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奇教案15篇

米奇教案15篇。

为了满足您的需要我整理了以下信息:“米奇教案”,请添加本网页为您的浏览器书签。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编写需要注意知识点的合理组织和安排。

米奇教案 篇1

小熊在花店买了一袋花种,想在院子里种上鲜花。

小熊背起袋子往家里走。

回到家,小熊打开袋子一看:"啊,种子全没了。"小熊仔细一看,原来袋子上有个洞呀!小熊很伤心。

春天到了,小熊家门前的路上出现了一个开满鲜花的小路。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阅读图书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2、引导幼儿学习根据画面理解童话故事内容,体会童话中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花路”

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阅读的兴趣

画面上有谁?它找到一样什么东西?后来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结果怎样的?

活动开始前,提出阅读要求

2、与幼儿共同阅读

教师边指导幼儿逐页翻阅图书,边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阅读理解图书内容,着重能看懂主要人物动作与故事情节。

3、组织幼儿讨论:我们曾去过花圃,那儿的花是从哪儿来的?"

再引导幼儿将这一经验迁移过来,使幼儿得到故事中的答案。

请几位幼儿看着幼儿用书讲述童话故事,再请幼儿互相讲述。

4、请幼儿听配乐童话朗诵,让幼儿随音乐做动作,体会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心理,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反思:

听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我在讲述故事时,适当的减慢了语速,这样可以让幼儿把字听得更清楚,我在讲的时候还适时的加上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作为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讲一遍而要讲多遍,这就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保证幼儿倾听的积极性。

米奇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2、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小白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一会儿看看花,一会儿采采蘑菇,玩得真高兴。

忽然,刮起风,下起雨来了。小白兔连忙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当作伞。这下可好了,淋不到雨了。

小白兔走呀走,看到前面有一只小鸡,被雨淋得"叽叽"直叫。

小白兔连忙说:"小鸡,小鸡,快到荷叶伞下来躲躲雨吧!"小鸡说:"谢谢你,小白兔。"说着,就钻到叶子下面躲雨。

小白兔和小鸡一起顶着大荷叶往前走,又看见一只小猫被雨淋得"喵喵"直叫。小白兔和小鸡一起说:"小猫,小猫,快到我们的荷叶伞下来躲躲雨吧。"小猫说:"谢谢你们。"说着,就走到他们一起在叶子下面躲雨。

大荷叶下,三个小动物紧紧地靠在一起,一点雨也淋不到。

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小白兔、小鸡和小猫三个好朋友一起做游戏,它们玩得真高兴。

MP3格式下载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下雨的时候》这个故事的内容非常生动、有趣,我通过设置悬念,让幼儿猜猜叶子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另外,尽管在活动中有时幼儿表达的意思不一定正确,但他们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我对幼儿的回答都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和表扬。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用连贯语言讲出角色间的对话。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我运用课件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丰富的动态语言环境,把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连平时寡言少语的幼儿也不由自主地回答了我的提问,幼儿的注意力能投入到活动中来。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我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组织了角色游戏活动,通过游戏角色分配,游戏中的相互合作,力争让每个幼儿都能做到开心、开口。尽管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幼儿纯粹是在玩,但是他同样也在感受着语言的氛围。存在问题:1、课件画面转换的速度太慢,而小朋友说话的速度快,本来我想让小朋友一边看课件一边跟着说一说,因此没有达到我意想中的效果。2、本次活动的难点是教育幼儿同伴间要互相帮助,后来在情感迁移的过程中,我问小朋友最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小朋友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说喜欢小猫,有的说喜欢小鸡,也有的说喜欢小兔,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都说不出原因。后来我说马上说:“老师喜欢小兔,因为它喜欢帮助别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给幼儿太多的思考时间,如果让小朋友相互讨论一下,或许效果会好一些。

米奇教案 篇3

小班幼儿音乐教案《米奇的音乐盒》

活动目标:

1.感受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在有趣的音乐情景中,尝试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2.体验与小动物做游戏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等

活动流程:

一.引发兴趣——看看他是谁?米奇说了什么?(出示PPT)——米奇带着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二.米奇的音乐盒

●和蝴蝶游戏(音乐一)

1.欣赏蝴蝶飞音乐——听一听,我们好像来到了哪里?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听上去连连的很优美,好像蝴蝶在飞一样。

2.看看什么地方到啦?(花园、蝴蝶家……)——米奇带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蝴蝶园,蝴蝶在干吗?

3.幼儿再次欣赏音乐。

——它是怎么飞的?他们在玩什么好玩的游戏呀?

4.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教师简单剖析动作。

5.幼儿听音乐和蝴蝶游戏——我们听着音乐和小蝴蝶一起做游戏吧!

●和小兔游戏(音乐二)

1.倾听音乐二——听听这次米奇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了?

——你觉得和刚才的地方一样吗?

教师小结:这次的音乐有点跳跳的,活泼轻快的,有点像小动物在跳。

2.再次听音乐——原来真的是小兔子的家,他们在干什么呀?

3.幼儿尝试学小兔跳。(重点分析小兔的动作和节奏)——让我们听着音乐,跟着小兔子去做游戏吧。

4.小兔一起游戏三.小兔和蝴蝶的游戏尝试区分不同音乐性质的音乐,并用肢体动作来大胆的表现音乐

米奇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选材的思考:

《米奇妙妙屋》是最近一部非常热的动画片,里面可爱的卡通人物形象以及寓教于乐的有趣故事情节深受幼儿们的喜欢,我班幼儿也不例外。我想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这些有趣卡通人物,结合我班幼儿的出现的热点话题,我利用里面的人物角色及有趣的故事场景设计这节音乐游戏活动,旨在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环节的思考:

环节一:出示米奇,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环节二:在游戏的情景的不断变化中,引导幼儿感受不同的音乐节奏并随之变换动作,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环节三:在愉悦的游戏情景中,结束活动。

重点:尝试听懂不同的音乐信号并变换相应的动作。

难点:初步遵守音乐游戏的规则。

活动目标:

1、在游戏的情景中,初步感受不同的音乐节奏与旋律并表现相应的动作。

2、乐意和老师、同伴一起参与游戏,感受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音乐、妙妙屋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米奇来了(环节意图: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跟随《小星星》音乐进场。

宝贝们,天气真好,我们和好朋友一起去做游戏吧。

2、出示米奇

今天有一位你们非常喜欢的动物明星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我们一起拍拍手请它出来吧。

二、出发去妙妙屋(环节意图:在游戏的情景的不断变化中,引导幼儿感受不同的音乐节奏并随之变换动作,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米奇今天打算带我们去什么好玩的地方做游戏呢?(播放视频)

1)打招呼

1、原来我们要去妙妙屋,那妙妙屋里都住着谁?(幼儿自由猜测)

2、依次出示高飞、布鲁托、米妮和唐老鸭图片,引导幼儿有节奏地与朋友们打招呼。(高飞高飞,早上好;布鲁托布鲁托,早上好;米妮唐老鸭,早上好。)

2)爬高山

1、有这么多好朋友在妙妙屋里等我们,你们开心伐?想不想快点去呀?那我们赶紧和米奇出发吧。

2、哟,这个森林可真大,走啊走,前面遇到了什么呀?(出示高山)一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怎么办?

3)上山

请个别幼儿示范

哦,山很高也很陡,我们在爬的时候要一步一步踩着台阶慢慢爬。

听音乐,集体幼儿做动作

4)下山

出示小红旗,我们终于到山顶啦,真高兴!可是到了山顶,接下去要干嘛?

听音乐,集体幼儿做动作。

哦,原来下山的时候和上山不一样,很快就下来啦。

3、小结:原来下山和上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上山的时候山有点陡,我们要注意安全,一步一步踩着台阶慢慢爬,下山的时候我们像坐滑滑梯一样一下子就滑到山脚下了。

4、反复练习2-3次

5)绕猛兽

1、终于爬过了高山,前面有什么?(老虎)老虎们在睡觉呢,我们在它身边走的时候要怎么样呀?过去以后,我们要怎么走?

2、个别幼儿示范

3、听音乐,集体幼儿做动作。

4、小结:原来经过老虎身边时我们要慢慢的、轻轻的走,不要吵醒它,走过去以后要快快地跑,离老虎远一点,这样才安全。

5、反复练习2-3次

三、妙妙屋到啦(环节意图:在愉悦的游戏情景中,结束活动。)

1、走了这么久,我们终于来到了米奇妙妙屋,你们看!(出示视频)

2、这么多好朋友在跳着舞迎接我们呢,我们也来和它们一起跳舞吧。

米奇教案 篇5

1.感受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在有趣的音乐情景中,尝试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2.体验与小动物做游戏的快乐情绪。

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等

一.引发兴趣

看看他是谁?米奇说了什么?(出示ppT)

米奇带着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二.米奇的音乐盒

●和蝴蝶游戏(音乐一)

1.欣赏蝴蝶飞音乐

听一听,我们好像来到了哪里?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听上去连连的很优美,好像蝴蝶在飞一样。

2.看看什么地方到啦?(花园、蝴蝶家)

米奇带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蝴蝶园,蝴蝶在干吗?

3.幼儿再次欣赏音乐。

它是怎么飞的?他们在玩什么好玩的游戏呀?

4.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教师简单剖析动作。

5.幼儿听音乐和蝴蝶游戏

我们听着音乐和小蝴蝶一起做游戏吧!

●和小兔游戏(音乐二)

1.倾听音乐二

听听这次米奇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了?

你觉得和刚才的地方一样吗?

教师小结:这次的音乐有点跳跳的,活泼轻快的,有点像小动物在跳。

2.再次听音乐

原来真的是小兔子的家,他们在干什么呀?

3.幼儿尝试学小兔跳。(重点分析小兔的动作和节奏)

让我们听着音乐,跟着小兔子去做游戏吧。

4.小兔一起游戏

三.小兔和蝴蝶的游戏

尝试区分不同音乐性质的音乐,并用肢体动作来大胆的表现音乐。

音乐欣赏活动是园所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教案出自:教案网)是提高艺术修养、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观看完《米奇的音乐盒》这节音乐活动,大家对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是否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呢?那么,不妨以下面两个话题一起来交流吧!期待老师们的积极参与!

抛问:

1、小班欣赏活动有哪些特点?小班欣赏活动素材的选择有哪些要求?

2、你觉得要增强本活动的挑战度可以有哪些方面的思考?

米奇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小班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集中的时间短,做事没有毅力,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提高,并且有了科学探究的初步意识。《三只小猪盖房子》这一故事既有探究房子结实的原因,知道做事不图省力,又有幼儿喜欢的人物和对话,适合表演。所以选择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2、乐于探究房子结实的原因,知道做事不图省力。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实物稻草、木头、砖。

2、操作图一张,小黑猪、小白猪、小花猪、大灰狼、草房、木房、砖房图片各一张。

3、师用大图书《小猪盖房子》

活动过程:

1、 师出示实物与幼儿谈话。

(1)让幼儿说出实物名称:“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

(2)猜一猜:“这三种材料如果拿来盖房子,哪种材料盖的房子最结实?”

(3)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2、 教师结合大图书讲述故事,通过提问,帮助儿理解故事主要情节,重点突出大灰狼三次撞房的不同结果。

(1)三只小猪各选用哪种材料来盖房子?(在操作图上插入小猪与相应房子图片)

(2)一撞草房:大灰狼最先要吃掉哪只小猪?小黑猪不肯开门,大灰狼怎样做?(在操作图上画出一个箭号)结果怎样?

(3)二撞木房:小黑猪逃出草房边跑边喊:大灰狼来了,大灰狼来了(让全体幼儿跟读)小黑猪跑哪去了呀?(小白猪的木房里)小白猪不肯开门,大灰狼怎样做?(重点突出撞两次,并在操作图上标出两个箭号)结果怎样?

(4)三撞砖房:小黑猪、小白猪逃出了木房时边跑边喊:大灰狼来了,大灰狼来了(让幼儿说),两只小猪跑哪去了?(小花猪的砖房)小花猪不肯开门,大灰狼怎样做?(重点突出撞了三次,并在操作图上画出三个箭号来表示)结果怎样?(头上撞出了三个疙瘩。)

(5)消灭大灰狼:大灰狼很狡猾,它看到房顶上有一个什么?大灰狼接下来怎样做?三只小猪怎样对付大灰狼。

3、 分析房子所用材料,帮助幼儿寻找砖房结实的原因。

(1)师生共同数一数大灰狼三次撞房所使用的次数和结果。师问:为什么草房一撞就倒,砖房撞了三次也不倒?幼儿园的房子也是砖房,我们一起来推推看,(师生一起推墙,师再问:“难道在这三种材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

(2)分析实物稻草、木头、砖。

请幼儿上台来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并说出感受,教师演示:折断稻草,用钉钉木头和砖,分清三种实物的硬度,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在这三种材料里,稻草最轻,木头较重,砖最重;稻草又细又软容易折断,木头虽不易折断,但是较软,砖头最硬最结实,所以,用结实的材料盖出来的房子才结实。”

(3)教育幼儿做事不图省力。

小猪在盖房子前曾问猪妈妈:用什么东西盖房子?妈妈是怎么回答的?从猪妈妈的话中,小猪知道砖房是最结实的,但为什么小黑猪、小白猪没有选择砖来盖房子(稻草木头轻图力气),这样做的结果是:险些被大灰狼吃掉,看来做事老想着怎么省力是不行的,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幼儿园是用稻草或木头建成的,那样会怎样呢?

(4)如果你要盖房子,你将选用哪种材料?记得小花猪是怎样盖砖房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音乐:盖房子)。(活动结束)

故事:

猪妈妈有三只小猪,一只是小黑猪,一只是小白猪,还有一只是小花猪。

有一天,猪妈妈对小猪们说:"现在,你们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一些本领。你们各自去盖一间房子吧!"三只小猪问:"妈妈,用什么东西盖房子呢?"猪妈妈说:"稻草、木头、砖都可以盖房子,但是草房没有木房结实,木房没有砖房结实。"三只小猪高高兴兴地走了。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堆稻草,小黑猪忙说:"我就用这稻草盖间草房吧。"小白猪和小花猪一起向前走去。走着,走着,看见前面一堆木头,小白猪连忙说:"我就用这木头盖间木房吧。"小花猪还是向前走去。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堆砖头,小花猪高兴地说:"我就用这砖盖间砖房吧。"于是,小花猪一块砖一块砖地盖起来,不一会儿,汗出来了,胳膊也酸了,还不肯歇一下。砖房盖好啦!小花猪乐得直笑。

山后边住着一只大灰狼,大灰狼听说来了三只小猪,哈哈大笑:"三只小猪来得好,正好让我吃个饱!"大灰狼来到草房前,叫小黑猪开门,小黑猪不肯开。大灰狼用力撞了一下,草房就倒了。小黑猪急忙逃出草房,边跑边喊:"大灰狼来了!大灰狼来了!"木房里的小白猪听见了,连忙打开门,让小黑猪进来,又把门紧紧地关上。

大灰狼来到木房前,叫小白猪开门,小白猪不肯开,大灰狼用力撞了一下,小木房摇了摇,大灰狼又用力撞了一下,木房就倒了。小黑猪和小白猪急忙逃出木房,边跑边喊:"大灰狼来了,大灰狼来了!"砖房里的小花猪听见了,连忙打开门,让小黑猪和小白猪进来,又紧紧地把门关上。

大灰狼来到砖房前,叫小花猪开门,小花猪不肯开。大灰狼用力撞一下,砖房一动也不动;又撞了一下,砖房还是一动也不动。大灰狼用尽全身力气,对砖房重重地撞了下去,砖房仍然是一动了不动,大灰狼头上倒是撞出了三个疙瘩,四脚朝天跌倒在地上。大灰狼看到房顶上有一个大烟囱,就爬上房顶,从烟囱里钻进去。三只小猪忙在炉膛里添了许多柴,把炉火烧得旺旺的。大灰狼从烟囱里钻进去后,跌进大炉膛,被炉火烧死了。

小黑猪难过地对小花猪说:"盖草房虽然最省力,就是不结实。以后,我要多花力气盖砖房。"小白猪难过地说:"盖木房虽然也很省力,就是不结实。以后,我也要多花力气盖砖房。"小花猪高兴地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盖座大的砖房,把妈妈也接来,大家一起住吧!"

活动反思

《三只小猪盖房子》是一个经典故事,活动通过故事的进展,围绕三种材料来探讨那种材质建房子更结实。大灰狼一撞草房子,二撞木房子,三撞砖房子,一次比一次费得力气大,并让幼儿触摸三种不同材质来感受他们的不同这才是导致大灰狼的三次撞房子的结果,这三次不同的结果告诉幼儿做事不图省事。也进一步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学习了人物间的对话,这是这节活动的成功之处。

语言活动就是给幼儿营造一个敢说、愿意说的语言环境,经典故事恰恰可以引起幼儿的共鸣,从而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寓意、学习人物间的对话,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由浅至深的教学思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合理的提问及做出有效应答,这些都是上好每节语言课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这是我上完这节活动的重要感受。

通过实践,发现我们的孩子在整个课堂上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能把在主题中学到的相关“房子”的知识结合到故事中来进行讲述,给《三只小猪》的故事教学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通过这样集体的交流,迸发了孩子们的智慧,并让更多的孩子轻而易举地吸收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要的集体教学,有效的集体教学。

米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寻找米奇妙妙屋的情景中辨别不同的音乐,并能通过动作来表现。

2、乐意和老师、同伴一起快乐地游戏。

【教学准备】

PPT、音乐、视频

【设计思路】

我发现我班幼儿非常喜欢米老鼠这个动画形象,因此我把动画片《米奇妙妙屋》中出现的米奇人物形象放进了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节音乐游戏《米奇妙妙屋》,在这个音乐游戏中,我以去妙妙屋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让幼儿倾听、感受音乐并时刻引导孩子跟着音乐做动作,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第一环节激发幼儿兴趣,请出幼儿熟悉的动物朋友—米奇并激发幼儿去妙妙屋。

第二环节在去妙妙屋的情景中,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音乐并爬过大山、躲过怪兽。本次活动幼儿在听听、看看、说说、玩玩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内容。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时刻引导孩子跟着音乐做动作。

第三环节分享到达妙妙屋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米奇引出活动,激发兴趣

小朋友,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是谁?

你们想不想去妙妙屋?一起出发吧!

(设计意图:出示孩子喜欢的米奇,激发幼儿去妙妙屋的兴趣。)

二、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不同。

1、爬山游戏,感受音乐节奏的快慢。

看,前面是什么?

高山挡住了我们去妙妙屋的路,该怎么办?

米老鼠是怎么样爬过大山的?(倾听音乐)

音乐是怎么样的?为什么音乐比较慢呢?

(集体听音乐尝试爬山)

米老鼠是怎么样下山的?

(集体听音乐尝试下山)

音乐是怎么样的?为什么音乐很快?

小结:上山时很累,爬不动,所以音乐很慢,下山时速度很快,所以音乐很快。

2、感受音乐,躲怪兽

听听看,谁来了?

你为什么觉得是大怪兽来了?

在森林里,有一个大怪兽,怎样才能不让怪兽抓住我们?

躲哪里?

有危险的时候要躲起来。怪兽走了,我们继续出发。

集体表现。

(设计意图:在听听、看看、说说、玩玩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内容。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时刻引导孩子跟着音乐做动作。)

三、分享到达妙妙屋的快乐

我们终于来到了妙妙屋,你们看!

看看妙妙屋的朋友可以教我们什么本领?

(设计意图:集体分享快乐,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米奇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听懂不同音乐信号并表现相应的动作。

2、乐意与老师同伴参与音乐活动。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可爱的动物明星(米奇)我们和米奇来打个招呼。”“米奇长什么样?”(幼儿讲述)米奇那么可爱,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它。(音乐)(耳朵翘翘,嘴巴笑笑,尾巴摇摇,蹦蹦跳跳,我爱你)

二、出发去米奇妙妙屋,感受音乐的不同

1、“米奇那么神奇,大家都喜欢,看,我真的把它请来了。”(看视频)“米奇请我们去哪里?”想去吗?想去的站起来,准备好了吗?一起出发吧!(音乐)

“走了一段路,遇见了谁?”(高飞、米妮)“和它们问早,高飞高飞早上好!”——有节奏的问早

“走了那么长时间,休息一会儿。”

2、“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什么地方?哎,一座高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怎么办?”(爬)

“我们一起来爬过去,听好爬山的音乐,这个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那我们再用手指来试试。”“爬到山顶了,要下山了,下山时应该怎么样?”听下山的音乐。

小结:原来音乐还能告诉我们上山和下山。

3、继续出发

“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怎么样?”(播放重音)“猜猜是谁来了?怎么办?”找个地方躲起来。

4、“好了,巨人走了,我们继续出发啦!我们穿过树林,胜利啦!”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终于到了米奇妙妙屋。

“看看它们是怎么欢迎我们的?”

我们一起来给它们打拍子,一、二、三。

三、结束部分

“今天和米奇一起玩游戏,开心吧,和它再见!”

米奇教案 篇9

幼儿园中班音乐律动详案《米奇妙妙屋》

活动背景:

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内容精彩,是由一个个益智性的小故事组成的,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观看的同时能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的发展。这段时间,我班幼儿对《米奇妙妙屋》非常感兴趣,课余常常聚在一起,唱着动画片里的歌曲,讨论动画片里的情节,尤其对米奇这个角色是喜爱有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我园省级课题《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我设计了节奏活动《米奇妙妙屋》,通过创设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情境,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幼儿充分感受节奏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听懂不同的音乐节奏的信号并表现相应的动作。

2、在游戏活动中掌握一定的音乐节奏,感受节奏活动带来的乐趣。

3、乐意与老师、同伴一起快乐地做游戏,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相关媒体制作、“闪烁的小星”音乐、双响管、指示牌、米奇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和米奇做游戏——你好,米奇!

1、向幼儿介绍“米奇”。

教师导语:“小朋友,我们班来了许多客人老师,一起向客人老师问好。今天还有一位你们非常喜爱的动物明星也来了,想知道它是谁吗?闭上眼睛,它马上就会出现。

2、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和它打招呼。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有礼貌!愿意和米奇做做游戏吗?

3、歌表演:闪烁的小星,帮助幼儿感受节奏。

二、听听走走做游戏——妙妙屋,我来了!

1、在音乐伴奏下,初步感知玩节奏的快乐。

教师导语:“小朋友跳得真好,那想不想去我的米奇妙妙屋玩一玩?(想)太好了,男孩女孩排排队。小朋友,路上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可爱的朋友,经过一些有趣的地方,千万跟紧老师哦,别一个人掉队了。我们出发。”(幼儿听“闪烁的小星”走走。)提问:刚才一路上,我们是怎样走的?(听着音乐节奏,一步一步走的)

2、学习看指示牌,交换节奏地走。

(1)教师导语:瞧!我们现在到哪里了?(播放画面--绿草地)噢,忘了告诉你们,要走过这片绿草地,我们要跟着指示牌走。

(2)出示指示牌,帮助幼儿理解图意,根据指示牌提示走走(图A)。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代表什么意思呢?(拍两下手,走两下)。练习巩固。请一做得好的幼儿在前面带路。

(3)出示指示牌,加深难度,感受节奏的变化。(图B)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代表什么意思呢?(拍四下手、走四下)幼儿练习,巩固掌握节奏。

(4)两张指示牌交替出现,让幼儿交换节奏地走。

3、通过播放图片与小动物找招呼,感受不同的节奏。

教师导语:“看看我们遇到了谁?来一起问个好吧!”

提问:“你会不会有节奏地问好呢?”引导幼儿用有节奏的儿歌大声念诵:“**,**,早上好,和各种动物朋友打招呼!”

4、通过玩爬山的游戏感受节奏的乐趣。

(1)教师导语:“走了这么多的路,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吧,看看,我们到哪儿了?”(出示大山)提问: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大山?我们怎样到山那边去?现在我们在山脚下,要往哪里爬?

(2)师幼共同玩爬山的游戏,进一步掌握节奏。

(3)幼儿在钢琴伴奏下进行节奏活动,通过“滑音“帮助幼儿体验下山的乐趣。

师:现在我们爬到哪了?感觉怎么样啊?(很高兴)那现在我们要下山了,怎么下去呢?(跑下去,滑下去)一起数三二一听钢琴滑音滑下去。

(4)引导幼儿听钢琴伴奏爬自己的身体,体验“上山下山”的乐趣。

5、播放画面,出示怪物,进一步感受玩节奏的快乐。

师:刚才我们爬过了三座大山,好开心啊!瞧!前面到哪了?(小树林)穿过这片小树林,我们就到妙妙屋了,咦?你听---沉重的声音。

提问:这是什么声音?看看谁来了?(出示怪物)。有什么办法不让它发现我们,让我们安全地走过小树林呢?(轻轻地走,悄悄地走)幼儿在钢琴伴奏下走一走。

三、边唱边跳一起来——我跟米奇学本领!

1、观看表演,感受动画片中的节奏。

2、幼儿尝试模仿,初步学习动作。

提问:刚才,他们跳打拍子的舞蹈,是用身体哪个地方打拍子的?”“用脚打了几次拍子?”

3、幼儿和米奇共同表演。

4、除了用脚打拍子,还可以用什么地方打拍子呢?

引导幼儿可以改变身体部位打拍子,边唱边跳结束语:小朋友今天玩得开心吗?天色不早了,我们回家吧!(听音乐:闪烁的小星走)

活动反思:

对制定目标的反思:目标的设定是活动的关键,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

1、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听懂不同的音乐节奏的信号并表现相应的动作。

2、在游戏活动中掌握一定的音乐节奏,感受节奏活动带来的乐趣。

3、乐意与老师、同伴一起快乐地做游戏,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可以说本次活动的定位符合《纲要》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同时也符合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实际水平,从活动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达到目标要求。

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反思:《米奇妙妙屋》这个活动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在第一个环节“和米奇做游戏——你好,米奇!”中,当老师戴上头饰手饰扮演米奇时,幼儿非常高兴,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但是当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和小朋友打招呼时,小朋友还不能完全根据老师的问好作出相应的反应。出现这种情况,固然有我们平时和孩子问好的单一性有关,但主要是没有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是被动接受老师的问好的。我想这一环节可以调整让幼儿自己想出各种问候语“你想对米奇说什么?”这样就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了。

在第二个环节“听听走走做游戏——妙妙屋,我来了!”中,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

1、在音乐伴奏下,幼儿能一步一步有节奏在走,初步感知了玩节奏的快乐。

2、老师设计了一个“过绿草地要看指示牌走”这样一个情节,引导幼儿学习看指示牌变换节奏地走。指示牌上没有画生硬的节奏谱,而是画了可爱的小手小脚来代替节奏,既生动又形象。小朋友一下就能猜出拍几下手,走几步,他们听着音乐自然地跟着指示牌上的节奏来走,兴趣很浓厚。

3、在和朋友打招呼这一环节中,当画面上出现小朋友非常熟悉和喜爱的高飞、唐老鸭等动画形象时,小朋友更加感兴趣了,从而能用有节奏的儿歌大声念“XXXX早上好”,达到了目标要求。

4、为了增强趣味性,老师设计了有点难度的“爬山”情节,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到山那边。通过幼儿有节奏地爬山和听滑音下山,帮助幼儿体验玩节奏的快乐,幼儿玩得不亦乐乎。但是出现了一个小小意外:当我和大部分幼儿在听琴声由山脚—山坡---爬到山顶时,有几个幼儿由于特别兴奋控制不住自己,仍在地上到处乱爬。怎么办呢?我用米奇的口吻焦急地说:“哎呀,我们已到山顶了,你们怎么还在山脚下爬呀?赶快爬山噢,还要去妙妙屋玩呢!”在我的引导下,这几个小调皮才跟着我听琴声一步一步往上爬,局面总算控制住了。我想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去化险为夷。

第三个环节是“边唱边跳一起来——我跟米奇学本领!”。幼儿在妙妙屋里看到熟悉的动画片时非常高兴。当高飞他们表演舞蹈时,简单明了的节奏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幼儿学得很认真。在创编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幼儿,鼓励幼儿想出用身体的不同部分去打拍子,并及时听琴声练习。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尊重,他们的创造才能更出人意料。

活动后的反思:要上好一节音乐课是不容易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充分尊重幼儿,要调控好幼儿的情绪。语言方面要更严谨,在课前要仔细推敲要说的每一句话,研究每一个问题,优化教学中的提问,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水平。

米奇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掌握音乐节奏x-x-lxxxxl.并能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表现节奏。

2.在有趣的情境中.能根据不同的节奏信号表现相应的节奏动作。

3.乐意与教师、同伴一起快乐地做游戏.感受节奏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看过米奇妙妙屋动画节目,熟悉《闪烁的小星》音乐旋律。

物质准备:自制PPT(绿草地、各种动物、两座大山图),《闪烁的小星》音乐,指示牌两块(两种不同的节奏型:x-x-|x-x-|和xxxx|xxxx|),米奇玩具。

场地布置:幼儿座位排成半圆形,座位后面布置米奇妙妙屋的场景。

活动过程

一、和米奇打招呼

1.向幼儿介绍米奇。

教师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米奇是谁吗我把米奇请来了,怎样跟他打招呼呢今天我们来点特别的,用有节奏的语言来和米奇打招呼。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式和米奇打招呼。

(1)教师引导幼儿用xxxx|x-x-|节奏和米奇打招呼(米奇米奇|你一好一|)。

(2)教师扮米奇,用xxxx|x-x-|节奏和幼儿打招呼,并要求幼儿用同样的节奏回应。

二、玩游戏,学本领

教师导语:米奇有个妙妙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本领,你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呢一路上我们会经过一些有趣的地方,遇到一些可爱的朋友,千万跟紧老师,我们出发啦。

1.听一听:在音乐伴奏下,初步感受玩节奏的快乐。

播放音乐《闪烁的小星》,幼儿跟着音乐声走。提问:刚才一路上,我们是怎样走的

2.看一看:学习看指示牌,掌握两种不同的节奏。

教师导语:我们现在到哪里了(播放PPT,出现绿草地画面。)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要走过这片绿草地,我们得跟着指示牌走。

(1)出示指示牌A(x-x-|x-x-|),提问:上面有什么代表什么意思呢(每小节拍两下手,走两步。)

幼儿练习巩固。

(2)出示指示牌B(xxxx|xxxx|),提问:这个又代表什么意思呢(每小节拍四下手,走四步。)

幼儿练习巩固。

(3)交替出现两张指示牌,幼儿交换节奏走。

教师导语:在过草地时两张指示牌会轮流出现,看你们能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哦。

幼儿跟着《闪烁的小星》音乐,看着两种不同节奏指示牌走出绿草地。

3.说一说:和小动物打招呼,巩固对两种节奏的认识。

教师导语:我们顺利走过绿草地,现在遇到了谁(播放PPT,出现各种动物。)一起问个好吧!

提问:你们会不会有节奏地问好呢

请幼儿有节奏地和动物打招呼,如:高飞高飞|你一好一|,教师用各种身体动作做节奏提示。

4.做一做:玩爬山的游戏,感受节奏游戏的乐趣。

教师导语:走了这么多的路,我们到哪儿了(播放PPT,出现大山的画面。)

(1)提问:把我们的身体当成一座山,怎么爬山

教师弹奏《闪烁的小星》,请幼儿按音乐节奏上山(节奏1:x-x-|x-x-|)。到了半山腰,再用快一点的节奏爬,更快到达山顶(节奏2:xxxx|xxxx|)。

(2)提问:到山顶了,感觉怎样啊现在我们要下山了,怎么下去呢我们一起数三、二、一,听钢琴滑音滑下去。

(3)幼儿听钢琴伴奏爬自己的身体,体验上山下山的乐趣。

三、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表现节奏

1.观看米奇妙妙屋动画节目。

2.幼儿尝试模仿,初步学习动作。

提问:刚才他们是用身体哪个地方打节奏的用脚打了几次节奏(重新看一次确认)

3.幼儿跟着米奇共同表演两遍。

4.拓展经验,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表现节奏。

提问:除了用脚打节奏,还可以用什么地方打节奏呢

引导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打节奏.集体表演和分组表演相结合。

结束语: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今天我们知道了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打节奏的方法,时间不早了,本领也学到了,我们回家吧!记得要跟好朋友说再见哦!(引导幼儿边走边有节奏地跟小动物们道别,如:黛西黛西I再一见一|。)

米奇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听懂不同的音乐节奏的信号并表现相应的动作。

2、乐意与老师、同伴一起快乐地唱唱跳跳做游戏。

【活动准备】

相关媒体制作;米奇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一、蹦蹦跳跳大声唱——你好,米奇!

1、师:“小朋友,今天有一位你们非常喜欢的动物明星来看你们了,我们一起喊三、二、一把它请出来好吗?”(请出米老鼠)

2、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和它打招呼。

师:“谁来了?”(教师引导孩子用不同词汇打招呼,夸夸米奇。)

小结:米老鼠多神气多可爱呀,现在我们一起来夸夸米奇好吗?

3、歌表演:我爱米老鼠(引导幼儿大声夸,大胆跳:“大声夸它才会高兴噢”)

4、“小朋友一起大声唱歌真好听,真响亮,瞧,米奇真的来了。”(媒体)

二、听听走走做游戏——妙妙屋,我来了!

1、欣赏录像。

师:“米奇邀请你们去它的妙妙屋玩,你们想去吗?路上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可爱的朋友,经过一些有趣的地方,千万跟紧老师哦,别一个人掉队了。”

(幼儿边唱边跳来到小树林,和媒体互动。)

师:“这是谁?来一起问个好吧”引导幼儿用有节奏的儿歌大声念诵:“**,**,早上好,和各种动物朋友打招呼!”

2、媒体出现一座山。

师:“走了这么多的路,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吧,看看,我们到哪儿了?”

师:“愿意和老师一起爬山吗?看看,我是怎么上山的?现在我在山脚下了哦,往哪里爬?( )听听音乐怎么样的”

(倾听上行音乐和下行音乐。幼儿和老师一起听着音乐上山、下山。)

3、请出小鼓来帮忙孩子掌握节奏。

师:小鼓说话的时候我们就要爬山了,小鼓说的快我们就跑得快,上山。小鼓说的慢,我们就跑的慢,下山。

4、出示小铃。

教师变化不同的节奏型,幼儿听见铃声就拍出节奏,听到鼓声就踏出节奏,一路跑跑走走来到米奇妙妙屋。

三、边唱边跳一起来——我跟米奇学本领!

1、媒体出现画面:“看,米奇妙妙屋到了!”

2、欣赏媒体“妙妙屋的表演”。

师:“刚才,他们跳打拍子的舞蹈,是用身体哪个地方打拍子的?”“用脚打了几次拍子?”

3、幼儿和媒体共同互动学跳。

4、引导幼儿可以改变各个身体部位打拍子,边唱边跳。

米奇教案 篇12

一、设计意图:

我上的这是一节小班的音乐游戏《米奇妙妙屋》。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发现我班幼儿在玩玩具时一直在讨论少儿频道播放的动画片《米奇妙妙屋》中的妙妙工具及对动画片中出现的米奇、唐老鸭、高飞和布鲁托尤其喜欢,我就在想他们这么喜欢动画片里的人物,不如把这几个人物形象放进游戏中,他们肯定会很喜欢。因此我设计了这节音乐游戏《米奇妙妙屋》,然后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了

二、活动目标:

1、初步能听懂不同的音乐信号并表现相应的动作。

2、乐意和老师、同伴一起快乐地唱唱跳跳做游戏。

3、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三、活动准备:

1、幻灯片

2、音乐旋律

3、妙妙屋视频

4、乐器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米奇。

师:"小朋友,今天有一位你们非常喜欢的动物明星来看你们了,我们一起喊三、二、一把它请出来好吗?"(视频请出米老鼠,激发幼儿兴趣)

(二)进入情景游戏。

1、 提问:刚才米奇说了什么?想去妙妙屋吗?我们一起去。

2、出示课件图片一(节奏游戏)

师:妙妙屋里可能有谁?(请幼儿自由猜测)。

然后出示高飞、布鲁托、米妮、黛茜、 唐老鸭。接着引导幼儿听教师节奏与朋友们按节奏打招呼。

3、我们继续出发,进行爬山游戏。

(1)出示课件图二

师:高山挡住了我们去妙妙屋的路,怎么办?

(2)介绍游戏规则:爬山的时候,要听音乐--听到爬音爬山;按照音律的节奏往上爬。当达到山顶后,引导幼儿知道上山后需要下山,当听到下滑音时才能下山。

4、继续游戏(躲怪兽游戏)(出示课件图三)

师:在这个森林里,有一个大怪兽,我们要走过去,怎样就能不让怪兽发现我们。

游戏规则:当听到高兴音乐的时候出来玩,当听到怪兽走路的音乐时,躲起来。

5、我们终于来到的妙妙屋,你们看!(出示视频)

6、看看妙妙屋朋友可以教我们什么本领。(放音乐做律动)

(三)结束部分:听音乐回家。

今天玩的开心吗?为什么?活动在音乐声中结束。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米奇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认识特殊电话号码119、120、110,知道其用途。

2.初步积累在紧急情况下报警求救,保护生命的经验。

3.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4.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PPT

2.观看过米奇妙妙屋动画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师扮演米老鼠,带领小朋友一起出发去米奇公园参加舞会。

二、在游戏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1.(播放课件)看,到了什么地方?森林里发生什么事了?让我们想个办法

2.由妙妙工具引出电话机,拨什么号码呢?(119)拨打119后我们应该怎么说,消防叔叔才会来火灾现场救火呢?

3.小结:119是火警电话,发生火灾后拨打119请消防员叔叔来救火。

那如果我们小朋友在家里,(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着火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4.继续出发,(播放课件)维尼小熊的头怎么了?怎么办?

5.呼叫妙妙工具引出电话机,拨什么号码?(120)请一名幼儿来打电话求救。

6.小结:有人受伤或者需要急救时,我们可以拨打急救电话120请医生来帮忙。

7.继续出发,(播放课件)那是谁?(小偷)他在干吗?(偷东西)

8.呼叫妙妙工具引出电话机,拨什么号码?(110)请一名幼儿来打电话报警。

9.小结:遇到小偷、强盗这些坏人,我们可以拨打匪警电话110报警,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

三、巩固

1.总结特殊的电话号码今天一路上我们遇到了三件事,真惊险啊。森林里着火了,我们拨了火警电话?(119);维尼小熊受伤了,我们拨了急救电话?(120);小偷在偷黛西家的东西,我们拨了警察的电话?(110)

2.做了三件好事,开心吗?时间不早了,让我们赶快去参加舞会吧。

3.继续出发,米奇公园到啦,米妮在等我们了,让我们一起跳妙妙舞吧。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米奇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比较物体的大小、认识大小标记;并能按大小标记进行分类。

2、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两个分别有大小标记的篮子。

2、课件。

3、大小不一的“石头”。

4、四个篮子装有大小不一的兔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1)随音乐做动作进入米奇妙妙屋,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通过对话了解游戏任务。

2、比石头,感受大小

(1)激发幼儿讨论过河的方法

(2)引导幼儿比较石头的大小

(3)鼓励幼儿过河,感受石头大小

3、找钥匙,认识大小标记

(1)观察门,知道开门要钥匙。

(2)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大标记。

(3)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小标记。

4、救兔子,按标记分类。

(1)引导幼儿救两次兔子

(2)比较兔子大小。

(3)按兔子大小分类。

5、活动结束

带领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随音乐做动作出场。

米奇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认识特殊电话号码119、120、110,知道其用途。

2.初步积累在紧急情况下报警求救,保护生命的经验。

3.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课件ppT

2.观看过米奇妙妙屋动画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师扮演米老鼠,带领小朋友一起出发去米奇公园参加舞会。

二、在游戏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1.(播放课件)看,到了什么地方?森林里发生什么事了?让我们想个办法

2.由妙妙工具引出电话机,拨什么号码呢?(119)拨打119后我们应该怎么说,消防叔叔才会来火灾现场救火呢?

3.小结:119是火警电话,发生火灾后拨打119请消防员叔叔来救火。

那如果我们小朋友在家里,(教案出自:教案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着火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4.继续出发,(播放课件)维尼小熊的头怎么了?怎么办?

5.呼叫妙妙工具引出电话机,拨什么号码?(120)请一名幼儿来打电话求救。

6.小结:有人受伤或者需要急救时,我们可以拨打急救电话120请医生来帮忙。

7.继续出发,(播放课件)那是谁?(小偷)他在干吗?(偷东西)

8.呼叫妙妙工具引出电话机,拨什么号码?(110)请一名幼儿来打电话报警。

9.小结:遇到小偷、强盗这些坏人,我们可以拨打匪警电话110报警,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

三、巩固

1.总结特殊的电话号码今天一路上我们遇到了三件事,真惊险啊。森林里着火了,我们拨了火警电话?(119);维尼小熊受伤了,我们拨了急救电话?(120);小偷在偷黛西家的东西,我们拨了警察的电话?(110)

2.做了三件好事,开心吗?时间不早了,让我们赶快去参加舞会吧。

3.继续出发,米奇公园到啦,米妮在等我们了,让我们一起跳妙妙舞吧。

Gz85.Com小编推荐

毫米分米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 学生反应的积极程度可以反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编辑为您选出的“毫米分米教案”让您不容错过,如需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

毫米分米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学生(尺子、一张大约3厘米长的小纸条);教师(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朋友,上个学期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小朋友们还记得哪些关于厘米和米的知识?大家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二、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比1厘米还要短呢?

生:眉毛、眼睫毛、蚂蚁、硬币的厚度......

这些东西都不够1厘米长,我们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表示长度呢?

生:毫米。

对!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小朋友猜猜看,1毫米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让学生说一说1毫米在尺子上到底有多长?教师引导说出:直尺上1厘米之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请小朋友在尺子上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让学生说一说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猜一猜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学生说并说明是怎样想的?可以引导学生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板书:1厘米=10毫米)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3、估一估,量一量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厚呢?先让学生用眼睛估测,再小朋友

自己动手测量,学生量出是6毫米。(板书:毫米)。

(2)先估测再测量桌上小纸条的长度,引导说出小纸条长度为3厘米4毫米或34毫米并追问3厘米4毫米是怎样换算为34毫米的,理由是什么?

三、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刚才我们认识了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小朋友再想一想,有没有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对!分米。(板书:分米)

老师手上有个盒子,它的边长正好是1分米,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盒子边长要是用厘米表示,大约是多少厘米呢?

先请学生猜一猜,再请人上台量一量是10厘米,问学生这说明了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说明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请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的长度

生:(0~10、15~25......)

怎样从尺子上找最快?引导说出找0~10最快。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引导说出插座的边长、软盘的边长、粉笔的长度、学具盒的长、文具盒的宽等。)

3、画一分米的长度

每位同学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集体反馈你是怎么画的?(课件演示画一分米的动画)

4、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学生用手指比画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验证。

5、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再说出或者展示验证的办法。(老师可以展示米尺,让学生一起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6、估一估,量一量

(1)数学书的边有多长?先估一估长度,再量一量。引导说出书长为2分米多4厘米、大约2分米、24厘米。

(2)同桌学生不用尺子,估测课桌和椅子的高度大约是多少分米,并交流方法。老师记录学生估测的数据。然后请同桌合作分别实际量一量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并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确。

四、练习

1、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一张床长大约2()、一根黄瓜长大约2()、一颗牙齿长大约4()、一块黑板长大约40()、一枝铅笔长大约1()5()。

2、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

老师家的房子要装修,我要计算客厅的长度,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请学生说出自己选用单位的理由。让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来选用合适的单位。

3思考题:

辨一辨

我们来读一读一个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

(课件出示)

今天,我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了一辆长大约6毫米的公共汽车去春游。我在一棵大约8米高的树边吃了一大约2分米长的面包。然后捉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

(学生可能会笑,让学生说说笑的理由,并帮忙改一改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来帮助学生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你能将它们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一下吗?(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同桌之间用手势比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

课外活动。

(课件出示问题)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毫米分米教案【篇2】

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看看是谁来了?(出示孙悟空)

他带来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孙悟空表演几招吗?

师:是啊,金箍棒越变越短,最后放进耳朵里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

小结: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的时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书:米和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看来我们同学心中这把尺子还是很准的。现在是越变越短,越变越短,最后变到孙悟空的耳朵里了,那大家猜一猜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啊?

师:这是你的猜测。到底有多长啊,咱们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顾测量方法。(出示判断题)

(2)会了方法后同学们开始量一量吧!

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了。要想精确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师:接下来,请把目光移到我们的学具盒,从中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

师:请你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现在你能表示出孙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长吗?

4、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a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找一找说一说。

6、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1、出示各种物体的长度,学生认一认。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篇二:毫米的认识 微课教学设计 郭红星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块,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分两个层次进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 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身份证、校讯通、学生尺、1分硬币、1元硬币、1角硬币、身份证。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毫米分米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P22~27,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记忆部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和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

启发引导法、示范法、教授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练习法、观察比较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具、投影、情境图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学生活动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今天让我们看看孙大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提出3个问题。

学生看图,找出图中的信息。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欣赏图片,产生学习兴趣,为学习知识打好基础。

鼓励学生按顺序找出数学信息。

活动二:

1、1毫米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尺,你有什么发现?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想一想,毫米和厘米有

什么关系。

师总结:1厘米就是10毫米,也可以说10毫米是1厘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合适?

2、1分米有多长?

师:你知道一分米有多长吗?观察直尺,找到10厘米,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或者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呢?

3、1千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用手笔划一下。1千米就是1000个1米这么长,也就是1千米是1000

米,也可以说1000米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千米也可以叫公里,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看到或听到过这个词?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毫米、分米、千米,还有前面学的厘米、米,他们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学生观察小尺,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巩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合作。

利用直尺,让学生找到1分米的尺度。直观认识1分米。

学生自由猜测,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学生想象1米的长度,联想1千米。

学生回答

学生记熟,并能明确长度单位有哪些?

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1厘米和1毫米的关系。

空间感受1毫米的长度,进一步巩固1毫米的概念。

直观感受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直观性。

联系生活巩固掌握分米的概念,体验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学生能否准确说出1米的长度。

活动三:

自主练习:

1、第1题:用手势表示长度。

2、第2题:估一估,量一量

3、第3题:填一填

4、第4题: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5、第6题:简单计算

学生小组先练练,后指名活动。

学生说估测的方法再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先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换算法。

学生先介绍动物,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

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和估测的能力。

体会高级单位名数和低级单位名数互化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关于动物的常识,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解答,是否明确换算。

活动四:

课外实践:

教师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感兴趣的物体实行实际测量。

我学会了吗?

1、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吗?

2、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说一说。

3、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课外活动,整理数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

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五: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毫米分米教案【篇4】

一、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直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3、提高学生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1·知道毫米、分米这二个长度单位

2·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难点:

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四、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五、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还记得吗?(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1.认识毫米①出示课件

②通过课件教学,让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用直尺上的毫米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预计学生不难发现: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分米教案【篇5】

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2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二:新授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三:练习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四:1 小节: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 作业: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毫米分米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测量。 教学准备: 一分的硬币,电话卡,光盘、学生尺及文具,测量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板书]

2、你们能用手比一比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我们已成功进入长度单位王国,看看这里的小朋友用尺子在干什么?(生答)

4、长度单位的聪明猴也一起来和我们上课了,看看聪明猴在为什么为难呢。《课件:聪明猴的难题》原来,有两兄弟为了一枚一分硬币的厚度争吵了起来。哥哥说厚一厘米,弟弟说厚一毫米。你同意谁的意见?

5、当我们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要用毫米做单位。 [板书:毫米] 用字母mm表示。

1、观察引出“毫米”

师:请你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尺子上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生: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刻度。

师:我们可以用两支笔尖指出来,两笔尖之间的这一小段的长度就是1毫米,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一毫米么?《找学生展示台操作2-3》

预设:(看看其他两个刻度中还有没有1毫米了)。生:用手比1毫米的长度。师:纠正不太规范的。

师:那你现在能帮聪明猴解答一分硬币到底多厚了么,是1厘米还是一毫米? 你有什么感受?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1 毫米 师:1毫米确实太短太小了,所以就可以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中的这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生:举例。电话卡、身份证、充值卡等。

师: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从0刻度起到刻度1中间有几个小格?赶快数一数。生自己数。10个小格。看你和老师数的一样不一样。《课件:毫米的渐变》带着学生一毫米一毫米的数,1毫米、2毫米、3毫米……10毫米。那刻度2到刻度3之间是几毫米? 1厘米=10毫米,那2厘米=?毫米 你是怎样想的?

师:(1)同学们说的可真好,老师这有一根黄粉笔,想知道它有多长,谁能帮帮我。4厘米6毫米

预设:生1:1厘米1厘米地数,到4刻度就是4厘米,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再加上6毫米就是46毫米。

生2:从0刻度到4刻度是4厘米也就是40毫米,再加上6毫米是46毫米。 师: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看整厘米,整厘米是几就是几厘米,再数有几小段。或者一厘米一厘米地数,看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再看有几小段。

师:同学们都很会说,不知你们的动手能力怎样,我这有一根彩笔,谁能帮我量出来。师:测量时要注意:物体一端对齐0刻度,末端对着那个刻度就是多长,没有0刻度找一个刻度为起点,用末端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是他的长度。

6、请你测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并记录下来。 如果出错:你是怎么测量的。

1、34页2题。

看来同学们在长度王国里旅行很愉快,可有个人还闷闷不乐呢,聪明猴、他想让我们帮他闯过第二关。快伸出我们友爱的手帮帮他吧。《课件:实物高度》 预测:如果出现用错单位的,用手比一比。

四、小结。

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五、延伸:那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老师找到很多用毫米做单位的物体,你能在生活中找一找吗?

毫米分米教案【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2题。【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开心。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毫米分米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米尺正方体盒子等。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学会以分米和毫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到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两种长度单位?

(2)1米=()厘米

(3)13厘米-7厘米=()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 )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 )毫米、铁钉长( )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 )毫米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 )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 )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四、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五、课堂作业:

1、练习八第1、2题。

2、动手实践量一量:

(1)《品德与生活》这本书的长、宽、厚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2)10张纸大约有多厚?

(3)橡皮擦的长、宽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毫米分米教案范文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毫米分米教案范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毫米分米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1、 口答。

2、 动手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大约宽( )厘米。

3、 引入课题。

二、认识分米。

1、 用手比划一下10厘米的长度。

3、 动手画一画1分米。

4、 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5、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

6、 1米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几分米?1米里有几个10分米?

三、认识毫米。

1、 学生用学生尺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厚度有多少厘米。

2、 介绍:厚度还不够一厘米,我们就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

3、 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4、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厚度是一厘米。

5、 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里,毫米应排在什么位置?

四、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3、4、5、6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后记:学生自学了用字母表示各个长度单位,又动手画了各个长度。效果较好。

毫米分米教案 篇2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对毫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教师运用正误辨别、实物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准备:

课件、直尺一把。

学生准备:

一枚一角硬币

1、填合适的单位

一棵树高6( ) 老师高1( )60( ) 橡皮长5( ) 一角硬币厚2( )

2、动手测量数学书长多少?

测量很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1、认识毫米。

(1)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出示实物银行卡和电话卡,告诉学生它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1、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2、算一算

3、辩一辩

4、改一改

毫米分米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

(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分米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P22~27,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记忆部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和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师: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今天让我们看看孙大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提出3个问题。

学生看图,找出图中的信息。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欣赏图片,产生学习兴趣,为学习知识打好基础。

鼓励学生按顺序找出数学信息。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想一想,毫米和厘米有

什么关系。

师总结:1厘米就是10毫米,也可以说10毫米是1厘米。

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用手比划一下。你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合适?

2、1分米有多长?

师:你知道一分米有多长吗?观察直尺,找到10厘米,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或者1分米就是10厘米。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呢?

3、1千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用手笔划一下。1千米就是1000个1米这么长,也就是1千米是1000

米,也可以说1000米是1千米。

千米也可以叫公里,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看到或听到过这个词?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毫米、分米、千米,还有前面学的厘米、米,他们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学生观察小尺,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巩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合作。

利用直尺,让学生找到1分米的尺度。直观认识1分米。

学生自由猜测,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学生记熟,并能明确长度单位有哪些?

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1厘米和1毫米的关系。

空间感受1毫米的长度,进一步巩固1毫米的概念。

直观感受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直观性。

联系生活巩固掌握分米的概念,体验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学生能否准确说出1米的长度。

学生小组先练练,后指名活动。

学生说估测的方法再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先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换算法。

学生先介绍动物,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

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和估测的能力。

体会高级单位名数和低级单位名数互化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关于动物的常识,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解答,是否明确换算。

教师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感兴趣的物体实行实际测量。

我学会了吗?

1、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吗?

2、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说一说。

3、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课外活动,整理数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

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毫米分米教案 篇5

2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2 作业: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毫米分米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毫米分米教案 篇7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系统的学习,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原来的基础上了解毫米产生的意义,理解1厘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二、学习目标

(一)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诀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猜猜老师的身高有多少?(1米61厘米)里面出现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测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厘米?,我们的数学书用哪个作单位比较合适?

2、估一估

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厘米,宽大约是( )厘米,厚大约是( )厘米,

3、量一量

数学书的长是( ),宽是( ),騠是( )。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较准确的测量,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一毫米,

(二)学海探秘

1、汇报课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教师出示有关毫米的知识。

2、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毫米吗?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放大尺子)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4)观察会员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出示视频)

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4、测量

(1书本第22页做一做。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橡皮擦长

(2)教室的长约10( )

(3)玻璃厚约5( )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2、我会算。

8厘米=( )毫米40毫米=( )厘米

10厘米=()毫米3厘米4毫米=( )毫米

毫米分米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好又多、易初莲花、海王星辰”等会员卡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1)量一量。

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如果我们要量课室的长我们就要用到“米”作单位,如果要量课本的长我们就要用到“厘米”作单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书本的长度,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课本长大约是( )-( )厘米,宽大约是( )-( )厘米,厚大约是( )-( )厘米。

(2)师小结:我们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一)汇报课前小研究。

1、小组交流。

2、个别展示。

3、师小结:看来小朋友真棒!知道了“毫米”这么多知识,老师实在佩服大家!现在梁老师抽一些知识来讲,看看大家是否真得学懂了。

1、请拿出尺子,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3、(电脑演示)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1分钱硬币,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还有“好又多、易初莲花、迪卡龙、海王星辰”这些会员卡的厚度也是“1毫米”,请大家量一量看看是不是。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会员卡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像什么呢?(一条缝隙)“1角钱和1元钱”是不是1毫米呢?请大家量一量。

5、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光盘、磁卡等)

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现在我们看看生活中有关毫米的一些知识。(电脑演示)

7、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三)认识1厘米=10毫米。

1、(电脑演示)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梁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6、指一指:要求在尺子上指出“5毫米、7毫米、9毫米”,并说出为什么这么快能找出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22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5)大拇指的指甲长11(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2、我会算。

5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10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四、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毫米分米教案 篇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2~4。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吸管一根,剪刀一把,一小组一把米尺。铅笔、练习本、橡皮。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加深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学习建立升的概念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生能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交流,灵活的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长度单位又比较抽象。基于此,本课中我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环境,让学生在猜一猜、量一量、找一找等实践探索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突破难点。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活动:

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记录员在记录卡上做好记录。

小组汇报各种记录的情况。

师:在刚才的测量中,我们发现,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要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就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

(1)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指名说说找到的1毫米。

(2)课件演示放大的直尺,指着直尺上的任意1小格,问学生是多长。小结得出: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

(3)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a在直尺上仔细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b.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汇报。

(5)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6)师: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1)引入分米。

不用直尺,将桌子上的吸管剪成10厘米长。

师巡视,观察剪的情况。

剪好后,拿出直尺,量一量自己剪好的吸管,看看自己的眼力准不准。

汇报:说说你的吸管是多长?还有更接近10厘米的吗?

如果有刚好是10厘米的,直接引:其实刚才这位小朋友剪的这段吸管的长度就是1分米。分米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长度单位。(板书:分米)

否则这样引:其实刚才这位小朋友剪的这段吸管的长度只要加上(或减去)多少1厘米就是1分米了……。

先在直尺上比划比划1分米有多长?伸出比划的手势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

估一估铅笔盒、课本、课桌等东西的长度、高度。

在我们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最多。

2、班内汇报与交流。

3、获得大星最多的小组介绍他们的估计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知道了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去测量。如果现在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温州到杭州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不好量,太长了)教师:“那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当然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查一查,看一看。

通过比划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铅笔的长和练习本的宽用厘米或米作单位都不合适,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举例,可以深化学生对毫米的认识。课件演示毫米的应用,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毫米分米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习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习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毫米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体会1毫米的长度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请学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5毫米的位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几毫米的位置。

2、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

4、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5、改一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这个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四)、全课总结,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效果预估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毫米分米教案 篇11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毫米的认识”,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 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45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讨论完成:书本下面部分。

1、 书本练一练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课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毫米 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作 业

1.抄写“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5次

2.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3.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反 思

毫米分米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学生对毫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教师运用正误辨别、实物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直尺一把。

学生准备:

一枚一角硬币

教学过程:

一、故设障碍,导入新课

1、填合适的单位

一棵树高6( ) 老师高1( )60( ) 橡皮长5( ) 一角硬币厚2( )

2、动手测量数学书长多少?

测量很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建立表象

1、认识毫米。

(1)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出示实物银行卡和电话卡,告诉学生它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三、强化练习,观念清晰

1、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2、算一算

3、辩一辩

4、改一改

50米跑教案13篇


无论是对于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人,了解“50米跑教案”都是非常重要的。教案课件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能需要每天都写教案课件。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体现教育公平。请将本文收藏起来以便日后查看!

50米跑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快的旋律,尝试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2)乐意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体验共同活动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哑铃、串铃、圆舞斑、每种乐器的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三分之一。

2.音乐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织纺歌》。

1.听音乐。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听一首乐曲。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幼儿听音乐,教师用身体动作表现布的过程,帮助幼儿感受乐曲的旋律)

--教师;请你说一说听完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

--教师:这首音乐听起来很轻快,就像织布机在织布一样。它的名字就叫《织布歌》

二.熟悉乐曲旋律,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

1.教师播放乐曲,幼儿随音乐拍手,拍出节奏型。

--教师:请倪你跟着音乐拍拍它的节奏。

2.引导幼儿将拍手动作转换成身体动作。

--教师:现在我们不只是拍手,还要拍身体的其他部位,请跟老师试一试。

--在教师的指挥下,幼儿练习身体动作。(拍肩、拍腿)。

4.将幼儿分成三组,一组拍手、一组拍肩、一组拍腿。

--教师:现在我来指挥,我指挥哪一组哪一组就做动作。

三.尝试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1.教师:老师准备了哑铃、串铃。"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园舞板,拍手的地方用哑铃演奏,拍肩的地方用串铃演奏,拍腿的地方用圆舞板演奏。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2.教师指挥幼儿听音乐空手做打击乐演奏动作。

3.幼儿拿乐器,看教师指挥,集体演奏1-2遍。

4.幼儿自由交换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教师;请小朋友把手里的乐器轻轻放在椅子下面,然后找到另一个你想演奏的位置坐下。

四.幼儿整理收放打击乐器,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在音乐区中提供乐器和音乐,让幼儿进行打击乐器的演奏活动。

活动提示

整个活动是一个循序浙进的过程,从拍手--身体动作(总、分)--乐器演奏的每一个环节的处理,教师都布能操之过急。如果幼儿一次布能完整做到,可以将交换乐器环节放到以后的音乐活动中进行。

2.教师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提供打击乐器,如果无条件,可自制打击乐器。

50米跑教案(篇2)

中班英语活动——《变脸》

班级:中 班

活动名称及内容:中班英语活动——《变脸》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活动,体验英语活动的乐趣。

2、 学习单词Langh笑、Cry哭、Angry生气的发音,能运用所学单词游戏。

3、 尝试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往,初步萌发英语思维。

活动重点:

学习单词Laugh笑、Cry哭、Angry生气的正确发音,理解其意义。

活动难点:

能运用所学单词游戏。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变脸课件,油彩若干,镜子一面。

2、 知识准备:幼儿已有一定英语交往经验,(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能完成基本的日常对话;会玩游戏:Change。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复习已有知识经验。

通过英语歌曲: Let’ point. 导入活动,初步感知表情特点。

基本部分

一、学习单词Laugh笑、Cry哭、Angry生气的发音,并理解其意义。

1、播放课件“变脸”,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体验Laugh笑、Cry哭、Angry生气,并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单词。

2、游戏:“Change Change Change, Stop .”

3、游戏:“Do what I say. ”

4、运用小朋友自己的表情照片进行游戏。

二、 运用所学单词进行游戏。

(1)教师扮演变脸王,通过游戏:“看谁变得快”帮助幼儿将所学知识大胆运用到游戏中。

(2)鼓励幼儿运用油彩在自己脸上画脸参与“变脸游戏”。并在镜子前大胆表现自己,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表情。

结束部分

音乐游戏:“化妆舞会”。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受英语活动的快乐。

50米跑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感冒了身体很不舒服,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了解基本的预防感冒的生活小常识。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活动准备:

1、了解近期班上幼儿的健康状况,有无患感冒的幼儿,让幼儿了解感冒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感冒症状记录表、故事《阿嚏》的视频、预防感冒的视频、图片、健康歌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出示小猪的图片,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看,它是谁呀?它怎么了?

(2)、师:感冒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幼:吃药、打针、看医生……师:可是,小猪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2、播放多媒体课件:故事《阿嚏》,引导幼儿欣赏。

幼儿看完故事,教师提问:

(1)、 小猪感冒了,它是怎么做的?

(2)、 小猪到大街上玩,遇到了谁?还有谁?

(3)、 它们怎么了?

(4)、 它们都感冒了,为什么?

3、了解感冒后的主要症状。

(1)、请患感冒的幼儿说一说自己感冒后有什么不舒服?

师:小朋友,你得过感冒吗?;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感冒了,身体有什么不舒服?

幼: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发烧……

(2)、小结:(课件记录表)感冒时,人很不舒服,会打喷嚏、咳嗽、流鼻涕、喉咙痛、发烧,严重时小朋友不能上幼儿园,大人不能上班。

4、了解感冒的原因及患病后的做法。

(1)、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谈感冒的原因。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感冒吗?(天气冷了,着凉了,被传染了,缺乏运动,睡觉蹬被子了……)

(2)、如果你感冒了,应该怎么做呢?请和你身边的小伙伴说一说。

(3)、师:感冒了,应该怎么做?(看医生、打针、吃药、多喝开水、注意休息、不去公共场所……)

5、 小结:(播放课件)

6、了解预防感冒的方法。

(1)、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感冒呢?(引导幼儿讨论)(多喝开水;感冒流行季节,不去公共场所;晒太阳;坚持体育锻炼……)

(2)、预防感冒有很多方法,请小朋友看(播放课件)。

(3)、怎样做,我们才能不感冒呢?(出示图片进行小结)

(4)、师幼共同学学说预防感冒的儿歌。

7、结束活动:

师幼共同随《健康歌》的音乐跳起来,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针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生成的活动,一方面幼儿感觉有兴趣,一方面对幼儿的认知有很大提高,对幼儿的身体成长有很大帮助。因此本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听到老师打喷嚏就会马上提醒“老师,你感冒了,要吃药哦。”我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抓住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对孩子们进行即时引导教育。

50米跑教案(篇4)

活动名称:鼠小弟比高矮

活动对象: 3—4岁幼儿

领域:科学

《指南》科学领域中也明确提出:3—4岁幼儿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高矮。因此,设计了本微课,希望通过信息技术让幼儿更便于理解。

活动目标:

1.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两个物体的高矮。

2.尝试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多个物体进行高矮排序。

3.积极思考,感知数学活动的有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重点: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两个物体的高矮。

活动难点:能对多个物体进行高矮排序。

教学策略选择:

情境展示法:用情境对话的方式呈现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直观展示法:将正确比高矮的方法直观呈现。

游戏法:用游戏激发幼儿的积极探索。

操作法:让闯关游戏中让幼儿观察、比较、操作。

验证法:幼儿每闯一关,教师都会展示正确的结果,以便给幼儿验证。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一)教师以猫头鹰老师角色导入问题。

——鼠小弟和鸭姐姐比高矮,谁高谁矮?引发幼儿思考。

(二)用鼠小弟和鸭姐姐对话的方式,呈现三种不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比如:幼儿在生活中比高矮会出现踮脚、腿弯曲、身体不够挺拔等情况。

(三)引发幼儿思考、讨论,三种比高矮的方法是否正确。

二.直观呈现正确比高矮的方法。

第一种:直接比较的基础上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第二种:直接比较的基础上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第三种:用测量工具间接比较,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呈现方法中,重点引导幼儿关注鼠小弟和鸭姐姐比高矮的三个要点:(1)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2)身体要挺直。(3)头顶处为高度线。

三.比高矮游戏大闯关。

创设三关游戏,让幼儿运用比高矮的正确方法进行练习。

第一关,让幼儿将三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第二关,让幼儿将五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第三关,让幼儿将七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四.活动延伸:比一比,排一排。

在生活和游戏中实践操作。

(一)和好朋友比比高矮。

(二)在区域活动中,将物品进行高矮排序。

50米跑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动态画面的内容,尝试听辨音乐快乐、悲伤的情绪变化,并用相应的动作表现。

2、喜欢参与音画同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布置森林场景、小鸟头饰、动画片片段剪辑《快乐的小鸟》

活动过程:

一、以《小鸟飞》音乐律动入室。

二、倾听音乐,引导幼儿展开联想,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提问:你们听到什么样的音乐?这段音乐象什么?

三、引导幼儿欣赏消音动画片,讲述动画片的内容:

(1)第一段:小鸟在干什么?它是怎样跳的?

(2)第二段:小鸟们在做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四、进一步引导幼儿尝试听辨快乐、悲伤的音乐,并与相应的动画片进行匹配。

(1)第一段音乐适合哪段动画片?。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为什么?

(2)第二段音乐适合哪段动画片?为什么?

五、引导幼儿创编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1)鼓励幼儿创编鸟飞、鸟跳的动作,表现快乐的音乐

(2)鼓励幼儿创编小鸟伤心的表情、动作,表现悲伤的音乐

六、引导幼儿讨论,教育幼儿要爱护鸟类,不要伤害小鸟:

为什么快乐的小鸟会变得那么悲伤?

活动反思:

通过熟悉音乐,感知音乐,并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音乐的理解。在感受音乐过程中,孩子们可随着音乐举手投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流露真情,在动中感受体验、表现美。活动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

50米跑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儿歌,尝试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2、尝试用尽可能丰富的语言来描述图片。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课本、挂图

三、活动过程

(一)学习儿歌

学习儿歌,并理解儿歌内容。

让幼儿尝试用儿歌的句式,创编儿歌。

(二)看图讲述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用尽可能丰富的语言来描述图片。引导幼儿用形容词、量词等对名次进行修饰。

活动反思:

《白鹭》反复使用一个句式的优美儿歌,但是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此此次活动首先学习儿歌,了解儿歌的句式,然后让幼儿进行创编,但是此次儿歌的句式还比较简单,幼儿很快就能掌握,因此我把后面的看图讲述作为一个重点内容。

本次把看图讲述的内容,我希望幼儿能用尽可能丰富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开始幼儿只是说出一个简单句如“白鹭飞过森林”,我引导幼儿在白鹭和森林前加上一些形容词或者量词,经过一些尝试,幼儿开始使用多个词甚至是句子来让句子更长,如“又白又美丽的白鹭飞过一片又大又绿的森林”“一群可爱的白鹭轻轻飞过渔民经常钓鱼的一个大湖”。

此次活动用了一种较开放式的语言教学方式,最初教师只是稍作引导,但在第一次引导后,幼儿会在不断的相互学习,回忆起已有的经验,并从新进行组合,让语言更加丰富,这样的方式更轻松,幼儿也更乐于参与进来,且这种方式也远比灌输式学习更能发挥幼儿的潜能,能更好的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50米跑教案(篇7)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0年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50年的变化教案(1)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通过前面几册的统计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各种简单统计图的概念,具备了制作各种统计图的基本技能,也能从统计图上获取一定的信息的能力,应该说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三学段有关统计知识的学习,感受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几册的相关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独立地经历了统计的各个过程,已经亲身收集过一些数据,掌握了数据表示和数据处理的一些方法,对一些现实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评判,获得了根据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我们应发展学生对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质疑的能力,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统计决择能力。本节课以我国50年来的各项数据为素材,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我国50年的变化,让学生体会我国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回顾数据表示的手段,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探索,统计图的选择与优化,主要关注了统计图易于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从而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

情感与态度:

1.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建立“活动”的平台,导入新课;第二环节: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创设情境;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尝试发现;第四环节:实践应用,自主探究;第五环节:巩固提高,深化所学;第六环节:总结收获,提炼反思;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把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6人)进行课堂学习,让学生交流合作,利用多媒体电脑、相关的软件(Excel)制作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合理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建立“活动”的平台,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

以6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1)收集生活中出现的统计图(可以从杂志,报刊、网络等收集),说出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尝试分析统计图中信息。

(2)调查我校九年级学生的各种情况为题材,并利用Excel制作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要求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确保数据来源准确,教师在学生选择调查对象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使调查顺利进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1),让学生能从收集到的统计图中获取一定的的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通过第(2)个活动,学生通过对他们身边的事展开调查,经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回顾前几册所学的统计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这两个活动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平台,既为学生创造复习统计知识的条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效果:学生收集的统计图和数据内容丰富多样,有从网络上收集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条形统计图);从气象部门了解到某天的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自己调查统计本班同学年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等,形式多样,来源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上网收集的,查阅报纸的、有自己班内展开调查的,还有向有关部门了解的,使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收集的数据利用多媒体电脑、相关的软件(Excel)对数据进行合理处理,并得到了相应的统计图,并对统计图做出合理的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对统计知识进行回顾。展示活动(2)中学生制作的统计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显示的信息后,教师说明相关统计知识,并揭示课题《50年的变化》。

第二环节: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探究

活动内容:研究我国50年全国运输线路长度统计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要求:观察统计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对统计表进行分析,并能小组合作绘制出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下表反映了我国50年来交通运输线路长度的变化情况。

全国运输线路长度统计表(单位:万千米)

年份铁路营业里程公路内河民航

19522.2912.679.51.31

19572.6725.4614.412.64

19623.4646.3516.193.53

19653.6451.4515.773.94

19704.163.6714.844.06

19754.678.3613.568.42

19784.8689.0213.614.89

19804.9988.3310.8519.53

19855.2194.2410.9127.72

19865.2596.2810.9432.43

19875.2698.2210.9838.91

19885.2899.9610.9437.38

19895.32101.4310.947.19

19905.34102.8310.9250.68

19915.34104.1110.9755.91

19925.36105.6710.9783.66

19935.38108.3511.0296.08

19945.4111.7810.27104.56

19955.46115.711.06112.9

19965.67118.5811.08116.65

19975.76122.6410.98142.5

19985.76127.8511.03150.58

19995.79135.1711.65152.22

提问:

(1)在铁路、公路、内河航运、民用航空这几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用一个图说明自己的观点吗?

(2)哪种运输方式发展最为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你能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合作,绘制各种统计图,在交流展示中使学生体会有选择地使用统计图,感受各种统计图的优缺点,提高学生对统计图的选择能力

实际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电脑、相关的软件(Excel)对数据进行合理处理,并得到了相应的统计图,并对统计图做出合理的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通过课前的准备学习,学生能够很快的完成统计图的制作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指名几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到前面展示各自的作品,并说明自己选择的想法及能反映的问题。学生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相应的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等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时对统计知识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学习的平台。展示学生制作的统计图如下

50米跑教案(篇8)

一、设计思路

幼儿对天空充满好奇。他们渴望知道可爱的蓝猫儿是怎样在太空翱游;他们还想知道在遥远的月球上是否住着嫦娥阿姨和活泼可爱、又蹦又跳的小白兔;就连天上飞过的飞机、空中飞翔的小鸟,也常常引起孩子们的欢呼,勾起他们对天空的向往。为此,我设计了这项活动——想飞的小猫。目的是通过此项语言活动,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大胆表述他们的想像,以此来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字词帮助,能够完整地讲述故事。

2、幼儿在集体面前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认真倾听同伴讲述。

3、激发幼儿好奇心和丰富幼儿想像力。

4、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让幼儿了解部分会飞的物体,及其简单飞行原理。

2、认识小猫的特征及习性。

3、准备字卡一套、录音机、磁带、磁力板等。

四、活动过程

1、聆听音乐,导入活动。

师:用你的耳朵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我们一起动起来。

幼:有小象,还有小鸟啊!

(学小象走,学小鸟飞,每一个幼儿找一个座位。)

2、通过谈话,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刚才学了小象和小鸟,它们谁会飞,谁不会飞呀?

幼:小鸟会飞,小象不会飞。

师:你们说说还有谁会飞呢?

幼:飞机、热气球、大雁……

师:那你们说,小猫会飞吗?

幼:不会。

师:可是有一只小猫就想飞,咱们一起听听吧!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想飞的小猫》。

3、幼儿看挂图;老师讲述故事。

师:小朋友们看看图上有谁呀?

幼:小猫、小鸟、草地、小河。

师:小朋友们,老师告诉你们,不仅这图很漂亮,故事呀更好听。你们可要竖起耳朵仔细听啊!

(出示字卡,讲故事。故事前半部分字卡,如图1。)

师:小朋友们,小猫看到了小鸟,在天空飞来飞去,你们猜猜小猫怎么想的?

幼:它也想飞,它想有一对翅膀。

师:它怎么跟妈妈说的呢?

幼:妈妈,我也想到天空看一看、玩一玩……

师:它又遇到谁啦?快看一看。

(出示下半部分字卡,讲述下半部分,如图2。)

4、幼儿看结构字词,完整讲述故事。

师:小朋友们刚刚听老师讲了一遍故事,咱们又认了字,现在一起看字讲一遍故事,好吗?老师相信你们讲的非常棒!

5、识字游戏。

①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把字卡发到幼儿手里。

师:小朋友们闭上眼,我给你们放到手里的礼物拿好,睁开眼睛,我讲故事,你出字卡,看看谁认识我送给他(她)的礼物。

②全体幼儿站到前面,教师讲故事,幼儿出字卡。

6、续编故事《我帮小猫飞上天》

①师(出示猫头):小朋友们听一听,谁在说话?

“妈妈,我还想到天空上去看一看,您快帮我想想办法吧!”

“哎呀!这可怎么办呢?有啦!今天这儿有许多小朋友,请你们帮帮小猫,好吗?”

②师:小朋友们,你们快帮一帮小猫吧!闭上眼睛仔细想一想。

③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怎样帮助小猫飞上天。(鼓励想法奇特、大胆发言的幼儿)

幼:A帮小猫做一对大翅膀

B坐上热气球

C坐上直升飞机

D坐在飞艇上

E让小猫坐上宇宙飞船

F让小猫坐火箭

五、结束活动

师:哎!你们的故事讲得都非常棒!你们是从那看到的这些故事啊?

幼:幼儿画报,还有彩色故事书。

师: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本故事书啊?这本故事书的名字就是……

幼:想飞的小猫

师:你们已经想出办法来帮小猫飞上天空了,改一改名字,叫“会飞的小猫”,怎么样?

师:现在大家跟我出动活动一下吧!

(放音乐《小飞机上蓝天》,带领学生一边唱一边走出活动室。)

六、活动延伸

艺术活动:小飞机上蓝天

教学反思:

1、本次教学活动围绕幼儿强烈的好奇心而创设的,主要培养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及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

2、在活动的过程当中,首先让幼儿对故事感兴趣,引导幼儿能够将故事流利的复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50米跑教案(篇9)

随着二胎政策的来临,大部分家庭都迎来了新成员,这让本来是家里独苗苗的孩子们,有些接受不了,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对弟弟妹妹有抵触心理,因此设计此次活动,通过出示班级里二胎家庭的全家福前后对比,让幼儿感受有弟弟妹妹后家庭成员的变化。并听故事,体验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学会接纳家庭新成员的诞生,接纳自己身份的改变。

2.体验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体验关爱、互助带来的快乐。

3.知道父母的爱不会因为有弟弟妹妹而改变。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活动准备:

故事PPT 、幼儿的全家福照片、心愿卡

活动过程:

1.导入环节。

(1)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幼儿欣赏全班幼儿的全家福照片,体验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感觉。

(2)教师出示班级里二胎家庭的全家福前后对比,让幼儿感受有弟弟妹妹后家庭成员的变化。

(3)师:如果爸爸妈妈再为你生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你愿意吗?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意愿并讲述原因。

3.分享故事《大哥哥》

(1)播放绘本PPT,欣赏故事前面部分。

(2)师:皮皮猴的家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3)师:有弟弟妹妹后他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4)皮皮猴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5)皮皮猴感觉非常委屈、非常伤心,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情绪?

(6)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对情绪抒发的方式,教师最后进行引导,(7)请幼儿把心里的话用画在卡片上。

(8)请幼儿说说对爸爸妈妈说出自己的爱与需求后有什么感觉?

(9)欣赏故事后半部分并提问。

(10)师:皮皮猴是怎么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的?

(11)他现在和弟弟妹妹在一起感觉怎么样?

4.扮演游戏。

(1)情景表演要求:皮皮猴真是一位好哥哥,如果你的弟弟妹妹摔跤了、肚子饿了你会怎么做?如果弟弟妹妹和你抢玩具你会这么做?

(2)请幼儿分组进行游戏,先商量解决的办法,然后把解决过程表演出来。

活动延伸

幼儿绘画: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50米跑教案(篇10)

动作建议:

[1-5]小节:前奏。教师预令“年兽来了”

[6-7]小节:随乐摇摆身体,两拍一次,摇摆三次后做出投降动作一次。

[8-9]小节:随乐摇摆身体,两拍一次,摇摆三次后做出投降动作一次。

[10-11]1小节:随乐摇摆身体,两拍一次,摇摆三次后做出投降动作一次。

[12-13]小节:随乐摇摆身体,两拍一次,摇摆三次后做出投降动作一次

[14-15]小节:做投降动作停止6拍,做开合动作2次,一拍一次。

[16-17]小节做投降动作停止6拍,做开合动作2次,一拍一次。

[18-19]小节:做投降动作停止6拍、做开合动作2次,一拍一次。

[20-21]小节:做投降动作停止6拍,做开合动作2次,一拍一次。

游戏玩法及配器说明

1.红布

[6-13]小节:“双手握红布并拢,摇摆三次后打开红布一次”,重复4次

[14-21]小节:“双手握红布打开做投降动作停止6拍,一拍一次做开合动作两次”,重复4次。

2.钹

[6-13]小节:“双手握钹打开,摇摆三次后敲击钹一次”,重复4次。

[14-21]小节:“双手握钹打开做投降动作停止6拍,一拍一次敲击钱两次”,重复4次。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AB结构,尝试根据情境设定做出抵御年兽的游戏动作。

2.尝试用三静一动表现A段乐曲,用一静二动表现B段乐曲。

3.体验抵御年兽时的紧张心情以及胜利以后的喜悦。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16名幼儿围坐半圆,椅子背后套上书袋。

2.课件、红布16块、钹16对、礼炮1个。

经验准备:

对年兽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

1.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2.情境创设:古时候,人们不喜欢过年,因为过年时年兽就会出现。

3.引出音乐和节奏:年兽是怎么出现的呢?

二、情节推进,在课件的辅助下随A段音乐做出规定动作

1.引出老人的话,引导幼儿做出规定动作。

2.经验回顾,发现年兽害怕的东西。

3.选用红布,根据秘籍随A段音乐做出相应动作。

4.改变红布打开的方向,再次根据秘籍随A段音乐做出相应动作。

5.改用钹,根据秘籍随A段音乐做出相应动作。

三、情节继续推进,在课件的辅助下随B段音乐做出规定动作

1.引出发狂的年兽,感受B段音乐的节奏。

2.幼儿想办法在年兽抓狂时如何保护自己。

3.引出老人的话,引导幼儿做出规定动作。

4.幼儿自由选择工具随B段音乐做出规定动作。

5.幼儿交换工具随B段音乐做出规定动作。

四、拜师学艺、年兽出现,完整表现音乐

1.创设拜师学艺情景,幼儿自由选择工具进行分组,完整表现整段乐曲。

2.教师拿出礼炮,跟幼儿一起完整表现整段乐曲。

3.年兽出现,师幼一起随完整音乐吓跑年兽。

50米跑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帮助幼儿理解4添上1是5的实际意义,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物体。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大挂图;纸面作业若干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大挂图和纸面作业,使幼儿理解4添上1是5 的意义。

活动过程:

1、导入 请小朋友听铃鼓声音说出数字2,3,4

2、观察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上有哪些动物,它们有哪些本领?

幼:猴子,蜗牛,乌龟,小鸟 师:猴子、乌龟、小鸟它们有哪些本领呢?"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幼儿回答时,教师要提升幼儿回答)

师: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小动物,它们要来干吗?请你来说说看

原来今天的天气很好,动物们要在这里举行一场运动会。瞧,一场激烈的爬树比赛拉开了运动会的序幕。可爱的小蜗牛在为它们呐喊助威,山那边的乌龟爬行比赛和鸟儿的飞行比赛也在这里激烈的进行着,让我们一起为小动物们的精彩比赛喝彩吧!

师:小动物的比赛还在继续进行着,我们来看看参加爬树比赛的小猴有几只?引导幼儿按顺序点数。 师:又来了一只小猴,请小朋友数数看现在有几只小猴子了。

师:为什么变成5只了?

师:原来有4只小猴子,又跑来了1只小猴子,所以变成了5只。也就是4添上1是5

依次引导幼儿看乌龟和小鸟的比赛情况。进一步巩固4添上1是5的含义

师:瞧,小草上的蜗牛也在为乌龟和小鸟加油呢,我们一起数数有几只小鸟啊

师:谁能想个办法让蜗牛的数量和乌龟的数量一样多呢?

师:小朋友们可真爱动脑筋,再添上一只蜗牛就是5只了,原来的四只蜗牛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又添上一只我们可以用数字1表示,现在有5只蜗牛了。可以用数字5表示,也就是说4添上1是5.

师:小动物的比赛还在继续进行着,我们也来玩一个小小的比赛,发放纸面教具,想想看怎样才能使苹果和菠萝的数量都变成5,并利用胶棒粘好。

活动结束

教师小结:活动中我们共同探讨了5的形成,孩子们表现的很好。

50米跑教案(篇12)

目的:

1、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训练。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准备:

龟兔赛的音乐磁带,铃鼓、串铃、乌龟和兔子的手偶

过程:

一、教师引出: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故事。

1、放音乐,老师根据音乐的情境操作乌龟和兔子的手偶,看完之后提问:你们知道刚才老师讲的是什么故事吗?(龟兔赛跑)

2、哪一段音乐是乌龟,哪一段音乐是兔子来了,最后谁赢了。"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放音乐,请小朋友听一听,哪一段是谁)

3、请小朋友将其节奏拍出来,什么样的节奏适合乌龟,什么样的节奏适合兔子。

4、请一部分小朋友当乌龟、一部分当兔子,听音乐表演。

二、引出小乐器(不光是我们小朋友喜欢表演,还有人想来参加,你们猜一猜是谁呀?)

1、请小朋友来判定一下,哪一种作乌龟,哪一种作兔子,较适合。

2、如:乌龟适合用铃鼓,那请你们用手把乌龟的节奏拍出来;兔子也一样,也请小朋友用手拍出来。

3、请小朋友自选乐器: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能让自己的小乐器,不发出声音。

4、听音乐用自己的乐器伴奏,看着老师的手偶:乌龟来了就用铃鼓敲,兔子来了就用串铃。

5、交换乐器,饰不同的角色。

三、表演

请几个小朋友来分别饰演小乌龟和兔子,其余的人来为他们伴奏。最后交换。

活动反思: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用音乐打开幼儿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幼儿和音乐的桥梁。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做到师幼互动,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50米跑教案(篇13)

设计思路

一、设计本次活动的依据此次音乐欣赏活动《中国功夫》是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高潮,它不仅作为一个音乐欣赏活动帮助幼儿对音乐情绪、内容进行体验感受和想象表现,又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极好题材以激发幼儿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萌发幼儿喜爱民族文化的积极情感。目前,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讲,他们在小班、中班已进行了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集体、爱幼儿园、爱家乡等系列爱的情感教育,这些都为本次活动的情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活动的开展切合了幼儿情感、认知发展等现有水平。

二、本次活动的教学特点

1、在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中,始终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幼儿不再是原有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探索体验式学习。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幼儿提供观察、体验、探索、表现的空间。为幼儿的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幼儿围绕活动,进行自主观察、运用多途径的方法感知探索活动的内容,并自由地表达与表现,教师只需要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以支持、引导。

2、在活动中,我们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多元智能的表现,例如: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 有否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如图画、幻灯、摄像设备等)? 身体运动智能方面, 是否有充分的运动时间?人际交往智能方面:是否有积极的师幼互动和同伴互动?音乐智能方面, 孩子是否可以充分地、自主地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等等 。我们利用各种途径来丰富孩子的经验,结合孩子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活动目标、活动方式,挖掘孩子的各种潜能,达到发展孩子多元化智能的目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仔细倾听歌曲,理解歌曲内容,与孩子共同探索歌曲内容的意义,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学习手段上通过观看图片、多媒体引发幼儿表现的愿望,从而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到音乐的雄壮,不由自主地进行动作表现,在表现时孩子的节奏感和空间智能得到发展的空间,最后使孩子的情感得以升华。整个活动以欣赏表现为主要形式,活动的氛围宽松、自主,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注重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始终把孩子推在活动的主体。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歌词大意的基础上,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内容。

2、进一步了解中国武术,能够表现出中国功夫雄壮有力的气概。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中国武术的录像带,音乐磁带。

2、前观看中国武术的表演或录像,模仿学习武术动作。

活动过程:

1、欣赏中国功夫。

——组织观看录像,欣赏中国武术。

——讨论:你看到的中国武术是什么样的?"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中国武术?

——请幼儿模仿各自学到的武术动作。

2、欣赏歌曲《中国功夫》。

——理解歌曲中所表现出的雄壮有力的气概。

——幼儿尝试学唱歌曲中的基本句子。

——讨论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够唱出练武的刚劲有力。

3、设计武术动作,创编舞蹈。

——请幼儿自由创编舞蹈动作。

——将幼儿创编的舞蹈动作进行组合,组织幼儿学习。

——听录音学做舞蹈动作,鼓励幼儿动作准确有力,学习表现中国武术的特点。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让们了解我们中国的伟大和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星期一有一个活动是学习歌曲《中国功夫》,这是一首成人歌曲。通过学习让了解我们中国功夫以其形体、动作、力量的绝妙组合表现出中华民族刚毅挺拔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