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的认识课件汇编14篇

倒数的认识课件汇编14篇。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经过精心整理,为了推动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课件”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对于还没有完成教案的老师,需要尽快赶进度。只有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1)

【教学内容】

教材P“做一做”及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些实例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以及0、1的倒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合作交流、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板书“呆”)呆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呆”字如果上下颠倒就成了“杏”,语文中的文字有许多这样的构字规律,比如(杏——呆;吞——吴;音——昱;士——干……)那么在数学中的数也有这种规律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算式。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3/8×8/37/15×15/75×1/51/12×12

小组汇报交流

2、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你是怎样理解“互为倒数”的呢?能举例吗?

4、倒数的表达方式。

(二)深化理解。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怎么理解?

4、辨析: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A:

B:得数为

C、

D、

(三)运用概念。

1、讨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1:写出其中3/5和7/2两个分数的倒数。

(1)学生试做并讨论。

(2)生汇报:

(分母调换位置。

的倒数?请求出

3、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是几?

(1)学生试做并讨论。

(2)生汇报:

(3)师生共同小结: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4、小结。

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4/1116/97/84/1535

2、判断。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 ×              ×            3×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3、开放性训练。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教学追记: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复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复习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学生独立计算P26第1题,并思考式子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或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1)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复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1、观察P26第2题,说说这三题适合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分子、分母的位置刚好颠倒位置)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3、复习写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交换原来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注意强调如果是整数要先把它写成分母为1的分数,然后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练习七第2、3、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讲评时让学生说清是怎样思考的)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实例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使学生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衙门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

1、列举数学中两个数乘积是1的算式。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和动力,在谈话、游戏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探究倒数的意义。

(1)观察刚才列举的例子,找出特点。

(3)小组讨论,什么是倒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点拨引导。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教师板书)

(4)举例子:3/8×8/3=1,3/8和8/3互为倒数,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5)口答练习:

2.探究求一个数(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自学例1。

(3)学生交流求一个分数倒数的方法。

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么样表示它的结果?也可用—(破折号)表示。

1×( )=1,所以1的倒数是1。而0×( )=1呢?

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5)引导学生概括求倒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快速抢答出它的倒数。

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了。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数?(整数、小数、带分数),那么怎么样求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呢?选择一种,在小组内探究。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联系、拓展深化。

1.请你填一填。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卡片,上面写了一些数字,哪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关系,哪两个数就是好朋友。请你把这样的两张卡片找出来。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

把这个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4)

师:在我们小学语文中学过许多多音字,大家看这一个词该怎么读?(板书:倒数)

师:真是老师的弟子,心有灵犀,跟老师的读法一模一样,怎么没读成倒数(dào shǔ)呢?

生:咱们学的数学,肯定与数有关,怎么会读成dào shǔ呢?

师:刚才这个孩子说的很好,倒数肯定跟数有关,大家回忆一下,目前为止学过哪些数?

师:也就是说三种数,整数、分数、小数,同意吗?

师:一路发发,好,我喜欢,写上。能不能再小点?

师:小棒1,最基础的数字,写上。还有吗?还有一个最不起眼的数字(老师手势表示)。

师:好了,现在咱们步入正题,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倒数”。(题目补充完整:倒数的认识)

生:到底什么是倒数?它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区别?

师:你们两个的意思也就是说想知道什么是倒数?(板书:倒数的意义)大家还想知道什么?

师:请同学们自学24页例1,看看什么样的数是倒数呢?倒数的意义课本上都有,我们一看都知道。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发现。

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比如8(3)×3(8)=1,它们的积是1,因此8(3)和3(8)都是倒数。

师:噢,有道理,我想问一下“互为”是什么意思呢?

师:举个例子吧,杜欣莹请起立(老师走到学生跟前),咱俩握握手,你是我的小朋友,我是你的大朋友,咱们两个互为朋友!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单独地说:“杜欣莹是朋友,老师是朋友”?

生:不能!只能说“谁是谁的朋友”!我懂了!不能说8(3)、3(8)是倒数,只能说8(3)是3(8)的倒数,3(8)是8(3)的倒数!

生:老师,能不能说8(3)、3(8)互为倒数呢?

生:能!老师和杜欣莹互为朋友,8(3)和3(8)怎么能不互为倒数呢?

师:说的太好了,有两种说法来叙述倒数,一种是×和×互为倒数,另一种是×是×的倒数,不能单独的说×是倒数。同桌互相说一说例1中剩余的3个式子。

师:理解了“互为倒数”的意义,请看下面几题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4(3)+4(1)=1,所以4(3)和4(1)互为倒数。

生:错,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必须是积为1,而不是和为1。

师:(2)2(1)×3(4)×2(3)=1,所以2(1)、3(4)、2(3)互为倒数。

生2:不对,互为倒数的必须是两个数,而不是三个数。

师:同学们,咱们分析一下,倒数这个概念中,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

师:好,现在咱们已经深刻认识了倒数,那同学们再观察一下,例1中互为倒数的每一组都有什么特点?

师:那现在咱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数的倒数呢?看黑板上的三类数,整数、分数和小数,哪种数的倒数最好找呢?

师:咱们就从最简单的开始吧!先看分数2(1)、10(3)、8(7),谁能说一下他们的倒数。

生1:很简单,分子、分母倒过来即可,分别是1(2)、3(10)、7(8)

师:12(1),35(2)的倒数又是多少呢?这个有点难,谁来说呢?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找到问题的关键了!那带分数的倒数我们该怎么找呢?能不能先把它们的样子先变一下呢?

生:老师,应该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然后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行了!

师:分数的倒数大家会求了,整数的倒数又该怎样求呢?它没有分子、分母怎么办呢?

生:老师,可不可以把它先变成分数,然后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生:所有的整数都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不就行了吗?

师:说的太好了!大家同意吗?同桌互相说一说3、5、100、99、999、1688的倒数。

生1:1可以看作是1(1),颠倒过来还是1(1)。

生:0好像没有倒数。你看,0可以看作1(0),分子、分母颠倒成0(1),0作分母失去意义,不存在呀!

生:我的想法比他的好,因为找不到任何一个数和0相乘得1,这样0就没有倒数了!

师:我的弟子真了不起,王江浩和任南旭分别从两种角度分析0没有倒数,咱们就把这个发现叫“江南发现”好吧!

师:该攻破最难的堡垒了,求小数的倒数了!我先做一个,大家看对吗?0.3的倒数是3.0

生1:老师,你看0.3×3.0根本不等于1,怎么会是它的倒数呢?

生2:老师,你是不是糊涂了,是分子、分母交换位置,不是小数点左右交换位置!

师: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呀!孩子们咱们就用丁欣然发现的方法把这几个小数的倒数求出来吧!

1、3(2)×( )=4×( )=9(1)×( )=0.75×( )=1 (学生说,老师写答案)

生:这道题其实就是求3(2)、4、9(1)、0.75的倒数,你看它们的积都是1。

生:还可以让它们的积等于2,3……,所以有无数种填法。

师:但是根据倒数的意义来填是最容易考虑的,是吧?

生2:那这个数也可是9(1)呀,因为倒数“互为”的吗!

师:你猜一下,中间能划等号吗?(生:能)那究竟为什么呢?我们下一节课再作研究,好吗?(生:好)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倒数,同学们有很多发现,其实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相信大家会创造更多的发现!谢谢大家,下课!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学习重难点: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会看整时。

1、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

2、欣赏钟表:这么有节奏的声音小朋友一下子就听出来了,真聪明!生活有各种各样的钟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演示)

3、你知道这些钟表有什么作用吗?对呀,钟表的作用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钟表。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12个数字在钟面上是怎么排列的?怎么记住每个数字的位置?(钟面最上面是数字几?下面对着几?)

把数字12到1看作一大格,1到2也看作一大格,钟面共有几大格?生:12格(伸出小手数一数)12大格刚好围成了一圈。

谁来指指课件上的时针和分针?(为什么说它是时针?怎么知道它是分针?)

对!我们把这根长又细的针叫做--分针,把这根短又粗的针叫做--时针

3、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还会运动呢,仔细看!(课件演示6时到7时)

是的,7点数学上也叫做7时。(课件显示:7时)这个“时”就是时间的“时”。(教师板书:7时)

2、你怎么知道是7时的?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谁能再说一说这是几时?你也想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3、同时贴出8时、3时、6时:那这三个钟面的时间你还会认吗?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4、引导:像这样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时针指着3就是3时。

时针指着6就是6时。

想象一下: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就是几时;指着3呢?

小结:也就是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整时。(板书:整时)生活中叫做整点。

5、书写整时。

(1)8时除了这样表示,还可以写成 “8:00”,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2)问: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里见过?(欣赏生活中各种电子表示法)

(3)你们能把上面的时刻改写成电子表的形式吗?(学生改写,教师巡视。)

1、认识“小明的一天”

小朋友已经会认识钟表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和它们交朋友,作伙伴。瞧!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这也是我们书本85页的内容。打开书本!请小朋友帮他完成他的作息时间表。

生在书上写,师巡视指导2种写法.

指名反馈:7时起床;9时上课;10时课间休息.(大屏幕演示)12时吃午饭;6时看动画片;9时睡觉。

小结:6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12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重合,

师:说得真棒,这就是说一天里有几个9时?时针在钟面上要走2圈,所以一天当中有2个9时,一个9时在上午,一个9时在晚上,表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中午、下午等这些时间词语。

这就是小明快乐的一天,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刻干什么吗?

问:他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 对,我们应向小明学习,不睡懒觉,合理安排,珍惜时间,做个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1)师说分针时针的位置,生猜时间。

(2)师说时间,生拨钟面。举起来给老师看,比比谁拨的快又准。(请一名同学上台拨钟)

(4)同桌互说互拨时间:同桌一起玩,一个说时间,另一个拨时间,请说的同学检查拨得对不对,再交换角色玩游戏。

(1)这里有三个钟面,有些数字藏起来了,请选择几号钟是4时?你是怎么看的?

(2)看这个钟面上一个数也没有,你会认吗?

1、今天你学得快乐吗?

2、你认识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吗?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课本P28页的例1做一做,第29页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1、 复习:

口算:《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来做个文字颠倒游戏,比如老师说:“牙刷”,大家可以说“刷牙”,你们想玩吗?

这是语文方面的倒数现象,数学方面把一个数倒一下会有什么现象,你们想知道吗?4/7---7/4 3/2---2/3 1/2----2/1

师:你们能按照上面的规律再说出几组数吗?(学生举例教师给予肯定。)

3.师:像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生:倒数)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并让学生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谈话、游戏情境中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准确的说出结果。

2.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3)师:究竟什么是倒数?开动你的脑筋,给它一个完整的答案吧?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教师板书)

B:教师板书:例:3/5的倒数是5/3,等等。也可用―(破折号)表示。(规范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了。那么整数有没有倒数?

生:因为任何一个整数都可以看作是分母为一的分数,根据分数的倒数求法,整数是几,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

生: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整数都有倒数,因为0和任数相乘都不等于1。

师:嗯!很有道理。你们怎么看?一起商量一下吧?

生1:我们小组认为整数有倒数,但是需要把特殊的0排除。

生2:我们想补充一下,在整数里,除了0这个数还有1也很特殊。也应该排除。

师生总结:大家说的很有道理,整数实际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那么1和0有倒数吗?为什么?学生讨论释疑。

预设:

因为1×( )=1,所以1的倒数是1。

而0×( )=1呢?没有。所以0没有倒数。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很多,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填空,判断题型。(设计意图:随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学生选择一种研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小数倒数求法,先将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倒数。带分数的倒数求法,是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分别请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脑子里有这个思维模式。)

师:综合上边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求倒数的方法。?

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师:那老师来考考你,同学们请看下面的题(课件出示)。

老师找学生回答。

1、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填空:

(1)乘积是(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的倒数是它本身,( )没有倒数。

(3)A和B互为倒数,则A・B=( )。

7/8×( )=1/2×( )=0.25×( )=5/6×6/5=1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倒数,同学们有很多发现,其实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相信大家会创造更多的发现!谢谢大家,下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五、布置作业。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7)

“倒数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主要为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它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关键知识,能否正确理解掌握倒数,决定着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水平,因此学习好本节课,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拟订如下知识目标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建立倒数、互为倒数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掌握求一个数,尤其是一个分数或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难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8)

在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本节课我是按照四大部分进行教学的:

1、课前谈话,渗透关系

说说生活中、数学中的相互关系,比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因数等等,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两个数之间的有趣关系。这样就比较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为学习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2、出示例题,探究新知

观察这几个数,他们之间哪些数关系密切?

这些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的会说分子、分母颠倒了,有人会说乘积都等于1)

你还能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明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说明:3/8 和8/3 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强调“互为”的意思

说一说你写得算式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此处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3、激励求知,掌握方法

提问:同学们,你们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吗?

那老师来和大家说倒数,我说一个数,你们马上说出它的倒数,看谁说的快有对!

分数、整数、小数、特殊数(0、1),当说到0时,交流一下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提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

强调: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不能用=表示。

(该环节是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特别是0为什么没有倒数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后得出结论。这样设计,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探究倒数的求法,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轻松、顺利地教学了1和0这两个特殊数的倒数。 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4、巩固练习

(1)练一练

(2)练习十1、2、3、4题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自主探究”意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9)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尝试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几个层次: 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观察归纳——形成概念③讨论研究——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的趣味性,让受教育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本课件在制作过程中选用了四川基础教育网上的部分内容并加以整合利用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在这里我由生活中的具体的实例引入: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倒过来?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得出多种答案

a、人倒立 b、杯子 c、凳子 d、分数

这样符合小学生喜欢探究新奇奥妙事物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仔细观察这4组数字,除了形上有倒的现象外,每两个分数之间还存在什么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每两个分数相乘的积是1,在此基础上引出倒数的概念,重点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这里老师强调“互为”说明成为倒数的两个数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即表述倒数时,必须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或者说一个数和另一个数互为倒数。

(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① 找倒数(这里指的是分数),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找的?有什么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方法如下: 分母是8,分子是15,求它的倒数就是把他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也就是

②整数(这里指的是大于1的自然数),这样的数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它们的倒数也是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 1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概括总结:1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因为1等于一分之一,一分之一分母、分子调换位置还是一分之一,就是1。

④0有没有倒数?学生起争议,0不能作分母,0不能作除数,任何一个数和0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⑤ 充实规律,加深规律。非0自然数的倒数和0没有倒数是学生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也是学生认识的误区。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在这组练习题中除了有整数、分数以外还有小数,以及带分数的求倒,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倒数的意义;⑵倒数的求法;⑶非0自然数,以及小数、带分数的倒数⑷ 0的倒数。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倒数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简述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着重从倒数的意义及方法上出发,力求简明厄要,我把板书的重点放在重要的概念上面。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4.利用教师的情感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0为什么没有倒数。 教学关键:掌握倒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启动导入 1.交流 ①问:你叫什么名字?(王萌) 我给你们上数学课,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也是王萌的?(老师)。 我是王萌的老师,王萌是我的?(学生)。 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好,听说王萌的普通话讲得不错,我想请王萌当我的普通话老师。 那王萌就是我的?(老师),我就是王萌的.(学生) 我是王萌的老师,王萌是我的老师,我和王萌互为老师;王萌是我的学生,我是王萌的学生,王萌和我互为学生。 ②你叫?(刘小亮),你叫?(张小明)。 刘小亮是张小明的同学,张小明是刘小亮的同学,刘小亮和张小明互为同学。 照这样,谁来说一下? 2.引入 会口算吗?(会) 计算下面各题: -= += ×= 2.1÷2.1= ×= 3×= ×80= 0.2×5= 学生计算,一生板演. 这些题的计算结果有什么特点?(结果都等于1) 能不能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呢?(我把它分成四类:加法一类, 减法一类, 乘法一类,除法一类) 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倒数的认识) 二、探索体验 看到这个题目,你觉得这一节课我们该学习哪些内容?(什么是倒数?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下面请同学们带上这些问题去自学课本。 学生自学课本,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谁来说一下什么叫做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能不能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下?( ×=1,所以和互为倒数) 谁知道,互为倒数是什么意思呀?( 是的倒数, 是的倒数) 谁再来说一下?(几生举例来说明,如: ×=1,所以和互为倒数; ×=1,所以和互为倒数; ×=1,所以和互为倒数) ⑴观察的倒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和分母正好和分数颠倒了位置) 呢? 呢? 呢? 、、 、都是些什么分数?(真分数) 如何求一个真分数的倒数?(只要把真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可以了) ⑵倒过来、、和是一个什么分数?(假分数) 如何求一个假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假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可以了) ⑶老师,我有疑问?7、9、11既不是真分数,也不是假分数,如何求它的倒数呢? 如何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点拨. 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来说,整数7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从而求出的倒数是. 9可以变成,9的倒数是;11可以变成,11的倒数是. 观察一下这些整数的倒数,你觉得该如何求一个整数的倒数?(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 有疑问吗? 生:老师,我有疑问?0也是整数,0该怎么办呢? 好,看下面的两个题目: 出示:1×(  )=1.(生:1) 1乘1等于1,所以,1的倒数是?(1) 出示:0×(  )=1,谁上来填一下. 你上来,你上来,你们为什么都不上来做呢?(因为0与几相乘也不等于1呀?) 这说明了什么?(0没有倒数) 为什么0没有倒数?(因为0和几相乘也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小结: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整数先变成分数,再求分数的倒数. ⑷如何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呢?( 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小数先变成分数,再求分数的倒数.) 练习:求下面小数的倒数: 0.75 0.5 0.25 小结:说一说,什么叫做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一个数 一个数的倒数   ×  =1   所以,一个数的倒数=1÷这个数. 三、深化练习1. 填空: ⑴乘积是(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⑵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0.7的倒数是( )(有的同学填写成7.0对吗?)  5的倒数是( ) ⑶(  )的倒数是它本身,(  )没有倒数. ⑷和(  )互为倒数. ⑸是(  )的倒数. ⑹0.75是(  )的倒数. ⑺8×( )=1, ×(  )=1,( )×0.25=1. 2. 判断: ⑴和互为倒数. (  ) ⑵是倒数 . (  ) ⑶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  )   ⑷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  ) ⑸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 ⑹15的倒数是. (  ) 3. 有的同学在求的倒数时写成=,你认为这样做对不对? 思考: ×(  )= (  ) × =(  )×6 四.小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略)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11)

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及应用题之后的内容,为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打基础,分数除法经常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转化需要倒数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在分数乘法的教学基本完成以后,编排了有关倒数知识的一节教材和一个练习,为下一单元的教学提前作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初看到“倒数”这一概念时,从字面上看也许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通过学生自学,自主探索倒数有什么意义,如何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倒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与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式过程。

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4、利用教师的情感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这节课上,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2.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环节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只会求分数的倒数的知识的单一,延伸的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设计出更多的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更大的提高。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12)

教学内容:

课本28页 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实例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1、列举数学中两个数乘积是1的算式。

2、揭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和动力,在谈话、游戏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倒数的意义。

(1)观察刚才列举的例子,找出特点。

(2)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小组讨论,什么是倒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点拨引导。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

(4)举例子:3/8×8/3=1,3/8和8/3互为倒数,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5)口答练习:

的倒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自学例1。

(2)小组派代表交流例1

(3)学生交流求一个分数倒数的方法。

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么样表示它的结果?也可用—(破折号)表示。

(4)教师引导质疑: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学生讨论释疑。

==1呢?

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5)引导学生概括求倒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6)练习:师生对口令,找倒数。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快速抢答出它的倒数。

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了。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数?(整数、小数、带分数),那么怎么样求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呢?选择一种,在小组内探究。

A:学生选择一种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B: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分别板书一例。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联系、拓展深化。

1.请你填一填。

2.我是小法官。

3.游戏:找朋友。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卡片,上面写了一些数字,哪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关系,哪两个数就是好朋友。请你把这样的两张卡片找出来。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把这个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 ×              ×            3×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3、开放性训练。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教学追记: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14)

1、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会比较分子为1的分数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会比较分子为1的分数大小。

知识基础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二、主体内容讲解。

1、播放课件:

(1)一天,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它们找到了4个。兔哥哥说:“我要吃3个。”兔弟弟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

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每只兔子分到(  )个。

(2)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这次,它们找到了2个,它们每只兔子可以分得( )个。

(3)第三天,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找的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两只兔子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

每只兔子分到( )个。

2、引出课题:

师:一半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新朋友。

1、认识1/2。

课件演示平均分月饼的过程。

(课件展示)。

2、折纸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纸,你能在这个长方形上创造一个1/2吗?请同学动手试试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完全认识了,现在你能根据下面的图形完成这些填空吗?

1、师:同学们,像我们刚才认识的、、、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我们认识了这些分数,我们再来写写其中的一个分数。

2、同学们你们试着写写其他几个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吧。

小结:当分子都是1,分母小,就是分的份数少,分数就大;分母大,就是分的份数多,分数就小。

今天学习的内容,你学会了吗?赶快来试试吧! 同学们,大家好,本微课讲解的内容是认识几分之一。

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看课件上面的几道题。

(1)它们应该“平均分”,每只兔子分到2个。

(2)它们每只可以分到1个。

(3)还应该“平均分”,每只兔子分到半个。

一半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新朋友。

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一半,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是这整个月饼的。

这个月饼的另外一半也用来表示。

我们已经认识了,请你利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

你折出的结果和这些一样吗?

同学们,我们已经完全认识了,现在你能根据下面的图形完成这些填空吗?

同学们,像我们刚才认识的、、、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我们来写写其中的一个分数:先写一短横,它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数线下面的数,我们把它叫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老师这里写的3,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我们把它叫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三分之一。

比一比,并想一想有什么规律?

同学们,当分子都是1,分母小,就是分的份数少,分数就大;分母大,就是分的份数多,分数就小。

今天学习的内容,你学会了吗?赶快来试试吧!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认识几分之一》 。

2.达成目标: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会比较分子为1的分数大小。

3.学习方法建议:

(1)观看微视频,自主探究。 (2)可以和家长、伙伴一起实践探讨。

(3)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4)可以借助网络丰富的资源。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你知道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吗?说一说理由。

(      )     (      )     (      )     (      )

2. 下面的分数能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吗?能表示的画“√”,不能表示的画“”。 说一说理由。

3、看图写分数,比大小。

三、困惑与建议:

关于认识几分之一的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明白,可以和学习伙伴交流,如果还是无法解决,记下来,课堂解决,好吗?

及答案 第一套练习:

1.像、、……这样的数,都是( 分 )数。

2.这个分数的分子是( 1 ),分母是( 6 ),横线叫做( 分数线 )。

3、读出下面各分数。

4、写出下面各分数。

>                  >

第二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2、在下面的图形中,按分数涂上颜色。

3、服务员将一张比萨饼平均切成六块,爸爸吃了一块,爸爸吃的是这个比萨饼的( 六  )分之一。

4、长跑比赛中,小红用5分钟跑完全程,她一分钟跑了全程的( 五 )分之(一)。

5、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米。

2、在、、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3、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之后沿一条对角线折叠,每份是这张纸的(     )。

4、把下列各组分数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5、小红和小明谁喝得多?谁剩的多?

2、甲乙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甲剪去,乙剪去,(  甲  )剪得多。

3、一根绳子减去1米,还剩9米,减去的占这根绳子的( 十 )分之( 一 )。

4、小丽和小强谁喝得多?谁剩的多?

5、一个盒子里有12个跳棋,分别摸出它的,摸出几个跳棋?

我的想法:把12个棋子分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也就是12÷3=4(个)。

gz85.COM精选阅读

分数的认识课件


教案课件是我们教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编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密不可分,那么怎样的教案才能算是好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与“分数的认识课件”有关的相关资料,为了方便浏览,请您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同时,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学具准备:

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学具纸片若干(每个学生至少两张纸片),彩笔。

一、情境导入,揭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圣诞节快要到了。圣诞老人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出示情境图――蛋糕】要想把这2个蛋糕分给2个同学,怎么分,才公平?(生:平均分)2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分得1个。

师:要想把这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可以得到多少呢?(生:一半或1/2)

【若生说一半】师:一个蛋糕,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那能不能也创造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半个蛋糕呢?(让学生进行符号创造)→虽然这几位同学表示一半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在想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在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表示一半。师:这几种方法,你喜欢那个呢?生:1/2

【若生说1/2】师:你真棒!知道用1/2来表示一半,那你能来介绍一下你说的这个数字吗?(生: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正像同学们想的这样,数学上统一规定用“1/2”表示一半,先写中间的“―”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接下来,一起写一写1/2这个数吧!

(2)理解1/2的意义。

师:刚才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板贴,用粉笔重点标注)另一份呢?(生:1/2。用粉笔重点标注另一份)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师:认识了蛋糕的1/2,你能找到学具纸片的1/2吗?【课件出示操作要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①动手折一折,找到手中图形的1/2,并把它涂上颜色;②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1/2的。――将合作要求再具体点:一折:动手折一折;二找:找到手中图形的1/2;三涂:把它涂上颜色;四说:说说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1/2的。】下面计时三分钟,动手做起来吧!

生:我把( )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1/2。(修改: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交流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将他们学具纸贴到黑板上】

师:孩子们,请你观察黑板上的学具,你有什么发现?

生:图形不同,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却都能用1/2表示。

生: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来表示。

师:老师也涂了几个1/2,你们帮我看看我找到的对不对?

出示课件:几个被分成两部分的图形,(有平均分的,不平均分的)。

(3)小结。

师:看来,同学们对1/2这个新朋友已经非常熟悉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2是什么意思?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1)创造四分之一: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生:1/4。)谁能借助学具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1/4的?(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1/4;把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1/4,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学生边说,教师边板贴学生作品】

师:为什么图形不同,折法不同,却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生:因为它们都是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4来表示。)

(2)小结提升。

师:【课件出示:依次出示很多圆被平均分成2、3、4、5、6・・・・・・等不同份数,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这1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1/2),那平均分3份,1份是?(1/3),平均分成4份,1份是?(1/4),这是?(1/5),这是?(1/6、1/7、1/8)

师:继续分下去,还能得到哪个分数?(1/9、1/10、1/11・・・・・)

还能继续分下去得到其他的分数吗?这样的分数能说得完吗?(生:分不完,这样的分数由无数个。)

师总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1)认识几分之几。

师:我们再来看分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1份是多少呢?2份是多少呢? 3份呢? 4份…那你能用学具纸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找到图形的3/8吗?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咱们研究出的这么多的数,有成就感吗?比较这些数和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它有自己的名字――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你能说出3/8的中间这条横线叫什么?分子与分母分别是多少吗?(边说边板书。)

(3)了解分数的由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其实分数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分数的由来) 【设计意图:此处不仅是了解分数的由来,渗透教学文化教学。更是以简洁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体验分数创造发明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课堂中学生进行符号创造的过程很相近,从而学生体会到学习创造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三、拓展应用,内化新知:

师:看到大家学的这么认真,圣诞老人可高兴了,现在他想考考大家,请看题。(出示习题)

四、课堂回顾,拓展延伸:

师: 本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补充:“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从来不缺少分数。而是缺少发现分数的眼睛。”同学们,这节课后,让我们带上数学的眼睛,走出教室,去发现更多的分数吧!)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2

《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通过创设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也就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先安排了“拿铅笔”活动,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然后,教材又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活动,联系“一本书的1/3”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正方形,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我班学生实际,我把教学教学目标定为: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3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一、说教材:

《 分数的再认识 》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 五 )年(上 )册第三单元分数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通过在( “拿铅笔”、“看书”等 )情境中提出问题,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学习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电脑课件等。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五 )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他们需要方法上的指导,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认识了单位”1”但对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这些都将作为我教学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我设计了如下的学法。在自主探究、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采用分层练习法,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索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在 开课之初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做一个小游戏:看成语说分数:投影成语,请同学来说分数。如十室九空,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并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即复习了旧知,奠定了知识的学习基础,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先后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请同学们来猜猜看,他们拿出来的数目相同么?然后向同学展示,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一样多,两位学生都拿出的是4枝。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感知整体“1”相同时,同一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相同。

再请两位同学上台,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再请同学猜,他们拿出的数目相同么?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同学拿出的是3枝。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是取出1/2,数目却不相同?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整体“1”不同时,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根据学生汇报,我板书。

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中的主题图,让学生看看他们两人看的书页数一样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体“1”不同时,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总结规律。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为了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我设计了不同层次(梯度)的练习。

1.基础性练习:完成课后习题练一练的1—3题,主要是通过写一写,涂一涂、画一画、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课件展示出示捐零花钱的情境,以及选一选和分数墙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最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些分数引导学生探究,那个分数接近1,那个分数接近0?

这样有层次的作业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近的原则,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谈谈收获体验。同时我会布置作业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哪些可以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这样我把数学的学习的平台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为了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下学生又学习了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3.学情分析:

1.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步入青春前期了,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了,开始学着要独立思考问题了。要让孩子主动发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本节课既要复习三年级已有的分数知识,也要为接下来的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打下基础,是一节过度课,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和血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

2.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

三、说教学方法

1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等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呈现春游情境,以故事形式叙述小明和丫丫去春游,她们带了一些食物,老师来给她们分一分,你看这样合不合适。(老师不平均分配,引导学生进行平均分)学生平均分后提问“小明和丫丫分别分得了这些事物的几分之几”学生会回答二分之一,从而引出课题——认识分数

通过这个情境复习前面知识,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分数的兴趣,为更好的展开本课打下基础。

2.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出示36页的例1,让学生完成填空。回顾旧知,为学习学习新知做准备。学生回答后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月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引出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通过师生问答带领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领悟单位“1”的概念。

(2)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说一说能否看成单位“1”,如八颗棋子、两块糖、十粒豆子、一张熊猫图等。然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下说一说他们发现的生活中的单位“1”

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与适当表扬,“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单位1,现在老师让大家再来看一看这四幅图,并且跟同桌说一说这四幅图是把分别是把单位1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引导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并自学36页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自学后完成试一试(老师可先带大家一起说一下第一个分数,给学生做一次示范,再让同桌两人合作,一个说分数,一个说意义)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引导示范,帮助那些学习能力稍微薄弱的学生及时跟上课堂进度。

(4)给学生一些材料如八颗棋子、两块糖、十粒豆子、一张熊猫图等,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些人把这些材料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另一些人说一说得出的分数的分数单位和表示的意义。然后在互换一下,让大家都有分一分和说一说的机会。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实践应用,学用结合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到答案的。之后,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分数单位?

这一环节,我会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达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本课所学的内容。

4.反馈总结,不知延伸

让学生自己先来说一说,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总结过后,老师进行最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

总结本课,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下节课,为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打下基础。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4、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对“几分之一”内涵的认识,会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及纸片

学生准备:

纸片及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冲突

1.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

谈话:同学们,两个小朋友为春游了一些东西,想请你们来帮他们分一分。 (课件出示4个苹果,两个小朋友)

(1)提问:如果把4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才公平合理?(指名反馈) (2个.同时课件出示:每人分2个。)

(2)如果只有2瓶水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瓶呢?(课件出示:每人分1瓶。)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什么?(板书:平均分)

(3)如果只有1个披萨还能平均分吗?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一半)会分吗?如果请你来分你打算怎么分?拿手指指披萨的一半在哪里?一半该用什么样数表示呢?谁知道?

揭示课题:其实,象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象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2.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一半正好是披萨中的一份,这一份我们就说它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师边说边指月饼图) 谁会读?还有谁会读?咱们一起读。(师板二分之一)

提问:左边一份是这个披萨的 1/2,右边一份呢?(也是1/2)。

小结:也就是说,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披萨的1/2。

(2)现在你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披萨的1/2的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能得到什么的1/2呢?(示西瓜、桃子、蛋糕、绳子分一分)

(3)1/2怎么写呢?请孩子们认真观察。

伸出食指跟老师写一遍: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表示其中的份数。再来一遍:1/2。

二、活动——建构

(一)操作感悟。

1.折长方形的1/2。

(1)认识了月饼的1/2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那这个长方形的1/2又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操作、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涂好的同学想想你是怎么得到长方形的1/2,哪些同学已经完成,坐好给老师看一下。

(2)汇报: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谁来介绍。

学生汇报:(PPT示)

都能用1/2表示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2.判断1/2。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

提问:2号和4号和5号同不也是分成2份吗?为什么不是1/2?

小结: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被平均分的。 总结过渡:从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一个披萨、一个桃子,一个长方形,还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二)做分数。(3)提问:同样的长方形,折法不同,得到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

1.提问:学得真不错这是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板书:1/3、1/4、1/6、1/8??)

2.折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师:想不想用刚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请看要求:用这些纸先折一折,然后也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并在上面标出几分之一。

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用“我把()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分之一。”

3.汇报梳理:

(1)展示一个表示1/4的作品。

请学生汇报。

师:刚才这个同学涂出了?形的1/4,有谁表示出了其它图形的1/4,请举起来。(将每种图形各收一张,师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4吗?然后依次贴出)

(2)提问:为什么图形不一样,图中的涂色部分却都能用1/4来表示呢?(生说: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3)用圆表示分数的请举起来。师收取部分作品展示。同时,师依次问:这是几分之一?(边反馈,边板书)现在比较它们涂色的部分,你能说一说1/2和1/4谁大吗?(1/2)1/2表示一大块,1/4表示一小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运用同样大小的圆能不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圆,想象一下,你觉得1/8要比1/2和1/4怎么样?(小)如果还是这个圆形,继续平均分下去,可能会出现几分之一?(生自由说)

小结:也就是说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一份就会越来越(小)。

(4)提问:同样大小的圆形能比较大小,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能比较大小吗?(能)其实老师给每个四人组的同学准备的图形都是一样的,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和同组的人比一比,说一说。

过渡:大家学得真不错,还想继续挑战吗?请看: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呢?

( 2) 比大小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咱们和分数交上了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位朋友有多少了解?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多,想不想再到生活中去找找分数。

四、应用知识——拓展能力

1.展示法国国旗,奥运五环,巧克力

提问: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这些图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2猜一猜

3数学小博士

4找找广告中出现的几分之一.

结束语:同学们,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板书:

3 (三)课堂练习:(1)93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6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单位:丹阳市折柳中心小学

姓名:靳红阳

邮编: [设计思想]

1、辨析对比,在变与不变中体验“整体”和分数的内涵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对分数的一次新的认知,是对原有分数内涵的一次丰富;但是由于受以往学习经验的影响,学生往往很少会主动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并认识这些整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变”与“不变”这一理念,通过三次改变,在变化中让学生体验不变,从而深刻理解整体的概念和分数的内涵。整个设计以“整体”意识为主线,“变”与“不变”为设计理念,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含量。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主要学习方式。

本节课学习中,认识 “由一些物体所组成的整体”是一个重点,用分数表示整体中的某几个物体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难点;学生往往容易受每份分得的物体的个数和整体个数的影响,为了排除这些物体个数所带来的干扰,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分一分、比一比、说一说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抽象思考。为学生有效地避免每份分得的物体的个数和整体个数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帮助学生突破了知识难点,把握知识的本质内涵。

3、练习设计体现精练及时,注重生成、体现差异性教学。

练习的设计继续引导学生对“整体”概念的深化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分数的内涵,注重学生错题的收集,注重生成性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体现教学的差异性,从而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小猴分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桃的过程中理解将若干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而进一步丰富分数的内涵,教材的安排分两个层次,第一是理解将若干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个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二是认识还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某几个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进一步学习“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知识基础;更是学生五年级学习认识单位“1”的知识前奏。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对分数的一次新的认知,是对原有分数内涵的一次丰富;尤其是用分数表示整体中的某几个物体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理解将若干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并能够通过操作、画图或是涂色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进一步丰富分数的内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将若干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整体中的某几个物体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回顾:

(1)忆:关于分数你都知道那些知识?(2)说:能举例说明你认识的分数吗?

(3)想: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猴子,每个猴子分到这个桃子的几分之几?

2、引入: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分数,今天我们要继续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本环节引发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唤醒学生对于分数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为新课教学设计一个初步比较的素材,也为接下来的学习作了有针对性的铺垫。)

二、操作对比,辨析交流,认识分数

1、第一次辨析理解分数,初步体验“整体”

(1)、思考:把这盘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可以怎么分?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2)、学生活动:先分一分,你是怎么想的?跟你的同桌小声的说一说。

(3)、交流:请若干同学用完整的话描述分桃的情况。

(4)、对比:比较复习题,桃子的个数不一样,为什么分的结果都是1/4?(5)改桃子为8个或16个,平均分给4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分之几? 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进行操作,交流 小组汇报:怎么分的?结果是什么?怎么想的? 再次比较思考:为什么个数变了,结果还是1/4?

(6)、继续深化体验:出示盘子,里面放?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猴子,每个猴子能分到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7)、突出认识“整体”。(板书:一盘桃子)

小结:上学期,我们是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而今天我们是把多个桃子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板书:一个整体)

(通过4次分桃,4次对比,深化对“桃的个数变了,但分的结果为什么还是1/4”这个问题的辨析与体验,深刻理解一个整体的概念。)

2、第二次辨析,在“变”与“不变”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1)、思考:如果把4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先独立操作,再在小组里说说想法。

(2)、问:为什么同样是4个桃子,这次分的结果却不一样?(3)、如果盘子里放8个、16个、任意个??又是什么结果呢?

在脑子里想一想,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辨析:在我们刚才分桃子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5)、小结:不管有几个桃子,我们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3、第三次辨析理解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内涵

(1)、问题: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猴子,2只猴子分到这盘桃的几分之几?(2)、独立操作,小组交流、汇报交流,辨析认识(3)、思考:每只猴子分到几分之几什么有关?(4)、小结:看清总份数和所取份数。

(通过三次辨析比较,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辨析,在辨析中体验,突破了知识难点,把握知识的本质内涵。在“变与不变”中经历了学习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交流操作,理解分数

1、交流、进一步整体和分数含义。(1)、完成想想做做1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二次认识“整体”:这一题中分了哪些物体?(板书:6个球、5个蘑菇、6个苹果)(2)、第2题

独立填写、交流反馈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再次认识“整体”:这一题中又分了什么?(板书:12个正方体)

2、操作,深化认识分数(P65-3)(1)第三题

学生先根据分数涂一涂

反馈: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其中的几个?(关注错误的学生)认识“整体”:在这一题中,我们又分了什么?

发散:你认为,除了分刚才这些物体,还可以分哪些物体?(2)动手:拿小棒

思考:一堆小棒有16块,先后拿出这堆小棒的1/4 反馈:你准备怎么拿?

拓展: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有几根?

(练习设计分2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注重对“整体”概念的理解,第二层次,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分数的含义,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错题的收集,并能最大价值化,体现差异性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

四、梳理对比,丰富内涵

1、梳理:说说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2、对比: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之前大家所认识的分数有哪些不一样?

五、板书预设

认识线段课件汇编


探索“认识线段课件”相关内容的精髓接下来请继续阅读,我们热烈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网站阅读我们的内容。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只有做好教案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认识线段课件(篇1)

[教材简析]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说说这两幅图所用的绳子有什么不同?(弯弯的,直直的)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弯弯的,直直的物体。

二:认识线段特征

1,操作:请同学们把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它是怎样的?(弯弯的)

提出1:你能把它变直吗?生操作。

请生说如何操作。

师生共同操作,师说:我们捏紧绳子的两端,还要....(把它拉直)

谈话:现在老师要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个数学新知识。仔细听: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师:我们认识的新朋友是...(线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线段。

师操作:

(1):一手拿毛线。这是线段吗?为什么?

(2):怎么样让它变成线段?谁来试一试。

(你能指一指线段吗?从哪到哪是线段?

渗透:从一段指向另一端)

(3)老师拉直毛线的其中一段,这有线段吗?你能指一指吗?渗透从哪指到哪?

2,提问:所以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1:直直的?

还有吗?生:两只手

师揭示:线段的两端有两只手,我们画两条短竖线来表示。

谈话:就像两只手有名字一样,放在两端的短竖线,我们把它叫线段的端点。

出示PPT

师:线段直直的,还有几个端点?(两个)

操作:同桌之间,用毛线说说线段的特点。

3,生活中的线段(指导学生完整的说:端点在哪?从哪到哪是一条线段)

三:继续认识线段的特征

操作:折一折,

问:这有新的线段吗?你能指一指吗?(端点在哪?从哪到哪?)

生操作:你能这出和我这不一样长的线段吗?

请生黑板展示,先说线段端点在哪?从哪到哪是线段?再比较长短。(多请几位同学)

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折的线段放在一起比较,说说你对线段的特点有什么新的认识?

谈话:数学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有时需要长长的线段,有时需要短一些的。一会请大家欣赏这些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说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

2,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说:

(1)这都是什么图形

(2)端点在哪?每条线段都是从哪到哪?

五:画线段

谈话:老师想要画一条线段,你觉得需要什么工具?为什么?

操作:你能试试画一条线段吗?

学生展示

PPT出示儿歌,PPT示范,

学生再画一画

六:想想做做3,4,5

3,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

提示:学生认真读题后,完成第3题

你画了几条?你呢?揭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4,师:谁能说说没两点是什么意思?

请生独立完成。

出示错误画法,揭示“每两点”的意思

总结:三点可以画3条线段

认识线段课件(篇2)

数学课的说课。一般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一、教材分析二、目标制定三、学情分析四、教法,学法预设五、教学流程六、板书设计。下面就以《认识线段》为例谈谈数学课的说课。

《量长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认识米,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因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

二、目标制定: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我预设了本节课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线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和长短不一的游戏棒若干。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五、教学流程;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情境。这种情境是一个一步步地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出示两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曲的。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处?

3、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的特点分为两类。(曲线和直线)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学生把线分为曲线和直线后

1、首先追问: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弯线变直吗?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毛线动手试一试,再汇报演示: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毛线;另一种是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此时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一种做法使毛线更直?

2、然后告诉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线段。

3、教师演示并说明: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追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4、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数学上,线段也可以用的图形表示让学生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两个端点是如何表示的。

这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1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2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先对折,再展开,然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痕就是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折出一个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对比你折出的的条线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4、比较身边线段长短,揭示线段有长有短。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有上一个寻找身边的线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并会描述线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如下设计:

2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尝试画线段?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4教师示范画法,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基本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

书后“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通过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最后再提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想想做做第3题,先出示两个点,问: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三点,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再独立练习,事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四点。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再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规律。

通过总结,让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线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线段,从直观认识线段上升到抽象认识线段。更加明确线段的三个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

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六、板书设计:

把线段的特征总结为三点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以上设计源于,以下认识:

(1)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接着去摸,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2)荷兰数学家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画一画。最后通过数线段、折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认识线段课件(篇3)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三、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

认识线段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是空间概念的范畴。它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直线、线段》这一块内容被安排在现行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而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理念都与现行的特殊教育与素质教育实际相脱节。对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补充了大量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元素素材,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元素的选择依据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在情境漫游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线段的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具:毛线、直尺、吸管、筷子、长方形纸片、课件等;

学具:毛线、直尺、铅笔、文具盒、长方形纸片等

在授课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原则和实施素质教育“三要义”原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情况和思维能力我把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初步认识线段,能初步借助工具画出线段。

B组:能辨认日常生活中的线段。

C组: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IEP(个别教育计划):小组合作,以强带弱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培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生活圈狭窄、生活经验零碎,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直线等等之分。

培智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薄弱,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强等孩子的共性,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基于《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五块流程:

1、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跳绳、拔河、田径场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体验线段的两大特征;曲直对比强化了线段的表象特征,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识铺垫。

设计依据: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去拉、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设计意图:由于培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动态操作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③再次创设情境“漫游上海特奥会,火眼金星找线段”。在多媒体辅助情境展示和与智障同类人的比较下,在特奥会场境中找线段,以此作为故事情节串连,使学生一边趣味性地开展学习,进一步巩固线段的认识;一边感悟同为残疾人,如何身残志坚地生活学习,树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此举为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从身边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奥会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这一系列的设计,是符合从近到远、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丰富内涵的过程;同时以体育为主调的设计和我校已经取得特奥成绩实际相结合,突出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体验。

4,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为A组学生的要求准备,本课选学)

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教师示范画法的同时,还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工具画线段,所谓“不管白猫、黑猫,只要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达到目的,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5、可行性操作活动体验,深化线段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形式:

①基本性练习

拉线段(毛线):以不同位置的变式操作来巩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

找线段:书后“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让学生通过变式、对比、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

②拓展性练习

折线段:在一张纸上折出各种各样的线段,指出线段的特征要素。(小组合作,以强带弱,呈现形式多样的线段形态,如横线段、竖线段、斜线段、长线段、短线段等)

连线段、画线段:P80练一练1、2

让学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连一连、画一画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动全方面、多角度地体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对A组的要求是会拉、会找、会数、会折、会连;B组会拉、会找一些;C组能跟着小组成员快乐地学,尽可能找出身过的一二个线段。

练习设计意图: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练习时学生们可针对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进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智障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

③开放性练习(课外选做)

A组:用各种线段试着设计一幅漂亮的画,看谁是个小小设计师。

B组:在我们生活周边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线段?看谁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组:在父母的帮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个线段。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快乐学数学;从实物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脑,在不自觉中建立线段的空间观念,最终达到训练抽象思维的目的。

认识线段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认识线段课件(篇6)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的例6、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方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①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

②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③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④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2)完成“做一做”

(3)找线段

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

(4)连线段、数线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小组讨论汇报。

(5)量线段长。

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

认识线段课件(篇7)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看一个森林运动会,好吗?瞧,小羊、小兔、小熊正在比赛立定跳远呢?请你们来做小裁判,看谁跳得最远,谁跳得最近?(课件显示3个动物跳远的图片)

1、出示动画:小羊跳起落地,逐渐留下一条线段,接着小兔、小熊跳,分别留下2条线段。

2、课件显示:从起点开始,每个小动物跳一下,就出现一条线(依次闪动3条线段)

3、揭题:这些线可大有学问了,在数学上有个专用的名字叫“线段”,大家愿意去研究它吗?(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动画情境来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激起他们对新知学习的向往,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声有色的课件演示也为下面学生对线段特征的感知埋下伏笔。】

小朋友们,今天毛线宝宝也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了呢,你们开不开心?

(一)感受线段的“直”

1、引导学生想办法把一根弯曲的毛线变直。

毛线宝宝给大家带来了一根线,看一看,它是线段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将它变成一条线段吗?动手试一试。

2、观察思考:线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呢?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3、课件演示:一段毛线上一点到另一点从弯曲到直的变化过程。

4、明确两手之间的这部分形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的直观操作与概括交流,引导学生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看、猜、拉、比”,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验到了新知。】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只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得出:必须两只手捏住,暗示两个端点)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4、交流展示学生自创的端点画法。

【设计意图:两个端点对学生建立线段的表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因此这个设计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端点的'表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表象,而且学生在“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能够成功的乐趣。】

1、课件演示:隐去两只手,出现两个小竖线(或小圆点),让学生记住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2、建立表象:请大家用眼睛为线段拍张照片,把它们的样子记在心里。(教师同时描述线段的特征

提问:以后如果碰到这样的图形,你能一眼认出是线段吗?毛线宝宝带来了一些图形,请你认一认。

3、图形判断(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介绍:生活中,在很多物体的身上都隐藏着线段。如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它的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除了这条边还有吗?直尺的一个面上有多少条线段?

2、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数学书,它的身上也有线段,你会找吗?

3、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4、小结: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线段。

【设计意图: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数学知识需要及时的回归生活,这以环节的设计不但再次巩固了新知而且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1、学习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⑴ 课件出示一条线段。你们猜,用线段可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呢?

⑵ 毛线宝宝也围成了一些图形,想请大家数一数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⑷ 想一想:六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八边形呢?十边形呢?你发现了什么?

2、从变式图形中找线段。

过渡:从一些物体或图形身上,我们能找出许多线段。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些线段?

1、折一折,引导学生在长方形纸片上创造出线段。

(1)出示一张长方形纸,问:这张长方形身上藏着几条线段?下面老师用一张长方形纸来给大家再变出一条线段,想不想看?(教师将纸对折后讲述: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2)你们想折吗?请你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

(3)还想折吗?请你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

过度:这些线段,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画呢?

2、画一画,用尺子画线段。

(1)学生试画线段。

② 对照要求检查一下自己所画的线段。

(2)毛线宝宝也想画条线段,可是忘记带直尺了,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工具能画出线段呢?为什么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再次注重了学生对线段的操作体验,以促进学生对线段表象的进一步形成。通过线段的画法来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 “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尝试以给出的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提问: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②“想想做做”第4题。引导学生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画成的是什么图形。

③“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尝试画线段。及时渗透:像这样有序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④拓展:若给你5个点、6个点呢?你会连吗?其中是不是还存在一定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

1、线段的自我介绍。

2、欣赏“生活中的线段”。

认识线段课件(篇8)

起初,因课务安排未能聆听黄老师执教《认识线段》,颇感遗憾。然而幸运的是,一周后的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中,有了向黄老师学习的机会。随后,蔡主任的精辟解析又让我收获满满。

蔡主任认为一堂好课有三个标准:第一,解读教材——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第二,教学设计——进退有度,左右有局;第三,课堂调控——自然、及时、深入、激励。而黄老师的`这节课如果用以上三个标准来衡量的话,着实是一节好课。

在解读教材方面,教者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被拉直的毛线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建立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欣赏生活中的线段,正方形纸对折后观察折痕,以及沿直尺边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教者认真领会了教材编排意图,并运用好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在教学设计方面,教者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拉出线段、画出线段、折出线段一系列操作活动,将理解概念与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索能力。在课堂调控方面,教者也展现了自身内在的魅力。

但教者在教育教学机智方面还略显不足。如师:“假如你是线段,你会怎样介绍自己?”有一生站起来说了两次“我叫端点”,教者又请另一生示范介绍后,再次请该生介绍。该生还是介绍:“我叫端点!”教者急忙打断她的介绍,明确告知她:“你是线段!”蔡主任的建议是:这时可以因势利导,就让这位学生介绍端点。举例:“我是端点,在线段的两头,我是线段的一部分!”……教者在教学时,不要只想着将学生的发言向设定的答案上导。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挖掘可利用的生成资源。机智虽闪光于一时,但它的产生却是平时大量经验积累的结果,可谓厚积薄发。因此,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只有平时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定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认识线段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表征系统。

2、使学生在折、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完善对线段的认识,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从“线段”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数学中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线段与图形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线段的基本特征,会用直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在折折痕中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准备:毛线、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激活旧知

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示意图。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每个学生把准备的线,随意地放在桌上,说说现在的线是怎样的?

猜测:把线拉紧,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看到了线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反问:如果这样(不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可以看成线段吗?感知线段必须是直的。

比较拉直前后的线,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

引出:线段可以用 表示。

比较线段的示意图与拉直的线,说说有什么不同?

说明:两端的两点叫端点,表示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再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

2、形成表象

(1)找线段,沟通联系

引:在我们的身边,直直的物体随处可见,如:铅笔、直尺、垫板等。

出示并说明: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为什么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指名学生指一指,直尺、课本的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引:老师发现,刚才小朋友们说的线段,是从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的边。

因而,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圆柱中有线段吗?……

沟通线段、长方形、长方体三指之间的联系。

(2)折线段,感知线段有长短

引:在正方形纸上,你一眼能找出几条线段?老师能找出无数条线段,你信吗?

引出: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课件出示动态演示。

指名学生说为什么折痕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学生照样子折,找到折痕。

引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短的折痕呢?学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

小结:用同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折出不同长短的线段,可见,线段是有长短的。

(3)画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

过渡: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边看成线段,也可以用纸折出线段,那你能画出线段吗?准备怎么画?

指名学生说说准备怎么画线段?

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有长短的,因而我们画出的线段也应该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沿着物体直的边画线段,比较方便。

引出: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直尺的边是直的)

学生尝试用直尺画线段。说说在用直尺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范画线段,学生再次用直尺画线段。

三、运用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1

重点说说图4为什么是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各自填写,然后说说每个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3.整合想想做做3、4、5.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问:用这个点能画出线段吗?

再添一个点。要求:用直尺把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

指名学生说说:连接两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再添一个点(注意点的位置),猜:三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动手画一画,说说发现了什么?

再添一个点(注意点的位置),猜:四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动手画一画,说说发现了什么?

还想添个点画线段吗?

思考:怎样才能有次序的画出所有的线段。

四、内化新知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我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线段的初步认识

直直的

线段图 有两个端点

有长短的

认识线段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准备: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吗?今天米奇和唐老鸭来到我们班了。(出示米奇和唐老鸭)

过几天就是米奇的生日了,唐老鸭准备送他一份礼物。可是在唐老鸭送礼物时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去米奇家走哪条路近呢?(出示路线图)为什么?

讲授:这条直直的路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的学问可多啦!想和线段交朋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1、 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

启发: 你能想办法把这条弯线变直吗?动手试一试。同桌互相看看。

小结: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弯线就变直了。大家一起拉拉看。

[学生反复说线段]

⑵师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

仔细看,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表示。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刚才老师用手捏住的线的两端在这里用两条短竖线表示,叫做端点。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条线段,想一想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把你想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

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理由。

质疑:把线段变长,改变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小结: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不管是什么方向,不管有多长,都是线段。

2、 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

⑴①谈话: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线段可多啦。这条直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这条边,从这儿到这儿,就可以看成线段。

那么,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吗?

②请你拿出直尺,请你同桌之间指一指,哪儿可以看出线段,端点在哪儿.

③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请你找一找,再指给同桌看一看。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课本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⑵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游戏吗?看老师这张纸。把它对折,打开。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你们的手真巧,折出了这么多线段。(板书:折)刚才在折线段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3、 学习画线段:

⑴谈话:想动手自己画一条线段吗?看老师画,如果你看得认真,一会儿就能画出比老师画的更好的线段。教师板演,边画边讲画法。

学生动手画线段。

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⑵引导:如果没有尺子,想想看,还能用哪些工具画线段呢?

谈话:线段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围成许多图形。快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⑵独立数出其他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并填空。

⑴问:你能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动手试一试。

启发: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动手画一画。[指名学生演示画法]

问:再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谁来扮演线段,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的特征呢?[学生说线段的特征]

我们这节课还一起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大家都和线段交上了朋友。

唐老鸭也在大家的帮助下选择了直的那条路到了米奇家。如果把这条弯的路,也像弯线那样拉直,它会比直的怎样呢?长多少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认识线段课件(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7~10题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具:

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学具:

直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请小朋友把你们带来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哪些东西是直的?把它们放在一起

(2)请小朋友再看一看、摸一摸在这些直的东西中,除了直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都有两头,可以摸得到)

(3)如果我们把盒子边的一头看作一点,另一头看作一点,从一点到另一点直直的,就是线段,桌子上的什么东西可以看成线段?(注意讲边)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学生说一说、评一评。其实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4)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线段,那关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质疑)

(5)谁会把线段从它们身上搬下来?试一试,学生动手在纸上画

展示学生的作品,你觉得谁画的是线段?为什么?

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6)出示(不同位置的线段):瞧,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练习巩固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学生打手势表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号为什么只有2条线段?4号有3条线段,怎么看?)

3.度量线段长度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并且也会判断了,那么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说说量线段的方法?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试一试。(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怎样判断画的对吗?○1是不是线段?○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

估一估,哪一条线段长?怎么验证?(用尺子量)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呢?同样长的线段我们会觉得竖着放的比较长,那是视觉的误差,小朋友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是得量一量,比一比。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试一试)

思考: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了解了什么?

附多媒体课件

平阳县中心小学课时锦囊开发小组提供

认识线段课件(篇12)

《认识线段》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三课时,属于空间概念范畴,是教学测量长度的基础,为以后学习面积和体积做好知识准备。

本节教学由例6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做一条线段”引出线段,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直的”特点。然后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的边,进一步感受线段“直的”特点。接着,教材中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例7则讲授了用尺子画线段的方法。

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不是太强,要使他们对线段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但学生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利因素。

1.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使学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2.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画一画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好的学习习惯。

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点是教学重点,会量线段、会画线段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大胆创新,展示小魔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我将由一个小魔术引入新课:手里事先拿好一根线绳,攒成一团,藏在手里。拿起数学书,另一只手抖动数学书,让学生看看数学书里什么也没有。接着,快速抽出线绳,抖动线绳,请学生想办法让线绳安静下来。学生会捏住线绳另一头,把线绳拉直。

【这样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大胆创新,展示的小魔术,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1)设计“找一找、摸一摸”活动,让学生感知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从而很自然地得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了增加趣味性,我将把练习题1和练习题2颠倒顺序,让练习更有趣、更有效:

1.课件出示第2题。我是这样导入的:清凌凌的河水哗啦啦地流,它在为大家认识了线段而鼓掌呢!快看看,河面上飘来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猜出是小船,那就让他们利用题上给出的三个点,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验证一下他们的猜测对不对。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当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对的时,他们的眼睛会放出光亮,这丝亮光是他们爱思考、爱数学的最好证明。】

2.出示第1题。我将创设这样的情境:“中秋节要到了,这三条线段想回老家看一看。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线段老家正发生战争呢!有些图形鱼目混珠,混到了线段家族里。你们个个都有爱心,请你们擦亮眼睛,帮帮线段家族,把不是线段的图形赶跑,还它们一个安宁祥和的家园吧!”

【把枯燥的判断题变成进行思想教育的爱心战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此环节我将和学生一起经历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尝试练习――自主构建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1.出示做一做第1题的线段,让学生动手量出长度后,启发他们思考,怎样画出一条同样长的线段?

2.自学例7,学习画线段的方法。

3.亲自动手,画出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4.出示做一做第2题。

【把练习题和例题顺序稍作调整进行教学,既简练高效,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做准备。】

通过让学生谈收获,可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总结后,为了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我对本节课作如下总结: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的特点,会量线段长度,会画线段,真了不起!老师相信你们不仅会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会把你们的爱心洒向每个角落!

小数的认识课件4篇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调整和实现,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经过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的精心整理以下为大家提供了“小数的认识课件”相关内容,只要认真阅读您就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所需信息!

小数的认识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实验课程小学三年级(下册)》。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我对新课程的编排体系作了一些了解,小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民币、常用长度单位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人民币在一下年级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在二上年级学过,分米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在三上年级学过),而且是以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本单元认识小数都是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有关小数的后续知识,在四下年级开始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认为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在本单元中,无论是认识小数,还是比较大小和加减法,都是结合分数、结合米尺、结合人民币、长度单位来认识;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限于一位小数,且是结合元、角、分进行计算。

二、说教学思路:

本课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小数信息,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小数,并为进一步探究小数的意义提供素材,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认识小数,知道小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了解小数的念义,会读写小数,感受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经历丰富多采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自我体验,获得、理解和应用知识、技能,并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说教法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四、说教学流程:

(一)、引入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

书包 45。00元, 文具盒 12。80元, 圆珠笔 12元,圈笔刀 26元,

铅笔 0。25元, 橡皮 1。50元, 笔记本 3元。

(在磁性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圆珠笔12元 书包45。00元 铅笔0。25元

圈笔刀 26元 文具盒12。80元 橡皮1。50元

日记本3元

左边这组数12、26、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读法)

1、探索小数的读法。(课件2)

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①、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

②、反馈,并板书。

③、问:小数怎么读?(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④、巩固练习(课件3—6)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元 角 分

45。 5 0 45元5角

10。 5 0 10元5角

0。 2 5 2角5分

1。 5 0 1元5角

3、填单位名称。(课件7)

(1)、一本故事书的价格是:8。64元=8( )6( )4( )

(2)、跨栏运动员刘翔身高:1。93米=1( )9( )3( )

(三)、探索一位、两位小数(写法)

1、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2、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课件8,作业1)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4、探索小数的写法。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课件9)

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6、把自己的身高写成小数是( )米。(课件10 作业3)

7、小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2)、今天认识的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四)、课堂练习

1、给商品做价格标签(课件11,作业2)

2、思考题(课件12)。

小数的认识课件 篇2

教学此课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小数初步认识”与四下年级学习“小数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分析前后两次认识小数,无论在初步认识还是学习小数意义,都会涉及分母是10,100的分数,教材中都借助于“米尺”的工具认识用小数表示几分米,几厘米。所不同的是本课属于初步认识小数,只让学生感受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与分母是10,100的关系。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知道虽然是初步认识小数,但学生在生活中对小数有一定的感知基础,这种感知基础如何在学习小数时得到利用和发挥。本课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激发学生对学习小数的兴趣。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对此课的学习素材作了适当的整合与改进,教学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整理如下:

我共安排了三个片段。

教学片段一发挥潜能中感悟实际含义,并学会读,写小数。

1、在谈话中引入小数,并试读小数

2、写小数

3、发挥学生原有的积累,解读以上“单价”与身高“的含义,并填表。

从学生身边的材料中呈现出小数,并自然地结合读、写,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要学习的小数于生活,学生发挥着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进行试读,自己去解读这些小数的实际含义,为下一环节认识小数打下了基础。

教学片段二,引发探索,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一位小数

(1)出示下图,引发学生观察,想象。

①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看到哪些数?你是怎么想到的?

揭示十分之一可以用小数0.1表示,那十分之九可以用零点几表示?

(2)继续利用此图认识小数

演示,如果这整个图形表示1元钱,那么这里的一格表示多少呢?一角是多少元呢?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几角,用“十分之几元”表示,也可以用”零点几元”表示(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 再接着提出如果整个图形代表1米的长度,那么这里的一格有表示多少呢?(同桌互说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就是“零点几米”师生对口令

2、认识两位小数

(1) 认识“几厘米”与“百分之几米”的关系

从中教师突然提出:1厘米等于多少米?

(出示米尺)引发学生思考应该是多少米呢?1米有多少厘米呢?

得出:1厘米=1/100米=0.01米

师:是啊,1/100米还可以写成小数0.01米。

⑵师在米尺上指出6厘米、18厘米,让学生说出分数和小数。

师板书:6厘米=6/100米=0.06米

18厘米=18/100米=0.18米

师生对口令

(2) 认识“几分”与“百分之几元”的关系。

3、概括小结。

①仔细观察,你觉得我们研究的小数跟我们以前学习的什么数有关?(分数)

②(贴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一位小数跟怎样的分数有关呢?(组织讨论)

③两位小数又跟怎样的分数有关?

以上的教学中借助于一个图(平均分成10份,每份刚好是一个小正方形),把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元,角,分的关系,以及与米、分米、厘米的关系都整合在一起,使学生感悟到这一长条表示一个整体,得出的 于这一整体表示“1元”钱时的 元,以及这一整体表示“1米”长度时的 的联系。从0.1到0.1元,再到0.1米的认识,这是在整体的视角下对小数的直观认识。同时在以上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着图的直观作用,并结合对口令的方式,使教学过程达到动态生成,和谐流畅的效果。

教学片段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小数。

1、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展示生活中的例子)

指着姚明的身高2.26米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

2、内化提升。

1、姚明的身高是2.26米表示多少米多少分米多少厘米?或多少米多少厘米?

老师女儿的身高是1米10厘米=( )米,为什么1.1米和1.10米都可以?你是怎么想的?

3、 用分数与小数表示下面图中的阴影。

追问:这里的0.3和0.30意思一样吗?大小呢?(当学生表示出以上3图的分数和小数后,投影继续把第3个图逐一增加说出百分之几和零点几几.说完百分之百和1后,再出示1..1的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图表示什么小数?

4、猜数

0 1米

师:这里是多少?你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吗?

一个数比0.6大比0.7小,你猜这个数是多少?

生口答

师:0.63是把0—1平均分成了几份?

五、知识拓展(机动)

以上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中呈现了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素材,其目的是让学生发挥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以及利用今天所学到小数认识,对这些小数作出一定的解读。这不仅能进一步的巩固小数的认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小数学习的兴趣。第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直观图,再次认识平均分成10、100份后所得的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起到及时巩固小数的认识的作用。并且在练习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针对第三个图形,让平均分成100份的阴影部分逐步增加。这一做法不单单是回答分数与小数,而且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几个0.01”的认识。

第三层次的练习其目的是练习分数与小数,数形结合。且渗透小数大小的比较。

回顾本课,之所以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抓住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二是创设了便于学生整体对比的探究素材。三是做到在练习中拓展、在联系实际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数的认识课件 篇3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材通过“商店一角”来认识小数及其读法,以测量身高为题材,学习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不仅能使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2、我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设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教学准备:课件、米尺。

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情景导入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时我利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桌讨论学习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法,总结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教学中多次让学生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说学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的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方法各抒己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数学王国里有一家商店刚开张了,咱们的学习伙伴聪聪到店里去逛了一圈,发现这家商店的商品可真多呀!聪聪还为大家选了一些礼物,你们想看看吗?(这样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课件出示礼物标价牌。

提问:你能不能把这些礼物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么分?

2. 区别整数与小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把礼物分成两部分。)

横线下边这组数3、13、5,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你能举一些关于整数的例子吗?

3. 引入课题。

横线上边这组数0.8、19.63、2.5都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主动探究,学习小数

1、自读小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我相信一定有学生会读小数,所以让他们试着自己去读小数,以互教互学的形式进行,带动学生学习小数的热情。)

2、同桌讨论学习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播放农远资源提供的动画:小数点的历史,这部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小数点的历史,既可以增长见识,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的读法,使本课重点得以突破。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4、完成88页表格中的填空。

5、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通过这个练习来巩固小数的读法。)

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1、猜猜老师的身高。(老师身高162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我利用米尺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知识,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利用0.1教学小数的写法。各小组发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米尺,小组讨论完成课件中的填空,总结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总结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并了解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4、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小组讨论解决: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5、改写身高。(以师生互改,生生互改的形式进行。)

6、完成89页的做一做。

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思维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定的练习来体现。经过这些练习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全课总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能用今天学的小数为自己的表现打打分吗?(问题式总结能使学生在头脑中梳理全课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结合小数来自我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布置作业

1.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2、用2、7、0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说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

0 . 0 1 米= 米=1厘米

0 . 0 3 米= 米=3厘米

0 . 1 8 米= 米=18厘米

好的板书是教案的浓缩,是整节课的精华。这样的板书能突出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教学效果预测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平时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比起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本课教学必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口语交际能力有限,在小组合作探讨中,可能会放不开,造成冷场。

小数的认识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货币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策略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希望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完全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视力表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

第二板块: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首先情境引入:同学们去商场买桌子,课件出示:桌子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几分之几米”的问题上来,让学生自主交流,得出:5分米就是10分之5米,4分米就是10分之4米。这时,教师明确的告诉学生:10分之5米还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0.5米,10分之4米可以写成——0.4米。教学读数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读,有困难教师再做指导。“我们已经能把商品的价格从角作单位变成元作单位,那如果8分米等等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呢,能写成小数的形式吗?”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在教学时要做到有扶有放,达到认知迁移的目的。然后插入“做一做”里的习题。再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完成“分数”到“小数”的认知过渡,建立起关于小数的数感。

第二步骤: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这里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课件出示:同学们挑选好文具后,又买了一些文具,在这里做了一个过渡,出示1块2毛的橡皮,问学生,2角用元做单位是多少元呢?之后出示别的文具,分别是: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提问:这些钱数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吗?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对比分析,同时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最后达成共识:1元2角就是1.2元;3元5角就是3.5元。这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思维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

第三步骤:区分小数、整数和分数

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小数,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学生先尝试,然后再汇报,小结像这样中间有个小圆点的数就是小数,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接着指名学生读数,然后同桌互相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在读法上不同,整数部分跟我们平时读的一样,是几就读几。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读法不同,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读(如:13.25读作十三点二五)。然后学习写小数,学生写,教师指导,让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写法。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简单数学概念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又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板块: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纵观本课,每个教学环节的引入,都创设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的积极探索和交流,提供了有意义的现实背景。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有有意义的接受,又有自己的思考,探索,也有小组内的生生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比较、交流和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深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