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观后感 共50份
一九四二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感范文大全等内容,帮助大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更多一九四二观后感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
栏目小编费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九四二观后感”,你学会了写观后感的技巧吗?观后感能帮助我们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收获,写观后感时要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决策,请自行权衡利弊!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1)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我在两年前就看过了,当时看完后哭得稀里哗啦,我深深地被电影里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所感染,他们是明国时代的小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毫不起眼,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家庭里扮演着无法替代的大角色,有的是一家的顶梁柱,有的是一家人繁衍香火的重要人,有的可能是一家人的希望……电影整体基调是悲伤的,有些地方甚至毫不挽留的说是血腥残忍,可是在1942年中国面临大饥荒的背景下,这种设定就毫无违和感,甚至是很艺术了。
给我印象最深刻当然也是电影的主角老范,原来老东家本是富甲一方的大财主,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乐享天年的生活,可是在一群饥民向老东家要饭吃时,由于东家报兵被发现,饥民们**,在打斗中少东家不幸死了,他的死仿佛是影片朝着厄运发展的一个导火线,接二连三的儿媳妇生了孩子之后不久失血过多也死了,他的妻子在洛阳没撑多久去世了,大年三十女儿受不了饥寒交迫,自愿被卖换来五斗大米给他父亲,本想着逃到陕西境内带着孙子,凭借自己的力量白手起家,再成为一方之主,没想到孙子给自己活活闷死了。一路上,我们不仅要忍饥挨饿,还要挨个忍受亲人的离别。
电影里让人震撼的镜头有很多,比如在河南人民走上逃荒的路上,遇到已经接到上级通知从河南撤兵的国民军,一边是士兵,一边是百姓,可是当士兵遇到百姓时并没有及时报告事情的真相。当日本兵在天空中对陆地上的部分国民兵进行军事攻击时,丝毫没有考虑到陆地上的百姓。逃荒的路上灾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弱,从刚开始几天,然后是几十天,知道一个月五六十天,经受饥饿的煎熬,天气的严寒,身上的袄一天比一天薄,有些棉絮都露出来了,逃荒的路上每天都有人死去,在灾难的面前人性的丑恶一览无余,让人们寒心的也不是灾难的本身而是道德的丧失。
原来,在旧中国,除了上海滩、徐志摩、林徽因的美丽爱情故事外,还有大批中国人死于饥寒交迫。如今的中国民主富强,正朝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陆上勇往直前,这么看来,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2)2012年12月4日晚,有幸和小磊抽时间看了新上映的影片《一九四二》,导演冯小刚一直是贺岁片之父,
查看更多>>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九四二观后感经典”,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1许久没有好好去**一部电影,除却所谓的没有时间,更多的是因为那一份执着吧?我非专业影评人,只会凭自己的喜好去看片,因而对现在大家热捧的“青春片”我一概不理。也是机缘吧,《一九四二》放映时,我也是一副应付了事的态度,虽不会翘选修课,但我也不是一个乖学生,所以早已拿了课外书去看,但没想到这部老影片竟深深震撼了我。
随着电影的开始,心中慢慢往下沉,不知该如何去怎么形容这种心情,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但与此同时,中国还有一件大事——河南饥荒!
河南死亡300万人!或许,这真是讽刺,丘吉尔感冒都牵引着世界的目光,而饿死了300万人的河南大饥荒却无人关心!最终竟是由美国记者把这场大难公布于世!
是蒋介石**的不作为,还是因为这三百万人不是战士,而是平民?我们无从得知,只知到处是绝望无止的逃生坎土,是看不到一丝希望的黑暗。
荒凉的乡村路上,臃肿的灾民蹒跚前行。路上风雪漫漫,随时可能断粮,带出来的牲口都已充饥,有人典妻卖儿,有人暗自庆幸。为了填饱肚子,尊严的底线在这条路上低到乌有;日本的飞机几次轰炸,慌乱中自己的战士也会顺手牵羊以强欺弱;不可想象的世界,连牲口也会吃人。
腐败的****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
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生活成为奢望,当食物成为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时,在日本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是脆弱的。
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然而,我们很高兴在那个时代,总会有一些闪光的片段能深深打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的逃犯,一
查看更多>>看电影让我们轻松畅快。每次观看的过程都想要吐露内心的想法,这时我们可以把新想法记录在观后感上,观后感不应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而应该重在描写“感”的内容。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观后感印象深刻呢?也许以下内容“九一八观后感”合你胃口!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九一八观后感【篇1】休假的时候去九一八看看,已成为沈阳人的一种生活。一进纪念馆的大门,发现这里人不少,也有很多私家车。虽然说不上摩肩接踵,可有这么多的人自发地来到这里,还是出乎我的意外。这种意外随着我们步入馆区,越发深刻。在台历型的纪念碑前,人们都在认真瞻仰、议论。在已被推倒的日本人当年树立的纪念碑附近,又新增加了若干收集来的碑石,无一不记录着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这些碑石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议论、辨认其中的字迹。进入纪念馆大厅,凡是在这里的人们都肃穆沉静,缓缓地延着参观路线前进,在每一幅图片、实物的前面认真观看,不时听到唏嘘的感叹声。在这个自发组成的参观队伍里,虽然互不相识,其内心的感受、外在的表情却是一致的。显然,九一八那个令中国人耻辱的日子,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人、这里首先是沈阳人绝对不能忘却的日子。日本入侵中国奴役中国人的历史绝对不能忘却。
孩子和老人占了参观九一八纪念馆者的主体。在这里,孩子很多。这让我很个感慨。年轻的父亲母亲们,他们知道应该用什么东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能让我们的更小的一代忘记那段历史,要记住这段历史。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跟随家长从一个展区步入另一个展区,并细心地、认真地听着家长们给他们的讲解。带着孩子的家长们,有的人对那段历史很熟悉,对许多照片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展出的实物很熟悉,讲得有滋有味。也能感受到有的家长对历史了解得不多。但是,他们都很认真地向孩子们说这说那,庄严肃穆的氛围萦绕在整个纪念馆中。我们带来的两个孩子,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甜甜、只有三岁大的圆圆,都跟着大人认真的听、认真的看。能感受到他们的确对很多事情都不能理解,比如我们为什么抗日啊,怎么能把人头挂到城墙上啊,甚至对于当年的抗联战士为什么要住在雪地里啊,等等,都是他们难以理解的事。尤其是小圆圆,还是和懵懂的小孩子,期望他们通过这么一个参观把什么都搞清楚了,是不现实的。但是,这两个小家伙,能细心地听和看,就已经很令我震撼了。他们是有希望的一代,今后一定是有责任并能够承担责任的一代。老年人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这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