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课件实用十五篇

分子和原子课件实用十五篇。

与“分子和原子课件”相关的议题是本文的核心。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对学生反应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希望这些观点能够为你的商业决策提供不同的角度!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 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学生对奇妙的化学世界更加的感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

分子的性质

【难点】

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我会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接下来进入我这节课的第三环节。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3)

【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

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

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4.得出结论:                                                               。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迁移运用一]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

猜想:                                                                 。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

结论:                                                。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

原子的定义:                                                                        。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

2.                                                 。

3.                                                 。

……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4)

《分子和原子》教案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三、教学程序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板书]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

 

 

 

[思考问题2]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思考问题3]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分析推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思考问题4]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演示]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演示]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结论]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思考问题5]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动画模拟: 水 水蒸气           水       氢气+氧气[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2.原子[动画模拟]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板书]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运动→溶解扩散,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归纳小结]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迁移运用四]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课外延伸]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四、教学反思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1.两个体现:(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1.板书设计2.《分子和原子》学案附1:板书设计

 

 

 

 

 

 

 

 

 

 

 

 

 

 

 

 

 

 

 

附2:《分子和原子》学 案【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 烧杯B现象  解释  4.得出结论: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迁移运用一]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猜想: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发现:                                                。结论: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原子的定义: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2.                                                 。3.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   子 原   子定   义  基本性质  区   别  联   系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5)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 烧杯(250毫升)、水、品红。

2 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1、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入手了解分子的运动及客观存在。

b、引导学生观察图3-6、3-7,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⑵把握这一概念时应注意: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 是保持着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 “最小不4 是绝对意义的最小,而5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6 在物理变化中,7 分子不8 变,9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10 分子的特征:不11 断运动,12 有间隙,13 有大小、形状和质量。

2、引导学生观察图3-12(有什么发现?)结合图3-13引出原子的概念。

概念:

特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原子间有间隙。

⑴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⑵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 ⑶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同 ⑷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掌握分子的特征。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习讨论、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

二、教学重点

分子的特征;

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魔术实验(白纸现红字,又消失)

【讲述】物质是由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展示】先进科学仪器下的分子、原子图片。

【讲述】举例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重点学习分子。

【情景】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假如十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需要数多长时间呢?大胆猜想。出示答案:31773年!

【结论】分子特征之一:分子很小。

【情景】中午回家刚一进家门就闻到妈妈炒菜的香味,说明构成油的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结论】分子特征之二:分子在不断运动。

【讨论】让学生再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生实验】取少量酚酞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揭秘魔术】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一步步揭秘魔术。展示相关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探究】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

【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思考】为什么湿衣服在有阳光的地方比在背阴的地方干的快呢?

【情景】小故事:杯子满了吗?

【演示实验】水和酒精的混合。

【结论】分子特征之三:分子之间有间隔。

【实验探究】用两支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手指堵住小孔,慢慢推动活塞,观察体积变化。

【结论】气体比液体容易压缩。

一般情况下,分子之间间隔大小关系:气态>液态>固态。

【情景】乒乓球变瘪怎么办?

【思考】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用分子的观点如何解释。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

1.用分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深色衣服与浅色衣服应分开洗,以免染色。

(2)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酒精柱会上升。

2.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 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固体难以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D.充足气的自行车内胎在烈日下爆裂,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课后思考】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分子的特征,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呢?请同学们认真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物质

分子

很小 运动 间隔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并向空中喷洒香水,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

然后教师做品红扩散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品红为什么会消失,而整杯水变红色?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提出研究

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探究物质的粒子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提出问题:通过观看以上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推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多媒体展示几种物质的分子。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实验探究:

微粒的性质特征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这些微小的粒子,都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教师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推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当我们看到品红消失、闻到香水的香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教师接着问:如果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实验探究A: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示:浓氨水与酚酞不直接接触,但应同处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大胆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组织各小组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并展示成功的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B(演示):

仪器、药品: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要求:观察、比较加热前后,哪一种情况能更明显地闻到醋酸的气味?

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推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及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

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道缝隙(多媒体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吗?这些缝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C(演示):将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观察到液体总体积不足10mL。

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及模拟的微观解释。

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D。

实验探究D:

仪器、药品:两个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装水,另一个吹入气体,并使其大小相同。

实验要求:用手挤捏气球,比较两个气球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组织小组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时时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气球是学生常玩的玩具,以此做为实验探究的用品,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

活动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设疑: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不断减少,那么在这两个过程中水分子会有何不同变化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推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现,这不仅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于进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练习题,允许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抽查提问。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老师在喷香水,同学们可以闻到香味;

⑵湿衣服在阳光正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⑶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吗?

⑴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才能构成物质;

⑵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⑶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3、在一只盛有一定体积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块糖块时,发现水面上升,当糖消失时,液面又有所下降,为什么?

及时进行反馈练习,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2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第3题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的检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在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相信每个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多媒体打出两个讨论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异同点?

接着,再用一个趣味抢答结束本课。

3、比一比,看谁答得多:

在化学变化中①一定不变的有:

②可能有变的有:

③一定有变的有:

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实践应用,巩固收获

布置适量作业: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学生为了完成小论文,必然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8)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9)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专家帮助指点一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 、本课题知识结构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式方法的指导。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由粒子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微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

6、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的境界。

8 、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10)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专家帮助指点一下。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 1 )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 2 )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 1 )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 2 )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 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 2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1、 教学导入: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 由粒子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微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 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 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

6、 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 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 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的境界。

8 、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1、 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11)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手段:多媒体教学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总结:略

作业:昌平练习册,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识:

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

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3、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略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昌平练习册

课后反思:

分子和原子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Gz85.com编辑推荐

分子原子课件经典


下面由编辑给您带来的“分子原子课件”,请点击查看了解我们的详细介绍。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要知道学生课堂反应也会在老师教案课件里体现出来。

分子原子课件 篇1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

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

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

[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实验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实验探究]

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展示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过程介绍,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培养爱国主义品质。

通过水分子的自述将分子的特性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对比、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脑筋急转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通过类比迁移理解现象本质。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此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增强用化学解释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化学的眼睛。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给学生一个思考想像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七、课件说明

课件中有很多视频及动画很好的帮助我把握了教学的关键,是用任何生动语言无法替代的,在这节课中使用课件是初中化学中最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八、设计反思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地提高,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分子原子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 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分子原子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并向空中喷洒香水,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

然后教师做品红扩散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品红为什么会消失,而整杯水变红色?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提出研究

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探究物质的粒子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提出问题:通过观看以上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推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多媒体展示几种物质的分子。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实验探究:

微粒的性质特征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这些微小的粒子,都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教师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推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当我们看到品红消失、闻到香水的香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教师接着问:如果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实验探究A: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示:浓氨水与酚酞不直接接触,但应同处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大胆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组织各小组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并展示成功的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B(演示):

仪器、药品: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要求:观察、比较加热前后,哪一种情况能更明显地闻到醋酸的气味?

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推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及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

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道缝隙(多媒体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吗?这些缝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C(演示):将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观察到液体总体积不足10mL。

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及模拟的微观解释。

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D。

实验探究D:

仪器、药品:两个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装水,另一个吹入气体,并使其大小相同。

实验要求:用手挤捏气球,比较两个气球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组织小组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时时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气球是学生常玩的玩具,以此做为实验探究的用品,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

活动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设疑: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不断减少,那么在这两个过程中水分子会有何不同变化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推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现,这不仅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于进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练习题,允许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抽查提问。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老师在喷香水,同学们可以闻到香味;

⑵湿衣服在阳光正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⑶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吗?

⑴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才能构成物质;

⑵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⑶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3、在一只盛有一定体积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块糖块时,发现水面上升,当糖消失时,液面又有所下降,为什么?

及时进行反馈练习,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2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第3题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的检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在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相信每个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多媒体打出两个讨论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异同点?

接着,再用一个趣味抢答结束本课。

3、比一比,看谁答得多:

在化学变化中①一定不变的有:

②可能有变的有:

③一定有变的有:

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实践应用,巩固收获

布置适量作业: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学生为了完成小论文,必然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

分子原子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课件 篇5

【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

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

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4.得出结论:                                                               。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迁移运用一]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

猜想:                                                                 。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

结论:                                                。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

原子的定义:                                                                        。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

2.                                                 。

3.                                                 。

……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子原子课件 篇6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手段:多媒体教学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总结:略

作业:昌平练习册,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识:

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

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3、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略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昌平练习册

课后反思:

分子原子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子原子课件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分子原子课件 篇9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 烧杯(250毫升)、水、品红。

2 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1、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入手了解分子的运动及客观存在。

b、引导学生观察图3-6、3-7,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⑵把握这一概念时应注意: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 是保持着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 “最小不4 是绝对意义的最小,而5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6 在物理变化中,7 分子不8 变,9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10 分子的特征:不11 断运动,12 有间隙,13 有大小、形状和质量。

2、引导学生观察图3-12(有什么发现?)结合图3-13引出原子的概念。

概念:

特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原子间有间隙。

⑴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⑵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 ⑶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同 ⑷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分子原子课件 篇10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分子原子课件 篇11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思考问题2]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思考问题3]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分析推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思考问题4]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演示]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演示]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

[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

[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结论]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思考问题5]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动画模拟]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

[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

[板书]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

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归纳小结]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

[激疑思辨]

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2:

分子原子课件锦集七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分子原子课件锦集七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分子原子课件 篇1

【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

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

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4.得出结论:                                                               。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迁移运用一]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

猜想:                                                                 。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

结论:                                                。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

原子的定义:                                                                        。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

2.                                                 。

3.                                                 。

……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子原子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掌握分子的特征。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习讨论、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

二、教学重点

分子的特征;

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魔术实验(白纸现红字,又消失)

【讲述】物质是由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展示】先进科学仪器下的分子、原子图片。

【讲述】举例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重点学习分子。

【情景】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假如十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需要数多长时间呢?大胆猜想。出示答案:31773年!

【结论】分子特征之一:分子很小。

【情景】中午回家刚一进家门就闻到妈妈炒菜的香味,说明构成油的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结论】分子特征之二:分子在不断运动。

【讨论】让学生再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生实验】取少量酚酞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揭秘魔术】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一步步揭秘魔术。展示相关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探究】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

【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思考】为什么湿衣服在有阳光的地方比在背阴的地方干的快呢?

【情景】小故事:杯子满了吗?

【演示实验】水和酒精的混合。

【结论】分子特征之三:分子之间有间隔。

【实验探究】用两支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手指堵住小孔,慢慢推动活塞,观察体积变化。

【结论】气体比液体容易压缩。

一般情况下,分子之间间隔大小关系:气态>液态>固态。

【情景】乒乓球变瘪怎么办?

【思考】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用分子的观点如何解释。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

1.用分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深色衣服与浅色衣服应分开洗,以免染色。

(2)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酒精柱会上升。

2.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 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固体难以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D.充足气的自行车内胎在烈日下爆裂,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课后思考】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分子的特征,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呢?请同学们认真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物质

分子

很小 运动 间隔

分子原子课件 篇3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试管中溶液变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3、A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B烧杯中的氨分子进入到了A烧杯中。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对比实验的意义。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观察,发现实验结果“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竟然不是10050mL”。

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1、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学生整理,记录。

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条理。

【提出问题】请你试着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为什么物质可以由固态→液态→气态?

4、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为什么会上升?

思考,交流表达。

一是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子原子课件 篇4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

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

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

[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实验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实验探究]

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展示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过程介绍,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培养爱国主义品质。

通过水分子的自述将分子的特性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对比、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脑筋急转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通过类比迁移理解现象本质。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此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增强用化学解释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化学的眼睛。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给学生一个思考想像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七、课件说明

课件中有很多视频及动画很好的帮助我把握了教学的关键,是用任何生动语言无法替代的,在这节课中使用课件是初中化学中最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八、设计反思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地提高,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分子原子课件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专家帮助指点一下。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 1 )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 2 )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 1 )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 2 )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 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 2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1、 教学导入: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 由粒子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微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 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 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

6、 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 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 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的境界。

8 、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1、 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原子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课件 篇7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逐步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3、准备多媒体课件。

①为什么从讲台经过会闻到花露水的香味呢?(打开装有花露水瓶的瓶塞) ②为什么湿衣服在室外会慢慢变干?

从以上事实让我们感知到什么?(小组合作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8页内容,并思考

这些微小的粒子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真实的存在吗?

多媒体投影:科学事实图片(苯分子图像和硅原子摆成的“中国”二字),要求学生仔细察,并想一想从上述图片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抢答,应该含有分子性质的相关内容)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分子的基本性质。

多媒体投影: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 个水分子;(如果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大概要用3万年才能数完。)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小组合作,并指定学生回答)

多媒体投影:图片“墙内开花墙外香”引入分子扩散实验。 合作探究一:分子扩散实验。

教师做演示实验并投影,学生仔细观察并完成下列相关的问题: ①实验现象 ②猜想:是什么物质使A中的酚酞变红? ③分析:A烧杯和B烧杯周围各有什么物质? ④思考:B烧杯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①酒精与水混合实验,②学生操作,并描述现象。

小组合作,选派代表回答酒精与水混合实验得出什么结论?(伙伴评价) 多媒体投影:①温度越高,间隔 (热胀冷缩) ②压强增大,间隔

③思考:气体、固体、液体中,哪种状态分子间的间隔最大?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50+50=?

孔子课件(必备十五篇)


在新学期开始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案和课件的准备,每个教师都应计划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和课件的持续优化和升级是教育教学创新的持久追求。如果您对此话题有更深入的研究需求,推荐您阅读“孔子课件”。如果您需要再查阅此网页,请尽快加入收藏!

孔子课件 篇1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二、感悟老子的为人。

2、全班交流: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3、自由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迎候”和“等候”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拜访”和“拜见”呢?

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孔子课件 篇2

微课作品介绍本课的重点就是孔子“论水”这一部分,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这一段孔子最想表达的一句话就是“水是真君子!”,并且举了四点例子。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水的这四个真君子的品质,并且通过朗读去感受这些真君子的特质。同时,也让学生展开来,通过省略号,去理解更多水的优秀品质。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适用教师:

适用于小学语文高段教师,已经对孔子有了一定了解。

适用学生:

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六年级下学生,并且初步对孔子有了一些了解。同时了解中心句的表达方式。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

孔子论水,水的君子品格的深入理解,并且举一反三,写出更多关于水的真君子品格,并且内化。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的重点在于此部分。对于段落的构成方式,即中心句的表达来说,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基础,所以重点应该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孔子说的水的四个君子品格。教师要引领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理解这四点,为后面学生自己的表达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孔子论水的段落构成方式,即中心句的运用;

2.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和亲身经历,理解四个水的品格;

3.举一反三,写一些水还有哪些真君子的品格;

教学过程设计

1. 出示全文,细细品读

设计意图: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静心的朗读,才会深入理解文本。

2. 抛出问题,梳理文章

① 让学生找出段落的中心句。

② 围绕中心句,孔子表述了几点。

设计意图:目标先行,让学生对本微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有初步的预知,学习更有重点和方向。

3.逐条理解,层层推进

T: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章,细细的品一品孔子的每句话,去感受水的真君子品格。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自我构建的过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阅历和知识积累,真正的理解真君子的这些品格。并且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追求。

4. 举一反三,深入浅出

师: 同学们,我们再次回到孔子说的这段话,你仔细看一看,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既然省略了那么多水的真君子的品质,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按照孔子的写作方法,一起赞扬一下水好吗?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写的这一过程,让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展示出来,也最终完成学生对于真君子这一形象的构建过程,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意境。

学习指导

1.请在学习《孔子游春》第一课时之后观看本节微课;

2.观看微课的过程中,请配合手中的研习单一起学习;

3.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及时完成研习单中相应的任务,并且及时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自我评价以及同学评价相结合;

4.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表到班级群里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配套学习资料

1.苏教版12册语文课本;

2.与微课配套用研习单;

3.孔子的部分言论

制作技术介绍微课制作软件:BB_FlashBack_v2.8.2

微课制作过程:

设计微课——完成相关课件——策划微课脚本,优化教师语言——播放课件,录制屏幕——输出成视频

孔子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言?

3.揭示课题:孔子游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意味深长司空见惯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3)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②引导评价,适当范写。(突出字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笔顺)

③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论志向)

五.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第八自然段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分组听写词语

1)阳光普照桃红柳绿翩翩到来草色青青绿草如茵

2)波澜起伏不知疲倦奔流不息荡涤污垢善施教化

3)意味深长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2、利用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泗水河边的真美啊,令我们如痴如醉!可是,同学们知道吗?孔子的心情却很不平静。他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

二、解读“游春”,识君子

1、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潺潺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又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9自然段,找出孔子那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语言。

2、交流

出示“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水是真君子啊!”(指生读)

3、理解这句话

1)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水是真君子啊!)

2)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联系孔子的话想想填填。出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德行,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情义,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志向,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善施教化,因为

3)你能围绕其中的一点说说你的理解吗?

4)这段话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5)事实上,孔子的这番话是有感而发的。是眼前的水,调动起了他这么多的感概!找一找,孔子眼前的泗水是怎样的?试着揣摩孔子的内心,把孔子没有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

6)水,生活中随处可见。课文中用了那个成语?

7)让我们走近这位“真君子”,去感受它的伟大。(齐读这段话)

8)哪些人是君子?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吗?学生交流

4、其实,孔子就是一位真君子

交流对孔子的认识和理解

5、齐读第8自然段

三、领悟用心,指名志向

1、孔子意味深长地给弟子们谈水,弟子们领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9——19自然段,边读边想。

2、交流

1)子路是怎样回答老师的询问的呢?能把他的志向和水的品质联系说说吗?子路的话该怎么读呢?(子路:像水一样有情义,和顺温柔、和朋友有福同享。朗读时要表现子路是歌急性子)

2)颜回呢?(像水一样默默无闻,滋润万物,不为自己表功。朗读时要表现颜回的温文尔雅)

3、同学们,假如我们跨越千年,来到了泗水河边,来到了孔子的身边,成了孔子的一名弟子,你能谈谈自己的志向吗?

四、拓展阅读,亲近孔子

1、孔子是一位不凡的老师,他循循善诱,利用大自然的一切来教育学生。孔子一生中留下许多经典的名句,被他的学生收集在《论语》一书中。“练习7”中就有孔子的名言。

2、出示孔子论学习的名言,学生诵读、积累。

板书设计

23孔子游春

循循善诱有德行

充满智慧有情义真君子

有志向

善施教化

孔子课件 篇4

(综合性学习)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师:板书分类)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

⑴ 学生说一说。

⑵ 教师建议。

2、组成活动小组:

⑴ 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

⑵ 确定活动目标。

⑶ 拟定活动计划:

① 确定内容。

② 确定活动方式。

③ 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④ 设计出活动计划。

孔子课件 篇5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

2、课前作业检查:大家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如:孔子的生平、言论及治学思想等。现在来交流一下,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3、今天课文会讲他的什么事呢?

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质疑:谁?干什么?那么在拜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听录音读课文,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3)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在姓后面加子,表示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4)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其他学生养成仔细聆听的习惯。说得简单和详细都可以,关键在于语句通顺,口齿清晰)

3、以最后一段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齐读。

(2)师: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理解课文里的词语──渊博)

(3)师:他们的品行又怎样呢?生默读,边读边找相关句子。并提示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4、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a、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b、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重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并造句),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c、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d、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e、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f、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a、“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b、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交流,综合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在学生的交流中,在学生的评价中,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去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评价技能。】

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孔子的品行:谦虚好学,不畏艰辛,求知若渴;老子的品行:爱护晚辈诲人不倦。并相机指导朗读。)

(4)学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涯有什么启发呢?

三、教师总结

四、拓展活动

背诵孔子的著名言论,积累名言。

五、生字指导:(较难的字,教师书写演示)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更多资料。

孔子课件 篇6

孔子拜师

学习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了解他吗?介绍孔子。

二、整体感悟,理清顺序

1. 自由读课文。

2. 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检查预习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合作学习

1. 读课文。

2. 思考、交流:人们崇敬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 评价。

五、小组汇报

1. 指名小组汇报。

2. 相机指点,随课文理解词语。

3. 指名读书。

4. 归纳解词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六、谈谈读书后的感受

七、读课后选做题

1. 读。

2. 交流意思。

3. 说说你在课外收集的孔子名言。

4. 阅读资料袋,交流收集的知识。

八、综合性学习

1. 本课引起兴趣,布置活动内容。

2. 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讨论计划。

九、生字教学

1. 抽读词卡。

2. 扩词训练。

3. 指点书写。

4. 学生练习。

课后反思: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从中了解孔子作为一代名师为什么受人尊崇,让学生运用多种读法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含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课堂上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了很好的引领,学生自由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探究学习。

孔子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理解“学习是无止境的”。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古代的大思想家,他们是谁呢?(板书:孔子 老子)

2、千百年过去了,孔子和老子为什么能受到人们的敬重呢?这堂课,让我们继续在课文《孔子拜师》里,去揭开这个秘密。

二、整体研读

1、故事里,老子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给你什么印象呢?默读课文,划起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注明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三、重点研读

紧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一)谈孔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个句子:

⑴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⑵ 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理解: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个词,你怎么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曲阜与洛阳相距上千里啊,那时,没有汽车,没有飞机,孔子是靠着双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几个月到洛阳求学。想一想,这一路上,孔子会遇上些什么呢?

对啊,这一路走来,不简单啊,让我们再来读读句子,再来感受孔子求学路上的艰辛。

☆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理解孔子谦虚、好学)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呢?你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说话拓展)

(二)谈老子

☆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迎候换成等候,可以吗?为什么?)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有礼 诲人不倦)

(三)整体回顾课文,感悟孔子、老子的高贵品格

看板书总结: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老子谦和大度、诲人不倦,让一起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断,再次感受两位思想大师的高尚品格吧!(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

四、拓展阅读

1、过渡:正因为孔子老子的高尚品格,受到了人们的佩服与敬重。孔子门下有许多的弟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了《论语》。而老子撰写的《道德经》,这两本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后,大家可以去找来读读。

2、学习是无止境的。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为了学问,也有过许多动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同到文章中去读读这些故事吧!(阅读《参考读物》(下)阅读天地二)

五、小练笔

学习无止境,生活处处需要学习,读书、做人……你的身边,有没有一些刻苦求学的人和事呢?请你写下来。

孔子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体会“远近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没有止境、随时请教、毫无保留”等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态度的词语,礼貌用语及孔子不辞辛苦求学的语句;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尊敬师长。

3.学习根据文中的词句感悟人物品行的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孔子、老子有关资料;名言;孔子画像;纪念孔子的录像等。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

学生利用工具书认识生字,自由朗读课文。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3.了解课文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

二、研读感悟

围绕“孔子和老子哪些品行值得人们敬重”,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指导抓住“远近闻名”品读第一段,感悟孔子品行。

2.小组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品行”的方法研读孔子拜师的过程。

3.交流学习体会,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透过“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想象画面,体会孔子为了求学不辞辛苦的精神。

(2.)指导学生,朗读拜师过程中的对话,体会人物品行。

(3.)结合生活实际,相机补充孔子求学数据,理解“学无止境”。

(4.)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

4.自主学习孔子向老师求教的内容,感悟人物品行。

5.总结阅读方法。

三、阅读实践

1.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课外文章,感悟人物品行。

2.诵读《论语》中孔子的至理名言。

孔子拜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课件 篇9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今天课文会讲他的什么事呢?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谁?干什么?

3、选择学习:你们是想先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呢?还是想先学课文,从课文了解孔子的为人呢?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不要重复人家的发言。)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听录音读课文,听出哪些字词的读音跟你平时的朗读是不一样的,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2)(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结合了解古代人的“姓”、“名”、“字”。)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1、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初说印象,不必求全求对,引导学生找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来说明。)

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的句子。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的句子,关键词语用红色表示。

(1)“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从这句话中,你认识到孔子有什么样的品行?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引导学生感受“谦虚好学“的品质。

(2)“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你是从句子的哪些地方看出孔子的品格的?

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听音乐想象,孔子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样想的呢?(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他……也许他从硕果累累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寒风凛冽,……渴了,他……;饿了,他……;累了,他……;摔倒了,他……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再次带着敬仰的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3)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话。(结合插图进行教学)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5)“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感悟品行:虚心求教

4、小结学习方法和孔子的品行。

五、生字指导:(学生认为有困难的字,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分笔画书写演示)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孔子课件 篇10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大家都以灿烂的笑脸表示对他们最真诚的欢迎。这让我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知道《论语》这部书中记录了谁的言行吗?

(板书:孔子)

2、交流: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课外收集资料)

同学们能通过问父母、上网查找、看书等多种途径了解信息,可见大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资料袋中对孔子的介绍,你还能记住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板书:拜师)

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板书:向谁、为什么、去哪里、怎样)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文章中,相信你们只要用心读书,一定能把这些问题解决。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书时,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扫清文字障碍。

看黑板,刚才在同学们读书时老师发现有些词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我们一起把它读准了。

等候 止境 传授 佩服 纳闷 品行 曲阜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名字,是不是把你们搞糊涂了呢?

出示: 孔子 孔丘 仲尼

老子 老聃

这到底是几个人呢?

师: “子”是当时特别有学问的人才能用的尊称,可见孔子、老子是学问颇深的人。为什么孔子自称为孔丘,而老子却称他为仲尼呢?古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自己称自己时,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谦虚有礼。对别人就不能直接称呼名,而要用字,这也表示谦虚有礼。

3、再次读文,说说主要内容。

拦路虎被我们解决了,请你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方法:

a、指名试说。

b、出示:孔子(什么时候)(为什么)拜(谁)师。

也许拓展课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拜老子为师。

我们通过拓展课题的方法将文章主要内容说得完整而有条理,这个方法不错,以后我们可以尝试着使用。

三、交流已知道的问题。

有些问题比较浅显,你能马上回答出来吗?孔子向谁拜师?

(板书:老子)

你对老子有多少了解呢?原来老子是个这么了不起的人物,难怪孔子要向他拜师呢!

孔子去哪里拜师呢?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

孔子为什么要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这两个问题是这节课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下面,让我们走进文章的第一段,你知道孔子为什么为什么要拜师吗?

四、读中感悟,学习品行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你能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吗?

孔子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吗?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什么样才是远近闻名,那孔子只是一名老师凭着什么而远近闻名呢?

是啊,他学问渊博,人们都愿拜他为师,可是孔子却觉得自己不够渊博,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孔子谦虚好学)

(板书:谦虚好学)

(二)、学习第二段

1、正是因为孔子谦虚好学,所以他毅然选择了远离家乡去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呢?拜师的过程一帆风顺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

学生画:(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终于)

师:这些词语都写出孔子拜师一路艰辛。你们能想象一下孔子这一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师:假如你们现在就是孔子,会怎么做?

生:我会怀着永远不放弃的希望向前走着,去洛阳拜师。

师:又是风来又是雨,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早点见到老师,就能学到更多知识。

师:天黑了,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我得赶路。

师:困了,孔子你怎么不睡觉啊?

生:我打个盹就行了。

师:饿了,孔子你怎么不吃饭啊?

生:我会去树林里找野果子吃。

师:白天赶路晚上赶路,就是哪个词?

生:日夜兼程。

师:在露天吃饭在露天睡觉,就是哪个词?

生:风餐露宿。

老师此时也被孔子拜师的执着精神打动了,我想用动情的朗读,读出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你会看到怎样的孔子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师范读)

此时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会是什么样?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得非常好——风尘仆仆。你理解“风尘仆仆”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它的意思呢?

小结:不知不觉中我们就理解了“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和“风尘仆仆”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简单的词语可以通过字面理解,“风尘仆仆 “这个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通过合理的想象进行了理解。同学们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你们想读读这句话吗?

指导朗读:

(a)孔子在拜师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孔子拜师的艰辛。

(b)孔子战胜了种种困难,再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顽强意志。

(c)孔子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高兴心情。

2、(出示插图)好学的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你能看懂图中所画的内容吗?

生:孔子来到洛阳向老子行礼拜师。

师:拜是古代的一种礼节,不同的场合拜的方式也不同,在这样的场合,要把左手放在右手的外侧,身体前倾,头略低于手。

师:现在请你轻轻地起立,让我们走入文本,随着孔子去思、去想、去做。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呀,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赶来,此时此刻他看见洛阳城外,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迎候着他,这就是他尊敬的老师呀。让我们随着孔子深深地一拜。(引导学生做拜的动作)

师:在这一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孔子拜师的心意很真挚,他很想拜老子为师,他是个很懂礼貌的人,他很尊敬老子,并想跟他好好地学习。

师:孩子们,就将你们感受到的这些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之中吧!请你轻轻地坐下,同桌读读老子与孔子的这段对话,把当时两位圣人见面的情景再现。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直接读人物语言。

你是——(学生拖长音,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他(老子)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老子是问“你是——”

小结:会读书的同学,能读出标点符号所包含的意思。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疑问。

3、出示带有“迎候、等候”的对话。

你们发现这两个句子中的一组近义词了吗?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调换位置读一下,感觉合适吗?

小结:可见作者用词之准确,我们“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呀!

4、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师:可是老师不明白,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不就到头了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人吗?

小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的同学学习已经很好了仍然很勤奋,爸爸妈妈工作了还在学习,有的爷爷奶奶还在上老年大学呢!你能把这句话换个成语来说吗?

(板书: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向老聃学习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他提出来的。

五、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1、拜师成功后,老子是怎么教授?孔子怎么学?

生(朗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师:做到了虚心好学。

生: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师:当孔子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老子会厌烦吗?当孔子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子会怎样做?这种不知疲倦,有耐心地把知识传授给别人,叫“诲人不倦”。

(板书:诲人不倦)

2、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了孔子,认识了老子,现在我们要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零距离接触。请你选择一个方面,说一句或几句话。说话训练:

a、我想对孔子说:

b、我想对老子说:

c、我想对孔子和老子说:

师:对两位圣人的赞美,老师为他们送上一副对联——上联是“孔子拜师虚心好学”,下联是“老子授徒诲人不倦”,横批是——学无止境。

同学们,孔子的虚心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被世人称颂,正是他们做到了学无止境,才学识渊博,得到后人的敬仰。来,请大家拿起课本,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对两位圣人的敬佩。

六、推荐作业,课后延伸

同学们,正因为孔子老子的高尚品格,受到了人们的佩服与敬重。孔子门下有许多的弟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了《论语》。而老子撰写的《道德经》,这两本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一条大河源远流长,希望这堂课能够给你打开一扇窗。对圣人的了解不能随课文结束而停止,课后大家继续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文化精髓,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孔子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对简答的评价。

一、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古人,他是谁呢?你们看。书上的资料袋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1、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更深入地来了解他。

2、正音:“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要读第三声。跟老师读“孔子”。、3、全班齐读生字词。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归纳课文的叙述顺序:决定拜师xx不怕艰辛去拜师xx认真求学xx受到人们敬重

这样就把孔子拜师的经过说清楚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这样把事情的经过介绍清楚。

4、那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孔子:谦虚、好学、有礼。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孔子的这些品质,并在书上写一写你的感受?

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才要去拜师。

他是不是真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呢?谁来说说,你从哪里读懂的?

和“闻名”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呢?

小结:是啊,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去拜师,他多么好学啊!

(二)、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孔子拜师过程中非常不容易,你又是从哪里词语体会到的呢?

a、“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好像不远,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你们平时在操场上跑一圈两圈有什么感觉?孔子要走的路程相当于学校操场2500圈。

b、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呢?

c、填补文本空白:想一想,孔子走这么长的路,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如果你是孔子,你又是怎样的克服?

两个成语都可以让我们想到了丰富的画面,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积累的成语。 ⑦ “终于”说明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洛阳。

⑧想象情景:几个月后,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这时孔子会是什么样呢?用书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风尘仆仆)

⑨有感情朗读:孔子坚持不懈,终于走到了洛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孔子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品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出示孔子画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年轻时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孔子拜师(齐读课题),解释“子”的含义,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像老子,庄子,孟子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师:刚才小朋友们读书读得可认真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了。

2、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

孔丘 仲尼 老聃

远近闻名 渊博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拜见 迎候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自由读词——指名读——齐读

第一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人物名。介绍古代人名的特点。(古代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自己称自己时,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谦虚有礼,对别人就不能直接称呼名,而要称字,这也表示谦虚有礼。)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选择上面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孔子已经是 的老师了,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他认为 就 , ,赶到洛阳拜 为师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 地 给孔子。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

1、再读课文,说说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谦虚好学。

师: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

出示第一自然段。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自由读读这一段,说说你的体会。并把你的感受代入句中读读。

理解词语:远近闻名 渊博

3、简介孔子

读读课后的资料袋

师:是啊,我们的孔子是多么谦虚好学的人啊,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读这一段。

4、孔子的谦虚好学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呢?

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读了这个句子后,你又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预设:孔子一路很辛苦。

师:你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了?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这一路上,孔子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情境朗读:炎炎夏日,孔子,寒冷的冬天,孔子

(出示曲阜到洛阳的地图。)

师:从曲阜到洛阳坐火车最少都要八、九个小时,在古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我们的孔子而是“走”到洛阳。此时,又有什么感受?把这种感受代入句子中读读。

师:孔子风雨兼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洛阳。

再把我们的体会代入句子读一读。

师:孔子这样赶路是为了什么啊?(拜师)这时,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

5、师:孔子终于赶到了洛阳。

课件出示内容,师读(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出示孔子与老子的对话

同桌练读对话,说说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们的对话中,哪句让你最有启发?

预设: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前半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板书(学无止境)

因为孔子认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所以孔子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让我们大声读读,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6、词语加油站

像写学习刻苦勤奋的词语很多。出示词语。

废寝忘食 刻苦钻研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如饥似渴 孜孜不倦 一丝不苟 不耻下问

四、拓展性知识。

我们的孔子不仅向老子拜师,还向很多人拜师。

课件出示孔子拜师小故事。

五、总结。

正因为孔子的谦虚好学、学无止境,才使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们也要牢记“学无止境”这四个字,通过学习这把钥匙,开启更多扇知识的窗。

孔子课件 篇13

设计意图: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使课堂静中有动,动中含静,巧妙地把知识渗透在读中,把能力的培养穿插在读中,让课堂充满了灵性,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促思,读中释疑,在课堂中围绕“读”,轻松地把教学重点突出,把教学难点突破,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生字,

2、朗读课文,学习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从读入手,以读解义;在讨论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读“碑、楷、瓦、砌、挡、喂、误、博、倡、驱”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自主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到孔子是一个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人。

教学难点:

自主阅读中体会到孔子是一个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人。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

学生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录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提问:这是什么书中的`语句呢?(选自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三字经》中有“昔仲尼,师项”一句话,你们知道这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吗?(孔子和项))

2.简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著作编为《论语》。

3.揭题:项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孔子为什么要称项为老师呢?他向项学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孔子让路。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带着以上问题默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练说,师生补充、评议)

2.指名认读课文的生字词,开火车读课文,纠正读音不正确的字。注意多音字:喝——喝(hē)水;喝(hè)彩。

三、自主阅读,合作释疑

1.自主阅读,质疑:

(1)课文讲孔子向项学习什么?(板书:问礼)

(2)理解“问礼”。“问礼”这个词语在词典里是找不到的,但课文里有几段解释了它的意思,画出相应自然段并标记号。

2.合作交流,释疑:

(1)合作学习,画出相应句子。

(2)汇报交流,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1“孔子从车上下来,走到孩子面前说:‘孩子,给我们的车让路好吗?’”

a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孔子对这孩子很礼貌,说明有礼节)b 谁来用礼貌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生评议)

2“‘请问老人家,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呢?’”a 这句中“车”和“城”各指什么?(马车和“城池”)

b 同桌之间模仿孔子和小孩的对话,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孔子是个长者,又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是个倡导礼仪的人,此时他想到孩子尽管是摆城池玩耍,但也应尊重他的想法,“城”已砌成,但车可以绕道,而且,在城面前,车应先让路,这也是一种礼节啊!孔子明白这个礼节,所以驱车绕“城”而过)

3“三人行,必有我师!”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指的是人各有所长,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3.反复读第2~1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感情。

四、深读课文,发散思维

1.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谈各自的想法。(孔子是个不耻下问、虚心学习的人,他也是一个爱护孩子、尊重他人想法的人)

2.面对项这个孩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课外阅读,搜集故事

课外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准备召开“孔子故事知多少”故事会。

孔子课件 篇14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四、总结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板书:

17、孔子拜师

远近文明 风餐露宿

总觉 不够 日夜兼程 学无止境

上前行礼

课后反思:

通过学习,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对字词掌握很好,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懂得了孔子、老子的 为学要勤奋、谦虚、等品行。

孔子课件 篇15

孔子拜师

学习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了解他吗?介绍孔子。

1. 自由读课文。

2. 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1. 读课文。

2. 思考、交流:人们崇敬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 评价。

1. 指名小组汇报。

2. 相机指点,随课文理解词语。

3. 指名读书。

4. 归纳解词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1. 读。

2. 交流意思。

3. 说说你在课外收集的孔子名言。

4. 阅读资料袋,交流收集的知识。

1. 本课引起兴趣,布置活动内容。

2. 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讨论计划。

1. 抽读词卡。

2. 扩词训练。

3. 指点书写。

4. 学生练习。

课后反思: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从中了解孔子作为一代名师为什么受人尊崇,让学生运用多种读法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含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课堂上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了很好的引领,学生自由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