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笔记心得

教学笔记心得。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教学笔记心得”,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教学笔记心得 篇1

这学期阅读了《游戏教学论》后,我感触很深,游戏在幼儿教育占据重要的地位。当人们谈论学前儿童教育时,不可避免地会设计儿童游戏。幼儿游戏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

然而,有了玩具及材料只是给幼儿的游戏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必要条件,并不能完全说明幼儿肯定就能够获得最佳、最理想的发展,因为这里还有教师或其他**等在幼儿游戏时的支持、启发、引导等作用,对玩具和材料的提供也需要控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过去认为有些玩具是4~5岁孩子们才能玩的,实际上2岁多的孩子一样也很喜欢且能玩得很好。所以,老师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在中学里玩耍,在发展中玩耍。

某些玩具不一定只适合某一个年龄段,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教育功能,使这些玩具及游戏材料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我认为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善于打破固有观念,挖掘各种玩具的教育功能,相信孩子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深入发掘玩具的教育作用,使其功效充分地发挥出来。

教学笔记心得 篇2

一、以考代教现象,屡禁不止。

初一阶段就拿》中考作文题去训练学生,路径是出题(一般是中考或中考模考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评语有详略和高下之分)、反馈讲评、二次写作(时有时无)。这种教学过程长期以来被证明是低效的,并且被教育当局禁止。毕竟,这不是写作素养的提高,而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学。

其核心只是题:出题、审题、扣题、评价是否合题。作文指导的过程一旦被抛弃,就意味着写作的坚实基础已经让位给了博功。

可是,不知怎的,就是屡禁不止。在书中,王老师还不止一次地惊呼:这些功利的作法正在摧毁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二、对写作即生活,视而不见。

听说读写,想最重要!这是王先生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可是,作文教学中,多数老师缺的,还是如何让学生去想,即如何引导他们真正去关注生活、体会生活、思考生活。

然后以江苏教育版七年级一册一单元的写作课为例。专题内容是有感而发,教材中给老师和学生的提示文字虽不短,但全是要有感这个说教。在本质上,它只引入了写作知识:

你的感想要源于你自己的生活。然而,当我左顾右盼的时候,我看不到编辑在告诉学生如何关注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甚至发现生活。我们老师中的多数,也不愿自己从材料中去发掘出一点什么,只会照本宣科。

如上所述,有些人甚至不宣布。

我想从这本书中找到王先生的解决办法,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赶上阅读进度。还真被我找到了!如果你不相信,请看这句话:作文的本质是做人,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也是如此

个‘立’人的过程。

一。帮助学生树立思考和写作的意识。

想是什么?我以为当然是思考,是思想。一个不会思考又没有想法的学生,即使能掌握更多更好的写作技巧,也离不开饭

作文教学时,每当看见此类学生不是无话可说,就是套话连篇;不是平庸浅薄,就是言之无物的所谓大作,我都哭笑不得。当然,也非常郁闷。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引导他们评论时事,辨析信息,去伪存真,以公民的姿态看问题——就其成长而言,我以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等一线教师都努力教学生去拥有看世界的眼睛,想世界的头脑,写世界的手,培养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我想他们的心智成长速度,一定是最快的,当然不会放缓,更不可能停滞。

在《问题出在不会思考》一章中,王老师就直指:学生议**写不好,多数情况下不是表达技艺问题,而是不会思考,没有思想。他还强调,质疑精神可以这样培养: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有没有更合理的解说?

这样的观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

接着,他又以学生关心大米多少钱一斤为例,强调他们若去顺藤摸瓜,就有可能了解中国农民,就能对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更具体、形象的认识。而这远比写家事、国事、天下万物的字句更真诚、更有意义。

本书第三辑中所选的几个作文教学课例,也都让我清楚地看到,王老师的作文课堂,是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想深度和广度的过程。

当然,想的问题,不是几堂作文课就能解决的,甚至也不是语文课程所能解决的。在这里,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改革。

能救一个就是一个,能做到哪一步就努力做到哪一步!我相信这句话应该是王小姐坚持不懈、努力工作的动力。

2。邀请同学们一起享受心与手的统一表达。

修辞立其诚。这个诚,我以为首先在于对读者的尊重上。掏出心来,让读者看到真诚。

可是,反观当下的学生作文,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每篇作文的开头,好多学生都喜欢用一组排比句。也许,他们的老师和他们都认为这是一种易学、易用的手段,也是考场上真正的作文经典。毕竟,阅读伊始,三个整齐划

一、像模像样的句子,能让人初次读来有心生舒坦之感。

另一种奇怪的现象是余秋雨文化历史散文与应试考试作文的联姻,孕育了文化散文的奇怪现象。在《提倡简约平易的文风》一文里,王老师指出,考生凭借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一干人就可以风行考场,还屡试不爽。

别的不说,单屈原向我们走来一句,就走出了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走出了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走出了人与路(2006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甚至还走出了怀想天空(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直看得我目瞪口呆。

教学笔记心得 篇3

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有如下几方面策略:一、激发学生兴趣;二、创造教学情境;三、选择教学方法;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有效教学”是一个教学论的概念,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也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以下是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新课程实践中探索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如当前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开放中国才有光明前途。

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史料,增强趣味性。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从他的一幅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说起,学生兴趣盎然。同时,我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合理使用图表、实物。我将《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等相关内容列成简表,让学生通过填表的过程来认识这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语”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讲到必修一《鸦片战争》中的清朝战败的原因,其一是制度腐败问题,由于其政治制度的腐败,清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讲到这里,老师可以引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所说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在鸦片战争前就预言清王朝必然走向灭亡。用这样的言语来表达清王朝的必然走向灭亡不是形象生动得多吗?

讲到必修二专题八《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其中有“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以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这充分说明了欧洲的联合不仅对欧洲经济的发展有利,也对世界和平有利。讲到这里,老师还可以引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某些妙语,孟德斯鸠在反对民族仇杀时,借用了塔西佗所说的:“仇恨在一个自由的民族之中是最危险的。”再联系一下自近代以来法德两国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观点。而二战后法德等国的联合,不正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2](P.7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1](P1-2)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我在讲必修一专题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并同时播放资料“伟人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感受这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来之不易。讲《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关于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历史资料片,使学生就象是一个与会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从而更想通过看书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在课件中穿插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这一悲壮惨烈的历史片段,只见同学们屏住气息、神情凝重:有的同学捏紧拳头、满腔悲愤,有的同学扼腕叹息、泪流满面……师生共同被民族英雄邓世昌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所深深地震撼。总之,这此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一课时,在上课之前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脍炙人口的诗作《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从广播中传出来的那种带有磁性、饱含情感、富有节奏的男中音,以及屏幕上显现出来的中国地图和诗歌内容,一下子把师生们的思绪带进了一个远离祖**亲、游离在外的游子的情感世界中。从而为接下来新课的导入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目前,有些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似乎沾上了“讲授”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1、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学生由表及里思维探索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我在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戊戌变法》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择理由,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取新的认识。

2、巧设开放的气氛使师生平等互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的了。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讲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我设置问题讨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过怎样的发展?你能看出和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走的正确的道路吧!学生接到指令,开始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启发、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时,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作鼓励性点评,让他们获得探讨的快乐。最后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后来,取得长征伟大胜利,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过的正确道路。我点拨: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至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容易知道是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正确的路。师生间的这种平等互动使问题在很轻松的氛围中解答了。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师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我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总之,历史课堂效率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也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发挥,取决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并学会参与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1]陈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历史教学》(12)

施德明、刘燕华编著:激发潜能----中小学生学用心理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教学笔记心得 篇4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学习笔记(一)

具 体 内 容 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是实现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实践联结的路径 。有效教学策略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在计划时间内的目标达成度为取向,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较轻的负担,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有效”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有效促进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老师层面上必须要做到的有:

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 习 感 受 实施有效教学,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它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有待广大教师去挖掘探究。

我们学校是民办类的学生,生源不是太理想,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不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本课题组成员必须思考的重中之重。

文章题目 建构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作者 梁玉秀 刊物名称 网络 学习者:郑春萍 时间:2007.10.12 具 体 内 容 有效教学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有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教学旨在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具体说来,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民展。

第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第三、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第四、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们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学 习 感 受 在历史学科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重视学生的认知,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因此,在教学策略制定之前就应该多考虑目标的制定,根据目标的制定再去安排教学策略的安排,以提高教学效率。

文章题目 课堂提问的艺术 作者 冯东升 刊物名称 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艺术 学习者: 时间:2007.11.16 具 体 内 容 一、提问的重要作用: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提问的错误倾向:有些教师没有掌握提问这一教学手段的实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出现了一些简单化、形式化的错误倾向。

学 习 感 受 随着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目标以来,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已作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家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文章题目 实现有效课堂准备的三个维度 作者 黎奇等 刊物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学习者:郑春萍 时间:2007.12.20 具 体 内 容 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方案编写阶段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写、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方面。

在本篇中,主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注,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课堂教学目标的偏差与纠正策略、教学方案编写的细节与创新、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的瓶颈与突破三个进行阐述。

学 习 感 受 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了解到了新的行动策略,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了解了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的要求及教学方案的编写及教学资源的利用的突破,为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

文章题目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作者 朱汉国等 刊物名称 《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

学习者:郑春萍 时间:200.1.20 具 体 内 容 今天主要学习了朱汉国老师主编的《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中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文章建议我们要完成一个模块教学,又要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目标,可以采取如下方法:GZ85.cOM

一、教师对高中三年要教学的全部历史课程模块提前作出整体规划安排。

二、教师要对即将实施教学的某个历史课程模块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

三、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四、依据课标,制订科学、完善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环节。

学 习 感 受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结构上的突出特征,是以模块――主题单元(专题)式的课程结构取代了以往的线性(通史式)课程结构。随之而改变的由教学的恒定时间模式,代之以模块的时限模式;又由于新历史课程内容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面的方式构建,使高中历史新教材较之以往的旧教材都出现了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于如何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并将努力在实践中不断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提高课堂效率。

文章题目 实现有效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作者 丁裕忠 刊物名称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第1期 学习者:郑春萍 时间:.2.18 具 体 内 容 丁裕中老师在《实现有效教学的几个注意点》文中,阐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四、对问题探究切莫“开放自由”

学 习 感 受 丁裕中老师的这篇文章虽然是讲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关要注意的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也常会遇到,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更好的注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刊物名称 中国教育先锋网 学习者:郑春萍 时间:2008.10.25 具 体 内 容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教学有效性、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笔记心得 篇5

聆听“有效教学”讲座体验

做营销,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分析。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多的化妆品品牌是雅芳,其次是全球化妆品行业巨头宝洁、欧莱雅等。

我们对化妆品的品牌定位,主要是通过了解消费者的认知,提出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主张,然后进行广告营销,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对于销售,我们要了解消费者的情况,比如:性别、年龄、肤质、需求等,然后才有可能把我们的昌平卖给客户。我们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有两个:

第一,这个客户从来没有接触过化妆品,本质上是拒绝你的促销;第二,顾客比你更了解化妆品,把你的产品和你自己的产品做比较。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必须对所有的产品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也就是产品的专业性,提高你的销售水平。其中,个人形象妆容也应引起重视,因为好的形象妆容在销售过程中更有说服力,尤其是喜欢彩妆美妆的销售,其次,热情的服务也很重要。如果客户主动提问和回答,对销售也是有好处的。

对“营销”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总是有好处的。 , 真的很难,但是磨练自己也很难!销售时,我们的态度要冷静,言行得体,要取得客户的信任,就要充满信心,充满活力。其实销售也是一门艺术,要懂得创造艺术,懂得销售的本质!

13级投资理财

最后,小编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见谅。正在创建更多相关文章。希望你经常关注。谢谢您的支持!

教学笔记心得 篇6

为了达到精通,学生首先需要掌握组件技能,然后练习整合这些技能,并知道何时使用他们所学的技能。

作为专家,教师比学生的优势在于知识组织的方式和丰富性。这是教师的优势,但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在组织知识块时,很难将技能分解给学生;其二,教师在授课中常常会无意中省略一些解题的步骤,或者会采取简便方法解题,而学生却不能进行这样的跳跃性思维,从而导致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第三,教师完成复杂任务的效率很高,会低估学生学习或完成相同任务的时间;第四,教师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熟练地传授相关技能,因此他们往往高估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就像一个有经验的汽车司机和一个刚学会开车的新手之间的区别。有经验的司机在驾驶汽车时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在驾驶过程中,很多动作都是潜意识的,不需要特别注意。而新手开车,一定是手脚忙乱,眼睛要同时兼顾前面的道路状况以及车两边的侧镜反馈的周边车辆信息;脚应在油门、制动器和离合器之间来回切换;手要考虑到档位、方向盘等操作,每一个细节都要关注,使驾驶相当复杂,需要集中精力。

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学习达到熟练程度,道理与开车很相似。首先要掌握这方面的关键知识和技能,然后逐以练习,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努力达到自动化程度;最后,你需要知道何时何地适当运用这些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注意到了以上三个环节,但学生仍然达不到熟练程度。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说,学生可能把知识和当初习得这些知识的情境联系的过于紧密,以至于没有想到把它运用到该情境之外,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把它运用到该情境之外。例如,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基本原理和深层结构。

等等。这提醒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对比不同的问题、案例等场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教学笔记心得 篇7

《春联》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掌握春联的节奏和平仄,摇头晃脑地读,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春联用这种方式来诵读。这个切入点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动机引向目的。

感受春联的内容美,教师只要求学生读出一幅幅画面来;感受春联的声律美,教师要求学生能摇头晃脑地读;感受春联的形式美,教师要求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对仗。就这样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了春联。

课文举例说明了春联讲究对仗的特点,但是仅了解书上的几幅春联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体现有效性,要走入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修改诗文和自创春联等环节,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其他文本,引向现实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结合课文中的春联,体会春联的内容美、形式美、声律美。

2、了解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并且会运用春联的特点来改板书,修改诗文,自创对联,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3、激发学生以后主动积累学习对联的兴趣。

1、理解春联对仗的特点: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2、了解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并且会运用春联的特点来改板书,修改诗文,自创对联,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了解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并且会运用春联的特点来改板书,修改诗文,自创对联,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教学笔记心得 篇8

《猜灯谜》课堂教学实录

一、猜谜激趣

【师出示两个较为简单的字谜,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谜语的结构】 师:上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玩猜谜的游戏,好吗?(屏幕出示:出淤泥而不染——打一种植物。)生:是“荷花”。师:为什么? 生:荷花长在淤泥里,但花却是那么洁白,所以是荷花。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猜谜好玩吗?我们继续来猜。(出题:双人走钢丝——打一字)生:是“丛”。丛字上面有两个人,下面的一横就是钢丝。

师:有道理,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们知道一个谜语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吗? 你说对了一大半,其实,一个完整的谜语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题目叫谜面,猜测的范围叫谜目,答案叫谜底。

不知道没关系,老师来告诉你们:谜语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题目叫谜面,猜测的范围叫谜目,答案叫谜底。

二、猜谜悟法

不过,我们要想快速准确地猜谜语,还必须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猜谜方法。【师出示几个有明确方法(有代表性)的谜语。并顺势悟出猜谜语的基本方法】

(一)会意法:

谁能用会意法来猜猜下面这两道题?

1、看时圆,写时方;夏天长,冬天短。(日)

2、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一边怕虫,一边怕水。(秋)

(二)象形法:

谁又能用象形法来猜猜下面的谜语?

1、人人都在横道线。(丛)

2、远看像头牛,近看没有头。(午)

(三)方位法: 我们也来看两道题。

1、岸上(山)——方位法

2、开头

(一)——方位法

(四)排除法:

谁又能用排除法来猜下面的字谜。

1、二山在一道,猜出便错了(击)

2、哥哥一半大,莫作可字猜(奇)

(五)离合法: 请看题!

1、接一半,断一半,接起来,还是断(折)

2、功过各一半(边)

三、灵活运用方法猜字谜

了解了以上五种基本方法,我们就可以开始既快又准地猜谜语了!注意了,看谁既快又准哦!我们来比一比。

【基本题】

三颗疏星映扁舟(心)会意法 重逢。(观)会意法 火烧横山(灵)象形法 才进去就关门(闭)象形法 点心(口)方位法 藏在垃圾堆里(土)方位法 木字多一撇,不做禾字猜(移)排除法 丢掉一撇(去)离合法 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离合法 古代有,现代无。商周有,秦汉无。唐朝有,宋朝无。(口)方位法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你们,下面提高难度,请看题。【难度挑战题】

刘备闻之哭,刘邦闻之笑(翠)会意法 减去二等于四,减去四等于二(园)离合法 还想接受挑战吗?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那徐老师就成全你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古诗猜谜语”。

【故事编谜】

出示谜面:独在异乡为异客。(请打一个成语)

师:同学们,这句话出自哪首诗?大家想想看,应该是什么答案?(学生思考)师:意思是对了。但“异国他乡”不是成语呀!再想想。

(提示)独自一人身在异乡,向周围望望没有一个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究竟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举目无亲”呢? 生:对!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是怎样想到的? 生:这句诗的意思就是:独自一人身在异乡,周围没有亲人,所以就想到了“举目无亲”。

师:这是根据诗句的意思推理出答案。我们接着来猜。出示谜面:白日依山尽。师:要求打一字。

生:是“岁"字。因为诗句的意思是太阳挨着山向下滑,这是夕阳。一个山,一个夕阳,合起来就是“岁”。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这个谜语把一幅画变成了一个字。

通过刚才的猜谜,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是个个好样的!居然,这么多谜语都难不倒你们,接着,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

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来,一位同学边看大屏幕上老师出示的字,边用语言就这个字出一个谜面,另一位同学则根据这位同学出的谜面将字谜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谁想来?

【师生互动,玩汉字游戏】

过程:请一位同学站在黑板面前,老师大屏幕显示一个生字,如“休”“信”“仙”,学生听了同学的简单提示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汉字。

如:一个人,一棵树。(休)人说的话。(信)山里的人。(仙)小结:这叫“拆字释义”。

四、自主制谜,互动猜谜

师:做完了游戏,老师还想让大家分组讨论出谜语,请同学们讨论好后将谜面工工整整地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红纸上,待会儿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五、总结下课

师:(总结)灯谜是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管以后社会如何进化,只要汉字存在,这种富于民族色彩的灯谜文化便将世世代代传播下去。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来一道研究有趣的谜语吧!下课。

教学笔记心得 篇9

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造成了许多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因此,有效的组织教学,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的课堂环境。

1.等学生做好准备再上课。尽管课前也指导过孩子如何做课前准备,但孩子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到上课音乐响了,还有很多孩子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有的孩子甚至还没坐好。这时,不要急着上课,而是要耐心地示范课堂上需要准备的东西,等学生全部准备好,坐端正,再和学生行礼。特别是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要让学生从假期的氛围中适应过来,养成学习习惯,良好的开端会是课堂成功教学的一半!

2.榜样引导,用积极的话“诱惑”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现行课堂环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比如:在看到很多孩子不能管住自己时,我都会这样说:“某某坐得真端正,老师真喜欢!”其他孩子一听,马上也会坐坐好。这句话还能迁移成“某某读得真响亮,听得真认真,真仔细,写得真漂亮,说得真完整等等”我发现孩子都有一种攀比心理,这种话说出来提醒孩子,百试百灵。而有时,孩子为了抢发言,都会发出“恩!恩!我!我!”等声音,这是,我马上说:“我请坐得端正的小朋友回答。”学生马上坐好了。“我请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回答。”学生站起来,会回答得很响亮。

教学笔记心得 篇10

尚伟《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作者[美]加里.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有13章。具体内容如下:1。什么是有效的老师。

2.怎样成为有效的教师,包括关注学生,关注教学目的和课时或单元计划,关注教学策略,关注学习方法,关注课堂管理。3.

教师如何有效地评估学生。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一句话:教学是一门艺术。我甚至觉得在“艺术”前还须加上“精雕细琢”,因为教师要想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有效的教学行为,须关注一切跟教学活动有关的东西,样样都不能忽略,否则,极有可能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作者阐述理论时还举了一些实例帮助理解,但所举例子都是低年级的例子,故对我的教学实践针对性不高,但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尤其是阅读到“提问策略”这一章节时,我根据作者阐述的理论,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有效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无效的行为,于是就写了下面一篇文章。

须教有疑

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组织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回应,然后教师再对这些回应作出反应。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大多数教师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属于有效问题。

何为有效的问题呢?问题是激发学生对所组织材料进行思考和采取行动的工具。有效问题是指学生能够主动组织回答,从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那么如何使教师提出的问题成为教学中的有效问题呢?

首先,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曾在《语文学习》中看到某教师设计的《祝福》简案上,有如下的问题:1、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死设置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那是什么日子?

2、祥林嫂失去丈夫是否不幸?第一个问题只要看了文本的“地球人都知道”,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正常人失去丈夫肯定不幸。这样的提问是简单的,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从而也就很难促进学生思考并深入研读文本。

而且,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根本不会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必要解决。这就是无理问题﹑无效问题。教师提问只是为了提问。甚至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

你知道,问题是支持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工具。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大纲及文本的精彩之处。

有时我们还可以在学生对问题有了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效的方向扩展。这类探询性问题把以前的回答作为阶梯,引发更复杂的回答,并将理解提高到更高的层面,这就意味着把不完整的回答当做下一步更高层次的回答的一部分——而不是当做错误的回答,无形中促使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对于此类查询问题,可以使用以下设置:

“你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你的理由是什么?”“请你说具体些”等等。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上下兼顾。上位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蕴涵着若干个下位性问题。要解决上位性问题必须先解决下位性问题,解决过程是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过程之一,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也是师生互动的触发点。

经过深入的研究,学生可以回到情景问题上来,这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本。如某教师执教《祝福》时一上课就问:“一个人死了,总要有死因。

死亡原因不超过三种:死亡、自杀和他杀。祥林嫂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死了,她的死因是什么?

”学生纷纷选了“他杀”。老师接着又问:“既然是他杀,**是谁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其实该问题就是围绕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所造成的悲剧而设置的。这也就是该堂课的上位性问题,其余的问题都是以它为中心,属下位性问题。

因此,对一个文本的解读教师不需提出很多问题,只须创设若干个上位性问题,以较高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这样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就有了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提问的时机应遵循教学逻辑。什么是教学逻辑,通俗地说,就是老师的教学行为要有道理,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如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文学欣赏的基本规律等等。某教师执教《说“木叶”》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等课文中提到的诗句。

学生虽赏析了诗句,但未能注意到“树、木、叶”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区别和它们对诗人的表情达意有何作用,原因就在于学生还未弄清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意图,就进行语句的推敲甚至质疑性的解读,容易出现“盲人摸象”“一叶障目”的现象,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因此,问题设置的顺序不能排除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整体规律、感性规律、理性规律、理解规律和评价规律。尤其是对于理解或鉴赏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不能只接受我们所期望的答案,要让答案具有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阅读的能力。

但有时我们在提出多重解释问题时,并没有注意遵循教学逻辑,结果恰恰相反。有次我在讲授李商隐的《锦瑟》时,首先把它定位为爱情诗讲授了一节课,最后问学生:“这首诗是多元解读的典型作品,除了解读为一首爱情诗外,你们还有哪些不同的解读呢?

”结果是,学生要么回答不出,要么重复我所讲的爱情诗。这么好的发散性问题为什么变成了无效问题呢?原因是,有时我们教师总是喜欢先下一个结论或整节课都是一种定向阅读,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堵死了,学生已在无形之中就接受了你的结论,就很难有多元解读了。

因此,提出多元解读的问题一定要注意提出的时机。

当然,除了上述方面,我们在提出问题时,也要注意问题是否过于复杂、模棱两可或是可以被双重理解;注意后续问题应是前面问题的小小扩展,否则,一步跨得太大,看起来更像一个全新的问题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望而却步等等。

教学笔记心得 篇11

读了孙建峰老师的《发现语文——孙建锋的享受对话教学》后,有很多感受和收获。在这本书中,孙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向我们解释了一些在语文教学中的建议和思考。

“有人说,逐鹿的猎人,眼里只有鹿;捕鱼的渔夫,眼里只有鱼。他们永远看不到真正的山水!在我看来,纯粹应试教育下的人眼里只有分数,没有生命。他们永远不会喜欢现实生活中的对话。

”这是孙老师的对语文教学,对生命的另一种高度的阐述。我认为对我们的老师来说,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本我对对话教学不是很了解,读了这本书后,我对对话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话语,而是师生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以前,我上课,自己尽量少说或者不说,总是想方设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生怕自己说多了而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却没有想到这使自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语文教学和实践工作中,我一直认为,“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敦促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和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

人生意味着对话。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课文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标准的阐述,让我们明白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其中,重点是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对话教学,这一过程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培养、相互促进的大美氛围。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那种认知与被认知、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被解构,一种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共享双赢的格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倾听,敞开心扉,真诚肯定,相互欣赏,相互接受。

备课时,我们可以与作者“对话”、与原著“对话”、与教材“对话”、与教材中的人物“对话”。对话教学并非绝尘而来、横空出世,它是相对独白教学的一场深刻革命。独白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是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的。

而对话教学,“对话者”带着自己的心灵和探寻,带着疑问和惶惑,带着尊敬和自我尊敬,倾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别人,也可以了解自己。

学生毕竟是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缺乏导致了他们认为很“到位”的体会,其实还与真正的“味”有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分享、合作、反馈等对话环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教师应该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为宽阔的思路更丰富的选择,鼓励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从而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领路、护航。但是,学生更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的意识不会依附于某个**而存在,他们的思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趋成熟的,对话就让我们的距离更加接近。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孙老师的这本《享受对话教学》,我才真正懂得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的。在教学中享受对话意味着享受一种朴素有趣的对话艺术。让我们敞开心扉,让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课堂,让对话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精彩。

教学笔记心得 篇12

李镇西老师的文字总是有着诗人般的气质,即使写的是教育类文章也写得是文采飞扬,令人在聆听教学教法的同时也深深折服于其中文字的魅力。

站在岗位上不觉已近两年,这一路走来,我只担心课堂上不好,学生不听话,以及成绩不达标。所以,我使用各种“手段”来建立老师的威严,为此我经常铁着面孔来训斥孩子,而我心里明白——这不过是一群处于一个如花年纪的孩子们!于是,在做“泼妇”的同时又是从心底里懊悔,是不是自己做错了?

李镇西先生在书中提出的理论令人钦佩。

“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这句话如同雷声震彻我这个一直苦苦照优秀老师画自己形象的人。确实,在入职以来,我就刻意去看其他老师是怎么上课、怎么控制课堂,然后私下里就依葫芦画瓢。

但是,不知为何,同样的话、同样的上课、同样的技巧,在不同老师那里结果是不一样的。自然,我照搬其他老师的“花招”在我们班同学面前大多败下阵来。而今谛听李镇西老师的言语,突然领悟到:

别人的话和别人的方式只是合自己,这不一定适合我。正所谓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正是此理。

思想来自内心。要想有一个好的想法,你必须有一个好的创造力。这对老师如此,对学生亦是如此。回想在应试教育程度很高的时代下,如同电影大屏幕回放的正是学生的创造力被老师一点点扼杀的悲惨场景!!

这是我们当下必须要注意的。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伴随思想创新,这种思想创新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上课要有创新,而且要带动学生的创造性;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内外表现出思想性、创新性和洞察力。要达到这个水平并不容易。

毕竟,应试教育仍是一个无奈的事实,学校教师只能在缝隙中向素质教育寻求一些安慰。然而,态度决定高度,思想决定一切。交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教会他们如何思想,如何创新!

现在教室里的学生听了很长时间都不会说话,这是在长期的学习环境中创造的。要想让学生学会思考,就要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说、去表演、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享受知识和思想的盛宴。

碰撞能产生火花,这种火花是创新思维!这是我在以后的课上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