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橡皮泥的教案

做橡皮泥的教案。

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了一篇关于“做橡皮泥的教案”的文章快来看看吧,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启发和提示。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若老师能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会非常浓郁。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将实物与颜色匹配进行涂色,增进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2、大胆作画,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蔬菜实物若干:番茄、黄瓜、土豆

花小猪手饰、音乐磁带、彩色油画棒、

小猫、小狗的画纸人手一张

将地毯在室内铺成一条弯曲的小路,放上蔬菜实物,实物旁边放些彩色油画棒(小石子)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情景,激发兴趣。

师:猪宝宝一家快快乐乐地生活在山上,有一天,猪妈妈对小猪说:“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要自己去找东西吃。”(师手上套猪的手饰)小猪说:“我去,我去!”小猪就

高高兴兴地上了路,到山下去找东西吃。(师幼随音乐走上小路)

2、教师边讲述故事边示范

(1)观察实物,理解实物与颜色的'匹配。

师:小猪走呀走呀,呀!小猪看见了什么?(实物番茄)它高兴极了,可是它又担心起来了:哎呀,我可是坏记性,老是记不住事情,怎么办呢?它看到地上有许多无颜六色的小石子,马上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用小石子来做个记号吧!它就用红色的小石子在身上做了一个记号。(师示范用油画棒涂色)

(2)继续感受实物与颜色的关系。

师:小猪继续往前走,它又看见了什么呢?(实物黄瓜)

幼:黄瓜。

师:小猪这次选了什么颜色的小石子来做记号呢?为什么?

幼A:绿颜色。

幼B:因为黄瓜是绿颜色的,所以选了绿颜色的小石子。

(3) 师:小小猪走着走着,咦?它发现了什么呀!(实物土豆)

幼:土豆。

师:我们一起来帮小小猪做记号吧!选什么颜色的小石子呢?

(评析:让幼儿一起做标记,起到了突出活动难点的作用,加深了对实物与颜色匹配的理解。)

师:小小猪一路上找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变成了一只漂亮的小花猪,猪妈妈高兴地连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3、在游戏情景中作画。

(1) 师:小小猪的好朋友小小猫、小小狗它们也找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来帮助小小猫、小小狗做记号吧!(放音乐,幼儿按意愿选择画纸)

(2)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

(评析:有的孩子画了许多颜色的圆圈,教师引导孩子欣赏,并让孩子表达用意,孩子的想象力就得到了扩展。)

4、活动的拓展和结束。

(1)引导幼儿介绍、欣赏画面。

师:你的小小猫(小小狗)找到了什么东西?你给小小猫(小小狗)做了什么记号?

(3) 分享食物。

师:小朋友帮助小小猪的朋友们找到了这么多好吃的,小小猪也很高兴,它请小朋友们一起去吃好东西,我们一起去吧!

(评析: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分享食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2

[关键词]强化体验提升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42

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我们经常先让学生猜想:因变量跟哪些自变量(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然后教师针对各个因素设计实验进行逐个验证,排除无关因素,最后找到与因变量相关的自变量。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加上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往往出现学生不着边际的“胡想乱猜”,弄得教师“手足无措”,最后不得不以“自说自话”来圆场。为讨论方便,文章结合“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进行适当的分析探讨。

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是“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前的重要探究活动,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天马行空般的猜想,常常让一线物理教师感到难以把握。笔者记录了建湖县汇文实验初级中学物理课堂中的这一教学环节。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不仅设计了多个实验,一一检验学生的各种合理猜想,同时通过这些师生、生生活动,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探究实验设计

1.浮力跟物体本身的重力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轻”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重”的物体会沉入水底。导致有学生认为物体重力越小,浮力就会越大。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探究实验:在一个玻璃瓶中,分两次装沙,让瓶浸没在液体同一深度(也有同学猜到“浮力跟深度有关”),如图1所示用称重法,观察测力计示数,比较两次玻璃瓶所受浮力的大小。

2.浮力跟液体的多少(质量)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液体对它向上的“托力”,那么液体越多,产生的“托力”越大,众人拾柴火焰高。探究实验设计如图2所示:把装有沙的密封玻璃瓶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下,浸没在液体中,观察测力计指针位置。再慢慢地注入更多的液体,观察测力计指针有没有变化。

3.浮力跟物体底面积大小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底面宽大的物体受到的“托力”更大些。探究实验设计如图3所示: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挂上锥形重物(用锥形瓶灌沙做成),分别测出锥形重物的锥尖向上和向下时,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并比较其大小。

4.浮力跟物体形状有关

实验设计如图4所示:将球形橡皮泥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橡皮泥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改变橡皮泥形状,再测其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

5.浮力跟物体表面积有关

在学生前概念中,扁平宽大的物体比“团缩”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要大。学生有了第4个实验的经历,先让学生进一步推理,寻找答案,再利用上述橡皮泥重复图4中的实验进行验证:首先将橡皮泥揉成球形,测一次橡皮泥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再将橡皮泥压扁,测一次橡皮泥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认为,压扁的橡皮泥的表面与液面平行放置受到的浮力最大,压扁的橡皮泥的表面与液面垂直放置受到的浮力最小。教师可以根据第3个实验的结论进行推理,再用实验证明:不管被压扁的橡皮泥如何放置,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6.浮力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在学生前概念中,物体浸入液体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探究实验如图5所示:让锥形重物浸没在液体内不同深度,测出它受到的浮力,学生发现锥形重物受到的浮力都相等。

但是,生活经验告诉学生:在涉水时,越往深处走,“漂浮”感会越强,人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由此推断浮力跟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常常把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分成两段述说。探究实验设计如图6所示,将锥形瓶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第一次让瓶底浸入液体,第二次让瓶口浸入液体,前后两次浸入的深度一样(但物体均未浸没),结果测得瓶受到的浮力不相等,学生一下子就发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无关。

7.浮力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因为语文课上学过“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加上浮力导入时,教师可能用到清水、盐水等,所以自然会联想到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这个探究实验,教师都是有备而来。如图7所示:只要让同一个物体,浸没在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分别测一下浮力,马上可以验证学生的猜想。

8.浮力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浮力跟物体体积有关,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探究实验设计:如图8所示,选择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瓶,在瓶里灌沙,既要让他们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又要保持两只瓶和瓶中沙的总质量相等。首先让两个瓶浸没在液体中,测出它们各自受到的浮力,发现大瓶受到的浮力大于小瓶受到的浮力,学生的猜想似乎是“正确”。慢慢从液体中提起大瓶,发现当大瓶露出液面后其受到的浮力在减小,再往上提,大瓶受到的浮力还会小于小瓶受到的浮力。实验验证:浮力跟物体本身的体积是无关的。

实验到这里,教师追问:物体受到的浮力除了跟液体密度有关外,还跟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可以回答: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即液面下的体积有关。因为有量筒测不规则物体实验的经验,学生能接受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就是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二、教学反思

1.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没有想到的,就认为是“生成”;凡是教师想到的、准备好了的教学内容,就是“预设”,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都希望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其实,生成性学习与预设性,不是针对教师是否有准备而言的,恰恰

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自然产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动机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发,所以对教师的教学,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预设”的。上述案例,教师根据她的教学经验,几乎准备学生会猜到的影响浮力大小的所有(相关或无关)因素,通^教师“预设”的实验,探究学生当场“生成”的问题。学生经历一个个实验,去伪存真,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构建起生动的物理模型。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因课前准备不充分,无法应对“生成性”的问题,常常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探究,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全方位、多角度认知,而且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也许有教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初中课程标准中,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已经降低了难度,我们花这么多的精力去探究,值不值得?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有专门的器材,当重物浸没在液体中时,测一下受到的浮力大小,再测一下溢出液体的重力,马上就可以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呢?我们教师经常犯的错误就是“站在终点看起点”,用我们有经验的成人观去看待学生当前的学习,教学过程能简单则简单,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忽视了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价值。孙子兵法有一个主张,叫“以迂为直”,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看似走了点“弯路”,实质上学生除了收获知识与技能外,还可以体验更多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收获严谨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熟练独立完成圆形的制作压扁。

2、学习圆片转圈黏合,制作玫瑰花朵。

3、愿意与同伴分享拼接花瓣的经验。

【活动准备】

泥工板、泥工工具、泥块、小棍、范例一个。

【活动过程】

一、欣赏泥工作品,观察其特点。

1、教师出示范例,幼儿认真观察。

请幼儿说说玫瑰花的外形特点

2、讨论:怎样制作玫瑰花?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帮助小结。

如:用哪些造型,怎样粘合等。

二、学习制作郁金香。

1、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先将彩泥分成均匀的8份,用团圆、压扁的方法制作成凹面的圆片,逐个围着小棍粘合,粘合时凹面向内,一个一个交错粘贴。

2、幼儿尝试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注意扁圆凹面的制作方法:两只手捏圆片的边,大拇指在里,转圈压捏即可。

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粘合粘贴;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进行再次制作,最后组合一束花。

三、作品交流与分享。

1、幼儿自由欣赏同伴作品

2、鼓励幼儿相互评价同伴作品

说说喜欢哪一朵花,为什么?

3、教师小结

总结制作效果较好的技巧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活动效果】

本班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基本造型掌握的很熟练,但在对形态的组合方面还需要多加锻炼,通过本次活动大部分幼儿对于基本型的压扁和制作凹形面已基本熟悉,能够独立完成花瓣的制作活动,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将制作好的花瓣进行组合、黏贴,完成玫瑰花的制作活动,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束梅花的制作。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一、说教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用学生熟知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因此,在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本课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知道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把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

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

四、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及对活动型课堂的思考,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等概念。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即钢铁在水中是沉的,那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并引出新概念,什么是排开的水量,最后归纳总结出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这个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导入我才采用一张钢铁沉在水底的图片和一张轮船在水面行驶的图片,并提问:钢铁在水中是沉的,那么为什么由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够浮在水面上?相互矛盾的说法将学生一下带入了本课的学习氛围中。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对导入问题的种种猜测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并在学生相互间的质疑猜测中,一步一步修正他们的前概念,最终总结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前概念。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三)活动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入手学习,而后动手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最后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体验物质科学的发展。

活动一: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将一块橡皮泥做成实心的不同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当我们在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橡皮泥的重量有没有改变,体积有没有改变?引出测量体积的方法。

活动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使用同一块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使它能够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在失败后及时总结,重新尝试,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初步得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技术方法。

活动三: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按照书本上的活动要求,测量出橡皮泥在五中不同的形状时排开的水量大小,并根据数据,分析得出本活动的结论,即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活动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最后重新回到最初的问题: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前后呼应。并且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如果要制造能够装在更多货物的轮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首先是我向大家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以上是我对《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的说课。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5

橡皮泥是很多小朋友们的好朋友,因为有意思的橡皮泥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的欢乐,通过手工制作,会变化成各种有意思的作品,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橡皮泥手工制作。

制作名称:

狮子。

制作准备:

橡皮泥、彩纸。

制作过程:

1.准备好一张彩纸和各色的橡皮泥;

2.将纸铺在桌面上,将橡皮泥揉搓好备用;

3.取紫色和蓝色橡皮泥若干,将其按成圆圆的饼状;

4.将这两个饼状贴合在彩纸上,做成狮子的头和身体;

5.取各色的橡皮泥,揉搓成小长条状,做成狮子的胡须和尾巴、腿;

6.用橡皮泥做成狮子的眼睛;

7.将眼睛粘合在头部;

8.威武的大狮子就做好的。

以上就是关于狮子的手工制作方法,小朋友们自己试一试吧。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6

1、引导幼儿探索橡皮泥沉浮起来的奥秘。

2、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3、培养多动脑,勤动手的探究。

1、玩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究橡皮泥沉下去也可以浮起来的奥秘。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出示橡皮泥和水),老师请小朋友把捏成各种形状的橡皮泥放到水里,去看看橡皮泥是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

2、分享玩橡皮泥的经验。

请幼儿个别讲述并示范橡皮泥沉下去和浮起来的操作。

3、幼儿自主探究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师:橡皮泥改变形状后能够浮起来。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想想,橡皮泥变成什么形状后可以浮起来呢?我们看看谁想到的办法最多。

教师观察和指导,协助个别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分享幼儿成功的快乐。

4、、分享经验。

幼儿谈谈自己想到的办法和操作的经过,与自己的实验过程。教师表扬幼儿肯动脑和大胆动手尝试的好习惯,与幼儿一起分享他们努力尝试后获得的成功快乐。

活动延伸:

1、继续让幼儿探究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让他们理解橡皮泥浮起来所要具备的条件,并初步学会归纳和记录。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并动手尝试橡皮泥更多的新玩法。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7

制作目的:

发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制作对象:

牵牛花

准备材料:

各种颜色橡皮泥

制作过程:

1.准备紫色、绿色和白色的橡皮泥各一块;

2.将白色的橡皮泥搓成长条;

3.将紫色的橡皮泥压成薄片;

4.将压好的紫色橡皮泥,粘贴在白条上,并且,捏出花瓣的形状;

5.将绿色的橡皮泥捏成薄片,并且,剪出花形;

6.将第四步和第五步做出的形状组合到一起,将绿色的橡皮泥搓成条,然后,做成藤蔓状。

7.整理之后,牵牛花就做好了。

结束语:

上面的这些就是带给大家的精彩橡皮泥手工制作,让孩子们感受到橡皮泥的神奇,孩子们也自己动动手,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出这样精彩的东西。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8

一、改进实验材料,弥补器材不足

实验材料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开始,材料选取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是有效进行探究的基础和保证。然而,教材中一些材料本身有问题,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浪费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于是,教者大胆地把教科书中的部分实验材料更换成生活中常见、便于操作且价格低廉的材料,不仅能够代替教材中材料的功能,还能使实验的效果更直观。

[案例1]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实验一,猜测验证胡萝卜在水中是沉是浮。实验二,切分萝卜,把它切成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更小,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轻重和体积大小无关。存在问题:胡萝卜下端富含矿物质,密度比其他部位大,胡萝卜整个在水中上浮,而切分后下部分在水中下沉,直接误导学生,影响探究的有效性,因此不能作为探究的材料。改进方法: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把萝卜改为苹果,实验效果明显,学生不会产生歧义,且为下节课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与什么有关”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

[案例2]

《沉浮》单元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教材中要求准备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这两组材料直观性很强,但我们农村科学实验室没有相配套的装置,于是我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本节课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我在学校附近的小诊所找来了一些青霉素针剂瓶子,先选了一组体积大小相同的空玻璃瓶,里面装上不同重量的水,用它来代替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那套小球;又选了一组体积大小不同的空瓶,里面装上沙子,用天平称出相同重量,用来代替那套立方体。这样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让实验操作变得更方便。学生很快就整理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有了小瓶子活动的铺垫学生对潜水艇的原理也理解得比较好。

二、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成功率

目前,教材中很多教学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很不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探寻更合适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设计实验时,尽力选用简便于操作、效果明显的方法。

[案例3]

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浮》单元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是沉是浮》,实验三:“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存在问题:测量排开水量的工作必须细致,而烧杯测量排开的水量,烧杯的刻度还不够精确,观察时很难看出排开水量的差别。改进方法:1.把烧杯装入400ml的水,为了看清楚,在水里滴两滴红墨水。2.放人橡皮泥,用带刻度的注射器抽出排开的水量,记录排开的水量,按此方法测量其他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重量不变,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知道了这个道理,学生也就很快理解了钢铁造的大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了。

三、创新实验设计,变抽象为直观

实验设计是科学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如果能对已有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对设定实验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再选用新的方法,促进实验最优化,这样,会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4]

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浮力》这一课,主要实验是探究浮力和排开水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按照原有教材定的实验器材开展实验太难操作,实验存在很大误差,而且效果欠佳。存在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用橡皮泥固定杯底的小滑轮或者勾码,橡皮泥在水中会融化,粘贴不住,容易被拉掉。2.装水的容器也难以选择,容器大了便于直接用手操作,但水位上升不明显,不利于观察;容器小了便于读数,但杯底的滑轮不太容易安放,老师演示都难以操作,更别说学生分组实验。结合本单元教材内容和教者对教材的理解,重新设计实验:用一个塑料空瓶代替泡沫塑料块,一个1000毫升的塑料量杯代替水槽,采用往塑料瓶中加钩码的方法,改变给塑料瓶施加的压力来探究它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的关系,该方法便于操作,简单直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和效果。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从而为拟后探究浮力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和辅垫。本课的教学内容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从橡皮泥在水中可沉可浮入手,一步步动手研究有关沉浮的重要性质,帮助学生建构起同样质量的橡皮泥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这些科学概念。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本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探究活动。

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于橡皮泥比较感兴趣,美术课上经常用到,但对于橡皮泥在水中时沉还是浮比较模糊。《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拟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和探究”之间的关系拟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通过设疑激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学的方面来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动手操作,还要用心思考,得出结论。同时能合作学习,团结协作,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品质,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在下面我还将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谈教法学法。

1、教学器材准备: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3样,记录表本课所选择的器材我是经过思考的,比如说刻度杯里的水量我改为了300毫升,因为200毫升水太少,学生放橡皮泥很不方便。学生利用这些器材经过有序合理操作能够很好地认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原因。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我先让学生猜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再通过不同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都是沉的,那橡皮泥要怎么才能浮呢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二)初步感知橡皮泥的浮学生通过猜测什么形状的橡皮泥可能浮在水面上,再通过实验验证来初步感知橡皮泥的浮,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实验探究,学拟致用这里我们设计了1组对比实验,用三样烧杯里都装300毫升的水,1样不放橡皮泥,1样放沉的形状的橡皮泥,1样放浮的形状的橡皮泥,通过水面的上升来理解排开的水量的差别是它们沉浮的原因。即节约了时间,又很好的突破了难点。紧接着让学生学拟致用解释轮船为什么可拟浮在水面上。并布置学生课后做1艘小船,加深他们对今天学习的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虽结束了,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四、说板书设计

1、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沉浮排开的水量小排开的水量大

这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对橡皮泥沉浮的原因一目了然。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泥工板等操作材料,知道用橡皮泥可以塑造各种形象。

2、产生对泥工制作活动的兴趣,并愿意做自己想要做的东西。

活动准备:彩色橡皮泥、泥工板人手一块。

活动过程:

1、认识泥工材料,了解其用处。

教师:宝宝,你们看,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用?

教师:橡皮泥有各种颜色,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呢?先请个别宝宝上来摸一摸,再让大家摸摸自己的橡皮泥,感知橡皮泥柔软的特性。

2、通过示范演示,引起宝宝对泥工制作活动的兴趣。

教师:橡皮泥软软的、能做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你们听,你们瞧——教师边念儿歌《搓呀搓》边操作橡皮泥。

教师:宝宝,你想让橡皮泥变出什么有趣、好玩的东西呢?教师根据宝宝的想法,快速地塑造出简单的特征显著的泥塑作品,让宝宝充分感知泥工制作活动的神奇。

团圆、拉长等。教师可以走道宝宝身边问:你做的是什么?并对宝宝制作的作品大家赞赏。

4、请宝宝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放在泥工板上,组织大家相互观看,告诉同伴和老师:哪个是自己做的?自己做的是什么?不断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活动反思:

橡皮泥是宝宝们都非常喜欢的“道具”,特别是对托班的宝宝来说,第一次玩它更是兴致勃勃。在活动的过程中,宝宝们不但认识了颜色,学习了技巧,还有了塑造了“立体”的动向,特别是陶冠融,他先用搓的方法做了一个圆筒形,然后将它立在泥工板上,然后又用小手捏了几个近似椭圆的'扁平“小饼”,又把“小饼”粘在圆筒的两边,最后又用手使劲地压了压橡皮泥与泥工板的接口处,在我还们有看出他做的是什么时,他就主动告诉我:“夏老师,你看,我做了一棵大树”我眼前一亮,多么像一棵冬天里树叶落尽的枯树,多么栩栩如生啊,旁边还有几个不规则的形状在随意地摆放着,他说那是小草……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11

春天到了,新学期开始了,小朋友们入园了。为了让小朋友们亲切的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我们把教室重新布置了一番,为了让小朋友们也参与进来,一齐迎接美丽的春天,特准备了这节艺术活动课!

1、学会用橡皮泥制作简单的桃花;

2、透过小组合作大方法制作桃花,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3、锻炼幼儿手指小肌肉群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潜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橡皮泥制作桃花,正确使用各种辅助工具。难点:难点桃花的制作过程。

【活动准备】橡皮泥制作好的桃花、橡皮泥(红、黄、绿)、小树杆、剪刀、

一、谈话导入师: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道开了,小朋友们,你最喜欢什么花?(幼儿自由讨论)老师带来了老师最喜欢的花,大家来看看是什么花?(教师出示橡皮泥做好的花,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请小朋友们欣赏歌曲《桃花朵朵开》,观看桃花图片。

1、小朋友们自由分组制作,一人做花瓣,一人做花杆,一人做叶子,教师巡回指导。

2、小朋友们自由创作,制作不同形态的桃花。

3、教师巡回指导,并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好的作品及时表扬。

1、小组自评:每位幼儿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小组推选最优秀的作品。

2、班级评选:教师用心肯定幼儿的长处,指出不足之处,相互学习。

五、拓展延伸鼓励在家长的帮忙下幼儿制作不同材质的桃花。

1、教学准备的较充分,教学来源与生活实际,虽然没有实物,但是课件的制作却弥补了这一不足,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3、环境的创设合理,把幼儿带到了舒适的教学环境中,为教学营造了来那个好的氛围;不足:示范做桃花的过程有点快,解释的语言不够形象生动,导致幼儿在自己制作时,步奏有点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