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黑与白课件(模板5篇)

2023黑与白课件(模板5篇)。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黑与白课件”的奥秘,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让您更深入地了解某个领域。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媒介。

黑与白课件【篇1】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3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黑与白》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结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就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试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3、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教材,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一条纽带,因此教材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黑与白在颜色里占有特殊的地位,属于无色彩颜色系列。当黑遇上白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4、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设计和实施,离不开目标这个灵魂。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黑白画图形的造型规律,感受黑白画的独特形式和美感。完成一幅即时贴黑白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欣赏等体验,初步掌握黑白画中的横切分割的绘制方法。以及能够初步了解黑白画图形的造型规律。并创意性的将即时贴材料运用于黑白画创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可以感受黑白画的美,体验即时贴黑白画制作的乐趣。培养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5、学情分析

宋庆龄曾说,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所以对学生的情况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本阶段的学生由低年段到高年段儿过渡的重要时期。其学习方法思维的逻辑模式渐渐产生变化。三年级的学生同时也是好奇好玩儿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踏实的毅力,在教学中引入猜谜语示范引领等。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并积极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

6、教学教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的教法是讲练结合法,欣赏分析法等,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7、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环节都是为了让教学过程更好的呈现。本节课我将从导入,新授,小结,作业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导入

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课堂,我的导入如下:同学们,你们知道熊猫最大的两个愿望是什么吗?老师听到了,有同学说消除她黑她的黑眼圈。也有同学说,能拍出一张彩色照片。那么为什么呢。有的小伙伴儿说老师因为他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好,那么我们来学习本节课,黑与白。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直接导入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新授

在课程之初,我会出示一张太极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黑与白。这张图片上外面一个正圆,就是太极图。那分黑白两个逗号,一样的叫做阴阳。那么我会问同学们除了老师播放的这张图片,你还能找一找生活中具有黑白现象的事物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联系生活经验,感受生活中的黑与白,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感受黑白画面。

接着,我会再出示一张天空河水的黑白画,在这张画上下面是鱼,然后慢慢往上,就变成了鸟。我也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给学生讲解。为什么明明是鱼到上面就变成了鸟,通过对这幅作品的欣赏我会引导同学们什么是黑白画。最后得到黑白画主要应用于版画插画印章图画。通过这幅黑白画的作品赏析,我会引导发现黑白画创作的原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认识黑白画的概念,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接着,我会让大家认识一种新的材料。黑色即时贴请同学们动手并观察他有怎样的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对,即时贴绘制方法。做一个分析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举一反三的逻辑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最后我会设置一个讲评环节,每个组说出自己鉴赏的画作运用了哪些描绘手法以及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这样老师也能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便于查漏补缺,因材施教。之后作为老师我会一一点评,主要强调学生鉴赏的闪光点,这种积极的点评方式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们树立对美术学科的热爱。

小结

接下来我会用提问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所学内容。

作业

回去针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自行创作一幅画,并分享给家人看。

8、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我将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尊敬的各位考官,以上就是我今天全部说课内容,感谢您的倾听。

黑与白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难点: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的图片、资料、范图。

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出示一张白纸和一张黑纸,教师分别在白纸上点上黑色的点,在黑纸上点上白色的点。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是黑色的?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什么又是白色的?

3.在我们生活中,黑与白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1)强烈的对比,相互衬托,可以把彼此变得更加明显。

(2)能够更好地区分。

(3)显得更加庄重,严肃,纯洁。

小结:黑与白是相对的,没有黑就没有白,黑色与白色的组合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神秘而有趣的黑白世界。通过观察和回忆,寻找、认识生活中的黑与白,了解并发现黑与白事物的特点。

激发学生对黑白世界了解和探究的愿望。

(板书课题)----------------黑与白

1.欣赏黑与白:

(1)生活中常见的黑与白:足球、太极、连续纹样、水墨画等;

(2)产生错觉的黑白图片:人与杯子、鸟与鱼;

(3)渐变的黑白图片:埃舍尔的一组鱼鸟渐变图。

2.交流探讨:由黑与白组成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1)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2)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可以重复,造型简洁。

(3)黑白表现出来的线条流畅。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通过分类欣赏,让学生了解黑白图形应用比较广泛,它们之间的转换会产生意想不到视觉效果,初步感知黑白图形表现出来的美感。

2.教师演示《鲁宾杯》的制作方法

仔细观察,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表现黑白图案的?

(1)将黑纸对折

(2)在对折的纸上画出并剪出脸形

(3)将剪出的黑色图案贴在白纸上

3.欣赏作品,观察思考课本中插图。

小组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分为几类?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能够表现黑白图形?

4.相互交流: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黑与白组成的图画?

二、发展阶段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黑白正负图形的要领: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个完整的图形。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三、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什么方法组成的黑与白图画?

四、作业要求

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五、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引导作者反思,说说你觉得自己这幅画有何改进的地方?

六、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黑与白课件【篇3】

幼儿园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不说黑与白》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连词“像”、“和”、“同”、“跟”等,能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说话。

2、在游戏中,积极倾听别人的发言,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分享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黑色、白色的实物若干,红五星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教师出示五角星,告诉幼儿玩一个游戏,答得对的小朋友可以得一颗五角星,比比哪组五角星多。

二、教师交待游戏名称、玩法和规则。

1、介绍游戏名称:不说黑和白。

2、玩法,规则。

如,问:这只皮鞋是什么颜色的?幼儿不能直接回答是黑色的,(屈老师 )而必须说:这只鞋的颜色跟墨汁的颜色一样。而且其他幼儿不能重复别人的答案。

三、幼儿分组活动,在教师带领下以竞赛形式进行游戏。

四、幼儿两两结伴,一问一答进行游戏。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黑与白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黑白图形的艺术美感,通过对图形的排列、组合、转换创作出黑白图形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黑与白作品的欣赏,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想象,提高对画面的理解感受的能力及大胆构思设计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

感受黑与白图形排列产生的独特视觉效果,并通过图形的转换表现黑白图形作品。

教学难点:

有创意的进行黑白图形间的排列、组合、转换。

一、导入:

师:(出示黑白筛子图片)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对筛子,想请你们来找找这两个筛子色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一个是黑底白点,一个是白底黑点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再认真观察下它们的颜色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生:都只有黑色和白色,没有其他的颜色

师:嗯!说的真好!这黑与白啊有规律的排列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感。那么,今天我们就要在这黑白相间的世界里徜徉一回,学一学《黑与白》(出示课题黑与白)

二、新授: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黑白的东西呢?

生:围棋、衣服、斑马、熊猫、足球、钢琴、黑色西装、白色婚纱……师:嗯,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生活,老师这边也有一些生活中的黑与白,有一些是同学们说到的,也有的是同学们没有讲到的。

同学们说的这些黑白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呢?

(若学生说不出则提示他们,黑与白像我们前和后大和小一样是什么啊?色彩多么?是不是只有两种?)

生:对比强烈、简洁……

师:黑与白是相对的,没有黑就没有白,黑色与白色的组合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各类图画作品中,比如:素描、国画白描、黑白装饰画等等。其中黑白装饰画运用相对广泛(出示ppT黑白装饰画),且表现手法颇多,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其中比较有趣的一种——分割法(出示ppt分割法)

师:首先呢,我们来欣赏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装饰画,(图示装饰画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画作的表现手法像不像我们二年级学过的哪一课啊?

生:点线面

师:同学们真棒,这装饰画啊只有黑白两个颜色,为了让画面更加丰富,画家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点线面表现黑白灰使得画面更有层次感,好了,接下来我们进入主题,说说这分割法,今天这分割法呢,老师想让大家自学,请同学们分四人一小组,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根据书本上第十一页的方法一来讨论,一会儿派个小组长来说说你们自学到的分割法是如何运用的,来,现在一三五桌的同学拿上课本向后转,开始

生:自由讨论

师:好,时间到了,哪个小组得出结论了派个小代表来说说?

生:先画好一个图形,然后平均分割成一条条,再隔行涂成黑色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这是分割法中的一种(出示ppT),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设计分割的方式,你会想要怎么样来分割呢?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看,把你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只要把分割线画出来即可。

师:嗯,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大胆啊,非常棒。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用分割法画的作品,有一些更同学们的想法一样,有一些不一样,我们来看看不同的分割方法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是怎样的,看,有竖着分割的,有斜着分割的,也有跟书本上一样横着分割的,有直线分割也有波浪线分割,甚至还有多种分割法结合在一起的。怎么样,是不是美得各有千秋啊。

同学们觉得这分割法画装饰画简不简单啊?

生:简单

师:哎,可千万别小看这分割法的简单哦,实际操作起来啊还是有很多地方要注意的哟。接下来呢,老师给大家示范看看,这看似简单的分割法都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我想要一个横向和竖向相结合的分割法来表现,首先呢,老师先画出一个基本型,一个简单的花瓶,然后均匀的横着分割,然后再均匀的竖着分割,看一个个方形的格子规律的排列在我们眼前了,当然同学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排列方式来表现,好了,接下来就是非常重要的涂色了,我们这种分割法的涂色呢比较简单,只要按规律去间隔着涂黑色就好了,先选一个格子均匀的涂上黑色,注意保护好边缘线不要涂到分割线以外的地方去,不然会影响美感。好,涂好一格黑色,然后我们空一格留白,再涂一格黑色,以此类推,把这一列涂完,接着看,第一格涂成黑色了,旁边横向的这一格呢就留白,再涂黑,一定注意,不要连续涂黑或者连续留白啊,否则这规律的美感就被破坏了。最后呈现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了(出示已完成的作品)好看么?那掌声鼓励我下,谢谢大家

接下来的时间呢就交给大家了,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动物啊,食物啊,或者是图形啊之类的都可以,尽量简单一些的形体,用上分割法,可以是一种分割法,也可是两种甚至多种分割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四、点评:

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作品了,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呢?(学生上台)来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样的分割法来表现黑与白呢?生:……

师:你觉得自己画的怎么样?优点和缺点?

生:……

师:嗯,说的好,画的也很棒!再请一位同学上来说说自己的作品(生上台)。谁愿意来当小老师点评下这件作品呢?

生:……

师:嗯,很有自己的见解哦!别人有优点毫不犹豫的赞美,有缺点也大胆的表达,这样明辨是非,黑白分明的同学朋友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好了,让我们一起把不足改进,把优点共享,一起进步。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下课。

黑与白课件【篇5】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具:有关的图片、资料、范图、

学具: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二、发展阶段

1、学生说一说黑与白的特点。

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黑白正负图形的要领: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3、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什么方法组成的黑与白图画?

4、学生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

三、拓展活动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黑与白的构图。

课后反思:黑与白两种颜色反差相当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展示交流时提出很多有新意的想法,让我想像不到。

第二课时

一、导入阶段

上节课,我们学会黑白的构图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做。

二、发展阶段

1、教师提出构图的要求:

(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2、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引导作者反思,说说“你觉得自己这幅画有何改进的地方?”

三、拓展阶段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课后反思:黑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作业过程中,许多孩子惊奇的发现:从黑纸上剪下花纹后,剩下的纸铺在白纸上居然也有着奇妙的效果!我适时引导他们: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只要带着艺术的眼光看世界,没有废弃物,只看你肯不肯动脑筋加工。

GZ85.com延伸阅读

2023春教案课件(模板5篇)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有可能会使用到资料。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你不妨看看2023春教案课件(模板5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春教案课件 篇1

第一课时《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

1)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5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 “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1、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1、做一做

2、解决课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课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春教案课件 篇2

第一课 新社会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热情的歌声歌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接受)

2、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钹”,学习演奏方法。(掌握、初步学会)

3、复习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

(掌握)

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感受东北民歌风格及女声的音色特点。(接受)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新东北风》 (女声独唱)

2、学唱歌曲《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3、民族打击乐器——钹的持法与演奏方法

4、复习巩固已学音符,休止符的名称与时值。(想想划划)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用活泼、热情的歌声歌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

难点:

1、附点节奏的正确演唱

2、前三局开头两小节的演唱要准确,不混淆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学唱《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的曲调

巩固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四分、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及连音线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巩固上学期学过的歌曲

1、小小牵牛花

2、夏

3、党是太阳我是花

4、鼓上的小米粒

5、井底的小青蛙

6、朗朗朗朗马来了

7、张大也把工人当 ……

三、发声练习

2/4 54 32 ┃1─‖

m

(哼鸣练习:要求放松,用上气息,连贯自然的演唱)

四、想想划划

1、复习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

2、做几个鱼的头饰分别在鱼上写上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

请几位同学戴上小猫的头饰按老师的指示钓到相应的鱼

3、做做

请学生独立完成P5(1)题

4、把时值相符的音符(休止符)用线连起来

5000╙╙OO0000

555555455

5

5000╙╙OO0000

555555455

5-------

五、学唱《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的曲调

1、学唱1—3句

出示节奏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的节奏

(1)说说里面有几个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分别是几拍

(2)请个别能力较好的学生来拍拍念念,指出他们的好坏

(3)齐拍

(4)要求按2/4拍的强弱规律来

(5)初听全曲想想这样的节奏在歌曲共出现几次

2、逐一分句听琴模唱

6 3 3 │5 3 3 │2 3 2 1 │6 ― ‖

6 2 2 │1 2 2 │5 3 2 1 │2 ― ‖

1 3 3 │5 3 3 │2 3 2 1 │3 ― ‖

3、 学唱第4句

X X X│X X X │

2 2 3│ 5 6 5│

①按节奏跟读

②让生初步认识切分节奏

③填词按节奏读

④填曲唱

4、比比

6 .5 32 │ 1 . 2│

6 .5 32 │ 1 ―│

①找出不同的地方

②认认附点

4、跟琴试着视唱全曲

七、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X ― 二分音符 二拍

X 四分音符 一拍

X 八分音符 半拍

0 四分休止符 停一拍

O 八分休止符 停半拍

5000╙╙OO0000

555555455

5

5000╙╙OO0000

555555455

5-------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发生练习

1 2 3 4 ┃5─┃ 54 32 ┃1─‖

公鸡 怎样 叫 O

(按上节课的要求准确、有气息、自然地歌唱)

三、认识钹及它的演奏姿势

1、 出示实物介绍外部特征:钹,铜制,圆形,中间凸起成碗状,中间有一孔,穿上一块红绸布便于抓拿,两片成一副。

2、 钹的音色及使用场合

钹,音色明亮,常用于合奏及表现喜庆热闹的场面。

3、 学习演奏方法

①演奏时双手各持一片,抓住绸子,两片相击发音。力不能过猛,两片稍叉开。

②师示范演奏

③请个别学生上来示范

4、 拍拍敲敲

X X X │X 0│X X X │X 0 ‖( 拍手)

X X X │XX X │X X X X│X 0 ‖(钹)

X 0│ X 0│X 0 │XX X ‖(碰铃)

步骤:1、师逐一将节奏拍出,生默背

2、请个别能力好的学生试拍,其他学生听辩对错

3、齐拍

4、出示节奏,让学生分析三条节奏分别有什么组成

5、分组,分声部练习

6、试着用上钹和碰铃让学生分声部演奏

7、放录音《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为学生的演奏伴奏

四、继续学唱歌曲《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1、复听全曲,感受气氛 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复习曲谱

①试者跟琴轻唱

②分组分句唱

③能正确自信地视唱

3、 唱歌曲

①试着跟琴轻唱

②逐句对歌曲情绪进行分析

此歌要带着欢快、活泼的歌声来演唱,演唱是速度稍快、音量中等,最后一句可处理成稍强

③有感情的齐唱

④试着用已学过的前三条节奏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X X X │X 0│X X X │X 0 ‖( 拍手)

X X X │XX X │X X X X│X 0 ‖(钹)

X 0│ X 0│X 0 │XX X ‖(碰铃)

第三课时

内容:复习巩固歌曲

欣赏《新东北风》

继续拍拍敲敲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新东北风》

(一)理解歌词

① 出示挂图

问题:说说从服装上、舞蹈上看出是哪个地方?表达一种怎样的气氛?

② 揭题

③看图,师朗诵

④出示歌词生齐读`

(二)初听全曲

提问:歌曲的情绪怎样?

表达了怎样一种场面?

了解:乐曲的风格奔放,有一种北方人独有的特点热情奔放粗犷,不同于南方人的细腻

(三)复听

提问: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表达了人们一种怎样的心情?

歌曲表达了什么意思?

(四)再复听

这是哪一种人声演唱的?

演唱的声音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女高音特点音色明亮、柔美、悦耳、高音区较多

(五)再次复听

教师为歌曲编配几个动作(秧歌步及甩手绢)随着教师学生边听边表演

三、巩固歌曲

1、有感情地齐唱

2、个别检查,并纠正错误

3、和伴奏演唱

4、用已学过的打击乐曲钹和碰铃为歌曲伴奏

①师示范

②师生共同演奏

③请个别能力较好的学生来演奏

④大面积的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来感受音乐亲自动手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新东北风》

(女声独唱) 东北民歌

女高音:音色明亮、柔美、悦耳、高音区较多

春教案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春教案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3s=7.61m/s

答: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v=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春教案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

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联系朗读。及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总()电()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

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

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火、文、六

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白杨的课件模板十四篇


工作总结之家编辑向大家推荐的这篇“白杨的课件”文章内容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深思。教案是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仅供参考,请大家认真考虑!

白杨的课件(篇1)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是09级1班26号江倩,今天我讲的'是《白杨》这一课。我把本课分为六个块板,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法,四、教学结构,五、说板书,六、说练习设计。下面是我对本课的分析。

一、说教材

1、位置

这篇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语文文章,它位于本书的第十页至第十三页。十页至十二页是课文正文,十二页是生字以及作业,十三页冂阅读链接。

2、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讲祖国边疆——西部,我们通过本单元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而本课主要讲: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3自然段写火车外的白杨;第二部是4——11自然段写儿女对白杨树的争论;第三部分12——16自然段讲父亲为儿女讲解白杨。

3、编排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让小学生热情歌颂边疆,热爱祖国、了解西部,立志建设西部。同时在学习这篇课文也可以教会学生要热爱大自然。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新疆"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那段话。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以及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5、本文重点: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以及正确读写的生字、词。

本文难点: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文。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爱国之情,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让大家对西部充满热情。五年级的学生已有预习能力,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在五年级上册时同学们学过《落花生》一文对偷物喻人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我准备在教《白杨》的借物喻人时由《落花生》引入,让学生更快的理借物喻人的特点。

三、说教、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本课对话多,学生生活环境与西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对话法来让学生理解本文文意。

2、说学法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语言文字为主线。教师为学服务,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在上课时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的祖国边疆的热情。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

·讲授法。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去体会西部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这样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说教学结构

根据本课的内容来看,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本文内容进行熟悉,扫清生字·词的阻碍,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时拿出西部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对它了解有多少等问题来吸引同学们的眼球激发兴趣。让同学们想对西部进一步了解。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我让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文中的好词好句。这时学生找出"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戈壁·边疆"等词。我让学生读出带着些词的句子后解释词语并且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去理解。()让学生明白这些词是讲边疆的环境突出白杨的品质。并板书:白杨·高大挺秀。(意图: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刻理解白杨的品质。)

2·默读课文,深入理解白杨

阅读全文找出爸爸赞美白杨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白杨在边疆扎根的辛苦。板书:扎根边疆(意图:让学生对白杨的特点理解,对全文打下基础。)

3·讨论研究爸爸的的神态

让全班品读12——16自然段,让学生找出爸爸神态变化的句子。当学生找出:"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和"爸爸搂着孩子,望着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有浮起一丝微笑。"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爸爸的神态为什么变了?学生大胆揣摩后告诉老师。我在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爸爸之所以失去微笑是因为想到了边疆的建设者,后来笑了是因为儿女像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很欣慰。板书:建设西部者·建设西部。(意图: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思考。)

4·深入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让学生快速浏览12——16自然段,问学生爸爸仅仅在夸白杨吗?当学生思考回答后,再由五年级上册所学的《落花生》引入今天所学的《白杨》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让学生明白作者借白杨赞美西部建设者。并总结白杨与建设者的共同处。此时板书:借物喻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儿女和小白杨正在长大。(意图:让学生由浅到深学习更多知识。)

五·说板书

意图:从板书中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本文借物喻人,借白杨扎根边疆,为西部做贡献的美赞西部建设者。爸爸希望儿女也为做贡献。

六·说练习设计

1· 仿造文中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句子。

2·阅读阅读链接中《帐篷》,使用借物喻人写一篇文章。

(意图:仿句能让学生对白杨品质加深印象,五年级以写作为主,让学生用借物喻人写作文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白杨的课件(篇2)

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白杨》这篇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训练设计的特色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提前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资料,尽量对新疆有较多的认识。观看时事新闻系列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从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1)拓展训练:想象戈壁滩的环境,用一词概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想象训练。学生直观感受白杨的形象特点高、直。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概括:高大挺秀。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品味理解白杨的品格:生命力强、坚强。

(3)朗读训练。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质疑训练。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

(5)情感训练。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白杨》。(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与两个孩子谈论白杨的事。

二、师:爸爸和两个孩子谈论白杨,那你能从他们的谈话中能体会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书

三、交流,析句悟情

(一)白杨特点。

1、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谁起来说一下白杨有什么特点?生:高、大、直,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高大挺秀。(板书)

2、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从哪能看出来?生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还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句:生命力强、适应力强、服从需要,板书。文中哪儿指的是?(大戈壁)

白杨的课件(篇3)

一、教学理念

《白杨》一课表达的屯垦戍边时期,建设者远离家乡,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主题。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结合课文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淡化人文主题,依据文字落实训练,主要渗透一下理念:

1.创设情景。

通过文字背景资料、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对课文的故事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内容提供帮助。

2.落实训练。

《白杨》一课由于内容的思想情感特点,教学往往容易只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把对建设者崇高精神的歌颂当作文章的落脚点,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从语文实践中得来。因此,在处理文本时,我力求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突出工具性,找准文章中学生语言训练的生发点,让学生从清新流畅的文字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难点: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了解白杨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祖国的西部吗?(课件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作者笔下的西部那时一片荒凉。(课件出示西部戈壁图。)虽然戈壁环境条件这么恶劣,却有一种树生长在这里,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课件出示白杨图。)看了这种树,你有什么要说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白杨,走进白杨。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伊始,通过谈话和课件出示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获得阅读的体验,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惬意,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

师:我们打开书,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师:出示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1.指名读。

2.全班一起读。

3.重点指导:“戈”字别忘了写一撇;“疆”别忘了“弓”下有个“土”。

师:选择几个默写的词语,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虽说五年级学生早已经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但对于某些难认难写、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也不可忽视。字词的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结合重点词语概括文本内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故事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读白杨

师:在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学生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设计意图】找准切入点,阅读则事半功倍。文中的爸爸说的话是重点所在,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侧重点。抓住它,既调动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又为学生很好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和内在品质做好了铺垫。

师:(板书:高大挺秀)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哪里感受到?找一找有关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师: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赞美它呢?出示课件戈壁中的白杨。让我们再来看看白杨,你对白杨有什么新的了解?

生自由读。

师:默读1~3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让我们把这种“浑黄一片”和“高大挺秀”的对比读出作者、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1.从“哪儿……哪儿……”你体会到什么?

2.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请完成练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按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并师生接读。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

拳头大的冰雹来了……

师小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任何自然灾害。那么白杨树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呢?展开想象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情景朗读爸爸的话。老师示范读,学生挑战读,齐读。

【设计意图】填空练习,别出心裁。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精心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结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调动学生创造的欲望,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的理解,又进行句式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师:你能不能用“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连起来说几句话?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理解爸爸要表白的心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理解了爸爸对白杨树介绍的话,对爸爸所要表白的心,就不难理解了。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也为下节课介绍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做好了铺垫。

(四)再次朗读,立起“白杨”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对白杨肯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说说吗?

师:课文只是告诉我们白杨的特点吗?透过白杨的特点,父亲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说说学生心中的白杨,让白杨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同时这时的质疑,引发学生思考,由文本内容引向语言特点,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反思

朗读:层层推进

教学中总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第二,再读课文,品读白杨;第三,再次朗读,立起“白杨”。三个层次的读书,是在理解逐步走向深入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学生在反复不断地增加情感体验内涵的体验下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会熟读成诵了。很多课后练习中安排了“抄写你喜欢的句子、背诵你喜欢的句子。”我想,这样的练习,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经典的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称得上是经典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其精妙所在,喜欢所表达的内容,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便会对语言学习和积累产生兴趣。

语言:扣住关键

阅读教学在追求语言形式和内容学习的辩证统一。如何统一,本节课在做有效的尝试:抓住关键的、经典的语言形式──词句段落,体会这些语言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这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了怎样独特的、其他写法不能表达出来的内容特点、情感和思想。既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又引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深入品味赏析语言、读诵语言,将经典的语言与内容一起内化于心。

白杨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⑴近义词:

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

⑵反义词:

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一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二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

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

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七、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的课件(篇5)

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白杨》这篇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训练设计的特色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提前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资料,尽量对新疆有较多的认识。观看时事新闻系列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从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拓展训练:想象戈壁滩的环境,用一词概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想象训练。学生直观感受白杨的形象特点高、直。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概括:高大挺秀。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品味理解白杨的品格:生命力强、坚强。

(3)朗读训练。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质疑训练。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

(5)情感训练。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白杨》。(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与两个孩子谈论白杨的事。

二、师:爸爸和两个孩子谈论白杨,那你能从他们的谈话中能体会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书

三、交流,析句悟情

(一)白杨特点。

1、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谁起来说一下白杨有什么特点?生:高、大、直,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高大挺秀。 (板书)

2、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从哪能看出来?生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还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句:生命力强、适应力强、服从需要,板书。文中哪儿指的是?(大戈壁)

白杨的课件(篇6)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回顾父亲在火车上给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并且找出文章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到白杨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

1.在了解了白杨的基本特点以后,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研究白杨的特点。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此处为比喻手法,将高大的白杨比作大伞。图片展示大伞,观察大伞手杆笔直且伞面之大的特点,与白杨的图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白杨笔直且枝繁叶茂的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

4.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

这篇文章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故事性文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白杨这种植物的特点,从而理解西部工作者身上坚韧不拔、默默奋斗的品质。在介绍白杨特点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白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对白杨有所了解。在学习爸爸介绍白杨的语句的时候,可以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父亲话语中的意思。

白杨的课件(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使学生从小树立服从祖国需要,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懂得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哪儿……哪儿……”造句。

教学重点

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特点和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谁能说说下面播放的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

2、那么《白杨》这篇课文仅仅写白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有关的语句。

3、学生齐读: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二、指导自学,品读重点

过渡: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哪些可贵的品质?表白了什么心愿?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十二、十三两段。

1、出示提示: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⑵爸爸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完成板书: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

师:第二句中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_______;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_______;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_______;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_______。

师:你体会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师:白杨的品质值得我们赞美!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读一读,来赞一赞可爱的白杨吧!

出示课件。

过渡:

想不想走进戈壁目睹白杨的风采?请看屏幕。

⑵表白了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组讨论(四人一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4、检查讨论情况。

小结:

不错,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边疆不畏艰苦,坚强不屈的生活着,工作着,所以爸爸要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5、你们都知道了爸爸的“心”,可孩子们知道吗?

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这告诉孩子们?

出示句式:

我会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这些话,知道了爸爸的“心”之后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

爸爸,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爸爸听了孩子们的话,又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爸爸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6、过渡:

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三、指导品读,体会中心

1、默读最后一节,在不理解的问题上打上“?”。

2、学生质疑。

3、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

⑴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担心)

⑵看见几棵子树苗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为什会微笑?

由此想到:

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会像小白杨那样经受困难,茁壮成长,并充满希望;戈壁滩的前景更加灿烂煌。

4、同桌议一议。

5、反馈集中、全班评议;

6、指导朗读,指导最后一句:

⑴齐读。

⑵指导:

爸爸看见小树成长起来高不高兴?让我们高兴地读这句。

7、屏显:

在边疆建设者的豪言壮语: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映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他们的一生乃至于他们的儿孙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不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四、总结课文,领会中心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总结谈话,激发情感

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象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同时,老师还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让我们同唱一曲《小白杨》。

老师希望你们也像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明天会属于你们的。

白杨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巩固练习:

晰()介()疆()

析()价()僵()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白杨的课件(篇9)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指名读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白杨的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课学唱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

2、分析教学对象及教材的地位、作用

正处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小学阶段音乐理论的所有新授知识,并懂得运用乐理知识来学唱歌曲,而且早在四年级学生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已经初步建立了合唱的声音概念。综上所述,《校园里的小白杨》是学生对小学阶段歌曲学唱一次小小的总结,为今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自学歌曲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3、教材分析

《校园里的小白杨》是一首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首歌曲,单二部曲式,两部分均有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问组成。A部分为齐唱部分,乐句以xxxx|xxxx|xxx|xx|反复出现,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B部分与之形成时,以优美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特别是二声部的美妙的和声效果,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对母校依依不舍,眷恋的感情。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复习、巩固有关音乐知识,掌握歌曲中速度变化的基本方法及作用。

(2)指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正确的歌唱方法和甜美的、和谐的合唱,表达学生对少先队组织,对自己母校的深切感情。

5、课时安排与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标确定,结合六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由一教时完成,且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准确和谐的合唱声部演唱,以表达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所在,那么要突破难点,解决重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歌曲B部分二声部的学唱训练。

二、说教法

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又因为音乐教学具有情感性的特

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手入,“以情激趣”调动各种有关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产生共鸣,从而学唱歌曲,抒发感情,将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学习与表达。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音乐课本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

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2、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3、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4、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5、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在此我……

(一)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学校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人们往往热忠于……]

(二)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提问:1、歌曲表现内容?

2、歌曲的结构特点?

(三)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A部分:“歌曲接龙”分小组接龙学唱各乐句。

[以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学生能较快学唱A部分。]

B部分:[采用分声部学唱,再组合练习。]

具体作法:

1、高声部学唱。

2、低声部学唱。

3、欣赏歌曲合唱部分。

4、高声部唱旋律,低声部共鸣。

5、低声部唱旋律,高声部共鸣。

6、组合练习。

(四)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歌曲。

2、欣赏结尾。

问:速度变化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师范唱,学生对比。

[通过亲自偿试,获得更直接的感受,从另一角度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让学生自己小结……说说打算。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时间安排

(一)2’-3’(二)4’-5’(三)10’-15’

(四)10’-15’(五)2’-3’

白杨的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扎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知识目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技能目标)

3、让学生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片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课主要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说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中把由重“教”改为了重“学”;既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置疑、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读懂全文,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活情趣引发猜想。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放手自读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反复朗读确保正确连贯。

(四)强化生字词的认读。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围绕话题对话交流

1、默读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2、小组内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3、全班交流

三、熟读背诵形成积累

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四体会写法课内练笔

多么令人敬佩的边疆建设者们,让我们把心中赞美的话写下来吧。学生练笔后在全班交流。

七、说板书

(一)教学

白杨白杨: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爸爸:扎根边疆无私奉献以物喻人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置疑、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是长处;不足点是: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个别字词的巩固训练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以改正、完善,力求更好。

(1)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面对世界级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他们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本篇课文尽管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但文中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仅仅拘泥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学习本文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积累重点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2、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综合考虑,我认为1、2两项更适合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任务3侧重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其更适合作为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任务4的确立,意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我认为它更适合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当然,目标在完成时是难易不同,各有侧重的,因此,我又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1)教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灵活运用,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感悟法等教法。

(2)学法指导,为了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我会指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学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以“读”为线索,通过初读、理读、析读、品读以及作业设计这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首先,初读。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第二个环节,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自行朗读课文,并思考老师设计的问题。第三个环节,析读——品析读真情。通过第二第三环节的学习主要完成目标二和目标三。第四个环节,品读——深层感悟品内涵。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深思其思想内涵,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会做出总结。最后,是作业设计为了培养学生课下求知的自觉性和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

1、学习本文人物外貌的描写方法,描写一位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人,2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有计划地阅读“托翁”的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期望通过这样的作业,密切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从而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篇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主要是从本文的行文思路入手,力图清晰直观、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白杨的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巩固练习:

晰介疆

析价僵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

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

1、师:有这样一种树:它没有桃李的芬芳艳丽,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但它高大挺直,在风沙中傲然挺立。是的,这就是白杨树!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白杨》。(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的事。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

1、这位边疆建设者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读课文,找到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2、生自由读书,勾画后指名说。

3、请生逐句品读,想想每句话各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4、逐句感悟。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大挺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以体会出?(板书:适应性强。哪儿……哪儿……很快)

②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怎样?文中哪句话写的?(齐读第一段,理解“浑黄一体”。)请学生看书上大戈壁的插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可见白杨适应性强。

③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树?同桌说一说。(小结:沙漠需要白杨,白杨就在沙漠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师边讲边板画白杨)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板书: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②小组交流:用不管……不管……总是……描述白杨树,练习造句。

③小结: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6、教师小结: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第12段。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4段,并联系12段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段: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祖国建设的需要)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5段。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段,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画上两棵小白杨,请学生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段。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边疆建设者)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赞借物喻人)

3、总结拓展。

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五、布置作业

1、时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在建设者们的努力下,现在的新疆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白杨

赞(借物喻人)

高大挺秀远大志向

图适应性强

坚强不屈奉献精神

白杨的课件(篇13)

教材简析:

《白杨》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再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再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好,看哪位同学听明白了歌中唱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

2、“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一下吗?

3、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1、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

2、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②白杨树的品格……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课标指出,再对学生思想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地培养。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探究体验

1、合作,交流。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的是否全面呢?请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先通过读文自主探究,但学生独自的见解往往比较片面,于是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合作中学生得知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是高大挺秀,内在品质是不择环境,不惧灾害,适应力强,生命力强。]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1、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2、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3、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多么()的白杨树啊!

4、组织交流:

△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3)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1)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分小组读、齐读。

△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1)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 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组织交流。(引导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面体会。)

(2)指导朗读。

6、小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气候,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它上擎青天,下踩大地,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引导探究,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引读):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学生读句质疑:爸爸仅在介绍白杨树吗?他在表白自己什么心迹?/你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跟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很相似,说说你的见解。(引导学生联系《落花生》明白这也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4、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用朗读来回答。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6、小结:爸爸看到了这,高兴地笑了。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看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让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7、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白杨的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问: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谁见过白杨树?它有什么特点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三、交流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读生字组词。

2.说说书写这5个生字时应注意的问题,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3.组词练习

戈( )晰( )介( )疆( )

弋( )蜥( )阶( )僵( )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2023白公鹅课件


关于“白公鹅课件”,编辑为您搜集了一篇详细的解析文章。每位教师在授课之前都需要认真规划好教案和课件,因此在编写时务必不可马虎草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也同样至关重要。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白公鹅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白公鹅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白鹅》和《白公鹅》在写作上的的异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特点。

4、学习收集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1、播放多媒体课件。

2、生,观察讲述,你们见到了一只什么样的鹅?(学生自由讲述,动作描述)

3、师,这只白公鹅与《白鹅》里面的鹅有什么异同。(学生可用语言或动作描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找自己的同桌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找自己的好伙伴边阅读边完成表格。

4、对比阅读,体会两位作者的写作特点。

1)丰子恺怎样观察、写鹅的吃态?

2)叶诺索夫怎样观察、写鹅的玩态?

四、品读课文。

1、通读课文,读出感情。

2、自渎、小组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和不明白的地方再读一读。

3、自由交流:

1)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字、词、句。

2)质疑。

3)体会两位作者对白鹅喜爱之情。

五、师生小结。

六、摘录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字、词、句,积累词语。

白公鹅课件【篇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白公鹅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白鹅》和《白公鹅》在写作上的的异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特点。

4、学习收集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1、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要完成的表格。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

2、生,观察讲述,你们见到了一只什么样的鹅?

(学生自由讲述,动作描述)

3、师,这只白公鹅与《白鹅》里面的鹅有什么异同。

(学生可用语言或动作描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找自己的同桌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注意正音:

指名读、小组分段读。

3、再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

1、利用课件进行对比阅读。

2、找自己的好伙伴边阅读边完成表格:

白鹅白公鹅共同点不同点叫态 步态 吃态 玩态

学生填写的表格。

3、全班交流。

(分别讲述共同点、不同点。)

4、对比阅读,体会两位作者的写作特点:

⑴丰子恺怎样观察、写鹅的吃态?

⑵叶诺索夫怎样观察、写鹅的玩态?

四、品读课文

1、通读课文,读出感情。

2、自读、小组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和不明白的地方再读一读。

3、自由交流:

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字、词、句。

⑵质疑。

⑶体会两位作者对白鹅喜爱之情。

五、师生小结

六、摘录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字、词、句,积累词语

白公鹅课件【篇3】

《白公鹅》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白公鹅》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描述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课文是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两方面写的。写鹅走路的姿态,突出了“慢条斯里”的特点:不仅仅每一步都掂量着走,即使是遇到狗,也不举步奔跑;写鹅的活动,突出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特点:不仅仅声势大──翅膀有力,嗓门大,而且与人强占水面,公然吞食鱼饵,真实率性而为,毫无顾忌。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言,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之情。

《白公鹅》是一篇透过与《白鹅》进行同题比较的阅读。学生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观察角度不同,心里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式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透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1、强调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潜力。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认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朗读、讨论,从白公鹅的走路、生活两方面的描述中,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描述方法。

学生讨论,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推测一下,这只白鹅会有哪些特点呢?

1、默读课文:

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生字和好词好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3、阅读提示:

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4、小组学习汇报。

师:好一只用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样呢?

1、列表,引导比较阅读。

⑶小组讨论:

同是白鹅,但不同的作家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抓住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

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突出其高傲。后者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荣膺,再解释说明中写出白鹅特点。

我们写作文时,也应抓住事物特点,突出其特点。

耀武扬威。

文中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表示注释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表示话题转移。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公鹅课件【篇4】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1、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 导入新课:

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

1、摆好读书的姿势,放出声音读读课文。

思考:这只白公鹅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2、同桌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3、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4、随机出示词语,并在词语的下方做好批注。

5、齐读词语,巩固,读第77面的“读读记记”。

1、快速默读课文,哪些句子最能表现“慢条斯理”?划出有关描写白公鹅步态的句子。

(1)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圈出连接词,读一读。

(3)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仿照课文,写出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的步态。

1、这是一只怎样的白公鹅?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先……再……然后……再……

白公鹅课件【篇5】

教学目标

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 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④ 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①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 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 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② 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③ 导入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① 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A、 先出示(点击)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课文中心句

①姿态

②叫声

③步态

④吃相

⑤玩相

B、 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② 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③ 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B、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C、 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①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② 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布置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白公鹅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同学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同学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

板书课题:

白公鹅

二、新课学习

1、同学默读课文,要求:

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二类生字,多读几遍;哪些词、句、段给你印象

最深?可以勾一勾,写一写。

2、同学交流。

3、谁来说说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4、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5、好一只拥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概括一下?

(高傲的)

6、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

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相同点:

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

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叫声、步态、吃相)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

【板书设计】

14、白公鹅

步态:慢条斯理 海军上将派头

活动:无忧无虑 自由 自在

白公鹅课件【篇7】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课文是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两方面写的。写鹅走路的姿态,突出了慢条斯理的特点:不仅每一步都掂量着走,即使是遇到狗,也不举步奔跑;写鹅的活动,突出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特点:不仅声势大──翅膀有力、嗓门大,而且与人抢占水面、公然吞食鱼饵,真是率性而为,毫无顾忌。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言,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两位作家对白鹅的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点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有以下三点。(1)行文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白鹅》的线索更加清晰一些,它以过渡段统领全文,再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上叙述鹅高傲的特点;《白公鹅》则以海军上将突出鹅的派头,接着描写这只白公鹅走路慢条丝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2)在描写方法上,两篇课文都非常注意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并没有仅仅把鹅当作动物来写,而是更多地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鹅的形象变得可亲了,鲜活了,使人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3)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白鹅》的作者虽然口口声声言其架子十足,是鹅老爷,言语间却流露出无法掩饰的亲昵,《白公鹅》中写道:有多少次,它径直把我罐头筒里的鱼饵咽进了肚里,有时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作者的无可奈何中同样透出了对鹅满心的喜爱。另外,作者的语言都风趣幽默,用词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1)语言风格不同。由于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两位作家的语言也带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如,前者把鹅称作鹅老爷,后者说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读来给人以不同的形象感。(2)叙述的语气不同。虽然两位作者都是非常喜欢鹅的,但从叙述中,却能感觉到不同的语气。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揶揄,如我们的鹅老爷,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这在课文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如,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军衔是用来区别军人等级的称号,如元帅、将官、校官;荣膺指光荣地接受或承当,如,荣膺战斗英雄的称号;攀谈的意思是拉扯闲谈。作者用海军上将来比白公鹅,突出了白公鹅的特点──有派头。板正的姿势攀谈的腔调,都是拟人的写法,这样写不仅形象,而且能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鹅的欣赏和喜爱。

②当白鹅在浅水滩里挺直身子、扇动起两只长长的有力的翅膀时,水面上便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芦苇也会沙沙作响。

涟漪指细小的波纹。这句话说明鹅的翅膀强健有力,有力到什么程度呢?水面上都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芦苇都会沙沙作响。

③白鹅大概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属于它。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

这是作者调侃的话。对近似霸道的鹅,作者虽然无可奈何,却不憎恨它,之所以这样说,是出于一种喜爱。因为喜爱,才留心鹅的一举一动,做种种的遐想,用人的心理去推测鹅的心理,更突出了鹅的行为的放肆,增加了幽默的效果,使人觉得很好笑,很有趣。

在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破折号。破折号主要有三种作用:一是表示注释说明,二是表示声音延长,三是表示话题转移。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都有突然转移话题的作用:刚开始叙述的主体是它,后来突然改变了角度说他,接着又说它,因此用破折号。

(2)对词语的理解。

慢条丝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掂量:斟酌。在课文中指白公鹅走路不紧不慢,好像每一步都要想好才落脚。

举步:迈步。

官司:诉讼。这里指作者与鹅争水面的事。

径直: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文中指白公鹅直接去吃鱼饵,毫无顾忌。

勾当:读gudng,常指坏事情。文中指白公鹅吃鱼饵的事情。

主宰: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在文中指白公鹅认为自己掌握着整条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白鹅》的特点,再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感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可以先从内容入手,说说自己发现了白公鹅都有哪些特点,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然后再交流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异同。应当注意的是,受年龄、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对作者写作方法的体会不一定很全面,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但也不能要求过高。

2要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读懂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着读《白公鹅》和《白鹅》这两篇课文中相似的部分,让学生领略同一个意思用不同方式表达的奇妙。

朗读课文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直奔鱼竿中的奔读bn,是直向目的地走去的意思。

3课后,建议学生阅读《同步阅读》中编选的《白公鹅》后半部分。

白公鹅课件【篇8】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通过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4、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动物的可爱,培养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那只“架子十足”的白鹅,那么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笔下的白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白公鹅》。

1、自由读课文:

说说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又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写的?

抓住特点,围绕特点来写,注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不同点:

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四个方面突出其高傲。后者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荣膺,在具体描写中写出白鹅特点。

1、比较《白鹅》与《白公鹅》写法上的相似处──“玩相”与“吃相”比较: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章,但我们读起来却同样生动有趣。

讨论比较,教师总结。

⑴ 这两部分都是详写:

找叶·诺索夫写鹅的“玩相”从哪几方面具体写?

① 有时……有时……要不……

② 看插图:

此刻,作者正在钓鱼,白公鹅在干什么呢?你学着用作者的口吻把画面说一说。

⑶ 都善于用反语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找,读一读,教师点拨。

交流,如:

“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白公鹅干什么“勾当”?这本是一个贬义词,为什么我们却觉得这“勾当”很有趣?体会作者同样喜欢着白公鹅。

⑷ 教师小结:

两篇文章正是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用拟人等手法,抓住了动物的特点,所以写得生动有趣。

2、比较《白鹅》与《白公鹅》描写中的不同──“步态”的不同写法:

回忆《白鹅》一文,作者抓住“高傲”通过对比来描写;《白公鹅》具体描写了它走路时的样子。

⑴ 自读第二段:

找找文中是怎样写白公鹅走路的?

⑵ 能把我们的手当作它的脚掌演示一下吗?

⑷ 教师引读。

⑸ 小结:

观察一种小动物,把它的一方面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