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课件精品8篇

乘法运算定律课件精品8篇。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为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的必要工具,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根据您提出的需求我为您搜集了以下内容:“乘法运算定律课件”,我们会不断更新相关文章以帮助您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

乘法运算定律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类推迁移能力。

3.通过猜测、验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科学精神。

重点:

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小数乘法。

难点:

探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0301.20.20.54300-1005

90103254-7043205110.6

2310125194408+501926+1974

订正:学生口算有困难时,可以让优等生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2.先说一说每个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200

二、新课

1.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把上面复习题2稍作变动(加上小数点),让学生说一说改动后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变成:1.20.560300.7+8.52.54-3.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板书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

(2)出示例6:

由学生独立解答。

订正并提问:

(1)第一步先求什么?

(2)还可以怎样列式?

练习:完成第9页做一做

720.81+10.47.062.4-5.7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引导性谈话:整数运算与小数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和连乘、乘加、乘减完全相同,整数乘法中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适用吗?

(1)请同学猜想一下。

(2)启发提问:能否在小数乘法中适用,不能光凭猜测(这是不科学的),还需要验证,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些运算定律和小数乘法中也同样适用呢?(举例子来说明)

(3)组织学生具体验证(行间巡视、指导)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有分工,有合作。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验证结果。

(5)通过0.71.21.20.7,(0.80.5)0.40.8(0.50.4),(2.4+3.6)0.52.40.5+3.60.5,进一步验证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6)练习:

填空:

4.21.69=□□2.50.770.4=(□□)□

6.13.6+3.93.6=(□□)□

(三)质疑:

1.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整数一样,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也同样适用)

2.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想向大家说吗?

(整数和小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后在小数乘法中遇到能简算的,就可以应用运算定律简算了......)

3.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11页《练习三》第2题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50.41.95-1.93.760.25+25.8

=50.40.05=0.9776+25.8

=25.2=26.7776

用手势判断,并说明错在何处。

2.计算下面各题

19.46.12.35.670.21-0.62

3.254.76-7.87.20.1828.5

18.10.92+3.930.0430.24+0.875

可分组完成,便于因材施教。(采取比赛方式)

3.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各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以收入多少元?

乘法运算定律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中的知识。它实际上是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应用到了小数乘法中,使小数乘法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实际上也是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的推广和应用,这也是为以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知识积累准备。它是整个有关小数学习中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难点:运算定律在简算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目标

在上述基础知识和理念的支撑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的计算简便,能合理、灵活地进行一些混合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已学习过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本节课所探究的内容是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中的应用,根据学生前期所学知识,本节课是乘法运算定律的进一步拓展,难度不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在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中,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前期测评

这一阶段中我设计了两道题,口算题和计算题,让学生对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巩固,为学习下面的知识做了铺垫。

第二阶段:探究新知

这一阶段中首先出示了三组题,让学生通过

乘法运算定律课件 篇3

1、简便计算:

999×27+333×19

38×48+96

1999+999×999

先读一读、 议一议 、 做一做。

第一个练习。难度不大,只要他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就能直接做,第二个练习,是学生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判断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算定律运用的正确性,第三个练习,需要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先要利用积不变来转换成有相同因数的算式,再利用分配律简便计算。

2、总结: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乘法运算定律课件 篇4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2532448+648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

=0.2544.78乘法交换律

=14.78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1.5102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课后记:

乘法运算定律课件 篇5

教学内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教材第59-60页例1-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坐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

乘法算式5乘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6乘5表示什么?(5个6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59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2.教学一个数和1与0相乘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不能相加,1乘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18=110=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30=00=

0乘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例2。

让学生再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可以这样列式:56=30(个)或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出示例2观察下面每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〇51240020〇20400

12乘5等于多少?5乘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

400乘20等于多少?20乘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做第6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题。

乘法运算定律课件 篇6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a+(b-c)

abc=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901-(109+91)

113-36-64=133-(36+64)

3456-(481+519)=3456-481-519

3514=35027

3000425=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1)1035-497-203a+b+c=a+(b-c)

1035-497-2351035-203-497abc=a(bc)

(2)1035-(497+235)(2)1035-(497+203)

1035-235-497=1035-(497+235)1035-497-203=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abc=a(bc)

乘法运算定律课件 篇7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过的运算定律,能够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下面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并说明符合什么运算定律。

a+ba(bc)

(a+b)+cb+a

(ab)ca+(b+c)

abac+bc

(a+b)cba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在练习本上连线,并说明符合哪个运算定律。

教师说明: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做练习十四的第12、13题。

1.第12题,一般来讲这道题中的第5、6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做,核对时学生算出得数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第13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这道题中的每一小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计算,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说明: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怎样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呢?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怎样简便就怎样做。

如10425把104看成100加4,而100加4分别乘25比较容易,那么就应用乘法分配律先把100和4分别乘以25再相加。

如1356+656,两个乘法中都有因数6,而且135与65的和刚好是200,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6比较容易,那么就应用乘法分配律先求出135与65的和再乘以6比较简便。

如4825,因为25与4或8相乘都可以得到整百数,而48可以分成68,所以可以先将48分成68,再应用乘法结合律,先算出25乘以8得200,再乘以6。

三、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核对。

1.核对第16题时,学生说出一种算后,再提问:还有其他的算法吗?教师把学生所说的算式都写在黑板上。如:3024+30324、(30+303)24

问: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请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说明:在这道题中,因为汽水和桔子水每箱都是24瓶,所以先求出汽水和桔子水一共有多少箱,再求一共有多少瓶比较简便。

2.核对第17题时,学生列式计算后,问:

这道题能先求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再求这些鸡和鸭一年一共产多少千克蛋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在这道题中,因为鸡和鸭一年产的蛋数不同,鸡每年产蛋13千克,鸭每年产蛋12千克,所以不能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只鸡和鸭,再求一年一共产多少千克蛋。

四、选做题。

提前完成的学生可以做练习十四的第18*题和20*题。

五、作业

练习十四第11、14题。

乘法运算定律课件 篇8

教学内容: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及其应用--教材第74页5题及练习十七7-11题与12*-13*。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三步式题和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做练习十七的第7题。

(2分钟口算竞赛,直接在教材上写出得数)

二、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第74页第5题相关内容)

1.加法的运算定律。

教师: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让学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的形式: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师:除了加法有运算定律外,还有什么运算有运算定律?有哪些运算定律?让学生先用语言表述,再说出用字母怎样表示,教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它们的表达式类似,只是运算的方法不同。

3.做练习十七的第8题。

巩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看谁能够根据运算定律填写适当的数或符号。

4.加法和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做练习十七的第9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让先做完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不用说出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全班有多少学生没用简便算法计算。然后让没有用简便算法计算的学生说一说,算得快的学生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如果还有一些学生说不清楚,教师要结合运算定律进行讲解,使他们学会用简便算法。

三、作业

1.做练习十七的第10-11题。

2.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练习十七中的第12*题和第13*题。

GZ85.com扩展阅读

乘法结合律课件精选12篇


据您的需求,栏目小编已经为您整理了以下实用信息:“乘法结合律课件”。欢迎您来阅读,并希望您能喜欢。教案和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必备的东西,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规划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量身定制的重要工具。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以前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回答)

2.说一说,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

80+a=a+80()20+30+40=20+(30+40)()

3.通过预习,你知道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2×3=3×2()(2×3)×4=2×(3×4)()

引出课题:乘法运算律。

二、新课讲授

1、讲解

2×3=3×2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师引导学生得出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随堂练习: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4×16 26×37

学生独立做,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2讲解

(2×3)×4=2×(3×4)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1、2题。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1.口算题.(卡片)

25502254812512580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69125843925

比赛结果都是老师算得快.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老师所以算得快,是因为老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定律,它可以使连乘的计算题变得非常简便易算.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2.教学例3:

(1)出示例3: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先分组试算,再从上面的例子中寻找规律?

(3)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

(5)反馈练习:

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54)10○15(410)(78)5○7(85)

(12580)5○125(805)(1225)4○12(425)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提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该怎样表示呢?

启发学生:(ab)c=a(bc)(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a、b、c表示的是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7)练习:教材第61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填书),订正并说明根据.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067=30(□□)125(840)=(□□)□

3.教学例4: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出示例4:计算43254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4

(1)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指名板演,讲述计算方法.

4.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5

(1)同桌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学生总结:由25434到43254这一步,根据乘法交换律.由43254到43(254)的根据是乘法结合律.

5.比较例4和例5:

观察比较例4和例5.

(1)学生讨论:例4和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明确:计算例4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例5应用了交换律调换了因数的位置,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简便.

6.启发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7.练习:教材第61页下方的做一做.(学生口述解答)

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7458(725)1225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发展

1.填空: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练习

(1)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2)教科书第62页第3题.

下面哪些等式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4(153)=(415)3

(34)56=3(45)6

6(3a)=6(a3)

2.练习第十三4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8(2515)251742

135042516648512540

3.练习十三第5题,投影出示.(口答)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为什么?

45=210abc=acba+b=b+a

12+3=13+2a+b+c=b+a+c1+23=1+32

4.练习十四第6题,分组讨论.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为什么?

1+4+6+9=(1+9)+(4+6)4625=6(425)54+28+46=(54+46)+28

5.练习十四第8题,投影出示.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填写下表,并把每组的数跟第一组的比较,说出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a

40

80

40

20

40

80

80

b

50

50

100

50

25

100

25

ab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又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第7、9题.

7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50264212+27+373167+32+331255080

623-199324+2984024253542520

9题.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8个方阵,每个方阵有15行,每行有15个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3、第24页的例4和例5,完成练习五的第3-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复习中的应用题和填空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起迁移:

1、教师出示应用题一个养蜂组养了105箱蜜蜂,平均每箱蜜蜂每年可以产蜂蜜76千克。这个养蜂组一年生产蜂蜜大约多少千克?

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

学生做完以后,自愿结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你是怎样做的?

(2)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实际求的是105个76千克是多少,很明显,如果我们用加法计算是非常麻烦的,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6947=947()(2)3581002=1002()

(3)68+321+79=68+(+)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学习新知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使原来的计算变得容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3。

教师出示例3

小组讨论;(1)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怎样?为什么?

(154)10()15(410)

(1258)5()125(85)

教师: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

教师,上面我们看了两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等式,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相同吗?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左右两边乘的顺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呢?

谁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概括一下?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把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凑起来就很完全了。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3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

接着,教师指出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并板书: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教师提问: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乘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分别用a、b、c表示三个数,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的左边表示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等号的右边表示什么?(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着,说明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5)做第24页前半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自己的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妁。

2、学习例4。

出示例4,43254。

分组讨论:(1)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2)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小组派代表汇报

教师板书:43254

=43(254)

=43100

=4300

教师: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43(254)这一步可以省略。

3.自学例5。

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核对。

4、小组学习:比较例4和例5。

在计算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4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然后再逐题讨论。

第一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算4乘以5,再同27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二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把8和7交换位置,再算8和25相乘,然后再和7相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三小题呢?(因为25和4相乘得100,所以先把12改写成3乘以4,再算25和4相乘,然后再把100和3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做练习五的第3-4题。

(1)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4题。做的时候要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5题。

板书设计: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例4:43254例5:25434

=43(254)=43(254)

=43100=43100

=4300=4300

教学设想:本课大量采用了自学的学习的方法,尤其是简便方法的应用,这样有助与学生形成比较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课型,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课后附记: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33页主题图。

2、师:植树节快到了,四年级同学去义务植树。

3、师: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

(挖坑、种树、抬水、浇树…)

4、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想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3页主题图)

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算,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4×25=100(人)

生乙:25×4=100(人)

师:他们算得对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议一议,交流。(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例:7×5=5×7 20×10=10×20

师: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

生甲: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它吗?

生乙:a×b=b×a

师:乘法交换律,以前我们已用过它,在什么地方呢?

生丙:交换因数的位置相乘,验算乘法。

师:对。试一试,好吗?

24×16 15×17

指名两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①师:看图,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捅水?

生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生甲:我先计算一共种树多少棵。

(25×5)×2

=125×2

=250(桶)

生乙:我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水多少桶。

25×(5×2)

=25×10

=250(桶)

②师:那么(25×5)×2○25×(5×2)中间填上什么符号?

生:等号。

请你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生甲:(25×2) ×2=25×(2×2)

生乙:(lO×5) ×5=10×(5×5)

生丙:1O×(2×5)=(lO×2) ×5

③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仿照加法的运算定律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生乙:我叫它乘法结合律。

师:同意这种叫法吗?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丙:(aXb) Xc=aX (bX。)

3、比一比,议一议。

师: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我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生乙:我发现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改变了题里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师:你们真聪明,说得好极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生独立做,并汇报。

生甲:2×24×5

=48×5

=240(元)

生乙:2×(24×5)

=2×120

=240(元)

师:他们做得对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一、谈话导入

S: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探索,看看我们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给出图片,发现规律

S:济南长途汽车站里一片繁忙,人来车往,济南汽车站也因此被称为是中华第一站。老师这里,有20xx年济南汽车站一天中中巴和大巴运送旅客的情况分析,你能看的懂这个表格吗?

T:能。

S:好,那谁能说说表格告诉了你什么信息呢?

T:中巴每天发车960辆,平均每车20人,大巴每天发车640辆,平均每车36人。

S: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谁能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T:中巴一天运送多少人?

S:哦,我们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替他解答解答?

T:96020

S:咱们同学太聪明了,那老师提高个难度,想让你们帮老师算算中巴车周一到周五共运送乘客多少人呢?你们能解答出来吗?

T:能。

S:好,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练习纸,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找两位同学到黑板板书他们不同的做法,然后分别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S: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他是怎么算的。

T:先算出中巴车一天运送乘客多少,然后再乘以5,计算出五天共运送乘客多少。

S:哦,你真棒,那另一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T:我先算出一辆中巴车五天运送多少乘客,然后乘以总共有多少辆,就得出总共运送多少人。

S:解释的太棒了,(教师同时将两种算式抄在黑板左上部分)我相信大家也都听懂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同学们找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两个式子之间我能不能用=连接?

T:能。

S:好,现在同学们来观察一下,你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异同点吗?

T: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并且结果相同。

S:你的眼睛真是雪亮雪亮的,这么快就发现了相同点,那同学们再找找有什么不同点呢?

T:第一个式子是前两个数先相乘,然后再乘第三个数,第二个式子是后两个式子先乘,再乘以第一个数。

S:同学们太棒了,这么快就找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哦,这好像是一个规律,哪位同学可以起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

S: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T:那是不是所有的式子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不能举出个类似的式子来验证一下呢?同学们先自己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交流好的小组坐好。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三、组展示,验证猜想

T:看来大家想法很多,讨论的这么激烈,谁想上来给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交流的内容呢?

(师投影展示生举出来的例子)

T:哦,看来大家都找到了不少的例子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啊。这也说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确实是存在的。前面我们刚学了用字母表示数,那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这个规律呢?

S:(ab)c=a(bc)

T:同学们怎么这么聪明啊?那大家再想想,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既然乘法中存在结合律,那会不会存在着交换律呢?

S:会。

T:光说老师可不相信你们,你们能举出来个例子吗?

S:12=21

S:211=112

T:这样的例子我们能不能举完啊?

S:不能。

T:那我们又用大量的实例来证明了乘法中,同样也存在着交换律。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表示呢?

S:ab=ba

T:看来咱们同学都是些聪明的人,这么快就发现了乘法运算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其实数学中,我们不止从最后的结论中学习到知识,我们还可以从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回想我们刚才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T:首先,我们通过观察例子,发现了规律;然后,我们猜想出来了规律,然后举出了大量的实例来验证规律,最后,得到了结论。这就是我们数学研究的一般思路。

四、理解规律,运用规律

T:同学们真棒!学了马上就会用。有的同学该问老师了,我们都会了乘法运算,那还费劲学这个运算律干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一题,12578,你能用简便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找一位同学到黑板板书)

T:同学们坐的差不多了,我们来看我们班的xxx的做法,你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S:将125和8先乘,就能得到整数1000,这样就能很快算出结果了。

T:哦,把125和8先乘,得到整数,这样计算就简便了,那为什么能把8和7交换位置啊?

S:因为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T:同学们能不能想想我们以前的什么知识运用到了乘法的交换律?

T:想不起来了?老师来提请你吧。前面我们运用了交换律的方法将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再乘一次来检验结果对不对,而且我们在乘法口诀中也涉及到了乘法的交换律,例如,七八五十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算式?

S:78=56,87=56

T:这里,我们就已经涉及到了乘法交换律了。

T:好了,学了这么多知识,我们来做些练习题检测一下吧。

五、课堂练习

1、(1)23254(2)40235

2、一套书有15本,每本定价9元,小明要买4套这样的书,一共需要多少钱?

3、风华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个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六、小结

T: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非常认真,那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7

设计比赛情境,引出问题(教学导入)

师:下面我们进行计算比赛,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道题。

课件出示:(15×25)×415×(25×4)

要求:男同学计算第一道题,女同学计算第二道题,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生1:我先算15×25=375,再算375×4=1500。

生2:我先算括号里面的25×4=100,再算括号外面的15×100=1500。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1:乘数一样。

生2:符号一样。

生3:结果一样。

生4:计算顺序不一样。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其他的例子吗?

生1:(18×125)×8和18×(125×8)。

生2:(21×5)×20和21×(5×20)。

师:你们能验证一下自己的算式是否成立吗?

生1:通过计算,我发现(18×125)×8=18×(125×8)。

生2:通过计算,我发现(21×5)×20=21×(5×20)。

师:像这样的乘法算式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是不是像女同学那样,运用这个规律就会使计算简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赏析:此片段通过设计计算比赛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例,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的基本形式,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索乘法结合律(教学难点)

[课件出示算式:(2×4)×3和2×(4×3)]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这两个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1:两个算式的积相同。

生2:两个算式中的三个乘数相同。

生3:算式中括号的位置不同。

生4:它们的运算顺序不同。

师:谁来具体说说它们各自的运算顺序?

生1:(2×4)×3先算括号里的2×4,再用所得的积乘3。

生2:2×(4×3)先算括号里的4×3,再用所得的积乘2。

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虽然不同,但它们的计算结果却相同,你能仿照上面的算式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并集体计算,看一看结果是否相等)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举例与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数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

2、通过简便计算的推理过程,提高学会应用公式进行简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独立口算

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体进行校对,接着让学生说出各组数的特点:第一组最基本的步骤是52,第二、三组分别是254和1258。看到这些计算结果,你想到了什么?

(二)启迪计算

从口算训练引入,揭示课题--乘法中的简便计算练习。接着老师提出目标。

(三)分层训练

1、应用乘法结合律为主的简算。

教材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1950)25036402755

(816)12512548256403

先审题,说一说哪几道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分别怎样计算?

讨论后由学生同桌合作,各选择每一组中的一组进行计算,完成后相互批改。

2、运用乘法交换律的简算。

课本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由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哪一组全对的同学多。学生完成

后检查并自批。教师巡视纠错,最后校对,评比哪一组全对的人数多。

3、小结反思。通过以上两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你认为已学

的乘法中的简算有哪些特征?依据是什么?

回答问题时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回答2时学生口答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回答后再让学生根据简算特征编几道可简算的题目。

4、综合应用

在第三步编题的过程中,教师再问在连加和连减中我们还

学到过怎样的简便计算?让学生举例,并说出依据,如324-127―173,428―(128+253),484+347+216+453,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然后学由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出依据。

独立完成第4题,并补充:计算241350。教师巡回纠错,校对时重点讲评:125325

=125(84)5

=(1258)(45)

=100020

=20000

补充题学生可能会计算成241350=(2450)13=1000

13=13000。学生指出错误并订正后,教师讲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数据的特征与变化,不能想当然的做。

5、应用题,

课本第5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教师巡回辅导后进学生,完成快的

同学说一说思路,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思路和简算的依据,列式为24520=24(520)=24100=2400或直接列为24(520)。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重点练了哪些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四)作业

《作业本》[12]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25(52)

=1252=1025

=250(桶)=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425=100(人)(255)225(52)

254=425=1252=1025

┆(学生举例)=250(桶)=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ab)c=a(bc)

课后小结: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学会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定律教学

1、感知乘法结合律。

出示:求3、25和4的积。

学生审题后口答算式,并互相补充,得到左边部分。

32543(254)

34253(425)

254325(43)

253425(34)

42534(253)

43254(325)

接着问:这几题都是从左往右计算,那么可以先算后面的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吗?结果会相等吗?第一题示范列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四人小组分工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最后总结:你发现了什么?(三个数相乘,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数相乘。)

2、验证与巩固

(1)验证

教学例2,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完成后校对思路、式子与答案,把结果连成等式:(310)2=3(102)

(2)总结。自学课本第12页(2),先计算,再看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完成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然后给书本中的定律填空,齐读后再给出a、b、c三个字母,要求学生概括出定律,

(3)巩固。

练一练第1题,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横线上填

入适当的数。

请学生填空,并口头说出依据,校对时第(3)(4)小题重点讨论:第(3)题比较5(780)、7(580)哪重填法简便?第(4)题(8125)(1416)与其它填法进行比较,说一说哪一种简便,简便在哪里?

(二)简便计算

1、教学例3:25134

自学书本例3,思考并回答旁注,然后补充完成。

2、课本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巩固定律。

练一练第2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过来。

由学生独立判断,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快的组可以订正。

最后指名学生做出判断,对的说明理由,错的指出错误,并订正。

总结提问: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2、简便计算练习。

练一练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独立完成后校对讲

评。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10]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的例3、第61页的例4和例5,完成练习十三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复习

1.教师出示应用题一个呀养蜂组养把105箱蜜蜂,平均每箱蜜蜂每年可以产蜂蜜76千克。这个养蜂组一年生产蜂蜜大约多少千克?

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学生做完以后,教师提问:

你是怎样做的?

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实际求的是105个76千克是多少,很明显,如果我们用加法计算是非常麻烦的,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6947=947()(2)3581002=1002()

(3)68+321+79=68+()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新课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使原来的计算变得容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例3,并贴出例3的插图,请一名学生读题,提问:

怎样求一共有多个少乒乓球?怎样列式?(可以先求出第一排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求两排一共有多少个。)

怎样表示先求第一排乒乓球的个数,再求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呢?(可以在54的外面加一个括号,即(54)2。最后的结果是40个。)

还可以怎样求?怎样列式?(还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袋乒乓球,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怎样表示先求出一共有多少袋,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呢?(可以在42的外面加一个括号,即5(42)。最后的结果也是40个。)

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是怎样?

教师: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40个,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54)2=5(42)

比较一个等号两边的算式,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等号左面是5、4、2三个数相乘,等号右边也是这三个数相乘。)

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乘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是先把5和4相乘,然后再用乘得的积与2相乘;等号右边是先把4和2相乘,然后再用乘得的积与5相乘。)

教师:5、4和2三个数相乘,先把5和4相乘,再同2相乘;或者先把4和2相乘,再同5相乘,按这两种顺序所乘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乘积不变。

(1)再出示两组算式:(154)10○15(410)

(1258)5○125(85)

先看第一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算算看。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面一个等号。

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15、4和10这三个数相乘,先把15和4相乘,再同10相乘;或者先把4和10相乘,再同15相乘,它们的乘积不变。

再观察第二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面一个等号。

等号两边相等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上面三个算式

教师:上面我们看了三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这三个等式,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相同吗?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左右两边乘的顺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呢?

谁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概括一下?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把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凑起来就很完全了。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2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

接着,教师指出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并板书: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教师提问: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示示?

乘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分别用a、b、c表示三个数,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的左边表示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等号的右边表示什么?(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着,说明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5)做第61页前半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自己的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的。

教师: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地,应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例4

出示例4:43254

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为什么要先算254?(因为25乘以4得整百数)

教师板书:43254

=43(254)

=43100

=4300

教师: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43(254)这一步可以省略。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核对,教师边听边板书,当板书43254这一步时,提问:

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是什么?

当板书43(254)时提问:

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最后,教师指出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简算的过程可以省略。

例5还还有没有其它算法?(还可以先交换43和4的位置,然后先算25乘以4,再算乘以43。)

4.比较例4和例5

在计算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讨论。

教题:例4在计算时没有调换乘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例5要先算25和4相乘,先要应用乘法交换律把25和4调换到一起,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把25和4相乘,才能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1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计算简便,然后再逐题讨论。

第一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算4乘以5,再同27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二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把8和7交换位置,再算8和25相乘,然后再和7相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三小题?(因为25和4相乘得100,所以先把12改写成8乘以4,再算25和4相乘,然后再把100和3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做练习十三的第69题。

(1)做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第8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9题。做的时候要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0、11题。

乘法结合律课件 篇12

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16教时备课日期11月7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1.我们已经学过加法的运算定律,请大家回忆一下,是怎样的?

2.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公式如何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板书)

3.请大家大胆地猜测一下:乘法有

怎样的运算定律?(学生猜测)

4.大家猜的非常好,的确乘法也有

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课题)

1.学习例1

(1)出示例1

(2)小组合作,想一想:怎样求出邮票的总张数?

(3)组织交流:①43=12(张)②34=12(张)

(4)思考:这两种算法都是求什么的?结果怎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43=34)

(5)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特点呢?出示第81页上的有关题目。学生先计算再比较。

3.从这些算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能来归纳一下。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所讲,板书ab=ba)。

4.学习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乘法交换律我们以前有没有碰到过?你能举个例子吗?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5.学习乘法结合律。

(1)出示计算题。①(1412)5②14(125)

(2)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名两人板演。

(3)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4)板书:(1412)5=14(125)。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6.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特点呢?出示第83页上的有关题目。学生先计算再进行比较。

7.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来归纳一下?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吗?[板书:(ab)c=a(bc)]

8.谁能根据字母公式,来说一说乘法有着怎样的运算定律?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1)9635=35□4827=□48

(1615)4=16(□□)

25(218)=(25□)□

(3)判断:哪些等式应用了乘法运算定律?应用了什么定律?

153=315

2124=4212

7(86)=7(68)

(32)1=3+(2+1)

(434)15=43(415)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十七第1题、第4题

课后感受

学生由于已经有了加法运算定律的积累,所以今天的课上的很顺,学生大多能正确地进行迁移、应用。少数同学会在回答概念时,把乘法口误成加法。

乘法分配律课件12篇


在大量的资料中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选了一篇极其有用的“乘法分配律课件”,此页面资讯仅供参考请自行判断信息准确性。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教案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1)

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

125×8=25×9×4=18×25×4=

125×16=75+25=89×100=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并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应用的定律。

2、再出示:119×56+119×44=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课本插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两个工人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这面墙壁,另一个叔叔贴另一面墙壁。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叔叔贴的瓷砖一起数的话,一行有10块,一共有9列。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试着估计。

3、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块)

师: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

生: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

师:哦,然后两面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你们明白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列的,(6+4)×9(板书)

=10×9

=90(块)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行,找到了这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

4、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

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63×64+63×36和63×(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7、揭示课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请同桌讨论探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80+4)×25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3、让生观察:36×3

=30×3+6×3

=90+18

=108

师: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吗?

生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2)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东新四小学 王唯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出示课件1)计算

35×2×5=35×(2×)

(60×25)×4=65×(×4)

(125×5)×8=(125×)×5

(3×4)×5 × 6=(×)×(×)

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究发现

(出现课件2)

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 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

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

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

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

生:(6+4)×9(板书)

= 10×9

=90(块)

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6×9+4×9 = (6+4)×9(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两道算式的特点,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师:这几们同学举的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中验证一下。 (小组汇报)

小组1:符合要求,因为每组中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

小组2:在每组的两个算式中,一个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另一个是用这两个数分别是去乘同一个数,再相加,符合要求。

(板书用=连接算式)

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从它们的特点和结果相等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再讨论一下。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只要符合上面题目要求的算式,结果都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两个不同的数分别去和同一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一起去乘第三个数,结果不变。 结论(课件2):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乘 法 分 配 律。它是我们学习的关于乘法的第三个定律。

师:大家齐读一遍。

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你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试着写一写吧。

(a+b)×c=a×c+b×c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80+4)×25 34×72+34×28

师: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判断正误

( 25 + 7 )×4 = 25 ×4 ×7×4 ( )

35×9 + 35

= 35×( 9 + 1 )

= 350 - - - - ( )

3、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 )×20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三)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6×9+4×9 =(6+4)×9

(40+4)×25 = 40×25+4×25

(64+36)×42 = 42×64+42×36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主要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 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

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 48×3-45×3可以写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4)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5)

教案内容:

一、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练习题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耳机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习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习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 (8+2)×7=

10×5+5×5= 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 学生先自己做上传自己想法,连麦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习本上。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得出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⑤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a+b)×c=a×c+b×c

a×(b+c)=a×b+a×c

4、练习巩固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答案:× × √

解析:考查目标:1、借助乘法意义判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注重形式表达的认识与强化。

(2)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答案: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12=25×2+25×10

解析:考查目标:2、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乘法的算法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答案:(75+45)×60

=120×60

=7200(元)

解析:考查目标:3、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列出不同算式的基础上,以生活情境的材料解释算式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5、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个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是(a+b)×c=a×c+b×c

左边表示(a+b)个c,右边表示a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如果反过来,等式仍然成立。

如4×7+4×3=4×(7+3)

利用这个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6、钉钉家校本布置家庭作业,当天提交。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师:(指导观察主题图,理清图中的数学内容)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究关于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事们能够有兴趣解决吗?

(复习旧知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下正是植树节,以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比较自然)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A、要求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算,然后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B、让一学生上黑板写。

(4+2)×25 =6×25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C 、师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列算式方法吗?

生:上黑板写。

4×25+2×25

=100+50

=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理清解题思路,与其他同学共享)

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

1、(4+2)×25=4×25+2×25

2、第二个算式比第一个算式简便。

3、师适时引导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

师: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分配律师板书)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生:翻开课本齐读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师:课本上用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没有写完整,你能补充完整吗?(师巡视指导)

师板书:(a+b)×c=a×c+b×c

D、你能例举出类似的例子来吗?

生:在练习本上写,然后师指名说一说。

(由于前面学习交换律、结合律的时候都有这些环节,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很熟悉,放手让学生做。)

E、师在黑板上板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用字母表示)让学生对比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对比它们的异同,让学生说一说。

(在这一章内容里学习了好几个运算定律,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所以要让学生区别它们。)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第36页“做一做”。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师: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计算:101×13 40×65

指名两生上黑板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甲:101×13生乙:40×65

=(100+1)×13 =40×(60+5)

=100×13+1×13 =40×60+40×5

=1300+13 =2400+200

=1313 =2600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可能当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巡视指导。)

师:表扬鼓励学生。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新的运算定律?你会将它叙述一遍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六、说板书:乘法分配律

(a+b)×c=a×c+b×c北师大版4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往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回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在: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回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熟悉。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熟悉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进步数学的应用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题目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题目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

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主体图:春季里,同学们开展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需要解决的题目是: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列出算式,接着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即25×(4+2)=25×4+25×2。我将其首先呈现给学生,目的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题目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接着设计“悬念”,抛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看。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寻找验证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激发学生希看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欢快,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目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发现!这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其激励作用无疑是无比巨大的,而“爱思、多思、会思”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深进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7)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说明

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分配律。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简便运算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知识,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联想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两数之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第三个数再想减的知识,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如果用乘法分配律的延伸知识可以使计算简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才好解决,于是就把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作为第三个层次的教学了,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这节课,实际上下来的效果不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

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回答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

二:自主探索,交流合作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计算的结果也相同,能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

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三:实践运用,初步理解。

1、想想做做1

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二小题教师板书,并启发学生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角度说一说对这个算式的 理解。并在板书上用箭头标明左边12出现了2次,右边在括号外面的数字就是

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

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学生反馈,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较。学生动手实践

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 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 示。

学生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 式,课件出示并板书。

再问: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 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

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 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

想想做做题5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 算式之间的联系。

问题二,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 的联系,加强学生对

乘法分配律延伸的理解与内化。

反思:

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理解算式,并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第三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分别相乘比较简便,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分别相乘,再求和,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另外两个乘数的和正好是整百、整十的数,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把相同的加数提出来,先求和,再相乘,算出结果。这两种情况分别在例题和“试一试”中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熟练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来得简便。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初步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体验简便算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交流为主,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铺垫引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27×6+27×4=27○(□+□)

25×(2+4)=□○□○□○□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

(a+b)×c=a×c+b×c

3.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王叔叔到商场去采购一批服装。

(1)出示例题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谈话:求买102件短袖衫.一共要多少钱,应该选择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32×102=XXXXXXXX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强烈的的求知欲望,这样的学习素材生动、真实、有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2)提问:你能先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吗?

预设:

(1)32接近30,102接近100,30×100=3000(元)

(2)把102件看作100件,32×100=3200(元),

师:3200比3000更接近准确的结果。。

实际付出的钱要比3200元(),多多少,你能口算出来吗?

(学生在估计时会很自然地把102件看作100件,根据32×100=3200,估计出实际结果一定大于3200。估计是过程自然提示学生注意到102是个接近100的数,从而为把102看作“100+2”进行口算,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作了必要的孕伏。)

提问:你能口算出买102件要付多少钱了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买100件用3200元,买2件用64元,一共用3264元。

(3)谈话:口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再用笔算来验证一下,各自列式计算,指定一人板演。

(4)谈话:口算和笔算相比,你觉得哪种算法更简便?

(学生用笔算和口算的方法计算结果是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和口算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也能让学生体会口算比竖式计算快捷方便。)

(指名口答)现在我们就把口算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边板书边谈话:我们把102分成两个数,于是写成32×(100+2)。你能把下面的算式填完整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你能接着算下去吗?

32×102

=32×(100+2)

=32×口+32×口

学生说算式,教师完成板书。

谈话: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的思考过程。回顾这个过程,谁来说一说,先怎么办?再怎么办?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5)填一填

15×2031001×84

=15×(200+)=(+)×84

=15×200+15×=×84+×84

(6)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48×20273×lOl302×15

指定三人板演,其他学生任意做1~3题,共同订正。

这些题目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

3.教学“试一试”。

独立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2+54×12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让学生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探索求两积之和的简便计算的方法,更全面地掌握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思路。在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5.小结:

什么样的式题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来得简便呢?

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分别相乘比较简便,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分别相乘,再求和,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另外两个乘数的和正好是整百、整十的数,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把相同的加数提出来,先求和,再相乘,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填空,再让学生交流各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口算第1题,学生说口算过程,教师演示:

32×3

=(30+2)×3

=30×3+2×3

提问:你能说一说这样做的依据吗?

同桌相互说一说另外两题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

(五)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9)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我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二、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36、38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教学本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项调研。发现学生能够初步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正确率为91.35%。但能对规律进行独立、完整归纳的只有20.1%。由此可见,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课前对学生进行调研。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设定为“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尝试”。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指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六、说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是运算中的一个特例,怎样将它与实际背景相联系,这实在有一点难度。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先让学生讨论和积问题的意思,明确后,我就布置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和积问题”,把课前研究题设计为:主标题是研究一个和积问题,要求学生具体地完成三个小问题:①你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写出一个和积问题);②你的解法是:(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列式计算,写出算式);③你的发现是:(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渠道的寻找答案、搜集材料)。

(一)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4)列成等式。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验证算式,感悟规律

二、组织堂上交流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运算顺序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10)

乘法分配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二、教法学法: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我们学校教舞蹈的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叶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65×5+45×5(65+45)×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1)提出类比问题:如果叶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2×6+65×6(32+65)×6

32×8+65×8(32+65)×8

32×6+45×6(32+45)×6

32×8+45×8(32+45)×8

(4)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

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修改算式,感悟规律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

(3+4)×63×6+4×6

3×17+3×53×(17+5)

20×(5+13)20×5+5×13

(13+7)×413×4+7

(13+7)×413×4+7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1)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2)揭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

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 9×18+9×282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巩固内化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__里填入合适的数

(1)、(15+23)×2=____×2+_____×2

(2)、(37+12)×16=37×____+12×____

(3)、___×___+___×___= ( 16+26)×8

(4)、(125+11)×8=____×____+____×_____

(5)、276×38+276×62=____×(___+___)

如果计算的话,(4)、(5)你会选择左边的算式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2、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2×15+4×15=(2+4)×15??????()

订正:

(2)5×(20+6)=5×20+6????????()

订正:

(3)8×23+8×27=8×23+27????????()

订正:

(4)9×(6×4)=9×6+9×4????????()

订正:

3、应用题

一块长方形的桌面,长68厘米,宽32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

*4、用简便方法计算(任选一题)

①(125+9)×8 ②128×31-28×31 ③43×5+46×5+11×5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四)总结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课堂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短袖衫裤子夹克衫乘法分配律:

32元45元65元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65×5+45×5=(65+45)×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325+225=110×5

=550(元)=550(元)

其他购买方案:

32×6+65×6=(32+65)×6

32×8+65×8=(32+65)×8

32×6+45×6=(32+45)×6

32×8+45×8=(32+45)×8

〔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正确率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教学中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解决“这只猴子20天要吃多少个栗子?”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故事情景,得到了(3+4)×20=3×20+4×20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

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3+4)×20=3×20+4×20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7个20,右边也表示7个20,所以(3+4)×20=3×20+4×20。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 ①竖式计

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11)

教学内容

P36页例3,做一做,练习六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8+2)×1258×125+2×125

2、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2)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

1、计算(4+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2表示什么?再乘25表示什么?

2、计算4×25+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25表示什么?2×25表示什么?把它们的积相加表示什么?

3、计算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4、这是乘法的什么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5、会用简便算法计算4×25+6×25吗?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7)=117×3+117×7

24×(5+12)=24×17

(4+5)×a=4×a+5×a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针对自学提纲5题请不同方法同学汇报。

3、结合“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四、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4+36)()

2、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⑴25×(200+4)⑵35×201

25×200+25×435×200+35

⑶265×105—265×5⑷25×11×4

265×(105—5)11×(25×4)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03×20xx×5524×205

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2+167×3+167×5=167×()

28×225—2×225—6×225=()225

39×8+6×39—39×4=()×()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5+24×25125×22—125×14

(25+20)×435×99+35

2、每个同学要用9本练习本,四(1)班有42人,四(2)班有38人,这两个班共需要多少本练习本?

3、计算。

89×10135×36+35×63+35

4、小马虎由于粗心大意把30×(□+3)错算成30×□+3,请你帮忙算一算,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12)

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20教时备课日期11月15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法口算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并能说明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口算乘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能对一些乘法算式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乘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复习乘法分配律

(1)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你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括号里写出算式。

(40+7)6=()

4(25+70)=()

363+243=()

572+528=()

2.揭示课题

上面四道题,哪边的计算适用于口算?

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用口算,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

1.乘法分配律在口算中的应用

(1)口算234

让学生说说口算的过程。指出:我们学过的乘法口算的方法,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2)口算:

323164482

指名学生讲是怎样算的?

2.学习例6

(1)出示计算第1题10332

(2)小组讨论:看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学生尝试着进行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4)请板演的同学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用简便方法计算:3042240116

2.学习例6第2题4612+1254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看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学生尝试着进行计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3)请板演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的方法。

(4)用简便方法计算:387+627

5629+5631

3.学习试一试

(1)出示359+35

(2)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请同学讲讲计算方法。

(3)口算:

489+482619+26

3749+375399+53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什

么情况下我们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练习十八第5题第二、三行

课后感受

好多同学会把分配律运用错误,有下面的错误:

乘法运算律教案必备十篇


工作总结之家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和“乘法运算律教案”相关的内容。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是课堂教学的保障之一。想了解更多请查看我们的网站!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1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提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我们学校的读书月活动即将结束,为了鼓励在这次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同学老师现在正想为他们准备一些礼物。你们认为准备什么礼物好呀!

生:书、铅笔师:你们的提议真好,其实老师已经准备好了,请同学们们看【出示P30的插图】

师:现在呀老师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我该花多少钱呀?

把你的算出来的结果和方法记录下来并和同桌说说。

【集体交流,学生叙述各自的方法,教师相应把学生的运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并根据实际情况说明学生的做法,做适当点评】

师:那么同学们用分步做的方法很好,不过我们能不能列出一个算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总结方法

1、让学生观察刚才的两个算式并说说各表示什么数量关系;

2、那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生讨论交流后总结最佳式子:53+20】

4、那么让学生说为什么要列成:53+20?

我们在算的时候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样算?

【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过程,明确这样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再算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书写格式的指导。】

5、出示P30的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混合运算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

然后交流并讨论运算的顺序,为什么要这样运算?

6、总结比较两个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的规律。三、巩固提高

1、出示P31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打开书本仔细观察P59第2题找出其中的错误,再进行订正。

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每题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3、出示P31的第3题先让学生分组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进行计算,最后集体交流。

4、出示P31的第3题先帮助学生弄清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分别解决三个问题。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

P31第4题

课后感受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利用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教学效果很好。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

教学目的:会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应用于小数的计算,并会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5?4

1.25?0.8

32?25?4

0.5?200

0.5?1.01

125?18?8

问:连乘的式题你是怎么算的?

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主要从运算定律的内容、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举例说明应用运算定律怎样使计算简便来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b?a(a?b)?c=a?(b?c)(a+b)?c=a?c+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6?4

47?8?125

48?99

54?61+61?46

3.分组计算下面各题。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左边和右边对应算式结果相同吗?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4.小结: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小数乘法也可以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二、新授。

学生尝试计算。

0.25?4.78?4

=0.25?4?4.78

=1?4.78

=4.78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1

=130+0.65

=130.65

学生板演后,要讲出简算依据。

小结:运用定律计算,如果能设法使一个因数转化为整百数或者两个因数相乘的积为整百数就能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0.125?4?8

3.2?1.25

0.5?0.46+0.5?0.54

2.5?99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三第3、4、5题。

课后小结: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3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2532448+648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

=0.2544.78乘法交换律

=14.78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1.5102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课后记: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4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户)=1152(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16(52)=35254=

35(254)=121258=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复习、梳理第二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梳理单元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回忆、梳理的方法,小组交流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

练习题、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复习了加法的运算律,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一下乘法的运算律。

二、回顾乘法运算律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乘法有哪些运算律?

小组交流,并写出乘法的运算律。(并说说其内涵)

小结(课件出示):乘法的结合律:(a脳b)脳c=a脳(b脳c)

乘法的交换律:a脳b=b脳a乘法的分配律:(a+b)脳c=a脳c+b脳ca梅b梅c=a梅(b脳c)

三、知识的应用。

课件出示:

火眼金睛辨对错。并指出错误之处,再改正。

1、13脳(4+8)=13脳4+13脳8()

2、(a+b)路c=a+(b路c)()

3、12脳4脳4脳13=4脳(12+13)()

4、78脳101=78脳100+78()

5、120梅5梅4=120梅(5脳4)()

6、59脳80=59脳8脳10()

四、学生做强化练习。练习纸,实物投影展示。

125脳7脳823脳25脳432脳25380梅5梅2420梅(5脳7)270梅4512脳105135脳6+65脳685脳199+8599脳15164脳9-64脳980-8脳25125脳48+125脳53-125201脳46-46

五、课堂总结。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巩固通过观察数的特征,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技能, 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

2、 能迅速地根据题目的具体数据特征和符号特征,准确地、灵活合理地进行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

3、 通过计算、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谁是我的好朋友?

老师说出一个数,你说出另一个数,我俩说出的数的积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 积各是多少。抢答:25、125、 99=?0.98=?10.2=?

(意图:通过游戏提高对乘法简算特殊积的关注,为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练习作好准备。) 刚才同学们说的数都有意图与我的数凑整,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练习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出示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一、 提供数据 编题复习

1、 出示一组特殊数据,选择其中的一些数进行自由编题,要求:根据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定律编出不同类型的题,越多越好。

课件出示:2.5、12.5、0.4、19.9、80、6.7、1.02、3.3

生自由编题,师巡视找出不同类型的简便运算题并做一定指导。

2、 反馈所编算式(板书),提问:你是依据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编题的?

2.5×80×0.4

2.5×12.5×80

12.5×6.7+12.5×3.3

2.5×4.4

12.5×1.02

80×19.9

随机复习三种运算定律及公式(板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依据: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还有不同情况的简便运算吗?一一反馈板书

刚才我发现还有很多同学编的题目很好,请你与同桌进行交流分享。

3、 解题后小结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解题方法:

(1)、审题:看清题目有什么特征,是否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2)、转化:合理地把一个因数分成两个数的.积、和或差;

(3)、运算:正确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4)、检查:解题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

观察数字特征和式题结构特征,以正确判断是否能运用运算定律。通过计算,回顾了小数简便运算都是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凑整,通过口算使计算简便。

二、 魔术变身 加深理解

1、 在学生所编原始简便运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改编,老师改编、指生改编,指生反馈。 随机讲解达成目标。(板书)

2.5×80×0.4

2.5×12.5×80 2.5×12.5×0.32

12.5×6.7+12.5×3.3 12.5×13-12.5×5 12.5×11-12.5

1.25×67+12.5×3.3

2.5×4.4 2.5×4×1.1 2.5×(4+0.4)

12.5×1.02 12.5×5.6 12.5×20.1

80×19.9

2、解题过程中随机小结:

(1) 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2)在不同的情况下“拆”的方法也会不同,但无论怎么拆都不能改变式子的大小。不同的拆法可能会用不同的定律进行计算,往往解决一道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观察中思考,选用优化的解题策略不但正确率高,而且能为我们节约许多时间。

(3) 利用积因变化规律进行变形,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方法始终一样是利用简便运算的定律。

三、 灵活运用 提高能力

1、 我来当当小医生(典型错误情况)学生现场做题中来

2、 灵活运用大比拼(练习纸)

(一) 第一回合。(只需写出关键步骤)

(1)3.5×13×2 (2)125×8.8

(3)2.8×3.7+ 2.8×6.3 (4)(2.5-0.25)×4

(5)7.3×0.99 (6) 4.5×10.2

(7)7.8×99+7.8 (8)2.5-2.5×0.6

(9)6.8×0.41+0.59×3.4×2 (10) 0.25×1.25×32

(意图:综合练习,检测学生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熟练性和灵活性。)

(二) 第二回合。(提高题)

(1)3.6×4.7+36×0.53 (2)2.4×1.8-4.8×0.4 (3)0. 9999×1.3—0.1111×1.7

3、解决问题

甲乙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开来,甲车每小时行45.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8千米,3小时后两车还相距5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和自己比你哪方面有了提高?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类推迁移能力。

3.通过猜测、验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科学精神。

重点:

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小数乘法。

难点:

探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0301.20.20.54300-1005

90103254-7043205110.6

2310125194408+501926+1974

订正:学生口算有困难时,可以让优等生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2.先说一说每个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200

二、新课

1.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把上面复习题2稍作变动(加上小数点),让学生说一说改动后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变成:1.20.560300.7+8.52.54-3.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板书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

(2)出示例6:

由学生独立解答。

订正并提问:

(1)第一步先求什么?

(2)还可以怎样列式?

练习:完成第9页做一做

720.81+10.47.062.4-5.7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引导性谈话:整数运算与小数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和连乘、乘加、乘减完全相同,整数乘法中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适用吗?

(1)请同学猜想一下。

(2)启发提问:能否在小数乘法中适用,不能光凭猜测(这是不科学的),还需要验证,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些运算定律和小数乘法中也同样适用呢?(举例子来说明)

(3)组织学生具体验证(行间巡视、指导)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有分工,有合作。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验证结果。

(5)通过0.71.21.20.7,(0.80.5)0.40.8(0.50.4),(2.4+3.6)0.52.40.5+3.60.5,进一步验证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6)练习:

填空:

4.21.69=□□2.50.770.4=(□□)□

6.13.6+3.93.6=(□□)□

(三)质疑:

1.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整数一样,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也同样适用)

2.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想向大家说吗?

(整数和小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后在小数乘法中遇到能简算的,就可以应用运算定律简算了......)

3.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11页《练习三》第2题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50.41.95-1.93.760.25+25.8

=50.40.05=0.9776+25.8

=25.2=26.7776

用手势判断,并说明错在何处。

2.计算下面各题

19.46.12.35.670.21-0.62

3.254.76-7.87.20.1828.5

18.10.92+3.930.0430.24+0.875

可分组完成,便于因材施教。(采取比赛方式)

3.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各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以收入多少元?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三、说学情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卡片纸

2、教学流程

1、巧设疑问,自主整理

整理运算定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很多,需要对它进行整理。那怎样进行整理呢?学生思考后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结果,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整理:①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所有运算定律吗?②你能把它进行分类整理吗?③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④你能将整理结果制成学习卡片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将整理结果制成一张张学习卡片。通过比较、欣赏、评价这些学习卡,学生可以得出按运算方式将运算定律分成两类或按运算定律的意义将其分成三类,并总结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最好的整理方法,既简洁又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样一个自主活动的过程,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分类整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知识整理中还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2、层层深入,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老师,这道题目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这说明学生的简算意识还很差。那么,在复习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基本练习:

教师给出三个数8、40、125,让学生根据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分别编三道式题,在四人小组内说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把出题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设计一道可以简便计算的题。

乘法交换律编题为8×40×125=8×125×40

乘法结合律编题为40×125×8=40×(125×8)

乘法分配律编题为(8+40)×125=8×125+40×125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

2)引申练习:

将40和8合在一起,怎样计算简便?

用乘法分配律:48× 125=(40+8)×125 =40×125+8×125=5000+1000

=6000

用乘法结合律:48× 125=6×8×125=6×(8×125)=6× 1000 =6000

题目相同,结果相同,但应用的运算定律不相同,因此审题很重要,所选方法一定要合理简便。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44×25 808×125

你们能再出一题用两种方法做的题目吗?

3)拓展练习:

课上到这时,同学们兴致很高,教师又灵活出了一些含有“一组半”、“两组半”的适合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供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留给学生创新机会,题目如下:

①27×99+27

②45×55+45×47-45×2

③125×(8+40)×25

3、总结提升,拓展应用。

复习课上题目的具体设计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我力求少而精,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题,学生只有边做边审题,运用整体思维观察算式,寻找特点,并综合各法,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又合理,进而形成娴熟的运算技能。

1)小明做数学题时很粗心,把25×(+4)错算成了25× +4请你帮忙算一算,与正确的结果相差多少?

2)判断题:

(a)(32-17)×35=32×35-32×17()

(b)58×91+91×25=58+25×91()

(c)8×(125×9)=8×125×8×9()

(d)125×(8+4)×25=125×8+25×4()

3)简便计算:

999×27+333×19

38×48+96

1999+999×999

先读一读、议一议、做一做。

第一个练习。难度不大,只要他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就能直接做,第二个练习,是学生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判断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算定律运用的正确性,第三个练习,需要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先要利用积不变来转换成有相同因数的算式,再利用分配律简便计算。

4、总结: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9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乘法运算》

幼儿园数学教案:乘法运算

活动名称:学习乘法运算

目标:

1、使幼儿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课件、字条、题卡、插板、电脑、铅笔、纸张作业。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第二组

7+8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幼儿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2、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也叫做“同数组成”。(出示字条)

3、(出示题卡)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2个3是6,6里面有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3个5是15,15里面有()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幼儿说出4个4.4个4是(),16里面有()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幼儿说出5个2.5个2是(),10里面有()个2

二、基本部分: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引出乘法)

2.展示课件《乘法运算》

教师边展示边讲解边提问: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1)这个符号叫什么?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2×5表示5个2连加,因此算式是2×5=10,读作2乘以5等于10.乘法口诀念做:二五一十。

(2)图片中先出现了几只鞋子,又出现了几只一共有多少只鞋子?盘子有几个?里面分别有多少萝卜?用加法算式怎么列?乘法怎么列算式?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几个几连加?用乘法口诀怎么念?

3、教师启发提问,图中共有几行?每行是几个?(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的内容)根据课件图片插棋子列算式

4、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幼儿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5、教师出应用题幼儿插棋子列算式

教师提出要求:

(1)每行摆3个棋子,摆5行,这是几个几?(5个3)

(2)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3333=153×5=15表示5个3连加)

(3)大二班小朋友去栽树,一行栽4棵树,问5行一共栽几棵树?(4×5=20表示:5个4连加)

(4)图书馆书柜一层放6本书,问3层一共放多少本书?

(6×3=18表示:3个6连加)

(5)小朋友架椅子一组架4把,问4组一共架多少把椅子?

(4×4=16表示:4个4连加)

6、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快乐的游乐场》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都可以进行计算。幼儿看图在插板上列乘法算式。

三、结束部分:

幼儿人手一份纸张作业,进行巩固练习。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