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课件通用

光的反射课件通用。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教师还没有写,现在还来得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来制定不同的教案,才能算是好的教案课件。这篇文笔流畅观点独到的“光的反射课件”深深吸引了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建议大家将这个页面和整个网站都加入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

光的反射课件 篇1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一等奖

光的反射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学生了解光学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原理,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光的反射教学活动,通过互动和实践让学生深入体验光的反射现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光的反射的规律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平面镜、凹透镜、白纸、激光笔等。

2. 教学素材:光的反射示意图、实验流程图等。

3. 分组准备: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4-5人。每组一台实验装置。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

让学生回顾并梳理光的传播方式,引出光的反射概念。通过展示光的反射示意图,让学生对光的反射有一个初步印象。

2. 实验1:平面镜的反射规律

让学生观察平面镜的反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小组准备一面平面镜和一张白纸。学生围成一圈,其中一名学生手拿一面镜子,另一名学生拿着白纸,站在镜子前。指导学生观察镜子中的反射图像,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3. 实验2:凹透镜的聚焦效果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光的反射规律。每个小组准备一枚凹透镜和一支激光笔。指导学生在凹透镜前以一定距离放置白纸,然后用激光笔照射到凹透镜上。学生观察到光线聚焦在白纸上形成的图像,并互相交流讨论。

4. 小结和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观察中的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概括,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规律。

5. 拓展应用

展示光的反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镜子、眼镜、放大镜等,让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科技应用的重要性。

6. 实验设计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反射材料和实验器材,设计有趣并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并为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实验装置和材料。

7. 实验分享和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项目,向全班介绍实验过程和结果。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实验中的困惑和发现。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

1. 实验成果评价:针对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意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

2. 学生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团队合作的能力等。

3. 学生反馈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设计和方法。

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光的反射教学活动,学生将不仅仅能理解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能切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实验设计和分享,激发学生对光学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和创新能力。

光的反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罝,测出反射角与人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利用光的反射控制光束的方向、镜面反射和搜反射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 科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师生合作实验活动:

多名同学从不同位置用激光笔将激光射向教师手中的平面镜,全体学生共同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该现象能说明什么为题。

教师改变平面镜的角度学生观察现象发生什么变化?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几个基本概念: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及反射角

3、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探究三条线位置关系

教师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学生将实验内容填入记录表格

学生交流试验结果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4、学生分组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试验

学生将试验结果填入记录表格

学生总结试验结论

5、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反射定律内容

6、学生讨论交流,利用试验装置进行试验探究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特别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1、 教师说明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于生产生活中,造福人类

2、 学生说出自己对反射定律的应用设想

3、 学生利用潜望镜观察发光的蜡烛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在潜望镜中的工作原理

4、 教师展示中华号月球车,并由此提出问题,地球和月球间距离是多少。并由学生回答地月间距离的方法

三、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演示用手电筒照射贴有小镜子的白纸,学生观察是镜子亮还是白纸亮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形成的原因

四、 学生活动“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学生设计将阳光引入大厅的方案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这样设计在实际中应用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设计方案还存在怎样的不足

学生提出改进方案

光的反射课件 篇3

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伙伴学、小组学的方式,认读13个生字,巩固认读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大家都快乐”的原因和乐观积极的情感。

(一)A 《伴你成长》P48 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什么时候快乐。

B上课前,同学们玩了什么?几个人玩的?

你觉得这个课间过得怎么样?

自由发言。

(二)怎样才快乐?怎样大家都快乐?

读课题。

再想一想,课题怎样读听起来更好听?

(一)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1.会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谁来试一试?

2.谁来把这四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三)测读本课的生字字卡,把全班会的放一边,不太会的贴在黑板上。

(四)出示课文要认识的生字为红色,指读生字,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变回黑色。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

1.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生字;

1.请“小老师”把记字的什么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2.请组长领着同学再领着读一读这些字。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读字,小组长出示卡片,其余学生读。

(三)生字我们都认识了,课文一定会读得更熟练!

1.课文读给同位听一听。说说你觉得怎样最快乐?

⑴一个人,挺快乐;

你做哪些游戏是很快乐?

你一个人在家时干什么?

怎样才能读出你快乐的心情?

练习读;指名读;集体评议。

⑵两个人,真快乐;

⑶三个人,很快乐;

⑷许多人,更快乐。

为什么大家一起玩时最快乐?

谁来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

齐读第四段。

3.原来快乐就在我们身边,你有什么新玩法?

挺快乐,我真快乐。

一人读第一段,由他邀请同伴一起读第二段,由此顺延,最后全班一起读第四段。

5.小结:独处一人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你想天天快乐,可以每天做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有了好心情,怎么都快乐!

小红伞,小花伞,接着天上小雨点。

妈妈下班累又乏,我端杯水送给她。

妈妈,妈妈,您歇会儿,我来帮您干点啥?

1.表演读:一人读第一段,和同伴一起读第二段,由此顺延,最后全班一起读第四段。

2.舞蹈表演:同一个动作,一人跳,邀请同伴跳……最后大家一起跳。

3.说说你会做哪些动作?

四、听故事《好吃的帽子》。

1.听第一遍,想想小松鼠的帽子没了,为什么还特别快乐?

2.听第二遍,写写小松鼠为什么快乐。

3.说一说。

4.小结:帮助了别人,不只是为别人解决了困难,而且自己也得到了快乐,所以说是互相帮助。大家在暑假里试着帮帮别人,看是不是很快了?

一个富有的国王天天过着大吃大喝的生活,还是闷闷不乐,不高兴。他决定出王宫亲自去寻找快乐的人。国王走到田野,看见一个穷困的农夫在放声歌唱,就去问他为什么这样快乐?农夫说:“我以前也为没有鞋穿而难过,可是当我遇到一个没有腿的人,才发现我该活得快乐。”

掰手腕 讲故事 快乐?

光的反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光的反射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光密介质、光疏介质以及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全反射条件。

2、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准确的概括出全反射现象,提高总结和实践能力。

3、能体会到物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物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反射的条件。

难点:对全反射现象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问题情境】

播放医生利用光导纤维检测病人身体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思考:光导纤维怎样传输光及相关信息呢?由此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建立规律】

介绍两个物理概念,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并明确二者是相对的。

实验探究:将半圆形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观察激光束从玻璃进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强度如何变化?

实验猜想:反射光、折射光都消失;反射光消失,只有折射光;折射光消失,只有反射光。

实验现象: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逐渐增大,但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同时观察到折射光线越来越暗且接近90°,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剩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继续增大入射角,依然看不到折射光线。

得出结论:只有反射光线而折射光线消失的现象是全反射现象。教师介绍玻璃是光密介质,空气是光疏介质,只有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才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可以让学生通过验证光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得出这种情况下不能发生全反射。

回顾实验并分析得出:要发生全反射现象对入射角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将折射角为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

学生小组结合实验现象总结全反射(全内反射)的条件:(1)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知道临界角呢?提示学生如果已知介质的折射率,就可以确定光从这种介质射到空气(或真空)时的临界角。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规律】

解释课前导入中光导纤维如何传输光及相关信息。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课后思考全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小组内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光的反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5.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教学难点】

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探究让学生清晰、直观的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2.竞赛法: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展开竞争,激发兴趣。

3.多媒体演示: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引导、归纳教学过程。

【教学器材】

平面镜、实验报告一生一份、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光的反射实验器、激光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与学生交流)

做游戏:找一名同学到讲台前利用讲桌上的仪器将老师藏在讲桌后面的礼物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选出平面镜并利用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使同学们看到了礼物。

师问:你为什么选择平面镜?(平面镜能反射光)教师给予表扬,并把礼物送给他。

二、新课教学

师:你想知道光的反射的哪些知识?

(小组讨论:学生带着兴趣提出他们的问题。教师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标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把同学们的问题一一解决:

(一)学生感知光的反射现象

方法:把激光器打开,让光斜射到镜面上,观察光的传播方向,试着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师:以上实验说明,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师: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光在反射时有什么规律。

师: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介绍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

入射点: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1.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2.做出猜想

A.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的大小_____(等于/不等于)入射角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_____(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C.入射光线和镜面垂直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__。

D.随着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将________。

师:有了这些猜想,我们就要用到验证猜想的最有力的武器—实验。

3.设计实验和表格:

4.进行实验

(1)让光源射出的平行光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入射并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

(2)将右半面绕法线缓慢旋转,观察反射光线。

5.分析实验

①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______(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②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位置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的大小_____(等于/不等于)入射角。

(说明:如果存在多个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归纳与讨论。因为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所以,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结论: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简述:

1.三线共面,分居两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还有哪些发现?(引出光路是可逆的)

“找眼睛”: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1个同学通过手中的小镜子看另一位同学的眼睛,另一位同学看小镜子,能否看到拿镜子同学的眼睛呢?做完后,同学之间下位交流。(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位同学的眼睛,你的同学也一定会从这块平面镜中看到你的眼睛)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活动4: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将课件屏幕中的卡通片位置放于一平面镜后,卡通片消失),结合刚才你的作图,请你自学课本加以解释。引出两种反射

生:学生利用手中器材观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使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对于每一条光线而言,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用手电筒垂直照射镜子和白纸,你发现了什么?解释原因

让学生举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事例同时介绍光污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课后作业

(1)以“假如光线不能被反射”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请同学们课后,通过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地了解光的反射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课件 篇7

(一)教学目的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二)教具演示用器材:激光演示器、平面镜、插有大头针的硬纸条。学生实验用器材(2人一组):平面镜片、白纸板、量角器、手电筒(玻璃前糊上开窄缝的牛皮纸)。(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二、新课引入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三、进行新课1.光的反射教师: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会被反射,仍在原来的物质中传播。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1。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学生实验一:1.照课本图5—8甲,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3.照课本图5—8乙,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板书。“一、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实验二:把入射光线沿学生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例:图2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练习:(写在小黑板或投影仪的胶片上)。(1)画出图3的入射光线。

(2)如图4,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板书:“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5。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播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强调: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三、归纳总结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四、复习巩固1.作图说明:一束光沿水平方向射到镜面上,入射角是3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60°)。若入射光线不变,把平面镜竖直放置,则反射角是(0°)。2.口答:课本节后练习1、2题。五、作业1.阅读课本第二节《光的反射》。2.本章习题4、5、6题。3.预习课本第三节《平面镜》。(四)教学后记:

光的反射课件 篇8

课题:混合与分离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2.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到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不可逆。3.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教学难点: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水、沙、盐、油、醋、小苏打、绿豆等物质及它们混合与分离所用工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图片,提问:这几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回答)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图片),小明星期天请小伙伴来家里做客,但在厨房做饭时不小心把盐撒到水里了,他该怎么办?能不能把盐和水重新分开呢?(生回答)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物质的混合

出示几种物质的图片,师:图片中的几种物质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没?那如果把它们分别两两混合到一起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猜想,请学生口答)那我们猜想的对不对呢,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按照手中表1的提示和要求,动手操作,完成表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派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播放醋与小苏打混合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物质混合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

2.物质的分离

师:刚才我们将不同的两种物质混合到了一起,那混合后的物质还能重新分离吗?分离后的物质和混合前的物质还一样吗?(学生思考)

师: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视频(播放盐水蒸发结晶视频,学生认真观察过程),我们看到盐和水混合后利用加热蒸发结晶可以重新分离,并且分离后的物质和原来的物质一样。这种方法实际是由劳动人民晒海盐得到的启发(出示晒海盐图片,教师做简单介绍)。

师:这是我们分离盐和水的方法,那其他几种混合物该怎么分离呢?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吗?都能分离开得到原来的物质吗?下面我们选取其中的四种混合物来进行操作探究。请大家拿出表2,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集体交流)

三、总结全课,深化思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究与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代表回答后教师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有的物质混合后没有形成新物质,可以将它们重新分离开来得到原物质,但有的却不是,这些物质混合后由于形成了新物质,我们没办法将它们分离开来得到原物质。

Gz85.Com小编推荐

光的课件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你不妨看看光的课件,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光的课件(篇1)

1. 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并会组词。

2. 认读词语,了解近义词,巩固、积累词汇。

3. 熟记成语。

4. 把句子读通顺,读流畅,具体体会判断词“是”的用法,并学习运用。

5. 能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做到既正确、又美观。

6. 读背三条俗语警句,要求熟读成诵。

7. 边看图边听老师讲爱惜粮食的故事,然后看图练说故事。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迎”。

(2) 以查“迎”为例,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方法。

a. 在“汉语拼音索引”里找到Y。

b. Y的下面找到音节ying,看清后面的页码。

c. 按照页码,在字典的正文找到音节ying,再按声调的排列顺序,查找“迎”字,并把所在的页码填到表中

(3) 让学生口头组词。

3. 练习。

(1) 按用音序查字法(三步)查“神”字。

(2) 按要求填表格。

4. 反馈。

(1) 检查学生查字典情况、填表情况。

(2) 指出存在的问题,巩固音序查字法。

(1) 指名读。

a. 谁能用上“同意”说一句话?

b. 句子中的“同意”还可以换个词说,意思不变。

(2) 出示卡片“答应”。

(3) “同意”就是“答应”的意思,这两个词的意思相近,我们就说它们是近义词。

(4) 学生齐读“同意”、“答应”。

(5) 指名读,出示“请求”、“恳求”。

(6) 这两个词的意思怎么样?

(7) 指名读,出示“紧盯”、“注视”。

(8) 这两个词也是近义词。

3. 练习。

(1) 指名读三组词。

(2) 齐读。

4. 反馈。

(1) 指名认读词语。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第一句话。

(2) 指名读。

(3) 引导回忆毛泽东的有关课文《要好好学字》。

(4) 引导学生弄清这句话有两个部分组成。

3. 同法学习其他句子。

4. 练习。

孔繁森是( )。

梅兰芳是( )。

居里夫人是( )。

1. 审题。

2. 指导。

(1) 认读汉字。

(2) 引导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方法和写字要求。

(3) 指导书写。

3. 练习。

学生练写,老师巡视。

4. 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姿好的学生。

1. 审题。

2. 指导。

(1) 学生自由读成语。

(2) 教师范读。

(3) 理解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 学生自由练读。

(2) 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 集体背诵。

1. 审题。

2. 指导。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试读。

(3) 教师范读。

(4) 教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6) 学生反复练读。

(7) 学生自由背诵。

(8) 同位背诵。

3. 练习。

(1) 学生自由读背三句话。

(2) 齐背三句话。

4. 反馈。

(1) 检查朗读。

1.指导学生观察五幅图,弄清图意。

2.讨论每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3. 指名说说自己知道的标志的意思。鼓励各抒己见。

4. 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些标志的?

出示标志,让学生上台说出这些标志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鼓励学生课后寻找标志,比比谁认识的标志多。

光的课件(篇2)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光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从这些美丽的景观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二)学习第3、4段

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现在该去哪里了。

生:万寿山

师: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把这3、4两段读一读,看看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片

(1)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佛香阁、排云殿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它们特点的词语!出示第3自然段

(2)交流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学生: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佛香阁具体的位置在哪?文中用了一个词(耸立)什么意思。(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板书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师:排云殿有什么特点?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从“一排排”中体会出什么

学生:说明面积很大。多,整齐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也该下课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没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下课

光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光的课件(篇5)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1、知识与能力:

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光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其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的算法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细心的计算习惯和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0+20=(你是怎么算的?)60+7=(你是怎么算的?)

12+5=3+40=50+50=11+8=30+60=80+6=

刚才咱们口算时,知道在计算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时就是把几个十几个十合起来,在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时,就是要把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我们今天还要用这些方法学习新的知道。

(本节课是在数的组成基础上学习的加法,开课时就进行数的组成的复习,并归纳出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二、创境激趣:

1.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这幅图,老师要跟同学们发新书了。发了什么书?

你是在哪里发现数学书和语文书的信息的?

师整理信息:你能用这三条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要求数学书有多少本要怎样列算式?生:35+3=38

还能提吗?(生: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

那该怎样列算式呢?(35+30=65)

(在研读教材时,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寻找信息,然后尝试让学生根据梳理出来的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清思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刚才计算出35+3=38,你们同意吗?你是怎样算的?

会算的人小声说一说,其余的人拿出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

指名汇报:先摆三十五根小棒,再摆三根,把三根和五根合起来就是八根,再和三十根合起来就是三十八根。

师:五根表示什么,三根又表示什么?

我们就是要把五个一和三个一合起来就是八个一,八个一再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三十八。

师:我们刚才都是把五个一和三个一合起来就是先算几加几?再算什么?

还有谁会象他这样说一说。同位互相说一说。

(2)那35+30=65,算得对吗?拿出你们的小棒,一边摆一边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先摆三十五,再摆三十根,用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六个十,再把六个十和五个一合起来就是六十五。

师:把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名生)

同位说一说。

(不会算的学生用小棒帮着算,会算的学生可以直接算,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有提高。在不断的提问和追问中,在小棒的直观作用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理解为什么要把几个一要和几个一合起来,几个十要和几个十合起来。)

(3)咱们再来观察这两道算式,都是35+几,他们在计算时的方法一样吗?第一题先算的是什么,第二题先算的又是什么?

师小结:第一题我们是先把三个一和五个一合起来,第二题我们是先把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

(让学生观察两道例题的计算方法的不同,教师进行及时的小结,这样的教学策略是这一节课必须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用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口算吗?

3.内化算法,揭示课题

书中61页做一做。

指名汇报。

观察上面的三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下面的三题都是两位数加整十数,今天咱们就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咱们知道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时,都是把几个一先加几个一,再和几个十合起来,而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都是先把几个十加几个十,再和几个一合起来。

(通过例题和做一做中的对比练习,适时地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现在来一场口算比赛怎么样?

全对的人为自己奖励一枚智慧果,错了的,改过来也把智慧果奖励给自己。

(2)用咱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不光能正确口算,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

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光的课件(篇7)

⑴.了解和掌握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基本史实;

⑵.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拉近历史,展示历史画面。突出历史的演进过程,历史的`前后对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发挥的积极作用。

⑵.怎样评价文天祥抗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⑶.行省制度对后者的影响很大,结合现实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唯物史观和爱国的精神。

⑷.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民族融合,中外交往等都表明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以肯定。 ⑸.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重点难点的分析突破 1、蒙古族的兴起: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的重要民族,成吉思汗是其杰出的领袖。通过提问: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使学生了解蒙古族,并形成对成吉思汗的正确评价。

2、元朝的建立:

通过怱必烈建立元朝,迁都,统一中国的学习,以及元朝的经济,中外交往,行省制度,民族融合的知识串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认识元统一的重大意义。

3、行省制度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对唐、元之疆域作对比,对古今行政区域作对比。同时思考:通过对比,元的行政统治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作用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4、民族融合是本课又一重点: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亮点,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学归纳民族融合的表现,并进一步认识民族融合与元的统一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对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元朝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的交叉使用。 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幻灯片若干 1、《成吉思汗》电视剧主题曲画面片断。 2、教材P62动脑筋。 3、成吉思汗──一代天娇。 4、元朝统一示意图。 5、唐、元运河对比图。 6、唐、元疆域对比图。

光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写音节,写出词语。

2、技能按指定的字组成三个词语。能仿照例句缩写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能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4、能正确的朗读并背诵有关的格言和谚语,了解其教育意义。

5、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①指名读拼音。(读准字音,发现音误,及时纠正。)并齐读。

①说说课文中学过的相关词语,再口头组词。

②选几个写下来。别写错别字。

①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②学习例句:“星光”指星星的光,所以“星星的`光”可以缩写成“星光”。

③读四个短句,说说可以缩写成什么词语?

④写下来。读一读。

②读读“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这几个词,理解词义。

③充分思考后指名试说,评议、订正。

①读题,明确题意。

③学生独立改写句子。后同桌相互检查。

④错句提出来,在班上一起分析原因,引导学生自己订正。

①告诉学生,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很有意思。

②你理解句子的意思吗?一起交流,尽量让学生自己理解句子,学生不能解决的才有老师指导。

③练习朗读和背诵。

④你还了解哪些类似的格言和谚语,背给同学们听一听。课外再去收集一些,互相交流。

①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③独立思考句子的顺序,再标上序号。

④交流,分析,纠正。

⑤连起来读这段话。

光的课件(篇9)

1. 借助有趣的童话故事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加减法的算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背土豆》这一课。首先,老师问一个问题——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小动画片。在看动画片之前,听清老师的问题,请你思考一下,动画片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播放动画片)

师:好,动画片播放完了。那么,谁能给大家说说动画片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通过小动画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故事的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记录与观察,通过7加减的互逆运算,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联系。

师:我们先看故事的前一部分,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老鼠放了几个土豆在口袋里啊?请你根据图来说一说。

生:图上一堆有5个土豆,另一堆有2个土豆,一共有7个土豆。(出示图1)

师:那如果用让你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你会吗?

师:说得非常好。那除了这种分法,我们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将土豆分成两堆呢?用算式怎样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课件上相应移动土豆的数量)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那我们接下来看一看,故事继续进行,发生了什么事啊?(出示图2)

师:小老鼠真粗心。那如果让你根据这幅图,写一个减法算式,你会写吗?

师:那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用圆形纸片摆一摆,另一组用三角形画一画。

师: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小老鼠一直这样走回家,最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师:对,最后土豆就都漏光了。那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来填一下下面这幅表格吧!上面的表格代表漏掉的土豆的数量,下面的表格代表剩下土豆的数量。(出示口袋与土豆的'课件)

师:如果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口袋里还剩下几个土豆?

师:我们来看看对吗?(出示课件使口袋的颜色消失,透过透明的口袋观察剩下的土豆数量)

师:如果口袋里掉出2个土豆,口袋里还剩下几个土豆?

师:我们来看看对吗?(出示课件使口袋的颜色消失,透过透明的口袋观察剩下的土豆数量)

师:我们来检验一下。(出示课件使口袋的颜色消失,透过透明的口袋检验剩下的土豆数量)

师: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生2: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现在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学到的可真多!生活里,我们一定不能像小老鼠那样粗心,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在生活里找到数学的乐趣!

光的课件(篇10)

一、课题:

《陶罐和铁罐》

二、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通过阅读课文,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㈡能力训练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大胆的想象能力。

㈢德育渗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瞧不起他人,为人要友善、有礼貌。

㈣美育渗透

做人要有自信,相信自己。

三、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1.启发式

2.提问式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㈡难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

①借助多媒体播放陶罐与铁罐的动画对话,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人物的个性,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寓意。

②课件的播放展示氧化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氧化知识。

2、媒体选用情况: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来源媒体内容要点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法

1、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习生字。边导视边导思考。

2、多媒体自制课件陶罐与铁罐动画对话及氧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去感受每个形象个性,逐步积累,达到对寓言的品味理解。边导视,边导读,边导思。

3、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边导视,边导思,边导说。

4、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思维。边导视,边导思。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一)激趣,谈话导入。

(二)媒体播放,整体感知全文。

(三)细读体会第一部分--寓言故事(故事1)。

1、出示媒体,看动画,听对话。

2、学生品读,教师相机引导。

3、课本剧表演,人物对话。

(四),合作学习第二部分--寓言故事(故事2)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怎么样了?是什么样子?铁罐呢?

②、人们发现陶罐时,是什么态度?为什么?

③、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 2、分组学习。

3、分组汇报。

4、教师相机引导。

(五)整体品味

1、陶罐和铁罐我们应该向谁学习?说说理由。

2、如果铁罐改正了缺点, 和他交朋友吗?

3、教师引导总结寓意。

(六)拓展学习

重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教案汇总


在众多文章中栏目小编发现"光的反射教案"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文章。为了推动学生对上课知识点的掌握,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如果还没有完成的话就要注意了。编写优质的教案需要教师具备广泛的背景知识和教学经验。希望大家喜欢这篇文章!

光的反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罝,测出反射角与人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利用光的反射控制光束的方向、镜面反射和搜反射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 科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师生合作实验活动:

多名同学从不同位置用激光笔将激光射向教师手中的平面镜,全体学生共同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该现象能说明什么为题。

教师改变平面镜的角度学生观察现象发生什么变化?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几个基本概念: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及反射角

3、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探究三条线位置关系

教师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学生将实验内容填入记录表格

学生交流试验结果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4、学生分组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试验

学生将试验结果填入记录表格

学生总结试验结论

5、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反射定律内容

6、学生讨论交流,利用试验装置进行试验探究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特别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1、 教师说明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于生产生活中,造福人类

2、 学生说出自己对反射定律的应用设想

3、 学生利用潜望镜观察发光的蜡烛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在潜望镜中的工作原理

4、 教师展示中华号月球车,并由此提出问题,地球和月球间距离是多少。并由学生回答地月间距离的方法

三、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演示用手电筒照射贴有小镜子的白纸,学生观察是镜子亮还是白纸亮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形成的原因

四、 学生活动“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学生设计将阳光引入大厅的方案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这样设计在实际中应用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设计方案还存在怎样的不足

学生提出改进方案

光的反射教案【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光的反射》,选自苏教版初中物理第三章第五节。这是一节规律课,计划一课时完成。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光的反射定律是几何光学中的重要规律,它是在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通过特例“平面镜”,让学生具备光的反射的具体经验,初步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方法,同时为后继的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奠定基础,在光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从上一节平面镜成像入手,探究为什么平面镜会成像?通过试一试、做一做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光的反射的规律,进而解释为什么平面镜会成像。教科书贯彻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解释生活中的慢反射是否遵循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应用。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专门术语描述光的反射现象。

(2)初步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应用,能在生活、生产中判别光的反射的具体运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提出问题和猜想、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和进行实验,收集、辨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反射现象中光束与镜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感受物理知识的神奇之处,体验自然现象的对称和简洁。

(2)通过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领略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间的和谐与统一,从而增进对自然的亲近感,强化对科学的求知欲。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光的反射规律确定为教学重点。由于初中生刚进入物理课程的学习,对实验探究的设计和相关数据的采集存在困难,所以我将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探究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对漫反射是否遵循光的反射规律留有疑惑,这是本节的另一个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将会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并辅助于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而我将会采用启发—引导、演示实验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现在我结合教学流程图来为大家具体的介绍《光的反射》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的理由。

在新课引入时,我会在投影上打出一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利用平面镜的正反面让学生观察是否能够看到卡通人物。通过该实验的引入,统领本节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平面镜时仅有部分学生看到,用平面镜反面时都能看到。利用身边的器材创设奇特的实验现象来引入课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将激光打到平面镜上,请学生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学生发现有两束光线,随着改变一束光线的方向,另一束光线也随之改变,而且总是成对出现。我们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主形成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概念,贯彻以实验为中心的物理教学理念。随着入射光线的不断改变,学生发现奇特的实验现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了,这是一条特殊的光线,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束入射光线称为法线。那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学生再次观察,从而发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此时,才能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图,因为黑板平面是二维的,如果提前画出,那么就失去了探究三线“共面”特点的机会。

根据光路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结合演示实验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呢?在探究时我们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呢?在此,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先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后制定出实验方案,避免了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混乱的现象。学生实验过程中,我会在一旁观察,并适时地纠正错误,以便实验顺利进行。在得出数据之后,我会请几组同学进行展示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引导学生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对光的反射规律进行归纳:“三线共面”、“二线分居”、“两角相等”。这样的归纳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突出本节教学重点。

我们能否利用今天所学的光的反射规律解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呢?我会先用实物演示,之后请同学作出图像,在作图的过程中,我还会适当的讲解作图的一些注意点。此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初步掌握光路图的一般作法,也突出了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平面镜成像的教学重点。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同学们在看电影时,是否发现,无论我们坐在哪里,都能看到同样的画面?这是为什么呢?这和粗糙的屏幕有关吗?现在,我把屏幕取出一小部分并放大,将几束平行光照射在上面,我们看到了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反射光线确是杂乱无章的,我们将其称之为漫反射。请同学们再次思考,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吗?同学讨论并很快画出每束光线的法线,标出入射角与反射角,由此可以发现,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在此,利用等效法、放大法、作图法,从而顺利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

学生在掌握了新的物理知识之后,一定要提供给学生们运用物理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将新的物理知识返回到实际生活中,活化、巩固、深化新的物理知识。在此,我设计了如下的知识应用:向学生展示潜望镜模型,介绍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潜望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有关光的反射的内容,巩固之前所学的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等相关知识,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结合本节课的板书进行课堂小结,通过条理清晰的主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辅助于副板书再次强调作图时要注意的地方。另外,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际情况,我会适当地布置几道课外习题,并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体现了今天所学的光的反射规律。

光的反射教案【篇3】

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伙伴学、小组学的方式,认读13个生字,巩固认读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大家都快乐”的原因和乐观积极的情感。

(一)A 《伴你成长》P48 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什么时候快乐。

B上课前,同学们玩了什么?几个人玩的?

你觉得这个课间过得怎么样?

自由发言。

(二)怎样才快乐?怎样大家都快乐?

读课题。

再想一想,课题怎样读听起来更好听?

(一)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1.会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谁来试一试?

2.谁来把这四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三)测读本课的生字字卡,把全班会的放一边,不太会的贴在黑板上。

(四)出示课文要认识的生字为红色,指读生字,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变回黑色。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

1.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生字;

1.请“小老师”把记字的什么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2.请组长领着同学再领着读一读这些字。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读字,小组长出示卡片,其余学生读。

(三)生字我们都认识了,课文一定会读得更熟练!

1.课文读给同位听一听。说说你觉得怎样最快乐?

⑴一个人,挺快乐;

你做哪些游戏是很快乐?

你一个人在家时干什么?

怎样才能读出你快乐的心情?

练习读;指名读;集体评议。

⑵两个人,真快乐;

⑶三个人,很快乐;

⑷许多人,更快乐。

为什么大家一起玩时最快乐?

谁来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

齐读第四段。

3.原来快乐就在我们身边,你有什么新玩法?

挺快乐,我真快乐。

一人读第一段,由他邀请同伴一起读第二段,由此顺延,最后全班一起读第四段。

5.小结:独处一人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你想天天快乐,可以每天做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有了好心情,怎么都快乐!

小红伞,小花伞,接着天上小雨点。

妈妈下班累又乏,我端杯水送给她。

妈妈,妈妈,您歇会儿,我来帮您干点啥?

1.表演读:一人读第一段,和同伴一起读第二段,由此顺延,最后全班一起读第四段。

2.舞蹈表演:同一个动作,一人跳,邀请同伴跳……最后大家一起跳。

3.说说你会做哪些动作?

四、听故事《好吃的帽子》。

1.听第一遍,想想小松鼠的帽子没了,为什么还特别快乐?

2.听第二遍,写写小松鼠为什么快乐。

3.说一说。

4.小结:帮助了别人,不只是为别人解决了困难,而且自己也得到了快乐,所以说是互相帮助。大家在暑假里试着帮帮别人,看是不是很快了?

一个富有的国王天天过着大吃大喝的生活,还是闷闷不乐,不高兴。他决定出王宫亲自去寻找快乐的人。国王走到田野,看见一个穷困的农夫在放声歌唱,就去问他为什么这样快乐?农夫说:“我以前也为没有鞋穿而难过,可是当我遇到一个没有腿的人,才发现我该活得快乐。”

掰手腕 讲故事 快乐?

光的反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手工制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语汇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小礼卡的新颖构思与创意的表达。

教学过程:

1、活动一:欣赏形形色色的小礼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作欲望。

欣赏教材中的贺师卡,封面是一个戴眼镜的女教师形象,下面一男生、一女生,寓意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是高大的形象,封面上的文字以“桃李满天下”起着点题的作用。贺师卡的内页是似人化的一棵大树,以大果树比喻教师,以树上结出的累累果实比喻学生,形象地表达了“桃李满天下”的含义。贺师卡以红色、黄色的暖色调为主,再配合其他的紫色、绿色等,既大体得当又富于变化。在风格上,富于幽默感和雅拙感。

再来欣赏课文中的以小鸡为形象的贺年卡,鼓励学生进行欣赏点评。教师进行补充。(它在一个平面的小鸡造型的基础上,重复构成组合,变为一个简单的立体贺年卡。小鸡造型简练,对眼睛与小鸡冠加以夸张的处理,突出小鸡的可爱神态。一行英文字母的排列既表达了祝福的内容,又成为小鸡身上的装饰图形。此外,鸡脚、鸡爪的处理很巧妙,不拘泥于写实,又起着支撑整个贺卡的实际作用。色彩方面也采用红色、黄色的暖色调,表达了新年的热烈气氛。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性教学活动,分析研究:

(1)平面小礼卡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2) 立体小礼卡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3) 一纸成型的小礼卡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3、活动三:布置作业,动手设计、制作小礼卡。可按照前面表列中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个性探究”实施。

学生对礼卡并不感到陌生,所以学习起来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手工制作要求精美,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比较差,很多学生的作业都比较粗糙。

光的反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及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简单介绍我国水镜、铜镜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教学环节安排】

导 学 学 案教 学 流 程

我会自学:

1.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

2.如图所示,图中AO叫做,OB叫做,

ON叫做,α角叫做,β角叫

3.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光反射时: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3)反射角入射角

4.光的反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种是。两种情况(都、不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我能参与:

知识点一:光的反射

有的物体能发光,有的物体不能发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发生了。

知识点二: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注意以下名词:①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②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③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④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问: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4-15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②;③。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例1:右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2:一条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作图说明:(1)入射角和反射角各为多大?

(2)若保持人射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将平面镜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角,则反射光线转过多少角度?

知识点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实验:

将一束光分别照到平面镜上和纸面上,观察反射情况:

镜面反射:平行光投射到光滑表面,其反射光束仍是平行的,这类反射叫镜面反射。列举镜面反射的例子。

漫反射:平行光投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列举漫反射的例子

画出简单光路路图

光的反射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了解比例和比的区别。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探索国旗中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板书学生举的例子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

[设计意图:在学习比例之前,就强调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

1.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激发爱国情操。

四幅情境图分别呈现的是什么情景?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板书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1)比较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值。

(2)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说明: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使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4.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应用上面的方法,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叙述比例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指着比例式,引导学生观察得知,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5.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题的练习,增强了新知识的清晰度与稳定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层次清楚。

[设计意图:此题有了数的形式的变化,兼备有意设难、激发挑战、活跃气氛的功效。

2、下面每组中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逐步延伸了知识。提出条件让学生自己组成比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光的反射教案【篇7】

《人物---线描写生》教学设计

原公镇中心小学 刘欣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捕捉物象的方法---线描写生,它不同于明暗素描写生,主要是用线条来表现生活中的物象,是一种较为容易掌握的方法。本课分为三大部分:线在绘画造型中的重要作用及审美价值;线描艺术的三种基本类型;线描写生的要点等。通过欣赏历史上成功的线描作品,引发学生对线的审美感受,进而知道线是造型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具有对立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视觉形象的最基本手段,同时学习造型艺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初步学会鉴赏线描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中线的感觉和审美感受能力,选一种绘画线描进行艺术尝试或表现。、通过教学,感受艺术美,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加强鉴赏线描画的能力;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绘画线描的三种类型,提高审美能力。难点:难点是感受和掌握绘画作品中线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对线描绘画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在实际写生中感受线条的艺术美。

四、教法

讲授法、观察法、比较法、演示法、练习法。

五、学法

学习是以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室内课之后我将安排室外写生课,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法、观察学习

六、教具准备

教师:教材,笔,速写纸 学生:课本,笔,速写纸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之前的学习了解了点、线、面、空间、光影绘画语言,出示作品,讲解、引导和设问:这些作品用了哪些艺术语言?(重点引出以线造型的作品)2.新授:

(一)线是构建视觉形象最基本的手段,也是造型艺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通过出示人物线描作品和相关文字,讲解、设问、小结:人类先有文字还是先有绘画?线条可表现哪些内容? 得出线条可以表现的内容:

A.各种物象(自然物、想象物、具象物、抽象物等)B.作者的情感、审美

C.结构、空间、明暗、光影、质感、意蕴等 D.美感(韵律、节奏、和谐等)

(二)绘画线描的基本类型

出示相关作品和文字,讲解、引导、设问、小结:写实性线描、表现性线描、抽象性线描。(采用教授法、观察法、比较法,突出本节的重难点)。3.能力训练:

通过对线的了解和对线描作品的认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达到线描写生的目的。

4、总结:线的特征,绘画线描的基本类型和线描写生的要点

5、布置作业:完成一幅线描写生作业。

6、教学板书

人物---线描写生 点、线、面

1.自然物、想象物、具象物、抽象物

2.情感、审美

3.结构、空间、明暗、光影、质感、意蕴

4.美感(韵律、节奏、和谐)

《静物中的装饰线条》教学设计

原公镇中心小学 刘欣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也是线条系列中的一部分。

平面造型离不开黑白对比关系,无论是点线面的组合,还是线描中都存在着装饰关系。这些装饰形成不同的节奏和韵律变化,使画面产生丰富的乐感,形成美妙动人的画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线描画中的装饰线条,感悟线条装饰的美感。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线描画中的线条装饰,感悟线条的美感。能以线为主画一幅有装饰线条效果的画。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线描画中的装饰线条及造型手法。难点:如何以线为主画一幅有装饰线条效果的画 教学准备: 植物、图画纸、黑色勾线笔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秩序,检查用具

二、导入

经过前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对线描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用简单的线描画出造型,但是在装饰手法上还是不够完善,今天我们就线描画的装饰线条来学习。板书课题——植物线描装饰

三、探究

1.首先来欣赏优秀线描作品 问:这些线面作品中有哪些装饰手法? 教师总结: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使画面产生装饰、黑白灰丰富的变化,给人以美感。

2.出示线描为主的艺术作品,分析装饰线条特点。表现形式和装饰特点

板书: 多样 线条密集装饰效果 黑白对比

粗细

3.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线条变化。

讨论:这些作品中你喜欢哪幅?为什么?作品中的装饰线条你能画一画吗?

4.教师示范:利用实际静物写生画出外轮廓,局部装饰示范。5.你们还能创造出哪些装饰线条? 请同学上台画一画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布置作业:以线描的方式画一幅装饰线条的作品,实际静物为铺。

五、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

装饰特点

多样

黑白对比

粗细

轮廓(装饰)

光的反射教案【篇8】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 °,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2024光的课件


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如果有没有完成的教师就要尽快补上。教案和课件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必不可少的方法。如果您感到困惑,可以查看一下“光的课件”,或许能够给您一些启示。我相信这些课程可以提高您的技能水平!

光的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它、当”等九个字,学会一个新笔画――竖提,会正确书写“长、虫、兴、当”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树枝拿它当扇子、小虫拿它当被子、鱼儿拿它当花伞、小鸟拿它当风筝”。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新课。

秋天悄悄来到我们身边,这天,大树妈妈要为它的孩子――树叶娃娃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宴会(贴大树图),大家纷纷赶来参加,瞧,谁来了?(出示挂图,生看图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将文中出现的小动物图贴在黑板上。)多热闹呀,你们也想参加吗?(想)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树叶》去参加树娃娃们的盛宴。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识字读文。

1、借助拼音自主读文。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组词。

(学习多音字兴、长、当)纠错

3、课件出示生字,抢读。

4、再读课文,提出要求。

①想想文中的“它”,“大家”“我”指的是谁?

②树叶和谁交上了朋友?学生依次将树枝和动物图贴在树叶旁边。

③逐个问贴画学生:树叶是怎样来和他们交朋友的,作者分别用了一个什么词?

(长、落、飘、飞,能换吗?)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创设情境,体会想象。

1、在读文后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播放动画)

用提示语进行引读,师说:“你们的聪明乖巧把风姐姐给找来了,吹动了树叶,树叶在摆动,就像扇扇子一样,感觉怎样?”

“舒服”“凉爽”

在学生回答之后,自由读,指名读,并让他们比较一下,看谁读的好。然后结合实例:(炎热的夏天,拿上一把扇子扇风,感觉如何?)来理解体会,进而以“舒适、凉爽”的感觉来朗读第一句话。

2、师:小虫还在户外,感觉很冷,你怎么帮助它?

生反馈引出第二句,指导朗读。

3、激趣引出第三句。

鱼儿在哪里?(水里)

为什么看不清?(被树叶遮住了)

小鱼把树叶当什么?(花伞)

生活中的伞有什么用处?(遮阳、挡雨)

有了伞遮风挡雨感觉怎样?(舒服、舒适)

指导朗读。

4、师:树叶飞得很高很高,谁看见了它?(小鸟)

指导朗读:这句话该怎么读?(指名读)

为什么把声音读的这么高?(想和小鸟比赛)

齐读(就让我们一起和小鸟比赛)

5、学习最后一句。

(1)找出树叶的话自由读一读。

(2)师质疑:从课文中我们知道小树叶很高兴,那你们能不能说说它为什么高兴呢?

(3)指名反馈;引导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4)指导朗读树叶的话。(树叶能得到大家的喜欢,确实是一件高兴的事,就让我们在朗读中和树叶一起分享快乐吧!)

(想象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想象力的拓展。)

(5)有大家的喜欢小树叶真高兴呀,从哪些地方看出大家都喜欢树叶?请从文中找找答案把!(齐读前四句)。

6、师教学生认省略号。

课件中出示省略号,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几个亲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的句子,帮助他们认识。如:(1)公园里的花开放了,有红的,蓝的,白的......(2)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啊!有猴子,老虎......

在此基础上回到文本,文中的省略号说明小树叶还落到了好多地方,想象一下树叶还会落到哪里,做哪些好事?(同桌合作,仿照诗歌作诗,反馈,评价。)

(四)拓展思维,积极实践。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设计问题:有些叶子落在了大街上,它们认为自己把环境弄脏了,心中很着急,你能帮帮它吗?(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在生反馈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愿同学们都做一片关爱别人,热心助人的树叶,用爱心去装扮我们的生活。

(五)配乐齐读课文。

让我们再看着大屏幕读读这篇课文,把秋天里树叶的美记在心里。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秋天里树叶的美,其实除了树叶之外,还有许多的美景,课后,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书本去与他们交朋友吧!

光的课件 篇2

英语教学活动教案设计

教师:刘盈盈年级:六年级

课题名称: the story of rain

教材选自:人民政治大学小学英语第七卷第六单元

一、 简介

新课程教学设计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the story of rain”是一个科普课题,恰恰也是一个很能体现学科整和的课题。在这节课中,老师将利用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交际功能,让学生了解雨的形成。在本课中,教师将本着尊重科学的态度,设计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真切的“体验”,将原本枯燥的科普课变“活”。

通过对雨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将知识进行拓展,启发学生思考“彩虹、雪、酸雨”的形成,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种种自然现象的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 学生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英语学习,他们的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尽量地开放,让学生有更好的发挥。在各个环节中,教师如果能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就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语言充分挖掘出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另外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常识,学生对雨的形成已经有了较成熟的认识,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使学生对自然现象有更多的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政治公众人物第七册的第六单元。本课时的主要语言功能会说vapour, stream, sun, cloud.,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对雨的形成进行英语阐述。

由于在pep第四册书的第四个单元和第五册的第六单元对各种天气以及自然界的事物cloud, sun, flower等已有一定的掌握了,所以本课的重点将放在stream, vapour以及学生对雨的形成的阐述上,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他自然现象进行阐述。

四、 教学设计:

核心任务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教学目标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听、说、认读vapour, stream, sun, cloud.,并能通过音标,自我掌握这几个词的发音。

2使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初步掌握一定的说明文科普语言。

能力目标:增强主动思维和实践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充分挖掘生活经验,丰富生活知识,使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本质。

2学生可以了解酸雨的形成和如何保护环境,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语言任务: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及时转变教师角色,注重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活动。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是指引者,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呈现材料,“引发”学生思维,“启动”学生探索。在各种形式的小水滴的转化中,为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表演提供了平台。其次,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vapour, stream, sun, cloud.等词的学习都是在学生一定的音标基础上展开的,使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逐渐成为一位自立的“英语学习者”。最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是辅助者和听众,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自然现象的形成。

学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最后的平台给了他们足够的展示空间。

五、教具

学生准备一张***,老师准备课件。

五、 教学和活动过程:

课外延伸

参考酸雨形成的相关资料,找出相应的防止酸雨形成的措施。

光的课件 篇3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ァ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ァ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ァ 

  “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ァ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旧的美梦。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闪烁,人间欢笑何多。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封),昔日贵为一国之君,而今只有抬头看看天下所共的一轮明月,思念故都。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乡的人的诗词中总因月而起思乡之情。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李煜的“月明中”与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潇洒,苏轼豪放而豁达,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与无奈。他乡与故乡,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故国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中。“举首见日,不见长安”和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ァ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有花纹。试想一下,汉白玉制成的台阶栏杆,回映着清冷的月光,是一幅多么水冷的图画啊!作者回想故国的宫殿,却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凭记忆来诠释,这样的痛楚,不是陆游的“中原北望气如山”,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只是独属于李煜的`满目伤怀,下阕主要写对故国的追思和亡国的苦愁。“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年华已逝,留下的只有已老的宫女。古诗词中有许多慨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但都不如此句。“雕栏玉砌”本是华丽的宫殿”,“朱颜”本是多么美丽青春的词语,用在此处立刻就换了一种悲哀的意境。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是全词题眼,也是千古绝句,广为流传。李煜的愁只能自问自答,因为实在无人与他“对泣新亭”,足见作者的孤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不是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也不是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周星驰那叫俗文化,像可乐一样只有那么一股子气,后来啥也没有。苏轼此时“故国神游”“雄姿英发”,这一江之水也充满豪气。李清照是个妇道人家,只能是一支哀婉的小溪。李煜的通感用得绝佳。“春水 ”带点花瓣,有形有声有色,把“愁”字立体化了。一个“向东流”,最近的联想是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但“向东流”含义更深了,东流之水可理解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会成“眼泪汇入长江”之意,可谓“千古一愁”。ァ 

    这首词里看不出比较猛烈的反抗意识,没有“长使英雄泪满襟”,没有“卷土重来未可知”,只有那种沉郁的哀思。人言“不畏金刚怒目,只怕菩萨低眉”这样自怨自艾的哀愁,一下子惹恼了宋太宗,招致杀身之祸,李煜这首词的感染力可见一般。

光的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几首诗文都在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诗篇,这些诗文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还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坚持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的新课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该课的文言知识,在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要注意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并引导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温故知新”。

三、教学目标:

第一部分是知识结构目标: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音形义、文言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二部分是能力培养目标:从课文中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领会作者在文章里所寄予的情感和思想,使学生得到写作借鉴和思想启示,积累写作素材;力求从“文言”和“文章”两个层面学习文言文,把学习落到实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三部分是情感目标: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具体设计为以下两个目标:

▲1.积累本单元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能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语句,培养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本单元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习,与老师要求一致,使整理学案和练习做到全面、准确、规范。

五、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教师批阅,了解预习情况,为展示做准备。

2.课前展示在批阅中出错较多的内容。

导入:初一咱们学过《〈论语〉十则》,孔子就对复习的重要性有过精辟的阐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咱们就来复习第六单元。第六单元主要有哪些课文?(生说,师板书)

光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我们不愿意提及的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战争。大家知道,战争意味着分离,战争意味着残酷,战争意味着悲剧。战争是残忍的,是恐怖的。从古至今,战争似乎永远是男人的大舞台,战争让女人走开,而女人一旦介入战争,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孙犁的《荷花淀》

二、作者简介,渗透学法。

孙犁,原名孙树勋。19生,河北安平县人,7月在天津去世。在他去世后,曾经有这样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昨天,我让大家预习了文章,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浮光掠影”法。那我们今天用第三种方法“蜻蜓点水”法,即撷取文章中某些重点片段、章节,作仔细的鉴赏和研究。

师: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读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

师: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语言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认为是“你走,我不拦你。”表明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

师:好,你把原句中“家里怎么办?”给落下了,那么加上以后是否就表明水生嫂不支持丈夫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还是支持的。只不过提出实际困难,真实地反映出矛盾心理。

师:是啊,水生嫂是人而不是神,丈夫走了,生产任务、生活重担、服侍老人、照顾孩子,这一副副担子全都得压到自己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现实的。不过,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水生嫂还是毅然决定挑起家庭的重担。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这个句子来吗?

师:对。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理解自己,再苦再累也愿意承担;体现了中国妇女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当年有个印刷厂粗心地将句号印成了逗号,变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孙犁得知后认真地说:“这是原则性错误!”现在你能理解孙犁的话吗?

生:用句号更能反映出支持、理解丈夫的明确态度,突出不阻拦;用逗号则强调了“家里怎么办?”,突出依赖性。

师:说得真不错,你能通过朗读把用句号和用逗号的不同感觉区别开吗?

生:“你总是很积极的。”体现出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自豪,引以为荣。从这句话里我觉得她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妇女,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推荐一位,来读出你所体会到的感觉?

生推荐,生朗读(突出“积极”,读得很成功,得到了热烈掌声)。

生:“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丈夫这一去,有可能会牺牲,但这一句表明水生嫂已经能够比较平静的面对这生离死别。

生:我认为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水生嫂对丈夫的依恋。

师:同学们都找了水生嫂得知丈夫要上前线以后的话,再请大家注意在丈夫说出“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之前的富有个性的话。

生:我觉得水生嫂还是一位体贴聪明的妻子。你看“‘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可见对丈夫非常关切、体贴。

生:还有 “怎么了,你?”问这句话是由于水生嫂看出水生笑得不像平常,反映出她的聪慧。

师:那我能不能把 “怎么了”后的逗号改成句号?

生:不好,用逗号更能反映出急切、体贴的心情;句号显得有点冷冰冰的。

师:说得有理。你也能把用逗号和句号的不同读出来吗?

生朗读,传达了急切和冷淡两种态度。

师:同学们都尝试着读过了,也对水生嫂的个性、心理作出了自己或深或浅,但都独具个性的理解。受了大家的启发,同学们能不能改写水声嫂的语言。

“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成。”

“那咋不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服……”

“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会同意。”

“不嘛,就是不嘛。”

把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水生嫂改成了一个娇滴滴的女人。

生: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干与勤快;丈夫又是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又她来承担,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生:对丈夫端饭,听说丈夫参军,手指震动了一下,体现了温柔体贴。

生:丈夫参军,她并没有脱丈夫的后退。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

四.朗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师:也许,我们用这些词语还不足以形容她。因为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朴素的爱国心,一份深厚的爱乡情;却把自己的丈夫送上了生死难料的前线,这一切水生嫂做到了,荷花淀的其他妇女们也做到了。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解放区妇女都是这样做的。正像孙犁自己说的:“《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可是,丈夫们上了前线,到底也带走了女人们的心。这不,“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商量什么呢?

(1) 推荐五位女同学来读。我们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五位女人唱的是哪一台戏?(生朗读)

(2) 请男生做做导演评议一下?她们读的怎么样?你满意吗?为什么?

(4) 生:第一句,先说探望的可能性,又表明自己不拖尾巴的立场,再找借口,显得很精明乖巧。

生:第二句“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生:第三句是水生嫂说的,她说出了一个事实,表现出一种顾虑,是稳重谨慎的性格。

生:我觉得第五句是在说假话,说不想去其实很想去,说没看头其实大有看头。(众笑)说明她言不由衷,很怕难为情。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师:看来,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出,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那么,她们的语言中有没有透露出共同的心理?

生: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师:有共性就能达成共识,于是这几个女人带上小包裹,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探望丈夫去了。不巧的是,丈夫们已经在前一天半夜里离开了。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青年人总是朝着愉快的方向去想,不久,她们又说笑起来了,她们说些什么呢?又表现了她们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师读“你看说走就走了”到“又唱起来了。”

生讨论评议。

正当她们说笑之时,却意外地遭遇了敌船。怎么办?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她们急中生智,把小船摇进了荷花淀,也碰巧把敌船引入了丈夫们的包围圈。就在荷花淀里,女人们找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也目睹了丈夫们神勇歼敌的全过程。丈夫们打捞完战利品,就又出发了,女人们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因为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一起去听一听她们正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注意30页上的文字。

女生齐读:从“‘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到“‘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师: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咱们来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同桌间讨论一下。

生交流讨论(略)。

生:我们认为是第七句,因为这一句显出说话者不甘落后,与前面我们对水生嫂的理解比较接近。

生:我再补充一点,前面水生曾打趣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水生嫂说“谁比谁落后多少呢!”显得合情合理。

生:好象应该是第五句。因为说这话的女人很能干,比较符合水生嫂。

生:第六句首先可以排除;第一句是撅着嘴说的,有点撒娇的味道,气质不像;第四、五、七句充满了不服气,与水生嫂深明大义的特征不符合;第二、三句有可能,但这两句与她沉稳的个性也不能完全匹配。

师:我很赞同这位同学的想法。其实,这时候,究竟谁是水生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使这群妇女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也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意愿和信心。

由被动旁观到主动投身战斗反映出这群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平日里守着家、编着席对丈夫想念牵挂显得真挚多情的荷花淀妇女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显出了乐观勇敢、自尊自强的一面。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从对丈夫理解支持到与丈夫并肩作战,从狭隘的家庭投身抗战的洪流,我们似乎听到了妇女们前进的脚步声。有一部电影叫《战争,让女人走开!》,而今天我们从《荷花淀》里看到,一旦女人也武装起来,哪里还会有打不赢的战争呢?

师:对于这群没有名字,也淡化了肖像,却能和男子一样保家卫国的荷花淀妇女,我们怀有的只能是深深的敬意。这恰如孙犁自己说的:“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通过女人的视角,让女人参与这次战争,通过她们的语言,展示了荷花淀女人的成长历程,也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作为有“诗体小说”之美誉的《荷花淀》怎么体现出来呢?

1、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

2、诗化风格的浓郁的地方特色环境描写。

提供思考方向:这个故事题目《荷花淀》,孙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荷花淀的故事,这篇小说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这个故事发生荷花淀的故事?那些地方能够题材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是不是又是构成孙犁先生诗化的风格呢?

1、回头想想,有女人参与的战争作品有哪些?或者从女人的视角描写的作品有哪些?

《红色娘子军》《花木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读了这片荷花淀,联想一下《红河谷》、《黄河绝恋》等等以女人为主体的战争题材文学,我们有什么感触呢?(浪漫化)

结束语:只要世界上还有女人,那么世界将会有许多色彩;只要世界还存有美丽,我们不应该失去浪漫。

描写战争的题材很多,但从女人的视角方面描写,把女人当作战争的主体描写对象,读荷花淀,不是读一篇作品,而要去读一类的作品。

板书设计:

人物                               语言

水生嫂                        勤劳善良、温柔体贴

深明大义。

A.熟悉课文,女生以水生嫂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嫂的故事》。

B.熟悉课文,男生以水生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的故事》。

这两道作文题的设计,旨在让同学们进一步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高超的语言技巧。在此基础上,自己动手,提高写作能力;并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天渐渐暗了,月亮升起来,可水生还没有回来。今天,他领着游击队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什么办法,谁让他是咱们庄的游击组长,还是党的负责人呢!我就一边等着他,一边坐在院子里编席。微风送来阵阵清新的荷花香,我不时地抬头望望正对着的大门,听听有没有那熟悉的脚步声。

很晚他才回来,一副急切切的样子,显得有些疲倦。我迎上去,接过他递来的草帽:“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饿坏了吧,我去端饭。”“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他顺势坐在了台阶上。我走过去,在他身旁坐下。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一定是还没来得及歇会儿就往家赶了。我有些感动,也有些心疼:“干嘛那么急呀!瞧你累的。他们几个呢?”我边说边伸手帮他掸去身上的灰尘。“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哩?”“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他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尽管隔着月光,可我还是感觉到了那一丝不平常。不知怎么的,心突然猛跳起来,该不会……“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我的食指一阵钻心的痛,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我不作声,把手指放在嘴里吮着。他继续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我没抬头,低声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我是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来,怕家里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些。”他说这话时,满脸的自豪。我却不知怎么接话,是应该担心,还是应该高兴?过了一会儿,我拉着他的手,说道:“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他指了父亲的小房,食指放在唇边,小声地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我感到眼泪在眼眶里聚集,但终究没在他面前流出来。他握紧我的手,在我耳边说道:“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话音刚落,就消失在了一片黑暗中,在我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就已经听不见他匆匆的脚步声了。一切来得太突然,我还没来得及做好思想准备,可他明天就要走了,去打鬼子!我没有挪动身子,就这样坐着,想着,呆呆地等他回来。

鸡叫的时候,他才回来。我站起身,看着他:“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没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嗯。”我低下了头,鼻子有点酸酸的。“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嗯。还有什么?”“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他的语气有些激动。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拼命地点头--满脸的泪水让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流着泪进了房里,找出几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包成一个小小的包裹。

第二天,父亲拉着小华,送他出门。那几家也带了些东西,交水生带去。我把包裹递到他手上:“凡事要小心啊!”“知道了。”父亲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的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都出来送他,他对大家笑了笑,上船走了。我一直站着,挥手,直到看不到那模糊的船影。“记得平安回来!”我在心里默念着。

点评:如此详尽地叙述了“荷花淀”的故事,对课文又怎能不熟悉呢。小作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水生嫂的性格特征,语言流畅,叙事清楚,心理刻画形象、逼真。

23.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A.女生以水生嫂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嫂的故事》。

B.男生以水生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的故事》。

光的课件 篇6

本单元编选了《荔枝蜜》、《猫》、《斑羚飞渡》、《心中的鹰》等四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的作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交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冰河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交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复述法: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让学生在复述中加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同学们,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作家郑振铎的家里就曾经养过三次猫,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聆听他的三次养猫的经历。

今天咱们学习这篇课文,采用的方法就是“说读”,什么叫“说读”呢?就是同学们边读课文,边说阅读感受,通过这样的方法,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说猫。

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示例:作者家养的第一只猫,是隔壁要来的一只新生的小猫,它是那么活泼,常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嬉戏,在它身上,洋溢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可是后来,它生病了,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的活力渐渐消退,两个月后,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三)说人。

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小结:养猫之乐,乐在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乐在我们可以领受到家人一般的温情;

乐在我们可以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

失猫之痛,先找出表达失猫之痛的句子,朗读,感受;

探究: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之所以“更难过得多”的原因。

四、说文。

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语言之妙:在对三只猫的描绘,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活画出三只猫或活泼或忧郁的个性。(讲析:写动物也要写出个性)

结构巧在:全文采取总分的结构;分说部分巧在三次养猫经历按照时间推移、由略到详和情感逐步加深的顺序来组织材料;每一次的养猫经历,巧在都是按照“引入对象—叙述事情—抒发情感”的顺序来写作。(讲析:这样安排文章结构,脉络清晰,过渡自然,读来如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