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汇集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汇集。

阅读,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更好的自己,读过作者的作品后,我被其中的情节所打动了。 在阅读完成后,我们应该好好地反思和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根据您的指导为您搜集整理了一篇对应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你能够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资讯!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1

看完附录,像许多伟人一样,我深深地被叔本华所吸引。的确,正如尼采所说,叔本华是为自己写的。这些话既不矫揉造作,也不似是而非。他们非常坚定和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我们真正阅读名著时,我们会发现我的许多新结论可能是几个世纪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在这里,叔本华关于人类幸福的论述更为准确。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财富除了满足人们的真实和自然需求外,对我们真正的幸福几乎没有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四。关于改变,关于梦想,关于别人的观点,关于社会交往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情与他的精神价值大致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2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不能忍受孤独,不能从孤独中获得幸福的人,他的思想和智力都很差,是世界上最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免的粗俗的人,你一定会享受孤独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是领导人类的火炬和旗帜,他们永远会在大多数人面前前进!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二)

看完附录,像许多伟人一样,我深深地被叔本华所吸引。的确,正如尼采所说,叔本华是为自己写的。这些话既不矫揉造作,也不似是而非。他们非常坚定和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着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3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4

尚福尔本书中,所谓人生的智慧含义完全是形而下的方面;人生的智慧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书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

而这样的幸福生存,从客观上审视,或者更确切地说,通过冷静。仔细思考(因为它涉及主观判断)可以定义为肯定胜于不存在。既然幸福存在就是这样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说: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生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是否活着能够与如此定义的生存相吻合,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幸福论的这种肯定答案是基于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很多人对很多著作已经给予了批判,但是要完成这一类型的著作,就只能放弃更高的、属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而真正的哲学本来就是要引领人们进入这样的审视角度。因此,当书中的评论都是从普通和实际的角度出发,并保留与此观点相关的错误时,那么,这些评论确实受到了损害。

因此,它们的价值就只能是有条件的。事实上,eudamonologie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委婉语。另外,这些评论不完整、不彻底的原因之一是我讨论的话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我想全面地讨论这个话题,那么我只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卡丹奴斯的《论逆境》其目的与这本书相似,它可以作为这本书的补充。虽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中,掺进了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但那些只是老生常谈。当然,总的来说,各个年龄段的智者都说过同样的话,但很多人却在做相反的事。因此,伏尔泰说: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仍然是愚蠢的,就像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时发现的一样。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5

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大师级的话,**,并常常真诚地发出敬佩之情。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

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当人们离一个人很远时,他们就离另一个人很近;一个人感到疼痛的能力与他感到无聊的能力成反比。一个人与他人沟通的热情与其智力平庸和思想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

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不能忍受孤独,不能从孤独中获得幸福的人,他的思想和智力都很差,是世界上最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免的粗俗的人,你一定会享受孤独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是领导人类的火炬和旗帜,他们永远会在大多数人面前前进!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二)

看完附录,像许多伟人一样,我深深地被叔本华所吸引。的确,正如尼采所说,叔本华是为自己写的。这些话既不矫揉造作,也不似是而非。他们非常坚定和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着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在这里,叔本华关于人类幸福的论述更为准确。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财富除了满足人们的真实和自然需求外,对我们真正的幸福几乎没有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四。关于改变,关于梦想,关于别人的观点,关于社会交往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对梦、意识和性的分析都在叔本华的书中讨论过,就像对梦的描述一样,它们相当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情与他的精神价值大致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着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三)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力作,正是此书让其晚年得享盛名,让更多人了解其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都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在我看来,他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本书虽名为“智慧”,其实是叔本华的“幸福论”,也可算作他的自传。精妙深刻的语言加上优美的、格言式的翻译令我大呼过瘾,读书时手中的笔从未放下,基本上每一天都有勾画。

老大叔一开始就指出,决定老百姓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个方面:

人的自身 。即在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德、精神智力及其发展潜力。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 。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别人眼中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对于这三个因素的轻重排序,老叔的结论是: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他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如此美妙的开头激起了我读书的欲望。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在床上、厕所和火车上,这本书陪我踏上了一段快乐的旅程。

第二章老叔同志花大力气论述了“人的自身”,强调人应该注重内心修炼和个性培养,尤其要不懈提升、积累精神财富。书中的一句话特别合我胃口——“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

一个人的这种愉快气质能够取代一切别的内在素质,但任何别的其他好处都不可以替代它。我们应该把获得和促进快乐的心情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随后老叔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建议大家都“动起来”。

他本人常年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定居法兰克福后,无论刮风下雨,每晚都牵着他的狗儿出外散步。本章结尾部分有一个发人深省、振奋人心的结语:“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

”这其实是作者本人真实的内心独白,才华横溢的叔本华在29 岁即完成了开宗立派的巨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但直到60 多岁才为世人所称颂,如果没有那样强大的心理暗示,他怎能坚持那么久?这让我想起了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span>平凡的世界> 创作手记》中的一段话:“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

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应该感到你在创造,你在创造非凡,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感到骄傲,也就是说,它是伟大的。

这不是狂妄。只有在这种‘目中无人’的状态下,才可能解放自己的精神,释放自己的能量。应该敢于把触角延伸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敢于进入‘无人区’并树起自己的标志。

... 照亮你世界的光应该是你自己的。”沈君,让我们一同发掘并释放自己的突出才能吧!

第三章老叔介绍了“人所拥有的财产”。

第四章大篇幅论述了“人所展现的表象”,对我启发最大。老叔悲观地说:“几乎所有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

”扪心自问,我又何尝不是呢?所谓的“通过提升自身影响力、帮助别人以实现个人价值”,说到底也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吧?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导致人不能平静地生活、工作、学习,从而不能为自己而活!

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接受真实的自我,不畏人言,坦荡荡勇敢选择要走的路、要过的生活。到那时候,内心的幸福就如期而至了。有一句话与你共勉:

“具有价值的不是名声,而是藉以获得名声的东西——它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以此获得的名声只是一种偶然意外而已。……例如我们羡慕一个伟人,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被那些缺乏判断力、经常受到迷惑的大众视为伟人,而是因为这个人确实就是一个伟人。他最大的幸福不在于后人会认识他,而在于我们看到了那些发人深省、值得永远保存的思想。

他的幸福是被自己掌握的。”

第五章“建议和格言”是本书内容最多的部分。在这一章中,老伯伯展示了他悲观和现实的一面——理性的人不是在寻找幸福,而是没有痛苦。本章以小节的形式列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犯的毛病,如嫉妒、不能节制欲望、过度劳作等等。

老叔对每一个问题都做了精当的评论,但因为内容过分接近现实,读起来如同“卡耐基论人性弱点”那种教人为人处世的成功学着作,略觉反感。

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是本书的完美收官。老叔大声疾呼把握现在——“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不必太未雨绸缪、思考遥远的未来,也不宜总是如闺怨的少女般怀念再也回不去的过去。

“不管我们能够生活多长时间,我们都只享有那不可分的现时此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沈君,让我们都过好每一天,享受此时此刻此岸的生活,但也不能在温柔乡中迷失自我、忘记使命——“生来就注定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内心秘密地感受到了这一事实。他就会像建筑蜂巢的工蜂那样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临近结尾,我想缅怀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让我重新认识哲学的魅力,哲学是平易近人的、属于每个人的学问。正如他在教授第一堂哲学课时所说:“在康德以后,很快就冒出了尽是玩弄字词的诡辩者。

他们乱用莫测高深的字词,把他们时期的有思考能力的人弄得烦腻和厌倦,把这些人吓得从此远离哲学,不再信任这种学问。但现在,某一更具思想能力的人将会出现,使哲学重新恢复其荣誉。” 终其一生,叔本华都近乎顽固般坚持这一原则,从不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始终忠实于自己,为人类写作。

1860 年9 月20 日,72 岁的叔本华在书房与世长辞,孤独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密友格温纳献上了如下致辞:“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他怀着铁一样的信念。

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沈君:前路漫漫,风云变幻,仕途艰险,使命永驻。作为四年室友,我对你怀着深深的感谢,借此机会送上你毕业前给我的祝福:

人生的智慧在于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能幸福愉快地度过。愿君无论身处何环境,均能坚守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制止最原始的欲望!

愿幸福与君同行!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6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ss 萌兔悦读

《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唯意志论和现代悲观主义的奠基人。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雅致的风格和格言的风格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这也是叔本华晚年的名著。

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那么何为幸福呢?

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幸福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欲望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外在事物只能对幸福起到间接的作用。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

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

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

因此,人的内在拥有是人类幸福的关键。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一点?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自然和紧急需要、自然和非紧急需要、非自然和非紧急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

然而,让人不快乐的可能是他们背后的需求。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

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

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为名利而战。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

声誉是根据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来的,而不是超出这个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成名,但只有少数人能。

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

作品的形成不取决于机会,而只取决于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照旧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

当然,书中也提到,在现实中,不能排除虚假和虚无缥缈的名誉。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孤独的时候,穷人会感受到所有的怜悯,而思想丰富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而且,一个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越高,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参于社会交往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类的接触,他们可以得到最强烈的刺激。

从这个意义上说,叔本华把平庸的一代比作**的号角乐器,把思想丰富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钢琴本身是个小乐队,比较适合独奏。

即使它真的需要和别人一起玩,它也经常作为补品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在这本书中,写下了一些普通人理解但又不易表达的人性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

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

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

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

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我眼中的苏七块

——读《俗世奇人》有感

陈冠逸这本书的作者冯骥才将“天津卫”这个水陆码头里,被忽略的奇人生动地写了出来,让我们也能知道这几位奇人异事,有刷墙技术高超的刷子李,有凭一颗虎牙就认出通缉犯的华大夫,还有“贱卖海张五”的泥人张……

书里第一位奇人是大夫——苏七块,为什么叫苏七块呢?因为只要到他那里去看病,就得先交七块银元。这是他定的规矩,要是不交,就不治。

乍一听,觉得这大夫怎么当的呀?治病救人才是最重要,怎么把钱摆在第一位呢?真是掉钱眼儿里去了!

可是,我眼中的苏七块是个医术高明的人,他手下动作干净利落,逢到有人伤筋动骨,他把手指一触,隔皮戳肉,立刻知道怎么回事,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包扎完毕。如果苏七块出现在现代,那方圆百里的人都驱车赶来,那真的每天顾客盈门,排长队了。

我眼中的苏七块,其实是个善良的人,他在遇到一个穷车夫时,暗中没有收他钱,还将药送给他,医者仁心,他不会见死不救。

我眼中的苏七块,还是个立规不改的人,遇到那位穷车夫时也没有改规,华大夫给车夫七块银元,这才看了病,因为人人都平等才公平。如果有人可以不用付钱看病,那大家都不给钱,到最后苏七块没钱买药,就治不了人们的病了。

因此,我认为苏七块是值得敬佩的奇人!

影响力读后感(一)

读了此书,对有些商业活动和社会现象作了一个分析,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成了影响力的受害者,当然也有些人是影响力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早就了解了影响力的魅力,并且运用了一种或者多种影响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什么是影响力?就是抓住人的心理特点说服别人,使人顺从,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本书列举了六种影响力:1、互惠;2、承诺和一致;3、社会认同;4、喜好;5、权威;6、短缺;其实我觉得生活中或者工作中还有另外的一些影响力被使用到,比如:同情。

书中用了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来分析这六种影响力,其实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频繁地接触到影响力。接下来说说各种影响力的特点:

1、互惠:互惠原理指的是,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会想以同样的方式去回报对方,而不会无动于衷,更不能以怨报德。如果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对方,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负债感,或者就会得出一个结论:

对方真是个好人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债感或结论会越来越深刻。那么,一旦某天,对方需要你回报的时候,即使远远超越了当初他给你的恩惠,你也同样乐意付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了。

2、承诺和一致:陈安之的成功秘诀中有一条:在公众面前许下承诺。

承诺是指导一个人行为的航标。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自己承诺,他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通常这种情况下,会跟自己找一个平衡点。

3、社会认同:如果一个交警闯红灯,估计后面所有过马路的人都会跟着闯红灯,但是如果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气息的小青年闯红灯,会有几个人跟他一起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力。

被社会所认同的,就意味着是正确的。

4、喜好:人往往会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

5、权威:因为专业,所以权威。因为不专业,所以要相信权威。

6、短缺:商场打折**的时候,某种商品每人限购四套和每人限购两套,哪一种更让有购买欲?事实证明,一个人害怕失去某种东西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心理更加强烈。

7、同情:看看街边的职业乞丐,是否正是利用了这种影响力呢?

关于影响力的案例,第一个反应在我脑海里的是:传销。我猜传销组织的头目绝对是一个非常善于利用心理学知识的人。

传销组织者至少会运用到四种以上的影响力:互惠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以及承诺和一致原理。

第一步:利用喜好原理。通过熟人(往往是最好的朋友最值得依赖的朋友)把被害者骗进传销组织。

第二步:利用互惠原理,熟人及他的”同事”会对被害者特别好,这时即便受害者知道自己被骗了,很生气,他们也能让你的火发不出来。

第三步就是利用社会认同原理,此时熟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地介绍组织里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如教授,传统行业中的富翁等等为社会认同的成功者)给被害者认识。这时,受害者的心理是:他们比我成功,他们都来做传销,那么说明这个行业可能是正确的;

第四步就是利用承诺和一致的原理,此时受害者会有一种心理压力:我当初出来的时候告诉了家人朋友自己是出来挣大钱的,是最好信赖的人介绍的,如果此时回去,一定会被大家看到自己的失败,一定会很没面子,何况此时根本走不了,与此同时,其他成员会跟他介绍自己当初是被哪个最值得信赖的人”骗”来的,这时候受害者会从这些成员的相同经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于是既来之则安之,一步一步地听从传销组织者的摆步。

通过对影响力的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某些行为,减少被骗的机会,同时对于销售员来讲,这也是一本销售心理学的教材,若能深刻地学***以利用,将其发挥到极致,必能对赢得订单有很大的帮助。

影响力读后感(二)

《影响力》被某位我不曾听说过的著名营销专家推荐为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人必读的五本书之首,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算计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或者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操作而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一直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7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好书。这是小编精心安排的人生智慧。希望你喜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

现在欣赏大师级的话,**,并常常真诚地发出敬佩之情。

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

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

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

当人们离一个人很远时,他们就离另一个人很近;一个人感到疼痛的能力与他感到无聊的能力成反比。

一个人与他人沟通的热情与其智力平庸和思想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

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

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

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

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

一个不能忍受孤独,不能从孤独中获得幸福的人,他的思想和智力都很差,是世界上最庸俗的人的一部分。

想想你可以避免的粗俗的人,你一定会享受孤独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

因为天才是领导人类的火炬和旗帜,他们永远会在大多数人面前前进!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

现在欣赏大师级的话,**,并常常真诚地发出敬佩之情。

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

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

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

当人们离一个人很远时,他们就离另一个人很近;一个人感到疼痛的能力与他感到无聊的能力成反比。

一个人与他人沟通的热情与其智力平庸和思想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8

关于理解这本书,我还是看到了朋友的推荐。在我拿到它之后,我睡了几天直到我开始读它。我无法释怀,深深地被吸引了。完了之后开始着手写读后感,正如徐老师所说,如果读书只是简单的读完而已,不加以思考并实践的话,相当于没读。但是第一次,我不知道该怎么写。 我只是简单地写了。 我希望能提供更多建议。

这本书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幸福度过一生,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人是什么, 即广义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 ;第二是人们拥有的东西,即财产和各种财产;三是在评价别人处于什么地位。

人是什么?生活中的每一刻,或多或少,都在不断地被我们的个性所控制。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金钱总有散尽之时,唯有性格始终不渝。

”发现我们内在的美好素质,如高贵的品性、杰出的智力、良好的气质、乐观开朗的精神以及健康的体魄,身心健康,就是幸福的首要关键。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和保持这些素质,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获取外部财富和荣誉上。人拥有什么?

衡量一个人的幸福若只是看他拥有了什么,而不结合他想要得到什么一起做参考,这就好比计算一个只有分子却没有分母的分式,是无效的。一个人若是从未想过要得到某样东西,那也就不会感到失去,有没有这样东西,他都一样高兴;只有当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时,你才会感到更痛苦。每个人都期望更多,但这种模式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收入。

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若不能在自身内在本质和外在财富资源中找到幸福,而硬要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寻求满足,那真的是太不幸了。我们生存的整个基础,我们生活中幸福的基础,首先是我们的身体健康,其次是我们保持独立和自由生活的能力。

“一个人首先是并确实是寄居于他自身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

“财富犹如海水,喝的越多越口渴。”

“当一个人不需要害怕对方,或认为自己说的话不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时,他会如何贬低别人。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别人的意见其实与我们无关,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