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教案范文

毫米分米教案范文。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毫米分米教案范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毫米分米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1、 口答。

2、 动手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大约宽( )厘米。

3、 引入课题。

二、认识分米。

1、 用手比划一下10厘米的长度。

3、 动手画一画1分米。

4、 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5、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

6、 1米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几分米?1米里有几个10分米?

三、认识毫米。

1、 学生用学生尺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厚度有多少厘米。

2、 介绍:厚度还不够一厘米,我们就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

3、 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4、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厚度是一厘米。

5、 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里,毫米应排在什么位置?

四、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3、4、5、6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后记:学生自学了用字母表示各个长度单位,又动手画了各个长度。效果较好。

毫米分米教案 篇2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对毫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教师运用正误辨别、实物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准备:

课件、直尺一把。

学生准备:

一枚一角硬币

1、填合适的单位

一棵树高6( ) 老师高1( )60( ) 橡皮长5( ) 一角硬币厚2( )

2、动手测量数学书长多少?

测量很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1、认识毫米。

(1)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出示实物银行卡和电话卡,告诉学生它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1、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2、算一算

3、辩一辩

4、改一改

毫米分米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

(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分米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P22~27,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记忆部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和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师: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今天让我们看看孙大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提出3个问题。

学生看图,找出图中的信息。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欣赏图片,产生学习兴趣,为学习知识打好基础。

鼓励学生按顺序找出数学信息。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想一想,毫米和厘米有

什么关系。

师总结:1厘米就是10毫米,也可以说10毫米是1厘米。

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用手比划一下。你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合适?

2、1分米有多长?

师:你知道一分米有多长吗?观察直尺,找到10厘米,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或者1分米就是10厘米。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呢?

3、1千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用手笔划一下。1千米就是1000个1米这么长,也就是1千米是1000

米,也可以说1000米是1千米。

千米也可以叫公里,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看到或听到过这个词?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毫米、分米、千米,还有前面学的厘米、米,他们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学生观察小尺,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巩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合作。

利用直尺,让学生找到1分米的尺度。直观认识1分米。

学生自由猜测,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学生记熟,并能明确长度单位有哪些?

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1厘米和1毫米的关系。

空间感受1毫米的长度,进一步巩固1毫米的概念。

直观感受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直观性。

联系生活巩固掌握分米的概念,体验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学生能否准确说出1米的长度。

学生小组先练练,后指名活动。

学生说估测的方法再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先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换算法。

学生先介绍动物,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

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和估测的能力。

体会高级单位名数和低级单位名数互化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关于动物的常识,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解答,是否明确换算。

教师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感兴趣的物体实行实际测量。

我学会了吗?

1、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吗?

2、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说一说。

3、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课外活动,整理数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

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毫米分米教案 篇5

2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2 作业: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毫米分米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毫米分米教案 篇7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系统的学习,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原来的基础上了解毫米产生的意义,理解1厘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二、学习目标

(一)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诀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猜猜老师的身高有多少?(1米61厘米)里面出现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测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厘米?,我们的数学书用哪个作单位比较合适?

2、估一估

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厘米,宽大约是( )厘米,厚大约是( )厘米,

3、量一量

数学书的长是( ),宽是( ),騠是( )。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较准确的测量,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一毫米,

(二)学海探秘

1、汇报课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教师出示有关毫米的知识。

2、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毫米吗?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放大尺子)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4)观察会员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出示视频)

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4、测量

(1书本第22页做一做。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橡皮擦长

(2)教室的长约10( )

(3)玻璃厚约5( )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2、我会算。

8厘米=( )毫米40毫米=( )厘米

10厘米=()毫米3厘米4毫米=( )毫米

毫米分米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好又多、易初莲花、海王星辰”等会员卡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1)量一量。

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如果我们要量课室的长我们就要用到“米”作单位,如果要量课本的长我们就要用到“厘米”作单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书本的长度,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课本长大约是( )-( )厘米,宽大约是( )-( )厘米,厚大约是( )-( )厘米。

(2)师小结:我们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一)汇报课前小研究。

1、小组交流。

2、个别展示。

3、师小结:看来小朋友真棒!知道了“毫米”这么多知识,老师实在佩服大家!现在梁老师抽一些知识来讲,看看大家是否真得学懂了。

1、请拿出尺子,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3、(电脑演示)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1分钱硬币,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还有“好又多、易初莲花、迪卡龙、海王星辰”这些会员卡的厚度也是“1毫米”,请大家量一量看看是不是。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会员卡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像什么呢?(一条缝隙)“1角钱和1元钱”是不是1毫米呢?请大家量一量。

5、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光盘、磁卡等)

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现在我们看看生活中有关毫米的一些知识。(电脑演示)

7、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三)认识1厘米=10毫米。

1、(电脑演示)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梁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6、指一指:要求在尺子上指出“5毫米、7毫米、9毫米”,并说出为什么这么快能找出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22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5)大拇指的指甲长11(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2、我会算。

5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10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四、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毫米分米教案 篇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2~4。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吸管一根,剪刀一把,一小组一把米尺。铅笔、练习本、橡皮。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加深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学习建立升的概念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生能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交流,灵活的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长度单位又比较抽象。基于此,本课中我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环境,让学生在猜一猜、量一量、找一找等实践探索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突破难点。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活动:

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记录员在记录卡上做好记录。

小组汇报各种记录的情况。

师:在刚才的测量中,我们发现,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要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就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

(1)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指名说说找到的1毫米。

(2)课件演示放大的直尺,指着直尺上的任意1小格,问学生是多长。小结得出: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

(3)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a在直尺上仔细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b.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汇报。

(5)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6)师: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1)引入分米。

不用直尺,将桌子上的吸管剪成10厘米长。

师巡视,观察剪的情况。

剪好后,拿出直尺,量一量自己剪好的吸管,看看自己的眼力准不准。

汇报:说说你的吸管是多长?还有更接近10厘米的吗?

如果有刚好是10厘米的,直接引:其实刚才这位小朋友剪的这段吸管的长度就是1分米。分米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长度单位。(板书:分米)

否则这样引:其实刚才这位小朋友剪的这段吸管的长度只要加上(或减去)多少1厘米就是1分米了……。

先在直尺上比划比划1分米有多长?伸出比划的手势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

估一估铅笔盒、课本、课桌等东西的长度、高度。

在我们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最多。

2、班内汇报与交流。

3、获得大星最多的小组介绍他们的估计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知道了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去测量。如果现在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温州到杭州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不好量,太长了)教师:“那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当然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查一查,看一看。

通过比划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铅笔的长和练习本的宽用厘米或米作单位都不合适,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举例,可以深化学生对毫米的认识。课件演示毫米的应用,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毫米分米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习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习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毫米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体会1毫米的长度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请学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5毫米的位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几毫米的位置。

2、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

4、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5、改一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这个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四)、全课总结,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效果预估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毫米分米教案 篇11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毫米的认识”,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 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45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讨论完成:书本下面部分。

1、 书本练一练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课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毫米 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作 业

1.抄写“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5次

2.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3.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反 思

毫米分米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学生对毫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教师运用正误辨别、实物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直尺一把。

学生准备:

一枚一角硬币

教学过程:

一、故设障碍,导入新课

1、填合适的单位

一棵树高6( ) 老师高1( )60( ) 橡皮长5( ) 一角硬币厚2( )

2、动手测量数学书长多少?

测量很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建立表象

1、认识毫米。

(1)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出示实物银行卡和电话卡,告诉学生它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三、强化练习,观念清晰

1、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2、算一算

3、辩一辩

4、改一改

GZ85.com扩展阅读

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 教案课件的工作是新老师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基础。我们已经按照您的需求为您整理了一篇“毫米的认识教案”文章,我们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替正式的法律建议!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2)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毫米的认识”,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 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45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讨论完成:书本下面部分。

1、 书本练一练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课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毫米 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作 业

1.抄写“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5次

2.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3.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反 思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4页,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第1—3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钱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钱老师的身高是1米8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小学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说明: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观察米尺,回答: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

①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②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练习一的第1、2、3题。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3量出20毫米和3分米的丝带。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课外完成)

蒜叶生长情况记录

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教科书第31~38页。长度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

通过测量活动,感受1千米、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题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通过测量活动,感受1千米、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师:你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去观察新的长度单位,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像图中的孙悟空的'紧箍咒的长度的变化,小朋友的位置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师:同学们发现了生活中这么多的可用长度单位测量的现象,看来, 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师:你知道得真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毫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看一看,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1、“1毫米”的认识:

猜一猜、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

学生交流后小结:支持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2、认识“1分米”

猜一猜、说一说1分米有多长?观察直尺: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 用手势比量一下1分米 画出1分米

3、认识“1千米”

介绍关于千米的指示:1千米就是1000千米,千米也叫公里,用km表示。是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感受1千米的长度:(学校教学楼长约100米,10座教学楼的长大约是1千米;操场上的跑道长约60米,17个这样的跑道结在一起大约是1千米等等)

小结: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作业设计:

用毫米、厘米、千米等作单位量一量家里的物品。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5)

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看看是谁来了?(出示孙悟空)

他带来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孙悟空表演几招吗?

师:是啊,金箍棒越变越短,最后放进耳朵里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

小结: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的时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书:米和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看来我们同学心中这把尺子还是很准的。现在是越变越短,越变越短,最后变到孙悟空的耳朵里了,那大家猜一猜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啊?

师:这是你的猜测。到底有多长啊,咱们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顾测量方法。(出示判断题)

(2)会了方法后同学们开始量一量吧!

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了。要想精确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师:接下来,请把目光移到我们的学具盒,从中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

师:请你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现在你能表示出孙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长吗?

4、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a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找一找说一说。

6、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1、出示各种物体的长度,学生认一认。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篇二:毫米的认识 微课教学设计 郭红星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块,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分两个层次进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 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身份证、校讯通、学生尺、1分硬币、1元硬币、1角硬币、身份证。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6)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编排的内容很充实,由于有较多的学生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上好不容易。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二、认识毫米。

(1)引导: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小组学习。

①出示学习步骤。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追问: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提问: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反思:分米和毫米一课重点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大部分学生也能正确利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还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如黄瓜长2( ),在认识厘米和米时,也曾有类似题:黄瓜长25( ),却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厘米”。

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课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则关于长度单位运用错误的笑话: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于是我拿出来让学生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刚读了两句,班中便发出了“啊”的惊讶声,读到最后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故意疑惑地问:“笑什么呢?”学生马上按捺不住了,“2分米长的床只有两个这么长,怎么睡人呀!”“1厘米的牙刷这么长,那只能小人国的人用了!”……纷纷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对呀,你们在选择单位时,可要注意了,可以用我们身边的“尺”,比如“一庹”、“一拃”、“一步”等来比划一下,看看自己填得是否合理。”

这样,学生在比划和说理想结合的过程中,拉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深刻地明白自己就像随身带了一把尺,可以随时进行估测。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7)

1.测量橡皮的长度。

(1)提出测量要求,让学生测量自己橡皮的长度。

(2)交流测量的结果。结合橡皮厚度不到1厘米的情况,引出“毫米”。告诉学生毫米用字母mm表示及毫米在测量中的作用。

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

(2)交流结果,得出:1厘米=10毫米或1cm=1mm

(3)让学生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了解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3.小组合作测量:

(1)测量课本和练习本的厚度。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1.谈话(出示直尺):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直尺)对,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直尺,那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直尺呢?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 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 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指导并板书:数字0对的长刻度线取名叫0刻度线,你知道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吗?(这里的0不是表示没有,而表示起点)你也能学着给数字1对长刻度线取名吗?(1刻度线),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 )?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 )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 )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小学50米教案范文


跟随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思考“小学50米教案”也许能给您带来新的启发,如果这篇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启示请收藏起来。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小学50米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学会向娃丽学习。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进程:

1、课前部署

一、要求门生熟读课文,行使自己的法子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二、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用三步教学法学习课文。

a、初读课文,独立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用较快的速率读课文。

二、门生独立思考并复述课文。

三、门生相互讲课文故事。

四、由门生举荐1人完成课文复述,其他人补充。老师收拾。

b、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小声、快速读课文。

二、浏览思索,商讨如下题目。

(一)1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mm娃丽各是怎么样对待的?他们的态度有甚么差别?

(二)mm娃丽为何可以或许拿到跟哥哥如出一辙的'钥匙呢?可见爸爸对mm的态度有何变化?

(三)对于哥什提亚和娃丽,你以为谁更值得学习?

三、师生对话,商讨上述题目,结论: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娃丽——急别人之所急。

c、三读课文,立异学习

运动要求:门生可以或许是非分明,晓得该怎样向娃丽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有情感地读“娃丽送信”的段落,领会她送信的艰苦。

二、与门生商讨两个话题:

(一)用自己的话赞颂娃丽。

(二)你身旁有像娃丽如许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日之后,你将怎么样向娃丽学习呢?

三、老师小结,收场学习运动。

小学50米教案(篇2)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虾”两个字。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画中家乡景色的迷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大连,是我们美丽的家乡。你喜欢大连吗?

2、是呀,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谁能不喜欢呢!如果让你把我们的家乡画下来,你想画什么?(指名说)

3、大连的美景真多呀,老师相信你们画的大连一定很美。今天你们的画家朋友也画了自己的家乡,他们画得可美了,想看吗?

4、让我们一起走进24课《画家乡》。

5、板书课题。学生美美地读课题。

二、识字写字:

教师过渡:文中的几个小画家已经迫不及待地和大家见面了,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102页,借助拼音小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很会学习。书中的生字宝宝都着急了呢,一起去打个招呼吧!

2、识字

(1)带拼音出示词语

①自由练习拼读,不熟悉的可以问问同桌。

②指名读。

③指名领读。

④教师强调易错读音:“匹、市”

(2)去掉拼音出示词语词语(词语变换位置)。

①自由练习读。

②开火车读。

③词语放到陌生语境中读。

(3)只留生字(变换顺序)。

①男生女生配合读。

②扩词读。

③抢气球游戏。

3、写字

师过渡:会读还要会写,下面我们来看“贝”字的写法。教师指导“贝”,教师范写,学生描、写各一个。“虾”字教师强调结构,学生描。

教师小结:同学们生字学习得很不错,字写得又非常端正,真了不起。

三、初读感悟

教师过渡:课文里的小画家朋友可高兴了。他们特地邀请我们去欣赏他们的家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欣赏吧!现在请小朋友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指名读课文。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认识了许多小画家朋友,他们都是谁呀?指名回答。

师:他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他们都争着抢着要我们去自己的家乡呢,你想欣赏谁的家乡?(指名说)

2、出示涛涛的家乡图。师: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什么地方?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将文字内容大概复述一遍)。

师:涛涛的家乡真美呀!同学们的观察力真好,通过图画,就能把涛涛家乡的美丽表述出来。同学们读一读书中的第二段文字,相信同学透过语言文字,更能体会出涛涛的家乡美。

3、出示第二段文字,学生自读。

4、指名读。每人读一句。

师追问:涛涛的家乡在海边,那里的大海什么样?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那么那么”句式。

师引导:大海蓝吗?宽吗?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海特别的蓝,特别的宽?(那么那么)

师:小朋友们说对了,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6、师:想象一下,远处的船里装着什么?引导学生朗读“一艘艘船上”句子。

7、师:海滩上那个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涛涛是那么那么(引学生用“那么那么”句式说话。)

8、再将整段完整齐读一遍。

9、师小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欣赏了涛涛美丽的家乡。我们是怎样学的?引导学生归纳:先通过图画感受美丽,再通过品读文字感受文字的美,最后通过朗读感悟美,通过图画、文字、朗读最后感悟到了家乡美。

教师板书。对照板书再次归纳、强化学习方法。

10、过渡:还想去谁的家乡看一看?(大屏幕出示山山的家乡图)

11、小组运用刚才的方法合作学习,欣赏山山的家乡美。反馈,略读。

四、说话练习

师:小朋友的家乡真美啊,他们是怎么把家乡描绘的这么美的?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两个句子。

1、指名读。发现两个句子里都有“那么那么”的句式。

2、教师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那么那么”说话。

师小结:看来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极了!

五、全课总结

教师:还有剩下几位小朋友呢!他们的家乡也一样很美,我们下节课接着看。

板书设计

24画家乡

图画文字

家乡美朗读

小学50米教案(篇3)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9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思想

教育要点: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识字

教学难点:朗读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讲讲《神笔马良》的故事。

2过渡: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许多事情。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

3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4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

5小组逐节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语言

1小组学习

A、课文用三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组内读一读。

B在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小组交流C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2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3交流自学情况4感悟句子: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4扩展说话:我要给--

5感情朗读

A读懂了你喜欢的小节,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把他读好?

B多种形式朗读

C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四)指导背诵,积累语言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2找自己的好朋友读读背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认读生字2背诵课文

(二)复习要写的字,指导书写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型,扩词,用词说话2按照复习步骤小组自学3小组交流:A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B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4指导书写,有重点的提示5巩固识字和写字,通过组词理解字意

(三)扩展活动1小组讨论: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什么呢?2画出你的愿望,再把想法写在旁边

教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课文。

小学50米教案(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读懂课文,弄清“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描写诺贝尔的两件事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诺贝尔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教育学生学习诺贝尔的爱国情感以及对全世界、全人类的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对和平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诺贝尔将自己的巨大财富贡献给全人类,引导学生体会其心灵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课外,鼓励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以了解诺贝尔本人;课外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以完成本课的教学。

(二)学生学法: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最后的辉煌”的意思,体会诺贝尔对祖国、对世界、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

(二)难点

了解描写诺贝尔的两件事及其两件事之间的联系。

(三)解决办法

通过自学、感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及感情朗读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学、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五、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诺贝尔的故事和图片,都有谁带来了?

(教师鼓励搜集资料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自已搜集到的资料,也可通过实物投影将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总结并导入:那么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又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揭示课题并板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拿不准的字音和生词提出来请其他组同学帮助或教师指导。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先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诺贝尔的?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议答。

(1)“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将他的巨额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课文写了诺贝尔两件事。一是写诺贝尔是伟大的发明家和举世闻名的企业家,拥有巨额的财产;二是写诺贝尔临终之际将所有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做为医学教育事业及奖励基金。

这两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正因为诺贝尔创造了将近二百万英磅的财产,才为晚年的捐助创造了条件。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其他小组补充。)

4.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l)学生默读勾画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采用读句子、抓词语、谈理解的方法汇报交流,彼此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朗读。朗读时重点指导学生抓句子,以体会诺贝尔对事业的执著以及对祖国、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

(四)学生质疑,谈感受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50米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字,认识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朋友之间不仅需要互相信任和尊重,还需要沟通、交流和爱护,得到对方的肯定和鼓励,并感受到友谊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我和林童之间发生的事。

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学习作者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你一定有许多朋友,在你和好朋友的交往中发生过争吵的事吗?发生过相互误解的事吗?讲给大家听听。

2、指名讲述,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正如大家所说,朋友之间的交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呢?怎样保持朋友之间的友谊呢?这不仅是我们的难题,也是课文中的我和高朋友林童遇到的难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这件事对他们有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朋友之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5、同桌互相读生字,纠正字音。

6、出示以下词语检查读:欲言又止骄傲自不量力简直证明

7、指名轮流读课文,读通顺,随机纠正字音。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需要问问别人。

2、全班交流。

3、提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相互解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词,回顾课文。

二、指导朗读课文重点部分。

1、出示“欲言又止”认读,联系一二自然段解释该词。同时体会林童此时的心理。

2、指导读第五自然段,联系上文以及“欲言又止”体会此时我的心理。

3、同桌分角色读12—15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师生合作读16—28自然段,随机指导朗读。

5、分组合作读29—36自然段,小组讨论人物的心理活动,交流感受。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29—36自然段,联系全文体会我内心感受。

四、总结全文,指导实践:

学习课文后相信大家知道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如果你是林童和我的好朋友,你会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15、朋友之间

争演主角——不欢而散——消除误会——重归于好

(起因)

(产生误会)

(交流沟通)

朋友

小学50米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作用。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

情感目标: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揭题,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2、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灰尘)。

二、以“尘”激趣,学习灰尘特点“小”

1、学生上黑板书写“尘”字。

2、分析“尘”的字形字义。

3、学习灰尘的特点“小”。

①灰尘很小很小。

②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⑴思考能用①代替②句吗?

⑵指导朗读,读出“小”的感觉。

⑶师小结。

三、认识灰尘有害的一面

1、谈话交流灰尘的危害。

2、人们一般情况对灰尘的看法。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四、学习灰尘的作用与特点

1、谈话过渡。

2、设疑激趣: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3、“导”与“扶”,学范例。

通过学生回答的“作用”相机学习相联系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怎样形象地表达。

⑴找出没有灰尘的情况。

⑵相机找出有灰尘的情况。

⑶朗读比较,体会作用。

⑷找出相对应的特点,并体会。

⑸总结学法。

没有(灰尘)假设

作用(后)特点(前)

有(灰尘)作比较

4、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⑴出示表格,提出自学要求。

灰尘的`特点

小学50米教案(篇7)

教学设计:

诗歌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体验反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汇集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用教案课件可以保证重点内容不被漏掉,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下与“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相关的重要信息,我们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网站发现我们为您服务的内容!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毫米、米和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分米。课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通过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比划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学习长度单位分米,让他们感到分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初步建立起1分米的表象。重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用物品均来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分米的必要性。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2.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那1厘米呢?

3.想一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厘米和米呢?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认识分米

1.分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课桌的长度。

②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组内四人合作,用自己的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并思考: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②汇报方法。

预设:a.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厘米;

b.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出2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厘米

③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④引出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一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分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2.合作探究,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1分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分米,你知道什么?

②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③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

④从2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

(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⑤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十厘米?(5个)

⑥这5个10厘米是几分米?还剩下几厘米?(5分米,2厘米)

教师: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2厘米。

(2)进一步认识1分米,建立表象。

①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试着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大拇指和食指叉开1分米的大小。(反复两次)

②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③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钢笔,黑板擦,牛奶盒等)

(3)教学1米=10分米。

①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②分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

③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米和厘米之间)

3.自主学习例3.

学生自学例3,独立完成,交流思维过程,集体订正。

参考答案:20,2;8,8.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分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维过程。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过的长度单位混合在一起,让学生合理地运用和判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长度观念的建立,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合理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

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

(2) 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一棵大树高10() 一张床长2() 教室长10()

桌子高90() 操场长200() 一个杯子高10() 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4页,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第1—3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钱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钱老师的身高是1米8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小学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说明: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观察米尺,回答: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

①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②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练习一的第1、2、3题。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3量出20毫米和3分米的丝带。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课外完成)

蒜叶生长情况记录

毫米、分米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2、感知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

师: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

学生发言。师总结: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大家用手比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哪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3毫米呢?5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指。

小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2)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在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巩固应用】

1、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

2、画一条比3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床长2() 桌子高10()

从家到学校500()橡皮长30()

文具盒厚4()6层楼房高20()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5)

《认识毫米》教学设计

罗峰二小

陈丹

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让学生理清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以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

4.让学生建立长度为 1 毫米的概念。

教学重点:树立1毫米长度的概念,理清毫米与厘米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学会测量。教学准备:一分钱硬币、电话卡、光盘、学生尺和文具、测量表。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程:

1.谁能告诉你我们学到了什么长度单位。 [板书]

2.用手比较一米、一分米、一厘米能多长时间?我们已经成功进入了长度单位的王国,让我们看看这里的孩子们在用尺子做什么? (生答)

3.生活中使用了很多长度单位,快来看看吧。 (展示课件)

4.长度单位的聪明猴子也和我们一起上课。让我们看看为什么聪明的猴子会遇到麻烦。 《课件:聪明的猴子问题》原来是两兄弟为了一分钱的厚度吵架。哥哥说一厘米厚,弟弟说一毫米厚。你同意谁的意见?

5.当我们测量越来越小的物体的长度或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时,我们必须以毫米为单位。 [板书:mm]用字母mm表示。

2.感知

1.观察导致“mm”

老师:请认真看你的尺子。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些刻度?健康:厘米之间的刻度甚至更小。

老师:我们可以用两个笔尖指出两个笔尖之间的这个小部分的长度是1毫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到一毫米吗? 《寻找学生展示台操作2-3》

预设:(看看其他两个刻度是否还有1毫米)。生:手工长度大于1毫米。师:不很标准的改正。

老师:你能帮聪明的猴子回答一分钱有多厚吗?是1厘米还是1毫米?你感觉如何?

生:1毫米很短,很小。

2.生活中1毫米的初步认知划分:1毫米确实太短太小了,所以可以测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里的银行卡厚度大概1毫米左右。想想日常生活中那些大约 1 毫米长的物体。健康:例如。电话卡、身份证、充值卡等。

3。清除前进速度

师:中间1厘米的每个小格子的长度是1毫米,从0刻度到中间刻度1,有多少个单元格?快点数数。自己数一数。 10 个细胞。这取决于你和老师的数量。 《课件:毫米梯度》以一毫米乘一毫米、1mm、2mm、3mm……10mm的数字为学生学习。刻度 2 和刻度 3 之间有多少毫米? 1 厘米 = 10 毫米,然后 2 厘米 = ? mm你怎么看?

健康:一厘米等于10毫米,两厘米等于两个1厘米等于20毫米

7厘米=?毫米 50 毫米 = ?厘米 90 毫米 = ?厘米

4。练习

老师:(1)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有黄粉笔,我想知道多久了,谁能帮帮我。 4 cm 6 mm

老师: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1:1 cm 和 1 cm 来计数,到 4 刻度是 4 cm,1 cm = 10 mm,4 cm = 40 mm,加上 6 mm 就是 46 mm。

健康2:从0刻度到4刻度,4厘米就是40毫米,加上6毫米就是46毫米。师:量物体的长度时,首先要看整厘米。整厘米就是几厘米,再数一下小段的个数。或者一厘米一厘米地数,看多少厘米是几厘米,再看多少个小段。

5.测量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不知道你的动手能力有多好。我有一支彩色笔,谁能帮忙?我量一下。师:测量时要注意: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一端与那个刻度相反,也就是多长。如果没有 0 刻度,则找一个刻度作为起点,用结束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得到它的长度。

6.请测量一分钱的厚度并记录下来。 如果出现错误:您是如何测量的。

7.画一条线段

现在请画一条长度为28毫米的线段。

三、综合练习

1、2题见第34页。

好像学生们在长度王国玩得很开心,但一个人仍然不高兴,聪明的猴子,他希望我们帮助他通过第二关。迅速伸出我们友好的手来帮助他。 《课件:物理身高》预测:如果单位用错了,用手比较一下。

2.同学们真棒。过了第二个关卡,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视图。 “课件:文字叙述”

4.概括。

那么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说些什么呢?

5.引申:还有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长度以毫米为单位的物体。 老师发现了很多以毫米为单位的物体,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吗?

黑板书写设计:

毫米感知

10 10

米 - 分米 - 厘米 - 毫米

m

dm

厘米

毫米

1 厘米=10 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