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课件13篇

an课件13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设计教案需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和调动,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阅读“an课件”或许能够让您了解到一些之前不曾想到的观点,感谢您的阅读!

an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

教学目标 :

1、 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 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竞赛法 自主学习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二、简介作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说明: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①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②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③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2、抢答赛。(落实文言词语)

①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②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③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②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③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①、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②、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说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

an课件(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影视音乐中的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材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歌曲是明显的两段体,四二拍,旋律优美但又不乏热情。第一段轻盈的旋律给人以亲切感,弱起小节的运用,对歌曲的情感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二段的合唱,旋律起伏摇荡。歌曲更展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幸福生活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小学生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通过学习本歌曲,初步了解影视音乐

(2)通过倾听、练唱、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及合作能力。

(3)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能背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并能用情绪饱满、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整首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我把能够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声部整齐和谐的演唱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设想

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采用歌曲、乐器与律动相结合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根据音乐课程理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我采取的是观看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片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很自然的在影片中欣赏了歌曲,使学生初步对影视音乐有了印象,也提高了学习歌曲的兴趣。

2、聆听歌曲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熟悉,为后面的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在这里,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聆听方式,一是听音响,让同学对旋律有一个初步感受,二是带问题欣赏由少年合[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唱团演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更深一层的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最后我会对同学们的感受做归纳总结,再由我有表情的完整的范唱歌曲,让学生小声跟唱。我相信,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了一定的旋律基础。

3、学唱歌曲

通过前面的铺垫,对于歌曲的学唱,同学们会觉得简单了一些,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突破歌曲的难点,低声部的学唱。在同学们对歌曲不是完全领会之前,我先通过识谱学唱、分句学唱、随范唱齐唱等形式让学生进行低声部的学唱,这样先入为主,让学生先攻破难点,在低声部掌握的较好的情况下,再进行高声部的学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高声部就会觉得简单的多。

4、合作表演

最后我将进行生生合作及师生合作、男女声换声部演唱来表现音乐,同时和同学们进行简单的律动,例如身体像小船一样随着音乐摆动,这样让同学们兴趣满满的参与,指导学生带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同学们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得到锻炼。并能和谐、完整的合唱歌曲。

5、巩固教学

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演唱歌曲,让学生把右手变成一只可爱的小船让它随着音乐的起伏划行,这个活动加强音乐的动感,也让学生不由自主的画出了旋律线体会了音乐的优美。

6、自评师评

表演结束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对这堂课的表现进行了评价,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评,对于自己表现好的方面给予鼓励,这样,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之中来,最后,教师做总结性的评价。

六、总结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因素,始终以音乐为主线,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an课件(篇3)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

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质疑

1、快速读文,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理,为下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 勘探 岩石 波痕 煤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

二、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问题假设:

1、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3、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

4、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看看从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演读

1、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角色选定。

熟读对话。

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

2、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议,加强对话的朗读指导。

3、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习的热情。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学生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五、拓展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布置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秘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1、中国化石网

2、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将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今生物或现生物。大部分古生物已经灭绝,仅有少数古生物仍延续至今,称为活化石。古生物死亡之后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3、化石与地层

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但是,由于地球表面不断运动,地层也会随着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层顺序发生某些变化。

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地层一层层地重叠,像书页一样,保存着地球上生命世界的历史记录,化石就像这巨大历史书中的文字。人们根据地层中的岩石,可以分析出地层形成的年代,而其中的化石,就是推断当时生命世界的根据。

an课件(篇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an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大象表演节目、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字、图像资料,做成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初识大象,揭示课题

1.播泰国风光,简介泰国。同学们,在我们国家的南面,有一个风光美丽、文化独特的国家──泰国。泰国的国名泰语意思为“自由之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感受它的风土人情。泰国整个版图形如一头威武的大象,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白象之国。”的誉称。(图片定格在大象图上)

2.谈论泰国的象。

3.揭示课题:

泰国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到泰国,“与象共舞”!

板书课题。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象”的“舞”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导语: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叫与象共舞?谁与象共舞?)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通过读书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3.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认读。

熟视无睹

以一当十

以一抵百

彬彬有礼

松弛

按摩

尴尬

绅士

气氛

芭堤雅

4.交流一下,通过读书,你们读懂了“什么叫与共舞”“谁与象共舞”了吗?

5.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归纳:象和人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和谐友好?板书:和谐融洽

三、集体研读

1.研读第一自然段。

导读:仅仅因为象是泰国的国宝,就能让人与象的关系这样融洽吗?我们先到泰国的公路边树林里看看大象吧!自由读第一然段,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出人与象的关系和谐友好呢?体会“熟视无睹”“悠闲沉着”“不慌不忙”。

竞赛读,读出大象的悠闲沉着。

2.研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

引读法,师生同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泰国人对象的亲切之情。

3.研读第三自然段:

导读:我们再走近一点看大象好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人与象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好呢?

理解“拍”“喷”“平静坦然”“松弛”“晶莹温和”。

利用换词法来体会“拍”与“喷”的用词精当。

竞赛读,读出与大象靠得很近,读出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的感觉。

4.学法小结: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间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大象的可爱温顺,实际上是在赞美人与大象之间的和谐融洽。我们刚才体会人与象的关系和谐友好,用的什么方法来学的?──抓关键词品读。

5.过渡:你们想不想自己去看看大象表演呀?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各组所拿到的学习单,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段进行合作学习吧!

四、合作研读:

1.出示第四、五自然段的学习单,学生合作学习。

第四自然段的合作学习单:

(1)小组成员齐读第四自然段一遍。

(2)个人学习:为人按摩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______”画出描写大象为人按摩时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成员交流: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学习:从哪些词语可以读出人与大象的关系和谐友好?

第五自然段的合作学习单:

(1)小组成员齐读第五自然段一遍。

(2)个人学习:舞蹈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______”画出描写大象跳舞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成员交流: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学习:从哪些词语可以读出人与大象的关系和谐友好?

2.交流互评:

(1)第四自然段的交流

①小组推荐交流:自己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友好。

②心理活动的想象:我看到一头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乱叫。此时,这头大象心里在想();当大象用鼻子挥舞完皮鞋,才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的身边,把皮鞋还了她。如果大象会说话,当他面对受到惊吓的女士行屈膝礼时,他会说()

③再读课文,欣赏大象为人按摩表演。

(2)第五自然段的交流:

①小组推荐交流: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友好。

②再读课文,欣赏大象跳舞。

③看到这令人难以忘怀的场面,此时,你也正在与大象跳舞的人群中,你会想此什么?会说些什么?

3.小结:我们通过读书,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融洽,相互信任。让我们一起再与象共舞吧!师生合作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1.看到这样一个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你还认为人与大象的关系如此和谐友好仅仅因为象是国宝,仅仅因为象的可爱、温顺、聪明有灵气,还会跳舞吗?这么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是谁创造的?

板书:人象相互信任

2.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那些写作方法?

学生发言后归纳小结:(1)将思想感情融入到对物的描写之中。(2)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人与象的友好和谐。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摘抄优美的语句。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梁书荣)

B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谈话:泰国有“大象之邦”称誉,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像征。有泰国人向游人炫耀说,泰国的大象,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出示后,请学生读一读,读通顺说说:读了这一段,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什么印象?

3.出示课题:“与象共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泰象

1.自由读课文,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读了课文,说说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

泰国的大象勤劳、善良,有时调皮,有时乖巧,有时活泼。泰国大象已经成为泰国的一分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象。

三、抓住重点,深入了解泰象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1)象是泰国的国宝。

(2)象与人之间没有距离。

(3)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爱与人开玩笑。

(4)看大象跳舞是一种享受。

3.随机指导。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象是泰国的国宝。课文是怎么具体写的?你了解到泰国的大象还为当地人做哪些事?

①驮着武士冲锋陷阵;为泰国人做工服役;充当旅游大使;表演杂技,带去欢乐……

②你还知道大象能干哪些事?在泰国,没有大象行吗?为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④读后说话训练:

在战场上,泰象与人是()关系;在舞台上,泰象与人一样是();在国际上,泰象充当的是()角色;当遇到困难时,泰象则是();在农场里,泰象就是();在……可见在泰国,大象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哪些地方写出了大象的聪明、灵气?

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描写。

③如果你就躺在地上,让大象按摩,你敢吗?引导学生抓住“小心翼翼、轻轻地抚弄”等词:什么才叫“抚弄”?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④出示大象逗女士的一段话:找出描写大象动物神态的词,读一读,这些词写出了什么?

⑤这一段是用哪几个句子把几层不同的事例连在一起的?

出示三句话: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

◇有趣的是,它偶然也会跟人开开玩笑。

这三句话可以去掉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总结课文,领会写法:

1.读了课文,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段落。

2.透过泰国的大象,你看出泰国是怎样的国家?泰国人有怎样的性格?

3.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泰国的大象十分热情。

泰国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

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4.课堂交流。

an课件(篇6)

教材简析:

本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段。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导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书题:穷人

2.简介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长达六十多年。作者无情的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界中的不朽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三、再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默读课文,将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段。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导朗读第一段,思考:

(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当时气候怎样?(学困生)

(2)桑娜家的生活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中等生)

(3)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从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优等生)

2.讨论后指名回答:

(1)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当时屋外寒风呼啸,海面上正起着风暴海浪汹涌澎湃。

(2)桑娜家里生活很困难。(在书上划出有关词语)

A、帆很破了,桑娜仍在火炉旁缝补渔网。

B、渔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打鱼。

C、从早忙到晚,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D、衣着破烂,孩子门没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暖和舒适仅仅表现在:(地扫得干净;火没熄;银具闪闪发亮;海风之中,孩子在帐内睡着。桑娜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人。)课件出示

1.朗读课文

2.归纳段意: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的等待着渔夫出海归来。

作业:

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音字组词,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二、三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

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

2.理解第二层:

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理解第三层:

(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课件

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

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

(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

(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

(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

(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

(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

4.理解第三层:

(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2)练习朗读。

(3)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段落大意。

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必做)

2.抄写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选做)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指导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桑娜和渔夫有那些特点?举出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说一说。

3.教师总结:桑娜的特点突出她的勤劳、善良。

渔夫的特点是勇敢、坚强、善良。(乐于助人)

表现渔夫和桑娜的特点上,课文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1)细致的心理描写。

(2)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

(3)用词造句的准确。

朗读并体会共用词造句之妙。

指导续编:

1.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我们能否按照我们对这两位人物的理解,把《穷人》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呢?该怎样编呢?

2.编写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⑴小组讨论,练习编写。

⑵大组讨论交流。

⑶教师适时点拨。

作业:

1.编《穷人》,用二、三百字写下来,注意想象要合理。(必做)

2.有感情朗读课文。(选做)

板书设计: 等待渔夫

桑娜 探望西蒙 勤劳、善良

20、穷人 抱回孩子 乐于助人

渔夫 侥幸回来 勇敢、坚强

能熬过来

an课件(篇7)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二)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三)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 (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 (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慈祥的)老柏 课堂练习: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唱和 (h h) 树冠 (ɡuün ɡuàn) 旋转 (zhuàn zhuǎn) 蕴含 (yùn wn) 湛蓝(zhàn shn) 栀子(zh z)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隐蔽、僻静的小路 ( ) (2)道德高,名望重。 ( ) (3)很感兴趣地谈论。 ( ) (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

an课件(篇8)

《雪儿》是义务教育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被爸爸带回了家。“我”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雪儿和“我”作伴,“我”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我”放飞了雪儿。这篇课文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教学中,我认为应以情感为线索,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教师展开平等的对话,在平等的对话中,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到人应该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与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文本内容感人,情感真挚,是一篇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并能从中感悟到人与动物和谐之美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文本,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其中目标1和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达到教学目标完成的最优化效果,我预定两课时完成任务。

第一课时,我准备安排“紧扣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了解内容”、“布置作业,巩固练习”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环节中,我先揭示课题,而后让学生轻轻念念将要认识的这个好朋友的名字,说说有什么感受,由此让学生带着喜爱和探究之情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揭开雪儿的神秘面纱。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将检查效果,通过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特别是“阻、剩、任、盼”等生字的字音要重点指导。同时,还要处理好一些长句子的停顿,如“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在读的过程中还要借助多种方法理解“明媚”、“艰难险阻”、“信使”、“弧线”等词语的意思。接着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我将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并重点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只剩下、多么向往”等关键词句感受在我十分孤独、寂寞情况下雪儿来到我的身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好铺垫。最后,将预留5、6分钟时间让学生书写生字。个别易错字由老师重点指导。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设想。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首先出示本课新词,引导学生认读,相机正音。读题后启发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内容把握和了解。结合学生回答,创设“我和雪儿相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进而感悟文本语言中蕴涵着的“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

第二环节: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先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和雪儿相处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进行导读。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划出能感受到“我对雪儿一片深情”的句子。在四人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抓住重点句,感受、体悟我的内心情感。比如抓住“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了哀伤。”体会我对雪儿的可怜、同情;抓住“他雪白雪白的,给他取名雪儿”体会我对雪儿的喜爱;抓住“给它洗澡、敷药”从我对雪儿的细心照顾以及我对雪儿说的话,叫雪儿安心养伤这些句子中体会我对雪儿的关爱、同情、爱护;体会我对雪儿抓住“爸爸的介绍,以及我盼望雪儿的伤快点好”体会我对雪儿忠诚、勇敢品质的由衷的敬佩之情;抓住“雪儿伤好展翅飞翔,我的欢呼”体会我内心无比的喜悦和激动。文章的只言片语都流淌着我对雪儿的浓浓深情,只要引导学生在品中读,在读中悟,我对雪儿的情感脉络就会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重点说说我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教学预设:首先我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说说“我“送别雪儿时的内心情感,预计学生会说”我“是悲伤的、难过的,我是依依不舍的,我在肯定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语言说说自己如此解读的理由,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既然我不舍得雪儿离开,又为何送别雪儿呢?”再次阅读文本,引导学生结合我当时说的话,体会我送别雪儿的原因是还给雪儿自由,是为了雪儿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使学生懂得我这么做是对雪儿更深一层的爱。接着,我扣住“祝福”一词让学生练习说话,我向雪儿祝福什么,更深入地体会我为能放飞雪儿感到由衷的欣慰、幸福和快乐,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我内心“既难过又快乐”的复杂情感。

第三环节:逆向思维,解读内涵

承接上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思考:“雪儿的到来,使我原本寂寞、孤独、忧伤、无聊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只受伤的信鸽都会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日子?”引导学生交流,交流中点拨,使学生感悟到只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有价值。从而很自然地渗透了文本的内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净化、提升。

最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我伤好之后,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否又会想起与雪儿相依相伴的日子?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小练笔的形式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储备,在学生的交流中把学生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课堂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最后,我布置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作出最适当的调整。

an课件(篇9)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高中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推行《校园华尔兹》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交礼仪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大方优雅的气质和健康、挺拔的体态;发展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和韵律感,提高身体素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是北京市高中示范校,教学设施完善、体育器材充足,体育教学在采用按学生兴趣和特长分班进行选项教学的同时,又开设了游泳和形体课作为高一年级的必修课程。我所教授的是高一年级6—10班的形体。本课施教对象是高一(6)班40名学生,此班学生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意识强,希望在各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们已经有了前面10节健美操课3节艺术体操课,1节集体舞《校园华尔兹》基本动作的学习经验,学生对健美操掌握的比较到位,艺术体操刚刚接触,基本功还不扎实,校园集体舞更是新内容,将《校园华尔兹》引入课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和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教材分析:

《校园华尔兹》是华尔兹三拍子节奏的舞蹈,选用优美而流畅的华尔兹音乐,用敬礼、长步、荡步,结合旋转、伸展等动作,构成《校园华尔兹》基本结构,舞蹈动作注重协调配合和礼仪风范,跳这样风格的舞蹈能培养高中学生大方优雅的气质和健康、挺拔的体态,提高学生协调性、节奏感、韵律感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参与活动的意识。

《校园华尔兹》共3课时,第1次课已经进行了《校园华尔兹》前两段的教学,本次课将进行《校园华尔兹》圆圈队形的教学。通过观看课件(视频)及在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下,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交流、实践,进一步掌握《校园华尔兹》的技术,更深层次地了解社交礼仪文化的内涵,领略舞蹈艺术蕴涵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目标:

1、复习集体舞《校园华尔兹》的第一、二段动作,学习《校园华尔兹》圆圈队形变换方法 。

2、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节奏感、韵律感和表现力,增进健康、陶冶心灵。

3、培养学生良好身体姿态和优雅、高贵的气质。加深学生对社交礼仪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校园华尔兹》圆圈队形变换方法。

难点:

1、队形变换过程中间距的保持。

2、动作、姿态、表情与音乐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

1、教学手段:利用镜子练习,使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姿态、改正动作。利用电化、音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法、电化教学法。

3、教学资源:形体教室、音响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an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1、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2、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

三、探寻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四、语篇脉络梳理

1、语篇品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

体会: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一有力的论辩,解决了“从师”的问题,已不容置疑。然后,将讨论的焦点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与文章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文章开头句中的“所以”则是“用他来”或“靠他来”的意思。都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句读之不知……明也”,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官盛则近谀”的“谀”后面的引号应当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讲的。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岂”,表反问语气 。

体会:

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

如前所述,本文有复杂的写作背景,并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经过前面一段的理性陈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终于一吐为快。第二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如暴风聚雨,涤荡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而郯子这些人,他们不如孔子贤能。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智,(只不过)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罢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体会: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三段的开头语气又归于和缓、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无常师”的事实。虽然论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无论是举实事,还是引言谈,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专业有专攻”作结,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在当时,却遭到士大夫阶层的鄙视和痛恨,也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岁了,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求师的正道,就作这篇《师说》赠给他。

品味:“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体会:

说明写作缘起。

从表面上看,《师说》是为了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学“古文”而作的,也许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因为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全文论证严密,说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虑的作品,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对师生之间的往来赠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内容结构:

第一段:

正面阐述:

⑴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下定义。

⑵ 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⑶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结论。

第二段:

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二段分论点: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论据:

三个对比:

⑴ 纵比: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而耻学于师

结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⑵ 自相矛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⑶ 横比:

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呜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第三段:

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道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

第四段:

写作缘起: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写作特点赏析

1、论证方法:

⑴ 下定义、作结论: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⑵ 对比论证: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⑶ 引用论证: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2、语言特色:

⑴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韩愈的散文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⑵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又称连珠,顶珠、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⑶ 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语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an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 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an课件(篇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这本书的第一组课文当中,我们领略了漓江之水的静、清、绿,感受到桂林之山的奇、秀、险;观赏了金华双龙洞的独特、神奇;更饱览了七月天山的奇丽景色。那么,除了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这些优美风光,你还知道哪些美丽的景物呢?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生发言)

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啊,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游玩,这是欧洲的一个美丽国度,在这个国家有很多的花,尤其是郁金香,多达200多个品种。还有水仙、风信子……每年的三月到九月,这里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被人们称为“花之国”(课件出示)。不仅如此,这里运河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风车随处可见,于是又有“水之国,风车之国”(课件出示)的雅称。大家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根据回答课件出示:荷兰)

是啊,荷兰不仅是水之国、花之国,荷兰的牧场更是辽阔无垠,占全国领土的三分之一,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牧场之国”(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兰的牧场。(板书、读题)

看到“牧场”这个词,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现在我们就赶紧牧场之国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吧。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先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提示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指名读)

大家听清楚了吗?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要求自由读读课文,要注意(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字字入目;

2、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词语)

毛毡 镶嵌 模样 羊圈

牛犊 骏马 牲畜 公爵

吆喝 呼噜 哞哞声

极目远眺 膘肥体壮 仪态端庄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默默无言

3、学会了字词,咱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美美地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感情读出体会,同时用笔划你喜欢的句子。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选段。

三、深入阅读,欣赏牧场之美

1、学生间交流

2、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怎么读?指导朗读)

四、小结升华,感悟牧场之美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多次的说这句话呢?(其实这不仅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由衷的赞叹。)

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许许多多花牛的家园就是真正的荷兰!成群的骏马的王国就真正的荷兰!羊、鸡、猪……的天堂就是真正的荷兰!牧场的静谧、恬美就是真正的荷兰!

好一幅优美的、动人的、动物与环境与人的和谐画卷啊!此时,我们和作者一样发出了由衷地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好一个牧场之国!(看板书说)

让我们一起从图片中再去欣赏一下荷兰美丽的风光吧。

五、小练笔

如此美丽的牧场,作者就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了,相信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一定也学会了许多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

试着写一写(任选一题):

1、这就是真正的新桥三小!

2、这就是真正的家乡的桔园。

板书:

22、牧场之国

黑白花牛的家园

成群骏马的王国 真正的荷兰!

绵羊猪群的天堂

静谧恬美的夜晚

an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解决生 字词。

杈 犄 逮 颤 怦

三、 指导自读。

1、 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 、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 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 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

——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四、作业。

GZ85.com延伸阅读

蒸发课件13篇


本文为大家推荐一篇精选好文,标题为“蒸发课件”,希望大家会喜欢。教案和课件是老师上课前预先准备好的,现在我们需要写课件。在设计教案时,需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化和视野的拓展。

蒸发课件【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蒸发课件【篇2】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一)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了解蒸发现象及蒸发要从周围吸热;知道影响蒸发的因素。教学重难点: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吸热,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法方法: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温度计、面纱、支架、表、烧杯、铁架台、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两个同样大的盘子、火柴、水、滴管、手绢、吹风机、镜子、记录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你们平时喜欢不喜欢玩水呢? 生:(齐声)喜欢!

师:好!让我们一起把小手伸进水里,(师生同做)取出来,(示范甩一下手)注意观察!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呆一会儿)

生:手上的水变干了。生:手上的水慢慢消失了。

生:老师我发现刚开始手上有水,等一会儿,水就没了。师:观察的真仔细!

师:下面,再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每人拿起湿布在镜上子擦一下(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看你又有什么发现?(过一会儿)

生:镜子上的水珠没有了。

生:开始镜子上很模糊,一会儿,水迹慢慢地缩小,再过一会儿,镜子就变干了。师:你真棒!同学们看到手上的水没了,镜子上的水变干了。看到这两种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生:水变成了什么? 生:水到底跑哪里去了呢?

师:哪位同学知道水变成了什么,跑哪里去了? 生:水可能跑到空气中了!

生:水好像变成了蒸气,跑天上去了。

师:那谁能说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呢?

生:烧开水时,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生:雨过天睛,地上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大家做的两个小实验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都是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

蒸发

水蒸气)

任何温度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刚才实验时手上的水蒸发了,手有什么感觉呢? 生:凉

师:同学们在洗过澡后有这种感觉吗? 生:(齐声)有。

师: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会冷呢?

师: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棉纱、水来研究这个问题。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读数会怎样呢? 生:下降。

生:我觉着应该上升。

生:我认为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因为水的温度和室内温度是一样的。

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到底哪些同学的想法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动手实验。

师:那现在同学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小组分工去研究研究,并要及时的做好记录。(教师发放记录表,巡回辅导,学生实验,实验完毕)

师:同学们的实验已经做完了,并且认真地做好了记录,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一组):我们组的温度计刚从水里出来时是22℃;2分钟时是19℃;4分钟时是17℃;6分钟时是16.5℃;8分钟时是16℃。(教师同时在课件上记录表里填上)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温度是下降的。

师:这能不能说明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生:(齐声)能!

师:还不能!为什么呢?因为做这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那咱们再来看一下第二小组的实验结果吧。

生(二组):我们组0分钟的时候是22℃;1分钟时是19.5℃;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师:我们依然发现—— 生:温度也是下降的。

师:第二小组的实验又一次证明了这同学们的想法是正确的。三四小组再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三四小组汇报完毕)

师:这四次实验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温度是—— 生:(齐声)下降的!

师:同学们要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

师:四个小组的实验都证明了温度是下降的,那么,为什么温度计的读数会下降呢?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因为水蒸发时吸收了温度计液泡里的热。

师:温度计的液泡处在水的周围,也就是说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为什么会冷了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从游泳池出来,身上的水蒸发,会吸收身体里的热,所以身上感觉到冷。

师:对!你说的非常好!

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布,(顺手拿起一块湿布)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布尽快变干呢?

生:可以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生:可以用风扇吹一吹。生:还可以拧一拧,甩一甩。……

师:为什么要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呢? 生:因为温度高了,干的才比较快。师:那你认为蒸发的快慢与—— 生:(齐声)温度高低有关。师:那为什么又要用风吹一吹呢? 生:风吹可以使空气流动的快,蒸发快。师:那你的意思是蒸发的快慢还和—— 生: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系。

温度高低

(板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

空气流动快慢

师:这也只是同学们的一种想法,科学可不能想当然!到底水蒸发的快慢是不是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呢? 生:(齐声)想!

师:那哪个小组愿意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呢?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指定两个小组)

师:那好,第一、二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老师给你们很多的材料。(教师随时发放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两个同样大的盘子、火柴、滴管。)

师:

三、四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关系,好吗? 生:好!

师:老师给你们的材料更好玩,看,微型小风扇!(随手发放小风扇,学生感到非常惊喜)

师:现在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做实验呢?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师:讨论好之后,就开始动手研究吧!(学生做对比实验,几分钟后)

师:同学们!通过做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二组)(举手)我们组发现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系。师:那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我们是在两个盘子里分别滴上相同量的水,一个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个放在桌上不动,过一会儿,被加热的水很快就蒸发完,变干了,而另一个盘子里的水蒸发的就很慢。因此,我们知道温度高,蒸发的就快,温度低,蒸发的就慢。师:那你们为什么在两个盘子里滴同样多的水呢? 生:这样才能正确的做对比实验呀。

师:对!我们应该在同样大盘子里滴上同样多的水,只改变温度这样才能正确比较蒸发的快慢是否跟温度有关系。

师:第一小组你们研究的结果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一组)一样。

师:通过实验,一、二小组的研究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师:第三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吧!

生:(三组)我们发现蒸发的快慢和空气流动有关系。师:怎么研究的?

生:把两块纱布浸湿,一个用小风扇吹一吹,另一放在一旁晾,用风扇吹的纱布干的快。

师:做实验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呢? 生:两块纱布一样大,湿度相同。

师:非常好!那你们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了加快空气流动可以使水蒸发的快。师:真不错!四组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四组)和三组的一样,并且结果也一样!

师:看来三、四小组的实验结果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空气流动有关。(去掉板书中的问号)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水蒸发的快慢除了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还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沉默)

师:(教师随手拿起桌上的湿纱布)这块湿布,你是展开干的快呢?还是叠在一起干的快呢? 生:当然展开喽!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展开面积大,这样蒸发的就快。师:这说明蒸发的快慢还和—— 生(齐声):表面积大小有关系。

温度高低

(板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空气流动快慢 })

表面积

师小结: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温度高,空气流动快,表面积大都可以使水蒸发的快。(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蒸发的理解情况

2、拓展知识

请你们利用学到的蒸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情况。

3、课后作业:(出示图片)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蒸发,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知道了如何加快蒸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避免蒸发的,希望同学们到课下留心去观察、去寻找看哪些地方需要避免蒸发,好吗?

板书设计:

20、蒸

水蒸气

任何温度

温度高低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空气流动快慢 }

表面积

蒸发课件【篇3】

蒸发 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活动体验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来验证假设。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实验用品~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火柴、滴管、坩埚、试管夹、微型风扇、玻璃片、水槽、温度计、棉球、皮筋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蒸发现象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请伸出双手和老师一起进入一个奇妙的体验吧。把双手慢慢地放入水槽中拿出来;用手把多余的水抹一抹;再相互擦一擦。这样过一会,手上的水会怎么样?

生:变干。手上的水会消失。

师:真的会这样吗?咱们再等一等。利用这个时间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

生1:洗过头后;头发也慢慢干了。

生2:雨过天睛;地上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师提示还有一部分水渗入地里:

生3:湿的衣服晒一晒就慢慢变干了。„„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生活!现在我们来看看手上的水还有吗? 生:没有了;消失了:

师:这些水真的消失了吗?它变成了什么?跑到哪里去了?

生1:水可能跑到空气中了;

生2:水好像变成了蒸气;跑天上去了。

。。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同学们都用到了一个很好的词——蒸发。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蒸发有关的知识。根据我们刚才的小实验;你能简单说一说什么是蒸发吗?

生:„„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不错;课件出示: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刚才我们已经用手体验了水在常温下蒸发的过程。老师还要告诉大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课件出示:

活动二:蒸发从周围吸收热

师:刚才我们在用手体验蒸发的过程中;你的双手还有什么感觉?,凉凉的:是啊;这种凉凉的感觉大家都感觉到了吗?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体发抖的图:

师:这位男孩刚从游泳池出来也有这种感觉。同学们在洗过澡后有这

种体验吗?,有:这是为什么呢?谁来猜一猜?,同学们想一想;这会不会和蒸发有关系?:

生1:蒸发的时候身体的温度下降了所以感觉会有点冷。

师:也就是说,水蒸发时周围的温度会下降,水蒸发时带走了周围的热。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就用实验来证明吧。请小组讨论我们该如何完成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实验用品,出示课件:

,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师:看同学们认真设计的态度;简直就是一位小科学家。谁来说一说我们怎样完成这个实验?

师:请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实验提示吧。,出示课件指生读: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在实验过程中;小组要注意合理分工去研究;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师发放记录表;巡回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师:老师发现这个小组的同学每次实验完成后都能把材料整理的整整齐齐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愿意把你们的实验发现说一说吗?哪个小组愿意再来汇报?

组1:„„

师:通过各个小组的实验现象我们发现温度计的读数都是在下降的。这说明棉球上的水在蒸发时吸收了液泡的热。,出示课件:同时也说明水在蒸发时吸收周围的热。

师:现在同学知道为什么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体会冷了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从游泳池出来,身上的水蒸发,会吸收身体里 的热;所以身上感觉到冷。

师:你说的非常好,如果我们想减少这种的冷的感觉那应该怎么办?,对;应该及时地把身上的水擦掉。:

活动三:影响蒸发的因素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感受;蒸发是个缓慢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经常需要加快蒸发。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加快蒸发吗?

生1:洗过的衣服在太阳下晒一晒会干的更快。

生2:洗过头发后会用吹风机吹一吹。

生3:衣服还会放在洗衣机里;甩一甩。

„„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改变了什么条件?,因为温度高了;干的才比较快。:

师:那么也就是说升高温度可以加快蒸发。,板书:升高温度:

师:那为什么要用风吹一吹呢?,风吹可以使空气流动的快,蒸发快。也就是说加快空气流动也可以加快蒸发。

师:为什么甩一甩呢?当然水越少的情况下蒸发的效果会更明显。

师:这些只是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现在请小组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合作研究实验方案以及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用哪些实验用品。出示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师参与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非常的积极;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的研究方案? 指生汇报实验用品;注意引导为什么有相同的两个:

师: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真棒;请看老师给你们的实验提示吧。出示注意事项指生读:

师:老师正好为同学们准备了相关的实验用品。请小组长上来领取吧。现在开始动手实验吧。学生做对比实验;师巡视指导。几分钟后:

师:老师发现这个小组的同学不仅实验做的认真而且记录也及时、详细。能说一说你们的实验发现吗?

组1:我们组发现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系。我们通过实验发现;被加热的水很快就蒸发完;变干了。而另一个盘子里的水蒸发的就很慢。因此;我们知道温度高;蒸发的就快;温度低;蒸发的就慢。组2:我们发现蒸发的快慢和空气流动有关系。在两块玻璃上同样滴了两滴水;一个用小风扇吹一吹;另一放在一旁晾;用风扇吹的玻璃上的水干的快。说明了加快空气流动可以使水蒸发的快。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仅动手能力不错;而且更善于思考;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升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有关确实可以加快蒸发。,去掉板书中的问号: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细节。这个组的同学在做实验的时候把滴在玻璃片的上水摊开然后进行实验;能说下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展开面积大;这样蒸发的就快。

师:也就是说通过扩大蒸发面积也可以加快蒸发;同学们同意吗? 师:在生活当中;你见到过通过扩大面积加快蒸发的现象吗? 生:农民伯伯晒粮食时;都要摊开晒。

生:还有晒衣服晒被子时;也要展开晒。

课堂小结:

师:短短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那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

师:同学们喜欢科学课吗?,喜欢:老师非常高兴。更让老师高兴的是;这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努力获取了知识。同学们根据生活现象大胆提出问题和猜测;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同学们真的非常了不起;

课后探究: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个课后探究;同学们有兴趣吗?,出示;指生读:

1、根据课本57页的提示制作“晴雨计”。

2、上网搜集你感兴趣的和蒸发有关的资料。

蒸发课件【篇4】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蒸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 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 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

1、关于蒸发现象及其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2、实验材料:水、温度计、棉花球、酒精灯、三脚架等。

【本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将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材料的选 择和结构性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思维发展上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手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注意观察,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2、学生蘸水在手背上抹一下,仔细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丰富的体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下一个环节的归纳、概括打下 感性基础。】

二、探究发现,展现新知 活动一:水跑到哪里去了?

1、认识蒸发现象。

(1)师生交流:请你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想一想:水跑到哪里去了?(2)教师小结: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注意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结论进行对照,修正自己的解释。)

关于蒸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蒸发?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有关蒸发的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有关图片。

2、研究“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

出示图片: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岸后觉得冷,这是为什么?(1)学生讨论。

(2)出示材料:(温度计、棉花、水)根据这些材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学生交流实验方案。

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温度会有变化吗?温度升高还是降低?

(4)学生做出假设。

【有根据的假说猜想,对于科学发现和科学概括非常有作用。尤其实践结果与原有认知产生反差的猜测活动,更能够调动个体参与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5)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指导。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注意计时,并做好记录。使学生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不断验证。

(6)学生整理记录,交流结果。

启发谈话:通过实验,包有棉纱的温度计温度有什么变化? 温度下降,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然后让学生汇总交流结果,得出结论:包有棉纱的温度计的温度会下降,是因为棉纱上的水蒸发引起的,这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 周围的热量。

(板书: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悟 运用工具测量的数据可以更准确解释科学现象的道理。】

(7)联系生活实际:出示夏天教室洒点水,发高烧时用湿毛巾擦拭额头的图片,结合你刚才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活动二: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这条湿毛巾,你有办法让它尽快变干吗?

2、分组讨论、猜想加快蒸发的方法。

3、出示材料:(手绢、蒸发皿、酒精灯、三脚架、吹风机等)根据这些材料,你们打算怎样实验?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谈话:请各组选择一种方法,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想 一想:设计对比实验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注意设计对比实验时所用的水量都要相等。

【学生根据假设制定一个为验证自己假设的对比实验计划,不需要非常详尽,能提出大致思路就可以了,给其他同学的思维留有更大的空间。必要的时候,将组合好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的计划。需要引导学生控制实验的相同条 件和不同条件,认识到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提高实验效果的可靠程度,从而使学生科学正确地构建自己的观点。】

5、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注意事项:控制变量、分 工合作)

6、汇报交流:你们是用什么办法使水蒸发得更快的呢?各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表述。

7、小结:加热、增大蒸发面积、风吹都可以使水蒸发的快一些。

三、贴近生活,拓展延伸

1、谈话: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加快蒸发?你能举个例子吗?

2、学生交流。

3、调查水的蒸发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要让学生认识到水蒸发既会给人类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看问题的意识,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蒸发吸收热量

加快方法:加热、风吹、增大蒸发面积

蒸发课件【篇5】

五年级青岛版第20课《蒸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观察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实验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吸热,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水。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等我讲完游戏规则,同学们再来动手做。

规则是这样的:大家一起把手伸到水里,然后拿出来,甩一甩,吹一吹,看手上的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手上有什么样的感觉。生:手上的手变干了;

手上感觉凉凉的。

师:大家说的真好。老师课前还做了一个实验,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子里的水在逐渐减少。

师:大家想过没有,手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生: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大家说的很对。这种水慢慢的变成水蒸汽飞散到空气中的现象叫做蒸发。

二、蒸发的性质

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大部分同学们都游过泳。请大家结合实际谈一谈从泳池上岸后有怎样的感觉?

生:感觉比在水里还要冷。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大屏幕展示实验步骤:

教师在学生做实验的同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在试验结束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组内的实验结果。并能

够发现温度计液面会下降的现象。

师:我们刚才试验结果是因为水分在蒸发时吸收了周围的热,这就是温度计液面下降的原因。

给出结论:蒸发会吸收周围的热。

三、影响蒸发快慢的条件

师: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湿巾,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什么方法让湿巾尽快变干呢?

生:放在太阳下面;用火烤;用风扇吹;把湿巾展开……

师:这三条都是同学们猜想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下面小组进行一下讨论。选择你们感兴趣的条件来设计一下怎样进行实验。

待学生讨论完毕,讲明如何进行实验。并强调如何进行对比实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

待实验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

通过Flash的动画演示,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将板书补充完整:

条件 蒸发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四、结束部分

温度 高 快 低 慢

空气流动 强 快 弱 慢

表面积 大 快 小 慢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寒冷的冬天,蒸发现象还存在吗? 生回答。

师:其实,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进行。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哪些方法增快或减慢蒸发现象。

蒸发课件【篇6】

蒸发

一 【教学目标】

1、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原因,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激发主动进行探究的意识,乐于了解蒸发现象中所含道理,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3、知道生活中的蒸发现象,知道蒸发会使温度降低,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液体蒸发和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原因。

2、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探究方法的引导。

三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小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咱们班有没有小书法家啊? 生:有。(很多学生举手)

师:现在找一个书法最好的学生为大家“水”字。师:同学们,耐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交流:请你描述一下观察到的现象。想一想水跑到哪里去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研究这种现象——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二)、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师:水跑到哪里去了?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和这差不多? 展示生活中蒸发现象图片。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种现象呢?

教师归纳: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2、联系所举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小组交流,蒸发有什么特点? 汇报交流结果: 夏天温度高,会蒸发;

冬天温度低,也会蒸发,这说明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考虑很全面,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3、探究实验一: 水蒸发吸热实验

(1)师:刚才那位用抹布写字的同学手有什么感觉? 生:凉飕飕

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吗?说一说你的猜想。(水分蒸发了,温度降低了)

(2)小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球,浸入水中让它“洗澡”,然后让温度计离开水面挂在铁架台上,每隔2分钟观察温度计的读数会有什么变化? 实验一 水蒸发吸热实验

实验器材:水 铁架台 温度计 棉球

方法:将棉球包在温度计玻璃泡上,蘸水,挂到铁架台上,每隔2分钟观察温度计读数

我们的实验结论是:

(3)交流: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知道温度计液泡及周围的热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说明蒸发时伴随着什么现象发生?

(4)小结;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低。(板书:吸热)

(5)联系生活:为什么夏天扇风扇会感觉凉爽?(风扇使汗水蒸发,吸收热量,使人感觉凉爽)

4、探究实验二: 影响水蒸发原因

(1)教师随手拿学生用过的湿抹布,问怎么使抹布干更快?请各组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开动脑筋,想出尽量多的办法。学生分组讨论、猜想。

(2)教师总结,水蒸发的快慢和温度、面积、空气流动有关。(3)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4)学生试说,总结实验过程: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呢?通过做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5)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都做得很好,通过探究知道加热、增大蒸发面积、加快空气流动都可以使水蒸发变快。

(三)、拓展应用: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水蒸发的有关知识,那么生活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蒸发呢?学生举例。

2、展示生活应用图片:

有的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表面积小? 叶子表面积小,减少蒸发,保持水分

怎样使湿衣服干得更快?

晒在阳光下、展开、晾在通风处

3、教师归纳:

同学们举的例子很多,老师归纳成2方面,水蒸发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水蒸发是大气水循环重要部分,我们要节约用水。播放节约用水视频。

(四)、课堂小结:

1、师:同学们就要下课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水蒸发会吸热,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影响蒸发。

蒸发课件【篇7】

初中物理《蒸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蒸发》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说一下增加蒸发速度的几种方法?

【参考答案】

增大液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空气流速;升高温度。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二、为什么要采用到了小组讨论的方法?

【参考答案】

我采用形式,既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动手能力,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养成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现象的习惯。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为什么多次联系实际生活?

【参考答案】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内在联系,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会应用于生活。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蒸发课件【篇8】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修改后)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了解蒸发现象及蒸发要从周围吸热;知道影响蒸发的因素。教学重难点: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吸热,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法方法: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温度计、面纱、支架、表、烧杯、铁架台、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两个同样大的盘子、火柴、水、滴管、手绢、吹风机、镜子、记录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你们平时喜欢不喜欢玩水呢?

修改:下雨后,地上都是水,可过一段时间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联系实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师:好!让我们一起把小手伸进水里,(师生同做)取出来,(示范甩一下手)注意观察!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下面,再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每人拿起湿布在镜上子擦一下(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二、学习新课

1、蒸发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刚才实验时手上的水蒸发了,手有什么感觉呢?同学们在洗过澡后有这种感觉吗?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会冷呢?

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棉纱、水来研究水蒸发时的温度变化。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读数会怎样呢?

边实验边把数据填入表格中。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思考:为什么温度计的读数会下降呢?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小结(演示课件):通过实验,看到水蒸发时,温度是下降的,说明: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2、怎样才能使水蒸发的更快些

看图(出示图片):(1)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布,(顺手拿起一块湿布)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布尽快变干呢?

(2)我们在两个盘子里分别滴上相同量的水,一个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个放在桌上不动,过一会儿,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实验

讨论:有什么发现?

小结:空气流动快,温度高,表面积大可以加快蒸发。(板书)总结:(课件出示)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温度高,空气流动快,表面积大都可以使水蒸发的快。修改:你能说说关于蒸发的认识吗?

(让学生自己总结,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蒸发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蒸发的理解情况

2、拓展知识

请你们利用学到的蒸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情况。

3、课后作业:(出示图片)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蒸发,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知道了如何加快蒸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避免蒸发的,希望同学们到课下留心去观察、去寻找看哪些地方需要避免蒸发,好吗?

板书设计:

20、蒸

水蒸气

任何温度

温度高低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空气流动快慢 }

表面积

蒸发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研究了液体沸腾的条件及特点、液体蒸发条件及影响因素之后,将讨论重点引向蒸发吸热温度变化情况,为今后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本部分教学内容有如下特点:一是通过教材“想想做做”和生活实例进行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二是书中插图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

2、知道液体蒸发时有制冷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3、通过观察和回忆体验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但温度特点不同

情感态度目标:

4、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液体沸腾吸热温度不变,是一个难点,同样,液体蒸发致冷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也是考点,更是教学的重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所以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上,难点是要使学生准确找到原因,液体蒸发吸热,致使液体和它的依附物温度降低。

(四)教具准备

在实验室里上本节课最好,每小组温度计1支,酒精一小瓶(用胶塞头滴管取用),棉花少许。

二、教法

由于学生对沸腾、蒸发有了理性认识,也具备了一些实验技巧,因此本部分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这部分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课题引入: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是课标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由观察相关插图(P)并提问:人洗完澡后为什么会感到冷?就自然的引入了课题。

(二)目标展示:

口述:液体蒸发吸热还是会放热呢?液体的温度又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液体蒸发时会,液体的温度会。

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学生明确了目标以后,才会确定学什么、怎么学。有了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调动体验、探究、实验的积极性。

(三)探究指导:

通过引入、目标展示活动,学生已经有了猜测,并在思考如何验证,教师只是提供一个探究环境,不必过多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四)组织评价:

先由几个小组汇报探究方法和结论,听取学生报告,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准确表述。强调“液体蒸发过程吸收热量,使液体和他的附着物温度降低。”学生可以直接涂酒精在手上感觉,也可以将棉花蘸上酒精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强求一致,不扼杀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再在目标板书上补上“吸热”,“降低”。

蒸发课件【篇10】

《蒸发》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观察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实验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准备实验器材。

学生: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预习课件,回答问题,为上课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课内探究)

(一)展示任务导新课: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观看了《蒸发》预习课件,那么请大家拿出任务单,把你的成果展示一下吧。

学生展示任务单,并回答任务单上的问题:

生1:课件中观察的这种生活现象叫蒸发。水慢慢跑到空中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师:非常善于观察生活,像这样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就叫做蒸发。

使随手板书:水

水蒸气 生2:不管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在寒冷的冬天,这种现象都会发生,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师: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的确是这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生3:根据课件上的视频和我的生活经验,我觉得蒸发会吸收身体的热量。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课下预习的非常充分。

(二)师生互动学新知:

1.证明蒸发吸收热量。

师:那你想不想体会一下蒸发? 生:想。

师将水涂抹在部分学生的手背上。师: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纷纷回答:凉凉的。

师:看来水的蒸发的确是吸收了你身体的热量,那同学们想不想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来证明一下呢?

生集体答:想。

那么请大家小组内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那个小组来汇报?

生:温度计蘸上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如果下降说明蒸发吸收热量。师:哦,这个设计不错,不过温度计上的水很少,会很快蒸发干了,怎么办?

生:用棉布包裹起来,再蘸水这样就能保持水持续蒸发。师:大家觉得这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也觉得他们设计的非常合理,那么,大家抓紧时间做实验吧,看那个小组最先填好实验报告单。

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看大部分小组已经做完实验,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生:开始温度计是17摄氏度,1分钟后为变成了15摄氏度,2分钟后变成了13摄氏度,3分钟后是12摄氏度。说明水蒸发吸收热量。

师:你们的实验非常标准,充分证明了蒸发吸收热量。其余组汇报,结果差不多。2.探究蒸发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大家好”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 师:今天老师写字时用水太多,为了不影响同学们上课必须让水尽快的蒸发,我应该怎么办?

生回答:用嘴吹;用手摊开;用电吹风吹;用酒精灯烤。教师板书:

摊开 师:大家想的办法还真不少,但是你们想的办法有没有效果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实验一起探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会孩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是关键。玩是孩子最常干,并且是最乐意干的事情,这时孩子的注意力最集中,印象最深刻。所以教会孩子在玩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实验前我们要先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找出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根据学案内容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准备。(因为实验比较多,教师控制每三组验证同一个因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一组:我们用电风扇扇,发现扇的水滴比不吹气的水滴蒸发的快。二组:我们发现用酒精灯加热的蒸发皿里的水比放在一边的蒸发得快很多。

三组:我们把一滴水在玻璃片上摊开,发现摊开的水滴比不摊开的蒸发快。

师随机板书:空气流动速度

温度

液体表面积

(设计意图:液体蒸发快慢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在预习课件中,教师先让学生从解决晾衣服的实际问题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猜想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有所依据,帮助学生更快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探究实验是可以利用身边任何可以利用的物品来探究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内的特定器材。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刚才同学们探究了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请同学说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蒸发的事例?

学生回答。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海边晒盐”、“狗唾液蒸发散热”、“新疆的坎儿井”、“喷灌”四幅图片来拓展孩子视野,教育孩子节约用水,保护地球。

(四)拓展提升:课下请同学们以“水的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为主题做一个调查,可以制成手抄报,也可以写调查报告。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利用一分钟的时间来回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疑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疑问,课下可以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实验探究方法,利用你身边的生活物品来继续探究你的疑问,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蒸发课件【篇11】

优先学习资料

《蒸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教法设计: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瓷盘、量筒、火柴、水、记录单 教师准备:酒精、酒精灯、水、镊子、瓷盘、火柴、纱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活动一:认识蒸发:

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

3、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4、生活中哪些现象也是蒸发?(学生交流)

5、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

6、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

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活动二:探究“蒸发需要吸收热”:

优先学习资料

1、前面大家把水涂在手背上,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2、手感觉凉,这说明什么?大家猜测一下:一只手上有水,水要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另一只手没有水,一只手感觉凉,另一只手没有这种感觉。这可能是?(学生交流)

3、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进行的猜测,为了证实这个猜测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

4、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读出温度计上的度数,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湿的纱布中,认真观察,看看度数有什么变化,把数据的变化记录下来。(学生实验)

5、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组数据说明什么?(学生交流:怎样获取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6、对,水蒸发需要吸收热,(教师板书:吸收热)所以当水从我们手上蒸发时带走了我们手上的热量。所以我们的手才会感觉有些凉。

7、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说明了蒸发吸收热?(学生交流)

(洗完澡、从泳池出来、夏天地面洒水、天热时用水洗洗、海边冬暖夏凉)

8、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蒸发吸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高烧病人除了打针吃药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退烧。如:用温水、酒精擦拭身体;将病人的衣服解开等。这么做有什么依据?(学生交流)

活动

三、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材,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学生交流)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材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4、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注意水的恒定不变)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6、小组实验——小组交流

三、展示交流

优先学习资料

7、得出结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

(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四、拓展创新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1、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2、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3、对加快空气流通可以提高蒸发速度这一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把这个实验做一做,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

修改说明及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节课的讲授以及大家的观课评课对本节课教案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教案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本课教学,我收获很多,现将体会和感悟反思如下: 首先,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把时间还给了学生,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在探究实验中注重了对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交流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这节课虽有很多优点值得发扬,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优先学习资料

一是教学中没有合理分配好时间。开始顺着思路走,后来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安排过长,最后导致了托课现象。

二是课堂语言缺乏,真情实感不足。教学不是机械的演讲,而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如果没有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没有恰到好处的评价用语,这对课堂教学来说也是很大的缺陷。没有感情的投入,难以引起师生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用真诚去诱导,去说服,去鼓励,去教学,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效果。

三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方面有欠缺。有时与教学过程脱节,没有达到使用多媒体与教学过程同步的完美、和谐与统一。

上面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认识,这使我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也让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和提高!

蒸发课件【篇12】

五年级上册科学《蒸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教法设计: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瓷盘、量筒、火柴、水、记录单

教师准备:微视频、课件、酒精、酒精灯、水、镊子、瓷盘、火柴、纱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活动一:认识蒸发:

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

3、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4、生活中哪些现象也是蒸发?(学生交流)

5、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

6、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

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活动二: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材,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学生交流)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材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4、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注意水的恒定不变)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6、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展示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三、拓展创新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2.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四、课外拓展

1.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2.对加快空气流通可以提高蒸发速度这一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把这个实验做一做,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

蒸发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教法设计: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试管夹、酒精灯、瓷盘、勺子、火柴、吹风机、大小相同的两块手绢、记录单

教师准备:温度计、棉线、皮筋、燃烧匙、酒精灯、镊子、瓷盘、火柴、纱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课件出示:活动一:认识蒸发:

1、你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

2、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3、生活中哪些现象也是蒸发?(学生交流)

4、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

5、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

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课件出示:活动二:探究“蒸发需要吸收热”:

1、前面大家把水涂在手背上,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2、手感觉凉,这说明什么?大家猜测一下:一只手上有水,水要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另一只手没有水,一只手感觉凉,另一只手没有这种感觉。这可能是?(学生交流)

3、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进行的猜测,为了证实这个猜测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

4、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读出温度计上的度数,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湿的纱布中,认真观察,看看度数有什么变化,把数据的变化记录下来。(学生实验)

5、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组数据说明什么?(学生交流:怎样获取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6、对,水蒸发需要吸收热,(教师板书:吸收热)所以当水从我们手上蒸发时带走了我们手上的热量。所以我们的手才会感觉有些凉。

7、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说明了蒸发吸收热?(学生交流)

(洗完澡、从泳池出来、夏天地面洒水、天热时用水洗洗、海边冬暖夏凉)

8、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蒸发吸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高烧病人除了打针吃药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退烧。如:用温水、酒精擦拭身体;将病人的衣服解开等。这么做有什么依据?(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活动

三、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材,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学生交流)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材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4、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注意水的恒定不变)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6、小组实验——小组交流

三、展示交流

7、得出结论(课件出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课件出示: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四、拓展创新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1、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2、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3、对加快空气流通可以提高蒸发速度这一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把这个实验做一做,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

牧童课件13篇


你有没有兴趣了解更多趣味内容呢?看一下“牧童课件”,或许会有所帮助。还有,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应该认真撰写每一个教案课件。因为教案是教学内容组织的形式呀。

牧童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牧童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戴、价”等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斗牛图》

2.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它们在干什么?(生答)这幅图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在他画成这幅图之前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想知道吗?(想)好,让我们一起走进21课来了解这个小故事。(板题;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

(一)读文

1.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多字也不丢字。

2.检查读文:指名读文,看谁读得准,其余同学跟着默读。

(二)识字

过渡:同学们课文读得不错,老师想看看你们对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

1.课件出示带音节词语认读:

①借助拼音自己在下面练习读一读。

②谁愿意当小老师来领读?

2.去掉音节你们还认识吗?

①我们来开火车读字再读词。

②男女生接读词语,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3.看,本课的生字宝宝向我们飞来了,快和他们认识一下吧。

①我们来分排领读。

②小队之间比一比,看谁是最棒的。

4.这些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老师觉得“戴、翘”两个字记起来有些困难,你有什么好方法吗?(指导用熟字换部件、根据字形来识字),其余的字跟同位说一说。

5.巩固识字: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师手拿鸭梨图片)每个鸭梨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小秘密,你如果能大声地读出这个字,并且组个词或说句话,那么大鸭梨就归你啦!(生分两批到前面认读,领取鸭梨)

过渡:同学们对生字掌握得不错,相信再读课文一定会更加流利。

三、再读感悟

1.指名读文,看谁读得准确、流利,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汇报(课文主要写了画家戴嵩画了一幅画,牧童指出了他的错误,戴嵩接受了。意思对即可)

3.文中的人物很多,你最喜欢谁?

课文的哪些句子让你喜欢上了他,默读课文,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班级交流,教师提问:你最喜欢谁?

①喜欢牧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勇敢、实事求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喜欢画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虚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小结:一位是著名的画家,可面对小牧童的指点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恳地向牧童道谢,虚心的美德令人感动;而一位身份贫凡的小牧童面对著名的大画家却能勇敢地指出错误并根据事实加以说明,他的胆量着实让人敬佩。戴嵩也正是接受了牧童的指点才画出了闻名于世的《斗牛图》。

6.出示《斗牛图》,观察这幅图与书上的图有什么不一样?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围观的人会说些什么?(生答)同学们真有想象力!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四、反顾整体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或表演:不用读旁白,只读人物的话。(教师参与小组指导)

2.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表演(引导评价)

五、拓展

在我国现代的画家中,有不少画家以画动物而闻名,你还知道哪些大画家?他们擅长画什么动物?(生答,出示课件)你们知道得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课下去收集他们的其他作品,下节课我们再来欣赏。

牧童课件 篇3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的话进行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特色]

弥补缺失,取舍文本;对比感悟,启思立新。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智慧树乐园挂图、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习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课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画家 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画家”两个字写得大“牧童”两个字写得小) 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一大一小书写课题,意在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的欲望,为下文提升文本价值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4.猜猜找找的游戏:请你根据老师的表现猜一猜,找到相应的生字.

注:字谜──黑土

动作识字──戴 拱 翘 抹

体验识字── 一个人常常因为做错事或有缺点而感到不好意思.

5.参加“智慧乐园”: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摘到智慧果吗?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巩固识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6.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1)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1)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2)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戴嵩画得很快。)

(3)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在对比感悟中加深体验,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利于提高学生感知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总结思考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第 二 课 时

一、旧知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挤进人群大声喊,(喊什么?)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二、读文品悟

1.听到小牧童这样喊,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2.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导读、范读、评议读、表演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当观众,也可以当围观的人。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1)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2)课题这样写合适吗?(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律动: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下面让我们在轻松的音乐中休息一下,欣赏欣赏他们的作品.)

[融律动和中国画的欣赏于一体,拓展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写话训练在低年级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削减了写话的难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四、规范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五、总结建议

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最近又有人在网上向牧童挑战他认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尾巴翘起说明牛心情好,这样更容易斗赢,想了解具体情况吗?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有关的资料。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文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2.对比感悟促深化。

上这节课的初衷缘于读文时的一种感动,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

之一:一大一小书写课题,突出大画家和小牧童,后来在文本解读时我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又重新书写课题,让学生感悟到牧童虽小但精神可佳,教师有在学生的建议下改写课题。

之二: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空白处,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

之三:在结课时我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并建议他们可以上网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把学习的领域拓宽到课外,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

3.自由写话扬个性。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认写分开。崔峦先生多次强调:到了二年级应该强化写的训练。本节课我用大量时间进行了写字和写话训练。写字上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掌握字的构字规律和间架结构,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展示学生作业,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写话训练我主要展示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尤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给画配话。但是低年级写话训练要求不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为向中年级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牧童课件 篇4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养成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情绪。

牧童课件 篇5

一、揭题导入,点词读句

1、出示课题。

提醒:牛字当偏旁横改成提。

2、熟读成诵。

3分钟时间,自己读,熟读成诵

3、点词读句。(重点研读三个词:铺、弄、卧)

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a、点词读句

b、猜猜点出这个词的理由

4、读全诗:读出诗的意境。

二、品诗,想童趣

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哪些场景让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一)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随机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描述那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那是一片怎么样的原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3、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晚风中怎么摆弄他的笛子?

想象练笔: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发挥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2、重点研读“卧”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想象练笔:

这就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一张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3、师引导:这是怎样的生活?(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二)了解作者,指导朗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了解诗人(出示吕岩小传)

(三)回归整体,指导朗读

三、抄读诗文

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指导学生抄读诗文。

《牧童》作业纸

姓名___________

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连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牧童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六七里”、“弄”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历着童年这一纯真美好的时刻。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难忘的呢?(生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牧童》这首古诗。(板书:牧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写的这首诗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多叫几个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强调“蓑”的读音。

2、了解诗人:请学生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师简单介绍:

吕岩,字洞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便到终南山学道,后来便不知去向。

3、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说)

4、请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探究交流:

1、请学生带着出的问题自己先读古诗,先自己思考。

2、看来同学们用心品味古诗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小组派代表解决部分疑问(生对“六七里”,“弄”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四、想想画面,体会诗情

1、生再读全诗,品味意境

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凝练而涵义深厚。,而本诗仅有寥寥的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我们还得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把谜团解开。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里,看看诗中描绘的是一份怎样的意境。

2、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指几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相机归纳诗意,抓住重点字词。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两句诗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说)

师引导学生说具体,草原怎么样?(广阔)

师:你从哪里知道草地很广阔?

生:铺字,横字。指草地像绿毯一样展开,这里让我感觉到了草地的广阔。

师:是啊,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你看得真准!大家读读前两句,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都使用了数字。

师:那么这草地只有方圆六七里吗?

生:不是,是为了形容草地辽阔。

师:那不用说了,“三四声”也不是说只有三四声笛声了。那这里为什么这样写呢?当时是什么时候了?(傍晚)那时环境怎么样?(很幽静)那么这里这样写是为了?

生:突出环境的寂静。

师:的确,是为了突出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是的,这里的数字都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在寂静的乡间小道上,晚风吹来,牧童是怎样的心情?(生:很愉悦)那他会怎样吹笛子?(生答,表演)他还会怎样吹?(生表演)那么这个“弄”字在这里怎么理解呢?(生:表现出了牧童很淘气的样子)

师:大家理解得真好,看来这个“弄”字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咱们试着用一个字来替代“弄”,看看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戏,逗。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用得更好呢?(戏)的确,同学们的想法更棒,抓住了牧童那悠闲自得的神态。可见,写作文时也要字斟句酌,这样才能表达得更贴切。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生:牧童吃饱饭归来时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不脱就睡在了草地上。(对“月明”没有提及。)

师:牧童睡在怎样的草地上?

生:洒满月光的草地上。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月明,就是明亮的月亮,月亮升起来了。

师:你找得真准!通过注释,我们知道了蓑衣是什么样的衣服?(生答)

师:那绝不是件漂亮舒服的衣服,为什么他连脱都不脱就躺了下来。

生:他可能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

生:他可能是怕脱衣服的声音太大了,怕吵到草地的那些小动物。

师:是啊,他可能是怕打破这月夜的宁静。

师: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答)

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

四、感情读诗,悟其感情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把老师也带入了诗人描绘的画中。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多么可爱的牧童啊!你们喜欢吗?(喜欢)那请你们带着对牧童的喜爱之情,再读这首诗。(可能有的学生也说牧童的生活很苦,同情牧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感悟。)

1、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全班齐读

4、检查背诵情况:指生背,全班齐背。

五、拓展巩固

1、根据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自学《舟过安仁》。

2、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再搜集一些有趣的儿童诗,下次课我们来交流交流。

这是我们学校组织听课时讲的一课,课后我有进一步完善的教案,在本节课中我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我尊重了学生的体验,最后我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我感觉他的生活很悲惨,接着他用很低沉的语气读了起来,看得出他很用心,我借机对我那平时不怎么发表自己的想法的同学说:“这就是我所要的语文课,希望同学们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让语文课成为我们真正的交流平台。”我想以后的课堂会有所改善的。

牧童课件 篇7

一、课前透视。

这篇课文生动的儿童故事。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和文意插图、画家戴嵩。

2、课外搜集大画家戴嵩的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教师出示插图)同学们,你们认识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一个新的故事。

板题。

2、激发体验: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如果众人面前你发现了别人的画中出现了问题,你会怎样做呢?如果那个画画的人是你,你又如何面对呢?

(2)组织学生交流,创设学文情境,相机引出课题。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1)轻读课文,划出生字,争取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合作识字。

(3)组织全班交流识字成果。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随机指读等。重点挖掘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

(4)同桌之间互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及读文是否通顺。

以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巩固识字成果,为学文扫清障碍。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抹、挤、拱、批评、决。

2、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组成、结构形式上观察体会,找出字的特点。

3、教师范写学生确认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问题。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突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字的书写指导,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三)细读。

1、指读课文,师生评议。重点解决生字正音,长、难句子的阅读指导,把课文读通顺。

2、细读,思考: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在读文中思考,发现,了解课文内容,体现读书指导的层次,目的性。在学生的读书交流中,及时吸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

(四)研读。

1、思考:戴嵩你了解吗?在课文中对于他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引导学生从课外资料和文中大家的表现认真体会。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图文对照,激发想像。除了文中的描写,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练习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挖掘学生的读书体验。如: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说说自己的理由。

4、启思:正在大家盛赞戴嵩画作的时候,牧童为什么说戴嵩画错了呢?

引导学生多形式的练习感情朗读,体验文中的情节变化和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书交流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回顾。

(1)指读字词,练习听写。

(2)指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再现课文情境。(抓实基础,把握内容,自然过渡。)

(二)品读。

1、结合课文5、6自然段指导读书:听到牧童的异议,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戴嵩的表现如何?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戴嵩,你的感受如何?

2、多形式(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有感情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表现和心理。

3、师生合作分角色,共同演读课文内容。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形式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拓展。

1、营造情境,教师当记者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进行采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整个故事进行评论。可以采取我送给( )一句话的形式。

变换读书理解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启思。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理解,从而受到启迪与熏陶。

(四)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引导观察,交流发现。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练习书写,互相评价,优秀作业全班展示。

(五)伴教锦囊。

1、词语解释。

(1)纷纷:(许多人或者事物)接二连三地。

(2)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3)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4)指教: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等提意见。

(5)观赏:观看,欣赏。

2、相关链接。

(1)戴嵩:唐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师韩晃,笔致精细入微,山泽水牛尤为著名。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2)注:《画家与牧童》就是根据这篇故事而来的:

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②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⑤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⑦。不可改也。

字词注释:① 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嵩(sōng)。

② 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

③ 拊(fǔ)掌:拍手。

④ 搐(chù):抽缩。

⑤ 掉尾:摇尾巴。

⑥ 然:认为对。

⑦ 婢(b@):女佣人。

诗文翻译: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3、阅读在线。

小学生的大发现:蜜蜂有发音器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xx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 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 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牧童课件 篇8

教材说明

本文根据杨学良作品改写,而杨作又根据苏轼《东坡志林》创作。文本通过记叙牧童指出戴嵩的《斗牛图》画错了而画家真诚接受的事情,赞扬了牧童敢于批评和画家虚心接受的优秀品德。

文章的重点之一是画家绘画水平的高超。为了突出这个重点,作者不惜笔墨,集中一二三四段,从多种角度反复渲染,这为教师建立第一个教学板块,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体会提供了基础。

文章的另外一个重点是牧童对画家的批评以及画家对待批评的态度,这是第二个教学板块。这个重点集中在两种对比之中,一是牧童与其它围观者对画家作品的态度,二是画家与其他围观者对牧童批评画家作品的态度。

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教学应确立以下原则:以词语和句子为主要认知对象,以感悟和体验为主要认知目标,以感情朗读为主要训练形式,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演为主要努力方向。

一、关于媒体的运用,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功能:

1、欣赏戴嵩的画,以激发学习兴趣;

2、关键句子比较,以突出学习重点;

3、提供说话词语,以丰富语言积累;

4、欣赏古今名画,以陶冶学生情操。

教学目标

1、识字13个,写字12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画家画技的高超和虚心的美德,体会牧童善于观察生活和敢于提意见的美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动物名画欣赏、文本讲稿、斗牛视屏、生字教学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欣赏名画,调动学生情绪。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也知道了课文中写了一个大画家和小牧童的故事。

2、是哪个大画家?介绍画家戴嵩画的牛。

3、还写了一个小牧童(也就是一个放牧的孩子),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

二、整体感知全文。谈话: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抓住三个情景理解词语,了解人物,学习朗读。

1、情景1画技高:

⑴戴嵩画技很高,默读一、二自然段,用“”划出有关内容。

⑵指名读,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①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②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

⑶引导读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用“一……就……”说话。

⑷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指名动手模拟“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体会画技高。

⑸感情朗读一、二段。

2、情景2称赞:

⑴看到戴嵩画画,周围的人是怎样称赞的?用“”划出有关内容。

①说。

②出示三个句子,供学生朗读: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称赞道。

⑵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夸?教师为学生提供词语,学生选用词语来赞他:

惟妙惟肖上乘之作神来之笔出神入化

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鬼斧神工妙笔生花

3、情景3勇敢批评和虚心接受:

1、正在这时,一声炸雷响起来,快读5、6段吧。

2、谁给你留下了深的印象?留下了什么印象?

3、读好两个人物的对话。看课文插图,指出画家和牧童。

4、你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吗?播放斗牛视屏。

5、一句话小结,完成板书。

四、写字指导

1、商

2、抹

3、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多谢指教”“画错啦!”

虚心勇敢

了不起

牧童课件 篇9

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等词语的意思,会写“抹、挤、拱”三个形近字。

2、 能理解“称赞、赞扬、夸赞”三个意思相近的词;

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感受画家的著名。

学习重点:

1、能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2、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画家的著名。

学习过程:

欣赏戴嵩的画。今天老师给大家一幅《斗牛图》,

这就是一幅有名的《斗牛图》,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大画家戴嵩,这幅《斗牛图》被视为绝世佳作,珍藏在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故事呢。

一、揭示课题

一起读课题21、《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难读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 我会读下面的词语

sōnɡ cán kuì

戴嵩 惭 愧

mò mǒ pī ɡǒnɡ

浓墨涂抹 批评 拱手

ɡòu qiào qū

购买 翘起来 驱赶

yínɡ ǎi jià

牛蝇 和蔼 价钱

三 、自由读读1-4段。

研读第一自然段。

戴嵩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感受到了他的“著名”?

PPT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什么样的画家才叫“著名”? 这节课,我们先去感受这个画家的著名。

PPT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你注意到了“一……就……”。)

指名读读。 齐读句子。

PPT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没有不点头称赞”是点头称赞还是不点头称赞呢?还可以怎么说?(都)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用“一……就……”的句式说说。

PPT看画的人一 ,就 。

有钱的人一 ,就 。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戴嵩可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

研读第二自然段

他画得这么好,他究竟怎么画的,你们想看看吗?一边读一边画出戴嵩画画的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一会儿……一会儿”(画画速度多快啊!)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画画技术多高超啊!)

PPT“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指出。

谁能用朗读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还有几个形容画画的词语:泼墨如云 工笔细描 浓墨重彩 细线勾勒

请用这个句式夸夸戴嵩的画技?

戴嵩的画一 ,就 。(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围过来看。……)

指名生夸一夸。(学生自由练习后,教师指名回答。)

看来,戴嵩的'画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都在夸,就叫——PPT(纷纷夸赞)

是啊,戴嵩的画画得这么快,这么好,难怪画一挂出来就有人欣赏,还不停称赞呢?

研读三四自然段

你听到谁在称赞了?(商人 教书先生)

PPT“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夸一夸。

指名夸一夸,说说为什么?

句中有两个词,都是表示夸奖的意思。请找一找。(称赞 赞扬)。

(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会使文章更生动,以后小朋友写作文时也要这样。)

像这样意思相近的词文中还有一个,你能找到吗?PPT(夸赞)

师生合作读。男生读商人,女生读教书先生,老师读提示语。

引: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还不停称赞呢?

一位商人称赞道——男生接;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女生接。(老师听出你特别强调神笔这是为什么呀?)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戴嵩的画确实是绝妙之作。如果你也在场,请你也夸夸他的画技?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一读1-4段,再次感受大画家的著名。

四、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PPT生字:抹 商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姿势)

4、评议修改。

5、看看其他几个字在写时还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

读读写写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一 ,就 。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画就成功了。

一会儿 ,一会儿 。

牧童课件 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建书香校园,树文化新人课外阅读”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伊索寓言》。板书,注意“寓”写法。齐读。

2、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出示幻灯片1)你读过哪些寓言?

3、有没有同学读过《伊索寓言》呢?能说出其中的一两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大寓言家,了解一下《伊索寓言》

4、指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

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5、师补充: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②、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出示幻灯片4)

hóulong huāng huǎng guàn

喉 咙 慌 谎 贯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

(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

(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出示幻灯片5)

(二)、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出示幻灯片6)--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4、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从这个“赶”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5、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6、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7、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8、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

9、交流

10、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7)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12、从故事中理解寓意。

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

1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三、迁移学习:

第十二课还有两则有趣的伊索寓言故事,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自由选择一则寓言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8)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重点词,比较狐狸摘葡萄前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不同。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四、延伸阅读:

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xx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用学习《牧童和狼》的方法自学第十二课另两则语言。

2、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

六、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牧童和狼

牧童: 谎话 真话

村民:闻声赶来 无人前来

牧童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牧童谣》

教授对象:一年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听唱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音乐课件、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 “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学习敲击双响筒,加深对音乐以及乐曲强弱的体验与感受。

教学重点:能够用风趣地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la”的柯尔文手势。 教材分析: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商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 、mi、 sol、 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聆听音乐《牧童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惬意的课堂氛围。)

2、发声练习:

(1)唱音阶,复习柯尔文手势。遇到5、3、6、2四个音时教师示范带下手势,让学生重点感觉这几个音的音高。(这里学生不需要做柯尔文手势,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2)模唱55556-- 55553-- 33332---

(设计意图: 6是这课要学的柯尔文手势,通过图形谱的辅助与柯尔文手势的结合作用,学生对音高有了初步的、形象地感知。)

二、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牧童短笛》的动画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用生动活泼的音乐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牧童、笛声、晚霞优美、宁静的氛围中。)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师:哦,原来是一位小牧童。他吹的好不好?笛声美不美?那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吹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想。

师:那么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时演唱的一首童谣——牧童谣。

(设计意图:先动画片导入,吸引了学生,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年龄特点,再激趣谈话引导,引出歌曲题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三、学唱歌曲《牧童谣》: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学生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 旋律把身体动起来。(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为有感情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语 来介绍歌曲,让学生有听故事的感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2、复听歌曲,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 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设计意图:通过“跟我做”,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铺垫)

3、学生听音乐,看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特点。

师: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接下来请同学认真听音乐,再仔细看歌词,看看哪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衬词,放牧时的呐喊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1)、呐喊声老师演示一次,再带着学生跟琴唱一次,完成前两句歌词的学唱。

(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演示,让学生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有节奏的一句一句的念歌词。就把歌曲第三句的乐句念下。再重点讲解下最后一段的歌词讲法,特别注意光明两字的念法。

(设计意图:有节奏感的念歌词,调动学生念歌谣的积极性,一问一答的念歌词,很快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为歌曲打下基础)

4、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老师弹琴带学生唱。教师唱响些,学生轻些。最后一段教师一句一句带学生唱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定的教学方法,前面学生的听,念,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学唱基础,直接带学生唱,加快进度,让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调动着,那么最后一段一句一句带学生唱,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5、师生接龙唱歌词,衬词部分老师唱,第三句乐句部分学生一句一句来。最后一段重点跟唱。 (设计意图:前面念歌词时用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唱歌词也用这样的方式,配合得当,学习效率比较好)

6、男女生对唱,一段一段来。

(设计意图:一段一段唱,有效的学习了这首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7、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9、跟伴奏最后来一遍。

四、歌曲的编创与活动:

1、演唱歌曲,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势,第三句唱歌词。

2、歌词部分师生对唱。(师问生答)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时,衬词部分的音已经学习过柯尔文手势,现在放在歌曲里面进行巩固,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达到教学目标)

五、歌曲的拓展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并注意打出强弱节奏规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适的伴奏音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其他同学打强弱拍子为歌曲伴奏。

2、小组合作表演: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用嘴巴模仿双响筒给歌曲伴奏,一组用双响筒伴奏。 (设计意图:认识、学习双响筒,并引导学生用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喉咙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并提示要注意强弱拍的打法,完善了歌曲的学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还认识了新朋友“la” 和它的手势,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吻来总结结束今天的课堂,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最后还深入德育教育,达到了情感升华)

牧童课件 篇12

【教学理念】

立足语文本体性教学,按“认识一实践一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强化语言表达,落实语言实践,形成语言技能。

【教学过程】

一、比较牧童的前后喊话,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

1.朗读。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谁来读好故事?

2.比较。师:故事的主角是牧童,伊索写了他的两次语言。比较下,要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你想怎么读?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第一句要读出牧童表面慌张,实质在戏弄、欺骗村民,有种扬扬自得的感觉;第二句要读出牧童真的是害怕、慌张的语气。两句都可以采用夸张的语调读,第一句拉长语调、得意扬扬地读,第二句带着哭腔读。)

3.演读。师:请采用表演式的朗读,来讲一讲这则故事。

(设计理念:感情朗读是每篇课文共性的语文技能,就是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共性内容。本则寓言的朗读训练是采用夸张式的语调表现人物情感,将体会牧童的内心情感渗透在感情朗读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中。)

二、比较长句与短句,认识“短语式语言描写”方法

1.比较。师:我们再来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想想课文为什么不用第二句呢。

第一组: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好几次他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

第二组:

(1)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大家快来帮忙啊,狼真的在吃羊了。”

(第二句一是没有用“!”,二是都是长句子,不能很好地表现牧童的情感。)

2.小结。师在人物语言描写中,为了表达急切、害怕、慌张等情感,要用短句和感叹号,不该用长句。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读读、议议,认识到“短语式语言描写”能表达急切、慌张等现场情感,但学生形成的还只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三、比较原文与改写,练习“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意和写法

1.练习描写。师,故事中没有村民的语言描写,我们来试着描写村民的两次语言,写在课文合适的地方。想想,你想表达出村民怎样的内心,采用长句还是短句,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

2.交流表达。

出示学生的描写:

(1)好几次村民们都互相大喊:“快打狼!快打狼!”

(2)村民们听了,摇了摇头说:“又在说谎!又在说谎!真是个贯说谎的孩子,谁还相信他呢?”

(通过“短语式语言描写”,第一句表现出村民的急切、果断,第二句表现出村民的无奈、气愤。)

3.理解寓意。师:最后,牧童明明说的是真话,村民们为什么还这样说呢?(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比较写法。师:再比较一下,伊索为什么不写出村民的语言,这样不是更具体些吗?(“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出现村民们的语言描写就不符合特点了;再说,村民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写了就不能更好地突出牧童。看来,还是请同学们擦去刚才村民们的语言描写为好。)

(设计理念:在上个环节学生获得“短语式语言描写”的概念后,通过仿写村民语言的实践运用,对“短语式语言描写”的认识变得更为清晰具体,这才可能转化为语文技能。并在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寓言的寓意理解。)

四、作业

师: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请你仿照《牧童和狼》的写法,也来写一个故事,可以是编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做到短小精悍、突出语言描写、点出道理。

(设计理念:在学生对寓言故事特点已形成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力图通过故事编写这一语言实践活动,使寓言故事特点在学生脑海中明晰起来。)

牧童课件 篇1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出示字卡,每组一个词)

2、生字同学们掌握得很棒,相信课文一定也读得很棒,是吗?老师特别想听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二、读文品悟

1、指名分节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读后生自由发表见解)

2、戴嵩是有名的大画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节,看看从哪些地方知道他画的非常好?可以拿出笔勾一勾、画一画。轻声朗读课文。

生汇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欣赏。(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他的画很受大家的喜欢,画的非常好)

画的好,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住了。(齐读)学生评价、体会出应重读“一”、“就”,你能用句子中的“…一…就…。”说话吗?

从哪句话能看出戴嵩画画的非常好?(生汇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花着天价购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吗?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还有人不惜花天价购买,太厉害了!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佩服)指生读。

3、戴嵩的画不仅画得好,还画得快,你发现了吗?快速阅读第二自然节找一找。

学生找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完成了。”(出示)

联系插图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读句子,你能不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呢?

戴嵩为什么会画的又好又快呢?(生试说)这是因为他平时下得功夫多,所以画画时胸有成竹,因此读时要读得很自信。(指读)

4、戴嵩的画画的又快又好,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夸他呢?(生自由发挥)

那看看周围的人是如何夸赞他的吧!请同桌互读3、4自然节,一人做商人,一人做教书先生。还可以加上动作,互相演一演。同桌读后展示读,指导学生读出夸赞的语气。

5、(1)就在大家赞不绝口的时候,谁来了?(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的)请同学们自由阅读5、6自然节。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汇报)

小牧童是怎么说的?(指导挤、喊)

(2)这个牧童实在太大胆了,竟敢说有名的画家画错了。以至于人们像听到了炸雷一样,惊呆了。这时大家会怎样想?怎么说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瞪眼睛表示反对意见的,捋胡须表示赞同的,还有笑,有两种可能)

(3)戴嵩听了会怎样想?(生想象)那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生找读,指导读出和蔼的语气)从戴嵩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戴嵩很虚心,很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是小小的牧童)

(4)牧童又是怎样解释的?(生找读,牧童是天真的,指导学生读出来)牧童回答的对吗?为什么?如果说画错了的不是牧童,而是你们中的一位,你们会相信吗?为什么牧童的话会使人信服呢?(因为他经常放牛,平时注意观察,对牛的情形非常清楚的)

(5)如果你发现了大画家的错误,你敢指出吗?为什么?

(6)戴嵩听完牧童的解释感觉怎样?(理解惭愧)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指导读出惭愧的语气)

你能学着戴嵩的样子做一做吗?(理解拱手)

(7)分角色读

三、深入思考

(1)现在你能告诉老师你喜欢谁吗?为什么?

(2)学习伙伴也有意见要发表,读读吧!

(3)课题这样写合适吗?为什么?

(4)想对你喜欢的人说点什么吗?

拓展延伸

戴嵩由于平时认真观察,刻苦练习,画出《斗牛图》、《归牧图》流传至今,其实我们国家还有许多擅画动物的画家,老师收集了几幅题目的作品,想看吗?(展示)

戴嵩之所以能画出这样传神的作品,都是由于平时认真观察的结果,老师希望大家也能像他们一样,细心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说不定将来你们也会出现名扬四海的“大家”呢?有信心吗?

病句课件13篇


在这篇“病句课件”的文章中,编辑为大家做了精心整理,无论你需要什么信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在教学过程中,备好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已经到来。教案对于高效教学至关重要,可以提供保障。

病句课件(篇1)

中考资源网

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病句修改

要点考点聚焦

病句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通顺的句子,一类是不合事理的句子。句子不通顺常常是由于成分残缺或成分之间搭配不当造成的。成分残缺包括:(1)主语残缺;(2)谓语(中心语)残缺;(3)宾语(中心语)残缺,(4)介宾结构残缺。搭配不当有:(1)主谓搭配不当;(2)动宾搭配不当;(3)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4)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5)主宾搭配不当等。不合事理的句子叫逻辑病旬,常见的有:(1)语序不当;(2)前后矛盾;(3)(4)偷换概念;(5)用词不当。

修改病旬的常见方法是: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调((更换字词)。不论使用哪种方法,都不能改变句子原意。

综合问题导引

例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b c均在其中。

d 解答此类题,须具备对常见的病句类项属于动宾搭配不当;b项缺少主语成分;d项中的“报刊、电视、(1)是否具有安全保障措施,这是韩、日两国保证本届世界杯足球赛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2)近日,在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种新型的“纳米电池”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辨析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能力。做此类题,先找病因,再修改。如句

(1)属于前后不一致,句(2)属于动宾搭配不当。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

4.改正下面报刊上和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病句(每句只要改一处)。

(1)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平潭海滨水明净,浪轻柔,是天然的一个海水浴场。

(3)为了防止大灾之后无大疫,驻榕某部医院的医务人员日夜巡查,吃住都在堤岸上。

(4)福厦高速公路是连接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的重要交通要道。

5.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bcd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b

c

d

7.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b

c排查。

d.我市

8()

b.青年歌手黄小芳的歌声,清亮、甜美、朴素、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芳香。c.父亲从头到脚凝视着面前的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d.世界杯足球门票上最为显眼的是位于门票右上方的激光全息防伪标志。

1、b2.d3.a4.(1)“也”改为“就”。(2)调换“天然的”与“一个”的词序。(3)“防止”改为“做到”、“保证”等。(4)删去“重要”。

5、c6.b7.c8.d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

病句课件(篇2)

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的: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教参及一些杂志的文章都说这段话中三处用了比喻手法,形容化地描绘出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我也赞同这种看法。但在备课中我分析本体和喻体时,发现第二句中很难找到本体。按书上标点所表示的意思来分析,只能理解为把向上翘起的船头和船艄比作新月,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另外,喻体水蛇的本体,更是无从找起。

仔细阅读,可以感受到这一段是从外形和行动两方面描写小艇的,但文中的标点却无法把两层意思表达清楚。

所以,我认为这段话应作如下修改: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二自然段确实有语病。由于两处标点用得不妥,致使后两个比喻的本体没有交代清楚。

魏继云老师备课十分深入细致,问题发现得很准,修改也较合理。把独木舟后的句号改为分号后,就使前后两部分变成一个句子,从而使第二个比喻同第一句一样有了主语威尼斯的小艇。把新月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并在行动前添上小艇,不仅让前两个比喻有了终止,而且让第三个比喻有了本体。不过,我觉得把新月后的逗号也改为分号,不添小艇二字要更好一些。因为用了分号后,最后一个比喻句的主语(这里说的主语是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可以承前省略,这样水蛇的本体就仍是威尼斯的小艇,小艇二字就不必添了。

病句课件(篇3)

教学目标

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知识讲解:

一、辨析病句

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主要是考纲中规定的六种类型。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

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二、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首先要查出句子的毛病所在,再进行妥善的处理。修改时既要改正句子的错误,又要充分体现句子的原意而且还要尽量保留原句的基本结构和词语。修改时可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根据不同的语病,采取恰当的方法。

(一)病句类型:

1.语序不当

口语里,语序的位置比较灵活,常常发生易位现象;但在书面语里,则比较固定。如果语序安排不当,就会造成结构混乱。句意含混。例如:

①博物馆展出了宋朝时期新出土的古船。

②这些作品留在不只一代人的深刻记忆里。

③因为他没有来,所以大家一直等着他,没有动筷子。

①句“古船”前有两个定语,应为“新出土的宋朝时期的古船”,例①中位置错置后,使人误以为古船是在宋朝时期出土的。例②中“深刻”本是“留”的状语,错置后句子显得很别扭。例③中“没有动筷子”应与”一直等着他”对调。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主要出现在配对的句子成分之间,相关成分如主语和宾语之间也有个相应与否的问题。成分搭配不当的现象主要有:

①动宾搭配不当

如:他在运动会结束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生涯。(“退出……生涯”动宾搭配不当)

②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黑暗中,还听得见连滚带爬的脚步声。(“连滚带爬”不能修饰“脚步声”,因为不合事理)

③主谓搭配不当

如: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技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月光……发出沙沙的响声,主谓搭配不当。由联合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要注意联合短语中每一项与有关成分全面呼应,否则,顾此失彼,文理不通。)

3.成分残缺或赘余

从单句的角度讲,成分残缺最常见的是由于在主语前滥用介词“对、通过、在”等,使作主语的词语作了介词和宾语,句子没有了主语。也有缺谓语和缺宾语的错误。

如:①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她很快恢复了健康。(应删去“通过”或“使”。)

②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去掉“对于”,恢复“那些……人”的主语资格,或删掉“受到”,成为无主句。)

成分赘余主要是由于在句中出现了重复的现象。

如:这句话的后面,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无声”与“潜台词”重复)

4.结构混乱

造成结构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1)两种同义格式杂糅

有的时候,一个意思可以使用不同的格式,尽管是同义格式,总有些差别,应根据不同语境和要求,选取最适合的一个。如果举棋不定,把两个都用上了,就犯了杂糅的毛病。

如:①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同义,用一个即可。)

②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秸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要么用“主要成分是……等”,要么用“是由……等配制而成的”,不能将二者糅在一起。)

③从1987年的《短篇三题》为起点,他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把“从……开始”和“以……为起点”糅在一起了,改“从”为“以”。)

(2)两个分句糅成一个单句

分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或分号,如果误用连接并列成分的顿号,就造成分句糅合的毛病。

如:小张除跳舞外,兼任报幕、开场、结尾的节目还得由她编导。(“小张……兼任报幕”和“开场……由她编导”是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其间误用顿号,“兼任”一词径直管到“节目”,造成杂糅和搭配不当的双重毛病。)

5.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往往是由于句子有歧义造成的。

如:①桌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是“许多朋友”,还是“许多礼物”,不明确。)

②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

如: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蜿蜒”是曲曲折折的,“而”离弦之箭”是一直向前的,相互予盾。)

几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1.并列短语。在病句题中,并列短语的出现,几乎就意味着病句的出现。

①名词性的并列短语,短语中有重复、交叉、从属现象。

如: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

病句课件(篇4)

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复习修改病句,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句子复习中的修改病句,本节课旨在复习修改病句的步骤、病因、修改方法及如何修改病句,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习作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

②让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

③让学生会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④让学生懂得修改病句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方法修改病句。分析病句的病因。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笑话导入,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因口误说产生的一个笑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用提示语,举例子等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并学以自用,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笑话导入、复习病句的修改方法及类型、改病句练习、拓展延伸开课笑话导入,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因口误产生的一个小笑话入手,让学生在笑中有所发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从日常生活中的事入手,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印象更深。

在复习病句的修改方法及类型时,我首先出示一段导语,让学生从中总结出修改病句的三个步骤并适当提示修改注意事项及修改方法,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及要求。接着让学生从出示的例题中寻找出病句常见的8个病因,并选择合适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这样让学生更直观的重温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接下来的练习打下了基础。

在改病句练习中,为了为激发学生兴趣,我首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游戏方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其次在课前我又布置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找出病句,再分成小组选出一句最有代表性的病句来进行听诊(即每组选的代表口述题目,全班学生再修改),这样与现实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听、辨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在拓展练习中我安排了一段打乱顺序并每句中都有错误的文章,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并在全班交流,来培养学生独立修改病句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习作打下基础。

病句课件(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复习课――病句修改。下面就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意图和教学方法做一说明。

一、说教材

修改病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中考时语文测试的一个重点。因此,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病句类型。

2、让学生掌握修改常见病句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点拨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以合作议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病句的病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对病句的修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

2.引导学生分析病句的病因。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直观演示,实际练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主探究、具体练习,让全体学生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直接导入:

首先,我直接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病句,今天我们来系统学习病句的修改方法。这一方面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二).学习新知:

“相信自己的学生,别以为他做不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师绝不代替。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学好的方法。”我先用课件显示了五种常见的病句名称,并一一做了说明接着分别举例并引导学生修改。

(三)、系统整理,归纳概括小结:

A.原则:保持原意,力求少改。

B.步骤:

1.读

2.画

3.改

4.换

5.调

6.对

四、课堂练习:

在学生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我用课件出示了六个病句,让学生大胆地自己进行修改、评价,并大力表扬、鼓励表现突出的学生,使学生放开胆子畅所欲言。这样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以上是本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和教学方法,错误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诚恳而宝贵的意见。

病句课件(篇6)

中考病句解析复习教案

新海学校

邹红梅

教学目的:

辨识病句,分析造成病句的原因,在不改变原句的基础上修改病句。教学重点;

病句的类型及辨析语病的方法。考试说明:

能辨识和改正常见语病,包括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用词不当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试说明(见上)。

二、中考病句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用词不当、前后矛盾、语意重复、式杂糅

三、语病讲析:

(一)搭配不当

1、研制出便捷的检测方法,开发出一整套检测系统,以遏制“非典”疫情的蔓延。析:动宾搭配不当。研制”后一般接具体的实物成果,而“方法”则是抽象的概念,故要换与之搭配恰当的动词,如“探索”、“总结”、“摸索”等。

2、经卫生防疫部门检察,纯净水并不纯净。

析:主谓搭配不当。检察”一词为检举考核之意,多与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搭配使用,而本句的主语是“卫生防疫部门”,并且“纯净水并不纯净”具有结论的性质,应换为“检测”等为妥。

3、深秋的岳麓山,是人们欣赏麓山红叶、登高远眺的好时候。

析:主宾搭配不当,可将“时候”换为“地方”或将“深秋”与“岳麓山”对调。

4、即使一直没有试验成功,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析:关联词搭配不当,将“即使”换为“虽然”。方法小结:

紧缩法,找出句子主干加以判断;

遇到关联词语要有一定的敏感度,观察、思考关联词语搭配是否恰当。(可详见九下语文书后语法简表)练习:

1、中学时代的那些同学愉快的笑容和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笑容”改为“笑声”)

2、清明节前后,我校派800多人次,参加郊区的植树活动。(“人次”改为“人”)

3、他的感情表现得很丰满。(“丰满”改为“丰富”)4下列各句搭配得当的一句是()A,大路两旁,到处都种植着果园。B.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C.雪白的墙,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了。D.晚会上,演员表演了音乐、舞蹈和气功等文艺节目。

(解析:植与果园搭配不当。B一支与歌声搭配不当D气功不是文艺节目C正确。)

(二)成分残缺

1、当我们骑马越过崇山峻岭驶向阿根廷一侧的时候,在参天大树形成的绿色拱顶下碰上了一个障碍。

析:缺主语。提取出的主干是“碰上障碍”,作为首句没有交代主语,影响句子表意,可把“当我们”改为“我们在”,或者在“在参天”或“碰上了”前面加上“我们”。

2、无法准确判断上网者是否未成年人。(缺谓语)

3、近视眼发生的几率很高,我们应该在平时养成用眼卫生。(缺宾语的中心语)

4、这种不爱护公物,任意破坏,是可耻的。(缺主语的中心语)

方法小结:对于此类问题,我们仍可以用紧缩法来解决,但遇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当„„的时候”、“通过„„”、“在„„情况下”等,需关注此句的主语。找到问题后将所缺成分补上。

练习:

1、我们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句子末尾加上“的号召”)

2、下列句子结构完整的一项是()A。从他上学那天起,就对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由于美国大学忽视理论的应用,使美国有用的科学技术人才逐年减少,产生了人才危 机。C.在自然保护区的密林深处,处处见瀑布,这里有“瀑布之乡”的称号。D.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解析】 C正确,A、B缺少主语,D缺少宾语。【点拨】 A句的主语隐蔽于介词短语之中,“他”放在从”之前,主语显露了,成分齐全了。B句,应该作主语的词语。前头使用了使令性动词,使句子缺少主语,删“使”。D句,描绘缺少宾语,补充“的情景”。(B句还可删“由于”也就有主语了)

(三)语序不当

1、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使用并研制了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在实验室检测中,免疫有效率可达100%。(谓语动词关系混乱)

2、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状语与定语作用混淆)

3、那是一棵大树的根,它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比我们的坐骑还高。

析:此句中含有三个短句,除了语感判断法,若看不出问题,需分析句子的内容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分句和第三分句都在描述障碍的性状、特点,而第二个分句在描述障碍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从语意的连贯上来讲要调整顺序。

方法小结:此类问题可用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逻辑意义分析法。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找出语病,加以调整。

练习:

1、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修改: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

多重定语的语序排列一般是: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定语离中心词最远;其次是表示中心词“怎么样的” 动词、动词性短语;再次是表示中心词“什么样的”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离中心词最近的是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即:

范围(领属)+数量+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中心词。、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修改: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近几天许多同学在阅览室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3、选择词序正确的一项()A.狼和小山羊争辩,狼没有什么话再可说了。B.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C.我们坚决执行《教育法》,认真学习《教育法》。D.对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大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解析】 D正确,A、B、C词序不当。

【点拨】 A项“再”放“没有”之前。B项,“两千多年前”应放文物之前。

(四)用词不当

(1)昨天晚上我看了二场电影。(计件量词前一般用“两”,不用“二”。)(2)这种收音机原来售价60元,现为20元,售价降低了三倍。(“下降”和“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分数。可改为“降低了三分之二”。)(3)同学们希望他来,他居然来了。(结果与预期一样,应为“果然”。)(4)我强烈敦促专家们对淮安城深巷中的古宅进行普查。(表达不得体)(5)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强烈增加。(词义使用范围、对象不清)

方法:紧缩法﹢检验(五)前后矛盾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能否保存古城的独特风韵和气质,对于我们这个古老的城市是一个挑战。

支招:培养对标志性词语(如“能否”、“是否”、“避免”、“防止”、“杜绝”等)的敏感度!

练习:

1、同学们基本上都参加了这次数学竞赛。(“基本”和“都”任意去掉一个)

2、能否有健康的身体,关键在于平时多锻炼。(两面与一面不呼应)

3、用符号法删去下列句子的多余成分。

A.这个问题,我在思想上考虑了很久,一直没有解决它的好方法。B.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通过。C.谁也不能否认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转。

D.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老师从内心感到高兴。【解析】 A删“在思想上”,B删“不再”,C删“地球”后的“不”,D删“从内心”。【点拨】 造成“成分多余”的原因之一是语意重复,定语、状语与中心词之间常犯重复毛病,“考虑”必然是在思想上,因此删去“在思想上”。造成“成分多余”的另一种原因,是多用否定词,造成语意相反。如B关了电门,应是阻止了电流通过。多使用了“不再”,变成了关电门,电流通过了。

(六)语意重复

更加变本加厉、让它任其自然、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从心里发自肺腑、显得相形见绌、一气呵成地写就、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一个刻骨铭心的难忘的教训„„

(七)句式杂糅

指表达同一个意思,可用两种不同的句式,但如果把这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就形成病句了。

①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深受群众喜爱”与“深为群众所喜爱,两种说法就杂糅在一起了。)

②这种盆景最好放在案头上较合适。(“最好”与“较合适”,任意去掉一个即可。)

四、病句辨识基本步骤修改基本原则:

(一)病句辨识基本步骤:

1、凭语言的积累,首先根据语感判断;

2、划分句子成份,判断是否有搭配或成份残缺等结构上的问题;如若没有,就从语意上(如:语序、错误、矛盾、重复等)着手辨识并修改.

3、结合语境,判断是否有语意上的问题,如衔接、语序等。

(二)病句修改基本原则:

1、病句修改以改通顺、改正确为原则,不需要作语言上的润色。

2、不能够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改完后要仔细检查,尤其不能改出新语病。

五、实战演练:

1、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B)

A.全班同学和团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B.一只狗在一只麻雀看来该是多么大的怪物啊!

C.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2、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C)A、东方歌舞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B、英法帝国主义联军烧毁并洗劫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C、人非圣贤,就是圣贤,也难免犯错误。D、管教人员对犯罪青少年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使自己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觉悟。

3、没有语病的是(D)A.生物学专家给大家讲了有关许多人类起源的知识。B.天空中飞扬的尘沙污染了路上行人的衣服。C.他这个人有不少值得表扬。D.我把成功的经验,向他做了介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校门对面又开了一家卖饮料和汽水的小店。B、新建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C、我们一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D、小张明天要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知识竞赛。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D)

A.学校热情表扬了刘明见义勇为行径。B.有没有健全的体魄,是能够成为接班人的前提。C.他虽然已经超越了别人,那么,今后的任务就是超越自我。D.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联盟制造的血腥暴行,是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

6、请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话。

乘车时希望能有个座位,这无可厚非,坐着毕竟比站着要舒服。但是,也应该看到,那些年纪大的老人,(a)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看车辆的颠敛而摇摇晃晃,(b)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c)他们会不会因体力不支而跌倒?车厢内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古人都推崇备至,我们怎能连古人都不如呢?(1)文中有一个句子由于用词不当造成表意重复,应该删去是:年纪大或老。(2)文中画直线的句子(a)(b)(c)顺序不恰当,应调为:B A C。

六、小结:

辨识并修改病句;一靠语感-----多读多写

积累-----多查多记

语法-----化繁为简 四靠生活-----化难为易

训练-----熟能生巧

病句课件(篇7)

一、分类修改练习

(1)成分残缺:

1、始终艰苦生活。

2、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3、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活动。

4、我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5、班主任组织大家参加。

(2)前后矛盾:

1、这次春游,同学们基本到齐了,没有一个缺席。

2、我断定他可能生病了。

3、家里人都去看电影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

4、五颜六色的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5、我们大概用了整整一学期,把小花圃修好了。

(3)指代不明:

1、张老师把陈力和许清喊到跟前对他说:以后上课要认真听。

2、张燕和李勤约定一起在自己家做作业。

3、小丽和小红是好朋友,她常帮她复习功课。

4、谁来这儿都会赞叹不已。

5、李红和小丽到我家来,我借了一本书给她。

(4)词序颠倒:

1、这篇童话对我产生了兴趣。

2、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3、春天里,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4、近来,全班同学普遍的语文成绩提高了。

5、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已经学会的成语。

(5)重复罗嗦:

1、他仔细端详这位老奶奶。

2、他告诉了我过去一段愉快的往事。

3、下课了,校园里顿时就一下子沸腾了。

4、他的心情十分激动的很。

5、这篇文章内容很丰富,不贫乏。

(6)不合事实:

1、皎洁的圆月边聚集着无数小星星。

2、春天来了,桂花香飘十里。

3、少先队员轻松的干着重活。

4、小孙子摔倒了,老奶奶飞快的奔上去。

5、小船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乘风破浪前进。

(7)归类不当:

1、妈妈买了香蕉、苹果、梨子和水果。

2、姑姑买了许多食品、巧克力、蛋卷、羽毛球、果冻等等。

3、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材。

4、昨天,参加国庆节联欢会的有工人、农民、小学生、解放军、青年、干部等。

5、奶奶家养了许多家禽:鸡、鸭、马、牛等。

(8)用词不当:

1、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

2、革命烈士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

3、小明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繁重。

4、江辉这学期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5、大海在沸腾怒吼。

(9)搭配不当:

1、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

2、同学们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态度。

3、家乡的春天是个迷人的地方。

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5、六一那天,李明获得了三好学生。

二、综合修改练习。

1、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四处逃窜。

2、儿童商店玩具真多,有小汽车、布娃娃、篮球等。

3、做事粗枝大叶的人,是一种坏习惯。

4、成片的红枫在春风中摇摆。

5、李民躲在一个很隐藏的地方。

6、中队会上,每个队员基本都发表了意见。

7、小丽和小红去上学,她戴了顶红帽子,她围了条白围巾。

8、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晚,瓜地里有一个人。

9、看了这场电影,很受教育。

10、在公共场所我们要维护清洁。

11、昨天傍晚刮了一夜风。

12、我们通过并讨论了中队计划。

13、李明有时天天和张明一起打球。

14、公园里到处可以看到盛开的鲜花和悦耳的鸟鸣。

15、夏天的小兴安岭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16、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17、应该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

18、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19、奶奶不但满头银发,而且行动十分利落。

20、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很丰富。

21、全校同学和少先队员参加了联欢会。

22、一位姐姐的朋友来姐姐家。

23、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24、文艺会上,小红的独唱节目多好听啊。

25、小红不但会唱歌,而且能歌善舞。

26、上课铃响了,教室里顿时马上安静了。

27、庐山瀑布、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

28、春天来了,一串红、月季花、腊梅、石竹......竞相开放。

29、雷峰叔叔的事迹将时时刻刻、永远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30、燕舞收录机的造型既美观有耐用。

31、这个盲姑娘是个电视迷。

32、任何困难都不能障碍我们前进。

33、大家的眼睛都集中在主席台上。

34、桌上有钢笔和尺子,这是他的,那是她的。

35、菜园里种着扁豆、丝瓜、苹果、茄子和各种蔬菜。

病句课件(篇8)

一、说课题

1、课题分析:

修改病句是一项基本的语文练习。小学生书面语言中病句出现得还是比较多的,出现病句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重视修改病句的指导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习作打下基础。

2、复习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

②让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

③让学生懂得修改病句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修改病句。

教学难点:查找病句的病因。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故事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所选择的这个材料中的病句,几乎涉及了小学中常见的病句类型。整堂课我基本上以此为材料,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用提示语,举例子等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并学以自用,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故事导入,复习病句的修改方法及类型,改病句练习,总结成果。

(一)笑话激趣导入

我以一个由于老师自我介绍中的语病而引发的小笑话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笑中发现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复习修改病句,突出教学重点。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修改病句了,那么我们来回忆一下,在我们小学阶段,平常常见的病句类型都有哪些。(教师强调指出:病句的类型还有很多,如:不合事理等等)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病句的类型,课件出示四种类型的病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3、引导学生说出修改病句的方法。

4、引导学生总结修改病句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突破难点。

四、扳书设计

病句课件(篇9)

复习课教案(修改病句)

陈带娣

教学目的:会修改病句,掌握一些常见的病句的类型;能指出句子中的毛病,并加以改正。能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重、难点:寻找病因,不改变原意,同时以最简要的方法修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平时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有毛病的句子。这些句子主要是在词语之间的联系上有毛病,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病句”。为了把意思表达准确,表达清楚,我们必须学会修改病句。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修改病句。

二、复习修改病句

(一)、温故知新

1、回忆类型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常遇到的病句都有哪些类型?谁来说说。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词序颠倒、重复啰嗦、指代不明、前后矛盾、不合事理。

2、修改病句的步骤

修改病句,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修改病句,一般可分四步:

读:默读原句,了解句子本来的意思。

找:找准病因。

改:针对病句的不同“病因”,可以采取方法进行修改,但在改时要对症下药,改动要少,切勿添枝加叶,要保持原意。

查:查句子语法、逻辑是否正确,查句子是否保持原意。

3、修改病句的方法 加、换、删、调、改。

4、小结。

修改病句的重点和难点是寻找病因。它的原则是不改变原意,同时以最简洁的方法修改。

5、类型练习:

⑴看到老师们日夜辛苦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⑵永春的春天是异常美丽的地方。

⑶我们为他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了。

⑷这本书对我很感兴趣。

⑸他说错了一句错话。

⑹参观了化工厂和造纸厂后,大家都说:“这个厂变化真大。”

⑺参加春游的同学基本上都到齐了。

⑻大家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6、师生讲评。

(二)巩固练习

1、判断题:下面病句哪一种改法最正确,请在括号里打“√”。

⑴病句:永春的名胜古迹很多,牛姆林是唯一的一处。

①永春的名胜古迹很多,牛姆林是最美的一处。…………()

②永春的名胜古迹不多,牛姆林是其中的一处。…………()

③永春的名胜古迹很少,牛姆林是其中的一处。…………()

④永春的名胜古迹很多,牛姆林是唯一的。………………()

⑵病句:面对着碧波荡漾的东张水库。

①我面对着碧波荡漾的东张水库。……………………()

②面对着碧波荡漾的东张水库,我放声歌唱。………()

③碧波荡漾的东张水库多美啊!………………………()

④我面对着波涛汹涌的东张水库。……………………()

2、读句子,有错误的打“×”,并改正过来。

⑴大家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

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而且有办法解决。()

⑶这只小花猫浑身雪白,一根杂毛也没有。()

⑷听到我国又发射一颗人造卫星的消息,高兴得跳起来。(⑸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⑹太阳能发光,能发热,是一个大火球。()

(三)提高训练

1、综合练习:)

⑴夏天的晚上,常常卧在院子里看星星。

⑵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端正了学习习惯。

⑶英语对我很感兴趣,我特别喜欢。

⑷小明和小毛参观了化工厂,他受到了很大教育。

⑸昨天傍晚刮了一夜风雨。

⑹我的家乡是福建人。

⑺我不禁忍不住流出泪来。

⑻我一定改善不好的坏习惯。

⑼老师今天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

⑽花园里,万紫千红的红花争相开放。

⑾王明从小爱学习,形成了动脑筋。

⑿《林海》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⒀李大钊与其牺牲生命,也决不向共产党屈服。

⒁尽管天气不好,总是按时到校。

2、师生讲评。

3、质疑问难:

我们已经复习了病句的各种类型,同学们还有其它地方不明白或不理解的请上来说说。

(三)修改符号

最基本的种几种修改符号: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看到别人有困难,我总能帮助主动解决。

2、张容被评为三好学生,他感到非常荣誉。

3、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4、他一看下雨了,就心急慌忙,手忙脚乱地收起衣服来。

5、同学们写字在教室里。

6、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7、爷爷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

8、夜空中千千万万个数不清的星星。

9、他首先第一个上台发言。

10、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和水平。

11、在老师的教育下,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和方法。

12、我的抽屉里堆满了许多获奖证书。

13、不管天气十分炎热,大家还是坚持锻炼身体。

14、已经把连长交给我的任务顺利实行了。

15、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16、我买了钢笔、尺子、橡皮和文具就急忙赶回家去。

17、同学们都说,昨天的活动是愉快的一天。

18、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连续走进了教室,安安静静等老师来上课。

(四)综合训练。

⑴、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一段话。

春天的一个星期日,爸爸妈妈带着我去春游黄浦公园。公园里络绎不绝的游人。各色各样的红花都开了,有一串红、月季花、腊梅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蜜蜂、蝴蝶在花中飞舞。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说:“多么诱人的春色呀!”登上二层楼的亭子,我举目四望,只见浩浩荡荡的黄浦江水向东奔走,浦江上面烟囱林立,外白渡桥上车来人往,车水马龙……这一切,真叫人心慌意乱。

①复习修改方法:Ⅰ、读通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Ⅱ、修改不恰当的字、词。Ⅲ、修改语法、逻辑上有错误的我句子。Ⅳ、修改语段上用错的标点符号。

②尝试修改

③小组讨论

④汇报交流

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在原处改正。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怎样修改病句。修改病句前必须读懂句子,明确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对语法上有毛病或逻辑上有错误的部分进行修改。修改后还要细致检查,因为有的病句不止一处有语病,还要看有没有将意思表达清楚。有的病句不止一种修改方法,只要表达清楚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病句时,千万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总之,修改病句要认真开动脑筋,巧用修改方法。

病句课件(篇10)

辨析并修改病句

【高考说明】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高考中每一年都要求掌握的一个考点,在20xx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要求掌握以下六种语病的判断和修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高考回顾】

1、题型:A、选择题(第一卷)

B、该错题(第二卷)

2、题量:一般为一个或两个题。如:1996年、1997年、1998年分别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出现了两个小题,20xx年全国高考题中在第一卷里同时出现两个小题。

3、分值:一般为3分,有时会出现6分。

【考向预测】根据前十年高考题的设置情况来看,无论是题型还是题量或考查的考点都比较稳定。因此,预计今后几年的时间里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各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仔细的研究最近十年的高考题。以弄清它的考查内容和每一种情况出现的几率便于作重点把握。

【考查形式】就历年高考题的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选择题和选择修改题。比如:1997年全国高考题中的第6和第31题。

6、下列各句,每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D、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31、下面是某校黑板报上的一篇报道,在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都有一些毛病,读后完成(1)(2)两题。

星期三,校团总支召开座谈会。到会的15名与会者,就共青团员如何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团员首先要起模范作用,当说话做事前都要想达到自己是一名团员。有的说,要提高团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不把这一点重视好,就难以开展这项活动。团总支书记最后指出,对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应该大力提倡;对不尽人意的地方应该注意改进。

(1)找出文中的毛病,在它们的下面划上横线,并标出①②……序号。

(2)不序号和改正结果填入表中。修改时不能改变原意(如将真确处改错要扣分)

序号改为

另外,从近几年的考试题来看还有这样一个特征:均为选择题,一个是普通的选择,另一个单独考查语意不明。

1998年、20xx年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如1998年第6题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今年年初美英另过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D、这些软件如果单卖共要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第7题是: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个景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查点就没及格。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特色。

【考点分析与历年高考实例对应】

1、语序不当

A、词序不当,如:

学生、领导、老师都参加了今年的植树活动。

这些都是我们大家熟悉、了解的人物。

B、句子成分顺序不当,如:

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C、主体与客体颠倒,如:

这道题对我们大家不陌生。

数学对于我不感兴趣。

在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很少。

去年的学习情况和今年比起来大不相同。

D、分句位置不当

因果关系交换,如:

近年来,由于世界资源紧缺,导致了各发达国家对各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

递进关系交换,如:

这个村今年不但超额完成了国家的粮食交纳计划,而且还不要国家的救济粮。

逻辑顺序不当,如:

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

病句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病句类型,准确辨识病句,

2、能依照句子原意,准确修改病句,并能使用修改符号修改。

教学过程:

一、以小黑板出示病句,让同学们讨论修改方法并归纳病句类型。

(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②关联词用错。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③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3)成分残缺

①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②缺谓语。如: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4)语序不当

①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如: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5)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②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

③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

(6)重复啰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

(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

二、修改病句的方法(原则)

1、检查文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三、如何快速有效辨析、修改病句

(一)、注意关联词的前后搭配。

例1:想象不是对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而且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

分析:例1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应用“不但……而且……”,而“不是”应与“而是”搭配,例句就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了。

(二)、注意出现“禁止”“防止”类词的句子。

例: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2006年广东湛江)

分析:例句中“切忌”已有“不要”的意思,应去掉“不要”。

(三)、句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要注意。

例: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分析:“谁也不会否认……”这一双重否定句已表示肯定意思,后面再套进“不是……”这一否定词,最终表示否定的意思。(三重否定表示否定。)应去掉“不”。

(四)、注意句中的介词。

例:通过这次旅游,使我获得了不少收获。(2006年安徽省芜湖市)

分析:介词“通过……”,“使……”与后面的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

(五)、注意并列短语的搭配、语序情况。

例1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2006年山西省)

分析:例1句中先“讨论”再“听取”不合逻辑,属于语序不当的语病。应改为“听取并讨论”

(六)、注意有关数量增减的句子。

例1:10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分析:例1使用“减少”“降低”“下降”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应改为几分之几或用百分比表示。

(七)、注意出现“能否”“是否”等词的句子前后搭配情况。

例1:一个人学习能否进步,与这个人善于钻研有重要关系。(2006年湖北省荆门市)

分析:例1“学习能否进步”表示双提,后面与之对应的却是单承,前后不一致,产生语病。可以在“善于”后面加上“是否”。

(八)、注意句子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例: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分析:“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四、巩固强化练习

认真阅读讲义中的病句,用增、删、调、换等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1、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

2、他的无畏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五、布置作业

病句课件(篇12)

考纲解读:

1.掌握常见病句类型,准确辨识病句,

2.能依照句子愿意,准确修改病句,并能使用修改符号修改。

考点例析:

(一)常见病句类型

(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

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②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

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③主宾搭配不当。如:

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

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①缺主语。如:

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的作用,所以,应删去“使”)

②缺宾语。如:

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语序不当

①逻辑语序不当

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

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

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②否定多余。

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思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③范围不清。

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啰嗦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任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

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二)修改病句的方法(原则)

1.检查文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强化练习:

1.在优裕的家里,子女一切得来容易,因而所以难以与长辈沟通。

2.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3.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教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4.晚会上表演了音乐、舞蹈和气功等文艺节目。

5.宁静的夏夜、繁星满天,明月高悬,我们在树下听故事。

6.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志愿者和中学生。

7.桔子、苹果、萝卜等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8.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9.创新和实践,我认为它们最根本在于为人民服务。

10.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11.在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12.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13.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王老师的事迹。

14.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15.中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16.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17.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18.扬州市歌《茉莉花》具有鲜艳的地方色彩。

19.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护士叶欣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激励、感染了众多的白衣战士。

20.升学考试即将来临,同学们都投入到全身心地复习迎考中。

21.我记得我们演过许多莎士比亚的戏。

22.这时,教室里没人,只有班长坐着读书。

23.《三国演义》这部电影出色地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鲁达等人的英雄好汉事迹。

24.几个学校的老师在讨论听取教学工作。

25.张大爷的头上头发全白了。

26.我跟他在同一个班,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7.校门对面又开了一家卖饮料和汽水的小店。

28.新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29.我们一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

30.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的品质。

31.从他上学的那天起,语文对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2.我将妈妈的一张张笑脸和一句句言语摄入镜头,制成相册。

33.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每一位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美术家。

34.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35.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36.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37.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38.王老师告诉同学们,凡是被医院确诊为假性近视的同学,都得一律到医院用雾视法加以治疗。

39.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40.在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

41.《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

42.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表现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43.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

病句课件(篇13)

病 句 修 改 专 题 讲 座

《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能识别并修改病句 学习方略:

1.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重复累赘、语序不当、不合事理、用词不当,在实际考试中,有几种常见的病句出错方式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值得大家特别注意。而这些错误,我们可以通过找标识来识别。

2.辨析病句的方法: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得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有无滥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3、修改病句的方法:增、删、调、换。

4、修改病句遵循的原则:一是保留原句基本意思不变,二是多就少改。

5、步骤:先自己做例句,然后讲方法,最后对照方法再做。

(一)巧妙识别病句的方法

一、注意句中的介词(介宾短语开头的句子,缺少主语)。

这类句子常由两部分组成,命题者就常在这里设陷阱,给两个部分都加上介词,使句子的主语隐藏了起来,造成成分残缺的语病。两个介词删去任何一个都可以。

1、通过读了徐迟的《黄山记》,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美感教育。

2、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去掉“由于” 当介词位于句首时,就应该分析句子成分,如果没有主语,那就属于无主语的错误类型。

二、注意并列短语的搭配、语序情况(不合逻辑、语序错位、搭配不当)。

这类句子常出现由并列短语作谓语部分或宾语部分的情况,命题者常设置搭配不当或语序不当的语病。要注意语序是否合乎逻辑;留心它们是否都能与前面或后面的中心语搭配。

3、我们的报刊、杂志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报刊、杂志就属于出版物,因此他们不好放在一起;

4、我们要认真讨论并听取王校长的发言。先听取后讨论

5、要办好一个企业,仍旧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体的力量和集思广益的效果。谓语“发挥”与宾语“集思广益的效果”之间不能搭配

6、这位高能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出色工作”与谓语“被采用”不能搭配。

出现了并列结构,我们可以从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三、注意出现“能否”“是否” “优劣”“好坏”“成败”等词的句子前后搭配情况。

句子中有“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词时要小心,这个句子可能犯有搭配不当的毛病。例

7、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实际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必须会使用电脑,必须会驾车,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

8、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四、句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要注意(看它们是否因多次否定将意思说反了)。

肯定的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意思。在出现多个否定词时算清究竟有几个,然后运用数学“负负得正”的理念去理解,如果发现有多余的否定词把本意弄反了,那么就可以确定有语病,就要把多余的否定词删去。

9、由于管理混乱,监督无力,全国各大酒厂不止一家没丢过上万份商标。例

10、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另外,有一些动词本身就有否定的意思或起到否定的作用,它的后面往往不带否定词语,如果带了,意思就会截然相反,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11、为了避免不再发生考试作弊的现象,这个学期学校对学生加强了组织纪律教育。去掉“不” 例

12、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去掉“不”

五、发现句中有“对”“对于”“关于”,看它们是否混用或主客是否颠倒。

13、关于这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中消协将分别给予点评,及时曝光。将“对于”和“关于”混用了,应将“关于”改为“对于”

14、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对尚属幼稚的小朋友是陌生的。主客颠倒,改为“尚属幼稚的小朋友对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是陌生的”或“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对于尚属幼稚的小朋友来说是陌生的。”

六、发现代词,指代不清。

15、欧阳俊逸推开房门,看见哥哥和他的女朋友正在促膝谈心。“他的女朋友”的指谁的女朋友,搞不清楚,犯了指代不明的错误。

七、发现数词和表约数的词语连用,是否矛盾。

16、日本滋悬浮列车每公里成本达9亿元人民币以上,德国磁悬、浮列车超过4亿元,国内现有磁悬浮列车也在2亿元左右。的“达”和“以上”矛盾,可以将“达”改为“在”,或将“以上”去掉。

八、发现“是” 表判断的句子,主宾搭配不当。

17、他的籍贯是江苏海安人。主语是“籍贯”,宾语是“人”,搭配不当。

九、有关数量增减的句子(不符合逻辑)。

数词有确数、概数之分,概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超过”“最低”一类词;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否则产生矛盾。我们平时掌握好这些规则,即可以避开命题者的陷阱了。此外还要注意出现重复啰嗦的语病。

18、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两倍。

19、这种模型的赛车是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是不符合逻辑的,这类词语往往同百分数或分数相搭配。如减少了三分之二,降低了百分之五十,缩小了三个百分点等。

十、注意关联词的前后搭配(搭配不当、关联词语错位、语序不合理)。

例20、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不管”后面的词语是不确定的,或选择性的,常带有“怎样”“多么”“或者”“还是”等词语;“尽管”后面的词语是确定的,不能有选择性。

21、我们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复习,就能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取得好成绩。将“就”改为“才” 例

22、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犯了关联词语错位的毛病,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该句就应该将“即使”移到“文字”前,否则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十一、注意句子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有些句子没有上述病态特征,从语法上也看没有语病,这时就要注意句子中的成语或词语的感情色彩,读题时要注意这个句子的褒贬义与使用的词感情色彩是否搭配。

例23: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改为“学习”。

例24:学校热情表扬了刘明见义勇为的行径。“行径”改为“行为”

(二)分类练习:

一、搭配不当

1.夏天的鼓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季节。“鼓山”不是“季节” 2.广安的春天是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地方。“春天”不是“地方”

3.湖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是襄樊市建国以来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重要组织。“运动会”不是“组织”

4.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事迹”不能“塑造”

5.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憨厚的笑容和那亲切爽朗的笑声。“笑声”不能“看到”

6、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动宾搭配不当,“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7、即使日本政府一再美化侵略行径,但是不能掩盖历史真相。误用了关联词“但是”,可改为“也”

二、成分残缺

1.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滥用介词致使主语残缺,句1删去“对于” 2.通过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删去“通过”或“使” 3.蒙古地处蒙古高原北部,是个以畜牧业为主的。缺宾语,可在句尾加上“国家”

4.北京申办奥运成功,我就萌发了学好外语,为奥运服务。缺宾语,可在句尾加上 “的志愿” 5.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在“资源”后面加上“的意识” 6.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和谐”后面加上“社会”。

7、细菌是有害的。(缺必要的限制语,应加上“有些”)

8、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三、重复累赘

1.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五个项目的金牌。连用“囊括”“包揽”,语意重复; 2.在同犯罪分子的搏斗中,他身中数刀,浑身遍体鳞伤。“身中数刀”与“浑身遍体鳞伤”语意重复。3.本小区多处新建了若干垃圾回收点。“多处”与“若干”重复

4.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分刻不容缓。“十分”与“刻不容缓”重复 5.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眼下”与“当务之急”重复

6、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大约”“左右”都表示不确定,重复了,应该删掉其中一个。

四、语序不当

1.公安干警们认真讨论并听取了任长霞局长的报告。“讨论”与“听取”颠倒 2.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纠正”与“指出”颠倒

3.各地各部门都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重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先重视后保障再改善

4.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先观察后分析再解决 5.我生长在京剧之家,京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我对京剧”

6.燃油价格的一再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下降,致使工农业生产成本连锁式提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不断下降”与“致使工农业生产成本连锁式提高”换位臵。

五、不合逻辑。

1.“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不是个好消息。删掉最后一个“不”字

2.、无数攒动的人头和背脊,在我前面突然渐渐出现又在我身后悄然隐没。“突然”与“渐渐”矛盾 3.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一面和两面不能照应的错误

4.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是能否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载体 5.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删去“不需要” 6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删去“不”字 7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分析:“谁也不会否认……” 这一双重否定句已表示肯定意思,后面再套进“不是……”这一否定词,最终表示否定的意思。(三重否定表示否定。)应去掉“不”。

六、用词不当

1.、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洗心革面”改为“调整版面”

2、.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创新精神,都会障碍企业的健康发展。“障碍”是名词,应用动词“阻碍” 3、10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分析:例1使用 “减少” “降低”“下降”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应改为几分之几或用百分比。4这次演讲比赛暴露出了很多才思敏捷的学生。“暴露出”改为“涌现出”

5我军识破敌人的神机妙算,提前赶到了泸定桥,把他们消灭在河对岸。“神机妙算”改“阴谋诡计” 6让国旗和军旗邀游太空这一举措的始作俑者,是两位青年人“始作俑者” 改为“首倡者”。

七、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例

1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两句意思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2听了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把“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与“听了他的报告,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应选其中一种。)

3.扬州获得2006年“联合国人居奖”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原因”不是“结果”

八、句意歧义

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例如: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领导,不明确。)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早有准备。(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3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应把“一种”提到句首。)

(三)综合练习

一、修改病句:

1、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删去“不要”

2、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以免不发生事故.删去“不”

3、如何防止驻伊美军免遭汽车炸弹的袭击,这是美国政府头痛的问题。删去“免”

4、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5、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列短语,是否得当。

6、这次大会上,大家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7、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关联词“也”改为“就”。)

8、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她很快恢复了健康。

9、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乱用介词,缺主语。删去“使”或前面的介词都可以。

10、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才使他打开思路,掌握了解题方法。删去“才使” 乱用介词,缺主语。

11、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删去“从……中”。乱用介词,缺主语。

12、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谓语重复,应删去“打”)

13、大家对于我很热情友好。(介词运用不当,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

14、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15、这次试验能否成功,还是个怀疑。(动词“怀疑”误用作名词,应改为“疑问”)

16、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语意堆砌,“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17、走近美丽的丹阳中学,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停下脚步和驻足意思重复,删除一个)。

18、听到这个故事,她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19、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并列短语,是否得当。

20、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把“却能”改为“都能”。

21、老知青在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经历过的感受和状态。删去“感受和” 并列短语,是否得当。

22、晚会以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删去“优美的舞姿”。并列短语,是否得当。

2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 ”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4、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臵颠倒,应改为 “生产的棉花”)

25、这首歌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倍受欢迎的。(语序不合习惯,应把“倍受”移至“广大的”前面。)

26、经调查,某社区18岁以下青少年吸烟人数前年高达120人,经过广泛宣传教育,今年已下降到60人,正好减少一倍。.把“一倍”改为二分之一“或50%”。

27、过去,内地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低,就是成本比沿海高。将“不是”调到“质量”前

28、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工作一定要有新起色。“几个”改为“几所”或将“几个”调到“学校”的后边

29、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 删去“不受到” 30、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删去 “不是”

31、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软件,我们就会失去市场。删去“否则”或删去“拿不出软件”

3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在“喂猪”后加“的经验”或“的技术”

33、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删去三个“不可”

34、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删去“不”

35、为了防止类似的恶性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删去“不”

36、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三千万元以上。删去“至少”或“以上”;

37、小明犯了错误总好狡辩,你说他一句,他就举一反三,还你好多句。“举一反三”改“百般抵赖”

38、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删去“对于”

39、只有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能大幅提高。把“就能”改为“才能”

40、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把“一倍”改为“二分之一”或“50%”

41、蜜蜂每酿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在“50万朵”后加“花”

42、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删去“能否”。

43、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44、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把“也该”改为“就该”

45、他的父亲仍然健在,享年83岁,精神尚佳。(“享年”一词称死去人的岁数,前后矛盾,用词错误。)

46、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例句中“和”为“还是”。

47、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48、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上了顶峰。把“不管”改为“尽管”

49、想象不是对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而且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用“不但……而且……” 50、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并列短语,是否得当。二。经典题解

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的作者是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B.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C.在酷热的夏季,雪碧、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矿泉水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品之一。D.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A.山东的花生是全国产量最高的省份。

B.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C.据有关专家分析,今年冬春出现的旱情为建国以来所罕见。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没有缺点。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B.小李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经调查,某社区18岁以下青少年吸烟人数前年高达120人,经过广泛宣传教育,今年已下降到60人,正减少一倍。

D.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释放出一个民族的青春活力。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C)

A.专家呼吁尽快淘汰二冲程燃油助力车是当前形式的迫切需要。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了许多陈老师的事迹。

C.如果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探索,付出加倍的努力,中国歌坛一定能够走出低谷,进而走向更为坚实的繁荣。

D.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父亲从头到脚凝视着面前的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B.经过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古典芭蕾舞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舞蹈动作的技巧性、表现力和协调性,培养演员的体力和悟性。

C.北京市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了“绿色奥运”对北京环境质量的要求。

D.他非常酷爱电脑,除了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里玩电脑外,对其它东西都只有三分钟热情。6.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D)

A.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B.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C.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D.大家都讲究卫生,我们的健康就有保障了。

7、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D)

A.通过防治“非典”的斗争,公众对滥吃野生动物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提高。B.“五一”期间,我校全体初三学生基本全都没有休息,在家认真复习。C.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D.小事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

A谓宾次序不当,“危害性”应该是人们通过防治“非典”的斗争后所深刻认识到的结果,而不能放在谓语的位臵。还有谓宾搭配不当的毛病,不能说“提高危害性”。此句可这们修改“公众深刻认识到了滥吃野生动物的危害性”或“公众对滥吃野生动物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认识”。B句的状语修饰成分含糊不清。修饰成分“基本”和“全都”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不能并列地放在一起。C句因滥用介词,缺主语,应去掉介词“通过”或“使”。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新世纪启动的国家课程改革,在天津实验区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B.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D.今天下午,我们聆听了李华老师关于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做合格中学生的专题报告和讲座。

B句“发挥”的修饰成分“充分”的位臵不当,“充分”应作“发挥”的状语,而不能作“才能”的定语。C句缺必要的宾语,应改为:“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D句语义重复。“报告”和“讲座”是同一个意思,应删掉其中一个。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一定要注意修饰成分是否恰当、合理,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句子中的词语是否重复累赘。

9、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D)

A.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B.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使我掌握了使用多媒体的技术。C.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的勇气。D.房内飘出了一股龙井茶的清香。

A中状语“广泛”位臵不当,它应当在“交换”的前面,应为“广泛交换了意见”。句B的问题在于滥用介词“经过”、“使”,从而让句子没有了主语,可去掉后面的“使”。C句病因是谓宾搭配不当。运用主干压缩法,这句句子主干是“我们应该树立勇气”,“树立”与“勇气”显然不能搭配,应是“鼓起勇气”或“树立信心”等。这三个句子容易出错的原因在于没有过细推敲修饰语和介词的作用,没有推敲谓宾搭配是否正确。

10、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B)

A.深秋的岳麓山,是人们欣赏麓山红叶、登高远眺的好时候。

B.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C.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可用提取句子的主干的方法进行辨析。A句句子主干是“山是时候”,很显然,病因在于陈述的内容与陈述对象“山”不对应。可将前一分句里的“的岳麓山”去掉。C句谓语先后无序,应是先发现后解决,不能本末倒臵。D句判断不明,条件只有一个,到底是根治呢还是不根治?应去掉“能否”。在训练中运用提取句子的主干的方法,可迅速查出句子的病因。

11、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D)

A.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我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B.听到几位华人拾贝者在英国遇难的消息,我的心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

C.伊拉克局势能不能稳定下来,是联合国工作人员返回巴格达工作的基本条件。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不朽盛事。

12、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B)

A.全班同学和团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

B.一只狗在一只麻雀看来该是多么大的怪物啊!C.通过这次丰富多采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D.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句式杂糅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C)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14、用符号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①杨家溪山青水秀,虽然开发不久,但已经远近闻名,闻名遐迩。“远近扬名”与“闻名遐迩”去其一。②闽东经济能否腾飞,关键在于有没有良好的一个投资环境。“良好的”与“一个”互换。

15、下面是小明的同学在电话中给他说的一段话,有的有语病,有的表达不当,请加以改正。

小明,①你还是为迎接即将马上到来的校庆给我们“幼林文学社”写篇稿件吧!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小说都可以。还请你在班上多发动同学投稿。你看,②我们班已有十个同学连我在内交了稿子。你可以直接把写好的稿件交给我,③我给你们点拨点拨。④请注意交稿日期截止本月底。

①“即将”和“马上”删去一个。②把“连我在内”提到“我们班”后。③改为“请老师点拨一下”或“我们共同来斟酌斟酌”。④有两种改法:其一是改为“交稿日期本月底截止”,其二是“交稿日期截至本月底止。”

16、下面这个病句可以有两种修改方法,请你改好它。(每种改法只能改动一处,不得改变原意。)近日,有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一切猎捕、出售、收购果子狸和其他野生动物。(1)去掉“一切”;(2)在“野生动物”后面加上“的行为”。

17、改正下面报刊上和同学作文中出现的病句。

⑴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将“也”改为“就” ⑵平潭海滨水温净,浪轻柔,是天然的一个海水浴场。“一个天然的海水浴场”,⑶为了防止大灾之后无大疫,驻榕某医院的医务人员日夜巡查,吃住都在堤岸上。⑷福厦高速公路是连接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的重要交通要道。将“重要”删去。

18、下面这段话中有3个有语病,找出并改正

①爱因斯坦是最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他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作为一个可以和牛顿相媲美的科学巨匠,②他在物理学的领域内取得了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相对论。③汤姆生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④1921年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第1句中“最杰出的”调到“20世纪”后//第2句中的“取得”改为“作出”//第4句删去“的殊荣”

19、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D)

A、我们来到这举世闻名的博物馆,看到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B、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C、要是一篇文章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D、除非加强对抗性训练,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否则连亚洲也冲不出去。

(A“无不使人”与前句的主语不一致。B“节奏”“让人看得”主谓不搭配。C“文字”放在“即使”后面。)20、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D)

A、在本次比赛中,四川男排为了一举夺得冠军,尽谴全部主力队员上阵。

B、赵大爷种植的大樱桃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购一空。

C、我看着坐在荧光灯下那张笑意盈盈的脸,一股温馨的感觉蓦地涌上了心头。

D、他们在导游小姐的引领下,漫步在雀庄的十九座牌坊之间,感慨万千。

(A“尽”与“全部”重复。B “基本”与“全部”矛盾。C “感觉”不能用“一股”修饰。)

21、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A、在办公室里老师昨天同他诚恳的交换了意见。“在办公室里”放到“昨天”之后

B、今年的《考试说明》对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作了一些新的调整。

C、走进新建的师范学校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语序不当,第一分句改为“走进师范学校新建的实验大楼”

D、经过事实的教育,全体医务人员对正确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的问题上提高了认识。用词不当,“对”改为“在”。)

22、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D)

A、东方歌舞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主语“所到之处”不当。B、英法帝国主义联军烧毁并洗劫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洗劫”放到“烧毁”之前

C、管教人员对犯罪青少年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使自己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觉悟。改“自己”为“他们”。

D、人非圣贤,就是圣贤,也难免犯错误。

23、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D)

A、澳门漂离祖国400年,难道能否认澳门回归祖国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吗?

B、沿江一带的农户为提高地力,确保来年粮食增产,自觉地扩种了绿肥的面积。

C、从去年秋季以来,禁止和宣传在林业区砍伐、贩运林木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D、北京健康使者公司和10家医院共建的“医疗绿色通道”,是一种崭新的快捷求医机制。

(A 多用了否定词,去掉“不”。B“扩种”与“面积”动宾搭配不当。C “和宣传”改为“的宣传”,放到“林木”后面。)

24、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D)

A、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必然会使一些产品处于尴尬境地而令其入不敷出。“其”改为“企业”

B、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去掉“不是”

C、跳高测验时,小陈飞奔向前,脚一蹬,跳了起来„„哎呀,真可惜,差一点没跳过去。去掉“没”

D、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其间苍松翠柏,流泉飞瀑,景色秀丽,气势雄伟,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25、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D)

A、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无因果关系

B、由于生产厂家众多,质量服务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象,使得中国的小家电市场没有形成大名牌优势。主语残缺,去掉“由于”、“的现象”

C、今日的首都令每个到过这里的人感到惊叹和赞赏,使每个首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去掉“和赞赏”

D、有关负责人强调,必须把制止有偿新闻、买卖书号等当作一项长期任务长抓不懈

26、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C)

A、清明前后,部队派了800多人次,参加郊区的植树劳动。“人次”不能“参加”“劳动”,主谓搭配 B、这种新药,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而且效果很长,可在体内维持12小时。

“效果很长”搭配不当

C、在营房传达室坐着的两位来探亲的人,是二排战士严卫国、王晓理的父亲。

D、主管领导同意占用耕地建房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处分”的对象有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