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克教案

认识千克教案。

希望您对于“认识千克教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您推荐了这篇文章,希望您收藏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在上课之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就可以进行教学。上课时,老师需要按照教案和课件来进行教学。

认识千克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4、师:究竟怎么样知道一个物品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调查,然后全班交流,对不同的意见教师解释。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道理。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具体做法。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6题

先让学生同组之间学生交流猜测,交流时重点说一说道理。教师解释偏差范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认识千克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认识千克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认识千克教案(篇4)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认识千克教案(篇5)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来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你见过台秤吗?在哪里见过?台秤可以怎样称物品的重量?

生:“见过”,“在商场”,“菜场也有”,“指针先要对准0刻度”……

师:你想亲自动手称物品的重量吗?(接着组织学生6人一组进行操作活动。活动前,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职责及活动的要求)请大家称一称面前的物品重量(课前准备好)。

学生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装2袋)、大白兔糖(250克装4袋)

师:那么,请数一数l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糖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生:“苹果有大有小”,“大个的苹果1千克约有4、5个,小个的苹果约有5、6个”。

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约有多重。

师:请拿出课前准备的盒子(三个,外型一样,重量各异),不能用称秤,你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吗?

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从三个盒子里找到重1千克的盒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奖励了一袋大白兔糖,看到自己的奖品,同学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认识千克教案(篇6)

《克和千克》是二年级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经验都是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力求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这样的说课,我深感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情感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还结合教材特点。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构建克和千克的概念实

印老师说: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枚一角硬币重1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上。她要通过各种活动,如:让孩子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1克,如一个图钉,一枚纽扣等也重1克,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再称一称,使学生初步感知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通过猜一猜,说一说活动。如:老师的体重,同学的体重等,使学生明白了质量大时可用千克作单位。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从而达到了感知和构建了克与千克的概念的目的。

三、课后巩固练习设计层层递进,突破常规练习

在巩固练习部分,印老师第一题是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填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然后让孩子完成书上的比大小练习。而第二个练习是让孩子动手操作,连一连,前提是不用秤,学会让小学生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的特别好,它打破了我们平时用的传统的练习巩固方式,并且通过这种操作练习,也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改变了平时练习的枯燥无味。同时,孩子们做完练习,不仅纠错,更重要的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在这个活动中,我认为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孩子明确数学的严密性。

总之,这节说课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说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

认识千克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认识千克教案(篇8)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gz85.COM精选阅读

小学千克与克的教案模板5篇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可以确保重点内容不被遗漏。如果您对“小学千克与克的教案”感兴趣我们给您推荐这篇文章,如果您喜欢本网页请不要犹豫将其添加到收藏夹!

小学千克与克的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鸡婆婆的生日,公鸡兄弟俩给外婆准备了两盒礼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着小盒的礼物,弟弟拎着大盒的礼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轻松,而哥哥却越走越吃力。

提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猜一猜两盒礼物哪一盒重吗?

谈话:今天老师把这两盒礼物带来了,我们也来掂一掂。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两盒礼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称)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物品有轻有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秤吧?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盘秤(多媒体演示),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体都放在托盘里,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10个数,一根指针,字母kg)

讲解:称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kg)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体演示),指到几就是几千克。

多媒体出示用盘秤称西瓜、白菜的图片,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质量。

谈话:知道了盘秤的用法,我们就可以用盘秤来称一些物品的质量,每个小组都有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你能分别称出它们各有多重吗?

[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在生活中见到的秤,唤起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导学生通过对刻度盘的观察,了解了盘秤的使用方法,也自然地引出千克。]

2.掂一掂。

谈话:刚才我们用秤称出了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一样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呢?在小组里试一试。

小组轮流掂一掂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

谈话:(拿出三个盒子)这里有三个形状相同的盒子,其中只有一个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你能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吗?

指名分别掂三个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说明: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使学生在感受1千克实际质量的同时,建立了1千克的概念。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出1千克的盒子,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1千克的表象,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称一称。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给外婆过生日,小白兔也想给外婆过生日,它想准备苹果、黄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帮助小白兔称出这些物品吗?(把课前准备好的苹果、土豆、黄瓜分发给各个小组)

小学千克与克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了解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具备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设计:

1、落实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一教学目标。

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交流如: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我买的蛋卷75克。

火腿肠一根是45克。

我的体重是31千克。

一袋茶叶450克。

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小学千克与克的教案 篇3

详细介绍: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教师简介

郝淑芳,女,现年33岁,大专学历,1989年参加教育工作。现任陕西洛南县东街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课改实验教师。所代学生参加奥数竞赛多次获奖,20xx年集体荣获商洛市第二名,本人获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xx年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曾三次为洛南县集镇小学教学联谊会作数学示范课。在新课程教学实验之初,为洛南县新教材教法联谊会作示范课。随后又承担七次县送教下乡活动,辐射效应好,深受基层领导和教师好评。撰写论文三十余篇,分别荣获国家、省、地、县一、二等奖。20xx年12月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全国小学数学经验交流会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荣获二等奖,获课程教材研究所颁发的荣誉证书。

陕西洛南县东街小学郝淑芳

4.6.1克和千克的认识|人教课标

小学千克与克的教案 篇4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小学千克与克的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盘秤称物体的方法,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初步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引入

师: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同学们有兴趣吗?游戏的名字叫背一背。请听游戏规则:请在小组内任选两名同学背一背,体验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背的是吴琼和薛原,觉得吴琼太沉了。

生2:我背的是高楠和卢丛琳,我觉得背高楠的时候都快背不动了,卢丛琳很轻。

师:同学们在这个游戏中,都感觉到有的同学轻一些,有的同学重一些。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轻重的问题。

(析:用学生喜欢的背一背游戏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建立初步轻重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同学们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含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调查的是食盐,净含量500克。

生2:我调查的是大米,净含量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用克做单位,有的用千克做单位。

生2:g表示什么?kg表示什么?(板书g和kg)

师:同学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

(析:学生在汇报交流课前的收集情况时,老师及时增加学习内容,以学生自己看到和体验到的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为起点进行教学,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处理的自然、贴切。)

2、认识秤,建立千克的概念。

师: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那如果老师想知道同学们背的书包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1:用秤称一称。

生2:我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集市上见过盘秤。

出示课件。(各种秤)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呀!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现在我要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想当售货员?,

学生小组内活动。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生1:我们组称的是苹果,我们估计的1千克是3个,称出来的是5个。

生2:我们组称的是大米,估计1千克有2袋,称出来的是1袋。

师:你怎么知道是1千克?谁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认秤的?

生1:我们组是看指针,指针指着1,就是1千克。

生2:指针指着下面的时候,就是1千克。

生3:不对,我们称的指针指在左面的时候是1千克。

生4:我看到了,他们的称不一样,一个是最多称2千克,指针指在下面是1千克的刻度;另一个称最多称4千克,指针指在左面是1千克。

生5:只要看指针指向刻度几千克就是几千克。

(析: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在自由讨论中,把自己的体验和感知无拘无束的表达出来,认称的知识在交流中越来越清晰。)

3、建立克的概念。

师:这粒花生米的质量大约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生:用秤秤一称。

生2:老师我们秤得指针不动,太轻了!要换个小的。

师:所以一般很小的、很轻的东西不可用盘秤了,需要用天平。

师:出示天平,教师演示用天平称1粒花生米的质量。并让学生观察1克重的砝码。

请同学们再从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学具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

生1:2根小棒大约重1克。

生2:2个小正方体大约重1克。

4、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在同学们的桌上有4袋大米,(出示1克、10克、100克、1000克四袋大米),请同学们在组内互相掂一掂,感觉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1克大米很轻很轻,就像手里没有东西一样;10克大米就像手里拿着一些棉花一样,感觉很轻;100克大米就像手里拿了一块小石头一样;1000克大米就像手里拿着两块大石头一样重了。

(析: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掂一掂,达到了可以借助某个物体,用对比的方法形容自己感受到的物体质量,说明学生真正有了一定的质量观念,形成了初步的的能力。)

出示1袋盐,请同学们估计这袋食盐的质量,看质量标识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板书:1000克。1000克的盐和刚才称的1千克大米比较(指板书),请小朋友猜一猜,谁重?

生:用盘秤验证:一样重。

师:一样重,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1000克=1千克。

餐具认识教案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漏重点内容,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您要的“餐具认识教案”工作总结之家已经可以提供给您了,烦请将此文章收藏起来以方便以后阅读!

餐具认识教案【篇1】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不同种类的餐具,掌握餐具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们观察、分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对餐具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介绍不同种类的餐具及其基本功能,培养学生们观察、分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们进行餐具的分类和总结,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课件:制作包含不同种类餐具图片和文字说明的课件。

2. 实物: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餐具实物。

四、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们回忆他们平时吃饭时使用的餐具,以及这些餐具的功能。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介绍一两种餐具的名称和功能。

Step 2:餐具分类(10分钟)

1. 出示包含不同种类餐具图片和文字说明的课件,让学生们观察并按照形状、材质等特征将其分类。教师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方式进行分类。

2. 引导学生们总结不同种类的餐具分类规则,如根据形状、用途等分类。

Step 3:餐具功能介绍(15分钟)

1. 教师依次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餐具实物,并让学生们猜测其功能。

2. 教师介绍每种餐具的名称和功能,并让学生们跟读和记忆。

3. 学生们可以围绕不同的餐具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餐具的认识和使用经验。

Step 4:餐具使用方法(10分钟)

1. 教师展示一些不同种类餐具实物并演示如何使用,同时解释注意事项。

2. 学生们尝试使用实物,并模仿教师的演示进行操作。

3. 学生们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使用餐具的场景,通过互动加深学习效果。

Step 5: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鼓励他们对餐具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五、课堂延伸

1. 学生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学校餐厅观察并记录不同种类的餐具,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2. 学生们可以利用图书馆、书店等资源查找相关的图书或资料,进一步了解餐具的历史文化背景。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了解不同种类的餐具,掌握餐具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通过观察、分类、归纳和总结等活动,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们对餐具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和激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使学生们在语言上的表达更加准确和流利。

餐具认识教案【篇2】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餐具的种类及用途;

2、培养孩子们对餐具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3、提高孩子们的卫生意识和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1、餐具的种类;

2、餐具的用途;

3、餐具的清洁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让孩子们牢记餐具的名称及用途;

2、培养孩子们卫生习惯。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

1、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说一些有趣的话题,那就是……餐具!大家知道餐具有哪些种类吗?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呢?现在,我们就进入今天的主题——餐具认识。

2、讲解餐具种类及用途

1)餐具种类:碗、盘子、筷子、勺子、叉子、杯子、刀等。

2)餐具用途:

碗用来盛菜,吃汤;

盘子用来盛菜;

筷子用来夹菜或食用;

勺子用来舀汤或吃菜;

叉子用来夹其他食物如肉、蔬菜等;

杯子用来喝水、茶、饮料等;

刀用来切开食物或剁碎食物。

3、讲解餐具的清洁方法

1)使用后要先将残留的食物清干净;

2)用洗菜盆或浅碗加点清水浸泡约5-10分钟;

3)使用清洁剂清洗,注意打泡后。

4、巩固知识

今天的餐具知识,孩子们你学会了吗?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我说一个餐具的名称,你们把它拿来展示在我们的桌子上,然后告诉我们它的用途。

五、教学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餐具的种类、用途和清洁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用餐卫生,增强体质。

餐具认识教案【篇3】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餐具,学习它们的英文名称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描述不同的餐具并进行分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餐具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常见的餐具及其用途。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

2. 加深学生对不同餐具的功能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或黑板、白板。

2. 模型或图片展示不同的餐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作为导入,比如:“在大家的家里都用过哪些餐具?”学生进行回答,并简单谈谈他们使用的不同餐具。

2. 感知新知(10分钟)

教师呈现一张图片,展示不同的餐具,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材质和特征等。然后,教师开始介绍不同的餐具,并让学生尝试说出它们的英文名称。教师可辅助学生,并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师还可以给每个学生分发一些小卡片,上面写着不同的餐具名称。让学生进行合作,猜测每个餐具的用途。

3. 引导学习(20分钟)

教师将餐具分为几类,如:餐叉、餐刀、餐勺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它们的功能和用途。然后,教师请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将所学的餐具分为自己定义的不同类别,并给出理由。学生将自己的分类展示给全班,并进行讨论。

4. 知识拓展(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一种特定的餐具,包括它的形状、材质和用途等。然后,学生可以相互分享,互相猜测对方所描述的餐具是什么,并给出理由。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5.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用英文简单描述一个他们最喜欢的餐具,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进行到家庭作业的扩展,调查他们家中使用的不同餐具,并写出它们的英文名称,用途和特点等。

2. 学生可通过阅读餐具相关的英文文章或故事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及英文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餐具,而且学会了一些描述它们的词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同时,通过互动和合作学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也得到了提高。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如制作手工模型、角色扮演等,来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此外,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餐具认识教案【篇4】

主题:餐具的认识与使用

一、引言

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用来进食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品位的体现。通过深入了解和认识餐具,我们可以更好地使用它们,体验到不同的餐饮文化,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餐具的认识教育,使学生们了解不同种类的餐具及其使用方法,培养他们的餐桌礼仪和文化素养。

二、相关主题一:餐具的种类和特点

1. 餐具的分类:主食餐具、水果餐具、调味餐具等。

2. 餐具的特点:材质、造型、功能等。

3. 示范和介绍常见餐具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方法。

三、相关主题二:餐具的历史与文化

1.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餐具文化差异,如中国的公侯箸、西方的餐刀、印度的手指餐具等。

2. 餐具与传统节日、习俗的关系,如春节的年夜饭餐具、西方圣诞大餐中的特殊餐具等。

3. 餐具的发展和变迁,古代餐具和现代餐具的比较。

四、相关主题三:餐桌礼仪和规范

1. 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及其与餐具的关系。

2. 动手操作的正确方法:如使用刀叉的基本姿势、夹菜的礼仪规范等。

3. 进餐时的坐姿、举杯、咀嚼等细节的礼仪要求。

五、相关主题四:环保餐具的选择和使用

1. 单一使用餐具和复合使用餐具的优缺点分析。

2. 可降解、可回收的环保餐具的推广和使用。

3. 利用废旧餐具进行创意再利用,如餐具花瓶、餐具艺术品等。

六、相关主题五:餐具的清洁与保养

1. 餐具的清洗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去污剂的选用、避免餐具变色等。

2. 餐具的存放和保养,如防锈、避免碰撞、定期翻新等。

3. 培养学生们养成用餐后自觉清洁餐具的习惯与责任心。

七、结语

通过对餐具认识教育的深入学习,学生们将会了解到餐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代表了不同文化和历史的瑰宝。同时,他们也将学会正确使用餐具,并培养起尊重他人、注重礼仪的优良品质。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将成为品味餐饮文化、传承餐具文化的重要使者。

餐具认识教案【篇5】

主题:餐具认识

范文:

一、引言(100字)

餐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吃饭的工具,还能反映出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特色。本教案旨在通过对餐具的认识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餐具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背景介绍(200字)

餐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具逐渐从实用品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拥有各自独特的餐具文化。例如,中国传统的筷子和碗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礼仪文化和克制精神。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刀、叉、勺等工具的使用。

三、教学目标(100字)

1.能够辨认、描述和使用常见的餐具;

2.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餐具文化;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200字)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辨认、描述和使用常见的餐具。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餐具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200字)

教学方法:

1.展示式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辨认和描述不同类型的餐具。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餐具文化。

教具:

1.常见的餐具实物;

2.多媒体设备;

3.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300字)

1.导入(50字):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餐具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介绍和辨认常见的餐具(150字):通过展示和描述不同类型的餐具,引导学生辨认并使用它们。同时,让学生了解每种餐具的用途和特点。

3.分组活动(200字):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餐具文化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互动讨论和小组展示,让学生彼此交流和学习。

4.多媒体展示(200字):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的餐具文化。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不同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总结与反思(100字):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和体会,并提醒他们对餐具的使用要注意餐桌礼仪。

七、教学评估与反馈(150字)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餐具辨认和描述的准确性等。

2.组织小组展示环节,评估学生对特定国家或地区餐具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课程的理解和建议。

八、延伸拓展(100字)

1.学生可自行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餐具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相关报告。

2.组织观摩和体验活动,邀请有关餐具文化的专家参与,加深学生对餐具的认识和理解。

九、教学反思(100字)

通过本教案设计,学生在辨认、描述和使用餐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他们也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餐具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形成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教学。

餐具认识教案【篇6】

餐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它们不仅能满足我们的用餐需求,还能反映我们的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餐具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我们开展了“餐具认识教学活动”。

一、活动目的

1.帮助孩子们了解餐具的种类和用途。

2.指导孩子们正确使用餐具,提高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

3.引导孩子们学会维护餐具,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老师通过展示一些餐具,让孩子们猜测,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课堂讲解

老师介绍了餐具的种类和用途,包括碗、筷子、盘子、勺子、叉子、杯子等。同时,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餐具的种类和特点。

3.实物展示

老师准备了不同种类的餐具,让孩子们亲手感受,让孩子们了解餐具的材料、形状和使用方法。并通过模拟用餐场景,让孩子们体验如何正确使用餐具,提高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

4.讲解使用方法

老师针对不同种类的餐具,讲解了不同的使用方法,如正确握筷、用勺子舀汤、用叉子配合刀具等。重点指出了错误使用餐具的危害和不文明行为,并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用餐习惯和文明素养。

5.讲解维护方法

老师让孩子们了解了餐具的维护方法,如如何清洗、晾干、存放等。同时,引导孩子们养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餐具的种类、用途、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有了全面的了解,养成了正确的用餐习惯和文明素养。同时,通过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餐具,提高了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希望本次活动能够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素养,让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文明礼貌的新时代好青年。

餐具认识教案【篇7】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常见餐具的种类和用途;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餐具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餐具的卫生常识;

4.培养学生对环保餐具的重视;

5.激发学生对餐具创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常见的餐具种类和用途;

2. 餐具的卫生常识和注意事项;

3. 环保餐具的介绍和使用方法;

4. 餐具创新设计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餐具,引导学生讨论可使用的餐具种类,并提问如下问题:

a) 你们家里一般用哪些餐具?

b) 家庭用餐时,你们一般使用哪种餐具?

2. 讲解常见餐具种类和用途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常见餐具的种类和用途,并逐一介绍各种餐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

a) 筷子:用于夹取食物,是中国传统的餐具。

b) 叉子:用于盘中食物的固定,多用于西式餐桌。

c) 勺子:用于舀取汤、饭等流质食物。

d) 碗、盘、杯子:用于盛放食物和饮料。

e) 刀子:用于切割食物,多用于西式刀叉餐桌。

f) 筒饭:由竹片编织而成,可盛放米饭。

3. 讲解餐具的卫生常识和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餐具的卫生常识和使用注意事项,如:

a) 使用餐具前应先清洗,并保持干燥;

b) 使用餐具时应注意不要碰触到其他人嘴唇或食物;

c) 餐具应定期清洗消毒,以防细菌滋生;

d) 使用餐具后,应及时清理。

4. 环保餐具的介绍和使用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环保餐具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环保餐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并结合现实生活情境,讨论环保餐具的优势和推广困境,培养学生对环保餐具的重视。

5. 餐具创新设计和发展趋势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创新设计的餐具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餐具创新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餐具创新的想法和看法。

6. 小结和评价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展示一些学生提供的创新餐具设计,鼓励学生对餐具认识的探索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常见餐具的种类和用途,了解餐具的卫生常识和注意事项,有效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餐具的习惯。同时,通过对环保餐具和餐具创新设计的介绍,能够培养学生对环保和创新的重视。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可参考学生年龄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富有创意的餐具图片和视频,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效果。

餐具认识教案【篇8】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常见的餐具的名称和用途;

(2)掌握表示餐具的单词,并能正确使用;

(3)能使用简单的句子介绍或询问餐具的名称和用途;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简单对话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1. 单词: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 bowl, plate, glass, cup, saucer, napkin, tablecloth

2. 句型:

(1)What’s this? It’s a knife.

(2)What’s that? It’s a fork.

(3)Can I have a spoon, please?

(4)Do you have chopsticks?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餐具的名称;

(2)掌握表示询问和回答餐具的句型;

(3)能进行简单的餐具介绍和询问。

2. 教学难点:

(1)巩固并运用所学的餐具名称;

(2)能够正确运用句型进行餐具的询问和回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展示餐具,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餐具的名称,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出示单词卡片并读单词,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讲解和示范(10分钟)

1. 反复读单词,并帮助学生发音、理解意义。

2. 利用实际餐具和图片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解释每个餐具的用途。

3. 利用示范进行句型教学并进行跟读:“What’s this? It’s a knife. What’s that? It’s a fork.”

4. 引导学生问和回答餐具的用途:

Student A: Can I have a spoon, please?

Student B: Sure, here you are.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进行单词的认读练习,在黑板上出示单词图片,学生喊出对应的单词。

2.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一人出示一张图片,其他成员用句型进行询问,回答并记录。

3. 角色扮演:两个学生一组,一个饭店服务员,一个顾客,进行餐具的订购和介绍。

四、拓展训练(10分钟)

1. 出示句子卡片,学生根据所学句型进行句子复述,例如:“I have a glass and a plate.”

2. 探究更多的餐具,让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的活动。

五、总结(5分钟)

1. 结合图片,让学生总结所学的餐具,并进行适当的复习。

2. 提问一些回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

六、家庭作业(5分钟)

1.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用英语和家人进行餐具的交流。

五、板书设计:

Unit 2 Tablewar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 bowl plate

glass cup saucer

napkin tablecloth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学会了常见餐具的单词。通过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和巩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使用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整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适当的巩固和拓展活动内容帮助学生学习了更多与餐具相关的单词和句型。

餐具认识教案【篇9】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的餐具及其用途;

2.认识常见的餐具材质及其优缺点;

3.培养学生的饮食礼仪意识和使用餐具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餐具的分类及用途;

2.餐具材质的认识与比较;

3.饮食礼仪和使用餐具的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一张餐具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询问他们对这些餐具的认识。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主题——餐具认识,并讲述餐具的分类及用途。

2.讲授(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餐具的分类及用途:

1)碗:用来盛汤、饭和菜等。

2)盘:用来盛各种菜品。

3)叉:用来吃固体食品,如肉类、蔬菜等。

4)勺:用来吃汤、粥等。

5)刀:用来切割食品。

3.讨论(15分钟)

教师退让,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材质的餐具?

2)每种材质的餐具有什么特点?

3)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餐具?

4.总结(5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每种材质餐具的优缺点,并提醒学生使用餐具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饮食礼仪意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餐具,撰写一个500字的餐具使用体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学生对于不同种类的餐具及其用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不同材质餐具的优缺点,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餐具。此外,通过本次课的引导和讨论,学生也能够培养良好的饮食礼仪和使用餐具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帮助。

餐具认识教案【篇10】

餐具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餐具及其用途;学会正确使用餐具。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餐桌礼仪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避免浪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常见的餐具及其用途;

2. 学会正确使用餐具。

三、教学准备:

1. 餐具模型或图片;

2. 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餐具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餐具的认知,提问:“你们知道有哪些常见的餐具?你们是如何使用餐具的?”

2. 探究(15分钟):

教师通过PPT介绍常见的餐具,分别讲解它们的名称、形状、材质以及用途,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3. 操练(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挑选一种餐具进行描述,并向其他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要猜测该餐具的名称及用途。通过操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餐具的名称和用途。

4.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餐具名称和用途,并用PPT展示。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餐桌礼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用餐时遵守礼仪,比如使用刀叉要从外到里依次使用,吃完饭要将餐具摆放整齐等。

6.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画一张餐桌上摆满各种餐具的图画,并在图下标注名称和用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常见的餐具及其用途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彼此交流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餐桌礼仪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提倡环保理念,避免浪费。

小班认识0教案


在教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要我们认真负责地编写教案,就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激发其学习热情。因此,一份优秀的教案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为了让您更加满意,我们精心编辑了“小班认识0教案”,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本站!

小班认识0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红、黄、蓝、绿4种颜色,对颜色感兴趣。

2、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让幼儿在活动中感识颜色,激发幼儿对各种颜色不同玩法。

活动准备

塑料篮子(红、黄、蓝、绿)4个、塑料果蔬模型(红、黄、蓝、绿)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一个大盒子)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份礼物,请小朋友猜猜盒子里面有什么呢?(幼儿自由谈)

二、观察交流

1、(围坐)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拿的是什么东西?(从盒子里拿出实物西红柿,引导幼儿说出实物的名称、颜色)

(幼儿可集体自由说说:也可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认一认)

(幼儿讨论还有什么东西是红色的)

2、出示第二种实物,香蕉

师:孩子们说说它是什么,像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实物名称、颜色)

(幼儿讨论,展开想像。)老师肯定每个幼儿的想法。

3、出示第3、第4个实物(绿色的大树叶、蓝色的杯子)

三、游戏

1、出示红、黄、蓝、绿四个塑料篮子。(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颜色。)

师:现在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水果或一种蔬菜(幼儿自由拿)

(个别提问幼儿手上拿的是什么颜色的水果或蔬菜。)

2、师:老师手上拿的是红色的西红柿,谁手上拿的东西也是红色的请站到老师这里来。(引导幼儿再次说出各自拿的是红色的XX。)

3、以同样的方法,让幼儿辨认自己所拿的东西认黄色、蓝色、绿色。

师:我们要把果宝宝,菜宝宝送回它们的家,谁手上抓的是红色的水果或蔬菜就送到红色的篮子,拿着黄色水果或蔬菜的就送到黄色的篮子,拿着蓝色的水果或蔬菜就送到蓝色的篮子,拿着绿色的水果或蔬菜就送到绿色的篮子。

——放背景音乐《丰收》,活动在歌声中结束。

小班认识0教案【篇2】

小班认识苹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苹果,激发幼儿的自然热情,培养幼儿观察、比较、鉴别能力;

2、初步了解苹果的特征、基本构成,了解苹果对人体的好处;

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感受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认识苹果,培养幼儿的观察、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

1、了解苹果的外貌

教师将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苹果放在让幼儿前面摆弄触摸,然后提出苹果外貌的基本特征和观察方法。

2、听、说、写

听:听学案(“苹果”)、歌谣《小小果园》“秋天的果子穿红衣,红苹果挂树枝,一个两个不够吃,把它送给小动物”;

说:谈谈你们喜欢吃的苹果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写:在黑板上或大纸上画出一只大苹果,要求幼儿猜及写出苹果的名称、形状、颜色、纹路,等等。教师可通过提问或启发幼儿自己说来达到“听、说、写”的目的。

3、研究苹果的内部构造

教师先将苹果用刀斜向果心切开,让幼儿逐一观察、描写苹果内部的构造、颜色、质地、果核,或将其影印放在书中,让幼儿自行观察讨论,开发激发幼儿的思维、想象、想象和表达能力。

4、品尝苹果

(1)展开场景:教师小组清洗、洗净苹果,介绍经检测,苹果中无一氧化碳残留,幼儿的嘴唇也要洗净;

(2) 同时分发苹果给幼儿品尝及口感的描述,感受苹果独特的口感及味道

5、课本介绍和翻翻书

小班教程的推荐:课本中提取苹果单独讲解、培养幼儿的作息习惯应注意,用语言解说,将知识融入生活。

四、课后延伸

1、接力游戏:可以安排两组幼儿着跑步比赛。比赛前一组的幼儿以苹果相关的说法鼓励、支持后面的队员,比赛后另一组的幼儿可以与胜方一组进行“砸苹果”比赛。

2、小样品观察:让幼儿自带苹果果实,根据样品的类别、颜色、纹路、大小、口感等,自己用不同颜色的笔、蜡笔、水笔画出它的形状、颜色和纹路,并写上它的名字和它对于人体的实际的好处。

五、教学评价

本次教学主要以幼儿自然热情、兴趣、知识扩展为核心,营造宜人舒适的学习氛围,引导幼儿自行思考、研究、发现、探究,立足于客观、周全、认识实物特征及其知识,幼儿对苹果的基本认识得到了全面、深入提高。在课程中,教师可灵活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趣味教育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小班认识0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触摸觉等感知1和许多; 了解1和

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2、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许多红萝卜,一个白萝卜,兔子玩具一个,黑板上布置一扇门,门里面

有许多小兔图片,花生米一斤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教室里有谁来了啊?”(幼答:老师)

“有几个老师?”(幼答:有许多老师)

“呜呜呜……我也要到小三班来”

“咦!是谁哭了啊?”

“谁来了?” (师出示玩具小兔)

“有几只小兔”(幼答:1只小兔)

二、用听觉、视觉及动作感知、掌握“1”和“许多”

“今天兔妈妈要与小朋友做游戏。我们来看看,这里有谁?”

!、师指着黑板上的门,并打开,引导幼儿观察:

“有谁?”(有小兔)

“有几只小兔?”(有许多小兔)

“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有1只小黑兔,有许多小白兔。)

2、小兔要和你们玩拍手游戏:老师指着一只小黑兔,小朋友就拍一下手;指着许多小白兔,你就拍许多下;说停,你就赶快把小手放好。

游戏后,问:“你拍了几下手?”(我拍了一下手,我拍了许多下手)让幼儿集体、个别练习。

3、改变游戏玩法,进一步感知“1”和“许多”如:听铃声拍手,听铃声跺脚。

4、 看图判断1和许多如:出示有1个实物的图片幼儿蹲下;出示有许多实物的图片,幼儿起立。

三、指导幼儿亲自参加分和操作活动,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物体,一个一个的物体合起来成为许多个物体。)

小兔肚子饿了,兔妈妈要去拔萝卜了。(师把黑板上的“门”关好,请小兔在家里别开门。)

1、 观察萝卜,寻找1和许多

教师指着菜园问:“这里有多少萝卜?”(许多萝卜)

“这些萝卜都一样吗?”(不一样)(有一个大萝卜,有一个白萝卜,有许多红萝卜)

2、 拔萝卜

幼儿帮小兔每人去拔1个萝卜,“你拔了几个萝卜”(1个)

教师小结:菜园里有许多萝卜,每人拔一个,菜园里一个萝卜都没有了,许多萝卜分成了1个、1个、1个……

3、 送萝卜

幼儿唱歌请黑板上的兔子开门,并告诉兔子“我给你送萝卜来了,我送你一个萝卜。”

幼儿把1个1个萝卜都送到小兔家里去。

师小结:小朋友把1个1个萝卜送来,小兔有许多萝卜了。

四、小兔请客

1、 摸摸说说

小兔:“谢谢小朋友把一个一个萝卜送来,使我有了许多萝卜。我要请你们吃花生米。请老师来分,大家闭上眼睛,仔细摸摸手上有几颗花生米,摸好后举手告诉大家。”先分给幼儿每人一颗,让幼儿说:“我有1颗花生米。”再分给幼儿每人一把,防在盘子里。让幼儿说:“我有许多花生米。”

2、 吃花生米

请幼儿一颗一颗的吃。等吃完后问:“你们现在还有花生米吗?”“1颗也没有了”

3、谢谢小兔,把1只兔妈妈和许多小兔送回家,再见。

小班认识0教案【篇4】

人一生下来就能辨别光,其次就是辨别颜色,最后才能辨别形状。颜色和形状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小朋友认识客观世界都是由外部特征开始的。各种美丽的颜色对小朋友的视觉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过认识各种颜色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美的情操。

小班幼儿一般在入园前就认识了红、黑、白等色彩鲜明的颜色。不过由于我们班小朋友年龄普遍偏小,再加上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色彩方面的家教相对薄弱点,刚入园时只有一小半幼儿能认识几种主色调,大半的幼儿一种颜色也不认识。因此如何教会幼儿认识颜色是我们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幼儿迅速掌握颜色,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日常活动与课堂教学、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兴高采烈地活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抽象的颜色。

一、在一日活动中认识

刚开学的三个月,我常带着小朋友去散步,走着走着我会停下来指着某种东西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颜色?”启发他们说出颜色名称,当然只限于红、黄、黑、绿这几种颜色。然后再让他们去找找有这种颜色的其他物体,对这种颜色进行巩固,小朋友对这几种颜色都掌握的较好。等小朋友掌握了红、绿、黑、黄这几种颜色后,我接着教他们认识蓝、橘黄、咖啡、紫色,由于这几种颜色在幼儿园周围的环境中很少出现,因此我多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如:语言活动《彩色村庄》,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认识了紫、绿、红、黄四种颜色,再让幼儿把蔬菜宝宝送到家里去,进一步熟悉这几种颜色。另外我还通过科学课《认识橘子》,运用实物橘子让小朋友观察颜色再进行涂色练习来教小朋友认识橘黄色,效果也很好。

二、在互相监督中进步

语言活动《彩色村庄》的最后一环节是“送蔬菜宝宝回家”,孩子们都忙碌的把自己拿的蔬菜放到相应的彩色房子里,这时候,陈晓敏见徐天龙把番茄放在紫房子里了,就大叫起来:“老师他送错了。”大家都跑来看,也纷纷叫道:“送错了,送错了。”龙龙急了,把番茄藏了起来,我过去看了看,问小朋友:“龙龙为什么会送错?”孩子们纷纷回答:“番茄穿的是红衣服,应该送到红房子里!”“紫色是绿色宝宝住的。”我听了连连点头,又忙替龙龙解围:“龙龙一定是不小心送错了,我们来看,龙龙现在不会送错了。”在我的鼓励下,龙龙把番茄送到红房子里去了。没想到这个突发事件倒让小朋友很快记住了紫色,再也不会混淆了。可见小朋友的监督作用还是挺强的。这样小朋友认识颜色又多了一种学习方法——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三、在对比运用中掌握

在油画棒中还有粉红、天蓝、淡绿、灰色等颜色是最难辨认的。我采用对比的方法在白纸上分别涂上深蓝、天蓝;淡绿、深绿;红色、粉红;白、灰,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让他们说说哪块深、哪块浅,讨论一下这些颜色用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如:大海涂深蓝,天空用天蓝,大树用深绿,小树用淡绿等等,这样小朋友不仅认识了这些相近色,还知道了如何运用他们,对小朋友的美术做画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教育,小朋友基本掌握了这些较常见的颜色,他们还会把看到的事情、物体用颜色画下来。一次,在艺术活动《美丽的花园》中,我让小朋友用各种美丽的颜色把在散步中看到的花画出来,然后对大家讲讲为什么要用这种颜色。孩子们非常积极,都纷纷展示着自己的作品。闻人洋指着自己那用一半红、一半白颜色画的花,说:“我看到的花心是白的,旁边是红的。”而徐柠的花他用了咖啡色,他解释说:“这朵花枯萎了。”我看了、听了,觉得孩子们的观察力及对颜色的运用能力都提高了。毕加索曾说过:“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现在我终于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

认识颜色是小班幼儿应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经过一年的学习,小朋友们在作画、运用色彩方面进步非常大,这对提高幼儿认识客观世界能力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班认识0教案【篇5】

活动目的:

1、知道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知道爸爸的艰辛,

2、通过亲子游戏给父子提供交流的机会,增进父子、父女间的感情。

活动过程:

1. 教师请幼儿播报新闻介绍父亲节的来历。

2. 幼儿交流讨论“爸爸怎样爱我们”“爸爸怎样照顾我和妈妈”等内容,教师小结爸爸对孩子的爱像太阳等。

3. 开展会本活动“不一样的爸爸”了解爸爸对孩子的爱无处不在。

4. 户外亲子游戏,促进亲子互动。

(1) 亲子游戏《踢足球》发展孩子和家长的合作、协调能力。

(2) 爸爸们开展的拔河比赛、孩子们开展的拔河比赛。

5.教师小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感谢家长,祝大家节日快乐,活动结束。

“有一种记忆可以很久,有一种思念可以很长,有一双手的手心特别温暖,让我们一生无法忘怀……”有人说,父爱如山,大爱无言;有人说,父亲的爱是一颗不落的星星,温暖幸福的微笑永远荡漾在我们的心里。父亲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家庭中,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繁忙、威严的',孩子与爸爸接触交流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为此,在6月21日(星期日)父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开展“我爱你爸爸”的主题活动,提供孩子和爸爸沟通交流的机会,增进父子、父女间的感情。

1、让幼儿知道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理解爸爸的辛苦和工作。

2、让幼儿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3、通过游戏活动增进幼儿与父亲间的感情,让爸爸明白自己在孩子们心目中的位置,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留点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1、各班在父亲节前一周可搜集幼儿和爸爸的合影或是只搜集幼儿爸爸的照片或是爸爸小时候的照片等,并举行“照片展”“比谁帅。

2、鼓励幼儿回家帮助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水、拿报、洗脚等。

3、开展系列的教育活动:父亲节的由来、社会《爸爸的手》、歌曲《我的好爸爸》调查爸爸、采访爸爸、说一说爸爸、夸一夸爸爸、画一画爸爸。

4、年级组或班级可根据班级情况开展亲子活动:角色反串、《小脚踩大脚》、《骑大马》等。

5、为爸爸制作手工礼物,亲手送给爸爸;为爸爸演唱《感恩的心》,用舞蹈表达对爸爸的爱。

六月,有灿烂的阳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

六月,有绵绵的细雨滋润在我们的心底;

六月,父亲节翩然而至。

人生中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地存在但是您给我的爱却是永恒……

父亲用厚实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庭;父亲用亲情温暖着孩子的心灵。在这个属于父亲们的日子里,让我们大声说出对父亲的爱,祝愿世上所有的父亲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