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青岛版教案六篇

圆的青岛版教案六篇。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老师需要认真地准备每个教案和课件。教师制作教案是教育教学科学的实际操作,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制作出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呢?经过深思熟虑,我们为大家选取了一篇非常实用的“圆的青岛版教案”。相信这篇文章会拓宽您的视野!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情态与价值

学生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教学难点:

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整体认识

1、本章知识回顾。

(1)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

(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2、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二)整合知识,发展思维

1、刻画平面的三个公理是立体几何公理体系的基石,是研究空间图形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公理1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依据;公理2提供确定平面最基本的依据;公理3判定两个平面交线位置的依据;公理4判定空间直线之间平行的依据。

2、空间问题解决的重要思想方法: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

3、空间平行、垂直之间的转化与联系。

4、观察和推理是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应用举例,深化巩固

1、P.82A组第1题本题主要是公理1、2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2、P.82A组第8题本题主要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的知识巩固与应用。

(四)课后作业

1、阅读本章知识内容,从中体会知识的发展过程,理会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2、P.79B组第2题。

作业

1、阅读本章知识内容,从中体会知识的发展过程,理会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2、P.79B组第2题。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体会乘法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

3、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脳5=40或5脳8=40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自主学习。1、23、4、5、6.

练习2:自主学习:7、8、9、10.练习3: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认识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鈥敶怪薄⑵叫小?/p>

3.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重点: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鈥敶怪薄⑵叫?/p>

教学难点:

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1.板书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喜欢设计吗?我们来一起设计桥梁吧!在桥梁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平行与相交。师板书:平行与相交

2.出示目标:

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认识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鈥敶怪薄⑵叫小?/p>

(3)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3.自学指导:

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大家的努力,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55、56和57页,重点看方框部分,按课本的要求做一做,思考:

(1)直线、线段和射线各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3)怎样画垂线和平行线?

6分钟后,看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二、看一看

1.过渡语:自学竞赛现在开始,比一比,谁坐姿最端正,看的认真。

2、生看书,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遇到问题可以小声问同位。)

三、说一说

1.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同位之间先互相交流一下你的结果。

2.同位交流

①说结果方法。

②问困惑。

3.全班汇报质疑

(1)认识线段。

生边画边讲说线段的特征

教师总结:像这样的线数学上习惯叫它线段,这两个点叫端点。直线有两个端点。

说说生活中的线段。

(2)认识射线

生质疑:你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它有起点吗?有终点吗?延长后还能叫线段吗?

总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射线。

(3)认识直线

质疑:刚才有的同学把线段的两端都延长了,有起点、终点吗?它应该叫什么名字?

总结: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介绍画法:直线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但是画直线时不可能画出无限长的直线来,只能不画端点来表示,没有端点就表示无限延伸。

(4)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汇报后总结。

区别:

线段:直2个端点有限长可度量

射线:直1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直线:直没有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联系: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

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就是一条线段

(5)汇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总结:平行线、垂线

(6)汇报平行线和直线的画法

四、考一考

1.老师要来检测一下大家自学的怎么样?谁有勇气接受挑战?出示检测题:(投影出示)

第58页的自主练习第2题和第59页的自主练习第7题。

师: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字体写的最端正,板演的同学注意把字些的大些,并有一定的间距。

五、议一议

1.更正

师:下面的同学做完后检查一下自己做的,检查后,再看黑板上同学做的,有不一样的可以举手。

请学生上台更正。

提示:在错的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议一议

(1)师:先看第1位同学做的题及更正,再看第二位同学做的题及更正。

同意白粉笔同学做对的请举手?

同意第一次更正对的请举手?

师:错、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了?

追问1: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或垂直有什么方法?

追问2:画平行线和垂线时应注意什么?

(2)评价:师、生评结合,可从书写质量与解题规范进行评价。(可实行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

3.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得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4.小结: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作业:配套练习中的题目

练习:课本58页第1、3题。

选做:课本58页第4题。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2、选取具有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看,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雪山乐园。你仔细思考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这幅图画中包含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可以根据图画提出好多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吗?

二、回顾整理。

1、出示雪山乐园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

(3)引导学生看图中的滑雪场。同学们,你看到滑雪场了吗?有几个小朋友在滑雪?(同位互相看看)

(4)能说给你的同桌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左边有7个小朋友在打雪仗,5个小朋友堆雪人)

(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分组讨论:右面有2个小朋友看冰雕,上面的小朋友正在登山)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3、你们能按照顺序再数一数吗?(今天来了多少个同学?小朋友上了几个台阶,图中共有几棵树?天上飞着几只小鸟等许多问题)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情境。你能根据图画讲一个故事吗?小组同学讨论后再互相交流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你们学的都很棒,不但故事讲的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作业

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雪山乐园。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结合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3、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体验统计知识的作用,形成统计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重点难点:

1、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读图能力。

2、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同学们,近视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你患近视吗?请谈谈你的感受。(要渗透保护眼睛健康的教育)

2、出示信息图,学生阅读。

3、读了上面的报道,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设计调查表

(1)学生可能会提出怎么知道患近视的年龄提前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怎样解决?(调查)

(2)应怎样调查?(重点:提前)

(3)组内讨论

(4)交流:应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比如家长和学生

(5)讨论解决问题:调查的数据怎样记录比较清楚?(调查表)

(6)设计调查表,并在组内交流。(师巡视调查表是否合理)

(7)根据书中的数据填写调查表。

(8)学生展示调查表。

2、数据整理,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1)引导:仔细观察调查表你发现了什么?(直接看调查的数据麻烦、不直观。)

(2)思考、交流:如何把调查的数据直观地表示出来?(学生小组合作,先把数据整理成统计表,然后再根据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完成后交流展示)

(3)有更好的办法能让二者的比较看起来更直观更清楚吗?引导得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4)介绍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重点:图例入图例的作用)

(5)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作用。

(6)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交流发现。

2、自主练习第4题,展示完成的统计图,交流完成统计图的方法,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四、看书质疑

五、总结收获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总结)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餐巾的用途和种类,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餐巾折花的基本方法,会用餐巾制作成简单的花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与创新中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掌握餐巾折花的基本方法是本课的重点。餐巾折花的基本方法是叠、推、卷、翻、捏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其技法,在学习中突破了原有教与学的死板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举一反三、交流学习、评价进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解决本课重点,在交流学习中拓展教学内容,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教学难点:

根据新理念要求,教学难点的设立要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为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尝试实践再创造的基本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关键是尝试实践上,注意让学生多利用折花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正确的使餐巾折花的基本方法融入到制作中,小组合作研究后,介绍创造的作品,自我评价为新作品的创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媒体有录音机、课件、作品展台等。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首先是课前准备,工具与材料的准备情况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所以要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教具与学具。

[导言]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导言: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与你们一起交流、研究、学习。在研究新问题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礼物,请同学们欣赏,欣赏之后,你来谈一谈你的想法。

好,请同学们放松心情,同我一同走进那美妙的图画之中

[欣赏]

二、欣赏图片,展开想象

1、放映课件:组图。

2、生:谈感想[引题]

三、新课渗入,引出主题

1、师:今天,老师就满足同学们的愿望,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一下餐巾花的折叠方法。咱们来比一比,谁的手儿巧?

2、出示课题。

[解题]

四、研究问题,解决重点

(一)探究

1、师: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餐巾花的折叠技巧,为了使同学们能有目的的进行研究,老师这里立了几个子课题,请选择你喜欢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请各组派代表填写好研究报告单作为我们交流的依据。如果在研究中遇到问题或是困难,老师会随时为你们服务。

2、生:取课题,研究。

(二)汇报:学生根据研究报告单谈。

[实践]

五、自由创造,拓展思维

(一)尝试

1、师:根据同学们研究的情况,现在我们就来试着折一折、叠一叠,看一看你们研究的方法是否实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可供查阅,电脑里也有一些资料,你们也可以使用。同样请各组派代表填写好研究报告单。

2、生:制作作品(配乐)

3、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报告单谈第一次的制作体会。

(二)再实践

1、师:研究了这么长时间,下面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运用我们灵巧的小手,开启我们聪明智慧的头脑折叠出更加美丽的餐巾花!

2、生:再次创作。(配乐)

3、生:根据研究报告单进行自评和他评。

[畅想]

六、谈体会,剖析自我

1、师:同学们都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满意么?还想说点什么?

2、生:畅想

[评价]

七、比一比,评一评

1、师:请你站到你认为这节课表现好,制作的作品优秀的小组。

2、生:评选

3、师:公布这节课的巧手小组。

[整理器材]

八、整理器材

清扫场地指导学生整理各种工具和材料,检查学生清扫情况,秩序井然。

GZ85.com延伸阅读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


希望这篇"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能够满足您的需求,让您感到满意。教案和课件是教师们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因此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教案的质量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了帮助您更好地解决问题,以下内容供您参考!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9~5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合作探索中,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的计数单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旧知。

谈话: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小数的很多知识。你觉得哪些知识你印象最深刻,掌握地最扎实?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鼓励引导学生回顾复习前两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为知识应用做好准备。

二、练习小数的读写和意义。

1.判断对错。

(1)小数都比整数小。()

(2)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的。()

(3)0.09米是1米的9/10.()

(4)0.0004表示千分之四。()

(5)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所以0.05表示百分之五十。()

(6)606.605是三位小数。()

(学生手势判断,并说明错在哪儿。)

2.自主练习第4题。

课件出示体检表,让学生说说从体检表中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谈话:你的体检结果如何?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小数知识叙述体检结果。

3.自主练习第6题。

学生独立地写出横线上的小数,然后交流订正。

谈话:和生活中的物品比较,最大、最长、最重的蔬菜相当于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品?

(学生自由发言,增强学生的估计和数感能力。)

4.自主练习第8题。

课件出示图片和统计表。

谈话: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逐题出示填空题,学生回答,教师鼓励订正。)

5.小游戏:自主练习第10题。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找3名同学演示,然后各组开始游戏。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身边的事例,让学生交流比较,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问、思考、游戏、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第7题。

引导学生先感受这些小数的数值大小,再判断对错,让学生弄明白错在哪儿。

2.自主练习第9题。

谈话:你知道这些小数表示什么吗?

3.聪明小屋。

学生解决书上的问题。

谈话:你还能组成什么样的数?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白答案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感受小数的各种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见解,并互相评价、判断,鼓励学生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学习的灵活性和数学答案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评价总结,实践应用。

谈话:在这节课中,你对哪些知识应用得更好了?

课后拓展: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与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鼓励学生自己去生活中寻找小数,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小数知识的延伸运用。

教学反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也在生活中发现隐藏着的有关数学的奥秘,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悟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在知识上从小数的读写到意义,在思维上从理解到运用,再到拓展知识,这样分层次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兴致勃勃投入学习中,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共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2

一、填空:1.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2.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5倍,分母(),分数的大小

不变;分子(),分母缩小7倍,分数大小不变。3.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

4、分母是10的最小真分数和分母是8的最小假分数的差是()。

5、计算19 +3时,它们的()不同,不能直接

相加减,要先(),在进行计算。

6、大于11小于8的分数有()个。

7、一张铁皮,第一次用去它的38,第二次用去它的1,还剩这张铁皮的()。

8、3个最简真分数,分子都是4,这三个最简真分数从

最大的开始依次是()、()、()1。

1、二、判断: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把2个同样大小的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分得1个蛋糕。()

二、大胆判断。

1、分数都比整数小。()

2、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3、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大。

()

4、从1里面减去1

9,减去9次得0。()

5、已知a是b的倍数,1a 和1b 同分后的最小公分母是a

与b的积。()

6、约分是把分数变小了,通分是把分数变大了。()计算:

1、先通分,在比较每组数的大小。31753511 和412 和98 和1223、47和592、计算:①351335133

81237462410

79-(146 +5

***7312315

232、解方程: x-***12893、7

10的分子加上1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多少?

4、工地运来一批钢材,其中圆形钢材3吨,方形钢材2

吨,其它钢材5

8吨。这批钢材一共多少吨?

2、王兵3分钟算了4道题,马乐7分钟算了8道题,他

们两个谁算的快?

3、有84朵菊花和70朵玫瑰,用这两种花搭配同样的花束(没有剩余),每束花束中菊花和玫瑰花各多少朵?

4、有一捆书,不论分给8人,还是分给12个人,都剩6

本,这捆书至少有多少本?

5、有两根铁丝,一根长96厘米,另一根长72厘米,把他们剪成长度相等的小段而没有剩余,一共能剪成多少段?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有关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运动会真是精彩!这些小学生在这次运动会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复习统计知识:

1.这么多同学都在参加比赛,我们一起来运用以前学过的分类统计的知识统计一下吧。

2.我们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可能会考虑到按男女统计,或者是按照运动项目的不同来统计。)

3.那么就按同学们说的,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来统计,完成统计表。

4.课件出示统计表。

5.展示学生的统计表,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学会看统计表,并能从中发现问题。)

6.课件出示推铅球的成绩表。这是老师记录的这些小同学推铅球的成绩。

7.老师想很快就能看出有多少人的成绩在4米到5米之间,可以怎么办?

8.你能不能来帮帮老师?

9.赶快统计一下,填好统计表。(课件出示统计表)

10.展示学生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11.关于统计的知识,你还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设计的这一情境,设计一个推铅球成绩的统计表,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统计,独立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结果时,教师既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做法,还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使这部分知识的复习真正落到实处。

三、巩固运用:

1.综合练习第16题,先在小组内统计一下,你们小组成员每天各在什么时间起床和睡觉?

2.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

3.展示个小组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4.汇总各小组的统计表,完成班级统计表。

5.观察我们班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6.集体交流你的发现。

7.你想对哪些同学说点什么?或是想对自己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在前面复习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力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再一次明确分段统计的意义、方法,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课后反思:

分段统计这一知识比较简单,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却是十分广泛的。因此对学生们来说,不仅要掌握好分段统计的方法,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看统计表,学会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在自主练习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自主练习与学生间的互相合作结合起来,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同时改变由教师提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4

总复习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总复习是对全册所学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与提升。通过复习,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理解,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进而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整个复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顾整理,第二部分是综合练习。本单元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正、负数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粉饰的加减法,根据方形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长风体和正方体,复式统计图和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进而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经历回顾整理的过程,学习掌握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评价与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学习情况,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六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课时

分数加减法1课时

认识正负数1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1课时

方向与位置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1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P119一1212页综合复习的第1一4题。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有关概念,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

复习难点:

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意义。

(1)5/7这个分数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单位。

(2)讨论:单位l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3)例如:一段钢筋长5米,平均截成6段,每段钢筋是多少米?每段钢筋是全长的几分之几?

指名回答应如何列式计算?说说单位l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分数单位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的数。表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9=

小结:被除数除数=用字母表ab=(b0)

3、真分数和假分数。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题,课本第121页的第(5)题,要求学生把假分数写在直线上方,真分数写在直线下方。从图中清楚地看出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真分数<l假分数1

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l、口答: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什么是约分?什么是通分?什么叫最简分数?

2、做P121页的第(3)题。

3、假分数、整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说一说假分数怎样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带分数怎样化成假分数?

小结:约分、通分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比较分数的大小除了用同分母、同分子比较方法外,还可以灵活地使用,以1为标准,以中介分数作标准等方法进行比较。

三、综合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带分数。

2125米=()千米80分=()小时

1米40厘米=()米4050千克=()吨

2小时20分=()小时76分米=()米

2、填空

()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积是24,这个分数是()或()

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分母是5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通分时选用的公分母一般是原来几个分母的()

分子和分母都是合数的分数,()最简分数.

两个分数通分后的新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原来的两个分母一定().①都是质数③是相邻的自然数③是互质数

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是15,这样的分数一共有()

四、总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1页1、2、3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P122页综合练习511题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进行简算。

复习难点:

进行简算。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

1、说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7/83/87/13+7/131-2/7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2、算P122页的第5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应注意什么?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体讲评。

3、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分,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法则计算。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退1化成假分数再减。

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再计算下面的练习:

1/15+4/15+7/151-2/9-5/95/6-(1/2-1/3)

2、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8+5/12+1/811/12-(1/12+1/6)

2、师生共同小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提高计算技巧,做到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独

立练习后指名反馈,说说你是怎样看出能简便计算的。

3、解方程:X+1/6=3/4X-7/15=2/5

四、教师小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8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

认识正负数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南北位两个相反的方向,如果-8米表示一个物体向南移动8米,那么+7米表示(),物体在原地不动记作(),如果A点有一个物体,向南移动了4米,记作(),又向北移动4米,那么他现在的位置在()。

2、某日黄山傍晚的气温从中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到7摄氏度,这天黄山傍晚的气温是多少?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通过记录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1)师:生活中也有很多意义相反的量,老师这儿还有几组意义相反的量,你们想不想听?那就是边听边把它们记录在这张表格中。(出示记录表)记录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2)依次出示三句话,学生记录。

①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珠穆朗玛峰搞出海平面8844.43米;

②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③助民超市,三月份赚了16900元,四月份亏了127元,五月份赚了15200元。

④小明妈妈到银行存入800元,小红妈妈到银行取出200元;

2、反馈学生记录情况,集体讨论。(展示学生作品)

3、让我们再来读几个正负数。(出示:+100、-75、-1.8、38)这个38前面怎么没有符号?你认为它是正数还是负数?为了简便正数前可以不写正号。谁能来说几个正负数?(生:)

说得完吗?说不完怎么办?(板书:)谁再来说几个负数?(生:)说得完吗?(板书:)正数前的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负数前的负号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正、负数和0的关系。

师:现在黑板上有很多的数,我们来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谁能用一个圈把所有的正数圈出来,再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生圈)(注意: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0表示什么呢?(生:0是分界点)那0属于正数还是负数呢?(出示:所有的正数都比0大,所有的负数都比0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一)引导学生举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你还曾经在哪见过正负数?(生举例:)

(二)重点讨论

1、做112页4题。

2、下图每格表示1米,小华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A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米。

B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行()米。

C如果小华的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行()米。

3、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风速怎么会有负的呢?(请两生分别代表刘翔和风速表演,是相反的)

师:如果风速是+0.4米,又是什么意思呢?(再请学生表演)

四、总结:生活中有更多的负数等着同学们去探索、发现,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一定会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空间与图形方向与位置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看简单的平面图、根据方向和位置描绘简单的线路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查漏补缺

1.自我整理: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独立整理所学知识,列出知识提纲,以备组内交流。

2.组内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组间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

二、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读图

引导学生阅读平面图,分清方向和各个场所的大体位置。

2、复习数对

(1)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少年宫图书馆照相馆

(2)总结反思: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3)同桌进行写数对,找位置的游戏。

3、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图书馆在少年宫的偏方向。

(2)少年宫在王明家的偏方向。

(3)总结反思: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

集贸市场在王明家的偏方向。

集贸市场在少年宫的偏方向。

图书馆在照相馆的偏方向。

4、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

(1)王明从家到图书馆可以怎样走?

(2)王明从家到游泳馆怎样走?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从图书馆到少年宫怎样走?从少年宫到游泳馆怎样走?

从照相馆到少年宫怎样走?从王明家到集贸市场怎样走?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出示在方格纸上的学校平面图

(1)先想象学校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在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

(2)对学校的布局进行设计。

2、做综合练习18题

四、总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

长方体与正方体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能正确、灵活地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复习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板书: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相等分3组,每组4条棱相等长、宽、高

正方体都相等都相等棱长

2、什么叫做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怎样求?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3、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单位有什么?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35立方厘米=()立方分米2.06立方米=()立方分米

0.24立方分米=()升=()毫升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实际应用

1、把一条长60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模型,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关键是已知棱长总和,求每条棱的长度。然后再求表面积和体积。

2、某校用石灰粉刷教室的四壁和顶棚、室内长8米,宽6米、高4米,扣除门窗15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石灰0.25千克,共用多少千克石灰?

这道题是表面积求重量的问题,关键是先要判断,求几个面的面积总和(五个面)最后再求重量。

3、一个粮仓,里面长20米,宽12米,如果存放的稻谷高3.5米,一升稻谷的重量是0.78千克,这个粮仓存放的稻谷多少吨?

这道题是容积求重量的问题,求容积先求体积,再换算成容积,最后求重量。

4、一个铁油箱,长和宽都是25厘米,高40厘米。做这个油箱至少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能装汽油多少千克?(每升汽油重0.82千克)

这道题前半题是求油箱的表面积,后半题是先求容积,再求重量。学生往往做成表面积求重量,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注意单位的换算。

三、全课总结:

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实际中应用较广,在解题时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弄清是求表面积,还是求体积的问题,如果是求表面积的问题,还要弄清求几个面。在求积时注意单位换算。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3页13、14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统计图和可能性

复习目标:

通过对统计知识和可能性的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可能性的应用有更深的理解,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统计知识体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回顾,明确目标

二、解决问题,系统构建

(一)调查搜集数据,复习制作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如果你是活动组织者,要决定活动内容你打算先做什么?

2、班内交流。(引导学生回顾调查表的制作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3、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4、回顾整理数据应该注意什么的问题?

(二)通过制图,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

3、比较辨析。

4、解决问题。

谈话:观察统计图,你认为选择哪项活动合适?说说你的理由和建议。

5、整理关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三)通过读图,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对两位同学的体温有什么建议?

3、整理关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谈话:通过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四)学生回忆,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拓展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制作统计图。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出示未完成的第二实验小学对20xx年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变化统计图。)

2、班内交流。

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制作的统计图?说出为什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由。

3、掷飞标游戏。

(1)飞标掷向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是几分之几?

(2)飞标掷向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是几分之几?

(3)飞标掷向哪两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同样大?是几分之几?

4、砸金蛋游戏。

(1)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砸到钢笔,书包的可能性分别由多大?

(2)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砸不到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有两个人依次砸蛋,谁先砸中钢笔谁算赢,你认为公平吗?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谈话:同学们,通过复习复式统计图和可能性,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3页13、14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5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任教班级一年级 班学生人数人

基本情况

分 析全班学生刚进校门,年龄小,爱说、爱动、爱表现,天真烂漫,喜欢玩耍,对于学校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处于初步形成期。

认 知

能 力学生的程度不一,有的孩子提前上学前班,对于点数、数字的书写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经验;而有的学生,没有上过学前班,对于数字和数学语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认识,学生的程度深浅不一。

学习态度

及习惯每个学生都抱着美好的愿望来上学,开始他们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来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是谈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培养目标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养成喜欢数学,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其他

本学期我要狠抓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读写姿势,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安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二、全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景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主题情境。主题情境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划分为几个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引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以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出来,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本教材多构建的“板块”编排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单元里,减少例题,强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扩大教与学的空间,如“20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单元;二是减少栏目设置,构建了简单明了的结构。教材在综合情境图之后,安排了“你说我讲”板块。这个板块分两个层次,标有红色圆点的一般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索、非常规性问题,标有绿色圆点的是让学生独立常识解决的问题。“自主练习”板块,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回顾整理”板块,是让学生自主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与深化。“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板块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本教材打破过去过于严格的知识体系的束缚,由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册教材共有九个单元:快乐的校园、妈妈的小帮手、走进花果山、谁的手儿巧、海鸥回来了、有趣的游戏、小小运动会、我换牙了、雪山乐园。

教材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的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材难点:体会20以内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题要精选,不搞机械重复;练习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吸引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和个体差异,如就同一问题情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等,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全体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另外练习一定要强调高效率。

3、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你准备如何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

本册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又有所不同,一打开书一幅色彩鲜明的开学图呈现于学生的眼前,内容丰富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活动过程,展示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学新知识打好基础。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这课时,我会组织学生有条理地观察,按照“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并且引导学生说一说,说的时候也要注意条理性,并且有意识地使用圆点来表示数字,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语,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形成连贯性。本册书突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信息窗2,图中的主信息是教师和学生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副信息是几个同学在操场上跑步,远处的绿地里还插着标有班级的牌子。这一情景图中的显性问题是“扎小辫的同学排第几?”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提出这一问题。如学生有困难,我就来提出。图中的隐性问题,要由学生在显性问题的引导下自己提出。如“穿花衣服的小朋友排第几?”等等。我还会重视 “合与分” 的教学,结合具体的实物和习题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字的意义。再如,本册教材中的“聪明小屋”,背后蕴涵着一种开放、民主、探索、交流的教与学的方式。对一些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生,我会放手让他们独立解决,提高部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勇于探索数学的良好习惯。我还会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独立探索出各自的计算方法,然后展示、交流各自的成果,使算法的多样和学习的个性化在这里得到较好的体现。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6

淄川区实验小学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备课人:张翠芳

联系电话:5282664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单元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单元难点: 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么整理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自主练习”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借助7种物品的多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厚薄”、“长

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琉璃球、花瓶、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高矮和粗细,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二)教学建议

1.本单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分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在学习分类时,除了按给定的标准给物品分类以外,学生还可以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初步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3.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操作,得到充分的体验。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和身边的物品练习分类和比较。

4.对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如是否初步学会了对物品进行分类,是否能对物品进行比较),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自觉运用知识情况进行引导。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一)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四、课前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

五、教学内容: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课件图1让学生说一说.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2、自主练习第二题:出示课件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3、作业:找找生活中的物品动手分一分。(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分类

男 女

东路队 西路队

(二)妈妈的小帮手 比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在比较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使学生经历具体比较活动的过程,学会比较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难点: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四、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物品

五、教学内容:

(一)初步感知,明确目的。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2、观察信息窗,并提出问题。

(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

(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二)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1、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生独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

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2、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补充练习:伸出各自的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几根手指比第几根„„ 谁最长,谁最短?)

(3)、比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自由发言,交流想法。)

3、巩固

(1)自主练习第2题: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再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2)自主练习第3题:

①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

②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4、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两个物体都可以进行比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

(1)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你能提出一些关于比较方面的问题吗?(小组合作,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

作业:自主练习4、5

5、引导学生独立总结:

谁能说一下通过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

板书: 比较

(三)我学会了吗?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和巩固对十五的分类和比较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对知识的整理和巩固。

难点:对知识的整理。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 观察 比较

学法:操作 合作交流 讨论

四、课前准备: 单元主题图 水彩笔

五、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一)知识回顾: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刚刚学习了哪些知识吗?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2、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1)展示“分类”一课的课件:我们和小明一起帮妈妈整理了衣服,我们都按哪些标准进行了整理分类?

引导学生简要回答

(2)展示“比较”一课的课件:小明帮妈妈整理好衣服后,和妈妈一起放到了厨子里,想一想,我们对这些衣服进行了比较。都比较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回答。(二)巩固练习。

1、出示“我学会了吗”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2)大树发出了什么喊叫?大树为什么承受不了了?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归纳。

(3)小熊和小鹿比较,谁重谁轻?怎样叙述?

(4)如果把两棵树进行比较,可以比什么?

同桌两人说一说,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2、实践活动:整理书包。

(1)大家想让自己的书包变得整齐好看吗?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整理书包。(2)将自己书包里的所有书和文具拿出来,先想一想,你打算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3)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4)组织学生展示整理。

(5)书包里的书本和文具,你可以将哪些物体进行比较?比较什么?(三)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什么?

分类 比较

实践活动

-----找找周围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寻找周围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共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 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教学难点: 从生活中找数.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找找周围的数”是小学数学里的第一个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学习内容,对于初步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以后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体验用数学的眼光欣赏世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的内容是找生活中的数,包括自己身体上的数、公共场所中的数、家庭生活中的数、运动场中的数等。

该活动的编写特点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现实性的素材,引导学生自觉开展数学活动。

教材提供了四幅寻找数的图画:第一幅是借助两个小朋友的对话,说自己有几个手指、几只耳朵,启发学生从自己身体上找数。第二幅图是借助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公交车站牌、广告橱窗、楼房、门窗等信息,启发学生数公共场所的数。第三幅图是借助家庭一角摆放的沙发、台灯、电话、钟表、相框等物品,启发学生找家庭中的数。第四幅是借助7个足球队员在操场上踢足球的场景,展示了球门、人数、号码、足球等信息,启发学生找校园中的数。最后的卡通问号,是以导引的方式,以启发学生找生活中的数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事物的自觉性。

(二)教学建议

1.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数数和找数的机会,培养多渠道找数的能力。教材所提供的图仅为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线索。教学时,教师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找数的机会,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多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调查、发现有关数的信息,把找数活动扩展到方方面面。如可由找自己身体上的数扩展到找动物身上的数,由找马路上的数扩展到找商场里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活动方法的指导。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先商量个活动计划,如到哪些地方去找数、怎样分工、怎样合作等,之后再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有了充分的素材,再交流成果,谈活动体会。

3.对于活动评价,要关注找了哪些数,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一些好的发现;要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要注意与小伙伴们互相合作的情况。4.实践活动建议课时数:1课时。

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 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寻找周围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共同合作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

难点:从生活中找数

三、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 展台

五、教学内容:

活动一

1、同桌交流:找一找身体中的数

说一说有几个手指头,几只耳朵„„ 2、从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身上找一找数。

活动二

1、看书上的第二幅情境图找数

2、启发学生数公共场所的数。

(教室、校园等)

活动

三、1、出示第三幅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可以找到那些数。

2、从想一想自己家里还能找到那些数?

活动四

1、出示第四幅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可以找到那些数。

2、请同学们想一想操场上还有哪些数?全班交流。

活动五

同学们,从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数?(给同学们留有足够交流的时间)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101102页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目标:

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公式。

教学难点:

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及字母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二、新授:

1、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底面积

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2、怎样计算长方体可乐箱、正方体啤酒箱的体积?学生自己做,做完后机体订正。

3、苹果汁饮料盒大约可盛饮料多少升?(厚度不计)

指名回答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是1400立方厘米再换算成升。

小结: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

三、巩固练习:

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V=sh245=12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理解横截面积的含义,体会长方体不同放置,说法各不相同。

出示另一种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横截面积长

3、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长3米。这根木料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理解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要一致。但不可能相同。

5、练一练:用方程法。

(1)一块长方体的木板,体积是90立方分米。这块木板的长是60分米,宽是3分米。这块木板的厚度是多少分米?

(2)一根长方体水泥柱,体积是1立方米,高是4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选择方法解答)

6、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先铺10厘米的三合土,再铺5厘米的煤渣。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

7、有一块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长方体钢材的长。

8、用15根规格完全相同的木板堆成一个体积是3.6立方米的长方体。已知每根木板宽0.3米,厚0.2米,求每根木板的长。

四、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6、7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部分习题

板书设计:

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公式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底面积

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8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轴对称。(教科书第3~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出示收集的各种轴对称的图形)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新授: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出示例1:

(2)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5)即时练习: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

称轴。

3、教学画对称图形。(1)出示例2。(2)引导学生思考:

①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3)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4)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四、作业布置:练习一的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教科书第5页的例

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2、问: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3、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4、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生活中的平移。

(1)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2)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3)学生体验一下平移。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认识生活中的旋转:

(1)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2)“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3)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3、学习例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6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布置:

练习一的第4题。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9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拔河比赛”教案

教学内容:

学习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比较大小。教学目标:

正确认识=、〉、〈的意思,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比较、理解、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喜欢数学。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的意思,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拔河比赛”情景图,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认识=、?、?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认识=、??的意思及用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会用三个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比多、比少”是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理解“比多、比少”是难点。学生学习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今天一起去看比赛吧

二、指导看图,引出课题。

1、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拔河比赛)

2、比赛为什么没开始?(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数一数,再回答)

3、指名回答:左边的人少。(强调:为了公平,两边的人数必须一样多)左边几人?右边几人?

4、指导学生用红、黄圆片代表小朋友来摆一摆。(学生可同位一起摆)

启发:左边9人,右边10人,哪边人多?哪边人少? 指名回答:9人比10人少,10人比9人多

5、指导学生读、写

9人比10人少,我们表示为:9?10,读作:9小于10(?是小于号)

10人比9人多,我们表示为:10?9,读作:10大于9(?是大于号)

6、同学们再仔细看图,想: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左边又跑来一个小朋友)

7、再指导学生用红、黄圆片代表小朋友来摆一摆。(学生可同位一起摆,提醒:左边又跑来一个小朋友)

点拨:左边跑来一个小朋友,说明两边的人数同样多。

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就是每边10个人,也就是:10=10,读作:10等于10。(=是等号)两边人数同样多,可以比赛了。

三、拓展练习

再观察图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哪边啦啦队的人数多?(学生分组合作,边观察,边数数,完成课本第13页的练习)

四、总结。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会用三个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课后多看看书,想一想课堂上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对“问题口袋”说吗?

作业设计:

和爸爸妈妈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拔河比赛 9〈10 10〉9 10=1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填数练习。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提高练习的速度。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愿意在学习中合作。

重点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按一定顺序填数。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后你观察图后,又有什么问题吗?

二、巩固练习。

1、请学生说自己有几支铅笔,并和同位的比一比。(同位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比多、比少

2、摆一摆。引导学生摆圆片(老师说,学生相应的摆出,可以同位合作,可以小组合作)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指名说一说。

比较5和3的大小,4和4的大小。学生用学具摆5和3,说一说谁大谁小,你怎么知道的?在摆的过程中强调一一对应。用同样的方法比较4和4的大小。在学生说完后填空,要求书写认真。

学生独立完成(认真书写符号和数字)

2)出示第2题。比较数的大小。教师出示5和3,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鼓励学生用学具摆。学生先自己摆,遇到问题可以问小组中的同学。集体交流时,指名用磁性板摆给同学们看。

3)出示第3题。

先写数,再比较数的大小。先让学生说有几片树叶,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填数。集体订正时用实物投影出示。

4)出示第4题

学生认真观察,同位说一说,再涂一涂,最后比一比(引导学生做出多个答案,因为,苹果有5个,要涂梨比苹果少,可以涂1个、2个、3个、4个)

5)出示第5题

画一画。先让学生说前三个蘑菇中各有几个圆圈,多读几遍数字,发现数字排列的规律,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教师应给与引导。学生根据规律自己试着画圆圈,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教师进行小结。做完本题后,教师可以出有双数规律的题让学生练习。

6)出示第6题“玩一玩,比一比”

玩一玩,比一比。教师创设情景,小朋友们玩游戏,学生们数出自己手中的石子,同桌两个人比较谁手中的石子多。教师指名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强调要一一对应的摆。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数字让学生再一次摆,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把答案填到书上,注意写字姿势。

7)第7题

填空,练习数的组成。

8)出示“聪明小屋”综合练习题

聪明小屋。想一想,怎样使两块草地上的小鸡的只数变得同样多?让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想办法,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用摆学具的办法,但不要求方法统一,可以在左边加上两只小鸡,也可以从右边去掉两只小鸡。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练习,我们能准确的比较两个实物的多与少,在书写中同学们还要努力,作业设计:

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漂亮 板书设计: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比()多()比()少()和()同样多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10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一节数学游戏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一节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内容安排是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也能砸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话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和化成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教材先设计了话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在学生拥有的纸上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再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好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分析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吧简单图形旋转90°;教材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还设计了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主题:《图形的变换》活动主题二:《图案设计》活动主题三:《数学欣赏》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图案变换的认知和探究过程,感知图形变换的现象,体验过程、想象、推理和分析的想象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图案,感觉图形世界的神奇。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进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体验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活动张来,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准备教具:

1、挂图;

2、方格纸;

3、七巧板;

4、作图工具

授课时数:四课时

六年级圆教案集锦14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六年级圆教案集锦14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圆教案 篇1

一、教学理念分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与此同时,教师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文本内容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垃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文本重难点分析

(1)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但是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的同时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

(2)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更是学生感兴趣的疑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自主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时,教师要以学定教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3)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你喜欢吗?请发表你独到的见解弟子怎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是多元的,因为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a真理来自实践b深奥的道理要靠自己生活中感悟,社会是神秘的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之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有丰富的知识。

三、教学步骤和策略

(一)选准切入点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策略: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二)抓住空白点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a)指名读、齐读

(b)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3)弟子会想些什么?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a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B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C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策略: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突出弟子犹豫不决以至错失良机,到底弟子怎么想,学生的感悟基本合理既可这就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习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策略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三)聚焦疑惑(困惑)点

1.过渡: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2)最大的麦穗指什么?

(3)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

(4)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

(5)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3)各组代表汇报。(此时的教学无法再按预设的进行,而应依学定教,顺学而导。既学生汇报哪一个问题,教师就相机引导,这时课堂上呈现更多的是动态生成。)

(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a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

b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c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策略: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采用问题探究法严读重点段,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7良言一句三冬暖元旦既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策略: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四、抓住创新点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3.补充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

苏格拉低

(策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才会频频闪现。)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六年级圆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期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教学方法独特,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的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习课文中独特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因此,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能很快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本文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一种“冲突”:首先从视觉上看,怀特森老师别具一格的科学课让学生耳目一新;其次从心理认同上看,他们没想到怀特森老师会“糊弄”自己的学生,这让他们的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疑惑;从思维方式上理解,小学时期的大多数孩子还是教师和教材的忠实信徒,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去怀疑教师和教科书上说的,因此本文对他们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定势思维方式是一种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强调、教训、驳倒”等11个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我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读找重点词句,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和想象,在情感中感悟,体会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教学方法。认识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能力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充分地将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讨、情景模拟等方式展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谈谈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导入新课到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齐读课题。

二、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

1、读读记记词语。

2、简单叙述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对比感受最好的老师。

(一)学习1——4自然段感受坏老师形象。

1、快速浏览1——4段,勾画出中心句。怀特森是怎样一位老师。

2、再细读1——4段,找找出人意料的举动,体会一下怀特森是怎样的老师。

学生在朗读、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怀特森出人意料的举动和坏老师形象。

学生交流。

(二)学习5——8自然段,通过对比,感受怀特森先生的好老师形象。

1、出示阅读提示,喜欢的方式读,勾画依据,然后出声读一读。

2、师生辩论方式体会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感受最好老师的形象。

师:毛猬兽是他编出来,竟然用胡编乱造的信息个学生上课,这就是一个骗子老师。

生: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怀特森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他就是一个冷血的老师。

生: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师:明明是他编造出来的错误信息害我们得了零分,还要将这个零分记入成绩报告单。他太过分了。

生:他是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④师:科学课对我们来说成了一种冒险,让学生每天上课都胆战心惊,这算哪门子老师?

生: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⑤还有一位朋友和我的观点一致,他说:“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生: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

3、教师引领学生再读课文“最好老师”依据的句段。

4、补充聂利推翻小学教材常识的资料,帮学生理解独立思考、具有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总结收获。

1、独立思考,写写对怀特森先生的评价。

(小练笔,让学生静下心来理解怀特森出人意料的举动和良苦用心,同时也尝试独立思考,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2、交流评价。

3、课堂小结。

这一课在写法有一个特点,一事一议。比如:《学弈》《两小儿辩日》《顶碗少年》等。在写作中可以借鉴。

说板书: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独立思考

怀疑的能力

一事一议

说反思:

六年级圆教案 篇3

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神州风采》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二课《神州风采》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神州风采》一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即通过观察、分析、探究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提高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及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积极参与到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动中。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现有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了解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能力目标:学生在搜集资料、欣赏、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奇观,评述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感悟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并对其展开欣赏评述活动。

教学难点是:感悟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深刻内涵,提出有价值的保护建议,并做好宣传工作。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寻找回忆,先出示一副地图,让学生们在地图上寻找家乡。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寻找家乡”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展示了一副地图,为后面欣赏图片做好铺垫。

(二)引入新课,以话引入,板书课题

(三)启发新知,设疑问答,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以点引面,由老师带领学生赏析乐山大佛,知道乐山大佛的相关知识,并且知道怎样组织语言介绍自然文化遗产,为接下来的步骤做铺垫。

(五)探究学习,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思想。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引发思考,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认识知道我国现有的自然遗产及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自然的,是大家的,让学生们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它们。从这点激发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七)实践发现,结合实际思考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家乡,我们的身边,你认为还有那些地方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说说你的申报理由,你认为应该如何更好的保护他?通过思考问题让学生从身边开始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八)拓展小结,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创办一期班级内部的以“文化遗产我知道”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览。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六年级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年级圆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

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二、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六年级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动)

意色:黄(绿)(黄)

六年级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对《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万人爱戴的人。鲁迅逝世,各色各样的人都来吊唁他,在巴金的《悼鲁迅先生》中可见鲁迅在人们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鲁迅走了,留给人们的是悲痛,也是回忆,侄女周晔对伯父的回忆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却只与鲁迅有一面之缘,在他的回忆中,鲁迅又有什么值得这位青年学习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面。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

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就在阿累与鲁迅的这一面之交中,阿累对鲁迅整体的印象是什么?

(课文第三段中的一句话。)

4、可见鲁迅已经给阿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从文中找出对鲁迅的描写的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作上批注,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这几次描写有个共同点,都是写鲁迅的瘦。那我们就找出写鲁迅的瘦的词语或句子: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6、同学们,鲁迅多瘦阿,瘦的让我们震惊,瘦的让我们心痛,为什么他会如此的瘦呢?请同学们结合着课文了的内容和课外搜集的内容进行讨论。

(带病工作,深夜写作,忧国忧民)

7、鲁迅的心里装着千千万万的劳苦人民,他用自己的笔批判着当时的社会,他用自己的力量救护着当时受苦落难的人们,可见,他的瘦是多么的令人肃敬阿。他虽瘦但──

请找出关于鲁迅的精神抖擞的句子: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他瘦的多精神啊!

8、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对鲁迅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

9、集体朗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那微笑、点头蕴含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3、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4、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虽然鲁迅离我们很遥远,但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就像阿累一样,用一面时刻鞭策自己,我们也应该时刻叮嘱自己要学习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

四、拓展

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写一段外貌描写,不写名字,让其他同学猜测。

【板书设计】

一面

鲁迅先生──瘦──精神

六年级圆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及练习题1、2、3。

(四)布置作业、

六年级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提升默读能力;明白故事的叙述顺序,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默读的要求,在自主默读中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合作讨论,进而理解故事所包涵的意义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善良的本性,培养学生同情弱者的品质,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的"每天一句话"是一个思维的观点,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每天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老师希望同学们这节课就能行动起来,多思考,多提出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狐狸图片及简介)。

师介绍。

我们以前学过关于狐狸的那些文章呢

(生:《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

这两个故事中,狐狸都是狡猾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看看狐狸还是不是那样狡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首先我们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这里老师以"三自"为主线,设计了"自主阅读","自主测试","自主评价",希望能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

1,自主阅读

首先我们大家来看"自主阅读"。我们在读写例话中曾经学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是还要讲阅读的效果,今天我们按默读的"四不"要求来默读课文,并做好测试和评价,当你读完课文时请迅速合上课本,看大屏幕,你将看到的就是你默读速度的评价。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中又懂得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就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四,感受(课件)

用人类的情感去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

思考:

老狐狸为营救小狐狸做了那些努力,那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汇报)

是啊,这种照顾,这种陪伴难道和我们人类不是一样吗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着感人至深的亲情,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六年级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四、交流体验。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作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六年级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体会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习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同的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方式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对作者有着什么影响。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完成填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文章写了因为“我”的一篇作文,首先被贴在()上,然后又发表在()、()上,最后发表在()上,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最终成为()的事。

(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偶然的一次作文比赛,竟然使学生成为了作家,这还要得益于当初老师给他的九十八个红双圈。

1、学习要求(二):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话语读一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学生回答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过渡:是啊!“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如果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作者成为作家后,并没有忘记他的老师。作者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请大家读一读。(2)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当堂训练

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经历跟后面的老师谈谈;还可以拿起笔把你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五、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文章,因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近,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更能打动学生,并从中悟出道理。

学生更加理解文章,懂得生活。

下面有学生写的读后感,说得很好。

课文中“没有当年作文中的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向我们透露了:没有当初老师对“我”的鼓励,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同时,也透露了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是的,在这大千世界中,到处都充满着鼓励和期望,有老师对学生的,有父母对孩子的,也有老人对新生儿的。正是有这些期望与鼓励,才成就了许多国家栋梁,成就了祖国的兴荣与强大。使我们亲亲的祖国成为世界一大强国,成为了又一颗世界瞩目的新星。

六年级圆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你能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他吗?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本人并无著作传世,其言行大都见于其弟子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著述中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产婆。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他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二)精读课文:

1、出示一幅丰收麦田图,教师叙述:古人说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这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黄灿灿的麦田里流光溢彩,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2、苏格拉底和弟子们来到了麦田边,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答)

4、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片金黄的麦田,听苏格拉底说话(播放录音: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

5、你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要求吗?弟子们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什么?指名读,出示。(明确几个要点:必须摘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让学生明确苏格拉底的规则是让弟子们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

6、弟子们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走在麦田里,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默读课文三、四小节,圈出有关的句子。

7、交流: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用一个词来形容。(犹豫不决、坚定不移)

这样复杂的情感你能读好吗?(出示相关段落,自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弟子们的认真和犹豫。)

8、可事情的结果令大家始料未及,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播放录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9、这时,弟子们两手空空,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

10、这句话中有两个生字,我们来读一读。麦垄指的是哪儿?什么叫嘲笑?

11、光阴白白流淌,最大的麦穗在哪儿呢?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弟子们的心情吗?(后悔、惭愧、沮丧)

12、从哪里看出来的?练读第五小节。

13、请全体男生读一读第六节苏格拉底的话。

14、他的这段话你读懂了吗?(指名答:不一定能碰到最大的麦穗;碰到了不一定能正确判断。)

15、从这件事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出示第七小节。自己读一读。

眼前的一穗和最大的一穗有什么不同?带入文中思考。

(最大的一穗:理想、追求;眼前的一穗:机会)

文中告诉我们,遇到机会,我们就该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切不可错失良机,这两个词你能理解吗?

16、你答的很好,老师送你一句名言。出示: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抓住它。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17、齐读最后一句话,你对文中最重要的这句话有什么感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学生各抒己见)

18、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却又像谜一样的哲学家。让我们换个角度再去读读课文,你对苏格拉底有了怎样的认识?

(指名答:循循善诱、满腹经纶、很会育人。)

(三)总结课文:

1、教师结语: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

麦穗哲理,让我们通读全文,将它也作为今天我们所收获的一束饱满的麦穗吧!

2、布置作业:征文《握住手中的麦穗》

板书设计:

24、最大的麦穗

错失良机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

不失时机远大的理想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六年级圆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一课时

课前谈话: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现在我们正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那么在你们眼中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春天是温暖的,充满着生机,春天是那么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品读诗文,享受春天

1、我们在春光里在春光里在春光里我们正享受着春天带给我们的温暖,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诗的题目叫:《享受春天》

出示:享受春天

蔚蓝的大海,

是海鸥们的乐园;

金黄色的沙漠,

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蓝得发黑的夜空,

属于星星和月亮;

绿茵茵的草地,

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我们在鲜花中读书

我们享受春天

2、自己读读这首小诗,读通顺,能读出感情最好。

3、再读课文,选择你认为最美的一小节反复品读,边读边想象:读了这些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4、交流:学生描述眼前的景色之后,读相应的句子,并指导朗读。

预设:A、蔚蓝色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谈谈你的感受)

(1)蔚蓝色大海的美,乐园想象海鸥在大海上如何地飞翔?

(2)大海还会是谁的乐园?(鱼群,孩子们)

(3)随机指导朗读:感受海的一望无际,海鸥的快乐(指名读多人齐读)

B、金黄色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1)体会天下

(2)指名读齐读

C、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

(1)星星和月亮在夜空中干什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

(2)指导朗读:读出安静、和谐的感觉

D、绿茵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1)自由谈感受,引导: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你还想干什么?

(2)指导朗读:读出欢乐,美好,幸福的感受。

3、齐读小诗

4、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沙漠,看到了草地,也享受到了大自然的景观带给我们的快乐、自由、幸福,这不就是春天吗?

二、研读诗文,回味苦涩

1、然而此时此刻,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的孩子,他们生活在隆隆的战火中,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

2、课件演示:战争摧毁了平静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是战争让孩子们是战争让人们是战争战争打破了梦幻般的春天。

出示:诗歌1~4小节,自由读

教师引读: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使蔚蓝色的大海再也不是

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使金黄色的沙漠再也不是

如今频频发射的导弹,使蓝得发黑的夜空再也不属于

如今散落着的地雷碎片,使绿茵茵的草地再也不会

你说,这究竟是为什么?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四小节有一个共同点?(每一小节都有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请大家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自由读其中一小节诗歌,)

4、交流反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把你的理解用朗读来表现吧。

引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战争使蔚蓝色的大海再也不是海鸥的乐园,我们不禁疑惑:

战争使绿茵茵的草地上再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为此我们悲愤:

战争使很多人无家可归,妻离子散,我们不禁要质问:

战争使那么多人不能享受春天,不能享受快乐,我们不禁要抗议:

师:你说,这究竟是为什么?(战争,无知的人们)

5、读1-4节

6、小练笔:你也能像作者那样的用诗歌格式来写一写?

(),

本来是(),

可是(),

这究竟是为什么?

四、升华情感,祈盼和平

1、师:可恶的战争夺取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痛苦,此时此刻,你最希望什么?

2、是啊,这是我们四1班孩子的心声,也是全世界善良的人们的心声,让我们说出我们的心声吧!

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最后一小节。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但是对于点火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的珍贵,他们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让我们为战火中的孩子来祈盼吧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5、师:我想有这么多人美好的祝愿,这些处于战火中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不再有战舰和水雷,不再有坦克和大炮,不再有频频发射的导弹,不再有到处散落的地雷碎片,不再有伤害,不再有痛苦,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到那时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漠,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所有美好的东西也会属于他们,到那时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7、学到这里,你觉得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板书:享受和平)再读

五、享受春天,深知责任

1986年9月25日,世界各国儿童代表共聚美国纽约,共同签定了《儿童和平条约》,这条约表达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是全世界儿童至真至纯的心一起跳动的声音。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自由读,齐读重点段落

小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春天,这就是我们祈盼的春天,这就是我们呼唤的春天。

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和我们一样齐读:享受春天,享受和平!

六年级圆教案 篇14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上五组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形式讲了小鸭学会游泳、小鹰学会飞翔的事。告诉我们:不要事事依赖他人,只要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实践,去锻炼,就能学到本领。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心理特点,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精神,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一、揭题引疑

在揭题时启发学生就题质疑:自己是谁?自己去哪里?自己去干什么?为什么要自己去?

二、听读感知

因为一上学生识字不多,读过的课文又少,因此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前,可让他们带着质疑时的问题听老师范读。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他们读书兴趣,帮助他们整体感知课文。

三、初读感悟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标出小节。读后检查学生初读感悟情况并对字音、难读的句子进行教学指导:轮读课文、评议正音,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平舌音自、翘舌音深、鼻音您、那等字音难点,说说自己对质疑问题的理解,指导读好长句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可个别、可集体,可两人轮读、可分角色读,亦可看着插图读,要让学生充分读,读充分,力求读得通畅,感悟到小鸭、小鹰对它们的妈妈礼貌中略带撒娇,妈妈呢,则慈爱中不乏严肃。体会到小鸭、小鹰经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勇敢的实践,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飞翔。

四、细读体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学生初步感知、感悟课文后,我们可屏示第一幅插图,指导学生细读体悟第一段课文:小鸭请妈妈带它去游泳,当妈妈要它自己去时,它是怎么想的?小鸭是怎么学会游泳的?它学会游泳后会怎么想?鸭妈妈为什么要让小鸭自己去吧?当它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会游泳后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看图,看图读文,从多个角度去体验、感悟、想象鸭妈妈的教育有方,小鸭的聪明可爱。想象母子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读出鸭妈妈慈爱中不失严肃,小鸭子礼貌中略有娇气。教学第二段的思路与第一段基本相同,只是问题有所不同。小鹰为什么想去山那边看看?当妈妈叫它自己去吧,它是怎么想的?小鹰学会了飞翔后会对妈妈说些什么?鹰妈妈为什么叫小鹰自己去吧?当它看到小鹰学会飞翔后心里怎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想、议、说,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整篇文章的教学都要扣住一个读字,尤其是分角色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读悟中受到遇事要相信自己,要勇于尝试,不要依赖他人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与感染。

五、演读见悟

用表演诠释对课文的理解,用理解提高表演水平。在细读体悟后,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在表演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学时可分六步:1、自选角色;,2、揣摩角色(要想演好,必先读好,要记住台词,要揣摩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有些动作和台词还要靠自己想像设计);3、同桌或组内演练;4、代表表演(表演者不仅要演出课文中写出的内容,更要演出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5、师生点评(要从表情、动作、台词、配合等方面点评、指导);6、评后再读(这时的读,学生兴趣更浓、神情更专注、情感更投入、收效更大)。因为表演是建立在情境和情感的体验上,因此,此时的表演,学生会用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中的角色,用全部身心展示自己对角色的心理、情感等的体验与理解,努力把无声的教材语言演成有声有色的生活话剧。通过表演,学生发展了语言,树立了自信,品尝了成功;通过表演,学生心里播下了我能学好、我一定能行的种子;通过表演,学生会充满信心地面对人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六、走向生活

语文教学唯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课尾可结合书后练习最近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把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说说自己在学与做时,家长的做法,懂得不能事事依赖别人,体会到自强自立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家长的过多呵护对孩子成长的害处。

这样的设计,遵循了课标精神,体现了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以演见悟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了语言,锻炼了表达,培植了自信,塑造了人格。

六年级《圆》教案范本


感到迷茫的时候,不妨尝试去阅读一下“六年级《圆》教案”,或许会给您一些启发和帮助。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老师还没有完成的话,现在还来得及。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准备好教案,并将其付诸实践教学中。希望我的分享可以让您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六年级《圆》教案 篇1

B案(片断)

体悟穷困

一、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穷的特点。

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两种表达观点的方式:第一,默读课文,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二,朗读课文,抓住最能证明你观点的句段,展开想象,读好这些句段。

二、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相关句子: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相机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反复品读夫妻的对话。

四、体悟那四处流溢的富有

1、师: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老师一遍遍地读着文章,分析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们的富有。(学生讨论)

2、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学生自由读全文,寻找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4、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朗读,感悟穷人的美好品质。

预设交流要点:

(1)家的整洁与温馨。

(2)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

(3)夫妻不顾生活困难收养孤儿。

5、抓住课题,拓展升华

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如果不用穷人做题目,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说出自己的理由。

(浙江省诸暨市滨江小学楼淑建)

C案

设计重庆市九龙坡区杨石路小学:李冉

评改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刘冬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评: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评: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评: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2.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3.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4.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5.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课件出示: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评:环境、心理和语言的环节可以灵活调换。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还是从穷字入手,紧扣文眼,让学生理解他们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比出了那些腐化堕落的所谓的贵族才是真正的穷人。]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续写。

[评:这样导入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板书: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全课评析:本课设计旨在删繁就简,在理清课文脉络,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后,紧紧抓住穷字深入学习,他们什么地方穷?为什么穷?为什么又可以说不穷?可以使学生借机了解时代背景和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又通过重点词句的阅读思考很快抓住人物高尚品质,玩味课文语言,体会用词造句的生动准确,学习作者通过平实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与学生一起理解、赏析、朗读文中的词句,打破了传统的分段式教学程式,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这样会有助于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

六年级《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阅读介绍科学知识文章的方法:从事实中把握知识要点,并了解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2.了解动物冬眠的知识,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3.掌握本课7个生字,理解“荡然无存、野性难驯”等28个词语。

教学准备: 课外阅读《动物王国之最》,收集关于动物休眠的资料。

1.学会生字,质疑问难。

2.初知大意,根据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回顾导入 。

我们学习这类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重要的是学会阅读的方法。

揭题。说说你对“冬眠”的了解。通过课文学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

2.自读。

(1)通读全文,划出问题。

(2)自学生字词。

指名读,思考课后第1题:“我决定把它带回家,看看它怎样冬眠”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小组议——全班讨论——齐读第一段。

4.分段。

按“准备观察——进入冬眠——观察发现——结束冬眠”的提示分段。

交流分段结果和理由。

5.作业 。

(1)作业 本上第1题。

1.学习第二段,搞清动物的冬眠及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2.阅读。

(1)默读第二大段。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整理有关知识,制作提纲式的说明卡片。

(2)交流卡片内容。

哪些是作者的观察哪些是他转述书上的知识观察获得的与书上转述的`有什么共同点

(3)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

①用“不是……而是……”句式说说冬眠是什么,为什么说不是动物睡眠。为什么冬眠和日月扯不上关系。

②齐读“一般地说……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研究“一般地说”‘但是”‘因此”在句群中的作用。

(“一般地说”不排除三伏天进冰箱的冬眠。“但是”表示转折。这转折句和“一般地说”都构成“因此”这个结论的论据。)

(4)快速读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冬眠》是作者叙述观察刺猬冬眠情况的,为什么要用第4、5自然段转述书本上的知识

(没有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一只刺渭的个例,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才得出低温是促成动物冬眠的结论。)

重读第二段,完成作业 本第4题作业 。

独立做——全班汇报评价——修改订正。

3.练习。

(1)作业 本第2、3题。

(2)有余力的,学习第4自然段的写法,用“一般地说”“但是”“因此”等词语,把下面的文句连成一段准确严密的说明。

青蛙眼睛能准确判断活动的物体,却看不清静止的动物。

青蛙能用舌头捕捉空中一闪而过的害虫。放在青蛙眼前的死虫,它不会吃。

人们把死昆虫用线拴住,在青蛙面前一晃动,昆虫马上被青蛙吞食了。

1.学习第三、四段,了解作者的新发现,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

2.了解科普说明文的一般学法和写法。

1.阅读第三、四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再没有什么令人兴奋的大事了”,这令人兴奋的大事指什么为什么这事让作者兴奋为什么作者能获得这个新发现

(观察细——地上有一小滩水;善分析——足迹,判定是尿,推想刺猬醒过,想进食;勤实验——立刻端来食物,第二天不见食物,而后反复验证。)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观察刺猬冬眠的经过和新发现。

(2)自由读第四段。

这段讲什么“荡然无存”、“野性难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交情会荡然无存,又变得野性难驯的(结束冬眠,恢复了它的生理机能。)

2.研究方法。

(1)重新默读课文,思考;

《冬眠》和《养花》、《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今后学《冬眠》一类的科普说明文,一般要抓住哪些学习

(写法不同:知识点正确,表达准确,常举例和数字说明。学科普文要抓:讲述的知识点;说明的写作方法。)

3.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第6题。

(2)观察与调查相结合,了解一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注意科学性。

六年级《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大起板》曲调。

2、情感目标:聆听河南板胡独奏《大起板》,感受、体验《大起板》那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及河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黄河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教学分析

《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

河南曲子的早期演出形式是:“围地堆”及“高跷”。即:演出正式开场前,先把演出场地围好。随后便由乐队演奏一曲热闹非凡的乐曲——小调大起板,演员们则跟随音乐在场内舞蹈(俗称“踩场”)。这就是《大起板》最原始的曲调。

《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曲的引子采用了同音进行的形式。它由角音(mi)开始,延伸至商音(re),造成一种粗犷、泼辣的宏大气势。

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带有河南曲子的典型特征,使用了常用的典型音调),具有敲锣打鼓的节奏特点;采用对答呼应及句幅逐步增大的方式。从音乐情绪上看,它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奔放的。

乐曲的第二个段落与第一段落形成明显的对比。它频繁地变换节拍,采用跳动的节奏,在调性上进行对比,从而造成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

乐曲的第三个段落音区移高、速度加快,重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尔后,采用民间音乐中“螺蛳结顶”(即:音型由大到小、逐步递减)的手法将乐曲向前发展,直至一连串的下行滑音,形成一种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随着一个八度上翻,音乐又回到热烈奔放的情绪之中。

乐曲的第四个段落速度更快、力度更强,并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最后,以一个短小干脆的乐句结束全曲。

教学重点

熟悉《小放驴》曲调。

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准备

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大起板》

1、导入: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板胡独奏曲《大起板》。

2、简介体裁内容:《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旷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3、初听,边听边想: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4、分段欣赏:

分析: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带有河南曲子的典型特征:使用了常用的典型音调,具有敲锣打鼓的节奏特点,采用对答呼应及句幅逐步增大的方式。从音乐情绪上看,它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奔放的。

乐曲的第二段落与第一个段落形成明显的对比。它频繁地变换节奏,采用跳动的节奏,在调性上进行对比,从而造成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

乐曲的第三段落音区移高、速度加快,重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

5、复听,完整体会。

三、小结下课。

六年级《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解释;并能查字典,准确理解加点字的意思;能过运用这种方法,预习课文,弄懂不理解的字与词。

2、诵读与积累:熟读并背诵古今贤文(真理篇)。

3、写好钢笔字:描红《学会合作》,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4、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旨在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并能勇敢流畅的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5、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医匪,注意字。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

投影或小黑板。

课前先学:

预习习题,并能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二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向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对于科闻的一些词语我们甚至可以不查字典,直接联系课文内容就可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更好的学习和运用。

二、语文与生活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为鉴往知来中的鉴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引导学生通读这段文字,整体感知着段文字的意思。

②品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鉴往知来。同桌互相讨论,师引导学生理解。

③引导学生细读课本中鉴的解释,联系上面句子的内容理解鉴的意思,选择自己所要选的义项,再细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鉴往知来。这句话加以品味。

④交流:指生说出选择,并说明选择该义项的理由。

⑤师总结,生再读句子理解。

2、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弄懂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款款、徐、拂、隅、鲜。

①要求学生先默读这几句话,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查字典标出音节,再读一读加以理解。

②讨论对这句话,这几个字词的理解,并能结合字典中对这个字的多种解释,联系上下文加以选择。

③交流:师引导学生先读句子,再说出加点字的意思。

④师及时予以补充。

⑤生齐读句子,进行巩固性理解。

3、预习即将学习的课文,用这个方法弄懂不理解的字或词。

①初读《天游峰的扫路人》,快速地进行字词的质疑。

②引导学生用上面以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结合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师总结。

三、诵读与欣赏

1、自读《古今贤文(真理篇)》,借助字典解决生字,并理解一些成语的意思。

2、检查朗读情况,指生读,即时正音。

3、生再读文章,进行讨论文章的意思。

4、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对文章中一些句子的理解,师可适当予以补充,并再次朗读文章。

5、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快速记忆。

6、指导背诵全文,教给学生方法,理解记忆法。

四、总结

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饿,要想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仅通过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经常运用它。

五、布置作业

返老还童(①交给原主②回报③恢复)

熟字的意思有(1)果实等完全长成(2)熟练(3)程度深。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意思组词并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前一节课的作业

返老还童(①交给原主②回报③恢复)

熟字的意思有(1)果实等完全长成(2)熟练(3)程度深。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意思组词并造句。

2、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学会合作》这段话。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钢笔字的特点,揣摩运笔方法。

(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行楷的注意点。(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4)以满,竞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

(5)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在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纠正强化练习。(学生书写时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反馈时注意评点、纠正)

三、写好毛笔字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个字医匪。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2、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评讲书写作业。

5、学生再次练写。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并布置口语交际的预习。

表扬写的好的同学,鼓励一些写得不够好的同学。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正因为有了奇思妙想,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同学们,面对未来,你们一定有过许多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愿意把你们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指导:

1、教师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每组派代表上台讲。

4、全班同学评议:谁想得奇妙,讲得精彩。

三、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奇思妙想进行评议。

2、鼓励学生课后给同学、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并发出号召,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通过努力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教学后记:

六年级《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写“衡、垫、杠、摄、塌、垮、糟、郁”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并学习“插叙”这种叙述方式。

2.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献花是很经常的事。大家想想,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给人献花呢?你都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过别人赠送的鲜花呢?(学生自由交流)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叫作《献你一束花》。(板书课题)

2.在课文的结尾,有一个反问句,大家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鲜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会献给她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看看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而不是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对鲜花到底送给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提出读书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随机抽学生认读。)

(1)“杠”是后鼻音。注意“衡”与“衔”字的区别。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崇拜:尊敬、钦佩。娴静:文静安详的样子。凯旋:战胜归来。黯淡无光:没有任何光彩。沮丧:灰心失望。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一件什么事?

(2)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读完课文,学生回答两个思考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每个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1-2自然段):在一次国际大赛中,一向是成功的她却出人意料地失败了,她的心情十分沮丧。

第二段(3自然段):插叙她胜利的经历和失败的原因。

她要正视自己的失败和胜利,让她深受感动。

第四段(12自然段):反问,启示人们:鲜花应送给凯旋的英雄,也应献给失败者。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走进运动员的内心世界。

请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位运动员为什么会一直垂着头?你知道她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朗读,体会女运动员的内心。

五、自由朗读课文,已经理解的地方在课文边上写下自己的理解,在课文不懂的地方划上记号,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

全班交流。

六、朗读课文,熟记本课生字词语。

七、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

2.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花有什么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师指导读重点段落,体会胜利与失败的对比。

1.自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找出这次回国,机场迎接的景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划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次比赛胜利归来: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记者死死纠缠,几十束花,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比赛回国:迎接他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

这次比赛归来: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有意避开她。)

2.师:第三自然段是插叙的内容,请大家默读思考,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对哪些句子体会很深?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越赢就越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和“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两句有哲理的话的含义。

提示:

你平时有这样的经历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情况。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文中的内容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话: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胜利,他就会用很大精力去保住这个胜利,因此,他背着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失败了,他当然会背着包袱。但是,失败以后很可能就是胜利。两者相比,前者的包袱要比后者的重一些。在本课中,是指这位运动员两年来的胜利让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生怕自己失败。)

(第二句话:一个人肉体上的痛苦可以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但是,精神上背着思想包袱的话,肉体却无法摆脱开去。在本课中,指的是这位运动员背着思想包袱以后,以致于“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他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3.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她曾经的殊荣,体会她失败的原因。

4.如果你是这名运动员,面对这样不同的迎接景象,你会有怎样不同的心情?

5.你能用不同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吗?

二、学习课文后面的部分。

1.同学们,就像大家刚才体会到的,运动员这时的心情非常沮丧,甚至觉得难堪。在你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可能也有像她这样的心情,对吗?在这样的时刻,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别人的理解和鼓励。)

2.就在这个运动员沮丧、伤心的时候,一个理解并支持她的人出现了。读课文五至十一自然段,想一想运动员收到这束鲜花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你认为应怎样读好女服务员的话。你怎样看待女服务员说的话?

4.课件出示“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交流体会。

(一个人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对于这位女运动员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从失败中走出来,从而走向新的胜利。因此,女服务员说“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

5.课件出示“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这个“奇异的力量”是指什么?想一想,它会给运动员带来怎样的影响?

三、课文最后又问了我们一遍:“怎么?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现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四、课后延伸:

你认为这位服务员送给这位失败的运动员鲜花对吗?(允许个性化的见解,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鲜花献给凯旋而归的人,也应该献给失败者。送给胜利者,是对他所取得成绩的褒扬与鼓励;送给失败者,是对他已经付出的心血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从内心深处对他的支持。不过,也有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灵负担,让他难堪。教师可以引导,真诚的关爱,恰当的充满爱的语言、行为,是能给人温暖和鼓励的。)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做《课课练》

3.续写:《收到鲜花以后……》

板书设计:

献你一束花

比赛 比赛

鲜花

失败 胜利

(属于过去)(属于未来)

六年级《圆》教案 篇6

三、品读体验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生:我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还经过了地壳的变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这也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这些全是科学家的推测,你认为他们推测的合理吗?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四、巩固延伸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20琥珀

太阳晒松树滴松脂包苍蝇蜘蛛

形成琥珀

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六年级《圆》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认识作为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用什么方式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会用讲故事、唱歌、朗诵、演讲、习作、画画、摄影、手抄报、舞蹈等方式表达爱国之情,能进一步认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3.通过调查、采访、汇报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锻炼胆量和增长勇气,培养合作精神。

活动重难点:

重点:组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

难点:排练节目,在汇报展示活动中能较好地表达真情实感。

活动时间:分祖国之爱开故事会我爱祖国诗歌朗诵爱国之心演讲活动庆祝国庆出手抄报爱国之情写读后感祖国面貌汇报展示六个系列,利用节假日、中午上课前和傍晚放学后的时间进行分组准备和排练,课堂上用五课时进行汇报交流,包括一节课开故事会,一节课朗诵《中华少年》等诗歌,一节课进行演讲,一节习作进行写读后感,还有一节汇报展示课。学生课外进行阅读、讲故事、出手抄报和节目排练,而分组排练的过程还要找时间进行指导。

活动准备:

教师:

进行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收集相关的资料;

设计相关的表格指导学生进行填写;

上课时做好课前准备,制作简单的课件,带上相机。

学生:

小组:确定小组的汇报展示方式以及组员的分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背诵、演唱、讲故事、手抄报考制作等,做好汇报展示的准备。

个人:进行阅读;收收看有关祖国变化的电视节目,收集相应的图片、照片,进行记录整理。

活动过程:

系列一:祖国之爱开故事会

1.课前导语:学习了《詹天佑》,我们为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技术水平所鼓舞,学习了《怀念母亲》,我们为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和对祖国的真挚的爱草慕之情所感动。你能感受祖国的伟大吗?你知道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而流血牺牲,艰苦奋斗?让我们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吧!

2.学生讲故事。进行简单评议。

系列二:我爱祖国诗歌朗诵

1.导语:《中华少年》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歌,很适合进行朗诵。这节我们就分组进行比赛,朗诵这首诗,让我们以充沛的感情表达我们心中的自豪,朗诵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四大组进行朗诵,作简单的评议。拍照留影。

3.有时间的话还请其他组员朗诵赞美祖国的诗篇。

4.齐唱《我的中国心》;总结。

系列三:爱国之心演讲活动

1.导语: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感情。对祖国的爱当然也要表达出来!演讲就是表达感情号召别人响应的很好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一节我们进行《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活动。

2.学生代表进行演讲。

指导个别学生的语调、表情、动作等。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评议。

3.总结发言。

系列四:爱国之情写读后感

1.导语:进行了那么多的阅读,看了听了不少的名人故事,欣赏了那么多的图片、影片,你一定对其中的一些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吗?这节我们来写一篇读后感。

2.出示下水文《读〈詹天佑〉后感》,指导读后感的基本要点:读了什么文章(书),主要内容是什么;最深刻的语句(章节)是什么,你怎样理解的;你联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简要总结全文,提出目标。

3.学生进行习作。自选内容。(或发给学生阅读材料,规定内容进行写作)

系列五:祖国面貌汇报展示

1.导语: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祖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在老一悲人的口中,祖国的过去是怎样的?在新一代人的眼中,祖国的现在是怎样的?这一节我们来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河山,繁荣社会和美好前景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2.分组汇报

可选择以下各种方式:

口语交流:唱爱国歌,背爱国诗,说爱国话,朗读爱国文章(段落),进行简短演讲。

书面展示:自已出的手抄报,自己所画的画,自己用电脑制作的画,自己收集的图片,自己拍摄的照片,自己写的日记或习作,自己填写的记录表格(以祖国为主题)

小制作:贺卡,模型

小表演:小组合作演一个小品,合唱或小组唱,舞蹈

其他:播放采访录音;图书展示介绍等。

3.简单评议并指导今后的学习。

4.总结。

附活动过程设计详细方案:

(准备:学生分组选择自己的汇报形式和进行节目演练。教师帮助写好活动过程的方案,进行主持人的培训工作并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一、主持人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让我们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爱慕吧!)

二、主持人语:联表小学602班语文综合性学习《祖国在我心中》汇报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三、按节目安排进行汇报并按节目内容进行过渡语设计。(另附纸)。

四、主持人语: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带着更大的自信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让我们的生命之舟乘风破浪地前进!

五、主持人语:联表小学602班语文综合性学习《祖国在我心中》汇报展示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请辅导员讲话。

六、辅导员讲话。

(备注:汇报交流后收集学生的作品、资料,进行全面总结,表扬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

六年级《圆》教案 篇8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为了(),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二、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细读理解。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

(二)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

1.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中,那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如: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句话由远及进,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2.读第2—8自然段,思考:这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如果你在场,会怎样表扬陆羽?(抓住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体会)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3.读9—11自然段,思考:

(1)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抓住相关数据:如十六年,三十二州,五年……体会人物精神)

(3)《茶经》是怎样一部书?它有怎样的价值?(可让学生用所查资料作补充介绍。)第十一自然段中的递进复句“他不仅……而且……”说明了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可以体会到陆羽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三)梳理,小结。

(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1.读读,抄抄。

领略茶的趣味,当从”茶”字说起,“茶”字本身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字。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就是一个“茶”字,也表示诸多意思。

还有借用“茶”字而言它的非茶之茶,如人参茶、花旗参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绞股兰茶、罗布麻茶、杜仲茶、柿叶茶、虫屎茶、姜茶、凉茶等,其“茶”字,并非表示茶,而是寓意泡出来的汤水好像是茶。

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

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这是昔日流传的一个谜语,打四个字,谜底是一句应酬语。

草木之中有一人,就是“茶”字,“茶”字为“草”字头,“木”字脚,中间是个“人”字。再以“茶”字为线索仔细推敲,原来谜底是:请坐奉茶。

“草木之中有一人”,谜面妙极,形象生动。按照茶树生物学特性,茶可以戏称为草木结合的植物。茶树本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每年萌发生长出多轮芽叶,人们采摘这部分幼嫩芽叶作为制茶的鲜叶原料,俗称“茶草”,古有“茶称瑞草魁”“喜与众草长,得与幽人言”之句,这样说来,茶树又成了草本。

作为制茶鲜叶原料的茶草,或称茶菁,可谓之为每年从茶树上长出的“草”,而且茶树的芽叶,有越采越发,不采少发的特性,与草相似,生命力极强。在人工培育下,茶树在栽种以后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年都可以多次萌发芽叶,供人们采摘,炒制出各种各样的茶叶佳品。这就是“草木之中有一人”的缘由。

六年级《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唱山歌《什么结子高又高》,感受壮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刘三姐的故事,知道山歌的特色。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

4.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用放松、愉快的歌声演唱歌曲《什么结子高又高》,知道山歌的特色,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音符、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用音乐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换一种方式向你们问好呢,你们是否会用相同的形式向我问好呢?

师:2- - -|3 2 3 2 6 1 23 2 |2. 5 3 1 2|

哎 同学们呀你们好 咧 嗨你们好?

哎 老师呀你 好 咧 嗨你 好

师:刚才我们问好的这种方式叫“对山歌”的形式,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山歌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

师:大家对山歌有一些了解,但不全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山歌往往在音乐的一开始处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感情充沛,表达强烈。在高音区,山歌还常常会有自由延长音。有的山歌因音域较高而使用假 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法。

2.同学们,大家以前都听过哪些山歌或对歌呢?

(刘海砍樵、猜调、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师: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吧!播放(1.刘海砍樵2.猜调3.山歌好比春江水)

3.以猜唱谜语的形式引入歌曲。

师:下面老师来请大家猜谜语,谜底就藏在今天要学的这首《什么结子高又高》的山歌中,大家猜猜分别是哪四种农作物。

生:……

4.介绍刘三姐。

师:老师告诉大家,这首歌是出自一部电影,谁能告诉大家师哪一部电影吗?

生:《刘三姐》

师:真聪明!看来大家的知识真的是很丰富,电影《刘三姐》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歌剧,主人公刘三姐是位勤劳美丽、明喉善歌的奇女子,这部电影大概讲的是她以善歌为武器,与封建官府、地主老财作斗争的故事。

另外,它取材于广西壮族地区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唐代壮族的一位农家女,刘三姐。从小就聪慧过人,八岁时,就能把看到的东西编成歌曲唱起来。她唱的歌山也爱听,水也来和。壮家人都称她为歌仙。可见她的歌声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那动听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流淌在广西的山山水水间。

师:听完老师的介绍,大家想不想看看这段电影呢?

生:想

(播放视频)

二、学唱歌曲

1.学歌词

师:看完视频,大家想不想学一学这首歌呢?

生:想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歌有趣的歌词,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段都是问句,第二段则是答案。

师:说得不错,第一段就是我们的谜题了,下面请左边的同学读问句,右边的同学读答句。注意有感情的朗读。

2.学谱子

师:下面,大家看到我们的谱子,这是什么拍子的.?轻声唱一唱,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它是四四拍的。

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师: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

难点解决(1、2依次出示)。(板书)

(1)前十六和后十六分音符

(2)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小附点的时值

(4)前倚音

师:下面跟着老师把谱子唱一唱吧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试着把这首歌来唱一唱,注意节奏,休止。

3.跟音乐唱

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遍,帮腔也是全班一起吧。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今天听的这首歌在开始提问和回答前要“哎——”一声呢?

生:

师:吆喝声是山歌的特点之一,本歌的吆喝起着为提醒对歌方注意的作用。我们也学着吆喝一声好不好?看谁吆喝得最有山歌特色。

4. 创编歌词

师:老师这儿有几个问题,你们听清楚了,看谁能与老师来对歌。哎… 什么说话先摘帽咧?嗨溜溜啰?什么说话先脱衣咧?嗨溜溜啰?什么说话先喝水咧?什么说话飘雪花咧?老师提示大家一下,这四句话分别指的是我们学习生活中要使用到的不同类型的笔。

生:哎… 毛笔说话先摘帽咧?嗨溜溜啰?铅笔说话先脱衣咧?嗨溜溜啰?钢笔说话先喝水咧?粉笔说话飘雪花咧?

师:真聪明!现在老师把大家分成两个组,各组来创编歌词,大家先自由讨论5分钟,每组选出领唱四人,其他同学就帮唱,看看怎么能难住对手?

(生讨论)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好!左边这组先来。

三、拓展──壮族风俗歌会“歌圩”

师:刚才同学们的对歌真精彩!

师:老师了解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许多民族音乐活动(出示卡片),最著名的是传统的风俗歌会“歌圩”。“圩”是“集会”的意思;“歌圩”就是赛歌、唱歌的集会。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师: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观看老师给大家搜集的图片──壮乡风情(大屏幕)。

(师在旁作介绍。)

四、课堂小结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所以民歌也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最后,我们以优美的歌声演唱《什么结子高又高》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