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课件十一篇

法律课件十一篇。

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法律课件十一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法律课件 篇1

善用法律课件: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教学资源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针对法律课程的教学,利用法律课件已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善用法律课件,以期在法律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首先,法律课件的使用能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课件中丰富的图表、图片和动画等元素,能够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案例分析时,通过将案例的细节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的背景和关键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法律课件还能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需要按照老师的节奏进行学习,有时可能无法跟上老师的授课速度或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消化知识。而利用法律课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课堂学习,可以自主选择课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多次回放和重复学习内容。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法律课件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在法律课件中,学生可以找到大量的参考资料、案例分析和判例解读等内容,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同时,法律课件还提供了搜索功能和书签功能,方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找到相关知识点,并且可以随时进行标记和复习。这些学习工具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另外,对于法律课程中的复杂概念和繁琐流程,法律课件也可以通过模拟和演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刑事诉讼程序时,课件中可以通过模拟案件的过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法庭审理的场景和流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实践操作。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法律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善用法律课件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教师在法律课件的使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精心准备和设计课件内容,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法律课件,如何利用课件中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以及如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善用法律课件能够提升学习效果,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在法律学习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课件,通过直观的学习体验、灵活的学习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以及实践性的学习方式等,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而教师也应该深入了解法律课件的使用方法和教学技巧,正确引导学生,使法律课件发挥更大的教学作用,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贡献力量。

法律课件 篇2

一、本教学设计意图: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2、能力目标:①逐步形成按照社会要求规范约束自己活动的能力。②逐步形成明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2、难点:生活离不开规则

三、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根据标内容精选与我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规则、规矩,制作。

2、学生准备:看教材、预习本内容。

六、本安排的依据:

1、学生面临的问题:一是针对同学们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有模糊认识,只看到“规矩”和“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规矩”和“法律”也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二是,青少年学生情绪容易波动,做事易冲动的特点。

2、解读程的依据:【m.ZF133.Com 趣祝福】

“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部分,学会懂得规矩、规则,自觉约束自己。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问题调查导入:(设置六个问题)

①去别人家做客,你知道有哪些规矩吗?

②你不管什么情况都能按秩序就餐吗?

③上学时你遇到红灯时会自觉停下等待吗?

④假如你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怎样处理?

⑤平时你能自觉地对自已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反省吗?

⑥你会有意识地看一些有修身养性的书吗?

引出:

一、 我们身边的规则

1、什么是规则

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

2、规则的作用:

出示:1823年,在英格兰一所大学的一场足球比赛中,一位队员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动作:他跳起用手接住队友的传球,直奔对方球门,把球扔了进去。双方对这个进球是否有效争执不下,因为当时没有规则可依。后,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问题,英国足协制定了“不许用手触球和持球跑动”的足球规则,并成为全世界通用的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议一议:

1、为什么会制定“不许用手触球和持球跑动”的规则。

2、假如没有裁判执法,赛场上会出现什么场面?假如裁判执法不公正,会出现什么结果?

法律课件 篇3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什么是法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法律的涵义。

2.我国制定法律的主要方式。

3.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法律的特征之一。

理解:

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明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重要的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法律、统治阶级、阶级意志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分析

1、关于“法律的涵义”的分析

因为第一课主要通过讲述什么是法律、法律和道德的联系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我国法律的具体内容前,对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一个初步了解。而弄懂什么是法律,则是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学习法律常识的基础。

法律的概念是整个法律常识课程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

“法律”一词是整个法律知识体系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是我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出发点。重点从五个方面掌握: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体来说,奴隶制国家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封建制国家的法律是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可见,法律不是一切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它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所谓国家制定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制法律,即制定出新的、过去没有的法律规范。所谓国家认可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原来已经存在的某些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

(3)法律的实施方式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法律同其他行为规范最显著的区别。保证法律实施的强制力主要指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

(4)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即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是法律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5)法律的内容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且这些权利与义务是由国家确认和加以保障的。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

总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是统治阶级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实现阶级统治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2、为什么说靠国家强制为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从法律实施的角度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只有弄懂这一问题,才能认识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才能使人们从根本上做到自觉守法和护法。

首先,统治阶级只有依靠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迫使被统治阶级遵循、服从法律;其次,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制裁违法犯罪分子,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再次,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使人们享有的法定权利得以充分实现,才能使人们应尽的义务得以切实履行。由此可见,国家强制力作后盾也是确保法律其它特征得以落实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教学难点分析:如何把握概念

“统治阶级”、“阶级意志”、“国家强制力”、“法律”等,对这些概念,教师讲课时不涉及,学生难以理解,要讲讲到什么程度,怎样把握,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学生抱着极大的兴趣学习一门新课程,但一开头就碰到这样的抽象的法律概念,对他们的学习会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怎样才能既讲清一些抽象的内容,又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也是教学上的难点。

“统治阶级”,教师要作解释,可用教材的提法:“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立法机关”在我国主要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此外还有国务院、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立法程序”根据我国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和立法实践,一般经过:法律议案(草案)的提出、草案的审议、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环节。一些重要的法律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如《宪法》、《刑法》、《婚姻法》、《民法通则》等,其他一般性法律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如《仲裁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三、教法建议:

1、关于“法律”概念的讲解

关于“法律”概念的讲解,要抓住以下8点:

(1) 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2) 阶级本质: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

(3) 创制形式:国家制定法律或国家认可法律。

(4) 最主要特征: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5) 显著特征: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6) 重要特点:规定权利和义务。

(7) 法律的形式: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

(8) 法律形式的分类: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实体法与程序法;一般法与特别法、根本法与普通法。

2、关于法律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法律的形式有多种分类,从法律的表述方法不同,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教师讲课按教材讲法即可,不必出现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概念。从内容来说,法律都明确规定了人们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这是法律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讲课时,教师可以某部法律为例,列一个表或用投影打出,便于学生理解。

3、关于小栏目的使用

教材第10页:列宁的语录。列宁强调的是国家强制力的重要性,他所说的法权,可以理解为法律权力或法律。

教材11页“议一议”,也是要求学生理解国家强制力的重要性。教材列举了一个案例,教师可再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教材12页“议一议”的小栏目,教师可根据下面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议论:(1)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迫使被统治阶级遵循与服从;(2)需要用法律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制裁统治阶级中的违法犯罪分子。

4、关于基本概念的教法建议:表解重点

教师可通过比较列表的方法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

(1)法律的基本特征(三个基本属性)

阶级性

强制性

普遍性

法律是按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统治阶级意志的要求,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法律在国家权力管辖的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

制定法律

认可法律

国家的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创制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国家的立法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对某些已经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

(3)权利和权力

权 利

权 力

法律概念

政治概念

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力和利益。

一般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的。权力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宗教权力等。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识记:

我国制定法律的主要方式。

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法律的特征之一。

法律的含义。

理解:

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明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重要的特征。

列举实例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的目标。

运用:

对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护法,谈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法律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培养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思想觉悟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认识法律与道德有密切联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

[教学重点]

法律的含义。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教学难点]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一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页,粗读第一课的内容,只读课题、框题、目题。阅读后,请写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教师把结构式写在黑板上。)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框题的内容。

一、什么是法律(板书)

通过刚才的粗读,我们知道了(指向副板书此部分目题位置,读后归纳。)

第一,法律是"行为规则",即规定人们什么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必须做。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法律具有其它行为规则不同的牲,即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

请同学们在书上标出法律的含义。(第12页)

下面,我们讲解法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把握法律的含义。

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板书)

(一)国家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板书)

国家制定法律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制法律。在我国,国家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们须按法定程序,依据宪法,创制国家的刑法、民法通则、教育法等法律。

国家认可法律,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例如,我国建国初期,婚姻法有关结婚年龄的规定,即女18周岁,男20周岁,就是依当时的实际情况对人们的习惯予以确认的。

以上两种形式,一般都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即成文法。在法制发展过程中,也有不成文法。

(二)规定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行为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

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书阅读第10、11页的案例,看图片并思考:什么是国家强制力?法律的实施为什么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国家强制力主要指暴力。(板书)

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二)法律行为规则必须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板书)

因为:

只有领先国家强制力,才能迫使被统治阶级遵循与服从法律。

对统治阶级成员中(在我国是人民中),出现的违法犯罪分子,也需要国家强制力予以制裁。

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才能确保人们享有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

(三)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板书)

三、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行为规则(板书)

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同时思考,每一画面上的要求包括什么?是对谁提出的要求?(出示图片。)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

(一)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板书)

(二)法律这一特征的表现。(板书)

第一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贪污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特殊人物存在。即公民平等遵守法律。(板书)

第二、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法律之上。即公民一旦触犯法律,平等承担法律责任。(板书)

法律具有权威性。这一点,在国家处理的大案要案上体现得非常清楚。教材第12页的案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

通过学习法律的牲,我们对法律的含义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请同学们记往"法律"这个在法律常识中最基础的重要概念的含义。

在学习法律特征的过程中,同学们不难发现,教材是用对比的方法介绍道德行为规则与法律行为规则的不同的。请同学们再熟悉一下这部分内容,并回答二者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道德与法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则,但二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即具有自发性。法律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要求,由国家制定的认可。即具有阶级意志性。

第二、从实施上看,二者的实现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的信念的力量来维护。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即具有强制性。

第三、从约束力上看,阶段社会的道德规则,不能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小结:这节课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知识: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规则。知道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法律的含义,并明确了法律最主要的牲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巩固新课]

同学们共同分析一个案例,回答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目的:强化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福利 法律的最主要特征。)

(投影)

某校校址周围皆为居民住家,其中私房者甚多。一天,校长发现学校东围墙被扒开一豁口,约20平方米的空地被××占为房基,校长带人去交涉,拿出建校时的图纸,证明该地为学校所有.××家人用长凳砸校长,校长头部砸出两寸长的口子,流血很多.学校领导来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报案,派出所依法对××予以处罚并责令其退回20平方米空地,还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赔偿医疗费用.

此案件说明了法律的权威性,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的实施.

[课后练习]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特殊"在何处

列举案例,说明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法律难以实现.

探究活动

你对法律有何见解?

活动内容:

将班级同学分为三组分别负责搜集有关"法律"方面的1、文字资料 2、名人名言 3、相关图片及其他媒体资料。

在本课内容结束后请同学们自己出一期墙报:什么是法律?

法律课件 篇4

一、本课教学设计意图: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2、能力目标:①逐步形成按照社会要求规范约束自己活动的能力。②逐步形成明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2、难点:生活离不开规则

三、教学方法:

互动式、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根据课标内容精选与我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规则、规矩,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看教材、预习课本内容。

六、本课安排的依据:

1、学生面临的问题:一是针对同学们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有模糊认识,只看到“规矩”和“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规矩”和“法律”也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二是,青少年学生情绪容易波动,做事易冲动的特点。

2、解读课程的依据:

“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部分,学会懂得规矩、规则,自觉约束自己。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问题调查导入:(设置六个问题)

①去别人家做客,你知道有哪些规矩吗?

②你不管什么情况都能按秩序就餐吗?

③上学时你遇到红灯时会自觉停下来等待吗?

④假如你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怎样处理?

⑤平时你能自觉地对自已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反省吗?

⑥你会有意识地看一些有修身养性的书吗?

来引出:

一、 我们身边的规则

1、什么是规则

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

2、规则的作用:

出示材料:1823年,在英格兰一所大学的一场足球比赛中,一位队员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动作:他跳起来用手接住队友的传球,直奔对方球门,把球扔了进去。双方对这个进球是否有效争执不下,因为当时没有规则可依。后来,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问题,英国足协制定了“不许用手触球和持球跑动”的足球规则,并成为全世界通用的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议一议:

1、为什么会制定“不许用手触球和持球跑动”的规则。

2、假如没有裁判执法,赛场上会出现什么场面?假如裁判执法不公正,会出现什么结果?

公开——规则——公平

现场比赛

看谁了解的规则多:

全班分六个大组:每个组说一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学习、文体娱乐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抗赛。

请两个同学对各组发言进行讲评,然 后老师小结

3、规则的分类;

①纪律、规章。(有纪律处罚做保障,在一定范围内适用)

②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人们遵守。)

③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

轻松一下:猜一猜,下面这些交通标志代表什么意思?

小结:小到一个小家庭有严格的家教,一个学校有良好的管理秩序,大到一个国家国泰民安、社会安定这些都离不开人们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生活离不开规则。

现代社会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二、 生活离不开法律。

1、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

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的总称。

2、法律的特征:

①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具有强制性 ③具有普遍约束力

让同学们看几幅漫画(课件)

①“声控” ②老师体罚学生、受罚学生不敢上课

③明孝陵免费开放,游客践踏世界遗产

请用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来解释以上行为:然后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说说如何遵守法律。

图片一:家庭生活方面

图片二:学校生活方面

图片三:社会生活方面

④让同学看教材89页,当自已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护。

3、法律的作用: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总结

法律课件 篇5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54—55页的内容

二、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出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并用字母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三)教学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及关键

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

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施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施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65×5+45×5

(65+45)×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1)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4)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修改算式,感悟规律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3+4)×6

3×6+4×6

3×17+3×5

3×(17+5)

20×(5+13)

20×5+5×13

(13+7)×4

13×4+7

(13+7)×4

13×4+7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1)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2)揭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

9×12+9×282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

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判断。然后请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明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

小结: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各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四)总结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课堂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短袖衫

夹克衫

32元

45元

65元

65×5+45×5

=(65+45)×5

325+225

110×5

550(元)

=550(元)

其他购买方案: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a+b〕×c=a×c+b×c

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法律课件 篇6

《走进法律》教学设计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五 第三节 班级:七()班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二)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法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教学难点:

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教学方法:

情境分析法,活动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两个法盲违法犯罪的案例入手,说明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无知、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第一框 走进法律(板书)共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规则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第86页上的漫画,并讨论:(1)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2)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3)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交通需要规则,社会生活也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像右图一样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

问:那么规矩是什么了? 生:(略)

活动二:寻找规则

请小组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同学们从自身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等方面找)讨论:(1)列举规则?

(2)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可分哪几类? 生:(略)

师:这三种规则相比,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为什么特殊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则的三个显著的特征。

活动三:走进法律

小品表演:“我爸是李刚”

(1)通过观看小品表演,从法律的创制形式、实施、适用对象和范围可以体现法律具有哪些显著的特征?

(2)完成P88页表格,比较法律、道德、纪律规章的区别

教师总结:我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各种规则互相配合,共同创造和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而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活动四:法律规范我

案例分析:

一、日本将超标100倍的放射性污水放入海洋触犯国际法,引起世界范围恐慌,日官员就此道歉并着手其他处理办法;

二、课本P88下案例(1)他们的行为错在哪里?

(2)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3)这两则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作用突出表现在,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活动五:法律保护我

案例分析: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相关负责人受严厉处罚,从而维护了婴幼儿的健康,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若没有相关规定,情况会怎样?

(2)这一案例体现了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生活的保障,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教师寄语:

教师真情寄语,结束本课。作业设计:

分组制作“法律知识宣传册”,并交流。附板书设计: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 走进法律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1、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3、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

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