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口教案十篇

认识口教案十篇。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关于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认识口教案十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认识口教案 篇1

⑺优化判断:

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习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习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认识口教案 篇2

“希望杯”比赛是金水区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反映教师教学水准的重要比赛,这一奖杯不但代表一个人的荣誉,也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所以,各个学校非常重视,通过教研组选拔出候选人、学校内评选出参赛选手、协作区内再选拔出决赛名单、最终在五一前圆满结束了这次比赛。

我们教研组三位老师和学校有关领导及校外专家,和我一起度过了这段艰辛而难忘的时光。回忆一次次的教研、上课、反思、讨论、修改、再教研……,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大家陪我到深夜、多少次大家帮我借班试讲、多少次大家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动,迷茫和惊喜。

通过对各种因素的考虑和对自身特点的了解,我们教研组一致确定了这次教研和比赛的内容——《认识分数》。接下来,我们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其教材的设计意图、并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认识分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此节课是学生在认识整数和小数后,初次接触分数概念,分数概念是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分苹果”、“涂一涂”、“折一折”等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五年级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能用涂色、折纸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写、读、表示简单的分数。

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教研组精心设计出具体的教学过程,并进行多次的尝试和改动。同时在有关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共同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最后的教学效果是理想的。回顾这一过程,我们教研组感受最大的变化和收获有一下几点:

一、对于“平均分”的处理,让我们明白了学生的感受胜于教师的传授。

刚开始,我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这样的开头: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要求:当老师说完问题,立即抢答出结果,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1)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2)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3)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整节课堂上,我努力引导、纠正和强调“平均分”,可是学生就是不说。我很无奈,也很疑惑,到底问题出在哪?大家坐在一起,认真分析研究后,觉得刚开始就应该把“平均分”强调到位,让学生理解到位,为后面的学习大好坚实的基础,也许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表达会好一些吧。

于是,我们改动了一下,是这样处理的:

(1)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你得1个,他得3个,行吗?为什么?(“平均分”什么意思?每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

虽然这样的发问让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是,刚开始学生说的还是非常生硬,不过越来越好,到后来学生已经可以自觉加上“平均分”了,表达的又准确又完整。由此可见,我们的思考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过还需要再深入研究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正在迷茫中,教研室的刘老师说的一句话激起了梦中人,她说:“为什么学生不说,因为不是学生自己发自内心说出来的”。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平均分”一直以来都是老师提出来的,虽然让学生谈想法和理解,但是始终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又怎能自觉说出来呢?

我们大家都很兴奋,觉得这次找到了症结所在,于是,我们立即展开讨论,最后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分苹果”的活动,请听要求:4个苹果分给2个人,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板书“平均分”。)

(1)4个苹果平均分(强调)给2个人,每人得2个苹果。

(2)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3)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苹果?

教学效果已经说明了问题,证实了一切。原来,老师强加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自己的感受才是最有用的。

二、关于“一半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这一环节的取舍,让我们深信学生的想象力和已知经验不可忽视。刚开始的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我们基本上全是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来制定的。如下:

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表示在一张纸上。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都愣着不动,好像不知道要干什么。于是我又解释了一遍,才有学生开始行动,但是花费的时间挺长的。展示的时候,我们很惊喜的发现,学生自己创造的表示方法很多,很有价值。当然也有我们需要的1/2,这时新知才出现。

课后,我们教研组对这一环节提出了质疑,有人觉得太浪费时间了,用的时间过长才导入新课,不妥;有人认为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只是形式上改动一下,加快一下速度就行。

于是我稍微改动了一下:

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可以在纸上创造,也可以口头表达。

谁知,学生立即喊出1/2,没有办法我只有跨过“创造”这一环节,直接导入新知的学习中。课后大家对这一部分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学生知道1/2很正常,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直接导入新课节省时间,挺好;朱主任说我们应该首先读懂教材,这一部分课本上要求的是“讨论”,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汇报就行。张主任觉得直接向“数”的方面引导,因为我们需要的就是1/2,为什么要绕一大圈子呢?其实,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教材本身的'设计自有它自己的意图所在:根据学生的已知经验发挥想象力创造,让学生经历从运用自己的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的过程,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最后,经过大家的深入思考、分析、研究,决定采取这样的方式:

“一半”可以怎么表示呢?(自己先想一想,在1号纸上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展台展示,学生上台解释。

① 0.5

②画图

③ 1/2 1/2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准确完整: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可以用1/2来表示。(贴、画、写。)

从而得出:“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展示1/2写法)。同学们的方法大致有(归纳):0.5是小数,我们已经认识了。画图、一个新数1/2,比较一下,哪种方式表示“一半”比较好?为什么?(体会认识分数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身体会到1/2的具体含义,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当然是不错的。

三、对于“总是讲不完”这一现象,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学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包括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师生互动是否和谐、引导问题是否有效,其实教学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因为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学生注意力集中一般15分钟,如何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把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也是老师应该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的问题和平时的不严格要求,经常出现拖堂现象。在多次的试讲中只有1次按时完成任务,因此大家对于我“总是讲不完”这一现象也很苦恼,自己也很郁闷,始终找不出彻底的解决方法。

其实,关于这一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缩短环节、加快节奏的问题,是一个包含许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比如:对于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总喜欢深挖、把它复杂化,可见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到位;学生已经圆满回答上来了,我总喜欢再追问几个人,可见对学生思维和认知特点了解不清;每个环节时间平均分配,没有主次详略之分,可见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

最后比赛时,同样很遗憾我又超时了几分钟。教研组和领导评委都觉得很可惜,这一次我终于真正深刻体会到:教学时间不容忽视,应从平时抓起。

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水平上的东西,更多是同伴无私的帮助、学校人性化的关怀、整个队伍的团结。我要感谢的人很多,要说的感谢话也很多,发自内心的感谢也有很多……我想把这份感谢化成以后前进的动力,用行动诠释我对教育事业无限的追求。

认识口教案 篇3

《认识公顷》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认识公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1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师:你能从中选择合适的单位将下面的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早晨7:30,红红离开了面积是90()的家,欢快的迈着大步来到了占地面积约7000()的学校,上楼走进教室,按下了面积是2()的日光灯开关按钮后,坐到自己的座位前把铅笔盒放到了面积是24()的课桌上,手捧起数学书和同学们一起晨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处的教室作为导入的切入口,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明确感受到能够学以致用.简单的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回忆每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师:测量较小物品和图形的面积常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作单位,测量较大物品或一块土地面积时常用平方米作单位。

3.我们的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9000平方米,你觉得大吗?根据你收集的资料能说出一个比咱们学校面积更大的地方吗? 生:自由报

4.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一看。5.出示几组图片:课件出示,让学生齐读

世界园艺花卉公园—昆明世博园占地面积约是218公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占地面积约是20.4公顷。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 邯郸龙湖公园的占地面积约是 41.7公顷。

二、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公顷

(1)师:自己读读图片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中都使用了什么面积单位? 对,“公顷”是测量土地面积单位的专用单位,板书课题:公顷。

(2)师:比平方米大得多的单位。在测量和计算较大土地面积时,除平方米外,通常用公顷作单位。课件出示(读一读)(3)你对公顷已有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教学效率)

生:公顷与平方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一公顷的有多大?

(4)师:带着这些问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来认识公顷。(板书)2.认识1公顷的含义。

(1)师: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呢?数学中规定: 出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生:齐读

(2)通过计算,体会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课件出示 100米 1公顷

100米

课件出示:这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请你算一算。指名交流。因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00×100=10000(平方米)指出:10000平方米就是1公顷。(3)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1万平方米。(齐读)

小结:一般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但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比较特殊是10000。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找找1公顷的大小,并将在课前实地测量的印象加以整合感受,让学生对1公顷有了一个初步的大小概念.)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再来实际感受一下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课件出示:

学校新建的塑胶操场占地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个这样的塑胶操场面积大约是1公顷。你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了吗? 生:2个

(2)师: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个这样的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你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了吗?

(3)刚才我们体会了1公顷的大小,让我们走进生活,去找找1公顷。你还能在哪里找到面积大约是1公顷的地方? 学生说说

(4)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出示图片)

一个标准足球场地长105米,宽68米占地面积大约是1公顷。

邯郸市博物馆馆前广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占地面积大约是1公顷。3.用合适的单位名称填一填。

2(1)邯郸开建河北最大人防地下商业街,它在特殊时期可储备350000(平方米)应急战备物资,店铺及商场总建筑面积约10(公顷)。

(2)邯郸市“南湖中心景区城市生态公园一期”工程正式竣工,占地面积47(公顷)。南湖一期工程建设以来,共拆迁各类建筑26000(平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操场做背景来认识1公顷,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对公顷这个比较大的单位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对概念更加清晰准确.)4.尝试单位换算。

师:我们会使用平方米和公顷这两个面积单位的,我们刚才还学习它们之间的进率,根据他们之间的进率你会不会它们间的换算呢,课件出示,生:读题,①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0000平方米,合()公顷。②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平方米。先自己独立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换算的,最后再给全班汇报.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换算成以公顷作单位,只要把原来的数除了10000或是直接把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把以公顷作单位的数换算成以平方米作单位,只要把原来的数乘以10000或是直接把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简单的说: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如果把公顷改写成平方米要乘进率,如果把平方米改写成公顷要除以进率。三.解决问题。

(1)你们想不想用你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

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2)有没有信心用你今天学的知识完成作业纸上的题呢?

设计意图:从对公顷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换算的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活学活用,真正明白数学知识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学好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确实是非常实用的.)四.反思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一常用的测量土地面积单位。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生活,去感受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吧。(先后出现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台湾日月潭和2004年我国森林面积的画面)

2.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多少吗?平方千米是一个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同学课下再搜集生活中有关平方千米的资料。板书设计: 认识公顷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公顷的认识》说课稿

《公顷的认识》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后,要理解和认识的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从学习内容上看,本节课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能掌握1公顷=10000平方米这个关系,并用这个进率进行单位的换算就行,但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建立1公顷大小的概念和表象,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公顷这个单位。出于这样的考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两点:

一、课题怎样引入,怎样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去认识公顷。

二、1公顷的概念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表象判断。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要求每节课都要有情感目标,其理念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自然学科中渗透人文情感。本着这样的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在课的开头精心设计了一组图片欣赏的环节,让学生的目光留连在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中,耳畔聆听着天籁般的音乐,感受到自然之美。课堂上,当这个环节展示在学生面前时,我看到了学生那陶醉的模样,听到那发自内心的惊叹,学生的积极情感被调动起来,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课堂学习。同时,这组图片的欣赏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地方的广博,由此引出公顷的概念。

生活实际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建立1公顷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概念时,我设计了一组题目,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和1公顷比较:如学校的面积、连云港各景点的面积等。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化1公顷的认识,建立起1公顷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能体会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公顷也是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在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在教学中教师无法呈现给学生,所以学生对于1公顷表象的建立只能凭借空间想象和感悟体会。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在感知上出现偏差。我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呈现的四幅图片进行深入的认识,使学生结合图片感性的认识到用公顷做单位的这几个地方与原来学习的面积单位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感受到这几个地方要大很多。从而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以及它的适用范围。为后面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奠定基础。这里的处理对学生后面的练习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我通过这样的处理,也再次认识到深入挖掘和利用教材的重要性。

认识口教案 篇4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的面积及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面积认识,完善面积单位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关于土地面积的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和推理等活动,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及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材通过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大的面积,引出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接着以“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来表征面积单位“1公顷”,帮助学生建立“公顷”与“平方米”的联系。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先后呈现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鸟巢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认识公顷)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用计算器算一算。

小结:把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为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3、尝试单位换算。

4、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指导完成练习六第1题。

2、指导完成练习六第2题。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3题。

4、指导完成练习六第4题。

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估计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猜一猜,1公顷有多大?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自学:

1公顷的含义。

把学生带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的这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分小组合作测量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再推算出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认识口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本历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体验“前北、后南、左西、右东”,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和培养方向感。

2痹谥该鞫、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条件下, 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敝道在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二、教材分析

辨认东南西北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到操场上,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验“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培养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后一部分回到教室,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三、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游玩吗?

生:喜欢!

师:淘气和笑笑也特别喜欢出去游玩。星期天,淘气和笑笑做完作业后,就一起到公园去玩耍。你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啊!

(多媒体演示淘气和笑笑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境。)

师:天渐渐黑了,淘气和笑笑商量着该回家了。可他们东找西找,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天越来越暗了,他们急得哭了起来。

(多媒体演示淘气和笑笑迷路的情境。) 师:孩子们,怎样才不会迷路呢?

生1: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游玩。

生2:在来的路上作上记号,回去的时候沿着记号回去就不会迷路了。

生3:他们可以向别人问路呀!

生4:只要在来的时候用心观察,记住路上有哪些景物,就不会迷路了。

师:孩子们的办法真不错。其实只要我们学会了辨认方向,走到哪里都不会迷路了。你们愿意学这种辨认方向的本领吗?

生:愿意!

师:好!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学方向与位置。(板书:方向与位置。)

(二)实际观察,体验方位

师:孩子们,咱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方向,好吗?

生:好!

师:请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排好队到前操场去。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吗?

生:东边。

师:你能用手指一指东边吗?

(学生用手指向东,眼睛看着东方。)

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学校的东边有什么呀?

生1:学校的东边有旗杆,还有花草树木。

生2:学校的东边有两座楼房。

生3:学校的东边有校门。

生4:学校的东边有一条公路。

师:你们真能干,通过找一找太阳升起的方向,很快找到了东边,而且你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找到了学校东边的许多景物。

师: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呢?

生1:我还听说过西方,唐僧就是到西方去取的经。

生2:我还听说过南方和北方,冬天到了,燕子要到南方去过冬,春天到了,燕子才从南方飞回来。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辨认东、南、西、北。

师:谁说说怎样找到东?

生: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

师:说得真棒!刚才我们用生活中的知识找到了东,你还有办法找到西方、南方和北方吗?

生:我能找到西方,太阳落下的地方是西方。

生:和东方对着的那一方是西方。

师:说得真好!咱们用手指一指西方,好吗?

(学生用手指向西方。)

师:你能说说学校的西方有什么吗?

生1:学校西边有后操场。

生2:学校西边有篮球场、跑道。

生3:学校西边有许多树。

生4:我们做操的时候就在学校的西边。

师:说得真好!东方和西方可以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去找,怎样才能找到南方和北方呢?

生:我能找到南方和北方,妈妈教过我一首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真能干!能教教大家吗?

生:能!

师:咱们一起学学这首儿歌,怎么样?

生:好!

师:在学这首儿歌时,能边学边做动作吗?

生:能!

(学生边学儿歌,边用手指方向。)

师:学得真不错!现在我们面朝哪个方向?其他方向都在你的哪边?

生:(边指边说)我面朝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转一下身,当我们面朝西时,再指指看,你的右面还是南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我们面朝西时,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生2:我发现当我们面朝南时,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生3:我发现我们面朝北时,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生4:我发现东方和西方是对着的,南和北是对着的。

师:孩子们真能干!观察得真仔细!不管我们怎样转动身子,东、西、南、北是不会动的。现在咱们一起来做做运动,怎么样?

生:好!

(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师:真棒!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学校,看看学校的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各有什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在记录纸上记下来,并标明四个方向。

(三)室内辨认,实现迁移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咱们快速回到教室坐好。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面朝北坐着,你能说一说教室的其他三个方向吗?

生:北的.对面是南,所以我们的后面是南。

师:那怎样找东和西呢?

生:在外面我发现面朝北时,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师:孩子们都清楚教室的方向了吗?请和同桌说一说。

(同桌相互说一说教室的方向。)

师:谁来指一指教室的方向?

(指定两名学生指教室的方向。)

师:你们真能干!在教室里也不会迷失方向。现在请各小组的组长把你们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生:有一个小组贴的东在上边,有两个小组贴的西在上边,有一个小组贴的南在上边,还有两个小组贴的北在上边。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有的上边是东,有的上边是西,有的上边是南,有的上边是北,行吗?

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咱们来听听智慧老人的意见,怎么样?

(多媒体出示智慧老人,并配音: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绘制地图时对方向的规定,和这种规定不一致的小组,能自己上来修改吗?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58页填一填,好吗?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愿意把你的校园地图展示给大家吗?指定两名学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学校进行介绍。

(四)巩固练习,扩展运用

师:刚才我们看到淘气和笑笑在公园里迷路了,同学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们顺利回家吗?

生:能!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到公园的路线图(多媒体出示图),你能看地图帮助他们回家吗?

师:你想帮谁找到家?

生1:我想帮淘气。淘气从公园大门往北走,到汽车站后,往西走到邮局,再往北走就到家了。

生2:我想帮笑笑。笑笑从公园大门往北走,到汽车站后往东走,到医院后往南拐就到家了。

师:你们真能干!帮淘气和笑笑找到了家,他们要对你们说声“谢谢”。

生:不用谢!

师:这节课你们高兴吗?为什么?

生1:高兴!因为我学会了辨认方向的本领,以后出去游玩的时候就不会迷路了。

生2:我也很高兴,因为我能看懂地图了。

生3:如果有人迷路了,我可以帮助他。

师:这节课我们在操场上辨认了东、南、西、北,又辨认了教室的方向,还绘制了地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老师再教给你们一个辨别方向的办法,想学学吗?

生:想!

(多媒体演示,并配音。)

师:辨别方向的办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后问家长或看书,比一比谁搜集的辨别方向的办法多。

认识口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袋子(剪刀、闹钟、五角星、习字册)纸、扇子、大三角板、四个钟面图等。

2、学具准备:三角板、纸、小棒、橡皮筋、活动角、扇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孙悟空图。

引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孙悟空也来到了我们的教

室,喜欢他吗?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的小朋友还能得到孙悟空图片。瞧,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袋,里面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请4个小朋友来摸一摸

2、指名摸东西并介绍(剪刀、闹钟、五角星、习字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就藏在这里面,这个新朋

友的名字是――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通过摸一摸更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进入新知的探究。〗

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角

1、找一找:谁来找一找我们的新朋友藏在哪儿?(学生指师用尺画出角)

2、移一移:看把这些东西移走,留下的图形就是角。

3、戳一戳:拿出三角板像老师这样戳一戳自己的手背感觉怎么样?为什么疼?对,这个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师边说边演示)再看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线就是角的边(板书:边)

4、摸一摸:用手摸一摸(三角板)这两条边怎样?

5、指一指:谁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把角的概念放到实践操作中感知,让学生摸摸角的各部分,说说触摸后的感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角有顶点和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6、小结: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吗?

7、找生活中的角:请小朋友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角?(同桌交流)

8、判断:火眼金睛辨真假

(1)实物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2)集体判断,并说明第二个图形为什么不是角?

(3)出示用小棒摆的角(两根小棒分开):这是角吗?谁能把它变成角?

(4)出示用毛线摆的角(弯弯曲曲):这个图形呢?谁来教教我把它变成角?

9、数一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2)学生独立做

(3)集体评讲(第一个图形指一指角在哪儿)

10、填一填:

(1)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自己完成

(3)集体评讲:大声的说出你的答案老师来填。问:接下去想?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设计意图:通过辨真假、摆小棒、拉毛线、数一数、填一填,多种练习形式,巩固前面建立起来的角的概念,使学生对角的特点,角的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通过眼、手等感官直接感觉到了顶点与边的特征,思维得到了升华,头脑中已深刻地留下了角的形象。〗

(二)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1、引入:孙悟空还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做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材料,四人小组想想办法,方法最多的小组会得到孙悟空送的合作星。

2、四人小组交流做角

3、汇报:请组长汇报你们小组做了几种?

4、展示:请方法最多的小组到前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1)用两根小棒做成的角;(2)用纸折出的角;(3)在钉子

板上拉出的角;(4)用塑料棒做成的活动角(学生介绍时师标出角);(5)用扇子做的角;(6)用两本数学书做成的角……。

5、表扬:很好,送你们小组一颗合作星。

〖设计意图:做角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交流过程中,生生互补,集思广益,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发展了数学思维。〗

6、初步感受角有大小:请小朋友认真看,在拉开纸扇的过程中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合拢扇子的过程中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请大家拿出你的扇子做一做

7、小结:随着角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叉开得越小角越小。(边说边再演示)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入:在生活中也有大小不同的角,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分别可以看成是角的两条边,转动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角,(再转)看一看这个角有什么变化?(转过180度的角)再看,这边的角有什么变化?

2、出示四个钟面图:这有四个钟面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3、指名说

4、拿走第1个和第3个钟面:现在这两个钟面上的两个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你认为第1个角大就伸“1”,认为第二个角大就伸“2”,想好了,伸(可能有的说第一个钟面上的角大,有的说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有的说一样大)

5、质疑:谁说得对呢?我们桌上有这两个钟面上的角,请小组里合作,想想怎样来比较?(两个钟面上的角事先用习题纸印好发给学生)

6、小组讨论交流(师了解情况)

7、汇报:哪个角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8、比一比谁的手巧:

(1)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角

(2)同桌比一比角的大小

(3)指名演示

9、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请看最后一道抢答题(出示第5题)

〖设计意图:比较角的大小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先从拉开扇子、合拢扇子引入,再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同桌折角比较,看图抢答比较,还有下面的游戏中比较,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彼,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知识。〗

三、拓展延伸,游戏猜猜猜:

(1)引入:孙悟空会72变,老师也向他学了一招,看,(出示第一组,在信封里装有用纸折的两种颜色的角,一眼就能看出一个角大,一个角小,但边露出一样多)问,猜一猜哪种颜色的角大?我们来比一下。

(2)出示第二组:再看,(出示,两种颜色一样大小的角,一个角的边露出多点,一个角的边露出少点)哪种颜色的角大?(比较)

(3)出示第三组:还想猜吗?(出示,两种颜色大小不同的角,但大点的角的边露出少点,小点的角的边露出多点)哪种颜色的角大?(让学生认为哪边角大就站在哪边)

四、课堂结语:这节课开心吗?热情的孙悟空还邀请小朋友课后到他的数学王国里去玩!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时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角,再认识角。通过找角、做角、比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从而得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根据知识由浅入深,尾尾道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教者把学生喜爱的孙悟空引进课堂,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扩大了视野。

认识口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习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认识口教案 篇8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数学王国的国王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国王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你们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师:在数学王国里,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指导看书。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师:拿起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也拿起一个与之相同形状的实物,猜一猜,它的名字叫什么?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你拿的物体,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汇报:长长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面,摸起来平平的、滑滑的。

(3)师小结:通过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我们知道了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象老师这样自己说一说。

(4)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的?请说一说。

(5)师:(出示正方体、圆柱和球)你知道国王给这些物体起什么名字吗?自己找到这些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生:总结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6个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圆圆的,可以任意滚动。

(6)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哪些物品是正方体、哪些物品是圆柱、哪些物品是球?请说一说。

3、看一看,正确辨认

(1)师: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拿出圆柱和球,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学生辨认、说出物体名称。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师:刚才我们认识的那些物体,如果它们跑到书上或报刊上,你们还认识吗?

2、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再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课件出示各种物体不同的几何图形。(课堂活动第一题)让学生分一分并连线。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数图形

师:同学们学得真棒,数学王国的国王很高兴,他请我们到他的宫殿去游玩,不过,我们要答对问题才能进去。课件出示用几何体拼出的宫殿大门。

生:数出各种物体的数量,汇报。

2、摸一摸、说一说(课堂活动第一题)

师:你们答得真好,国王奖你们一个奇妙的口袋,里面装着各种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拿出装着各种物体的布袋)

生:小组活动:生1拿着装有各种形状物体的袋子,生2捂着生3的眼睛,生3摸出一个物体,让生4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3、游戏: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五、总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认识口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1个顶点、2条边,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能在物品图片上找到角,并画角。

3.在用小棒拼角、用活动做角、用纸折角等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1、师生谈话,引出用小棒拼图形,先讨论“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再动手拼,最后交流拼出的图形。

用小棒拼图形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用4根小棒拼图形是学生熟悉的,先想一想,再动手拼,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拼图形,高兴吗?知道“拼”是什么意思吗?

师: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看一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拼,然后交流。把正方形展示出来。

如果学生拼出菱形(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图形的名称。

2、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使学生了解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拼出一个三角形,为认识角生成对此的素材。师:请同学们用3根小棒,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拼完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拼出开口的图形,如,,先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学生把开口拼在一起,成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展示出来。

3.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

在学生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都是“开口”的。师: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试一试!

学生自由拼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拼摆。

学生在投影或磁力板上摆角,展示4-5名学生拼成的开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角。∧∠∨>┌……)

4.比较用4根小棒、3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师:请同学们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图形,你发现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这样的图形是敞口的;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围起来的图形……

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5、教师简单小结,同时,告诉学生: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初步认识角。师:同学们说得对,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用小棒围起来的图形,数学上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也就是没有口的图形。(指着学生拼成的各种形状的角)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

1.让学生观察拼出的角,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发现图形的共同点,为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做准备。

师: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教师结合小棒拼成的图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认识角有1个顶点、2条边。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清晰的角的表象,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师: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角的图形上表示出来。这样画:先画出两根小棒拼在一起的点,再从这个点画出两条直的线表示小棒。

教师边讲边画出一个角。

师:在数学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讲边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现在,谁能用角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角的共同点。

三、角的大小。

1、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利用活动角做出大小不同的角,生成课程素材。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现在,我们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的角。

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2、转动活动角,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并画出这些角,标上角度符号。

转动活动角,再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做铺垫。师:同学们,看老师转动手中的活动角,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2:我发现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可以形成许多角,形成的角开口不一样大。

教师转一个角,照样子画一个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并在图上画出角度线。

3、让学生指出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巩固对角的认识。师:你能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吗?用手比划一下每个角。

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

4、先让学生指出画出的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使学生了解,角的两条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在充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和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知道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学生先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说明理由。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越小。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这个较小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变大了没有?为什么?

生:这个角没有变大,因为两条边延长后,顶点那角度并没变。

师: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什么没有关系。

认识口教案 篇10

复习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