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的风俗及饮食文化

谷雨的风俗及饮食文化。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雨水滋润大地,百谷生长茂盛。此时,田野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谷雨时节,人们期盼丰收,亦享受春日的温暖与美好。下面小编带来“谷雨的风俗及饮食文化”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谷雨的时间

谷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19日到21日之间,标志着春季的结束和夏季的开始。

谷雨的风俗

谷雨的风俗丰富多彩,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谷雨风俗:

1、祭海:谷雨时节海水回暖,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渔民们会举行海祭,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满载而归。

2、走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会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赏花: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赏牡丹成为人们闲暇时重要的娱乐活动。

3、杀五毒: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农家会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4、祭祀文祖仓颉:在陕西白水县,人们有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传说中,仓颉创造了文字,黄帝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

5、喝谷雨茶:谷雨茶即雨前茶,人们认为喝了谷雨这天的茶可以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采茶的习俗。

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会吃荞麦面、泼水等,以庆祝谷雨的到来。这些风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谷雨的饮食

谷雨时节的饮食习俗与春天的新生和生机勃勃的气息相呼应。在这个时期,人们倾向于食用一些具有春季特色的食材,以适应季节的变化和身体的需要。以下是一些谷雨时节适宜食用的食物:

1、蔬菜:如青菜、芦笋、豆芽、竹笋等绿叶蔬菜都是谷雨时节的佳选。这些蔬菜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适应季节变化。

2、水果:苹果、梨、桃子、草莓等时令水果也是谷雨期间的推荐食物。这些水果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对抗春季常见的感冒等疾病。

3、杂粮:小米、玉米、糙米等杂粮食品在谷雨时节同样受欢迎。这些食品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4、鱼类:如鲫鱼、草鱼等淡水鱼是谷雨时节的好选择。这些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

谷雨时节还有一些地方特色食品,如香椿、乌米饭等,都是当地人在这个季节常吃的食物。

在饮食习惯上,谷雨时节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合理选择食物,保持均衡营养,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能力,预防疾病。

总之,谷雨时节的饮食应以清淡、营养、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身体抵抗力,迎接夏季的到来。

GZ85.com延伸阅读

大暑节气的风俗饮食合集


节假日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民俗文化的沉淀,在告别了难忘的大暑时,一般会被要求写上一篇大暑节气主题的作文,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你知道写好一篇大暑节气作文有哪些方法吗?下面的内容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暑节气的风俗饮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暑节气的风俗饮食(篇一)

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大暑节气的风俗饮食(篇二)

今天是大暑后的第一天,天还是那么闷闷沉沉的,我好热呀!今天的热和往常不太一样,我在屋子里待了一会儿,觉得有些头晕,我觉得可能是中暑了。于是我到平台上想透透气,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一到了平台上,一股热浪迎面而来,一下子把我包围了起来,跟我刚刚走进浴室的感觉差不多。热热的、闷闷的、潮潮的。我身上渗出细细的汗水,粘粘的,我的头发帘被汗水黏在了一起,就像三毛一样。我在平台上自言自语道:“好热呀!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了。”我家的丝瓜、南瓜都有些蔫,叶子耷拉下来,花也有些枯萎,楼下的树一动也不动,看来他们也热的没了力气。我想:我还是回屋开空调凉快一下吧!进屋我关上窗户打开空调,这时我才感觉到窗户和窗台也都是热热的。

傍晚时分,我向窗外望去,小区里的树木来回摇摆,像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在快乐地玩耍。我想:风终于来了。我打开窗户,“嗖”一阵风迎面而来,这次的风和上午的风可不一样。凉凉的、爽爽的。我赶紧来到平台上,凉风习习,就像刚从浴室走出来一样,好爽呀!吹走了我一天的闷热,吹干我那湿漉漉的头发帘,吹得我神清气爽。

大暑节气的风俗饮食(篇三)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今天是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今天,太阳公公发怒了,它早早地起了床,用那火辣辣的火光烤着整个大地。我家的小花晒得弯下了腰,小狗一直伸着舌头……

这么热的天气,我忍不住想去楼下买一根雪糕。呀!卖雪糕的小店怎么那么多人?队伍都排到了门口,而旁边平时人气很旺的烧烤店里面则冷冷清清。就排队买雪糕的几分钟,我已经汗流浃背,好不容易买了一根雪糕,马上跑回家。

一开家门,咦?怎么一阵凉风吹来?原来一向节省的奶奶把空调开了,家里还开着风扇,爸爸热的恨不得把风扇对着自己吹,妈妈吹着风扇凉着空调还觉得热,一直扇着手中的扇子。我一口把雪糕吃下,冰凉透爽的感觉立刻贯穿全身,暑气也像在顷刻间就全部散去。

在家里凉着空调,吃着雪糕,我想到此时正在马路上执勤的警察叔叔,他们衣服肯定都湿透了,而他们还站的笔直,一丝不苟地在指挥交通;我想到此时正在路上清理垃圾的环卫工人,他们顶着烈日把道路打扫得一尘不染……还有很多正在岗位上辛勤劳动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感谢他们,正是他们让城市变得美丽、安全。

大暑节气的风俗饮食(篇四)

街上没有人,迎着刺眼的阳光,顶着似火的骄阳,大暑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人们的身旁。

古人云:冠带坐大暑,颡汗常涓涓。可是等你来到乡间、走进小村,大暑却又有别样的味道。暖暖的风拂过人们的脸颊,粉嫩的红晕上镀上了金子般的阳光。知了在树干上百叫不厌,和着叶的沙沙声,和着风的呼呼声,甚至还有孩子们田野欢腾的热闹声。

茂密的竹林间早已出现了采摘六月霜的妇女,葱葱郁郁的树叶间隐约出现她们婀娜的身姿,纤细的手将雪白的六月霜摘下。山林间传来她们银铃般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是不愿意陪着大人来采摘六月霜的,她们三五成群跑向田野。偶遇田边的西瓜,偷偷采摘一个西瓜,对准石头,使劲一砸,西瓜立刻四分五裂。甜甜的西瓜汁流淌在地上,像一条蜿蜒的小溪在石缝间流淌。孩子们一拥而上,大口地咀嚼着瓜肉,黑色的籽成了机关枪的子弹,四处飞射。吃饱了,玩累了,就举着黏糊糊的手来到溪边,清凉的水轻轻淌过脸庞,再多的暑气也早已烟消云散。

大暑是炎热的,但对乡村的人们而言,大暑是丰收的、更是快乐的。

大暑节气的风俗饮食(篇五)

今年七月二十三日是农历的大暑,每年的这一天,我们椒江的渔民都有一种送大暑的风俗。

我外婆家是在葭芷码头那里,有许多以捕鱼为生的讨海人;每年在大暑的这一天,那些以捕鱼为生的讨海人都会请庙里的菩萨,用专门造的大暑船送菩萨坐船去消暑玩,祈求菩萨保佑他们风调雨顺能捕到好多鱼。在大暑那一天还有好多来自温岭玉环和椒江各地方祈求自己和家人平安来拜佛的老人都手里拿着一束香,以及来看送大暑的男女老少。

烈日当空,大暑都是每年最热的一天,但是所有来参加送大暑的人都不怕热,他们每个人都汗流满面,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但是都带着一棵虔诚的心,带着美好的祝愿根本没感觉到热,一直跟着送大暑的队伍把送大暑送好才回家。

谷雨节气的含义 谷雨是几月几日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这一节气名称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反映出了节气的农业气候意义。民间在谷雨节气有摘谷雨茶、走谷雨、祭海、吃春、赏花等习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谷雨节气的含义

谷”,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故此得名。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

此外,谷雨也标志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天气逐渐转温。南方的气温上升较快,一般在4月下旬平均的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基本达20℃~22℃,比4月中旬要高2度以上。因此,谷雨之后一般不会冷。

谷雨节气不仅反映了降水现象和气候特点,也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如需更多与谷雨节气相关的信息,建议查阅二十四节气相关书籍或咨询民俗专家。

谷雨是几月几日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于每年公历4月19 -21日交节。谷雨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降水明显增多,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是播种移苗、掩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谷雨的天气最主要的特点多雨,有利于谷物生长。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又有“春雨贵如油”的美誉。古人说“雨生百谷”,谷雨时节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谷雨”一般预示着降雨增加,但并不是指“谷雨”这天下雨,而是指在“谷雨”节气前后,降雨概率较大。

谷雨的由来

谷雨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雨生百谷”的传说。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为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同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提到,“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谷雨因此得名。它标志着春天播种的结束和农作物生长的开始,是农民们最忙碌的时候。

谷雨节气还有一些特色的民俗活动和食品,如南方一些地方会举行“祭龙舟”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平安,人们也会通过食疗来调养身体。

谷雨节气不仅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如需更多与谷雨节气相关的信息,建议查阅二十四节气相关书籍或咨询民俗专家。

谷雨民间习俗

谷雨节气的民间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农耕文化的特色。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谷雨习俗:

1、走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青年妇女会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2、喝谷雨茶:南方有谷雨摘茶的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去茶山摘茶喝,以祈求健康。

3、谷雨食香椿: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4、谷雨祭祀文祖仓颉: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附近村民会在谷雨节组织庙会纪念仓颉。

5、谷雨祭海: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渔民会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出海捕鱼平安顺利。

6、赏牡丹: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人们会赏花以陶冶情操。

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特有的习俗,如贴门神、划龙船、捉蛇祭祀、挂石蒜、冶铜炉、拔草、泼水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谷雨节气的民间习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也展现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惊蛰的风俗 传统习俗有哪些


2023年3月6号是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在这一天知道哪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惊蛰的风俗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惊蛰习俗有哪些

习俗一:祭白虎化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阻挠,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习俗二: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盈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

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习俗三: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表达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习俗四:"打小人"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平地一声雷,会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习俗五:吃懒龙

民间习俗,在惊蛰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吃“懒龙”。据说吃了“懒龙”,可以去除“春懒”,人也就会变得勤快起来了。“懒龙”,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做法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放上和好的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

惊蛰的来历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有关惊蛰的古诗词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春晴泛舟》

【宋代】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拟古九首·其三》

东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有关惊蛰的故事传说

惊蛰的传说一: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普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具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宫,将开设的字会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目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的传说二:

春雷乍响,惊醒了山上的沉睡的白虎,它前后弯腰,拉伸着任、督二脉,左右摇摆,活动着肝胆二经,活动完毕顿感腹中无物,便径直扑到山下的村边准备进村觅食,忽见村里有许多长着獠牙的白虎,正和村人交谈。

虽然听不清是何内容,但能看见村人频频向白虎点头,白虎大骇,心想:一觉醒来,村民怎么能和老虎成朋友了呢?看样子,村民是不能惹了,如果惹了,村里的这群白虎非把我吃了不可。

再仔细一瞧,每个白虎满嘴血染,下巴上还滴滴溚溚流个不停,心里暗地捉摸:如果我现在出去,必被这帮吃撑了虎耻笑,人家吃的是血嘴肠满,我这儿还饥肠辘辘,确实是即失面子又丢人,咱也丢不起这“虎”啊。随即转身回山,继续酣睡,不再下山祸害百姓。百姓们看到白虎下山,心中非常恐惧,不敢乱言,不敢胡说以免惹虎上身,遭其报应,虎走后,村民们相见如宾,不多是非,日子都过的其乐融融。祭白虎的风俗,从此在惊蛰这一天开始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