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课件

纳米课件。

您或许可以考虑阅读一下“纳米课件”,工作总结之家认为这本书可能会给您带来一些启发。教案和课件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材料,但课件的内容需要老师自己进行设计和完善。教案的编写则是确保教师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有效保证。如果您想获取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往下阅读!

纳米课件 篇1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兵、乓”等12个生字,会写“纳、拥”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纳米拥有冰箱除臭隐形健康预防病灶疾病细胞”等词语。

2.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3.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4.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兵、乓”等12个生字,会写“纳、拥”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纳米拥有冰箱除臭隐形健康预防病灶疾病细胞”等词语。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大家还记得在科幻世界里那些随意消失变化的人吗?还记得在神话世界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吗?现在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在疯狂的科幻世界里,不是在神奇的神话里,而是在离我们也许只有几年之遥的纳米时代!那么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大家想不想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图1.纳米机器人(描述的是一个纳米机器人在清理血管中的有害堆积物。由于纳米机器人可以小到在人的血管中自由地游动,对于像脑血栓、动脉硬化等病灶,纳米和纳米技术,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很抽象。教师出示关于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图片,可以增加直观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2.纳米技术制作的中国地图(这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石墨表面,通过搬迁碳原子而绘制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这幅地图到底有多小呢?打个比方吧,如果把这幅图放大到一张一米见方的中国地图大小的尺寸,就相当于把该幅地图放大到中国辽阔的领土的面积。)

3.板书课题:简述:这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简单而准确地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展示了纳米技术美妙的前景。(板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4.出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乒乓球拥有杀菌防臭蔬菜癌症死亡率疾病病灶纳米冰箱钢铁隐形健康细胞预防需要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注意读准平舌音“灶”,翘舌音“杀臭疏”等。

(2)指导书写【出示课件5、6]

重点指导“臭蔬健康”。

“臭”上下结构,上面是个“自”下面是个“犬”,不要少写“自”里的一横和“犬”上的一点。

“蔬”上窄下宽,下面是“疏”,不要多写横撇下的一撇,也不要少写了撤折右边的一点。

“康”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部分,最后四笔分别是: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1)微米:微米是长度单位。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

(2)直径:是榔过一平面图形或立体(如圆、圆锥截面、球、立方体)中心到边上两点间的距离。

(3)隐形战机:通常是湫电磁、可见光、红外、声学等方而难以探测或跟踪的战斗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成隐形。

(5)无能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6)病灶:疾病集中的部位或是综合病症、感染的主要部位。

(7)纳米缓释技术:这是一个纵米技榔问题,就是把材料(一般是药物)用纺米材料包起来或直接做成初e材料,在一定环境下使它缓慢地释放出来的技术。

(8)纳米机器人:是机器人工程学的一种新兴科技,纳米机器人的`研制属于分子纳米技术的范畴’它根据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为设计原型,设计制造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

纳米机器人的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合成生物学对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重新设计,开发载体或生物计算机或细胞机器人,从而产生了另种方式的纳米机器人技术。

三、再读感知,理清脉络。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纳米?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勾画。【出示课件10】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点拨。

课文主要从生活和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纳米科技在我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应用前景。

4.介绍纳米技术的应用【课件出示12]

衣:在纺织和化纤制品中添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化纤布挺结实,但有烦人的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可消除静电现象。

食: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清水,完全达到饮用标准,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还有益健康。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3.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1.检查字词。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纳米技术的神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纳米技术的奥秘。复习导入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让学生重温纳米技术的神奇,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读了这两段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师:究竟什么是纳米?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勾画出有关语句。

(1)一纳米长度十分小。

(2)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师:十亿分之一米等于百万分之一毫米,拿出尺子,看一看一毫米有多长,想一想它的百万分之一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长度。(板书:长度单位十亿分之一米)

预设:作者列出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纳米的具体长度,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纳米这一神奇的长度单位。这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3)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1纳米的大小?

1纳米的微小。

(4)什么是纳米技术?

预设: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一殷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

预设: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点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纳米的神奇。

(二)了解纳米科技的广泛应用。

现在我们都是纳米新科技的研究人员,我们一起去研究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分成两组:第一组纳米生活研究小组,第二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

分小组讨论学习:

①在生活上,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别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应用纳米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在健康问题上,课文第四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纳米技术是怎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先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第一研究小组:

①利用纳米材料,冰箱可以抗菌: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防臭的功能,使食物和蔬菜保鲜时间变长。

②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隐形战机利用纳米吸波材料把探测雷达波吸掉,使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第二研究小组:

①纳米检测技术在重要器官里检测病变及时治疗。

②纳米机器人循着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③纳米缓释技术药丸药物数用时间长。

是啊,作者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告诉我们,纳米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其实啊,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有纳米技术的踪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每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一起来了解这神奇的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18、19]

①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自行车,重量只有几公斤:将防水防油的纳米材料涂在大楼表面或窗玻璃上,大楼不会沾油污,玻璃也会永远透亮。用防污的纳米材料织成的免洗涤衣物。纳米技术用于制药,可以制成导弹型药物,循着导引的方面直达病灶部位,疗效大大提高。

②是由碳纳米管制作的纳米齿轮模型。纳米齿轮上的原子清晰可见。最异想天开的用途莫过于将碳纳米管做成太空升降机的缆绳。由于碳纳米管的强度高、重量轻,如果把它做成缆绳,即使缆绳的长度是从太空下垂到地面的距离,它也完全可以经得住自身的重量。到那个时候,人类到外太空旅行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形容纳米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同学们,你最想应用纳米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说说你的想法,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按先总述然后举例说明的方法有条理地写下来。课堂拓展延伸,训练了学生读写能力,想象创新能力。

板书内容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出示20】纳米(长度单位)(十亿分之一米)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而: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今后的教学中适当放手,给学生更大的自学空间,发挥丰富的想象,提高创造力。

纳米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1、会认“乒、乓”等11个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把科技术语读正确。

3、能结合查找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领会纳米技术的神奇所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重点

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有关纳米技术的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3、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

课时2课时

1、会认“乒、乓”等11个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科技术语读正确,弄清文章结构。

多媒体。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大家还记得在科幻世界里那些随意变化的人吗?还记得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吗?现在这一切不是发生在疯狂的科幻世界里,也不是发生在神奇的神话故事里,而是发生在离我们也许只有几年之遥的纳米时代!那么,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又是什么呢?大家想不想了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呢?(出示有关纳米技术的图片)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科学小品文就向我们简单而准确地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展示了纳米技术广阔的前景。(板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画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指导。

(1)检查并纠正读音。(出示多媒体)

乒乓球拥有杀菌除臭蔬菜碳元素癌症死亡率疾病

病灶纳米冰箱钢铁隐形健康细胞预防需

①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注意读准平舌音“灶”,翘舌音“臭、疏”。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臭、蔬、健、康”的书写)

“臭”:上下结构。上部是“自”,下部是“犬”,“犬”撇、捺要舒展,托住上部。

“蔬”:上下结构。下部是“疏”,注意不要少写了撇折后的一点。

“健”:左窄右宽,注意中间是“廴”。

“康”:半包围结构。“隶”最后四笔分别是点、提、撇、捺。

(3)理解词语。(出示多媒体)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周上的线段叫作圆的直径;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作球的直径。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

病灶: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

三再读感知,弄清脉络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纳米技术?(含义、运用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例子?(改善生活,医疗制药)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在旁边作批注。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拨。

3、再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从生活和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纳米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前景。

4、介绍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多媒体)

衣:在纺织和化纤制品中添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化纤布虽然结实,但会产生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可以消除静电。

食: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利用纳米粉末,废水可以彻底变清水,完全达到饮用标准。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有益健康。

1、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凸显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课文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随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去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有关纳米技术的知识。

2、结合查找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领会纳米技术的神奇所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多媒体。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字词。

2、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纳米技术的新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纳米技术的奥秘。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齐读第1、2自然段,思考: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

(1)理解什么是纳米,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①指名回答,区分下面的两句话。(出示多媒体)

1纳米长度十分小。

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学生:第二句话用具体的数字写出了纳米的长度。

教师:十亿分之一米等于百万分之一毫米,拿出尺子,看看一毫米有多长,想一想它的百万分之一又有多长。(板书:长度单位十亿分之一米)

教师:“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1纳米非常小。

(2)什么是纳米技术?

学生1: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

学生2: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纳米的特性造福人类的一门学问。

(3)齐读第1、2自然段,感受纳米的新奇。

2、了解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在我们都是纳米技术的研究人员,一起去研究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自由分为两组:第一组——纳米生活研究小组,第二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

(1)教师提出问题。

①在生活中,课文第3自然段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纳米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在健康问题上,课文第4自然段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纳米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健康?

(2)小组讨论,汇报研究结果。

①第一组汇报。

a、冰箱使用一种纳米涂层就可以抗菌: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蔬菜保鲜期更长。

b、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c、隐形战机利用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使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板书:冰箱使用纳米涂层可以杀菌、除臭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吸收雷达波)

②第二组汇报。

a、利用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

b、纳米机器人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c、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可以使药物的效用时间更长。

(板书:纳米检测技术纳米机器人纳米缓释技术)

(3)过渡:作者通过举例子告诉我们纳米技术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其实,在其他领域也有纳米技术的踪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神奇的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吧。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出示多媒体)

①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自行车重量只有几公斤;将防水、防油的纳米材料涂在大楼表面或门窗的玻璃上,大楼不会沾上污渍,玻璃也会永远透亮;用防污的纳米材料可以织成免洗涤衣物。纳米技术用于制药,可以制成导弹型药物,循着导引的方向直达病灶,大大提高疗效。

②由碳纳米管制作的纳米齿轮模型,齿轮上的原子清晰可见。最异想天开的用途莫过于将碳纳米管做成太空升降机的缆绳。由于碳纳米管的强度高、重量轻,如果把它做成缆绳,即使缆绳的长度是从太空下垂到地面的距离,它也完全可以经得住自身的重量。到那个时候,人类到外太空旅行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3、总结。

(1)齐声朗读第5自然段。

(2)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纳米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深刻)

(3)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变化。(巨大、翻天覆地、历史性)

三、拓展延伸,读写迁移

同学们,你们最想应用纳米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呢?说说你们的想法,并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的写法,按先总述再举例说明的方法有条理地写下来。

1、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探索能力。

2、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放手,给学生更大的自学空间,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提高创造力。

纳米课件 篇3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7课。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的作品,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并满怀激情地向孩子们展示了纳米时代纳米技术美妙的应用前景,激发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全文共5个自然段,调理清楚,语言表达准确、严谨;围绕“纳米技术”分别介绍了它的含义、运用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第1、2自然段介绍了纳米技术,为了让读者形象的感知纳米,课文借助熟悉的食物进行解释说明,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读者感知纳米的小。第3、4自然段介绍纳米技术的应用,通过举例子讲纳米技术在不同地方的运用,体现纳米技术的广泛运用,让读者感受到纳米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第5自然段展望纳米技术的未来前景。

课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这样写,文章既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又具有形象性、可读性,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乒、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会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7个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词、词语以及初读了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老师板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总结,激发探究纳米技术的神奇的兴趣]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我能认读这些词语。

纳米 拥有 冰箱 功能 蔬菜 材料 钢铁 隐形 健康 细胞 疾病 预防 病灶 需要 深刻 无能为力

2.找出文中的科技术语,把它们读准确。

除臭功能纳米缓释技术

碳纳米管纳米检测技术

探测雷达波纳米吸波材料

3.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纳米技术 兴起 微米 显微镜 新奇 病灶

4.浏览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有关纳米的哪些知识。(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定义,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的美好前景。)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认读新词和科技术语,理解部分词义,回顾全文,为更快地进入课文学习中打下基础。]

三、品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请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2.读了这一段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3.纳米究竟有多小?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纳米的大小。

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直观形象)

4.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08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约8万纳米)

5.这种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带着这种感受再自由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2.在介绍这些纳米技术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3.读了这些句子,听了这些介绍你有何感受?(纳米技术的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方便……)

4.出示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纳米技术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在不远的将来”说明了什么?(纳米技术发展很快)

“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3.这段话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本环节巧妙地设计问题,研读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思维,体会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好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四、拓展延伸,培养情感

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学会交流分享,进一步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五、发挥想象,大胆交流

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的那些地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爱科学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请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

[设计意图:培养掌握写作方法的能力和练笔的能力。]

纳米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乒、乓”等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纳、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科技术语,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能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乒、乓”等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纳、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科技术语,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一只虫子落入铁扇公主的茶杯里,随茶水进入铁扇公主肚子里的镜头。

2.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以前就只能存在于神话世界里,而现在,这样的情景也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就是纳米时代!今天让我们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去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存在于哪些地方?

谁能来帮助同学解决这几个问题?

2.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

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找出文中的科技术语,把它们读准确。

课件出示,学生读。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臭、蔬”,在田字格中示范。(“臭”字不要少点。“蔬”是上下结构,左下方的写法要注意,是五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有关纳米的哪些知识。(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定义,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的美好前景。)

2.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第二部分(2):具体介绍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技术。

第三部分(3~4):写纳米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

第四部分(5):写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3.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来写?(总—分—总)

4.找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读一读。

什么是纳米技术呢?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自主、合作探究纳米技术的奥秘。

2.有科学依据地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

二、学习课文,了解纳米技术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请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2.读了这一段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3.纳米究竟有多小?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课件出示: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比较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第二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纳米的大小。)

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直观形象)

4.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约60万纳米)

5.这种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课件出示:

①冰箱里面用到一种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食物保质期和蔬菜保鲜期更长。

②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④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⑤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2.在介绍这些纳米技术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3.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何感受?(纳米技术的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方便……)

4.出示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纳米技术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在不远的将来”说明了什么?(纳米技术发展很快)

“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3.这段话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三、拓展延伸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和你课后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大胆想象,小组合作,运用纳米技术来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并把你们的发明思路介绍给大家。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四、谈收获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我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对纳米技术进行进一步了解。

2.请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

纳米课件 篇5

2、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相关知识;

3、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4、领会纳米的新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难点: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水平。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2、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1)[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使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新奇的纳米技术》,多媒体出示标题:新奇的纳米技术。

3、提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归纳小结: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不但肉眼根本看不见,就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无能为力。

(二)再读课文,体会说明方法。

1、列数字:

1)、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2)、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不但肉眼根本看不见,就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无能为力。

2、作比较: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1)、冰箱中的纳米涂层;

2)、碳纳米管天梯;

3)、纳米机器人。

三、细读课文,感受“新奇”。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1)、冰箱中的纳米涂层;

2)、碳纳米管天梯;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使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把教师收集到的相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

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这种玻璃的神奇之处全在于它穿上了40纳米厚的二氧化钛“外套”,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1/1500。自净玻璃上的纳米膜与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反应,会产生双重作用:其一是催化作用,即能够使可见光中的远紫外线分解落在玻璃上的有机物,使有机污物化为乌有;其二它能使玻璃表面变成亲水性的,能把雨点或雾气变成一个薄层而使玻璃表面湿润,并洗掉玻璃表面的脏物。通常,这个涂层被光照“充电”5日后,夜间也能工作。)

……

六、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相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人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纳米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查找的资料以及生活经验,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g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2、在阅读中体会作比较、举例子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说明文表达准确的特点。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从而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查找的资料以及生活经验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部分,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与作者共同去领略纳米技术的新奇。

1、读后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2、筛选出关注度较多的问题,并让学生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带着问题默读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3、纳米究竟有多大?课文是怎样说明的?

归纳汇报: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拓展: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约60万纳米)

这种连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的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这真的是太神奇了!这些内容都是围绕那句话写的?(第一句)

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再读这段话,感受一下纳米技术。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课件出示) 第4自然段在健康方面有2点。

3、说一说自己对“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

体会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好处。体会说明文表达准确的特点。

5、展示资料,寻找身边的例子,进一步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6、整体再读第3、4自然段,体会总分的构段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它发展的前景如何?齐读最后一段。

“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大胆想象,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的哪些地方?给大家说一说。

1、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课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我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对纳米技术进行进一步了解。

2、写一写你想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什么?

GZ85.com延伸阅读

厘米和米课件精选


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时相当重要的一个工具,需要教师认真地进行设计。教案课件不仅要确定教学内容,还要注重整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在此,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了关于“厘米和米课件”的最新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以下方法仅供参考!

厘米和米课件(篇1)

教学内容:

第69页例6,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第5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米的长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说出得数

200厘米=()米3米=()厘米

100厘米=()米6米=()厘米

二、新授

例6

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

师出示卷尺,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测量工具卷尺。

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和宽。

让学生用卷尺量一量。师注意学生测量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共同完成这一测量过程。

(一定要告诉学一要从物体的端点开始量,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师可先示范再让学生量。

三、巩固练习

第69页做一做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多长。

可指名学生量一量,看看这个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测量结果是否正确。

四、小结(略)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7、8题。

2、课外作业:练习十八第58题。

厘米和米课件(篇2)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厘米和米课件(篇3)

教学内容:教材10-11页例1、例2、例3,11页做一做练习三中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能力训练点

1.会用厘米量.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长度是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①5厘米纸条若干根②幻灯片若干③20厘米长纸条6根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0+7=14-9=94-4=

27-7=78-8=13-7=

5+60=3+70=12-3=

6+30=

2.导入:

老师手拿一根5厘米长的纸条,引导学生说出要知道这根纸条的长度,就需要用尺子量一量,要知道一个人的身高是多少,也需要用尺子量量,这就需要用到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二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板书:厘米和米的认识.

再拿纸条,引导学生认识到纸条较短,而身高或教室的长比较长,这就需要用不同的单位.像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铅笔、纸条,可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书中一幅米尺图.

指幻灯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从这里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2)学生在尺子上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并能在尺子上找出.

引导学生找到0刻度,再找到1厘米,同桌指着尺子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然后班内交流,引导回答出:

①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

②从0到2是2厘米,从0到3是3厘米,

(3)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根据学生回答的1厘米长度,找到教师所用尺子上的1厘米,把1厘米的实际长度画到黑板上.板书:--

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议论哪些实物的长度是1厘米长,议论后汇报.

教师发给每组一个图钉,让学生把图钉放在尺子上比一比,然后说一说图钉的哪部分与1厘米长度大约相等.教师把一个图钉粘贴在黑板上所画1厘米长度的下面.

2.教学例2,深化1厘米的实际长度,形成表象.

(1)引导学生把五个手指分别放在尺子上比较,看哪个手指大约宽是1厘米.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回答.

(3)让学生再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教师先以板书画出1厘米的长度,再以近似1厘米的实物比较,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辅以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使学生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3.用厘米量.

学生分组估量纸条的长度

第一步:每组发一根与黑板所贴纸条同样长的纸条,每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食指量纸条,边量边说,然后以组为单位汇报量的过程及结果.

第二步:以组为单位用尺子量纸条长度,边量边说自己的操作方法.

第三步:教师演示用尺量的方法,边量边总结出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说明纸条是5厘米.

教师板书:5厘米

第四步:学生分组以规范的测量长度的方法再次用尺量出纸条的长度.

第五步:打开书,看例3,填出纸条的具体长度.

(先让学生用手指估量,再让学生用尺试量纸条长度,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巩固发展

1.书11页做一做.

先安排学生互相说铅笔是几厘米长,为什么是这么长,然后填在书上.

2.书11页做一做2.

引导学生填书,并测量一下自己的手掌宽,互相说一说.

3.教师拿出备好的长20厘米的纸条6根,发给每组一根.

要求:一个同学量出3厘米,一个同学量出5厘米,一个同学量出10厘米,剩下的同学量得了多少厘米?量好后分别剪下自己所量的纸条,然后每两个组互相交流,看量相同长度的同学所量出的纸条是否相等,然后选择两个组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4.练习三第二题

按书中所画实物,每组发一份,让每组同学量出铅笔长,练习本宽、墨水盒高,量后分别汇报,然后再填书.

5.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做,填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量的方法及结果.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表示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有我们的一个手指的宽度(师生共同伸出食指),还学会了用尺子量手指、量书本.在量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说出)把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看另一端是几,就量出了物体的长度.

五、布置作业

量出自己数学书的长和宽的长度,跟家长汇报.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厘米和米课件(篇4)

3.判断下列词语解释的对错。

4. 按原文填空。

(1)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 。

(2)他顺手一指,墙上有条红线, 。

5.《一厘米》是当代女作家 的作品。主人公是 ,作为一位普通的母亲,她为孩子的 作出艰辛的努力。本文的情节是围绕 而展开的,而其中的关键是“ ”,但这一点关系着 ,虽然引发的是一桩小事,折射出的却是母亲 ,映照的却是 。

6.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2)陶影一个箭步冲过去,啪地一下打在孩子的头颅上,声音清脆,仿佛踩破一个乒乓球。 ( )

(5)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 )

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本来不太喜欢网络歌曲, 不爱听《丁香花》,觉得它太平淡,太简单,可我何曾知道它背后竞还有这样一段凄美的故事。 忍不住把它重新听了一遍,不禁潸然泪下,才明白原来平淡才是 ,简单才是 。

8.文中有不少独特形象的比喻句,如:“以她现有的家境培育出具有大家风范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请分析下这句话。

9.母亲节,班上开展“母恩难忘”的感恩活动。请你把这次活动的内容、收获制作成手抄报,作为送给母亲的特殊礼物。请为手抄报写一段“编者的话”,说明这期手抄报的主题。

厘米和米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厘米和米课件(篇6)

⒉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⒊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惩(chéng)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塑(sù)料 挑剔(tì)允(yǔn)诺 逻辑(jí) 矜(jīn)持 吮(shǔn) 磕(kē)头

骄横(hèng) 顷(qǐng)刻 哄(hōng)笑 脱臼(jiù) 兀(wù)自

文章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第一部分(1—23“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陶影带儿子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反而多买了一张票,表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勇于承担母亲的责任。

第二部分(24“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100“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101“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144):陶影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陶影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㈠阅读全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小说主要刻画的人物是陶影还是小也?为什么?

陶影,因为作品表现的.是一个母亲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

2.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宽容,有自尊的母亲形象。

1.小说写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⑴陶影逃票实出无奈:家庭经济拮据。文章哪些地方多次提到她的家庭经济状况?

①“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②“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③“如吃西瓜,只要小也在,她一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得太苦。其实在她看来,西瓜瓤与西瓜皮没什么大分别,一路吃下去,不过红色渐渐淡了,甜味渐渐稀了,解渴消暑是一样的。瓜皮败火,还是一味药呢。”

⑵有自己的逃票逻辑:

①“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②“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也为自己节约一点钱。”

③“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

2.尽管如此,陶影还是为不够1.1米高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为什么?

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儿子快乐。

3.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

因为他要对儿子进行正面的教育,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4. 课文第一部分还有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此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不保留票根”;②吃西瓜时,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陶影爱自己的儿子,她要克服重重困难把孩子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温文尔雅的人。

5.陶影自己吃西瓜时啃得很苦,为什么不让儿子这样做?

自己啃得很苦,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不让儿子这样,是想培养儿子具有大家风度。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这种心理似乎觉得陶影此人是一个爱贪小便宜者,让人看不起,但通过下文内容了解到其家庭经济拮据,这也是为给不需要的儿子买票作了一个很好的铺衬。

2. “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如何理解?

作为一位母亲,虽然自己很普通,但懂得养儿且教的道理,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影响着儿子,因此在儿子面前,需严于律己,做得完美而无可挑剔,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儿子深情的爱。

3. “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心理活动表现出陶影的经济拮据,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

4.“其实地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深思熟虑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作为母亲的强烈的责任感和良苦用心。

5.“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米。”

这个比喻句,表现了一种醒目而冰冷的感觉。形象的说明儿童购票的指定高度。

6. “为自己再塑一个金身”是什么意思?

成为一个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好妈妈的形象。

7.“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她坚定的信心。

1.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什么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买票。

2.简要叙述这个误会过程。

误会高潮: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

误会加深: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3.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①安静、自信、镇定、有点洋洋得意。

②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

③恐惧。

4.面对这种情况,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什么态度?

忍。

5. 如果没有儿子在跟前,面对寺院门口查票的红衣青年的所作所为,陶影会如何做?

陶影可能会和红衣青年大吵一架,可能会说一些难听的话。

6.为什么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忍的态度?

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7.陶影为什么想去买票?她最终补票了吗?为什么?

好不容易领孩子出来一天,她不能毁了情绪,要让天空重新灿烂。

今天这张票,她是不能买!。若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

8. 如果小说不加入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

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这也是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

9. 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为什么?

优点:对工作负责任,认真履行检票职责;缺点:处理问题的的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母亲从伤心到释然是由于关注的焦点由自己转向儿子,体现了母爱的平凡而伟大。

2. “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硬的蚕丝从茧中袖了出来。”怎样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了温柔,充满了慈爱,且这种爱蚕丝一样连绵不绝。

3.“在孩子面前,她要保持一个母亲最后的尊严。”

此时此刻,陶影仍然首先考虑到孩子。

4.“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

1. 陶影通过了怎样地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①核实小也身高;

②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③讨回公道,挽回尊严。

2.即使陶影什么也不做,随着时间地流逝,小也也会忘记那一幕,但陶影仍然积极努力着,为什么?

为了保住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4.陶影对红衣青年的态度表现了她什么品质?

宽厚、善良。

5. 小说最后,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为什么拒绝赔偿?为什么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因为她讨回了公道,讨回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最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陶影很内疚,她对工作还是很负责的,这两天常常走神。”

表明陶影极为重视逃票事件。

2.“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比喻句生动地表现了陶影等待回音的急切心理。

3.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宽厚、善良。

厘米和米课件(篇7)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4、练习: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厘米和米课件(篇8)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它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它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

1.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

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图画。

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感。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 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交流体会, 补充答案)

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 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握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母爱”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图纸的许多内容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母爱”的内涵,并对之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图画中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结合想象和联想 进行勾勒。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2.学习课文。

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前后所发生事情的区别与联系。

3。畅所欲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研讨作者对于陶影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4.比较阅读,教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4.比较教师所列其它文章与本文的异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并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文中所举第三件事情的经过,并请一个同学略述其经过。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次课的知识点,并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1.提问: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孩子到一位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总结:这件事情应该说明母亲心中的无奈与苍凉,因为外部环境的力量强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构建的防线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园里的一幕与此又非常相似。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效果。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有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升华,而在后几件事情里,母子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的结 尾得到和谐统一,这就将感情升华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外部环境如何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4.经过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1.列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的《年轮》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同是反映母爱或亲情的文章。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积极社会意义。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小说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亲历人的角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小说的内容纷繁、庞杂,抓住重点事例,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厘米和米课件(篇9)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12-13页的例1-例3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概念。

能力:初步会用厘米尺量整厘米的物体长度

教学重难点:会用厘米尺量整厘米的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新授

1、认识米尺,出示米尺的一部分放大图,刻度的左端0表示什么?米尺从0厘米开始,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

2、教学例1、例2

(1)在刻度尺上找出1厘米、2厘米、3厘米。。。。。。

再分别指出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2厘米。。。。。。

(2)1厘米究竟有多长地?看课本12页

(3)看一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3、教学例3学习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1)出示蓝条纸条,要知道这一张纸条有多长,就要用米尺量,怎样量呢?

(2)让学生看书13页的例3

(3)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4、小结

三、巩固练习

做13页的做一做、练习三的1-3题

板书设计:二、厘米和米的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刻度的左端0表示什么?米尺从0厘米开始,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厘米和米课件(篇10)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

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

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

一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  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

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  )厘米.

②量数学课本,长(  )厘米,宽(  )厘米.

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  )厘米.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

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厘米和米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绿两色彩色纸条,黄、蓝两色不同长度的小棒、小正方体、回形针、硬币。

学生准备:

1把尺子,1把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老师看看哪些小朋友已经准备好了。请最快的3生上来做排队游戏,看他们是怎么排的?

生:从矮到高(从高到矮)

师:你们可真行,一眼就看出这个队形是根据小朋友个子的高矮排列的。那你们能看出物体的长短吗?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提供:2件物体的长短比较。

2、用学具表示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你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来表示呢?

(1)指导量的方法

(先找一个学生到实物投影来示范摆的方法)

师:想一想,怎样摆才能量的准呢?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台,指导摆法:左端要对齐、沿物体摆直、一个接着一个等)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能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大约是4枚回形针的长,真不错。(2)用学具比较纸条的长度

师:选你喜欢的学具,就用刚才某某小朋友的方法来摆一摆、数一数,比比看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

生操作,师指导。

3、反馈[直接用媒体展示]

[课件出示用3种学具量红纸条的结果]

为什么同样是量红纸条,结果却不一样呢?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在量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来进行测量,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准。[板书:统一的标准]

二、做一做,引出1厘米

师:下面,我们就选用统一的标准小正方体,来量物体的长[课间出示:做一做]先请你来估计这些物体的长度

1、用统一小正方体来估计下面物体的长度,再摆。

(全部出示后用小正方形作标准说一说)

2、师:数学家规定像这个小正方体的边长这样的长度为1厘米。[板书:1厘米]

一起来读一读。

3、用厘米说一说这些物体的长度约几厘米。

4、挑几个说谁比谁长几厘米

三、认识厘米,用厘米尺量

(一)认识厘米

1、介绍尺子

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一般都用尺子来量。[课件出示:厘米尺]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这把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1厘米有多长同时渗透如何用尺子量

师:这个小正方体的边长是1厘米,我们是这样看的。[课件出示]

师:拿出你的尺子,在你的尺子上找出这个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师: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想想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可以拿一个小正方体,用它的边长去比一比。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有多长。

(1)比划1厘米

(2)剪1厘米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师:把两个1厘米拼在一起,是几厘米呢?

(二)用尺子量

1、拿出黄色的小棒,估一估它大约有几厘米长呢?

师:怎么才能准确地知道这根小棒的长呢?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2、请1生上台演示用尺子量的方法。

每生自己动手量一量。

3、师:红颜色的小棒长几厘米呢?请你先估一估,然后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对不对?

4、师:这些小朋友是这样测量蜡笔的长的(4厘米)你们看行不行?[课件出示]

(1)小红:左端未对准0

(2)小明:从0刻度起的正确量法

(3)小东:从刻度2~6

师:小东的这种量法可以吗?

5、师:现在你还想用这把尺子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呢?(自己量吧)

6、量曲面物体的长

(三)小结、揭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讲,师补充课题]

四、知识拓展(欣赏)

[媒体]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边长约11厘米

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直径7厘米

奥运会火炬祥云高72厘米

奥运会门票长20厘米宽9厘米

五、实践作业

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课后,请小朋友们收集一些,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米厘米课件(实用八篇)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米厘米课件(实用八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米厘米课件 篇1

认识厘米教案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小朋友们,课桌是我们天天要用的,看,这三个小朋友在测量课桌的长边呢。(播放录音)这里的一拃就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长度。

质疑:同一张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生:因为数学书、铅笔盒、一柞都是不一样长的。还可以说:选择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小结:看来,要想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就必须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发明了一种测量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尺)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直尺

师:(课件出示直尺)下面请你看着老师这把放大的尺或者自己的尺,观察一下,你的尺和老师的直尺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 师:请你们按顺序一起读一读

师:尺上的数是从几开始的?

师:0在数字中表示一个也没有,在直尺上就表示开始,是我们测量时的起点。师:那尺上还有什么?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小竖线叫做刻度线。这些按顺序排列的数正好在这些较长的刻度线下面,数几就表示刻度几。0就表示这条刻度线是刻度0、1就是刻度1。追问:3就是?刻度5在哪里,请你在尺上找一找?

师: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尺上有什么? 生1:厘米(板书)生2:cm(板书)(这个学生观察的真仔细啊)

(如果没人回答,师就问:那你们的尺上有厘米两个字吗?那有什么呀?)

师:嗯,有的小朋友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小朋友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是厘米的英文缩写。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认识1厘米(1)初步认识1厘米

① 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想)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贴出板书)

师:谁能像老师刚才那样再说一遍。(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追问:刻度5到刻度6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刻度5到刻度6也是1大格,1大格就是1厘米)

② 师: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1厘米吗?

③ 小结:小朋友们真厉害,从尺子上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尺子上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2)体验1厘米有多长

①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做:用拇指和食指把小棒轻轻夹住,再把小棒轻轻抽出,这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就是1厘米。

② 师:把手放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师:现在不用小棒,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我们可以用小棒插进去验正一下。你们比划的准吗?

④师: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很短)

师:是啊,1厘米确实很短。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做单位。(3)生活中的1厘米

师: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长度接近1厘米,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订书钉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实际上我们的身上也藏着1厘米呢,看,我们食指的宽大约也是1厘米。(教师手势演示一下)

师:小朋友看看自己食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

小结:老师相信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课后小朋友可以自己找一找。

3、认识几厘米

过渡:刚才我们感受了1厘米有多长,也知道了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1)找2厘米

师:那你知道刻度0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吗?你怎么知道的?(回答不出可提示:里面有2大格,就是2厘米)

师:你还能在尺上找到 2厘米吗?(找2人回答,第一人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在直尺上自主寻找2厘米。)(2)找5厘米

师:你能从直尺上找到5厘米吗?

追问:为什么从刻度0到刻度5之间的长度是5厘米? 师:你还能找到5厘米吗?

(3)找10厘米

师:谁能找到10厘米?你怎么找到是10厘米?(4)比较方法

师:我们在尺上找几厘米的时候,你觉得从刻度几开始找比较方便?为什么?(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导:师:我们来看,刻度0到刻度2就是2厘米,刻度0到刻度5就是5厘米,刻度0到刻度10就是10厘米)

小结:看来,从刻度0开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课件出示)那刻度0到刻度6是几厘米?刻度0到刻度8呢?

4、学会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过渡:刻度0很重要,我们量物体的长度一般也是从刻度0开始的。(1)量一量蜡笔和线段的长度

出示情境图,师:蜡笔长几厘米?线段长几厘米?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从刻度0开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教授量法

师:这是三个小朋友的测量方法,请你们观察一下,哪个小朋友的量法正确的?(第二只)

师:第一个为什么不对?第三个为什么不对?

师:那你觉得在测量线段时,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小结:我们在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时,一般要将物体或线段的一端与刻度0对齐,把尺的边沿着物体的边平放,再看另一端正对着刻度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3)练习:想想做做1 师:请小朋友们看,这两条线段,哪条线段长?(直接回答)师:长多少?拿出尺子,在作业纸上量量看。生独立完成。交流。师:长多少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第一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3厘米的?(9-6=3)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出,师:课件展示,如果老师只量这一段可以吗?)

前面这段红色的和下面的蓝色的是一样的,我们只要直接来量量多出来的部分是几厘米。

5、用厘米尺画定长线段(1)画4厘米的线段

师: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线段得长度了,那你会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学生试着画一画。说说画法 演示画法

师:看,老师是这样画的,先对准刻度0画一个端点,再从刻度0画到刻度4,然后在刻度上的地方画上端点,在线段上方标上长度。(2)画7厘米的线段 ①出示题目要求。

师:你能在这条线段的下面再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吗?一起来读一读 ②分析题目

师:你知道这里是要画一条几厘米的线段吗?生:7厘米 ③学生画线段

师:请你画在老师发下来的纸上。画好后同桌间相互检查。师:你是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的?

师:画线段时,一般要从刻度0开始画比较简单。

6、用断尺测量

师:小明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刚学会了用尺子量物体和线段的方法,就兴高采烈地测量了自己的一块橡皮,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测量后得到的结果得对不对?

出示断尺测量图,让学生判断结果的对错。师:说说为什么是错的? 师:那应该是几厘米呢?为什么?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一般从刻度0开始量,这样比较方便。在没有刻度0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刻度几开始量,数出几大格就是几厘米。练习:想想做做“6”

讲:这里有三条线段,看看它们各长几厘米?

师:(出示3厘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几厘米?为什么是3厘米?

师:(出示6厘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几厘米?你怎么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是6厘米的?生:数格子。师:老师觉得这样数有点累,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师:(出示8厘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几厘米?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当线段比较长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结束的刻度减去起始的刻度。

7、认识大约几厘米

(1)师:前面我们测量和画的都是整厘米数的线段或物体,那是否所有物体或线段都是整厘米呢?

下面我们来看“想想做做3”,一起把题目读一读。生做,校对。师:谁来说说你的答案。生说答案。

师:虽然这两条线段一条比8厘米长一些,一条比8厘米短一些,但是都很接近8厘米,我们可以把这两条线段的长度说成大约8厘米。

小结:以后我们在测量线段或物体时,所测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大约几厘米。(2)测量手掌的宽度 ①出示测量手掌宽度的图片

师:这是小明测量自己手掌宽度的图片。量手掌宽度时,先要把五指并拢,手掌放平,找到最宽处,测量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手掌的宽度是多少厘米?

师:小明的手掌的宽7厘米?对吗?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自己手掌宽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② 学生自主测量。

师:请你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跟同桌说一说。学生活动。③交流

师指名回答:你的手掌的宽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呢?(3)一拃长

①出示测量一拃长度的图片

师:这是小明测量自己一拃长度的图片。一拃刚才老师已经介绍过,就是张开拇指和中指之间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的一拃到底有多长? ②学生测量自己的一拃长

师:你能量一量你的一拃长大约是几厘米?(学生活动)

交流:你的一拃长大约多少厘米? ③用一拃长测量物体

师:手掌的宽度或一拃的长度都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随身携带的尺子,在没有尺的时候,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和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师:你能用一拃长来估一估课桌高几拃?课桌的高就是课桌面上一条边到课桌底的距离,再来估一估椅子高几拃?

学生活动。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1厘米有多长?你能再比划一下吗?用厘米尺量物体或线段时要注意哪些地方?用厘米尺画物体或线段时又要注意哪些地方?

米厘米课件 篇2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个方法。

2、通过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培养联想、推理的能力。

课前准备  配套光盘,长方形和正方形砖两块,钉子板若干、小棒,橡皮筋每人两根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   )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  )得八   三(  )十二    二(  )十二

2×(  )=8    (  )×3=12    2×(  )=10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

看哪一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平均分)10÷2=

小组讨论每位同学想想办法。

在计算10÷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学生们填写课本。

请学生们读一读。 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

在探究商是多少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算法和经验探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1、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左边一副图(有8只小兔子,如果每个笼里放4只,需要几个兔笼?)

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

(3)集体订正。

提问:算式中的8、4、2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求出8÷4的商的?

(4)出示右边一副图。

(桃树上有12个桃子,小猴2天就吃完了她们,平均每天吃几个?)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板书)

(5)小结:以上这两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

(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请学生说说这副图的图意。

(2)学生填出算式。

12÷2= 学生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实际意义,同时巩固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想想做做”第6题插图,6根小棒。

课前准备  配套光盘,长方形和正方形砖两块,钉子板若干、小棒,橡皮筋每人两根

一.复习。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6÷2=3)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板书:6÷3=2)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有4只小兔子,如果每只兔子吃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

(2)说说为什么这题要用乘法算?算式4×3=12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先操作,再列式。

(1)学生列式解答。

二.教学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左边一题。(1)出示插图及左边题目。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就是求什么?(板书:20÷5)

提问:算式中20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

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

(2)提问:要求每只兔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板书:20÷4=5)

(3)说说这题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说一说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小结

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这两题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通过对算式的比较,让学生领会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2、口答: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五六三十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想想做做”第9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组织观察,体会同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并指导正确的书写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出示课题)

口诀求商的基础是乘法口诀,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背口诀。

2、 完成练习五第二题,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组算式的联系,她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提问:口算除法的商,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算?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5)小结。

3、 看口诀,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4、 完成练习五第三题。

提问:除法算式是根据什么找到家的?计算除法时可以怎样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4)请学生说出每一组算式中另一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三、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完成练习五第6题。

(1)指导学生先算出一边算式的商,再把商与另一边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2、 完成练习五第5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8题。

(2),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2、小结。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通过应用口诀进行乘、除法计算的对比,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提高熟练运用口诀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通过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可以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巩固对除法的认识。

3、逐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一、

基本训练。

1、 口算。

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根据不同数学语言的描述说出算式,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多样的数学表达方式,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二、

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揭示课题:根据乘除法的含义,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

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插图。

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

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可以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加深对除法的认识。

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4、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

5、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师小结后完成第4题。

6、完成练习五第13题。

观察表格,

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除法)来计算?

请学生按要求,用12个圆片摆一摆。

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

米厘米课件 篇3

【教学要求】:

l、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折、剪、拼、搭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在折、拼、剪、搭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一把剪刀。

【学具准备】:

小棒若干根,一张正方形纸,一把剪刀。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体,你能指出哪儿是它们的边吗?摸上去什么感觉?(师板书:直的)

(先指名演示,再同桌互相指认)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几条边吗?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中还有哪个也是四边形?(指名说,师出示平行四边形)

师:四边形像我们人一样,有高有矮,或胖或瘦,但有一点不会变,它是由四条边围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图形,是四边形在(   )里打“√”。

(   )   (  )    (   )   (   )  (   )    (   )

小结:它们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四条边围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四边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边,并通过了解边数来认识四边形,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为图形分类,命名。另外,在后面穿插一个五边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图形与众不同之处,为学习下面的知识作铺垫,并自然无痕的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1)(师指最后一个图形)这是四边形吗?可以把你们想法告诉大家吗?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字吧!(板书:五边形 )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老师这儿还有些图形,你能从中找出五边形吗?

师:可以告诉老师,哪个图形是五边形吗?剩下两个不是吗?为什么?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生汇报,师板书:六边形)

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师停顿,生答)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呢?(生答)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数学图形的边数来区别图形的方法,在同桌交流合作中将师给予的图形区分出来,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又建立了自我探究数学的自信。)

师:让我们来玩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吧。你能用小棒搭出一个五边形吗?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呢?

学生活动解决。

师: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五根小棒,搭一个六边形呢?来自己搭一搭看看和你们想的一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搭小棒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五边形和六边形的认识。)

课堂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图形按边数分成了几类?在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板书认识多边形)

真了不起,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多形边你们都认识啦!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多边形还会有哪些呢?  (生说)是的,多边形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它们。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点的延伸,可让学生就用所学知识展开联想,使所学新知得到有效提升。)

l、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现在它们聚会了,你还能分清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

生独立做题,师校对。

2、谈话:还想玩吗?让我们再来玩折纸吧。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看谁的小手最灵巧,能够照样子折得又快又好!(依次出示六幅折纸图。让学生一边照样子折,一边说一说折出来的是几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的活动,学生经历图形的交换,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

3、拓展思维(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师:刚才的折纸好玩吗?电脑老师要出个题目考考大家!想试一试吗?

课件出示: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2)全班交流,合作:先动手剪一剪,看看和你猜的一样吗?再互相交流。

(出示图片)多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广,请欣赏老师带来的这组照片。

图片一:蜜蜂的蜂巢(六边形)。师解说:这种结构强度很高,重量又轻,这种形状的构造还益于隔音和隔热。所以许多宇航设施的设计也来源于它。

图片二:富有中国特色的窗子(多边形),体现古老中国人民的智慧。

图片四:欧洲园林。各种多边形融为一体,向人们展示它们独特的艺术之美。

图片五:“水立方”远景。奥运会时的主游泳馆。它的建成凝聚了国内外许多设计家的心血,它的造型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国家的游泳健儿在这里打破了许多世界纪录。

多边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擦亮我们的双眼,我们一定会发现并感受图形带来的艺术之美!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学习数学也要与生活密切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出示让学生对多边形有个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学会观察和欣赏这些图形,感受图形之美。

米厘米课件 篇4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米厘米课件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1-5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和米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一厘米和一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方法:双分管理,五步教学

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1、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厘米和米”,板书课题。)

2、课题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

3、揭示学习目标(齐读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二、自主探索

1、自学指导(教师根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图片文字部分,用6分钟时间完成下面问题:

①哪些物体第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自学。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3、自学效果检测

(1)用1-2分钟小组讨论交流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展示,完成例题。

(3)做一做:(课本上的做一做,至少让两名学困生演板,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书写工整,坐姿端正。)

三、合作提升

1、更正:(指名上台更正。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对演板的易错点,要组织学生的进行争论。)

预设:测量物体时物体对准直尺第左端?

3、评改:评议正确率、书写情况。同桌对改、调查学情。

4、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或者是做题方法。)

A、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厘米和米就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B、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它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C、1米=100厘米

5、质疑再探:(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并让其他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预设: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

四、当堂检测

1、基础训练

A、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B、哪个单位对,在()里画“√”

(1)黄瓜的长15米()15厘米()

(2)房门的高2米()2厘米()

(3)钥匙的长5米()5厘米()

(4)旗杆的高8米()8厘米()

C、3米=()厘米 1米-40厘米=()厘米

48厘米-8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米

2、运用拓展

小马身高约1()

蜜蜂身长约2()

铅笔长约20()

字典厚约5()

3、学生自编题

预设:门高约2()

4、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五、抽查评价(3分钟)(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某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48厘米-8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米

米厘米课件 篇6

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整理了小学数学厘米的ppt课件,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从刻度“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如下:

一、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新授课教学开始之前,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询问学生身体高度导入新课。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厘米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一)抓住重点,认识“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米厘米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直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

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动动脑筋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1、量一量,课桌有多长?这三人为什么数的不同?

2、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小组活动。

3、揭示:统一量的标准。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刻度尺。

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

在学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线时,指出这些线在尺子上叫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引导学生看一看长刻度线之间每一大格的长度是不是一样。

看看尺子上的数字,它们是怎样用来表示刻度的。最小的是几?刻度0,表示起点,接着是刻度几?顺次往下说一说。

2.认识厘米。

讲述:量比较短的物品,常用厘米作单位。

(1)指一指。

1厘米有多长?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你能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吗?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小结:在米尺上每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数一数。

让学生自己数,从刻度0到刻度3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7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

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几,它们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比一比。

谈话:拿起红色的小方块(边长1厘米),

猜一猜它们每条边有多长?下面请同学们跟我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方块,左手慢慢抽出小方块,这时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自己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同桌互相检查。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3.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谈话:该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机灵,请它为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多媒体演示测量的方法。

(2)展示课本第51页的例题。

提问:铅笔刀长几厘米?线段长几厘米?

讨论:用直尺量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3)发给学生几张纸条(长度都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一起量纸条的长度,汇报答案。

(4)看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哪一种量法对,其他的量法错在哪里。

三、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1、量一量。完成51页第2、3题

2.看第52页第4题,跟老师一起量手掌的宽度,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游戏:比一比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52页第5题)交流自己是怎么估计出来的。

四、总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米厘米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常用尺,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2.通过对长方形各条边以及折痕的测量,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实际测量,培养学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表象认识。能合理利用测量工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测量方法的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学生尺一把、三角尺一副、一张长方形纸。

1.提问: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带来的尺呢?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请学生介绍在课前准备的一种尺。

在认识尺的活动中,目标主要是两个:一就是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二就是如何来看这些工具的刻度。

1.选择工具。

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学生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

3. 测量长方形的折痕。

4.讨论。

想一想: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5.小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这很重要。

生取出一张长方形纸。独立用学生尺量长方形的各条边,并填在书上。

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长方形边的特征,要让学生明确用什么工具量,如何量。要强调选择工具的重要性。

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要渗透估测的意识。

1.选择。

提问:要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有多长,要用什么工具呢?

2.测量。

4.说明。

小结:我们测量出来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可千万不要小看。有的时候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就能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活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然后再分组合作测量,汇报结果。

活动:用手去测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和你估计的差不多。

在这个活动中,除了让学生量出长度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当身边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我们的手脚来进行估测。

1.选择。

讨论: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活动。

走10步,量量大约有几米?从篮球场的这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走了多少步,再量量大约有多少米。

同桌合作完成。

3.你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可以量出球场上的哪些长度?

按方案到球场上去实地测量。

根据测量结果评选出最佳测量方案。

先要组织学生充分地考虑好方案。学生的方案可能很多,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重点交流。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今天我们通过“量一量”这节活动课,知道了很多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下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进行。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3)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4)师演示并指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2)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1) 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试着把它画在纸上。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

4.(1)以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说说能画几条线段。

(2)引导理解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6.全课总结: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试一试。(2)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

(3)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刻度尺上的结构,自然地揭示出“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通过比划并“寻找1厘米长”的物品,进一步体会“1厘米有多长”,认识到当我们表示很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形成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表象。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100(   ),宽40(   )。

2. 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通过复习,为认识长度单位“米”作铺垫,渗透“米”和“厘米”的联系。

1.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等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就比较麻烦了,这时该怎么办呢?

①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3)量一量。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要用米作长度单位?

谈话:请同学们将一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再请同桌先估一估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然后用这1米长的绳子一起去比一比,互相说一说比的感受。

a.完成“试一试”。

先估计一下,再去量一量。小组合作,做好记录。

b.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同桌合作完成,认真测量,做好记录。

C.举例说明。

在新授中,让学生先进行1米有多长的实践活动,初步形成对米的长度表象。

在量不同物体长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米的含义,建立1米的表象。

1.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课桌长1(   ),宽40(   );

学校的大楼高约20(    );

2.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 一段红绳长26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

4.独立完成书上的其他习题。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建立把新知与生活实际建立有机联系,加深对“米”的认识。

今天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有多长?

用双手比划一下。

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2、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3.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通过动手操作,直观认识线段。再通过举例证明,教师的归纳总结,明晰线段的特征。

二、

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3)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4)师演示并指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2)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1) 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试着把它画在纸上。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

4.(1)以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说说能画几条线段。

(2)引导理解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6.全课总结: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试一试。(2)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

(3)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在拓展巩固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出发,结合线段的特征加以整合。

认识厘米课件


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厘米课件”,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认识厘米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认识厘米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把学生尺,每人一张4厘米宽的蓝纸条和一张1厘米宽的红纸条,一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白纸条、

教学教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蚂蚁王国现在可热闹了,发生什么事了呢?一起来听听(看图配故事):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昨天晚上一阵大风把铺在小桥上的一块木板给刮跑了,他们正商量着再找一块木板铺上去。可是他们不知道铺上去的这块木板需要多少大呢?急得团团转,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蚂蚁呢?

咱们二(3)班的小朋友真是热心肠。那好,在你们桌面上每人都有一张与这块木板一样长的白纸条,请你想想办法,选用你喜欢的东西量一量木板有多长有多宽,现在开始动手。

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奇怪了,同样长的木板,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尺子)

(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同样长的木板测量的结果不同?为了统一,就需要用什么工具去量)。

二、认识厘米尺

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自己独立思考,还可以看看书?

(1)每把直尺上有什么

(尺子上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

尺子上有2种刻度线。(一种长一种短)。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0,叫做0刻度线。(课件3:直尺)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那你们猜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那数字1对的长刻度线就叫1刻度线,数字几对的那条长刻度线就叫几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刻度线是怎么排列的

每个数字都对着长的刻度线,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相邻的长刻度线称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__大格。

有的尺子还标有CM字母,这是厘米的字母表示法,说明这是一把厘米尺。(板书:厘米CM)

(小结)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直尺就是利用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大小格子,告诉我们物体长度的。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来认识新朋友厘米(板书)

四、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过渡情境:你们看,小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美观些,还给它刷上了彩色的油漆:

(出示红纸条,你们也有拿起来)

看一看估计一下刷上红色油漆的这段宽是多少。

学生猜测后,到底有多长呢,到自己的直尺上比一比。(课件4:1厘米的概念)。

请你们在自己的尺上找到1厘米,并用手指比划出一厘米,看看1厘米有多长,同桌互相验证。

0到1是1厘米(课件5),那么12是几厘米呢?

学生可能会很自然说12是2厘米,这时应该强化起点,引导学生看清楚12起点是1,而不是0。

你还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其它的1厘米吗?

学生反馈(继续演示课件5:1厘米长度演示)

从这里,你发现1厘米的排列规律了吗?

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每1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记住1厘米了吗?把它装进你的脑中,闭上眼睛在你的脑中想象有一条1厘米的线段,有了吗?

再用手势把你脑中的这一厘米比划出来,到自己的尺上验证一下。到底你比划得准确吗?

刚才咱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下面咱们比一比,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量一量,自己的手指宽约几厘米?(课件6:手指宽)我们又多了一把身体上的尺。

那2厘米呢?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上找出2厘米并说出道理。

2厘米中有几个1厘米?你还能找到别的2厘米吗?(课件5(2):2厘米的动画演示)那5厘米呢?10厘米呢?

在自己尺上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厘米数,介绍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独立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或者用后一个厘米数减去前一个厘米数。

看一看、数一数你的这把尺子共有几厘米?

五、用厘米量

估一估:(出示一张蓝纸条)请你们把刷上蓝色的这一段举起来,估计它的宽度。

1、量一量:究竟有几厘米呢?

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量好了的同学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

(切换成实物投影)指名学生展示量的方法,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它同学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课件7:蓝纸条的各种测量):你同意这里的几种测量方法吗?为什么?

方法一:直尺的0刻度线起没有和纸条的左端对齐。分析错误原因:尺子前端没有刻度线不能精确测出,量物体最好应该从刻度线开始。

方法二:直尺的0刻度线起和纸条的左端对齐。(正确:4厘米)

方法三:从直尺的最左端量起,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刻度线对齐。

★指导一般的测量方法: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的一端,再看纸的另一端对着尺的刻度上的数,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看结果的时候眼睛应和尺的刻度线垂直。(课件8:眼睛观察方法)

师:谁能读出自己测量的蓝色这一段刷了多少宽

比一比,和你猜的比是长了还是短了。

操作不对的小朋友马上纠正过来。

★3、补充不同量法:曹老师的一把尺子(出示断尺),由于时间用久了,尺子前面的0刻度线被磨掉,是不是可以把它扔了?这把尺子还有用吗?可以怎样用?

现在曹老师用这把尺量出这块木板的长是这样的?(课件9:断尺测量木板)你能告诉我长约是多少厘米吗?你是怎样看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找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两个数字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或者用后一个厘米数减去前一个厘米数。)

过渡情境:小蚂蚁就是这样刷了一段1厘米宽红漆再刷一段4厘米的蓝漆,一段一段往下刷,(老师举起白纸条)。可以试一试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测量木板(白纸条)

现在请小朋友按刚才正确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要铺的木板的长和宽。(学生用尺子测量白纸的长和宽)

谁能响亮地告诉小蚂蚁,木板长几厘米,宽几厘米?

(长10厘米、宽8厘米)介绍你的量法。(两种不同法的掌握)

过渡情境:蚂蚁们知道了木板的长和宽,一定能很快地把它铺在桥上,行走了。这得感谢咱们班聪明的小朋友帮忙。

六、基本练习(看测量图读出几厘米刻度)

1、课件10:横看尺子看书的长度

2、课件11:竖看尺子看杯中牛奶的高度

3、课件12:盒子的宽(不是整厘米数)

4、课件13:从2刻度线为起点量魔方的长度

七、课外拓展:量量自己的小手,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

认识厘米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认识厘米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实践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厘米的认识,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尺子,测量用的信封。

【教学关键】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讲的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的时候闹笑话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二、动脑思考、质疑讨论

(学生看完动画)

师: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先讨论一下,一会儿发言。(小组讨论)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

师:我们想个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闹这样的笑话了呢?

生: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应该用尺子去量。

师:对,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只有用同样的标准去量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动手操作,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识一下;请大家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数是几?尺子上最小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线叫刻度线,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一般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四、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把小手放到0刻度线上,从0刻度慢慢滑到1刻度,它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同学们用手从0摸到1,感觉一下,每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给同桌看自己尺子上的一厘米。(同桌之间相互验证)你还能找出尺子上哪一段也是一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从2到3,从3到4,从6到7,从9到10是几厘米?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以及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呢?(学生们找,测量)师:伸出你的左手,用右手拿尺子,将手指一个个的放在尺子了,看一下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用你的手势来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大姆指的宽度为1厘米)

师:同学们知道1厘米的长度了,那你知道尺子上0刻度到4刻度之间有多长吗?(生试着回答)

师:谁的方法跟他不一样了,如果从0刻度开始的右边对着几就读出几厘米。

从0——7;从0——10;那么从2——8是几厘米?为什么是6厘米?

生:有6个大格

师:你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5厘米吗?(学生找,师巡视)师:(强调从数字几——数字几)数一下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课件出示)我们来看看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呢?一拃的长度是指从大姆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这段距离。生:(生先估再答)12厘米。

师:徒弟一拃长12厘米,大家来估计一下师傅的一拃可能有多长?

(生估计并回答:20厘米)

师: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阿福的上衣之所以做小的原因了是不是?现在我们知道了师傅和徒弟一拃的长度,你想不想知道你的一拃有多长?自己量一下,同位之间交流。(生测量并汇报)

师:(总结一边示范一边介绍)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右边对着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师:请同学们拿出纸条先估计一下黄纸条有多长,生答再测量(白纸条、红纸条)

五、拓展

师:如果要量桌子的宽,又没带尺子,怎么办呢?(生想办法并发言,用拃、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可以了。生:也可用绳子先量手腕一圈,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用软尺。

师:对呀!大家真聪明,其实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有很多工具,以后我们慢慢学习。

六、练习测量

刚才同学们已经学会看尺子了,现在我们分组利用尺子来量一量

(1)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2)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柳叶的宽度??)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同学们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表现非常出色。

认识厘米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绿两色彩色纸条,黄、蓝两色不同长度的小棒、小正方体、回形针、硬币。

学生准备:

1把尺子,1把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老师看看哪些小朋友已经准备好了。请最快的3生上来做排队游戏,看他们是怎么排的?

生:从矮到高(从高到矮)

师:你们可真行,一眼就看出这个队形是根据小朋友个子的高矮排列的。那你们能看出物体的长短吗?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提供:2件物体的长短比较。

2、用学具表示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你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来表示呢?

(1)指导量的方法

(先找一个学生到实物投影来示范摆的方法)

师:想一想,怎样摆才能量的准呢?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台,指导摆法:左端要对齐、沿物体摆直、一个接着一个等)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能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大约是4枚回形针的长,真不错。(2)用学具比较纸条的长度

师:选你喜欢的学具,就用刚才某某小朋友的方法来摆一摆、数一数,比比看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

生操作,师指导。

3、反馈[直接用媒体展示]

[课件出示用3种学具量红纸条的结果]

为什么同样是量红纸条,结果却不一样呢?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在量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来进行测量,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准。[板书:统一的标准]

二、做一做,引出1厘米

师:下面,我们就选用统一的标准小正方体,来量物体的长[课间出示:做一做]先请你来估计这些物体的长度

1、用统一小正方体来估计下面物体的长度,再摆。

(全部出示后用小正方形作标准说一说)

2、师:数学家规定像这个小正方体的边长这样的长度为1厘米。[板书:1厘米]

一起来读一读。

3、用厘米说一说这些物体的长度约几厘米。

4、挑几个说谁比谁长几厘米

三、认识厘米,用厘米尺量

(一)认识厘米

1、介绍尺子

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一般都用尺子来量。[课件出示:厘米尺]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这把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1厘米有多长同时渗透如何用尺子量

师:这个小正方体的边长是1厘米,我们是这样看的。[课件出示]

师:拿出你的尺子,在你的尺子上找出这个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师: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想想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可以拿一个小正方体,用它的边长去比一比。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有多长。

(1)比划1厘米

(2)剪1厘米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师:把两个1厘米拼在一起,是几厘米呢?

(二)用尺子量

1、拿出黄色的小棒,估一估它大约有几厘米长呢?

师:怎么才能准确地知道这根小棒的长呢?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2、请1生上台演示用尺子量的方法。

每生自己动手量一量。

3、师:红颜色的小棒长几厘米呢?请你先估一估,然后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对不对?

4、师:这些小朋友是这样测量蜡笔的长的(4厘米)你们看行不行?[课件出示]

(1)小红:左端未对准0

(2)小明:从0刻度起的正确量法

(3)小东:从刻度2~6

师:小东的这种量法可以吗?

5、师:现在你还想用这把尺子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呢?(自己量吧)

6、量曲面物体的长

(三)小结、揭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讲,师补充课题]

四、知识拓展(欣赏)

[媒体]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边长约11厘米

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直径7厘米

奥运会火炬祥云高72厘米

奥运会门票长20厘米宽9厘米

五、实践作业

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课后,请小朋友们收集一些,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认识厘米课件 篇6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

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

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

一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  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

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  )厘米.

②量数学课本,长(  )厘米,宽(  )厘米.

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  )厘米.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

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厘米课件 篇7

1厘米的长度观念。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以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寻找1厘米长度的物体的活动中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对物体的测量方法。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师:我们想个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闹这样的笑话了呢?

师:对,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只有用同样的'标准去量才能避免

么?和同位交流一下。(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尺子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字。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你们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数是几?尺子上最小的数是几?

师:0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般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给同桌看自己尺子上的一厘米。(同桌之间相互验证)你还能找出尺子上哪一段也是一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从2到3,从3到4,从6到7,从9到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

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

身边或在我们身上以及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呢?(学生们找,测量)

师:伸出你的左手,用右手拿尺子,将手指一个个的放在尺子了,看一下

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用你的手势来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大姆指的宽度为1厘米)

师:同学们知道1厘米的长度了,那你知道尺子上0刻度到4刻度之间有

师:谁的方法跟他不一样了,如果从0刻度开始的右边对着几就读出几厘

米。

从0——7;从0——10;那么从2——8是几厘米?为什么是6厘米? 生:有6个大格

师:(强调从数字几——数字几)数一下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课件出示)我们来看看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呢?一拃的长度是指从大姆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这段距离。

师:徒弟一拃长12厘米,大家来估计一下师傅的一拃可能有多长?

师: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阿福的上衣之所以做小的原因了是不是?现在我

们知道了师傅和徒弟一拃的长度,你想不想知道你的一拃有多长?自己量一下,同位之间交流。(生测量并汇报)

师:(总结一边示范一边介绍)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

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右边对着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蓝纸条,不知道他们的长度,你们可以帮老师量一下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出色,老

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也可用绳子先量手腕一圈,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师:对呀!大家真聪明,其实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有很多工具,以后我们慢

(2)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积极回答)这节课同学们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表现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