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具有数学的意识。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看图)运苹果的车有( )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 )辆,是哪几辆?

茄子: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豆角: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萝卜:我的右边有5棵苹果树。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 )棵。苹果一共有( )筐,梨一共有( )筐。

树上有( )只鸟,又飞来( )只,一共有( )只。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组和班级里交流。

(一)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8-69页。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 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 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分别有几只呢?我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作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一张相应的动物头像摆在课桌上,看……

师:有的小朋友说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小朋友说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请小朋友讨论一下,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师:小朋友们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这样帮他统计一下吗?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四棵“神奇果树”张贴在两旁的墙壁上)看,在这棵神奇果树上结满了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下次大象请小朋友做客一定要多准备些xx。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组是冠军呢?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钟表面,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和竞争意识。

4、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面、小黑板、手表、闹钟、电子表、手机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4、 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

三、 依托经验,认识整时刻

1、 认识整时刻数。了解怎样的时刻为整时数。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 电脑演示整时数的练习。

1、 认识了整时数,再来认识一下大约几时。了解怎样的情况为大约几时。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 电脑演示大约几时的练习。

2、 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3、 观察土,了解图意。

4、 你还有什么问题?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请你设计一个钟表,送给时间老人。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①9+3=

9+7=

9+4=

9+6=

②9+9=

9+2=

9+5=

9+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9+()=12

9+()=13

②9+()=14

9+()=15

③9+()=16

9+()=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 让学生体会平面与曲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1、 小猴和小狗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奔跑。小猪和小熊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圆柱和球奔跑。

1、 猜测:如果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些物体滚的快呢?

2、 提出活动要求,请一小组示范,强调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

4、 交流验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1、示范摸;2、同桌互摸;3、组织评价。

1、提出要求;2、学生互编互猜;3、师生评出最佳谜面。

1、 提出问题;

在搭的基础上数一数。左边两图中只含有正方体,容易数;右边一图中含有四种形体,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输出四种形体各用了几个,数好一种填一种。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2、3、4、5的分与合。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数2、3、4、5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今天小明带来了几个桃子和两个盘子,他要分给我们几个最听话的小朋友,但他看到我们这么多听话的小朋友不知道该怎样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2、 教学4的组成,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

(1) 让学生把4个桃(可以用4个圆片代替)放在两个盘子里,交流各人的放法,出现多种放法。

(2) ;带领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分法抽象出4的一种组成,再让学生在小组里按照这样思考,从其他几种分法抽象出4的其他几种组成。

(3) 让学生观察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多种放法,数4分成两部分也有多种分法,体会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

(4) 引导学生对应着4的每种分法,认识几和几合成4。悟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也就是几和几合起来是4,感受分与合的思想及其辨证统一。

(5) 可以用对口令等形式,进行必要的练习。

1、 组织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来学习5的组成。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试一试”,从活动中得到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5。教学重点放在把5朵花分成两堆后,从一种分法抽象出数5的两种组成,从5分成几和几能知道几和几合成5。

2、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重视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4、5的分与合,同学们掌握了(通过实物学习数的组成,从数的一种组成能联想出另一种组成等)方法,今天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6-9的组成。

2、 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有序地分”。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看教材中的插图并按插图动手操作。如:把6个气球分在两个手里,书上画了几幅图?为什么只画三幅?从每幅图里得到6的组成?虚线框里的组成和框左的组成有什么联系?第一组与第二组有什么联系?第二组与第三组呢?

3、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交流,学生能够在学习6的组成中学会有序的操作和有序的记忆。

1、“试一试”的学习。

7的分与合让学生一边分圆片,一边想数的组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再组织交流。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序地进行,能不能从7的一种组成在虚线框里写出相应的另一种组成。

在7的分与合都找到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记住这些组成,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引到“有序”和“联想”上。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分,避免重复和遗漏,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掌握7的组成。

2、“想想做做”要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以对口令等形式巩固已学的数组成。在学习8和9的组成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

第7、8题都是巩固8和9的组成的练习。练习以后,可以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能记住8和9的组成。对学生说的方法要尽量肯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10的分与合。

1、 教学10的组成, 可以先让学生有序地给珠子涂颜色,再根据每串涂色的结果,有条理地说一说10的组成,并从组成的一种说法,联想出另一种说法。

2、 涂色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串已涂了一个红色,思考第二串应涂几个红色,第三、四、五串又应涂几个红色,应从哪边涂起。然后独立有序地涂色,并按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再联想相应的另一种说法,完整地认识10的组成。

3、 通过图中的涂色过程,你还能想到什么?

1、 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巩固10的组成,体会分与合的思路。让学生用不同的话叙述10的组成,如10可以分成9和1、10去掉9是1、9和1合起来是10 、9和1组成10等等。

前面我们已经2--10的分与合,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数的游戏。

1、 看图提问:把蘑菇放在2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5可以分成几和几?6呢?7呢?

2、 蚂蚁公园建了一些房子,要分给蚂蚁娃娃们住,可他们不知道哪两个能住在一起,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看图游戏)

3、 卡片游戏:一个小朋友拿一张卡片,其他小朋友拿出两张卡片上的数能合成那张卡片上的数。

4、 练习有序:先让学生弄清楚叶子的生长顺序,然后再让学生在叶片上填上数。

5、 猜一猜:练习数的组成。游戏时,分两人或三、四人一组,一人心里想好7的一种组成,另一人或两、三人猜,直到猜对为止。还可以猜其他数的组成。

6、 填数练习。这题最后填写的“7”的组成,答案很多,要注意发现、鼓励说的完整、有条理的学生。

7、 拼一拼。这一题既可以看着图形找哪两块能拼成一个长方体,也可以从数的组成想。如3和(5)合成8,所以3块要与5块拼。教学中可以把两种思考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 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1、 谈话导入、2、复习。3、小结并揭题。

二、 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 教学例1。

(1) 教师出示小天使带来的喇叭图,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并列出算式8 + 7 =。

(2) 学生围绕8加7等于多少,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3) 学生讨论后指名小组回答,教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

提问:你们会用刚才这些方法来计算8+9=( )吗?安排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再指名回答。

3、 “想想做做”

(1)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先与组员讨论,填写空格,再进行组际交流。

(2) 小组活动。

(3) 组际交流,学生评价。

1、 谈话引入。

2、 说明游戏规则,并设置奖励机制(“智慧星”)。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意思。

2、 分一分,帮助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

3、 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 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5、 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6、 感知认识:(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1、“想想做做”第1题。

(1) 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 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8

1.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2.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数学思维。.

1.第1题。(1)出示第1小题,两图根据算式中的一个数,说说意义。

2.第2题。(1)出示第1小题,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图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交流后列出算式。

4.第5题,读题,数一数,填一填。提出要求:数的时候要特别认真,不要数错了。

5.第6题。独立想一想,说一说每道算式是怎么填空的,为什么这样填。

6.第7题。看图,让学生先把整个图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人,分别在做什么?)然后根据要求,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计算。

三、布置作业:第1题第2小题,第2题第2小题。第4题,独立做在书上。

1.情景教学说明连加连减的意义.2.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000 把5和3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这是几个数相加.

根据学生回答,得出连加.

这里的连加是几个数相加.

1.43页第1题.

(1)引导学生摆小棒.

(2)用这种方法看算式,在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

Gz85.Com小编推荐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教案课件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工具,因此在编写教案时,教师们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教案可以应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写好教案课件,是否有一些好的范文可以借鉴呢?在这篇“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中,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整理了更深入和专业的参考和建议!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1】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人民币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教材以学生的购物经验和已经学习的关于加、减计算和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为基础,分为两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让学生在提供的购物情境中收集信息,回答几个问题;第二部分让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活动,经历购物过程,积累购物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1.情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的好朋友小叮当最开心的日子,因为他的叮当百货商店正式开门迎客,来,让我们一起去瞧瞧。(课件演示:小叮当站在店里高兴地接待顾客,身后是许多的商品。)

[评:由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愉快的画面将学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购物情境中。]

2.提出、解决问题。

谈话:这里有这么多商品,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价钱。

指名口述柜台上各种物品的价钱。

课件演示,引出下列问题:

(1)唐老鸭:小叮当,我想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铅笔盒。

提问:谁能帮助小叮当想想要收多少钱呀?指名回答。

(2)加菲猫:小叮当,我要买一本字典和一个书包,可我今天带的都是十元人民币,我大约要付几十元?

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大约要付50元钱的?

引导学生根据这个问题提同样问题并请同桌同学进行解答。

(3)白雪公主:小叮当,我就带了30元钱,我想买一个小熊猫和一个布娃娃,够不够?学生思考后回答,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谁能像白雪公主这样提个同样的问题让大家动脑思考一下?

分组活动,提问题并解答。

(4)海尔兄弟:小叮当,我们有50元钱,买货架上的物品,最多能买几件?

谈话:我看,这是聪明的海尔兄弟故意要考考小叮当,同学们,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帮小叮当解答这个问题,好吗?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

提问:谁还能像他俩一样,根据这些物品的价格提几个小问题吗?

学生自己提问题,然后教师再请学生解答。

[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解决购物时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编制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情感,为后面学生购物活动做好铺垫。]

二、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

1.进行分工。

谈话:刚才同学们帮助小叮当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现在小叮当想请一些同学到他店中当小售货员,帮他卖货,谁想试试?

教师将学生分成售货员和顾客,并为售货员佩带上标志。

2.明确购物程序。

谈话:刚才我们看了一些小伙伴是怎样购物的,想想我们在购物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办?

3.学生进行活动。

学生到课前准备好的玩具柜台、学习用品柜台、日常用品柜台进行购物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到活动中,整个活动要体现出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和小伙伴或老师商量、讨论。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同时引导顾客向售货员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帮助售货员向顾客提一些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4.汇报讨论。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1)教师先请几位学生汇报一下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2)请几位顾客进行汇报:你原来有多少钱?买了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让同学判断算得对吗?

(3)请小售货员汇报结果:一共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

[评:创设分柜台购物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学会与人合作,体验交易的过程,同时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自然、融洽,通过汇报,使学生深深地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对学习的好奇心,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活动总结

谈话:今天小叮当百货商店可真是生意兴隆。听听小叮当说些什么?

课件演示小叮当的话:谢谢大家,通过今天发生的事,使我懂得以后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好学好问,这样再也不会被别人提出的问题难倒,你们说对吗?

提问:现在谁想说说自己今天都有哪些收获?

通过学生发言,教师做简短总结:今天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中,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和找到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实践作业

谈话:今天我们进行了有趣的购物活动,回家以后,请大家运用学到的知识和爸爸妈妈

一起去商场购物,好吗?

[评: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再一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乐趣。]

[总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注重合作,师生互动。

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讨论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通过师生互助也顺利完成,达到教学目标。

2.问题巧妙,由浅入深。

教师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易到难巧妙自然地过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解答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发挥最佳效果。

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以生动的卡通形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寓教于乐。

总之,整堂课以购物活动为主线,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充分体现了教师崭新的教学理念。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科书第70页的内容,练习十的第1、2题。

3.猜一猜。

出示图片:

苹果树上结了10个苹果,我用纸盖住了一部分,请你们猜一猜,我用纸盖住了几个苹果?(6个)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学生可能答出:4和6组成10;10可以分成4和6;4加6等于10;10减4等于6;根据苹果树的样子推测大概是6个苹果)

教师评价:你们都很聪明,能用学过的知识猜对用纸盖住的苹果的个数。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1.教学铅笔图。

出示例题插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汇报)看着这幅图,你能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汇报:盒子里放了7枝笔;如果把盒子放满,可以放10枝笔;盒子里少放了3枝笔;盒子里原来可能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7枝等)

根据这幅图,谁能编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学生汇报:1.盒子里原来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几枝?2.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是几枝笔?3.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就是10枝笔吗?)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盒子里已经放了7枝笔(板书:7),还要放几枝,题里告诉了吗?(没有)我们把没有告诉的、不知道的数叫“未知数”。“未知数”可以用小括号来表示,谁会写小括号?(学生汇报,全班书空)已经放的7枝笔和还要放的枝数合起来是10枝,谁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7+( )=10)这个算式怎么读?(学生汇报:7加几等于10)

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学生分组讨论: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7再添上3就是10,所以括号里填3;7和3组成10,所以括号里填3;7加3等于10,所以括号里填3;10减7等于3,所以括号里填3;盒子里空了3个位置,所以我就知道括号里填3等。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同学们很快就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1.谈话: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提早就准备好了蛋糕和水壶。

2.带上蛋糕和水壶,请同学们按票乘车(出示汽车图)。

3.森林公园到了,这里的花儿太漂亮了,可惜的是,每朵花少了一片叶子。请同学们给每朵花再选一片叶子,使两片叶子上的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如“猜一猜”和“填7+()=10”时就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

3.注重习题的开放性。

数学开放题是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课中,准备练习、例题以及练习题的解题方法都注重了开放性。尤其是“花朵配叶子”的游戏,不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较好体现了《标准》中适当安排有多余条件的题目的精神。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认识整万数和掌握万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认识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

2、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以及有关的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3、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末尾、其它数位有关0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搭桥铺路。

出示反映今年春节黄金周太姥山旅游情况的数据信息。

1、今年春节,仅大年初一太姥山接待游客达9000多人次。

2、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共有4603辆车辆进入景区,其中浙江车辆有20xx辆。

学生读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有关0的读法:末尾的0都不读,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认、读不含0的数。

(出示情境图)

(1)师:今年五一小长假,尽管受到雷雨天气影响,我市旅游依然火爆,据统计,三天来,我市实现旅游收入约这么多元。(课件出示计数器和数据39560000)

(全班读)(课件出示读法)。

师:这四个0在什么级上?3956在?(万级上)

师:万级上的3956是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出示:3956个万)

(2)数据3956.(出示空的计数器)

师:如果把这些珠子拨到个级上,这个数是多少?(出示3956)

师:个级上3956表示什么意思?(课件:3956个一)

(3)说数的组成。(课件演示合并两个计数器成39563956)

师:(课件演示合并两个计数器)组成的这个数谁会读?

师:谁发现了我们刚才是怎样读这个数的?

(4)区分个级数和万级数读法的异同。

师:谁发现我们在读个级数和万级数时有什么不同呢?(多了个万字)

(5)读的顺序。

师:我们读这个数时,是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写方法。(出示课题:认数)

3、教学认、读含0的数。

(1)强调每级。

师:同学们,在这巨额的旅游收入中,其中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门票收入大约是这么多元(在计数器上出示算珠3205000)

师:请个同学帮忙摆这个数?

师:再请个同学给这个大数分分级?

师:你能看出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指名说组成)?

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

师:我知道这3个0在末尾,末尾的0不读,(指着板书说),而320这个0怎么也不读?它在万级的什么位上?(万级末尾的0不读,)

(板书每级。)

生齐读。

(2)万级数中间0的读法。

师:老师来变个小戏法,给数字搬搬家,大家认真看,老师把哪些数字搬家了?(交换数字卡片,成:3025000)(拿走计数器)

师:哪里变了?

师:你会读吗?请你读。

师:前面这个0不是不读吗?现在怎么要读了?

师:看来万级数中间0的读法和万以内数中间0的读法是一样的。中间的0要读。

生齐读。

(3)刻画其它数位,突破连续0的读法。

师:我们再来给0搬搬家,认真看,这次又是哪些地方搬家了?(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位置,成:3020005)

师:哪里变了?

(多请几名读)

教师遮住万级,问:我们来看看这些0都是在个级的中间吗?这个0是在个级中间吗?(是)也就是不在末尾要读零,这个0呢?(是)不在末尾要读零。这个0也是在个级中间吗?(个级的前面)

师:这个位置虽然很特别,但是我们发现它与中间的0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0都不在末尾。为了方便,像这样,凡是不在每级末尾的0,就叫做其它数位的0,(指着数字3020008中其它数位的0,让学生说,强化其它数位的0的认识。)要读出0.(板书:其他数位)

全班读?(多请几名读)

教师快速交换数字卡片成:3020xx0,3020800生齐读。

师:刚才这几个数的其他数位上0的个数都不同,为什么你们都只读一个0.

师:这就是含有万级和个级数有关0的读法。

师:它和咱们以前学的知识差不多。会读了吗?全班读。

(4)加强0的读法练习。

问:谁也能做小老师,改变0的位置考考大家?

如:学生出示30000280。

师:你想请谁读?他读对了吗?他读出了几个0,请你指出来。追问:后面0要读吗?为什么?(末尾的0不读)

快速交换几个学生读。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数,都是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板书: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4、教学写数。

师:随着福鼎旅游业的发展,其它产业产量也随之提高。

(1)八千六百万四千。

师、福鼎是中国最大的化油器生产基地,占全国化油器产业的半壁江山,20xx年化油器的产量是八千六百万四千台。

师:它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如果我请2名同学合作写这个数,你觉得应该怎样分工?

生写。

(2)四百零二万零七。

师:福鼎也是中国最大的白茶产区和出口基地,20xx年福鼎白茶的年产量达4020007千克。

师:它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生写万级,师写个级成:40207.

生1:7要写在个位上。

生2质疑:中间添2个0。

师:为什么要添2个0,

问:我们在写数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要分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要写0占位。)

师:我们读数时是先读万级,再读个级,那写数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读数练习。

师:同学们真聪明,做为福鼎的小主人,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福鼎的其它信息吧?

(1)福鼎白琳玄武岩的储量为38029000立方米;

(2)20xx年福鼎水产品总产量达210300万吨。

师:看到大数目,要想读得准,读得快,咱们可以在心里给它们分分级。

2、写数练习。

请你拿出练习纸,把看到的数据记录下来。想一想,写数前我们应该先观察什么?

课件:福鼎市20xx年人口普查总计五十八万一千三百二十三人;581323

全市耕地面积二万零九十公顷;20xx0

海水可养殖面积九千一百零七万八千公顷。91078000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电脑核对,课件预设2090,让学生找错误。

四、游戏。

1、游戏。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学得真认真,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玩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小卡片。首先观察一下你卡片上的数有什么特点?数一数有几个5和几个0?

下面与你的同桌相互轻声读一读,看看你读出了几个0.

师:我们来看屏幕,我们把上面不停滚动的编码看作我们今天学的数,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手中的数与电脑上显示的数一样,说明你是今天的幸运之星。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礼物。

第1次:教师抽奖。55005500。

大家欢迎第一位幸运之星上来领礼物。。

第2次:学生喊开始与停。50055500。

师:他读对了吗?

2、听令就坐。

师:还想玩吗?请再次将你手中的数读一读,看看你读了几个0,记在心中。

师:好了吗?请问你读出了几个0,你呢?全体起立,现在我们改变游戏规则,听口令坐下,看谁反应快?手中的数一个0也不读的请坐下,同桌看看他坐对了吗?

师:只读一个0的请坐下,举起手中的数,让大家检查一下坐对了没有。

师:读2个0的请坐下,自己再读一遍,看看坐对了吗?

从剩下站着的小朋友中抽一个,问:你是读几个0的?

师:你能想象出这四个0分别在哪些数位上吗?自己动笔先写一写。(请读出3个0的坐下。)

师:谁来摆一摆这两个数。

师:要想读出三个0,咱们得把3个0或四个0放在什么位置?

师:孩子们真棒,不仅会读会写大数目,而且会创造大数目,

师:今天认识的这些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在生活中也是经常能看到的。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课后去观察,收集咱们身边的数吧。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4】

分一分教学简单的分类活动。分类是把研究对象按某种标准分成几部分。按照某一标准,凡分在同一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点;凡分在不同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异点。分类和比较是相随相伴的,分类离不开比较,分类能促进比较。所以,教材在比一比之后及时安排分一分的教学。分类也是认识事物、现象本质特征的思维方法,没有分类就没有整体与部分,就没有加减乘除;没有分类就无法研究几何形体,也无法进行统计。

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1.例题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分类的思想。

例题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其中的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并思考这样摆放的好处,从中初步体会什么是分类、为什么分类和怎样分类。尽管教学中不出现分类这个词语,也能实现这种数学思想的教学目的。

例题的教学要通过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首先看到图中把玩具、书、食品分别放在三个柜上。而且在玩具中,把两种车放在最上面一层,盒装的其他玩具放在另两层;在书中,童话、数学书、英语书是分开放的;饼干、油、面粉三种食品也是各摆一层。然后体会为什么这样摆放,对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有什么好处的交流,要充分一点。

2.想想做做是有层次地安排的。

想想做做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从分类的标准惟一或多样、分成两类或三类两个方面有层次地安排。前两道题的分类标准都是惟一的,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体会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惟一的。第1题的标准是题目中明确告诉学生的在水中生活,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准确理解能在水中生活的意思。狗虽然会游水,但不在水中生活;青蛙虽然经常在岸上,它能在水中生活。二是如果有学生不认识的动物,应该告诉他们。三是圈出有关的动物并校对后,还要让学生说说11个动物分成几部分,是按什么分的;其中一部分动物怎样,另一部分怎样,从而体会分类。第2题分一分的标准是通过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加以提示的。先让学生逐一说说名称和用途,各在哪里行驶,然后思考应该按什么分,分几部分,哪几部分。在分的时候,可以画不同的记号。如陆地上行驶的车辆下面都画,水上行驶的船只下面画○,天空飞行的飞机下面画△。第3题学生可以按形状或者颜色把树叶分成三类,体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第4题的分类标准是开放的,让学生确定,进一步体会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多样的。可以按性别分,可以按衣服颜色分,还可以按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分第5题引导学生以分类的思想整理书包和房间,既培养良好的习惯,又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5】

教材分析:在本节课的教材设计中,主要是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的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有多种方法.

学情分析:因为我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 ,以前没有多少基础 ,虽然训练一个学年,但是还是不令人十分满意 。因此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带着“想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小组交流,集中小组中不同的解法。然后再全班以组进行汇报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的训练意识:观察、比较、独立思考、操作、交流,知识、方法并进。

(打开学具袋,使用与挂图配套的图形进行比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不规则图形。)

提问:想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

(2)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不出来怎么办?

(3)可能有部分学生能通过不同方法得到图形面积。

自我注意:教材中把方格纸作为载体,呈现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借助方格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是为了学习没有格时怎样求图形面积做准备。

①4.5 ②6 ③4.5 ④9 ⑤6 ⑥6 ⑦9 ⑧12 ⑨4.5 ⑩10.5(11)15 (12)15(13)15

(3)在小组活动之后,同学进行交流方法 。(主要是互相交流经验,)

1=3 2=5=6 5+6=8 1+3=4=7 9+10=11=12=13

个人注意:学生归纳整理出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的方法。然后再全班以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个组说后其它组补充,能边汇报边展示,汇报时可以是组内成员合作进行

我应该预设可能的汇报结果:即我的教案中的几种都要心中有数,但此时学生可能只能汇报出书上提示的几种。这时学生汇报有几种就引导大家总结出几种,不必把每种都总结出来评价应根据汇报的情况随机进行。

(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选择不同的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并通过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掌握一些比较的方法。)

1、你们能用自己归纳出来的方法判断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与图(一)一样大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个人注意: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没这类方法,这时应引导归纳并补上。主要需要学生去体会图形变化面积没变,为什么面积没变就需要分割平移?去证明体会是目的,而是体会图形变化面积没变=等积变形。渗透一种数学思想 ,为今后学习面积公式推导打基础,还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不用给学生概念,会意就行了,只要教师自己明白就行,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以后的面积计算作铺垫 。

2、你认为下面的哪个图形补上去就能使这个图形变得完整?为什么?

3、同学们用心想想:如果下面的方格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一平方厘米,你能画出三个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不同图形吗?

用你们手中的方格纸试一试。

(巡视检查并且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完成的情况,巡视的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2)全班交流---

个人注意:我觉得画图型的这道题比较重要,如果学生画的比较简单,我可以提示一下。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画出来的图形不用分类,只是鼓励学生尽量画出矩形以外的其它图形就行,目的是体会等积变形 。

4、拿出学具袋里两个图形,请你试一试它们可以拼成下面的哪个图形?

能力升华: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是否发现了哪些有数学思考价值的东西呢?

学生归纳: 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或者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比如装修中,地板或墙壁的图案,很多都是用的等积变形而构成的,把这道变成与生活接近的,让学生去当设计师。(此环节视情况而定)

个人注意:学生操作时应下到组里,指导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多数人出现的问题集体解决,个别的当场解决 ,并且不一定要老师解决,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决,尽量让学生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6】

教学内容;国标本第三册4、5、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情

多媒体出示情境,小朋友们,这是我们美丽校园的一角,图上都有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预设说出:校园的一角,有一张石桌,两张石登,边上还有一盏路灯,两棵树,一棵苹果树,一棵梨树有两个小朋友在跳绳,两个小朋友在滑滑梯。

小朋友在这美丽校园的一角,还蕴藏着数学知识呢!

二、自主探究,体会方法

1、比长短

出示小朋友跳绳图,仔细观察,哪根绳子长?长的画钩。

交流,你认为哪根绳子长?你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绳子的一端对齐(出示画面)

总结:原来比较物体的长短时可以把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在比。

2、比高矮

出示滑滑梯图,提问,哪个人比较高?

交流:预设:前面的小朋友高

后面的小朋友高

一样高

怎么会有这么多答案?这样比公平吗?怎样比才公平?

让他们站在地面上比(出示画面)

这样一下子就看出谁高谁矮了。

总结:比较物体的高矮,要让人站在同一地面上比。

3、比轻重

出示石榴和柿子,让一位学生用手掂一掂,提问:石榴和柿子哪个重?

怎样一下子知道谁重谁轻呢?我们可以把他们放到天平上比。

出示天平比较图,介绍天平。比较谁重谁轻?你是怎样比的?(天平的托盘沉下去说明重)

总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用手掂一掂的方法,也可以用天平来称,沉下去的一端的物体重。

4、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比较苹果树和梨树的高矮

三、巩固升华,学会比较

1、想想做做1

出示情境,明确要求,4人小组合作,每人拿一枝铅笔,先每两个两个比一比谁的铅笔长?再四个人比一比哪枝最长?

小组活动

选择几组交流比较结果,说说比较方法。

2、想想做做2

出示情景,学生尝试

交流结果,提问:男孩和女孩谁高?怎样比的?

男孩和女孩看上去差不多高,他如果站起来就比女孩高。

教育学生帮助病人、残疾人。

3、想想做做3

出示情境

学生判断

交流比较结果,明确,一直走比弯弯曲曲近。

4、想想做做4

出示情境

学生判断

交流结果、方法

(引导说出:1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那么1个红萝卜比1个胡萝卜重。

四、总结方法,拓展运用

小朋友,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怎样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想想做做5

游戏,请几位小朋友上台,请他们按从高到矮排队。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7】

一、设计思路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这节课中着重要体现的是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学习了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课新知的支撑。通过分类整理成象形的统计图,要学生初步接触统计。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为一年级下册学习简单的统计表及学习统计知识作好了铺垫。通过简单的分类统计,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材先出现实际场景,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成象形的统计图,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想想做做分小组整理数据,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分析

根据数学新课程理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找准起点,导入知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节课的教学起点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分离出与统计有关的数学材料,从而导入知识。

2、展开活动,研创知识。

根据活动教学理论,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

3、设计算子,运用知识。

设计一些趣味性、生活性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知识、发展知识、深化知识,体验知识的实用性。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设计由孩子的生日到动物的生日,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找出具有数学意义的关系和特征提出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导入数学知识教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把教材静态的画面动态化(电脑演示)、动物数量随机化(不是教材所示动物定数)和动物面目神秘化(让动物戴面具)更有利激情、激疑。】

(二)操作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分别有几只呢?我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作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一张相应的动物头像摆在课桌上,看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师:有的小朋友说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小朋友说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请小朋友讨论一下,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数学的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也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设计摆一摆、分一分、排一排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自己探索出教好的数学方法。学生在扮演客人登记员角色中摆动物头像,体验了收集信息的过程。引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整理信息,发展创造性思维。】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师:小朋友们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这样帮他统计一下吗?

(三)思考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也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利用数学教材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并在思维的碰撞中发展思维,从而深化对统计意义的认识。】

(四)活动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四棵神奇果树张贴在两旁的墙壁上)看,在这棵神奇果树上结满了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学生回答:桃子)

师:下次大象请小朋友做客一定要多准备些桃子。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组是冠军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数学的情趣化,让学生学习趣味的数学也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设计摘水果活动,让学生在新(表现形式新粘贴在周围墙壁上)、奇(表现内容奇神奇果树)、动(表现方式动走下座位摘、合作整理统计)中兴趣盎然地学习、快乐地学习。统计发现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学习的价值。】

(五)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数学的实用化,让学生学习应用的数学也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把评价手段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以及把所学知识向生活延伸,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8】

1、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行线。

高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我们来看: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师: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

师: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

⑴你能利用刚才学习的概念,找出这里的平行线吗?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重点讨论学生初次判断错误的、有争议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线,为什么是;不是,又为什么。使学生对平行的认识更加深刻)

⑵指图⑦只有一条直线,你能帮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线吗?

师: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师:你指桌子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学们能表达得清楚些。

师:高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平行线吗?

师: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师: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1、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在白纸上画平行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白纸,看第一题,高老师已经给你们画好了一条直线,现在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

注意:你在画的时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画法能保证一定平行吗?

师:看来每种方法各有各的有点和缺点,因此我们在画平行线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白纸,给同桌画的直线画一条平行线。要求先一个人画另一个看,看同桌画得对不对,然后再交换,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好,开始。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那你觉得我们在说两直线平行时,是不是还应该加一个前提条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

2、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二、导入:

故事:第三天,小兔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今天的蘑菇比较少了,他们才采到四朵蘑菇,他们回到家,准备吃了,(出示:四只兔子和四朵蘑菇一一对应。=兔子和蘑菇的数量一样多。)这时兔妈妈回来了,有五只兔子了,只有五朵蘑菇,妈妈没得吃怎么办?(兔子比蘑菇多了一个。﹥)老大和老二想平时妈妈那么辛苦,应该让妈妈吃,所以老大和老二就偷的走掉了。(这时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少,))出示:=、〉、﹤

三、 教学过程:

1、教学 = ①一个对一个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②教师示范写法 = 。

③学生操作,摆几个○对应摆同样多△。

2、教学>

①从图中让学生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

②讲评书写。

③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④小结。

3、巩固强化:做一做:13题,相对应的一课一练。

教后记:1 通过小白兔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

2 通过记儿歌的方法使学生区分清楚大于号、小于号的方向。

3 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大于号、小于号还不太能区分。主要是方向性的错误。

能认真、详细地提前备好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案


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案”,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学唱歌曲《升旗》

3、学唱歌曲《五星红旗》

4、欣赏歌曲《小朋友爱祖国》

教学总目标:

1、以崇敬的心情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歌曲庄严、雄壮的气势和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力量。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国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学习用正确的姿势,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

3、能积极主动地参加音乐活动,并用热情、大方的舞蹈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国歌》的庄严气势,基本了解《国歌》的背景,学会唱《国歌》。学会用庄严、自豪的感情演唱歌曲《升旗》

2、唱准《五星红旗》中的八分休止符,表达对国旗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问好!

二、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每次升国旗的时候我们都要唱什么歌呀?(国歌)那你还知道在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听到国歌?(学生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我们祖国雄壮的国歌。

(二)初听《国歌》

1、边听边想《国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心情如何?

2、请学生回答

3、评价,小结

(三)复听《国歌》

1、你觉得《国歌》哪一句最雄壮、最有力就请你拍拍手。

2、说说为什么

3、请小朋友看老师用《国歌》跳两种舞步,你觉得哪个最合适

4、讲解速度:进行曲速度,学生踏步练习

(四)完整的聆听《国歌》(出示抗日时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欣赏边感受)。

1、请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到了什么?(启发孩子们联想中国体育健儿夺冠时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联想学校的升旗仪式时,当国歌响起,你应该做什么?)

2、复听,请孩子们全体肃立,敬队礼或行注目礼,要求神情专注、庄重,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五)全班跟着音乐有感情的演唱《国歌》。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知道在什么时候我们祖国的国旗可以冉冉升起?(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好听的歌《升旗》。

三、感受歌曲

1、边听边想这首歌带给你怎样的心情?

2、跟着音乐拍手

四、学习歌词

1、跟老师读歌词

2、指导读:我们立正,我们敬礼。

3、学生有感情地读

五、学唱歌曲

1、跟音乐默唱

2、跟音乐轻声唱

3、指导唱好:我们立正,我们敬礼。

4、感情处理:小朋友那你们说说我们升旗时怎样做才是最棒的?指导唱

5、有感情演唱

6、检查学习效果

(1)分组唱

(2)接龙唱

(3)合作唱

六、表演

七、小结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升旗》

三、新歌教授:

(一)画画导入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在画什么?(国旗)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歌《五星红旗》。

(二)范唱

1、学生边听边想歌曲带给你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说

(三)感受旋律

1、跟着音乐拍手

2、师指导

3、按照节拍拍手

(四)读歌词

1、师带读

2、指导读二、五、六句

3、生读

(五)学唱

1、默唱

2、轻声唱

3、歌曲处理

4、全班唱

5、男女生唱

6、分组唱

7、师生对唱

(六)表演

1、生自由创编动作

2、指名表演

3、师生共同表演

(七)小结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呢?”

1、今天我们来听听新疆的小朋友是怎么歌唱我们美丽的祖国的。

2、初听音乐,跟音乐轻轻律动

3、再听音乐,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4、初步理解歌词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小蜜蜂爱什么?小鱼儿爱什么?

5、跟老师学跳新疆舞蹈基本步伐

6、跟音乐表演

7、分小组自由创编、表演

8、小组展示,师生互相评价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篇2)

教学内容:1复习《国旗国旗真美丽》;

2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学目标:1、在复习《国旗国旗真美丽》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歌唱状态,要求用清脆明亮的声音演

2、有表情的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在一种饱满,深情的状态下进行演唱;

3、初步感受三拍子强弱弱和两拍子强弱歌曲风格的不同。

教学过程:复习《国旗国旗真美丽》

师:“上节课咱们学习了《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咱们先复习一下,老师要看看谁的表情,谁的声音最美!”

跟磁带,同学生一起边唱边做律作

师:“能不能笑得更甜,唱的最美呢?咱们再来一遍”

学生进行演唱

师:“我们唱的这么好,为自己鼓鼓掌”

学生鼓掌

一、导入

师:“今年是祖国的六十华诞,看阅兵了吗?”

生:“看了”

师:“电视里放着一些歌唱祖国、赞美祖国歌曲,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呢?”

如有学生说出来,试着让学生唱两句,唱不出来,老师提示。《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五星红旗》《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红旗飘飘》等(从3~4首歌曲里,进行有选择的演

二、新课教授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首赞美祖国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多媒体播放《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歌谱和范唱

师:“听了这么美得歌曲,我也想唱啦,给我一次表现饿机会好不好?”

生:“好”

老师范唱

师:“我唱得好听吗?”

生:“好听!”

师:“来点掌声!”

老师道谢

师:“听着这首歌,你想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呢?表达出来!”

学生跟范唱演唱

师:“你们表现的不错,如果面带微笑的去表现,会不会更好?试试!”

学生跟范唱演唱

师:“我想为这首歌做伴奏,如果你想做就跟我一起动起来吧!”

用统一的节奏,为《我爱家乡,我爱祖国》伴奏

师:“我们跟着范唱,用‘lu’来代替歌词,轻声的哼唱”

哼完一遍后,老师提出要求:“轻轻的,美美的哼唱是不是会更好?在来一遍”

学生哼唱

师:“小嘴巴张大一点,我们再用‘la来哼唱’。”

师:“我看大家都想放声歌唱了,我们先跟着合唱团的小朋友一起,轻轻得唱一唱。”

师:“我们有些地方唱的不够好,如果我们的表情再美一点,声音就会跟好听,来。再来一遍。”

学生演唱完后进行评价鼓励

师:“下面我们跟琴唱一唱”

老师弹奏,学生唱

(学生可能会在每一句的末尾处,出现唱不够拍的情况,或是三拍子感觉出不来,老师要给予指出和规范)

唱完一遍后

师:“刚才有一名同学的声音跟大家的不一致,好好想想,应该怎样把声音融到集体里面,好,我们再来试一试”

播放伴奏学生演唱(演唱2~3遍)

师:“你们真棒!下面我们进行分组演唱”

1按男、女:男1女2(男唱女拍节奏,可交换)

2按座位:←1→2(1唱2拍节奏,可交换)

3师生对唱:生1师2(生唱师拍节奏)

4齐唱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听、唱、说、感受表现小动物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复习柯尔文手势。

3、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基本部分:

1、聆听《三只小猪》

(1)完整地初听前,教师先提示学生说一说乐曲描写了怎样的小猪。三只小猪好像在作什么。

(2)复听时,随着乐曲表演,模仿小猪的叫声。注意要求学生合着音乐和节拍。

2、聆听《快乐的小熊猫》

(1)完整初听前,提示学生:感受乐曲描述清晨的意境和小熊猫愉快劳动的情景。

(2)复听音乐做动作。提示:分组进行,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利用乐器,人声,拍打动作为乐曲做结尾。

三、结束部分:

小结。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一组民组民间童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初步感受各民族童谣不同的音乐风格。

2、通过音乐活动和表演,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学会在音乐活动(表演)中大方自然地展现自我,并乐于与他人合作。

3、通过节奏游戏活动,认识四种节奏拍击符号的标志,初步感知和分辨几种简单的节奏型。

二、教学重点:

1、在学会唱歌曲的基础上,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跟老师做基本律动。

2、能跟小朋友一起参与歌曲的表演、,用动作表现自己热情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

对于理解歌词中“跳呀跳呀,不来跳舞脚会疼。”和“跳呀跳呀,不来跳舞头会疼”所表达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音乐活动

(一)模仿节奏

1、听听老师用乐器演奏的节奏,说说乐器的名称

2、模仿乐器演奏的声音

3、板书

(二)、介绍瑶族的“盘王节”

(三)、学儿歌

1、师示范

2、师带读

3、生自渎

4、用乐器伴奏

(四)、表演“跳盘王”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你能不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民族以及他们的生活习俗吗?

2、“在56个民族里,有一个民族名字叫“哈尼族”,这可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是舞蹈家和歌唱家。今天,我们就请来了一位哈尼族的小朋友给我们唱歌,我们听听看,她的歌曲里唱了什么?

三、学唱歌曲

1、教师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请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如: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3、再次感受音乐,老师弹琴,请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动作和最能表现快乐情绪的动作来跟音乐律动。

4、师带读歌词

5、读歌词游戏:师读歌词,请学生在间奏处的地方有节奏的用拍手或跺脚的方式来为歌曲伴奏。

6、学唱第一段,跟琴默唱——轻声跟琴唱

7、跟老师的伴奏,完整的演唱第一段。

8、用同样的方法学习2—4段

9、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全曲。

四、律动表演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表演,老师也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分组创编动作。

五、小结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故事导入:

三、欣赏乐曲:《小金凤》

四、介绍乐曲

1、说说你听后的感觉

2、用你喜欢的颜色表现你的心情

五、再听乐曲《小金凤》

1、听听乐曲,和老师一起用动作来表现

2、按书中的提示表演

六、表演壮族舞蹈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游戏:“同他去”

1、讲规则

2、学儿歌“同他去”

3、唱儿歌

4、玩游戏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1、游戏导入:以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捉猫猫开课,并播放歌曲《捉猫猫》的音乐伴奏。

2、师以儿歌的形式读歌词,生跟读,并穿插在游戏中。

3、完整的读歌词,师打节拍

4、揭题《捉猫猫》

5、师范唱——请小朋友仔细听,说说你听后心情怎样?

6、师简要说说歌曲的情绪

7、生跟音乐默唱

8、跟音乐轻声唱

9、跟师模唱歌曲的第一、二句,师指导唱好歌曲中的休止符处

10、指导唱好歌曲结束后的两个休止符的休止时值,空两拍后,喊出“嚯嚯”

11、完整的跟琴唱

12、跟音乐伴奏唱

第六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

三、音乐知识

1、复习歌曲中的“嚯嚯”,边打节拍边念,师出示“_”

2、游戏:请小朋友学小动物的叫声,如“喵喵”“汪汪”等,并出示节奏型__,请生跟老师打节奏。

3、模仿大钟的声音,“_—”,师拍手引导,生跟打节奏

四、小结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篇5)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作画时初步培养了观察习惯,对于想象画、命题画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的描绘。完成作业的速度不一,部分同学习惯于带回家去完成少数同学形象表达能力还停留在幼儿园的水平。

教材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使用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实验教材。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安排了四个新的学习领域。

1、“造型、表现”(即运用多中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 的学习领域)

2、“设计、应用”(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梅花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3、“欣赏、评述”(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组部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4、“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这些课程内容新颖,版面美观,贴近学生的生活,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

教学要求

1、 知识教育要点

(1)感知各种随意形状。

(2)认识和运用各种平面形、常用色。

(3)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4)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5)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 能力培养要点

(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3、 审美教育要点

(1)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篇6)

RB的全名是RhythmBlues,一般译作节奏怨曲。广义上,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乐,是现今西行流行来和摇滚来的基础,Billboard杂志曾介定RB为所有黑人音乐,除了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RB,可见RB的范围是多么的广泛。近年黑人音乐圈大为盛行的HipHop和Rap都源於RB,并且同时保存着不少RB成分。

节奏布鲁斯(RB)的诞生可以追溯到40年代中期,早期的RB被被称为跳跃布鲁斯(Jumpblues)。

JumpBlues吸收了爵士乐的吹奏乐器(Horn-drivenlineup)演奏和摇摆乐(SpBlues是节奏爵士(RhythmJazz)和布鲁斯(Blues)的结合品。

虽然JumpBlues很大一部份是吸收Blues的特点,但是最后奠定其基本结构使其形成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却是节奏爵士。但Jumpblues节奏更快,演唱更粗哑,而且其乐器的使用也区别于爵士和蓝调:钢琴演奏节奏强烈,最重要的SAX的演奏也更尖锐。早期的JumpBlues是还是属于黑人音乐:它的演唱者和听众都是黑人。

在JumpBlues中演唱者被称Shouter,很多著名的JumpBluesShouter都是来自大乐队(Big-Band),如BigJoeTurner,他是来自KansasCityjazzbands的。当时还有一些著名的Shouter,如ilburn,CamilleHopBlues音乐家.

在50年代,由于那些杰出音乐家们的努力,JumpBlues终于冲破了种族界限,成为了为大众接受的新型音乐风格,也正是在50年代JumpBlues易名为节奏布鲁斯(RB),登上了Billboard榜.

2024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模板


笔者整理了这篇“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相关的资料供您参考。教师们在准备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学课件,而且每位教师都希望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建议您将本文保存起来,以备日后需要之时。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55页的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的第3--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上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

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1、出示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

(1)以灯塔为中心,灯塔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1)出示题目要求:在灯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练习

1、讨论“练一练”

(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雀园呢?

自己先算一算实际距离,然后与同座位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

孔雀园呢?

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

(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

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蛇馆的位置。

练习后交流思考的方法和具体的画法。

2、讨论练习十二第3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

(2)飞机A在机场的什么位置?

(3)飞机B、C、D、E分别在机场的什么位置?你能在途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吗?

各自在图上表示出来,然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5题以及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121页求平均数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8~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进行统计或分析结果时,经常要用到平均数。(板书课题)这节课,重点复习求平均数。

二、复习求平均数

1.平均数的含义

(1).提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的平均数吗?

(2)下面的说法对不对?

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布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那么,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需要哪些条件?平均数要怎样求?

3.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每一步求的什么数量。

2.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

提问:三个人的平均成绩是110分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求出王畅的成绩是多少分

指名学生板演,老师板书。

3.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指名学生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说明:要根据问题要求的结果,确立应该用哪个量做被除数,哪个量做除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8~10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

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问题变成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71-7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1-3题。首先例1提供了两个稍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其面积是否相等。教材引导学生将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再作比较,从而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化繁为简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从而将以往运用的一些数学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强策略意识。最后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3题分别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加以解决,从而深化策略的认识,提高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要求,我以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知识目标:让学生回顾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转化的含义。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转化技巧。三、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体验。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说教学过程:

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本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二、教学例题,感知转化;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四、重组练习,运用转化;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

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的开始,我先跟学生讲了一个爱迪生和他的助手测量灯泡体积的故事。助手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计算灯泡的体积,也没有算出来,爱迪生能很快的算出来,让学生猜一猜爱迪生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小结:把灯泡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例题,感知转化

我首先出示例1的两幅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幅图的面积大小,并且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各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将其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对照课件我继续追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后,我又再次用课件演示转化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和同学共同叙述转化:第一幅图把半圆向下平移5格后转化成了长方形;第二幅图把左右两个半圆旋转180度后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演示、回顾、叙述学生经历了转化的过程,丰富了感性认识,这时我又适时点拨: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形状发生变化,面积不变,都转化成相同的长方形,所以一、二两幅图的面积也相等。在变与不变的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转化可以化繁为简,能清晰地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在这个环节中,我未作铺垫直接出示例题,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转化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

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完成了例1的教学任务后,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在哪些地方都运用到了转化的策略?我先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回忆的内容给小组成员说说,然后全班交流汇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联想到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体积公式推导,分数、小数的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等等我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推导过程。边演示边叙述,比如课件演示一句话概括。为了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我又追问:我们在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板书转化的核心作用化繁为简、化新为旧。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大量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的应用价值。

四、重组练习,运用转化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转化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条练习。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的体系,对练习的内容进行调整、归类、重组,加强整合力求体现练习的梯度和层次。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刷新解决的能力。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重练习:一、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习;第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习。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我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对照课件一两句话概括)

在完成以上几道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小结,进一步体验,通过平移和旋转,我们把复杂图形变个形转化成简单图形,原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象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说过的那样: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数与代数领域,我设计这样几道练习:首先出示一道分数加法计算题1/2+1/4+1/8+1/16。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学生感觉很麻烦。顺势提问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策略来化繁为简呢?如果有困难,老师给一些提示:如果把这个大正方形看作1(点击)。

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强调单位1相同。

提问:求得是这些涂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转化成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从空白部分入手,把这个加法算式转化成一个减法算式也能求出它们的和。

学生豁然开朗,这时我给这题再添上一个加数,加一个1/32,和是多少?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把抽象的数转化成图形,数形结合有助于思考,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谈谈自己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时候的体会和感想。

我以为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与形的转化和结合,深化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我还设计了这道练习,出示练习十四第一题,面对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效地引导:(课件演示)

叙述:如果有4支球队比赛,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决出2个胜者;第二轮再2个胜者比一场,决出冠军。一共进行了3场比赛。

如果有8支球队比赛呢,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淘汰了几支球队?(4支)第二轮再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又淘汰了几支球队?(2个)最后两个胜者比一比,就决出冠军。数一数,一共进行了几场比赛?(7场)

那16支球队比赛,决出冠军要比几场呢?(电脑演示:16支球队出来)

面对学生的成功喜悦,我又追问:如果从淘汰的角度,反过来思考,还可以选择转化成一道简单的减法算式?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追问中,学生发现还可以直接将问题转化成16-1的算式进行解决。

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对练习进行重组,尊重学生的学情、巧妙地体现知识体系,呈现形式灵活、多样。通过提问、交流,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练习实效,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多媒体的功能也在此环节中得以充分发挥,数字转化为图形或曲线转化为直线,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头、脑、眼、口、手并用,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1.数学文化渗透(曹冲称象)

课的结尾,我会让学生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指出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石头的重量。这样的设计照应了开头,同时也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堂再次拉向了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我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句名言来结束全课。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华罗庚

意思是说,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一路平坦,而把简单的问题转化成复杂的就不值得提倡了。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4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交流1分钟。)

师:好,开始。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

(1)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原因,不会的优生讲解。)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盛有红色墨水的玻璃杯两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块各一块,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课题

1、感知课本。

(1)请同学们拿出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数学课本。问:根据近几天学习的知识,你能知道什么?你能量出什么,算出什么?

(2)请摸一摸它的长、宽和高,要计量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再摸一摸它的封面,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什么,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2、信息激发。

(1)出示信息:数学课本的体积大约是248立方厘米。问:根据这条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关于体积,你还想知道什么?

(2)揭示课题:体积(板书)

二、引导观察,讲解新课

(一)教学体积的概念。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

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3:因为石头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师板书:空间)

师:体积和空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

2、实验演示,揭示概念。

(1)老师做实验:

拿一个盛水的红色玻璃杯,再把一个小石子投入杯中,请同学观察水面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水与原来相比有没有增减?为什么水面会升高?

(2)学生分组做实验:

用一只杯子装满细沙,然后倒出细沙,放入木块,再倒入细沙,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从上述两种情况说明:石子和木块都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像我们每个人都占一定的空间,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举生活中占空间的例子。

(3)摸一摸,感觉谁占谁的空间。

师:请大家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把书包放进抽屉里再摸一摸,又有什么感觉?

生:第一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大一些,第二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小一些。

师:为什么两次感觉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书包占了抽屉的空间。

师:对!那么只把你的数学书放到桌斗里面,再摸一摸,与刚才放进书包相比,感觉怎样呢?

生:感觉比刚才的空间大了一些。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书包占的空间大,一本数学书占的空间小。

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书:的大小)。

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个物体占的空间最大?哪位同学占的空间最大。

师:我们的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教师、学生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请大家想像,走出教室会感到怎样?

生:空间更大了。

师:现在我们学习到这里,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体积吗?

学生回答后,教室完善板书:(补充完整)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的体积?

学生回答:像粉笔盒所占的空间就叫做它的体积;石块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就是指石块的体积。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二)教学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生:不好比较。

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下图),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如果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分的小正方体块不一样大,行不行?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那我们今天学习的体积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9页。

(1)学生自学课本,出示下列思考题:

①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②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请举例说明。

(2)组织汇报交流: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样记住它?请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让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合用立方厘米用单位?

1立方分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请用手势表示出1立方分米的大小。

1立方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让学生钻一钻,具体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容纳班内几个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1立方米的物体。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并用手势进行演示。

(三)练习:

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只电冰箱的体积大约是1.2()。

2、一台电视机的体积大约是120()。

3、一只手机的体积约是33()。

4、一只火柴盒的体积是12()。

5、我们五三班的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80()

②判断下面的单位是否合适?

1、一台家用计算机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

2、小华口渴了,一口气就饮了1立方米的水。

3、在学雷锋活动中,同学们干劲特别高,两个人一次就抬了5立方厘米的土,另两人一次就抬了1立方米的铁。

4、粉笔盒的体积约是1立方分米。

(四)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体积单位,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操作:剪一条1分米长的线,用纸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者的不同点,使学生知道:

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体积单位是一个正方体。

(五)计量物体的体积。

1、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任意摆成一个物体,你知道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4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如果改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块来摆呢?

三、巩固练习,指导总结。

1.做书本练习七的13题。

2.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58页例4,练习十一第9~14题。

教材简介:本课是在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时要变除为乘,去乘除数的倒数。本课则是进一步丰富分数除法的内涵,扩展到分数除以分数,并由此统一分数除法的法则。教材意图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用一些直观的手段来验证此思路是正确的。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旨在探讨分数除法中的规律(当除数大于1、小于1或等于1时,商相应地小于、大于或等于被除数)的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数除法统一的运算法则。

3、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觉运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承前启后。

1、口算。

69(算完指名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

2、师:这两种除法的计算方法好象有一种共同点,大家看出来了吗?(学生交流)

3、师:对,都是化除为乘,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可如果是分数除以分数呢?

(板书:分数除以分数)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迅速唤醒学生的旧知,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一种条件。】

二、创设情境,推导算法。

1、出示例4:量杯里有升果汁,茶杯的容量是升。这个量杯里的果汁能倒满几个茶杯?(投影或挂图出示)

(1)指名列式:

(2)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能倒满几个茶杯?(学生发表意见)

可能出现的意见:

A、3杯。(==3)(板书)

师:你是根据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来推算的吧,但我们还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分数除以分数。

B、凭感觉好象是3杯。

师:要是有量杯和茶杯就好了,倒一倒就可以知道结果。可现在没有,怎么办呢?能想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第一感觉,是对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鼓励,但又不能只停留在猜测这一层次,要激励学生进一步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科学、合理。】

(3)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出现的方法:

A、化成整数计算。

升=900毫升升=300毫升900毫升300毫升=3,所以,=3

B、利用分数单位。

里有9个,里有3个,9个是3个的3倍,所以,=3

C、画图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既可以用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画来得出结论。我们确信学生有这种能力。教师在倾听学生讨论时可以及时地根据他们的讨论情况相机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有创意的见解要给与充分的褒奖。以此来强化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动机。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信心无疑会得到增强,并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观察比较提出猜测探索验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策略。】

(4)总结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好的解决方法,结果真的是3杯。看来,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用以前分数除以整数或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来计算。

师:哪位同学能试着说一说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生总结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5)深化方法,加强理解。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请大家看一看,这三种计算方法是否有一定联系呢?生发表意见。

师:那我们能否把这三种计算方法归纳在一起呢?谁来试试看?

师生共同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板书)(总结时注意提醒学生考虑,除数不包括0)

生齐读算法一遍。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将一个知识寓于完整的系统之中时,更易于学习者去理解记忆、去把握运用。因此,及时地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提升,越是简洁的东西,越是具有普遍适应性。】

三、练习巩固,掌握算法。

完成第58页练一练1、2两题。

四、总结提升,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一第11题。

先计算,再分别把商与被除数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

31

引导学生根据除数的情况分类,并总结出规律:

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当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

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设计意图:此内容的安排,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方法运用这一层次,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宏观视野,在熟练运用计算方法时,还应注意到结果的变化是有缘由的,也就是一种更高的系统化。】

2、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在○里填上><=。

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辨析除法与乘法的不同。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部分)和第13题。

六、总结全课。

(略)

附: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分数除以分数

6==3(个)

9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7

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教材循序渐进的安排了4个例题: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三部分内容,下面我就重点说一说自己对例4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及简单的课堂教学设计。

对例题4的认识及分析

分数除以分数这一内容是在例4中出现的。在例4教学之前学生已经体会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一个几分之一的数和整数除以一个几分之几的数的计算方法,而且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教材借助了分一分、画一画等直观手段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了算法,有了这些做基础,虽然这个例题是个新知,但学生完全能够利用比较、类推,迁移,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自己解决分数除以分数应怎样计算。然后再让学生在示意图中分一分,画一画,借助直观图来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有了这些环节做铺垫,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等于分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这个例题的设计与以前的传统教材不同,它不在通过复杂的数学算式去理解为什么要变成乘10/3,而是通过直观的图示去验证9/10里面就是包含着3个3/10,所以9/103/10就等于3,再就是要让学生明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这种方法在分数除以分数中也同样适用就可以了。

至此,分数除法各种类型的题目,就都学完了,紧接着就可以联系前面学习过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来总结概括出分数除法计算的一般方法。这个方法的概括和学习为后面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应用以及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打好了基础。

二、课堂教学设计

在这一课时中,我认为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通过验证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二是由前面的4道例题概括出分数除法的一般方法: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下面就是我根据对这一课时的教材理解进行的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1062/554/924/5415/6

31/821/542/513/475/7

师:找学生选择其中几题说说计算方法教师同时板书(类型各一个)

概括:这两种情况的分数除法都可以转化乘除数的倒数计算

并板书:除数的倒数(类型各一个)

(二)教授新知

1、学习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量杯里有9/10升果汁,茶杯的容量是3/10升,这个量杯里的果汁能倒满几茶杯?

师:你会列式吗?

生回答后,师板书:9/103/10=

(1)为什么这样列?(因为要求能倒满几杯果汁就是求9/10里面包含着几个3/10,这就是除法意义中的包含除。这样就沟通了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师引导:前面我们学习的例1到例3的分数除法都是把除法转化成乘除数的倒数。那么分数除以分数你会计算吗?

(3)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4)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利用58页的示意图上分一分,验证自己刚才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通过验证结果是正确的,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用倒数的方法是正确的。

师总结:由此验证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是乘除数的倒数。

(5)做58页练一练(课件出示两张)

2、概括分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1)根据板书引导:我们学过的分数除法都有哪几种情况?

(2)这几种情况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方法?

(3)如果把被除数叫做甲数,除数叫做乙数,(乙数不等于0),你能概括出分数除法统一的计算法则吗?

(4)板书: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三)课堂练习

1、巩固各种类型的分数除法:集体校对时可以找学生再说一说方法以得到巩固。

2、13、14应用题: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思维训练: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体现练习的梯度)

□/113=7/□□/53/□=6/355/9□/4=□/27

4、思考题: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整数除法(让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得出结论,42=4X1/2=2,让学生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整数除法中也好用。帮学生把前后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8

复习内容:

四年级、五年级教材中的《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间隔现象、简单搭配、排列现象、简单周期现象和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四、五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数学无处不在,在同学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我们又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找规律》的一些知识。

二、复习整理

1.间隔现象的排列规律。

植树现象:

(1)两端都种,间隔数+1=棵数

(2)两端都不种,间隔数-1=棵数

(3)如果一端种,另一端不种,间隔数=棵数

在首尾相接的封闭排列中,物体的个数与间隔数是相等的。类似的现象还有锯木头、爬楼梯等。

练一练:有一条长8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0米栽一棵杨树,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要求需要多少棵树苗,先要求出这条公路有多少个20米,即先算出间隔数。因为是在公路一侧从头到尾种树,所以杨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2.简单搭配、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师: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搭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路线选配------用符号表示,有顺序地思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练一练:从小明家到少年宫有3条路,从少年宫到新华书店有4条路,那么从小明家到新华书店一共有多少条行走路线?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想法。

3.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师:通过观察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计算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一共有多少个。

练一练:小红在家练习硬笔书法时,写北京奥运北京奥运------依次写下去,那么第24个应是什么字?第45个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因为北京奥运这四个字依次重复出现,所以把每4个字看作一组,244=6组,没有余数,说明第24个字是第6组的最后一个字,也就是运字。(同理分析第2个问题。)

4.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师: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出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从而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画图、列举、计算都是常用的策略。

练一练:在下表中,每次圈出相邻的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每次圈出4个相邻的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再交流想法。

三、巩固练习

1.街心公园一条林荫小路长200米,在林荫小路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月季花,共栽了82棵。每两棵月季花相距多少米?

2.六一儿童节时,教室里按2红、1黄、1蓝的顺序挂彩灯,一共要挂38盏。算一算,最后一盏是什么颜色的灯?

3.学校会议室里每排有20个座位,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打算坐栽第一排三个相邻的座位上,李老师在张老师的右边,王老师在李老师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4.丁丁的爸爸、妈妈各自去外地出差了,他们三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电话?如果他们互相写一封信,一共写了多少封信?

四、全课总结

课前思考:

现在进入到复习阶段,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本身知识的缺乏,就拿孙老师所说的间隔问题。这是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而且也有一定的规律,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好。作为一个新老师,我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在练习中遇到这类题型,知道是间隔问题,所以我去请教了任教四年级的数学老师。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名毕业班的教师,我一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中,一直要发现问题才想去解决问题。在讲解练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有关间隔问题的求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一脸茫然。孙老师本节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再次巩固一下。

课前思考:

在6月3日与5日的会议上,朱红伟老师与苏主任都谈到了在检测中要对《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内容需要检测,检测的难度限于例题与试一试,我想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可能化时比较多。看了四~六年级的教材,其中替换、倒推是解决问题策略中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图形的平移规律是找规律中不太用,学生可能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否可以补充一些五六年级这两方面内容的例题,在讲解分析例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建议将这两个内容花一课时时间复习。

课后反思:

有关植树问题较之前相比,很多学生都能掌握,但在做巩固练习第一题时有一小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对,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题求的是间隔数而不是通常求的棵数再加上在公路的两边都种月季花,所以一部分学生没能转过弯来。

在巩固练习第3题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把李老师在张老师的右边,王老师在李老师的右边这一条件去掉,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学生完成得也不错,从这节课的复习情况来看,找规律的知识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算出普及率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百分数这一单元最后安排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这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以及学生掌握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学习实践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调查本班拥有电话、电脑的家庭数占全班家庭数的百分率,再通过计算出的百分率推算本地区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

教材特点

教材对学生如何活动作了明确的安排。第一步分组登记本组同学装了电话或购买了电脑的家庭;第二步各组整理收集的数据,并报全班汇总;第三步分别计算本班拥有电话和电脑的家庭数各占本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第四步分组讨论:比较电脑、电话的普及率哪一个高,推算本地区电话、电脑的普及率,谈心得体会。

最后,教材还引导学生开展其他的有意义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深入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认识学习数学的用途,增强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百分数问题,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促进计算、分析能力的提高。

过程与方法方面:

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体会选取样本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再利用样本的统计资料分析整体状况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调查实践中培养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结合相关数据,让学生了解到苏州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苏州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之情、建设家乡之志。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理解活动要求;设计制作表格;调查汇总数据。

活动难点:

设计表格;根据本班同学家庭情况推算本地区电话、电脑普及率。

设计理念

1、在教材处理上,合理选取和创生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富有时代性,现实性,挑战性和科学性。使其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贴近孩子们数学素质的发展,更贴近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2、教学模式上,努力营造轻松、快乐、有效的课堂生态。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园地,体验成功的园地。

教学方法

放手活动,突出实践,老师协助,促进思考。

教学过程

1、天地对话引入课题:

观看视频录像,哪位同学知道他们?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情况吗?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10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3 约分和通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

比例 表示两个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剪下教材第143页图形,糨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住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

(2)认识侧面。

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住的侧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

(4)认识高

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

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教师示范)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第4页上面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

②得出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做圆柱体。

让学生按剪下的第127页的图行做一个圆柱体。

指名学生看着做的圆柱体说一说圆柱的特征,边说边指出圆柱的各个部分。

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3、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板演,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要求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题

家庭作业:练习一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