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的课件(实用五篇)

整式的课件(实用五篇)。

工作总结之家倾情推荐一篇精彩的“整式的课件”文章,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网站愿您有益于此。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 创新独特的教学课件制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整式的课件【篇1】

无论我对一节数学课多么认真备课,准备的非常充分,但讲完后及时进行冷静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总结,并做出深刻的反思,总感觉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反思能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新定位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

通过深入反思我教授的《二次函数》的一节课,使我的教学在今后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本节内容的知识技能目标是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能力目标是能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解决问题。情感目标是乐于接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本节课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很好的完成,但在情感态度的教育不够深入,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中教师究竟怎样把握契机,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本节课,归纳起来可以是:1 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上进行引导,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深刻的领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在学生认识的困

惑处进行引导。3在学生探索的迷惘处进行引导,为学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创造条件。

考虑到整式教学较难进行之处在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整式相关内容,其抽象性不易理解与掌握,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欣赏图片引出探讨对象,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从而进入探索过程。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引导探究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验证、归纳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这个问题一的设置与教学,基本上适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但难度较大,其探讨比较适合层次比较高的学生,或者教学可设置为课前学生预习,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可降低难度,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生成价值的必要形式,在讲授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常数的次数是0次”的问题,对这位爱钻研的学生我立即给出了高度评价和鼓励。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和学好数学的决心,我也感叹捕捉课堂瞬间的灵感是多么重要啊!上课时,某些学生绝妙的问题,见解即质疑等都是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的学习资源。教学是个师生相长的过程,灵感是师生相互碰撞时精彩的火花。

静心反思这节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足多误区有无突破,训练是否到位等。

总之,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是我成长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整式的课件【篇2】

师:同学们,还记得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吗?

生:基本能完整地回答出来。

师:(板书)

下列各题合并同类项的结果对不对?若不对,请改正。

(1)2ax2+3ax2=5ax4。

(2)6x+2y=8xy。

(3)8x2-3x2=5。

(4)9a2b-9ba2=0。

生:口头回答。

师:给予评价。

师: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直接代入求值法;先合并同类项再代入求值。

生:先在座位上演算第一小题。

师:巡视,指导学生分别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1)。

师生:老师分析题目,老师根据学生口头回答的结果板书完整的两种解答过程。

生:体会到合并同类项法则在运算中的地位。

师:请两名学生上黑板分别板书两种解题过程,再次体会合并同类项的好处。

师生:一起评价结果。

生:学生一起朗读题目,然后独立思考。学生将重要信息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师:巡视学生解答情况,并给予必要的知道。特别是给予基础薄弱的学生鼓励,消除他们对应用题的恐惧感。

师: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然后列出式子,剩下的工作就是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化简式子。

生:学生口头回答所列的式子,以及运算结果。

师:提醒学生合并同类项时,第一项的负号不能丢。

师:强调解题格式。

师: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扮演解题过程,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生:齐朗读题目,然后独立思考。

师:评讲学生的板演过程。再次强调格式的重要性。

师:强调合并同类项时,各项的系数相加时,第二项的符号是负的。

师生:鼓掌鼓励这两名学生。

师:小试牛刀!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生:部分学生踊跃举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生: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师生:一起评价学生的解题过程。

师:强调知识的灵活应用,特别是在第二题的解答过程中。

师:人往高处爬!我们现在一起来挑战这座“高山”!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小组讨论。

生:先独立思考,少部分同学能在两分钟内完成这道题。

生:两分钟后学生自由讨论一分钟,然后继续解题或检查刚才的答案是否出错。

师生:分享讨论的结果,给予优秀者鼓励。

师:分析题目的内涵,完整地板书整个解题过程。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能力。

师生一起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整式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符号运算的作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找出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按要求亲自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老师,摆几个三角形呀?

老师:先摆一个,再摆两个、三个、四个。关注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鼓励每个同学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关注学生在探索数量关系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思维水平和抽象能力:分析:

三角形个数12345

火柴棍根数357911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老师:每增加一个三角形,火柴棍根数增加多少?

学生:2根

老师:火柴棍根数是一组怎样的数?

生:连续奇数。

师:奇数可用整式2n+1(或2n-1)表示。

师:从多角度思考,也可以分析表格中火柴棍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生:怎样找?

师:如3=2×1+1,5=2×2+1

生:哦,明白了

师:从而得排n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棍根数为什么?

生:2n+1

师:请同学们亲自拼一拼,想一想,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好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能否积极地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不要以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实际活动。

提出问题后,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班组交流。

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所需钱数为多少?

生:2.3n元,

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需要多少元?

生:2.2n元。

生:观察这两个整式,当n=100时,需花钱230元,而当n=101时,只需花钱2.2×101=222.2(元),出现多买比少买反而付钱少的情况,所以如果需要100本笔记本,应该购买101本能省钱。

师:请同学们继续探索,至少需要多少本时,可以按上面方式购买。

组织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探究,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同学们再找几个方框试试,看自己的规律是否还成立

生:好

教学时,也可以先开放,让学生发现月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讨论浅色方框中数字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关系课本。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再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整理这节课的内容。

整式的课件【篇4】

1.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2.能决定一个代数式是否为单项式;

3.会指出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

过程与方法:透过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的概念,明白他们与代数式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在具体情境中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教学重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教材分析: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在从抽象到具体,不断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本节中,整式的概念、单项式的概念和次数,既是由数到式的抽象与升华,又是以后学习同类项,整式加减,乘除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分式运算、一次方程和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另外,透过以往学习的经验,学生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都有必须的难度。更重要的是透过单项式的系数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潜力。

请根据下列情境书写代数式:

1.一辆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c千米,则这辆汽车的行驶时间为______小时。

2.长方形的长为m,宽为n,则两个这样的长方形的面积是______。教师出示幻灯片,学生思考,然后回答。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感受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同时启迪学生实际生活离不开数学。

3.电冰箱包装箱的形状是长方体,如果包装箱的底面形状是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包装箱的高为h米,那么它的体积是______米3。

课我们看,是和的积,时2、m、n的积,是a2与b的积,是与x3的积,他们都是数字与字母的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教师给出单项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学习单项式的定义。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是单项式吗?是单项式吗?

请同学们分析x-y,x+y是单项式吗?师生讨论,因为能够看作,是和的积,所以是单项式,但是是s与t的商,所以不是单项式。

师生讨论,他们是和、差不是积,所以不是单项式。

总结:单项式中只能由乘法运算,不能有其他运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做例1下列各代数式是不是单项式?

⑴;⑵;

⑶;⑷。

解:(略)学生讨论给出答案,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深化对单项式定义的理解。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比如,2mn中2是数字因数,所以,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是2。

请分析和的系数。

请分析的系数。

请分析的系数;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学生复述。

教师举例。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学习单项式的系数的定义。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语言叙述潜力。透过实例,认识系数。加深对系数的理解。同时增强符号感。

“1”省略不写。

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次数的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学生复述。

学习单项式的次数的定义。

比如中a的'次数是2,b的次数是1,所以,的次数是3。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透过实例,认识次数。

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单项式的次数: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加深对次数的认识。

a的次数是0吗?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当指数为1时省略,不是没有。

做例2请指出下列各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⑴;⑵。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在此,应重点关注符号。加深对系数、次数的理解。

1.什么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有哪些特殊的变化方式?

3.没写指数的字母的指数是多少?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高1.请同学们做课后练习(P173)第1、2题。

3.复习巩固本节知识,并预习下一节。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巩固练习。

综合考查,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潜力。

(2)单项式中只能有乘法运算,不能有其他运算.

(2)系数和次数是1时省略不写。

教学反思:本节从一组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透过列代数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单项式概念的学习作好了铺垫,贴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了符号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潜力。但在系数和指数的强化训练方面还有待加强。

1.明白什么是多项式,会指出多项式的项数、次数。

2.明白什么是整式。

过程与方法:透过多项式的学习,明白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明白整式与代数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多项式的学习,感受代数式的实际背景;透过列代数式,发展符号感。

教具:电脑,Powerpoint幻灯片,实物展示台。

教材分析: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在从抽象到具体,不断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本节中,整式的概念、多项式的概念和次数,既是由数到式的抽象与升华,又为以后学习分式运算、一次方程和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另外,透过以往学习的经验,学生在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都还有必须的难度。那么透过多项式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明白整式与代数式之间的关系更显得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透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潜力。

我们已经学习了单项式,单项式中只有什么运算?

请指出下面单项式的指数和次数。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请写出下面代数式:

1.此刻地球上生存的动物约有150万种,其中,无脊椎动物约有m万种,脊椎动物有______万种。

2.如图所示,城楼门口的形状下部是长方形,上部是半圆形.城楼门口的面积是______。

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百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回答.同时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构成激情互动。

从实际情境出发,探究新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是单项式吗?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有的数量关系单项式不能表示.

但是,是由两个单项式组成的,你能找到这两个单项式吗?

你能够说出分别是由那些组成的吗?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强调他们都是单项式的和的形式。认识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请你说出一些多项式。教室可让多个学生回答,对学生的不同发言,教师给与适当的点评、鼓励。

学习多项式的定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潜力。

请大家看是多项式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见解。加深对多项式的认识.

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下列多项式各是几项式,有没有常数项?

在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请指出上面几个多项式的次数,并指出他们各是几次几项式。师生互助,共同总结。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学习多项式的项的概念。

学习多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做一做请同学们完成P175的“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

究活动4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请同学们讨论:整式的分母中允许出现字母吗?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整式的概念。

多项式集合{…}

整式集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深刻认识整式的概念。

例3如图是由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组成的组合体。

⑴请用代数式表示这个组合体的体积。

⑵这个代数式是整式吗?如果是,请你指出它是多项式还是单项式。如果是多项式,请指出它是几次几项式?

解:(略)师生共同完成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强化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并为下一节合并同类项做好铺垫。

1.这天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你明白多项式与单项式之间的联系吗?

2.怎样确定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什么是常数项?

3.什么是整式?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及时给与鼓励。整理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潜力。

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

2.作业:课后习题(P176)1、2、3、4.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巩固训练。

课堂检测:(包括基础题和潜力题)综合考查,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潜力。

1.多项式的概念。

2.整式的概念。

3.多项式与单项式之间的联系。

4.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5.常数项。

课后反思:本节从一组学生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出发,透过列代数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多项式概念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教学中教师适时给出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次数等概念,进而给出整式的概念。在引导学生理解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处理得当。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上反映出了必须问题,以后教学就应注意。

整式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式的加减》(第,是在学习了整式的有关概念之后的一节课。整式的加减是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的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渡,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整式加减的知识基础则是同类项的概念及同类项的合并,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从而把整式化简,所以本节课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变“知识给予”为“教育交往”,变“教程”为“学程”,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各有所得。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拟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生活实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主要过程设计: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和基本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突出了三个“注重”: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上课伊始即以实物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迅速调节到积极状态,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认为同类型的单项式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概念,又通过“游戏”等方式对同类项概念进行辨析,这样可充分揭示同类项概念的内涵,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活动8]先是提出“3个人再加5个人得多少个人?”这一通俗易懂的问题,而后进一步提出“3个人再加5张桌子得8个人?还是8张桌子?”这一看似有些荒唐的问题,实际上却突破了合并同类项这一重点难点即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合并同类项时,只能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二)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活动设计,从实物分类、引出概念到概念辨析以及课堂小结无处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

(三)注重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协作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需要完善之处

视学生实际情况,如能再给学生练习课本用数学”、“学有所用”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GZ85.com扩展阅读

整式的课件汇编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教案和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经过工作总结之家的精益求精和打磨这篇“整式的课件”更加凝练,请往下看以继续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整式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2、能说明整式加、减中每一步运算的算理,逐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重、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操作:

(1)准备三张如下图所示的卡片

(2)思考:

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拼成的四边形的周长、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

1、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步骤?

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整式的加减》同步测试

1、三个小队植树,第一队种x棵,第二队种的树比第一队种的树的2倍还多8棵,第三队种的树比第二队种的树的一半少6棵,三队共种树________棵、

2、甲仓库有煤1500吨,乙仓库有煤800吨,从甲仓库每天运出煤5吨,从乙仓库每天运出煤2吨,求m天后,甲、乙两仓库一共还有多少吨煤,并求出当m=30时,甲、乙两仓库一共存煤的数量?

3、6整式的加减:测试

1、已知三角形的第一边长为2a+b,第二边比第一边长a-b,第三边比第二边短a,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某同学做了一道数学题:“已知两个多项式为A,B,B=3x﹣2y,求A﹣B的值、”他误将“A﹣B”看成了“A+B”,结果求出的答案是x﹣y,那么原来的A﹣B的值应该是( )

A、4x﹣3y B、﹣5x+3y C、﹣2x+y D、2x﹣y

整式的课件【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至第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学生作总结后教师强调要求大家应熟记法则,并能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法则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教学后记:

①通过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得到了整式的去括号法则。这样的通过实例,设计起点低,学生学起来更自然,对新知识更容易接受。

②在总结出去括号法则后,又给出了一个顺口溜,这是考虑到学生年龄小,顺口溜更便于记忆,而且也增加了学习的情趣。

③安排了例1到例5的一个组题,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以使学生更好地全方位地掌握去括号法则?另外,还安排了某些变式训练,既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去括号法则,又训练了他们的逆向思维。

整式的课件【篇3】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正确合并同类项。

(2)能先合并同类项化简后求值。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探究合并同类项法则,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类、归纳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规范的解题步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两种求代数式值的方法,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2.难点:多字母同类项的合并。

3.关键:正确理解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有理数可以进行加减计算,那么整式能否可以加减运算呢?怎样化简呢?

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2)。

在西宁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的时间是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的时间就是2.1t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是100t+1202.1t,即100t+252t

1.类比数的运算,我们应如何化简式子100t+252t呢?

五、新授

(1)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计算:

1002+2522=______;

100(-2)+252(-2)=________.

1002+2522=(100+252)2=3522

100(-2)+252(-2)=(100+252)(-2)=352(-2)

我们知道字母可以表示数,如果用t表示上述算术中的数2(或-2)就有,100t+252t=(100+252)t=352t.

整式的课件【篇4】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单项式和多项式在前二章,特别是第一章已有新接触,本节课来研究多项式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体现了数学的结构美

2.难点: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多项式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板书]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中,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1)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_.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节中“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板书]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并做了述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的关系.

1.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2. 是_______次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3. 是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

4. 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 , ,0, , ,

; ;

; ;

(2)如果代数式 是关于 的三次二项式则 , .

1.√ × × √ ×

2.(1)单项式 ,多项式 ;

二项式 ;

三次三项式 ;

教材P.150页中B组3题:有 , , 项;各项系数依次是1、-5、 ;各项次数依次是6、4、2;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6。

整式的课件【篇5】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幂的一种运算,在整式乘法中具有基础地位。在整式的乘法中,多项式的乘法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法,单项式的乘法要转化为幂的运算,而幂的运算以同底数幂的乘法为基础。

同底数幂的乘法将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其中底数a可以是具体的数、单项式、多项式、分式乃至任何代数式。同底数幂的乘法是类比数的乘方来学习的,首先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抽象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进而通过推理加以推导,这一过程蕴含数式通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

(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会用这一性质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2)体会数式通性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根据乘方的意义推导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会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表述这一性质,会用性质进行同

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达成目标(2)的标志学生发现和推导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会用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这一性质,能认识到具体例子在发现结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能体会到数式通性在推到结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但是用字母表示幂以及幂的运算还是初次接触。幂的运算抽象程度较高,不易理解,特别对于am+n的指数的理解,因为它不仅抽象程度较高,而且运算结果反映在指数上,学生第一次接触,也很难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回顾乘方的'意义,从数式通性的角度理解字母表示的幂的意义,进而明确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

问题1: 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4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回顾与思考:什么叫乘方? an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其中a、n、an分别叫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复习问题,学生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的实践中感受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并通过有步骤、有依据的计算,为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做好知识和方法的铺垫,同时因为关于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是在有理数的乘法中学习的,学生可能生疏或遗忘,在新课讲解之前利用这个实际问题进行复习。

问题2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

25×22=( )×( )=_____________=2( ) a3×a2=( )×( )=______________=a( ) 5m×5n=( )×( )=______________=5()

(1) 探一探 观察几个式子左右两边底数、指数有什么变化?

(2) 说一说 根据上面式子的计算结果,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吗?小

设计意图:从引例到“推一推”、“说一说”、“猜一猜”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把幂的底数与指数分两步又有层次地进行概括抽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运算法则。

问题3 你能将你的猜想推导出来吗?

am·an=(a·a·﹒﹒﹒·a) ·(a·a·﹒﹒﹒·a)——乘方的意义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推导过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推导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让学生认识并体验数式通性,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1)103×104 =

2)(—7)3·(—7)8 =

3)a·a3 =

4)(a—b)2·(a—b) =

5)a·a3·a5 =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答案。最后教师总结: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中,底数可以是数、字母或式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领会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体会底数的变化,可以是数、字母或式子。

问题4:a·a3·a5 =?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对于三个、四个······多个同底数幂相乘是否也适用呢?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将这一性质推广到多个同底数幂相乘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文字语言概括性质以及对性质进行推广的过程,促进学生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层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领略同底数幂乘法的魅力。

整式的课件【篇6】

一. 预习提问

1.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怎样去括号?

2.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怎样去括号?

二. 教案

1. 学习目标:

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分解、知识整合能力。

3. 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4.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

5.教学过程:

(1) 回顾旧知,承前启后

1.什么叫做同类项?

2.叙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3.若a、b、c均为有理数,请指出以下代数式中的同类项及其系数,并进行合并。

整式的课件【篇7】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五、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整式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去括号法则,运用法则,能按要求正确去括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满了探索与创造,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活思维

1.根据题意,列代数式

① 周三下午,校阅览室内起初有a 名同学.后来某班级组织同学阅读,第一批来了b 位同学,第二批来了c 位同学.则阅览室内共有多少同学?你能用两个代数式表示吗?

② 若阅览室内原有 a名同学,后来有些同学因上课要离开,第一批走了b 位同学,第二批走了c 位同学.试用两种方式写出阅览室内还剩下的同学数.

(点评: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为背景,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活跃思维

1.观察上面①中的两个代数式,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一样吗?②中的两个代数式呢?试用数学语言表示你的发现.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周围还有没有与问题①和②相仿的问题,把它提出来.(点评:在得出a+(b+c) =a+b+c和 a-(b+c) =a-b-c后,并不是按惯例马上就引导推出去括号的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并理解去括号法则.)

例如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1)+120(t-0.5)=+120t-60

(2)-120(t-0.5)=-120t+60

3.再请大家观察 a+(b+c) =a+b+c和a-(b+c) =a-b-c 这两个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4.由上面的分析探索,体会应该如何去括号?试用文字语言表达你的结论.

(点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新知的产生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概括: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三.典型例题,知识迁移

例题1

(1)a+(b-c) (2)a-(b-c)

(3)a+(-b-c) (4)a-(-b-c)

(点评: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例题2.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

(2)(5a-3b)-3(a2 -2b).

(点评:应用新知——去括号,同时复习旧知——合并同类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后面“整式的加减”埋下伏笔.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例题3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注意: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解:(1)2小时后两船相距:

2(50+a)+2(50-a)=100+2a+100-2a=(千米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

2(50+a)-2(50-a)=100+2a-100+2a=4a(千米)

四.巩固提高,体验成功

练习:课本67页1,2

五.课堂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设计

课本第70页 1、 2.2 3,4,5?? 2、选做课本70页 2.2? 7,8

课后反思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整式的课件【篇9】

1.使学生熟练地确定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项数、次数及项;

2.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会把某一多项式按某一字母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3.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够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4.会去括号和添括号;

5.熟练进行整式加减运算;教学重点:结合知识要点进行基础训练,整式的加减复习教案 韩龙华。教学难点:立足基础训练,拓展思维空间。教学过程:

(1)整式的分类:单项式、多项式、整式

(2)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注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不能写成带分数,要写成假分数;字母的书写次序要按英文次序

(3)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教案《整式的加减复习教案 韩龙华》。

(4)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项称为同类项。注意两相同两无关;

(5)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6)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括号前面带系数的,按乘法分配律计算。

(7)添括号法则: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8)整式的加减步骤: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注意:用多项式进行列式时,要用括号把它括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

(9)求代数式的值:如果能化简,就先化简,再代入求值;代入数字求值时,分数、负数的乘方要加括号;切记要先代入后计算。

(10)升幂与降幂的排列:2课堂训练1.单项式-x2a+1y3与2x3yb+1合并后结果为x3y3,则a+b=.2.单项式5x2y、3y2x、-4xy2、yx2的和为。3.3b3-(2ab2+4a2b-a3)=3b3+a3-。4.若x2+xy=3,-xy+y2=5,则x2+y2=, x2+2xy-y2=,5.如果m是三次多项式,n是三次多项式,则m+n的次数是()A. 六次B. 不高于三次C. 三次D. 不低于三次6.化简求值:(1)(x-2y)-2(2y-x)(2)(4a+3a2-3-3a3)-(-a+4a3)其中a=-2(3)若A=4a3b-5b2,B= -3a2b2+2b2且A+B+C=0,求C。

整式的乘法课件


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一些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些可以用到的资料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整式的乘法课件,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整式的乘法课件(篇1)

从“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

3.直线、线段的基本性质(用“线段的基本性质”论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1.常用定理:①同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传递性);②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⑴角与角:①内角和及推论;②外角和;③n边形内角和;④n边形外角和。⑵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⑶角与边:在同一三角形中,

4.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

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1)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作直径。

(2)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4)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弦是线段,弧是曲线,判断等弧首要的条件是在同圆或等圆中,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完全重合的弧才是等弧,而不是长度相等的弧。

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三要素”)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整式的乘法课件(篇2)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1)仔细观察图4.1-1,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思考第117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4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5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

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联系?

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而平面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

2、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而平面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1.下列几种图形:①长方形;②梯形;③正方体;④圆柱;⑤圆锥;⑥球.

【学习目标】: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学习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难点】: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正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平面图形

多媒体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并说说诗中意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说一说: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粉笔盒、茶叶盒,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出示实物)

2.画一画:长方体、圆锥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画.(出示实物)

3.探究活动1: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你能画出来吗?

探究: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课本119页图4.1-8这个图形,分别画出得到的平面图形。

1. 如图是由七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堆成的物体,从上面看这个物体的图是

2.右图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学习目标】:1.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方法。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学习重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体会一个立体按照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学习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我们把一些像墨水瓶盒、粉笔盒这样的纸盒沿它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平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叫做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你知道长方体、圆柱、圆锥和三棱柱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想象一下。

1、试一试:在你想象的基础上,请将准备好的长方体、圆柱、圆锥和三棱柱的纸盒剪开展平,看看与下面的展开图一样吗?

思考:请你指出上面展开图各部分与几何体的哪一部分相对应?

2、剪一剪、画一画:动手把一个立方体的包装盒沿一边剪开,铺平,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你有什么体会? 再将所有的展开图画出来,

以上画出了部分了展开图,除此之外还有5种,共有11种, 请你画出其余5种。

探究:下图是一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用它们能围成怎样的立体图形?

凭想象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就把它画在纸片上,剪下来折叠。

做一做:下面是一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你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名字么?

2.我学会了什么?

A. B. C. D.

2. 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将它折成正方体后“建”字对面是

【学习目标】:(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

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学习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回答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交成几个 点?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还学过哪些几何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

面与面相交成线,线有___线和____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_;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观察图片能发现什么结论?

点、线、面、体的关系:点动成_____,线动成___________,面动成________。

请你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3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几何图形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课本第122页练习1、2;

【要点归纳】:

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2. 本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拓展训练】:

1.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的数学原理;

2.体是由_______围成的,面和面相交形成_______,线和线相交形成______;

3.点动成________,线动成______,面动成_______;

【学习目标】: 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

2.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1.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直线、射线、线段.请你画出一条直线、一条射线、一条线段?

(1)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操作一下,试试看。

答:

(2)经过一个已知点的直线,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请画图说明。

(3)经过两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请画图试试。

猜想:如果将细木条抽象成直线,将钉子抽象为点,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直线的基本性质:

经过两点有 条直线,并且 条直线;

简述为:

举例说明直线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建筑工人在砌墙时拉参照线,木工师傅锯木板时,用墨盒弹墨线,都是根据

(3)你还能从生活中举出应用直线的基本性质的例子吗?试试看:

2、直线有两种表示方法:①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②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

平面上一个点与一条直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①点在直线上;②点在直线外。

当两条直线有一个共公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3、射线和线段的表示方法:

如图。显然,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图①中的线段记作线段AB或线段a;图②中的射线记作射线OA或射线m。

注意: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射线时,表示端点的字母一定要写在前面。

①直线MN与直线NM是同一条直线 ②射线AB与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

④直线上一点把这条直线分成的两部分都是射线.

【要点归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训练】:

1.如图,线段AB上有两点C、D,则共有 条线段。

2.变形题:往返于甲、乙两地的客车中途要停靠三个车站,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2、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学习重点】:线段的中点概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是重点;

1、过A、B、C三点作直线,小明说有三条,小颖说有一条,小林说不是一条就是三条,你认为 的说法是对的。

问题:现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上面的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下面的数学问题:

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现在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2)在AM上截取AB= a。

(2)在AM上顺次截取AC=a,CB= b。

则AB= a+b为所求。

两条线段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那么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我们先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

一是用尺子测量;二是站在一起比(脚在同一高度)。

如果把两个同学看成两条线段,那么比较两条线段就有两种方法。

(1)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从而进行比较。

( 2)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使一端对齐,从而进行比较,我们称为叠合法。(如图)

如图(1),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记作AM=MB或AM=MB=1/2AB或2AM=2MB=AB。

如图(2),点M、N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三段AM、MN、NB,点M、N叫做线段AB的三等分点。类似地,还有四等分点,等等。

请同学们思考课本131页的思考?

简单地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举出这条性质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吗?

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距离是用“数”来度量的,它是线段的长度,而不是线段本身。

2、在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使 AB=4㎝,BC=3㎝,点O是线段AC的中点,则线段OB的长是〔 〕

A、2㎝ B、1.5㎝ C、0.5㎝ D、3.5㎝

3、已知线段AB=5㎝,C是直线AB上一点,若BC=2㎝,则线段AC的长为

【要点归纳】:

1、画一条线段等于一条已知线段。

2、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线段的性质是什么?

4、什么是两点间的距离?

【拓展训练】:

1、把弯曲的河道改直后,缩短了河道的长度,这是因为 ;

2、已知,如图,AB=16㎝,C是BC的中点,且AC=10㎝,D是AC的中点,E是B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

【学习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的计算。

【重点难点】:角的表示和角度的计算是重点;角的适当表示是难点。

观察课本136页图4.3.1;思考问题:

如图,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直尺相交的两条边,给我们什么平面图形的形象?

1.角的定义1: 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________,这两条射线是角的__________。

∠AOB;

射线开始的位置OA与旋转后的位置OB组成了什么图形?

角。

3.角的定义2: 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面形成的图形。

如图(2),当射线旋转到起始位置OA与终止位置OB在一条直线上时,形成_____角;

如图(3),继续旋转,OB与OA重合时,又形成________角;

思考:平角是一条直线吗?周角是一条射线吗?为什么?

阅读课本137页;填空:

1周角=_____0 , 1平角=_____0;

10=____′, 1′=_____′′;

如∠a的度数是48度56分37秒,记作∠a=48056′37′′。

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

注意:角的度、分、秒与时间的时、分、秒一样,都是60进制,

计算时,借1当成60,满60进1。

例 计算:(1)53028′+47035′; (2)17027′+3050′;(学生自己完成)

2、怎么表示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拓展训练】:

1、(37.145)0 = 度 分 秒;98030′18′′= 度。

2、下午2时30分,钟表中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 〕

3、如图,A、B、C在一直线上,已知 1=53°, 2=37°;CD与CE垂直吗?

【学习目标】:1、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画角平分线。

【重点难点】:角的大小比较和角平分线的概念是重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是难点。

回顾线段大小的比较,,怎样比较图中线段AB、BC、CA的长短?

那么怎样比较∠A、∠ B、∠ C的大小呢?

(1)度量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演示:

思考:如图,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图中共有3个角:∠AOB、∠AOC、∠BOC。它们的关系是:

∠AOC=∠AOB+∠BOC;

∠BOC=∠AOC-∠AOB;

一副三角板的各个角分别是多少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尝试画角。

你还能画出哪些角?有什么规律吗?

还能画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剪下,将这个角对折,使其两边重合.想想看,折痕与角两边所成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_____出发,把这个角分成_______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类似地,还有角的三等分线等。如图(2)中的OB、OC。

OB是∠AOC的一平分线,可以记作:

∠AOC=2∠AOB=2∠BOC或∠AOB=∠BOC= 。

例1 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AOC=53017′,求∠ BOC的度数。

【课堂练习】:

课本140-141页1、2、3。

【要点归纳】:

1、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和角的和差关系;

2、用一副三角板画角;

3、角的平分线及表示。

【拓展训练】:

1、如图,O为直线AB上一点,射线OD、OE分别平分∠AOC、∠BOC,求∠DOE的度数。

【学习目标】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重点难点】正确求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思考:

(1) 在一副三角板中同一块三角板的两个锐角和等于多少度?

(2) 如图1,已知∠1=61°,∠2=29°,那么∠1+∠2= 。

(3) 如 图 2,已知点A、O、B在一直线上 ,∠COD=90°,那么∠1+∠2= 。

(1) 如图3,已知∠1=62°,∠2=118°,那么 ∠1+∠2=

(2) 如图4,A、O、B在同一直线上,∠1+∠2=

问题2:若 ∠1+∠2 +∠3 =180° ,那么∠1、∠2、∠3互为补角吗?

3.新知应用:

例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例2:如图,∠AOC=∠COB=90°,∠DOE=90°,A、O、B三点在一直线上

(1)写出∠COE的余角,∠AOE的补角;

(2)找出图中一对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课堂练习】:

课本141页练习1、2、3;

1、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 还少 ,求这个角的度数。

2、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重点难点】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方位角的应用;

1.70°的余角是 ,补角是 ;

2.∠a(∠a

1.探究补角的性质:

例3、如图, ∠1与∠2互补,∠3与∠4互补, ∠1= ∠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分析:(1)∠1与∠2互补,∠2等于什么?∠2=1800 - ,

∠3与∠4互补,∠4等于什么? ∠4=1800 - 。

(2)当∠1= ∠3时,∠2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上面的结论,用文字怎么叙述?

2.探究余角的性质:

如图∠1 与∠2互余,∠3 与∠4互余 ,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东南、

西南、西北、东北。

(2)找方位角:

例4: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

【课堂练习】:

1、和 都是 的补角,则 ;

2、如果 ,则 的关系是 ,

理由是 ;

A 南偏东69° B 南偏西69° C 南偏东21° D 南偏西21°

4、在点O 北偏西60°的某处有一点A,在点O南偏西20°的某处有一点B,则∠AOB的度数是 A 100° B 70° C 180° D 140°

【拓展训练】:

1. 如图,∠AOB=90°,∠COD=∠EOD=90°,C,O,E在一条直线上,且∠2=∠4,

请说出∠1与∠3之间的关系?并试着说明理由?

【总结反思】:

【复习目标】:1.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线段、射线、直线)的基本知识;

2.掌握角的基本概念,能利用角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角的运算与应用;空间观念建立和发展;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

整式的乘法课件(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的乘法运算。

2、理解整式的乘法运算的算理,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整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展示图画,让学生观察图画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图画的面积。并做比较。由此得到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观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特点,找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跟着用乘法分配律来验证。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例题讲解:

例2:计算(1)2ab(5ab2+3a2b);

(2)解略。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1)3a3·5a3=15a3( )

(2)( )

(3)( )

(4)—x2(2y2—xy)=—2xy2—x3y( )

2、计算题:

(1);(2);(3);(4)—3x(—y—xyz);(5)3x2(—y—xy2+x2);(6)2ab(a2b—c);(7)(a+b2+c3)·(—2a);(8)[—(a2)3+(ab)2+3]·(ab3);(9);(10);(11)(。

四、应用题:

1。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长为3acm,宽为(7a+2b)cm,则它的面积为多少?

五、提高题:

1。计算:(1)(x3)2―2x3[x3―x(2x2―1)];(2)xn(2xn+2—3xn—1+1)。

2。已知有理数a、b、c满足|a―b―3|+(b+1)2+|c—1|=0,求(—3ab)·(a2c—6b2c)的值。

3。已知:2x·(xn+2)=2xn+1—4,求x的值。

4。若a3(3an—2am+4ak)=3a9—2a6+4a4,求—3k2(n3mk+2km2)的值。

小结:要善于在图形变化中发现规律,能熟练的对整式加减进行运算。作业:课本P11习题1。3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乘法的法则的过程,理解多项式乘法的法则,并会进行多项式乘法的运算。

2、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多项式乘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

探索多项式乘法的法则,注意多项式乘法的运算中“漏项”、“符号”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如图,计算此长方形的面积有几种方法?如何计算?小组讨论。你从计算中发现了什么?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练习:1。计算下列各题:(1);(2);(3);(4);(5);(6);(7);(8);(9);(10);(11)。

三、提高练习:

1、若;则m=_____,n=________

2、若,则k的值为( )(A)a+b(B)—a—b(C)a—b(D)b—a

3、已知,则a=______,b=______。

4、若成立,则X为__________。

5、计算:+2。

6、某零件如图示,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

7、在与的积中不含与项,求P、q的值。

一、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多项式乘法的运算,要特别注意多项式乘法的运算中不要“漏项”、和“符号”的正确处理。

六、作业:第28页习题 1、2

整式的乘法课件(篇4)

《整式的乘法》教案

学习目标: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会利用法则进行简单的多项式乘法运算。

学习重点: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运算法则及其探索过程。

一、课前训练:

(1)-3a2b+2b2+3a2b-14b2=,(2)-=;

(3)3a2b2ab3=,(4)=;

(5)-=,(6)=。

二、探索练习:

(1)如图1大长方形,其面积用四个小长方形面积

表示为:;

(2)大长方形的长为,宽为,要

计算其面积就是,其中包含的

运算为。

由上面的问题可发现:()()=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

三.运用法则规范解题。

四.巩固练习:

3.计算:①,

4.计算:

五.提高拓展练习:

5.若求m,n的值.

6.已知的结果中不含项和项,求m,n的值.

7.计算(a+b+c)(c+d+e),你有什么发现?

六.晚间训练:

(7)2a2(-a)4+2a45a2(8)

3、(1)观察:46=24

1416=224

2426=624

3436=1224

你发现其中的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一规律吗?

(2)利用(1)中的规律计算124126。

4、如图,AB=,P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P,BP为边作正方形。

(1)设AP=,求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S;

(2)当AP分别时,比较S的大小。

整式的乘法课件(篇5)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

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

(1)2 h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 h呢?t h呢?

(2)字母t表示时间有什么意义?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自学教材第54至55页,完成下列问题:

1.假设列车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请写出:

(1)列车2 h行驶的路程为__200__km.

(2)列车3 h行驶的路程为__300__km.

(3)列车t h行驶的路程为__100t__km.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__・__或__省略不写__.

活动一:(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展示点评】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4页例1的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写成“・”或省略不写.如第(3)小题,就不能写成a2・h.

【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

【反思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也可以表示特定意义的公式,还可以表示符合条件的某一个数,甚至可以表示具有某些规律的数,总之字母可以简明的将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顺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逆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5页例2的解答过程.

【展示点评】列式表示关系时,一定要搞清“和”、“差”、“积”、“倍”等关系.

【小组讨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反思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注意:1.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

2.字母和数字相乘时,省略乘号,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

3.出现除式时,用分数的形式表示;

4.结果含加减运算的,需要带单位时,式子要用“”;

5.系数是带分数时,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1. 其中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

(1)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你能判断它是单项式或多项式吗?它的次数是多少?

1.单项式:只含有数和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它的本质特征在于:

(1)不含加减运算;

(2)可以含乘、除、乘方运算,但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

2.单项式的次数、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的乘法课件(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能够按多项式乘法步骤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的推理过程,体会其运算的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推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逐步形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2学情分析

八年级3班级总人数46人,从分数情况可以看出,这个班学生数学成绩差,优生人数少,全班分数在40分以下的占了一半以上,大多数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普遍运算能力较弱,准确率较低,数感较差,多数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和监督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少数同学能够配合老师开展教学工作,能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上课必须讲得慢一点和详细一些。

3重点难点

1.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及应用.

2.难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的应用.

3.关键:多项式的乘法应先转化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而后再应用已学过的运算法则解决.

4教学过程4.1第6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学过程

【温习旧知】:

1、如何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的运算?

①把单项式分别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②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①不能漏乘:即单项式要乘遍多项式的每一项

②注意符号的确定.

【讨论探究】:

(a+b)X= ?答案是:(a+b)X=aX+bX

当X=p+q时, (a+b)X=? (a+b)X=(a+b)(p+q)

问题:某地区在退耕还林期间,有一块原长a米,宽为p米的长方形林区增长了b米,加宽了q米,请你表示这块林区现在的面积。

你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示所拼图的面积吗?

这块林区现在长为(a+b)米,宽为(p+q)米。因而面积(a+b)(p+q)米由于(a+b) (p+q)和(ap+aq+bp+bq)表示同一块地的面积,故有:(a+b) (p+q) = ap+aq+bp+bq

如何进行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实际上,把(p+q)看成一个整体,有:

(a+b) (p+q) = a (p+q)+b (p+q) = ap+aq+bp+bq

⊕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范例讲析】

例1计算:

解(1)(x+2)(x3) (2)(3x -1)(2x+1)

(1)原式=x﹒x3x+2x-2×3

=x-x-6

(2)原式=3x2x+3x 1-12 x-1╳1

=6x+3x-2 x1

=6x +x1.

例2计算:

(1)(x3y)(x+7y) (2)(2x - 5y)(3x 2y)

(1)原式=x+7xy3yx-21y

=x+4xy-21y

(2)原式=2x3x2x 2y-5 y 3x5y(-2y)

=6x4xy-15xy+10y

=6x-21xy+10y

例3计算:(x+y)(x-xy+y)

原式=x3-xy+xy+xy-xy+y3

=x3+y3

【随堂练习】

1、计算:

(1)(2x+1 )(x+3) (2) (m+2n)(3n m)

(3)(a1) (4) (a+3b)(a 4b)

(5)(2x 1 )(x 4) (6)(x+2x+1 )(2x 5)

2.活动&探索

填空:

(1) (x+2)(x+3) = (2) (x–4)(x+1) =

(3) (y+4)(y–2) = (4) (y–5)(y–3) =

观察上面四个等式并观察右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x+p)(x+q)=( )+( )x+( )

3.挑战极限:

如果(x+bx+8)(x–3x+c)的乘积中不含x和x3的项,求b、c的值。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记忆最深刻的(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自述)提醒易错点:1.两项相乘时,先定符号。2.不要漏乘。

3.最后的结果要合并同类项.

【课后作业】:

1、课本P105复习巩固第5、7题。

2、附加能力拓展题

1.若(x-a)(x-b)的计算结果不含x的一次项,则a与b的关系是什么?

2.若(x+a)(x+2)=x2-5x+b,则a,b的值为多少?

3.解方程:3x(7+x)=6+x(3x-5)

整式的乘法课件(篇7)

1、函数概念: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说明:(1)一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函数的实际意义来确定。

(2)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b0)中的“一次”和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一次”意义相同,即自变量x的次数为1,一次项系数k必须是不为零的常数,b可为任意常数。

(3)当b=0,k0时,y=b仍是一次函数。

(4)当b=0,k=0时,它不是一次函数。

由于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所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也称为直线y=kx+b.

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在今后作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描出适合关系式的两点,再连成直线即可,一般选取两个特殊点:直线与y轴的交点(0,b),直线与x轴的交点(—,0)。但也不必一定选取这两个特殊点。画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只要描出点(0,0),(1,k)即可。

4、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性质(正比例函数的性质略)

(1)k的正负决定直线的倾斜方向;①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②k

(2)|k|大小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即|k|越大,直线与x轴相交的锐角度数越大(直线陡),|k|越小,直线与x轴相交的锐角度数越小(直线缓);

(3)b的正、负决定直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①当b>0时,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上;

②当b

③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是正比例函数.

(4)由于k,b的符号不同,直线所经过的象限也不同;

(1)由于正比例函数y=kx(k0)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k,故只需一个条件(如一对x,y的值或一个点)就可求得k的值.

(2)由于一次函数y=kx+b(k0)中有两个待定系数k,b,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确定两个关于k,b的方程,求得k,b的值,这两个条件通常是两个点或两对x,y的值.

先设待求函数关系式(其中含有未知常数系数),再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系数,从而得到所求结果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其中未知系数也叫待定系数.例如:函数y=kx+b中,k,b就是待定系数.

(1)设函数表达式为y=kx+b;

(2)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解方程(组);

(3)求出k与b的值,得到函数表达式.

(1)函数方法。函数方法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形结合法。数形结合法是指将数与形结合,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

例1、当m为何值时,函数y=—(m—2)x+(m—4)是一次函数?

例2、一根弹簧长15cm,它所挂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18kg,并且每挂1kg的物体,弹簧就伸长0.5cm,写出挂上物体后,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并判断y是否是x的一次函数.

例3、(厦门)某物体从上午7时至下午4时的温度M(℃)是时间t(时)的函数:M=t2—5t+100(其中t=0表示中午12时,t=1表示下午1时),则上午10时此物体的温度为__℃.

(1)y是x的一次函数吗?请说明理由;在什么条件下,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如果x=—1时,y=—15;x=7时,y=1,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求这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例5、(哈尔滨)若正比例函数y=(1—2m)x的图象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例6、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36,相应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5—2,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例7、我省某水果种植场今年喜获丰收,据估计,可收获荔枝和芒果共200吨.按合同,每吨荔枝售价为人民币0。3万元,每吨芒果售价为人民币0。5万元.现设销售这两种水果的总收入为人民币y万元,荔枝的产量为x吨(0

(1)请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估计芒果产量不小于荔枝和芒果总产量的20%,但不大于60%,请求出y附:初二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全面

整式的乘法课件(篇8)

代数式中的一种有理式:不含除法运算或分数,以及虽有除法运算及分数,但除式或分母中不含变数者,则称为整式。 (分母中含有字母有除法运算的,那么式子叫做分式)

1.单项式:数或字母的积(如5n),单个的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数字因数,系数是它本身,次数是0)。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非零常数的次数为0)。

(1)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在做多项式的排列的题时注意:

(1)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

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a.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确定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还是升幂排列。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 ” 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 ”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3/a的形式;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

整式加减课件十篇


在这里,我们将与您分享一些关于“整式加减课件”的有趣事情,请继续阅读。如果您想获得更多信息,请访问我们的官方网站。教案课件是老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开端,也是提供优质课程的必要条件。每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课件,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指导。

整式加减课件 篇1

数学活动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活动1 用火柴棍摆放图形,探究火柴棍的根数与图形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活动2 探究月历中数之间所蕴含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2.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将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进一步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用整式的加减运算进行化简,是整式与整式加减的应用.

两个数学活动综合运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活动1中的核心问题是寻求三角形的个数与火柴棍根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的本质是变化与对应.由于观察图形时入视的角度不同,规律的显现方式不同,得到的表达形式不同,但经过整式的加减运算后得到的结论是唯一确定的.活动1先从图形的特殊情况入手,体现由特殊到一般地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体现借助于图形的变化规律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过程,体现借助于图形的变化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活动2应用整式的加减探究月历中数之间的规律:(1)月历中数的排列规律;(2)由数的排列规律引出运算规律,应用整式的加减进行化简,表示出一般规律;(3)如何设字母可以简化表示方法和运算.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数学活动中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

二、教材解析

本套教科书专门设计了“数学活动”专栏,旨在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有趣的数学活动.其中活动1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入手“如图1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引发学生的思索和探究.问题中并没有先问“图形中含有2,3,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棍?”而是直接问“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发现要解决一般性问题应先从特殊值入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之后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当图形中含有20xx个三角形时,需要多少根火柴棍?”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由特殊 一般 特殊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体会一般性规律的实际意义.活动2设计了一个问题串,6个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月历中数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应用本章所学的整式的加减探究方框里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也有较强的探索性.两个活动的侧重点不同,活动1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用整式准确地表示数量关系;活动2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应用整式的加减探究月历中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两个数学活动检验学生对于第二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本节数学活动课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为学生留出探索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使得数学结论的获得是通过学生思考、探究活动而得出的.

三、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学生用整式表示出火柴棍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用整式表示出月历中不同位置上的数字的一般表达式并探寻规律;

目标(2)是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学生需要体会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寻找一般规律的方法,先把复杂图形分解,从其中的特殊图形入手,先就个体观察特征,再扩展到一般,最后由整体总结规律,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模式.在活动2中,分析月历中数字之间的数量关系时,经常先将月历分解,分别从横、纵、对角线等不同的方向入手观察特征,再推广到一般,用整式表示出数的一般规律;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出最优方案.学生体会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 动手实践 寻求规律 归纳总结.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猜想验证,归纳总结这些数学活动,提高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达成目标(3)的标志: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自主探究两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章学生已经学习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整式的加减运算.但是正确理解字母的真正含义,熟悉用符号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发现火柴棍根数的变化情况,但要借助观察图形的变化寻找火柴棍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n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是有一定困难,在总结变化量与n的对应关系时学生也容易出错.所以用整式准确地表示出这种对应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活动2中,探索月历中数字的排列规律比较容易,但要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探究月历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利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准确表示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学生准备一盒火柴棍、若干张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一张月历.教师准备几何画板软件供学生使用,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数学活动1

问题1 如图1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

图1

(1)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2)当图形中含有20xx个三角形时,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师生活动: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已准备好的火柴棍动手摆放图形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代表(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小组讨论的过程与结果.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会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呈现规律,会从数和形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形”进行思考和推理,加强对图形变化的感受.

在活动的过程中,整理数据,观察火柴棍的根数与n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助于突破难点.问题1的解决方法很多,下面列出几种常见方法仅供参考.

①从第二个图形起,与前一图形比,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增加两根火柴棍,可得

三角形个数 1 2 3 4 … n 火柴棍根数 3 3+2 3+2+2 3+2+2+2 … 表达式:3+2(n-1)=2n+1.

②每个三角形由三根火柴棍组成,从第一个图形起,火柴棍根数等于所含三角形个数乘3,再减去重复的火柴棍根数,可得

三角形个数 1 2 3 4 … 火柴棍根数 1×3 2×3-1 3×3-2 4×3-3 … 3×n-(n-1) 表达式:3n-(n-1)=2n+1.

③从第一个图形起,以一根火柴棍为基础,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增加两根火柴棍,可得

三角形个数 1 2 3 4 … n 火柴棍根数 1+2 1+2+2 1+2+2+2 1+2+2+2+2 … 表达式:1+2n.

④从火柴棍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的对应关系观察可得

三角形个数 1 2 3 4 … n 火柴棍根数 3=1×2+1 5=2×2+1 7=3×2+1 9=4×2+1 … n×2+1 表达式:2n+1.

⑤将组成图形的火柴棍分为“横”放和“斜”放两类统计计数,可得

三角形个数 1 2 3 4 … n 火柴棍根数 1+2 2+3 3+4 4+5 … n+(n+1) 表达式:n+(n+1)=2n+1.

整式加减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2、能说明整式加、减中每一步运算的算理,逐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重、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操作:

(1)准备三张如下图所示的卡片

(2)思考:

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拼成的四边形的周长、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

1、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步骤?

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整式的加减》同步测试

1、三个小队植树,第一队种x棵,第二队种的树比第一队种的树的2倍还多8棵,第三队种的树比第二队种的树的一半少6棵,三队共种树________棵、

2、甲仓库有煤1500吨,乙仓库有煤800吨,从甲仓库每天运出煤5吨,从乙仓库每天运出煤2吨,求m天后,甲、乙两仓库一共还有多少吨煤,并求出当m=30时,甲、乙两仓库一共存煤的数量?

3、6整式的加减:测试

1、已知三角形的第一边长为2a+b,第二边比第一边长a-b,第三边比第二边短a,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某同学做了一道数学题:“已知两个多项式为A,B,B=3x﹣2y,求A﹣B的值、”他误将“A﹣B”看成了“A+B”,结果求出的答案是x﹣y,那么原来的A﹣B的值应该是( )

A、4x﹣3y B、﹣5x+3y C、﹣2x+y D、2x﹣y

整式加减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 明其中 的算理,发 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 规律的问 题,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

通过 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

难点:探索规律的猜想。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 枚棋 子,摆 第3个需要 枚棋子。

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

(1)摆第10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 枚棋子

(2)摆第n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你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 题吗?小组讨论。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例题讲解:

练习:1、计算:

(1)(11x3-2x2)+2(x3-x2) (2)(3a2+2a-6)-3(a2-1)

(3)x-(1-2x+x2)+(-1-x2) (4)(8x -3x2)-5x-2(3x-2x2)

2、已知:A=x3-x2-1,B=x2-2,计算:(1)B-A (2)A-3B

Ⅲ.做一做

P11 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要善于在图形变化中发现规律,能熟练的对整式加减进行运算。

Ⅴ.课后作业

P12习题1.3:1(2)、(3)、(6),2。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整式的加减(2)

一、旅游中发现的几何体

二、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

VI.教学后记

整式加减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整式的加减单元复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化。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主要是计算)的掌握。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主要概念:

(1)关于单项式,你都知道什么?

(2)关于多项式,你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所提问题,通过几名同学的回答,复习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定义,多项式的定义以及多项式的项、同类项、次数、升降幂排列等定义。

(3)什么叫整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用投影演示:

整式

2.主要法则:

①提问: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重要的法则?分别如何叙述?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整式的加减

二、讲授新课:

1.例题:

例1:找出下列代数式中的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

,4xy, , ,x2+x+ ,0, ,m,―2.01×105

解:单项式有4xy, ,0,m,―2.01×105;多项式有 ;

整式有4xy, ,0,m,-2.01×105, 。

此题由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定义的理解。

例2: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次数:ab,―x2, xy5, 。

解:ab:系数是1,次数是2; ―x2:系数是―1,次数是2;

xy5:系数是 ,次数是6; :系数是― ,次数是9。

此题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及时强调“系数”及“次数”定义中应注意的问题:系数应包括前面的“+”号或“―”号,次数是“指数之和”。

例3:指出多项式a3―a2b―ab2+b3―1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项、常数项各是什么?

解:是三次五项式,最高次项有:a3、―a2b、―ab2、b3,常数项是―1。

例4:化简,并将结果按x的降幂排列:

(1)(2x4―5x2―4x+1)―(3x3―5x2―3x); (2)―[―(―x+ )]―(x―1);

(3)―3( x2―2xy+y2)+ (2x2―xy―2y2)。

解:(1)原式=2x4―3x2―x+1; (2)原式=―2x+ ; (3)原式=― x2+ xy―4y2。

通过此题强调:(1)去括号(包括去多重括号)的问题;(2)数字与多项式相乘时分配律的使用问题。

例5:化简、求值:5ab―2[3ab―(4ab2+ ab)]―5ab2,其中a= ,b=― 。

解:化简的结果是:3ab2,求值的结果是 。

例6:一个多项式加上―2x3+4x2y+5y3后,得x3―x2y+3y3,求这个多项式,并求当x=― ,y= 时,这个多项式的值。

解:此多项式为3x3―5x2y―2y3;值为― 。

3.课堂练习:

课本p76―77:1,2, 3⑴⑶⑸,4⑴⑶⑸⑺,5,7

四、课堂作业:

课本76―77:3⑵⑷⑹,4⑵⑷⑹⑻,6,8,9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①本节是全章的复习课。首先是复习本章的主要概念和法则。在上节课所留复习作业的基础上,一上课,就进行课堂提问,“关于单项式,你都知道什么”,“关于多项式,你又知道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既可检查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又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使学生的思维发散,把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内容都说出来。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多个侧面地回答,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重视,又可培养他们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

②对于应该强调的问题,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效果不大。因此,在复习了本章的主要知识后,出了一组练习,通过具体的题目,强调有关的问题,将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学习效果会更好。

整式加减课件 篇5

考考你:

1 (1)如图,用代数式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s;(2)如果a=2,b=4,求s的值。

2 四川大地震时,某校305位同学参加了捐款活动,在活动中有 的同学每人捐a元,其余同学每人捐(a+1)元,(1)你能用代数式表示他们一共捐款多少元吗?(2)如果a=5,求一共捐款多少元?(3)如果a=8,求一共捐款多少元?(引入题)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代 数式的概念

根据上面两题,请你说说什么叫代数式的值吗?

用_____代替代数式中的____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______叫作_________.

思考:(1)上面2题中,用a=5与a=8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得到的值相等吗?(2)上面2题中,a可以等于负数吗?

温馨提示:(1)代数式中字 母取不同的值,代数式的值一般是不同的,因此代数式的值一定要交待是字母取几的值。形式:“当…时,…=…”,(2)求代数式的值时,字母的取值一定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当代数式是分式时,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为0,如:

中的t不能等于0, 中的字母x不能等于 。

2 怎 么求代数的值

做一做:

1 根据下面给的x的值,你 能算出代数式-2x+9的值吗?

(1)x=0.5 (2) x=-2,

2 计算代数式 的值:( 1)当a= -4,b=3;(2)当a= ,b= -2

思考:(1)现在你能归纳求代数的值有哪些步骤了吗?(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代数式中的字母用负数代替时,或者用分数代替,且是求幂时,应该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应用迁移,巩 固提高

1 先化简再代入求值

例1 当a= -2时,求代数式的值。

2 整体代入

例2 已知: ,求代数式 的值

例3 当x= -5 时,代数式 的值是3,求当x= 5时,代数式 的值。

3 灵活处理

例4 已知 ,则

例5 已知a+b+c=0,求代数式(a+b)(b+c)(c+a)+abc的值

四,堂练习,巩固提高

P 75 练习 1 2

五 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这一节 ,我 们学 习了什么?

整式加减课件 篇6

1.知识与技能:掌握去括号法则,运用法则,能按要求正确去括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满了探索与创造,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① 周三下午,校阅览室内起初有a 名同学.后来某班级组织同学阅读,第一批来了b 位同学,第二批来了c 位同学.则阅览室内共有多少同学?你能用两个代数式表示吗?

② 若阅览室内原有 a名同学,后来有些同学因上课要离开,第一批走了b 位同学,第二批走了c 位同学.试用两种方式写出阅览室内还剩下的同学数.

(点评: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为背景,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观察上面①中的两个代数式,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一样吗?②中的两个代数式呢?试用数学语言表示你的发现.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周围还有没有与问题①和②相仿的问题,把它提出来.(点评:在得出a+(b+c) =a+b+c和 a-(b+c) =a-b-c后,并不是按惯例马上就引导推出去括号的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并理解去括号法则.)

例如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3.再请大家观察 a+(b+c) =a+b+c和a-(b+c) =a-b-c 这两个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4.由上面的分析探索,体会应该如何去括号?试用文字语言表达你的结论.

(点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新知的产生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例题2.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

(2)(5a-3b)-3(a2 -2b).

(点评:应用新知——去括号,同时复习旧知——合并同类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后面“整式的加减”埋下伏笔.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例题3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2(50+a)+2(50-a)=100+2a+100-2a=200(千米

2(50+a)-2(50-a)=100+2a-100+2a=4a(千米)

课本第70页 1、 2.2 3,4,5?? 2、选做课本70页 2.2? 7,8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整式加减课件 篇7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充满好奇的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在评价中逐步形成数学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在这里就不作一一说明了,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教程。

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以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2)形成概念:

在讲解同类项概念时为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小白兔找家和讨论环节。并编了一个同类项的口诀。

(3)强化概念:

为强化概念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设计了真真假假和填空。

(4)合并同类项的讲解:

讲解合并同类项时,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

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又编了另一个口诀。

以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5)数学与生活:

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6)总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感悟:

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8)作业:

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整式加减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①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知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

②知道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③会按要求正确地列出多项式的和或差的算式,并求出其结果;

2 能力培养

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②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德育渗透点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4 美育渗透点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

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两道实际问题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我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去渗透知识。

问题一为: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元小红买这种笔记本3个,买圆珠笔2支;小明买这种笔记本4个,买圆珠笔3支,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多少钱?

对于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先思考写在练习本上,不会的可以互相讨论、研究,得出答案的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说出多种解法.(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过程。)

这个问题师生互动完成的很好,学生分别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方法一:考虑两人各花费多少,然后相加。方法二:考虑笔记本和圆珠笔各花费多少,然后相加。

问题二为:

做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尺寸如下(单位:cm)

长 宽 高

大纸盒 a b c

小纸盒 1.5a 2b 2c

(1) 做这两个纸盒共用料多少平方厘米?

(2) 做大纸盒比做小纸盒多用料多少平方厘米?

这个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后,由学生贡献智慧,叙述思路,然后由我板书解题过程:

解:小纸盒的表面积是2(ab+bc+ac)cm2

当我写到这儿时,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老师,那个2与后边的小括号之间为什么没有乘号?

师:好,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还记得吗,我们前边学习了一节课叫《代数式的书写》,其中我们学到了怎么处理乘号和除号,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

生:噢,老师,我想起来了。(坐了下去)

师:很好,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并敢于提出问题,值得我们学习。

课程继续往下进行。当问题二进行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这节课的课题:2.2整式的加减,并板书。此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掌握了整式的加减的概念和方法。

最后是练习和小结。

反思与收获: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常规课,没有游戏和丰富的活动,在进行新课改的今天,这节课如何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就成了我思考的重点。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逐步引出课堂重点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的特点,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当堂课知识,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不再是灌输式,而是引导式。教师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课堂气氛宽松融洽,有利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在处理问题二时,学生的突然提问属于课堂上的意外。对于这个意外,我自己感觉处理得比较好,解决了学生提出的疑问,保证了课堂的顺利进行,维护了课堂公平、民主的氛围,并保护了学生敢于质疑的胆量和精神,为学好数学奠定了基础。

三:在处理问题一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的数学素养,锻炼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

整式加减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通过类比数的运算律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会对同类项进行合并,发展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合并 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类项,并同类项。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导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来看本章引言中的这个实际问题:

在西宁到拉萨路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20 km/h,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是通过冻土地段所需时间的2.1倍 ,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 h,你能用含t的式子表示这段铁路的全长吗?

得到:100t+120×2.1t 即:100t+252t

对于100t+252t怎么计算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板书课题:2.2整式的加减(一)

二、探究指导

(学生按提纲探究,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情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教师提示:能独立完成的请独立完成,不能的请和小组内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求帮助。)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62-P63练习前的内容,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运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两题(只写过程,不写结果):

100×2+252×2==

100×(-2)+252×(-2)= =

观察两个式子的左边结构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运算律,语言叙述你的运算律。

根据这一特点完成下面式子:

100t+252t= =

2、填空:

(1)100t-252t=( )t

(2)3x2+2x2=( ) x2

(3)3ab2-4ab2=( )ab2

上述各等式左边多项式的项有什么共同特点?上述多项式的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语言叙述你的结论,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3、根据你的猜想,说出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的概念。举出两个例子。

4、说一说怎么合并同类项?

三、展示归纳

1、抽有问题的学生汇报,学生说教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学生说老师改写,最后揭示性质。

3.教师画龙点睛强调

四、变式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可抽取有问题学生,要充分暴露问题生成课堂资源。第1、2、3小题学生口答结果,说出怎么想的。第3题再请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请学生评价、完善,然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1、下列各组是同类项的是()

A 2x3与3x2 B 12ax与8bx C x4与a4 Dπ与-3

2、–xmy与45ynx3是同类项,则m=_______,n=______。

3、下列各题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1)3a+2b=5ab (2)5y2-2y2=3

(3)2ab-2ba=0 (4)3x2y-5xy2=-2x2y

4、计算:

课本P65练习1.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先请学生进行自主小结,再由老师概括总结,做必要的强调)

六、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2.2第1、5、6题。

(修改稿)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导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这个实际问题怎么解决:

在西宁到拉萨路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20 km/h,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是通过冻土地段所需时间的2.1倍 ,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 h,你能用含t的式子表示这段铁路的全长吗?(请列出算式)

得到:100t+120×2.1t即:100t+252t

对于100t+252t怎么计算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为了解决这问题,请同学们先来按照探究提纲开始探究(要求: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也可以看书)

二、探究指导(学生按提纲探究,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情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探究提纲:

1.填空:

(1)2t+52t=()t

(2)3x2+2x2=( ) x2

(3)3ab2-5ab2=( )ab2

(4)4xy+6xy=

2. 如果把上面每个算式左边的两个项叫同类项,你能总结出他的特征吗?你能说说出什么是同类项吗?

3. 仔细观察上面三个算式的从左到右的运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用语言叙述你的规律。

三、展示归纳

1、抽有问题的学生逐题汇报,学生说教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学生说老师改写,

3.教师最后揭示性质,并画龙点睛的强调。

四、变式练习(第1、2、3、4小题学生口答结果,并说出为什么;其它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可抽取有问题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请学生评价、完善,然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1.说出两组同类项

2.下列各组是同类项的是()

A 2x3与3x2 B 12ax与8bx C x4与a4 Dπ与-3

3.下列各题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1)3a+2b=5ab (2)5y2-2y2=3

(3)2ab-2ba=0 (4)3x2y-5xy2=-2x2y

4.–xmy与45 x3yn是同类项,则m=_______,n=______。

5.计算:

课本P65练习1.

6. 课本习题2.2第1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先请学生进行自主小结,再由老师概括总结,做必要的强调)

六、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2.2第5、6题。

整式加减课件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整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2.掌握: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添括号的基础上,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3.运用: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的思路.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

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整式加减运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出示投影1)

化简下列各式

(1)

;

(2)

;

(3)

.

学生活动:同桌两位同学出一个学生在胶片上化简,另一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把几个学生的演算胶片用投影打出,其他学生一起来给打分.不对的,由学生找出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师提出问题:上述三个数学式子,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用数学语言进行叙述呢?(把每个括号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活动:同桌同学互相讨论、研究,若讨论的结果、语句认为比较通顺者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学生回答时,教师用彩笔把运算符号写在胶片上显示出来,以引起注意.)

【教法说明】前两节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内容,其实就是整式加减内容的一部分,复习上述知识,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就过渡到整式加减这一节内容上来,使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衔接起来.

师提出问题:上述式子中,每个括号内的式子是什么式子?(整式)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

[板书]

【教法说明】以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为铺垫,从而引出本节知识,可以说是自然顺畅,学生不会感到整式加减法陌生.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