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的课件模板

平面的课件模板。

教案是每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准备好的课件,每个教师都需要仔细地规划教案课件。学生的积极反应可以反映出教学的吸引力。小编认为“平面的课件”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读,现在推荐给您。阅读本文后,您会对某些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平面的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2、体会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画板的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

2、体会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强化类比、联想的方法,领会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点轨迹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

2、树立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的轨迹

教学难点: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室,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模式】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教学过程

生活中我们四处可见轨迹曲线的影子

【演示】这是美丽的城市夜景图

【演示】许多人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都是圆锥曲线,

研究表明,天体数目越多,轨迹种类也越多

【演示】建筑中也有许多美丽的轨迹曲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轨迹

曲线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兴趣。

平面的课件【篇2】

第一讲:平面构成基本概念及内容:

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述

平面构成它是现代艺术设计造型、创意的基础,是所有学习、研究、参与 设计行业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所有领域。

其中包括

1、艺术构成与VI VI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它最直观、具体、最富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经常运用 我们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如:重复、对比、近似、变异

2、艺术构成与招贴

招贴设计追求画面视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会引 起受众视觉及心理兴趣,以便 信息的传递。经常运用我们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如:变异、渐变、矛盾空间等。

3、艺术构成与服装

但凡服装设计大师,其作品对点、线、面的运用都十分考究。服装的裁剪、装 饰纹样的选用以及款式的取舍都会运用到艺术构成。

4、艺术构成与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设计也融入了平面构成的法则与抽象因素。

5、艺术构成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建筑设计首先是在平面上完成的,与建筑设计群中的窗子、路、回廊、草坪、灯饰等就会形成点线面的对比。

6、艺术构成与摄影

摄影的成败在于构图的层次,而这正是平面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摄影是做减 法,用最少的点线面传达最为丰富的视觉的内涵。这就需要作者有相当的平面 感受能力和处理能力。

因此,平面构成是现代美术设计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之一,是引导学生建立 理性思维的基础。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内容平面构成的概念:

一、平面构成的由来:

■ 包豪斯——现代设计的摇篮:1919年~1933年德国创立了第一所现代设计 学校——国立魏玛建筑学校,即著名的包豪斯。其办学的宗旨是:寻求艺术与 技术的新统一。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包豪斯的教学思想 以及教育体系开始在我国落户。现在,构成艺术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教学 的主干构成。当时大量启用一批年轻、有激进思想的画家雕塑家任教,他们放 弃了一贯追求作品的装饰因素,探求发挥结构本身的美感。

二、概念

所谓平面:是指与立体的差别,它主要解决长、宽两度空间的造型问题。所谓构成: 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平面设计中,所需要的诸要素,象 机器零件那样,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组装”,形成一个新的,适合需要的 图形。

平面构成: 是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平面设计中,如 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 照美的形式法则,构成设计所需要的图形,从中培养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并 提高其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

三、平面构成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

1、以知觉为基础。强调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通过最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分 解、组合、变化,反映物体运动规律性。

2、高度强调理性活动,是自觉、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运用数学逻辑、视觉反 应、视觉效果对形象进行重新设计。

课后:

思考平面构成的概念及内容,简述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第二讲:平面构成设计的材料工具与设计步骤:

四、使用工具和材料 草图阶段:

HB铅笔,直尺,三角板,曲线板,圆规,软橡皮。

绘制正稿阶段:

鸭嘴笔、针管笔、黑色墨水或墨汁、毛笔(中白云、花枝俏、小叶筋)、剪刀、美工刀、双面胶带、纸张(白卡纸、黑卡纸、绘图纸或素描纸)

工具的使用方法: 1 针管笔 2 格尺:

作用:打边框,并配合其它工具使用,要把格尺翻过来用,以免墨汁透到格尺 下面,弄脏画面。纸张:白卡纸、绘图纸或素描纸 黑色墨水或墨汁 鸭嘴笔:用毛笔沾墨水,在鸭嘴笔尖部分存留一部分,把嘴尖微微拧开一小空 隙,在纸上划动就出现墨笔黑线,可以直接画圆,也可用格尺辅助画直线(鸭 嘴笔在平面作品中起到很大的作用)6 毛笔---中白云、花枝俏、小叶筋 中白云:用来涂墨

花枝俏、小叶筋用来勾细小边缘的

页 刻刀:用来裁纸、纸板(配合格尺用)还可以轻轻修补画面不足的地方。以上是对平面构成中所用到的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介绍,具体的方法还得在 绘图中应用,寻找经验。

五.平面构成的设计步骤:

(一)纸面上绘制的步骤:

1.构思:先了解设计内容及要求,然后从基本形开始考虑。

2.起稿:按照构思,先用铅笔在规定尺寸里画出大体框架,并不断调整比

例结构,直至满意。落笔不宜太重,以便修改。

3.画墨稿:用针管笔、直尺勾出图形的骨架,需要处大面积涂黑。绘画时

要仔细,墨色要浓淡适中。完成晾干后,可用橡皮把多余的铅笔

线条擦掉。

4.修整:将各别上色前后有效果差异的地方,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以求

画面均匀美观,完整统一。

(二)利用电脑进行绘制

第三讲:平面构成中形的构成(基本形与骨骼)平面构成形的内容:

平面构成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分为基本形、骨骼和肌理等。

一、基本形

1、基本形的概念

用点、线、面基本元素构成设计形态的基本单位形象

2、基本形的分类

1、次基本形:如果一个基本形是由几个更小的基本形态组成,那就称这最小的形态为次基本形。

2、基本形:可以选任何一个形象做基本形,因为这个形就是最基本的。

二、骨格

①、骨格:就是构成图形的骨架和格式。

②、重复骨格:用相同的骨格,进行排列的方法。

③、骨格线:形象基本单位的重复排列可以形成骨格线。一般采用正方形,它便 于基本形方向的变换,构成灵活多样。也可用长方形、斜向、水平错位或波形 曲线等格式。

④、骨格的分类

(1)规律性与非规律性:

A规律性:具有严谨的、数字关系的骨格线。基本形可以按照骨格线进行有规 律、有秩序的排列。主要包括:重复骨格、渐变骨格、发射骨格。

B非规律性 :没有严谨的骨格线,基本形或其他形按照较自由的方式进行排列。

主要包括:特异骨格、对比骨格、密集骨格、打散骨格等。

(2)有作用性与无作用性

作用性:基本形作用在骨格线内的框架内。

把每个单元基本形控制在骨格线内、它即可分割空间、又可影响基本形的形状,但基本形可在单元骨格内改变方向、位置、正负、肌理,超出骨格线的部分 被切割掉。

无作用性:基本形在骨格线的焦点上。

是纯粹概念上的骨格,它不出现在画面中,不影响基本形的形象,也不会分割 空间,但有助于基本形的排列。

三、肌理

是指物体表面组织结构,这些表面的特殊效果在构成设计中极为重要,是 不可忽略的构成表现手段。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

平面构成中形的构成

主要是指单形与复形,正形与复形,独立形与连续形等。

一、单形与复形

1、单形。主要是指一个形象,一般理解为视觉效果单一的形象。基本构成 方式是以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为基本形体,以一个形象为单位,然后再把每一 个单位要素再构成,从而产生出新的形象。

两个或更多的单形在相遇时,可产生不同的关系,其中包括:

分离、接触、重叠、透叠、联合

组形:在构成中,由于基本形的组合,产生了形与形的组合关系。1分离: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2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3复叠:形与形之间是覆盖关系,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4透叠:形与形有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5结合:形与形结合成较大的新形

6减缺:形与形相互覆盖,被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7差叠:形与形相互交叠,交叠的部分产生一个新形 8重合:形与形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2、复形

复形是指两个以上形构成的较为复杂的视觉形象。复形相对单形显得更加 丰富、完整,因此它作为独立形象出现。例如符号、标志等,都可以是复形的形 象。

二、正形与负形

正形与负形是形象在平面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利用黑白关系,即“图”、“底”关系进行的图底造型转换。

三、独立形与连续形

作业布置:

1.完成一幅24*24cm的“单元形与骨骼排列”的设计作业。2.利用黑白图底关系,完成“正负形转换”的设计。24*24cm一张。

第四讲:本周设计作业随堂绘画练习。

作业内容:

1.完成一幅24*24cm的“单元形与骨骼排列”的设计作业。

2.利用黑白图底关系,完成“正负形转换”的设计。24*24cm一张。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再次梳理,协助完成设计作业的绘制。

引导学生修改设计稿,帮助增加画面层次感,完善设计效果。

第五讲:几何形的基本画法

借助直尺、圆规,通过几何学的比例规律,学习以下几种几何基本形的画法: 1.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画法; 2.正五边形的画法; 3.五角星的画法; 4.六边形的画法; 5.旋转弧线的画法; 6.渐伸漩涡线的画法; 7.S形的画法;

作业布置:

按照所教授内容,依次完成每种几何基本形的绘画(A4纸绘制)。

第六讲:作业实操练习。

课堂作业:几种几何基本形的绘画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再次梳理,协助完成基本形绘制的作业。

相对较难理解绘画的是五边形的几何图形绘制,再次演示教学,巩固

记忆,辅助更好的完成作业。

第七讲: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比例与分割:

■变化与统一:即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找变化。

变化是指将两个以上不同事物放置在一起,所体现的差别和对比。

统一是和谐,是指不同的或类似的形态要素并置在一起,造成一致或具有一致 趋势的感觉,是指在差异中求取一致性和共通性,达到整体统一的艺术效果。

■对称与均衡

对称:达到平衡的方式如同天平,对称轴两边的形态面积是相等的。

均衡: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利用杠杆原理,画面中的形态、面积不一定相等,但是每个元素的位置和彼此对比的关系,决定了它们在整个画面中的力量互相 牵制达到平衡。

对称是以静感为主导的平衡,指以对称轴线为表现,中心线左右或上下的形态 呈现出同形、同量的,完全对应重合的对称形式。

均衡则是以动感为主导的平衡,保持以心理感受为依据的知觉平衡。经验和提示:

1.均衡比对称更容易实现,毕竟画面中完全对称的形态是不多的。2.对称是静止的形态均衡则将动态包含在画面中,比较活泼生动。

3.实际的构成和设计中,均衡有着更多的变化空间和形式,容易产生新的效果。

■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人们对一切事物识别的主要方法。在画面上所产生的效果是变化。对比是变化的一种形式。

运用其变化规律,能丰富设计形式,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是过强的对比会给画

面带来混乱,这就势必要采取某种调和的手法使不同的形式统一起来,使其协调。如在色彩构成中,当一个画面形态、色彩变化太多时,可以通过统一的色调进 行调和。对比的形式:

①形态:大小、曲直、方圆、薄厚 ②色彩:明暗、鲜灰、浓淡 ③质感:干湿、滑涩、老嫩 ④空间:远近、疏密、虚实

调和: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同性和融合性。

对比和调和的关系:对比和调和是变化统一最直接的体现。统一的环境一旦变 化,势必形成对比,要使诸多不同的形式统一起来,势必要采取调和的手法。处理画面的方法:

①大对比,小调和,即总体是对比的格局,局部调和。②或是大调和,小对比,总体上调和,局部存在对比。

■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是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 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动感。节奏与韵律借用的是音乐中的概念。

节奏指各因素持续的、有秩序的、重复的律动形式。

韵律一般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产生于按一定规律而变化的节奏之中,也 是自然界处处可见的现象。如水中的涟漪,天边的流云,摆动的柳枝,起伏的 沙丘,层叠的梯田等,都呈现不同的韵律美感。对应于构成设计中,韵律指各 视觉元素具有明显规律性的和谐的组合,表现的象诗歌一样抑扬顿挫的优美情 调和趋势。

节奏与韵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节奏决定着韵律的情调和趋势,韵律是节奏 的丰富和发展。在特定的情调和趋势中,节奏与韵律相统一,才能在整体中形 成完美的视觉效果。

作业布置:

选取其中三组形式美的设计要点,完成以下三幅设计作业: 作业一: 利用图形纹饰,完成“节奏与韵律”的图形设计。10*10cm 4张

作业二:

形式美的“变化与统一”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作业三:

形式美的“对称与平衡”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第八讲: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绘画实操练习

练习作业:

选取其中三组形式美的设计要点,完成以下三幅设计作业: 作业一: 利用图形纹饰,完成“节奏与韵律”的图形设计。10*10cm 4张

作业二:

形式美的“变化与统一”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作业三:

形式美的“对称与平衡”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分析三个设计作业的画面要求跟区别,调整部分设计的画面构图,完善设计效果。

第九讲: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点的概念

在几何学上,点只有位置,没有面积。

从造型意义上说,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

点、线、面是平面设计的造型基础。点、线、面的关系是在比较中界定的,只有 相对意义。

点的位置上下左右移动,产生稳定与不稳定感;近距离排列点,由于张力产生线 与聚的感觉;由大到小渐变排列的点,产生运动与空间感。

2、点的性质和作用 ①点是力的中心:

②点具有紧张性(张力作用): 一点膨胀,两点连线,三点成面。

大点易显现,点集中呈虚线,点密集成实线,点过大有面的效果。

3、点的错觉

错觉:是指与客观事物不相一致的现象。①、黑白产生的大小错觉 ②、陪衬产生的大小错觉 ③距夹角远近产生的大小错觉 ④边框产生的大小错觉

⒋点在应用中多变的特征

①.不同的点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通常用一些词语表达这些感受,比如大小、教

虚实等。

②.点的视觉强度并不和面积大小成正比,太大、太小都会弱化点的感受。③.点通常是在比较的环境中得以确认自己的位置和特征。

④.单个点会吸引并停留视线,产生强调作用;多个点会使视点往返跳跃,分散其力量。⑤.点的位置很重要,画面中心的点比较稳定,边缘的点有逃逸的倾向。⑥.很多的点间距很近,连续排列就给人线的感受,这就是点的线化和面化。

二.线 1.线的概念

几何学上的线是只具有位置、长度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的。它是点进行 移动的轨迹。从造型的意义上说,线具有位置、长度和一定的宽度。2.线的性质和种类

直线——平行线,垂直线.折线,斜线等。曲线——弧线,抛物线.双曲线,圆等。

①、直线:点移动方向保持一定时。表示静,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简单明了,直率的性格。1)、按常规分;

A、粗直线:力感强,钝重和粗笨的感觉。

B、细直线:秀气、锐敏和神经质的感觉。

C、锯状直线:焦虑、不安定的感觉。2)、按画法分:

A、尺量直线:是一种无机线,带有机械式感情性格,冷淡而坚强的感觉。

B、徒手直线:带有一种人情味的感觉。

②、曲线:点移动方向发生变化时。表示动,是女性的象征,具有自由活泼、浪漫的性格。

1)、几何曲线:点的移动方向变换。

表示动感,是女性的象征,比直线较有温暖的感情性格,给人以柔软,幽雅的情调具有直线和曲线的双重性格。

2)、自由曲线:点的移动方向常变换构成自由曲线。

富有自由,幽雅的女性感、具有自然的伸展、圆润及弹性的性格。

3)、按方向分:

A、垂直线:严肃、庄重、高尚、强直的感觉。B、水平线:静止、安定、平和、静寂、疲劳的感觉。C、斜线:飞跃、向上、冲力的感觉。

D、粗的、长的、实的有前进感;细的、短的、虚的则有后退感。

3.线的错觉

①、等长线箭头连接角度不同产生的长短错觉:

②、等长线垂直方向与水平直线产生的长短错觉:

③等长线陪衬环境变化产生的长短错觉:

④一条斜线被等长两条平行线切开产生的错觉:

⑤、条平行直线,受发射线角度的影响产生的错觉:

1)、产生向内弯曲的错觉:

2)、产生向外弯曲的错觉:

⑥、曲线与直线并置时直线会产生的错觉:

1)、产生向外弯曲的错觉:

2)、产生向内弯曲的错觉:

4.线的构成形式

相同直线的等间隔与非等间隔构成、曲线的等间隔与非等间隔构成、曲线组合构成、自由曲线组合、发射线螺旋线的组合构成等等。

(1)相同直线的等间隔构成:产生排列均匀、方向性虽弱但整体性强的效果。(2)相同直线的非等间隔:在虚面的基础上产生律动与空间感。

(3)曲线的等间隔构成:产生无休止的流动感,也像严谨中的律动与节奏。

(4)曲线的非等间隔构成:一种秩序中求变化的组合,给人的视线带来极强的引导力(5)自由曲线的交叉组合:极富变化的组合形式,性格充满多变性与复杂性。(6)自由曲线的平行组合:对立线性组合,产生相互弥补与连接,出现新形体 倾向。

(7)发射线的组合:具有方向明确,视点集中的特点,表现出复杂的视觉效果。(8)螺旋线的组合:规整螺旋线秩序感、逻辑性极强;自由螺旋线机灵、生动。

5.线在设计中的应用

三、面 1.面的概念

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

从造型的意义上说,面具有长度,宽度,无厚度,是体的表面,它受线 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状。

2、形的分类和性格:

①、直线形:直线或斜线按水平或倾斜移动产生的形象。

②、曲线形:直线或斜线按圆周或波状移动产生的形象。③、自由曲线形:徒手绘制的自由形态。

④、偶然形:它是不能随心所欲而产生的图形,而是偶然形成的形象。

3、面的错觉

①、大小的错觉:环境形象大小不同的陪衬,产生的错觉

②、位置的错觉:等大的两个正圆形上下并置,产生的错觉。

③、形状的错觉: 圆角四边形与弯曲边的四边形,产生的错觉。

④、方向的错觉:

等距的垂直线和水平线组成两个同等面积的正方形,产生的错觉。

两个同等大的长方形,在横向和竖向上等分三次产生的错觉。4.面在设计中的应用

①.面的明暗和色彩对比 ②.面的虚实对比 ③.面的大小对比 ④.有机面和几何面对比

四、点、线、面的构成

1、点的平衡构成:通过点的大小、疏密、位置、重心等关系来调整。

2、线的平衡构成:通过线的长度,宽度以及它在画面中所形成的空间对比来

完成的。

3、图与地

任何“形”都由图与地两部分所组成,要使形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地将其衬托出 来,在一幅画面里成为视觉对象的叫图,其周围的空虚处叫地。

2、图与地的特点:

①、图:紧张密度高,前进的感觉并有使形突出来的性质。

②、地:则有使形显现出来的作用。

3、形成图的条件:

①、居于画面的中央部位,或处于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形,较之在侧位或斜位置 的形易于成为图。

②、被封闭的图形较周围开放的图形,易显现出来。③、小的形态,较之过大的形态,成为图的条件更为有利。④、在一定领域中,异质性图形比相同性质的图形更容易出来。

⑤、形的群化,或对称的图形即相同因素放在一起有秩序的排列因具有类似性 易成为图。

⑥、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头脑中容易成像,故易成图。

第十讲:平面构成中“点”的特点及表现(实操)

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点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点”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第十一讲:平面构成中“线”的特点及表现(实操)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线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线”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第十二讲:平面构成中“面”的特点及表现(实操)

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面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面”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分析点线面三张作业的画面效果,公开点评学生设计作业,重述点 线面构成的设计意义及画面效果。

第十三讲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几何形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几何形

一、几何形

就是知觉中的形状,就是直接能感受到实际存在于空间的形。包括圆形---回转运动而固定的形态

方形---正直、稳重的视觉效果

三角形---具有空间挑战的动态个性,底边水平向下时有安全感,一角 向下时则产生不安全感。

二、几何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几何形的造型特点,完成几何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由于作业要求及作业量的考虑,该作业以手绘草稿上交)

第十四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自然形、人工形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自然形、人工形

一、自然形

包括动物、植物、山川——大自然的一切形态 “师法自然”是设计创作的 真谛。给人以真实、熟悉、亲切之感。

二、人工形

就是由人工造就的现实形态。包括建筑、服装、产品、广告——潜心探讨 人工形态的外部特征:形状、色彩、材质等因素,也称第二自然,也是构成设 计取之不尽的源泉

三、自然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自然形的造型特点,完成自然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作业要求:

尺寸8*8cm,9张。

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拼贴、手绘的方式进行绘画。

第十五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偶然形

一、偶然形

即偶然形成的形状。

偶然形制作的特殊技法: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

(1)吸附法。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稍加搅动,任其流淌,然后用吸水纸 接触水面,纹理自成。

(2)对印法。在两张纸之间或在玻璃板等光滑的平面上挤压颜料,形成纹理。(3)喷洒法。用喷洒法,让颜料在纸上形成纹理。

(4)压印法。将纸团、树皮、丝瓜筋、织物等涂洒上颜料,压印纸上,形成纹理。(5)涂蜡法。将蜡涂抹纸上,刷上颜料,形成纹理。

(6)拓印法。将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涂上颜料,用纸覆盖其上,均匀地挤压,纹样印在纸上。

(7)拼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后组合在一张画面上。(8)刻刮法。在已着色的表面,用尖利的物品刻刮,会得到粗犷,强烈的肌理 效果。

二、简介肌理的画面效果在平面构成中的设计意义。

三、偶然形的作业

作业要求:

1、尺寸8*8cm,9张。

2、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的方式进行绘画。

3、要保证画面的整洁度,以及每种肌理纹饰的造型差异化。

第十六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1.自然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自然形的造型特点,完成自然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作业要求:

尺寸8*8cm,9张。

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拼贴、手绘的方式进行绘画。

2.偶然形的作业

作业要求:

1、尺寸8*8cm,9张。

2、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的方式进行绘画。

3、要保证画面的整洁度,以及每种肌理纹饰的造型差异化。

二、授课重点

帮助学生采集素材材料,学习运用材料美化构成画面。

第十七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重复

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一、重复构成形式

1、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

如:树叶、花瓣、鱼鳞、玉米。高楼大厦、桌椅板凳等。

重复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基本形规律性的反复,给予画面极强的 秩序感和规律感,加强了图像的描绘力度给人印象深刻。但是也会产生呆板乏 味的机械感,那么就要求我们在重复中寻求变化,如:色彩、方向、肌理等表 现手法。

2、重复构成遵循的骨骼形式:

特异骨格:其骨格单元绝大多数是有规律性的变化,只有少数在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等方面发生变化

密集骨格:较自由的非规律性骨格。由于变化较多,产生的形象有较强的随意性。打散骨格:构成元素按骨格线所在位置、形状、方向较自由的排列

3、重复的分类:

包括基本形重复、大小重复、肌理重复、方向重复等。a、基本形的重复排列:

b、重复基本形正、负交替排列:

c、复基本形在方向上,进行横竖或上下变换位置,有的作品并结合加以正负

交替变换。

d、重复基本形的单元反复排列: e、重复基本单元间空格反复排列: f、重复基本形的错位排列: g、基本形的局部群化排列: h、基本形交错重叠排列:

i、自由排列构成:

4、重复的情感特征

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高楼上一个个的窗子,地面上的砌砖,布 上的图案等等都有基本形的重复,它是一种规律性最强的设计手法,有安定、整齐和机械的美感。

5、重复在设计中的应用

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 奏感,使画面统一。

作业布置:

运用“重复”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十八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近似

二、近似构成形式

1、近似的概念

几个基本形的构成元素很相近,但又有所不同的基本形,称近似基本形。近似 构成是重复骨格、近似基本形的构成。

取得近似的要点:“求大同存小异”,达到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效果。

2、近似的条件

1)、近似的程度不能过大,如果近似程度过大,就产生重复之感;

2)、近似的程度太小会破坏统一感。失去近似的意义;

3)、近似的形之间是一种同族类的关系。

3、近似的形式 1)、形状的近似

两个形象若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是近似的一样。①、两个相同形状基本形的组合方式、正负、大小,方向等方面的变化。②、两个不同形状基本形的组合方式,正负、大小,方向等方面的变化。③、同一基本形在空间中旋转方向,得到近似的形状。

④、还有利用变形的手法,把基本形伸张或压缩以取得近似的基本形。

2)、骨格的近似

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或将基本形分布在设计的骨格框架内,使每个基本形以不同的方式、形状出现在单位骨格里。

4、近似的情感特征

1)、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2)、使画面具有丰富的趣味,耐人寻味。

作业布置:

运用“近似”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十九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渐变

三、渐变构成形式

1、渐变的概念:

是以类似的基本形或骨格、渐次地、循序渐进地逐步变化,呈现一种有阶段性 的,调和的秩序。基本形或骨格有规律地、渐次循序地变化,弥补了重复构成 的单一性,使重复中显得变化、生动。

2、渐变的类形

1)、基本形的渐变——基本形形状、大小、位置、方向、明暗逐渐变化。A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 缺,也可由简单渐变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

B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

C位置的渐变——基本形在由作用的骨格中,进行上下左右的位置移动。

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须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 架的部分会被切除掉。

D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 空间感。

E间隔的渐变——基本形与基本形间的距离渐次地变疏变密。

F骨格的渐变——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形状,大小、方向上进行变化。

3、渐变的基本形和骨格的关系(1)将渐变基本形纳入重复的骨格中。(2)将重复的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中。(3)将渐变的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中。

三、渐变的情感特征

1、易于表达细腻的情感变化。

2、能引人入胜,可以利用渐变的特征,引导人的思绪渐渐进入设计的意图之中。

3、渐变能够形成空间感,以及空间幻想性的心理。

4、渐变能够形成运动感,变化丰富。

四、渐变的注意事项

1、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渐变;

2、基本形在进行渐变过程中的始与终的形状;

3、渐变的节奏规律性和渐变的次数;

4、渐变后部分形体与整体的效果是否统一。

作业布置:

运用“渐变”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重复、近似、渐变”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三张

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重复、近似、渐变”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善设计

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计作品当面展示表扬。通过学生作业的评讲,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差异,了解更多形式的设计画面效果。

第二十一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对比

四、对比构成形式

对比就是由于平面构成的各元素在形态、颜色、材质的不同形成了视觉性 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范围很广,如形的圆与方,点、线的疏密、曲直,颜色深 和浅等等,强烈的反差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般来说,对比代表了一种张力,能够挑起观看者的情绪反应,能够带来一定的视觉感受。

对比能够给人深刻的印象,它不受骨骼线的约束,而是依据形态本身的大 小、疏密、虚实肌理等对比因素得以实现。

可分为方向对比、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数量对比、空间对比。

作业布置:

运用“对比”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二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发射

五、发射构成形式

1、发射的概念

发射构成,是基本形围绕骨格的中心点,向外散发或向内集中的构成形 式。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和特殊的渐变。

2、发射构成的必备条件

1)、首先要有发射点,发射的骨骼线都集中在此点上,发射点有的可

见,有的不可见。

2)、其次发射线具有方向。

3、发射构成的分类及基本形式

1)、离心式发射:即发射骨格线由中心向外发射。

2)、向心式发射:从四周向中心归拢发射点在画面外。

3)、同心式发射: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扩散。

4)、移心式发射:发射中心有秩序、渐次移动位置。

5)、多心式发射:以多个中心为发射点,形成发射集团。

4、发射的情感特征

1)、离心式发射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有良好的 视觉效果。

2)、移心式的陀螺旋转痕迹,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形成曲面的效果。

3)、同心式和向心式,都有强烈的视觉集中感,对人心理的空间具有占据

感的威慑力。

4)、多心式的焰火具有强烈的空间特征。

作业布置:

运用“发射”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三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特异

六、特异构成形式

1、特异的概念

是一种破坏旧秩序的形式,是在相同的大多数基本形中所出现的特殊 状态,是使个性与共性形式对比,是最强烈的对比之一。

2、特异的作用

特异的效果是从比较中得来的,通过小部分不规律的对比,使人在视觉上 受到刺激,形成视觉焦点,打破单调,以得到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

3、特异的形式

1)、位置的特异

2)、形象的特异

3)、方向的特异

4)、大小的特异

5)、色彩的特异

6)、肌理的特异

7)、特异骨格

在规律性骨格中,部分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发生了变异。

4、特异在情感特征

1)、特异构成中的变化部分会成为视觉的中心焦点,视觉传达上经常用这种方法 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2)、特异的方式多种多样,为创意和想象留下了空间。在寻常的视觉中,假如 一些荒诞的、反常规的元素出现,势必带来观者心理的强烈变化,达到四两拨千 斤的功效。

3)、构图上的整齐和统一,加上局部的变化,画面既可以控制稳妥,也不会沉 闷单调。

作业布置:

运用“特异”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四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对比、发射、特异”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三张

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对比、发射、特异”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善设计

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计作品当面展示表扬。通过学生作业的评讲,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差异,了解更多形式的设计画面效果。

第二十五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空间

七、空间构成形式

1、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一种具有高、宽、深的三次元立体空间。

自然形象存在于实际空间中,是实际的立体形象。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编排、不同的光线,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表现是立体的,是最直接的三 次元空间。当形象表现为平面时则是二次元空间。

2、空间形成的因素 1)、利用大小表现空间感

2)、利用重叠表现空间感

3)、利用倾斜变化表现空间感 4)、利用弯曲变化表现空间感 5)、利用投影效果来表现立体感 6)、透视效果表现空间感

7)、面的连接表现空间感

3、空间的形式

形象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上也能得到立体感、运动感、韵律感、透明感等等 视觉空间效果。平面的空间关系可以形成:平面空间、立体空间、矛盾空间、幻想空间。重点在于是用平面来显示凹凸的空间幻觉。

1)、平面空间

2)、立体的空间

3)、矛盾的空间

矛盾空间是指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觉的错觉,形成的在实际空间中无法存 在的空间形式。

在平面构成中有时故意违背透视原来,有意制造出矛盾空间,这是因为这种空 间存在着不合理性,而有时还不容易立即找出矛盾所在,这样就会增加观者的 兴趣,引人遐想。

4、矛盾空间的构成方法

1)、公用面:指将两个不同视点的立体形以一个共用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此 构成视觉上既是俯视又是仰视的空间结构。

2)、矛盾连接:是利用直线、曲线、折线在空间中产生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使矛 盾形体连接起来 3)、幻想的空间

5、空间的情感特征

空间变化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平面、静止的空间,让人感觉安静、平和;运动、转换的空间,让人感到旋律与变化;而那些理念的空间则让人感 到理性的严谨。现实中不存在的空间,会产生虚幻的浪漫与离奇,生成„种超脱 上升的感觉。矛盾的空间与正负形也可以形成强烈的趣味性。

作业布置:

运用“空间”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六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密集、分割

八、密集构成形式

1、密集的概念

多个基本形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收拢。

2、密集的特点

密集是一种对比的情况,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

3、密集的形式

1)、点的密集

2)、线的密集

3)、面的密集

4)、自由的密集

4、密集的情感特征

密集在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图面的手法,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可自由 散布,有疏有密。最密或最疏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图面中造 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像磁场一样,并有节奏感。

九、分割构成形式

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

作业布置:

运用“密集 分割”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七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肌理

十、肌理构成形式

1、肌理的概念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

肌理又称质感,是由于物质内部结构的不同,所表现出物质表面的不同质感。

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是形象的表面特征。

肌理构成,就是将不同物质表面的肌理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构成设计。肌理 构成是一种技法构成,注重制作手段,随意性很大,注重变化、注重美感。

2、肌理的种类 1)、触觉肌理

用手触摸后有凹凸、粗细感的肌理。如有光滑、细腻的;有类玻璃、金属的; 而岩石、木头的肌理会给人感觉粗糙等。

(a)自然肌理。自然界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成的物质纹理,如:泥、木、石等 未经加工形成的肌理。

(b)人工肌理。是经人工再造的物质纹理形态。如水泥地面、胶合板、大理石、不锈钢制品、纺织品等。

2)、视觉肌理

具有一定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的表现内容,它是用来装饰使设计效果更 加丰富多彩。视觉肌理是对物体表面特征的认识,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手摸的

肌理。人工创作的方法多种多样。

3、制作肌理的常用方法

(1)吸附法。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稍加搅动,任其流淌,然后用吸水纸接触 水面,纹理自成。

(2)对印法。在两张纸之间或在玻璃板等光滑的平面上挤压颜料,形成纹理。(3)喷洒法。用喷洒法,让颜料在纸上形成纹理。

(4)压印法。将纸团、树皮、丝瓜筋、织物等涂洒上颜料,压印纸上,形成纹理。(5)涂蜡法。将蜡涂抹纸上,刷上颜料,形成纹理。

(6)拓印法。将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涂上颜料,用纸覆盖其上,均匀地挤压,纹样印在纸上。

(7)拼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后组合在一张画面上。(8)刻刮法。在已着色的表面,用尖利的物品刻刮,会得到粗犷,强烈的肌理 效果。

4、肌理和材料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1).在现在的构成和设计中,材料的综合处理给创意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 间,因此必须长期保持对材料的敏感,寻找新的材料的表现力。

2).对材料肌理和质感的探求可以多方借鉴,可以借鉴影视、建筑、室内设 计、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要亲自不断尝试,反复推敲,发现新的肌理和效果。

3).应以轻松和游戏的心态来发现肌理,寻找新的质感效果。

4).材料的肌理和质感的应用要根据目的和需要,不要只顾吸引注意力,产 生过度设计。

5).现成材料的肌理和质感应用虽然容易,表现力强,但不能忽视点、线、面的处理带来的微妙的层次和质感的变化。

6),在应用各种材料和肌理效果时,变化统一、对比等形式美法则仍可以 帮助我们控制画面的总体效果。

作业布置:

运用“肌理”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第二十八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空间、密集和分割、肌理”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 三张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空间、密集和分割、肌理”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

善设计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计作品当面展示表扬。通过学生作业的评讲,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差异,了解更多形式的设计画面效果。

平面的课件【篇3】

一、总述:

1、《平面构成》课程有什么用途?

它是设计的基础。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意义?

解决形的创造及视觉语言的运用的问题。

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学习平面构成的意义: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3、《平面构成》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及关联?

平面构成课程在平面设计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无论是将来进入设计行业还是现在技能大赛都要求十分重视本课程的教学。

平面构成主要是在进入专业设计之前对学生进行视觉语言的系统训练,掌握关于形象创造的原理、规则,掌握系统的形象创造思维方式。

4、课程地位如何?《平面构成》所处的地理位置

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处于基础地位。

前面已经安排了素描课程,结构素描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了一些透视常识、具备点线面的基础和造型的基本功及眼手脑协调等能力,为三大构成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具备了初步的点线面色形质构成知识能力与思维开发训练以后,学生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PSAIIN3D等)就可以更高的效率开展初步的专项设计。

高年级的VI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对平面构成基本原理的运用和检验,也是对平面构成课程学习的深化与拓展。设计基础-基础设计-综合设计

5、《平面构成》课程安排意图、本课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平面构成》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设计元素特性、骨骼与基本形、构成原理、创意思维训练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构成训练,发展学生点线面基本设计元素的运用,基本形的运用,骨骼结构的认识,质感运用等能力;建立爱岗敬业的情感、培养设计意识、养成设计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锻炼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明白手绘的构成图形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而新创图形是灵感的'捕获与显现,是抽象劳动后的成果,是艺术天赋的展示和思维的纸面化形式,是劳动之后换来的喜悦;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创作艺术设计作品的艰辛和喜悦,才能培养起懂得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侵权的价值观念,形成知识产权意识和积极创造精神财富的热情。

懂得设计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设计师的工作要求做事踏实勤奋,不拖拉,珍惜时间与人合作,开拓思维的领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丰富全面知识并注重阅历的积累。

二、说“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说教材

《平面构成》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个章节,涵盖平面构成发展简史、平面构成基本元素、图形构成位置关系、具象与抽象图形、思维练习等内容,结构图示如下:章节之间的关系明确,从发展史讲起,到设计基本元素点、线、面、质的分析,再到构成类型重复、对比、特异、等,对图形的类型抽象具象也做了介绍,还涉及思维练习。可以说本教材覆盖了平面构成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基础技能,从理论概念讲到构成方法,从技法训练拓展到思维训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大量图例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并且对构成在设计项目中的运用也附上了一些图例,如构成类的海报招贴数量不少。

2、教学目标

根本宗旨:“解决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通过训练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专业设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调通过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职业技能目标

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试验,最后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开发,培养一种创造观念。设计过程是一种理性\逻辑活动,创造的画面形式偏于数学的美\次序的美。能够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各种构成形式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展示设计等领域的运用。

职业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和克服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拓展目标

能够突破创新,从某种构成形式中找出共性特征,然后举一反三。以理论为支撑,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审美和创新的经验。

3、教具准备

手绘用具:墨水、勾线笔、水粉笔、胶水、卡纸、棉线等材料和圆规、尺、剪刀;

上机实训: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投影仪、构成实训室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何为重点,难点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知识,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设计元素组合知识)、核心技能(点线面图形、设计基本形、构成方法技能和重像变像思维技能)和核心的构成原理(动势对比、密集韵律、对称均衡)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本身的系统化,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水平的提升。

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如骨骼与基本形的关系(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如交错式幻象图、边洛斯三角形(3)内容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如矛盾空间);(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如想像形态的哲学思考、扩张型思维等,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学情

让学生明白:设计是什么!创意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学生缺乏的四种核心能力:开发原创图形、了解版面排列、启迪创意思维、懂得构成原理

优点:热情易于被激发、思维活跃------;不足: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不了解设计组成=创意+艺术+技术;动脑筋的事情做得少,对临摹感兴趣,探究心理不足,好奇心不强,,眼高手低,看得多,做得少,从绘画走向设计,角色转变难。

构成是从绘画走向设计的桥梁

五、说教法-如何搭建桥梁

教学设计

——课堂现场教学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面授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动手绘画为主,把理论教学融入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去。

——外出写生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动手能力。吸收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把新的知识和方法贯穿到整个专业教学中去。允许学生在写生中见仁见智,充分自由地表达想法,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

比较分析的方法示例---虚线的位置、缺乏活力的构图、有意味的构图

六、说过程

1、欣赏名设计师的作品为什么看不懂?引入构成概念

2、奥运、世博的构成艺术

3、生活中的点线面

4、汉字再设计

5、变形的风景(留意周围)

6、有意味的图形创作(0801技师一班实习作业)

7、运用基本设计元素排列创造多彩的图形

8、讲述美的构成原理规则黄金分割等

9、欣赏设计师的作品(专业网站、美术设计院校教学、专业圈子)

10、走向主题设计

11、成品-作品集

教学设计的依据: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直观到抽象3、从易到难,从借鉴临摹到创造实践

点线面元素常规训练

汉字再设计常规训练

有意味的图形创作(0801技师一班实习作业)

专题训练

走向主题设计

重点练习

图例说明教学过程安排

1.生活中的点线面

2.从自然图像到设计图形

3.线条动静的表现

优秀学生作业示范

学生构成作业的自评与点评

综合实训课的成果

七、说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现状

被动接受

软件机器

只会临摹

技能大赛现状

解读参赛要求

无米之炊-束手无策

设计理念缺失导致三年高职组无人应战

学生能否可持续发展

作品集在哪里

毕业生-PS操作工

考设计师的行业要求

技能大赛比赛要求。竞赛内容要点:着重考核参赛选手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主题下进行平面广告的图形创意与表现,文字与图形的编排设计。

评分标准:主题表意的准确性,图形表现的原创性,艺术创意的独特性,表现手法的艺术性。

八、总结:

构成就是一种思维创造活动

可以发掘自身的聪明才智,帮助人们发现和认识自身,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培养训练设计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有益于拓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与手段。

平面的课件【篇4】

平面构成

第一章 概述

对于概述、概论、概念、定义之类的东西在原来上学的过程中是我特别不喜欢的一个章节,我一般都跳过不看。前段时间我在看有关其他教学课件的时候发现也跳过了这个章节直接进入了平面构成的三要素。

但是由于要给你们讲课的原因,出于我个人的职业道德,我不得不仔细看了下我们这门课的概述,之后我发现其实概述部分是整本书的精华,它告诉你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将会给以后的课程奠定怎样的基础,你要做好准备将要把这段学习的过程中的知识怎样运用到你的设计中。

这样看来,概述可能有点像我们的书里“序”,但是我也不太确定,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序”这类东西。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概述,我会尽量让大家不要睡着,也希望大家珍惜我的第一次。

一、平面构成的产生

在艺术领域,“构成”这个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俄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俄国产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是人们之后常常提及的“俄国构成主义运动”。

我们中学的政治学过“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当生产力发展,原来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合或者阻碍了生产的发展,这个时候就会发生变革,产生新的生产关系。

其实生产力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计,它辐射影响到了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我们在学《世界现代设计史》《艺术史》等等史论,就会了解,设计史的开端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发生的前夜,那这段时期之前在生产方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19世纪初,欧洲各国先后进入或者完成了这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为什么生产力的发展会影响到艺术领域的变革呢。我们举一个最简单浅显的例子。在中国大家就更好理解了,穷人家的孩子在放牛和种地,有钱人家的小姐在家琴棋书画,唐伯虎要是饭都吃不饱也没心情吟诗作画。

在外国的古代,具体古到什么时候我也没有研究。在那个时候,艺术、文学、甚至是数学这种有关文化的领域只有贵族才能涉及,因为穷人和当时所谓的下层阶级所有的精力都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当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天文学、数学、绘画从事这些领域的人们并不是为了实用和切身利益,主要是为了满足某种好奇心或者求知欲,是有钱的闲富人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归为高级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就像达芬奇,1 他即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

转回我们的话题,在18世纪末,我们发明了蒸汽,会使用煤炭,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能满足当时的情况了,就爆发了工业革命。生活提高了,艺术家们就蠢蠢欲动了,觉得当时的艺术理论绘画风格等等等等不能满足他们了,在艺术界就爆发了“工艺美术运动”。大家不喜欢原来的学院派了,不喜欢写实了,印象派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梵高、塞尚就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的特征是追寻光与色的美,他们为什么无端端的开始追寻光了呢,因为当时发现了光有七种颜色,就是我们物理学的那个光,就是这个时候发现的。

所以说艺术的发展是奠定在科技和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

(看课件做的时间表整体回顾,最后回归到20世纪俄国俄国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产生了)

二、构成的概念

构成主义否认了艺术绘画的再现性,认为艺术的形式是抽象的几何形式,主张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半抽象或抽象的画面和雕塑,以表现自由的单纯结构及结构自身。代表人物有卡西米尔.马列维奇、弗拉基米尔.塔特林、罗金科、李西斯基等。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俄国画家,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出生于基辅附近,在基辅和莫斯科学院学习,接受严谨的西方艺术美学的教育、相继受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影响,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成一起成为早年几何抽象主义的先锋,最终以朴实而抽象的几何形体,以及晚期的黑白或亮丽色彩的具体几何形体,创立这个几乎只有他一个人独舞的至上主义艺术舞台。“模仿性的艺术必须被摧毁,就如同消灭帝国主义军队一样。”这就是他铿锵有力的表白。他全心力的推展其理论,因俄国的锁国政策,终而被遗忘以至于贫困至死。为什么在艺术上有突出贡献的先驱最后都不得善终呢?

1913年,马列维奇的立体主义突然转向一种图表式形象拼凑,构成半画谜,半招贴画式的性质。这一幅《一个英国人在莫斯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幅画上,具体的形象以反逻辑方式并列,是一种前达达派的构想。画上有俄罗斯教堂、马刀、蜡烛、剪刀、文字、锯子、鱼和梯子等等,这些在生活逻辑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完全按画家的自由意志杂乱地并存在画面上。它们大小不均,事物间也毫无可供联想的因素。

马列维奇首创了几何形绘画,留存于世的那些作品在这么多年以后,仍以它的单纯简约而令人惊讶。他称得上是二十世纪抽象绘画的伟大先驱。他一生以其谜一般的作品,为20世纪的艺术界勾勒出了另一片璀璨的星空,预示了从达达主义到后来的极简主义等多种艺术运动时代的来临。他为艺术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任由后来者遨游与徜徉。

至上主义是传统绘画时代终结的标志,而整个至上主义艺术团体中几乎只有他一个人。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思想影响了塔特林的结构主义和罗德琴柯的非客观主义,并通过李西茨基传人德国,对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产生影响。

三、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是利用点、线、面等视觉元素在二维的空间里,按照美的视觉效果,以理性和逻辑性的手法进行编排和组合的一种方法。

重点研究在二维空间中如何创造形象,如何运用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组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新形态。

四、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平面构成是其他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是现代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造型能力、及形态组织能力,最终为设计服务。在之后的标志设计、招贴画设计、装饰图案、纹理材质设计中平面构成的理论和设计方法都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之前的色彩归纳和冷暖对比大家已经开始根据自己的主观态度开始设计,把花儿想象变形成少女,把花儿画成棒棒糖、风车之类,都是比较简单直接的变形,是一个好的尝试。但是为什么对于花儿这个主体物大家想的都离不开这些范围呢,这涉及到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叫做艺术心理学。

《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每年的十月伊始,人们就明显地感觉到白天越来越短,到了十一月底,太阳就彻底降到地平线以下,就这样太阳消失在北挪威的天空整整两个月,十二月和一月就是极夜了,天总是在十点半以后才露出一点光亮,而那灰蒙蒙的光亮不到三个小时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让万物彻底被黑暗笼罩。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这位易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为什么在平面构成课上给大家讲这么多呢,我是想让大家了解在设计领域、我的灵感和思维由什么导向、会产生什么变化。我们平时要做些什么准备,在那些领域有所深入的研究。在大一的时候奠定好基础,充实自己,在之后的课程里面才能够结合之后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出好的设计。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一、形式美

1、形式美的定义:

形式即物体的形体,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态势,包括事物外在的形态及其组合规律,形式美法则是指事物外在形态的自然物理属性(色彩、形状和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所体现出来美,是构成学中形式的视觉审美特征,属于美的范畴。

2、形式美产生的过程:

作为社会的人,原始先民开始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起初是为了表示勇敢、祈求神灵赐予力量、吸引异性等,但久而久之,这种形式的装饰脱离了实用内容,成为心灵上的积淀,当人们看到它时就产生一种非实用的愉快情感,即形式美感,这个从实用向审美的转化就是形式美的产生过程。

形式美感与人的心理、生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这些形式美感一经形成,又成了对形式美进行审美的依据,人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有继承性、共同性、也有时代、民族的差异性,它总是对着社会生活不断的演变而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化。

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

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一种基本相同的共识。例如,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中,高大的杉树、耸立的大厦、巍 峨的山峦尖峰等,它们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视觉形式上给人以上升、高达、威严的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平浪静的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等感受„„这些源于长期生产、生活积累的共识,使人们逐渐发现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平面的课件【篇5】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4第二章第三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坐标表示》。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向量在数学中的地位

向量在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又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2、本节在全章的地位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揭示了平面向量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结构,足以进一步研究向量问题的基础,是进行向量运算的基本工具,是解决向量或利用向量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

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蕴含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会用它来表示平面上的任意向量,为向量坐标化打下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定理的产生,形成过程,体验定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运用,增强学生向量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向量是处理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之一。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平面向量定理夫人探究

2、难点: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及运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在教法上采取三主教学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

1、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书本的图形动起来,加强了教学的主观性

2、学情分析

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学生对向量的物理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都为学习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学法

教师通过启发,激励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形几何,探究规律

揭示内涵,理解定理

例题练习,变式演练

归纳小结,深化认知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是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那么a与e1,e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怎探求这种关系呢?

2、数形几何,探究规律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存在一对实数R1,R2使得a=R1e1+R2e2

3、揭示内涵,理解定理

(1)、为什么基底e1,e2必须不共线?

(2)、基底e1,e2是否可以选择?

(3)、定理中R1,R2的值是否唯一?

(4)、定理的价值何在?

4、例题练习,变式演练

如图4,在□ABCD中,AB=a,AD=b

试用a,b分别表示AC,BD

如图5,如果E,F分别是BC,DC的中点,试用a,b分别表示BF,DE

如图6,如果O是AC,BD的交点,G是DO的中点,试用a,b表示AG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1)、课堂小结

①、向量的坐标表示

a、对于向量a=(x,y)的理解

a=xe1+ye2(e1,e2分别是x轴,y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

若向量a的起点是原点,则(x,y)就是其终点的坐标。

b、向量AB的坐标

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即如果A(x1,y1),B(x2,y2),则有AB=(x2—x1,y2—y1)。

c、注意要把点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区别开来。相等的向量坐标是相同的,单起点和终点的坐标却可以不同。

②、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a、a=(x1,y1),b=(x2,y2),其中(b≠0),a//b的充要条件a=与x1y2—x2y1=0在本质上市相同的,只是形式上的差异。

b、要记准公式坐标特点,不要用错公式。

c、三点共线的判断方法

判断三点是否共线,先求每两点对应的向量,然后再按两向量共线进行判断。

(2)、反思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课本97页第二题,98页第六题

——巩固作业的设计是保证了全体学生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巩固应用。

选做题:用向量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切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创新作业的设计,体现了向量的工具性,使得学生对于用向量的方法证明几何命题有了初步的体验。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平面的课件【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剑声中学,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是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它包含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两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已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进行新的认识。可以说此课为学生学习初中“图形与几何”拉开序幕,有着“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生活中以实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多姿多彩的图形,激发对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几何直觉,初步探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正确描述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对基本几何体进行分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本课我将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进行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此,在本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激励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加工教材,设计了四大环节,努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应用中提高。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欣赏

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未来世界的轻建筑,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通过观看未来世界的轻建筑,直观感受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看图之后让同学们说出看到了什么几何图形,让学生交流作答。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才是几何中研究的内容,而颜色、质量、材质等性质,则是其他学科所关注的。

(二)过程与体验

本环节通过观察比较:由下列实物你能抽象出你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仔细观察,共同发现有以下熟悉的图形.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发现”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同时出示问题:如图是一个包装盒(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各面是长方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几何图形?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可以发现: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从而进行归纳:各种几何图形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进而认识几何图形的概念。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数学的抽象思想.

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在下图中出现的这些几何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通过对几何图形特征进行探究和归纳,发现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概念,接着教师展示模型,进一步学习常见立体图形的分类。

同时提示学生们是否还有未归纳到的几何图形,它们又是什么特征呢?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形成对平面图形概念的认识,在思考观察活动中选择我们身边熟知的物体说一说包含的基本平面图形,激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回忆和重新认识,再通过练一练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三)拓展与应用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教师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亲自动手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本活动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是本课不可缺少的延伸和拓展。

(四)归纳与提升

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同学们概括、总结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下课前再一次播放未来世界的轻建筑视频,激发学生对后续数学知识探索的欲望。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此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概括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全面的框架。

整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向各位评委和老师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在座的各位初中数学界的精英对我的这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平面的课件【篇7】

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在平面图上确定东、南、西、北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方位感,培养空间观念。

使学生在看图、填图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并能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1.描述校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志物。

师:我们学习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描述一下校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

学生描述,注意纠正错误的说法。

2.描述例1情境图中标志物所在的方向。

出示例1情境图,指名描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唤醒学生所学知识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利用例1的实景图开展复习很自然的过渡到在实景图基础上绘制示意图,并且把平面图和实景图中的实物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1.用示意图表示例1情境图中的标志物。

(1)如果要将例1情境图中的操场、图书馆、大门、体育馆和教学楼用示意图表示出来,该怎么绘制?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物的表示方法和绘制时要注意建筑物所在的实际方向。

(2)学生绘制示意图。

2.感悟平面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必要性。

从学生绘制的示意图中,选择把上方分别定为东、南、西、北的四幅示意图进行展示。

这四幅示意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

相同点:建筑物所在的方向是相同的,示意图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关系是相同的。

师:为了便于交流,地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

(1)出示例2“我们学校的示意图”。

师:示意图的下面、左面和右面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方向呢?

预设:

①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诀找到各方向。

②根据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特点找到各方向。

(2)看示意图,描述建筑物的位置。

生:示意图中,大门在操场的下面,就是在操场的南面。

生:示意图中,体育馆在操场的左面,就是在操场的西面。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答案,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师:操场怎么在图书馆的西面,又在体育馆的东面呢?

引导学生明白参照物体不同,描述的方位会有不同。

生:大门在教学楼的南面,教学楼在大门的北面,它们的方向正好相对。

设计意图:创设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而且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1)(做一做)学生根据描述标明天安门地区示意图中的建筑物。

(2)用所学的东、南、西、北知识和了解的天安门地区建筑物知识,当导游进行介绍。

学生先在小组内介绍,然后指名全班介绍。

设计意图:熟悉的天安门地区的建筑,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来当导游”的设计,更促进学生积极地调动所学的东、南、西、北知识参与到建筑物位置关系的介绍。

1.练习一第3题。

按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在地图上圈出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五岳”的名称体会空间方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练习一第6题。

学生填完后,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填写互相说一说小兔、小羊、小马和小狗分别住在小鹿在的什么方向?

设计意图:不同类型的巩固练习易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一的第6题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充满童真的孩子们,会有很多的理由而产生很多种的填法,也因此会促进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样在地图上辨认东、西、南、北?

平面的课件【篇8】

【摘要】本文对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工作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平面设计在西方有较久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则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

该学科融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不仅要求学习者具备审美和视觉方面的专业基础,还要同时对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有所涉猎,因此,只有满足一定专业素质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好该科目。

随着开设该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使得目前社会上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陷入刚毕业就失业的困境。

同时,在目前国内各高职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工作中,往往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进行足够的考虑,导致教学内容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在毕业后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平面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将其与市场需求更好的结合,保障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

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可达到使学生在毕业后可立即进行工作的目的,实现学校与就业市场的密切对接,保障学生的就业。

在平面设计中,所要求进行的工作往往具有很大的操作实践性,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高职学校在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教学原则,将实践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重视学生的实训情况,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等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这对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第二,自学能力。

个人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知识在迅速增长的'时代,各种新科技新理论等层出不穷,唯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保证自身的发展,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当进入工作后,我们所能请教的专业人才较少,大多数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互联网检索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式来进行解决,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平面设计工作也属于变化非常迅速的职业,唯有在学校中掌握在该方面的自学能力,才能使自己在以后有更好的发展。

创新能力是平面设计工作所需具备的极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平面设计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引入新思路或者采用新方法的问题,从而制造出具有独创性的、更加实用和巧妙的产品,因此,创新的意识是平面设计工作的实质和核心,它对于产品质量的好坏具有重要影响。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相应地制度,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进行创新性思维和采用创新性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锻炼多角度多方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有更多的解决思路和实践方法;第二,培养联想思维。

通过运用联想思维,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强化已掌握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第三,培养收敛思维。

通过将已获得的各种材料和想法进行罗列,使得自己在思考时更加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属于一种十分有效的思维方法;第四,培养逆向思维。

通过将问题进行解剖,尝试从其对立面去找寻答案,改变问题的解决方式,该种思维往往带来突破性的成果。

目前的教学制度已不再适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平面设计教学工作,例如,传统制度更加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评价机制上也主要是以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为主,而并没有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涉及和关注,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将改革重点放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的方向上,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容易地找到适合的工作,从而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就业。

教师队伍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影响很大,在目前的大多数高职学校中,由于缺乏定期的培训和学习,使得教师队伍素质正逐渐降低,大多数教师不能很好的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在就业后用处不大,给学生带来较大困扰。

因此,学校相关部门有必要定期组织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保证教师及时地获取市场发展状况,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采用更加适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

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实现学校与工作单位的良好对接,极大地保障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对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高职平面设计教学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客观详细地探讨了改革的措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梁顺成.关于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

王云,汤波.平面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12(10).

张晔.浅析高职平面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求.才智,(2).

平面的课件【篇9】

各位领导、老师好

首先感谢教研室和校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磨课,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自己一点对复习课的想法。下面就向各位同行汇报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一点收获和思考。

一、小学复习课的特点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关键在于要上出“复习味”。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汇贯通更熟练。综上所说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也是为以后学习,甚至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融汇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

二、下面就结合我的这一节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说说我的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我选择了从操场跑道这入手,抛出两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我分两大块来梳理知识,一是周长,二是面积。在整理反思时分三个层次,一是回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单位;二是回忆计算方法,重点要回忆推导过程;三是通过回忆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在复习周长时,分三个层面,第一出示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二出示没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三个层面让学生统一认识,周长都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也是为以后学习进行拓展。

在复习面积时,也是从三个层面来的,学生先回忆公式——回忆推导——理清关系,渗透联系。

(三)、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的时间要足。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复习内容,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除了基础题我还设计如下题型:

1、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如第4题。

2、拓展题。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如第5题挑战题。

三、一些困惑

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忽视方法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单一,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4、教学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形式,复习课往往成了习题课。

平面的课件【篇10】

4.2.8.3  施工平面图的设计来源:

2.按照施工总平面图设计要求中的规定,下列能够准确描述消火栓与拟建房屋的距离d的是(    )。

1.按照施工现场管理总体要求,在现场人口处的醒目位置,应公示“五牌”、“二图”。下列(    )属于“五牌”的内容。

2.施工总平面图的设计依据主要有(    )。 来源:

[案例1]

某拟建建筑工程,地段处于六条道路交叉口,为弧形三角用地,其西边为城市主要干道,场地周围为原有建筑和居民区,该工程采用“y”形平面形式。建筑面积10000m2,其中地下1层1300m2,地上10层1m2。本工程设计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墙柱现浇,梁板预制加现浇叠合层,抗震设计按8度设防。该工程位于市区中心,周围原有居民建筑密集,现场可利用空地面积小,施工不便,现场不能进行预制构件生产,需要从加工厂运来,场内道路狭窄,需要合理布置。现场附近有市政给排水设施、电源及场外道路,均能满足要求。

问题:

(1)试述施工总平面图设计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简述施工总平面图的设计步骤。

(3)简述场外道路引入采用公路运输时运输道路应注意哪些问题? 来源:

[案例2]

某超高层建筑,位于街道转弯处。工程设计为纯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按8度设防。围护结构和内隔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现场严格按照某企业制定的施工现场ci体系实施方案布置。根据场地条件、周围环境和施工进度计划,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预制构件现场加工,加工厂、堆放材料的临时仓库以及水、电、动力管线和交通运输道路等各类临时设施均已布置完毕。

问题:

(1)试述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设计的要点。

(2)简述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设计步骤。来源:

(3)简述施工现场管理的总体要求。

(4)施工总平面图设计时,临时仓库和加工厂如何布置?

平面的课件【篇11】

摘要:PS平面设计软件是在平面设计领域应用广泛的电脑辅助设计软件,这是聋校职业高中工艺美术专业的一门实训课程。

笔者基于聋校职高学生的实际学情,分析了面向听障生的PS平面设计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通过引入多媒体手语视频、划分项目小组和创设项目实战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听障生学习兴趣及与就业接轨的解决思路。

工艺美术专业是聋校职业高中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其中PS(PhotoShop)平面设计是该专业一门实训课程,主要讲授使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海报、招贴等各类平面广告宣传品的印前设计制作,这是一门集平面设计理论、印刷工艺、计算机基础和PhotoShop软件操作技能于一体的专业应用型课程。

PS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听障生熟练掌握电脑辅助平面设计软件PS的操作技巧,能胜任各种平面广告印刷品的版式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等平面设计工作。

因此学好PS课程,适应企业平面设计岗位的要求,提高平面设计工作效率,对于聋校职高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聋校职高学生PS课堂教学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让听障生在学习PS软件过程中体会到平面设计的乐趣并获得个人成就感,这已经成为PS平面设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PS平面设计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我们要有效地开展面向听障生的平面设计教学就必须对听障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深入地了解。

从生理层面分析,听障生除了失去正常语言沟通能力,其他生理机能与普通学校的学生一样,听觉的缺失使视觉依赖增强,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整的视觉思维,这正是学习PS软件的优势。

从心理层面分析,听障生在家庭和周围社会的长期庇护下易产生自我封闭和依赖性,大多数听障生有自卑心理,个别听障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在面向听障生的PS平面设计教学中目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解读PS中部分专业词汇时与听障生手语沟通有偏差。

教师在授课中多以《中国手语》书中的手语为标准,并结合计算机和美术专业手语书籍作为参考,当遇到PS中通道、蒙版等特殊专业词汇时,仍有部分听障生无法理解,造成交流误差。

其次,听障生学习兴趣未被激发,普遍存在被动模仿学习,缺乏主动思考与创新意识。

最后,教学模式守旧,缺乏真实平面设计项目场景,造成学生在校虽然会用平面设计软件,但到了企业遇到实际平面设计工作任务却无法独立完成。

基于听障生生理和心理特征,在面向听障生的PS平面设计教学中应突出因人施教,以“提高听障生实操技能,培养设计创新能力”为基本原则。

针对PS平面设计中部分专业词汇无标准手语表达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手语法的片面性,充分运用手语、口形示范、板书、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等多种沟通手段,在多元化的交流情境中尽可能让每位听障生准确理解PS平面设计中的专业词汇的含义,从而达到师生无障碍沟通;另一方面,引入多媒体手语视频和图示化直观教学。

针对听障生遗忘快的现象,教师可借助相关视频剪辑和屏幕录制软件将实例演示过程完整记录下来,其中包括教师授课的手语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分步操作界面图片、教师讲课声音及同步手语翻译视频有机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将PS复杂的操作进行精炼,提取难点和重点制作成分步演示图片,同时强调多使用快捷键,以视觉化的图示吸引听障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学好PS平面设计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在PS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可多以国内外优秀平面设计作品作为视觉对象来激发听障生学习PS的兴趣。

教师在引入每一章节知识点时应注重选择适合听障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引入竞争,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首先教师提出设计任务要求,并将设计任务安排给每组各组长,组长承接任务后带领各组组员围绕设计任务进行讨论,经过组内头脑风暴后确定任务目标,分析要完成该任务需要运用哪些知识点,明确各自分工。

接着各组依据既定的任务目标,通过运用相关的电脑辅助设计软件,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

教师组织各组组长阐述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中接触到的知识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集中答疑。

教师展示各组作品,请学生进行互评和教师综合点评,选出优秀作品打印成彩稿并收录入学生作品集,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作品展示。

通过划分项目小组的教学形式,集中体现了聋校职高平面设计“做中学”的教学宗旨。

听障生多重视班级内小团体的荣誉,具有强烈的团队归属意识。

通过将真实平面设计项目引入到PS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听障生的自信心、集体荣誉感和设计创意思维能力。

教师可为听障生创设平面设计项目实战情境,成立项目团队,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按照平面设计实际工作的流程,从设计项目的承接、构思创意、制作到最后提交作品,让每位听障生全程参与。

例如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阐述将某企业标志设计项目导入到PS课堂教学的过程;

首先,教师根据PS课程教学进度适时导入某企业真实招标的标志设计项目,接着将学生分为四个项目小组,各组着手搜集整理该企业相关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后开展组内多次讨论,制定出该企业标志设计初步方案,按照既定方案完成若干标志设计初稿,并进行设计方案内部筛选和优化,选出最佳标志设计方案向企业提交,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监控各组设计项目完成进度。

最后教师根据设计项目完成情况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结合学生之间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标志设计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依据听障生的实际情况,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人施教,积极探索和创新更具有针对性的平面设计教学方法,仍是提高PS平面设计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

面向听障生的PS平面设计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仍需每位专业教师不断努力尝试更适合面向听障生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PS平面设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普星.平面设计项目化教程.水利水电出版社,.

崔勇.基于聋人特征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探讨.装饰,(12).

平面的课件【篇1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中的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下面我简单的说一说这节课我们的备课思路。

总复习就是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本节课是在复习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上课之前,我们先布置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完成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树,并出一道自认为有价值的习题。在整理过程中,不但要知道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还要知道这些公式的来历。为了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之间的理解,我们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也没有让学生看教材。结果知识树做完之后,发现孩子们的知识树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按照图形分为6个板块,每个板块中又分为周长和面积;一种是按周长和面积分成两大板块,面积部分是一一罗列的,还有一种也是分为两个板块,但面积部分是按图形间的联系来整理的,但这样的知识树较少。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交流汇报环节想先展示没按联系整理的知识树,在这一层次中解决各种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再展示按照他们关系进行整理的知识树,旨在建立这些图形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练习老师没有提前设计,而是想利用学生自己出的题,穿插于整理复习过程中及整理复习之后,根据时间完成。课前把学生出的题看了看,有部分同学出的题还是比较有价值的,都已经给学生做了标记。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教师适时地引导与帮助。因为是整理复习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创造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自己想办法给大家讲明白,可以做,可以做教具,只要学生能力独立或合作完成的,都有学生来完成,使学生自主的经历回忆、梳理、建构过程。教师则是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点拨和引导。首先我们预设了一下几个地方: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处、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处、圆的面积推导处等加以引导。其次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加以引导,最后结合学生出的题,看看能否通过改变条件、改变数据等方法使学生出的题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利用学生的资源生成新的资源。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一会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结合课堂上的情况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