治部宣传办工作。那年夏天,我同乌鲁木齐市第九小学(少年军校)的师生在南郊永丰乡境内的戈壁滩上搞军事夏令营活动。在和孩子们一起“拉练”横穿戈壁滩时,我发现了戈壁上那一丛丛、一片片的野沙葱,有些还开出了朵朵小白花,经风一吹,四处摇曳,且散发着阵阵清香。我暗暗佩服起来这些野沙葱的精神来,因为,戈壁滩上干旱少雨,砂石地坚硬贫瘠,有的地方盐碱得泛白,而这些沙葱却能顽强地生长,生命力不可谓不强!

再后来,我又认识并喜欢上了新疆的汗菜。起先,我没有吃过汗菜,也不知道汗菜的鲜美味道。那是二十世纪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昔日在南山矿区丰收电厂工作过的同事邢建江联系上了我,非要邀我到他们家附近,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家属院大门对面的一个小饭馆喝两杯。我们两个坐下喝着喝着,点的菜还没有吃完,饭馆伙计从后堂端出来一碟子煮熟了凉拌汗菜,放在我们吃饭的桌子上,说是送给我们的,让我们尝尝,并说如果觉得好吃可以再送几碟!不尝不要紧,这一尝感觉比点的菜还鲜美可口!当然,在这个时候我当然不好意思给同事邢建江说,邢建江却红着眼睛对我说:“每次在这里吃饭老板都赠送,好吃,我还以为你不吃呢?”

非常遗憾,时间不长,这家小饭馆就因城市道路建设加宽而被拆除了,我从此也再没有遇到过吃饭时还免费赠送野汗菜的饭馆,但我从那时却开始起了对野汗菜的迷恋来。

此后,我曾试图到菜市场买些野汗菜,但始终没有发现。我想,可能是野汗菜远比野沙葱要多的多,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多了也就不稀罕了,难怪没有人卖。说实在的,这野汗菜还真是多,只要稍微留神,就会在一些树沟边,绿化带、田地里发现。

前几年在原乌鲁木齐新市区建设局工作时,连续两年和地窝堡乡小地窝堡村的村民开展“认种土地”活动。每次到认种的土地里掰苞米或采摘西红柿,我都要在一些田埂上或渠沟边,拔上满满一塑料袋的汗菜带回家去“解馋”。后来到北区工业园区拍绿化照片,发现一绿化带里有很多生长的野汗菜,曾经和妻子开车过去拔了几次。有时实在不想为吃几口野汗菜而多费周折,于是乎,妻子不止一次从小区院子里的草池里寻拔一把汗菜,在为我做面条时放进去,让我“解馋”。

在新疆,我个人认为,除了沙葱和汗菜以外,分布之广、繁殖之多就要数马齿笕了。马齿笕虽然有点酸,但好吃程度却并不亚于沙葱和汗菜。

去年夏天,我随单位的'几位同事到乌鲁木齐市种苗场参加“绿化技能修剪大赛”,中午休息时,我发现苗木林里,有很多的马齿笕,那棵棵马齿笕,犹如我们故乡的巴根草一样,爬在地上,向着四周围延伸生长,叶片厚实,枝蔓粗壮,虽然有点老了,但还是让人看了眼馋。

我想採些回去,却苦于身边连个放菜的塑料袋也没有。正在为此发愁时,同事卡德尔旦走了过来,他或许猜想到了我的心思,他说:“我也爱吃马齿笕!咱们一起拔,回去分给你一些!”说完,他将我带到路面的一棵树下面,从草丛里拉出来一个编织袋,那里面已经有了一些他事先已经拔了的马齿笕。

卡德尔旦提着编织袋,我随他一起进入苗木林里,在埂边或渠沟里拔马齿笕。午后的天气,苗木林里很是闷热,但我们两人却全然不顾,专拣好的拔,时间不长久便拔了满满的一编织袋马齿笕。

“绿化技能修剪大赛”结束后,卡德尔旦开车到五家渠去了,没有随我们一起回来,我却将那一编织袋马齿笕带到了单位。按照卡迪尔旦的事先嘱咐,一定要将马齿笕分给海热古丽一份儿。来到单位后,我便在楼道上就那一编织袋马齿菜进行分配。我整个将一编织袋马齿笕倒在楼道的瓷砖地面上,用手拨出了三堆,卡德尔旦、海热古丽、我各一堆。

刚分好,办公室的老沈正好从楼道走过,看到我正在分马齿笕。他说:“从哪弄的?”“市种苗场地里!”我说:“你要不要?”他说:“这么好的野菜为啥不要!”于是,我将分好了的三堆又改成了四堆。这时,海热古丽从办公室走出来说:“卡德尔旦到亲戚家去回不来了,他说他的那一份儿不要了,也别给我分多了,我拿一点回去尝尝鲜就行了,你们多分一点!”

此后,我将半编织袋马齿笕提到了家里,连续吃了三天都没有吃完,最后全部在窗台上晒干了。由于这些马齿笕的确有点老,在捡菜时,地板上留下了不少小黑籽,我把这些小黑籽收集到一起,用报纸包裹起来,收藏了起来,计划有朝一日能够在家里窗台上的花盆里试种一下,虽然不知道能否成功,但这却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心愿。

摘野菜作文(篇4)

今天,妈妈们带了我和诚诚一起去田野里,挖野菜。

我们问了对野菜生活环境熟悉的人,他说:“马兰以前河边有,现在很少;荠菜一般田里有。”于是我们赶紧去田边找野菜。

来到田间,我们细细寻找,没有荠菜,没有马兰,没有棉菜,没有一样野菜的踪迹。正当我们垂头丧气的时候,妈妈们大声喊:“快来!快来!这里有新野菜。”“来了!来了!”我一边加快了脚步一边问:“什么新野菜?”我跑到妈妈们跟前,只见阿姨手中拿着一株植物说:“是野苜蓿。”我仔细观察了野苜蓿的长相并记在脑子里,接着我蹲下身子去找野苜蓿,左手抓住野苜蓿的叶子,右手拿着剪刀一剪,咔嚓一声,一株野苜蓿就到了我手里。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放进收获袋,心里满是开心地喜悦。

过了几分钟,妈妈在下面发现了一大片棉菜。棉菜也是野菜。我飞快跑了下来说:“我来帮你,一起挖。”后来我就剪了两朵棉菜,棉菜不好剪,我又跑回去找野苜蓿了。在野草的深处,我找到了马兰,兴奋不已,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其它人不敢相信,反问道:“真的吗?”我坚定地回答:“当然是真的了,快来快来!”大家都围了过来,阿姨说:“只要把马兰的茎剪下来,就可以了。”挖来的野菜,我们都放进了收获袋里,满满的两小袋。

这一次挖野菜真开心,不光可以收获快乐,还可以增长我们在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摘野菜作文(篇5)

在我的心中,父母就是家风。父母的一言一行之流露,一事一物之处置,为子女作表率,这也是百姓家庭培养家风的办法。每逢清明,父母便带上我们兄妹,在这一“气清景明”的节气中,来到祖辈的坟茔上,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呈递思念与敬意。一系列慎终追远的仪式,让“家”作为个体与历史连结,传统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作用再一次凸显。世界上很少有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重视家庭及其文化,这也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丰厚滋养。在传统的社会体系中,以血脉为纽带,以谱序为框架,以家训家规为规范的家族制度承担着社会基石的作用。传统文化认为,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一个人只有在良好家风的教育熏陶下,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