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和花课件范本

叶和花课件范本。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堂教学更有效,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叶和花课件”类内容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示,如果你觉得这个网站对你有帮助请将它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中!

叶和花课件【篇1】

在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叶子和花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叶子和花朵只是装饰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叶子和花朵不仅仅是美丽的存在,它们也拥有丰富的科学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叶子和花朵的结构、功能和分类等知识,开发了一份名为“叶和花课件”的教育资源。

叶子是植物的重要器官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叶子的结构复杂且多样,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形态可以分为单叶和复叶。单叶叶子只有一个叶片,而复叶叶子则由多个叶小片组成。在“叶和花课件”中,详细介绍了叶子的结构,包括叶片、叶柄和叶脉等组成部分。通过对叶子的结构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叶子的功能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另一方面,花朵是植物繁殖的重要方式之一。花朵通常由花萼、花瓣、花蕊和花葯等部分组成。在“叶和花课件”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图表,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种类和形态的花朵。还详细介绍了授粉的过程,包括昆虫传粉、风传粉和自花传粉等方式。通过学习花朵的结构和繁殖方式,学生将加深对植物生态系统的理解。

“叶和花课件”还涵盖了叶子和花朵的分类和鉴别等内容。植物在地球上有着极其丰富多样的形态和类型,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叶子和花朵的特征,可以更好地识别和分类各种植物。这将为他们日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叶和花课件”还融入了互动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丰富的图片和动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叶子和花朵的结构和特征。还设计了一些小实验,让学生们亲自观察和分析植物的叶子和花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网站}小编认为,“叶和花课件”不仅仅是一堂普通的生物课,它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叶子和花朵的结构、功能和分类等知识,学生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奇妙世界,并培养起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通过互动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将得到极大的提高。相信,“叶和花课件”必将成为学生们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知识窗口,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叶和花课件【篇2】

叶和花课件——教你认识植物世界

植物是地球上最为重要而又神奇的生物之一。它们不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排放氧气,保持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提供了我们的食物、药物和材料等基本需求。在植物世界中,叶和花是两个最重要的部分,那么,你真的了解叶和花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叶和花的结构及其功能。

一、叶

叶是植物中最常见的器官,植物的大多数光合作用都是在叶子中进行的。叶子的结构主要分为表皮、栅栏组织、肌肉组织和维管束四个部分。

(一)表皮

表皮是叶子的外皮层,由栅栏组织和表皮细胞两部分组成。在表皮中,有许多气孔和绒毛,气孔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植物的气体交换,而绒毛则可以防止植物被虫子和紫外线照射。

(二)栅栏组织

栅栏组织是叶片的主要组织之一,由细胞间的气孔和栅栏细胞组成,栅栏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气孔的大小以及减少水分蒸发。

(三)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主要由叶绿体和薄壁细胞组成,是叶子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叶绿体可以吸收光能,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从而使植物能够制造出葡萄糖等有机物质。

(四)维管束

维管束是叶子的主要输送组织,由导管和植物细胞组成。导管可以将水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叶子中,并将光合成产物输送到植物其他部位。

二、花

花是植物繁殖的关键器官,大多数植物的果实都源于花。花的结构主要分为花冠、花萼、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

(一)花冠

花冠由花瓣组成,是花的最外层。花瓣的主要功能是吸引传粉媒介,帮助植物完成繁殖。

(二)花萼

花萼是花的第一层,由萼片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保护花蕾,使其迅速成长。

(三)雄蕊

雄蕊是花的雄性结构,由花丝和内荚组成。花丝是连着荚果的细长部分,其顶端拓宽成荚盖,荚盖下面就是内荚,内荚中有花粉。

(四)雌蕊

雌蕊是花的雌性结构,由子房、柱头和柱颈三部分组成。子房是雌蕊的下部,种子就在其中,柱头和柱颈都是在子房上端,柱头上面是荚盖。

三、课件

叶和花课件是让你更好的了解植物世界的一款软件,它可以为用户提供植物的结构、功能和生长习性等一系列关键信息,帮助用户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植物知识。试用叶和花课件可以让你快速掌握植物的基本知识,让你更好地理解植物世界的奥妙。

总之,植物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使用叶和花课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知识,并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世界的奥妙。

叶和花课件【篇3】

在自然界中,叶和花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观,还在植物的生命中承担着关键的功能。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叶和花的结构特征、功能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一、叶的结构

叶是植物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常由叶片、叶柄和叶鞘组成。叶片是最大的部分,形状各异,叶脉贯穿其中,起到输送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叶柄连接叶片与茎,使叶片能够接收足够的阳光。叶鞘则是叶片与茎的交接处,提供保护和支持。

叶的功能:

1. 光合作用:叶片中含有叶绿素,能够吸收太阳光能,将其转化为植物所需的化学能量。这种过程被称为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2. 蒸腾作用:叶片上有许多气孔,通过这些气孔,植物能够通过水分蒸发来调节体温,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这种过程被称为蒸腾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环节。

叶片的适应性:

不同种类的植物拥有不同类型的叶片,这使它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例如,沙漠植物的叶片往往很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水中植物的叶片宽大而浮力强,能够更好地吸收水中的光能。叶片的变化适应性使植物能够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存并繁衍生息。

二、花的结构

花是植物中的生殖器官,既有美丽的外观,又具有重要的功能。一朵完整的花通常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

花的功能:

1. 授粉:花朵通过吸引昆虫、鸟类和风等方式,帮助花粉传播。花粉是植物的生殖细胞,能够结合雌蕊中的卵细胞,实现植物的繁殖。

2. 吸引传粉者:花的外观、颜色和香气吸引许多昆虫和鸟类前来觅食。通过这种方式,花能够吸引传粉者同时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的繁殖。

3. 种子形成:雌蕊中的卵细胞与花粉结合后,会形成种子。这些种子可以通过水、风、动物等方式传播,为植物的繁殖提供保障。

花的形态适应性:

不同类型的花朵拥有不同的形态适应性,帮助它们更好地吸引传粉者。例如,许多花朵散发香气来吸引昆虫前来采蜜。一些花朵的花瓣具有鲜艳的颜色,使它们在花园中更加引人注目并吸引传粉者。花的结构差异使得不同植物之间能够共同繁殖,并形成多样化的植物世界。

叶和花是植物生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叶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植物所需的能量,通过蒸腾作用调节体温和吸收二氧化碳。花通过授粉和种子形成促进植物的繁殖,并通过吸引传粉者确保花粉的传播。这些结构特征和功能使叶和花在植物生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进一步了解叶和花的特征和功能,可以更好地欣赏植物的美丽,并加深对它们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的理解。

GZ85.com延伸阅读

说木叶课件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每位老师都需要进行撰写。对于新教师而言,完善教案和课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现在,请继续阅读,以探索关于“说木叶课件”相关内容的精髓。我们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帮助您提高工作效率!

说木叶课件 篇1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征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

说木叶课件 篇2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晋代文学家李密的这篇作品,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感人至深,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领悟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更重要的是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同时,对学习下一篇课文奠定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知识目标:熟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进退两难的情感,加深对“孝”的认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四、说教法与学法

2、教学方法:多读、互动、探究、总结。具体是指反复诵读课文,强化文言字音、字义、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训练,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互动,课堂探究,讨论感悟,最后是课堂总结,背诵课文,布置作业。

3、说学的方法: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情表》。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读再听录音,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读错的字词的音纠正过来,并能很好的断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五遍)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这样能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及错误的朗读节奏。

3、提问: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那么, 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设计意图:这样能够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李密的孝心,亲情的可贵。

(五)1 、齐读第一段。

(六)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领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设计意图: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课堂上的双向、多项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落实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悲苦的境遇。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为保留名节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    巧;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五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他会不会认为李密是不想为他效力呢?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1 、学生齐读第二段后投影以下几个问题,待学生回答后出示参考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3)情以动人,理以喻人。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2、让学生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并投影以下几个问题 ,待学生回答后出示参考答案。

3、(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任务,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范读第四段。

4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8、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设计意图:这样落实了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课训练练习册中的第4题。

说木叶课件 篇3

课型:多媒体课

学习目的: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明确: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

三、问题探究:

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

“树”—繁密叶子—浓荫(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四、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

说木叶课件 篇4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导入:

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繁润 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说木叶课件 篇5

同学们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月、松、梅、兰、竹、菊、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参读书目:

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

说木叶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教学重难点为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问题设计: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

说木叶课件 篇7

三维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讨论研读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3、培养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升领略诗歌中“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们班将要来一位新同学,他的名字叫“沈劲(婧)”,你们能不能猜出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不好判断)教师分别写出两字。

“劲”猜出是男生,“婧”是女孩。

教师:好,这位新同学还不存在,不过通过这,我们发现一个字竟能 “决定”人的性别。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也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国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可谈到妙处我们却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作一番探幽。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林庚先生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年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㈡分析:

⒈时至今金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以说正是时候。先请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会说那是树,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明确: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在概念上的树与木并无大的区别,为何我们都称之为树,却很少有称它为木呢?

明确:是因为我们的习惯。而习惯的形成正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请同学快速的阅读文章(课下要充足的预习,这篇文章较难读懂)然后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像姑娘还是像小伙子,像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明确: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明确:给我们的感觉不同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 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答案就在在文章第五段(再读这一段)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明确:文章说,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发现它的存在。但它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所以,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所以在描述清秋的诗句中,诗人们常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文章第四、六段)

木叶:疏朗微黄(给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树叶:繁润青翠(感觉就像窗外,偶尔飘落的一两片还饱含水分的落叶。)

⒌好,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注意结合整个诗句分析)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空阔 黄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饱满 绿色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疏朗 微黄

落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繁润 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词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板书)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㈢迁移:

1、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不同的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令人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令人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令人钦佩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㈣总结: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如蒙娜丽沙微笑般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㈤作业:

选取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意象,找出与其相关的四首诗,比较在不同的诗中所代表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㈥板书:

说“木叶”

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木叶:疏朗微黄

树叶:繁润青翠

结论:不同暗示性的词,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说木叶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

首先,自己默读课文,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疏朗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四)拓展延伸(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其他意象。(比如月、柳、梅、竹、松、菊、夕阳、杜鹃、燕子等等。)

1.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

3.燕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燕:侯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③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五)总结全文: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绿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爱情。

说木叶课件 篇9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学习本文,一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习的内动力。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

2、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作为议论文体,“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主是围绕古诗中的“木叶”意象对诗歌的暗示性进行分析说理,所以我将认识“木”与“树”艺术形象的不同,理解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认识以小见大的好处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

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最终要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在:

1、快速阅读与精度结合,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一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用学案辅助法、激趣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归纳比较法、探究讨论法、拓展延伸法等教法促进教学生成。

本文围绕“木叶”这一意象旁征博引,形象说理,学生学习时要充分接触文本,速读与精读结合,充分运用圈点勾画法、替换对比法、情境想象法理解诗歌语言的妙处,体会其暗示性特征。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计划一课时,运用电子白板作为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过程,又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树立学习主体意识,学会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的过程,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课前预习布置学案,让学生课前读一遍课文,特别是细读4~6节,填比较表。(因为课文较长,又有很多引用诗词的注释,需要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为了保证预习的有效性设计了学案的表格,同时也引向课堂鉴赏的重点部分。)

(二)激趣导入提问:读过课文,这篇文章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思考: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诗句,有何作用?介绍作者林庚先生是一位诗人。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之后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在古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和“建安风骨”。 (由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入手,由形式特点认识文化随笔的特点,顺便解题。“盛唐气象”、 “建安风骨”拉近了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1、读最后一节,圈点关键词。(改变读文顺序,从最后一段入手,提炼文章观点,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2、小组合作,完善预习作业中的表格,比较归纳“木”与“树”艺术形象的差别。

3、通过与“落木”的比较完整理解“木叶”这一形象。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对比归纳分析的能力)

(四)拓展练习思考诗句中不同的“水”的意象的暗示性,按照老师给的模式答题。

(本单元课文独特之处在于学以致用,拓展设计是为了运用本课所学知识,仿照本文“咬文嚼字”的方法对诗歌同类现象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 像“木”“水”一样具有暗示性的形象在古代诗歌中不胜枚举,如月、松、菊、雁。希望同学们搜集梳理,更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理解诗歌,与诗人做心灵的沟通。

(六)作业布置完成学案中关于“水”的剩余的两道练习。(作业安排依然重在学以致用)

说木叶课件 篇10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说木叶课件 篇11

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 ,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 歌的能力。并积累古诗句。

2、 能力目标: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 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1、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富于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

2、走出课文,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教学流程 :

一、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众多名句,为何如此青睐木叶呢?什么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怎样的气息呢?此导语在于用书中优美的诗句入题,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再进行设疑,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

课前学生做过预习,就提出的问题采用先宏观,后微观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先把握住文章的大方向,再在细枝末节上去深入地求证、印证中心,进而对课文有个准确的理解。

宏观问题是:

1、 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

2、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微观问题是 :

1、我们可以看出“木叶”与“树叶”相比,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

(1)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2、 这两个艺术特征,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3字词语概括一下?

3、 我们大家一起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木叶”给我们的暗示,(轻念)斑白的树干、枯黄欲落的树叶、冷风中瑟瑟飘零……为什么“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现在你明白了么?

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说木叶课件 篇12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学论文,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这个导语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采取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式,课前由学生做预习,学生可能会提出宏观和微观,我想先引导为宏观问题,就是: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只想通过课文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学词语的暗示性。这个环节的设置想检验学生读书的高度,有的学生注意微观的句子或字词,有的注意宏观的内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课的学习可以从宏观入手,让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

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让学生看四首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

意象艺术特征

木-------空阔黄色

树-------饱满绿色

梅-------高洁坚贞

柳-------柔美依恋

本课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就有树叶的闪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登高》这首诗的配乐朗读,声音是课件中最灵动的东西,一个优质课件必备的要素,课件没有声音,也就没有了生命。因为朗读能够渲染气氛,能够以情动人。从《登高》的朗读中感受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产生的忧国伤时的无穷无尽的愁思,油然产生对杜甫这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生遭际的同情和景仰,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

圆柱和圆锥课件范本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找到了这篇网络上卓越的“圆柱和圆锥课件”文章与大家分享,读完本文您会发现您有许多有用的收获!

圆柱和圆锥课件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复习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1/3?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圆柱和圆锥课件 篇2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老师取下两个底面比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把上面板书补充成: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用手示意侧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接前第二行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板书:高)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在图上表示出高,并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教师示范)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做圆柱体。

让学生按剪下的第127页的图纸做一个圆柱体。指名学生看着做的圆柱体说一说圆柱的特征,边说边指出圆柱的各个部分。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3、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要求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题。

家庭作业:练习一第3题。

圆柱和圆锥课件 篇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3、34

教学目标: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让学生在梳理和交流中有所收获,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通过自我整理、自我提高,有效地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整理知识、形成网络。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

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4、根据学生的复习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特征计算公式

圆柱1、上下粗细一样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S底=πr

S侧=ch

=πdh

=2πrh

S底=2s底+s侧

V柱=sh

=πrh

圆锥1、有一个顶点

2、底面是一个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S底=πr

V锥=1/3sh

=1/3πrh

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

(1)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

(2)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学生先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整理的结果。

学生填写表格,并互相提问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相关概念分得清。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当圆柱的()和()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

(4)一个圆柱形水箱,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3米,它最多能装()立方米水。

(5)一个圆锥形机器零件,体积是125.6立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

2、有关计算算得准。

(1)、一个圆柱形铁皮盒,底面半径2分米,

高5分米。

①如果沿着这个铁皮盒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

②某工厂做这样的铁皮盒100个,需要多少铁皮?

③如果用这个铁皮盒盛食品,最多能盛多少升?

(2)、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8米,高3米,这个沙堆占地多少平方米?如果每立方米沙重15千克,这堆沙一共重多少千克?

3、解决问题用得妙。

(1)、一个长9分米的圆柱形木材,底面半径是4分米。如果将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压路机的滚筒的横截面直径是1米,它的长是2米。如果滚筒每分钟转动8周,5分钟能压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柱形钢块,底面半径和高都是6分米,把它熔铸成一个等高的圆锥,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说一说求容积为什么要从里面量。

学生讨论一下每一个问题各是求什么

三、综合运用、提高能力。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在一个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入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0.3厘米。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

(2)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长40厘米,现需要沿直径把它对半锯开,锯开后每根木料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多少?”

2、总结复习,畅谈收获。

3、作业:34页3、4

学生分组讨论。

圆柱和圆锥课件 篇4

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或V=r2h

例6: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圆柱和圆锥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梳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能灵活地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2、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图形网格,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3、引导学生以类的观点去观察与分析图形,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师:认识这个图形吗?如果它的一个底面向圆心无限缩小到一个点的时候,它变成了什么图形?

圆柱和圆锥之间还有很多的奥秘和联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柱和圆锥。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整体、系统地感悟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疏通环节很重要,通过圆柱变圆锥,及平面图形与圆柱圆锥的关系,唤醒已有的知识、方法及经验,以“平移”“旋转”等方式在再现与强化立体图形的运动,很好地完成了对单元知识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化】

师:运用我们所整理的这些知识,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看下图:

师:这是一个圆柱形的木桶。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呢?

师:我们继续奔跑,都说孩子们有天生的创造力,我给你们一个圆柱,你想怎样加工和创造呢?

小结:复杂的数学问题都是有简单的数学问题演变而来的。

【设计意图:练习不是把不同的.学生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训练,,而是使不同的学生通过练习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找到可以去挑战和自我实现的习题资源,同时教师进行分层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课件理解题意,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选择方法,不仅有助于知识与概念的深化,更能促进思维与能力的拓展】

师:通过对圆柱的加工,使我们对图形的思考更立体,更全面了。还有哪些图形可以这样削、切,接呢?

小结:当我们用触类旁通的视角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可以发现新知识,这就是温故而知新,也就是复习的意义。

莲叶课件范文14篇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可是,我们的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莲叶课件范文14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莲叶课件 篇1

《莲叶青青》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爱荷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她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赞美了祖母那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怀念之情。【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了解课文睹物思人、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针对本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特点,学生可运用“读——找——品——再读”的方法学习。

【教学方法设计】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耐人寻味。由于课文篇幅有点长,所以采取了分段形式的讲解,便于学生能够掌握重点,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体会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与后来祖母毫不心疼地剪下荷叶给别人的孩子治病形成的鲜明对比上。让学生默读课文的重点段落,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然后交流阅读体会。讨论时,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进而体会出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同时感悟出课文首尾呼应、睹物思人的写作特点。整个教学环节力争以读为主,以读促思,读、思、议相结合。【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 课前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莲叶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荷花亭亭玉立,高雅脱俗,曾是许多文人墨客称赞描写的对象。瞧,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荷花图,请同学们美美的欣赏吧。看着这些荷花,你会想到哪些诗句?

2、揭题:同学们,你们搜集的诗句的确很美,可这些班驳陆离的诗句都不是作者许永要找的,倒是这一池青青的莲叶,(课件出示莲叶图)勾起了他无限的思念,使他想起了一位可敬的长者,那就是他的祖母,[板书:祖母],还令他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

(一是祖母十分喜爱莲叶;二是祖母剪下自己喜爱的莲叶送给小孩治疮。)【板书:喜爱莲叶

剪叶治疮】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对莲叶的喜爱从文中哪些自然段可以体会到?(第2-4自然段)

2、师:请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用“——”划出体现祖母喜爱莲叶的句子,并用“当„„时,祖母„„”的句式读给大家,并谈谈你的体会。学生汇报交流。

生读(出示课件):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师: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师:谁还找到了其他的句子?

生读(出示课件):当种种藕时,祖母自己一枝枝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师:老师要表扬这个同学,这句话是整篇课文中多音字和生字最多的一句话,他居然把字音都读准了,谁能像他这样也读一下这句话?一生再读。

师:仔细听这个同学读,看一看哪个词触动了你的心?生谈体会。

师:谁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注意读好刚才打动过你的词语生读此句话。师:读得有声有色师:还有哪些句子能表现祖母对莲叶的喜爱?

出示课件:当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小叶蔫了。(1)、“小叶蔫了”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老太太为什么这样做?难道小孩子呼出的热气真的会使荷叶蔫了吗?(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4)、指导朗读。

过渡:是啊,祖母尽职尽责地守着荷花缸,一天,两天,三天„„直到有一天祖母突然发现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她会怎样呢? 找一找有关的句子,你从哪里读出祖母的兴奋,激动呢?

生读(出示课件):“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时,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1)、“不以为然”是什么意思。孩子们看着小荷叶心里在想什么?

(2)、看看文中的祖母,她却显得怎么样?课文中有一个词写出了祖母的那个高兴劲儿。(3)、你们的奶奶对你们怎么样?她怎么疼爱你?(4)、再自由读读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5)、请女生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师: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祖母喜爱莲叶?

生读(出示课件):“当老太太也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家欣赏”

师:你觉得祖母为什么这样做?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河泥的精挑细选、种种藕的亲力亲为,到莲叶欲出时的默默守候,无不倾注了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清楚感受到祖母非常爱荷花,她对荷花下的工夫真(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莲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感悟善良

出示阅读提示:默读5——7自然段,祖母为了给小孩治病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1)、大家想想平日里我们什么时候会丝丝地吸着冷气?

(2)、现在祖母为什么也丝丝地吸着冷气,她疼吗?这种心疼的感觉谁能在读出来?(指导:丝丝语速要慢)

(3)、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一句?(4)、从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接下来,祖母又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 “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1)、上文中我们知道祖母爱荷叶就像爱他的孙子一样,而现在她怎么却“咔“的把荷叶剪下来送给别人?她当时在想些什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2)、谁能把祖母当时给剪荷叶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如果把哪些词读得再突出一些,效果一定会更好。(3)、课件出示祖母剪荷叶的画面。(4)、师生合作推波助澜式朗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新生的孙子,可为了小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过渡:祖母只给了那个小孩一片荷叶吗?(引读:每隔几天„„萧条)什么是萧条?大家想象一下,荷叶缸里一片萧条是什么样子?想当初,荷叶长得郁郁青青时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可现在本该葱郁的荷叶缸却一片萧条,只剩下欲出的新芽和那些残枝破叶。面对这样一缸萧条的荷叶你想对祖母说什么呢?祖母后悔吗?看一看下面的句子,找一找答案

课件: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1)、解释“念念有词”,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

(2)、“一物降一物”第一个“一物”指的是什么?第二个“一物”指的是什么?(3)、从哪些词语看出祖母不后悔呢?

看到自己千辛万苦种出的莲叶就这样萧条了。听到的却是这样令人感动的话,此时你可能有更多的话想对祖母说是吗?我们什么也不说,再恭恭敬敬的读一下祖母的言行。师生配合读

师:虽然祖母对荷叶是百般怜爱,可是为了孩子的病她却:

生: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师:不仅如此,而且

生: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师: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她却却念念有词地说:

生:“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思考: 读到这儿,你们能告诉老师,到底是祖母的什么感动了作者呢? 生汇报交流,师板书【为人善良

关爱他人】

五、学习写法 布置作业

1、体会写法

(1)、现在老师想问一下,本文明明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莲叶青青”为题? 总结:因为那青青的莲叶上,映出了祖母那一颗善良慈爱的心,因为那青青的莲叶上,有着祖母关爱,帮助他人的影子。莲叶是祖母的最爱,她如珍宝般地栽种荷花,而后又无私地送荷叶。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这种写法,在写作方法上,叫做睹物思人。(2)、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全班齐读首尾两段。)

(3)、文章开头由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由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爱无处不在,我们何尝不在享受着爱呢?只要静心细心寻找,你就会发现爱就在我们身边,关心只是在一线之间。孩子们,不妨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把爱留住:可用笔书写爱的过程,用画描绘爱的轮廓,用摄影留下爱的影子。但不论哪种方式,老师希望你们在感受爱、享受爱的同时能学会付出,让爱的种子播撒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青青的莲叶闪动着祖母那颗乐于助人的心,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要送给同学们八个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习作训练

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甚至有许多人为帮助别人献出宝贵的生命。(课件出示一些感人的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爱无处不在,请以“xx的爱”为题,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多媒体出示)。【板书设计】

17、莲叶青青 祖母

喜爱莲叶

心地善良

剪叶治疮

关爱他人

莲叶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睹物思人(借物抒情)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蕴含的情感,体会祖母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学习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

体会祖母那么喜爱荷叶,却又心甘情愿剪下荷叶送给别人的这种大爱的美好品质。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内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莲叶青青》,请同学们伸出小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17莲叶青青)

2、听读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板书:回忆祖母)作者回忆了祖母的哪两件事?(板书:种莲 剪叶)

二、品读2-4自然段,体会“爱莲”。

1、祖母种荷花下的功夫怎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2、祖母下了什么功夫“让人吃惊”?轻声自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祖母精心种养荷花的词句。

3、学生阅读、交流,谈感受。

4、试着用“当……时,祖母……”的句式说一说自己刚才画的句子。

5、学生汇报:

① 当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

② 当种下挑好的种藕时,祖母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

③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④ 当小荷叶长出来时,祖母欣喜得像看到了新生的孙子。

⑤ 当莲叶长大,有人夸奖荷叶时,祖母会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6、看着祖母这样地照顾荷花,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

7、理解句子。

(1)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分析这个句子的修辞手法。

(2)什么是“不以为然”?孩子们心里在想什么?

(3)看看图中的祖母,她却显得怎么样?

(理解“一脸欣喜”。)

(4)回忆一下平时奶奶是怎么疼爱我们的。再自由读读这句,你一定又有了新的感受。

过渡:在荷叶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每一点每一滴都倾注了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清楚地感受到祖母对荷花下的工夫真令人吃惊。祖母如此喜爱荷叶,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三、品读5-7自然段,体会“剪叶”。

(一)默读第5-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祖母为了给小孩儿治病是怎么做的?用波浪线画出祖母是怎么说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各小组分组学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三)全班交流,适时点拨关键语句。

理解句子:

1、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1)你体会到了什么?谁来学学祖母的样子?什么情况下你会这样丝丝地吸着凉气?

(2)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

2、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1)你体会到什么?(毫不犹豫、善良、无私)从哪些词看出祖母的毫不犹豫?(赶快,咔)

(2)老师引读,学生反复读这句话。

3、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萧条。

你体会到什么?(善良,心细,无私)

——隔几天就剪一枝,祖母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多心爱的荷叶,一点不后悔。可一缸的莲叶能有多少,剪的比长的快,荷叶自然越来越稀疏,没有了生气。面对这萧条、毫无生机的荷叶,家人都感到十分可惜,可祖母并没有为此感到痛心,它念念有词的说:“……。”

4、“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1)“一物降一物”指什么?课文中的两个一物分别指什么?(荷叶、疮)

(2)大用场是什么意思?今年的荷叶派上了什么大用场?

5、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哪个词写出了老太太对荷叶不可惜了?(罢了)

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此时,你体会到什么?(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板书:为人善良、关爱他人)

四、学习首尾两段,领悟写法。

1、 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这种写法,在写作方法上,叫做睹物思人。

2、 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

3、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八自然段。

说说你发现了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文章开头由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由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五、总结升华。

课文为什么不以《我的祖母》为题,而要用《莲叶青青》做题目?

青青的莲叶带给人的是清凉、美丽,在作者心中祖母就像那青青的莲叶,无私而又高尚,关爱他人,总是给别人带来清凉,看到那青青莲叶,作者仿佛就看到了祖母。

六、畅谈收获。

1、课文已经学完了,你能把这节课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吗?2、老师送给大家八个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七、布置作业:

1.在我们身边像祖母一样善良、热心的人还有很多,请你将他们记到你的日记里。

2.课外阅读:

《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

板书设计:

17莲叶青青

回忆祖母

种莲 剪 叶

(为人善良、关爱他人)

莲叶课件 篇3

《莲叶青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抓重点句进行品读感悟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采用围绕中心问题,揣摩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课件、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来谈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古以来,荷花一直为许多文人墨客所赞扬、所吟诵,如我们熟悉的古诗《小池》,又如古诗《江南》,以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当我看着那满池的莲叶,在寻找那些斑驳陆离的诗句中,我不禁想起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令我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2、板书课题:(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莲”字上下结构,要注意走字底写法,最后一笔要写出一波三折的特点。)齐读课题

3、再读课题,问:在炎炎夏日,当你看到这满池荷花,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畅)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课题。

过渡:课文写了祖母的那些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向老师点头示意并马上坐好。

二、整体阅读,把握重点。

1、课文写了祖母的什么事?(爱荷、送荷)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三、品读②-④自然段,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之情。

1、课文那些语句描写了祖母喜爱荷叶用横线划出有关语句,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

2、指名读一读。

祖母是多么爱荷叶呀!正如文中所说,当„„(师生共读)

3、同学合作,用“当„„时,祖母„„”的句式说话。①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②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③当把小荷叶快要冒尖时,祖母。④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

a、当小荷叶长出一片小小的叶子时,孩子们都不当回事,孩子们心里会想什么?(不就是一片小叶子吗?有什么好看的)

b、可祖母却是怎样的表情?(一脸欣喜)

通过对人物神态的描写,把祖母爱荷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c、在这句话中,你认为作者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在家里,你享受过爷爷奶奶对你的宠爱吗?当爷爷奶奶看着新生的孙子,会是怎样的心情?(高兴)读出那股高兴劲儿。(体会长辈对自己的疼爱,指导读出祖母的那股高兴劲儿)

⑤当小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师:你家里有没有做过类似事情的长辈?(指名说)你觉得他们怎样?(自由发言)

小结:把一份快乐分享给两个人,你得到的是两个人的快乐,而且,在别人心里,你是一个受人尊敬和喜爱的人。

4、再读句子,体会祖母的那份爱荷之情。

过渡:从荷花的种植,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祖母确实是十分喜爱莲叶,她下得功夫让人吃惊,对莲叶更是精心呵护,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送给别人呢?请大家看阅读提示。

四、品析⑤-⑦自然段,体会祖母对别人的关爱

1、出示阅读提示: ①认真阅读课文⑤-⑦自然段,想想祖母看到小孩儿有病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②用自己的符号,标出有关语句,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说说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空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忍受痛苦” ①生读

②谁能把丝丝地吸着冷气的动作做一做,想想平日里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丝丝地吸着冷气?(忍受痛苦)现在祖母也丝丝地吸着冷气,她痛吗?你体会到了什么?(心疼)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

③指导朗读(前半句语速稍慢,后半句“替”字读重,加快语速)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过渡: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儿忍受痛苦,真是疼在孩子身上,急在祖母心里,看到小孩儿的心痛,祖母又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①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从祖母的这些动作中,可以体会到祖母的这种毫不犹豫)②指导读

谁能把祖母剪荷叶时的那种干脆、毫不犹豫的感觉读出来。③师生共读 ④那青青的莲叶是您的最爱,可是当您看到那生病的小孩儿正忍受痛苦,您醒过神来,读„„(生读)

过渡:不仅如此,而且„„(生读)每隔几天,她都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

a、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假如祖母未曾剪荷叶,这还是一缸如往年一样茂盛的荷叶,祖母会用它做什么?(泡茶、欣赏)

b、现在本该郁郁葱葱的荷花缸却一片萧条,只剩下残枝败叶,家里人会怎么说?生病孩子的母亲又会怎么说?

过渡:此时,面对着萧条的、毫无生机的荷叶,家里人都十分可惜,可祖母并没有为此而感到痛心,她却说。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理解“一物降一物” “罢了”

这句话是祖母的什么描写?(语言)从祖母的语言描写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

①祖母十分爱莲,由令人吃惊地精心呵护,到毫不犹豫地拿到给别人治病,从中可以看出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②作者抓住祖母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把一个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写法在今后我们可以运用写作中。5.写作特点

我们常说,爱亲人容易,爱别人不易,拿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送人容易,但拿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送人就不容易。祖母却把自己最喜爱的莲叶送给了不是亲人的邻里乡里,这种爱是多么可敬呀!难怪她的孙儿在成年之后,每次看到莲叶,就心生感动。课文学到这里,老师有个疑问:课文一直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作为题目呢?(师生共同探究)

祖母如同那青青莲叶,给人们带去清凉,给人们以无私的帮助,作者借青青莲叶,来赞美祖母,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请同学们读读开头和结尾的两段话,说一说写作特点。(首位照应)

五、拓展:

1、同学们,祖母用荷叶来帮助别人,她自己感到了快乐,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的事吗?你的感受又如何呢?

2、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甚至有许多人为帮助别人献出宝贵的生命。(出示图片)

这是甘当革命的“傻子”,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雷锋;这是在汶川大地震突然来袭时,以血肉之躯为4名学生撑起“生命支架”的伟大教师——谭千秋;这是为地震灾区捐款万元的卖炭翁陆松芳„„

六、总结

孩子们,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生活中的“青青莲叶”,多关爱他人,多帮助别人献出自己的爱,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爱充满人间!

板书设计:

莲叶青青

送荷(毫不犹豫)乐于助人关爱他人 爱荷(精心呵护)

莲叶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会写本课生字。

过程与方法: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带入情境: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播放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们有没有合适的诗句来赞美一下这青青的莲叶呢?

师:当作者许永也望着这满池的清凉的莲叶时,却觉得这些斑驳陆离的绝美佳句,不是他要找的,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板书《莲叶青青》。)

二、播放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播放完录音后,师:斑驳陆离的绝美佳句不是作者要找的,这为什么呢?(指生说,板书:祖母,出示幻灯3)

(为什么作者看到田田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呢?生:祖母喜爱莲叶,却把莲叶剪下送给人家的孩子治病)

三、读中感悟,探究课文

(哪些段落回忆了祖母喜欢莲叶?指生说)

1、学习2—4自然段

师:祖母对荷花的喜爱所下的功夫可以说是让人吃惊,下面读2—4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能感受到祖母对莲叶情有独钟,找到之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或者批一批,

生汇报:

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适时的进行朗读指导,以读悟情,以读带讲。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或关键词来理解。

A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B种藕挑好后,自己一枝枝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C小莲叶要冒尖时,祖母守着不让小孩子们靠近……

D小荷叶长出来了,孩子们都不以为然,可祖母却一脸欣喜,就象看新生的孙子。

E要是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家欣赏。

师:祖母从对河泥的精挑细选,然后一枝枝亲自栽种,到小莲叶冒尖时的细心呵护,再到长出小叶子时的一脸欣喜,一直到莲叶长大后与人分享这份美丽,整个过程倾注祖母太多的精力,看着祖母这样精心地照顾着荷花,你有什么感受?

连起来读一下

2、学习5—7自然段

师:是啊,祖母是如此地喜爱这些荷叶,为什么却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请同(1)学们分小组讨论祖母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在课文里划出来,并在小组里读一读。

(2)汇报: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指生读,生评,再指生读,适时范读)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C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

师:如果你就是祖母的小孙子、邻居你会理解祖母的做法吗?你会说些什么?

师:面对着家人的不理解,祖母念念有词的说:……(引读)

D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师:什么叫“一物降一物”?

师:你怎么理解“不开花也罢”

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能感受到祖母虽然欣赏不到美丽的荷花,但莲叶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很值得了。此时此刻,感动你的又是什么呢?

(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板书:关爱他人

师:让我们试着去体会一下祖母那种不求回报淡然的心态,好吗?师指导朗读读7段

3.师:现在,你能理解祖母为什么剪荷时毫不犹豫,挑最大的剪,而且每隔几天还要再剪吗?是啊,无需太多解释,无需太多理由,这样一位善良的老人,怎么能不值得人去尊敬,不值得人去怀念呢?老师范读第八自然段。现在祖母就拥有了这样一池的清凉,你猜想祖母会把它分送给谁呢?

生:送给生病的小女孩

生:送给邻居们泡茶

生:送给……

生:送给……

四、了解首尾照应的写法和文章的叙述方法,说说为什么要以莲叶青青为题。

1、师:真是一池清凉,众人分享,文章在结尾处再次回到了眼前的这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把第一自然段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这叫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2、作者为什么要以莲叶青青为题呢?

3、课文开头和结尾都是写现在看到的,这叫什么叙述方法?这篇课文在顺序中又插入了对祖母的回忆,这又叫做什么叙事方法?

五、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1、师: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拥有这种情怀的普通人,一次不经意的举手之劳,也许就给了我们莫大的帮助。此时此刻你不想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说点什么吗?课后可制作成感谢卡,亲手送给他。

2、师总结:青青的莲叶闪动着祖母那颗乐于助人的心,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要送给同学们八个字:予人玫瑰,手有留香。

板书:

看成色赶快

一枝枝种祖母咔的一声

守着喜爱莲叶——————剪叶治疮最大的

一脸欣喜隔几天剪一枝

请人家欣赏为人善良不开花也罢了

关爱他人

莲叶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莲叶青青》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祖母十分喜爱荷叶,一年一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她却把荷叶剪下来,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感情浓烈,非常适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体验,通过品味语句、朗读训练,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受到爱的熏陶。

(二)结合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

我坚持“教为学服务”,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材施教的原则,紧密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情况,运用以下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启发引导法、以读代讲法。

1、情境设置,做好情感铺垫。

开课伊始,出示荷叶的课件,那田田的莲叶,淡雅的荷花,让学生感受一种恬静、深沉的美,而这又象征着祖母那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

2、启发引导,自读自悟中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理解情感内容。

抓词句的训练和理解是本学段强调的阅读理解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一些重点词句,通过细读品味,思考,自主发现、理解、感悟句子所蕴含的深意,让学生的感悟更贴近文本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祖母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

3、以读代讲,以情感朗读贯穿全文,深化感悟。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抓住情感朗读,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这些纯朴的语言当中感受祖母的高贵品质。另外,用多种方式阅读,如:快速浏览、默读、自读、情感读、范读、配乐读等等,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学法上,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联系实际,自由谈感受,谈理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爱的故事资料搜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我围绕4个环节来进行: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从古到今许多豪门墨客竞相赞美荷花,赞美它的清新脱俗,赞美它的出污泥而不染。瞧,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荷

花图,请同学们欣赏吧。看着这些荷花,你会想到那些好词佳句?看来荷花已深深地印在你的脑中。当作者也望着这满池的清凉的莲叶时,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动,在匆忙寻找合适的诗句赞美它时,眼前却渐渐浮现出了祖母的笑脸,祖母淡淡的微笑渐渐清晰,照亮了作者的心,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亲爱的祖母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莲叶青青》。从而引出课题《莲叶青青》。师生同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莲叶青青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情境导入,学生很轻松愉悦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探究课文打好了基础。】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检查本课的字词。出示大屏幕,认读词语,可采用指读、领读、齐读等形式识记。

【中高年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检查字词环节应扎实有效,为学好课文打好基础。】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学生评价)

3、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概括相机板书。板书:喜爱

祖母→→→→→→→莲叶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对课文语言和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初读课文时的要求是读正确、通顺、流利,这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初读问题的设计利于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这个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环节,我主要采用细读勾画、精读体会、朗读品味的方法。

1、学习2-4自然段,体会祖母对荷花的喜爱。

我这样设计:请下面读2-4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能感受到祖母对莲叶情有独钟,找到之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下感受,

做好批注。生汇报:

A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B种藕挑好后,自己一枝枝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C小莲叶要冒尖时,祖母守着不让小孩子们靠近??

D小荷叶长出来了,孩子们都不以为然,可祖母却一脸欣喜,就象看新生的孙子。 E要是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家欣赏。

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适时的进行朗读指导,以读悟情,以读带讲。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或关键词来理解。

师:祖母从对河泥的精挑细选,然后一枝枝亲自栽种,到小莲叶冒尖时的细心呵护,再到长出小叶子时的一脸欣喜,一直到莲叶长大后与人分享这份美丽,整个过程倾注祖母太多的精力,看着祖母这样精心地照顾着荷花,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再深入谈感受,齐读这五句话,升华情感。

2、学习5-7自然段,感悟祖母爱莲更爱人的美德。

请同学来读一下5、6、7自然段。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就是祖母的小孙子、邻居你会理解祖母的做法吗?你会有什么话要问祖母吗?面对着家人的不理解,祖母念念有词的说:??(引读)理解“不开花也罢”。生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关爱他人

师指导朗读7段。可以采用评价朗读的方式。

3.老师范读第八自然段。现在祖母就拥有了这样一池的清凉,你猜想祖母会把它分送给谁呢?

生:送给生病的小女孩

生:送给邻居们泡茶

师:真是一池清凉,众人分享,文章在结尾处再次回到了眼前的这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现在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作者看到这一池的莲叶会心生感动,想起亲爱的祖母?让作者感动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一问题的设计与第一自然段呼应,并回归主题,升华了情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并再通过读来表达出自己所体验的情感,老师同时对朗读作出

合理性的评价,多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师总结:爱无处不在,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爱。只要静心细心寻找,你会发现爱就在我们身边。

你知道哪些关于爱的故事?学生交流资料。

【语文的学习出自于教材,但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实际延伸。故事名言的出示,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爱留住,可用笔书写爱的过程,用画描绘爱的轮廓,用摄影照下爱的影子。

2、继续搜集有关爱的故事。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应该是听说读写的结合,不应只局限于文本。作业超市内容丰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完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板书设计:

17、莲叶青青

喜爱

祖母→→→→→→→莲叶

关爱他人

莲叶课件 篇6

《莲叶青青》教学设计

芦葭九义校 吴敏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玄、驳、雇、藕、肘、疮”等7个生字,掌握“斑驳陆离、一缸、胳膊肘、孙子、生疮、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

学习首尾呼应、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孩子们,看着这一池青青的莲叶你会想到什么?作者想起了他那慈祥的祖母使他生出了许多感动,令他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莲叶青青》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联系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结合导学单选择重点词语相机指导)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回忆了祖母哪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并尝试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品读2—4体会喜爱之情

祖母对莲叶的喜爱从文中哪些自然段可以体会到?小组内自由阅读第2到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体现祖母喜爱莲叶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1.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勾画。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注意品读以下句子: A.隔年的种藕早已挑好,祖母自己一枝枝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B.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理解“不以为然”并练习造句,孩子们看着荷叶心里在想什么?看看文中的祖母,她却显得怎么样?文中的哪个词语写出了祖母的高兴劲儿? C.指导朗读

3.总结:从河泥的精挑细选、亲自种藕,到莲叶欲出时的默默守候,无不倾注了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祖母非常爱荷花,她对荷花下的功夫真是令人吃惊。可是,她为什么要剪下自己心爱的荷叶呢?

(二)品读5—7自然段,感悟善良

小组合作:默读5——7自然段,祖母为了给小孩治病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勾画相关语句,并批注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勾画、批注,小组交流。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体会。

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抓住“赶快”、“咔”等指导学生体会老太太没有丝毫的犹豫,剪荷叶的速度很快,十分愿意把自己喜爱的荷叶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并指导朗读。

过渡祖母只给了一片荷叶给那个小孩吗?我们继续交流。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

面对这一缸萧条的荷叶,祖母说了些什么? 3.思考: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作者? 4.总结交流。

板书设计:

爱荷(精心呵护)

莲叶青青 乐于助人、关爱他人 送荷(毫不犹豫)

莲叶课件 篇7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会认玄、雇、肘、蔫、疮5个生字,会写玄、斑、驳、缸、雇、藕、肘、疮、萧等9个字,掌握斑驳陆离、一缸、雇人、种藕、胳膊肘、欣喜、生疮、萧条、不以为然等词语。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前准备]课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莲叶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进行资料展示。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荷叶的画面。这是什么?

资料:荷花:又名莲花、水芝、水芙蓉、莲。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你看到荷叶,你会想起什么?有什么感受?

[此处设计意在于鼓励学生说话,不拘于形式,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思考。]

作者望着那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会生出许多感动,想起自己的祖母。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xun玄chuānɡ疮zhǒu肘

4.结合生活实际、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含义。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欣喜:欢喜快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的自言自语。

5.分节指名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6.组词语:

斑()玄()疮()啸()潇()

班()弦()创()萧()箫()

三、质疑解难

1.自读全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

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1)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2)祖母为什么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3)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指导重点字,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藕:草字头,左下耒,右下禺

萧:肃的笔顺是横折,长横,横,竖,小撇,点,竖撇,竖

缸:部首缶,字形左高右低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破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出示荷叶图。这就是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板书:莲叶]

到了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色泽碧绿,青翠清凉[板书:青青]

齐读课题。

二、学文探究:

1.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对祖母的回忆,为什么会感动?

2.一年又一年,祖母对荷花下的功夫让人吃惊。

祖母下了什么功夫让人吃惊?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相应的句子。

3.学习小组内,试着用当时,祖母的句式说一说自己刚才画的句子。

[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语文学习的操作性、实践性]

4.学生汇报:

(1)当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

(2)当种下挑好的种藕时,祖母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

(3)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4)当小荷叶长出来时,祖母欣喜得像看到了新生的孙子。

(5)当莲叶长大,有人夸奖荷叶时,祖母会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5.读到这儿,感动我的是什么?

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

6.选择第二至四自然段中感动自己的句子练习朗读。

小组内评读。

看插图,祖母种荷花的表情,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指名读课文。

[品味词句,引导学生感受祖母对莲叶的特殊喜爱,为下文理解课文作铺垫]

7.祖母非常喜爱荷叶。为什么却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阅读第五至七自然段。祖母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8.学生汇报:

(1)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为人善良的老人,富有同情心。

看插图,祖母像往常一样,热情地与一位抱小孩的妇女打招呼。

祖母想到的是孩子的病痛。这句话怎样读?

指导朗读。丝丝地语速慢,替孩子忍受痛苦。

(2)她醒过神来,赶紧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理解词语醒过神来,赶紧拿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明白女人的来意,毫不犹疑地剪下莲叶,很痛快地剪莲叶,挑最好的莲叶给孩子治病用。

此时,感动你的是什么?

快点剪,早些用上,孩子的病快点好。一心为他人着想。

怎样朗读?

想象祖母剪莲叶时的情景。

醒过神来,赶紧拿,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语速快,语气坚定、不迟疑。

(3)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萧条。

隔几天就剪一枝,祖母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一点不后悔。可一缸的莲叶能有多少,剪的比长的快,荷叶自然越来越稀疏,没有了生气。

指导朗读:每隔几天,她就要

(4)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荷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

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

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

此时,感动你的又是什么?

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读出祖母的语气,体会祖母的心情: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

9.祖母对莲叶有特殊的喜爱。她自己种莲自己欣赏,不送人泡茶、治病行不行?

祖母一心想到的是给别人治病。自己精心种的荷花派上了大用场,更有价值。

10.你想对祖母说些什么?

11.练习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心情。

组内每人选择一段话朗读,再推荐给全班同学听。

12.老师范读第八自然段。你猜想祖母会做什么?

观赏、泡茶、治病、蒸荷叶饭、做菜叫化鸡

真是一池清凉,众人分享

三、总结升华:

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八自然段。

体会首尾呼应。表达对祖母深切的怀念,由衷的赞美。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语言,引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17莲叶青青心生感动

祖母善良

十分喜莲送人治疮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听写词语:

一望无边念念有词左邻右舍斑驳陆离不以为然

三、《语文百花园五》积少成多:读读背背《送孟浩然之广陵》

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写的是友情,表达了诗人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依依不舍之情。

第一、二句: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

人物(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事件(送别)

第三、四句:诗人目送友人乘坐的一叶孤舟顺流直下,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天的尽头。

感情深沉,意境深远。无限惆怅、留念

四、独立阅读:《语文百花园五》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

自读文章,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史密斯太太失去了女儿很悲痛。妈妈使她难过得心都碎了,苏茜见妈妈很关照她,自己送了一片创可贴给史密斯太太,令史密斯太太十分感动。

再读文章,理解思考。

史密斯太太为什么说苏茜送的创可贴很管用?

这创可贴当然不能贴在心上。但苏茜真诚的爱心打动了史密斯太太,使她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暖,提醒自己让心灵的伤口快些愈合。所以说苏茜的创可贴很管用。

你觉得苏茜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她想办法帮助别人,充满爱心,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五、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

《愧疚》:体会奶奶对孙女的爱,以及孙女感情的变化。

《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体会小麦克表达对爸爸的爱。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莲叶课件 篇8

《莲叶青青》教案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杨家九义校

吴霞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种 糊

降”三个多音字和“疮 莲 肘”等生字,理解“糊 一物降一物 念念有词 萧条”等词语。

2:通过理解感悟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课件 四 教学实录

板书课题,设问:看到这个题目特别是青青这个词语你想到什么? 生1:我想到青青的荷叶 师:谁能把青青换个词语? 生:我想到翠绿的荷叶。

师:翠绿这个词用的真美,假如能用两个翠绿就更美了。生:我想到翠绿翠绿的荷叶。

师:除了荷叶的颜色你还想到其他的吗? 生:我想到圆圆的荷叶

师:圆圆的荷叶像什么啊?

生1:圆圆的荷叶像撑开的雨伞。生2:圆圆的荷叶像玉盘。

师:这样翠绿翠绿的,像玉盘一样的荷叶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带着你的想象再读一下题目。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字词都认识吗?谁来读读这几个词语? 种藕 种下去 糊到胳膊肘 一物降一物 师:自己练习读 生1:认读

师:老师没教,几个多音字的读音都读准了。指着一物降一物前面的一物问:前面的一物指什么啊? 生:荷叶

师:那后面的一物呢? 生:孩子头上的疮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词语的意思 生:荷叶能治孩子头上的疮。

师:再看下面几个词语: 生疮 剪莲 萧条 师:指名读。指出疮是个翘舌音,齐读词语。

师:青青的莲叶怎么就萧条了呢?同学们试着用上(生疮 剪莲 萧条)这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文中感动你的那件事。

生:一位母亲抱着头上生疮的孩子,在祖母门前探头 …… 师:这个去掉不要

生:一位母亲抱着头上生疮的孩子,向祖母要莲叶。祖母剪下一枝最大的送给她。师:后来呢?

生:后来还经常给她送莲叶,孩子头上的疮好了,莲叶却萧条了。

师:说的很完整,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都说清楚了。老师想知道这件事情为什么让你如此感动呢?

生2:因为莲叶是祖母特别喜欢的

师:谁能把刚才两个同学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啊?

生:虽然祖母非常的喜欢莲叶,可是当生疮的孩子的母亲向她讨荷叶的时候,她还是毫不犹豫的剪下一枝给她,后来还经常给她送去,结果孩子的病好了,莲叶却萧条了。

师:老师认真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听出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祖母爱莲 和送莲两件事情。(板书 爱 送)

师: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用“——”划出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莲叶的句子。一会读给大家听。

生1: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师:老师发现我们学校大门前有一条河,(生 梳洗河)河里那又黑又臭的泥就是河泥,这样的泥祖母是怎样做的啊?你感受到什么啊? 生:我感受到祖母很喜欢荷叶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下这句话。生读得比刚才有感情多了。

生2:隔年的种藕早已挑好,祖母自己一枝枝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师:老师要表扬这个同学,这句话是整篇课文中多音字和生字最多的一句话,他居然把字音都读准了,谁能像他这样也读一下这句话? 生3:打算读

师:仔细听这个同学读,看一看哪个词触动了你的心?生读 生4:早已

师:有多早啊你往前看看? 生4:隔年说明早了一年

师:你能不能把早读出来呢? 生4:读

师:我听早了不够一年,也就几个星期。生4再读

师:还不够早,也就早了几个月

生4再读 早已读得特别长,还摇晃着头

师:这才是早了整整一年啊。齐读。还有哪个词语打动了你的心呢? 生5:一直糊到胳膊肘 师:谁能把糊换个词语? 生6:粘 师:还有吗?

生7:粘(nian)

师:nian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当动词的时候读ZHAN。同学们想一想,胳膊上粘一点污泥叫糊吗? 生:不叫

师:那粘多少才叫糊呢? 生8:粘满

师:半条胳膊粘满又脏又臭的污泥,你的心里会怎样?师看到一女生用手在鼻子边扇,问你为什么这样做?

生:太臭 脸上有讨厌的神色

师:这老师就不明白了。同学们看一看文中插图。祖母的脸上怎么还挂着笑呢? 生:因为祖母很喜欢莲叶,所以做这样又脏又累的活也不觉得脏和累 师:谁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注意读好刚才打动过你的词语 生读:读得有声有色

师:出示句子: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老太太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小叶蔫了。

有没有画这句话的呢?这句话老师课前读过几十遍,始终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观察孩子的表情,问一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啊? 生:老师你什么问题弄不明白啊? 师:想不想知道啊? 先猜一猜 生1:老太太为什么守着荷花缸?

师:指着幻灯片说,他是对这半句话进行了质疑。生2:人呼出的热气怎么会让小叶蔫了?

师:指着幻灯片说,这个同学是对这个意思提出疑问? 生3:小荷叶还没冒尖祖母为什么守着? 师:你怎么知道小荷叶还没冒尖呢?

生3: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快要说明还没冒尖呢?

师:是啊,这就是一直困扰老师的问题啊。自己读一读,看一看谁能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生4:祖母是担心小荷叶冒尖的时候她不在,孩子会损伤小荷叶。师:你能不能读出祖母的担心呢? 生:绘声绘色的读了这句话。

师:祖母此时还会有什么心情呢?

生5:祖母此时可能是兴奋的。因为她快要看到自己喜欢的小荷叶了。师:你也读一读,读出祖母的兴奋。

生6:祖母此时是着急的。因为她想快一点看到自己喜欢的小荷叶。师:你能不能读出这份着急呢? 生:读

还有几个同学发言,师:是啊,祖母心情复杂的守着荷花缸,一个小时过去了,荷叶没有冒尖。两个小时过去了,荷叶还是没有冒尖。就这样过去了一天,两天,三天……直到有一天祖母突然发现荷叶冒尖了,她会怎样呢? 生1:很高兴

生2:很激动 兴奋

师:找一找有关的句子,你从哪里读出祖母的兴奋,激动呢? 生3:读祖母却是一脸欣喜

师:是啊,所有的高兴都写在了脸上啊。还有其他的吗? 生4: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师:当读祖母脸上的表情,眼中神情的时候慢一些,让听者能想象得到。生5:有感情的读完句子。

师:看来从种荷到荷花盛开,无不渗透着祖母的爱。怎能不让我感动呢?更让我感动的是什么呢?默读第5-7自然段,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生: “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师:这句话为什么让你如此感动?

生:因为祖母非常的喜欢莲叶,可是为了孩子的病却剪下一枝最大的莲叶。

师:我要表扬这个同学,他交给我们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就是联系上文祖母喜欢莲叶的部分来读本句话,不过一个词语用错了,把因为… …可是…… 换成 尽管 …… 可是…… 就更好了。

师:板书 尽管…… 可是 …… 生:重新完整通顺的说了刚才的话。

师:谁能也用上 这个词语说说这句话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呢?

生2:尽管祖母很喜欢荷叶,可是为了孩子的病却赶快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师:你知道祖母为什么剪最大的荷叶吗? 生2:犹豫

师:最大的荷叶入药的话 生2 : 病好的快

师:刚才的同学只关注了祖母剪荷叶的动作,我们要通过动作走进祖母的内心。想一想祖母此时剪荷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再读一下这句话。生:是毫不犹豫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啊? 生:赶快 师:解释一下

生:假如心情犹豫的话就不会走那么快,看出祖母此时很着急。师: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生:读

师:还从哪里看出毫不犹豫的剪得呢? 生2:咔的一声 师:解释一下

生2:咔的一声说明声音大,用的力气大,犹豫就不会用这么大的力气。

师:了不起啊,这个同学不但有一双会读书的眼睛,还有一对会读书的耳朵,你能把咔的一声送进句子读一读吗? 生2:读得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想一想:祖母剪下的仅仅是一枝最大的荷叶吗? 生1:不是 是他对孩子的爱 生2:是自己过去的辛苦

师:自己千辛万苦种出的荷叶就这样剪下来了,她不后悔吗?(生摇头)读下面的句子哪里看出不后悔?

生: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生病的小孩剪几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师:你知道什么样的荷叶叫萧条吗? 生:发黄 快死了

师:出示萧条的一缸荷叶,看到这样的荷叶我们就想起萧条这个词。面对这样一缸萧条的荷叶你想对祖母说什么呢? 生:祖母你真是太伟大了 生2:祖母你就不后悔吗?

师:祖母后悔吗?看一看下面的句子找一找答案

生: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师:从哪些词语看出祖母不后悔呢? 生:罢了

师:你能不能换个词语呢? 生:算了 师:还有吗? 生:念念有词

师:你能不能也换个词语?生犹豫,师 自己对自己说叫 生:自言自语

师:同学们看“大用场”这个词语指的是什么啊? 生:给孩子治病

师:听话要听音,大用场这个词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啊? 生:和给孩子治病相比其他的都是小事。

师:看到自己千辛万苦种出的莲叶就这样萧条了。听到的却是这样令人感动的话,此时你可能有更多的话想对祖母说是吗? 生:点头

师:我们什么也不说,再恭恭敬敬的读一下祖母的言行。师生配合读

师:虽然祖母对荷叶是百般怜爱,可是为了孩子的病他却:

生------------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师:不仅如此,而且

生——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师: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却念念有词地说:

生:“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思考:到底是祖母的什么感动了你呢? 生1:祖母的助人为乐的品质感动了我 生2:祖母的善良的品质感动了我 生3:祖母的慈悲的心感动了我 ……

师:是啊就是因为祖母的善良才深深的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因为祖母的善良才使莲叶显得更加的青翠。

再深情的读一下课题。生再读课题 课下作业:

1:把文章中你觉得写得生动准确的句子抄在采集本上。2:写一写祖母给你的感受。板书

爱 剪

莲叶课件 篇9

教学理念:

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自主感悟。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描写荷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并出示课题(2′)

1、出示荷花flash视频,音乐引入,学生如痴如醉地欣赏

师:欣赏到这一池一池的美丽荷花,你特别想做什么?

2、师: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目光停留在绚丽的花朵上,却对花的叶、茎不大注意。俗话说,花红需要绿叶扶持,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荷叶的文章。(课件出示莲叶图)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课件出示祖母)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板书课题:莲叶青青

指名读。(青是指颜色的碧绿。在这,作者用一个青不够,还连用两个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再齐读莲叶\青青)

二、整体阅读把握重点(3′)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读完后向老师点头示意并马上坐好。

2、生用一两句通顺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板书“喜欢莲叶”、“剪叶治疮”。

3、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

三、品读2-4自然段,学习祖母喜爱莲叶部分,感悟祖母对莲叶的喜爱之情。(10′)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祖母在种荷、养荷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2、学生找出叙写祖母喜爱莲叶的内容(2---4自然段)

3、感受喜爱莲叶

a、理解: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祖母喜爱莲叶,对荷花下功夫的句子,波浪线划出。并用“当——时,祖母——”的句式来说说。

b、前后六人围成一个学习小组,试着用“当……时,祖母……”的句式说一说自己刚才画的句子。

c、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谈谈你的体会)

(1)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2)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3)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4)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①当小荷叶长出一片小叶子时,孩子们都不当回事。孩子们心里在想什么?(不就是一片小叶子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也没有多好看。)

②看看图中的祖母,她却显得怎么样?(看图理解“一脸欣喜”。)

③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祖母高兴的一脸欣喜?在这作者运用一个比喻句,体现祖母对荷叶的喜爱。

④当奶奶看到自己的孙子呱呱落地时,她会有怎么样的表现?自由再把祖母的这股高兴劲读出来。

⑤谁愿意跟大家读读这一句?请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读。

(5)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你家里有没有做过类似事情的长辈?你觉得他们好吗?

小结:把一份快乐分给两个人,你得到的是两个人的快乐,而且,在别人心里你是一个受人尊敬和喜爱的人。

4、(配乐)引读2―4自然段。请全班同学在音乐声中把刚才大家找出来祖母喜爱莲叶的句子读一读。

5、过渡:从荷花的种植、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祖母确实是十分喜爱莲叶,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体会关爱(20′)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请生读)

(1)仔细阅读读课文5-7自然段,想想祖母为了给小孩儿治病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语句,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想想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认为同桌读的好给他点点头或者竖个大拇指表扬他。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1)请生读。

(2)谁能把丝丝地吸着冷气这个动作做一做?想想平日里我们什么时候会丝丝地吸着凉气?(减轻痛苦)现在祖母为什么也丝丝地吸着凉气,她痛吗?(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心疼)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评价学生读时可以说你让我体会到了这种心疼的感觉)

(4)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

——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

——“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早点好),

——“咔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

——“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

(2)师:谁能把祖母当时给小孩剪荷的这种干脆的感觉读出来?(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还不够坚决还不够干脆。如果把那两个词读的再突出一些,效果一定会更好。请再读,就像他那样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谁来向他挑战)

(3)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1——2组读,第二次由1——4组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4)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

a想象一下当荷叶一枝枝被剪走,荷叶缸里一片萧条是什么样子?出示一片萧条的荷叶图片,理解萧条。

b现在本该葱郁的荷叶缸却一片萧条,只剩下欲出的新芽和那些残枝破叶。演示:①家里人会怎样说?(祖母呀你一年的努力变成现在的样子,你不后悔吗?)②假如你是老太太,你会怎么说?③生疮的孩子母亲会怎么说?

c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假如祖母未曾剪荷叶,这还是一缸如往年一样茂盛的荷叶,祖母会用它做什么?(泡茶、做叫花鸡……)这真是一缸清凉,众人分享。

过渡:而此刻,面对这萧条的、毫无生机的荷叶,家里人都十分可惜,可祖母并没有为此而感到痛心,她念念有词地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大屏幕出示)

(1)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也可以了)(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2)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不在乎的感觉,“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指着板书:祖母十分爱莲,由令人吃惊的精心呵护,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祖母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她乐于助人、关爱他人。板书:乐于助人、关爱他人)

师:我们常说,爱亲人容易,爱别人不容易。拿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送人容易,但拿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送人就不容易。祖母,她却把自己最喜欢的莲叶送给了不是亲人的邻里乡亲,这种大爱是多么不易呀!又是多么可敬呀!难怪她的孙儿在成年之后每每看到莲叶就心生感动。[板书:感动]

5、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多么像那青青的,美丽的、对人类浑身是宝的荷叶呀!在作者心中,祖母就是那青青莲叶,看到青青莲叶就仿佛看见了祖母。)

这种写法在协作方法上叫睹物思人。

五、学习写法拓展延伸(5′)

1、体会写法

“看到景色,产生了感情,作者说——”男生齐读第1自然段。

“回忆了那些事情,又回到这景色中,抒发这样的情感,作者说——”女生齐读第8自然段。这种写法就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拓展延伸:同学们,祖母用荷叶来帮助别人,她自己感到了快乐,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的事吗?你的感受又如何呢?(生说自己的事,谈感受)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甚至有许多人为帮助别人献出宝贵的生命。(出示一些图片)这是甘当革命的“傻子”,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雷锋;这是在汶川大地震突然袭来时,以血肉之躯为4名学生撑起“生命的支架”伟大的人民教师——谭千秋;这位是为地震灾区捐款万元的卖煤翁陆松芳……

孩子们,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课后,孩子们可以去调查采访,然后以《爱就在身边》为题,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日记。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多媒体出示)

3、小结:但愿在座的每个人都做生活中的“青青莲叶”,多关爱他人,多帮助别人。献出自己的爱,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爱充满人间。

板书设计:

29、莲叶青青

感动

喜欢莲叶剪叶治疮

(祖母)

心地善良关爱他人(勾画莲叶)

莲叶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7个会认字,学会本课生字以及新词;理解“斑驳陆离、罢了”等词的意思。

3.通过理解感悟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4.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感悟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出示荷叶图,要求学生说说当自己看到一池碧绿的莲叶时,会想些什么?导入:当作者看到玄武湖的田田莲叶就会心生感动,想起祖母,为什么呢?学习了课文《莲叶青青》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和新词。

3.教师分发学习纸条,巡视。

4.检查自学情况:

(1)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组词。

(3)重点指导书写“斑、缸、替”。

5.找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解决环节一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小组内互动交流。

2.反馈分段情况。(教学预设:)

第一段(1):写作者由玄武湖那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勾起了对祖母的回忆。

第二段(2-4):回忆了祖母每年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植荷花的情景。

第三段(5-7):写祖母把自己喜爱的荷叶剪下来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

第四段(8):照应开头,写我看着一池的莲叶想到了祖母,令“我”感动。

3.指出回忆祖母令“我”感动的事的部分,并再次概括内容。

4.谈感受,朗读。

提出学习任务: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句子。

2.展示自己积累到的诗句。谈谈作者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诗句的原因。(那些句子都不能与祖母相比,“我”只想到祖母。)

3.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斑驳陆离”;了解作者的心事,感情朗读句子。(预设:对祖母的思念,作者由景到人,触景生情。)

提出学习要求

五、小结。

感悟作者对祖母的思念之情。

小结:引导学生体会“我”对祖母的思念。

六、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把5-7自然段多读几次。

2.抄写生字。

莲叶课件 篇11

设计理念:

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自主感悟。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 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评读,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无论从荷花种植、还是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 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请生读。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 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起 夏天 暑热 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 早点好), “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最大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 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

[板书:剪叶]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男生读,第二次由女生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 (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 ,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 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 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 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 师:是啊!祖母是如此善良,如此乐于助人,让我们怀着对祖母的崇敬之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五段。(生自读) 机动安排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 [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例说说吗?孩子们,祖母的爱感动着作者,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祖母那样,把爱的火种,撒向人间吧。)

板书设计:

(幻画荷叶) 17 、莲叶青青

(祖母)

爱莲 剪叶

关爱他人

莲叶课件 篇12

迳头小学 朱建华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美读的奥秘。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结合关键词语,通过美读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

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屏幕出现一池一池的青青莲叶,学生欣赏。

2、欣赏到这一池一池的青青莲叶,你特别想做什么?

3、作者许永的感想与大家不一样,这一池青青莲叶,勾起了他对祖母的无限思念与遐想,并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4、板书课题:

29、莲叶青青

二、整体阅读,把握重点

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出了哪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分别是哪些事?[板书:感动](一是祖母对荷花的喜爱;二是祖母把自己喜爱的荷叶给小孩治疮。)

三、品读2-4自然段,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对荷花的喜爱从文中哪些自然段可以体会到?(第2-4自然段)

2、默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用“——”划出写祖母喜爱莲叶的词句。

3、学生汇报(请同学们用“当„„时,祖母„„”的句式来说一说祖母对荷叶的喜爱。读句子,以读答问。学生都看书)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早已挑好的种藕一枝枝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欣赏。)[板书:爱莲]

4、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大屏幕出示)

“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不当回事,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① 当小荷叶长出一片小叶子时,孩子们不当回事,孩子们心里在想什么? ② 课文中有一个词写出了祖母那高兴劲。(理解:一脸欣喜)

③ 你们的奶奶对你们怎样?她怎么疼爱你的?(当你生病的时候,奶奶„„;当你伤心时,奶奶„„;当你受了委屈时,奶奶„„)

④ 自由再读读这一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5、读到这儿,感动你的是什么?

四、品读第5-7自然段,体会关爱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⑴仔细阅读课文5-7自然段,想想祖母为了给小孩儿治病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语句,读给小组的同学听,想想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以学生的发言为顺序)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子忍受痛苦。”

...交流,体会到什么?追问:主要从哪个词体会的?(丝丝地。打上着重符号)你能读出这种体会吗?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 谁来向他挑战)齐读。[板书:剪叶治疮]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第一次由1——2组读,第二次由1——4组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

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师:此时此刻,感动你的又是什么呢?(师: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指着板书:由令人吃惊的精心呵护,到毫不犹豫的一刀剪下,这是为什么呢?从中可以看出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祖母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她乐于助人、关爱他人。)

师:我们常说,爱亲人容易,爱别人不容易。拿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送人容易,但拿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送人就不容易。但在生活中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祖母,她却把自己最喜欢的莲叶送给了不是亲人的邻里乡亲,这种大爱是多么不易呀!又是多么可敬呀!难怪她的孙儿在成年之后每每看到莲叶就心生感动。[板书:感动]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5′)

1、体会写法:

师:作者一看到这青青的莲叶,就触景生情,想起了祖母,这种写法,在写作方法上,叫做睹物思人。

师: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齐读首尾段。师:文章开头由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由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题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

课文实为写祖母,赞祖母,可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 但愿在座的每个人都做生活中的“青青莲叶”,多关爱他人,多帮助别人。

3、俗话说:“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所以我们今天的作业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爱无处不在,请以“XX的爱”为题,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多媒体出示)

教学反思 :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爱荷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赞美了祖母那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耐人寻味,因而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文本上,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母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但当有人需要荷叶治病时,祖母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荷叶,感受祖母的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篇幅有点长,所以采取了分段形式的讲解,便于学生能够掌握重点,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发现有同学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字词也存在着理解上的歧异,这说明在上课前的预习工作没有做好,并且不懂得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感知字意、词意。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不仅要通读课文,还应体会其蕴涵的意思,以便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在进行美读法教学训练时,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轻重音、语调、语气、朗读节奏„„都掌握得不错,但是部分同学在朗读评价时,评价得不够深入,这也是以后训练时应注意加强的地方。

总结课文时,学生能积极谈自己的感受,都能深刻体会到:我们要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莲叶课件 篇13

《莲叶青青》是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生字词的同时,学习作者借物喻人、首尾呼应的写法,懂得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根据张超同学的实际情况,我对其学习这一课的目标作了适当的调整:会认“莲、玄、斑、肘、疮”等字,会写“玄、孙、剪、替”等四个字,掌握“一缸、孙子、代替、剪刀”等词语;能正确地读课文,通过多读能理解句子的意思;熟悉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感受祖母为人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希望培养张超集中注意力听讲,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大胆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希望通过教学中的关注有意识地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中,我发现:

(1)张超同学愿意举手发言。他一共举了两次手,第一次是复习阶段读词语时,我请他来读,他读对了;第二次是谈自己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我请了别的同学来回答后才想到应该请他来说,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过并未感觉到他很失望。

(2)张超同学在读书时显得很不自信,具体表现为不敢大声发出声音,有些跟不上同学的节奏。

(3)张超同学在小组学习时显得很被动,只有聆听,没有发言。

针对以上情况我又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

1.张超同学喜欢语文,他自己感觉在语文方面学的.还可以。针对他确定的生字词目标能完成,听写过关;在对课文的理解方面,只要听清了老师的引导,很多时候都能说到点子上。适当的表扬鼓励,使他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的信心。信心是兴趣的源泉。

2.读书时表现出的不自信,是因为文中有些字他还不认识,或是不能很快读准字音,因为怕出错,所以不敢出声。只要多读多练,熟悉以后,他还是能读流利。关键是抽什么时间、怎样来帮助他熟读课文。

3.在小组学习中,其他孩子鼓励过他,要他发言,但他就是只听不说话。他总是对老师说小组内的同学爱批评他,所以不接受助学伙伴的帮助。我想,这其中有助学伙伴缺乏经验和耐心的因素,同时也有他不自信、过于防备他人而表现出的任性。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教会助学伙伴帮助其的方法外,还要培养助学伙伴的良好品质及帮扶能力。而对于张超本人,应该是鼓励与教育相结合,既要与他交流谈心,鼓励他参与到学习中去,又要对他提出相应的要求:听从助学伙伴的引导,接受助学伙伴的帮助。

4.教学时,老师应多关注张超。当他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时,应该表示出对其的赞赏,当然这种赞赏不一定要全班同学都知道,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告诉他。在一节课中,当他能举手回答问题时,可以抽他答一、两个问题,如果没有请他来说,可以以眼神、走到身旁轻声询问的方式提示他——老师已知道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尽量使他感觉和班里其他孩子一样,同时也让班上其他孩子感觉不出他是个特殊的孩子。

莲叶课件 篇14

课题:《莲叶青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读“驳、藕、时、蔫、疮、萧”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难点:从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自主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9课《莲叶青青》”(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两遍)

3、下面请欣赏一幅莲的图片.(欣赏图片)提问:“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什么?”

„„

“当作者看到这样一池青青的莲叶时,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想

法和大家的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二、新授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展示:班驳陆离、种藕、蔫了、胳膊肘、头疮、萧条

①指名读(强调“种藕”、“ 胳膊肘”的读音)②指名学生领读

2、当作者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时,他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时,会想起他的祖母。”(板书:祖母)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祖母的几件什么事?”

课件展示:

“课文写了祖母的几件什么事?”

---学生举手回答:四件事(种荷叶、守荷叶、赏荷叶、剪荷叶)板书:种荷、守荷、赏荷、剪荷 “这四件事中,着重写了哪件?”---剪荷叶。

“请同学们读课文5、6、7自然段,想一想祖母为什么要剪荷叶?”

---学生回答:“为了给一个小孩治头疮!”

4、A、谁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

①抓住“探头探脑”一词强调祖母与小孩的关系---陌生。

②重点品析句子:(课件展示)

“老太太这才注意到那孩子生了一头的疮,祖母咝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a、这是对祖母哪个方面的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找出表示祖母动作的词语。

b、从句子中可以看出祖母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回答:„„

板书:心地善良、助人为乐!B、谁来读一读第6自然段。抓住“萧条”一词理解内容。C、谁来读一读第7自然段。品析句子:(课件展示)

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① 这句话是对祖母哪个方面的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② 随读解释:“一物降一物、念念有词” ③ 提问:“此时祖母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

④ 订正:祖母的心情是复杂的。

失落——因为荷花缸越来越萧条了。

欣慰——治孩子头上的疮疱,荷叶“派了大用处”

拓展:“这样的心情我们也有过:在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班捐款达到了4000多元。有的同学一人就捐了500元,有的同学把所有的零用钱都捐献了出来。当你碰到了心爱的玩具时,不再可以爽快的买下,心中难免有些失落;当你想到你捐献的钱也许变成了一支药水,可以减少受伤孩子的痛苦时,当你想到你捐献的钱也许变成了一块块面包可以驱走灾区孩子的饥饿时,你的心里也许会感到一些安慰!(„„)是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提议,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心地善良的祖母、送给天下每一个有爱心的人,好吗?” “鼓掌!”

小结:剪荷叶这件事是作者写得最详细的一件事,也是文章的重点,表现了祖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种荷叶、守荷叶、赏荷叶这三件事是略写,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呢?为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4自然段。

5、“从种荷叶、守荷叶、赏荷叶这三件事可以看出祖母对荷叶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喜爱!

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非常的喜爱,从那句话最能看出来?---课件展示:“孩子们都不当回事,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这句话是对祖母什么的描写?(神态描写)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荷叶比作一个新生的孙子,突出小了祖母对

荷叶的喜爱之情。

小结:是呀,祖母对荷叶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非常的喜爱。最后她却把当作孙子一样看待的荷叶送给了陌生的孩子治病,这不是更能体现祖母的心地善良和乐于助人吗?所以说种荷叶、守荷叶、赏荷叶这三件事是不是可以省略的,是对剪荷叶治病这件事的一种铺垫,一种烘托。

6、来,我们再把课题读一遍(„„)。文章的题目是《莲叶青青》,而文中所写的却是我的祖母,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莲与祖母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莲,可以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可以给人治病、祛除痛苦;而祖母就像莲一样,她也可以给人帮助,给人以一种夏日的清凉。

7、祖母的心是善良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接受了祖母帮助的陌生阿姨和那个小孩,也是应该懂得感恩,也应该记得说声“谢谢!” 课件展示:

当祖母剪下那枝最大的荷叶递给那位年轻的母亲时,这位母亲会是一副什么样的神情,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什么? 发挥想像,用一两句话描绘当时的情景。„„

(分析评价学生的练笔!)

三、结束语:

1、“带着对祖母的敬爱和思念,我们再来把课题读一遍”。“有感情一点,再读一遍!”

2、“愿《莲叶青青》这篇课文能化作缕缕清香,流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田,愿我们每个人都像夏日中的莲叶一样,能带给他人一份清凉,一份帮助。我们的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多么美的世界„„”

板书设计:

莲叶青青

种荷 守荷 爱荷 剪荷

祖母

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