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结合律教案精华8篇

乘法结合律教案精华8篇。

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乘法结合律教案精华8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教材第60-61页例3-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三2-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应用题一个养蜂组养了105箱蜜蜂,平均每箱蜜蜂每年可以产蜂蜜76千克。这个养蜂组一年生产蜂蜜大约多少千克?

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学生做完以后,教师提问:

你是怎样做的?

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实际求的是105个76千克是多少,很明显,如果我们用加法计算是非常麻烦的,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6947=947()(2)3581002=1002()

(3)68+321+79=68+(+)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新课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使原来的计算变得容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例3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54)10○15(410)

(1258)5○125(85)

先看第一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算算看。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画一个等号。

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15、4和10这三个数相乘,先把15和4相乘,再同10相乘;或者先把4和10相乘,再同15相乘,它们的乘积不变。

再观察第二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画一个等号。

等号两边相等说明了什么?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

教师:看上面的两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相同吗?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左右两边乘的顺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呢?

谁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概括一下?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理顺之后就很完整了。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3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

接着,教师指出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并板书:乘法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教师提问: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乘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分别用a、b、c表示三个数,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的左边表示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等号的右边表示什么?(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着,说明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4)做第61页前半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自己的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的。

教师: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地,应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例4。

出示例4:计算43254

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为什么要先算254?(因为25乘4得整百数。)

教师板书:43254

=43(254)

=43100

=4300

教师: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43(254)这一步可以省略。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核对,教师边听边板书,当板书43254这一步时,提问:

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是什么?

当板书43(254)时提问:

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最后,教师指出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简算的过程可以省略。

例5还有没有其它算法吗?(还可以先交换43和4的位置,然后先算25乘4,再用25乘4的积乘43。)

4.比较例4和例5。

在计算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讨论。

教师:例4在计算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例5要先算25和4相乘,先要应用乘法交换律把25和4调换到一起,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把25和4相乘,才能使计算简便。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结合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学过2516的简便算法,这实际上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请学生自读第61页相关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1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然后再逐题讨论。

第1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算4乘5,再同27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2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把8和7交换位置再算8和25相乘,然后再和7相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3小题呢?(因为25和4相乘得100,所以先把12改写成3乘4,再算25和4相乘,然后再把100和3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做练习十三的第2-3题。

(1)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让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强调数的位置的交换和改变运算顺序的特征。

(2)做第3题。让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及乘法运算定律的特征。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4-5题。

(1)做第5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心分析:哪些算式应用了运算定律?是什么运算定律?哪些算式不是运算定律,并且说出为什么。

(2)做第4题。由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的内容及公式。

能力目标: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达到简便计算;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渗透规律的发现,难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自觉探索的精神,并在探索中体验到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对综合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提出新问题

1.复习上节课,巩固交换律

上节课学了什么?乘法交换律有什么内容?公式?

2.回忆方法

师:谁还知道我们昨天是怎样想到乘法交换律的?

生:从加法交换律中得到启发。

3.引发相关旧知,提出新问题

加法还有一个规律?

(根据生答板书:结合律(a+b)+c=a+(b+c))

师:谁能从这里马上得到启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是不是乘法也具有这个规律?

师:用公式表达(板书)(ab)c=a(bc)?

师:你们是不是也想了解这个问题?这节课还是让你们自己去研究。

二.提出探究方法,下达探究任务

1.回忆方法

我们还记得上节课是怎样证明公式的?(举例子)

2.提出探究任务:

(1)举大量例子证明

(2)得出结论后,小小组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3)派代表汇报。

三.小组探究

四.汇报,(验证规律,肯定规律,总结规律内容)

1.验证规律

生举例,师板书,生用话说说例子。

2.肯定规律,揭题。

3.总结规律内容

(1)生试着总结

(2)小组合作完成规律P92

(3)齐读规律,默背规律。

五.应用

1.想一想,你会选择哪组,算一算。

甲组乙组

1325413254

2115221152

125(82)125(82)

5(12100)5(12100)

(1)选择哪一组,为什么?

(2)今后看到甲组怎么做?(板书方法)根据什么这样做?

2.完成练习1P83

3.用简便方法计算:2345256486125

4.聪明题:25125(48)

六.总结

七.作业

探究任务:

(1)举大量例子证明

(2)得出结论后,小小组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3)派代表汇报。

想一想,你会选择哪组,算一算。

甲组乙组

1325413254

2115221152

125(82)125(82)

5(12100)5(12100)

用简便方法计算:2345256486125

聪明题:25125(48)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3

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例2例4及练习五到6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尝试教学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问: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乘法结合律

出示例2,让学生默读题目,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齐读后,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

(54)25(42)

=202=58

=40(个)=40(个)

让学生说说解答思路。

教师:这两种思路,都求出共有40个球,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她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再出示两组算式:(154)10()15(410)

(1258)5()125(85)

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的三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这三个等式,并回答下面的问题。这三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这三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系统吗?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多让几个同学发言。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2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接着,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做第28页前半页做一做

2、教学例3

出示例343254

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3254

=43(254)

=43100

=4300

3、教学例4

出示例425434

让学生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让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25443434

=25

=10043

=4300

比较例3和例4的共同点,使学生知道在计算连乘时,可以先把能凑成整百或整十的数先乘起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8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2、做练习五的第69题。

四、作业:练习五的第10、11、12题。

五、小结

什么叫乘法结合律?

附板书:

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54)25(42)

=202=58

=40(个)=40(个)

43254

=43(254)

=43100

=4300

25434

=25443

=10043

=4300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4

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17教时备课日期11月8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对一些乘法算式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乘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学习新课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作业

1.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2.什么叫乘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3.口算:

15212=25417=3529=

12583=4528=41513=

4.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板书课题)

1.学习例3

(1)出示例3

(2)学生讨论:如何计算能凑成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

(3)学生尝试着进行计算。

(4)指名学生板演。

(5)请板演者讲讲是如何想的?

2.学习试一试第1题

(1)怎样算比较简便?

(2)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

3.学习例4

(1)出示例4

(2)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学生试着完成,指名学生讲方法。

4.学习练一练第2题。

(1)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

1.练习十七第5题。

2.练习十七第6题。

练习十七第6、7题。

课后感受

在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生们学得还算不错。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3、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3-9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二)能力调练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德育渗遗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四)羹育渗遗点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抽象概

念,掌握知识。

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2.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一)镭蛰孕伏

1.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举例说明。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投影)

245=()()()72二72()()()二()X()

3.以上我们对乘法交换律及其应用进行了复习,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早)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试算,发现什么?

(3)汇报:

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

(5)反馈练习: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

么规律?

(154)100=15(410)

(12580)50=125(805)

(78)5=7(85)

(1225)4=12(425)

使学生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

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乘法结合律,多次体验,探索规律,形成技能。)

(6)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o、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该怎样表示呢?启

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6)c;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这里的o、6、c表示的是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并指导阅读教科书。

(7)练习:教材第61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填书),订正并说明根据。

2.教学例4:+、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

板书:简便运算

出示例4:计算43254

教师提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后试算

法。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

并指名板演,讲述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同桌讨论如何计算,最后把答

案写出来,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订正时由学生讲,由25434到43254

这一步,根据乘法交换律。由43254到43(254)的根据是乘法结合律。

教师指出:分析或想的过程可以省略。

4.比较例4和例5:

观察比较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交给学生讨

论,引导学生明确:计算例4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使计算简便;例5应用了交换律调换了因数的位置,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使

计算简便。

5.同学们想一想,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启发学生说

出516可简便计算,以及算法。

6.练习:教材第61页下方的做一做。(学生口述解答)

教师:以上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

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发晨

1.填空:

(1)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2)教科书第62页第3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练习第十三4题。

3.练习十三第5题,投影出示。(口答)

4.练习十四第6题,分组讨论。

5.练习十四第8题;投影出示。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略)

练习十三第7、9题。

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54)2二5(42)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例4计算43254

例5计算

43100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例1、例2、做一做、练习六1、2[P33、P34、P35、P37]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本课时是教学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教材首先出示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多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如每组有几人?可直接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都可展示,为后面的例题教学做准备。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一般都能说出425和254两个算式。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乘都有同样的性质。而且相信学生能很快得出乘法交换律的定律名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然后,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看谁的表示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得出ab=ba之后,应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能把运算规律非常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

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得出abC=a(bC)。其教学的安排与例1大致相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推导得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通过学生独立尝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相通;

3.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并推导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推导得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定义。

教学建议:

1.学生的独立探究在于教师的引导

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他的起步不是一穷二白。因为在本单元第一章节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中有了一定的模版教学,也有了一定的思维经验。所以,这里只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主题图明确表示乘法运算定律。所以教师只需轻轻启问:加法有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我们的乘法运算定律又会是什么呢?然后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就会得出两个算式,因为这是对以前旧知的复习。只是今天赋予:425=254一个理性化的名称而已。乘法结合律虽说是新知,但有了加法结合律的引路它的教学也如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问题试着从主题图中找到所需的条件,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通常,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会有学生列出(255)2与25(52)两种算式,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这里,还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到两个算式虽然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接着,可以让学生再自己编出几个类似例2这样的算式,以积累更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结果相等,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一教学过程,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第35页上填空的方式进行。而后的教学与例1基本相似,但可以比教学例1时更放手些。

2.知识的融合在于学生的思考与比较

当本节课的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与结论基本敲定之时,教师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融合比较。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这样一来,对于我们今天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了一个相通的磨合,知识的提升与得出就显得顺理成章。

3.练习的展开需要惯性的思维与操作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练习中,我们可以把练习六的第1与第2题先引领其思维。

有了第1与第2题思维的引领,书上例1、2后的做一做相信学生应该能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进行操作。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1.口算题.(卡片)

25502254812512580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69125843925

比赛结果都是老师算得快.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老师所以算得快,是因为老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定律,它可以使连乘的计算题变得非常简便易算.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2.教学例3:

(1)出示例3: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先分组试算,再从上面的例子中寻找规律?

(3)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

(5)反馈练习:

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54)10○15(410)(78)5○7(85)

(12580)5○125(805)(1225)4○12(425)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提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该怎样表示呢?

启发学生:(ab)c=a(bc)(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a、b、c表示的是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7)练习:教材第61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填书),订正并说明根据.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067=30(□□)125(840)=(□□)□

3.教学例4: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出示例4:计算43254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4

(1)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指名板演,讲述计算方法.

4.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例5

(1)同桌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学生总结:由25434到43254这一步,根据乘法交换律.由43254到43(254)的根据是乘法结合律.

5.比较例4和例5:

观察比较例4和例5.

(1)学生讨论:例4和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明确:计算例4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例5应用了交换律调换了因数的位置,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简便.

6.启发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7.练习:教材第61页下方的做一做.(学生口述解答)

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7458(725)1225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发展

1.填空:演示课件乘法结合律出示练习

(1)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2)教科书第62页第3题.

下面哪些等式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4(153)=(415)3

(34)56=3(45)6

6(3a)=6(a3)

2.练习第十三4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8(2515)251742

135042516648512540

3.练习十三第5题,投影出示.(口答)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为什么?

45=210abc=acba+b=b+a

12+3=13+2a+b+c=b+a+c1+23=1+32

4.练习十四第6题,分组讨论.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为什么?

1+4+6+9=(1+9)+(4+6)4625=6(425)54+28+46=(54+46)+28

5.练习十四第8题,投影出示.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填写下表,并把每组的数跟第一组的比较,说出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a

40

80

40

20

40

80

80

b

50

50

100

50

25

100

25

ab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又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第7、9题.

7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50264212+27+373167+32+331255080

623-199324+2984024253542520

9题.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8个方阵,每个方阵有15行,每行有15个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