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的课件精品

观沧海的课件精品。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观沧海的课件精品,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观沧海的课件 篇1

猜一 猜:

他是卓越的军事家 ,同时又是出色的诗人

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代.

他是>中的重要人物.

三分天下有其一,他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 世之奸臣.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

宋体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qiáo)郡(现在安徽省毫(bó)县)人,东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观沧海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曹操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

的抱负。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教学总结:

就语文本身来说,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内容,使情感得到共鸣。感受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通过诵读,耳朵可以具体感受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以实现再造想象,激发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感。为激起学生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

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是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教师长期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没多大意义。

(2)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今后在教学中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观沧海的课件 篇4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读一读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背诵这几首诗。

观沧海的课件 篇5

课题名称 《观沧海》 科 目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5分钟)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后进生”。特别强调后进生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目标;更没有像曹操哪样拥有远大的抱负,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

1.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知识与技能

1. 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曹操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诗言志,歌言情,在公元207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凯旋而归的路上,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了碣石山,以歌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从《观沧海》一文中感受曹操这种博大的胸襟。

介绍诗人:曹操(155-220),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不但是 中国历史 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 蒿里行 》、《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二读: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五读:学生齐读。(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性的表扬性点评) 教学活动3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也就是观看宽阔无比的大海。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的形象。

教师:哪个同学能从神态方面来扮演一下曹操在观看大海这种“得志”的形象。(学生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意气昂扬、气吞山河”的气势)

教师:从刚才的扮演来看可知,此时此刻的的是在观看大海请同学们在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六读:诗人在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个字可以知道?(观)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画下来吗?(两个学生完成,一个描绘,一个画;肯定学生的个性发言,表扬学生的多才多艺)

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我们知道: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是诗人所看见的;而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那个词语我们能看出来?学生:若

教师:“若”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观沧海的课件 篇6

1.读写并理解:赵王、和氏璧、召开、允诺、胆怯、鼓瑟、拒绝、诸位、侮辱、上大夫、击缶、理屈、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词。

2.熟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1.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一般情况下,这个故事应该写什么内容?课文中哪一个故事直接写了这个内容?认真看看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弄清楚文中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先看前两个故事主要写了谁?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把你认为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以解决“三个故事有何联系?”为抓手,串起全文教学。

(一)研读“完璧归赵”

语段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导读。

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说?

4.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语段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

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语段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讲道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将阅读目标指向言语表现,抓住作者用假设句式描写蔺相如语言的文本特点,由扶到放,一步步感受蔺相如作为外交家作为文臣言语委婉但立场鲜明的外交智慧,渗透抓人物语言读懂历史故事的方法。

(二)研读“渑池之会”

语段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2.蔺相如凭什么敢和秦王去“拼”?指导读。

3.小结:读历史故事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更要关注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写活这个人物的。

抓联系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用假设的方式讲道理,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这就为说明将相“失和”进一步做好铺垫。

总结:不写这两个故事,我们就不清楚蔺相如为赵国究竟立下了怎样巨大的功劳。而这些,正是廉颇没有想到的,正是导致将相“失和”的直接原因。

【设计意图】仍然抓住蔺相如用假设句说理的语言特点,感受蔺相如的语言特色,同时抓住“拼”字品味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三)研读“负荆请罪”

语段五: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从廉颇的角度来看,他说得也不无道理。请看《史记》对廉颇的介绍。

2.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怎么说的?

语段六: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自由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

2.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过渡: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

语段七: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课文写廉颇负荆请罪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京剧却把当时的场景还原了出来(播放京剧《负荆请罪》)

2.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

预设八: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的意思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因为将相二人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进攻赵国。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一是继续揣摩蔺相如的言语特点和人物个性;二是感受廉颇作为一个爱国武将知错能改、和而不同的耿直性格及人格魅力。

1.读到这里,你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负荆请罪”就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三个故事共同突出了“和”对国家的重要性。

2.评价人物: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小结: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抓住了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去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抓住人物矛盾的变化过程,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下去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读《史记》里的其他故事。

【设计意图】旨在回应开课时学生的质疑,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试着评价文本人物,小结学法。至此,阅读所要考查的“形成解释、做出评价”能力均得到印证和彰显。

观沧海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品味诗句,感受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 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真挚感情,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习古诗吟诵、吟唱。

1.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 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3. 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4.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5. 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白脸”奸臣形象;

6. 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中的经典名句。

学生读诗,并互相评价,读出诗歌的韵味,做到吟读。

四、理解诗歌,掌握技巧:

1. 从题目入手,读出诗歌写什么。

2. 作者观到了什么?品读写景诗句。

3. 从诗歌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方法: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特写镜头、联想和想象;

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先实后虚、以时间为序、以行踪为线;

目的:渲染气氛,抒发作者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依据此方法确定《观沧海》的写景技巧。

六、小结:

口诵眼前多彩句,神思千古慕沧海。

少年初识愁滋味,亦懂诗人忧国心。

教学总结:

这是依托我校“以学为主双案合一”与“三步九环”结合而展开的一次教学实践。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多媒体和多种阅读方式,在感受中把学生的“学”变成学生的“又学又想”——学诗歌,想自己;学写法,想理想和责任。在思维的过程中是经历了一种——先学习、再想象、再联想、再表达的一种思维过程。实践后我发现:

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真要另当别论。原本我也没多加思考,直到有一个孩子急急忙忙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才知道,那天他准备好几个问题我也没提问他。因此,上课的时候,教师的眼光应该跟孩子们不时地进行交流,与学生积极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课后反思时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深度稍稍低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少,考核范围过窄,结果却使目标有点淡化。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古诗赏析课上好。

观沧海的课件 篇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观沧海

观沧海的课件 篇10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观沧海的课件 篇11

引言:《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教学设计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观沧海教案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教学总结: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附录:《观沧海》读后感

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再次体味曹操的诗作《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我也曾有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晨白时,站在临近碣石的金山嘴上观看日出。只见东方海平线放出红光,接着红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间跃出海面,万道霞光,极为壮观。当红日升高时,有人举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来是想拍手托太阳的,引来一片欢笑和模仿。一天晚上坐在卧床上,突见月亮升起,逐渐高离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灵感一动,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钟静候,果然看到了平生从未见的奇景。只见东方银光逐渐增大增强,一轮圆月缓缓腾出,银波万里,尤其是跳离水面一霎间更是摄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然而,从未见旅游宣传“看月出”,实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曹操却观得细微,遥想当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汉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过此海边,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评价当数谁?!

同样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贡献者,为何评价却是天壤之别?!我看,是评论家太“吝啬”、太“正统”、太“保守”了,历史上的评论家就不去说他们了,而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我们的评论家还是在引经据典,追究细枝末节,而不从现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离口,未免引人万分感慨和不解!

Gz85.com编辑推荐

《观沧海》教案精华5篇


由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精心推荐,现在介绍的是“《观沧海》教案”,请将本网页加入您的常用链接中以方便日后使用。作为每位老师必备的教学工具,教案课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制作合理充分的教案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

《观沧海》教案 篇1

(一)引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胸怀和讲究炼字炼句的手法。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滾滾长江东逝水”,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说出里面的主要人物(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把他的作品背出来,默写下来,并讲出大意。

(二)简介古诗词常识、作家、作品、背景

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诗体名,为近代诗词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统称。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以练代析,详见习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作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行,若出之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学生评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习(内容详见练习题)。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教案 篇2

引言:《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观沧海》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观沧海》教案 篇3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观沧海》教案 篇4

引言:《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教学设计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观沧海教案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教学总结: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附录:《观沧海》读后感

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再次体味曹操的诗作《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我也曾有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晨白时,站在临近碣石的金山嘴上观看日出。只见东方海平线放出红光,接着红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间跃出海面,万道霞光,极为壮观。当红日升高时,有人举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来是想拍手托太阳的,引来一片欢笑和模仿。一天晚上坐在卧床上,突见月亮升起,逐渐高离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灵感一动,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钟静候,果然看到了平生从未见的奇景。只见东方银光逐渐增大增强,一轮圆月缓缓腾出,银波万里,尤其是跳离水面一霎间更是摄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然而,从未见旅游宣传“看月出”,实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曹操却观得细微,遥想当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汉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过此海边,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评价当数谁?!

同样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贡献者,为何评价却是天壤之别?!我看,是评论家太“吝啬”、太“正统”、太“保守”了,历史上的评论家就不去说他们了,而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我们的评论家还是在引经据典,追究细枝末节,而不从现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离口,未免引人万分感慨和不解!

《观沧海》教案 篇5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xx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2、自读这首诗,给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3、课前诵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二、合作探究《观沧海》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

3、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4、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自主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1背景介绍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2、自由朗读这首词,读准下列字音

擎()貂()妨()

3、理解词中的关键词

黄:苍:千骑:擎:

平冈: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会:

四、合作探究《江城子密州出猎》

1、内容理解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

下阕。

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2、主题探究

这首词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

的强烈愿望。

3、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大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后反馈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秦都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诗词曲三首

年级:九年级课型:诵读欣赏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

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xx33班级姓名:

教学目的:

4、诵读课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5、鲜明的艺术特色。

6、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涵和写法。

观沧海教案9篇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观沧海教案9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观沧海教案 篇1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有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XX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XX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①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②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

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宏丽的诗?……

不错,是融入了诗人的豪情。官渡之战,他平了袁绍之乱。写此诗时,他正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平定少数民族之乱。注释中的乌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渐实现统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动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家想想,放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触景生情,意气风发?以情入景,才能写下如此大气的诗篇。

我们想像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诗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忆起自己面对大海的感触,如果将自己当做曹操,是不是能体会他当时的豪情?下面,请大家在乐曲的伴奏乐声中修改你刚才的描述。时间3分钟。(音乐伴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①读出感情;②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③尽情体会。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这堂课,大家借助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想像,成功地体会了《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这是阅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中国诗歌宝库中群星璀璨。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驰骋于更广阔的诗歌天地,领略中国古曲诗歌美妙的韵致。

赏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下对这首诗的想像和理解。文体不限,300字左右。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业提示: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乡情。前两句写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洁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写情,此景此音,唤起征人的不尽乡愁。学生在把握诗的基本意义和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可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教后记: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字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独立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误”,实践“正”。这样的“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习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影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认为这是一堂自我感到满意的一节课,但由于教学手段限制,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出来。

观沧海教案 篇2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观沧海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

能力: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情感: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过程:

一、舞蹈导入

二、目标展示

三、自学检测

(1)字词正音

(2)作者简介

(3)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作者写此文送给谁呀?

作者为什么要写此文送给她们呢?

四、交流讨论

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作者说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艺术是惊人的!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这个特点的 ?

你喜欢作者的文字吗?能不能选个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下呢?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训练

欣赏一段舞蹈,并用优美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

七、作业布置

完成导学练习。

比较阅读《安塞腰鼓》和《观舞记》的异同点。

观沧海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景色波澜壮阔

实景

静态景色生机勃勃

登山观海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想象)月博大胸襟

星汉

观沧海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熟练的背诵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歌意思。

4、通过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 品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是想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画(展示图片),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海的波澜壮阔)那么假如当你们面对大海的时候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你们想知道曹操面对大还是有何感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歌,去领略曹操笔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书:题目 作者

破题: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题目点出来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围绕这个“观”字进行的。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都评价他的诗说:“曹操的文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三、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壮丽诗篇,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四、疏通课文

1、教师示范

2、学生试读

3、听录音

4、学生再读

5、解决字词

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②沧:通“苍”青绿色

③澹澹:水面波动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

五、诗歌品析

诗歌 内容 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 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 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 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 山岛竦峙

实写 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 勃勃生机、乐观情怀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报复

包含万千景象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六、整体把握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七、思考练习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分析:“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情况?“临”字做何解释?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处的地点和来此目的。“临”作“登临、登上”讲,“以”表示目的。

3、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分析:写观海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4、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分析: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后搜集一些曹操的诗词,加深对曹操的了解。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诗歌 内容 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 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 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 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 山岛竦峙

实写 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 勃勃生机、乐观情怀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报复

包含万千景象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观沧海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或抒真挚友情,或抒豪情壮志,或表隐逸之意,他们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望岳》和《观沧海》这两首诗安排在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四、五首,都是登临诗,都借景抒情,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多相似点,我想在第三课时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授,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登临诗的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曹操及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逐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二、说教法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3、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5、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重点。现在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文举例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列表如下:

三、说学法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能过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2)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三课时

《望岳》

一、复习,导入《望岳》

古诗是中华文化星空中最璀璨夺目的那一颗,多读诗歌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我很幸运,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有机会带领你们去追随远去的背影,走进诗人的心田,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昨天,我们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品味到他的潇洒飘逸,想象奇特,而王安石在青山浮云间感悟到得人生哲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今天,我们继续品析另外两首,继续触摸诗人跳动的赤子脉搏。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入本课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补充并板书: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因为这首诗写于诗人二十四岁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押韵。

2、指名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听配乐朗诵,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4、指导学生朗读,再次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

四、赏析中品味诗境美

1、抢答题:本诗抒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确还是错误?为什么?(释题)

2、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散文般的语言描绘作者所望之景

3、试分析首联,看看“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6、如何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会当”二字?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怎样的哲理?

7、两大组朗诵比赛。

五、拓展: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古诗中,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

六、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观沧海》

一、过渡:简介古诗按内容、主题的简单分类。

二、导入《观沧海》,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朗诵诗,初步感悟诗中意境:

1、自由诵读2、指定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景。

2、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教师小结: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朗诵比赛

七、布置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望岳》、《观沧海》

(二)小练习:

1、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

2、根据句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

3、《望岳》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附板书:

首联(远望)总括全貌:雄伟高大——惊叹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细望)高峻、陡峭——喜爱、陶醉

尾联(想象)表明登山的决心——豪迈

借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观沧海教案 篇7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 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 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 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 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 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 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 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 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⑵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⑷想 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观沧海教案 篇8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观沧海教案 篇9

1、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熟练的背诵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歌意思。

4、通过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是想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画(展示图片),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海的波澜壮阔)那么假如当你们面对大海的时候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你们想知道曹操面对大还是有何感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歌,去领略曹操笔下大海的美景吧!

破题: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题目点出来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围绕这个“观”字进行的。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都评价他的诗说:“曹操的文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公元2,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壮丽诗篇,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分析:“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情况?“临”字做何解释?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处的地点和来此目的。“临”作“登临、登上”讲,“以”表示目的。

3、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4、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分析: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观刈麦课件(精品6篇)


刚加入职的教师应该准备好上课时需要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细心地设计教案课件。优秀的教案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撰写教案课件呢?如果您正在寻找关于“观刈麦课件”方面的建议,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非常好,请将其收藏起来以便以后阅读!

观刈麦课件 篇1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整个数字钟由时间计数电路、晶体振荡电路、校正电路、整点报时电路组成。 其中以校正电路代替时间计数电路中的时、分、秒之间的进位,当校时电路处于正常输入信号时,时间计数电路正常计时,但当分校正时,其不会产生向时进位,而分与时的校位是分开的,而校正电路也是一个独立的电路。电路的信号输入由晶振电路产生,并输入各电路

方案论证:方案一数字电子钟由信号发生器、“时、分、秒”计数器、译码器及显示器、校时电路、整点报时电路等组成。秒信号产生器是整个系统的时基信号,它直接决定计时系统的精度,一般用555构成的振荡器加分频器来实现。

优点: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方案二秒、分计数器为60进制计数器,小时计数器为24进制计数器。实现这两种模数的计数器采用中规模集成计数器74LS90构成。

优点:简单易懂,比较好调试。

1 设计原理数字电子钟由信号发生器、“时、分、秒”计数器、译码器及显示器、校时电路、整点报时电路等组成。秒信号产生器是整个系统的时基信号,它直接决定计时系统的精度,一般用555构成的振荡器加分频器来实现。将标准秒脉冲信号送入“秒计数器”,该计数器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秒发出一个“分脉冲”信号,该信号将作为“分计数器”的时钟脉冲。“分计数器”也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分,发出一个“时脉冲”信号,该信号将被送到“时计数器”。“时计数器”采用24进制计数器,可以实现一天24h的累计。译码显示电路将“时、分、秒”计数器的输出状态经七段显示译码器译码,通过六位LED显示器显示出来。整点报时电路是根据计时系统的输出状态产生一个脉冲信号,然后去触发音频发生器实现报时。校时电路是来对“时、分、秒”显示数字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进行校对调整。其数字电子钟系统框图如下:

时显示器分显示器秒显示器时译码器分译码器秒译码器整点报时时计数器分计数器秒计数器时钟校准振荡器分频器秒脉冲

图 1 数 字 电 子 钟 系 统 框 图

4 详细设计及实验步骤

秒脉冲信号发生器

秒脉冲信号发生器是数字电子钟的核心部分,它的精度和稳定度决定了数字钟的质量。由振荡器与分频器组合产生秒脉冲信号。

振荡器: 通常用555定时器与RC构成的多谐振荡器,经过调整输出1000Hz脉冲。

分频器: 分频器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产生标准秒脉冲信号,一是提供功能扩展电路所需要的信号,选用三片74LS90进行级联,因为每片为1/10分频器,三片级联好获得1Hz标准秒脉冲。其电路图如下: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图2 秒 脉 冲 信 号 发 生 器

秒、分、时计时器电路设计

秒、分计数器为60进制计数器,小时计数器为24进制计数器。实现这两种模数的计数器采用中规模集成计数器74LS90构成。

60进制计数器:由74LS90构成的60进制计数器,将一片74LS90设计成10进制加法计数器,另一片设置6进制加法计数器。两片74LS90按反馈清零法串接而成。秒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输出脉冲除用作自身清零外,同时还作为分计数器的输入脉冲CP1。下图电路即可作为秒计数器,也可作为分计数器。 24进制计数器:由74LS90构成的二十进制计数器,将一片74LS90设计成4进制加法计数器,另一片设置2进制加法计数器。即个位计数状态为Qd Qc Qb Qa = 0100十位计数状态为Qd Qc Qb Qa = 0010时,要求计数器归零。通过把个位Qc、十位Qb相与后的信号送到个位、十位计数器的清零端,使计数器清零,从而构成24进制计数器。电路图如下: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图3 60 进 制 计 数 器

图4 24 进 制 计 数 器

译码显示电路

译码电路的功能是将秒、分、时计数器的输出代码进行翻译,变成相应的数字。用与驱动LED七段数码管的译码器常用的有74LS48。74LS48是BCD-7段译码器/驱动器,输出高电平有效,专用于驱动LED七段共阴极显示数码管。若将秒、分、时计数器的每位输出分别送到相应七段译吗管的输入端,便可以进行不同数字的显示。在译码管输出与数码管之间串联电阻R作为限流电阻。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图5 译码显示电路

5 校时电路

校时电路是数字钟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当数字钟与实际时间不符时,需要根据标准时间进行校时。K

1、K2分别是时校正、分校正开关。不校正时,K

1、K2开关是闭和的。当校正时位时,需要把K1开关打开,然后用手拨动K3开关,来回拨动一次,就能使时位增加1,根据需要去拨动开关的次数,校正完毕后把K1开关闭上。校正分位时和校正时位的方法一样。其电路图如下: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图6 校 正 电 路

7 课程设计原理图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图8

8 设计结果与分析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整个数字钟由时间计数电路、晶体振荡电路、校正电路、整点报时电路组成。 其中以校正电路代替时间计数电路中的时、分、秒之间的进位,当校时电路处于正常输入信号时,时间计数电路正常计时,但当分校正时,其不会产生向时进位,而分与时的校位是分开的,而校正电路也是一个独立的电路。电路的信号输入由晶振电路产生,并输入各电路。

把显示器与CD4511相连,第一次接时,数码管完全没有显示数字,检查后发现是数码管未接地而造成的,接地后发现还是无法正确显示数字,用万用表检测后,发现是因芯片引脚有些接触不良而造成的,所以确认芯片是否接触良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六进制、十进制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是芯片引脚的老问题,只要重新插过芯片就可以解决了。但在六十进制时,按图接线后发现,显示器上的数字总是100进制的,而不是六十进制,检测后发现无论是线路的连通还是芯片的接触都没有问题。最后,在重对连线时发现是线路接错引脚造成的,改过之后,显示就正常了。

因上面程因引脚接错而造成错误,所以校正电路是完全按照仿真图所连的,在测试时,开始进行时校时时,没有出现问题,但当进行到分校时时,发现计数电路的秒电路开始乱跳出错。因此,电路一定是有地方出错了,在反复对照后,发现是因为在接入校正电路时忘了把秒十位和分个位之间的连线拿掉而造成的,因此,在接线时一定要注意把不要的多余的线拿掉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可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一一解决了,总的来说,整个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实现了时钟模块、闹钟模块、显示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的相互联接。

9 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数字钟的课程设计与制作,让我知道设计电路的一些程序,也让我初步了解了关于数字钟的一般原理与设计理念,加深了对各种芯片逻辑功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许多实际操作技能。由于数字钟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通过它也让我进一步学习与掌握了各种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电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这次课程设计时间只有五天,而安排在前期原理图设计上的时间就用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了两天,占总时间的40%,可见前期准备的重要性,前期的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的成败。当我得知这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数字钟之后,马上就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先对数字钟的设计有个总体的把握,顺利画出了它的总体设计框图。接下来就是对组成数字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了,这一步是本次设计的重中之重,它需要考虑很多东西,像选择什么样的芯片,多大的电阻、电容等等。经过上网查找和与同学讨论确定了各个模块的电路,一个完整的数字钟的电路图已经形成。

设计方案经过老师肯定之后就是数字钟的制作与调试了,它占了总时间的一半,这是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吸取了许多教训,我在接下了的制作过程中就显得异常轻松,比较快的完成了这次任务。这就是好事多磨吧!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对各种电路都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说,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对于这些电路还是应该自己动手设计操作才会有深刻理解和达到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2 [2].余孟尝.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3 [3]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J];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6 [4]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J];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1 [5]陈永.555集成电路应用[J];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05 [6]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5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3 [7]郝鸿安.555集成电路使用电路集[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06 [8]孙余凯,吴鸣山,项绮明.555时基电路识图[J];电子工业出板社,2003-03 [9]卢结成.电子电路实验及应用课题设计[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09 [10]魏绍亮,陈新华.电子技术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03

致 谢

数字电路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在此次设计中,指导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我的设计中给予了很多的宝贵指导意见,才能使我的设计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我向李敏君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本次设计的完成也离不开同学的热情帮忙。同时,在本次设计中不仅我学会了很多关于触发器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同学给予衷心的感谢。

观刈麦课件 篇2

《素描》教学设计(计划与课程安排) 素描是所有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除了色彩的内容外,素描包含了一切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规律和要素。 Training, Sketch 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内容。根据我校《美术(绘画)教学大纲》:“广义的素描是造型绘画艺术中最基本的造型方法。素描是一种单色绘画,用简单的单色或简单的描述,来正确表达形状、结构、动态、明暗关系。将不同绘画对象的形态归纳为不同的简单几何形状,然后用抽象的几何形状来理解具体的对象,力求表现出它们的高、宽、深”

1.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构图、形状、结构、空间、色彩、光感、质感、体积等视觉感知要素的敏感感受和把握。

2.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在写生训练中,积极培养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素质的创造精神,把个人造型理想融入形象。

3.通过写实写生、形象写生等,解决学生眼、手、心和谐运用的统一能力,完整准确地表达物体,注重理性认知、结构认知、形式规律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的真谛,为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课时安排:

(1)。 写生的基本理论(写生的概念,写生的观察、理解和表现)。

概述:素描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学习的意义;素描的工具和材料;抄袭的目的和意义。景观和石膏几何写生的目的和意义;景观和石膏几何素描的基本透视原理;景观与石膏几何素描中的光影规律。

素描中的角度选择与构图;写实素描的观察方法和表现。草图造型的基本要素;长短期素描作品的表现方法。

(2)实践部分为60-80课时(每课时计为45分钟)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来回穿梭,贯穿理论,评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作品和示范活动。实践课程根据不同的学生水平、基础和班级分阶段实施。

第一、二学期(小学至初中,3-5年级)基础建模60-70小时标准化培训《纲要》目标:“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笔法和线条;掌握笔的书写和使用,练习用线和排线,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简单的三维物体线条结构的绘制,达到熟练运用线画几何结构。” “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用线用点和面来表示三维结构,通过素描可以独立地勾勒出各种几何形状,简单地表现出被绘物体的明暗关系。 《四川省社会艺术水平考试艺术类》3-5级考核标准。系统掌握素描和造型的基本知识,纠正错误观念和不良绘图习惯,补充缺失的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培训打下坚实基础。主要学习内容:“线、结构、透视、立体、从点到线、从面到立体。”解剖学、空间表现、体量塑造、明暗、构图、素描表现手法、纹理练习。下面列出的各种训练步骤和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下同)。

1. 4-6小时的线条训练

线条是素描和绘画的基础。通过不同线型的训练,掌握不同线型语言带来的体验,稳定的心态是画好素描的前提。

2. Simple Basic Perspective 4---6 hours

一方面要了解基础科学的透视知识,另一方面更要学会认知知识“视觉透视”。透视原理的基本理解和应用。

3.结构体量训练8---16小时

概括后讲解草图的要领,目的是提高基础建模能力,训练用线条概括的能力。

4. 10---16小时的临摹训练

临摹线条和简单的素描画物体,学习成熟素描的画法和用线的笔。

5. 4-6 小时的作曲训练

学会构图,填图,看构图空间,基本掌握构图规则,了解美的构图规则

6.单体训练12---20小时

静物写生(石膏几何单体写生),初步了解明暗五大色调的应用,一个认识刻面、结构边界和明暗边界。素描和绘画中出现的各种科目的基础培训。

7.单体组合训练8---16小时

结合以上内容进行训练的关键是掌握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空间关系,虚实关系。改进素描和绘画中出现的各种主题的培训。

8、完成空间训练8---16小时

整体静物空间练习,基础训练基本结束,下一步就是调整构图,进一步训练黑、白、灰的关系。 (注:对于没有基础素描的学生和年龄较小的学生,完成以上内容需要一倍以上的时间,即三个学期以上的课程才能达到效果)

第一

p>

第三、第四学期 60-80课时综合能力深度训练(中考。5-8级)《大纲》目标: “在初级草图的基础上,将单个几何物体结合使用线条画、临摹和素描相结合,完成相对独立、完整的静物素描。” 《素描、临摹石膏头像及组合静物。更准确把握描绘对象的物理透视、明暗关系,达到“四川省”社会艺术水平考试“艺术班”5-8级考核标准:(命题绘画、命题设计或素描测试——命题绘画:材料不限?素描测试:线描、白线、水粉、颜色、素描均可)。在规范体系中掌握造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绘画能力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在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上都有质的飞跃。这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主要学习内容:石膏写生、静物写生、细节刻画、肌理练习、场景写生与慢写、黑白构图、现代绘画欣赏、风景写生、名家作品欣赏。

1.空间。透视训练(角度透视、平行透视等)4---8课时生动灵活,但要控制好视点的高度。

2。结构建模与线条训练4---8小时

锻炼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对形状的把握能力,训练认知和表现:边线、结构线、转弯线、辅助线、明暗分界线、投影等。利用结构和空间取向来表达体量,避免依赖明暗,停留在表面。

3.素材训练4---6小时

对素描中会出现的各种素材进行系统的分类,让学生在心中形成一个丰富的素材库,比如具体表现石材、木材、金属、玻璃、织物、植物等材料。

4.单人明暗素描训练4---8小时

光影捕捉、材质表现、光感与质感表现、黑白灰对比、塑形与整体氛围的统一。改进素描和绘画中出现的各种主题的培训。

5.单体组合训练10---18小时

结合以上内容进行训练的关键是掌握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空间关系,虚实关系。

6.临摹和听写训练8---16小时

训练学生想象和记忆物体的能力,通过临摹和听写能力提高素描能力。

7.素描训练6---10课时

通过模仿和听写的学习和对场景物体的观察,用简单的线条快速捕捉来描述物体的形象和神态.

8. 6-10小时速写训练

根据情况,选择从静物到现场的人物、风景速写,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和绘画能力。

9.完成空间训练10---18课时

整体静物空间练习,基础训练基本结束,构图、黑白、灰色、虚实关系训练.

(注:对于第一、二学期没有好好学习的同学

或者基础不好的同学,要花一倍以上的时间完成以上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5、6学期中考(艺术类高考)70-90学时强化训练(略)

《纲要》目标:能达到“四川省社会艺术水平考试艺术班”7-10级或参加艺术高考的基本标准。

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也认清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老师的帮助下,确定了专业方向。教师根据不同专业进行教学,学生专注于专业学科的研究。这一阶段,所有考试科目将完成,大部分学生应达到国家艺术专业高中的专业录取标准。主要学习内容:综合强化训练。

1.素描基础训练:初步掌握各种几何形状、结构、透视、线条、明暗的绘制方法。 以及从单一几何到组合。采用素描示范与临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素描静物素描(结合个人副本),静物组合,石膏块面,头部素描。

3.素描人物和头像(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结合一些复制); 素描人物(主要)、静物风景;同时进行综合培训(复习和改进)。

素描半身像,素描头半身像,场景素描,素描手,素描脚,创意素描,线描,素描听写,手部解剖,全身解剖,创意构图,创意表达技巧。延边文化中心艺术学校艺术系

观刈麦课件 篇3

课前准备

①反映圣诞节的录像带或图片。

②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①学生看录像(或图片),了解圣诞节。

②谈话:你了解圣诞节吗?

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给予树”。

④理解课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呢?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按要求把课文读两遍。

要求:a.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c.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同学讨论。

②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

兴高采烈立即卡片盼望拥抱仁爱同情体贴如愿以偿

b.指名读课文。

提示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发现读错或读得欠通顺的句子,评议时提出来。

③学生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主再读课文

教师提出自主阅读要求: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笔在课文上画画写写。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

指导写字

①屏显要求会写的12个字,先读读,再组词。

②请学生做小老师,指导写字。

这12个生字,你哪个字写得最好?请你上黑板在田字格中板演给大家看,再谈谈写好这个字的经验。

③学生写字写词。

先把生字写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习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交流感悟

①组织学生交流上节课自主阅读的感受。

你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又有什么感受呢?

②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引导学生体会。

a.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可引导学生抓住“沉默不语”来质疑、释疑。

b.让学生充分地读第四、五自然段,感悟金吉娅善良、仁爱的品质。

③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师生互相合作释疑。

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很感动,请你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

①抄写自己喜欢句子。

②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一定非常感激金吉娅,请你替那个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教学目标

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理解“给予、援助、如愿以尝”的意思;会写“予、宽、裕”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3、以“给予”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1、师:三(1)班的孩子们,你们好!知道老师来自哪里吗?告诉大家,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到南汇小学了,可以算是你们的朋友了吧,欢迎我这位大朋友吗?给点掌声,这么热忱地欢迎我。

再过两天就是圣诞节了,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点小小的礼物。想看看吗?出示多媒体课件:配音画面,(圣诞节的精美图片;自动循环出示,点击停止)。

2、再过两天,12月25日就是圣诞节了。谁能说说圣诞节?(圣诞节介绍)

3、圣诞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看,同学们都陶醉在圣诞的喜悦之中了。那好,就让我们在这份喜悦中走进今天的课堂吧。上课!

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理解“给予”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美丽的圣诞节的前夕,(板书课题:给予树)边写边提醒写法。齐读课题。

2、读得很对,“给”字,今天我们知道了它的又一个读音,在课题中读“ji”,(出示“拼音”)再读一读课题。能读得更好吗?生读。

3、我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你们呢?特别在什么地方?(指名学生回答:读音,意思)看到这么一个特别的题目,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

(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给予树会结果吗?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的名字叫做“给予树”?给予树的叶子是怎样的?给予是什么意思?……)

4、这些问题都和我想到一起了。我们归纳一下,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1)“给予”是什么意思?(2)“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怎样的树?)

5、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

(“给予”就是给与;帮助;送)

6、看,集体的力量真是大无穷哪,我们小朋友太能干了,一下子就明白了给予的意思。在生活中,你给予过别人什么?或者别人给予过你什么?

生:我给灾区的人捐献过衣服。

师:那是你对灾区人民的给予,你真可爱。

生:我在大街上看到有的人很可怜,把零用钱给他们。

师:那是你对流浪人员的给予,你真善良。

生:过年的时候,爸爸会给我压岁钱。

师:那是你爸爸对你的给予,那样的时候你觉得幸福吗?

生:是的。

7、其实啊,刚才老师走进教室,你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就是给予我最大的欢迎和热情,让我感到多么的温馨和幸福。这就叫(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齐读。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本理解“给予”

1、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好好地读读课文。你觉得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看,同学们读得多起劲哪,津津有味的。我觉得这样的读书才是一种享受。其实啊,我们读书的时候还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划一划,比如——(示范)我读到“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这句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给予,我就把这句话划下来。你们也能这样边读边划吗?

4、学生继续读找。

5、找到了没有?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说一说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给予”?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指导朗读。

生:妈妈把100美元平均分给五个孩子。

师:这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给予。

生:孩子们相互买礼物。

师:那是相互的给予。

生:金吉娅买了一个洋娃娃送个一个陌生的女孩。

生:金吉娅买了棒棒糖送给妈妈和哥哥姐姐。

生: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同情、仁爱和体贴。

6、你们真会读书,第一次读就能从课文中读出这么多的给予。你能说说课文中谁的给予给你印象最深刻吗?(金吉娅对陌生小女孩的给予给我印象最深刻。)

三、直奔中心,感悟金吉娅对女孩的“给予”

1、出示句子:“后来,我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他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

(1)学生自由读。

(2)这么重要的句子,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要反复的读,细细的读,不放过一个字,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有一个词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你觉得它很难理解或者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写什么?你要抓住它,想想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什么?

(3)看看哪一个词会跳出来,从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a、援助(点击变红)

“援助”是什么意思?“援助中心”是一个怎样的机构?(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想一想,最需要我们援助的人有哪一些?(在大街上乞讨的人需要援助。流浪儿、失学的孩子需要援助。)

想一想,课文中需要帮助的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想象,教师评价)

小女孩是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啊!

还有其他的词语跳出来吗?

b、一直盼望(点击变红)

我们不认识这个小女孩,不知道她长什么样,不知道她家里的情况,也不知道她对什么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一直盼望”是什么意思?她一直盼望洋娃娃干什么呢?拓展。(晚上,她盼望——;梦中,他盼望——;早晨,他盼望——。

从晚上到早上,从梦中到清醒的时候,小女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有一个洋娃娃,这真是——一直盼望。

指导朗读(指名读3人,她可是一直在盼望啊。评价:多么急切的心情。)

你还看到了哪个词语?

c、卡片(点击变红)

1、是啊,给予树上除了树叶还挂满了卡片,其中有一张卡片是这个小女孩的,卡片上有她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这么一张卡片,你能看到卡片上写的字吗?看到了吗?写着什么?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吧。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卡片。配上音乐。

把你写的念给大家听,看看能不能打动别人的心。

我是个孤儿,是个没有伙伴的小女孩,是个没有爸爸妈妈关怀的小女孩,我多么希望有一个穿这裙子的洋娃娃,我多么希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洋娃娃!(情真意切,很能打动人)。

我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穿着红裙子、长着黄头发、头上带着红花的洋娃娃。(很直接)

我是一个孤儿,我没有伙伴,爸爸妈妈因病去世了。我一直盼望有一个洋娃娃,在我最孤单的时候和我玩耍。(非常恳切!)

2、是呀,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姑娘的心愿感动了。她会想些什么?(学生想象)

3、于是,金吉娅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买了洋娃娃,送到了援助中心。她会在卡片上写句什么话?(学生想象说话)

4、小女孩收到洋娃娃,读着卡片上的留言,她又会怎么想呢?(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四、总结给予,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朗读。音乐声起《让世界充满爱》。

2、在这个圣诞节里,金吉娅给予别人的是什么?

3、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妈妈会怎么赞扬金吉娅?(引读句子,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语)

4、其他孩子们刚才都兴高采烈,现在看到妈妈拥抱的是金吉娅,又赞扬她,想一想,其他孩子心里会想些什么?

5、这说明大家对“给予树”有了自己的理解。你能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

(愿望树;感情树;快乐树;爱心树;友谊树)

6、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应该种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请记住(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五、书写指导

1、认读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2、学写生。范写:宽、裕(请你提醒老师)

3、学生书写。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观刈麦课件 篇4

我经常说好课不是上出来的,而是备出来的。现在我依然对自己的看法很满意,我想一堂好课只有不断的吃透教材,然后细致的去安排每一个环节,这样课堂才能实现它的有效性。可以这样来概括自己这些年的教学,我至今对教学设计,还没有悟出一些好的方法,说简单些就是没有一套进行教学设计有效的方法,自己对教材的挖掘还是停留在表面上,我很羡慕那些名师们,一拿到教材就能整出一套与这课文相关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更精彩,我一直认为冷清清的语文课是毫无语文味可言。我认为语文可要在快乐中学到东西,当然我也反对轰轰烈烈花样纵多,然后没有教会孩子更多的实质性的知识和能力,那也不是语文课。所以我觉得一位语文老师要上好课,就必须具备分析和吃透教材的能力,这才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能力,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达到教得轻松,教得到位,教得精彩,让孩子都喜欢上你的语文课。为了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我接触,了解了新教育,并很荣幸的加入到这样的团队中去,让我真正看到优秀教师背后的汗水。每一次的交流都能给自己心灵一个巨大的洗礼,让自己收获不少。

在上周的周六,我完成了《构筑理想课堂》的第一次作业,最后的结果是不合格,我并没有气馁,反而有丝丝的激动,激动自己找对了团队,可以看出那些老师是真正用心的老师,他们都很用心的去分析了自己的作业,才能给出这样的成绩,一个负责,有责任的新教育团队,我非常愿意在这样的团队中成长。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精彩,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富有新颖性,从而让自己的课堂具有实效性的同时,变得更精彩。一直以来备课心中都没有一个真正的目标,课堂更没有围绕自己所定的.目标进行教学,虽然说课堂生成性的东西太多,但是所谓生成也是对环节和形式的生成,目标并没有因为生成而发生变化,再怎么生成,我认为也是讲解知识的形式发生变化,比如并来是打算自我描述的讲解,但是最后孩子们很热情,所以就让孩子们进行表演式的讲解,这是没有预料到的,但是不管才用那种形式,最终的目的是把这知识点讲解给学生了。所以我发现自己的课堂和自己所定的目标经常性的发生严重的脱节,有的时候一节课下来自己都不明白教给学生什么了?

第一次接触新教育的《构筑理想课堂》,并且第一次去完成这个作业,虽然没有合格,但是自己收获却不少:就是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哪个目标而进行的,并不是盲目的教学,我就拿自己写的作业进行分析。

文本及教材解读: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来体现鲁迅鲁迅先生当时内心的一种爱国情节,通过这样来体现自己思想变化历程并鞭策自己努力向上。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本课教学可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1、本文的叙述线索。2、人物刻画。3、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语言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作业1、读课文,完成对课后生词的掌握。(正确阅读、书写,能结合上下文了解词意。)

2、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1)在,表达对的厌恶;(2)在,回忆与的交往;(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3.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4.找出体现鲁迅“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1、投影ppt出示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鲁迅生平及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习作背景。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明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1、学生快速浏览全课文

4、整体感知课文,再次明确课文的主题和文章的两条线索。

1、外貌描写。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B、为“我”改正解剖图。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品读第6自然段,从外貌体现人物特点。

2A、细读12-15自然段,品出藤野认真负责的精神。

3 B、细读16-19自然段,品出藤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4 C、细读21-22自然段,品出藤野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1、划出体现作者思想变化的句子。

2、学生提出疑问进行交流。

1、读读《朝花夕拾》中作者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思想变化

其中让我明白了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让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的,整个课堂的教学都要围绕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还有一个让收获更大的是:要吃透教材,明白教材文本的意义所在。要把教材真正的含义挖出来。让自己的教学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我想自己今后要努力的向这样的设计靠拢。

观刈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认真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赛诗会。导入:今天,月亮姐姐给小朋友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朋友,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小树林。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重点指导:所、蝉)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六朵花)。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

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学习第一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

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

①问:牧童高兴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

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

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牧童的歌声停了,知了叫了起来)

①问: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想像说话)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渴立)

②指导朗读。

③教师范读。

4、师说诗意,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师生配合)

5、配上动作激趣朗读。

6、全班朗读。

四、练习背诵

1、看板画,练习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男女生竞背。

五、写字训练(课件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诗、林。偏旁以红色闪烁)

1、学生认读。

2、口头组词。

3、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4、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5、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6、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课外拓展(课件《小儿垂钓》整首诗和插图)

1、教师解说诗意,激发学生有朗读的意愿。

2、教师范读。

3、教师领读。

4、回家把《小儿垂钓》这首诗读给父母听。

观刈麦课件 篇6

2016年度语文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大名县埝头乡小学 郭士强

加入杨瑞霞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已有一年之久。回眸工作室的历程,我充实着、实践着、思考着。

一、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我有计划地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语文新课标,充实自己,并努力做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我们的学习中,内容有教学案例、学习体会、读书心得、论文等等,可谓百花齐放。这些都是我的学习成果,是我 “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过程。名师工作室,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并为我搭建了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想要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多路要走。

二、乐于求索,积极科研

加入了名师工作室后,我积极参加各项实践交流活动,获得了很多与同行合作的机会,进行了很多理论上的探讨,积极探索了新的教学路子,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平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加强“素读语文”“本色语文”的研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在平时工作中积极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关心青年教师,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指导本校王安琦等年轻老师上课、教研活动等,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追求本真

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要载体,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这一年里,我认真研读关于课堂教学的专著,特别是黄厚江的“本色语文”以及“高效课堂”方面的文章。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努力打造简单而实在的高效课堂。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路径,力争开创出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认真参与每一次工作室活动,收获颇丰。一次次的活动记载了我的成长的足迹,成员们的共同参与,都感受到了工作室浓郁的研讨氛围。

回首一年来走过的道路,我深感充实与快乐,内心充满感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扎实地学习,反思、践行,沿着“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的方向前行,实现工作室共同的愿望:展示语文工作室的风采,树立起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一面旗帜,发扬一种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执著追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