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课件(通用6篇)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通用6篇)。

看一篇不错的文章吗看看“机械设计基础课件”,请将本网页的链接保存起来以备将来使用。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教案和课件的优化意味着教学品质的不断提升。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篇1)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是一门为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机械设计知识基础,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重要性和学习价值。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了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机械零件的基本尺寸及传动原理、使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今后进行高级机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比如,课堂上会使用PPT演示来呈现机械零件的结构和设计原理,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课件来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还会组织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重要的是,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他们可以凭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对各种机械设计问题,并能够提出创新的设计方案。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件可以说是机械设计专业学生的必学课程,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承载着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机械设计知识的基石。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门课程,认真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努力,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设计师,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篇2)

(一)教学内容

1、弹簧的功用和类型

2、弹簧的制造、材料和许用应力

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计算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

2、熟悉内容:弹簧的功用和类型,弹簧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第十四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一)教学内容

1、联轴器

2、离合器

3、制动器

4、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选择和维护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功用种类,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选择方法。

2、熟悉内容:固定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可移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弹性联轴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操作式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自动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四、课内实践环节具体安排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2学时

2.带传动的滑动和效率的测定2学时

3.齿轮参数测量2学时

4.齿轮的范成实验2学时

5.轴的结构设计2学时

6.减速器拆装实验2学时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篇3)

导语:当今社会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工程素质是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工程素质的培养包括工程意识、各种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等。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杨可桢主编的《机械设计基础》,内容包括平面机构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机械零件设计概论、连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带传动、轴、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等。目前,我校会计和财务专业开设的本课程学时数为40学时。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相对抽象,概念、原理繁杂且实践性强,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生产实践经验欠缺的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产生畏难、厌学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先修知识缺乏,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他们对工程制图、力学和材料等课程没有系统学习,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连贯性,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难度;课时少,课程内容多,进度快,涉及面广,非机械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该课程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说属于非专业课,课程较难掌握,学生学习起来不太认真。

二、教学思考与改革

1.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在有限课时内讲授本课程,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突出课程应用性。 课件内容简洁明了,文字精简,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突出对重要知识点的强调,举一反三,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基础理论适度介绍,减少过于晦涩难懂、比较枯燥的公式推导和冗长的证明;适当删减部分难度较大、与财会类专业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如材料选择、零件设计、强度校核等。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有了好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再加上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课程授课时数为36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大纲为准绳,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充分发挥选用教材的优势,又不限于教材本身,不断教学实践,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成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模型加挂图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影像结合起来,能够对复杂的图形、机构运动原理、机械构成进行分解,帮助学生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多媒体画面生动,立体感强,使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比如内燃机工作原理讲解,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而通过多媒体课件中三种机构的运动配合来完成工作的动画过程,可清楚地表现出机构之间的空间关系,工作原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多媒体教学可以缓解本课程教学内容多、学生接受相对困难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明显。但是,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多媒体技术授课,虽然可以减少板书和作图的时间,但教学节奏相对太快,不利于学生掌握难点和重点。对于难点和重点,采用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来放慢讲课节奏,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充分掌握各章难点,从而消除该方式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在课堂上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如四杆机构的演化,可以采用教学模具进行讲解,既直观,学生也容易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实物模型、黑板、粉笔有机地结合,各取所长,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阻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来。如针对学生工程基础薄弱的特点,课堂上精讲多练,采用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提出问题并作引导性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答疑惑;最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引出正确结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通过启发、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例如在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授课中,从机构运动简图出发,首先回忆齿轮传动传动比的计算公式,然后提出轮系的传动比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参与啮合的齿轮有哪些,讨论两齿轮啮合和同一根轴上两齿轮运转后转速是否发生变化,进一步推导出轮系的传动比的公式。这样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机械相关方面的题目。学生通过课后查阅科技文献,对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一篇综述性的科技论文,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本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将原来、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齿轮范成法加工原理和减速器拆装等。

通过认知实验,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零件、机构的类型和特点,了解各种传动的特点及应用以及对机器的感性认识。通过展示的机械设备、机器模型等,学生清楚知道机器的基本组成要素:机械零件,培养了他们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通过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实验,学生熟悉并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原则和方法,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并检验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齿轮范成法加工原理实验可以使学生对齿廓渐开线形成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巩固齿轮基本几何尺寸的计算,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以及观察能力。

减速器拆装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减速器各部分的结构,要求他们仔细观察零、部件的结构及位置,考虑好拆装顺序,了解减速箱各部分的装配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以上这些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成效明显。

四、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多为闭卷考试,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教师对考核方式进行了必要的改革,通过改革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起到积极作用。[3-4]

改革之前只采用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适应财会类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考虑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相互组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分别占小论文回答问题、讨论、完成作业情况等;平时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讨论的内容和作业都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且可以穿插一些小测验,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能够主动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上课学习的注意力。

考试成绩能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平时成绩可以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考核结果更全面。改革后的这种多方位、多角度能力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效果。

五、总结

非机械类学生与机械类学生具有不同特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手段、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教学过程中,删减部分与专业不相关的内容,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提问、讨论等多种授课方式,引入文献检索、科技论文撰写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践检验表明,这些方法的采用,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篇4)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工程设计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训练。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课程设计作为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激发学生设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应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课程设计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有一个整体的设计观念,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让学生应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一个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验,来实现预定的运动规律。然后,让同学进行减速器的拆装实验,通过这次实验让学生对减速器的常见类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减速器内部零部件的类型、结构和装配关系,对加工制造的工艺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应用已有零部件设计一个合理的轴系,使学生能在课程设计中结合实际的参数要求设计出合理的轴系结构和尺寸。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次成功的课程设计与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为此应改变以前过于集中的指导方式,变“集中式指导”为“集中与分段相结合式指导”,设计前通过集中式的讲解交代清楚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及注意事项,针对具体的设计任务如何入手去做,通过教师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设计经验,引导学生解决设计初期的入手难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地解决,对个别底子薄的同学应进行个别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障碍性问题,便于设计的如期完成。教师在设计的后期主要是检查与纠正细节问题。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设计思想为主线,在不改变学生原有总体设计方案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完善设计。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设计,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设计的主体。在完成此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领会完成一次设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收获自己的设计成果的成就感。总而言之,课程涉及的改革方向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期以来减速器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经典设计题目,这是由于减速器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减速器作为机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减速器的零部件覆盖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应用检验所学的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外,不同类型的减速器和参数要求,所设计出的减速器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选择减速器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可行的。然而,减速器只是一个部件,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势必会影响教师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另外,我校制图课的测绘练习也选择减速器,这就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因此,适当地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势在必行。

鉴于我校的机械设计、材料成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材料科学、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数控等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课程设计,其专业跨度大、学生人数多以及减速器涉及的设计问题的经典性,故减速器设计题目仍予以保留,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适当地增加了设计题目。例如,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普通机床的传动系统,给出电动机的动力参数,通过带传动,带动主轴箱的运动。在这样的传动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相关机床,这样既进行相关的带传动和减速器传动设计,也结合学生的自身专业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设计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学以致用,通过对比普通机床与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应用,为完成机床的改造奠定设计基础。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不再进行传统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而是结合其专业特点,设计汽车用变速器,这样,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同时也符合专业培养的特色要求。实践证明,适当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设计训练,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创新设计思维和进行创造性设计,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机械专业等为期三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提交一张设计草图、一张A0装配图、两张零件图和一份设计说明书外,还要提交箱座和箱盖的零件图。这样更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几门课的掌握程度。

三、设计成果的表现形式

要采用现代先进的机械设计手段,改变传统的'纯手工绘图的方式。要求学生提交的设计成果为手绘的设计草图,手写版的设计说明书,以及电子版的设计总体装配图和典型的轴类、齿轮类和箱体类零件图。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在设计、生产、试验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重视学生的应用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在我院的机械设计专业率先试点要求总体装配图利用CAD完成。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用SolidWorks、CATIA等三维绘图软件完成齿轮、轴、箱体、端盖等所有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完成整机的装配,然后进行机构的运动仿真和干涉检验。

设计成果的评定方式要改变原有的只看图纸的评定方式,采用答辩与平时的设计表现相结合的方式,以图纸、计算说明书和答辩成绩为主,兼顾设计态度、准备情况、出勤率、进度、协作、总结等表现。答辩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是教师评定设计质量高低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答辩老师能够发现总结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答辩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宏观地看待问题和总结的能力,能够强有力地督促学生及时地解决设计过程所存在的细节问题,防止懒散和懈怠现象的发生。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机械设计基础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进行的相关改革实践中,在组织教学内容方面强调了专业特色的培养,适当地改变教学内容,在设计手段上应用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在成果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分级量化的考核方式,能够全方位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篇5)

作为机械工程学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环节。这门课程提供了我们进入机械设计领域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过程,并分享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在课程的初期,我们学习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例如因果关系和力的分析。我们学习了机械设计中常用的力学概念,如静力学和动力学。了解这些基本理论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

在接下来的几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机械设计中的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我们了解了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应用。通过学习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机械行为,我们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来设计机械零件和系统。我们还学习了不同的制造工艺,如铸造、锻造和加工,了解这些制造过程对机械设计的影响。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中后期,我们开始学习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的使用。通过这些软件,我们能够创建三维模型和进行设计分析。这种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和准确地进行机械设计。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我们通过模拟设计项目,实际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日后的职业生涯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力学原理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我能够分析和计算机械系统中的力、扭矩和应力,从而优化设计方案。我学会了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来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了解不同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我能够做出更明智的设计决策。我学会了如何使用CAD和CAM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分析。这种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使我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完成了许多实践项目,并从中学到了很多设计经验和实际工作中的技巧。这些实践项目需要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学习体验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学习,还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我渐渐明白了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挑战。机械设计不仅仅是产品的外观和功能,更涉及到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的平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机械设计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

小编认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我机械工程学习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我相信这门课程对于我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篇6)

1.1理论基础与学习习惯“中职本科”是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招收的一类本科学生。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大量的课外接触,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大多是初中毕业,且对初中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日常学习自律性不强,对于课程内容总是浅尝则止,自信心不强,由于之前的学习习惯不好,大多数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习惯,课堂氛围较活跃,对于基础理论缺少兴趣,偏爱实践操作,这与之前所受教育有很大关系。高校“普通本科”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均不适合“中职本科”学生,造成大多同学学习一年后收获少、自信心丧失、学习兴趣减弱。学生不爱动脑思考,觉得“设计”离自己十分遥远。

1.2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由于目前全国并没有专门的“中职本科”高校,“中职本科”只是普通高校培养的一类对象。普通高校的教师上课由于教学对象不单单是“中职本科”,同时兼有“普通本科”或“高职本科”,故很难划清界限。教学上按照经验讲述原理多,主要按照普本教材章节进行理论讲授,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素材与教材的结合占据了课堂,相比之前的纯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在教学效果上有所改善,但对“中职本科”的学生来讲,还远远不够。

1.3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目前而言,“中职本科”的培养目标主要被定位为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际教学内容却与此完全脱节。实验实践内容并没能有效结合,验证性实验的偏多,动手操作的较少,和课程衔接不到位,显然不适合目前的“中职本科”教育。课程设计题目多为经典的带式运输机减速器的设计,只有少数同学能按照手册完成设计,但是这么算却说不清楚,学生一头雾水,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方法。

1.4成绩考核成绩考核仍然以主要期末测试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为辅。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社会现象。而“中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则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这部分的考核也该在成绩考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制定的改革思路是:教学内容以行业岗位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生产实际需要为目标,以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