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课件范例10篇

龙的传人课件范例10篇。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编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不可或缺要素之一,要想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重点清晰;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件内容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确保课件的易懂性和易学性。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到您,如果有需要,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可以为您整理相关资料,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您带来一些新的想法!

龙的传人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录音机录音带图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设疑激趣导入课题教师问:

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

③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

学生欣赏歌曲,交流课前通过读书、上网、看电视等多种方式收集到的有龙的的图文资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讨论交流

细读感悟合作探究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课件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3)①理解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想象它们所表现的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③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读完后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交流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感情朗读升华认识教师过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播放歌曲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拓展延伸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龙的传人课件 篇2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的图形和文字,在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在我国出土的大量甲骨刻片文字中,就已经频繁地“龙”字以及龙的图案,并在红山和良褚文化中出土龙形玉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生活中收集龙的资料及自办龙文化的图片、工艺作品展,启发学生了解龙的形象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历史发展到今天,龙已经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通过学生用绘画及多种材料制作、表现创造的龙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欣赏学唱歌曲《龙的传人》,尝试体验歌词内容,欣赏龙的艺术作品,初步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有关龙的资料、图片、书籍、录像、VCD光盘

2、与龙有关的工艺作品、绘画作品

3、彩色纸、彩色笔、彩色泥、剪子、胶水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

1、欣赏色彩、造型各异,适合学生年龄的表现龙的艺术作品,启发学生在分析研究中去发现,如:龙的角像什么动物的角?龙的身躯、龙的爪、龙的鳞、龙的尾巴┄┄像什么动物?

2、教师引导学生从资料中获知:龙是中国的吉祥物。它的角似鹿、头似马、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此外,龙还有多种称谓,据说: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角龙,无角者为蝎龙,未升天者为婚龙,好水者为睛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等。

3、启发学生讲述自己过去已经了解的有关龙的传说故事,并对其中有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发创作兴趣。引导学生选择泥塑、彩纸剪贴、吹塑版画、绘画、剪纸等多种手法进行创作活动。

活动二:

1、学唱歌曲《龙的传人》,体会歌词内容,感受音乐作品。

2、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苗族就有对龙的崇拜,大量的苗族刺绣中有着许多表现龙的图案和纹饰,可以根据这些刺绣作品进行创作。表现方法:建议采用彩色水笔排线拼色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从苗族民间刺绣作品中发现这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画。)在对刺绣作品每个局部的欣赏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寻找学科技法的表现要素是如何在其中显现的,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评价建议:

展示学生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作品,采取师生、学生间相互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观赏评价、互相学习。

教学思路拓展:

可将龙文化拓展到中国汉字有关龙的书法作品、与龙相关的成语、武术兵器中的故事、神话故事以及哪咤闹海、《西游记》中龙宫借宝等内容进行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看与龙题材有关的卡通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已经搜集好的有关龙的知识、欣赏《龙的传人》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欣赏录像带、搜集的有关龙的资料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二、导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角似鹿、头似马;

眼似兔、项似蛇;

腹似蜃、鳞似鱼;

爪似鹰、掌似虎。

(打一属相动物)

三、新授:

看一看:

放录像。学生一起观赏有关龙的知识录像,让学生从录像中学习并了解一些“龙”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从资料中获知:龙是中国的吉祥物。它的角似鹿、头似马、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此外,龙还有多种称谓,据说: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角龙,无角者为蝎龙,未升天者为婚龙,好水者为睛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等。

说一说:

让学生自由发言,你还知道龙的一些什么知识,或者你能用故事、成语以及其他形式来表现龙。

教师要将民间童谣中所表达的中国人民古老的文化观传达给学生。鼓励学生根据童谣所描述的情节进行想象创作。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龙的歌谣、谜语、演一演龙最有特点的动作和形象。

启发学生讲述自己过去已经了解的有关龙的传说故事,并对其中有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发创作兴趣。

赏一赏:

欣赏《龙的传人》。

1、学唱歌曲《龙的传人》,体会歌词内容,感受音乐作品。

初步听赏:让学生先听一遍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齐读歌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

并提问学生,你从歌词中了解了些什么?

再听歌曲: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欣赏一下歌曲情绪,感受歌曲所体现出来的气势。

跟音乐齐唱歌曲:可以让学生多唱几遍,熟练。

2、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苗族就有对龙的崇拜,大量的苗族刺绣中有着许多表现龙的图案和纹饰,可以根据这些刺绣作品进行创作。表现方法:建议采用彩色水笔排线拼色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从苗族民间刺绣作品中发现这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画。)在对刺绣作品每个局部的欣赏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寻找学科技法的表现要素是如何在其中显现的,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课堂拓展:将你学到的知识与你的家人分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并了解书中的“龙”制作材料、画一画龙的形象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资料、实物投影、VCD机、光盘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二、复习:(录音机、录音带)

听着《龙的传人》的音乐,边唱边自由进教室

三、导课:

上节课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老师从你们今天动作、表演中已经了解到了。其实,关于龙的艺术作品还有许多许多呢。大家在课后的搜集资料中是不是已经了解了一些了,我们一起来说说看。

四、新授:

说一说:

要求学生将自己课后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交流,然后请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

教师在学生们讲解后稍做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棒极了,老师真为你们自豪。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艺术作品,请看—— (展示作品,实物投影)

赏一赏:

欣赏色彩、造型各异,适合学生年龄的表现龙的艺术作品,启发学生在分析研究中去发现,如:龙的角像什么动物的角?龙的身躯、龙的爪、龙的鳞、龙的尾巴┄┄像什么动物?

引导学生选择泥塑、彩纸剪贴、吹塑版画、绘画、剪纸等多种手法进行创作活动。

谈一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艺术作品中的制作材料是由哪些组成的。

学生也可以说一说,他们曾经看见过的有关龙的艺术作品。它们的制作材料又是哪些。

看一看:

观看有关龙的卡通片。(VCD机、光盘)

《哪咤闹海》片段

《西游记》之龙宫借宝片段

画一画:

利用手中的彩笔,画出你心目中的龙的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

作品展示台:

学生的作品和教师的范画都可以展示出来。给大家一个提示,特别是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构图等。

在此环节要对作业有进步或者是作品突出的同学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课堂评价:

1、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问题进行引申性评价。

2、教师应对学生大胆运用色彩,造型新颖的作品给予肯定。

课堂拓展:

与家长交流看看他们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龙的传人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读中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录音机录音带图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教师问:

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

③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组织学生欣赏歌曲,交流课前通过读书、上网、看电视等多种方式收集到的有龙的的图文资料,这样丰富了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将课堂延伸至深课外,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3、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既提出了阅读教学首要的、也是必要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又抓住了重点设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此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享受个体认知的快乐,意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品质。]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读完后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交流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课件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3)①理解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想象它们所表现的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③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

(4)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交流,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创设平等的机会。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一带而过。重点内容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生情,大手笔处理教材,以学定教。]

(四)、感情朗读,升华认识。

教师过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3、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培养。]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深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一个空间,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播放课件(欣赏与龙有关的图片):在工艺美术作品、建筑名胜、影视歌舞,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中,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越、奋飞等多种形式,弘扬一种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

播放课件:(欣赏民族管弦乐《金蛇狂舞》)

这首民族管弦乐曲是聂耳于1934年根据江南丝竹《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他亲自指挥乐队演奏,灌成唱片,广为流传。乐曲寄寓了作者对新中国美好

前程的坚定信念,表现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龙的精神是团结凝聚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奋发开拓的精神、与天和

谐的精神。

播放课件(与龙有关的词语):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争虎斗卧虎藏龙

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凤呈祥龙精虎猛降龙伏虎画龙点睛龙马精神矫若游龙龙舟竞渡等

播放课件(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教师: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有自立世界民族之林

的英雄气概。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一脉相连,都以龙的传人自豪。《龙的传

人》xx年前曾在中国广泛流行。歌曲具有丰富的内涵,形象鲜明,富有想象

力。感情从较为深沉含蓄转为振臂疾呼,富有历史感和号召力。

学生分析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演唱歌曲。要求感情投入地演唱歌曲,唱出华夏游子对祖国母亲刻骨铭心

的爱恋。

反思:本节课围绕质疑、解难,读书、感悟,讨论、交流展开教学,通过听歌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通过自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的相机点拨,又突出了重点。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

附: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

梦里常神游长江水.

虽不曾听见黄河壮,

澎湃汹涌在梦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

巨变前夕的深夜里,

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

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

多少年炮声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龙的传人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积累有关龙的词语、故事、诗歌等。

2.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龙的文化知识,增强搜集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意识。在搜集资料、交流信息、开展比赛的系列活动中,逐渐加深对龙文化的了解。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努力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

4.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1.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参赛队,民主推举队长。

2.由队长牵头,全员参与,广泛搜集有关龙的文化的材料。

3.组建评委会,由执教者及听课教师组成。

活动过程

一、传说激趣,诱发情感。

(播放歌曲《龙的传人》)

师: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多么熟悉的旋律,多么精彩的歌词!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炎黄子孙,都被称作龙的传人。在古代,龙就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图腾。(类似现在的国旗,或者说是国家的标志)。

教师讲述龙的来历的传说。

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后来,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吞并了其他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为了照顾各个部落的情绪,他们就从每个图腾上选取了一点特点,制定出一个特别的图腾: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今天,就让我们这些龙的传人与龙来个亲密接触,畅游龙的乐园,去感受中国龙、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介绍各自队名,喊口号,鼓劲。

二、开展比赛,激活情感。

赛程一:有关龙的词语。

猜一猜

猜含有龙的词语。比赛规则:

1、每队推选两位选手参赛,一人笔划一人猜;

2、所用描述语中不能出现答案中的任何一个字;

3、时间为80秒;

4、可以有过的机会;

5、回答4题后,游戏自动结束。

6、每对一题得5分。

龙虾卧龙黑龙江双龙洞

赛龙舟龙门阵九龙山龙袍

舞龙龙宫登龙门恐龙

龙卷风龙套龙颜成龙

答一答:看完题目知道答案就立即举手,每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倒扣2分。

(1)桂圆的别称。(龙眼)

(2)一男一女双胞胎。(龙凤胎)

(3)一种著名的茶叶。(龙井茶)

(4)老舍的一部话剧作品。(《龙须沟》)

填一填

填含有龙的成语。(必答题,每题5分,多写一词加5分。)

连一连

对应连接含有龙的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必答题,每线5分)

龙王爷的帮手张牙舞爪

龙王爷打呵欠回老家

龙王爷亮相不对头

龙门阵缺人虾兵蟹将

龙王爷掉海里神气

龙珠跟着龙尾转摆不起来

猜一猜:含有龙的歇后语(每题10分,最接近意思者酌情得分。)

龙王发兵讨河神自家人不认自家人

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赛程二:有关龙的诗句。

写一写

写含有龙的诗句。(必答题,写出一句得5分。)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屈原《离骚》、刘禹锡《陋室名》、王昌龄《出塞》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六盘山》等都均有龙的诗句。)

今天,我们不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记住这些诗句并且理解它的意思,但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龙是我们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元素,你看从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屈原开始,到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从堪称诗圣的杜甫到爱国诗歌陆游;从王昌龄到刘禹锡,他们都曾以龙为对象,进行创作。请你从中选择你认为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两句,记一记。

赛程三:有关龙的故事。

讲一讲

每个参赛队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有关龙的故事。(必答题,满分10分,由评委会视故事的内容、讲故事的表现等诸多因素综合打分。)

故事:《叶公好龙》《画龙点睛》《屠龙之技》《柳毅传书》

三、总结谈话,升华情感。

1.统计比赛成绩,对优胜队给予鼓励。

2.奖励诗歌。

龙的精神

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

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

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

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

滔滔黄河,滚滚长江,

是龙的血脉奔腾流淌;

夏商周汉,魏晋隋唐,

是龙的翅膀振翅翱翔。

龙的故乡,龙的精神万众传扬,

龙的精神,龙的传人熔铸身上

无论是百年沧桑,无论是万里远航,

谁也不会忘记我们的祖上炎黄!

晨风飒爽,夜雨潇湘,

精心雕琢龙的模样,

冬雪融融,春雷朗朗,

洒落飘扬人间万象!

历尽了无数雨雪风霜,

不断谱写着沁人篇章,

巨龙昂首于新的曙光,

腾飞的钟声也为之敲响!

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

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

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

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

3.教师小结: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龙是吉祥的,是神圣的。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我们时时刻刻记住: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让龙的精神代代相传!

龙的传人课件 篇5

提起龙,中国人莫不引以为骄傲,并自称为龙的传人。古往今来,有关龙的传说,以龙为名字,以龙为图案设计的工艺品、壁画、装饰,数不胜数。在十二生肖中,龙也深受人们喜爱。有人认为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也有人认为龙只是传说中的东西。那么,龙到底是什么呢?

远古时期,我国就有龙的传说。《周易》曾有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的说法,意思是说,天上的乌云、闪电和雷鸣,都是龙所为。从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看,那时龙的形象比较简单,样子也并不完全一致。唐宋之后,龙才逐渐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形象。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集九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这里所描绘的龙,已经接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龙的图案了。

到了今天,我们都知道,龙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动物。它只存在于中国人的想象和传说中,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所崇拜的图腾。

龙之所以备受中国人崇敬,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出类拔萃、变幻万千、无所不能的。龙王高居天上,它能唤风呼雨,翻江倒海。天下旱涝,庄稼丰歉,人间祸福,全凭它的旨意。

龙是至高无上的权利的象征,皇帝自认为是真龙天子。他的身体称为龙体,他穿的衣服是龙袍,他坐的椅子是龙椅故宫里单是太和殿,便装饰有一万三千多条龙。

但龙的形象并非帝王所专有,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龙又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所谓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说的就是这种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西方也有龙的传说,但西方的龙不同于中国的龙,西方的龙往往集各种凶恶于一身,专干害人的事情。中国的龙则是集各种才能于一身,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中国人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录音机录音带图片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教师问: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③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3、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读完后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交流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3)①理解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的意思,②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想象它们所表现的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③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

(4)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师过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四、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2、办一起有关龙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中国人与龙

龙是什么

龙的象征意义:至高无上

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龙的传人中国人

龙的传人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读中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并能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人为什么自称为龙的传人,激发学生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骄傲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并能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五、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教师:PPT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

教师问:这首歌曲大家都耳熟能详,名字叫《龙的传人》,①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一)1、仔细阅读课文,“龙到底是什么?”人们是如何认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A、有人认为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

B、也有人认为龙只是传说中的东西。

2、同桌互相说说:对于人们的想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你认为龙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说龙真的存在,那么龙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呢?我们继续往下读吧。

龙集九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凤。”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龙的样子,每一部分都有他对应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也包含其中。

3、陈述观点:这样一种动物真的存在吗?我们齐读第三自然段。

到了今天,我们都知道,龙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它只存在于中国人的想象和传说中。

(二)思考: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龙,并自称为“龙的传人”:

中国的龙是集各种能力于一身,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中国人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

教师评价: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1、 围绕这个主要内容,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分三层:I 龙威力无边 II龙是至高权利的象征 III龙在老百姓心目中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 )

2、讨论:“龙”为什么备受中国人崇敬?

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威力无比、变幻万千、无所不能的。龙王高居天上,也能潜入深渊;它能呼风唤雨,也能翻江倒海。天下旱涝,庄稼丰歉,人间祸福,全凭它的旨意。

3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龙”有何象征意义呢?

“龙”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

有哪些带“龙”的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积累到日积月累后面。

(三)再读一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其作用是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三、感情朗读,认识升华: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一名龙的传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你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播放《龙的传人》,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龙的传人课件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歌曲《龙的传人》,尝试体验歌词内容。

2、欣赏有关龙的艺术作品,初步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音乐、歌曲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听音乐律动

(二)听赏歌曲:

1、初听: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教师播放张明敏演唱的《龙的传人》)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谁能告诉老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出示课题《龙的传人》

3、复听:你听到歌曲中都唱到了什么?换了演唱者,歌曲给你带来了什么不同的感觉?(播放王力宏演唱的《龙的传人》)

(三)学唱歌曲: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唱一下。(听唱法)

1)请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跟着录音轻声模唱,

3)跟着录音一起唱。

2、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龙的故事、文化进行探索和了解。

1)欣赏色彩、造型各异,适合学生年龄的表现龙的作品。

2)启发学生去发现:龙的角、身躯、爪、鳞、尾巴各像什么动物?

3)引导学生从资料中获知: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

4)为学生介绍龙的名称: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角龙、无角者为蝎龙、未升天者为婚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

3、跟随录音演唱《龙的传人》

(四)歌表演

活动反思:

是我龙们中国特有的动物形象,也是中国的象征,在内容上本课民族色彩很强。这课刚开始,为了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我先播放台湾著名歌手张明敏的歌曲《龙的传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用直观的听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龙的故事、传说、地名、人名等,尤其又出示了大量关于龙的工艺品、画片等资料,学生看得很认真,还不时发出“哇——哇——”的感叹声。直观的学习使学生有一个形象的感受,特别是龙这种在生活中看不到的事物,更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课件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整堂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下尝试和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丰富有益的补充。

龙的传人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整理查阅,搜索的信息,向同学们介绍。

2.学唱《龙的传人》这首歌。

3.初步学习开场白技巧。

4.评价本单元学习收获。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龙的成语,预言故事,搜集龙形象工艺品,欣赏龙字。

2.查一查,问一问家乡有哪些带龙字的特产或地名。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

1.说龙的成语。

(1)各小组根据本小组成员搜集的有关成语进行综合。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搜集到的龙的成语。

(3)摘抄积累。

龙马精神,龙潭虎穴,龙蟠虎踞,龙蛇混杂,龙吟虎啸

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争虎斗,龙眉凤目,龙驹凤雏

龙拿虎跳,龙腾虎跃,龙章凤姿,龙肝凤髓,龙虎步

2.说说有关龙字的预言故事。

(1)小组长组织各小组成员说故事,推荐说的最好的同学上台展示。

(2)各小组派代表讲故事,如:《叶公好龙》《画龙点睛》等。

3.播放龙字课件。

(1)说说你对这些字的认识。

(2)引导学生欣赏八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不同字体的龙字,感受龙字的书法艺术魅力。

二、初显身手

1.展示搜集的有关龙的工艺品的实物,图片或有关文字资料。

2.向同学介绍家乡有关带龙的产品或地名,说说它们的有关故事或来历。

3.说说自己在搜集,查阅资料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4.学唱《龙的传人》。

5.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具有了初步地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后要经常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6.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听写带有龙字的成语。

二.金钥匙

1.自读这部分内容,想想怎样进行开场白?

2.说说开场白的内容,要求。

开场白的内容是:开始要讲讲本次活动的意义,对大家的要求,然后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要特别注意开场白要简短,精练,有号召力,具有鼓动性。

3.模拟开场白。

同学们,我们班要举行讲龙的故事比赛,请你想想怎样进行开场白。

(1)自主思考。

(2)小组交流,推荐说得最好的同学代表发言。

(3)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如何进行开场白。

三.单元小节

1.自我评价,可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通过本单元学习,有哪些收获?自己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怎样?学会了哪些新的学习方法?

2.同学互相评价。

龙的传人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记住它的音形义。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录音机录音带图片课件

2、同学: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问:

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3、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身感兴趣的局部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读完后自身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小组内汇报交流。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收集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同学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敬的图腾?

(3)①理解“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的意思。

②指导同学感情朗读,想象它们所表示的“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③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

(4)讨优秀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四)、感情朗读,升华认识

过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1、同学自由练读。

2、指名读喜欢的局部,师生评议。

3、播放歌曲,同学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Gz85.Com小编推荐

墨梅课件(范例10篇)


以下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墨梅课件”详细全面的分析报告,欢迎阅读并参考。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反映。

墨梅课件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王冕的资料

2制作好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请一学生介绍一下本首诗的作者王冕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冕写的《墨梅》(电脑出示全文),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二、1、你们也试着读读,看看能否读通,开始。

2、好,能读通吗?那钱老师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词语)。

吾家洗砚淡墨痕乾坤

谁来读一下,读对了其余同学跟读两遍。

3、齐读古诗。

三、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

下面,钱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开始

四、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也有问题吧?这样,钱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畅所欲言吧!

五、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几个小组特别的投入,钱老师要表扬他们。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讨论的结果。

还有没有什么疑问?钱老师有一些问题,不知大家愿不愿意回答?

六、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电脑出示《墨梅》图),这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看着这朴实的梅花,想想梅花有哪些品性。

3、王冕擅长绘画,他为什么尤其喜欢画梅花呢?

4、王冕自学成才,鄙视权贵,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5、对啊,这素洁的梅花不正是诗人鄙视俗流,贞洁自守高尚情操的写照吗?

七、同学们,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说说本首诗与《石灰吟》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九、欣赏课外的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电脑出示两首古诗)。

墨梅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王冕的资料

2、制作好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请一学生介绍一下本首诗的作者——王冕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冕写的《墨梅》(电脑出示全文),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二、1、你们也试着读读,看看能否读通,开始。

2、好,能读通吗?那钱老师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词语)。

吾家洗砚淡墨痕乾坤

谁来读一下,读对了其余同学跟读两遍。

3、齐读古诗。

三、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

下面,钱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开始

四、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也有问题吧?这样,钱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畅所欲言吧!

五、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几个小组特别的投入,钱老师要表扬他们。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讨论的结果。

还有没有什么疑问?钱老师有一些问题,不知大家愿不愿意回答?

六、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电脑出示《墨梅》图),这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看着这朴实的梅花,想想梅花有哪些品性。

3、王冕擅长绘画,他为什么尤其喜欢画梅花呢?

4、王冕自学成才,鄙视权贵,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5、对啊,这素洁的梅花不正是诗人鄙视俗流,贞洁自守高尚情操的写照吗?

七、同学们,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说说本首诗与《石灰吟》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九、欣赏课外的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电脑出示两首古诗)。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课件 篇3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

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

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了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有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在电视里看过有关猿猴的纪录片,猿猴的叫声一点也不好听,李白当时那么高兴,为何要写难听的猿声呢?老师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便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讨论。没想到孩子们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个女生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答:李白当时被皇帝赦免了,太高兴了,太愉快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进行曲。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她眉飞色舞地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她爸爸出差回来,给她买了一台漂亮、好玩的游戏机,她高兴极了。上学时,特意叫上邻居家的一位小朋友一起走,一路上讲个不停,并约他放学后一起玩。其实她平时放学上学从不和邻居家的这个小朋友一起走,更不在一起玩。因为那天她真的太高兴了一时激起千层浪,受到这位同学的启发,许多同学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墨梅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3、任务: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⑵《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⑶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⑷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⑴教师范读。

⑵指名学生读。

⑶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⑷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①指名试读。

②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③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④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⑤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⑸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①指名试读。

②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③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人间。)

④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提出不懂的问题。

墨梅课件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墨梅》、《石灰吟》

2、解题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⑴千锤万击出深山: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

烈火焚烧若等闲: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粉身碎骨全不怕:即使粉身碎骨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

要留清白在人间:还要把清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⑵指导朗读。

⑶小结板书。

四、自学《墨梅》。

⑴吾家洗砚池边树: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不需要别人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

只留清气满乾坤:只要留下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⑵指名朗读

⑶朗读体会

⑷小结板书

千锤万击粉身碎骨若等闲

烈火焚烧全不怕

素净池边树朵朵淡墨痕(写实)

清香不要只留(明志)

墨梅课件 篇6

北京教育科技中心的博士教授们到我们县进行教育调研。我们学校接到教委下达的任务,要我们学校承上两堂实录公开课,一堂语文,一堂数学。校长把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让我备好一堂语文课。接到任务是在头一天的晚上,按课程进度,第二天应该上古诗《墨梅》,以前上教研课、公开课、参加讲课比赛从未尝试过上古诗,怎么办呢?时间紧迫,不容犹豫,于是,心一横:没什么!尝试一下!家常课不更真实吗?静下心来备课吧

课堂如期而至,面对教室后面坐着的专家教授、教委领导,还有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摄像的老师,我心里边既有些紧张又有些激动。课按照我精心设计的流程顺利进行,师生激情高涨,我忐忑不安的心完全放开了,课到最后,心里边居然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当看到听课人们赞许的目光和满意的笑容,我心中暗喜:成功了!下来后,所有的人给予了我的课高度评价,学校领导的脸上也有了光彩!我想说,真的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予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无论成败几何,我都会倍受鼓舞,都能够促进我在语文教学专业化道路上的成长!下来细思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教师饱含激情,以情激情。我喜欢激情飞扬的课堂,所以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语还是激发学生感悟作者王冕的思想感情,我都精心设计了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提问,如: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你背诗的风采?王冕仅仅是在赞颂梅花吗?想想此是的王冕会是什么样的神态?、、、、、、正是我的激情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用真情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为我的精彩而倾倒,更为诗人的傲气所征服!就这样,我便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生命互动,在我们的课堂上激情飞扬!

2、指导学生朗读有特色。窦桂梅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上三个台阶,首先是要读准确,其次是要有感情,最后要求读出韵味,读出个性体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文字虽少,但蕴涵的感情特别的深厚。于是,在设计指导朗读《墨梅》时,我也借鉴了窦老师的做法,激发学生读出内心的体验,读出古诗的韵味。如抓住梅花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的特点读出淡淡的清香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传达给其他同学,入情入景,使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又如指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时,先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想象诗人此时此刻的表情神态及内心情感,然后通过朗读来表现诗人那种不贪图虚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如梅花般高洁端庄的高贵品质。此时,学生都被诗人的那种傲气所折服,他们激情高涨,当我鼓励他们站起来朗诵时,他们个个都在座位上默默酝酿呢!见此景,我也有点情不自禁了,趁火打铁,请求示范朗诵一遍,我的朗读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教室里朗读声、掌声响成一片。我想:此时后边听课的人们也在心里边暗自默诵呢!

当然,有成功也有遗憾。我觉得在揭示诗人高贵品质的时候没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当时的问题设计为:这里的气仅仅是说的气味吗?学生便自然会悟出这里暗含着的更深的含义,那就是诗人的傲气、骨气、正气!这样,效果会更佳。

墨梅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重 点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 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一二年级时,我们读王安石的《梅花》(齐读)五年级时我们读《雪梅》(齐背)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学生补充注释处的内容)

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读出平仄变化来。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解释古诗。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

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补充: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朵朵花开淡墨痕

花开时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一样。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可让学生填写。]

朗读表现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只留清气满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处,闻到那香气了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可这样设置对话: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读,表现梅花的香气到处都是的情景。

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栀子花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这种梅香,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读王安石的《梅花》)

朗读表现梅香清雅的特点。

小结:这梅,色淡、气清。

不要人夸好颜色

知道句中的颜色指梅花的色彩。

体会梅花品格的高贵、高洁,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6.背诵古诗。

四、深入体会诗意。

1.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读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2.交流,知道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不计名利的品格。

3.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详见附件)

4.读着这些王冕的生平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与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己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表露了自己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7.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

8.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五、布置作业:

默写古诗。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墨梅课件 篇8

1、《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3、《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5、《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6、《梅》【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7、《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宋】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8、《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梅花绝句》【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0、《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11、《杨柳枝词》【唐】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2、《新栽梅》【唐】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13、《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宋】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14、《次韵中玉早梅》【宋】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15、《梅花绝句》【宋】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16《红梅》【宋】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17、《岭上红梅》【宋】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18、《探梅》【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19、《早梅》【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20、《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唐】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21、《江梅》【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22、《杂咏》【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23、《梅花》【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24、《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5、《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墨梅课件 篇9

牧童成画家

王冕出生在诸暨县的一个乡村里,七岁那年刚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不幸父亲死了。从此,*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到村学堂上学。王冕是个特别懂事好学的孩子,他读书格外用功。三年之后,他家里的经济来源发生了更大的困难,母亲不得不把你雇到隔壁秦家去放牛,以减轻负担。

王冕到了秦家以后,每天一清早就得出去放牛,直到天黑才能回家。回家后,想读书吧,又点不起灯。怎么办呢?一天,他突然想起:放牛时曾经路过一座寺庙,发现寺庙的神坛前,日日夜夜点着一盏不熄的长明灯;而且整个寺庙,除了偶尔有几声念经的声音,总是那么肃静。他想到这里,不禁自言自语说道;对!晚上就到长明灯下去读书。于是,他每天晚上收工后,便夹着书,兜里揣一个剩荞麦巴跑到离家一两里路远的寺庙里去,蹲在长明灯下埋头苦读。

他出远处去放牛,有时东家也给他带点饭菜,可是他宁可饿着肚子不吃,总是把饭菜用荷叶包好,带回家孝敬母亲。有时东家给他一点点零用钱,他也从不买零食吃,不乱花,一天天把它积攒起来,到了一个月攒得多了,便用这些钱,去买些旧书,一边放牛,一边坐在树荫下阅读。这样,过了三四年工夫,王冕通过读书懂得了许多道理,更加产生了追求新知识的念头。一年夏天正午,他正在树荫底下看书,突然天上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田野的景色,变得十分可爱,特别是那池塘里盛开的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亮晶晶的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着看着,不禁被这美好的景色看着了迷,从心里赞叹道:真是人在画图中啊!只可惜,我不是画家,要不,硬要把这荷花画它几枝。接着又想道: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情!我为什么不可以也学着画画呢?

从此,王冕省下的钱,除了买书以外,再买些胭脂、铅粉、纸张之类的东西,开始学画画。起初,他画的荷花实在不像荷花,但他并不因此而泄气,总是暗暗鼓励自己说:有志者事竟成啊!每天无论天晴下雨,他都坐在池塘边,一边认真观察荷花的生长姿态,一边手中画个不停。几个月之后,池塘边上的青草被王冕坐枯了,泥连土也被压了一道坑,他的画笔也终于深见功夫了。如今他画的荷花简直就跟池塘里的真荷花一模一样。王冕画荷花的本领,很快传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每天远近都有不少人来访,或者请他画画,或者用高价来买他的画。没想到数年之后,一个放牛娃出身的王冕,终于成了一位名噪海内的著名画家。就在王冕成名后,还有一些大人物也慕名而来,要推荐王冕到朝中去作官。一天,有一个叫李孝光的朝中著作郎,亲自登门说服王冕去作府吏。王冕听明来意之后,心里一笑,然后连火带怒地说道:我有田可以种,有书可以读,为什么硬要白天黑夜抱着文件、案卷站在庭下,被你们当奴役使唤呢!李孝光讨了个没趣,便俏悄退出了。

王冕虽然画画出了名,又有了钱,可他毫不放松自己对诗画的进一步深造。他卖画得来的钱,除了用来赡养他母亲外,都用来买更多的书。不管是天文地理,经书史书,他只要见了就买,而且买来读,一直把它学懂。后来,通过不断刻苦自学,他终于成了一代大师。

《墨梅》教学札记

讲一个前几天教学中的小插曲。各位碰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呢?

我不爱梅花

王冕的《墨梅》学完了,学生做起了作业。作业的题目很简单你喜欢梅花吗?为什么?

题目并不难,同学们埋头刷刷地写了起来。我开始了巡视。

我喜欢梅花。因为它在冬天里开放,而且还有淡淡的香味。话虽然写得白了一点,但很通顺,也很实在。因为上学期我们曾学过《梅花》一诗。

我喜欢梅花。它虽然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桂花的香飘十里,但是它能够在冰天雪地中开放,它有顽强不屈的品格。这话正合我意,看得我直点头。

我喜欢梅花。它傲雪欺霜,愈是寒冷,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这不是《梅花魂》中的句子吗?我心中不禁暗喜。看来,这位同学已经提前预习过课文了。

我为同学的答题高兴。这时我走到了学生赵杰的身边,看着他正咬着笔杆苦恼着。我皱了皱眉,轻声问:为什么不写?

老师,我能不能写不喜爱梅花?

为什么?我感到有点突然。

我小时侯就听大人们说过,爱花的男孩子是捉不到鱼的。我最喜欢捉鱼了,所以从小时侯起,我就不爱花,什么花也不喜欢。

说得还挺在理。我小时侯也听过这种说法。尽管它纯属无稽之谈,但在孩子心里,却留下很深的印象。

怎么回答他?要他也写喜欢?这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我对他说,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写,我要的是真实的感情。

他好像得了救星似的,赶紧拿笔写了起来。

批改时,我在他的作业本上毫不犹豫地打了个勾,又添了这样一句话:你现在还不喜欢梅花,但当你读了《梅花魂》以后,或者说将来,你也许会改变对梅花的态度。

墨梅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这幅《墨梅图》构图新奇、别致,一枝梅花横贯画面,花朵淡墨轻染,照应诗中的“淡墨痕”,花“好色”,但“梅花”香气淡淡溢出,使人不能不叹为观止。而且,画中题诗书法饱满苍劲,与诗意画意相融合,更添一奇。

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文化区,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网络畅通。学生主要来源于城市及城市化的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学习主动性较强,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勇于发现,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成长较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墨梅》及王冕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附:多媒体课件简介

课件背景选择江浙一带水乡美景,这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人当年创作情境,当介绍诗作背景时“诗人王冕”及“墨梅”伴随舒缓的筝乐缓缓映入眼帘,学习诗作时诗作出现于画面;初步感知检查反馈时重点字闪烁并出现读音;学习诗句时为避免干扰学生,画面只保留江南水乡的背景及所学的诗句,诗句依次出现,学习探讨重点词时重点词语变为红色,当单击重点词时旁边出现其解释;挖掘深意,体会情感时画面再次出现“诗人王冕”及“墨梅”;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时“墨梅”及舒缓的筝乐再度响起。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叫《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梅 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墨梅图题诗》。(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墨梅”,这里的“墨梅”是什么意思?

(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洗砚池、淡墨痕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出示课件)

生:(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板书。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生:淡墨痕

师: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清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乾坤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乾坤:天地,人间。)

师:由这两句可以看出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生:(清香的气味)板书。

师: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生:(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3)指导朗读古诗

3、挖掘深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梅花要么白色,要么红色,为什么王冕却要将梅花用淡墨表现并描写出来?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卓尔不群的高洁志趣和情怀。)

(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4)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四)拓展延伸,指导实践

1、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课件出示)

3、集体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板书设计:

墨梅图题诗

元 王冕

淡淡的色彩

清香的气味

卓尔不群

红茶课件(范例10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精心编写的教案课件是提高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我们向您推荐“红茶课件”它是一篇不错的文章,祝你能够从中收获很多宝贵的经验!

红茶课件(篇1)

红茶——一道世界级茶艺瑰宝

红茶作为茶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7世纪被广泛传播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全球茶叶市场的重要品种之一。在茶文化中,红茶代表着一种成熟、浓郁的文化气息,更是一种文明、典雅的生活方式。本文将从红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饮用方法等各个方面介绍红茶文化的内涵,让您深入了解一道世界级茶艺瑰宝——红茶。

一、历史渊源

红茶是经过发酵加工的茶叶品种之一,在世界茶叶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红茶的原始模样和发轫历史,现有较多的考证称:红茶的发展与中国的武夷岩茶有着密切关系,起源地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一带。而在17世纪,广东及台湾等地也相继开始制作和发展红茶。此后,红茶的制作技艺得到快速普及,发销范围迅速扩大,成为国际茶叶市场上的一种重要茶品。目前,红茶已经成为英、美、印等国家茶叶消费的主流品种之一。

二、制作工艺

1. 采摘

红茶采摘时必须选用良种而生长健壮的茶叶,一般选择“two leaves and a bud”即两片嫩叶与一枚嫩芽的茶芽制作,采摘时宜以早上7-10点为宜,此时茶叶含水量较少,含有最佳的红茶酶。

2. 萎凋

红茶的制作,与其他茶叶一样,首先要将采摘的茶叶进行萎凋处理。在萎凋过程中,茶叶的水分逐渐被释放出来,茶叶叶片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为后续的发酵做好准备。

3. 揉捻

萎凋完后,要将茶叶进行揉捻,使茶叶的内部细胞受到更加均匀的挤压,进一步促进茶叶的发酵。揉捻时要注意力度,过轻会导致茶叶不容易展开而品质较劣,过重则会破坏茶叶组织,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4. 发酵

红茶制作的重要步骤是发酵,此过程需要控制好环境湿度和温度。发酵的时间长短因茶叶品种、天气等原因而异,一般在2-3个小时左右,时间过短则品质欠佳,过长则会变酸、变苦。

5. 干燥

发酵完后,茶叶会产生很多水分,不能直接饮用,所以需要将茶叶进行干燥。此过程又被称为定色,有些茶叶厂家会在这个时候进行烟熏,以增添特殊风味。

6. 分选

红茶在定型以后,就开始进行分选,将大小、形状或质量不同的茶叶进行分拣,以保证茶叶质量一致,这是红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三、品茶方法

1. 水温

红茶要用沸水烹调,水温可以在90-100℃之间。

2. 茶量

根据茶叶的不同品种和喜好,茶叶需要使用的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建议每1000毫升水使用3-5克红茶。

3. 冲泡时间

红茶茶叶的品种不同,也会影响冲泡时间。一般来说,黑茶需要泡五分钟以上,烟熏茶需要较长时间的泡制,而红茶需要2-3分钟时间。在泡制红茶时最好先冲一次泡,让茶叶充分展开,以后才逐渐加水,以达到最佳品质。

四、红茶文化内涵

1. 每杯红茶都是一种沉淀

红茶是一款具有性格的茶饮。茶叶经过采摘、精制、炒制、切割、揉捻、发酵、烘干等多个环节的精心制作而成,所以每一杯红茶都蕴含着这样一种历程和沉淀,喝红茶就像在品味生命中的一份历程。

2. 红茶的色香味

红茶以其鲜红亮丽、芳香浓郁、味道醇厚、回味悠长的品质特点而享誉全球。红茶具有其独特的色香味,品味中红茶的优质深层次杏仁香味、木香味、麦芽香味和蜜糖香味,可以闻到它的奶香和巧克力味,更会感受到它的酸度和肉桂香味,丰富多样,深具魅力。

3. 红茶的健康谣言

传统上饮用红茶可治疗消化不良、心脏病、高血压和抗癌等疾病,红茶中含有多种酚类成分,能够起到抗氧化、美容和保健作用。红茶细胞因子及木质素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结语:

红茶是茶叶中不可或缺的品种,是茶文化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复杂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都为其增光添彩。茶,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深深扎根,成为了文明、典雅的生活方式。在享受红茶的味道和口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去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杯红茶,都蕴含着尊重生命、珍视沉淀、崇尚品味的茶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品味红茶,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红茶课件(篇2)

红茶:非同一般的饮品

红茶,作为一种传统的饮品,已经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代表饮品之一。除了作为一种饮品,红茶还有着许多不同的用途,例如美容、健康、烹饪等。虽然红茶的历史悠久,但是它的魅力并未逐渐降低,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首先,红茶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饮品。它的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形容红茶的味道像是蜜糖,而另外一些人则觉得它像是果汁,这应该都归功于红茶的多种不同味道和口感。

其次,红茶也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红茶富含茶多酚,这是一种强效抗氧化物质,能够帮助身体对抗自由基,降低细胞与器官的红肿与疼痛。此外,红茶还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这是一种能够提高身体活力与精神状态的心理刺激物质。

此外,红茶也有着许多奇妙的用途。用红茶水泡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能够缓解疲劳和舒缓神经,对于学生、上班族等长期久坐者非常适用。在烹饪方面,红茶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材料。例如在煮鸡蛋时,在锅中添加一些红茶可以让蛋变得更加美味。

最后,红茶还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在英国等西方国家,红茶被视为文化象征,代表着“下午茶文化”,是一种展示社会阶层的方式。在中国的一些水乡,红茶则被视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例如红茶艺术、红茶之乡等等。

综上所述,红茶既是一种美味的饮品,同时还具有了许多不同的用途,它的营养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都不容小觑。红茶的魅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饮品之一。

红茶课件(篇3)

红茶——一种文化传承的精华

红茶,作为我国茶叶文化的代表之一,已经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名字源自于其鲜红艳丽的茶汤,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喜爱。但是,其实红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精华,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兴味。

红茶修身养性

红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保持智力敏捷,还有助于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据研究发现,红茶还具备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防癌等多种健康功效,对于减缓老化以及保持身心健康都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在一些民俗文化的传统中,红茶还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良药,通过正常的冲泡和饮用,可以帮助人们平衡自己的身心,化解烦恼和压力。

红茶茶文化传承

另外,茶文化也是红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国茶文化就以其渊源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而红茶作为茶文化中的代表茶之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修养方式。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和涂鸦中,我们不难发现红茶艺术和文化的踪迹。几百年来,红茶几乎是每一个茶艺师、茶文化学者及每个中国人的茶馆之中,为唤起人们的内心感觉,优美的红茶文化总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红茶影响文化审美

此外,我们也必须承认,红茶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而且它已成为时尚和品质生活的代名词。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红茶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艺术品和文化佳作。在一些商务场合和社交场合,红茶常常代表的是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精英文化的品质。因此,红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世界文化和审美品位的象征,也许即便在未来,它也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兴趣。

总的来说,红茶是中国茶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不容易表现出来,但是在民俗和禅修信仰的传承中,红茶就是一种精神象征与文化传承。红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也代表着时代和人们的审美观与道德水准,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一种饮品和文化。

红茶课件(篇4)

红茶的历史与文化

红茶作为茶叶种类中备受欢迎的一种,其历史悠久,由来已久。据传红茶最早起源于中国,在宋代经过改良后开始流传至外国,并成为西方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饮品。红茶不仅在中国,也在印度、斯里兰卡以及其他国家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红茶的制作方式独特而讲究,粗略而言可以分为“揉捻、汤色、香气和滋味”四个方面。红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工经过动火烘焙,使茶叶内的水分大量蒸发,从而增加红茶中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为红茶赋予了特有的香气和滋味。此外,红茶对于水温、冲泡时间、茶叶量等方面也是非常讲究的。

红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清朝时期,红茶被视为宫廷中无可替代的“贡品”,而在日常生活中,色香味俱佳的红茶也是贵族们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红茶也融入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中,许多文艺作品均以红茶为背景,描绘了茶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和意义。

红茶在西方世界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英国的国饮”。英国人每天都要喝上几杯红茶,与亲友相聚、商务会议、吃饭、聊天等场合中均可见到红茶的身影。红茶在英国文化中也具有了独特的地位,可以赋予人们安宁和温馨的氛围。

总之,红茶不仅是一种美味饮品,更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尤其是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红茶课件(篇5)

红茶的历史与文化

红茶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茶品之一,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茶起源于中国,在19世纪后传至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红茶的名称来源于其茶汤的颜色,红茶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发酵,所以茶叶颜色较深,带有红棕色。

红茶具有浓郁的芳香、醇厚的口感和良好的保健作用。在中国,红茶主要生产于福建、云南、湖南等地,其中信阳红茶、祁门红茶等名茶享誉全国。红茶不仅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代表之一,也出现在许多英国人的日常饮食中,成为英国国饮。

红茶的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当时福建的一位农民发现将茶叶进行发酵处理后,茶汤呈现深红棕色,具有醇厚浓郁的口感。从此,红茶便在福建这个茶之乡得以发扬光大。19世纪初期,英国人将红茶引入英格兰,由于当时茶价昂贵,红茶成为富贵人士饮食中不可或缺的品类。英国人还发明了下午茶,每天下午饮用红茶,成为英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红茶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及品尝方法也有许多规矩与礼仪。例如茶具的选择要与红茶相匹配,茶叶要选取优质的茶叶;品尝时需先闻茶的香气、眼看色泽、再品皆口感,茶品香味以花香、果香、果味为佳,口感则应该醇厚顺滑。此外,红茶还有一些特殊的饮法,例如加入柠檬、牛奶等调味品,使得红茶的品尝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红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人们通过品尝红茶,不仅可以享受其美味,还能感受到中外文化的魅力及其历史传承的精髓。

红茶课件(篇6)

红茶——一种经典的英式饮品

红茶被誉为英国的国饮,是一种充满浓郁英式风味的饮品。经典的红茶,不仅是一种道地的茶饮,更是一种优雅、深邃、含蓄的生活态度。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红茶的来历、特点和品饮方法。

红茶的来历

红茶,在中国受到广泛的喜爱和推崇,这其中既因其醇厚的口感,也因其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底蕴。不过红茶的产生和兴盛,却是托付给了那位英国的爵士,她就是英国的女王安娜。

在17世纪,英国女王安娜想要试试来自中国的茶叶,于是就开始了她传奇的红茶之旅。并经过多年的不断推广和宣传,红茶成为了英国的代表性饮品,席卷了整个英伦三岛及大半个世界的茶叶市场,成为了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英式生活的代表性象征。

红茶的特点

红茶是一种带有水果香气、顺滑口感、色泽红鲜的茶饮。它的发酵程度较高,因此所含的咖啡因、茶黄素会比未经过发酵的绿茶要高出一些。这种发酵过程,也为其注入了许多特有的香气和滋味。

在品尝红茶的时候,首先会感受到茶叶散发出来的弥漫香气。接着,品尝者会在品尝时嗅到鲜花和水果的香气,然后感受到茶叶的醇厚和绵长口感。最后,余味绵长,回甘十足,留在嘴里久久不散。

品尝红茶的方法

要品尝一份美味的红茶,第一步便是选择好一款好的红茶品牌。牛牌红茶、波斯红茶、祁门红茶、武夷红茶、滇红茶等都是品质上乘、口感浓醇的红茶品牌。品牌选择好了,接下来就体验红茶的品味之美。

1.准备工作

将新鲜的矿泉水烧开,以确保水质优良、对茶叶的影响最小化。

2.选择茶具

英式红茶的品尝方式,喜欢采用泡沫好、样式别致的陶瓷茶具。盛放红茶最为多用的是白色的陶瓷杯,它能够更好地展现红茶的色泽和滋味。

3.放茶叶

将适量的红茶放进茶壶,开水烧开后,让其降至80度左右。

4.注水漫淋

将热水慢慢倾泻入茶壶中,茶叶渐渐展开,散发出茶香。

5.倾倒茶汤

经过2-3分钟的沉淀,红茶便饮用口感最佳。用小银匙勾起茶汤,徐徐倾入茶杯中。一杯茶已经沁人心脾。

总结

品尝一杯高质量的红茶往往是一种深度、优雅、思考问题的过程。在品尝之中,你不仅能感觉到茶的味道和香气,还会感受到整个过程所传达出来的心情和美好的感觉。红茶,不单单具备了饮品的功能,更是一种体现了英伦茶文化精髓的生活方式。

红茶课件(篇7)

红茶的历史、文化与品饮

红茶是一种世界闻名的茶叶品类,起源于中国福建地区,是经过发酵和烘干而生产的茶叶。在19世纪传入英国之后,红茶成为了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也因其坚韧耐泡的特点,迅速在欧美、日本等地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和消费者。而如今,红茶已经成为了全球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 红茶的历史与发展

红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福建省就已经盛产红茶。然而在当时,红茶并未形成独立的茶类,而是属于乌龙茶的茶类之一。直到19世纪初期,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茶叶的大量进口,英国人发现了红茶的独特风味,并且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出口红茶。随着裁缝约翰·坦纳的创新,他发明了红茶包装,极大地推进了红茶在英国的普及和销售,使红茶成为欧美茶文化的代表。

二 .红茶的分类和生产

红茶是通过发酵和烘干制作而成的,与绿茶和白茶等其他茶类不同,红茶的生产过程需要经过滚揉、与氧气接触的阶段,这也是为什么红茶茶叶会有果香和焦糖的味道。红茶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产地的不同,包括印度红茶、斯里兰卡红茶、非洲红茶和中国红茶等。

三. 红茶的文化

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茶也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红茶的品茶方式相对正式和庄重,常常需要一定的仪式和礼仪。一般来说,人们在品饮红茶时喜欢匀称的杯盘,将茶倒满杯中,握杯柄,闻茶香,品饮美味的红茶,感受红茶带来的滋味和快乐,最后收杯,藉此表示谢意和敬意。

红茶具有开胃、提神、健脾、下火等多种功效,常常被人们用作茶点搭配,如英国的乳酪蛋糕和饼干、中国的蛋糕和小吃等。红茶的漫长历史和文化积淀,也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美好,成为人类的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红茶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世界上茶叶文化和饮食文化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享受到了茶文化的美好和滋味。

红茶课件(篇8)

红茶的历史渊源

红茶,是茶叶中重要的分类之一。由于其杀菌效果、提神醒脑、舒缓疲劳等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红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茶叶发源地中国,经过不断的发掘和演化,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下面是对红茶的历史渊源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解读。

红茶的起源:红茶产自于中国,传说始于清朝,约始于17世纪。当时福建福鼎的茶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明了薄毯挂干的方法,便是今天的臭曲红茶。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发展出了红茶这一品种,成为了中国茶叶中最为特别的类型之一。

红茶的演化:在茶叶的演化历程中,红茶经过了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才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同时与其他茶叶的分化也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品种。例如:中国的大红袍、祁门红茶、泡沫红茶等,都是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良培育出来的。

红茶的传播:红茶的传播由特殊的历程,由中国传到亚洲、欧洲、非洲等地。英国作为曾经的殖民地,使福建等地的红茶得以传到英国,并由英国在印度、非洲等地区种植,形成了经典的英式红茶。同时,红茶还在本土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推广,成为了人们喜爱的茶叶品种之一。

红茶的价值:红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从其养生功能方面来看,红茶可提神醒脑、舒解疲劳,有发汗、利尿、降压等作用;其次还可以通过冲泡、饮用等方式,品味其独特的茶香和茶味,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红茶源自中国,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探索,传播到了全球各地,成为了世界茶叶中的重要品种。其价值和意义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成为了可以体现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

红茶课件(篇9)

红茶

红茶是一种发酵的茶,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马里、马达加斯加、孟加拉国、乌干达、印尼、越南、毛里求斯等国家。红茶味道独特,香气浓郁,总体来说味道会比其他茶类更加浓厚。红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不仅有醒脑提神的功效,还能帮助消化,抗氧化等。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红茶也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底蕴。

红茶的种类

红茶的种类较多,按产地分可分为中国红茶、印度红茶、斯里兰卡红茶等。其中中国红茶又可以细分为祁门红茶、正山小种、滇红等,不同的种类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口感。祁门红茶产自安徽祁门县,色泽红艳、花香高郁、滋味浓醇、回味甘鲜,是红茶中的翘楚之一。正山小种产自福建武夷山一带,金花茶、银芽茶、竹茶、头茶等数种优质品种。滇红产自云南,柔和深邃的奶香和鲜花香,多样的花果香和独特的雪梨香,是红茶家族中的馥郁芬芳派别。印度红茶的“阿萨姆茶”、“达兰蒂茶”、“尚古里茶”等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口感。

红茶的功效

红茶富含茶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叶绿素、维生素C、生物碱、芳香油等。茶多酚类是红茶中最为丰富的物质,有抗氧化、抗癌等作用,可以促进身体正常新陈代谢,更有着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降低三高等作用,对减肥、美容、美白等方面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红茶的文化

红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不仅赢得了国内茶友的喜爱,也深受国外消费者的青睐。红茶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它在与人民日益紧密的生活关系中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符号。在中国古代,红茶被视为贵族社交场合的必备茶品,代表了高贵与优雅。现在,红茶已经成为商务沟通、社交交友以及家庭团聚的主题饮品。

红茶与生活

红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杯红茶、一份情谊”这句话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泡一壶红茶、邀请几位知己之间,就可以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享受着宾至如归的愉悦。那一片醇香、淡淡的好意,似乎会将心中的不快一下子除去,温暖心扉。

结语

在茶文化逐渐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红茶的文化底蕴和健康功效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红茶既有着美味的品质,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您还没有品尝过红茶,不妨尝试一下,或许它会给您带来一个全新的感受。

红茶课件(篇10)

红茶课件

红茶是一种被全世界广泛喜爱和消费的茶叶品种,也是英国下午茶的代表。作为一种传统的品饮文化,红茶不仅有着浓郁的香气和味道,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当前社会快节奏、压力大的环境下,品尝一杯红茶,不仅可以缓解身体压力,更可以了解和感受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因此,本文将围绕红茶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品鉴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红茶的文化内涵

1.历史悠久

红茶源于中国,并在传播至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后,于19世纪初进入英国,由此在西方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在英国,红茶逐渐发展出了形式多样、流程繁琐的下午茶文化。不仅如此,在各国的茶文化中,红茶的地位都非常重要,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2.优雅和追求生活品质

红茶的饮用方式和品尝流程,体现了一种优雅、精致的生活品质。一般来说,品尝红茶应选择热水,新鲜过滤的纯茶叶,遵循“先闻香,再饮茶,后回味”的品鉴流程,将茶水缓缓品尝在口中,细细品味香气和滋味。这种品鉴流程体现了一个人对于生活品质与文化的追求。

3.品味教育

品尝红茶需要经过较高的门槛和要求,要求品鉴者的品味水平及颜色、香气、口感和茶底等各方面的细致观察和品味,是一种具有难度和需要技巧的文化活动。这种精细、细致的品尝过程也是一种品味教育,可以调动品尝者的所有感官,使其更全面、深入地感知食品。

二、红茶的历史渊源

红茶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时期,茶叶开始被广泛种植,也逐渐普及于民间。1508年,明朝官员陆羽著作了《茶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部茶的百科全书。由于茶叶收购销售受政府管理而不是由个人掌握,也促进了茶文化的繁荣。之后,红茶流传至英国,在英国威廉·皮特爵士开始大量收购茶叶,于此前的1772年正式发现了渐变和焙制红茶的方法。19世纪初,红茶开始在英国流行,逐渐衍生出了风雅而有精致的下午茶文化。

三、红茶的品鉴技巧

1.观察茶叶的外型

好的红茶粒度粗大、条形紧密、索性鲜明、风号嫩白,导出漆黑红亮泽,就是质地优良的茶叶,因为它的精细度和原产地有关。

2.嗅茶香气

先把茶叶放在空杯中,闻其香茗,不假淹没在水中,就能掌握一个口感,再闻一闻其余气,可以判断其品质。

3.品茶口感

品茶时一定要用窄口是为了能够感受其味道。8~10秒钟后,口中的草香慢慢转化为甜甜的香气,试图从口中和喉咙中向身体内部传递。

四、结语

红茶是一种具有浓郁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茶叶品种,它代表着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品尝红茶不仅是单单一种茶叶的体验,更是整个文化意境的展现。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品尝一杯红茶可以沉淀心灵,获得平静,更可以感悟文化,享受精神的生活提升。

最新山村的课件(范例10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的编写应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利用多种资源整合了最全面的资料推出了这篇山村的课件,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山村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冯至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社会评价。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3.学习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重点:

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难点: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娄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马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冯至写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本文涉及“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三、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四、题目解说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第4-8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联想和启示,抒发了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第9-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六、全文分析

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

②“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

2、文章第2段中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3、第5段最后一句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明确: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4、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

少女从形象到气质,都像鼠麴草,像鼠麴草一样谦虚、纯洁、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浮夸,但都担负了一个伟大宇宙生命的全部秘密。

5、怎么理解第11段中“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

明确:

“风雨如晦的时刻”指1942年,即作者写作本文的那一年,那是充满动荡与浩劫的一年。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子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6、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明确:

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7、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明确:

文章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8、文章结尾,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消逝了的山村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

明确:

(1)①消逝了的山村提供了养育作者的物质条件;②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学会了谦虛、纯洁和坚强;③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

(2)①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③现今居住的山村同样给作者的生命以许多滋养。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八、写作特点

(1)营造丰富意象。

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2)凸显鲜明画面。

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

(3)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4)赋予哲思理趣。

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

九、补充资料

冯至名言警句

社会在变,许多人都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许多事物没变。

人之可贵,不在于任情地哭笑,而在于怎样能加深自己的快乐,担当白己的痛苦。

它们融容自得,仿佛与死和解了。

用急躁等待将来,用后悔回顾过去,都等于独立核算现在。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皮肤,发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你像是一个灿烂的春,沉在夜里,宁静而黑暗。

十、总结全文

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通过对消逝了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布置作业

有人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哥特式”的诗性的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B.“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

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的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易变,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

B.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衣裳”和“花冠”,与最后“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意境和诗情,体现了诗人用心。

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束。

D.本诗语言特点为: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

3.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

4.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D

3.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人比作小河,然后以其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

4.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如“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无情的大海”的狂风恶浪,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暗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爱情诗的意蕴。

解析:

1.“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说法错误。本诗是一首爱情诗,主要写情意的获得与失落。诗的感情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面:首节为第一个层面,以后每两节为一个层面。在首节中诗人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在第二个层面中,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从正面写出主人公的柔情:柔波流过森林,便将碧翠的叶影儿裁成衣裳;柔波流过花丛,就将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花冠。这里显现诚意与真心,将爱情又推进一步。诗的第三个层面情态顿变,诗意起了一个突转: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衣裳”,主人公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透露了旧礼教束缚爱情自由的黑暗现实,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所以,“大海”暗喻的应该是摧折了主人公美好爱情的黑暗、冥顽的社会现实和复杂险恶的现实人生。

2.“本诗语言特点……爱用对比”说法错误。本诗在语言上,自由而又有所敛束。在整体上,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韵味。诗中只有一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荡荡地”“粼鄰地”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对比,并不能说是“爱用对比”。

3.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线索”,所谓的线索就是贯穿诗歌始终的事物,本诗的标题是《我是一条小河》,作品从始至终都把情感寄托在“小河”上,所以“小河”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抒情的线索。考生可以结合诗的内容具体地理解诗歌:《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格调幽婉、韵味浓烈的抒情诗。它釆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然后以“我”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谊,于哀愁中见执着。诗歌借“小河”“影儿”之间自然的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构思十分新颖。而且,作者注意遣词用字,两个“无心”的副词把“小河”和“影儿”间自然、和谐的感情表现得神味悠然;“荡荡地”“鄰粼地”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情色彩。

4.本题要求分析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首先要理解诗歌中多是将人拟作物来写: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将姑娘比作“影儿”,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无情的大海”,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暗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爱情诗的意蕴。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

山村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喜爱乡村,感受自然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

2、认识七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舍。

3、通过品读文章,了解小山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所表达的自然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准备:词卡。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游玩,去哪呢?去这里:(板书课题)小小的山村,学生齐读课题。

2、师问:(板书)你爱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吗?引出下文。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交流识字方法。

2、自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

3、游戏:带小猪回家,巩固生字词。

4、书写:猪,师生同写,互评。

5、生字回文。

三、分析研读,感受文章所包含的自然美与文字美。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感受小山村的风光。

2、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小山村的所闻与所见。

3、汇报交流。

4、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

四、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熟读课文。

山村的课件(篇3)

《小山村》一课描绘了小山村美丽的景色,反映了农村的新面貌,表达了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文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了山坡上的果树林、山脚下的村庄及村前的小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彩的山村美景图。为了能够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1、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第一条就指出了低年级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可见,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课件插图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尤其当学生看到“在绿绿的水面上游着白白的小鸭”的图片时高兴极了。我又问:“你就是这个小作者,你想向大家介绍山村的哪个地方,请你先美美的读一读,一会儿看谁的小导游当的最成功。”这样的学习环节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2、扎实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汉字,我通过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汉字的愿望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如在识字教学中,在初读课文后先扫清字音的障碍,让学生进行开火车识字,识记字形则通过请学生自己寻找方法来记忆,这样学生不仅积极主动,还学得乐,掌握得快。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字的间架结构,确保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

3、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生的评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课教学中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贴近了孩子的心灵,必将促使孩子不断地进步。同时孩子也会学会用心去倾听同伴的朗读,学会了赞赏别人的优点和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4、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中的小山村是我们周围山村的翻版。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心中的小山村,发挥学生想象空间,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山村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上一堂课学习了《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山村的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山西村、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感受村民的淳朴以及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并尝试加以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游历西林山寺有感而发,题诗写词,而流传至今,而在宋朝同样也有这么一位诗人,在游历一座村落时,也写下了千古绝唱!这位诗人他是谁呢?又留下了怎样“绝唱”?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下《游山西村》。

(二)初读感知

1.读过标题你是否有疑问?

预设: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过渡:山西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作者去这个山西村游玩会有什么收获呢?

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词。

指导:学习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写法上左窄右宽。

4.学生齐读,思考概括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句诗都是什么意思?

2.作者这次出游到底收获了哪些呢?(小组合作)

收获一:村民的热情

(1)从哪里看出来村民热情好客?

明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民朋友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十分充足。山民招待客人时的情景,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从“莫笑”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叫大家不要笑。这里的酒菜虽然简单、淳朴,但包含了村民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2)再次齐声朗读,读出情感。

收获二:人生哲理

(1)从哪句诗获得哲理?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什么?这里景色怎么样?

(3)这句诗看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对自己眼下困顿遭遇表示乐观豁达。提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

(4)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欣喜,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四)巩固提高

诗人出游获得了很多收获,那么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束课堂。

作业: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包括作者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山村的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句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作者对自然万物不事喧哗、静默、守恒和执着朴实的生命价值意义的抒写,珍爱自然,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怎样通过“草木之间”这种平凡的自然,去怀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

2、领悟文章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也即具体的“介质”)

三、教学课时数

2课时。这是一篇散文。冯至作为写内心世界和自然风景的“最伟大的抒情诗人”,这篇文章也充满了诗性的风采,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充满哲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故安排2课时为佳。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了解冯至及其文学创作特征

预设目的:让学生对冯至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生命体有一个整体感知。这一设计涵盖了“共性知识”——作者介绍(掌握文学常识:知人论世),但指向性更明确,且隐含归纳思维的训练。(给予学生的资料:《冯与里尔克》、冯至的诗歌《有加利树》《鼠曲草》)

(二)课堂教学过程

1、速读全文,解决两个小问题:

①说说作者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怀想消逝了的山村的?结合文本,找出一句具体话语。

预设目的:将关键句作为本文理解的钥匙。化难为易: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第四自然段中“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一句。

②课文的1—3小节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预设目的:回顾前文,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气、文脉、文意,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深入理解冯至的行文之美。

2、精读文段(5—10)。说说作者具体通过哪些介质来怀想消逝了的山村?

预设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对文中意象的解读(具体的介质)。①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者的心灵密码,通过触摸具体的语言文字,接近作者的心灵;②溪水(水源)、鼠曲草、菌子、有加利树、风夜中的嗥声、消失了的鹿群,都是作者借以怀想消逝了的山村的具体介质,在对每一个意象的解读中,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纯洁、坚强、美好、崇高、威严、温情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从而整体地理解文本、理解作家。

为提升学生对冯至在文中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的理解能力,在第5小节,可以进行示范性的解读。因时间原因,仅举一例“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通过对眼前泉水的描写,想象逝去的山村也曾一样被同样的泉水养育,巧妙的将过去现在联系起来。另外,古典诗词的引用,也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这一环节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个性阅读,通过学生的个性解读,跳出“共性知识”圈,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

③思考归纳(朗读第11自然段):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个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联”呢?

这“关联”是多方面、多重意味的。如小溪的水源:“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关联”观,使得这篇散文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厚度,一些看似无“关联”,实则有紧密内在“关联”的自然和人事、动物、植物,都构成了给人以许多启示的有机的艺术品。

④可补充介绍“风雨如晦”:文章写于1942年,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更需要这种恒久的平静和美丽来支撑人们活下去,珍爱生命,珍爱自然。

预设目的: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总体感悟,深入探讨,结合冯至“同时使我‘看’植物不亢不卑,忍受风雪。享受日光,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本固枝荣,既无所夸张,也无所愧恧……那真是我们的好榜样”这句话,再次领悟作者运用多种意象表达出的丰富情感。

(三)课外延伸

1、将预习材料中冯至的两首诗歌和文章进行对照阅读,进一步了解冯至善于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了诗”(朱自清语)的风格。

2、平常的事物一旦成为冯至笔下的对象,便具有了灵动的生命韵味与鲜活的生命气息。比如,第1-2自然段中几次出现的“路”该作何解?

山村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词投影,山村早晨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山村早晨的美好景象

2.导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美好一天的开始,是一天中的重要时光,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人们喜欢早晨,画家描绘早晨,诗人赞美早晨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赞美山村早晨的诗歌。诗人用优美的诗句,赞美了山村早晨的自然景观和现代的山里人幸福祥和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美丽的小山村,领略山村早晨奇妙的景色吧!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①读正确,读通顺,把生字词以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②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③说说你对这首诗歌的初步感受。

2.这首诗歌有多少节?每节主要讲了什么?哪几节的内容是相关的?

3.小组合作,分节试读,交流体会。

四、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自学生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结合词语、诗句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义。

2.与同桌合作,说说怎样记字形。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重点读准字音:揉、缤、展、悦、妆、拳、羞。

(2)认读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找出较难写的字,教师示范写。

2.在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下面做个记号,想想应该怎样写才能写得好。

3.仿照课文后面田字格里的范字把生字写好。

4.同桌互评。

六、作业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山村的早晨

真美啊

山村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

教学重点:

1.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山村的美丽。

教法:听读法。

学法:谈、说、议、练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3’)

1. 说说你见过的小山村景色是什么样的.?

2.这位小作者的家住在小山村,他邀请同学们去他的家乡参观,你们想不想去呀?好!那我们就一起去“小山村”吧!

板书课题:小山村(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

师解读

三、学习新课:(15’)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指名读,其他同学点评。

(2)出示词语。

齐读、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3).出示生字

齐读、指名读

给生字组词。

2、学习课文:

再读:轻轻地读课文,要读通顺。看看作者打算向我们介绍小山村哪些地方的景色?(小组里读一读、讨论)

板书:山坡上、山脚下、村边、村前。

(1)齐读第一段,问: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我们跟随作者去山坡上看风景,请你找到这段读读,山坡上有什么?

“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怎样读让别人感觉出它们的颜色?(练习后,指名读)注意轻声“上”、“的”的读法。

(3)离开山坡,我们又来到山脚下,那里有什么?请你找到读读。

指导朗读:表达出“一排排”“新”的语气。课文接着写哪?

村边有什么?指导朗读。

完整地朗读第3 自然段。

(4)我们又和小作者来到村前,请你找到这段读读,告诉老师知道了什么?(指名读,其他同学想象。)

小河、小鸭自读:看谁读得美(指名展示)

(5)通过我们对小山村的山坡上、山脚下、村前的参观,你们觉得小山村怎样?那么我们就一起夸夸小山村吧!

(齐读第5 自然段)

3.拓展:

(1)假如你家住在小山村,你用这种心情读课文吧!

(2)请5 名同学接段朗读。

(3)集体朗读

4. 我们要离开小山村了,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自由发言

四、课堂检测:

(1)连一连,读一读

红红的 梨

黄黄的 苹

清清的 小鸭

白白的 河水

(2)说一说

( )的果树林 ( )的桃花

( )的学校 ( )的小河

( )的梨花 ( )的公路

五、课后延伸:画一画你心中的小山村。

山村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章中的优美的语句。

2、读懂课文,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温习知识,导入课文:

1、听写词语。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村的早晨》,说说课文描写了山村早晨的那些景物?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你们真爱读书!读书就像品茶一样,要一口一口慢慢地品,越品越有味道。待会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建议大家采用这样一种读书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当你读课文的时候,在你的眼前出现画面,还可以让这些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动起来。想不想用这种方法再试着读读课文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前三个小节,边读边想象。

2、交流感受,感情朗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可以抓住你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谈谈你在读的过程中眼前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1)小溪带走夜的鼾声,

露珠打湿美的黎明;

山村从甜梦中醒来,

晨风给她揉着眼睛。

重点体会:露珠打湿美的黎明; 晨风给她揉着眼睛。

(2)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晶莹的露珠,感受一下那温柔的晨风。(播放课件)

(3)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相机引导:这里的黎明是美丽的,是宁静的,露珠落在花瓣上、落在小草上、晶莹剔透,微风吹来,摇摇欲坠。谁还想再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齐读。师评价:我看到了露珠滚落;我感觉到了微风拂面;我看到了露珠正在花瓣上跳跃。)

(4)缤纷的彩蝶舞姿轻盈,

采花的蜂儿歌声嘤嘤;

欢快的小河舒展着腰肢,

轻巧的炊烟袅袅地上升。

教师引导学生与下面的段对比体会。

彩蝶舞姿轻盈,

采花的蜂儿唱着歌儿;

小河舒展着腰肢,

炊烟袅袅地上升。

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缤纷、歌声嘤嘤、欢快、轻巧

(5)同学们说的真好,既然诗中的句子这么好,那你们赶紧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吧!(当学生读不出来时,教师可以对比读,或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小结:同学们,你们读的各不相同,这就是读书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早晨像刚睡醒的女孩儿,

美丽、宁静、睡眼惺忪(xīnɡsōnɡ);

噢(ō),大自然是多才的画家,

描绘(miáohuì)出这幅水墨mò丹青。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水墨丹青”是什么意思?“这幅水墨mò丹青”指的是哪一幅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把画的内容展现出来。(大自然给我们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小节。

3、同学们,大自然为我们展现的水墨丹青仅仅是这些内容吗?画里面还有什么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四个小节,看看作者是怎样为我们描绘这幅水墨丹青的?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几小节,把你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内容通过读来表现出来。可以有表情地读,也可以加上动作读等,在你们读的过程中,我也在读,我要读你们,我要从你们的表情上,甚至动作上来分享你们读书的喜悦。

(2)展示汇报。(为节省时间,每个小组只读一节。)

师:大自然为我们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水墨丹青,大家清楚了吗?让我们通过读来体现一下她的美丽!(师生合作读课文。)

4、引导想象,读写结合。

(1)同学们,大自然这个多才的画家为我们描绘的水墨丹青仅仅是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吗?不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山村的早晨,边听边想象大自然到还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播放音乐,想象。在听的过程中,心中的喜悦可以通过表情展现给大家。

(2)请同学们从美丽的山村早晨再回到我们的课堂之中。谁能当一次小诗人,把你想象到的美丽的景象写成诗句。(每人发一张小纸片)

(3)出示句式,学生练写:

(4)交流展示,品味评议。

例:美丽的小鸟飞进画里来了,

欢快的歌声在树梢上荡漾。

柔嫩的小草钻进画里来了,

大地捧出一块块碧绿的毛毯。

勤劳的农民伯伯走进画里来了,

他们扛着锄头去开垦希望的土地。

(5)同学们,你们就是一个个的小作家,小诗人。山村的早晨是美丽宁静的,是生机勃勃的,更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抓紧时间,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6)学生背课文。

5、拓展知识,回归整体。

(1)山村的早晨是令人陶醉的,让人留恋忘返的。其他地方的早晨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播放课件,教师通过解说引导学生欣赏其它地方的早晨景象。

(2)同学们,不同的地方,早晨的景象各不相同。但是,常言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永远是美丽的,是充满希望的,是生机勃勃的!让我们一起张开双臂去拥抱早晨,拥抱自然,拥抱美好的生活吧!

三、布置作业:

学完这首小诗,你想完成什么作业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作业内容,并相机指导。)

板书设计:

小溪、露珠、晨风

美丽 景 彩蝶、蜂儿炊烟

山村的早晨 牧童 妈妈 水墨丹青

宁静 人 姐姐 小妹 生机勃勃

爷爷 哥哥

山村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教学准备:

风景画、课本插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 。

2.说说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

1.自由读《游山西村》,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懂诗句,感悟诗理1.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学法尝试: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办法。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释,读一读注释,也许会有帮助;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以与同学讨论讨论。〕

2.按照:“学法尝试”中的思路

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 3.集体交流。

( 1)从注释中知道了“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了第

一、二行诗。

( 2)从插图中,了解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了“疑无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

4.感悟诗理。

( 1)指名读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2)出示课本插图,思考:“山重水复”与“疑无路”、“柳暗花明”与“又一村”之间的联系?想象诗人心理活动的变化?

( 3)指名回答。

( 4)再次启发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 5)从诗人游山西村的经历、从你举的例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柳暗花明: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美景。

四、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