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的课件(精华9篇)

悯农的课件(精华9篇)。

不论您的身份如何,请务必认真阅读关于“悯农的课件”的这篇文章。作为教师,撰写教案和课件是不可或缺的任务,若您还未完成此项工作,则需注意了。只要教师编写的教案和课件出色,也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感谢您来到这里,希望我们的网页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悯农的课件(篇1)

1、了解松鼠的习性。

2、学习课文由总到分,条理清晰地介绍小动物,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

1、通过讨论,训练学生掌握根据事物的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有关松鼠的一些特征、习性方面的知识,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

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2、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层次,学习课文能扣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教师先画出松鼠的尾巴让学生猜,老师想画什么动物,当学生猜出老师想画的是松鼠时,追问学生是凭借什么猜出的,学生说出是凭借尾巴时,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表扬学生平时观察动物能抓住动物的体貌特征。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的《松鼠》。

1、学生朗读课文。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整体的印象是什么?

1、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动物。找出文章中相应的段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2段,松鼠的漂亮。

第3段,松鼠的驯良。

第4、5段,松鼠的乖巧。

2、讨论:第一段中的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第二段至第五段的安排是根据第一段“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的词序写的,先说明松鼠漂亮的形体,再说明其习性由表及里,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3、研读相应段落,探究特点从几方面说明。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后,师生共同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坐姿和吃相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主要食物和寻食的习惯等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以及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

课文非常清晰地从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三个方面写出了松鼠的特点,表现出了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希望同学们课下再认真看看,学习课文的结构思路。

悯农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色彩;

2、理解作品表现手法及艺术技巧,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3、学会鉴赏古诗词。

2、难点:词中陌生词(料峭、萧瑟)的词义,作者的艺术处理技巧。

教学过程: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见一见我们的老朋友——苏轼。以前我们就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领略到了苏轼的思辨智慧,在“老夫聊发少年狂”中见识到了东坡的功业情结,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感受到了苏轼的兄弟情谊,在“大江东去”中领略到了苏轼的豪放胸襟,同样也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了解到了苏轼的壮志难酬。今天,让我们看看,在《定__》里,苏轼将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感悟。

3、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能天才。22岁第一次随父亲苏洵走出四川进京赶考,不仅中进士第二,而且还因欧阳修的奖掖而一举成为轰动京师的名人。欧阳修曾感慨“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宋仁宗看了苏轼的文章后叹道“朕为子孙得二贤相矣。”少年得志的苏轼,踌躇满志,一心想施展他兼济天下的抱负。恰遇王安石改革,苏轼洞察出了其中的弊病,曾上书反对新政。后来,苏轼的诗词被别有用心者歪曲,苏轼也因诽谤新政而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所幸,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类似于民兵护卫队副队长。《定__》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年所作的一首词。 在此之前,从苏轼到黄州上任,还陆续的写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三首词,加上《定__》这四首词,是苏轼从怨恨到释怀的心路历程的转变的见证。

鼓励学生说出,朗读作品的初步感受。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其音乐哀乐不同,音色也迥异。现在词乐已经失传,所以只能凭不同词牌的文字形式,各调的句数、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来大体推测其音乐性。《满江红》就是悲壮型的,《念奴娇》就是豪放型的。《定__》,一作《定__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唐教坊曲。 (2)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点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及写作缘由,重点突出了作者的心情,情由景生。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古诗、近体诗相比,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句子长短不齐,而且为了配合音乐反复吟唱,一般分上下两阙,或称上片、下片。也有不分阙的单调和多于两阙的三片、四片的长调。

让学生翻译词片,提示:

莫听,不要听,不管、不在乎的意思; 吟啸,唱歌的意思;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不怕(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不怕自然的风雨,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

1、形容微寒;亦形容风力寒冷、尖利。

2、来回摆动的状貌。如“料峭采莲船,纵横簸天浪。” “料”可做量词,如“一料药”,这里引申为稍微;“峭”形容严峻。“料”和“峭”都是常用字,这里组合一起,用来形容春风,古诗词里常有这种活用字词的现象,表情达意的效果非常明显。如熟悉的“绿肥红瘦”;《水浒传》里鲁智深请铁匠铸刀,铁匠问多重,鲁智深说七十二斤,铁匠说“肥了”人物性格两字边衬托出了;再入“笑从双脸生”几字就描绘出一幅伊人对面莞尔一笑的画面。在写作时,我们也应该像这些成功的作品学习,有时候,往往几个字,就会使整篇文章格调不同。尤其是现代文,一般是怎么说就怎么写,虽然这样意思明了,但有时也不免显得语言苍白。所以,我们在写作练习中要有意识的向古典作品借鉴,美化我们自己作品的意境。

2、形容词,形容景色凄凉。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3、形容词,稀疏。如“萧瑟两鬓”。

下片写三月的春风吹醒了醉酒,让我觉得丝丝微冷。这时雨过天晴,正要落下山去的夕阳还送来了一缕阳光,倒还有点温暖。一身都湿透了,回去吧,看看刚才还是稀里哗啦的树林,此时早已是风止雨停,而太阳呢,似乎也没看到。

(1)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作者是怎样体现出他自己的不狼狈的? (2) 整首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雨的是哪些?是怎样写雨的? (3) 找出词中能表达作者心态的关键字词,试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回首向来萧瑟处”作者是站在那里回头看看刚才走过来的那片树林吗?

(5) “归去”,是回家吗?请仔细揣摩。

(6) “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哪句更深刻?

(1) 作者在雨中依然悠闲自在,吟啸而徐行,一个“轻”字更是表明了,作者发自内心的一身轻松。

(2) 除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实写。“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写雨,作者不是从视觉上正面的写雨,而是通过听觉,写雨点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来写雨。雨点打在树叶上都能听到声音,说明了雨之大、之急。

(3) “吟啸”“徐行”“轻”“任”“归去”作者在雨中悠然自得,轻松从容,潇洒随意,就算经历了一路的风风雨雨,回首来时路,也能淡然一笑,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挫折的看淡,对洒脱人生的领悟。

(4) “回首向来萧瑟处”是一语双关的写法,即是看刚才的那片树林,更是回看那人生路,潇潇暮雨,正象征着乌台诗案那段挫折。

(5) “归去”,是回家,只不过是回心灵之家。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便是执着,很多人执着向前,以至于“我们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回首是一种智慧,它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离最初的梦想究竟有多远;回首需要勇气,尤其是回首那段深埋在心中辛酸史。有多少人感叹“往事不堪回首”!然而,苏轼回首了,回首了几要丢掉了性命的打击,没有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埋怨哭诉,也没有锤足顿胸的自暴自弃,更没有盲然无措的心灰意冷。苏轼有的只是从痛苦中抽拔了的、从苦难中升华了的潇洒。这是我们需要向苏轼学习的。其实,我们更应该从苏轼身上领悟到,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正是心中的坚守。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也能选择“归去”。“归去”不是原路返回,而是摒除了障碍之后的以原始的目标出发。苏轼的原始目标是什么?在儒,那是“兼济天下”;在道,那是随遇而安;在佛,那是随缘。苏轼要的不是功名利禄,要的不是高官显位,既然是这样,那贬官了又能怎么样呢?那就回去吧。

(6) “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使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两句中都以“雨”来比作人生中的挫折、逆境。前一句的心态是,任凭你人生中有多少挫折苦难,都不能把我怎么样,表现出了一种豁达大气的气魄;后一句是,人生中无所谓逆境、顺境,如“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的超脱。

9、小结 作者路中遇雨,因事感怀,用比喻及以小见大的手法,抒发了泰然从容、乐观旷达,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逆境的超拔的人生观。纵观全词,一种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难道不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1)分别用“料峭”“萧瑟”“回首”三个词语造句; (2)背诵本词; (3)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上面诗作中的任意一首。

(4)自己查阅苏轼的相关资料,背诵苏轼的代表作品。

悯农的课件(篇3)

教学设想

(1)范读: 小弟弟的门牙掉了/最近才长出来/他很高兴地说/妈!春天到了/花呀,虫呀/小草们都长出来了/连我的牙齿也长出来了!

(2)自由说说读读:你最爱读哪一句或哪几句?

(3)全班重点赏读:连我的牙齿也长出来了!

二、赏春

师: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看,春雨来了,水花、伞花、心花都开了;春风来了,蝴蝶、蜜蜂、人们都在忙碌着。

1.出示:

谁来了?/使湖上的水花/一朵朵开得响亮亮的。

谁来了?/使路上的伞花/一朵朵开得哈哈笑的。

谁来了?/使老农夫们的心花/一朵朵开得甜蜜蜜的。

出示:

悄悄地流过来/柔柔地流过去/是一条蜜也似的河/

小草真贪嘴/远远的就伸手要/扶桑花更馋嘴/把舌头舔得长又长。

轻轻地流过来/甜甜地流过去/是一条酒也似的河/

蝴蝶尝一口/醉得整天翩翩起舞/蜜蜂喝一口/乐得终日不停地哼歌。

春风/是用明媚阳光酿成的蜜/是用花香鸟语酿成的酒,/来吧,大家快来饮一杯!

2.小组学习

(1)四人小组内合议选择一首诗歌学习。

(2)说说可以如何学懂诗歌?

讨论后归纳:读出特色、悟出真情、画出春色、比出春意。

3、全班读议

三、赞春

师:沐浴着和风细雨,可仍有几个小弟弟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地找春天。你能告诉他们春天究竟在哪儿安家落户呀?

1.出示:

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呀?

小弟弟想了半天也搞不清/顶着南风放长了线,/就请风筝去打听。

海鸥说:春天坐着船在海上旅行/难道你还没有听见水手们迎接春天的歌声?

燕子说:/

麻雀说:/

太阳说:/

……

2.续写: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角色续写(如麻雀、青蛙等),绘画的同学可给自己的画题上诗句。

3.学生创作,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4.成果展示。

结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同学们,让我们闻着春天的气息,带着心中浓浓的春意,奏响人生的春之歌吧!

课后反思:

一、创设诗化情境,诱发“春之灵感”

本课的四首现代儿童诗,语言通俗易懂,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赏心悦目。执教这一节课,锤炼自身的语言,创设一个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显得尤其重要。在运用课件播放各种春光图的同时,笔者引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为本课的导语,意在引导学生观其色,闻其声,进而能启其情,入其境,从而促使学生在这一派春意中迸发春的灵感。另外,笔者借助一些实质性的课堂评价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二月春风,吹出了鲜花朵朵,引来了彩蝶翩翩,剪出了杨柳依依,又酿制了杯杯美酒。让我们边读边品味,痛饮一杯春天的美酒。”而在学生独立创作时,笔者又特意为学生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乐声如行云流水,又如跳珠入盘,此情此景,学生文思泉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加强阅读实践,实现“厚积薄发”

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这种持续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量的相加,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大量反复地阅读实践,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

基于此认识,笔者想到现行的高年级教材中(春季)编入了大量的描写春光的诗文,而学生也已在平时背诵了大量的有关“春”这一主题的诗作。很显然,学生对于“春”的阅读可以算是有一定的积累的。但如何能做到有效积累,进而能“厚积薄发”呢?为实现这一质的飞跃,在执教这节课前,笔者先引导学生在阅读数量上作一定的充实与补充;而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积累与各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诵、悟、画、比、写等多种形式,使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课堂上,除保证必要的诵读和感悟外,又特意推荐给学生“比”的阅读方式,即:读了眼前的诗句,让你联想到了哪些与之有关的诗文,把两者对比着读读背背,也许会有更深的体会。这一阅读方式无疑架起了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学生记忆与理解的反复实践过程,实现了真正的有效积累。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自由创作,这一环节真正使“厚积”得以“薄发”。看,有学生展示:“燕子说:春天正在与我叙旧,难道你还没听见我们清脆的话语吗?”听,有学生朗诵:“麻雀说:春天正在孵化小鸟,难道你还没看见一只只小鸟正迎着春风破壳而出吗?”……此情此景,每一句字符都含春,每一个音符都是诗!

悯农的课件(篇4)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内容引人入胜。一封被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把它丢在台阶上,妹妹娃丽却冒着风雪把信送到了收信人手中。

课文以信箱钥匙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叙事清楚,脉络清晰。爸爸把信箱钥匙交给哥哥管哥哥把邮递员送错的信丢在台阶上娃丽担心信被弄丢娃丽冒着风雪送信娃丽拿到了和哥哥一模一样的钥匙。作者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娃丽的优秀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培养学生多读多想和复述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优良公民道德品质的熏陶与教育。

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娃丽具有高度责任感,急人所急的美好品质是教学重点;复述课文是教学难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学习用较快速度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3.体会娃丽的美好心灵,学习娃丽关爱他人的优良公民道德。

三、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较长,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读,边读边思考。

2.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把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提出1~2个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3.学生再次读一读石铁潘诺夫给娃丽的信,想象那封邮递员送错的信主要内容是什么,自己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同学互相交流。

4.自由组合成小组,自排课本剧表演。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5.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并听听对方对你的评价。评价参考条件:声音响亮,叙述清楚明白,有条理。复述课文是本课训练的难点,因为课文很长,复述起来有难度。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每个部分编小标题或列简单提纲。先复述每个部分内容,再连起来复述全文。复述有困难的学生可看着小标题或提纲说。

6.如果有条件,举行小小辩论会。红方观点:哥什提亚没有错。蓝方观点:哥什提亚错了。可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红方与蓝方,按照本组的观点作好辩论准备,通过辩论使学生深刻体会娃丽的美好品格,并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一、读读背背

古诗《三衢道中》是一首著名的写景小诗。教师不用把诗句意思告诉学生。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大家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参考资料

《三衢道中》的作者是曾几(1084—1166)字吉甫,宋代诗人。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泛”,指乘船。“却”,再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梅子成熟的季节,天天都是晴天,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黄鹂”,黄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苍翠的树阴还和来时路上的情形差不多,只是在山林中添了几声黄莺清脆的叫声。这里用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又通过写黄莺、绿阴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第一句强调“晴”,第二行主要讲“行”,第三行主要讲绿阴,第四行突出黄莺,是山行中的景色。作者在诗里描述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阅读

阅读短文《小海龟找到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学,质疑,讨论,体会到居里夫人不仅善于调查研究,分析判断,而且善于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阅读的重点是“说说伊芙是根据什么找到小海龟的。”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读居里夫人的话,让学生体会,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参考资料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原籍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895年和巴黎大学物理学教授比埃尔·居里结婚后,成为人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她和居里既是恩爱的伴侣,又是勇攀科学高峰的亲密战友。他们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获得诺贝尔奖。1906年居里去世后,她接替了丈夫的教授职务,负责主持物理实验所,1910年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块纯净的金属镭。科学名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她是唯一的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请教”,目的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谦虚、诚恳的品质。

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想一想,平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不了解的情况或遇到的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再准备一两个需要向别人请教的问题。

上课时,先引导学生分小组说说自己向别人请教过什么问题,是怎样请教的;别人向自己请教过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小组内互相请教、解答。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有的问题小组内解答不了,可以在全班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可以说说小组同学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答的;也可以将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请教班上同学或老师。再共同总结一下,向别人请教应注意些什么。

四、习作

本次习作是写一种水果或蔬菜。目的是使学生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培养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

教学前,可布置学生选择一种水果或蔬菜进行观察,着重观察形状、颜色,也可以品尝味道。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其有关知识,如产地、栽培、生长等,增加对自己观察的水果或蔬菜的了解。

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和描写的。再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在各自练说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说说,看是否将水果或蔬菜的特点说清楚,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然后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写完后,可以读给同桌听听,互相提提修改意见。

悯农的课件(篇5)

导入语: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是善良。相信大家都听过的故事,善良,是不是换来得就是恶性报复呢,那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性最本性的一面“善良”还要不要回归,请看短剧

有人说: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好,今天我们就来看当代作家王蒙是怎样诠释“善良”的。

1、    提出问题: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2、分析问题: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3、表明观点: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过渡语: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在预习中碰到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同组间讨论)

四、合作探讨:在文章中将你不懂的句子划下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明白的,提出来,共同讨论!

不明白的句子: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有实力者往往战胜软弱者,而且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往往不顾一切,不惜损人利己,甚至践踏道德。

(3)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这句话是对善良的性质的较全面的概括,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善良”的深层含义。是论述善良在与凶恶作战的过程中尽管常败,但每败一次就把自已弘扬了一次的观点的原因。

(4)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这句话是紧扣“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与超拔联系在一起”展开的具体阐述。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既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最不能容忍,也最容易滥用权力,因此作者认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

(过渡语:下面我来研读第一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层层设问的?)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过渡语:提出了“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这个问题后,作者在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什么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对善良的理解和认识)

六、研读的二部分:

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用对比论证观点有什么好处?

5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

8  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11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

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拓展(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说明“同一样东西,中外用法大不相同”:外国用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富强,中国却用于迷信和堕落。由此使人觉悟到,中国近代的落后,与其说是技术方面的原因,不如说是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

2、第6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对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

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拓展(排比):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

(过渡语:作者在结尾说“我喜欢善良        而我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对善良的态度如何?思考与感悟)

你对善良的态度是什么?当你的善良换回的是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的时侯,你怎么想?又怎么做?   (讨论交流)

当善良被恶报时,明确:真正的恶狼是有限的,我们不应放弃善良,应加强思想品格的完善。

八、感悟:看以下一个flash作品,看完后说说你的感悟或体会。

善良是一种健康,善良是一种美丽,善良是完美人格。

如果你内心的善良曾经沉睡,但愿在今天的震撼后苏醒。

同在这天地之间,我们这一生的价值,不该只为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该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未来的社会要变得好,首先我们不要变的冷漠,让善良永驻心中。

德兰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所以,我希望每个同学都可以像王蒙一样从心底呼出:“我喜欢善良。”然后,去播种善良,收获希望!

悯农的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师:好。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 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

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师:....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学生笑不笑看你的讲课表情)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师: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呢?

师: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师: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花和上一句话体现出来的情感不一样吗?

师: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大家注意体会句子的深意。

师:不错,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师:不错,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师: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大家注意听这位同学朗诵。

师:[补充]不错,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师: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师:为什么?......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生齐读。

师:[讲解]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师: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师: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2. 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①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

悯农的课件(篇7)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话剧茶馆震动欧洲,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欣赏,就是读者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结构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 ,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了。

板书:    爱到说不出(第1-3段)    爱的理由(第4-7段)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    北平的美--爱的表达   想得落泪--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齐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3、讨论、交流:那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呢?那个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又有哪些特点呢?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下面请大家再读文章,并且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前四排(左边)的同学讨论: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为什么?后四排的同学讨论: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当然你们感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可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现在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朗读,然后再讨论。

(1)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为什么?

A、第一自然段: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我的”两个字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北平,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作者心中的北平。“我的”两字看似平常,实则深情。

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

B、第二段中: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师补充: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他曾说过:“我一生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C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不是诗人,他是小说家,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他愿意成为诗人。 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D、“可是,我真爱北平”,为什么后面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要点:老舍先生“说不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犹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所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B、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因为它是“我的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

C、你们觉得都已38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亦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D、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 而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是啊,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却写出了如此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与自己对话,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 》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悯农的课件(篇8)

贯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不先入为主,不唯“家”是听,更不以讲代读。教师的任务只是“石子”,想法一石击起千层浪,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不要求学生看有关的参考资料,以免“先入为主”,在名家的分析面前丧失了自我阅读的勇气和信心。“我思故我在”,专家和教辅书的答案并非唯一,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用“电骡”emule v 0、45b 软件下载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观看全剧,了解全剧剧情。

第一课时完成情节和主题的阅读;第二课时完成语言特点的阅读。

1、调整教室课桌摆放形式,三张桌子紧挨着摆放,每六名学生自由组合成一组。学生可背向或侧向讲台,便于讨论,从形式上创设一种平等、自由、宽松的氛围。

2、教师不站或少站讲台,在小组之间起联系、组织作用,主动放弃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

3、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板书、难点字词的理解、问题分析等都由学生完成。全面训练学生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训练能力。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三场戏的剧本。注意是大家来“读”,而不是老师来“讲”。这就需要我们全班同学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人人参与,个个发表见解。下面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字写得漂亮的同学上讲台板书课题。大家说谁的字写得最漂亮?

师:好,下面请汤云强同学来板书课题。同学们回忆一下昨天晚上看的电影,同组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回忆。我们要先请同学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情节。

师:很好,字写得不错,比老师都要写得好,请回座位。下面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爱情悲剧?

肖超中同学复述情节时表达不够顺畅,而且重点不突出,教师委婉地指出不足。

师:好,复述得不错,让我们听了以后大致明白了故事情节。如果普通话再流畅一点,那就更好了。下面再找一位同学复述一遍,注意几个要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请刘也同学再复述一遍。

刘也同学是个普通话很不错的女生,复述内容重点突出、表达流畅,达到了要求。

师:很好,刘也同学不愧是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很优秀,表达很流畅,重点也突出。现在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自由讨论一个问题:造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有哪些原因。讨论10分钟,注意结合整个剧情和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来找原因。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在各小组间查看、点拔。有的同学碰到了难认的字,要求互相问,都解决不了查工具书,自已解决字词的音义问题。讨论气氛很热烈。

师:好,请暂停讨论,下面我要请同学们把自已的见解和看法口头表达出来,请作好准备。请一位同学上来板书讨论的结果。

请平常字写得差的同学王尘。

同学们笑,因王尘同学是个人人都有知道的“草书大王”。

师:先请第一组的同学推个代表说一下你们全组的看法。

生王静:我们组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两家人有仇;第二,罗密欧没有接到神父的`信。

师:好,请坐下,王尘同学请板书第一组说的两个原因。第二组的意见由谁来表达?

生周前彪:我们组的意见与第一组的第一点相同,第二点我们认为是罗密欧自身的性格弱点决定的,老师平常不是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吗?

生周小霞:我们与第二组的意见完全一样,英雄所见略同!

师:是,你们都是英雄!其它组的英雄们有没有话说?

师:大家说得对极了!好东西我们应该多读几遍,每读一次,也许你都会有新的发现。

同学笑,笑黑板上的两种字的风格的截然不同。

师:同学们的笑声是善意的,请王尘同学今后想办法将字写工整些。

下面我们结合文本来看看上面的说法有没有足够的证据。

第一点:两家人有仇怨,这是从什么地方得出的结论,课文中有没有?。

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读的时候注意感情把握。

生田家源读。

师:读得不错!这一段台词中的“这两家仇人在哪里?--凯普莱特!蒙太古!瞧你们的仇恨已经受到了多大的惩罚,上天借手于爱情,夺去了你们心爱的人。”十分清楚的表明了是两个家族间的世仇造成了罗朱爱情悲剧。再看第二点原因,请提出这个原因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要是这一场不幸的惨祸,是由我的疏忽所造成,那么我这条老命愿受最严厉的法律的制裁,请您让它提早几点种牺牲吧。

刚读完,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段话是一种假设,劳伦斯并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全班同学一时间分成了两派,争论十分激烈。听课的老师都很欣喜,对这种课堂气氛很满意。

师:好,请双方的自由辩论暂时告一段落,现在先请正方即认为劳伦斯有责任的一方选一个代表来总结本方的观点。

生:(正方)我方认劳伦斯是好心办了坏事,他的疏忽在两点,第一,他应该预料到假如信不能及时送到会发生不堪设想的结果但没有预料到,这是一种过失;第二,他在朱丽叶醒过来时根本就不应该离开,因为朱丽叶对罗密欧的感情他是知道的,假如罗密欧死了朱丽叶肯定会自杀,这也是一种过失。

生(反方)我方完全不赞成这种脱离课本的主观臆断。送信的约翰神甫遇到了意外,不能脱身,这个结果是无法预料的,并且劳伦斯采取了补救措施,准备等朱丽叶醒来后将她藏在寺院里,所以劳伦斯的考虑是周密的。我们认为罗密欧的悲剧完全是他自身的性格中遇事不冷静,易冲动、易暴怒的缺点决定的。请让我读给大家听一下106页罗密欧的台词,要是读不好请同学们不要笑话。

生(正方)你读的这个地方并不是主要突出罗密欧的暴躁,而是罗密欧想办法把仆人支开,气走,好让自已自杀。

生(反方)要气走他,有另外的办法,并不一定要骂他。比如可以哄骗他到什么样地方去叫一个人,就可以支走了。

学生之间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师:好,请暂停,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好多同学的口才不得了!原来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同学们在辩论中展示了自己不凡的口才,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很不错。可惜,我们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大家下课后可接着辩论。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在要分出哪方的说法更有道理,怎么办呢?

师:好,看来只好如此了!下面老师说说自己的看法。我更赞成反方同学的观点。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物自身性格大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如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粤赛罗的轻信等等,都是造成人生悲剧的性格因素。罗密欧遇事不冷静、冲动、易怒应该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师:现在我们来对这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总结一下。

造成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困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家族世仇。罗密欧自身性格中遇事不冷静,易冲动、易暴怒是很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同学们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们总结的是“主要矛盾”,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

下课!

悯农的课件(篇9)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镇早晨的特点,体会小镇的美丽。感受小镇今昔 的变化。

4. 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5.体会作者对小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1.继续学习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2.了解小镇早晨的特点及今昔的变化。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段落安排,学习课文,了解小镇“安静“的特点。

1.你们知道古代皇帝微服私访,都喜欢去哪个地方吗?(江南)为什么?(风景优美,人美)。

2.教师导入:今天,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走进江南一个普通的小镇,看看那里的早晨是怎样的?

二、初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①课文写了小镇早晨哪几方面的特点?划出三个概括小镇早晨特点的句子。完成练习题一。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完成练习题二。

3.不懂的地方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新词。

2.把你认为最难写的字书空一遍。

3.检查练习题。

四、学文总述部分,整体感知小镇特点。

(一)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讨论解决。

着重理解“惊醒”和“唤醒”的意思。完成练习题三。

3.朗读训练。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引背。

(二)第2自然段。

过渡语:被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小镇早晨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根据学生发言,品读第二自然段。

(2)回忆阅读总分段式方法(①先找出哪一句话是总起句,主要讲什么。②是从哪个方面作具体说明的?),自学。

(3)交流讨论:

a.在自学过程中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b.在自学过程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c.你认为哪些词句值得与大家共同品味。

在学生品析朗读中相机引导,重点理解。

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一些油光发亮的乌篷船翘起尖尖的船头,显得格外醒目。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座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准备背诵。

(5)师生合作,一边再次观赏小镇早晨恬静的风光,一边介绍。

五、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下节课,我们还将用同样的阅读方法继续学习课文,领略小镇早晨热闹、忙碌的情景。

一、读课文,填空。

课文写了小镇的早晨____、________和____这三方面的特点。

二、看意思写词语。

三、选词填空。

1.妈妈用亲切的声音( )我,免得我上学迟到。

教学目标:

1、感受小镇热闹、紧张的特点。

2、感受蚕乡小镇改革开春风沐浴下的勃勃生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总分结构和抓住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仿写片断。

1、上一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小镇的早晨》,大家回忆一下,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板书:安静、热闹、忙碌)

2、这一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镇的早晨》。

①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理解“不由自主”, 为什么“不由自主”能看出热闹?)

⑷上文说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这里又说是热闹的,这不矛盾吗?这里的“又”表示什么?

3、朗读,再现小镇热闹的景象。

a、小结:小镇的早晨就这么热闹,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吗?

b、感情朗读。

3、重点理解最后两句话:

(1)为什么出现的人流是“彩色”的呢?

(2)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面买进来的蚕乡小镇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呢?(改革开放给蚕乡小镇带来的勃勃生机)

4、感情朗读。

四、小结:

是啊,美丽的蚕乡小镇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这只是我们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身边的变化,感受祖国快步前进的脚步吧!

江南小镇(水多、船多) 早晨 热闹 “多美的小镇的早晨”

[《小镇的早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Gz85.com编辑推荐

古诗悯农课件


通过栏目小编反复校验和调整这篇“古诗悯农课件”得以呈现,欢迎阅读希望您在这里能找到您所需的信息并收藏。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真对待。教案是教师调整与完善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古诗悯农课件 篇1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悯农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 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2、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童心小广播

一、学生根据单元内容安排小组进行童心小广播

4)主持人:童心小广播开播了,请大家端坐静听。有请小广播

员***

5)小广播员广播:我的广播题目是……谢谢大家倾听。

6)掌声后主持人小结:感谢***同学的精彩广播,请下一组小

组的广播员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 幻灯片播放天门山与西湖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两个地方的特点与不同。

2、板题,齐读课题。

三、创关游戏

同学们,喜不喜欢闯关活动,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闯关去!

第一关:我真棒,我会读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初读古诗,出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

②遇到不懂的字可借助注音,或做上记号,课堂上提问。

2、指名朗读。

3、同学评价,教师指导感情再指名读。

4、全班齐读。

第二关:自读自悟诗意

要求: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说说诗意。

第三关: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5、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第四关: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它们分别表现出一种怎么样的感情?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四、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两首》

板书: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 (唐) 苏轼 (宋)

天然美 热爱大自然

古诗悯农课件 篇3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深度挖掘文本内涵,针对性布设训练内容,强化学生个性学力塑造,让学生在品读中感知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实现语文认知的健康成长。

一、更新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不妨从几个方面给出考量,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激发效果。首先,可以播放一些传统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其次是音乐伴奏下的古诗名句教学,增加文学色彩,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展示传统文化的图片、故事、名人传奇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望江南》学习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并吟诵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师发动学生诵读《望江南》,并展示诵读效果。学生在音乐中展开准备,很快就找到节奏感。学生诵读情绪、节奏把握都有明显提升。为丰富学生认知效果,教师发动学生搜集思念方面的古诗句,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很快就给出一些经典名句:“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表现都给出肯定评价,学生个性学习热情被点燃,学习认知自然丰富起来。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由古诗名句引导,将学生带入特定情绪之中,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进行诵读训练,学生学习逐渐找到切入点,感知进入佳境。最后让学生搜集相思方面的古诗名句,给不同群体学生都带来思维启迪,拓宽了学生学习视野。

二、个性引导,提升学生阅读频度

古诗文教材内容中包含众多传统文化因素,为不同群体学生带来丰富学习契机,教师要深入古诗文教材之中,利用不同群体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古诗文学习,也可以收到良好启迪效果。

《出师表》学习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诸葛亮的相关信息,学生都准备非常充分。课堂展示时,学生信息储备非常丰富。有传说故事、有人物传记、有历史史料,特别是民间传说,将诸葛亮神化了,学生对这些内容也非常感兴趣。有学生讲述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诸葛亮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精通兵器阵法。传说他的八阵图相当厉害,这是诸葛亮对付曹魏的重要武器。这个八阵图,其实是诸葛亮一种操练步兵战车搭配的方法,就是让步兵在战车周围,以乱石堆成石阵,按照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据说可以挡住精兵十万。这个八阵图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与周易是分不开的……还有学生讲述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

诸葛亮是传奇人物,民间传说众多,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顺利切入,并在信息整合展示中形成了多元认知。

三、创优训练,实现学生认知成长

古诗文学习时,教师以学生个性学习基础为教学设计点,利用多种训练形式,展开个性教学引导,也可以给不同群体学生带来更多认知输入机会。利用表演形式展示文本、筛选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对文本展开赏析,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全面掌握古诗文内涵创造机会。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学生大多对故事情节非常熟悉,教师这样设计:《愚公移山》具有神话色彩,而且充满浪漫主义情调,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寓言故事重点是阐述一个道理,联系已经掌握的寓言故事,说说这样设计的作用。我们生活中要遇到很多事情,往往一个寓言故事就可以我们茅塞顿开,你能找出具体的实例吗?学生依照教师训练设计展开热烈讨论。特别是针对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探究兴趣颇大。有学生说:我性格比较内向一些,情感也比较脆弱,遇到一点小挫折就非常难过。有一次不小心将手机摔坏了,我心疼的吃不下饭,爸爸说: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我想想也是,既然已经坏掉了,我再怎么难过也于事无补了。也有学生说:我有浮躁的毛病,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坚持,老师经常教育我要有“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精神,才能获得丰硕的学习成果。我感觉老师说得非常对,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有坚持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

教师给学生布设训练任务时,具有极强的观照意识。神话、寓言故事等,给不同学生群体带来思考机会,促使不同群体学生对古诗文有了更为深刻的感知和体验。

古诗悯农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阅读写作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读懂古诗的方法,领会改写古诗的技巧。

2、情感态度方面: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诗歌的情感。

教学板块一:学文写事

教学环节一:故事引路,明确主题

一、提问导入——古诗知识小调查

1、你能说出几个熟知的中国古代诗人的名字吗?

2、你能说出几个古诗的题目吗?

3、你能完整地背诵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古诗的有趣故事也不少,来听一个吧!

二、故事引路

听故事《解缙的应变之作》,思考回答:

1、皇帝说的事情是真的吗?

2、请把解缙的诗句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3、说说解缙的诗是怎样得来的?说明了什么?

三、明确主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古诗对提高我们的文学功底是大有好处的。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光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们掌握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把学习古诗和习作练习结合起来。

学习古诗的新方法——改写古诗(根据古诗写现代文)

教学环节二:技法点拨

环节过渡:要根据古诗写好作文,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读写技巧呢?

一、读懂原作

(一)读懂古诗的方法

读懂古诗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原意(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2、要把握古诗的意境(了解古诗描写的环境和具体的事物)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发生的事情、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表情等)

(二)例文阅读

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完成练习:

1、读懂原诗

2、读改写,大家评:

(1)小作者写的人和事和原诗里写的相同吗?

(2)改写的文章比原诗增加了哪些内容?这样增加好不好?

(3)你还觉得文中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二、改变写法

(一)改变写法的要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3)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4)适当补充背景材料。

适当补充古诗背后的故事,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二)例文阅读

读《桃花潭送别——改写》,完成练习:

1、你知道李白和汪伦的故事吗?请给大家讲一讲!

2、改写文章里的人称发生了什么改变?

3、小作者的改写比原诗增添了哪些内容?你觉得怎么样?

三、掌握改写古诗的步骤与格式

(一)步骤与格式

1、改写古诗分三步

第一步:读。(读懂诗句)

第二步:想。(想象诗句的环境和人、事、物)

第三步:写。(把想到的通顺、连贯地写下来。)

2、改写的文章有格式

题目居中不能少,古诗原文要写好。

下面接着细思考,改写诗句语言妙。

(出示正确格式)

(二)读读品品

欣赏动画例文《小池》,思考回答:

1、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3、诗句里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小作者的改写,写出了这些景物吗?

4、小作者通过想象,还补充写出了哪些景物?

教学环节三:积累表达

一、词语积累

我们改写古诗要做到:

忠实原作 用心领悟 反复吟咏 体会妙处

美妙的古诗让我们

沉浸其中心旷神怡 美不胜收 赞不绝口

二、念念歌诀

教学环节四:课后体验

请在课后诵读几首古诗,并选出一首自己最喜欢的。 做个小记录:

1、这首诗叫什么题目,作者是谁?你能背诵和默写吗?

2、你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吗?你能准确地说出诗句的意思吗?

3、你知道这首诗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4、你想怎样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板块二:读写拓展

1、改写古诗的技巧要点是什么?

2、你在课后读了古诗吗?请给同学们背诵一首吧! 教学环节二:阅读拓展

环节过渡:为了改写好古诗,我们再来欣赏两篇文章,学一学作者的写法吧!

一、巧用修辞,描写生动

认真读《改写〈游园不值〉》,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诗的题目“游园不值”和诗句。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2、小作者在改写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事?这样介绍好不好?

3、小作者的笔下“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景色?请从文章里找出

来读一读!

二、适当补充,故事精彩

认真读《黑夜射虎》,完成下列练习:

1、《黑夜射虎》是改写的哪首古诗?

2、请简单说说诗句的含意。

3、小作者给我们讲了个什么故事?

4、改写文章与原诗相比,哪些内容是小作者想象的? 教学环节三:写作拓展

请把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

温馨提示:

1、正确体现古诗的原意,不能改变诗句的意思。

2、大胆想象、适当补充、巧妙修辞、描写细致。

3、改写文章的格式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流畅,书写要工整干净。

古诗悯农课件 篇5

《春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

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重难点: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

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学具: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

三、出示古诗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四、认识生字

妆宜锁愁庭蜻蜓搔

五、了解词语意思

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②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六、自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大意。

七、诵读古诗。

1、

2、

3、

4、 老师范读。 指名读。 齐读 小组赛读。

悯农课件必备4篇


下面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悯农课件”需要您的关注,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是老师需要认真准备的必要工作,尤其在本学期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间。制定好的教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深入研究,才能达到良好的成果。

悯农课件(篇1)

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第一段.

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他们会想些什么

4,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 .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学习第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交流.

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悯农课件(篇2)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买文具》教学设计 、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内容:

一、欣赏世界各国的钱币

今天,老师先请小朋友来欣赏世界各国的钱币。

(光盘:世界各国的.钱币)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许多国家的钱币,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人民币)

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看光盘)

二、新授:

(一)认识人民币。

1、出示所有面值的人民币图。(光盘)

师: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

请小朋友结合每组中自己带的人民币,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他们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

2、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每一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我们将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再请同学上来介绍给全班小朋友来认识。

(学生在小组中利用实物分类)

3、指名学生上来按自己分类的方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

(学生大致有两种分法:A:分成硬币和纸币两类;B:按元、角、分分类。)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4、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呢?(看光盘)

5、看看屏幕上展示的人民币,按每种面值一张来计算,这些人民币共有几元几角几分?(让学生算一算)

6、观察硬币的另一面,你看到了什么图案?(国徽)

我们要象热爱自己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也要用带来的钱来买东西,(课件出示买文具主题图)

这些文具是同学们学习时的好帮手,我们要爱护它们。谁能给大家介绍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在下面的活动中,同学们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文具。

揭示课题:买文具(板书)

(一)、友情提示(课件出示)

1、每个小组推荐1名成员当售货员,其余成员当顾客;

2、每个顾客用带来的钱买文具,每人只买1件;

3、当顾客的同学要先思考打算买什么东西?注意看清所要买的东西的价钱?再思考怎样付钱;

4、当售货员的同学要注意各种东西的价钱?要注意收顾客多少钱,思考怎样找钱;

5、购物时要文明购物,做个遵守秩序的顾客。

师:我们要文明购物,应该怎么做?(排好队)

师再强调要求,活动时顾客要与售货员对话交流。

(二)、活动开始

(三)、反馈、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老师想知道你们“买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

师:请我们的顾客来说一说“买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多少钱?是怎样付钱的?”

学生汇报

(1)、探索1角=10分

生1:我买一块橡皮擦1角,付了1张1角。

师:有谁跟他买的一样吗?但付钱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2:我付了一张5角的,找回4角。

生3:我付了一张1元的,找回9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老师想用1分、2分、5分的硬币来付钱,可以怎样付钱呢?

生1:2个5分。

生2:10个1分。

生3:5个2分。

生4:1个5分和5个1分。

生5:1个5分、1个2分和3个1分。

(师给合板书加法算式)

5分+5分

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

2分+2分+2分+2分+2分

5分+1分+1分+1分+1分+1分

5分+2分+1分+1分+1分

……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都是10分,也就是1角。

师:1角=10分(板书)(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元、角、分的关系。

(2)、探索1元=10角

生1:我买了一枝钢笔1元,付了1张1元。

师:还有没有同学也是买钢笔的,但付钱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2:我付了1张2元,找回1元。

生3:我付了1张5元,找回4元。

生4:10张1角。

生5:5张2角。

生6:1张5角、2张2角和1张1角。

生7:2张5角。

(师给合学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

2角+2角+2角+2角+2角

5角+2角+2角+1角

5角+5角

……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

师:1元=10角(板书)(课件演示)

(3)、找零钱

师:有没有人买尺子?一把尺子多少钱?(8角)你是怎样付钱的?

生1:1张5角3张1角。

师:还有同学也是买尺子的?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生2:给售货员1元,应找回2角。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1元=10角,一把尺子8角,10角—8角=2角。

生3:我付了一张2元的,找回1元2角。

师:请小组售货员说说是怎样找钱的?

生4:因为2元=20角,一把尺子8角,20角—8角=12角,12角就是1元2角。

师:同学们都学得很好。

(4)、补差价

师:有没有人用1元买1个削铅笔刀。(1元2角)

生:没有,因为钱不够,还差2角。

师:那应该怎么办呢?

生:再拿2角,凑成1元2角就够了。

(5)1元钱还可以买什么文具?

师:老师也想参加你们的活动,我想用1元钱给我的孩子买“1块橡皮、2支铅笔和1本练习本”大家说可以吗?(课件出示)

生:不可以,钱不够。

师:为什么?

生:买2支铅笔就要1元钱。

师:那老师就买点别的东西,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用1元钱我能买哪些学习用品?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1:我买了10个橡皮擦,刚好1元。

生2:我买了2本练习本,1个橡皮擦,1枝铅笔。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2:我是这样算的:2角+2角+1角+5角=10角,也就是1元。

生3:我买一把尺子和一本练习本刚好1元。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3:我是这样算的:8角+2角=10角,10角=1元。

……

四、总结

师:同学们真棒,不但会购买小件物品,我们还要爱护人民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希望你们以后都能成为理财小能手。(对学生品德教育)

悯农课件(篇3)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基础,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师在引导孩子识记时,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用“渐渐”说话

通过朗读,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从文中感悟乌鸦的聪明能干,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1.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背诵课文。

2.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明白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能用“渐渐”说句子。

1.教师自制的生词卡片;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乌鸦喝水的图片;

4.投影仪、视频展台和大屏幕。

1.这节课继续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乌鸦,你为什么要喝水?你怎么找水喝的?最后你喝到水了吗?)

2.现在,小乌鸦可要考考大家呢。认读生字词。(出示生词卡片)口渴喝着水瓶子到处石子渐渐办法许多找水在这些生字中,有两个字很相像,你是怎么记住并区分它们呢?喝—渴(口“渴”需要水—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口字旁)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他生评议。

1、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乌鸦为什么要找谁喝?他是怎么找水喝的?最后它喝着水了吗?

2、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句

(1)你知道,乌鸦为什么找水喝吗?快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一句)

(2)乌鸦口渴了,你知道它渴到什么程度吗?

(3)你从哪里知道它特别渴?(到处找水喝)请你想象一下,乌鸦会飞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呢?找的地方多不多呀?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乌鸦确实很渴,就像我们平时口渴了一样,是一种什么感觉?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口渴的感觉表现出来吗?谁想试试?

指导读:渴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二)学习第二、三、四句

(1)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乌鸦终于找到水了。此时乌鸦的心情又怎样?让学生扮演小乌鸦,老师采访各位小乌鸦,谈谈此时的心情。

(2)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它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划出来。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

(4)老师再次采访小乌鸦们喝不着水时心情又如何?(体会乌鸦着急、无可奈何、难过的心情。)

(5)乌鸦虽然很着急,但是它仍然在积极地想办法。快来读读最后的这句话吧!怎么办呢?

(三)指导朗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乌鸦,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是呀,多着急啊,快来看看小乌鸦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出示第三段)

(2)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把乌鸦的办法用波浪线画出来。

(3)比较句子:(出示课件)乌鸦把小石子一下子都放进瓶子里。这句跟书上的一样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

(4)分组实验:那一个一个是怎样放呢?请你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里面装有一点水)和小石子,往里面一个一个地放吧。注意边放边观察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5)在小乌鸦的努力下,水怎么样了?用你的手势来告诉老师,课文中用的是哪个词?

(6)比较句子,用“渐渐” 造句。

课件出示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瓶子里的水很快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哪一句好,为什么?

你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

出示课件: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天气_____热起来了。

____渐渐__________。

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 (乌鸦很聪明;乌鸦很执著;乌鸦遇到困难能开动脑筋等。)

(7)指导朗读第三段。乌鸦喝到水了,心情怎么样啊?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吧!

4、学习第二段。

乌鸦的这个办法好吗?它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来?

1、师:是呀,这只小乌鸦多么善于观察、不怕困难,爱动脑筋啊!让我们大家像小乌鸦一样,积极动脑,想办法背会这篇课文。

2、提示方法:

(1)想想乌鸦先遇到什么困难?接着它想出了什么办法?最后怎么样?

(2)把自己当作小乌鸦,边做动作边背诵。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4、检查背诵情况,师生评议。教学活动4

1、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

2、多好的办法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及时点拨、评议方法的合理性。)同学们像小乌鸦一样爱动脑筋,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

3、在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交流,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勇于克服的品质。)

悯农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形态变化的特点。

2.帮助学生会认“寿、秒、恍”等生字,会写“霞、紫、寿”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么描写火烧云形状、色彩变化的。

2、领悟事物动态变化的描写方式。

难点:1、唤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

2、掌握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1. 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火烧云图片,学生欣赏。

2.火烧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红彤彤、多姿多彩.....)

3.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词,积累关于颜色的词语.

a:正音:一模一样(mu)

b:结合图片理解颜色的词语:葡萄灰,梨黄茄子等等

2、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在你的阅读中火烧云都有什么特点?(生:色彩多形态变化丰富)

b:课文主要写的是火烧云色彩和形态的什么?(生:变化)

3、 朗读课文,体会火烧云的变化

3、 精读课文,品味变化

1、 学习活动一:找到最能体现火烧云色彩变化的词语填在气泡图内。引出“动态变化”描写方法

2、 学习活动二:先默读文章4-6自然段,找出体现火烧云形态变化的词语,再填入气泡图

分析里面的关键词表达(起来、跑着跑着模糊等)

4、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延伸各种类型的“变化”

1、学习活动三:选择你喜欢的变化方式对雁荡山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段。

板书:

站起来、大起来、伸开、模糊、跑、跑着跑着、一转眼、找不着

形态

色彩

动态变化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血液课件(精华9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所以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设计自己的教案。只有制作严谨的教案,才能保障好教学质量。那么写一份教案课件具体应该有哪些步骤呢?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此外,本文还将深入探讨与“血液课件”有关的议题,欢迎阅读并收藏本页,以方便日后查看。

血液课件(篇1)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 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 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

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

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

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

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 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 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 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血液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大领域: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本节课所讲的心脏与血液循环属于生命世界这一领域。本单元前两课已经研究了呼吸与心跳之间的关联关系,呼吸和肺之间的关系,本课重点研究血液循环系统,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带给身体各部分所需的氧气和养料,带回二氧化碳和废料,明白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环不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有规则的`搏动,进而认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和心脏保健的常识。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课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能准确地测量自己的脉搏和心跳;学习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科学知识:知道心脏的形态与功能;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3、教学重点:测量心跳与脉搏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路径。

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因为本课概念繁多,知识点密集,加上认识的对象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学生感知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本课采用先从谜语入手来认识心脏,再让学生握拳结合视频模拟心脏的跳动,感知心脏在不断地跳动。接着让学生认识心脏跳动的作用。用小塑料瓶在水盆里有节奏地挤压水瓶,水会进出,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心脏就像泵,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然后让学生认识静脉血和动脉血。

在学生找到自己的脉搏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测量脉搏和心跳。明白一分钟心跳和脉搏的次数相同。接着通过视频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

在学生明白心脏非常重要之后,要求学生关爱自己的心脏,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损害心脏。最后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心脏保护的知识。

在全课中学生动手实验与研究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依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全员、全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于电教教学手段主动探究,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建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主要设计,在课堂中还有许多,还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血液课件(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 等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本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包括(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 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 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 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 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2分钟)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真实生动地展示心脏的位置,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总结归纳出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 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 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再次,课堂练习(约5分钟)

为了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我精心准备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方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最后是课堂小结(约3分钟)

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谢谢!

血液课件(篇4)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和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学,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养成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过渡语)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启发法、分组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过渡语)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通过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动画展示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

2.动手绘制循环图

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3.观看血液成分变化

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

4.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局限在教材中。设置课堂拓展延伸活动: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同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以下练习题: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

A.肺静脉 B.上腔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答案】B。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单、清晰、明了的原则。据此,板书设计如下:

第4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3节 血液的循环途径

血液课件(篇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人教版七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1、显微镜下分辨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等。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录像,利用有声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出章节标题。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收集的血液化显微镜下的爱情验单,通过讨论尝试说出对化验单的初步解读(教师注意用幻灯片突出显示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并对缩写字母略作解释,从而深入双语教学的成分)。

2、推进新课

(1)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用课前准备好的新鲜鸡血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教师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4)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5)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6)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体视显微镜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7)血细胞的概念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8)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屏幕显示两份化验单,并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中有哪些项目异常。

幻灯片展示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化验报告单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会有什么症状?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本节及之前所学内容作答(学以致用)。

3、评价反馈

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从地理环境和红细胞功能方面适当引导(即学即练,即学即用)

4、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附: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要以自评为主。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首先,本节教学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本人采用了温故“引”新法,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而视频的观看和化验单的观察,更是让学生对血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结合了多媒体关于吞噬的话语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本节课将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层现象改为演示实验的内容,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又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观察人血涂片标本,使其对血细胞的成分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在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还通过FLASH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再次,“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重新解读化验单和“争当小教练”两个课堂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概念图总结本节内容。概念图是在新课改后引入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而又简洁的理清某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它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学习、再理解和升华的过程。在高中教学中,概念图已广泛使用,但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学还很少使用概念图。本节课让学生尝试画出概念图,总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算是创新之所在吧。

当然,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学中未安排学生自评、组评或师评等。

血液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是这一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通过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通过对心脏的结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节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3)情感目标 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3.教学重点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4.教学难点 通过对心脏各腔室壁、瓣膜的观察,而推测出其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心脏有一定的认识,但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

阅读分析、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设计思路

关于把心脏比喻成“泵”,可以用发动机或抽水机等进行类比,进而说明心脏作为“泵”的作用。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准备充足的新鲜的猪心以及人的心脏模型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理解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师在课前把猪心解剖好,尽量露出四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和心室壁。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等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各自的功能。

五、教学过程

(一)类比分析,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出示爬坡的汽车、抽水的水泵和倒立的人体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比较,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心脏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司空见惯的相似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联想到发动机、水泵和心脏具有相似的功能,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心脏。“心脏为什么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自然萌生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

(二)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 1.心脏的位置

组织学生快速做30秒原地高抬腿运动,引导学生用手感觉心脏的变化,根据感觉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最后多媒体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学生对“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却很难用生物学学术语言准确表达。现场做运动,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学习和表达交流,自主构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知识。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更加直观、清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心脏位置的认识。

2.心脏的形态、大小和方位的区分

引导学生分组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描述心脏的形态,猜测人的心脏大小,鼓励学生想办法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 学会区分心脏的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法。最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强化学生的认识。学生第一次观察心脏实物标本,兴致非常高,标本的直观性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构建“心脏的形态、大小”知识。学生在尝试着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时,发现必须先区分心脏的各个方位,于是学生主动进行“区分心脏方位”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 3.心脏的功能

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组成,回忆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 学生感受到了新知不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通过分析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明白合理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

4.心脏的结构

(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参照书中图辨认心脏的四个腔,及与心脏的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在纸上画出心脏四腔及相连血管简图,各个小组进行展示,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主构建心脏的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然后运用课件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学生对这一重要知识识记得更深。

(2)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

A.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说出其位置、猜测其作用,

B.实验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分别选择不同的血管向内注水,观察水从哪条血管流出。④各小组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推测水(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进一步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5.心脏的工作过程

出示心脏工作动态课件:

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用多媒体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学生表达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后,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血液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认识溃、疡、氧、疫,读准多音字血在文中的读音。

2、阅读课文,了解人造血液的作用及其优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白色血液的作用及优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丰富积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大家都知道血液是红色的,那你们听说过白色的血液吗?

2、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再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通过阅读课文,简单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明白,可以提出来在小组中交流。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二、精读理解课文。

1、回顾学生开始提出的疑问,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交流。

(1)这种血液为什么是白色的?

(2)白色的血液是如何发明的?白色血液有什么作用?它的缺点是什么?

(3)人类能否发明更加完美的人造血液?

2、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认真研读课文,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教师小结。

1、人类凭着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万事万物的奇趣无穷、多姿多彩。通过学习这片课文,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少前人的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你还有哪些独特的愿望?

2、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一两种高新技术产品,并介绍给大家。

血液课件(篇8)

1教材内容分析

这一章不仅要解决前两章学习中留下的营养物质与气体如何在体内运输的问题,也为后续学习废物的排出和激素的运输做了铺垫。第一节血液是人体完成物质与气体运输的载体。所以,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第一节血液这部分内容,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看,基本属于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相互分离的,孤立的内容要素,是“信息片段”形式的知识,但却是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本节课有非常多的陈述性知识,比如对红细胞的数量、形态、结构、功能和寿命的描述。这些内容是很多科学家经过几代人的时间探索得来的。正如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家、教育家赫胥黎说,从长远的观点看,所有的真理也只不过是澄清了的普通常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知识将是他们从上一代人那里接管过来的知识结构中的常识而已。 如何教这样的常识性知识?我想,首要的是站住历史的角度,给学生提供时间坐标,引入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人类认识血液的贡献,可以让学生客观地认识人类积累知识的过程。其次,学生虽然不能在课堂上亲历探究的过程,但是思维的过程不能搁浅。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搭建合理的支架,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揭开血液的神秘的面纱,认识血液的成分和作用。最后,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而是学生由此产生了多少新的思考。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知识大厦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探索人体的奥秘。

2学情分析

血液对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面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是直观教学法,包括观察、发现、收集资料、动手做等;还有关联的方法,即联系日常生活现象、生活经验等情境来学习。

3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②说出血浆的主要成分、含量和主要功能。

③识别血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2、能力目标:

①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②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主要数据,给各种物质进行分类,从而推测血浆的功能。

③通过对红细胞颜色和形状的分析,总结并形成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① 通过本节学习,体会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②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资料分析,认识到人类对血液成分的认识并没有到尽头,形成科学无止境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

1、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2、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的观点的形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过流鼻血或者受伤出血的经历吗?请举手。

血液存在于身体内的血管中,血管破裂,血液流出来,可是同学们看过身体里血液的流动吗?

老师找到一种实验材料,小鱼,尾鳍薄而透明,可以观察尾鳍的血流,我们来看看。

(学生活动:分别观察斑马鱼和泥鳅尾鳍血液流动的视频)

(设计意图:对血液及血液流动建立直观印象)

2、血液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血液的流动和生物体生命的维持有没有关系呢? 和组织细胞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呢?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重要却解释不清,比如,盖伦的灵气学说。为什么盖伦的说法和我们的认识大相径庭呢?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思考,现代知识的积累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血液的认识也经历了蒙昧的时期)

活动2【活动】二、血浆的化学组成及作用(包括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1、血清与血浆的关系

血液离体以后,很快就凝固了,但是血块的周围有淡黄色的液体出现,叫做血清。现在医院里可以方便地对血清进行化验,请看化验单。分析血清的化学组成,可以分为那几大类?

(学生活动:分析并归类)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知识解读化验单)

加入柠檬酸钠等物质以后,静置一段时间,血液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也是淡黄色液体,这种液体的成分和血清相同吗?

(学生活动: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了解二者异同,为后面学习血型等知识做好铺垫。)

2、血浆成分与细胞化学成分相比较,血浆功能推测。

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什么特点?由此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

(学生回答:种类相似,含量接近。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溶解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可以供给细胞生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分析数据、大胆推测的能力。)

资料分析:科学家们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发现,必须给细胞提供足量的多种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但是绝大多数细胞的体外培养,需要在上述物质中补充一定量血清或血浆才能支持细胞的生长增殖,其中最常用的为小牛血清。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1、细胞的生长的确需要从血浆中获得必须的物质。2、对于血浆的成分,我们还有一些不太了解的地方,还有我们不完全了解的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检验推测,进一步发现问题。让学生理解科学无止境。)

报告单上呈现的是关于血液的真相,但不是全部的真相。我们在人体面前,在大自然面前,永远都要保持谦逊审慎的态度!

活动3【活动】三、血细胞的种类和作用 (一)红细胞

1、观察血涂片,描述红细胞的特点。

继续出示放大1200倍,4800倍的照片,识别细胞的形状。

(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描述红细胞的特点是,颜色红、个头小、数量多、形状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与描述的能力,体会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2、上一章学习气体交换的时候,知道了氧气进入红细胞,红细胞的红与氧气什么有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新鲜鸡血充氧实验。)

详细解释血红蛋白的特性。

在形成身体细胞的蛋白质中,血红蛋白是被研究得最详细的蛋白质之一,血红蛋白是分子立体结构最早被弄清的分子之一。根据这项研究,人们已经掌握了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结合的原理。这也是血红蛋白分子最迷人的地方,当有一个血红素与氧结合,其他三个血红素更加容易与氧气结合,当他跑到氧气含量低的地方,二氧化碳高的地方时,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血红素的结构发生变化,变得易于氧气分离(用手心放乒乓球表示),就这样,血红蛋白携带着氧气,随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设计意图:深入细致地阐明血红蛋白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对红细胞功能的理解)

红细胞,无细胞核,一个红细胞内有2亿7千万个血红蛋白。其本质就是装满血红蛋白的袋子。

3、红细胞为什么会有奇怪的形状——两面凹的圆盘状?与携带氧气有关吗?

(学生活动:分析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推测红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设计意图:使用类比推理的思想,分析新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4、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它是由什么细胞分裂而来的呢?——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红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的过程。)

活动4【讲授】三、血细胞的种类和作用 (二)白细胞和血小板

1、白细胞

识别化验单上白细胞的种类,观察白细胞消灭病原体的图片。总结白细胞的功能。

2、血小板

我们的身体有小伤口流血时,无关大碍,血很快就止住了。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观看血小板的作用视频。总结血小板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复杂而且微观的生理现象。)

活动5【讲授】四、课堂小结——血液的组成和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血液中不是有各种灵气,而是有多种成分执行不同的功能。

血液是有生命的液体,是体内的超级物流系统,是流动的组织。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揭示主题)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过流鼻血或者受伤出血的经历吗?请举手。

血液存在于身体内的血管中,血管破裂,血液流出来,可是同学们看过身体里血液的流动吗?

老师找到一种实验材料,小鱼,尾鳍薄而透明,可以观察尾鳍的血流,我们来看看。

(学生活动:分别观察斑马鱼和泥鳅尾鳍血液流动的视频)

(设计意图:对血液及血液流动建立直观印象)

2、血液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血液的流动和生物体生命的维持有没有关系呢? 和组织细胞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呢?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重要却解释不清,比如,盖伦的`灵气学说。为什么盖伦的说法和我们的认识大相径庭呢?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思考,现代知识的积累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血液的认识也经历了蒙昧的时期)

活动2【活动】二、血浆的化学组成及作用(包括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1、血清与血浆的关系

血液离体以后,很快就凝固了,但是血块的周围有淡黄色的液体出现,叫做血清。现在医院里可以方便地对血清进行化验,请看化验单。分析血清的化学组成,可以分为那几大类?

(学生活动:分析并归类)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知识解读化验单)

加入柠檬酸钠等物质以后,静置一段时间,血液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也是淡黄色液体,这种液体的成分和血清相同吗?

(学生活动: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了解二者异同,为后面学习血型等知识做好铺垫。)

2、血浆成分与细胞化学成分相比较,血浆功能推测。

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什么特点?由此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

(学生回答:种类相似,含量接近。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溶解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可以供给细胞生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分析数据、大胆推测的能力。)

资料分析:科学家们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发现,必须给细胞提供足量的多种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但是绝大多数细胞的体外培养,需要在上述物质中补充一定量血清或血浆才能支持细胞的生长增殖,其中最常用的为小牛血清。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1、细胞的生长的确需要从血浆中获得必须的物质。2、对于血浆的成分,我们还有一些不太了解的地方,还有我们不完全了解的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检验推测,进一步发现问题。让学生理解科学无止境。)

报告单上呈现的是关于血液的真相,但不是全部的真相。我们在人体面前,在大自然面前,永远都要保持谦逊审慎的态度!

活动3【活动】三、血细胞的种类和作用 (一)红细胞

1、观察血涂片,描述红细胞的特点。

继续出示放大1200倍,4800倍的照片,识别细胞的形状。

(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描述红细胞的特点是,颜色红、个头小、数量多、形状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与描述的能力,体会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2、上一章学习气体交换的时候,知道了氧气进入红细胞,红细胞的红与氧气什么有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新鲜鸡血充氧实验。)

详细解释血红蛋白的特性。

在形成身体细胞的蛋白质中,血红蛋白是被研究得最详细的蛋白质之一,血红蛋白是分子立体结构最早被弄清的分子之一。根据这项研究,人们已经掌握了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结合的原理。这也是血红蛋白分子最迷人的地方,当有一个血红素与氧结合,其他三个血红素更加容易与氧气结合,当他跑到氧气含量低的地方,二氧化碳高的地方时,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血红素的结构发生变化,变得易于氧气分离(用手心放乒乓球表示),就这样,血红蛋白携带着氧气,随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设计意图:深入细致地阐明血红蛋白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对红细胞功能的理解)

红细胞,无细胞核,一个红细胞内有2亿7千万个血红蛋白。其本质就是装满血红蛋白的袋子。

3、红细胞为什么会有奇怪的形状——两面凹的圆盘状?与携带氧气有关吗?

(学生活动:分析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推测红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设计意图:使用类比推理的思想,分析新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4、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它是由什么细胞分裂而来的呢?——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红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的过程。)

活动4【讲授】三、血细胞的种类和作用 (二)白细胞和血小板

1、白细胞

识别化验单上白细胞的种类,观察白细胞消灭病原体的图片。总结白细胞的功能。

2、血小板

我们的身体有小伤口流血时,无关大碍,血很快就止住了。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观看血小板的作用视频。总结血小板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复杂而且微观的生理现象。)

活动5【讲授】四、课堂小结——血液的组成和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血液中不是有各种灵气,而是有多种成分执行不同的功能。

血液是有生命的液体,是体内的超级物流系统,是流动的组织。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揭示主题)

陈宏娟评论

优点:

教师教态自然,思路清晰!问题设计有梯度,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节好课

缺点:

血液课件(篇9)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流动的组织——血液》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成员关于血浆、血细胞的扮演角色的自我介绍,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和观察血液分层图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分组介绍三种雪细胞来掌握血细胞的功能,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2)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四、说教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分组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展示课件(内容:繁忙的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图片,结合简短的说明。),创设联想的思维空间,认识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问题导入:对为一个城市来说交通是其命脉,在人体内同样存在着繁忙的“运输线”完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那么这个运输系统叫什么呢?

这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和血管里流动着的血液。引入课题。

2、推进新课

(1)展示资料认识血常规化验单

你能读懂这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吗?项目一栏中的RBC、WBC、Hb、PLT各代表什么含义?通过测定值能说明什么问题?课下,同学们都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了预习,请同学给大家讲一讲。

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用课件展示血液分层图(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血细胞的成分及功能

角色扮演:

全班学生分三组分别扮演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角色。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自己的。

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白细胞

展示白细胞吞噬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体视显微镜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4)血细胞的概念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总结

我们已经知道了血浆和血细胞的作用,大家能否总结出血液的功能呢?通过黑板板书来总结本节课。

4、练习

5、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按照“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如设计导入情景时,从自身出发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创设问题情境时,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本节课容量大、节奏快,但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去认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表现出了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等特点。

(3)充分利用视频和多媒体课件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特别应用显微镜连接到白板,使学生通过白板看到显微镜下的'结构,很新颖,收到了预期效果。

(4)三维目标具体、清晰,并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足之处

(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由于教学时间紧迫,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准确,通过试讲把握的就比较准确了,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