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分数的加法教案14篇

最新分数的加法教案14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的知识点,老师要事先准备教案,并且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需用心。教师需要关注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和使用,以达到把握教学方向的目的。编辑从大量的资料中挑选出适合的材料,制作了这篇“分数的加法教案”,希望这些参考资料能够给您带来启发!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分两段:

例1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2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引导自主探索和交流。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借助直观图初步感受了相同分数单位才能相加减。这是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已有知识经验。教学例1时,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应注意:(1)为学生提供长方形纸片,直观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和;(2)引导学生思考能直接看出和合起来是多少吗,启发学生借助直观,把看成,从而发现结果等于。这一步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到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必要,即只有相同单位才能直接相加。(3)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试一试则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分数减法,第2题要把1看成和减数分母相同的假分数。在学生自主尝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要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教学例2时,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注意联系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体会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由于这里的运算涉及到三个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因此,主要引导学生逐步通分进行计算,不要求学生一次对三个分数进行通分,因为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三个分数的通分都没有学习。如果有学生这样做,也是允许的。至于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教材在练习中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加以体会。并在练习中让学生尝试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重视口算和估算。

对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应能正确进行口算。教材在练习十五中安排了口算的练习,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练习。教材在练习中还有层次地安排了估算练习。在练习十四中,第6题让学生找出最接近0、和1的分数;第7题让学生先估计结果比较接近,再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

本单元安排了奇妙的图形密铺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教材分三个层次安排:(1)呈现生活中图形密铺的场景,感受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平面上,直观地认识图形的密铺。(2)通过猜测和操作,体会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和正五边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尝试将七巧板中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3)欣赏用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的图案,并尝试进行设计。这样的活动,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平面图形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进行初步的审美教育。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圆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 从情境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 解决问题: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尝试计算

谈话:怎样列式?想一想:怎样计算?

2、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图片折一折、涂一涂,看看3/8+4/8是不是等于7/8,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4、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6、观察以上4道算式,你有哪些发现?

分母相同同分母分数

深化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二)解决问题:成年人的下身比上身长的部分是身高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1、独立计算

谈话:根据同分母分数加法想一想:同分母分数减法怎样计算?

2、班内交流

3、小结算法: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通过刚才的计算,总结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三、 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3)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下册《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下册《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说课稿我今天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104页例4及相应的习题,主要学习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小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及小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我大胆地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把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呈现方式放到一个生活大背景中,让学生通过计算各班的成绩,从而感受亲身经历活动,亲自悟出道理,使他们从中很好的提炼了数学模型。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过程,并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我从数学活动入手,让学生建立小数凑整的表象,用数学思维去思考数学。然后,通过情景活动到算各班的成绩让学生运用凑整的方法灵活而快速地计算。同时,我相信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而且也学会了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与人交流,怎样展示自己,他们也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由此也体现了教育目的:教是为了不教。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硕士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因为数学是充满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我想,自学的前提是有了一套学习的好方法。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竞赛。考虑到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学生的情绪可能较低,为此本人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甲,乙两个队,把口算题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春季运动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计算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数学,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小数的简便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巩固练习,第1题、第2题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等运算定律,第4题让学生重新再算一次,重新给各班排名,加深学生的熟练性。第7题,学生只要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就可以了,但是鼓励学生能提出多个问题并解答,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堂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明白三点:

1、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计算时,我们要认真观察题目中数字的特点,能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有的题目是不能简便计算的。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口算进位加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愿望,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澄溪小学大队部昨天派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到黄沙调查关于《殡葬改革》问题,四年级去了19人,五年级去了26人,大队辅导员从公交公司包来了一辆48座的大客车,你觉得这些小朋友能坐下吗?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电脑显示大客车,座位数,上车各组人数)

1、19+26=?可以怎样计算?有几种不同的算法?请四人小组一起讨论?

生6:26+4=30 30+19=45 49-4=45..

3、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悄悄的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好?

5、第二种方法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

(4)抽做得快的学生说说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帮学生导向计算时选择步骤少的计算较快一些。

刚才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学习就学会了好方法解题,这道题会吗?1900+2600=

生1:1900+2600=4500想:19+36=45然后在得数后面加两个0就可以了。

生2:1900+2600=4500想:19个百加26个百等于45个百,也就是4500。

生3:1900+2600=4500想:只要算19+26=45后面加两个0就好了。

(3)为什么加两个0就可以了呢?老师不明白能帮忙解释一下吗?

生:后面加两个0也就是把这个数看成了整百数,所以是对的。

(3)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生2:只要算出29+27=86,整百数相加在后面加一个0,整千相加在后面加两个0

生3:29+57=86想:9+7=16;20+50=70;16+70=86。后面两道题只在86后面加0就行了。

生4:有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也有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

生5: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想: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想:先把前面的数相加,然后整十数在后面加一个0,整百数在后面加两个0。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5)

(一)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得数是否相等?

使学生体会到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明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观察:这些加数的分数部分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尝试例3。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说出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学生尝试计算分数加法时,体会到加法运算定律中数的范围由整数、小数扩展到分数。通过基本练习强化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和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带分数加法,学生在计算中领悟到我们早已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应用到分数加法计算中。

第二部分:教师稍加点拨后,学生尝试分数加法计算并归纳出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计算。

理解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能力。

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价值。

[重点难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2.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

3.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4.能运用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5.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6.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教学建议]:

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引入同坟墓分数相加减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探索、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第一节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分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 教师课件出示一组习题

1)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导入。

师:同学们,过生日时高兴吗?(生:高兴)哎呦,怎么这么高兴,快说给我听听,也让我高兴高兴。

生1:我又长大了1岁。

生2:可以有很多朋友聚在一起,边吃边聊。

生3:我能收到很多礼物。

生4:我可以吃蛋糕。

生5:我可以买一本书。

……

师: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也替你们高兴,同时我也希望你们天天这么高兴!

设计意图:用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新知。

师:刚才说到过生日吃蛋糕,下面是小红过生日时,妈妈特意为她准备的一个大蛋糕(如图),首先,妈妈把它平均分成8份,小红吃了3块(在图的上边涂鸿的处写上“小红吃了3块),爸爸吃了1块(在右边涂绿色处写上爸爸“吃了1块红),妈妈吃了1块(在右边涂黄色处写上“妈妈吃了1块”)提问:小红、爸爸、妈妈各吃了多少个蛋糕?(如图所示)

生:小红吃了 个,爸爸吃了 个,妈妈也吃了 个。

师: 表示什么?

生: 表示把“1”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1份。

师: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根据我给你们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

生2:小红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蛋糕?

生3: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蛋糕?

生4:小红一家三口一共吃了多少蛋糕?

生5:小红比爸爸多吃了多少蛋糕?

生6:还剩下多少蛋糕?

生7:一共吃的比剩下的多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能!

师:那赶快动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之间画像学习、互相探讨,从中解决一些困惑,实现“兵教兵,兵强兵”,提高课堂效率。

二、 放手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自己解答以上问题,教师巡视。

学生做完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 收集信息,总结规律

师: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

师:你们没有,我可有几个问题要请教你们,我的问题是求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生: +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求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生:求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也就是把小红吃的和爸爸吃的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说得好。这是应用率什么的意义来列的计算?

生:整数加法的意义。

师:谁还记得整数加法的意义?

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师:整数加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师:谢谢你们帮我解答了第一个问题。我的第二个问题:从图上我们知道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 个蛋糕,假设我告诉你们爸爸吃了 个蛋糕,如何求小红吃了多少个蛋糕?

生: = (个)

师: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

生:知道了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 个蛋糕,也就是知道了小红和爸爸吃的蛋糕的和,又知道了爸爸吃了 个蛋糕,也就是告诉了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用减法来计算。

师:分析的真好。这就是根据前面学习过的整数减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减法也同样适用。

师:我的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 + = ?

生: 是3个 , 是1个 ,3个 加上1个 就是4个 , 是1个 ,也就是 。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 = =

3个 1个 4个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小红吃了3块,爸爸吃了1块,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8块中的4块,所以是 个。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 = = =

师: 也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二分之一。

师:凡是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的,如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一定要月份化成最简分数。

师:会计算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了吗?

生异口同声的说:会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坟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反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从学生总结规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漏洞,便于及时补救,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看上面的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分母相同。

师:这就叫做同坟墓的分数。今天学习的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联系刚才做的题,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可以小组讨论,小组长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你们小组的结论。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或想减。

师: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生:前面加上一句:“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这样就完整了。

生: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师:这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请同学们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词最关键?还有什么疑问?

生:老师,为什么分母不变?

师:你的问题提的很好!谁能来解答?

生: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数单位没有变。

四、 巩固练习,反馈矫正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刚才学的法则来做几个练习题,好吗?同时比一比,哪些同学做得好,掌握的扎实!

完成教材第90页做一做。

学成做完后小组检查,让出错的学生说明错误原因。

设计意图:做练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法则,并灵活、熟练地运用法则。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要约分。

第2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2课时(新授课)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7)

教学目标:

减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法计算题中“1”的处理。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每人一张长方形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图书馆购买了一批新图书,其中童话书有3/8,故事书有1/8。童话书和故事书一共占这批图书的几分之几?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减法,今天在此基础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2)要求“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实际是求什么?

(3)怎样列式呢?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法。

(5)取出长方形白纸,表示试验田,你能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涂色表示1/2和1/4吗?说说你是怎么折的?你能根据折的情况说说1/2与1/4相加的和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看出1/2+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看作了几分之几?

(通分的目的是什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指出:在计算按这样的方法,完成例题的填空。

2、出示“种黄瓜的面积比种番茄的面积多几分之几?”。

(1)要求“种黄瓜的面积比种番茄的面积多几分之几?”实际是求什么?

(2)怎样列式呢?

(补充课题:减法。

(4)说说你打算怎么办?通分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试着独立完成吗?并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尝试解题,小组交流。

(5)交流汇报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试一试。

(1)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吗?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方法。指出:一般情况下最后结果都应用最简分数表示。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指出:在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可以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再计算。怎样才能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小组中完成。

减法的计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在小组中说说。

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验算。

5、完成练一练。

(1)独立完成计算,并验算。

(2)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1)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2)结合图形说一说为什么?通分母分数相加应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怎样?

2、完成第2题。

(1)独立完成计算。

(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成第3题。

(1)理解题意。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列式计算。

4、完成第4题。

(1)理解题意。

((3)独立完成计算。

5、拓展训练。

( )/( )-( )/( )=/( )+( )/( )=1/4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知识,在练习中进一步加强分数的加减法的熟练性。

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0.40.80.7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简单的异分母加减法练习

这里重点练习分数的通分和运算顺序

二、垃圾分类

1、看图,理解图意

2、提问:

废纸类与玻璃类共占几分之几?

看图表,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小组内提问,并组内进行解答,

4、全班汇报,集中交流

三、解方程。

在复习解方程的过程中,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四、找数字游戏

猜一猜,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先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然后确定数字的范围。

教学反思:

五、分析统计图,回答问题

1、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

读2本和3本书的学生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组内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六、想一想,算一算。

先自己算一算,想一想: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用刚才发现的方法,不用计算,你能直接得出-的结果吗?

七、

八、实践活动:建造“分数墙”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9)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 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且三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推理。“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难点】:

减法的计算的基本方法。

2. 能够应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文具店,售货员出现在学生面前)

引入:欢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各式各样的文具,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所以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文具,你想选购本店哪两种文具?四人小组讨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把自己购买文具的方案在组内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结合学生学过的搭配规律,探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为学生进一步探索购买文具要花的钱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1、每人尝试计算自己购买文具要花多少钱?如果计算有困难的可以请组内小伙伴一起解决。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估计有以下两种方法:(将文具价格中的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

3、全班交流。

随机请一学生交流自己购买文具的情况,花了多少钱?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统计班内有多少学生和他购买了同样的文具?自己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学生有购物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整数加减法)做依托,尝试运用口算方法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1)以刚才那位同学交流了自己购买文具的情况为例,请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估计会出现下面两个竖式: 如 80.8+ 6 + 0.6

(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用竖式算一算自己刚才购买文具的价钱算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迁移过去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学生成功运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依托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竖式计算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对齐数位,以及十分位相加满十,向个位进一的道理,很好地掌握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

(二)、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

(1) 尝试用竖式计算

刚才我们每人都购买了两种文具,哪种文具贵些?贵多少钱?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做完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计算方法。

(2)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三)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除了刚才选择的文具外,你还喜欢哪两种文具?先求出它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并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时,教师的板书要有启发性,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印象,另一方面使一些学生进一步体会任选两种文具是有规律的,力争找出所有的组合,体会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应用

1.完成P96页“做一做”

学生可以提出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

3.用数学:练习二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解决。

第(2)小题可以估算或者口算,也可以计算出结果在做比较,得出10元不够的结论。

4.练习二十二第3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数据再计算。

5.练习二十二第4题,提出问题在计算。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0.8+0.6=1.4 1.2-0.6=0.6

元 角

1 . 20 . 8

-0 . 6 + 0 . 6

0 . 61 . 4

元 角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能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1、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美丽的秋姑娘也给咱们每个小组送来了一份礼物呢?(出示水果图形算式卡片,算式的数分别和小组数相符)大家能根据算式猜一猜,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

2、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都用到了哪些知识呢?(生齐:6的加减法)

师: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现在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把看到的内容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2、继续观察图画,把你看到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组长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3、各小组代表分别说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对这些问题,先由学生解决,教师做适当补充讲解。

4、教学大括号和问号:

①师: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

②找几名同学结合图画内容试着说说看。

③师解释并验证学生的猜想: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接着出示几种开口方向不同的大括号,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

秋天到了,同学们走出校园,来到美丽的田野,准备捕捉几只昆虫做标本。画面上有几位同学正在捕捉蝴蝶?(生:4位)又来了几位同学?(生:2位)

生1:图中有4个女生,2个男生,一共有几个同学?

生2:扎小辫的有3人,不扎辫子的有3人,一共有几人?

引导学生把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内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然后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

学生完成教材51页第13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适当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故事内容分别为:

对优胜小组,每人奖励智慧星一颗。

生:我认识了“大括号”,并且知道了它的意义,还学会了根据问号的位置来确定列式方法,同时还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你平时要留心观察,看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隐藏着数学问题,比一比,看一看,做一个爱数学的小博士!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的加法。在教学设计时以以美丽的秋天的情境引入,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习6的加减法。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说图的意思,为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11)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12)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l,从而加深对分数的知识.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是4个 是 是个 是个 .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再让学生说 的思考过程.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3)2个 加上7个 是个 ,就是.

2.判断正误,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

4.一块皮子,做皮包用去这块皮子的 ,做皮鞋用去这块皮子的 ,一共用去这块皮子的几分之几?(列式计算,并说明理由.)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五、课后作业 .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13)

目标

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进行简便计算,并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及训练

重点

运用运算定律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仪器

教具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口算

做教材第127页练习二十四第12题

要求学生说出哪些题能用简便计算?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说出主要计算过程。

二、计算

1、做第13题,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细心。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上述规律吗?

教师板书:a-(b+c)=a-b-c

反之:a-b-c=a-(a+c)

2、补充: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略)

提醒学生分析各题中的运算顺序和分数特点,防止盲目地使简便算法。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集体评讲。

三、应用题

1、练习二十四第14题审题后独立解答

先独立做,再逐题校对,最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2、针对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四、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四第14、15、16题。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14)

1.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和解决问题三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分数中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用来解决有关分数的生活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2.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分数、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不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分数与整数、分数、小数相乘的计算过程去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时也不再呈现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操作、合作交流等手段,探索计算法则,寻找解题思路,自主构建新知识。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2.能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能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3.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理解算理的同时体会教学知识的魅力,领略数学的美。

Gz85.Com小编推荐

分数的加法教案精品


想要查看“分数的加法教案”的相关资料可以参考以下内容,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讲义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辅助材料。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1】

(1)算法分析。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观察4个加数,发现0.6和3.4、7.91和0.09结合到一起分别能凑成整数,因此交换7.91和3.4的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2)计算过程。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因此,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个数的特点,注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小数连减运算中,减法的运算性质依然成立。如:8.96-3.37-2.63=8.96-(3.37+2.63)。

小数运算莫着急,数的特点看仔细。

要想计算变简便,各个数据要看全。

误区一 计算5.84+4.16-5.84+4.16。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审题不认真,只看每个数的特点,却忽略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想交换数的位置,一定要连同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同交换。

误区二 计算15.46-5.7+4.3。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依据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而盲目简算。如果此题是连减运算,那么可以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把两个减数相加,而此题是加减混合运算,所以不能盲目简算。

只有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才能改变运算顺序,否则只能按四则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2】

(一)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得数是否相等?

使学生体会到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明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观察:这些加数的分数部分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尝试例3。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说出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学生尝试计算分数加法时,体会到加法运算定律中数的范围由整数、小数扩展到分数。通过基本练习强化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和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带分数加法,学生在计算中领悟到我们早已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应用到分数加法计算中。

第二部分:教师稍加点拨后,学生尝试分数加法计算并归纳出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3】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l,从而加深对分数的知识.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是4个 是 是个 是个 .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再让学生说 的思考过程.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3)2个 加上7个 是个 ,就是.

2.判断正误,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

4.一块皮子,做皮包用去这块皮子的 ,做皮鞋用去这块皮子的 ,一共用去这块皮子的几分之几?(列式计算,并说明理由.)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五、课后作业 .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口算进位加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愿望,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澄溪小学大队部昨天派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到黄沙调查关于《殡葬改革》问题,四年级去了19人,五年级去了26人,大队辅导员从公交公司包来了一辆48座的大客车,你觉得这些小朋友能坐下吗?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电脑显示大客车,座位数,上车各组人数)

1、19+26=?可以怎样计算?有几种不同的算法?请四人小组一起讨论?

生6:26+4=30 30+19=45 49-4=45..

3、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悄悄的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好?

5、第二种方法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

(4)抽做得快的学生说说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帮学生导向计算时选择步骤少的计算较快一些。

刚才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学习就学会了好方法解题,这道题会吗?1900+2600=

生1:1900+2600=4500想:19+36=45然后在得数后面加两个0就可以了。

生2:1900+2600=4500想:19个百加26个百等于45个百,也就是4500。

生3:1900+2600=4500想:只要算19+26=45后面加两个0就好了。

(3)为什么加两个0就可以了呢?老师不明白能帮忙解释一下吗?

生:后面加两个0也就是把这个数看成了整百数,所以是对的。

(3)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生2:只要算出29+27=86,整百数相加在后面加一个0,整千相加在后面加两个0

生3:29+57=86想:9+7=16;20+50=70;16+70=86。后面两道题只在86后面加0就行了。

生4:有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也有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

生5: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想: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想:先把前面的数相加,然后整十数在后面加一个0,整百数在后面加两个0。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5】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方法三: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教师板书算式“10C2+3”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C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教师:这道题,如果要先算加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同桌之间商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4)加一个():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教师:我们用一种新方法解决了“先算一共剪了5个,再算还剩下5个”的数学问题。这种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了解计算的顺序吗?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10+()=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18-(5+6)= 4+(15-6)= 25-(7+3)= 8+(3+15)=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分数的加法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

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学生:。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

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性质相似。

教师:如果的分子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学生:分母应该加16,因为分子加6之后扩大到原来的3倍,分母也要相应地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应该加16.

(4)复习约分和通分。

教师: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便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也便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教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学生: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复习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

教师:分数如何化成小数?小数如何化成分数?

学生:分数化小数,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按要求取近似数;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二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

教师:怎样的最简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可以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乘若干个2或5,使分母变成整十或整百、整千等,一定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6)复习分数的加减法。

教师: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能简算的要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概念的回顾与复习,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例如,约分与通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保持分数的大小不变;它们的区别在于,约分只对一个分数进行,而通分至少要对两个分数进行。再比如,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可以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也可以解决分数化小数的问题(分数化小数既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应用拓展,发展技能

1.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练习。

(1)分数单位是的最简真分数有();分子是3的假分数有(),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2)把一条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3)()()==0.6==()35.

(4)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估计一下哪个更接近2.

(5)先填空,再把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下面哪些数是最简分数,哪些数不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参考答案:

(1),,,,,;,,;;。

(2),。

(3)3,5;3;15;21.

(4)图略;最接近2的是。

(5)6;4;,;(第4小题答案不唯一);。

(6)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第(1)小题至第(6)小题是关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综合练习,其中第(4)小题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并通过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第(5)小题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还涉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其中与的大小比较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

2.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参考答案:1;;;;;;;。

【设计意图】同时出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旨在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适当增加简便运算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

3.拓展练习。

(1)为帮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小红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的钱一定比小红多吗?请说明理由。

(2)在等式=+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参考答案:(1)不一定。例如:。

(2)答案不唯一。例如:。

【设计意图】第(1)小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单位1的掌握情况,为六年级学习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做铺垫。第(2)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括号里填相同的数,那么=+;如果括号里填不同的数,则有多种选择,=+=+=+=+。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需写出所有答案,只要能有意识地先将分子、分母乘以相同的数,再分成两部分,最后化简为最简分数即可。

(三)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错误?

2.回忆今天复习的方法,对今后的复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对于复习课,教师要关注两点:一是查漏补缺,发现问题是改进教学的起点,也是帮助学生进步的方向;二是关注反思,培养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9篇


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两位数的加法教案9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6页

二、教学准备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和数字卡片

三、教材简析和目标定位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及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例题主要解决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做一做安排了与例1形式相同的10道题,意在加强练习,减少错误率。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具备了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解决本课时的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已经相应地由会不会计算调整到怎么计算上来。为此,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四、教学理念和策略选择

首先,力求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将计算教学内容作为学生思维平台,在关注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使计算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载体。其次,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采用探-引-探的课堂教学主线,通过让学生组算式,及时探底,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展开学习。课堂中及时捕捉可利用的学习资源,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第三,试图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索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等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五、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出示三张数字卡片:3、5、9。提出问题:利用这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板书出示:(教师有意识地从小到大分成两组)

353953

599395

2、从上、下两行中各选择一个数能组成几道不同的加法算式:(请同学们把算式写在自己的卡片上)

3、生汇报算式。(并启发学生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学生列出了九道不同的算式。

二、展开

1、师:请同学们选择能计算的算式独立尝试着算算看。(要求学生把计算好的算式贴到黑板上)

2、要求同学们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分类方法:

(1)得数小于100分为一类,大于100分为一类。

(2)一次进位的分为一类,两次进位的分为一类。

(3)个位进位的分为一类,十位进位的分为一类,个位十位都进位的分为一类。

3、按第(3)种分类方法把算式移动成三列。

35+5935+9335+95

39+5953+9339+93

53+9539+9553+59

师:在这些算式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什么是新的知识?

若学生提出十位进位与个位十位都进位的加法以前虽没有

课的开头的学习材料不是按教材提供,而是创设了一个纯数学化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这可谓是本真的数学课堂教学。这一过程也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对形成的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不同的分类就形成不同的数学结构,分类中产生的数学结构,能使学生看到知识的来源和变化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

学过,不过我们已经都会算了,教师就先让学生说说十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检验卡片上的得数是否正确,接着教师提出今天我们要对个位十位连续进位的加法作进一步的研究,看看到底有多少种算法,哪种算法最简便。

4、选择其中的一道题作重点研究:39+95。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要求:

(1)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

(2)讨论时,请组长主持好,并整理好向全班汇报的内容。

(3)全班交流时,思考你喜欢哪种方法?计算要时注意些什么?

5、集体汇报、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1)39+95=39+90+5=129+5=134

(2)39+95=40+95-1=135-1=134

(3)39+95=(30+90)+(9+5)=120+14=134

(4)39+95=(40+90)+(5-1)=130+4=134

(5)39+95=39+100-5=139-5=134

(6)竖式计算:39

+95

--

134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1)-(5)这四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启发学生得出:都是把新问题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6、讨论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错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1)39(2)39

+95+95

----

134124

先请这两位同学分别说说算法,再让大家比较:你认为哪种对,为什么?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先自己轻声说,再个别指名说,再集体说。)

7、比较39+95与39+59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自己探究解题方法,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在对计算方法的求同比较中获得对算理本质的认识。

竖式计算是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学生扎实掌握。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计算方法,自主讨论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8、请从剩下的3题中选一题做一做,说一说。同时请3位学生板演。

检查一下和你做的同一题的小朋友,做对了吗?把你做的题说给同桌听。

9、小结计算方法。

今天学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用竖式怎样计算?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三、分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列竖式计算)

说明:掌握笔算方法有困难的同学到老师这儿进行小组教学,帮助纠错)。

2、哪把钥匙开哪把锁。

(多媒体呈现钥匙和锁的画面,四把钥匙上分别挂着四道算式,四把锁面上分别写着四个数,钥匙与锁配对了,锁就会被打开)。

59+7355+6779+8958+94

122132142168

3、开放题:下面的□里可以填几?

5454

+□7+□7

----

□11□1

(说明:教师对慢生辅导第1题时,其他学生完成第2题。第2、3题反馈时让快生反馈,慢生倾听)

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中总结计算方法,自主构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

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练习,对优生除了解答一般问题外,让其在限定时间里思考一些有作价的问题。对差生,则由教师进行单独辅导,让他们在多次反复中领会算法,理解算理。在练习内容设计上注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种类的习题,让不同的学生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这样学生就能得到自主的发展。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xx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

3、48-18=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9465890

-4-25-1-70

072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30元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点: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与比较优化出适合于自己的算法。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感觉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智慧小学有许多的课外书,我们来看看其中有些什么书,多少本呢?

说出各种书名与数量。

创设情景,引入学习。

新授

1、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什么书,各是多少本?

2、它们合起来又有多少本书呢?求的是什么?

学生先看图,然后再在全班说

对《汪汪东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进行讲座得到28+4。然后,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方法。讨论与交流。可以摆小棒、竖式,口算。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练习巩固

1、试一试,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解答。

2、P49第一题

3、第二题

4、第三题,口算,限定时间计算

(1)求总数,用加法。列式计算。

(2)写出自己提出的问题的式子(小组内提,小组集体解决)

先圈,然后再算

口算,观察每组式子有何特别之处

独立完成,全班汇报,选两题进行计算过程的口述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让学生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反思

利用计数器,使学生形象的理解相同数位上的计算

4、培养学生动手、表达、倾听、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一种适合他自己的算法。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课题《发新书》,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出多种算法,体验多种算法,然后比较出最好的算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对算法的优化,在通过“试一试”、“算一算”、“想一想”等形式达到知识的掌握。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使用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

[教材分析]

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小棒、电脑、课件。

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上课一开始,录音机里播放出节奏明快悦耳的乐曲,学生听到乐曲立即做好听算准备。接着录音机里报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学生逐题写出得数。算完后,教师报答案,学生自己核对。在3分钟里完成20道题。

二、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显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让学生思考50本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

3、教师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小明他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列出算式29+18=

4、教师向学生讲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分组思考这道题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来?

5、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交流。

6、学生汇报合作结果。

A竖式的方法。

(1)、|让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说出列竖式的方法。教师板书:

29+18=47

29

+118

47

(2)、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你有哪些还不太明白?(突破满10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3)、请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列坚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成一首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是要进一。

B、摆小棒的方法。

(1)、摆小棒,并鼓励学生边说出自己摆的过程。

(2)、让学生比较摆小棒和列竖式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

C、口算方法的尝试:

(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

(2)、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20=308+9=1730+17=47

生2:29+10=3939+8=47

生3:30+18=4848-1=47

7、让学生再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

森林医生:

37+16=4326+13=49

3726

+16+113

4349

(1)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2请学生试着改正过来

2、让学生完成试一试里的习题。

四、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齐唱儿歌结束。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8+650+30

6+2834+9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4.)

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生:34加25从个位加起,个位4加5得9,表示9个1,对齐个位写9.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对齐十位写5,结果得59.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我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25换成了28,(边说边板书:34+28=)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

生: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4加8等于几?满十了吗?

生:个位4加8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4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8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4和28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28是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

生:个位是4个一加8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

生: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4加8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

生:留在个位上。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

生: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2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6个十。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6.

师:最后得62.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4加28,个位4加8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6,在十位写6.

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边说边做)

56+37=

3.教学例4.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46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4根小棒。

师板书:

师:个位6加4得十,(把6根小棒和4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10怎样写?

生:向十位进1,个位写0.(师板书)

师:个位不写零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个位一个也没有要用0占位。

师:十位上4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最后得70.

4.总结法则。

师:今天学的笔算加法和过去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个位满十了要进位。

师:进位加法还应注意什么?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师同时板书)

全体齐读。

(三)巩固反馈

1.在练习本上计算。(同时请3人板演)

2.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3.编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题。注意十位上的数不要太大,和不能超过100.学生编题,教师板书。如:26+39,45+38,37+43,54+25,

师:同学们编的这些题里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

生:54+25这道题不符合要求。

师:为什么?

生:54+25,个位相加不满十,不是进位加法题。

师:请同学们从编的题里选两道进位加法题,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得快的同学可以多做。

集体订正。

4.课堂作业:做一做的第1,2,3题。

5.思考题。

在□里填哪些数合适?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教学重点是讲进位加法计算法则中的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首先通过计算34+25,复习笔算加法计算法则前两条,然后把算式中的25改成28,使它变成例3:34+28,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会使学生感到突然,又把加法的三条法则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认知冲突的积极性。

教师紧紧抓住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采用直观教具演示,并带领学生边摆边说边算,具体形象地讲明了算理。

通过填数和自己编题,进一步突出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由学生任选练习题的作法,是把作业主动权交给学生,变学生被动完成老师布置作业为积极参与练习,同时给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留有余地。

思考题是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不做教学要求。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不做。

这节课从感知理解技能的形成运用知识,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认知过程。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口算。

20+4032+1040+4856+30

42+75+234+648+51

2.口答。

上面哪几道题先算几加几?哪几道题先算几十加几十?

二、新课

谈话: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联欢会场景图。显示几个小朋友把纯净水搬来放在桌子上,画外音:小强和小明为同学们送来了纯净水。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纯净水。

2.出示咱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文字、声音同时出现)。

先让学生根据观察估计一下,够不够每人一瓶。再指出:具体算出有多少瓶纯净水,就知道每人一瓶够不够。明确要解决有多少瓶纯净水的问题。

3.解决有多少瓶纯净水的问题。

(1)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4+9

(2)分组用小棒摆一摆,讨论怎样计算24+9

(3)组织交流计算方法。

请小组的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出现各种计算方法。

①先把24凑成30,再算30+3得33。课件设计配有摆小棒的动作和口述24+6得30,30+3得33的声音。

②先算4+9得13,再算13+20得33。课件设计有把4根和9根合在一起,并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的动作,并配有声音叙述口算过程。

4.尝试。

(1)出示做一做中的3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和同学讨论。向教师请教。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5.小结。

根据学生发言,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的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三、练习

1.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生按上下两题一组进行计算。观察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上面一题的计算正好与下面一题先算几加几完全相同。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步骤和方法。

2.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练习十一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计算方法。再启发学生: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吗?给学生思考时间。对从另外角度观察,想出不同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观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15至17页例1,练习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基础训练

口算:9+6=5+5=6+8=

8+6+1=8+2+1=6+5+1=

2、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三、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例题情景图的课件(或挂图)。

2.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3-7=15-8=17-9=

78-8=45-30=97-7=

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着重说一说15-8和17-9是怎样算的。

二、引入新课

教师:上面两排算式分别是什么样的减法算式?

学生:第一排是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第二排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算式。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了,大家会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减法的计算。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

屏幕上出示第67页例1中的玩具货架图。

教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和有2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了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屏幕上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学生:图上告诉我们两辆玩具汽车的价格是15元和36元。

在屏幕上出现例2玩具图下面的两个小朋友和她们的对话。

教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和想什么?

学生: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钱,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钱才够?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元钱?

教师: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36-8=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

教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2、76-4、57-3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35-2、76-4、57-3等算式计算时都能直接在个位上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教师:不够减怎么办?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分组摆小棒,并让他们边摆边讨论摆的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6不够8减,我们先打开一捆和原来的6根合并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面减去8根。教师:减去8根后还剩多少根?

学生:16根减去8根还剩8根,再加上剩下的2捆(20根),一共还剩28根。

让学生在算式36-8=的后面写上得数28。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

学生: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我发现计算36-8,可以把36分成20和16,再用16去减8得8,最后把8和20加起来就是36-8的差。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探索另外的算法。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学生:也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得2,再用26加2得28。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用几种方法计算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在以后的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可指定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的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订正答案时指定1~2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先让学生看题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由学生独立计算各题的差,最后集体订正得数。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这节课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怎样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用到了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所用的计算方法的算理以及涉及的基础知识。

2.教师对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P8-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2、能力目标:发展估算意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的生活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在一定的游戏情境进行学习,减轻学生潜意识中学习的压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构建算式

师:小朋友喜欢吃肯德基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

出示肯德基画面:欢迎光临!

师:你知道肯德基里面有哪些好吃的吗?

对啊。老师还调查了它们的价格。

多媒体演示:

A:8元/杯B:21元/杯C:12元/个

D:32元/只E:17元/份F:55元/桶

师:如果你带了50元钱,你打算买哪两种?

板书算式:8+3221+1232+1232+1717+21(注意事物搭配的合理性以及价格)

师:怎么F没人选呀?钱不够。

老师最喜欢吃的是32+17,能帮我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来。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计算的过程。

学生汇报:

(1)用口算来计算。

(2)用摆小棒的方式来计算。

(3)列竖式。

2、学习预案:

(1)直接用我们学过的口算来计算。

(2)摆小棒:请学生演示,多媒体辅助演示(出示相应小棒根数),仔细观察,一捆捆的小棒和一根根的小棒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各自对齐)

(3)列竖式计算。

方案1(学生能够提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你能把32+17=49的计算过程也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吗?

生:列竖式计算(笔算)。

师:谁会写?上来范写。说说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说,多媒体演示从小棒到竖式的抽象过程。

概括:相同数位要对齐。

方案2(学生不能提出提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为了表扬你们今天的积极表现,有一个礼物要奖给你们--列竖式计算(笔算)。看,(多媒体演示)。

3、师:从哪一位算起呢?谁来猜猜看。

(1)生:从个位算起,先在个位上写5,表示5个1,再在十位上写3,表示3个10。

(2)生:从十位算起,先在十位上写3,表示3个10,再在个位上写5,表示5个1。

4、竖式计算后,都要在横式上写上得数。

三.运用练习,巩固新知

师:真不错,刚才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算算刚才选购的食物需要多少钱?

学生选择刚才的算式列竖式计算。

出示校对:注意写法,渗透不进位和进位的区别。

师:我们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同桌互相提醒一下。

四.活用数学,拓展延伸

1.根据算式填写□?

24+63=46+53=

□□□□

+63+5□

□□□□

2.纠错:17+20(20写成2)50+26(横式忘了写得数)42+38(把得数个位上的0给丢了)

3.图形下面藏着几?

37+2?=5945+?5=7?63+??=?9

4.根据条件提问题:跳绳比赛。

有理数加法的教案6篇


备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写的时候务必不能马虎。教案作为教学的基石之一,必须认真准备和仔细书写。那么,何谓优秀的教案课件呢?本文将对“有理数加法的教案”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启发,促进交流。

有理数加法的教案【篇1】

1. 会把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2. 会把省略加号和括号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看成几个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的有理数加法,运用运算律交换加数位置时,符号不变.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速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1.完成下列计算:

(1) 3+7-12; (2)(-8)-(-10)+(-6)-(+4).

归纳: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 运算;

(2)式统一成加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和( )后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下列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1)(-12)+(-5)-(-8)-(+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5)-(-1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5-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4-(-12)+(-25)-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将下列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加号省略:

(1)12+(-8)=________________;

(2)(-12)+(-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5)+(+15)+(-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运算先统一成加法,再省略加号:

(-15)-(+63)-(-35)-(+24)+(-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仿照本P37例6,完成下列计算:

(1) -4-5+6 ; (2) -23+41-24+12-46.

5. 仿照本P38例7,巡道员沿东西方向的铁路巡视维护,从住地出发,他先向东巡视了6km,休息之后,继续向东维护了4km;然后折返向西巡视了12.5 km,此时他在住地的什么方向?与驻地的距离是多少?

1.计算:

2.早晨6:00的气温为 ℃,到中午2:00气温上升了8℃,到晚上10:00气温又下降了9℃.晚上10:00的气温是多少?

一架飞机做特技表演,它起飞后的高度变化情况为:上升4.5千米,下降3.2千米,上升1.1千米,下降1.4千米,求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本P39习题2 .5第6题(1)、(3)、(5), 第7题 .

有理数加法的教案【篇2】

通过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发生过程,体验数的运算探索过程,感悟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技巧及运算规律。

通过运算归纳出技巧,感悟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的技巧,突破本节内容中的难点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积极探索、不断追求真知的品格。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加法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

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掌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 4+(-2),黄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学生考虑一下,怎么计算 4+(-2)?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①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有理数加法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身边可以尝试、探索的场景,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得出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进行简单的有理数加法运算。3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重点难点:

1我们早知道正有理数和零可以做加法运算,所有的有理数是否都可以进行加法运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先来分析一下,所有的有理数相加的时候有哪些情况呢?请你想一想

2从前有一个文盲记录家里的收入和支出的时候是这样的,用一颗红豆代表收入一文钱,用一颗黑豆代表支出一文钱,有一个月他发现记账的盒子里有10颗红豆6颗黑豆,他发现红豆比黑豆多了4颗,于是他不仅知道了这个月结余了4文钱还知道了自己这个月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图形来表示他这种记账方式。“○”,“●”分别表红豆和黑豆。

,这个图形其实就是一个有理数的加法算式:(+10)+(-6)=+4下面我们借助数轴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一个单位代表1千米

小亮从O点出发,先向西移动2个千米休息一会儿,再向西移动3个千米,两次走路的总效果等于从点O出发向_____走了_______千米,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从上,你发现了吗,同号两数相加结果的符号怎么确定?结果的绝对值怎么确定?请把你的发现填在下面的框里。

同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__的符号,并把它们的_____________相加。

(1)小明先从点O出发,先向东走4千米,发现口袋里的钥匙丢了,急急忙忙掉头向西走了1千米,找到了掉在路边的钥匙,小明这两次走路的效果总等于从点O出发向___走了____千米,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李先从点O出发,先向东走了1米,突然想起今天家里有事,赶紧掉头向西往家里走,走了3千米到达家中,小李两次走路的总效果等于等于吃哦从点O出发,向___走了

_____千米。用式子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例子,你发现了异号两数怎么做吗?把你的结论填在下框中。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相等时,取_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并用_________的绝对值

减去_______________的'绝对值。

(1)某个人第一批货获得利润3万元,第二批货物保本,这两批货物总的利润是多少万元?

(2)某人第一批货物的利润是5万元,第二批货物亏损5万元,这两批货物总的利润是多少?

从上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结论写在下框中,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相加得_______,一个数和零相加,任得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计算(1)(-8)+(-12)(2)(-3.75)+(-0.25)

(1)-7+____=0(2)(+)+______=-(3)____+(-)=(4)__+=

有理数加法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能熟练地运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能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了解加法的运算律,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算律的理解及合理、灵活的运用。

2、难点:合理运用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先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选用法则,确定和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是不同的;而计算和的绝对值,用的是小学里学过的加法或减法运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

(1) (-9.18)+6.18; (2) 6.18+(-9.18); (3) (-2.37)+(-4.63)

2、计算下列各题:

(1) +(-4); (2) 8+;

(3) +(-11); (4) (-7)+;

(5) +(+27); (6) (-22)+.

通过上面练习,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c=a+(b+c)

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

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P22例3) 计算:

(1) 33+(-2)+7+(-8)

(2) 4.375+(-82)+( -4.375)

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再相加,有相反数的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先凑整;有分母相同的,先把同分母的数相加,计算就比较简便。

本例先由学生在笔记本上解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解答情况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并引导学生发现,简化加法运算一般是三种方法:首先消去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其和为0),同号结合或凑整数。

例2(P23例4)

教师通过启发,由学生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第一问可以让学生自已作行程示意图帮助理解,注意第一问和第二问的区别。

练习 课本P.23练习:1、2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课本P27习题1.4A组第3、4题

2、课本P28习题1.4B组第12题

有理数加法的教案【篇5】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 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 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 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 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 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 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1)    同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可循呢?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回答两个问题。(师引导观察,得出答案),那位同学能填好这个空?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 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 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 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有理数加法的教案【篇6】

学法指导:

在探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问题时,利用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过程,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先仔细观察式子的特点,找到合理的运算步骤,使加法运算简便。

(一)课前学习导引:

3. 已知a=-5,b=+ 3, 则︱a ︳+︱ b︱=

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 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 们的和叫做 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

(1)红队的净胜球数为 4+(-2) ,

(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 1+(-1) 。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那么,怎样计算4+(-2),1+(-1)的结果呢?

现在让我们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某人从一点出 发,经过下面两次运动,结果的方向怎样?离开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请同学们用数学式子表示

②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如何?可以表示为:

③先向东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呢?可以表示为:

④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东走了3米,结果呢?可以表示为:

⑤先向东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5米,结果呢?可以表示为:

⑥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结果呢?可以表示为:

从以上几个算式中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的'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把 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取 的加数 的 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 两个数相加得 .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

例2 足球循环赛中,

红队胜黄队4: 1,黄队胜蓝队1 :0,蓝队胜红队1: 0,计算 各队的 净胜球数。

解: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这 两数的和为这队的净胜球数。

三场比赛中,

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4)+(2)=+(42 )= ;

蓝队共进( )球,失( )球, 净胜球数为 = 。

(三)课堂检测导引:

(1)(-3)+(-5)= ; (2)3+(-5)= ;

(3)5+(-3)= ; (4)7+(-7)= ;

(5)8+(-1)= ; (6)(-8)+1 = ;

(7)(-6)+0 = ; (8)0+(-2) = ;

1.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你觉得有理数加法比较难掌握的是哪里?

1.计算:

(1)(-13)+(-18); (2)20+(-14);

(3)1.7 + 2.8 ; (4)2.3 + (-3.1);

(5) (- )+(- ); (6)1 +(-1.5 );

(7)(-3.04)+ 6 ; (8) +(- ).

2.判断题:

(3)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负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负数; ( )

(4)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正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正数. ( )

3.当a = -1.6,b = 2.4时,求a+b和a+(-b)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