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

老师的课前准备是工作上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准备教案和课件。教案课件的质量对于教学工作的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写好教案课件并非是随随便便的事情。

学生的表现会直接反映在教师的教案和课件中。因此,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一些方面。首先,要确保教案中的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紧密结合课程要求。其次,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以确保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教案课件的布局和格式也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索“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的文化内涵和背后的故事。欢迎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详情!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 篇1

高中英语必修4 Unit5教案

高中英语必修4Unit5教案

Unit5Themeparks

.单元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SkillGoals

Talkaboutdifferenttypesofthemeparksindifferentcultures

Showpeoplearoundaplaceandgivedirections

Studywordformation

writeanintroductiontoaplacewithdetailedexplanations

II.目标语言

功能句式

Expressionsusedtoshowpeoplearoundaplace

wearehappytoshowyou...overthereisthe...Downthepathyoucansee...Themainidea/themeintheparkis...youwillenjoydoing/seeing...Expressionsusedtoaskthewayandgivedirections

can/couldyoushowmewhere...is?

can/couldyoutellmethewayto...?

Howcanwegetto...?

Howfaris/arethe...?

youcanreach...bybus/subway/...Goalong/down...andturnleft/rightatthe...crossing.Itisjustbehind/nextto/oppositethe...,youcan’tmissit.Itisabout...minutes’walk/busride.Itisabout...metersaway.词汇

四会词汇

theme,amusement,various,variety,rides,equipment,experiment,advance,advanced,technique,test,cloth,Brazil,jungle,creature,up-to-date,excitement,volunteer,jungle,sneaker,admission,outing,shuttle,brand,advanced

2.认读词汇

rollercoaster,fantasyland,imaginary,imagination,vary,Futuroscope,mysterious,T-Rexcombination

3.词组

Nowonder,inadvance,getcloseto,cometolife,结构

wordFormation

III.教材分析和教材重组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Themeparks为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学会向别人介绍某个景点的大体情况,以及计划各项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对世界及生活的热爱。

.1warmingup通过向学生呈现四个风格各异的世界著名主题公园,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

.2Pre-reading通过学生对主题公园里活动的想象,交流了解主题公园的有关知识。

.3Reading通过介绍世界各地形式各异的主题公园概况,使学生了解风格迥异的各国主题公园。

.4comprehending让学生从的标题及各段大意来整体理解课文。

.5LearningaboutLanguage分词汇和语法两部分。

Discoveringusefulwordsandexpressions中的练习1是以给出意思写出相对应词汇的形式考查对中重要词汇及短语的理解。练习2是以短文填词完型的形式考查对练习1中词汇的运用。练习4则以完成句子的形式考查学生对get/becloserto这一短语不同意义及用法的准确运用。

Discoveringusefulstructures是通过填表格的练习方式向学生呈现英语词汇不同的构词法(合成及派生)。

.6UsingLanguage分为四个部分练习听、说、读、写。)Listening

合ListeningonP69inworkbook及ListeningTaskonP73进行。

2)Readingandspeaking这是一篇泛读,介绍更新奇的主题公园(观察未来)。然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课文的第二段,注意个别特殊的发音方式。接着把(观察未来)公园的各项活动性质归类及解释理由。然后根据自己对的理解为该主题公园绘制一张地图。最后分别说出(观察未来)主题公园会让你体验到的三种时间及空间的经历。

3)writing要求介绍某一主题公园的概况,包括种类,方位,各活动项目及门票收费。

4)Speaking根据所准备的公园概况介绍写一段

对话,作为导游回答一位正在游览公园的朋友对公园情况的一些询问。

2.教材重组

2.1因本教材重点强调的是阅读能力,故将warming-up,Reading,comprehending合在一起设计成一节“精读课”。2.2LearningaboutLanguage,UsingStructures

和的workbookUsingwordsandexpressions,Usingstructures合在一起,设计成一节“语法课”(既有词汇又有语法)。

2.3将UsingLanguage中的Listening,workbook中的Listening和Listeningtask整合成一节“听力课”。

2.4将Readingandspeaking,workbook

中的Readingtask整合为一节“泛读课”,旨在从整体上理解课文,作为对本单元话题“主题公园”的知识扩充。

2.5将Speaking,workbook

中的Talking

和Speakingtask整合为一节“口语课”。

2.6将UsingLanguage中的writing和workbook中的writingtask整合成一节“写作课”。

3.课型设计与设时分配(经教材分析,根据学情,本单元可以用六个课时教完。)

stperiod

IntensiveReading

2ndperiod

LanguageStudy

3rdperiod

Listening

4thperiod

ExtensiveReading

5thperiod

Speaking

6thperiod

writing

IV.分课时教案

TheFirstPeriod

IntensiveReading

Teachinggoals

教学目标

.Targetlanguage目标语言

a.重点词汇和短语

themepark,provide...with...,amuseoneself,various,avarietyof,shuttle,charge...for,admission,makeaprofit,souvenir,baseon,involve...in,athletic,brand,equipment,sneakers,cometolife,minority,fantasy,getcloseto,settlers,takeanactivepartin,experiment,advanced,technique

b.重点句子

Asyouwanderaroundthefantasyamusementpark,youmayseeSnowwhiteormickeymouseinaparadeoronthestreet.withalltheseattractions,nowondertourismisincreasingwhereverthereisaDisneyland.2.Abilitygoals能力目标

Enablethestudentstoknowsomethingaboutthevariousthemeparksallovertheworld,tounderstandthedifferencebetweenathemeparkandatraditionalparkandtrytofinishthecomprehendingexercises.3.Learningabilitygoals学能目标

Learnhowtogeneralizeandcompare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Teachingimportantpoints

教学重点

Tosolvethequestionsincomprehending,andletthestudentsfindoutthemainideaofeachparagraph,giveasummaryofthetext.Teachingdifficultpoints

教学难点

Howtogiveageneralinstruction/descriptionofaplace.Teachingmethods

教学方法

Listening;

Skimming;

Scanning;

Task-based.Teachingaids

教具准备

Arecorderandacomputer.Teachingprocedures&&ways

教学过程与方式

StepIRevision

T:Goodmorning/afternoon,boysandgirls!Firstlet’shaveadictationaboutthewordsandphrasesinUnit4.Takeoutapieceofpaper,please.major,local,represent,columbia,introduce,approach,touch,strange,express,belikelyto,general,avoidspoken,misunderstand,punish,atease

T:Now,handinyourpaperplease;I

’llcheckyourworkafterclass.StepII

warmingup

T:Let’slookatthe

picturesonP33.Trytomatchthenamesoftheparkswiththepictures.canyouguesswhichareparksandwhicharethemeparks?

T:whichoneoftheseparkswouldyouliketovisitmostifyouhavethechance?

Sa:ofcourseIwouldgotoDisneyland.IhavewatchedsomuchaboutitonTVandI

’vebeendreamingaboutshakinghandswiththoselovelycartooncharactersandtakingpictureswiththem.Sb:Iwouldliketogotowaterpark,becauseIlikeswimmingandIliketotakepartintheactivitiesinwaterinthispark.„

StepIII

Reading

Skimming

T:It

’wearegoingtostudyapassageaboutthemeparks.ThetitleisTHEmEPARkS

—FUNANDmoRETHANFUN.Iwouldlikeyoutoreadthepassagequicklyforthefirsttimetogetageneralideaofthepassage.Atthesametime,pleasefindoutthetopicsentenceofeachparagraph.T:Haveyougotthemainideaofthepassage?whocantellmethetopicsentencesofsixparagraphs?

Topicsentences

Paragraph1.Differentkindsofthemeparks.Paragraph2.Disneyland.Paragraph3.Dollywood

Paragraph4.England’scamelotPark

Scanning

T:Afterthefirstreading,wehaveallgotageneralideaofthepassage.SoIwouldlikeyoutoreaditcarefullyagainandtrytofindtheanswerstothesedetailedquestions.Teachershowsthequestionsonthescreen..whatisthepurposeofDollywood?whatkindofpeopledoyouthinkwillvisitsthisthemepark?

2.whatdoyouknowaboutancientEnglishstories?whatotheractivitiesdoyouimaginethereareatcamelotPark?

3.Disneylandisaplacetohavefun.whatwillyoudoifyouhaveachancetovisitDisneyland?

4.Ifyouhaveachancetovisitoneofthesethreeparks,whichwillyouvisit?why?

suggestedanswers

.ThepurposeofDollywood

istoshowandcelebrateAmerica’straditional bablyalotofAmericanswillvisitthisthemepark.2-4studentswillgivetheirownanswers.StepV

Discussion

T:Ifyouhaveenoughtimeandmoney,wouldyouliketogotravelingtoseethenaturalbeautyofthecountryorgothethemeparkstoenjoytheexcitingexperiences?Givereasonsforyourchoice.a)Teacherdividestheclassintogroupsoffour.Eachgrouptriestoreachanagreementandtocollectasmanyreasonsaspossiblefromthegroupmembers.b)Afterthediscussion,theteacherasksastudentfromeachofthegroupstoreportthedecisionoftheirgroupandtogivetheirreasonsforthedecision.StepVI

Homework

Rememberallthenewwordsandphrasesinthereadingpassage.writeasummaryofthereadingpassageusingthenewwords.ThesecondperiodListening

Teachinggoals

.Targetlanguage

cloth,marineLandthemepark,dolphins,polarbears,dotricks,arollercoaster,dugout

2.Abilitygoals

Enablethestudentstomastertheskilloflisteningforinformation.3.Learningabilitygoals

Helpthestudentslearnhowtogettheskillsoflistening.Teachingimportantpoints

Listentothethreematerialsaboutcustoms,Seaworldandbuildingadugoutboatandanswerthequestionscorrectly.Teachingdifficultpoints

Listenandgettheneededinformationtocompletetheexercises.Teachingmethods

Listeningandcooperativelearning.Teachingaids

I

Arecorder,acassettetapeandacomputer.Teachingprocedures&ways

StepI

Revision

checkthestudents'homework.StepII

Listening

Studentsareaskedtoreadquestionstofindouttherequirementsfirst,andthenlistentothetapethreetimestocompletethematchingexercisesandanswertheeightquestions.T:PleaseopenyourbooksandturntoPage37.Beforeyoulistentothetape,readtherequirementsandkeeptheminmind.Payattentiontotheimportantinformationwhilelisteningandyou'dbettertakesomenotesofit.T:Differentcountrieshavedifferentcultures.Differentna?tionalgroupshavedifferentcustomstoo.InPart1,wearegoingtohearaboutthecustomsofsomenationalgroups.Nowlet'slistentotherecordingandtrytomatcheachgrouptoanexampleofitscustoms.Studentslistentotherecordingforthefirsttime.T:Haveyougottheanswers?Let'scheck.checktheanswerstogether.T:Let'slistentothetapeagainandanswerthequestionsin

Part2.youmaylistentoittwice.Studentslistentotherecordingforanothertwotimes.checktheanswerstothequestionsbyaskingsomestu?dentstoanswerthem.StepIII

Listening

T:Let'scometotheListeningonPage69.HerewearegoingtolistentoDavidEvensandjiyangwhoarevisitingtheSeaworld.T:HaveyoueverbeentoSeaworld?

Ss:yes.T:whatcanyoudoinSeaworld?

Ss:wecanfeedthedolphins.wecanplaywiththepolarbears.wecanwatchseaanimalsdoperformances.wecangodivingtoseefish.wecanseelearnaboutthedifferentkindsoffishandseaweed.wecangosurfingonthesea.T:Good.Let'slistentotherecordingabouttheSeaworldinAustralia.Afterlistening,ticktheiteminthelistofwhatpeoplecandointhispark.Areyouready?Let'sgo.Studentslistentotherecordingforthefirsttimeandfinishtheexercise.T:Haveyougottheanswers?Let'scheck.Teachercheckstheanswerswiththewholeclass.T:Let'slistentothetapeagainandtrytoanswerthequestionsinPart3.Pleasereadthequestionsfirst.T:ok.Let'skeepthesethreequestionsinmindandtrytofindtheanswerswhilelistening.Areyouready?Let'sgo!Playthetapeagain,andthenchecktheanswerstothequestionsbyaskingsomestudentstoanswerthem.StepIV

ListeningTask

T:Let'sturntoPage73andgoontodotheListeningTaskhere.Forthistask,wearegoingtolearnhowtobuildadugoutboatandhowtomakeahouseofpalmleaves.Areyouinterestedinmakingthingsbyyourselves?

Ss:yes.T:Great!youwillbeabletodoitafterdoingthelistening.T:Let'sfindouthowtobuildadugoutboatfirst.whilelistening,youneedtopayattentiontothematerialsyouneed,thesteps,themethodofmakingapersonsitinit,andthemethodofmakingtheboateasilygothroughthesea.Areyouclearaboutwhattodonow?Let'slisten.StudentslistentotherecordingfortwoorthreetimesandfillinthetableinPart1.T:Haveyougotallthisinformation?Let'scheck.Teachercheckstheanswersbyaskingsomestudentstoreadouttheiranswers.T:Now,wecometothebuildingofahouseofpalmleaves.whilelistening,weneedtopayattentiontothemethodofjoiningthepalmleaves,thenumberofareasforsides,howtojointhesidesofthehousetogether,thenumberofareasfortheroof,andhowtojointherooftowalls.withthisfivequestionsinmind,let'sbeginlistening.StudentslistentotherecordingfortwoorthreetimesandcompletethechartinPart2.T:Haveyougottheinformationtocompletethesecondcolumnofthechart?Let'schecktheanswerstogether.Teacherscheckstheanswerswiththewholeclass.StepV

Homework

Dothelisteningagainafterclass.PreviewReadingandspeaking,Readingtask.ThethirdperiodGrammar

compound

.合成名词

n+n

airconditioner

空调

bloodpressure

血压

incometax

所得税

creditcard

信用卡

adj+n

centralbank

中央银行

fastfood快餐

solarsystem

太阳系

remotecontrol

遥控

v-ing+另一词

washingmachine

洗衣机

drivinglicense

驾驶执照

其他方式

by-product

副产品

editor-in-chief

主编

2.合成形容词

过去分词或带ed词尾的词构成。

absent-minded

心不在焉的 grey-haired

头发灰白的

动词的ing或另一词构成 long-suffering

长期受苦的 far-reaching

深远的

3.合成动词及合成副词

water-ski

滑冰

overeat吃得太多

baby-sit

看孩子

empty-handed一无所获的Derivation:addletterstothebeginningortheendofaword.)前缀:

dis-:disagree,dislike,disappear

in-:incorrect,impossible,irregular,un-:unhappy,unable,unfit,non-:nonstop,nonverbal

re-:rewrite,review

2)后缀:

成名

:-er,-ese,-ist,-ian,-ment,-tion,-ness,-th.buyer,chinese,socialist,musicianagreement,collection,illness,truth

构成形容词:-al,-an,-ful,-ing,-y,-less

national,American,careful,exciting,cloudy,useless

构成动词:-fy,-ise:

beautify,realize

构成副词:-ly:

badly

构成数词:-teen,-ty,-th

thirteen,sixty,twelfth

conversion:changethepartofspeechofaword.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 篇2

Unit 1 Friendship : Reading——Anne’s Best Friend 教案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友谊。这一课时主要是围绕阅读部分来讲,阅读是整个单元的核心部分,是在学习上一课时Warming up and Pre-reading的基础知识上接着对阅读文本“安妮最好的朋友”中词汇知识点和阅读技巧等的学习,为接下来的第三课时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及以后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练习打好基础。文章通过一个虚拟的采访——两千年前古希腊作家帕萨尼亚斯与一位当代女孩李燕的对话,向学生介绍了古代和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及奥运会的一些基本情况。文章讲述了犹太女孩安妮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藏身于小阁楼中,并把日记作为自己朋友,通过写日记来表达自己孤独和郁闷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reason;list;share;feeling;Netherlands;German;series;outdoors;crazy;nature;purpose;dare;thunder;entirely;power;according;trust;indoors;share...with...;go through;hide away;set down;a series of;be crazy about;on purpose;in order to;in one’s power;face to face;according to;2.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觉得最困难单词和短语,并帮助他们理解。3.了解强调句型。(二)技能目标: 1.更好地掌握Skimming和Scanning。

2.能分析并总结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疑问和陈述)的规律,能熟练地进行两者间的转换,并在生活中运用。

3.能介绍Anne的基本情况,说明她当时的心情和内心的渴望。(三)情感目标: 1.通过Anne的日记,了解犹太人被纳粹迫害的悲惨命运。2.体会自由,友谊的珍贵。

3.通过学习此阅读文章为学会珍惜朋友间的友谊,并能分辨他们的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和虚伪的朋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训练scanning and skimming等阅读技能。

2、认识朋友的真正含义以及与人相处的问题。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

2、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相转换(人称的变化、时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他们是否有考虑过和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个物品交朋友,为什么或为什么不?让学生们分析原因。(二)课前 阅读开始前,先给学生复习一下上一课时讲过的Skimming(略读)和Scanning(寻读)阅读技巧,并要求学生们用这两种方法进行下面文章的阅读。1.skimming(略读)的方法和技巧:

Read the title Rea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paragraph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Read the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

Notice any pictures and charts

Read the summary or last paragraph 2.Scanning(寻读)的方法和技巧:

①学生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并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写出每段的大意。②全班默读文章。③读安妮的日记

1)Ask the students how Anne felt in the hiding place.2)Guess the meanings of “spellbound” “ho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from the discourse.3)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ry again and try to retell it.④大声朗读 : 播放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听并跟读。(三)讲授新课: reading 阅读

1.让学生阅读非日记体部分的内容,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只通过阅读标题和看图,先不阅读文章,让学生试着猜猜看安妮的朋友是什么。3.让学生浏览前两个段落来确认他们的猜测。

4.让学生快速浏览安妮的日记,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并概括段落大意.鼓励学生先列出一些关键词,如:Anne, crazy, nature等

Para.One: Ann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whom she could tell everything.Para.Two: Anne’s diary acted as her true friend during the time she and her family had to hide away for a long time.Para.Three: Having been kept indoors for so long, Anne grew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5.给学生讲解本课的生词。1.add(to)v.1)to put together with something else so a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size, or importance;

2)to join(numbers or amounts)so as to find the total.eg: The fire is going out;will you add some wood? The snowstorm added to our difficulties.Add up these figures for me, please.2.ignore v.to take no notice of;refuse to pay attention to

eg: His letters were ignored.Even the best of men ignored that simple rule.My advice was completely ignored.ncern v.使担心;使不安

(+about/for);涉及,关系到;影响到 eg: The boy's poor health concerned his parents.He is concerned for her safety.The news concerns your brother.He was very concerned about her.4.loose

adj.not firmly or tightly fixed.eg: She wore loose garments in the summer.I have got a loose tooth.Some loose pages fell out of the book.5.purpose

n.[C] an intention or plan;a person’s reason for an action.eg: What is the purpose of his visit? The purpose of a trap is to catch and hold animals.Did you come to London to see your family, or for business purpose?

6.series n.(of)a group of things of the same kind or related in some way, coming one after another or in order.eg: Then began a series of wet days that spoiled our vacation.This publishing firm is planning a new series of school textbooks.The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test the new drug.7.cheat.1)v.to behave in a dishonest way in order to win an advantage;2)n.a person who cheats;dishonest persons

eg: They cheated the old woman of her house and money.The salesman cheated me into buying a fake.He never cheated in exams.I see you drop that card, you cheat!

I never thought that Sam is a cheat.8.share

1)vt.&vi.(inwith amountbetween)to have, use or take part in something with others or among a group.2)n.(inof)the part belongs to, owed to or done by a particular person.eg: The money was shared out between them.Sam and I share a room.We shared in his joy.They always share their happiness and sorrow.I have done my share of the work.9.crazy adj.1)mad;foolish

2)[+about] wildly excited;very interested

eg: You're crazy to go out in this stormy weather.John's crazy about that girl./ She is just crazy about dancing.10.dare v.& v.aux..1)+ to do;2)+ v

to be brave enough or rude enough(to do sth.dangerous, difficult or unpleasant).eg: How dare you accuse me of lying!/ How dare you ask me such a question? My younger sister dare not go out alone./ He did not dare to leave his car there.11.trust

1)n.[U](in)form believe in the honesty, goodness or worth etc,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2)v.to believe in the honesty and worth of someone or something;have confidence in

eg: I have no trust in him./ I don’t place any trust in the government’s promises.Why do you trust a guy like him? / I trust your wife will soon get well.12.suffer v.(for)to experience pain, difficulty or loss

eg: I cannot suffer such rudeness./ He suffered from poverty all his life.My father suffers from high blood pressure./ They suffered a great deal in those days.13.advice n.[U] opinion given to someone about what they should do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v.advise to give advice to

eg: I want your advice, sir.I don't know what to do./ I asked the doctor for her advice.If you take my advice, you won’t tell anyone about this.He gave them some good sound advice.municate v.1)(to)to make(opinions, feelings, information etc.)known or undby others.e.g.by speech, writing or body movements;

2)(with)to share or exchange opinions, feelings, information etc eg: Our teacher communicates his idea very clearly.He had no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his brother.Did she communicate my wishes to you? We learn a languag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Deaf people use sign language to communicate.15.calm

1)adj.free from excitement, nervous activity or strong feelings;quiet 2)n.[U] peace and quiet 3)v.to make calm

eg: You must try to be calm./ The high wind passed and the sea was calm again.The police chief advised his men to stay keep calm and not lose their tempers.There was a calm on the sea./ She calmed the baby by giving him some milk.We calmed the old lady down.Useful expressions:

1.add up : to join(numbers or amounts)so as to find the total.eg: Add up 3, 4 and 5 and you'll get 12./Add up your score and see how many points you can get.If we add these marks up, we'll get a total of 90.2.calm down : to make or become calm

eg: Calm down, sir.What's the trouble?/ Just calm down, 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We tried to calm him down, but he keep shouting.3.be concerned about with : to worry or interest

eg: My parents are concerned about my studies./Don’t concern yourself about with other people’s affairs./She’s concerned about his son’s future.4.go through

1)to suffer or experience;2)to look at or examine carefully;

3)to pass through or be accepted eg: The country has gone through too many wars./ The new law did not go through.Let’s go through it again, this time with the music.5.set down

1)to make a written record of;write down 2)put down

eg: I have set down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I will set down the story as it was told to me.Please set me down at the next corner.6.a series of + pl.& n 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 一连串的,一系列的,连续的eg: There has been a series of car accidents at the crossing.These days I have read a series of articles on reading.A series of TV play is on Channel 1 these days.7.on purpose : intentionally;with a particular stated intention eg: He did it on purpose.“I am sorry I stepped on your toe;it was an accident.” “It wasn’t!You do it on purpose.”

I came here on purpose to see you.8.according to : as stated by sb.or sth.eg: They divided themselves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age./Please arrange the books according to size./According to the Bible, Adam was the first man./According to her, grandfather called at noon.9.fall in love : begin to be in love(with sb.)

They fell in love at once;it was love at first sight./What will he do if his daughter falls in love with a poor man? /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for years.10.join in

: to take part in(an activity)

They are going to join in the singing./She started dancing and we all joined in./Would you like to join in my birthday party?

(四)巩固练习: 阅读后

1.让学生做理解部分的练习。2.利用“理解”部分的练习,问学生: Imagine you had to go into hiding like Anne and her family.What would you miss most? Give your reasons.让学生讨论,并且将答案列出来。每一组可以决定出本组认为最好的答案。最后全班选出最佳的答案。

(五)布置作业:

1.再次通读一下这篇短文,尝试复述它。2.做完练习册的作业。

3.用几句话表达你对朋友和友谊的理解。设计意图: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考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课后反思:本节课分层教学,在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文知识点的细致处理。需要改进的地方:单词短语部分讲解过多,占了很多时间,可以将其改为课后练习的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改进。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 篇3

have trouble with sb/sth 同某人闹意见;做…有困难

throw away the friendship 放弃/终止友谊

have the/a habit of doing sth 有做…的习惯

1. I wonder if… 我想知道是否….

2. It’s because… 这是因为…. 此从句中because不能用since或as 代替

3.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你认为一个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4. While walking the dog, you were careless and it got loose and was hit by a car.

=While you were walking the dog, …在遛狗时,你不小心让狗挣脱了绳子,结果狗被车撞了。

(当while, when, before, after 等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时,可将从句中的主语和be动词省去。)

5.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你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吗?

6.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我已经很久不能去户外,所以我变得对自然界的所有东西都很感兴趣。

7.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我记得非常清楚,曾有一段时间,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从未使我心醉神迷过。

8.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目睹夜晚。

9. 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give me some advice. 如果您给我提些建议,我会非常感谢的。 (I would be grateful if… 委婉客气提出请求)

10. It’s a good habit for you to keep a diary. 记日记对你来说是个好习惯。

11. S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ettle and…

12. This series of readers is very interesting.

13.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14. People are told that their actions should be as gentle as the wind that blows from the sea.

play a role/ part (in) 在…中担任角色;在…中起作用;扮演一个角色;参与

play an important role/ part 在…中起重要作用 because of 因为;由于

make (good/ full) use of (好好/充分)利用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从一处到另一处

present sth to sb / present sb with sth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一门国际语言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一个国际组织

1. However,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

2. This is because Britain ruled India from 1765 to 1947.

3. All languages change when cultures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4. What the British call “petrol” the Americans call “gas”.

(美国人把被英国人称作“petrol”的东西称作“gas”。 此处what引导宾语从句)

5. Actually, 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present day English.

6. …those who reported the news were expected to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7. The US is a large country in which many different dialects are spoken.

(in which= where, 其引导定语从句。 美国是一个大国,国内说着许许多多的方言。)

8. …there is more than one kind of English in the world.

(more than one+单数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用单数)

9. It is not easy for a Chinese person to speak English as well a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把英语说得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好是不容易的。)

句型:It is + adj/n+ for sb to do sth 对于某人来说做某事是…

扩充:It is + adj+ of /for sb to do sth

当句式中形容词修饰to do sth 时用for; 若形容词修饰sb,则用of.

eg: It’s kind of you to help me carry the box.

附:

1. either…or…和neither…nor…连接两个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采取就近原则。

三个表示最后最终的用法:

⑴finally: 按照顺序的最后,常与first, secondly 等连用

⑶in the end: 经过长期曲折斗争努力,终于… 如:战争等

4. 与人交谈,常会有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情形,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开口呢?

⑴Pardon?

⑵I beg your pardon? I don’t understand./ Sorry, I can’t follow you.

对不起,我没听懂,请再说一遍好吗?

⑶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 C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 请再说一遍好吗?

⑷Could you speak more slowly, please? 请你说得慢一点好吗?

5. include ─ including; included

actually ─ actual (adj); rapidly ─ rapid (v)

wide (adj) ─ widen (v); broad (adj) ─ broaden (v)

foreign ─ foreigner;

6. petrol------gas ;

lift------elevator;

film------movie; sweets----candy;

dream of/ about doing sth 梦想做某事

persuade sb to do sth= persuade sb into doing sth 说服某人做某事

persuade sb not to do sth= persuade sb out of doing sth 说服某人不做某事

insist on (one’s) sth/ doing sth 一定要;坚持要

the best way of doing sth/ the best way to do sth 干某事的最好办法

determine to do sth ( 动作) / be determined to do sth (心理) 决心干某事

can’t wait/ can hardly wait to do sth 迫不及待想干某事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用来引出某事的理由)一则… 二则…

1. It was my sister who first had the idea to cycle along the Mekong River.

强调句基本句型:it is/ was…. that….其中指人时可用who(主),whom(宾)。

2. Although she didn’t know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 she insisted that we (should) find the source of the river.

insist that….(should)+ v原形 坚持要;坚持要求

3. Have you ever seen snowmen ride bicycles? (metaphor)

4. To climb the mountain road was hard work but to go down the hills was great fun.

5. Good luck on your journey.

6. The lake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moonlight. (simile)

a great/ large number of =a great many/good 大量的

be trapped in/ under 陷入……/ 陷在……下面

the high school speaking competition 高中演讲比赛

have sb do sth= make sb do sth= let sb do sth 让某人做某事

come to an end (vi) = put/ bring sth to an end = put/ bring an end to sth 结束某事

be proud of / take pride in 以……而自豪

one-third 1/3 two-thirds 2/3

seventy-five percent 75%

right away= right now= at once= immediately 立刻

happen= take place= come about= break out

1. It is always calm before a storm.

2. Now, imagine there has been a big earthquake. 此句为There be 句型

3. Mice ran out of the fields looking for places to hide. 现在分词表伴随

4. It seemed that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5. Water, food and electricity were hard to get.

句型:主语+ be + adj + to do 其中to do 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

6. All hope was not lost. all 与not 连用 表示部分否定

7. 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falling leaves 正在落的叶子 boiling water 正在沸腾的水

fallen leaves 已经落在地上的叶子 boiled water 开水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lose one’s heart to sb/sth 爱上,喜欢上

be out of work = lose one’s job 失业

as a matter of fact = in fact = actually 事实上 beg for 乞讨

set about 着手做某事 (set about doing sth)

set out 陈列,摆出;开始(set out to do sth)

be active in = take an active part in 积极参与,在……活跃

keep sb from doing sth阻止某人做某事 die for 为……而死

put sb in prison= throw sb into prison= send sb to prison 把……投入监狱

have problems/ difficulty/ trouble with sth

have problems/ difficulty/ trouble (in) doing sth have a go= have a try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以暴制暴

equal (adj)------equally (adv)------equality (n) violence (n)------violent (adj)

cruelty (n)------cruel (adj)------cruelly (adv)

educated (adj)------education (n)

1. 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only 放在句首且后接状语时(作状语:副词;介词短语;状语从句),要使用部分倒装------才用一般疑问句语序。

Only yesterday did his father tell him the truth.

Only when his father came back did he go to bed. (从句无需倒装,主句要倒装)

2. He strongly believed in the three principles: nationalism; people’s rights; people’s livelihood.

3. I felt bad the first time I talked to the group.

链接:It’s the first time that 现在完成时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过去完成时

4. He taught us during the lunch breaks and the evenings when we should have been asleep.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 篇4

1.attitude to/towards

sb/sth

2.take/adopt/have a

positive/negative...attitude

3.previous adj.ver.1.2.3.4.5.6.5.be covered with/by.... 6.enthusiastic adj.(about)

7.enthusiasm n. 8.amazing adj.9.amazed adj.(to

do)(at/by)10.amaze v

11.amazement n. 12.to one’s amazement 13.in amazement rmation n. rm sb.of sth.16.instruction n. 17.instruct v. 18.bored adj.(with)19.boring adj.20.bore v.

21.embarrassed adj.22.embarrassing adj.23.embarrass v.

24.embarrassment n. 25.behavior n.(U)26.behave oneself 27.description n. 28.describe v. 29.impressive adj.30.impress sb with...=sb

be impressed with/by. 31.impress sth on sb/on

one's memory32.leave/make an

impression on sb 33.encouragement n. 34.encourage sb.to do sth.35.discourage sb.from

doing sth.36.disappointed adj.37.disappointing adj.38.disappoint v. 39.disappointment n.40.disappear from sight 41.appear vi.42.(Link-v.)appear

adj./n./to be..43.It appears that从句 44.appearance n.45.be similar to sb.in sth.46.far from 47.nothing like 48.in other words 49.in a/one word 50.in words

51.keep/break one's

word/promise

52.have a word with sb 53.have words with sb 54.word come that....55.leave word with sb.56.=leave a message to sb.57.look forward to

(doing)sth.58.pay attention to

(doing)sth.59.be/get used to

(doing)sth.60.get down to(doing)sth.61.stick to(doing)sth.62.devote...to(doing)sth..63.lead to(doing)sth.64.at the start of 65.at the end of 66.go to college 67.be divided into

68.divide(up)...among/be

tween

69.divide....in half/in

two/into halves

70.separate...from/by.....71.took an active part in...72.take part in 73.join 74.join in 75.attend

76.attend to...1.2.77.I don't

think/believe/imagine/suppose/expect that.....78.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as big as that one.=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bigger than that one.=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that one.79.Tom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recently.—Oh,so he has and so have you.80.①So+系动词/助动词/

情态动词+主语②neither/nor+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③So it is with.../It is the same with...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 篇5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

古丽

Teaching goals Get the students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ow: 1.rather than

settle down

have a gift for

in charge of

look over

ntinent

baggage

scenery

harbour(=harbor)eagle

maple

booth

buffet

bush

dawn

Teaching aids A Projector, an exercise paper and text book.Teaching process Warming-up 1)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on P98-99 for once.(2 mins)2)To show the students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we are going to learn at this unit.Section 1 1.Students to read the sentences related to the five phrases and use two minuets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related phrases in the sentences.1.Rather than(2mins)I think Tom, rather than you, is to blame.She would rather die than give in.Most men prefer to spend the weekends at home rather than go shopping.rather than ____________ would rather do than do__________ prefer to do rather than do_________

2.Settle down(2 mins)They'd like to see their daughter settle down, get

married and have kids.Have you settled in the new workplace? how is everyone treating you? It was so noisy in the office that i couldn't settle down to write uld you settle up the bill? settle down________ settle in_________ settle down to________ settle up_____________

3.Have a gift for(2mins)She has a gift for learning language.She has already mastered four languages including Chinese, English, French and Russian.Miss.Xu and Mr.Tan in class 19 are gifted at dancing.We enjoyed their dancing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school sports meeting.have a gift for_________ be gifted at___________

4.In charge of(2 mins)Mary is in charge of the children.The project is in the charge of an experienced worker.The police said he would take charge of the gun.Iced water is free of charge in restaurants.in charge of _______ in the charge of __________ take charge of __________ free of charge_________

5.Look over(2 mins)

We looked over the house again before we decided to buy it.I'm looking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you.You musn't look down upon the disabled.As I look through the newspaper, I found some useful information.look over________ look forward to________ look down upon________ look through_________

2.After students finished this, ask them to do the exercise below in 3mins.rather than

settle down

have a gift for

in charge of

look over

.These are your problems _______mine.2.I do not him to be __________ of our company.He is very irresponsible.uld you ______ the bills again? I think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it.4.His brother ___________ music.He can play lots of musical instruments.5.I hope you have _______ in the new country.3.Ask students to read all the sentences above together for once.Then ask them to look at the exercise paper and do the translation exercise in 5 mins.1.我想要冷饮,不要咖啡。(rather than)2.他去法国回来后,决定在家乡安顿下来。(settle down)3.我弟弟对唱歌有天赋。他的声音很好听。(have a gift for)4.我们的校长掌管我们的学校。(in charge of)5.在交卷前,你能再检查一下么?(look over)

After this is done,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again which we aimed at comprehending at this unit.Section 2

1.Ask students to gues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ten nouns ntinent

baggage

scenery

harbour(=harbor)eagle

maple

booth

buffet

bush

dawn

2.Then, let them look at th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and ask them to guess the words to describe the pictures.Let them spell out the words if possible.(2 mins)

3.Ask Ss to cover up their text book and spell out the English words for Chinese meanings of the ten nouns on their paper.1.大陆

2.风景

3.灌木

4.自助餐

5.海港

6.公用电话间

7.枫叶

8.行李

9.鹰

10.黎明

4.Ask Ss to finish the exercise below.1.Many Europeans explored the _____(大陆)of Africa in the 19th century.uld you give me a hand to carry my ______(行李)to the bedroom? 3.The _____(风景)of the West Lake is beautiful beyond description.4.Sailing in the _____(海港)is popular in Canada.5.A great number of _____(鹰)winged their way across the valley.6._____ leaf(枫叶)is the national symbol of Canada.7.There is a _____(公用电话间)downstairs.8.You cannot ask for someone to take your order when you eat a

(自助餐).9.The rabbit is hiding in the _____(灌木), let's find it.10.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_____(黎明)I've ever seen.Section 3 Let students finish the exercise below using the five expressions and ten nouns we’ve learned in this class.When asked what I want to do in the summer vacation, I said that I like to cross the ______ to see the beautiful _________ along the journey _______staying at home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I_______ the map and found that Canada is an interesting country to visit.So I decided to go to Canada.With this decision, I called my friend Mary from the ________ on the street and told her that I will be there in 4-5 days.I told her I would like to go to the ________ to see the beautiful sunrise and to go to the park to enjoy the _______leaves, which is the national symbol of Canada.She was very excited about this.Then, I hung up the phone and went home.On my way home, I saw an_____ on the green_____by the road.After I got home, prepared my ________and bought a plane ticket on the internet.The next day, I flew over to Canada and met my friend.She took me to a hotel and helped me to ______.She told me there would be a welcome party for me that night and she was ________ the party.We went to the party together and enjoyed the delicious _______.Early in the next morning, Mary and I got up at _______ and started our tour in the city.Section 4 Homework: Finish the exercise on p57 on the exercise book.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 篇6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pen pals。主要语言功能项目是talk about countries, cities and languages。语法结构为 Where…from; Where…live and whatlanguage…speak。先以Activity1复习语言与国家的配对练习入手,Activity2a, 2b一个综合的听力训练来展示学生的听力能力,并以听力内容为基础,通过Activity2c中假设的两人对话操练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多沟通与多交流。

Activity3a是一篇email形式的阅读文章,并有相关问题由学生在阅读后进行回答Activity3b 是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填空的写作练习,Activity3c是一篇模仿写作,让学生给自己的笔友写一封关于本人信息的email。我在各课时教学中设计各种各样的小活动,通过Discussion,Classifying,Guessing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用学会的知识与外国的笔友自如的交谈是学习本单元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语言目标

a. 重点词汇:

Countries: Canada, China, France,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Singapore,Australia,The United Kingdom, Paris.

Cities: Sydney, New York, Toronto, Toyo, London

Languages: English, French, Japanese, Chinese.

b. 重点句型: -Where…from? -She‘s/He‘s from…

-Where does…live?-She/He lives in …

-What language does she /he speak? -She/He speaks ….

2、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在文段中寻找信息的能力;

b. 学会用英文给笔友写回信,简单介绍个人情况;

c. 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d. 在连惯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快速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新句型来谈论年龄和日期。

3、交际目标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方式与世界各国朋友交流。

4、德育目标

了解世界,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风俗;学会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

三、单元重难点分析

重点: 1. 谈论国籍、民族及其语言。

2. 询问并回答人们的住处。

难点: 1. 含from的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

2. 含live的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

四、课时结构

为了能较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将本单元授课时定为四课时。

Period 1 Section A 1a—2d

Period 2 Section A 3a—Section B2c

Period 3 Section B 3a---3c

Period 4 Summing up Section A and B and the grammar.

五、教学过程设计

The First Period

Teaching aims:

1.Learn to express the main countries and cities.

2.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countries.

3.Master where- sentence structure.

Key points:

1. Words: pen pal, Australia, Japan, Canada,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Singapore,the United Kingdom, country, Sydney, New York, Paris, Toronto,Tokyo world

2.Sentences: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He‘s from Australia.

-Where does he live? - He lives in Paris

-Where is John‘s pen pal from ?

Teaching aids:

Some cards with cities and countri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Lead—in (1a&2a)

First greet the students. Then teacher begins the topic with the Spring Festival. Do you have a nice Spring Festival? Do you go to many places? I do. Then use the fresh pictures through computer to teach the students names of countries, cities.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then show the flags and pictures, let them guess the names of countries and cites. At last finish 2a on page2. 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完成本单元的新单词的导入,通过提供给学生每个国家的地图,让学生猜出国家名称及相应的城市,学生能有意识的记忆国家及城市的名称,并为整节课任务的完成奠定最基本的词汇基础。在看图片时学生能够做到精神集中,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Practice(1c&2d)

①Teacher says: I goes to many place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o I have many pen p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ne of my pen pals is Sandy. She is from the UK. She lives in London. Ask the students: Do you have a pen pal? Some say yes, some say no. Then go on with ―Where is she/he from?‖ and ―Where does she/he live? Ask some students to stand up and practice with teacher.

②With these sentence structures, ask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m in pairs.

③Make a Survey to understand your classmates better.

上面这些句型的操练都是为了最后一个任务作铺垫。操练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然后让学生填写调查表,了解全班同学的笔友分别来自哪个国家以及居住在哪个城市,同时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国家和城市相关地理文化知识,

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where…from和where…liv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综合运用目标语言, 询问并回答人们的国籍和住处。

Step3.Listening comprehension(1b,2b&2c)

After practice, do a lot of listening exercises. Finish 1b on page 1 and 2b & 2c on page 2.在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在他们熟练掌握本课时句型以后再做这些听力应该是不难了,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并且这些听力材料的设计也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层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Step4.Homework

Revise Section A1a—2d

Make a similar dialogue about pen pals

The Second Period

Teaching aims:

1. Go on to learn the countries and cities.

2. Master where- sentence structure.

3. Learn 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 -What language does she/he speak ?

- He/She speaks…

Key points:

1. Words: language, Japanese, French, in English.

2. Sentences: -What language do they speak?

-What language does she /he speak ?

-She/He speaks ……

Teaching aids:

Some cards with cities and countri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Revision (Brain Storm)

Use fresh maps of some countries, let the students say the names of these countries as quickly as possible.用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既复习了上一课时的单词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为这一节课新知识的教授作好了衔接。使新课的导入自然又轻松。

Step2.Lead—in (3a&SectionB1)

The teacher says we have known the names of these countries, but do you know what languages do people speak in these countries? Let‘s look at the map and guess. Then do a matching exercise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At last do 3a and sectionA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那个国家讲什么语言,学会说这些语言的单词,为下面的任务做准备。

Step3.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B2a&2b)

Do some listening exercise to review what we learned before.通过这个听力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下一步的学习举了一个范例,相当于一小步导入。

1My pen pal is . She is from speaks has .

2.Teacher shows the information of pen p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students and asks them to choose their favorite pen pals, then Ss introduce their own pen pals.

The structures::My pen pal's name is... He/she is from.... He/She lives in... He/She speaks…. He/She likes….

3.Discuss with your deskmate.

4.Make a survey about the information about other students' pen pals, including their names, ages, nationalities, countries, cities, languages,

GZ85.com扩展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发掘“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的本质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其价值,或许你可以在中获得灵感。精心制作教案和课件是老师成功授课的必要条件,每位老师都应认真设计教案和课件。编写教案时,需要注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个人风格。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教学重难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人的价值

1、哲学上的价值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粮食、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这些具体事物对人来说具有什么共性?(这些事物对人都有积极意义,这些事物都能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哲学所要研究的价值范畴。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哲学上的价值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因此哲学上的价值与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西红柿原来是南美洲森林里的野生植物。后来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欧洲种植,进而发现它能食用,对人来说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西红柿是否天生就有价值?(西红柿如果生长在野外而不被人所发现,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是没有价值的。价值是一种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主体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和功能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2、人的价值

既然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人的价值就是人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物的价值的特点在于事物能够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满足人的需要,但事物自身没有需要,物的价值具有单向性。一个农民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一个医生的价值在于救死扶伤,为病人解除痛苦;一个老师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国家造就人才。

工人、农民、医生和老师在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的同时,自身有没有需要?什么需要?(最起码要求社会尊重他们的劳动,给于他们劳动以一定的报酬。)人的价值的特点在于创造价值,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人自身也有需要,人的价值是双向性的。因此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自我价值(索取)。

为什么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标准像”是美国著名画家斯图亚特早年画的,它几乎张挂于美国的千家万户。斯图亚特一生中画过许多华盛顿的肖像,其中他最满意的一幅在一块画布上只画了华盛顿的一个头的作品。有人挑剔地指出为什么不画全衣服,斯图亚特回答道:“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华盛顿的价值不在衣着上,那在哪里呢?(华盛顿作为美国的国父,为美国的独立和建国作出了贡献,实现了社会价值。

华盛顿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华盛顿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人通过创造价值实现了社会价值。)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和世界水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因此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同志不畏艰险,敢为人先,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国家授予杨利伟同志“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国家为什么要给于袁隆平和杨利伟以奖励?(袁隆平、杨利伟已经为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国家给于袁隆平和杨利伟以奖励是对他们的肯定和满足。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要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人通过享受价值实现了自我价值。)

3、人的价值的评价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我们究竟以哪方面去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大小?(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为什么要把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当贡献为零——社会不可能存在;当贡献 = 索取——社会停止不前;当贡献〈 索取——社会萎缩退化;当贡献 〉索取——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不幸因公殉职。不久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全国妇女联发出通知,授予任长霞同志全国优秀公安干警、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有些人认为社会对他的人生价值的承认来得太迟了。荣誉和一个人宝贵的生命比较起来,显然后者更可贵。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是活者还是死了。任长霞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保一方百姓平安,在贡献中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她牺牲后社会对她的无私奉献给予承认,这恰恰是对任长霞同志人生价值的最充分的肯定。)

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及其作用

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婚姻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古代人们认为子女的婚姻应该由父母做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的这种认识受到什么观念的影响?(这是受封建社会三纲五常、愚孝观念的影响。)在现代人们认为男女婚姻自由,受国家法律保护,现在的这种认识受到什么观念的影响?(这是受新社会提倡的人人平等观念的影响。)人们的认识受什么支配?(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树木有多方面的价值——涵养水源的价值;产生氧气的价值;鸟类栖息地的价值;生产纸浆的价值;制造家具的价值。树木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对于这些价值,人们会作出不同的选择。有人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其结果如何?(会使得森林覆盖率下降,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有人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其结果如何?(资源得到了保护和再生,经济获得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导致不同选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丛飞,一名普通的青年歌手。8年间,为助残、助学、赈灾义演达300多场,资助178个贫困孩子,捐献300多万元帮困扶弱。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家挤在58平方米的简陋小屋。身患晚期胃癌,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2005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卖官受贿被依法查处。该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马德在其任职过程中,收受17人的贿赂共计600余万元。此人生活腐化,小姐给他捏一次脚就给20万元。丛飞和马德的人生价值观有何不同?(丛飞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马德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个人的安逸和享受。)丛飞和马德的人生道路有何不同?(丛飞选择了帮困扶弱,马德选择了贪污腐化。)丛飞和马德的不同价值观与他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之间有何关系?(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丛飞的人生价值观使丛飞选择了公义,马德的人生价值观使马德选择了私利。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

2、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要发挥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用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有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价值观、小团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我们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即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三峡工程涉及上百万居民动迁,要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故土,对于许多居民来说恋恋不舍。但三峡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绝大多数居民着眼于大局,服从国家调配安排,做到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人认为三峡绝大多数居民顾全大局,坚持集体主义就应该放弃个人利益,否则就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人的正当利益不等同与个人主义,个人的正当利益是指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而个人主义是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篇2】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立场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①从指导思想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从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看,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增强;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共同点,从双方长远利益与和平大局出发,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③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以往社会 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 家卢梭在谈到私有制起源时这样认为,某人偶生私念,在私念的驱动下用木桩围起了一块土地,并当众宣布“这是我的”。由于人们轻信了他的鬼话,于是便产生私有制。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在这里卢梭认为私有制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如何产生的?(不具有必然性,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某个人的偶然的突发奇想,是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历史上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这部分剩余产品掌握在一氏族和部落首领手中,于是出现了经济利益相对立的阶级,私有制应运而生。人们的私有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迈向私有制的转变不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生产力决 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人们不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唯物 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发展变化完全是自发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唯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要么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不能进一步追溯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社会存在(实践),从而找到了打 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现象丰富多彩,极其复杂,但从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两大基本方面。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 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就需要物质资料,就需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这一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下列各项分别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地理环境、傣族的泼水节、人权高于主权思想。

P87探究——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佛教中有一个挺着大肚子的老爷爷,他是谁呀?手捧花瓶的是哪位菩萨呀?传说中玉皇大帝居住的宫殿与谁的住所最相似?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是人根据自己的原型创造了神。)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

人们梦想自己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正是源于对现实生活中小鸟在空中无拘无束的翱翔的追崇。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正是源于对自然界中某些相对永恒的东西的追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穷人、饥民和煤油大王、阔人老太爷的社会意识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人的意识受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我国封建社会是一种不平等的等级制社会,并逐渐产生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封建统治者把“三纲”看成是天经地义、永远正确的。

然而当中国的辛亥革命取消了皇帝后,“君为臣纲”的观念就逐渐淡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提倡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观念基本消失。“三纲”说为什么会逐渐淡出中国历史的舞台?(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从社会意识的总体来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一定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 意识的变化发展。)

既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那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否一定同时发生变化?(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 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开宗明义之语,“人生而平等”,并称这是“上帝赋予的不可让渡之权利”。然而当平等理念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后,并没有成为美国普遍的社会意识。在美国建国至南北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黑人奴隶制度。黑人奴隶不能像普通公民那样参加选举、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在这一段时期,为什么十分强调平等的美国在许多地方的黑人奴隶仍旧得不到平等?(在这一段时期,美国社会除了占主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还保留着旧社会的残余因素——南方种植园的黑人奴隶生产方式。

旧社会的社会意识在新社会还能留存下来是由于新社会中还包含着旧社会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包含着旧社会社会存在的残余;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包含着将来新社会社会存在的萌芽。这使得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发展和变化。)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国策。东北人不是特别的原因是不会轻易离开那富饶的黑土地的。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就很滋润了,何况有“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良好生存环境。不到东北不知酒量小。来客要喝,不来客自己也要喝;红事要喝,白事也要喝;有钱当然要喝,没有钱借着喝。大事做不来,小事嫌丢人;大钱挣不来,小钱不屑挣,只有讲讲大 话了。你找到东北落后的原因了吗?(观念的落后导致经济的滞后。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既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这两对矛盾运动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意识形态)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私有制是属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范畴。)它属于生产关系的哪个方面?(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它属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私有制的产生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1958年3月,我国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开始建立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的人民公社。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由此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中社员交出全部自留地,并将私有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也都转归公社所有。分配上一律实行粮食供给制,全社社员不管家中劳动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免费供应粮食。于是各个生产大队都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了公共食堂,提出“农民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饭”等口号。这股风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刹住。“人民公社”化运动之所以最终被取消,原因何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而改变生产关系,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 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这两对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那么两者矛盾的性质有何不同?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有何不同?(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方式: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改良)。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 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方式: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改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教师:自然界在不断的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呢?

教师:我们最近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烽火狼烟

教师:从烽火狼烟到现在的手机网络,我们的通讯方式在不断发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人类实惠在发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我们看看这三代人的赶集方式(展示课件)。纵观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种形态?

学生: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从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师: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如果我们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还会继续发展吗?

当然会。只要20XX世界末日不来临,人类不灭亡,人类社会是会不断向前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三国时期我国古人用肉眼观察火星,现在人类用宇宙探测器近距离拍摄火星地表图片,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人类踏入宇宙,再到空间实验室,我们队太空的认识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这说明人类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第一目小结:现在我们来对刚才所学内容做一个归纳总结。我们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部分?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那么这三大领域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从刚才的探究中得到的结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是发展的。所以我们归结出发展的一个特点:发展的普遍性。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哲学原理。

除此之外,发展是不是只是一时的,暂时性的呢?一个事物是不是今天发展了,明天就不发展了呢?不是的,发展是不断的,是永久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人类社会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还会继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难点)

我们知道了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我们怎样来理解发展呢?下面我们来看下一个探究活动。

活动探究:展示图片: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

教师提问: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都是发展吗?——袁世凯称帝是变化,新中国成立才是发展。那么运动变化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确定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①共同点: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承认了绝对运动

②区别(性质不同):

运动和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改变;是没有方向性的。

发展:是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它揭示了运动变化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知道: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判断:哪些属于“发展”?哪些属于“运动变化”?

A、爬行类动物变成始祖鸟 B、机器工具代替手工工具

C、恐龙灭绝 D、候鸟迁徙E、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F、退耕还林,还草,鸟类回归

(发展的是:ABEF 运动变化的是:ABCDEF)

所有发展都是运动变化,但是反过来就不是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2)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但是对于新旧事物,也有一些人形成了这样的看法认为:

①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②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③有人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那么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能否举出一些反例来反驳这些观点呢?

思维拓展:判断新旧事物的三种错误标准,即:

(1)时间标准: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新旧(禽流感、非典、甲流)

(2)现状标准:以事物的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的完善来判断一事物的新旧。(例如:第一台火车1814年问世,丑陋笨重,行走吃力,没有马车快。)

(3)旗号标准: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科学算命,披着科学的外衣,实质上还是算命,是一种封建落后思想的体现。)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本框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实效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活动,本节教学设计突出了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设计。本节课的设问都是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乐趣,且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设计以讨论和体会为主,在活动中,学生放飞了心灵与才思,更好地展示与锻炼了自身多方面的才能,进而促进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即努力实现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参与”: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而且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开展较多,课堂中似乎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环节放不开,没有彻底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大力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活动】探究活动 .

思维拓展:运动、变化一定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确定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总结:

1、区别:(1)、含义不同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这种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具有上升的前进的变化

(2)、性质不同

运动、变化: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发展:揭示运动变化的趋向性

2、联系:

(1)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的。

(2)、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运动引起变化,发展是运动、是变化,只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由此可见,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展示课件)

【练习】典题训练 .

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

方法指导 识别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实质的关键词

“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促进(社会、技术)进步、不断完善、着眼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促进新事物成长、支持和拥护新事物、新产品、新局面、新形势、新思路”等。此类关键词的哲理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20XX·江苏高考)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知识点。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选C。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A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前进性,B与题干的意思相反。题干没有涉及存储介质的内部结构问题,D不选。

方法指导 这一类选择题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有时以最佳选择题出现,因为所给的选项并非全部错误,因而选择时难度加大,需要我们更加慎重地处理每个选项。解答这类选择题宜采用淘汰法,淘汰错误选项以减小难度,对剩下的选项一定要根据题目材料的意图进行直接选择,寻求更直接、更具体或事物根本性的联系,从几个具有类似意图的选项中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最佳选项是什么。

【作业】布置作业 .

1、完成分层训练P117能力提升

2、预习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含义

2.能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1.体会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世界本质问题上认识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亚真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上帝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么美丽的三亚真的是上帝赐予的吗?我们这天地万物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展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进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

交流讨论一:谈谈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同学们列举:桌椅、土壤、老师、大海……设疑: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一)物质的概念:

解释: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它不为我们所动,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欢,它就客观存在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能被人们所认识。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学们刚刚列举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比如同学们列举的苹果、芒果的共同点是什么?是水果,这就是我们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出共性的。

总结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我们说整个世界划分为:

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做一道证明题,分别来证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

(二)世界是物质的

播放视频《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学生概括出: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同学们举例: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大概有46亿年了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交流讨论二: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图片展示三亚的新旧变化,我们把三亚改造的这么美,同学们思考在建设美丽三亚的过程中,给我们改造自然哪些提示呢?如何处理和自然的关系呢?

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分别从产生、本质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考: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2) 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3) 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遵循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交流讨论三:说一说你的目标,你的理想

同学们纷纷说了自己理想的大学,那么这些目标是怎么来的呢?是凭空产生的吗?对,是先有了这些大学的客观存在,才有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意识,可见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今天这道世界的物质性的证明题我们就完成了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1.物质的概念

2.世界的物质性

概括出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概念,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真理的发展过程,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在认识的过程中正确地对待谬误,认识 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运用认识发展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认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实践中探索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

难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回忆旧知 、作出铺垫

复习巩固之一------判断:

( )1.“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3.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问: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由此要让学生明确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与意义,为下面的问题作铺垫)

『新课教学』

综合探究一

大多数时候,你还没把设计给用户看之前,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乔布斯

本世纪初,苹果公司的iMac电脑一体机并没有配置软驱,而是设置了USB接口,用它来连接外围的设备。软驱是当时所有的电脑的标准配 件。iMac的设计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甚至当时外界普遍质疑iMac注定失败。但是,短短几年,软驱被市场淘汰,电脑的发展趋势证明了乔布斯的独到眼光。

教师提问:思考:

1)对同一个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相同吗?2)对于iMac的设计,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先引导学生结合旧的知识来理解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以及两者的区分等。然后看书归纳。此设计的目的是温故知新,新的知识学习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依托,容易理解和接受,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才能形成知识的链条或者框架,而不是零散的,脱节的。)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三)设置情景、【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乔布斯的理念是因为有了这些重要人物的高度评价才成为真理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2. 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因为: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及规律,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为转移。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探究】到了19世纪末,经典力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人们普遍认为它可以解决一切运动问题。但在实验方面又遇到了一些严重的困难,第一,它只适用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解决高速运动物体。第二,它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这就促进了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和微观粒子的量子力学的产生。

教师提问:量子力学的诞生,是否说明牛顿力学不再是真理?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列宁)

二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材料:“造反有理”这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

学生回答:……

2、真理是具体的

3、正确对待认识过程中的错误

【探究活动】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随时都可能犯错误,甚至犯下严重的错误,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人类探索的步伐。

1981年苹果公司推出以CEO史蒂夫o乔布斯女儿的 名字命名的新型电脑Apple Lisa,这是全球首款将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结合起来的个人电脑。但由于售价高达1万美元,该电脑被视为苹果公司最烂的产品之一。

1985年,乔布斯坚持苹果电脑软件与硬件的捆绑销售,致使苹果电脑不能走向大众化之路,加上蓝色巨人IBM公司也开始醒悟过来,也推出了个人电脑,抢占大片市场,使得乔布斯新开发的电脑节节惨败,总经理和董事们便把这一失败归罪于董事长乔布斯。 ,乔布斯便在1985年9月17日愤而辞去苹果公司董事长职位。不久,windows95系统诞生,苹果电脑的市场份额一落千丈,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教师提问】

1.为什么苹果公司在创新过程中也难逃失败的厄运?你如何看待这种失败?

2.你认为IPAD平板电脑就是电脑的终结版吗?请畅想你心中未来的电脑。

3.苹果缩小缺口,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启示着人类认识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这一问主要是理论性上的理解,要引导学生看书,弄明白)

(这一问题主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回答,很有教育意义)

学生看书归纳下面几个知识要点:

1、认识的反复性

(1)什么是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反复性?(因为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二是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 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要认识到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必然要经过多次反复;其次,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认识的发展;再次,要树立在实践中探索的勇气和信心,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过渡]毛泽东说过一句名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断说明了什么?(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由此导入认识的无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

(投影)

材料: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表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了作了比较准确的观察。

17至18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这些“证据”令许多人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的动物。

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2004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

问:人类对火星 的认识还会发展吗? 为什么?

(人类对火星的认识会一直继续下去,因为火星作为我们的认识对象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着的,作为我们人类的认识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所以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会不断地进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所以,追 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归纳,认识为什么具有无限性?

(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要点)

(讨论)认识既是反复的又是无限的,说明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么,它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有人认为,它就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好比在操场上做圆周运动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认识的发展规律)

看书归纳:

3、认识发展的规律

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的这句话,它到底说明哪些内容?(首先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规律,其次说明认识发展反复性和无限性。)

所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 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课堂小结】认识论必须识记的原理和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和目的

(2)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课后小结

本课我们学了真理的特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还学了一个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1.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分析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领会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能力:通过本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以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时政热点的能力;比较事物及所学知识的异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判断政治是非,并对错误现象或观点进行简单批判的能力;初步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和技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和说明的能力;能恰当运用学科语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正确地表述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复习,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自觉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改革的支持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科标准,本课涉及到当前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多,是社会热点,又是重点;本课的知识理论性、思辨性强,又是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过程

授课过程:

1、 导入新课:今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共同完成一节复习课,学考怎么复习?当然是考纲怎么要求、学考怎么考就怎么复习。我们一起来看今天1月份浙江省的两道学考题。

【20XX年1月学考卷】

选择题 (材料选自20XX年1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8.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主观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0XX年1月学考卷】

主观题(“关于近年来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材料略)

31.(2)简要说明材料中国务院的要求是怎样做到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

请同学们思考:从材料和知识的限定来看,这两道学考题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材料往往涉及当前的一些热点现象,要学会用所学知识解读试题提供的新情景、分析判断这些新问题;就知识考查范围来看,不仅仅一个知识点,还涉及到一个一框内若干目,这些知识点的考纲要求掌握程度涉及到B/D级别。解析级别 注意B级要求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容逻辑关系。这就启示我们----

明确了“怎么考”,我们今天一起来复习哲学生活第四单元第一课—

2、 这一课考什么呢?请看知识条目及要求,内容包括两框5个考点,级别C/B,根据刚才对怎么考的领会,我们首先要夯实这些知识点并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容逻辑联系,把静态的知识动起来

3、 寻觅社会的真谛——人类社会历史当然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那么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就涉及到生活的物质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意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当然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呢?(矛盾)事物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吗?所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在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解决矛盾的途径有哪些?(阶级斗争和改革)

分析实践---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类的的实践活动中什么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那谁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呢?(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么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无论是领会还是分析,都要求我们理清了每个知识点内部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微观上落实:

(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学生提问环节:师生互答

联系热点 诊断错点——十八届三中全会

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改革就是通过实践活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④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情感拓展:嵊州的发展离不开嵊州人民的首创精神,同学们要做改革的主力军,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热点探究:

1、20XX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浙江再次焕发生机,国有经济在“混合”中增强了控制力,民营经济在“混合”中开始了第二次飞跃,两者在融合中提高了浙江经济的总体实力。

2、 20XX年3月,浙江省某县级市将涉及服务产业的行政审批项目由2500多项削减到1534项,并向公众晒出“权力清单”,规范政府行为。

3、把“蛋糕”做大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从20XX年1月1日起,浙江省最低工资标准再次上调,最高档标准由1310元涨到1470元,最低工资标准目前居全国省区前列。

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浙江省(政府)

A.调整生产关系,使其与生产力相适应

B.调整上层建筑,使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3)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联系热点 诊断错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下列关于“人民群众”的表述错误的是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改革实践的主力军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20XX年,A 市市政府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采取了以下举措: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思想共识,为全市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努力消除制约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关注百姓的利益诉求,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A市市政府是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

课堂小结: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 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 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

第十课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导学案

【自主学习】要求:通读课文,查找有效信息并熟记掌握。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创新与科技的关系:科学的本质就是_________。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2、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_________,开辟出更广阔的_____ _________,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_________创新、科技创新、_________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创新推 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_____________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______________和思维方式的________________。

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_和理论指导下的_____________,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

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_________,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______________,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______ _ __ 。

综合探究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分歧的三点表现

①唯物辩证法用 的观 点、 的观点、 的观点看问题。

②形而上学用 的观点、 的观点、 的观点看问题。

2、内因:

外因 :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 ,是否 。

【合作探究】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1 5年的实践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XX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实施《 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从哲学角度看,我们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从哲学上思考,我国青少年一代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掩耳盗铃

思考: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环节二:新知探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① 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 局限性

A.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图片展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环节三:心灵感悟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环节四:行为提升

结合漫画和本框的学习,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理解:

观点一: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观点二: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

环节五:课堂小结

懂了哲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你如果想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在使你获得智慧和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节六:当堂达标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七、教学反思

1.巧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根据本课特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使用了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并以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

2.构建表格框架,化杂乱为有序。对于相似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


本文所选的“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特别精心筛选,相信一定让你受益匪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老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是工作责任的表现。每一天,老师都必须认真备好教案和课件,因为它们是教学实效的重要指南。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以往社会 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 家卢梭在谈到私有制起源时这样认为,某人偶生私念,在私念的驱动下用木桩围起了一块土地,并当众宣布“这是我的”。由于人们轻信了他的鬼话,于是便产生私有制。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在这里卢梭认为私有制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如何产生的?(不具有必然性,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某个人的偶然的突发奇想,是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历史上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这部分剩余产品掌握在一氏族和部落首领手中,于是出现了经济利益相对立的阶级,私有制应运而生。人们的私有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迈向私有制的转变不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生产力决 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人们不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唯物 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发展变化完全是自发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唯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要么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不能进一步追溯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社会存在(实践),从而找到了打 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现象丰富多彩,极其复杂,但从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两大基本方面。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 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就需要物质资料,就需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这一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下列各项分别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地理环境、傣族的泼水节、人权高于主权思想。

P87探究——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佛教中有一个挺着大肚子的老爷爷,他是谁呀?手捧花瓶的是哪位菩萨呀?传说中玉皇大帝居住的宫殿与谁的住所最相似?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是人根据自己的原型创造了神。)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

人们梦想自己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正是源于对现实生活中小鸟在空中无拘无束的翱翔的追崇。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正是源于对自然界中某些相对永恒的东西的追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穷人、饥民和煤油大王、阔人老太爷的社会意识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人的意识受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我国封建社会是一种不平等的等级制社会,并逐渐产生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封建统治者把“三纲”看成是天经地义、永远正确的。

然而当中国的辛亥革命取消了皇帝后,“君为臣纲”的观念就逐渐淡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提倡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观念基本消失。“三纲”说为什么会逐渐淡出中国历史的舞台?(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从社会意识的总体来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一定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 意识的变化发展。)

既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那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否一定同时发生变化?(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 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开宗明义之语,“人生而平等”,并称这是“上帝赋予的不可让渡之权利”。然而当平等理念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后,并没有成为美国普遍的社会意识。在美国建国至南北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黑人奴隶制度。黑人奴隶不能像普通公民那样参加选举、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在这一段时期,为什么十分强调平等的美国在许多地方的黑人奴隶仍旧得不到平等?(在这一段时期,美国社会除了占主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还保留着旧社会的残余因素——南方种植园的黑人奴隶生产方式。

旧社会的社会意识在新社会还能留存下来是由于新社会中还包含着旧社会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包含着旧社会社会存在的残余;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包含着将来新社会社会存在的萌芽。这使得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发展和变化。)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国策。东北人不是特别的原因是不会轻易离开那富饶的黑土地的。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就很滋润了,何况有“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良好生存环境。不到东北不知酒量小。来客要喝,不来客自己也要喝;红事要喝,白事也要喝;有钱当然要喝,没有钱借着喝。大事做不来,小事嫌丢人;大钱挣不来,小钱不屑挣,只有讲讲大 话了。你找到东北落后的原因了吗?(观念的落后导致经济的滞后。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既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这两对矛盾运动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意识形态)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私有制是属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范畴。)它属于生产关系的哪个方面?(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它属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私有制的产生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1958年3月,我国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开始建立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的人民公社。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由此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中社员交出全部自留地,并将私有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也都转归公社所有。分配上一律实行粮食供给制,全社社员不管家中劳动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免费供应粮食。于是各个生产大队都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了公共食堂,提出“农民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饭”等口号。这股风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刹住。“人民公社”化运动之所以最终被取消,原因何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而改变生产关系,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 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这两对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那么两者矛盾的性质有何不同?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有何不同?(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方式: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改良)。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 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方式: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改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 篇2

【温故知新】

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目标导航】

高考考点:※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相信你一定行!

1.辩证否定的含义、特点?

2.辩证否定的实质?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4.创新的社会作用?

【温馨提示】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自学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惑?请及时把你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以便与其他同学讨论、共享。

一、互动探究: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培根)亲爱的同学,请你参与讨论,合作共享。

1、议一议:辩证的否定是否就是抛弃?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新生事物否定旧事物,决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是“扬弃”。

(3)把“扬弃”理解为抛弃,是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议一议: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

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用于支持新事物,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促进是物质变。

认识论: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过程,创新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加深的哲学道理。

3. 议一议: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一、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它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就必然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却相反。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二、【原理与方法论归纳】

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不要紧,请认真听讲,老师和其他同学会和你一起解决的。

三、知识盘点: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吗?围绕该内容,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知识?你能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吗?试试看,你能行!

一、单项选择题

1.种子发育成为植物是( )

A.事物量变的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2.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3.郑板桥有诗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寓意是( )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C.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对立统一的原理

4青藏铁路的修建实现了三大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辩证否定观教会我们的生活态度是

①敢于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 摒弃别人、前人的经验

③对权威说“不”,对权威的尊重就是否定自己 ④大胆抛弃一切,极富革命的批判精神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段话说明

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7.下列说法中,包含着辩证否定原理的是

①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某一瞬间,既在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上,又不在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上 ②任何生物体的存在,都是同化和异化的对立统一 ③“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④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一方面要学习国外一切东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9.《庄子•刻意》中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的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10.唯物辩证法和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创新。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创新,就必须 ( )

①具有批判性思维 ②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推翻一切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敢于寻找新思路、树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 )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12.《人民日报》报道,去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达3910件,增速居全球首位,但专家指出,我国属原创性的专利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从哲学上看,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

A.把增强创新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B.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认识和改造规律

C.解放思想,勇于否定一切既有理论

D.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发展真理

13. 以下观点对创新认识正确的有()

①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 ②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④创新是时代的引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对于中国公众非常关心的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问题,担任诺贝尔奖物理学评奖委员会主席的SuneSvanberg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演讲中直接点题——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回答14~15题。

14.从哲学上看,SuneSvanberg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因为

①只要大胆创新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②只要创新就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③没有创新就难以实现认识的飞跃 ④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对我们青少年来说,要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善于思考 ③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明、创造新的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 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今天仍有许多借鉴意义,但齐鲁文化也有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如“官本位”、“唯上文化”、“家长制”、自我封闭的小生产意识等,严重影响了山东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结合材料,从辩证的否定观的角度分析,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应如何对待齐鲁文化?(12分)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AA 6-10:AADBC 11-15:CDDDA

二、非选择题

1. 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合理的内涵,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不断的继承。但齐鲁文化也存在着糟粕和过时的东西,我们还要大胆的抛弃。(6分)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对待齐鲁文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6分)

1、你完成本“案”的情况(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2、你在本节课上的表现情况( )A.很积极主动 B.较积极主动 C.一般  D.较差

3、你的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 篇3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立场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①从指导思想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从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看,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增强;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共同点,从双方长远利益与和平大局出发,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③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 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 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 片展示:九道门的 故事 ,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出课题)

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步骤二:学案引领, 自主学练。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学过程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探究的问题:

(一)、问题探究一: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二)问题探究二: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三:

1、找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并根据材料得出你们的研究结论。

2、讨论: 现阶段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大学毕业后会关心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还会不会有新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四)问题探究四: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 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思考: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 五)问题探究五: 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在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各小组学生代表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板书,板书结束后,请 另外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该小组的答案,并进 行打分。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探究,小组学习讨论,小组代表进行讲评,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理解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教学过程步骤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通过探究一,老师总结:在图中 ,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探究二,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 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两个具体的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行讲解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通过探究三,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通过探究四,教师:我们怎样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呢?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通过探究五,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在学生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五:通过师生的共同回顾,借助多媒体,形成课本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形成。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 篇5

【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示与建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2、能力目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通过学习,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三个统一)

【教学方法】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指导中国革命的真正的哲学是什么?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好了条件。

老师:第一个条件是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学生: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老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特别是欧洲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

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工人运动和武装起义?见P18虚线框

展示:三大工人运动

学习P19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填空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什么?

学生: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

学习P19下相关链接

老师: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学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学生:德国的古典哲学

老师:强调,不是简单相加

学习P20相关链接

展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成就和不足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的补充

---19世纪社会科学方面的进步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P20虚线框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相互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I心主义的辨证法。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

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两个统一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老师:从作用上看,马哲与与以往哲学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老师:为什么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在于他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老师:为什么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老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性。

相关链接

探究:P21 虚线框

学生:

总结:马哲与时代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

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诞生150多年了,为什么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老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学生:自主阅读,填表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来源

科学性

实践性

革命性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框小结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 篇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释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体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验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问题导入(课前思考)

(1)哲学应该研究一些什么问题?

(2)哲学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4)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5)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活动与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问: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物质?请举例说明。

生:存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思维,人脑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问: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问:所以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生:对”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回答.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板书) 唯物主义: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

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决定存在(物质)

问:请同学们指出以下观点各属哪个阵营?

王守仁:心外无物。(唯心主义)

范 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唯物主义)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唯心主义)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唯物主义)

荀 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唯物主义)

王 冲: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除了以上所讲的第一方面外,尚包含另一方面的内容.下面给大家讲讲庄周梦蝶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按照常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现实,这个现实的生活决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因此,庄子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其主要代表任务就是马克思、费尔巴哈(1804—1872 德国古典哲学中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等.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其主要代表任务就是休谟、康德等.

休谟·大卫(hume,david 1711~1776),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是心理的知觉和感觉,感知以外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物质的实体还是精神的实体,究竟是否存在,我们是无法解答的。他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 之物的真实反映。

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

首先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其次,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哲学观点、流派众多,但所有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涉及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提示:(1)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涉及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得知: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的影响)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对哲学的影响)

课后小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学习本课,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课后习题

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 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价值、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坚持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导入情境设计:人们曾说,夜有所梦,日有所思。我中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过了上课时间,还在睡觉,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1点40分,原来自已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我近来曾有过忘记上课的经历,这几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里一直挂着工作,是自已太过于紧张的缘故。同学们,你们也做过梦,你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想解开梦的迷团吗?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迷,学习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请阅读课文,哪个同学来说说?分别引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前提。这两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意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由最低级的反应形式逐步进化的结果。

课堂探究: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教师提问: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上述动物很聪明,那么这些动物的心理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吗?为什么?

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

教师总结:

2、意识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

教师提问: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是什么在起作用的?为什么动物的大脑不能产生意识?

学生回答: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2、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探究二: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那么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吗?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母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

三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存在、人脑和实践,三者缺一不可

探究四:“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只而已。 ——鲁迅

教师提问:这车材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教师总结: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 篇8

一、说教材,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题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共设两课,第一课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展开,引导学生明确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内容打下一个认识基础,而第一课时作为开篇对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三维度目标的确立和确立的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⑴知识目标: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通过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对比,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明确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

⑵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展示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和实践参与能力,通过对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剖析,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激发学生对文化与生活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和依据

⑴本课的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⑵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二、说教法,对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本教材的内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学阅读法:以导学案为载体,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质疑并认真思考。

2、情境教学法:本堂课我通过制作多媒体幻灯片,以录像、图片多次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课重难点,结合学生成长实际,我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可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集思广益,求得共识,获得新知。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说学法,对教学成果的检验

1、学生的学情分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思想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朽文化道德。而现代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一些不良文化的诱惑。这就需要教师入情入理地予以引导和启发,使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认识文化,了解文化,正确的理解文化,从而能够学会分辨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

2、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与学是相统一的,现代教育思想强调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课我将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

⑴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问题,组织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⑵自学质疑法。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组织学生阅读—质疑—释疑,并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对教学思路的梳理

(一)导入

播放幻灯片,以小短片开始,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文化,自己给文化一个定义。

学生同桌之间合作交流,快速完成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个环节。

(二)引入内容

1、播放幻灯片,从名言引出思考,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

学生探究,既可质疑,也可谈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2、幻灯片,以三组幻灯,分三个阶段,学生分别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总结文化现象的三个特征

3、根据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归纳总结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小活动:把不是文化的山、水、树,由几组同学画出来,体会文化的含义

4、一组判断题,哪些是文化的,哪些不是

5、理解文化的特点

首先,根据前面,总结文化现象的特征,归纳出文化的普通性及特殊性

其次,播放视频,归纳总结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第三,根据教材材料,小组探究总结,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第四,借助小活动的材料,归纳,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6、文化的作用

首先、观看视频,小组探究总结,文化对于人的影响

其次,观看视频,小组探究总结,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7、学习检测

几个小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意图:检验学生预习案完成情况,同时使学生对通过对概念的把握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体会文化现象,并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前面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用学生较为熟悉的视频材料,使学生获得亲身感受,再进行小组探究,能够形成较好的引导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问题:世界是物质的,那么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呢?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板书: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

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深化: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

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

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出示问题:慧能的论述

问题: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

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

总结:各种运动的主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阶段总结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教师过度:

整个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那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

展示:王夫之的名言: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问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

教师问题:

问题:名言对比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问题: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教师总结: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果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那么就会导致相对主义或者诡辩论。

教师过度:

世界是运动的,那么运动是否有规律可循?

问题:1、什么是规律

2、为什么说整个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问题:判断下列现象是否是规律

地球绕着太阳走 水往低处流

西瓜是甜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老病死 乌鸦叫丧 喜鹊报喜

教师总结:

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概括、抽象和总结。 他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问题:既然世界是有规律的,那么规律能否被认识,规律能否被主观创造?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同时规律可以被认识的

问题:1、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对人类的巨大危害,说明了什么?

2、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达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总结: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要受规律的惩罚。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英语选修6教案必备5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英语选修6教案必备5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英语选修6教案(篇1)

The second period for Language points for Reading

Check the homework.

1.that is to say /that is 也就是说,即 常用来进一步解释前面说过的事情。这是个固定短语,在句中作插入语,前面都可有逗号,后面可接句子或短语。

eg. My boss has asked me to attend a lecture about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three days from now, that is to say, on Friday.

John is a Londoner, that is to say, he lives in London.

eg. People seldom realize the value of health till they have lost it.

What is the value of the book?

This is the value of regular exercise.

eg. I’ve always valued your friendship/your advice.

The Ss have always valued their teachers.

The machine is valued at 1,000 yuan.

eg. Five colleges formed the university.

Water forms almost three quarters of the human body.

Clouds are forming on the top of the hill.

form a /the habit form in line in the form of

eg. She has a tall graceful form.

These are two different forms of the same thing.

4.in need of 需要中的,需要。。。。。后接名词或代词

eg. We’re collecting money for families in need.

Our school is in great need of English teachers.

need v.

We need to work harder./ We need work harder.

sth. need doing/ to be done.(want , require)

eg. The old temple needs repairing/ to be repaired.

eg. Please turn to page 216.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you may turn to your teacher (for help).

区别turn down/ turn up turn in turn on/ turn off

eg. 1). After he left the university he became a teacher, but later he turned _____ translation.

2). The English evening turned out______ a great success.

A. be B. being C. to be D. to have

eg. She acquired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by careful study.

If you did not steal the watch, you had better explain how you did acquire it.

acquire/ earn/ win /gain/ obtain/get

acquire 指通过自己的努力或经过一个过程而获得才能,智力等;earn一般是通过自身劳动而获得报酬或因自身劳动而得到的荣誉等;win指的是通过努力而得到有一定价值的东西或因占有优势而得到。

gain凭相当大的努力在竞争或斗争获得报酬,荣誉,知识,进步等。

obtain 通过较大努力或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获得早已希望得到的东西。

get 最普遍用语。

eg. He is man with rich knowledge.

My knowledge of French is poor.

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 he is honest and reliable.

He has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Longjing is a good tea.

This is a fine paper.

Ex: One way to understand thousands of new words is to gain______ good knowledge of basic word formation.

7.Communicate (1)联系, 通消息, 交流思想 (vi)

Eg. They had no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Kurt.

The two friends haven’t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for years.

Eg. With his help, we tried to communicate the feelings to the hosts.

You don’t communicate your ideas well in the essay.

Eg. He communicated the disease to the rest of his family.

School children often communicate colds to each other.

eg. I must get into communication with him on this subject.

eg. all sorts of services/ goods/ books/work

eg. The doctor searched the wound and found the bullet.

They searched everywhere but could not find the lost child.

search for sb./ sth. 与 search sb./ sth. , search sw. for sb./sth. 区分

eg. Police and tracker dogs searched the woods for the missing boy.

I have searched my mind for a reason, but can find none.

in search of = in one’s search for (引起状语)找寻

Ex: The police ______ the prisoner to see if he had a gun.

C. was in search of D. was in their search for

Eg. I signed to him to keep away, but he continued to advance.

A month has passed and the work has not advanced.

Sugar has advanced two cents a pound.

Eg. The shopkeepers advanced their prices.

His work advanced the science of microbiology.

The date of the meeting was advanced from June 10 to June 3.

The plan he advanced was not good.

May I advance my opinion on this matter?

eg. Everything should be fixed in advance.

eg. She walked two yards in advance of her husband.

In this he was in advance of his party.

advanced adj. 先进的; 高级的; 年老的, 时间过去很多

eg. She was cited as an advanced worker.

He is spending a year in advanced studies.

He is advanced in years.

10.rather than 而不,与其说…倒不如说 ; 宁愿…而不愿

eg. Edison preferred to continue his work, rather than rest on his achievements.

The housewives prefer to go out to work rather than while away the time at home.

Her performance in work is good rather than bad.

would rather…than…/ prefer to do… rather than do…

eg. He hopes for a chance to go abroad.

He threw away a chance to be a manager.

…. 的可能性 chance of doing sth./ chance to do

eg. The prisoners here have no chance to get away.

熟记下列短语:

by chance/accident sb. chance/happen to do

It (so) chanced /happened that…

take every chance to do sth.

12. address (1)写地址, 把…..寄给, 向…..提出 vt

Eg.Please address the letter for me.

Who ought I to address my request to?

Eg. He is going to address the meeting in a minute.

He will address you on the subject of war and peace.

Eg. He addressed her as “Miss Mattie”.

eg. Please ask him to leave his address.

What’s your home address?

The President gave an address to the nation over the radio.

Eg. At the beginning of June an event occurred.

I am so awfully sorry that this has occurred.

It won’t occur again, if I can help it.

Eg. That view of the case did not occur to me before.

That he should have some deep personal objection had never occurred to me.

经常用于以it作形式主语的句中, 真正的主语可以是从句, 也可以是不定式。

Eg. It occurred to her that she might adopt a homeless child.

It didn’t occur to me that you would object.

It didn’t occur to me to mention it.

Didn’t it occur to you to close the windows?

Eg. E occurs in print more often than any other letter.

The same theme occurs in much of his work.

英语选修6教案(篇2)

4. say hello / goodbye to sb 问候某人/和某人告别

6.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sb has done sth 某人第一次做。。。。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sb had done sth

7. I didn’t know what to expect 我不知道期待些什么

10. recommend sth 推荐。。。

recommend sb to do sth 建议某人做。。。。

recommend that sb (should) do sth建议某人做。。。。

11. get used to sth /doing sth习惯于

15. ask a passer-by for directions 向一个路人问路

I acknowledge the truth of his statement. 承认

He is acknowledged to be the best player. 认为

He needs help and comfort besides money. 介词 除了

The book is not interesting; besides, it is expensive. 副词 而且

24. as far as one is concerned 就。。。而言

You can not refer to your notebook when taking an exam. 参考,借助

I don’t refer to you when I say someone is stupid. 指。。。而言

I bought he book he referred to last time. 提到,提级

26. be occupied with sth 忙于。。。

be occupied in doing sth 忙于做。。。

28. have much/a lot in common with sb 有许多共同点

30. wish sb all the best 祝某人一切顺利

31. deserve sth / to do 值得,应该获得/受到。。。

32. on the pacific coast 在大平洋海岸上

35. gain one’s independence from 从。。。获得独立

36. a tourist destination 一个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