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O五年度/年终人事与人才工作总结

二OO五年度/年终人事与人才工作总结。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都有过不同的经历,可以说,写总结是不可避免的了,总结的作用是用于客观的发现自我。写总结范文的时候我们注意哪些地方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二OO五年度/年终人事与人才工作总结”,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二OO五年度人事人才
***县人事局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事局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重点,发挥工作职能,狠抓工作落实,坚持按照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加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三强”班子“四好”队伍的要求加强人事部门自身建设,人事人才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全年工作回顾
一、严格国家公务员制度,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是着力强化考核,促进作风转变。全面完成了****年度****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评奖工作,共评出优秀****人、称职****人、基本称职*人、不称职**人、不定等次*人,报市政府审批记二等功**人,县政府审批记三等功***人,受嘉奖奖励****人。二是围绕重点工作,实行奖优罚劣。组织完成了经济工作会议大会表彰工作,对评选出的全县**个计育、综治、重点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业建设等方面的先进单位,评选出的**名招商引资、种养大户等方面的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通过表彰对发挥考核奖惩机制,促进作风转变,推进全县重点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强化公务员综合管理。完成了****年度选拨的*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煅炼的工作安排,**名依(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中工人考试录用公务员的转正定级工作,*名军转干部家属安置任务,**名公安“两校”生的录用审批、转正报批、档案整理移交等工作。四是认真按照桑发(****)**号文件规定,严把人员调配关。配合县财政、计生部门完成了乡镇站所人员的调整工作,共办理***人次的人员调配,*批次县人民政府任免干部和县人民政府提交县人大任免议案的行文工作,完成了**名退伍军人和*名军转干部安置工作。五是认真梳理情况,积极推进改革。我们把处理好上轮机构改革人员定岗分流工作遗留问题作为推进机构改革工作的重点,通过对全县学历教育对象进行全面的清理,积极处理好上轮机构改革遗留问题。同时还积极围绕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做好人员定岗工作,既保持了新机构运行的稳定,又进一步理顺了工作关系。六是大张旗鼓营造氛围,开展《》学习宣传。《公务员法》已颁布并将于明年*月*日起实施,对此我们围绕贯彻落实该法狠抓学习宣传。通过采取自学与集中相结合、专题讲座、交流会等形式,认真组织全县****名国家公务员开展了《公务员法》培训考试工作;通过网站、媒体等渠道对《公务员法》的核心条款进行了解疑释惑,为明年*月*日实施《公务员法》打好了基础。
二、强化综合管理,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狠抓考试培训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制度,组织开展了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共完成**人的经济系列任职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加强能力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共完成了***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培训考试工作。根据湘人发(****)**号文件精神,组织全县****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权益保护”和“职业道德”两门公共知识的培训考试工作。二是强化岗位设置,推行合同管理。积极推行评聘分开,认真开展了中小学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数清理工作,完成了***人次的聘任合同鉴证工作。三是积极推进职称改革。行文转发了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省人事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职称工作有关政策的通知》的文件,组织召开了战线政工人事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了省、市有关职称改革工作的精神。四是坚持证书制度,强化资格管理。我们坚持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管理制度,完成了****年度、****年度评审通过的***人的资格证书发证工作。五是认真实施“科技平台规划”项目。积极开展实用人才工程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需要共推荐我县*名人员参加了*期省人事厅、省扶贫办组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农业新技术培训班。六是认真做好****年度职称评审工作。通过审核,共推荐上报参评高级职称**人,参评中级职称***人,评审通过初级职称**人,初定任职**人。
三、严格执行政策,确保各项待遇落实
一是认真落实退休干部职工生活补和误餐费待遇。完成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名退休干部职工生活补和误餐费纳入财政统发的审批工作,全县财政月增资******元,其中全额拨款单位****人,月增资******元,差额拨款单位***人,月增资*****元。二是继续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维稳工作。完成了全县**名企业军转干部的信息采集工作,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各项待遇,先后通过县财政解决******元用于解困工作,其中用于解决医疗

保险******元;用于解决各项补助******元,其中生活困难补助**人、达不到本市退休人员最低养老金标准的*人,**年**月以前入伍养老金不足***元的**人;用于支付企业军转干部医药费*人*****元;用于补缴养老保险费*人****元;用于补发工资*人*****元。在工作中,我们热情接待来访的企业军转干部,认真做好政策解答和待遇落实,突出集体问题和个案问题的解决,先后*次参加答复企业军转干部问题的专题会议,我县企业军转干部工作比较稳定。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完成了**名工人报考技师的报名和理论考试工作,***名机关事业单位新聘用的工人技术等级定级考试工作。四是做好工资日常管理。共完成了***人的级别工资调整,***人的工资转移审核,***人的工资定级审批,****人的职务工资晋档审批,****名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人的浮动工资审批工作。五是认真开展津补贴的清理工作。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会同县财政局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津补贴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并完成了汇总上报工作。六是认真做好其他工资福利工作。共办理了正常退休手续***人次,死亡抚恤补助手续**人次,****户行政机关家财保险手续。
四、完善争议仲裁工作,完善人才市场建设
一是认真围绕人事人才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加强仲裁员政策法规学习。同时做好来访人员的政策解释工作,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一年来共接待、回复来信来访**余人次。二是完成了****年度全县人事统计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积极配合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和推行人事代理工作,为新聘用的**人实行了人事代理。四是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接管学生档案***余份,累计共接管档案****余份。
五、强化督促考核,整体推进*件实事
为民办*件实事是县委、县政府的庄重承诺。为了确保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件实事工作的考核督

Gz85.com更多 精选总结阅读

十二五人才工作总结


十五人事人才工作总结及十一五规划

一、XX市十五人事人才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市人事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创新、发展、服务的主题,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扎实工作,各项人事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XX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XX市文明机关”称号、“创一流环境、评满意机关”优胜单位、争创一流业绩“有功单位”。

(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人事人才工作实现新突破

人才政策持续创新。十五期间,市人事局先后制定了放开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行特聘工作证和工作寄住证、安家费和津贴资助、专家淘汰制、最低收入保护价、优秀拔尖人才办理补充“三金”、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一系列有突破、可操作的政策措施。2002年,主持开展了《镇江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通过了省内专家评审,对全市人才环境建设起到警示和促进作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后,陆续出台了沿江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与管理、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服务等政策,进一步完善了人才政策体系。

发展思路不断拓展。根据发展需要,2004年,我们及时提出并较好落实了一些新的思路。在增人计划管理方面,提出了保一线、保专业、保重点,控制机关、控制后勤、控制非专业和非生产岗位的“三保三控” 原则,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明显减少,保证了新进人员素质。在军转安置方面,提出了结合部队表现、结合专业特长、结合工作需要的“三结合”原则,在人数多、难度大、要求高的情况下,加强协调,加大力度,连续第六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安置任务,较好地做到了部队、用人单位和军转干部本人“三满意”。在建立人才输出通道方面,积极探索并建立人才派遣公司,加强与上海、苏州、宁波、珠海等地的合作联系,主动向外输送各类专业人才,目前供需两旺,一方面积极支持了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在构建人事人才大培训格局方面,提出了“整合资源、整合力量、整体推进、促进发展”的思路,加快社会化培训的步伐,2004年以来开发培训项目40多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00余个,培训近4000人次,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在人才市场建设方面,积极运用市场手段,成功实行产权租赁置换,打造了一个4500平方米的新市场,拓展了发展空间。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内部机构改革、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评聘分开、搞活分配”等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基本结束,职称社会评价工作全面推进,机关工勤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部门工作关系进一步理顺,先后归并调整了原农工部、多管局、财贸办、体改办等20多个党政机构,撤销重组了冶金、机械、电子等9个专业经济部门和行政性公司,精简压缩了行政事业编制600多名。优化调整了城管执法、港口、住房公积金、环保、国土等管理体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二)以人才战略为主题,人才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

抓引进培养,积极构建人才集聚平台。一是加大人才和国外智力的引进力度,十五以来,全市引进普通高校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突破12000人,年增长保持在20%以上。尤其是2004年以来,高层次人才引进有了较大突破,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达到648人。引进了60多名外国专家执行了42个国外智力项目,建立了2个省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截止2004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8万人,其中市级以上专家410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15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9人,市科技骨干589人,乡村优秀科技人才819人。二是积极推进“名校在镇江”合作项目,着力提升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能力素质,先后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XX大学和上海交大等高校联合举办mpa、mba、工程硕士等高层次学历教育,800余人参加学历学位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在全省较早地开展了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每年有近2万人次参加;充分利用国际培训资源,组织了近200人次的出国出境培训。

抓载体建设,积极构建人才创业平台。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9名,创办企业28家,占地100亩的留学生创业园办公综合楼和专家楼投入使用。建立了6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博士后20多名,参与承担了45个科研项目,其中11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达2000多万元,申请专利4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2004年8月,省委、省政府表彰了23名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其中我市就有3人。清华、北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8所全国重点高校在镇建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先后有100多名研究生来镇实习考察。

抓市场开拓,积极构建人才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已成功开发猎头服务、人才招聘、人才租赁、人才测评、人才派遣、委托择业、社会化培训、职称社会化评审等8大类60多个人才服务项目;不断完善服务手段,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水平始终在全国保持领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人才市场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尤其是2004年以来,XX市人事局加快“大市场、大通道、大培训、大网络”的“3+1”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现代人才服务业,人才市场建设再上新台阶。人才新市场成功启用,人才派遣公司成功组建,“培训超市”初具规模,人才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凸显。十五以来,共举办各类招聘会4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进场求职25万多人次。协议代理人数突破1.8万人,库存各类人事档案3万多份。

(三)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公务员管理有了新进展

抓好制度建设。坚持“凡进必考”,公务员招录工作组织严密、程序规范、监督到位,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群众的充分肯定。完善管理制度,十五期间先后出台了考核、竞争上岗、职数职位管理、轮岗、回避、新录用公务员基层锻炼试等实施办法。创新管理形式,举行了新录用公务员的宣誓仪式,组织了《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施行10周年知识竞赛。

突出能力建设。在全市公务员中开展了以计算机应用能力、wto知识、外语听讲能力、普通话、《行政许可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更新知识培训,开展了公务员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为贯彻落实“苏港合作”战略,2004年首次组织67名公务员赴港参加“信息化与电子政府”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并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达成长期合作意向。2005年,与国家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合作,成功举办了首期公务员法骨干培训班,并开通了公务员卫星远程培训课程。

加强作风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公务员工作态度和效能问题投诉的处理办法,规范了公务员行为;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有40人被评为全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3人被评为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人被评为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四)以维护稳定为己任,事关社会稳定的人事人才工作落实新举措

努力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3]29号、苏办发电[2003]144号文件精神,积极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得到了中央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切实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举办就业专场、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帮助特困家庭毕业生解决就业、拓展人才派遣业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挖掘用人需求等措施,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不断完善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全市现有人事争议仲裁机构7个,专兼职仲裁员63人;调解组织154个,兼职争议调解员856人,一个专兼职结合、上下联动的人事争议调解网络在全市初步形成。

(五)以“诚信待人、公正办事”为品牌,人事部门形象得到新提升

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干部队伍凝心聚力。局党组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分工不分家,谋事不谋人,补台不拆台,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勇于开拓、敢于负责的集体。局党组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干部的学习教育,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全局干部风正气顺,全局形成同心同德求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建立了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创建服务品牌。在内部管理上,建立完善了重点工作督查、挂牌上岗、限时服务、文明接待、领导信访接待日、特邀监察员、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在市县联动上,建立了“月报、季会、年评”制度,形成了整体合力,促进了区域人事工作的协调发展。2004年,在全局开展了创人事人才服务品牌讨论活动,“诚信待人、公正办事”成为全市人事系统的服务品牌。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在对外服务上,人事政府网站成为我们与社会沟通的网络桥梁,人才在线网站实现了人才业务的在线服务功能,外国专家网站为引智工作创造了条件。在对内服务上,内部网站成为处室信息交流的电子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公文处理效率,人事业务辅助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网上办理、联网审批。

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人事”。在全市率先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我局的政务公开工作先后向国务院政务公开调研组、省政府、省纪委有关会议进行了汇报,党务公开工作向中纪委、省纪委领导进行了汇报演示。

二、XX市十一五人才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施“两率先、两步走”战略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努力创造广纳群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人才工作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培养、引进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加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到2004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23.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824人 ,本科以上学历人才4.1万人,全市人才总量占人口比例、本科以上人才比例、高级人才比例均居全省第5位。全市现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15人,市级以上专家407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9人,市科技骨干589人,乡村优秀科技人才819人。

人才政策创新持续不断,人才环境得到优化。在人才引进方面,实行了放开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简化人才流动和就业手续、柔性流动、特聘工作证、安家费和津贴资助等政策。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出台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任职资格制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169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职称社会化评审等政策。在人才激励方面,制定了人才最低收入保护价、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和优秀拔尖人才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策。2003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主导文件和沿江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8个配套文件,人才成长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人才载体建设初见成效,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功能逐步增强。先后在江奎、长江电器、恒顺、大亚、金东纸业、华晨华通等集团企业建立了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个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博士后20多名,承担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45项。2002年,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国家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中国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9名,创办企业25家。2004年8月,我市有3名留学回国人员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全省23名)。2000年以来,全市引进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毕业生10000多人,年均增长20%以上,2004年高层次人才引进有了较大突破,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300多人。引进了72名外国专家执行了61个智力引进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才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加快人才服务市场化进程,全面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了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立了“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实施了“人才零距离”服务。一是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才市场先后开发引进了高层次人才猎头服务、委托招聘、委托择业、人才测评、职称社会化评审、会员制、人才租赁、出国留学等服务功能。2001年以来,人才市场举办各类招聘4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11万多个,进场求职18万多人次。二是信息化水平提高。开设“人才在线”网站,实现了所有人才业务的在线服务和咨询功能,部分业务项目实现了网上“一办到底”,自主开发了人才服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档案电子影像管理系统、业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区域化合作加强,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在人才招聘、人才派遣等方面开展互惠交流;扩大与沿江各市的合作,联手招聘人才;巩固与高校的合作,与全国100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联系,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8所全国知名重点院校在镇江建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先后有100多名研究生来镇江实习考察。

“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六多六少”:即传统专业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造型人才少;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低层次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大专、中专人才多,技能型人才少。二是人才工作的有关政策落实不尽到位,一方面有些单位未落实或部分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部分地区(部门)对优惠政策宣传、执行不力。三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主体不明确,企事业用人单位在人才开发投入上过多依赖政府,人才资源开发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四是人才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传统的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的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尚未彻底破除。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绩效显著的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我市顺利实现“两率先、两步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2、目标任务

(1)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9万人左右,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18%以上,高层次人才占4.6%;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比例达22%以上。

(2)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以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重点培植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绿色化工、生物技术、新能源(节能)和环保、新型材料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国际经贸、高级管理人才,形成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优势群体,使人才结构和分布更趋合理,基本满足各领域对不同层次、不同人才的需求。(重点培植对象:三个支柱产业和几个潜在优势产业)

(3)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人人争做贡献,个个奋发成才,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水平。通过公开招聘、柔性流动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引进各类人才。本科以上人才年均递增保持在11%以上,每年引进研究生、高级职称人才300人以上。

(4)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配置人力资本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得到加强和改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使镇江成为人才积极向往、建功立业的聚集地。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长沙市十二五整体规划纲要及劳动保障专项方案精神,坚持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克服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破解工作难题,创新工作举措,全面推进人社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其中多项指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一、十二五规划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1、努力实现城乡充分就业。2011年-2013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均控制在3%以下,零就业家庭保持100%动态清零。(十二五规划指标任务为每年新增1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以下,零就业家庭100%清零)

2、劳动者素质整体提升。2011年-2013年上半年,全市职业培训44.89万人,农村转移培训14.09万元,创业培训7.82万人,高技能人才培训2.25万人。(十二五规划指标任务为职业培训100万人,农村转移培训30万人,创业培训5万人,高技能培训5万人)

3、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截止2013年6月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0.7万、149.11万、96.4万、120万和99.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90万、513.32万人。(十二五规划要求各项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目前暂未启用此统计口径)

4、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截止2013年6月底,全市稳定就业的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率在98%以上,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91%。(十二五规划要求劳动合同签订率100%,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90%)

二、主要措施及亮点

(一)创业就业整体联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一是就业扶持政策逐步健全。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就业扶持政策的前提下,我市从实际出发,在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创业扶持、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困难援助等方面加大了就业扶持力度,构建了以“七补两贷三扶持”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就业政策体系,被人社部誉为“就业政策的摇篮”,列为首批“全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全市共争取各级就业专项资金6.74亿元,为推进我市就业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形成。近年来,我们从平台建设、队伍保障、信息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着手,打造了覆盖城乡、层级清晰、功能互补的服务模式。市、县区分别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全面提供就业指导、职业测评、政策咨询、求职登记、招聘服务等公共就业服务。2011年至2013年6月,全市共举办招聘会1134场,提供岗位97.49万个,进场求职人员达92.41万人次,17.54万人达成就业意向。全市104个乡镇、80个街道、618个社区、1248个行政村均建立了基层工作平台,组建了2800多人的协管员队伍,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城乡居民家门口。三是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较好解决。近年来,我们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全力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月、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就业服务活动,积极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平台,为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截至6月底,全市共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10.9万本,认定就业困难人员7.3万人,累计帮助6.2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其中近1万人在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连续七年实现100%动态清零;建成各类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324家;积极开展跨区域劳务协作交流,以产业经济发展为依托引导农民就地就业,新增农村转移就业14.36万人。四是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近年来按照国家创建创业型城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创业之都的决策部署,我市建立健全了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创业服务、孵化基地等一体化的创业扶持体系,扶持建立创业基地102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14个、个体经营项目53个,2011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亿元。2012年,长沙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五是技能人才培训全面推进。深入开展职业培训年和百城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坚持以订单式培训、岗位培训、校企合作培训、送培训下乡等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2011年以来,全市职业培训44.89万人,职业技能鉴定14.39万人。出台全市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步入快车道。

(二)城乡社保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服务创新完善。一是政策体制更加健全。近年来,我市以五险为核心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率先在中部地区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并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待遇水平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对接;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并轨,启动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医疗保险;出台了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五七工”和“家属工”的养老保险参保问题;工伤保险实现所有职业人群全覆盖,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二是待遇水平逐步提升。完成企业退休养老金第九次调待,调待后全市人均养老金达1662元,市本级达1826元;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20万元,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7%,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支付最高限额调整为10万元,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2%。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不断扩大,建立了失业金上调与物价挂钩的联动机制。率先建立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今年达到每人每月90元,十二五末期将达110元。三是经办服务创新完善。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年底将实现全市范围内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即付即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工作在全市全面推行,我市该项工作经验被人社部在全国推广。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失业认证 “人脸识别+活体检测”工作,今年还将推行使用失业人员自助签到一体机。采用网上银行开展养老金发放工作,与银行签订网银服务协议,通过网上银行将养老待遇直接拨付到每一位退休人员的账户。社会保障卡发行前的准备工作全面完成,五险统一征缴模式、退休人员自主选择银行领取养老金模式在各区县(市)全面普及。四是维护社保基金安全。修订完善《长沙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基金监管责任,规范基金管理行为,并提请市政府修订发布。出台《长沙市规范用人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行为若干规定》,强调五险统一参保、统一征缴,建立制度规范用人单位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险欠费及滞纳金清缴行动,共追缴欠费4.8亿元。

(三)人才引进工程持续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实施大规模引才计划。实施引进国际高端人才“313”计划和引进储备万名优秀青年人才计划,累计引进国际高端人才101人,团队17个,引进各类优秀青年人才一万多人。2013年我们正制订新一轮国际高端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二是人才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实施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2009-2011年累计拨付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专项资金1.2亿元,拨付引进储备青年人才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组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办事窗口,建成了长沙市国际高端人才和专家数据库。目前正全力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择优录用到市直事业单位的工作。全市已有31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1年以来,做好了近14万人的执业资格考试报名、组考及评审工作,申报7名专业人才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全力开展引智工作,成功申报省级引智项目立项88个,国家级引智项目36个。三是人才市场功能显著发挥。健全人才市场体系,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市人才市场共举办招聘会415场,参会单位37798万家,提供职位约64万个。组织各园区企业赴广州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对接,进一步在高校建立分市场或工作站,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四)公务员管理规范有序,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公务员考录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逐步取消地域、学历、性别、身体条件等限制,探索从基层和生产一线优秀工人中招录公务员的途径和办法。2011年以来先后面向社会计划考录1322名公务员,严格实施全市集中面试、面试考官持证上岗、异地交流、临时抽签分组等制度,打造阳光招录品牌。加强考核奖励综合管理,严把市级表彰活动审核关,全面铺开全员绩效考核工作,深入推进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全市公务员信息数据库。二是公务员培训和考试工作屡创佳绩。抓好公务员“四类培训”,将“新三观”教育纳入培训必修课,培训经费纳入部门财政预算,各类培训人数超过7万人次。举办7期“公务员大课堂”,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登台讲授,多个高端培训项目被部、省纳为示范培训班。组织各类招录类、职称类、职(执)业资格等各类人事考试共130项、报名24.5万人次,多年来一直保持了人事考试“零事故”记录。三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首批纳入实施范围的227家市本级和1256家区县(市)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人员聘用及认定等工作全面完成。稳妥推进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四是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创新开展。坚持 “三公开一监督”原则,改革军转安置办法,修订了计划分配团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法、营职以下及专业技术军转干部考试考核安置办法,进一步提高了考核量化计分的科学性,全面完成省里下达我市的724人军转安置任务。全面落实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报请市政府审核通过企业军转节日慰问、医疗救助新标准。

(五)劳动者权益维护有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一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启动全市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的清理调查工作,截止6月底,全市有劳务派遣机构200家、派遣员工68403人,派遣用工单位490家、用工34620人。继续加大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力度,全市各类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稳定在98%以上。以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工作人员的工资审批为契机,加大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实施力度,目前市本级累计有7万人次进行了劳动用工备案。二是监察执法水平显著提升。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清欠、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日常巡视检查、禁止使用童工、妇女合法权益保护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2011年以来,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受理并处理举报投诉5466起,为 7.5万余名劳动者追回工资和押金 1.5亿元,举报投诉案件法定时效内结案率100%。三是劳动争议调处机制不断完善。成立运行长沙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加快各级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我市街道(乡镇)调解组织组建率达70%以上,50%以上的案件可以在基层调解组织处理。2011年以来,共办理劳动争议案件14070件,立案受理5155件,案内调解成功率将近40%,到期结案率达到98.5%,有力地维护了稳定和谐的劳动人事关系。

(六)基层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一是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2012年,全面启动农村就业社保信息维权全覆盖工程,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农村行政村人社服务平台,1256个农村行政村均建立了相关机构并配备了1-2名专职或兼职的协理员。2013年,我市将进一步实现城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全覆盖,并逐步实现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目标。二是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速。就业、社保、医保等管理系统升级完善,网上信息查询、政策咨询和业务在线办理全面实现,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网络全面覆盖到街道、社区,我市被评为金保工程建设全国示范城市。城区所有社保业务全部实现统一软件、统一流程、统一数据。目前,我市正探索社会保险、就业和人事人才几大系统间基础数据的整合方法,努力实现“同人同城同库”。三是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社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精减,行政执法、行政收费规范有序,行政许可项目全部实现在线办理,行政效能明显提升。政务公开机制进一步健全,所有经办业务和行政审批项目全部放入政务大厅办理,基本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我市社保经办服务大厅被评为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单位。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近年来我市人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十二五规划的任务指标进展顺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与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些距离。具体体现为:

(一)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用工需求总量和用工需求率有所下降,2013年我市企业用工需求总量、用工需求率分别为24万和17.4%,较2012年分别下降2万和3.3个百分点。驻长高校(含高职院校)毕业生数达22.4万人,长沙户籍高校毕业生达2.7万人,长沙作为省内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地,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劳动者就业观念落后,理想和现实错位,“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有待进一步普及。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短时间内难以破解,我市企业中级和初级技工需求量占全市用工需求总量的47.5%,而现有从业人员中,中级和初级技工仅占12.7%,存在较大的用工缺口。

(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一是《社会保险法》的政策配套尚未完善,涉及病残津贴、调待机制、制度衔接、覆盖范围等重要内容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尚未明确,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目前我们正抓紧与部、省厅衔接。二是社保资金压力大。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保待遇的连续调整,我市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呈刚性增长,与此同时,基金征缴的欠费问题,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另外,随着我市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被纳入征地社会保障的农民越来越多,由于人多地少以及征地社会保障成本逐年增加,促使社保基金面临着巨大支付压力。

(三)引才政策有待进一步延续。我市2009年起实施的两大人才引进工程取得了良好的引才效果,但2012年政策到期后一直没有出台新的引才政策,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尤其是园区和企业的发展均急需引进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迫切期待我市尽早出台新的引才政策。

(四)劳动维权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企业用工和劳务派遣不规范,工资收入水平偏低,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屡禁不绝。而机关事业单位尤其是园林环卫部门,涉及到大量职工未参加社会保险,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存在很多隐患。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全力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一是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就业工作,抓好就业政策和就业观念的普及宣传,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二是积极争取部、省、市各方支持,落实上级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就业资金,统筹安排发放就业资金,确保各项就业政策的落实。三是进一步强化就业援助服务,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尤其当前要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广泛开展“送岗位、进校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等活动。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推行精细化管理服务。五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税费减免、孵化基地等创业政策,及时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跟踪扶持。

(二)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梳理现行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政策,抓紧与省厅衔接,确保现行制度与《社会保险法》相对接。建立工伤认定、待遇享受公示制度,强化工伤医疗现场监控,加大对交通事故、意外伤害事故、县市区疑难事故的调查力度。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一村一策”的方法解决城中村改造转户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二是深化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巩固和扩大单病种包干付费方式成果,积极探索总额预付结算办法和按人头付费办法,逐步实行医保基金区域预算包干预付制,逐步实行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上涨。三是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重点做好城乡居民、农民工、非公企业职工的参保工作。四是全面加强基金监管工作,完善和落实基金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开展基金使用情况检查,完善基金监管和反欺诈制度,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督,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三)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总结“313计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出台新一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研究实施细则和资金管理办法,推动新一轮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青年人才引进方面,今年将重点做好引进优秀青年人才择优进编的具体实施工作。二是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建设,探索建立我市外国专家、高端人才、海归人员一站式服务机制。完成长沙人才网和市人力资源网的功能整合和升级改造,建立国际高端人才、优秀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的信息数据库。三是全面推进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实施,组织好技能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评选工作,推动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创新发展。四是严格落实职称评审政策,进一步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实现继续教育工作与职称评审工作的互动深入发展。加强博士站管理,做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单位考察工作。

(四)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做好公务员考录和选调工作,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加大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工作力度,规范全市公务员选调工作。二是积极探索公务员培训新思路,逐步完善公务员信息化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全员绩效考核,规范考评体系,不断完善公务员综合管理。三是研究制定事业单位改革配套办法,研发推广使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合同制。四是严格按考试考核办法保质完成政策性安置任务。完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体系,抓好就业培训,加强就业指导。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切实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

(五)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重点推进非公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广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全面实施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和欠薪报告制度,确保劳动者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三是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和“12333”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对用人单位的动态监管并按网络程序处理劳动保障监察业务,形成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覆盖、分类管理的新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四是扎实推进全市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建立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努力把劳资矛盾就地就近化解。

浏阳市人才工作“十二五”规划中期总结

“十二五”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目标,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储备为重点,着力营造人才工作环境,探索建立人才工作新机制,努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人才队伍,为我市“建设美丽浏阳、打造幸福家园”、“实现新跨越、挺进三十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下面就2011年以来的人才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1、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人才工作位置更加突出,党委负责、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新格局基本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有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2、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截止到2013年4月底,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人才1271人,专业技术人才12286人。人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党政领导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 1010 人,占其总人数的 79.5%,大专学及以下学历 261人,占总人数 20.5 %;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95人,中级职称的有7515人,初级职称的有 4183人。

3、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政策逐步完善。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政策,这些制度和政策主要体现在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创业扶持、引才引智、人才激励、人才配置交流等,使我市的人才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完善了政策体系。

4、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严格坚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考试录用制度,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任前公示、任职试用、竞争上岗、考核等各项工作逐步规范。自2011年以来全市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790人,其中:公务员 33人,卫生、教育等事业人员 618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引进139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革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组织形式,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和评聘分开制度,着力推进了以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二)主要做法

1、提高服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着眼于努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快优秀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实行“凡进必考”制度,加大机关干部选拔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人才交流力度,大力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通过对中层领导岗位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以及乡镇机构改革,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加快事业单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力度,通过人社、编办、教育、卫生等部门之间的大力协作,会同用人单位赴高等院校为我市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挑选人才,通过洽谈、考核、考试等程序和形式,从2011年到目前,全市共面向社会招聘卫生、教育工作人员618人。三是加快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浏阳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部门、人社部门、编制部门相互配合,深入企事业单位对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需要,着力打造一支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到目前止,为企业特别是园区的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职业经理人 30多名,中级职业经理人 100 多名,企业接班人150 多名,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3.2万名。四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大技能培训工作的力度,创新技能培训的方式,至目前为止,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 2.9万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5万人左右。五是加快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市委组织部结合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程,采取对全市村党组织、村委会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的形式,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开展“三支一扶”、应往届大学生进村、社区、进企业服务活动,选派大学生等多种形式,努力建设一支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队伍,至目前为止,全市社会工作人员总量达3000多人左右。

2、制定人才政策,发挥人才优势。一是为了确保重大人才项目的实施,市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有限保证了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并对获得认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场所支持、资金配套奖励。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创业富民”政策,鼓励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特别是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三是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大力开发利用人才资源,采取行政调配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手段,着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四是建立了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设立“杰出人才奖”,对高层次人才予以评比表彰,建立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对引进的优秀人才实行住房补贴等人才专项政策。

3、明确保障措施,优化人才环境。一是进一步优化人才管理体制,从完善领导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做到了市委人才领导小组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二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通过对人才选拔任用、人才评价开发、人才联络服务等机制的创新与健全,建立了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的人才开发机制,发挥了人单位评价主体作用,科学地对人才进行评价,建立人才分类信息库加强信息服务,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三是浓厚人才发展氛围,加强工业园等载体的规划建设,重点规划好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农业科技、纺织工业、木材加工等工业园建设,做大做强载体,充分发挥规模载体的人才聚集效应,确保创业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同时加快推进工业新城核心区的建设,为园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另外,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综合宣传功效,建立了人才工作宣传的长效机制,营造出了浓厚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2014年人事人才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之家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人事人才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人事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为重点,突出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进一步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兼顾,继续做好其他各项人事人才工作,注重发挥人事人才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努力推进人事人才工作和谐发展。现将半年工作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面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年度考核,狠抓作风建设。严格按照考核程序,完成了*年度全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评奖工作。全县共9911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年度考核,共评出优秀1290人、称职8580人、基本称职12人、不称职1人、待定等次149人,另有21人未参加考核。对年度考核优秀人员,共报市政府记二等功20人、县政府记三等功149人、授予嘉奖奖励1121人。二是紧紧围绕*年度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配合县直有关部门抓好考核评奖工作,对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组织进行了经济工作会议大会表彰。三是坚持凡进必考,严把公务员入口关。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了*年度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工作。全县计划录用10名乡镇办事员、1名公安干警。今年公务员招录工作由于放宽报考条件,取消地域限制,报考人员达到了502人,乡镇办事员职位招录比例更是达到了1:49.2,创下历年新高。根据市人事局的统一安排部署,经过简章发布、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和程序,我们积极协助配合,圆满完成了招录工作。继去年公务员面试工作由县里自行组织负责以来,我们精心组织面试工作,狠抓每一个细节的到位,并全程接受纪检监察监督,确保了面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四是强化综合管理,做好人事调配。先后办理了2人辞职手续,26名事业单位新聘用的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手续,4批次政府人事任免行文,3批次政府提请人大任免行文。五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按照“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先后办理了51人次的聘用手续。严格执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律实行公开招聘的有关规定,出台了桑人发〔*〕1号《关于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的通知》的文件。在具体实施中,先后协助县畜牧局、县计生局做好了相关公开招聘指导工作。六是积极稳妥推进公务员法实施工作。严格执行政策,把好公务员登记关,全县共完成了七大机关和九大群团组织1652人次的公务员登记审核工作,并根据登记信息建立起了公务员信息数据库。其中使用行政编制登记的1454人、事业编制登记的29人、超编登记的99人、提前离岗登记的70人。另有32人暂缓登记、48人暂未登记。坚持上下对口的原则,做好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申报,完成了我县22个事业单位申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报批工作。严格按规定比例合理确定职务职级,经过审核,全县七大机关和九大群团组织,共核定领导职数278个,申报核定非领导职数149个。

二、强化综合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推行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制度,组织开展了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先后完成57人的经济专业任职资格考试报名工作,271人的职称外语考试报名工作。二是合理设置岗位,规范岗位管理。为科学合理分配中小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指标,促进教师专业技术队伍结构的优化。开展了*年度中小学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数清理工作。全县比例应设高级岗位318个、中级岗位1687个,已聘任高级岗位182个、中级岗位1680个。根据岗位职数情况,我们向市人事局申报了*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指标数,申报高级50个、中级150个。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组织77人开展了计算机中级操作技术培训考试。组织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以“科技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的公共课目的继续教育工作,全县共47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考试。四是做好专技资格确认工作,及时转发省、市关于高、中级职称资格确认文件,完成了300余人次的专技人员聘任合同鉴证工作。

三、严格执行政策,确保各项待遇落实
一是继续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维稳解困工作。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并于春节前开展了一次慰问走访。根据个案解决的原则,妥善解决了刘纪平、向刚如等2名确有实际困难的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问题。在节假日期间,我们加强部门联系,及时掌握动态,严格落实五包责任制,确保了我县企业军转干部的稳定。二是完成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工资制度改革涉及全县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为此,我们通过组织开展专门业务培训班,积极宣讲新政策,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努力,全县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共10016名在职人员,2855名离退休人员参与工资套改和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全县月增加工资3648716元。三是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工人技术等级考试工作,完成了全县452名工人技术等级和22名技师实际操作考试工作。四是做好工资福利日常管理,共办理了职务工资调整手续58人次,工资转移手续79人次,新参加工作人员工资定级手续21人次,退休人员审批手续127人次,死亡抚恤48人次,工龄认定69人次。
四、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加强人才市场建设

一是扎实围绕人事人才工作的难点问题,做好涉及人事人才方面的信访工作。在热情做好政策解释的同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做好信访回复工作,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半年共接待、回复来访40余人次。二是按照科学统计,为决策提供服务的原则,组织完成了*年度全县人事统计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配合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和推行人事代理工作。四是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接管学生档案200余份,累计共接管档案800余份。五是加强人才中心档案管理,对中心托管的档案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归类,为科学合理管理、利用档案打好了基础。

五、强化督促考核,整体推进8件实事

一是积极主动与8件实事相关责任单位联系,以县委、政府的名义出台了《桑植县*年为民办8件实事工作方案》,并出台了相关的考核激励等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具体任务。二是建立健全班子,明确了具体分管领导和具体人员专抓8件实事考核工作。三是强化督促考核,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逐月报告、按季自评,定期与不定期实地抽查的方式,加强了督促检查力度,确保了我县8件实事工作按部就班的开展。截止到目前,全县8件实事工作进展顺利。

2014年度人事人才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之家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度人事人才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半年来,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为重点,突出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进一步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兼顾,继续做好其他各项人事人才工作,注重发挥人事人才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努力推进人事人才工作和谐发展。现将半年工作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面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年度考核,狠抓作风建设。严格按照考核程序,完成了2010年度全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评奖工作。全县共9911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年度考核,共评出优秀1290人、称职8580人、基本称职12人、不称职1人、待定等次149人,另有21人未参加考核。对年度考核优秀人员,共报市政府记二等功20人、县政府记三等功149人、授予嘉奖奖励1121人。二是紧紧围绕2010年度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配合县直有关部门抓好考核评奖工作,对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组织进行了经济工作会议大会表彰。三是坚持凡进必考,严把公务员入口关。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了2010年度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工作。全县计划录用10名乡镇办事员、1名公安干警。今年公务员招录工作由于放宽报考条件,取消地域限制,报考人员达到了502人,乡镇办事员职位招录比例更是达到了1:49.2,创下历年新高。根据市人事局的统一安排部署,经过简章发布、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和程序,我们积极协助配合,圆满完成了招录工作。继去年公务员面试工作由县里自行组织负责以来,我们精心组织面试工作,狠抓每一个细节的到位,并全程接受纪检监察监督,确保了面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四是强化综合管理,做好人事调配。先后办理了2人辞职手续,26名事业单位新聘用的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手续,4批次政府人事任免行文,3批次政府提请人大任免行文。五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按照“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先后办理了51人次的聘用手续。严格执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律实行公开招聘的有关规定,出台了桑人发〔2010〕1号《关于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的通知》的文件。在具体实施中,先后协助县畜牧局、县计生局做好了相关公开招聘指导工作。六是积极稳妥推进公务员法实施工作。严格执行政策,把好公务员登记关,全县共完成了七大机关和九大群团组织1652人次的公务员登记审核工作,并根据登记信息建立起了公务员信息数据库。其中使用行政编制登记的1454人、事业编制登记的29人、超编登记的99人、提前离岗登记的70人。另有32人暂缓登记、48人暂未登记。坚持上下对口的原则,做好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申报,完成了我县22个事业单位申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报批工作。严格按规定比例合理确定职务职级,经过审核,全县七大机关和九大群团组织,共核定领导职数278个,申报核定非领导职数149个。
二、强化综合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推行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制度,组织开展了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先后完成57人的经济专业任职资格考试报名工作,271人的职称外语考试报名工作。二是合理设置岗位,规范岗位管理。为科学合理分配中小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指标,促进教师专业技术队伍结构的优化。开展了2010年度中小学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数清理工作。全县比例应设高级岗位318个、中级岗位1687个,已聘任高级岗位182个、中级岗位1680个。根据岗位职数情况,我们向市人事局申报了2010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指标数,申报高级50个、中级150个。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组织77人开展了计算机中级操作技术培训考试。组织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以“科技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的公共课目的继续教育工作,全县共47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考试。四是做好专技资格确认工作,及时转发省、市关于高、中级职称资格确认文件,完成了300余人次的专技人员聘任合同鉴证工作。
三、严格执行政策,确保各项待遇落实
一是继续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维稳解困工作。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并于春节前开展了一次慰问走访。根据个案解决的原则,妥善解决了刘纪平、向刚如等2名确有实际困难的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问题。在节假日期间,我们加强部门联系,及时掌握动态,严格落实五包责任制,确保了我县企业军转干部的稳定。二是完成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工资制度改革涉及全县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为此,我们通过组织开展专门业务培训班,积极宣讲新政策,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努力,全县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共10016名在职人员,2855名离退休人员参与工资套改和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全县月增加工资3648716元。三是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工人技术等级考试工作,完成了全县452名工人技术等级和22名技师实际操作考试工作。四是做好工资福利日常管理,共办理了职务工资调整手续58人次,工资转移手续79人次,新参加工作人员工资定级手续21人次,退休人员审批手续127人次,死亡抚恤48人次,工龄认定69人次。
四、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加强人才市场建设
一是扎实围绕人事人才工作的难点问题,做好涉及人事人才方面的信访工作。在热情做好政策解释的同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做好信访回复工作,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半年共接待、回复来访40余人次。二是按照科学统计,为决策提供服务的原则,组织完成了2010年度全县人事统计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配合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和推行人事代理工作。四是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接管学生档案200余份,累计共接管档案800余份。五是加强人才中心档案管理,对中心托管的档案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归类,为科学合理管理、利用档案打好了基础。
五、强化督促考核,整体推进8件实事
一是积极主动与8件实事相关责任单位联系,以县委、政府的名义出台了《桑植县2010年为民办8件实事工作方案》,并出台了相关的考核激励等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具体任务。二是建立健全班子,明确了具体分管领导和具体人员专抓8件实事考核工作。三是强化督促考核,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逐月报告、按季自评,定期与不定期实地抽查的方式,加强了督促检查力度,确保了我县8件实事工作按部就班的开展。截止到目前,全县8件实事工作进展顺利。
六、努力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扎实围绕“三最”开展调研活动,先后组织人员深入到部分企业、乡镇、基层单位开展调研,进一步了拓展工作思路。二是加强机关内部管理,修改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了机关的日常管理,确保了机关的正常运转。三是加大人事信息调研工作力度,研究出台了《人事信息调研工作奖励考核办法》,积极鼓励机关干部做好信息调研工作。半年来,共向市局报送各类信息11篇,采用10篇。四是认真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建设活动。按照县委的要求,扎实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完成了学习动员和边整边改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机关干部作风得到进一步加强。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开展得较少,工作思路欠开拓。二是工作按部就班地开展,缺乏创新意识。三是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机关学习抓得还不够。
八、下半年工作打算
继续抓好《公务员法》贯彻实施工作,做好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有关工作。坚持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严把人员入口关,不断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组织完成好2010年年度考核工作。认真组织完成好2010年度人事统计工作。进一步加大8件实事工作的考核督查力度,确保全面完成8件实事任务。认真组织开展好2010年度全县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上报工作,继续完成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工作。配合相关部门继续进一步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维稳解困工作。继续深入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建设活动,把干部作风建设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