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分课件

分一分课件。

寻找优质文章可以尝试看看“分一分课件”。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记得为每堂课写好教案课件,有助于我们准备教学。我们保证您一定能找到您所需的信息!

分一分课件(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拓展思维;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

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吃水果吗?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学生交流回答)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苹果图)

师:老师今天决定把4个苹果奖励给两位表现优秀的同学,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才公平呢?大家帮帮老师好吗?

如果老师手里有2个苹果呢,该怎么分呢?

如果老师手里只有1个苹果,那又该怎么分呢?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分一分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师:(课件演示不平均分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必须是平均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认识1/2

师:那一半我们可以怎么表示呢?

师:请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

请全班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或写,再请同学上台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

根据学生画、写的情况,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去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表示一半的?

师:(用多媒体配合讲解+的含义展示一半可以用1/2表示,读作二分之一,1/2是分数﹚请看,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苹果的1/2,那另外一份呢?

师:在这些方法中同学们观察思考用哪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你更喜欢用哪种呢?

(学生交流回答)

2、涂一涂,进一步体会1/2。

师:同学们看教材第67页中间,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涂出这些图形的1/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全班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表示1/2的?(指名学生黑板上边展示边回答,师适时强调平均分)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其中的一份就是1/2

3、进一步认识分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这个分数,其实分数还有很多,你能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得到其他的分数吗?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板书收集学生创造的分数)

(1)生展示自己得到的分数,正方形折出1/4

师:说说你找的分数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生:我折的是1/4,我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涂出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师:对折两次,打开后就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就是它的……

师:这是谁的?你找的是多少?(1/4﹚肯定吗?(指着第二个图)这又是谁的?你找的是多少?(1/4﹚是吗?

﹙对比黑板上的三幅图)涂色部分不一样,都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看来,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

(2)圆形折出3/8。

师:出示圆的折纸和展开图。演示折纸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观察能得到哪些分数并涂一涂。

生:1/8,2/8,3/8……

师:总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长方形折出4/5。

师:利用一个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4/5吗?还能折出几分之几。

生:自由探究活动。

2、说分数。

师:如果不用折纸,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

生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如果取了6份,就用6/8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8表示。

生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6份,如果取了1份,就用1/16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16表示。

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分数?你认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小组交流汇报)

生:我在路上见到过……

生:我在商场里见到过……

生:可以上网查询。

生:看电视,读报纸,问家长……

教师以小组成员的身份作适当的补充。

3、小结:我们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取其中的几份,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认一认,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像1/2,1/4,3/8……都是今天学习的分数。

师:课件演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直观学习

教师小结:一个分数,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师:仔细看老师写一个分数。(板书:3/4﹚发现了吗?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巩固分数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法)

师小结:在写分数时,我们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这个数读作:四分之三。(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吗?(学生个别汇报)

师:借助黑板上的分数巩固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交流汇报)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分数,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与同桌说一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试一试。

﹙1﹚出示教材68页最上三幅图。

①三个图都表示什么分数?

②为什么能表示相同的分数?

﹙2﹚教材68页中间图。

①这四个图能表示哪些分数?(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展示交流)

2、知识拓展。(出示课件智勇大闯关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分一分课件(篇2)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分分合合之间包含着人们太多的情思。

苏州烟雨中,油纸伞下的嫣然一笑,注定了许仙与白素贞之间一段旷世之恋。他们过着平凡又幸福的日子 ,并发誓不离不弃,相伴到老。可惜,造化弄人,白素贞被强行压在雷锋塔下,再不可与许仙相见,许仙因失去爱妻而万念俱灰,出家做了和尚。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是啊,世间还有什么比让两个相爱的人分隔天涯更令人扼腕叹息呢?

易安居士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孟浩然一句“天涯一望断人肠”道出了离人内心的.惆怅;连豪放派代表人苏轼面对分别也吟出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婉约之句。

团聚时愈加甜蜜,分离时就愈加悲伤。从合到分的爱情,最真,最纯,最伤人。

伯乐与钟子期,曾是一对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伯乐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钟子期病死后,伯乐伤心欲绝,再无心思弹琴,将挚爱的琴摔断,从此不再弹奏任何曲子。

若不是这段友情刻骨铭心,又如何能让这个曾经以音乐为生,视生命为己生的人彻底远离音乐呢?

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插茱的人,独少王维一个;中秋节,苏轼不能与兄弟团圆,却道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漂泊在外的李白,每每看到月亮,便想起亲人,想起故乡,孤独中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亲情是血浓于水,最厚实的感情,失去亲情,便失去了坚实的后盾。

“现在呀,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这个远离大陆母亲的游子,对大陆的思念随时间的增长而增长,愿它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

从合到分的爱情,让人愁青肠;从合到分的友情,令人刻骨铭心;从合到分的亲情,使人黯然伤神。分分合合,最终还是会团聚在一起的。

分一分课件(篇3)

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有接触但比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三、教学中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其实简单一点就是说,重点在于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难点在于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四、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五、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说到本课的引入,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两个人分苹果,你觉得每个人该分到几个就敲几下桌子,在分完6个4个2个后,当分到一个苹果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里我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接着再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假如一个小朋友过生日,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你能够把学具纸片的1/2折出来吗,1/4呢?甚至更多(1/3、1/8……)呢?

让学生解决p53“涂一涂”,但我的要求是,下面的三个图形,你可以突出你喜欢的分数,但前提是自己要写面。这时再追问学生:上面两题涂的东西不一样,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2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二)认识几分之几

出示p54折一折,在做的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联系刚刚学到的知识,写分数,读分数。

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p54说一说中新认识的三个分数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p55练一练前三题,其中先作第3题。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的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最后一幅图又是两人分蛋糕,每人“半个”,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这类分数,要求大家会读会写,并且要特别注意只有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后我们还要学许多其它分数,希望大家仍然要努力学好,大家有信心吗?

分一分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观察和分一分活动中认识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谈话:小朋友,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吧。今天老师在超市买了一些东西。(出示零食和日用品)但不知道装袋,聪明的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指名上台演示。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所买的东西整理好了,谢谢你们。

4、小结。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两类。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

“想想做做”第1题。

想一想,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

圈一圈,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1、想想做做第2题。

老师所买的东西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放的很有条理,可是老师家中的小弟弟很调皮,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1)说说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2)根据刚才那些玩具在哪里行驶的特点来分一分。

(3)同桌互相检查。

(4)你还能按别的特点来分一分吗?

2、 想想做第3题。

学校的科学小分队收集了一些树叶,想考考我们小朋友,这些树叶真美呀!你会分吗?

(1)小组讨论可以按什么特点来分。

(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

3、想想做第4题。

国庆节快到了,许多班级已开始排练节目。瞧,这是四2班的学生正在彩排呢,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谈感想及收获,老师再作概括总结。

要求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

分一分课件(篇5)

本节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用整数来表示数的经验,但是关于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以及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与整数大不相同。我班孩子农村的比较多,相对来说实践经历比较丰富些,我想在突破平均分这个难点上应该容易些。但在用分数表示时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导入部分和习题部分我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之更适用于我班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会认、读写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涂一涂、说一说、折一折、练一练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感悟分数的意义,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悟出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分一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本节课我是从半个花瓶、半件衣服、半个苹果图片进行导入的。让孩子们欣赏过这些图片之后,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那些半个的现象?从而引出课题。从半个进行导入,可以说我是做了一次大胆的设计,打破了从吃东西、分东西角度进行导入,对于导入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们对半个不陌生,像半个苹果、半块月饼。。等等,可是在孩子们的表象中这半个并不一定就是指正好的一半,大小不等的半个孩子也认为是一半,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区分真正的半个是指平均分所得到的,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借助了在对称图形中接触过的对称图片来导入,使孩子们的思维迅速的就进入了平均分的表象中,。这样也就在孩子的印象中建立了平均分这个模型。本课的导入有待于各位专家和领导给予点拨、指正。

半个用数字谁来表示?提出这样的疑问之后,在孩子们困惑的时候,插入一个知识链接,引出二分之一这个数学符号。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孩子们理解二分之一是表示平均分的半个事物。

二、探究实践、感悟新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引导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二分之一的现象,然后理解二分之一中的2和1分别表示什么。通过涂一涂、折一折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几,完成教材所给的对应练习。

对整体1的认识和理解,按教材的安排第一课时只是让学生明白把一个整个的物体进行平均分从而得到一个分数。但在对应的习题中却出现了把几个圆看做一个整体的练习,所以在和大家研讨的过程中我也很是矛盾,各位网友老师们的意见也各不相同,经过多次的修改和思考我最终决定还是把多个物体看做整体1的内容安排在第一课中。先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到把多个物体看做整体1,在一步一步的引导中孩子们就把多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这个难点突破了,在课堂实践中我觉得这样的调整还是得当的,孩子们很自然、很顺畅的对整体1的认识就拓展到多个物体。这样一来对解决课后的对应练习孩子们也就迎刃而解了。此处只是个人的设计想法,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们共同探究,给予批评指正。

三、自主探究、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中孩子们无形中对分数的读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处我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汇报的形式完成的。课件出示课堂反馈来看,效果比预期的要好,除了个别孩子读分数、写分数的时候出现分子、分母读写颠倒的。其它地方的知识点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

练习是巩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习设计中着重体现了尊重教材和拓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知识的难度降低,学困生跳一跳够得着。优等生想一想做得上。(课件演示)

通过学习让学生谈一谈你获得了哪些收获?那些快乐?最后是课堂小结。

分一分课件(篇6)

1. 两个人常常在一齐,难免会大意,他们常常会一齐吃饭,一齐逛街,但是却常常忽略了心灵上的沟通。对于一份真正的感情,沟通才是最重要的,它能持续感情的新鲜感,能让对方了解此刻爱着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只有了解了对方,感情里才不会有误解,才不会有错失了的感情。因此,异地恋的人有了感情的优势,他们很久都见不了面,有了心事,有了难过就在电话里倾诉,他们的每一次交谈都相当于一次交心,正因彼此都能了解对方的想念,因此,在他们之间很少有了误会,彼此都懂得了谅解,懂得了宽容。这难道不是一种愉悦吗?

2. 有心的人,再远也会记挂对方。

3. 做一个不悲伤的孩只和你相守一辈子,做一个不难过的孩只和你一辈子相守。

4. 当你的女友需要加班到很晚,为她准备一个点心盒,里面放置她钟爱的食物。比如巧克力饼干小玩具熊等。在盒盖上写上“米歇尔的深夜急救箱”,然后在字下方画一个大大的红“十”字图案。

5. 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性命中出现过的每壹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壹遍壹遍数我的寂寞

6. 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壹日我在哪面墙上刻下壹张脸壹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我的脸咱们微笑着说咱们停留在时光的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无声地卷走

7. 我就像此刻壹样看着你微笑,沈默,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壹直站在此刻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8. 壹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後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麽忘记了。

9. 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10. 但我只求在我有生之年。把怀抱借给我。我便不再发抖。

11. 一段爱情我苦苦寻求了三年。所以我会爱护这段爱,这段情。你永远是我的超人。

12. 轻描淡写的给出许诺,我们是否掉以轻心的至逝世不渝·····

13. 那些刻在椅子背後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不风的,寂寞的森林。

14. 半年,让我等你。我乐意等你,请你不要再轻言废弃。

15. 无时无刻都在想你,无论看开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都会想到你

16. 离去,让事件变得简略,人们变得仁慈,像个孩子壹样,我们从新开端。

17. 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管你摊开还是紧握毕竟还是会从指缝中壹滴壹滴流淌清洁。

18. 这个夏天,埋葬了我多少的不舍,!偶然还会梦到他,只不过梦醒后更苏醒,时间不会为了谁而停留。偶然仍是会想他,只不外告知本人他已经很远了,所以不怎么奢求!努力的去实现没有实现的幻想。

20. 等夏天等秋天等下个节令要等到月亮变全你才会回到我身边。

21. 远方的恋情,就向火与风,假如仅仅是小火苗,风一吹就灭,如果是熊熊焚烧的烈火,风吹过反而会越烧越旺。

23. 敬爱滴从你跟我表白到现在已经有天啦或者在别人看来时光很短有什么情感吖然而这种感到只有我们两个人能懂……

24. 今天哭的好伤心,你说你为了我好,不想损害我,可是我想始终保持。就算你当前出国了,我也会等你,固然会比当初更苦楚,我也会忍耐。我会一直爱你。

gz85.COM精选阅读

几分之一课件


想要了解“几分之一课件”的最新动态编辑已经为你收集了,欢迎阅读并参考。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几分之一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从整数到分数是数学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这一节认识几分之一是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也是为认识几分之几做铺垫。

2.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概念,知道并了解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分不到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学情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上的突破,接受起来不算容易,为了能使他们更容易的接受本节课,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姿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并让学生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明确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

(2)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

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拿出4瓶没有开过的矿泉水,让同学们说说把它分给2个人的时候一人几瓶?当有2瓶和1瓶时又是怎么分给两个人?(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2.为了公平起见,我要求平均分。(强调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3.揭示课题,当一瓶水平均分给两个人后,每人得到半瓶,那半瓶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这就需要我们用一个新的数——分数来表示。(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生思考后会有可能得出:1、两瓶 2、一瓶 3、半瓶…….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利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探究体验

1、认识1/2

①组织学生借助感知认识1/2

出示两个半瓶矿泉水的图片.把一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半,每一半瓶就是整瓶矿泉水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让学生用一个圆表示二分之一。板书一个圆的1/2(用途色部分区分来表示学生认真观察看分矿泉水的情境,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学生读二分之一

通过自己动手分一瓶矿泉水,使学生直观的知道一个人喝掉一半的矿泉水后,剩下的一半就是整瓶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平均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

板书:1/2

②指导学生读1/2

A、教师范写二分之一

在写二分之一时,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然后在横线下写数字2,最后在横线上写数字1,这个分数就读作:二分之一。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所以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B、组织学生写1/2

C、组织学生读1/2

2、教师再提问,如果我要把一瓶水平均分给四个人又该怎么办?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出四分之一的水,并写和读出1/4。

3、动手操作。

自己拿出不同的纸张折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用斜线画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你拿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或1/4?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1/2或1/4?)

4、让学生发现分数: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那些分数?或者,你们利用你们自己手上的纸张折处你们自己想要的分数并写出来。

(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学生看教师书1/2。

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学生有可能回答:

直接把一瓶水平均分成四份……

学生有可能得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1/2是分数认识的重点,由实物到图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强化就平均分的理解。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1/2的意义。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四. 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帮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1 1

写作: — 写作: —

2 4

教学反思

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之后,又一关于数的新的领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今后学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学习奠定基础。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矿泉水”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 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 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容量较大、难度较高。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涵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简单分数的比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容量比较大。这几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定位的:几分之一是重点内容,几分之几是拓展延伸,简单分数的比较是拔高检验。三部分内容围绕分数的意义进行开展。在教授的过程中,对语言也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分数的意义。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五、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内容偏多,有些冗长。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细节之处,有些粗糙。语言不够准确,有点啰嗦。讲述几分之几所设计的长方形,也没有能物尽其用。

几分之一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92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熊大和熊二一起到丛林里野餐,在这儿遇到了一个与“数”有关的问题。

师:请看(课件出示),这些食品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每只熊分两盒牛奶、一个苹果。这样两只熊分得“公平、一样多”。

师:数学上把分得“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两只熊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每只熊分得多少呢?(半个);半个用我们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呢?(不能)那么用哪个数表示合适呢?请大家猜一猜。(学生猜测12)

[你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猜测——验证”也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

师:(课件出示12),对!就是12。谁知道12是个什么数?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

二、自主学习,探索交流。

1.认识12

(1)12的意义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12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只熊分得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指另一份月饼)问: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

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2)12的读写法:

师:那么,12怎么写呢?(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3)师:(课件出示)演示把月饼不平均分,让学生判断能不能用12表示。

生:(不能)师追问:为什么不能用12表示?

生:(没有平均分……)

(4)体会12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个月饼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出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2.认识14。

(1)(课件出示)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让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1()。

(2)让学生独立说一说14表示的意义。

3.认识几分之一。

(1)(课件出示)

○1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1()。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1()。

○3把一张红纸平均分成了()份写对联,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1()。

学生回答后师出示答案,并板书这些分数。

(2)像12,14,15,18,17……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仔细观察这些分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到几分之一?(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

4.拓展练习、巩固理解。

(课件出示)一袋糖果

○1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把这袋糖果平均分成了()份,每人分得这袋糖果的()分之一,写作1()。

○2平均分给4个小组,把这袋糖果平均分成了()份,每个小组分得这袋糖果的()分之一,写作1()。

○3平均分给我们班32位同学,把这袋糖果平均分成了()份,每人分得这袋糖果的()分之一,写作1()。

师:由此可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学生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大家都是聪明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相信下面的练习,大家肯定能轻松完成。来!走进生活看一看吧!

1.我来填。(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2.我来涂。(看分数,涂颜色。)

14121618

3.我来判。(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几分之一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复习了平均分,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大小。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会读写分数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圣诞节就要到了,小明准备好多点心,准备和他的好朋友冬冬分享,怎么分呢?(像这样每份一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平均分。)

2、可是披萨只有一个,怎么分呢?

3、一半?怎样才是一半?你能用一个数来吗?

揭题: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

二、感悟新知,建构模型。

1、教学例

(1)认识1/2。

①首先披萨每人一半,怎么分?我们用圆形小纸片表示一个披萨,请你折一折,用画斜线的方式表示出一半。

小结:像这样把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一半。我们用分数1/2表示,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边说边板书)

②“1/2”意义及读写法。

那么1/2怎么写呢?请看黑板,先写一横,在写横线下面的2,最后写横线上面的1,这个分数读作:1/2。(全班齐读)

过渡语:原来1/2是这样写的,你会了吗?现在你能看着黑板说一说1/2表示什么吗?不看黑板试着说给同桌听?

(2)“1/2”的各部分名称:

中间的横线,它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下面的数字表示什么呢?表示平均分成几份,叫做“分母”;

上面的数字表示?其中的一份,它的名称是——“分子”,

(3)创造出1/2。

过渡:刚才我们找到了像披萨这样圆形物品的1/2,那么你能在这些图形中找到1/2吗?请你用画斜线的方式表示出1/2。

小结:无论哪种图形,哪种折法,1/2都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其中的一份。

(4)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那么你能用正方形的纸折一折,并说一说你折出了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①展示学生作品,并说一说你的分数是什么,理由呢?

②比较分数大小

1/31/41/8

你能比较他们的大小吗?为什么?

观察这些图形和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分数能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吗?能表示的画“√”,不能表示的画“×”并说一说为什么。

2、看图写分数,比大小。

3、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几分之一课件 篇4

一、谈话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家的中秋月饼吃完了没有?(学生齐答:吃完)老师家的月饼还没吃完,今天我特地带来了一块月饼,想跟你们分着吃,你们谁想吃?(我……)

二、教授新知:

1、教授92页例1:

师:我准备跟裴小芬同学把这块月饼分着吃。小芬同学,我和你怎样分才公平呢?你来分一分好不好?

生:好。(生切月饼)

师:她这样分月饼公平吗?(教师展示“分月饼”成果,并准备两套谈话方案:①若该生能平均分开月饼,则向全体学生发问:“为什么你觉得她分得公平?”②若该生不能平均分开月饼,则向全体学生发问:“怎样才能分得公平?”-------谈话目的:引出“平均分成”,理解分数的含义。)

师:罗家阳同学,你觉得他分得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分得一份大,一份小。

师:你认为怎样分才公平?

生:两份一样大。

师:怎样分才能一样大?

生:从中间平均切开。

师:说得真好,掌声鼓励。

生:(齐鼓掌)

师:教师操作课件------演示“分月饼”。

师:教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跟我们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上下各有一个数字,中间有一根横线。

师:说得很好,掌声鼓励他。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板书课题)

师:(为学生介绍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这根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方的数字叫分子,分数线下方的数字叫分母。(板书)

1 --------分子

—— --------分数线

2-------分母

师:(范写分数)你们观察到我写这个分数的顺序吗?(引导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写分数)罗家阳同学把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你们找到“2”在什么地方?(在分数线下面-----是分母)表示这样的一份,你们找到“1”了吗?在什么地方?(在分数线上面-------是分子。)

(引导学生掌握:平均分成几份作分母,表示这样的几份作分子。)

2、教授93页例3:

师:(继续谈话)正当我和裴小芬同学准备吃月饼的时候,又来了两位同学,我们只好把这块月饼又重新再分一次了,谁来说说怎样分?

师:(教师请一名学生再“分月饼”,由于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分成4份并不难,所以依然要强调“平均分”。)

师:教师操作课件------演示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

(引导学生说出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并板书,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写分数,教师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师:正当我们四个人准备要吃月饼的时候,又来了四位同学,我们又要重新把月饼再分一次。

师:(指问学生怎样分-------由该生引导全班说出的含义-------强调全体理解分数的含义-------学生到黑板数写分数--------师生评析。)

师:教师操作课件------演示把月饼平均分成8份。

师:我们刚才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4份、8份,如果让你来挑一份,你会挑哪一份,

为什么?欧阳小莲你来说一说,好吗?

生:我会挑“ ”这一份,因为这一份大一些。

师:可是后面的分数,它们的分母是4和8都比2要大?为什么你还会挑“ ”这一份?

生:因为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师:说得太精彩了!掌声鼓励她。(组织学生跟欧阳小莲说一遍。)

师:分的份数越多,分母就会越大,每一份就越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师:(教师组织即时练习)下面有一些图片,你会根据分数涂颜色并判断大小吗?

(分组练习并小组汇报)【插入图片】

师:(指名汇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

生: 。

师:你是根据老师教的什么知识作出判断的?

生:我是根据: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师:说得太完美了,掌声鼓励。

3、教学92页例2:

师:拿出你们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4份。看看你们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小组合作学习)

师:钟文丽同学,你来给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好吗?

生:我把正方形对折两次,就可以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师:你真聪明。别的同学想到其它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把正方形斜着对折两次,也可以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师:你说得太好了!掌声鼓励。对于“平均分”,我们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找到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新知:

1、完成书本93页“做一做”。

2、完成书本96页

四、课堂小结:(指名3~5名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学习辅导》50~51页

几分之一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P64-65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的直接基础。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

2、使学生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使学生自主探索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请你们来分水果,我们来看看要分哪些水果。

(多媒体出示:一个西瓜、一盘桃子、一串香蕉)

2、师:请你们把这些水果分给4只猴子,你觉得怎样分比较公平?

生: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3、那你们来平均分一下,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只猴子分到多少呢?

板书:一个西瓜、一盘桃子、一串香蕉、每只猴子分到

二、主动探索,内化新知

1、师:谁来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分的?

指名回答。

2、师:你想分什么?

(学生分水果的顺序是随机的、不定的,因此老师的课件也必须是随机的)

生:我分西瓜,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子分到这个西瓜的1/4。

板书:4份,这个西瓜的1/4

师:那为什么要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呢?

(多媒体出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

生:因为有4只猴子,所以要平均分成4份。

师:同样地,一盘桃子、一串香蕉也要平均分成4份。

(师边指着黑板上一盘桃子、一串香蕉的板书,边重新板书:4份)

师:接下来谁来分?

生:把一盘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子分到1个桃子。

板书:1个桃子

师:那香蕉呢?

生:把一串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子分到2只香蕉。

板书:2只香蕉

3、师:同学们刚刚把一盘桃子平均分成4份,得到每只猴子分到一个桃子,那现在老师请你们来看,如果老师把这一盘桃子看成一个整体,(多媒体出示:把4个桃子圈起来)把它平均分成4份,(多媒体出示:用虚线来表示平均分)每只猴子分到了这样的一份,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一个桃子外,还可以怎么说?

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回答。

生:还可以说每只猴子分到了这盘桃子的1/4。

板书:这盘桃子的1/4。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把一盘桃子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子分到一份,就是这盘桃子的1/4。

板书:把一盘桃子圈出来

师:谁还想来交流你的想法?

指名几生交流。

师: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样地,把一串香蕉平均分成4份,除了可以说每只猴子分到2只香蕉以外,你还可以怎么说?(多媒体出示:一串香蕉)

师: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谁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朋友们听?

指名说。

生:把一串香蕉看成一个整体,(多媒体出示:把一串香蕉圈出来)把它平均分成4份,(多媒体出示:用虚线表示平均分)每只猴子分到一份,就是这串香蕉的1/4。

板书:这串香蕉的1/4

师:谁还想来说说?

指名几生说一说。师板书:把一串香蕉圈出来

4、师:刚才同学们分别把这些水果平均分成了4份,知道了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师边说边多媒体出示:三种水果图)那为什么同样平均分成4份,西瓜的一份、桃子的一份和香蕉的一份个数不一样呢?

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

师:可见,这一份有可能比1小,有可能正好是1,还有可能比1大,而到底有多少,我们就得看总数有多少才能确定。

5、师:那为什么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

生:因为都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它们的1/4。

师:不管总数有多少,只要根据平均分成了4份,就知道每份是它们的1/4。

三、巩固练习,综合运用。

师:认识了1/4,你还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一行的两幅图)

请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填完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交流:每个球是这一盒的几分之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多媒体出示)

每个蘑菇是这一盘的几分之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多媒体出示)

提问:同样是一个球,一个蘑菇,为什么一个是这一盒的1/6,而另一个却是这一盘的1/5)

因为分母不一样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二行左边一幅图)

师:请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指名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要分什么?

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

虚线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如果是2/6的话该怎么分?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二行右边一幅图)

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把多少个什么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几分之一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理解他们的含义,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旧知.

(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

(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支?

教师明确:通过仔细观察这几道题中都有平均分,就是使每一份者都是一样多.通过刚才的分,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后,每份都能得到一个整数,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每一次平均分后都得到一个整数,这儿有一个,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怎么分才使两个同学觉得呢?每份得多少?只有分得同样多,才能使每个同学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

【出示图片例1】这半个饼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那么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2.教学例1:认识 .

(1)认识一个饼的

①出示图片例1.

②教师说明:把一个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就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

(板书: )写的时候先写一,再写2,最后写1.

③学生看图独立想 表示的意义.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 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师提问: 一、2、 l各表示什么?

学生:一表示平均分,叫做分数线,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l表示取的份数.

师强调:写的时候,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

(2)指导读写

(3)反馈练习

①引导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试析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 .

教师提问:折法不向,拆出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 ?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3.教学例2:认识

(1)【出示图片例2-1】

教师提问:通过看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给它涂上颜色,涂完后小组讨论判断对错.

巩固意义: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阴影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三分之一.

(教师板书: ,读作:三分之一)

(3)拿出准备好的彩带,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剪下它的

4.教学例3、例4.

(l)引导学生每人拿出两张长方形的纸,按例3、例4的要求做,做完后填空.

(2)同桌讨论,教师各组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集体反馈: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怎样?

教师贴图:

(4)判断.

下面哪个图的涂色部分是 ,在里划.

5.教学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直尺和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一条线段,把它平均分成10份,标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么写?

(2)小组讨论,看图.

(3)群体讨论.投影展示学生的答案,师贴出放大图.

教师提问: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 ?

教师明确:把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十份,每份都是它的 ,它有10个这样的 .

6.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几分之一)

三、课堂练习

1.填空: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

把一条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它的 .

2.判断:

(1)

(2)把一块蛋糕切成7块,每块是它的

(3)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

3.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每份长米.

4.读出 、 、 、 、 ,写出这些分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课后作业 .

1.小军跑步,他跑了全长的 ,请你在线段上表示出来.

2.读出下面各分数.

3.写出下面各分数.

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板书设计

几分之一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针对这部分内容设计的一个教案。主要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

1.教师演示,初步感知平均分。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提,所以在教学开始,通过旧知,紧紧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突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又能自然地从整数引出分数。

2.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真正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把二分之一的教学做为教学重点,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通过电脑演示(或实物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的意义,然后通过学生看图观察,动脑筋想,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从而突出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真正理解。

3.个性化的练习。

练习基础知识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以基础知识为扩展,面向部分优等生,注意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几分之一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分数的过程,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应用分数来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后,每份的物体用分数表示时,避免整数表示的干扰

课前准备:

老师:课件。

学生:桃片8个、红豆20粒、12根小棒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活跃气氛

今天,吴老师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感到非常高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用你们的耳朵认真倾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用你们的大脑积极思考,用你们的小手灵活操作,同时用你们丰富、完整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述出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坚信我们一定能成为好朋友。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复习一个物体的

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大家还记得分数这位老朋友吗?

瞧!这个圆被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分数来表示吗?

谁知道表示的意义。(板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

还能表示什么,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认识几分之一。(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2、教学一个整体的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个猴子下山的故事。

一天,猴妈妈带着猴宝宝们下山去玩。到了山下,猴宝宝们高兴极了,它们欢呼着,跳跃着,有的竟然在草地上打起滚来。不一会儿,他们就累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猴妈妈看着很心疼,给孩子们端来一盘可口的水果,你们猜猜是什么?[课件1]:出示第64页的例题图。

(2)你们猜猜猴妈妈会怎么分这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候分到1个桃)

[课件2]演示分桃的过程

(1)、先把这4个桃子看成什么?怎么才能表示一个整体?(把4个桃圈起来)

(2)、要把这4个桃子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4份,出示分隔线)

(3)、每只小猴子分到几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到1个桃子,这1个桃子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出示:每只小猴分到这盘桃的)

提问:谁再来说说,这里的是怎样得到的?(个人说,同桌互说)

(3)问:如果猴妈妈把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得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指名说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配合用[课件3]演示

(指出:在图上用画虚线的方法表示平均分。)

3、比较,突出分数的意义

讨论:

⑴ 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把4个桃子平均分,是用表示的,现在把8个桃平均分,为什么还用表示呢?

⑵从这里可以看出,用分数表示与桃子的总个数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

⑶你知道与什么有关系吗?(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系)

小结: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与这个整体里桃子的总个数没有关系,只与平均分成的份数有关系,所以我们在用分数表示时只看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用表示

4、对比,突出单位“1”不同

比较:今天认识的几分之一和以前学的几分之一有什么区别?

(板书:一些看成一个整体)

5、迁移到一个整体的1/2

(1)如果猴妈妈把这盘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会怎样分呢?

[课件4]图:2只小猴、猴妈妈、一盘桃(4个桃)

文字:猴妈妈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先用信封里的桃子分一分,再与同桌交流想法。

同桌讨论后,指名汇报想法、教师演示,集体交流。

追问:如果猴妈妈把8个桃平均分给两只猴,每只小猴会得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20个桃平均分呢?(估计学生已能抢答。)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几分之一表示的意义,齐读板书: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三、闯关游戏(每关顺利通过,就可赢得一张可爱的笑脸)

猴妈妈看见大家表现的这么出色,非常高兴,为大家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你们愿意参加吗?

1、[课件]出示第一关:想想做做1

(1)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的?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

(2)集体交流时,教师小结: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时,先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写几,再看取了一份,分子就写1。

2、[课件]出示第二关:图下面的分数写的对吗?为什么?

同桌先讨论,然后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重点说说第二个分数写错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课件]出示第三关:(想想做做3)

(1)生独立完成,要求先分再涂。

几分之一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1、“认识几分之一”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基础。

2、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和“想一想”,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悟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和2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和1/2来表示,从而发展对分数的认识。

3、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借助把一个东西“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分数认识学习经验,使学生经历、体悟和感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思想方法,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用几分之一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②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认识用分数表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开放练习,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体悟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4、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的思想方法,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表示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和建构几分之一过程中,正确区分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一些东西平均分后一份的实际意义与一份所对应的具体数量,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5、教具(学具)准备:六个苹果,一把小刀,若干围棋子,若干小棒、多媒体课件一套。

二、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个部分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习。

1、教师组织学生说说所认识的分数,并进行板书:如1/2,3/5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由学生说说每个同学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将苹果随意切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由学生判定其中的一份是否为一个苹果的1/2?从而感受和体悟分数的含义,感受分数的关键“平均分”。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板书:“平均分”。

2、教师再出示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4个同学,由学生说说每个同学能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从而感受和体悟1/4。

这两个层次的设计,主要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学过的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个旧知,为下面探究新知作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索交流,发展思维:

考虑到教材中猴子分桃是故事情景,具有一定的虚构性,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背景,我准备采用学生分苹果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理解,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这一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

1、教师出示一盘(4个)苹果,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把一盘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得出1/4。

2、教师再出示刚才的一盘(4个)苹果,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把一盘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反馈,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1/2,2/4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全班反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研究:应该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人分得几份?几份中的几份?一份是几个?是这盘苹果的几份之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1/2与2/4的关系,从而说明1/2的简易性,认定和建构1/2的含义。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和思考上面把苹果分的情况,发现分数表示数的规律,即:把一个或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都可以用几份之一来表示。

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从而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体会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从而加深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辨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做好了孕伏。

(三)实践应用,深化提高。

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基本练习:

我准备安排如书本“想想做做”第l、2、3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经历从实物组成的整体到几何体组成的整体,再到用图或实物表达自己认识的几分之一的过程。从而认定1个物体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若干个物体也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具体说说第3题的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然后补充出示“把10个萝卜中有4个涂色6个不涂色的图片”,组织学生判断涂色部分是否为萝卜总数的1/2,并进行交流,纠错。从而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2、综合练习:

我准备安排小组拿棋的实践活动,先组织学生小组中拿棋(各组数量不等),由学生平均分,找出其中的1/2。交流讨论其中一份的个数,并组织学生针对不同反对结论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同是1/2所对应的个数会有不同?

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出1/3比较,研究每份的数量差别。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巩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

这个设计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本科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3、开放练习:

我准备安排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学生排队,其中女同学人数是总人数的1/3:教师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思考过程,寻求解决方案;然后组织反馈后请3名女生排队,由学生邀请男生排队。第3步,组织9名学生排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1人下去,下去了1/(),2个学生下去,下去了现有学生数的1/()等等。

第二游戏是组织学生独立拿一堆(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并全班进行反馈交流。在开放的情景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这个开放性练习,目的是全面巩固本课知识,合作学习中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理念与教法、学法。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一个1/2

分数平均分1/4

几个1/3

……

几分之一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实物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今天上午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着解决,愿不愿意?(老师谈起生活中分饼遇到的问题。)

2、“半块”不够一块,不能用整数1来表示,那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探索几分之一所表示的含义,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自主探索,体验分数。

1、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

①根据图形,体会一块饼的二分之一的含义。

②动手折一折,找到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

③根据图形判断,加深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

2、自主体会三分之一的含义。

根据课件演示,学生试着说一说圆的三分之一所表示的含义。

3、动手操作,探索四分之一。

① 学生动手探索,找到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②小组交流,汇报折法,体会四分之一的含义。

③根据图形判断,正确体会四分之一的含义。

4、自主探索,认识、。

根据线段图,学生自己说出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含义。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体会分数的读写。

① 像我们刚刚学过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② 体会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③ 练习分数写法。

④ 分数读法的练习。

6、结合图形,比较分数的大小。

根据图形,学生直观比较,体会发现并进行练习。

三、巩固运用,拓展思维。(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分子课件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可是,我们的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分子课件》,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子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并向空中喷洒香水,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

然后教师做品红扩散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品红为什么会消失,而整杯水变红色?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提出研究

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探究物质的粒子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提出问题:通过观看以上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推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多媒体展示几种物质的分子。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实验探究:

微粒的性质特征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这些微小的粒子,都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教师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推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当我们看到品红消失、闻到香水的香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教师接着问:如果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实验探究A: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示:浓氨水与酚酞不直接接触,但应同处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大胆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组织各小组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并展示成功的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B(演示):

仪器、药品: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要求:观察、比较加热前后,哪一种情况能更明显地闻到醋酸的气味?

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推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及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

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道缝隙(多媒体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吗?这些缝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C(演示):将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观察到液体总体积不足10mL。

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及模拟的微观解释。

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D。

实验探究D:

仪器、药品:两个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装水,另一个吹入气体,并使其大小相同。

实验要求:用手挤捏气球,比较两个气球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组织小组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时时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气球是学生常玩的玩具,以此做为实验探究的用品,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

活动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设疑: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不断减少,那么在这两个过程中水分子会有何不同变化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推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现,这不仅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于进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练习题,允许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抽查提问。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老师在喷香水,同学们可以闻到香味;

⑵湿衣服在阳光正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⑶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吗?

⑴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才能构成物质;

⑵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⑶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3、在一只盛有一定体积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块糖块时,发现水面上升,当糖消失时,液面又有所下降,为什么?

及时进行反馈练习,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2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第3题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的检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在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相信每个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多媒体打出两个讨论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异同点?

接着,再用一个趣味抢答结束本课。

3、比一比,看谁答得多:

在化学变化中①一定不变的有:

②可能有变的有:

③一定有变的有:

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实践应用,巩固收获

布置适量作业: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学生为了完成小论文,必然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

分子课件 篇3

科学探究是基于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展开的。宇宙内容大多是距离学生非常遥远、没有亲身接触过的内容,因此了解学生的前认知基础在天文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前测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研究北斗七星等天文星座方面的知识是很感兴趣的,也知道北斗七星的形状像一个勺子,但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实际观测过北斗七星。学生头脑中建构的北斗七星的模型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差异主要集中在斗口、斗柄的朝向上。通过五年级《地球的运动》单元的学习,学生多数知道北斗七星是运动的,并且会围绕北极星转动,但是具体如何运动,比如运动的周期、方向是模糊的,这表明学生并没有观察过、思考过这些内容,只是根据自己的假想有个初步印象。

1、知道北斗七星的运动规律:一年中自东向西转动一圈,与地球公转有关系,一天中会自东向西运动一圈,与地球自转有关系。

2、利用旋转星图探究北斗七星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测、记录、推理、归纳的能力。

3、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有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认识北斗七星的运动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师提问:晴朗的夜晚,我们一起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关注这片区域,这里有7颗比较亮的星,你们熟悉吗?怎么看出来是北斗七星呢?(预设:它像一个勺子。)指出斗柄和斗口。

2、交流: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静止不动的吗?你怎么知道的?出示证据:天文学家在不同的时候拍摄的北斗七星的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了解北斗七星可以有不同的朝向,这说明北斗七星在天空中是运动的。(出示课题)

1、提问:既然北斗七星是运动的,那么今晚21时,北斗七星斗柄会指什么方向呢?课堂中无法观察,需要借助旋转星图。

2、课件结合实物演示,介绍正确使用旋转星图的方法。

3、学生活动。

4、组织汇报交流,发现北斗七星在当天(1月8日)并不是完全可见。

5、通过星空软件找北斗七星进行验证。

1、明确探究目的:利用旋转星图,你能找到北斗七星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吗?打算怎么研究?

2、方法提示:

(1)选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21点为一年中的四个时间点,探究北斗七星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记录单附在星图上,方位对齐,用记号笔描出北斗七星,并在旁边标出相应的节气。

(3)每个同学轮流观察一个时间点的北斗七星,全部完成后用自己的笔进行连线。

(1)记录单进行展示,北斗七星在四个时间点的朝向是怎样的?出示古人发现的规律:北斗七星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古人的规律和我们探究的结果一致吗?

(2)根据北斗七星这四个时间点的朝向,我们尝试推测一下北斗七星在一年中是怎么运动的?

(3)思考:为什么北斗七星在一年中会自东向西运动一周?引导学生认识到与地球公转有关。

5、现在我们知道北斗七星在一年中的同一时间,位置会自东向西偏转,那么,在同一个晚上它会运动吗?联系月亮进行推测,用软件模拟演示。受地球自转影响,一天中北斗七星也会运动变化的,方向是自东向西,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

布置课后任务:晚上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北斗七星,可以是一个晚上,也可以定计划在同一时间点进行长期观察。

分子课件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结构内容抽象,微观,不容易理解,本段教学我打算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反思”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1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编写在高中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6章第1节。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讲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学生从结构方面更加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它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教学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

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制作DNA平面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DAN结构的发现历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4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5学习方法

俗话说“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6教学程序

(1)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a.方法:语言描述通过一个当时轰动一时的北大和一广告公司的合同纠纷,引入新課。(我的引言是这样设计的:2004年3月4号,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为了迎接世界华人生物学家大会,特地向北京世纪盛典广告公司订制了一个题为“旋律”的DNA雕塑。但是本意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年,也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以逆时针方向向上旋转的右旋DNA分子,做成了左旋。北大就说了,我要右旋,你左旋,不行,不给钱。这广告公司也不乐意,我又没有偷工减料,没少花功夫,扣钱,没门,就把北大告上了法庭。对错,自有法律公断,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哪怕是从事与生物毫不相干的行业,对了解DNA双螺旋结构,也是必要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一块来了解一下DNA的结构)就这样进行了新课的导入。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的事例入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 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这部分需要10分钟)a.处理:复习细胞的化学成分,总结DNA的基本单位及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分子的连接方式,并且指出脱氧核苷酸的命名原则是依据它所含有的碱基而定。由于碱基是新的知识点,所以可以留出短暂的时间强化记忆。【动手】每两人一组提供一个五边形/一个圆/一个长方形的即时贴和一个纸板,组织学生动手拼脱氧核苷酸,并用线段将它们连接,并给自己的脱氧核苷酸命名。b.优点:通过这些操作,学生自然而然地牢固地掌握了DNA的基本单位,为后序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DNA的平面结构(这部分需要5分钟)a.处理:从蛋白质入手,让学生回忆氨基酸是如何构成大分子蛋白质的。用类比的方法引出同样这样一个小小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也能构成生物大分子DNA。随后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读课文了解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

【教师动手】将每小组的纸板收来,粘贴在一个大纸板上,构成DNA的一条长链,并且介绍基本单位与基本单位之间的连接方式。然后再拼出另一条长链,并且介绍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优点:通过动态的演示,更好的使学生掌握链内链内和链间连接。 C.扩展:板书DNA平面结构的简图的画法。两条平行线代表两条链,其上的短横代表脱氧核苷酸。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让每一位学生任意画一个含有5对碱基的DNA的片断。通过实物投影同学们的答案,很自然地引出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DNA的空间结构【呈现】教师首先播放动画展示DNA分子的立体结构,然后手拿DNA教具模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DNA分子结构的特点【表达和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是:A和T配对,G和C配对。

(5)碱基计算(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呈现】投影一个具体的DNA分子的平面结构。通过对这个具体DNA的观察,得出碱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由特殊到一般,得出三条碱基计算的规律。b.优点:由特殊到一般的呈现碱基计算规律,便于学生接受。

7综述、教学反思

以上是对《DNA的结构》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动手,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DNA的基本结构。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把制作DNA的基本单位的实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这对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的结构非常有益。通过制作DNA的平面结构,使得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等教学重难点轻松突破。

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时间较紧等因素会对教学效果起一定的限制。有关碱基计算问题仅管课上能听得懂,但课后面学生对变化多端的习题还是显得力不从心。

在准备这节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时,我无数次的被科学家的机智、聪慧和大胆的创造性思维所打动,作为教师我不只要激励我的学生勇攀科学的高峰,同时也要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教学教研领域有所建树。

谢谢大家。

分子课件 篇5

教材简析:

《分橘子》是三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记叙刘少奇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因为不乱摘橘子受到老师奖励,刘少奇又把奖给他的橘子分给同学的故事,赞颂了革命领袖刘少奇的优秀品质。通过领袖的榜样,教育学生应从小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有快乐与人同享的思想品质。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刘少奇的生平、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懂得不乱拿别人东西,关心别人、有快乐与人同享是孩子必须养成的重要品质,而且要使学生逐步养成这些好品质。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是通过课文学习要求逐步达到的一个思想情感目标。

学生情况:

《分橘子》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刘少奇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有了快乐应与他人同享。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刘少奇的生平、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领袖的榜样行为,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模仿欲望,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有很大作用。但是在物质生活资料丰富的今天,学生虽然能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却不太理解为什么刘少奇从来不摘一个橘子,还要把橘子分给同学是一件十分值得称赞的事。而我们学习课文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循序渐进,通过几个步骤让学生逐渐理解刘少奇的行为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好品质。

设计思路:

首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利用听课文录音、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体上的理解。在学习第1小节时,通过对刘少奇的生平介绍、私塾这个概念的初步认识,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其次,抓住重点句,品词读句,理解课文。

在学习第2小节时,主要抓住其中描写橘子的话:秋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通过分析掌握这个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分析这句重点句时,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品味词句,寻找句子中最能体现出橘子可爱的部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看图思考比较,分析讨论,逐步理解黄澄澄、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橘子的可爱。由此,来理解刘少奇不摘橘子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好品质。

最后,练习设计,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好品质。

在课的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要求学生把朱老师夸奖刘少奇的话说具体,并且积极创设当时的情境,让学生试着模仿朱老师说话时的语气,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刘少奇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学习,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求学生养成不乱拿别人东西的好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往往是知先于行,要做到知行结合本身就是个难点。因此,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长期目标。有的学生虽然能理解不乱拿别人东西是一种好品质,但对刘少奇优秀品质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思想上,在行动中未必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通过课内外的长期训练,结合生活实践不断地指导提高才能达到。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刘少奇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sho),理解橘子、枝头、灯笼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1、2、4段,知道刘少奇小时候是个懂规矩,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刘少奇是个好孩子。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j

1、出示词语:橘子。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你喜欢橘子吗?为什么?

2、橘子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果,人人都喜欢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分橘子》,齐读。

课题中有一个生字,出示分,说说这个生字怎么记?

3、再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分橘子?把橘子分给谁?怎么分?)

二、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听听课文录音。

听后说说,课文中讲谁分橘子?分给谁?

sho

出示:刘少奇。读准生字刘,多音字少。

看刘少奇照片,简介刘少奇生平:刘少奇爷爷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和毛主席一起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很大功劳,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

三、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1)边读边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读准字音,记记字形。(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指名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惹。

齐读生字。

3、说说课文有几个小节。

四、学习课文第1、4小节。

1、指名读第1小节,思考:读了这一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一小节告诉我们故事发生时刘少奇的年龄,刘少奇读书的地方。原来孩子们不是到学校读书,而是到老师家里去读书的。)

2、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请回答这些问题。

出示:(1)刘少奇在哪里读书?

(2)刘少奇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

指名回答。

3、朱老师是怎么评价刘少奇的?从课文的哪一节看出来?(第4小节)

出示: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齐读。

五、学习课文第2段。

1、朱老师夸奖刘少奇是个好孩子,那刘少奇好在哪里呢?我们来学学课文的第2小节。

自由读该段,同桌讨论,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从哪里看出刘少奇是个好孩子。

出示句子:刘少奇从来没摘过一个橘子。

从来可以换成哪些词?

3、看看橘子生长的地方(朱老师的房前)橘子就长在朱老师的房前,刘少奇却从来不摘。是橘子不可爱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秋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

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出橘子是很可爱的?(讨论,交流)

(1)黄澄澄。这是橘子的颜色。(看图,黄澄澄的橘子)这黄澄澄的橘子成熟的时间是--秋天。看图体会橘子的可爱。

(2)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头。

为什么说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看图,挂满橘子的橘子树)体会像一盏盏小灯笼,并理解挂在枝头。

(3)从这些地方,我们看出橘子是可爱的,用句子中的词说,就是--真惹人爱。

这么可爱的橘子,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谁能换种说法?句式练习:

秋天,橘子真惹人爱,()。

4、橘子这么惹人爱,刘少奇却从来没摘过一个,是他不爱吃橘子吗?那是为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刘少奇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不随便拿别人东西)

5、学到这里,你知道朱老师为什么称赞刘少奇了吗?指名用不同的句式说说。

谁能把朱老师的话说得具体些?

出示:朱老师高兴地说:刘少奇(),真是个好孩子。(注意语气)

六、复习巩固。

1、因为刘少奇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所以朱老师要夸奖他。可是朱老师夸奖他还有别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2、读读这几小节中出现过的生字,说说怎么记。

重点:惹:上中下结构,下面是心。生在作业本上写一个,注意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完成课后第3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朱老师的()有棵橘子树。秋天,黄澄澄的橘子()在枝头,像一盏盏(),真()爱。

填写,校对。

分子课件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这次优质课竞赛我是迎难而上,我有选择的机会,但我选择了较难上的一课,以前上过这一课,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逼自己深钻一下,来一次自我超越,因为可以得到学校各位同事的帮助,现场各位专家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本课题为什么放在《水的组成》这个单元中?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地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3、本课题的主线是什么?(知识结构)

课题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认为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式式方法的指导。

快乐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曾设计了加热水,品红扩散,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必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我选择了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可以说是物证、人证具在,由不得他不想念。

3、由微粒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把实验仪器做了一些改进,因为我校没有二十个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的大烧杯,所以我把装氨水的烧杯换成了小试管,蒸馏水换成自来水,这不影响实验效果。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问学生现有的仪器能完成该实验吗,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改变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我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表现了,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6、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参照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的最高权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评价的“终审权”是学生的,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一理想的学习境界。这是我的评价理与其它评价的第一个重要区别。

③参照性评价:第二重要区别是评价标准以自我为参照,我们的很多学科进行了多年的分层次教学,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把学生人为的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分别评价。一个班有60个学生就应该有60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这样才是准确的评价。制定60个标准不可能,所以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再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照评价内容进行参照性评价,重点是发现自己的收获,肯定自己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

8、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分子课件 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专家帮助指点一下。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 1 )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 2 )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 1 )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 2 )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 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 2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1、 教学导入: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 由粒子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微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 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 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

6、 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 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 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的境界。

8 、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1、 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课件 篇8

本周在学习了第二单元水分子的运动,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学生手上滴上酒精、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酒精、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模型、挂图等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比如说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是否等于200ml这个问题,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碗黄豆和一碗小米混合来感知,但进入微观粒子世界,就很难去给学生说明,加上学生缺乏想象力,因此利用Flash播放水分子进入乙醇分子的空隙,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分子间有间隔。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以及压缩气体。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

在整个过程中,尽量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再进行也发现自己的语言、教态、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分式课件


栏目小编精心总结了几点“分式课件”学习经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记得要收藏哦。在学习中,老师会将重点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对于没写的内容,老师需要尽快完成。因此,精心准备的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分式课件(篇1)

分式是初中数学中继整式之后学习的又一个代数基础知识,是对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它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学好本节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运算速度,同时,也为今后解决更为复杂的代数问题,诸如“函数”、“方程”等,提供重要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来源:]

本节课是新授课,使学生掌握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待定字母,即分式的分母并不像分数的分母那样是某个确定的常数,在具体解题中,学生极易将分式无意义的情形与分式值为零的情形相混淆,因此,理解和掌握分式值为零时的条件,便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对分式与分数的类比,经历探索由整式扩充到有理式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研究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体会“观察―探究―归纳”的数学方法,发展迅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本节课是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的可接受 性较强,因此,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将主要使用“启发―探究”教学法,同时,配合“讲解法”和“研究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了问题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规律的概括过程,尤其是合作交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此外,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类推进,下保底二上不 封顶,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屯节合作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品德。

根据教材和新课标对学生知识及能力层面的要求,以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将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同时,配合使用网络学习,以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通过“观察―探究―归纳”,培养学生收集、提炼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

2.通过启 发学生的探索途径和口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辩 证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通过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上述的教学理念以及整体化的教学思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置为如下五个环节:

数学源于生活,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更深层次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这一环节中,我打破了在以往教学中直接引入课题的常规,从网上下载了几幅有关沙尘暴的图片,请看大屏幕,同时,我结合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有关数学知识以及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设计了如下问题。启发学生依据题意,列出相应的代数式,然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所列式子的特点,并将其与分数进行比较,由此启发诱导,引入新课。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借助于多媒体,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体会即将学习的相关数学知识,让他们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索,同时,由于问题创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分式的概念、意义以及简单应用,加深他们度知识的理解,为此,我将新课的讲解过程细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分式”与“整式”,加深他们对分式的理解,我打破了在传统教学中直接给出定义的常规,设计了想一想,引导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所列代数死与分数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再将其与整式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从而类比整式归纳总结出分式的定义。

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即只有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时,该分式才有意义。对于这一问题的讲解,我将让学生类比分数以及结合前边的实际问题加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分式的基本 性质,在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之前,我安排了议一议活动,设计了如下两道题目,引导学生对所示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共同探索分式基本性质,然 后,我将以课堂提问的方式,逐一板书讨论结果,综合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出分式的 基本性质,即:分式的分子 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正式,分式的值不变。

通过具体的例题,给学生演示本节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讲解完毕后,挑选 学生上台板演,在规范学生讲解步骤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至此,我完成了对本节课所有理论知识的教学。

众所周知,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 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我将教学程序中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 我为学生精心挑选了课本中的两道习题,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作为随堂练习,要求学生在本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题目亲自动手练一练,以便在检验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同时,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

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最后给出规范总结,以重申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及难点。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本节课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为了使本节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我针对本节课的所有内容进行的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的过程 中,我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使得版面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分式课件(篇2)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分式》第一课时。分式是初中数学中继整式之后学习的一个代数基础知识,是对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是建立在本册第四章的分解因式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它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基础和前提。学好本节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运算速度,同时,也为今后解决更为复杂的代数问题,诸如“函数”、“方程”等,提供重要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另一方面,“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分式的学习。

学生对分数和整式的理解、掌握不熟练,给本节分式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因为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对这种状况,要以基础知识的回忆和探究新知同步进行,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所以我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下4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分式产生的背景和分式的概念,了解分式与整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分母不得为零是分式概念的组成部分.

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⑴能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⑵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研究解决问题.

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⑴.通过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 着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⑵在土地沙化问题中,体会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①课堂使用课件教学,直观、教学知识点覆盖全面,教学内容丰富。

②幻灯、投影的使用,学生习题情况迅速展示于课堂,有利于老师理想处理本节学生存在的问题。达到课堂效果。

分式课件(篇3)

1。使学生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 解方程:

(1)2x+xx+3=1; (2)15x=2×15 x+12;

(3)2(1x+1x+3)+x-2x+3=1。

所以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x+2x+3+x-2x+3=1,即2x+2+x-2 x+3=1,

即 2x+xx+3=1。

2(x+3)+x2=x(x+3),

即 2x+6+x2=x2+3x,

亦即 2x-3x=-6。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例1 一队学生去校外参观,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带队老师,派一名学生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2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15x=2×15 x+12。

方法2 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 2x=12。

解 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30-15=x,

所以 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 30千米/时=12小时。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 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例2 某工程需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两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分析;这是一个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工作量设为s,工作所用时间设为t,工作效率设为m,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工程规定日期就是甲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设为x天,那么乙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就是(x+3)天,设工程总量为1,甲的工作效率就是x1,乙的工作效率是1x+3。依题意,列方程为

2(1x+1x3)+x2-xx+3=1。

方法2 设规定日期为x天,乙与甲合作两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因此乙的工作时间就是x天,根据题意列方程

2x+xx+3=1。

方法3 根据等量关系,总工作量—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设规定日期为x天,则可列方程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是求什么量,就设所求的量为未知数,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直接未知数。但有时可根据题目特点不直接设题目所求的量为未知量,而是设另外的量为未知量,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间接未知数。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设间接未知数,有时可使解答变得简捷。例如在课堂练习中的第2题,若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求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到达B地各用的时间,如果设直接未知数,即设,小汽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为x小时,则大汽车从A地到B地需(x+5-12)小时,依题意,列方程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1。填空: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m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n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做,完成这件工作的时间是______小时;

(2)某食堂有米m公斤,原计划每天用粮a公斤,现在每天节约用粮b公斤,则可以比原计划多用天数是______;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工人师傅先后两次加工零件各1500个,当第二次加工时,他革新了工具,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比第一次少用了18个小时。已知他第二次加工效率是第一次的2。5倍,求他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多少零件?

(2)某人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多走8千米,如果他步行12千米所用时间与骑车行36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他步行40千米用多少小时?

(3)已知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20千米,如果此船在某江中顺流航行72千米所用的时间与逆流航行48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此江水每小时的流速是多少千米?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1)mn m+n; (2)m a-b-ma; (3)ma a+b。

2。(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 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分式课件(篇4)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

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之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数学问题生活化,主导主体相结合,发挥媒体技术优势,探究练习相结合,符合《课标》精神。

网络环境下代数课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

学生是本校初二实验班的学生,参加北师大“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实验一年半,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使用水平较熟练,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已适应。

本节课实施网络环境下教学,采用自学导读式教学模式。学生喜欢上网络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

(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

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方式:自学导读—同伴互助—精讲精练

(四)教学媒体:Midea---Class纯软多媒体教学网几何画板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分式课件(篇5)

分式方程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必学到的内容,也是在数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跨越, 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前一节的深化,同时解决了解方程的问题,又为以后的教学――“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讲,做好分式方程教学反思,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分式方程概念、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本节教材中的引例分式方程较复杂,学生直接探索它的解法有些困难。我是从简单的整式方程引出分式方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它的解法。这样很轻松地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用等式性质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因此,学生学的效果也较好。教师在整个的分式方程教学反思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定要让教师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从个人的工作经验中做出如下分析:

第一点、更我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问题不轻易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获得,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主要在做题方法上指导,思维方式上点拨。改变那种让学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从而成为爱动脑、善动脑的学习者。

第二点、做好积极指导、引导的工作 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知识,和清晰的解题思路。由于学生总结的语言有限,我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分式方程的思路,步骤,如何检验等都用多媒体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还有在解分式方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都给学生做了强调。

第三点、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问题,做出及时交流沟通 及时检查纠正,保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第一时间内更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我就在教室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对于困难的学生也做个别辅导。

虽然在课堂上做了很多,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第一,讲例题时,先讲一个产生增根的.较好,这样便于说明分式方程有时无解的原因,也便于讲清分式方程检验的必要性,也是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最大的区别所在,从而再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不能省略不写这一步。第二,给学生的鼓励不是很多。鼓励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其差异性,尽可能分层教学,评价标准多样化。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指责。用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一句赞美的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赞许的点头、一张表示优胜的卡片,都是很好的鼓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

分式课件(篇6)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

我们这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的学习方法:1、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得到分式方程的解法。2、探究合作学习。学生互助下进行学习。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