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课件(模板9篇)

高二课件(模板9篇)。

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你知道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以下“高二课件(模板9篇)”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高二课件(篇1)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时间:公元6。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6,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高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前一次课对诗歌进行了整体感知和把握;本次课赏析诗歌第二段对琵琶演奏的描绘,领悟诗句以声喻声,以形写声的特点,领会本段名句在其它语境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研讨文学作品中抽象事物具体化及作品间借鉴、引申、创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领悟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特点;语言的积累、感悟、引申、应用。

温州是全国知名的经济发达地区,因为这儿有许多著名的民营企业,如正泰、奥康等,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国,因为这儿孕育出许多不朽的作家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企业著名是因为它创造了在大量物质财富,而作品不朽是因为它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至今仍会让我们享用不尽。而这一篇不朽的《琵琶行》究竟有何感染力和表现力,它的妙处何在呢?下面我们通过学习本篇对琵琶声的描绘,将会领悟到它的妙处所在。

二 音乐描绘赏析;从以下方面赏析第二段中的琵琶声描绘:

1 多层次摹写声音:文章描绘音乐并非笼而统之,而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从开头出场到未尾余韵,中间摹写三个乐段,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根据提纲摘录相应诗句:

这些声音有何特点?

三 揣摩诗句的引用、引申:

这首诗这一段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赏析的点,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语言材料,让我们沿用至今,时常引用、引申,如:

在所发资料上作练习,在空缺处选择以上三句诗中的其中一句填上:

1 叫你出吃饭,却让人等那么久,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

2 这项法案历尽波折,多次修改,十多年后才得以通过,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3 男大当婚,去相亲是正大光明的事,不要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4 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已经急不可待,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弄出一番“劝进”的丑剧。

5 琵琶声停了,没有喝彩,没有惊叹,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6 山无言,地无语,天垂泪,没有人哭泣,雨中的人们一片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在沉默中死亡,必在沉默中爆发。

辨析:诗句在引用的过程中有时意义有所引申,注意它们意思的细微变化。1句用本义,多次召唤才出来;2句引申为历尽曲折后产生结果;3句接近本义,偏重于害羞神态的描绘;4句取故作掩饰,遮掩、掩盖之意;5句指在无声中更加沉迷陶醉;

6句指在无声中压抑悲痛,原句指在无声中更显出愁绪伤感。

四 抽象事物形象化(化无形为有形):

不具体可感,不能呈现鲜明视觉形象或不具体可感的事物即抽象事物。

接下来我们将课内研讨的这两个问题联系课外的材料研究一下,首先是诗歌描绘音乐时最主要的写法特点: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无形的琵琶声具体形象化,其实,这种抽象事物形象化的方法运用很普遍,如:

1 当头棒喝 迎头突然大喝一声,如当头一棒。

余音绕梁 声音延绵不绝,给人印象深刻。

2 不仅是声音,其它任何抽象无形的事物,如思想、情绪、时间等,都可以形象描绘,请简析以下句子抽象事物具体化的写法。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 分析下面诗歌,哪句将哪一种抽象事物形象化了,标示相关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 研讨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问题:将运用抽象事物形象化写法的句子标示出来。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   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是否还会是一片云烟,今天的你,依然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5 研读《乡愁》,简要分析一下这首诗抽象事物具体化的写法特点:

运用比喻,将乡愁比作( )、( )、( )、( )四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激发人想象表现乡愁的四幕场景:贴邮票给母亲寄信;握船票登船去见新娘;看坟墓祭奠母亲;望海峡不能团圆。

五 引用、引申、创新:

运用课外材料继续探讨引用、引申的问题。引用,将词句借用过来时意思没有多少变化;引申则是在引用过程中词句意思有所发挥、变化。刚才探讨过这一问题,现再举一例,如《诗经》中《郑风.子衿》一句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思是指女子忘不了男子的衣领, 忘不了男子的容颜,与这个意思相照应的还有香港歌星王菲唱的一首歌,“忘不了你白色袜子,忘不了你身上味道”。但曹操在引用这句话时,加以了改换。(背《短歌行》)曹操在诗中引用这句话,不是表达女子对男子的牵挂,而是推陈出新,表达一位政治家对贤才的倾慕与牵挂。

能够恰当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引用、引申,紧跟的一步自然就是创新了,下面我们研究一下手中几项材料之间的引申、创新问题。

研讨《涛声依旧》与《枫桥夜泊》的联系,歌词对古诗引申最明显的是哪一句诗:

;古诗通过叙写景物寄托 ,歌词则表达出对的感慨。

研讨《涛声依旧》与《乡愁》的联系,歌词借用了诗歌中表现乡愁的四个意象(事物)中的一个,是哪一个意象: 。

六 写作片断训练:选择一种抽象事物,运用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写一个片断或几个句子。

乡愁、真情、往事、愤怒……

七  小结:这次课赏析了诗中的音乐描绘,着重研讨了第二段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并向课外作了一些引申,如果同学们能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那么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作品,都会获取自己独特的体会。

一 音乐描绘赏析:

移船相见,歌女出场: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2 以声喻声,以形写声;诗中用哪些其它声音比喻琵琶声:

3 象声词增加乐感;写出诗中的象声词:                                。

4 侧面烘托魅力;写出侧面烘托琵琶曲魅力的两句诗:

二 诗句引用、引申;选择合适的诗句填空:

1 叫你出吃饭,却让人等那么久,真是“                ”呀。

2 这项法案历尽波折,多次修改,十多年后才得以通过,真是“            ”。

3 男大当婚,去相亲是正大光明的事,不要羞羞答答,“                ”的。

4 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已经急不可待,却“               ”,弄出一番“劝进”的丑剧。

5 琵琶声停了,没有喝彩,没有惊叹,但“                ”。

6 山无言,地无语,天垂泪,没有人哭泣,雨中的人们一片沉默,“               ”,不在沉默中死亡,必在沉默中爆发。

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欧阳修 进行形象描绘,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

问君能有几多愁,     角度略作分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                           标划出歌词中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

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句。

姑苏寺外寒山寺,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标划出歌词中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词句。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是否还会是一片云烟,

今天的你,依然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诗歌运用比喻,将乡愁比作      、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       四个具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体可感的形象,激发人想象出凝聚着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乡愁的四幕场景:贴邮票给母亲寄信;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握船票登船去见新娘;看坟墓祭奠母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亲;望海峡不能团圆。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  研讨作品间的引申、创新:

研讨《涛声依旧》与《枫桥夜泊》的联系,歌词对古诗引申最明显的是哪一句诗:

;古诗通过叙写景物寄托 ,歌词则表达出对的感慨。

研讨《涛声依旧》与《乡愁》的联系,歌词借用了诗歌中表现乡愁的四个意象(事物)中的一个,是哪一个意象: 。

五  写作片断训练:选择一种抽象事物,运用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写一个片断或几个句子。

高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

3、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忠”“孝”的理解。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隐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

明确:“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忠情、苦情)

“陈情”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4、提问: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5、提问: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或板书:

6、提问: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李密是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7、提问: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8、提问: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明确: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9、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1、学生齐读第2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4、提问:第2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

5、提问: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6、提问: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8、提问: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1、学生默读并口头通译第3段;

2、提问: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3、提问:“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提问: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4、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明确: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态度,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再次强调自己的处境,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5、提问: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明确: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

6、提问: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提问讨论: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明确: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语言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1、齐读第4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2、指明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6、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第四层;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八、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1、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小结: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九、拓展探究:

1、提问: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明确: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明确:①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

再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③、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十、归纳总结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5、语言生动形象,自然精粹。

五、课堂总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高二课件(篇4)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邓小平在留法勤工俭学时的情况,分析邓小平同志高贵的精神品   质。

2、归纳要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记的相关知识,归纳分析邓小平的优秀品质。

一、教学内容:

归纳文中所写的有关传主的事情,分析人物的优秀品质。

(三)学生抽取文中的主要信息,讨论文中写了邓小平的几件事?从中可见出传主的哪些精神品质?

◎借此理清文章的层次。学生概括,教师便形成板书。

(四)讨论:文章是由传主的女儿写的,你认为由传主的亲人写传好不好?

(五)你所了解的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教学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总结写法,与影片作比较。

(二)找出文中使用的档案资料,说说使用这些资料有什么好处?并根据文章的内容,制作邓小平1922-1923年的年谱。

(三)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让学生课外自行观看这部影片,引发影视片《我的法兰西岁月》资料,试与本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分析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了解他的生死观。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了解他的生死观。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初步了解人物的精神。

1、解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撰写的一副对联。明杨继盛与奸臣严嵩对立,置生死于度外。据说,杨继盛临刑前曾在监狱中的墙上题了两句述志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对此只改了一字,便可见出他的志向和追求。上联“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党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2、简介作者。

(二)学生速读文章,理清层次。

(三)研读课文。

1、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李大钊被捕前的主要工作有哪些?从中可见出他怎样的精神?

3、李大钊被捕后,在狱中绝不提家事,最后一次见面也没有对妻子、女儿说一句话,从这种做法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认识。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地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 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一、教学内容:

总结全文,分析文章的一些写法。

(二)学生齐读11-19段,思考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三)找出文中作者的评论性文字,谈谈其作用。

(四)找出文章中李大钊的一些文章,被捕后的自述及新闻报道等资料,说说李大钊是怎样一个人。

(五)概括写法:

(六)归结写作特点。

【1、引用资料充实课文,真切表现人物的精神。2、于记叙中穿插评论,有助读者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沈从文先生的生活经历,及其对这段生活经历的认识,正确认识沈从文的这一段逃学经历 。

2、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学习传记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正确认识沈从文的这一段逃学经历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1、“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是指什么?

2、理清层次。

(三)精读课文。讨论思考。

1、从文中看,沈从文逃学的原因是什么?

2、逃学对沈从文有哪些影响?

一、教学内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谈体会。

(二)学生默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三)讨论: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了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于大字染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四)表达交流:谈谈你从沈从文逃学、读书经历中得到的体会。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教学要求:

1、找出文章的要点主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科学工作者为科研的勇于献身的精神,永不放弃,对生活充满希望,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一切。 3、掌握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科学工作者为科研的勇于献身的精神 ;、掌握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1、理清文章的层次。【本文分为四部分:一、交代袁隆平随时调整自我、不急不躁的研究心态,为下文写他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艰辛历程作铺垫。二、描写袁隆平及其助手在1970年仲秋季节的研究情况。三、描写袁隆平及其助手找到“野败”的过程。四、评述“野败”发现的意义。】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描绘了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寻找“野败”的艰辛历程,从中表现了他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苦、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着的治学精神。】

(三)找出文中能反映袁隆平性格特点的有关描写及其相关的议论。

(四)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尤其是对人物精神品质方面起衬托作用的地方。

(五)“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袁隆平三穗“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袁隆平是怎样抓住机会的?机会对于每个人是否公平?你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六)学生归结写法特点。教师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教学要求:

1、学习梁思成、林徽因知难而进的可贵品质。

2、感受梁思成、林徽因两人对中国建筑的挚爱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梁思成、林徽因知难而进的可贵品质;学习文中引用资料的多样性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二)学生速读文章,理清文章的层次。

(二)学生阅读相关段落,讨论思考:

1、林徽因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从中可见出她是怎样的女子/

2、本文采择了梁启超的家信、梁思成的作业、林徽因的访问记,说说这些素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具体内容见课文。提示:梁启超的家信既反映了梁思成在追求学问过程中的困惑,也表达了梁启超对于勤奋与天才关系的正确认识。  梁思成的作业说明了他成绩优秀、学习刻苦、做事细腻认真。  对林徽因的访问记则从侧面反映了林徽因的活泼聪明以及热爱自由地的性格。】

(三)表达交流: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里说:“你觉得自己的天才不能符合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工匠。你有这种感觉,就是你的学问在进步的象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梁思成是怎样做的?从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这封信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归结写法:本文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资料(书信、笔记、同时同学、国际友人等),从材料的角度各异的观察中,可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与情感力度的作用。

一、教学要求:

了解传主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从中得到教益。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传主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二)学生速读文章, 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精读文章。讨论思考:

1、从文中描写的来看,谢坤山是怎样赢得自己,克服困难的?找出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想想从中可见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2、讨论交流:谢坤山的身体是残疾的,但心灵没有残疾。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身体是健康的,但心灵却有各种各样的毛病,而这些毛病使得这些人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请你结合现实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四)试模仿史铁生评价谢坤山的话,用一个简短优美的句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画像。(“当灵魂在他的画中铺展,处处显示着一个生命的辽阔与强大。”)

一、教学要求:

1、认识马克思具有的普通人的一面,了解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品质,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2、学习文中的一些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马克思具有的普通人的一面,了解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品质,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学习文中的一些写法。

(二)学生速读文章,思考:本文从什么角度选材展现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据此理清层次。

(三)学生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

1、马克思生命最后十年曾被称为“慢性死亡”,作者为什么认为是过分夸张?

2、从文中看,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

3、从文章第5段的这些细节看,马克思是如何处理工作与休息的关系的?

(四)阅读第二部分,讨论思考:

马克思在文学、数学方面有怎样的观感?他评判文学的标准是什么?

(二)学生阅读三、四部分,思考:

1、在13段中,介绍了马克思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世界工作”,“他总是一个最随和、愉快而有风趣的谈伴”,“是一个谈笑自若的俗世的人”。】

2、“当他激怒地谈到自由党、特别是谈到它的爱尔兰政策的时候,这位老战士的深邃的小眼睛像火一般地燃烧起来。他皱着浓眉,宽大而坚强的鼻子和整个面孔都由于激动而抽搐……他盛怒时的激动同他转而阐述自己对当代经济事件时的宁静态度恰成鲜明的对照。他毫不费力地从预言家和猛烈的谴责者一变而为宁静的哲学家。”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出马克思怎样的特点?

3、马克思为何能这样轻易的从激动转换为哲学家的宁静?

4、马克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三)表达交流:阅读这篇传记后,你对马克思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

(四)归结中心及写法。

◎本文主要描述马克思晚年生活的一些片段,从中显示出马克思忘我的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

2、体会自传中富兰克林简朴凝练、准确明了的文风。

3、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

“听”的能力--快速捕捉演讲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文中细小处感悟幸福。

(2)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围绕传主的主要业绩展开演讲,拓宽学生对传主的认识:

由三位学生分别从学习、道德和科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富兰克林展开介绍,拓宽学生对富兰克林的了解,进而引起学生对富兰克林的兴趣。

(通过听讲学生的复述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听演讲时要集中注意力,适当做笔记以增强听的效果,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引导演讲者在介绍人物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通过相关细节的描写来强化人物的性格,而非泛泛而谈,此外,也可适当引导演讲者适当运用重音、重复、语调的变化来强化重点内容的能力。真正使学生的演讲成为课堂有机的组成部分,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导语:

在《从文自传》中,我们看到了一本“大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沈从文一生所产生的影响,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中,我们看到了谢坤山对绘画那种执着不辍的狂热对他的艺术人生所产生的影响。那么,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优秀的富兰克林呢?我们只要认真地读他的自传就可以读到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借助他的自传节选部分的学习,来感受一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富兰克林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幸福从细小处开始》

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泥淖nào       弥漫mí         酬金chóu       羸弱léi       碾踏 niǎn       渲染xuàn       炽热chì          喝令hè        毗邻pí      体己tī

从分析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寻找文中与文题相对应的语句,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2、明确全文的主旨句。

明确:“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难遇的巨大机遇带来的,而是由每天产生的细小利益汇集而成。”

3、请细读全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事情上得出这个结论的?请用几个短语来概括这几件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在文中提取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在完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几篇自传的结构展开横向的对比,比如《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画布里搏斗的人生》,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确在写作自传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巧妙的构思谋篇,也即在“学习链接”中提到的“手巧”。并暗示学生同自己写作的传记在结构上展开对比。)

1、从文中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非常注重细小之处的人?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更加深刻地体会传主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写作自传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融入细节描写来突出自已的性格特点。)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了这篇传记之后,富兰克林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对自己的现实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传记之后,对传主的人格精神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传记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从中获得人生启迪。)

3、我们除了可以感受到富兰克林是一个观察敏锐,对公众利益十分关心的具有实干精神的政治家之外之,通过文本的的阅读,还能感受到富兰克林其他方面的性格特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基本上了解了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之后,能够更加深入到文本之中。因为对于传记的阅读,不同的人从文本中所受到的启发是不尽相同的,很多时候是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取己之所需,所以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因此希望借此引导学生能够从传主身上得出自己人性化的理解,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不要人云亦云。)

(在这一环节中,对于自传写作的引导重点在“眼细”上,希望学生能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挖掘出一些细节来刻画自己的性格,使传主的形象能够更加丰满突出。)

1、借助所学过的自传,谈对创作自传的看法。

(1)写自传的目的:

明确:刻画真实的自己,让他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记录自己独特的人生及情感体验,传达对人生的思考感悟,促使自己反观人生,规划人生。

(2)写好自传的方法:

(先由学生借助所学的自传,谈这些自传对自己的启发,在学生谈的基础上由教师小结。)

明确:要选择和组织好材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应蕴涵一定的人生哲理。

2、从学生的自传习作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两篇,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明确在自传的写作中存在怎样的不足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为修改自已的传记做准备。

参考:没有学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刻画自已的性格,缺少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没有折射出一定的人生哲理。

(七)作业:在自己原来所写的自传的基础上围绕老师提示的问题进一步加以修改,并定稿。

2、人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3、 科研团体对培养学者、推动学术发展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科研团体对培养学者、推动学术发展作用。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 费米学派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形成的过程:首先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参议员柯尔比诺有一个雄心--复兴意大利的物理学,为此,他着手建立罗马学派。其次,费米和他的朋友拉赛蒂,尤其是费米,拥有出类拔萃的物理学天才,以及对物理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超乎寻常的热情。而他们的学生阿马尔迪、塞格雷和马约拉纳,也被导师们的天才和热情、被物理学本身吸引到学派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洋溢中一种热情,对物理学的热情,对富于挑战和创造性的人生的热情。

特点:由于年龄、性格的相近,这个团体充满了欢乐与活力。拉赛蒂、费米阿马尔迪还共同具有一种顽皮的态度。尽管学派中每个人的个性都很鲜明,但在这个团体里,这些个性都能得到发扬,各得其所,教学和研究的方式都十分个性化。】

◎文中说费米学派的成员“共同具有一种顽皮的态度,那是一种对开玩笑和无聊行为的天真爱好,他们把这一点带进了他们的严肃工作里”。你觉得科学工作中可以容许这样的态度吗?为什么?

◎现代科学研究工作很少是单个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常常需要若干科学家的合作。根据费米学派的情形,谈谈科研团体对培养学者、推动学术发展有何作用。

◎写作特色。

1、知识与能力:

(1)梳理文章,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历。

(2)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1)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2)学习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通过学习贝多芬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体现出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教益。

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贝多芬作品中的生命激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历。

问:节选部分写的是贝多芬哪个阶段的哪些人生经历?

三、问题探究,领悟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

1、罗曼罗兰对贝多芬一直非常敬仰。他尤其倾心于贝多芬身上的那种“力”,这种力是贝多芬坚毅的性情、蓬勃的生命激情的集中体现。分组讨论在文章中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贝多芬身上的那种“力”。

2、讨论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小结:(1)性格特征--性格倔强,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富于责任心,热爱生活,充满自信,同时也充满忧郁。

四、拓展延伸,从中获取人生启示。

1、让学生结合本册所学的传记人物及课外的积累,谈谈最欣赏的“人生的英雄”是谁?为什么?

2、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畅谈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六、布置作业: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成就突出的音乐人,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自己的视角为他写一篇评传文章,1500字左右。

二课时。

三、基本解读。

本文选自邓肯的《自传》。邓肯是现代舞蹈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妇女解放的先驱。她本人个性十分鲜明,生活经历富有传奇色彩。

邓肯的现代舞一向被看成是对西方传统的叛逆。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舞蹈是传统文化的断裂。恰恰相反,邓肯的现代舞正是在融会消纳了西方文明结晶的基础上才创建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古希腊文化对她的影响尤其突出。古希腊艺术的自然、朴实曾是她对抗僵化的经典芭蕾舞程式的有力武器。《远行希腊》便记录了古希腊文化对她的强烈吸引和深刻影响。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的文明成就一向被西方传统视为至高无上的典范。邓肯远游希腊,目的是“朝圣”,也就是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去与西方文化传统的经典做一次“亲密接触”。这并不是猎奇,也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去追随她一直追求着的艺术与美的理想,追寻艺术与美的永恒的秘密的答案。

邓肯的希腊之行是在对古希腊文化的熟悉和向往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使得她对整个旅程的描述充斥着一种热烈的情绪:不厌其烦的赞美,天马行空的想像,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抒情……文章的结构因此看来有些散漫。但“形散神不散”,作者的情感--她的率真、浪漫、热烈,贯穿始终。

这篇文章实际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邓肯实际的旅行线路,另一条是她的回忆以及想像。这样,不同的时空就交织在这篇文章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复式结构。另外,文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诗歌,这对所描绘的事物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并且赋予了文章一个浓厚的文化背景,进一步揭示了作者的旅行的宗旨。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加上城里的许多百姓都想来瞧瞧我们”,讲述自布林迪希港至卡瓦萨拉斯之行的见闻及感想。第二部分,自“我们天一亮即启程离开”到“在小轮船的甲板上看着这座城市渐渐变模糊、遥远,而我们开始航向帕特拉”,讲述自卡瓦萨拉斯至帕特拉之行的见闻及感慨。第三部分,为余下的段落,讲述自帕特拉至雅典之行的见闻与审美感受。

3.向伟大人物学习,吸收富有教益的养料,更好把握自我人生航向。

三、基本解读。

比尔盖茨是当代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成功与财富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神话。本单元选人他的这篇传记,意在顺应时代潮流,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文选自《富豪之王--盖茨传奇》。盖茨是以其财富而引起世人瞩目的。但与其他富豪相比,这位富豪中的富豪有个特点,他是靠自己的知识致富的。因此,这位富豪之王的成长之路,也就较其他富豪有所不同。精明的商业头脑、大胆的冒险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这些在其他富豪身上最为重要也最被他们的传记作者所关注的品质,在盖茨身上就退居二线了。在他身上,更为光辉熠熠的是他的创新意识与天才之举。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去讲述这个青年富豪的人生旅程的。本文展现了盖茨少年时代的生活。其中重点介绍了两方面的情况:他的阅渎情况以及他与电脑的结缘。前者着重突出盖茨阅读兴趣的广泛,以及他对想像力丰富、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钟爱.反映了他“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生命力”。后者主要讲述了两个事件:在湖边中学超时使用“电脑时间”和为“电脑中心”公司“捉虫”。这两个事件表明,盖茨与电脑结缘靠的是他对电脑的兴趣,这个崭新的事物,给予了盖茨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好奇心与创造性的无穷空间。如此一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盖茨的阅读兴趣与他对电脑的热衷之间一条清晰连贯的线,那就是他“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盖茨的基本精神,也是他成功与财富的源泉。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材料丰富,并且在文中穿插了大量的电脑知识。这对烘托人物事件的时代背景、拓展深化文章的主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本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少年盖茨身边的人的共同看法”,讲述少年盖茨的阅读与学习情况,从中看以看出他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部分,为余下的部分,讲述盖茨在湖边中学超时使用“电脑时间”和为“电脑中心”公司“捉虫”的情形,从中看以看出他对电脑具有浓烈的兴趣和超常的掌握能力。

教学要求:

1、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2、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3、 对项羽少年时代描写的作用 。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本文中“少怀壮志”一节中,项羽的壮志是在何处体现的?

※在“少年壮志”中对对项羽少年时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叱咤风云”一节中,项王的威风八面是怎样体现的?

※“该下悲歌”一节,泪别虞姬对表现项王性格的作用是什么?

※写“该下悲歌”有何作用?

※体会文中层层对比的手法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教学要求: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课前预习:

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一)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二)问题二: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参考观点一: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二】: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

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一、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了解《左传》及其作者的有关知识,阅读《左传》里的其他人物传记,了解人物历史事实,学习传记的学作技巧。

2.从马钧革新和发明的事例中,理解马钧身上刻苦钻研的实践精神。

2.正确认识传主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联系当今社会,深刻地理解马钧的实践精神。

教学内容:

学生置疑,掌握文言知识,疏通课文内容。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于指示方向的一种轮车式机械,又称“司南车”。 传说远古时期,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遇到大雾,黄帝的部落虽然英勇善战,却也无法取胜。为此,黄帝特意制造了一辆指南车,利用它来识别方向,终于打败了蚩尤部落,为统一华夏奠定了基础。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因未能见到实物,这个迷一直蒙盖了两千年,到三国时期才被解开。我们可以在《三国志》里看到马钧复原指南车的记载。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马钧传》(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九《杜夔传》裴松之注),这是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原文开头还有这样几句话:“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然后才是“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这篇传记记载了一位古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作者对善于创造发明的科技人物的同情,对那些只说空话、不重视科学实践的豪门贵族作了批判。

六、作业:

你是如何评价马钧的科学实践精神的?请写一篇600字的小短文表达你的观点。

一.导入:

我们昨天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来对传主进行评价。

二.学习本文的一些写法。

1.这个时期的作者更注意为下层人物立传,更注重情节和效果,颇有小说的意味。

2.表述带有主观色彩。传记除了在叙述传主事迹的字里行间直接表明作者的爱憎感情外,文末常有一段文字,供作者作总结性的评价用。本文的结尾处说:“用人不当其才,闻闲不试以事,良可恨也。”便表现了作者对马钧身怀绝技而不被世用的愤慨。

三.问题探讨:

1.课文中众人对马钧的发明创造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傅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认为执政者不应随意听信人言,应给机会人才去实践展示。】

2.从众人的态度和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马钧的革新和发明在当时得不到重视的原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重玄学和谈玄论道,导致了一股不注重实际而空谈的社会风气。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多数轻视科学技术,或者说,注重理论多于实践。

马钧,天下莫不服其工巧,马钧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机械制造家,就是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也不多见,堪称一代机械大师,然而执政者“用人不当其才”,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腐败没落,马钧的许多发明创造没有得到重视。也没能制造和推广。他的一生,从少年到老年,一直不得志,虽然他曾作过给事中官,但他的工作仍然受到阻挠和蔑视,技巧一直未得到顺利发展的机会。尽管文学家傅玄曾几次在魏国贵族安乡侯曹义、武安侯曹爽那里推荐他,也还是没有受到重视。傅玄对此感慨颇深地说:“马先生的巧,虽古时的公输般(鲁班)、墨翟,以及近代的张衡,也比不过,但公输般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张衡和马钧的一生却不能发挥其长,真是最可痛心的事。”傅玄的话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多少发明家被埋没了的事实。其云“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所指亦不仅在为政,更着眼于经济与技术。在古代社会,尤其在崇尚虚无放诞之论的晋世,博玄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是难能可贵的。

马钧对人类的贡献,虽然没有被封建贵族所重视,但他的发明创造却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几千年来,他的功绩和美名一直被劳动人民所传颂。】

联系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马钧这个人,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二. 作者、背景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淹通:深通。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贱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的事,深深忧虑着祸患的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提倡桑梓:(在)家乡提倡(新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三)介绍谭嗣同北上从事新政的情况。

国是:国事,国家大事。 辟:由君王征辟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大病:名词活用作动词。患重病。

入觐:朝见皇上。超擢:破格提拔。少:同“稍”,稍微。锐意:意志坚决,勇往直前。

问题讨论:

1.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

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无权,“不敢行其志”。

西后对光绪则是“忌”,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一个力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

2.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

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四、五、六段。

1、第四段: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

[传记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课件(篇5)

授课教师:苏元德  班级:高二(1)  班 时间:2006年9月21日

教学目标:

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

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这篇葬词的语言,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的认识。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通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再运用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确实无愧“批判”二字,那里面有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的深刻同情,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直观描画。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社会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情不自禁地对之厉声痛骂。如今,巴尔扎克已永远离我们而去,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从雨果先生的评价中缅怀这位伟人吧!

鉴赏文章的情与理,本文是悼词,有时说理散文,应抓住文体特点,鉴赏时可用两节课的披文入情的方法进行。

三、教师(或学生)激情朗读,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四、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到对本文情与理的鉴赏。

1、一般悼词,其内容不外乎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除此而外,本文还有没有涉及到别的内容?

明确:

从第10 段开始,作者表达了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除此而外,本文也有普通悼词常见的内容。

2、全文的基本思路、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3、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4、完成课后练习二。

5、第5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

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6、第9段中说“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请问,雨果认为人们应该羡慕巴尔扎克什么?

明确:

羡慕他的非凡工作,羡慕他的饱满的人生,羡慕他的伟大而崇高的品格。

8、课文前的背景介绍中认为这篇葬词“感情激越,文采华丽”,能否在文中找到例证?

明确:

例如:第五段第2句和第四句;第八段最后一句 ;第十二段第2句等。(学生各自朗读品味)

9、这篇葬词的后三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生死观的?

明确:

后三段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等,这样,作者已经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

五、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四,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阅读《在左拉葬礼上的演说》,试与本文比较。

1、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一、师生共同讨论思考课后练习四,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左拉葬礼上的演说》(原文附后)篇幅短小,与《巴尔扎克葬词》相比,少了什么内容?

2、《巴尔扎克葬词》用了大量篇幅分析、评价死者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3、4两段,第4段尤其重要。这样的评价分析充分表现了巴尔扎克的可贵之处,为后文的再评价做好铺垫。

3、法郎士主要从什么角度对左拉进行评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要紧密联系后面的“背景材料”。这篇悼词主要是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左拉的高贵品质,即具有人的同情心,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以抛掉一切,包括名誉、财富和安全,表达了作者对左拉的高风亮节的赞扬、崇敬之情。

4、比较分析两篇悼词之中的相关词句,达到对本文的深入理解。

(1)我们不要因为他受苦受难而怜悯他。

(2)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

明确:

(1)句中说左拉受苦联系背景可知,他是为真理和正义而受苦,因此,我们丝毫不应采取怜悯的态度,比较可知。(2)句中写巴尔扎克可以指他每天伏案十多个小时,努力创作所受的辛苦,当然也包括别的方面;而“净化”一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净化自身,而应理解为使社会得到净化,巴尔扎克与左拉的奋斗理想是有共同之处的,因此他被大家称为“大丈夫”,受到景仰。

(1)让我们嫉妒他!

(2)站在这里的诸位现实,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明确:

“嫉妒”贬词褒用,表达的思想感情与(2)句中“羡慕”是有相同之处的,强调“我们”应向巴尔扎克和左拉学习,即使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高度,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三、提供材料,创设情境,作迁移训练。

教师要求:同学们,鲁迅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了,然而直至今天,我们还在捧读他的作品,“聆听”他的教诲。刚才听了为鲁迅先生送葬的场面描写,大家一定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下面就让我们作一个假想,假想你出在当时,参加了当年的送葬队伍,亲身感受了那个动人的场面,而你又联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先生的作品,想到先生的人格,想到先生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想到先生荷戟独彷徨的无奈与悲哀……

下面,请大家为鲁迅先生写一篇葬词。

高二课件(篇6)

一、说教材,确立目标、重点和难点

微型小说《窗》是高教基础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通过描写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已与利人、生存和死亡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批判了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意味深远,发人深省

本文是中职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在第一册第二册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探究能力的训练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的是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提出了什么,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读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感悟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包括探究性的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思辩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中有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正确领会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提高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窗》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很短但完整且有波澜;内涵丰富,表达了深刻而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教材选入这篇文章意在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从对“人与人对待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性的美与丑”、“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作出深入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赏读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探究对比及结尾艺术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②启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以上三个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透过对优美句段含蓄凝练语言的欣赏,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教法与学法的思路与分析

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了,还需与之相适应的教法与学法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对本课我主要采用这样的教法:“读——赏——议——悟——究”这个方法符合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跨越障碍,获取知识,解决疑惑,提高能力的成功感

(1)读—熟悉本文,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赏—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文词汇丰富,对环境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课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物的性格内涵,我们不难从中体会人性的善恶和灵魂的尊卑

(3)议—互动合作,拓展思路学生就“人与人”的关系和做人要“长善抑恶”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发挥想象,体验情感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5)究—合作探究,品析美文对比阅读,启发学生对“窗”多种含义的探究

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由于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他们更需要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学法指导上,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认可、赞赏、宽容、鼓励去激活他们的学习欲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状态中成长,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实现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养成阅读习惯,追求高尚情趣

2.赏析优美语段,理解意境美

3.合作讨论学习,体会寓意美

4.总结积累方法,领悟情感美

5.探究文本、拓展思维,增强创意美

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我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指导预习

这一步骤利用早读、自习等时间完成这种指导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自己制定预习方案。

指导目标:根据课文导读和课后思考练习题,与学生共同制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完成预习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预习建议:思考困惑的问题,然后把学习效果与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在合作互助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要鼓励、指导学生对预习中的疑问查找资料,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多、更新,如上网搜索等因为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如何运用信息的问题信息素质是中职学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决定从有关“窗”的诗句入手,引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

一位诗人说:“打开窗户,阳光不止一种颜色”我们透过窗户欣赏五彩缤纷而又美丽丰富的世界,所以我们常说“窗户是房屋的眼睛”我们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到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今天,就让我们推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三)复述故事,把握小说情节

1.复述故事,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

2.把握小说的情节与环境通过对小说知识的回忆和复习,掌握了本文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精巧的构思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为了展示人物形象的,这个环节为突破重点和难点打好了基础小说的环境描写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但这个极为省俭笔墨又具体可感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元化,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结合点。

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三个原则

(1)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逐一攻破;

(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3)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引学生的思维上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共同讨论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设置问题,激发思维,突出重点

“再读课文”中,通过对情节发展和情节高潮的分析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在分析中运用创造性阅读的方法面对两位病人之间的矛盾,“生存”和“死亡的矛盾”,找到解决的问题的多种答案,甚至超越作者本意的答案;结尾的空白,成功地“填补”了,那就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一个创造的过程在教法上,第一部分的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部分问题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进而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对于教学重点中,学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则适时适当的点拨、评价、引导、控制,使教学活动健康高效的运行。

例如:当学生基本能分析出描述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后,提出:“我认为描述者是高尚的,因为他能够在自己重病时,鼓励病友战胜病痛,大家认为我说的对吗?”

再如:提示学生,在描述者死去的那个夜晚,作者多次描写了另一个病人的眼神,但同样的眼神表现的是不一样的心态,仔细揣摩一下,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1)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2)他的同伴大声咳嗽着……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3)病人终于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继续盯着天花板。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联想式、空白式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第二步问题中渗透德育,分析评价中突破难点。

中等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着眼于提升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职学生,将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有文化品位的劳动者这些问题的设计,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想所为,让学生有个心理的道德行为的底线在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自己是否有过与“不靠窗病人”类似的心理过程?如果有,你认为该怎么办?如果没有,该如何避免?然后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中,有类似“倾听者”的人你该怎么办?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德育透渗的目的。

(五)课堂训练,总结升华

训练题目:最后,当即将离开病房时,让我们一起关心不靠窗的病人,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独特的心得这个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这个过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议析理解性评价和练习形成性评价的反映,实现了难点知识的突破,又可以使重点知识落到实处小小的一扇窗,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窗里窗外,美丑分明我们个人都应该反思,用我们的心灵去关爱他人,去鄙视那些丑陋的行为这样打开心灵的窗户,我们定会看到湛蓝的天空、飘逸的白云、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和灿烂的阳光。

(六)练笔阅读,拓展思维

1.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练习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同时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

2.第二个关于语言的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美好语言的感受力,训练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强化了对难点的掌握。

3.对比阅读欧8226;亨利的小说《最后的长春藤叶》学生在有目标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能够发展独立阅读能力,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

反思《窗》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

1.由于重视学情,方法适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2.导语和结束语设计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亮点,导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束语既是对本课的总结,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精美而智慧的语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课堂上注意了课文的一些大问题,但课文中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4.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深入挖掘课文;二是“放”学生之后不能及时地“收”回,致使课堂后半部分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时间,课堂节奏拖沓;

5.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高二课件(篇7)

教学目的:

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

1、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一、导入:

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

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用“骚体”指“楚辞”

2、特点:

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多用语气词“兮”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3、《楚辞》:

作品总集名,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编辑。

1、诗歌《湘夫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湘君和湘夫人彼此深深地眷恋着对方,却不知什么原因,两人欢会难期、

思而不见,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

2、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湘君和湘夫人。

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 哀婉。

4、其实诗歌的开头就给我们奠定了全诗幽怨哀婉的基调,请同学找出是那句诗?

就是“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5、这句诗是如何奠定幽怨、哀婉的感情基调的呢?

诗句中有三个意象:秋风、秋水、秋叶。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并且,这三个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秋风荡秋水,秋风扫秋叶,秋叶随秋水,秋水飘秋叶,三者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形成了一幅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叫“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6、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诗人写这一组反常现象有什么作用?

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这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暗示会合无缘,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7、既然是错乱的现象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会存在。这种写景方法我们称为什么?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8、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9、既然湘君对湘夫人思而不见,为何诗中出现了他忙忙碌碌迎接湘夫人的场面?

幻想,表达湘君思念的迫切。

10、第三段内容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诗人运用描写的手法,极力展开铺陈,营造了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相会之处: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

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11、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并分析其作用?

白X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这些香草,构成了一个唯美的境界,整首诗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得高洁优美。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12、“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抒情主人公为什么有这一举动?

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透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

13、抒情主人公为什么又要拔取杜若送给湘夫人呢?

虽然表面的决绝,而内心的想念是无法抑制的。湘君的抱怨是一时的,

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转意,最终恢复了平静。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14、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湘君和湘夫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这于屈原是多么的契合: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湘君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透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四、诗文结构:

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写湘君怀念湘夫人的心理活动。

铺叙湘君幻想与湘夫人相会的情景。

高二课件(篇8)

疏通文言字词句,归纳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唐太宗曾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为镜,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统,且看苏洵的《六国论》。

二、跟读课文录音,注意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三、学生自读课文,读时要求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并圈画勾点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疑难字词,老师巡视时提出共同解决。

四、老师通过多媒体显示本文重要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句子翻译,学生讨论加以解决。

五、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赏析结构。

六、结合课后的“赏析示例”,理清文章的脉络。

分别从两个个方面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

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2、问:文章的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3、问:文章的第三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哪句话意思相吻合?

4、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四段是对上面论证的总结和深化。

理清文章的结构,多媒体显示结构图。

在议论文中我们还要学习论证方法,请同学们思考本文运用几种论证方法?

5、思考探究:从本文的题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按理文章写到第三段就论证完整了,第四段如仅作上文的收尾,完全可以简化,可是文章不但论证得比较具体,而且作进一步的引申。第五段则已由论六国转向其它方面,是否多余?

引导学生看“赏析示例”,从中找到答案。

教师明确: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意图所在)。因此,四、五段的论述才不是多余,而是非常必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提升。

6、“赏析示例”的倒数第二段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情其气,真是愤郁及且,感慨至深”。你们能否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六国、秦国、当世现实的情感?

这一情感贯穿文章的始末,这点跟单元提示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相吻合。

七、温故知新:

《阿房宫赋》里“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本课和《过秦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六国论》弊在赂秦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分析1980年北京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的第一段结构。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弗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教师明确:这一段话共四句。第①句提出中心论点:“名师出高徒”。用“人说……”表明这一观点早有历史渊源,而我完全同意:“这话实是不假”。第②句提出两个分论点:“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用“依我看,这原因有二”既表达出自己对前人观点的延伸,又表达出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第③句从反面重申两个分论点以及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第④句“……便是很好一例”扣接到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严谨有度。

写作启示:

a、首段提出一个合乎题意的中心论点(只能一个)。

一般考场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当起笔入题。文章的首段或首句就扼住正题,尽快地、旗帜鲜明地、简明扼要地把中心表述出来,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要写什么内容。这样的开头是最受欢迎的。

b、可以在中心论点下面分解出两三个小论点(即分论点)。

如果叙述含糊,观点不明确,层次不清晰,那么这篇文章注定是失败的了。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讲道理的过程,讲道理就是“剖析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好比一个大西瓜,你用思想的解剖刀把它一分为二(两个小论点),方能让人消化吸收。

迁移训练: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话题,自拟题目,并用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的方法,写好这篇议论的第一段,100字左右。

高二课件(篇9)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教学难点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Gz85.com编辑推荐

高中课件9篇


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一是制作教案课件,但是教师不能认为随随便便写就行了。编写完善的教案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整合了一些关于“高中课件”的信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课件 篇1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2. 想象并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3. 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之情。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1、课前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1、板书课题,课件出示昔日辉煌图片。

这是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这是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这座园林的名字就是——圆明园。然而这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无情地毁灭了!

2、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

1、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美景。

2、多么精美、多么壮观的园林呀,课文又是如何描写的,请自由读,想一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

3、圆明园除了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这些宏伟建筑之外,还有别的吗?(理解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学生带着自豪与惊叹的口气朗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这就是人间天堂的圆明园,这就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圆明园。然而,这都成了我们的梦!我们再也看不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为了一片灰烬。

(二) 研读“毁灭”

1、是谁犯下了这滔天罪行?

“他们把园内凡是.... 统统..... ;拿不走的..... ;实在运不走的....... ,就..... 。”

4、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最后一个段落的最后两句。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这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

3、面对这把罪恶之火,面对如今只剩下的残垣断壁,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形容你此时的心情?

4、同学们,在历史的学习中你们会找到更多的答案,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除了痛恨甚至仇恨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还应该反观自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高中课件 篇2

1、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9xx年10月12日,地球总人口60亿;目前,我国总人口约13亿。1950年至,亚洲人口数量增长最多,非洲人口增长率上升最快。

(1)原始型:高出生率(3—4﹪)、高死亡率(3—4﹪)、低增长率(约为0)

(2)传统型:高出生率(3—4﹪)、低死亡率(1—2﹪)、高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1﹪)、低死亡率(1﹪)、低增长率(<1﹪,甚至负增长)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为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一个国家和地区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有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人口的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保证人口能够获得最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条件,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a、资源(最主要的因素,木桶效应);

b、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会适当提高,成正比);

c、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d、地区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后者:最适宜养活多少人

4、各大洲人口迁移:北美洲(战前、战后迁入);南美洲(战前迁入,战后迁出);欧洲(战前迁出,战后迁入);非洲(战前、战后迁出)

1、城市外部形态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集中式(团块式):多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城市连片分布(如:成都、合肥、华盛顿)组团式(状):有几个片区组成,各片区受河流、山岭阻隔(如:重庆、浦东新区)条带式(状):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而行成(如:兰州、延安、西宁、洛阳)

2、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功能分区:

⑴利用方式: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⑵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特点:最基本、最广泛的利用方式,占城市面积的40%-60%趋势:a、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b、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发展)

②商业区(特点:a、占城市面积较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b、大城市中心形成中心商务区)

③工业区(形成:因工业生产的集聚效应与工业运输量大而形成;特点:a、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与保护城市b、工业区趋向沿交通干线分布是为了交通便利)

⑴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最重要)。

⑴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在25%-30%以下),发展缓慢,出现问题:各功能用地混杂布局,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⑵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在30%-70%),发展迅速,出现问题:劳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等

⑶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在70%以上),城市化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问题: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城市化的动力:

⑴推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①劳动力过剩;②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自然灾害;④医疗、教育条件差)

⑵拉力:吸引人群到城市的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条件好;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医疗卫生条件好;⑤交通便捷)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影响土地质量;

③影响水体;

④改变太阳辐射等。

②水体污染;

③噪音污染;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⑴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目前速度变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目前速度加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高中课件 篇3

1、强调句的基本句型是“It is/was+被强调的部分+

that/who+其他部分”。被强调的部分可以是主语、宾语和状语等。

John's succes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ood luck. It is years of hard work that has made him what he is today.(摘自湖南高考)

约翰的`成功与运气无关,是多年的努力让他取得了今天的地位。

It is only children who make such stupid mistakes.

只有孩子才会犯这样愚蠢的错误。

2、强调句型的一般疑问句只需将is/was提前,特殊疑问句的结构是“疑问词+is/was+it+that从句”。

Is it Professor Wang who teaches you English?

教你们英语的是王教授吗?

What is it that you want me to do?

你要我干什么?

3、如果原句中含有“not ...until”,在强调时间状语时,将主句中的否定词not连同状语一起提前。

It was not until she took off her dark glasses that I realized she was a famous film star.

直到她摘下墨镜,我才认出她是一位著名的电影明星。

1.(·重庆高考)—Have you seen the film Under the

Hawthorn Tree?

—Of course, I have.It was in our village________ it was made.

A.that   B.where     C.when  D.which

2.(·宝鸡质量检测一)It was not until midnight

________ we got home because of traffic jams.

A.that  B.when       C.while  D.as

3.(2012·孝感质量检测)I can't figure out ________ it is that

makes him so difficult at school.

A.how  B.what      C.why  D.which

基本结构:

It is (was)+被强调部分+ that (who)+句子其他部分。此结构强调的成分仅限于主语、宾语和状语。

例如:

It is not only blind men who make such stupid mistakes.

It was the goat’s eyes that he had seen in the darkness.

It is from the sun that we get light and heat.

It was not until I had read your letter that I understood the true state of affairs.

下面给出一个句子,根据强调的内容不同,做出的不同形式的强调句:

原句:My father did the experiment in the lab yesterday evening.

强调主语: It was my father who did the experiment in the lab yesterday evening.

强调宾语: It was the experiment that my father did in the lab yesterday evening.

强调时间: It was yesterday evening that my father did the experiment in the lab. (注意不用when)

强调地点: It was in the lab that my father did the experiment yesterday evening.

高中课件 篇4

1、师:请大家出自己写字的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正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注意“毁”的笔顺……

2、师:好,接下去,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课题。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请告诉大家!好你这种感觉找对了,请大家齐读课题。

过渡:好!今天我们就和在座的老师一起走进历史,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求:找出文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1、好,哪位同学来交流一下,课文哪几句话高度评价了圆明园?还有吗?

2、看看这三句话,你们能读懂什么?举世瞩目,就是全世界人都知道,举的意思就“全”。地球人都知道。此时此刻你中有一股怎么样的情感油然而生?(自豪)

从最大的这词你体会到什么?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你能体会到什么?作为国人的自豪感,好哪你就带这种感觉读读这三句话。

过渡:同学读得真好,读书就这样不但读其书还要悟其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呀!这样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这座园满无缺的圆明园,光明铺照的园明里到底有什么呢?我们还是进入看看吧!请大家默读课文的.三四两节看看圆明园里到底有什么?大家边读边划开始。

好来交流一下,圆明园里到底有什么?好,这么好人举手,为了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每人就只说一个或两个。好请你来说

安澜园:同学们安澜园,可是一个好地方呀,乾隆皇帝六巡江南四次就住在这个安澜园呀你把安澜园写上去吧,沾沾皇气呀!

狮子林:它是苏州的四大名园之一呀,里面如八阵图一样,变化莫测就连诸葛亮进去也要迷路呀。

平湖秋月:泛舟夜游西湖看着到映在湖中的明月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词,多么的富有诗情画意呀!

雷峰夕照:在夕阳的余辉下,雷峰拉着自己长长身影在诉说不水仙与白娘子不朽的传奇,哪是何等浪费事情呀!

蓬莱瑶台:海上仙子国呀连当年秦始皇都想在这里长生不化呀,你去沾沾仙气吧

名人书画:也有可能就王羲之的手稿呀,你写上去,注意把字写得跟王羲之差不多好就行了。

2、挖掘“有”

同学们真行呀,大清皇帝化了十百五一年才把天下美景和珍宝搬进了圆明园,你们几分时间把这些搬上我们这块黑板,真得让我们五一班棚壁生辉啊!这举世闻明的圆明园里,难道仅仅是黑板上的这么景物吗?还有,当然还有,你从课文中哪词看出来说明它还有?再读课文,读书就应该这样一遍一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读你千遍不厌倦呀!

3、说“饱览”

饱览什么意思?哪我们肚子饿了,我们需要“饱餐一顿;我们读书要不断看读,这叫“饱读诗书”,一老人历经了人生的风风雨寸,这叫“饱经风霜”呀说饱经苍桑”哪这样不多的美景作者用了“饱览”这真是一著一字尽得风流呀……

4、引“不可估量”

同学的课外积累的好词可真好多,但是我想不管我的中华词海有多少华丽的词澡也无法来形容圆园的精彩绝伦,美伦美幻!还是让我去进入园内看看吧……(录像)

6、朗读评价:

听了你的朗读,王老师真的感觉,就像到了圆明园的门徘徊!不要再徘徊了,谁能带我们听进吧……

听了你朗读,我感觉已经进了圆明园了,能慢一点吗?让我再漫步一下,流连一下行吗?

真好,你读得真大珠小珠落玉盘,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真的不想出来了,谁能让王老师进入幻想的境界里!

、同学们这样语言文字配上这样的声音还有这样音乐真的是太美了,美得心醉!(板书)

四、重回“中心”

1、好,同学们,能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我想你会不一样的发现!

2、你希望王老师把哪个字写下“化为灰烬”,好学习语文就需要这个的敏感。

这一切的一,这一的切切都化成了灰烬!

告诉我这是谁干的?(英法联军)这样的人还称得是联军吗?

他们是什么?(强盗)真的是强盗骂得好,骂得痛快!骂出所有中国人的良知!

1、好,大家快速读读第五节可以从哪些语言文字看出来他们一群强盗?

2、“闯”,人家家里可以随便闯?但他们为什么就这光天化日之下闯进来呢?清政府的无能,同学记住这个血的教训“落后就挨打”

“掠”他们可能掠走的是什么?我们的财富,但定永远掠不走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腔豪气

“毁”他们可以毁掉我们的圆明园,但永远也毁不掉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决心。

、记狗改不了吃食,记住它们是强盗啊!这就是无耻的行径啊,能抢的抢,不抢的咂,砸不碎的搬,搬不动的毁!

3、同学们大火整整着了三天三夜。这个园满无缺的圆明园;这个光明铺照的圆明园;这个被称为万园之圆明园,这美是美得如心醉的圆明园,叫我们痛是痛得如此的心碎啊板书痛得心碎!

我们记住那个永远让我们心碎与的日子,那是1860年十月六日,大家一起读!

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面对这两个强盗的一把火我想你们一定有许许多多话想话,请你们把想说话写下来!

六、讲评:

2、记这样一句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我们好好读书,要“振兴中华”(学生板书)

3、你说出了所中中国人的心声,对强盗的痛恨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仅仅只有痛恨吗?

同学们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烧毁这曾经圆满无缺的圆明园,这曾经光明铺照的圆明园,这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但是我想永远毁不掉的是我们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振兴中华气概和决心,就让这圆明园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栖息的家园。老师相信凤凰一定会涅盘,重生!中条这条古老的巨龙一定腾飞!

高中课件 篇5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结合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4.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和主要区别。

[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近些年来中国人出国旅游有一大热点(新马泰)。这些国家都有哪些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呢?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东南亚旅游一趟,去了解一下该地区的风土人情。

板书:第一节 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9.1“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9.2“东南亚政区图”,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3.课件展示:图9.3“马六甲海峡的航线”,看图后请大家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4.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才会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5.承接过渡: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地区,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密切。

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7.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②从地区看,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国家看,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

而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8.课件展示:①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读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午后两点左右),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②图7.26“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归纳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分析这种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堂小结]

A.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有收获B.农作物在春季播种,夏季收获

C.农作物多雨季播种,旱季收获D.农作物秋季播种,第二年春季收获

高中课件 篇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在探究性学习中设计教学问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壳运动”一节,学生在书上看到的褶皱及断层都是非常简单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再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同时,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材料、图片,让学生讲一讲,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思路开拓了,创新思维自然会如泉般涌出。

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不仅是课外做课题研究,还要与日常的学习活动相结合,而且必须落实到每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地球运动的规律;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判断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等。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结构特征;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这类问题式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及研究方法的初步掌握。只要有适合的研究点,我们无论论题大小、难易,都可以让学生分组尝试研究。平时勤练兵,到研究大型课题时,就不会“望而生畏”了。

高中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

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高中课件 篇8

班会目的: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最初的梦想,一个远大的梦想。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更应该激扬青春,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但是在现实的中学生活中,很多同学却迷茫了,迷失了自己。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了前进的目标,失去了学习乃至个人成长方面的动力。通过开展此次班会,旨在帮助大家托起梦想,为自己的未来绘制一幅理想蓝图,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同时增进班级同学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通过投影剪辑10多所名牌大学图片,引起同学的共呜,每个人从跨入高中的第一天起,或许都有最初的梦想DD考上理想的大学。

通过主持人带来的《三个泥水匠的故事》,让同学们意识到梦想的重要性。

同学们通过小品表演,及主人翁的觉醒,明白任何理想都不能通过白日梦成真,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我有一个理想,今天我们的演讲将把未来照亮!

除了以上精彩的演讲,还必须来点实际的,在实际行动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四人说唱《我们的精彩》给出了答案。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像今天所说的这样,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加油!

歌词进取向上,给人以力量,手语舞让人分享到每一份成功背后都需要努力付出,由衷地感受到了一种向上的希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心形小卡纸,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理想,并收集起来挂在学生一起手工制作的理想之树上

高中课件 篇9

摘 要:奥妙无时不在,学问无处不在。落实到高中学校内部的物理教学实践当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技术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给物理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以多媒体课件参与为引导,分析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高中物理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全体高中生的科学素养,如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所有的学科一样,学生运用知识规律去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对所运用的知识规律本身有一个清晰、全面、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和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这样的课件参与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有趣、形象的学习内容和画面,让学生在真正参与中受益。

例如,在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这一节中,教师可以用动画演示波的`形成和传播时的动态过程,在这里绳子被分成无数个有相互作用的质点,用不同颜色的小球来表示,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一个小球波源振动起来时,就带动和它相邻的小球质点振动,这个小球又带动和它相邻的质点振动,这样质点依次振动起来波就由近及远地传播开来,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波向前传播时每一个质点都不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物理课程是一门重理性、重逻辑的学科,在高中物理的实践教学课堂上,教师简单的讲解和分析,对学生来说,其思维想象以及思考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课件的参与和辅助,带给学生无限的可能。

例如,楞次定律的小动画一定要在实验演示进行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己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感到模糊有疑问时再用课件显示原磁场的磁感线穿过某个面的磁通量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等一系列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变化的物理过程,会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思路立刻清晰起来。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形成物理图像,掌握物理方法养成,物理思维方式,这是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新的思维和逻辑上的理解,是新技术在现代高中物理实践参与中真正的落实和参与。相信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高中物理会以新的教学方式造福于学生。

参考文献:

马俊峰。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延安大学,.

高一地理课件模板


编辑对这篇“高一地理课件”进行了精心修改和微调,希望能够呈现给大家最精致的内容。如果你需要写教案或课件,那么老师需要抽出时间来完成它们,因为教案是监控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谢谢收看。

高一地理课件 篇1

1.人口增长量庞大,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每年出生人 口超过万,净增人口在1400万左右。每年有2000万以上人口进入劳动年龄等待就业,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有l/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

2.控制人口增长任务艰巨,近年内人口出生率回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1994年到,每年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数仍然保持在1亿多人,边远地区育龄妇女数还在增多,部分推迟生育的妇女今后还将生育。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约7000万,流动人口的增加使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增大。[来源:学|科|网Z|X|X|K]

3.近年来出生婴儿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4.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 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1993年,我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2%,老年人口达7350万。在一些出生率较低的地区,如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5.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估计有近7000万。1993年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5%,其中80%以上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

高一地理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运用图像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天体及天体系统,并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质量与体积等数据的对比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3.结合资料,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等方面说明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

教学过程:

高中阶段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的特征、运动变化规律的了解,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不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们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看我们的地球。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最早对宇宙的认识“天圆地方”开始,到 “地心说”、“日心说”等学术说法的不断涌现,体现着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和思考, 18世纪天文学家开始引进了“星系”一词,之后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地完善。

最早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变换,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除了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天体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弥漫于星际空间的物质,如气体、尘埃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通过直观的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各种天体的形状和特点,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转折提问:6月21日,我国航天飞行员在“神舟十号”飞船上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太空课,同学们说“神舟十号”飞船是天体吗?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概念辨析。

总结:天体的类型可以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前面我们看到的行星、恒星、星云等都是自然天体,自然天体中最基本的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恒星和星云的比较表格:

人造天体包括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但是需要区别:地球作为整体是一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者附属物就不能叫作天体。例如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天上的云、地上的汽车等。

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宇宙中的各种天体是否孤立存在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天体都在高速的运动着,邻近的天体彼此之间相互吸引,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科学家们称它们为天体系统。

(多媒体演示、讲解)地球和月球的质量比约是81:1,因此月球绕地球旋转,形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同理,质量较轻的地球带着其卫星,以及其他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恒星太阳旋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000多亿颗。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

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天文学家称他们为河外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行系。它是目前人类所执导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通过老师的讲解,并看教材P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一下3个问题:

2. 天体系统的规模相差悬殊,按大小可以划分为几个级别?(划分为四个级别)

3.请你设计框图,正确表示天体系统不同级别之间的关系。

4. 天体系统的级别中,包含地球的级别有哪些?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同学们通过认识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以正确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展示教材P4图1.4 太阳系模式图)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恒星太阳,周围由八颗大行星、众多小行星及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组成。其中八大行星,按照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描述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特征,一般从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方面进行了解,下面老师带同学们一起认识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方向的特点是:均是自西向东运动,运动方向相同,具有同向性的特点。

第2页 /(共2页)出示教材P5表格1.1 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公转轨道平面的特点与轨道形状的特点。(注意需介绍讲解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的概念)

八大行星公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倾角大多小于4°,说明八大行星在公转运动过程中,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运动,具有共面性的特点。

而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形状的偏心率大多接近0,说明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具有近圆性的特点。

读图指导:注意该图的图例,图中注记所标数字是指与地球相比,其体积、质量的大小。

教师指图讲解:按照八大行星的距日远近、质量和体积等结构特征,通常将与地球结构特征相似的水星、金星、火星与地球一起划分为类地行星。将体积比和质量比远远大于地球的木星和土星划分为巨行星;将离太阳较远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划分为远日行星。

请同学们结合图1.5 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所示内容,填写表格1.2三类行星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比较

我们把每项特征分为三个等级,按距日由近及远、质量由小到大、体积由小到大,依次用1、2、3来表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等结构特征和公转的运动特征与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相比,并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现代宇宙探测的结果表明,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物,特别是存在着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思考提问)生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如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

1.请从八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和安全?

2.说出地球的结构特征对地球上生物存在产生的影响。

3.假如太阳突然消失了,或者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4.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这对地球上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5. 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出现在海洋中,地球上的大量液态水是怎么形成的呢?

总结:

1.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其他小行星的公转方向与八颗行星也基本一致,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因此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氨,缺少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地球大气转化为以氧和氮为主,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如果太阳消失或太阳的光照条件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热量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温度和水的相态,以至于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随之而消失。

4.日地距离大约1.5亿千米,距离适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水呈液态状态和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如果距离太近,地表温度太高,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相反,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远,地表温度太低,生命物质也无法形成。适宜温度存在的另一个原因为昼夜更替的周期不长(24小时),使得地面白天增温时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5.大量液态水的形成: 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高一地理课件 篇3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xx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xx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xx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xx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就业机会多

推力自然灾害拉力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的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高一地理课件 篇4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

高一地理课件 篇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自转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初中的科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运动的基本原理,比如自转角速度、线速度。高中生的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插入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实验模拟地球的自转。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自转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模拟地球的自转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转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情境法。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动手演示,将难以观测和想像的地理过程模拟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通过合理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设问质疑,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创设情景,总结归纳三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我会这样问同学们: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体)为什么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怎样解释?从而导入新课。 类比情景,剖析问题—— 对于第一部分,我将从方向、周期和速度三方面来讲述地球自转特点。通过让学生拨动地球仪来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然后我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由于这个问题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说明。学生观看完课间后我提出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自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显示线速度示意图,由学生得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提问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 至此,可通过列表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归纳,从上述三方面来对地球自转特点作一小结。

创设情境,总结归纳——

我将创设情境进入新课第二部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情境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得出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通过情境二,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第二大意义:水平运动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时刻,得出第三个意义: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通过这三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此时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

为了验证自转的存在,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创建可以证明自转存在的试验,比如 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高一地理课件 篇6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

(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授法为主,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我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对比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洋流与气候两大知识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主动掌握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4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6分钟,一共40分钟。

(一)借用历史,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往返季节入手,设疑:为何郑和七下西洋几乎都选择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是有影响的,为学习下面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辩证思考,学以致用:

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讲述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之后,让学生思考洋流对航海不利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紧接其后的是需要学生合作探讨,利用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设计一条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再回到英国的最佳航海线路,之后请学生作答,我将予以点评。

2、解决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会充分利用之前设计的这条航线,让学生思考当航船行驶到加勒比海一带时此地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学生说出是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正确答案后,我会提出疑问:一般而言,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为什么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由此引出矛盾,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在了解了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论知识后,对加勒比海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进行解释,学生在理解了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后,再结合39页的气候类型图,举出与之相似的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接着从暖流过渡到寒流,举秘鲁寒流对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一例,说明寒流影响气候的显著性。另外我再结合秘鲁寒流补充一个常识: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玛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之一是洋流,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最后通过对教材上的案例对拉布拉多半岛和西北欧的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强调寒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3、师生互动,对比学习:

(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让学生放宽眼界,将洋流对大陆气候的影响转移到海洋当中,提出四大渔场,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分别对四大渔场的形成、分布进行对比学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由哪些洋流交汇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图上标注四大渔场的大概位置。同时借用纽芬兰渔场消失这一事实培养学生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4、运用理论,分析时事,

借2010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三)作业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方面的影响,再次强调重点,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

结合洋流知识分析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六、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并用相关示意图与之相结合。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高一地理课件 篇7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设计】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板书】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

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复习旧课】

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讲授新课】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板书】(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板书】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板书】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

【讨论】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

高一地理课件 篇8

目标定位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核心点一 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及不同河段表现

最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不同河段其表现不同。图文表示如下: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

3.列表比较河流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特征

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为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及三角洲,它们分布于不同的位置,其特点及成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洪积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

平原 河流

中下

游 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河流入

海口的

海滨地

区 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核心点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状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较温暖,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多呈条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呈明显的

条带状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河运和海运 带状、团状

思维拓展 河流与聚落的形成

河流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河流流域内有众多的聚落分布。聚落多形成于河流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如上海等城市;两河流的交汇处,如武汉、重庆等城市;河运的起止点,如赣州等城市。

类型1 典型的河流地貌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河流横断面①、②、③与a、b、c对应正确的是(双选)( )

A.a —② B.b —① C.c —① D.d —③

(2)若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

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大于b河段

D.c河段以搬运作用为主

答案 (1)AC (2)AC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侵蚀地貌的判读及应用。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a、b、c、d、e在不同河段的位置及①、②、③分别所代表的河谷形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河段河流侵蚀的方向及形成侵蚀地貌特点。

第(1)题,①、②、③对应的河谷形状分别为槽形谷,“V”形谷及“U”形谷。然后结合a、b、c、d、e在河段中的位置具体分析。第(2)题,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淤积左岸,河口三角洲容易向左岸连接,建水电站应建在水量大,有落差处;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沉积物的颗粒可能a大于b。a处先沉积,颗粒直径要大于b,b处后沉积,搬运的远一些颗粒应小些;c河段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应以沉积作用为主。

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的方法

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主要是在侵蚀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别。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指向河流上游;下蚀是指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垂直方向;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与河流流向大致垂直。

2.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

瀑布主要是河流对硬度不同的岩石产生的差异侵蚀而形成的。瀑布发育的地区,上部较坚硬的岩石,不容易遭受侵蚀,下部较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在河流下蚀作用下,瀑布逐渐形成,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河流源头退缩,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

变式练习1 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面图(甲、乙、丙)以及流水外力作用方式:

A: ,以 作用为主;

B: ,以 作用为主;

C: ,以 作用为主。

(2)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 深, 大,多 ,水能资源 ;C处河段特征: ,泥沙 ,江面宽广,利于 (交通)。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答案 (1)乙 流水侵蚀、下切 丙 流水侧蚀作用加强,侵蚀拓宽 甲 流水沉积

(2)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 流速慢 沉积 航行 (3)C

解析 本题考查流速、流量与侵蚀、搬运能力的关系问题以及岩性与抗蚀力问题。在河流的上游(A处)以侵蚀作用为主;在河流的中游(B处)以搬运作用为主;在河流的下游(C处)以沉积作用为主。

类型2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说明图中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答案 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

解析 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交通线和地形又是影响村落分布和规模的基本要素。由图可看出,该地有道路,地形既有山地又有平原,即可解答。

并非所有的冲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差,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变式练习2 若该聚落形态受河流影响,则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乙丙

答案 A

解析 若该聚落形态是受河流影响的,则在河流的干流附近聚落要分布得多一些,支流

少一些。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处聚落明显较少,故最可能为支流的是甲乙。

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的溯源侵蚀 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 D.河流的溶蚀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是指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不断上升,河水强烈下切,导致河谷不断加深所致,除内力作用外,外力作用主要是河流的下蚀作用。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

A.溯源侵蚀 B.下蚀 C.侧蚀 D.垂直地面的侵蚀

答案 C

解析 河流在凹岸侵蚀使凹岸谷坡后退,河床变宽,河流向横向发展,应属于侧蚀作用。

3.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上看河流是曲流,河水对河岸的侵蚀不仅受河湾处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受上述两种力叠加影响的河岸,侵蚀较重。

4.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

A.黄河三角洲 B.峡谷 C.黄土高原 D.沙滩

答案 A

解析 峡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沙滩是波浪沉积形成的。

5.关于聚落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B.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

C.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D.我国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

答案 A

解析 平原虽然是最适宜聚落发展,但并不是所有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河流可以为聚落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交通;在山区高原,河谷地区地势低,热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6.下列关于河流对城市分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的城市全部都位于冲积平原地区

B.世界上的大城市大多分布在濒海、濒湖和沿河的平原地带

C.在热带地区,城市大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

D.山区城市一般都位于山腰地带

答案 B

解析 在热带地区,由于冲积平原不易散热,天气闷热,对居住很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在山区,多倾向于沿河

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冲积平原具有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便捷的运输条件等优势,为大城市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7.读图,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B

解析 从图示可知,b处地形平坦,邻近河流,水源充足,又有铁路经过,交通便捷,周边绿洲面积大,位置居中,在a、b、c、d四个位置中,其区位优势条件最为突出。

8.读“我国北方某平原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其中A、B、C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是:靠近 ,有利于 和 。地形以 为主。这样的聚落一般可顺河道伸展

成 状。

(2)A、B、C、D四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因为那里地形 ,水源 , 便利。

(3)如果图中A、B、C与西安、宝鸡、渭南三城市的早期聚落相对应,请用连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则该区域是我国的 平原。

A 西安

B 宝鸡

C 渭南

答案 (1)河流 灌溉 航运 平原 条带

(2)B 平坦 充足 水陆交通

(3)渭河 A—宝鸡 B—西安 C—渭南

解析 (1)从图中可看出,A、B、C三村落均沿河呈条带状分布,可根据已学知识分析与此相关的问题。(2)B村落位于河流与公路干线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3)西安、宝鸡、渭南三城市均位于渭河平原上,根据其相对位置可以正确连线。

河流冲出山谷,随着流速减慢,可形成洪积扇地形,读图回答1~2题。

1。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2。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 砾石 粉砂 B.粉砂 黏土 砾石

C.砾石 粉砂 黏土 D.砾石 黏土 粉砂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河流流出山谷时,由于河水流速减慢,物质堆积,而对应山谷出口处的中部由于堆积物质较多,再加上只要有流水就有物质堆积,所以中部堆积层较厚。第2题,物质颗粒在堆积时大的颗粒先堆积,小的后堆积,因此从河流上游到下游,颗粒逐渐变小。

下图是某国南方某河流的一河段,分析完成3~5题。

3.若该河流流出谷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 )

A.洪积平原 B.“U”型谷

C.河漫滩平原 D.三角洲平原

4.河中有沙金,淘金处可能在( )

A.① B.④ C。 ③ D.②

5.该河的丰水期一般在( )

A.夏秋两季 B.春夏两季 C.秋冬两季 D.春冬两季

答案 3。A 4。D 5。A

解析 第3题,河流出谷口地势平坦,流速慢,易成洪积平原。第4题,②处为河流凸岸,泥沙在此堆积,黄金为外生堆积矿床,在②处才可能有沙金。第5题,我国南方河流为季风区河流,夏秋为雨季,河水流量大。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

A.峡谷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 D.沙丘

7.图中所示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半山腰 B.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 D.高山顶部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图中怒江河段流经横断山区,落差大,水流湍急,流水的侵蚀作用以下蚀为主,峡谷地貌发育。第7题,图示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聚落分布在地势较低、气候温暖的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黄河之害在于“多沙少水”。20xx年7月,黄河小浪底水库进行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并获得成功。 据此回答8~9题。

8.调水调沙实验是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①流水侵蚀作用 ②流水搬运作用 ③流水溶蚀作用 ④流水沉积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方法和措施中,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缺水多沙”问题的是( )

①加快黄河源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 ②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以发电为主为向下游调水为主 ③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④在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8。A 9。C

解析 第8题,通过“人造洪峰”可增强流水的侵蚀作用,从而将沉积于黄河下游河段的泥沙侵蚀起来,然后通过流水将泥沙搬运带入海洋。第9题,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地区,那里河流的补给量小、水流量小、含沙量也小,故源区的工程对黄河下游的“缺水多沙”影响不大;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属气象灾害,与黄河下游含沙量无关;故解决黄河下游的“缺水多沙”,应合理地向下游调水以及在中游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10.图中的三幅小图为“某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上、中、下游三个不同河段处的河床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三处河床剖面所处的位置:

A位于 游;B位于 游;C位于 游 。

(2)该河位于 半球,判断理由 。

(3)若在该河干流建一水电站,位置比较合理的坝址应选在A、B、C三处的 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上游森林资源的重要环境功能,分析该地森林过度采伐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

答案 (1)上 下 中

(2)北 河流的南岸(右岸)侵蚀较深,北岸(左岸)以堆积为主,地转偏向力向右偏

(3)C

背斜构造,大坝地基坚固;位于山区向平原的地形过渡处,河流落差与流量都较大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第(1)题,河流在中上游一般以流水侵蚀为主,地貌上多形成“V”型河谷;而在下游多以流水沉积和侧蚀为主,地貌上多表现为河道较宽且河床较浅;据此可判断上中下游。

第(2)题,图中B河段南岸较陡,题中信息提示该河自西向东流,说明河流侵蚀右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结果。

第(3)题,建坝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水能多少。C处为背斜构造,无断层出现,则地基较坚固;同时处在河流的中游地带,一般地势落差较大,且水量较丰富,是理想的建坝位置。

第(4)题,河流上游一般地势较陡峭,森林主要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若森林被破坏,会出现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而河流含沙量增大会淤积河床,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会使洪峰更高,这样必然增加洪涝几率和损失程度。

高一地理课件 篇9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中东,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中东

第一节中东(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三、讲授方法和教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查找一些资料和照片,内容包括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以及中东地区的各宗教和民族

3、查找中东地区的新闻资料,分析其中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中东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幅图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学生:沙漠面积广大

讲述:阿拉伯半岛上竟然一条河流也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里沙漠广布,河流稀少?

活动:“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请学生描叙热带沙漠气候的气候特征。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提问:上面的说明这里常出现很多国家争夺一条河流的情况,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提示:由于干旱气候,才使水资源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

讲述:

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呢?(阅读材料课本56页)

转接:

既然这里水资源如此缺乏,那么这里能不能发展农业?

(可以发展节水农业)

展示图片:(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喷灌、滴灌)

解释:

以色列国土三分之二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令世界惊叹。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同时防止了土壤盐碱化。

小结:

我们中国西部也有与以色列相类似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上,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转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战争频繁的自然原因,有没有人文原因?你们已经查找了中东地区冲突的相关资料,谁能为大家分析一下?

(民族、种族、宗教、领土、历史等方面)

总结:

学习了这一节内容,你们应该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请大家回去写一篇小论文,对中东战争根源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高一地理课件 篇10

湘教版

第三章 第一节

2个学时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重点

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

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引入】展示图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

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

2.农业生产活动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

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

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产出:农产品

1.自然条件

(1)气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

(3)水源

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条件

(1)劳动力

(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

(3)装备

3.社会经济

(1)市场

(2)交通

◆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1.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3. 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4.农业地域类型分析

以亚洲水稻种植业为例:

1)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2) 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4) 历史悠久,市场广阔。

【练习】

九年英语课件模板十二篇


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很多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九年英语课件模板十二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九年英语课件【篇1】

Where is it

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说:什么东西或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即人或物所在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在交际场合使用。本课只教学生静态位置的表达。(动态位置以后再学)要学习be动词,介词in, on, near, behind, under以及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的用法。

词汇学习: 掌握: of, classroom, answer, blackboard, some, schoolbag, flower, find, window

理解: broom, raincoat, cap, Hong Kong, Macao, SAR

语音: /i:/ e /e/ e /k/ k /^ / g /s/ s /z/ s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学会表达大范围 (Where is Beijing?) 和小范围 (Where is my desk?) 的空间关系。小范围的空间关系,可利用教室里的物品练习句型。老师可不断的变换物品的位置让学生熟悉前面提到的几个介词。

大范围的空间关系,老师可利用地图让学生确认我国主要城市的位置。老师同时要以特殊的表达导入介词“特指the”与“泛指a/an”用法。

以上表达应会听、说、(包括会问回答)读,语调语、音基本正确。

辅音音标的发音不必一步到位。如; /s/, /z/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句型

a.主谓一致,即be动词的单复数。

Where is/ Where’s …?

It is/ It’s on/ in/behind/near/under the…

Where are/ Where’re …?

They are/ They’re on/ in/behind/near/under the…

注意语序:

特殊疑问句: 疑问词 + 是动词 + 主语 + 问号

b. 介词in, on, near, behind, under的用法; 可组成介词短语。

介词 + 定冠词 + 名词

如:in the morning, at night, in the desk, on the table, near the door等。

2. 日常交际用语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 I can / can’t see… Can you see …?

Where is /Where’s…? It is / It’s in, behind, near, under the…

Where are /Where’re …? They are / They’re in, behind, near, under the…

单词训练建议

classroom, blackboard, schoolbag, raincoat,football 均为合成词。可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单词知识,自学这些单词。

学生能自学的词尽量让学生自学,老师可稍加引导,以下单词可迁移,让学生自己读 behind → find room →broom

口语训练建议

本课的口语训练应放在空间关系上。并应当贯穿始终。口语训练重要的一环就是正确引入“位置”所谓概念。这与中文有较大的差异。中文说:在… 里,(上,后面,附近)的结构,英文只用一个介词,不同的介词比表达了不同的位置,而且一般要与定冠词the连用。向学生们介绍介词时,多用直观展示,适当用中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确切把握介词的特点,我们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应当集中展示两个物体之间的变化,不要过早的变换物体,这样学生就能聚精会神的体会位置表达的基本方法。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一个合乎生活逻辑的语境。

2.寻找一个非设计空间表达不可的动机。如:寻找一个提问者看不见的东西。 老师上课找不见黑板擦,问一个学生。---- Where’s the brush? ---- It’s under the teacher’s table.老师也可自问自答。尽量从交际出发,减少纯句型练习。

3.确定对话参与者之间的特定关系。

在物体选择上,一大一小,构成一主一从的格局。建议教师使用一个色彩鲜明的大纸盒和一个具有对比色度的小球,然后再换成玩具小动物,如小狗或小猫等,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画一只猫和一个盒子,这只猫分别在盒子的四个位置,即在上、在下、在里、在后。

运用型训练建议

老师可设计一个让学生去办公室去拿东西的情景,告诉学生东西的位置。这个练习事先和课代表准备好。课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目的是告诉学生们介词在生活中的运用。

Eg.

Teacher: Could you help me?

Student: Sure.

T: Go to my office and fetch your notebooks.

S: Where are our notebooks?

T: They are on my table.

S: Where is your table?

T: It’s near the second window.

S: OK.

笔头训练建议

老师可设计一些基本的测试性的笔头练习,但一定是课堂上反复练习过的。多用直观的方式提供物体的位置,适量中文。注意以下几点:

1.清楚的展示物体的位置。

2.严格限定表示条件。

3.迅速反馈改正信息。

语法训练建议

冠词训练

a. 第一次提到用a/an。

b. 定冠词特指后接单述或复数名词。

可指教室里存在的东西,如:地面、时钟、桌椅等, 大家都知道的物品。

c. 位置介词的用法。

in the bag, under the table, on the desk , on the table等。

情感教育建议

通过本课的确定位置,以及寻找物品,告诉学生应养成放好自己的物品,不乱扔乱放东西的习惯,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寻找东西,以及拾到东西应交公或交还失主的良好品德。

可利用本课所提供的内容,Taiwan, Hong Kong, Macao, SAR,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情景教学

学习方位表达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我们身边有很多可就地取材的东西,建议老师在教、学生在学的时候,都不要忽略了身边的实物。如:书包在哪里,书在哪里,桌椅在哪里等。同学们要尽可能练到脱口而出,这样在交际时才能做到熟练自然,学以致用。看地图讲地名,要求学生有地理知识。老师不妨在课前让学生熟悉一下地图,知道三亚在海南,西安在陕西。此后再学用英语表达难度会小些。如有可能,再让学生看看美国地图、英国地图,谈谈伦敦在哪儿,华盛顿、纽约在哪儿,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冠词a/an, the的用法

冠词是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所指的人或事物。其分为不定冠词(a, an)和定冠词(the)。

不定冠词a和an的功能

1、 指人或事物的某一种类。例如:He is a student..他是学生。

2、 指人或某事物,但不具体说明何人或何物。例如;A boy is over there.

3、 表示数量“一”的概念。例如:I have a bike, a computer and a small room. 我有一辆自行车、一台电脑和一个小房间。

4、 用于某些固定词组中。例如:have a look, have a seat等。

定冠词the的用法描述

1. 用来特指某些人或某些事物。例如:The books on the desk are our teachers(books被on the desk所限定).桌上的书是我们老师的。

2. 常用在上文提到过的人或事物的名词前。例如:There is a chair in the room. A woman is on the chair. The woman in lilys mother.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位妇女坐在椅子上,那位妇女是莉莉的妈妈。

3. 用来指说话人双方都知道的人或事物。例如:Where is the teacher?老师在哪儿(双方都知道指的是哪个老师)?

4.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前。如:the moon

5. 在序数词和形容词级前。如:the youngest boy(最年轻的男孩) the first lesson(第一课)

6. 用在乐器类前。如:play the violin(拉小提琴)

7. 用在“姓”前,且“姓”后面加-s,表示“一家人” 如:The Greens are not here

8. 用在一些习惯用语中。例如:in the morning, in the same class等。

何时不用冠词?

1. 在专用名词前。例如: in China; in Grade One等。

2. 名词前已有了做定语用的形容词、某些代词、名词所有格等修饰词语时。例如:this pencil; his knife等。

3. 表示一类人和事物的复数名词前。例如:These are oranges.

4. 在称呼语或头衔的名词前。例如:This is Miss Gao/ Mr. Wang/ Mrs. Liu.

5. 在某些习惯用语中。例如:go home; go to school等。

九年英语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重点单词:mooncake,lantern,stranger,relative,pound

2.重点短语:put on

3.重点句式:

Bill wonders whether they'llhave zongzi again next year.

—What do you like best about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I love the races,I think that they're funto watch.

I've put on five pounds!

I wonder if it's similarto the Water Festival of the Dai people in Yunnan Province.

People go on the streetsto throw water at each other.

You will have good luckin the new year.

学习重点

1.重点短语和句型

2.that,if 和whether 引导的宾语从句

学习难点

that,if 和whether 引导的宾语从句

自主学习

一、预习课本P9-10新单词并背诵,完成下面的汉译英。

1.月饼________2.灯笼________3.陌生人________

4.亲戚________ 5.磅________

二、认真预习1a-2d内容找出下列短语和句型。

1.增加

2.Bill 想知道明年他们是否还能吃粽子。

3.—关于端午节你最喜欢什么?

—我喜欢比赛,我认为他们看起来很有趣。

4.我增加了5磅。

5.我想知道它是否和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一样。

6.人们都上街彼此泼水。

7.在新的一年你将会有好运。

课堂导学

Step 1情景导入

Teacher: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festivalsin China,like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 andso on.Do you know when the festivals are and what people do on the festivals?Now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in groups.

环节说明:以中国的传统节日为话题,学生易于接受,学习欲望比较强烈。同时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了解。

Step 2完成教材1a-1c的任务

1.认真观察1a图片,根据图片所提供的信息将图片和节日匹配。完成后小组内互相核对答案。(3分钟)。

2.认真阅读1b中的句子,并且理解句意,为听力做好准备。(2分钟)

3.认真听录音,根据听到的内容判断句子的正误,在正确的句子后面圈出T,在错误的句子后面圈出F。完成后集体核对答案,完成课本上1b的听力任务。(3分钟)

4.再听一遍录音,并跟读对话。(2分钟)

5.结对练习1a图片中的对话,并请一些学生表演出他们的对话。(3分钟)

6.仿照1c的对话形式与搭档来谈论1a中的节日,并邀请几组学生表演对话。(5分钟)

参考案例

A:What do you like best about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B:I love the races, I think that they'refun to watch.

7.小结训练。(3分钟)

(A)1.—I'm not sure ________there are living things on other planets or not.

—Even scientists aren't sure aboutit.

A.whetherB.whereC.whyD.that

(B)2.I can't decide ________to buy this bike or not.

A.when B.whether C.if D.where

(A)3.I've decided to goto London next weekend.Iwas wondering ________ you could go with me.

A.if B.when C.that D.where

(C)4.He knew ________ heshould work hard.

A.if B.when C.that D.where

环节说明:听说结合,第一时间向学生传达语言目标,通过结对对话练习和小结训练,使语言目标得以强化。

Step 3完成教材2a-2c的任务

1.认真阅读2a中的句子,并且理解句子意思,为听力做好准备。(2分钟)

2.认真听Wu Ming 和Harry的对话,根据对话内容圈出句子中的正确单词,完成后集体核对答案。(3分钟)

3.再听一遍录音,根据录音内容完成2b的填空,完成后集体核对答案。(3分钟)

4.听第三遍录音,学生跟读。(3分钟)

5.学生利用2a, 2b中的信息仿照2c 的形式编练新的对话,并要求多组同学表演对话。(5分钟)

参考案例

A:What did you do on your vacation?

B:I visited my cousins.I think thatwe ate five meals a day!I've put on five pounds.

A:I guess the food was delicious,right?

6.小结训练。(3分钟)

(A)1.She asked ________I was a teacher.

A.if B.when C.that D.where

(C)2.He said ________ hewas doing his homework.

A.if B.when C.that D.where

(B)3.The boy likes eatingmeat and never exercises,and he ________ two pounds every month.

A.puts down B.putson C.puts up D.putsoff

(C)4.He enjoys ________his summer holidays with his cousin in Qingdao.

A.spend B.spendsC.spending D.tospend

环节说明:通过听、说、读、写学习训练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语言目标,并且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得到提升。

Step 4完成教材2d的任务

1.学生自读对话,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钟)

1)When will Clara go toChiang Mai?

2)What does Ben want toknow about the Water Festival in Chiang Mai?

3)What do people do onthe Thai New Year?

2.大声朗读2d中的对话,读熟后与同伴结对练习,分角色表演对话。(3分钟)

3.邀请三组来表演对话。(5分钟)

4.小结训练。(3分钟)

1.我想知道它是否和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相似。

I wonder if it issimilar to the Water Festival of the Dai people in Yunnan Province.

2.我们应该互相帮助。

We should help eachother.

3.祝你好运!

Good luck to you!

环节说明:将对话问题化,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小结训练又对对话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加深。

Step 5问题探究

宾语从句

1.我听说一小时后他会回来。

I_heard_that_he_would_be_back_after_one_hour.

2.我想知道他是否住在那里。

I_wonder_whether_he_lives_there_or_not.

3.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一只鸟。

I_don't_know_if_it's_a_bird.

宾语从句是主从复合句的一种。主从复合句是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从句构成的。主句是复合句的主体,从句仅仅是主句的一个成分,它从属于主句,不能独立。从句在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就叫什么从句。宾语从句在全句中作宾语。

当宾语从句由陈述句充当时,用从属连词that引导,它在句中无实在意义,在从句中不能充当成分,在口语中往往省略。

当宾语从句由一般疑问句充当时,用从属连词whether或if引导,它们在从句中的意思是“是否”,不作句子成分。

注意:与不定式连用,做介词的宾语从句为选择疑问句或与or not连用时要用whether。

如果主句是表现在的时态 (包括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从句的时态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包括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等)

如果主句是表过去的时态(包括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那么从句的时态一定要用相对应的过去的某种时态(包括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

宾语从句的语序用陈述语序:连词+主语+谓语+其他.

当堂评价

请学生们做前面课时训练部分。

九年英语课件【篇3】

tense, owner, scientific, pink, lighting, therefore, serve, design, uncomfortable, smoke, mysterious, shiny, silly, ski, cream,

toothpaste, aim, specially, useful, product, confuse, mislead, aim at, for instance, keep out

2) 功能:

询问事物对自己或别人的影响;学会比较、选择对自己有影响的事物,并正确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3) 语言结构:

make 的用法:make sb. / sth.+ adj. make sb. / sth. + do …

4) 句型:

— loud music makes me tense.

— sad movies make her want to leave.

— waiting for her made me angry.

能听懂本课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并能作出较得体的回答。

2) 说:

能正确朗读本单元对话和句型;能在任务型活动中使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如:对话、调查采

访、讨论等。

3) 读:

能完成本单元短文阅读任务;扩展视野,获取更多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4) 写:

能写出本节课学习的单词和句型,能运用目标语言写出不同事物对自己的影响。

3.学习策略:

1) 资源策略,个性化学习(搜集与话题相关的资料)。

2) 交际策略,合作化学习,启发思维。

4.情感目标:

1) 感知不同的事物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或生活方式。

2) 不是所有的广告都是真实的,学会不去买自己不需要的产品。

tense, owner, scientific, pink, lighting, therefore, serve, design, uncomfortable, smoke, mysterious, shiny, silly, skin, cream,

toothpaste, aim, specially, useful, product, confuse, mislead, aim at, for instance, keep out

2) 句型:

熟练运用以下句子进行语言交流:

loud music makes me tense.

sad movies make her want to leave.

waiting for her made me angry.

2.教学难点:

1) make sb. / sth. + adj.

2) 感官动词后作宾补的不定式省略to的用法。

这个单元的语言结构“make + 宾语 + 宾补”很重要,是考试中经常考到的知识点,这种结构在作文中也很常用。话题“谈论事物对自己情绪的影响”也很实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安排复习教材1—5册与此话题相关的单元。例如:

book1:

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

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book2:

unit 2 why do you like koala bears?

unit 5 how was your weekend?

unit 9 it’s raining!

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unit 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

book3: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book4:

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unit 8 why don’ t you get her a scarf?

book 5:

unit 4 what would you do?

本课时完成教材section a部分内容。让学生激活已学过的与情感有关的词汇,引出本单元话题,并了解本单元目标语。教师可以参考教学设计section a: step 1—step 20。

本课时完成教材section a,学习教材p104的3a—activity 4,通过阅读和口语表达,运用巩固目标语。教师可以参考教学设计section a: step 21—step 30。

本课时完成教材section b部分内容,学习教材p105的1a—2c,在熟悉本单元目标语言的前提下,引入日常情境,介绍更多实用词汇和场景,进行听说训练。教师可以参考教学设计section b: step 1—step 14。

本课时完成教材section b,学习教材p106 的3a—activity 4,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目标语言。教师可以参考教学设计section b: step 15—step 23。

完成教材self check单元基础练习检测和reading。教师可以参考教学设计self check。

revision lesson of unit 13 处理相关练习2。

建议教师安排扩展资源中的相关任务,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得以巩固与延伸。

进行单元复习:教师通过安排单元复习以及课后的巩固测试,检测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时出现的疏漏与疑问,并可依据课文进行讲解。

九年英语课件【篇4】

1. It is nice of you to bring me the newspaper. (It’s nice of sb. to do sth. 某人做某事真是太好了,形容词表示人的品质特征时,介词用of)

2. It says I’ll have lots to eat and drink today. (报纸、杂志、牌子、广告等上写着用 says)

3. You shouldn’t worry about not having breakfast. (担心没有早饭吃) (worry about (not) doing sth. 担心(不)做某事,动名词的否定形式是在动名词前面加not)

4. A year is divided into (被分成)12 different star signs.

5. The time of your birthday decides your star sign.

6. People born under the same star sign (出生在同一星座下的人)shar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be similar to = be the same as 和……相同,与…….相似)

7. take an active part in 积极参加 be impatient with sb. 对某人没有耐心

be patient with sb. 对某人有耐心 give up easily 轻易放弃

be curious about… 对……感到好奇 be kind / friendly / nice to sb. 对某人友好

be confident of sth. 对……有信心/把握 pay attention to details 注重细节

buy your friends nice gifts = buy nice gifts for your friends 给朋友买漂亮的礼物

have lots of energy = energetic 精力充沛 keep secrets 保守秘密

enjoy life 热爱生活 have a good sense of humour 有幽默感

be successful in doing sth. 成功地做某事 dream about everything 梦想一切

8. You love peace(热爱和平) and do not like to argue with others.(和别人争吵)

( argue with sb. about sth. 因某事和某人争吵)

9. It is silly of you not to forgive others for their faults.

(原谅别人的过失) (forgive sb. for sth. 原谅某人某事)

(动词不定式的否定放在不定式前面 not to do sth.)

10. You are patient enough(enough 修饰形容词放在形容词后面,patient 是形容词,前面要用be动词)to wait without getting angry. (介词后面用动词ing 形式)

11. You hate to be like anyone else( else修饰特殊疑问词、不定代词,放在它们后面) and try everything just to be different.

12. A fair person treats everyone equally.(平等地对待每个人,一视同仁)

13. A confident person feels sure about his own abilities.

( be / feel sure /certain of / about sth. 对感到自信/ 有把握)

14. make friends with him 和他交朋友 tell jokes 讲笑话

take care of = look after 照顾,照料 share food with others和别人分享食物

15. 反义词: active---inactive, modest---proud, patient---impatient, fair---unfair,

correct---incorrect, polite---impolite, selfish---generous,

16. It is thoughtful of Andy to play his CDs for us. (Andy为我们播放CD,他考虑得真周到)

17. It is typical of Simon to make such a mess. (把事情搞得乱七八糟是Simon的典型特征。)(make a mess 把……搞得乱七八糟)

18. each of us 我们每个人 at all times 一直,始终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周游世界 travel to different places 去不同的地方旅行

pass the football to Peter = pass Peter the football 把足球传给Peter

plan to go out 计划外出 pack one’s bag整理行李

19. Sandy has been on the phone for hours. (Sandy已经打了好几个小时的电话了。)

20. This month(这个月,不用介词) you will have a lot to celebrate.

21. You will have success at school or work(学业有成,事业有成) around the middle of the month.(大约在本月中旬)

22. You will be given some money.

23.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call Master Zhang on 5556 0678.

(call+人+on + 号码, 表示按….. 号码给……打电话)

24. a mixture of good luck and bad luck (好运和厄运的混合体)

25. go to a party 去参加聚会 have problems with my health 健康有问题

be suitable for the post 适合这个职位 run for the post 竞争这个职位

26. I don’t think he would be able to(=can) organize things well.

27. He is imaginative enough to come up with new ideas. 他富有充分的想象力来产生一些新的观点。(imaginative是形容词,前面要用be 动词,enough放在形容词之后)

28. Who else would be suitable (for the post)? 还有谁合适(这个职位)呢?

29. recommend David for the post / job 推荐David 担任这个职位/做这项工作(for +职位)

recommend David as the new chairperson of the Students’ Union

recommend a good dictionary to me (recommend sth. to sb. 向某人推荐某物)

recommend us to read this book (recommend sb. to do sth. 推荐某人做某事)

30. He is a Gemini. = His star sign is Gemini. 他是双子座。

31. The only thing is that David has much more hair than my uncle.

32. We think he will be an excellent chairperson because he has many good personal qualities.

33. He thinks he can do anything if he tries his best.

34. He is never afraid of making a speech(发言) in assembly(在晨会上).

(be afraid of doing sth. 害怕做某事) (他在晨会上发言从未害怕过/ 拘束过)

35. He will / would not mind doing extra work for the Students’ Union.

(不介意为学生会做额外的工作)(mind doing sth. 介意做某事)

36. He always gets good marks in tests. ( 在测试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37. He even got full marks(得满分) once in an English test.

38. He never forgets to do the things he needs to do. (从不忘记去做他需要做的事)

39. He has joined the Computer Club(参加电脑俱乐部) this year because he wants to learn to use the computer to help himself get more organized.(帮助自己工作起来更有效率)

40. We think that David has all the qualities to be a good chairperson.(具备了一个优秀学生会 主席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

41. We hope that you agree with us.

42. ---It was kind of you to recommend me as the new chairperson.

= Thank you for recommending me as the new chairperson. (谢谢你们推荐我当新任主席)

---It’s our pleasure. = Not at all. = You are welcome. 不用谢。

43. You are the most suitable person.

44. Mr Wu spends a lot of time explaining things to us.

(spend ….doing sth.花时间做某事) (explain sth. to sb. 向某人解释某事)

45. Daniel is very clever, but he never shows off.(买弄,炫耀)

九年英语课件【篇5】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宾语从句的构成和用法.

2. 正确运用宾语从句:重点掌握注意宾语从句的三类引导词,从句的语序及主从句的时态呼应关系,不能忽视宾语从句的一些特殊情况.

二、 教学重点

目标1和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2

四、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up

T ask: Do you know this teacher?(point to a teacher)

Ss:

T say: I know the teacher.

I know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T ask: Is she a beautiful girl?(point to a girl)

Ss:

T say: I think she is beautiful.

T ask S1: How old are you?

S1: I am...

Then ask Ss: What did she say just now?

九年英语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学习掌握下列词汇:by accident,ruler,boil, remain, smell, saint,national,

takeplace,doubt,without doubt

2)阅读短文,能按要求找到相应的信息。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4) 了解茶叶被发明的历史及生产制作的简要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想象力,善于观察事物。面对难题,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发挥想象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部分出现的生词和词组,达到熟练运用的目标。

2) 阅读短文,获得相关的信息。通过阅读练习,来提高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

1) 阅读短文,获得相关的信息的能力。

2) 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词汇及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Ⅰ. Revision

1.Checkthehomework.

2.Role-playtheconversation in 2d.

Ⅱ. Lead-in

一、播放视频《茶叶的起源》,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及茶叶被发明的渊源,并了解其发展过程。

1. What isthevideoabout?

2. Who isthewriterof Cha Jing?

Ss trytoanswer the questions:

It’saboutthetea.

Lu Yu.

Ⅲ. Reading

Work on 3a:

1. Tell Sstoreadthe article quickly and match each paragraph with its main idea.

Para. 1

Para. 2

Para. 3

Ss readthearticlequickly and match each paragraph with its main idea.

2. 方法指导:先阅读所给的三句话,然后快速阅读短文,抓住每一段的主题句,找到答案。

3. 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快速阅读三个段落。

4. 最后,教师让部分学生回答答案,并校对答案。

Para. 1 Howteawasinvented by accident

Para. 2 Lu Yuandhisbook Cha Jing

Para. 3Howteaspread to other countries

Work on 3b:

1. 告诉学生们再次阅读短文内容,并回答3b中的所有问题。

2. 学生们先阅读这些问题,理解它们的意思,然后带着相关问题仔细回读短文,并在短文的相关信息处划线。

3. 让学生们回答问题,并校对答案。

① It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yearsago.

② It was invented by accident.

③ Lu Yu.

④ It’s abouthow tea plants were grown and used to make tea.

⑤ It is believed tea was broughttoKorea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Tea didn’t appear until around 1660 in England.

4. 让学生读一下自己的答案,并改正答案。

Ⅳ. Post reading

Read andfilltheblanks.

Filltheblanksaccording to the first paragraph.

Tea(afterwater),the most popular drink in the world _______ (invent) by accident.Itisbelieved that tea _______ (drink) 5,000 years ago. It ______ (say)thataChinese ruler ______ (call) Shen Nong was the first ______ (discover) teaasadrink. One day Shen Nong _______ (boil) drinking water over an openfire.Someleaves from a tea plant ____ (fall) into the water and remained there forsometime.It ________ (produce) a nice smell so he ______ (taste) the brownwater.It wasquite delicious, and so, one of the world’sfavorite drinks_________(invent).

2. Filltheblanksaccording to the second paragraph.

Lu Yu, “thesaintoftea”, ______ (mention) Shen Nong in his bookCha Jing afew thousand yearslater. The book describes how tea plants _______and used tomake tea. It alsodiscusses where the finest tea leaves _______(produce) andwhat kinds of water_______ (use).

3. Fill intheblankswith the proper forms .

Peoplebelievedthattea _______ (bring)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centuries.InEngland, tea ________ (not appear) until around 1660, but in lessthan100years, it had become the national drink. The tea trade from ChinatoWesterncountries ______ (take) place in the 19th century.

Work pletethe sentences with the correct forms of the verbs in the box.

1. 告诉学生们本学习活动的要求: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2. 让学生们读3c中的内容,理解每个句子的大体意思。

3. 学生们阅读句子内容,回想短文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单词并用其恰当形式填空。

4. 如果不能直接填上,可以再去阅读短文,在相关的内容处,再仔细进行阅读,找到相关信息,并完成句子。

5. Check theanswers。

( 1.invented2.drunk 3. produced 4. brought 5. traded )

Ⅴ. Language points

1. byaccident 偶然;意外地

e.g. Thelittlegirlknocked the glass by accident.

小女孩不小心碰落了玻璃杯。

2.rulern. 统治者;支配者

rule (统治) + (e)r → ruler 统治者

e.g. Thenewnationneeded a modern-minded ruler.

这个新兴国家需要一位现代头脑的统治者。

3. boil v. 煮沸;烧开

e.g. Boilthepotatofor 20 minutes. 把土豆煮20分钟。

4.remainv. 保持不变;剩余

①作连系动词,后跟名词、形容词、不定式、分词等做表语。指保持某种状态。

e.g. Peterbecomeamanager, but Mike remained a worker.

彼得成为经理,可迈克仍是工人。

②作不及物动词,意为“剩余”。

e.g. Onlyafewleaves remained on the tree.

树上仅剩下几片叶子。

5. smelln. 气味

e.g. Theapplesgiveoff a sweet smell.

苹果发出非常甜的味道。

v. 发出气味;闻到

e.g. I cansmellsomenice noodle soup.我能闻到香喷喷的面汤味。

6.nationaladj. 国家的; 民族的

nation (国家) + al → national

e.g. Thegroupofdancers wore national dress.

那群跳舞演员穿着民族服装。

7.withoutdoubt 毫无疑问;的确

e.g. LiNa,withoutdoubt, is the best tennis player in China.

毫无疑问,李娜是中国最优秀的网球运动员。

8. take place发生;出现

①是不及物动词,不能用于被动语态;常指事先安排或事发有因的事情。

e.g. Her sister’smarriagetookplace at 8:00 today.

她姐姐的婚礼今天八点举行。

②辨析:happen则常指偶然发生的事情

e.g. Ihappenedtosee Peter on my way to the museum.

在去博物馆的路上我碰巧遇到皮特。

9. It is saidthataChinese ruler called Shen Nong was the first to discover

tea asadrink. 据说有一位叫作神农的中国统治者最早发现了茶可以饮用。

It is said that…是个常见句式,表示“据说……”, that后面接完整的句子。

e.g. It issaidthatthirteen is an unlucky number in many Western countries.

据说在许多西方国家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本单元还有一个类似的句式:

It is believedthat…,意思是“人们认为……”, 其后同样接完整的句子。

e.g. Itisbelievedthat tea was brought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centuries.

人们认为,茶在六至七世纪传到了朝鲜和日本。

10.《茶经》是我国唐代一部有关茶叶及品茶的专著,作者陆羽。该书共分三卷十节,全面叙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和茶道原理,享有“茶叶百科全书”之美誉。

VI. Exercises

一、选词填空

smell,remain,ruler,boil, national

1. October1stis__________ Day in China.

2. Humansarethe_____ of the earth.

3. Whenfishgoesbad, it _______ terrible.

4. They_________inthat forest for a year.

5. Water ______at100℃.

二、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

1. I foundthekey__________ (偶然) when Iwascleaning the house.

2. The May4Movement___________(发生)in Beijing in 1919.

3. He’ll succeed ____________ (毫无疑问) this time.

4. ________ (据说) Shen Nong was the first to discover teaasa drink.

5.Tea_________________(被带到) Korea andJapanduring 6th and 7thcenturies.

Homework

1. Readthepassageseveral times after school.

2.Makesentenceswith these words:

byaccident,it is believed that, take place,no doubt, be used for, fall into

九年英语课件【篇7】

九年级英语6-10单元复习学案

九年级陈香伟

一、教师寄语:Nothing is difficult in the world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掌握这五单元重要的词汇及短语 能力目标:能运用这五单元的语法解决实际题目。

德育目标:进一步科学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难点:进一步复习掌握定语从句,被动语态及过去完成时态。

四、学习过程

1.预习:仔细预习本部分内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记下来。

2.导入:We will learn and review Unit6 to Unit 10

3.自主探究:通过查找资料,对本部分的词汇集语法进行那个初步了解。

4.合作探究:与同学探讨不知道的知识。

5.达标练习:

(一)填空题

1._______(learn)English is very useful in the future.2.Manytrees must _______(plant)in spring..3.You should pay a_______ to your writing.4.F____ of all, you must learn some English words.5.He likes music that has great l___.(二)翻译短语:最有用的发明___________随着跳舞的音乐__________ 到去年末为止_____________一个中国的古代传说____________ 错误地____________推迟做某事______________

(三)翻译句子

(1)我们不能推迟制定计划。

(2)直到1610年茶才被带到西方。

(3)有时我们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提出一个问题或请求

(四)达标测试

1.Look,how strange!A man can _____(run)after an alien.2.Hurry up, or we ________(not catch)the bus.3.Xiao Ming is afraid of ____(stay)at home alone.4.You look _______(worry).What’s the matter?

5.There must be someone ____(visit)the homes in our neighborhood.6.You can’t wake up a person who is ______(pretend)to be asleep.7.We don’t believe him because he’s _____(honest)

8.I don’t like staying with these children.They are quite__(noise)

9.He pretended______(be)ill yesterday.10.Be_____(care)ofthe dog thatdoesn’tbark.(五)典例分析

1.Reading English ________is very important in learning English.A.too aloudB.too loudC.loudlyD.aloud

【解析].aloud 与loudly都是“大声地”的意思。但loudly 含有“不耐烦’的意思,所以本题应 该选D.2.We can do it_______, we will do it well.A.differencesB.differenceC.differentlyD.different

[解析]。本题为副词修饰动词do,所以应选副词形式。故应选C.3.____________(speak)skills are important in learning English

[解析]“口语技巧”应为speaking skills.要注意不要用成spoken skills.(六)中考链接

1.—Would you mind if I sit here?(2008年,四川攀枝花)

—______.it is for the old woman here.A.Never mind.B You’d better notC.of course notD.not at all

2.—Will you please ______ it to me on Friday?(2008年,山东)—What about Saturday? My computer doesn’t work well these days.A.sendB.D:bring

3.___what is the matter, kangkang?(2008年黄冈)

—Oh, I feel very sorry.to hear more than __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earthquake(地震)in Sichuan.A.sixty thousands ofB.sixty thousandC.sixty thousand ofD.thousand of

七、总结一下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请写在下面吧

九年英语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学习掌握下列单词和短语:block, in linewith, worker, stare, disbelief, above,burn, burning, alive, airport, till ,west

2) 能掌握以下句型:

Life is full oftheunexpected.

I was about to goupwhen I decided to get a coffee first.

As I was waitinginline with other office workers, I heard a loud sound.

Before I coldjointhe others outside to see what was going on, the first plane had alreadyhit myoffice building.

3) 进一步熟练掌握过去完成时的用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许多出乎预料的事件,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的积极心态。

2)能运用所掌握的语法,句型和词汇进行交流。

3)能比较流利地讲述自己曾经有的特别的一天。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时中出现的生词

block, in linewith,worker, stare, disbelief, above, burn, burning, alive, airport, till ,west

2) 学会用过去完成时叙述自己曾经有的特别的一天。

2. 教学难点:

用过去完成时叙述自己曾经有的特别的一天。

三、教学过程

Ⅰ. Revision

1. Could youpleasemake sentences with these words and phrases below?

unexpectedadj. 出乎意料的

by the time … 在……以前

backpackn. 背包

oversleepv. 睡过头;睡得太久

2. Please makeyourown sentences.

By the time Igothome, _____________.

By the time Icamein, ______________.

By the time I gottoschool, __________.

By the time thebellrang, ___________.

By the time Igotup, _______________.

3. Retell thestoryof Mary’sbad day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in 1a and 2a.

Ⅱ. Discussion

Tell Ss Life isfullof the expected. Did you experience the expected things? Share your storywiththe class.

Ⅲ. Reading

Work on 3a. Readthe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ich twoeventsdoes the writer mention?

2) How didthewriter end up missing both events?

1. Ask Ss to havealook at the questions before they start.

2. Let Ss completethework on their own.

3. After awhile,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to the class.Write the events on the blackboard as theyreport.

Keys: 1. Thewritermentions the September 11 attack in New York and the

earthquake inNewZealand.

2. The writerwent to get a coffee first andwas not in the office when the plane hit theWorld Trade Center. He/she hadoverslept and missed his/her flight, so he/shewas able to avoid theearthquake.

4. Aftercheckingthe answers, tell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again more carefully.

Tell them tofindout the words or sentences which they can’tunderstand this time.

Do someexplanationand make sure that the students make everything clear about thearticle.

5. Ask studentstopick out the sentences with the Past Perfect Tense.Tell them to underline them and come upwith thereason to use the tense.

阅读方法指导:

快速阅读全文,注意描述事件的关键词或短语,有助于整篇文章的理解。

这些关键词可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可能是介词短语,形容词,或连词等。

第一段:found a job,arrived at, was about to, eventhough, stared, in disbelief, the burningbuilding alive

第二段:woke up, went off,had taken off , till,unexpectedly , turned into

Ⅳ. Careful Reading

Work on 3b.

1. Ask Ss toreadthe passage again and find words from the passage with opposite meanings tothewords below.

1. lost --2.west-- 3. below -- 4. dead --5. empty --

Keys: 1.found 2. east3. up4. alive 5. full

2. Let Ss writeasentence with each word on their own.

e.g. I foundthemoney on the floor.

1. Askseveral students to write their sentenceson the blackboard.

2. Check their answers together.

V. Practice

Finish 3c.

1. Work inpairs.Retell one of the events to your partner.

2. Ask some Sstoretell one of the events to the class. Practice their skills.

Keys: OnSeptember11, 2001, I arrived at my building in the morning and was about toenter theoffice building, when suddenly I decided to buy a coffee. Theunexpected thingcame about when I was waiting in the line that a plane crashedthe officebuilding where I work. People were staring at the burning plane indisbelief.How dangerous it was!

Ⅵ. Language points

1. I was about togoup when I decided to get a coffee first.

be aboutto 忙于;即将做某事。侧重于表示动作马上就要发生,常与when引导的从句连用,但不与具体的时间状语连用。

e.g. One of myfriends is about to have hersecond baby.

我的一个朋友马上就要生第二个小孩了。

2. I went tomyfavorite coffee place even though it was two blocks east from my office.

eventhough 即使,虽然,尽管,用于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blockn. 街区

e.g. He’sthe best teacher, even though hehas the least experience.

他虽然经验最少,却是最好的老师。

3. We staredindisbelief at the black smoke rising above the burning building.

stare v. 盯着看,凝视

表示看得比较仔细,有时候也带有吃惊的意味去看,常与at, into连用。

e.g. Don’t stare at me like that.别那样盯着我看。

in disbelief 不相信,疑惑,怀疑

e.g. Tamarastaredat him in disbelief, shaking her head.

塔玛拉一边狐疑地盯着他看,一边摇着头。

She lookedat him in disbelief.她全然不信地看着他。

above prep.

1)(表示位置)在…正上方;高于”(与 below相对)。

e.g. Thatbighigh-rise above us is where Brian lives.

我们上面的那座摩天大楼就是布赖恩住的地方。

He liftedhis hands above his head. 他将双手举过头顶。

2) 表示在地位、级别、能力、资历、重要性等方面“超过”、“在……之上”、“比……强”。

e.g. He is abovetheothers in ability.他的能力优于其他人。

He is aboveme in every way.他各个方面都比我强。

3) adv. 在上面

e.g. There aresnowypeaks above.上面是白雪皑皑的群峰。

See theexamples given above.见上述例子。

burnv. 着火,燃烧

(burnt, burnt/burned, burned)

burning adj. 着火的;燃烧的

e.g. Ouch! Thesandis so hot! I can burn my feet.

哎哟!沙子这么烫!会烫伤脚的。

He wastrapped in a burning house.

他被困在正在燃烧的房屋里。

4. I felt luckytobe alive.

alive 一般作表语;也可以作后置定语或宾补。“活(着)的;在世的;(继续)存在的”;反义词是dead。

e.g. Do youknow she’salive? 你知道她还活着吗?

People alive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livebetter. (后置定语)

活下来的人应该尽力生活得更好。

Tom was keptalive in the big fire.

( 宾补) 汤姆在这次大火中活下来了。

辨析 alive, living, lively

alive “活着的”,在句中常作表语或定语。作表语时,常可与 living互换;作定语时,常要放在被修饰词之后。

living“活着的”,在句中用作表语或定语。

lively“活泼的”,在句中可作表语或定语。

5. But by the timeIgot to the airport, my plane to New Zealand had already taken off.

airport n. 机场

takeoff 脱掉;起飞

e.g. He tookoff his hat and bowed as hepassed.他经过时脱帽鞠躬。

We eventuallytook off at 11 o’clockandarrived in Venice at 1:30.

我们终于在11点起飞,1:30 到达威尼斯。

VII. Exercises

Completethesentences.

1. 我在动物园里见过活鳄鱼。

I have seen a_____crocodile in the zoo.

2. 他是那场火灾中唯一活下来的人。

He is theonlyperson ____ in the fire.

3. 露西是个活泼的孩子,大家都喜欢她。

Lucy is a_____child and everyone likes her.

4. Theboy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要开始) but someone spokefirst.

5. Hurry up.Thetrain ______________ (马上就要开了).

Keys: living,alive,lively, was just about to begin, is about to start

Homework

Recall theunexpectedin your daily life and try to tell them to your friends in English.

九年英语课件【篇9】

Starter Unit1

Good morning!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英文字母A—H,能认读其印刷体和手写体字母的大小写等四种形式。书写(大写和小写,笔顺,笔画)基本合乎要求。学习一些简单的英文名字,注意区别性别,并为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能看、听、说、唱本单元所列的日常交际用语,重点学会打招呼、相互问候并做到语音语调正确。注意一些字母及日常交际用语的发音,总结元音字母a和e的发音规则。

二、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围绕“问候他人”这一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为了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首先让学生们认识一些较为简单的英文名字,并让学生们为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让学生们感知、认识英语,并尽快进入英语的环境中。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体会打招呼用语的奥妙所在,做到灵活运用。刚开始学习英语,学生们肯定对学习英语的兴趣非常深厚,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点,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能获得乐趣。并逐步让学生们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

三、单元教学建议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Role playing、 pair work等方式开展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尽量利用幻灯片、挂图、实物等给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英语情景。在教学中创设切实可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突出交际性。引趣激趣策略,创设情景调节气氛,引发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用手势,表情,动作等示意,帮助学生听懂课堂用语和日常交际用语,不讲或少讲汉语。

四、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可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1a-2e) 用1课时

(3a-4d) 用1课时

(1a-2d)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词汇:字母Aa ~ Hh, 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hi, hello

2)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Good morning, Helen!

② Hello, Frank!

③ Hi, Bob!

3) 能理解用英语打招呼的不同说法,并能灵活运用。

4) 能掌握字母Aa ~ Hh的字母顺序,读音及书写。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在相互问候的过程中,学会礼貌待人,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万事开头难,首先利用这个单元培养学生们对英语的兴趣,因为兴趣是的老师。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认识一些简单的英文名字,并为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

2) 学习用英语进行见面打招呼,并能体会不同的打招呼用语的奥妙所在,做到灵活运用。

3) 学习掌握字母Aa ~ Hh的字母顺序,读音及书写。

2. 教学难点:

1) 学习掌握字母Aa ~ Hh的字母顺序,读音及书写。

2) 认识一些简单的英文名字,并为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

三、教学过程

Ⅰ. Lead in

Listen to a “Good morning!” song. Then Ss learn to sing this song.

(利用JEFC教材中的Good morning!歌曲导入新课.)

Ⅱ. Presentation

1. Come into the classroom and greet the class with a smile and say Good morning! Now, introduce the words “teacher” and “class” by using gestures. Repeat this several times and have the class repeat after you. Students can answer as a whole group, as rows and as individuals.

T: (By gestures) Teacher; Class

Ss: (Repeat after teacher) Teacher; Class

2. Point to yourself and say I’m Miss/Mr. … Have them repeat. Explain the terms Miss and Mr. in Chinese. Ss repeat this a few times with rows and individuals.

Ss: Miss/ Ms. … (Ss repeat)

Ss: Morning, Miss/Ms. … (Ss repeat)

Ss: Good morning, Ms., Mr. … (Ss repeat)

3. Leave the classroom, return and say Good morning, class! Help the students respond with Good morning, Miss/Mr. … Say Sit down, please. Now let’s start the lesson.

(Practice it several times.)

Ⅲ. Game (Choose an English name.)

1. T: We have many new friends in our class this year. They are from the U.S.A. and England. Who are they? Do you want to know them? Now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过大屏幕展示第一页上的彩图,然后再展示单张图片,并分别与名字相对应。)

九年英语课件【篇10】

学习目标

1.熟记学过的单词

2.重点短语:on your own,bit by bit,instead of

3.重点句型:Are you stressed out each time youhave a test?

学习重点

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本单元的写作

学习难点

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本单元的写作

自主学习

一、认真预习3a-SelfCheck找出下列短语和句型。

1.靠你自己

2.逐渐地

3.取代

4.你每次考试的时候紧张吗?

课堂导学

Step 1 情景导入

Teacher:We have learnt some ways to learnEnglish well.Can you remember them?Nowplease say some good ways to learn English well with your partners in groups.

环节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复习了本单元的重要的短语和句型,同时又为本节课的写作训练做好了铺垫。

Step 2 完成教材3a的任务

1.你的好朋友想要提高他的英语,他现在向你寻求帮助,请你在3a的表格中写出你给的方法及原因。(3分钟)

2.根据3a表格中的内容及3b方框中的提示,给你的朋友写一封信,告诉他学习英语的一些好的建议。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纠错,教师抽查点评,完成3b。(10分钟)

参考案例

There are three good waysto learn English.I think you should be interested in what you do.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something, your brain will bemore active and remember it very quickly.It's also a good idea to watch Englishmovies.You can watch the actors say the words.In this way you can remember the wordsvery well.You could also try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by joining an English club,there you can speak Englishwith other people.It can improve your spoken English.I am sure that if you finda good way and don't give it up,you will do well in English.

环节说明: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描述学习英语的方法的句型并且能够针对他人的问题提出建议。

Step 3 完成教材Self Check的任务

1.组长领读SelfCheck 1中的单词和短语,组员跟读并弄懂每个单词和短语的意思,为短文填空做好铺垫。(2分钟)

2.认真阅读2中的句子,然后将它们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完成后集体核对答案,然后两人一组练习对话,并邀请几组学生表演对话。(5分钟)

3.根据3中Jane,Li Ming和Meiping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答案。(5分钟)

环节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训练,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语言目标——提建议得以更灵活的运用。

Step 4 问题探究

( )1.We can learn English bit ________bit,dayby day.

A.buyB.withC.to D.by

答案选择D,bit by bit 意为“逐渐地,一点一点地”。

( )2.The box is very heavy.I can't carryit ________ my own.

A.on B.with C.to D.by

答案选择A,on my own=all by myself意为“靠我自己”。

当堂评价

请学生们做前面课时训练部分。Unit2 I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九年英语课件【篇11】

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说:什么东西或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即人或物所在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在交际场合使用。本课只教学生静态位置的表达。(动态位置以后再学)要学习be动词,介词in, on, near, behind, under以及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的用法。

词汇学习: 掌握: of, classroom, answer, blackboard, some, schoolbag, flower, find, window

理解: broom, raincoat, cap, Hong Kong, Macao, SAR

语音: /i:/ e /e/ e /k/ k /^ / g /s/ s /z/ s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学会表达大范围 (Where is Beijing?) 和小范围 (Where is my desk?) 的空间关系。小范围的空间关系,可利用教室里的物品练习句型。老师可不断的变换物品的位置让学生熟悉前面提到的几个介词。

大范围的空间关系,老师可利用地图让学生确认我国主要城市的位置。老师同时要以特殊的表达导入介词“特指the”与“泛指a/an”用法。

以上表达应会听、说、(包括会问回答)读,语调语、音基本正确。

辅音音标的发音不必一步到位。如; /s/, /z/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句型

a.主谓一致,即be动词的单复数。

Where is/ Where’s …?

It is/ It’s on/ in/behind/near/under the…

Where are/ Where’re …?

They are/ They’re on/ in/behind/near/under the…

注意语序:

特殊疑问句: 疑问词 + 是动词 + 主语 + 问号

b. 介词in, on, near, behind, under的用法; 可组成介词短语。

介词 + 定冠词 + 名词

如:in the morning, at night, in the desk, on the table, near the door等。

2. 日常交际用语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 I can / can’t see… Can you see …?

Where is /Where’s…? It is / It’s in, behind, near, under the…

Where are /Where’re …? They are / They’re in, behind, near, under the…

单词训练建议

classroom, blackboard, schoolbag, raincoat,football 均为合成词。可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单词知识,自学这些单词。

学生能自学的词尽量让学生自学,老师可稍加引导,以下单词可迁移,让学生自己读 behind → find room →broom

口语训练建议

本课的口语训练应放在空间关系上。并应当贯穿始终。口语训练重要的一环就是正确引入“位置”所谓概念。这与中文有较大的差异。中文说:在… 里,(上,后面,附近)的结构,英文只用一个介词,不同的介词比表达了不同的位置,而且一般要与定冠词the连用。向学生们介绍介词时,多用直观展示,适当用中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确切把握介词的特点,我们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应当集中展示两个物体之间的变化,不要过早的变换物体,这样学生就能聚精会神的体会位置表达的基本方法。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一个合乎生活逻辑的语境。

2.寻找一个非设计空间表达不可的动机。如:寻找一个提问者看不见的东西。 老师上课找不见黑板擦,问一个学生。---- Where’s the brush? ---- It’s under the teacher’s table.老师也可自问自答。尽量从交际出发,减少纯句型练习。

3.确定对话参与者之间的特定关系。

在物体选择上,一大一小,构成一主一从的格局。建议教师使用一个色彩鲜明的大纸盒和一个具有对比色度的小球,然后再换成玩具小动物,如小狗或小猫等,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画一只猫和一个盒子,这只猫分别在盒子的四个位置,即在上、在下、在里、在后。

运用型训练建议

老师可设计一个让学生去办公室去拿东西的情景,告诉学生东西的位置。这个练习事先和课代表准备好。课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目的是告诉学生们介词在生活中的运用。

Eg.

Teacher: Could you help me?

Student: Sure.

T: Go to my office and fetch your notebooks.

S: Where are our notebooks?

T: They are on my table.

S: Where is your table?

T: It’s near the second window.

S: OK.

笔头训练建议

老师可设计一些基本的测试性的笔头练习,但一定是课堂上反复练习过的。多用直观的方式提供物体的位置,适量中文。注意以下几点:

1.清楚的展示物体的位置。

2.严格限定表示条件。

3.迅速反馈改正信息。

语法训练建议

冠词训练

a. 第一次提到用a/an。

b. 定冠词特指后接单述或复数名词。

可指教室里存在的东西,如:地面、时钟、桌椅等, 大家都知道的物品。

c. 位置介词的用法。

in the bag, under the table, on the desk , on the table等。

情感教育建议

通过本课的确定位置,以及寻找物品,告诉学生应养成放好自己的物品,不乱扔乱放东西的习惯,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寻找东西,以及拾到东西应交公或交还失主的良好品德。

可利用本课所提供的内容,Taiwan, Hong Kong, Macao, SAR,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情景教学

学习方位表达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我们身边有很多可就地取材的东西,建议老师在教、学生在学的时候,都不要忽略了身边的实物。如:书包在哪里,书在哪里,桌椅在哪里等。同学们要尽可能练到脱口而出,这样在交际时才能做到熟练自然,学以致用。看地图讲地名,要求学生有地理知识。老师不妨在课前让学生熟悉一下地图,知道三亚在海南,西安在陕西。此后再学用英语表达难度会小些。如有可能,再让学生看看美国地图、英国地图,谈谈伦敦在哪儿,华盛顿、纽约在哪儿,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九年英语课件【篇12】

Topic 8: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话题复习)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Teaching aims

1. Continue talking about people

2. Let the students know how to help people

3. Writing Practice

二、 Emotion aims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helping others

三、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在写作中怎样正确套用句型

四、Teaching Steps

Step 1.Review what the students have reviewed last lesson.

Step 2. Tell the students how to get high marks in writing

Step 3. Writing Practice

Step 4 Summary

What have we reviewed this class?

Step 5 Homework

写作练习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