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案系列

雾凇教案系列。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雾凇教案系列,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雾凇教案(篇1)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一、谈话导入。

1、复习《九九歌》。

2、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奇观。

3、读题,解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有哪些疑问?指名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遇到疑问用笔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出示长句子。

a、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4)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再次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长句我们会读了,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

自读要求:

(1)读准字词,读好长句,注意长句停顿。

(2)给每段标上自然段序号。

(3)想想每个自然段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

5、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并说说在读法上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3、指名说。

4、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好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5、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说说在写法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6、指名说。重点指导写好“雾”、“凝”、“氏”、“零”等字。

7、学生写字。

四、布置作业。

1、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3、抄写生字。

雾凇教案(篇2)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书记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的确,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理解了生字新词,还初步领略了雾凇这一最为独特的景观,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还记得上节课提的那个问题吗?

1、出示问题:雾凇奇在哪儿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一边读,可以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还可以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2、小组交流,生生对话。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交流好了吗?我们大家一起来聊聊吧!雾凇“奇”在哪儿?

(一)雾凇“奇”在形成。

相机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引导。那我们现在就先谈谈它的形成过程吗?你觉得它的形成过程奇在哪儿呢?

1、同学们,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奇在它的形成条件。必须满足严寒季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指名说。注意过于饱和。对照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来说说看吗?

能理解过于饱和吗?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弥漫笼罩淹没)指导朗读。

(2)同学们,雾凇的形成过程还奇特在哪儿?注意到这个字——“涌”,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呢?

指导朗读,读好“涌”。

2、谁来读?让我们一起再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还奇在哪儿?

出示句子:

师:此时“渐渐地,……镀上了白银。最初……”

雾凇形成的过程中,引读。(一生读)

生: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师:再读。出示这句话。

什么词是最重要的.?(最初逐渐最后)

师:原来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形成的。(配乐)

3、谁来说一说这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

师:所以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生齐说。

(二)雾凇奇在“景色”

1、同学们,雾凇被成为奇观,不仅奇在它的形成过程,还奇在哪儿?

2、是的,雾凇的面纱就要拉开,奇在它的景色?你找到了哪些描写雾凇样子的句子?哪个词你印象最深?

3、“千姿百态”。可能有哪些姿态?“琼枝玉树”。师:就像用白玉装饰起来。

4、介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介绍这首诗)这是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一句话,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使人既感到充满寒意又感到春意盎然。)

全班读诗句。

5、同学们,奇吗?谁愿意读一读。

6、生读1、3小节,指名读,齐读。(配乐)

(配乐)

7、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吉林的雾凇吗?配乐欣赏雾凇奇景。

8、难怪,在吉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示)“夜看雾,晨看挂,待到正午赏落花”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9、雾凇的“奇”此时在你的脑海里,你是怎样理解的?(神奇、奇特、奇妙、奇幻……)

雾凇奇景,令人陶醉,优美的句段,令人回味。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诵读比赛,喜欢那个自然段,就背哪一自然段。

1、课外阅读一些描写雾凇的文章,进一步升华对雾凇的认识。

2、阅读《补充习题》上的课外阅读。

22雾凇奇观

景色形成

雾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2、通过浏览网站,感受雾凇美,读出美,说出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学生齐读课题)大家都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真实的雾凇?

二、浏览网站,探究学习

1、那就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点击“图片欣赏”,让我们细细观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欣赏它的美,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说说得真好,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他用一段自己的语言介绍了雾凇,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愿意读?(谁能读得比他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时,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质疑(你们都很会提问题,我认为可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板书形成?奇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交流相机板书:气——冷——结谁能简单说一说,让大家听得更清楚、明白。

(师述: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缓缓流经市区时,水面源源不断蒸发出水汽,整个江面白雾腾腾。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蒸腾的雾气遇冷凝结成了雾凇。雾凇形成过程是很美的,也是吉林雾凇“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壮观所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它的形成过程吧。请大家点击“影音动画”。

课文中也有一段话,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它的美。指名读,齐读。

5、师述: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为什么说是奇观呢?请大家点击“文字介绍”,看看网站上是怎么介绍的。

6、看了网站,我想大家对雾凇这一奇观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指名交流

7、雾凇,真是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而响誉全国。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把北国点缀得繁华似锦。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8、那一行行一棵棵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绽放在枝头,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呢!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三、浏览网站,学做导游

1、吉林雾凇景观美不胜收,外地游客纷纷涌入吉林来一饱眼福。假如你就是吉林人,一定会为此感到自豪。来了亲朋好友,你准备向他们介绍什么?(指名说)怎样介绍?(指名说)

2、要想介绍得好,可以借助网站的内容。通过浏览学习,你一定会形成很多语言。(学生各自准备,指名说,再各自练一练,你会说得更好。)(听了你的介绍,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雾凇那美丽的画面。你想不想读读书中优美的语言。学生自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在网络教室上了一堂课,收获很大。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开展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当然对于雾凇,你如果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利用学校网站深入探究学习。

雾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吉林雾凇的美。

2、知道吉林雾凇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美与奇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二课《雾凇》,一起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2、课文中作者把吉林雾凇称为是怎么样的景象?

奇观

(板书:奇观)

【设计意图】语言简练,直奔文章中心,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3、怎样的景象可以被称为是“奇观”呢?

少有的罕见的不多见的奇特的壮观的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这称得上是奇观的吉林雾凇。

二、学习第一小节

过渡: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教。

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1、通过朗读你知道吉林雾凇奇观是怎样的?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板书并指导读好三个词语)

2、这么美的奇观,真想去领略一番呀!

(出示课件:雾凇欣赏)

说感受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感受雾凇的奇美,通过谈感受使学生对雾凇进行的景色进行内化,同时锻炼表达能力。

3、真是奇观啊,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

三、赏读第二自然段

1、真想了解这么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3、(1)我知道了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2)找得真准确,那雾凇形成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课件文字显红并相机板书)

(3)一起来了解一下!

(齐读)

我知道了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雾很多很大(引导学生感受雾美)/雾凇形成是缓慢、逐渐、循序渐进的过程。

【设计意图】(同样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的方法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主导,抓住“弥漫”、“阵阵”、“涌”、“笼罩”、“淹没”、“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最初……逐渐……最后……”)

(4)相机出示课件图片、文字出示,让学生感受这个过程。

四、学习第三段,欣赏雾凇

1、俗话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看雾凇最佳的时候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欣赏)

2、是啊,雾凇是千姿百态的,漫步在松花江上,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你也来赞一赞吧!

3、作者是怎样描述清晨松花江畔的.情景的呢?

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

讨论:琼枝玉树千姿百态

4、这么美的景象,怪不得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这是一首古诗里面的两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漫步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领略了雾凇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并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吉林雾凇让我们由衷赞叹“这真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真令让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用给出的词语,写一段雾景或一段雪景。

22雾凇

形成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奇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雾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美丽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过程:

导入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出示课件)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学习第一自然段

观察雾凇图片,谈感受。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读了此段你有什么新的了解?(板书:奇观)为什么说是文明全国的奇观,从那些词看出来?

朗读本段,读出雾凇的美丽动人。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它地方出现的少呢,四人小组带问题读第二自然段:画

出找到的词和句,做小小批注,四人小组交流。

(1)、什么是雾凇?

(2)、它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

(3)、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汇报:

(1)、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雾凇)这里的“饱和”怎么理解?

(2)、吉林“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待学生说后出示“从当年十二

月……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出示课件)看图,这符合雾凇形成的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比较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4)、这些松针、柳枝有何变化?“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

朗读:这么充满魅力的雾凇奇观,这么精美生动的语言,我们也得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啊!(自读、齐读)

4、指导背诵。(抓关键词)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说说雾凇有些什么姿态?

(2)、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3)、指名说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b、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带着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结合,延伸课外。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自然景观富有情趣(课件出示画面)用文中的一些词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2、交流,说一说。

雾凇教案(篇6)

《雾凇》是一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的语言,描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一个物理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灵感。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1 雾凇很美,大家想不想亲身去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播放录象,老师作讲解)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雾凇获得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课件)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施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是呀,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他的美了。

1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想赞美一下它的美,好吗?

2、、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课件制作精美,充分展现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等特点,使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多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4、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第三节)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投影并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四、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 课件)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b、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让学生根据目标,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到心里有数。这个过程,让学生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板书)

a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课件)

(3)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能形成雾凇吗?(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在东北三省的其他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所以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才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是的,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但是这个形成的过程的速度是很——慢的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

(将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课件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好的,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下!(齐读)

(3)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4、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引读)

【引读,有助于学生体会雾凇形成的逐渐过程,也有助于课文的背诵。同时在实践中指导朗读,点在关键处,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读出雾凇形成的缓慢。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而是要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

5、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6、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7、(出示课件)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以境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8、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五、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1990年1月9日前xxxx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六、作业布置 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读写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

评点作业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奇观

29 雾凇

形成 水汽——遇冷——凝结

Gz85.Com小编推荐

雾在哪里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关键辅助工具,它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等信息,是老师顺利开展教学的重要支撑。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已经到来,教师们需要认真对待,精心准备。

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它需要清晰的学习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充分的练习活动。写好教案课件的重点在于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确保各个环节衔接顺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要注重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启示,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支持和帮助。感谢您阅读本文,期待与您的继续交流!

雾在哪里教案【篇1】

1、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玻璃缸一只、玻璃杯一只、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气玩具、塑料管、土块等。

出示玻璃杯,问幼儿:玻璃杯里有什么?(估计幼儿回答:玻璃杯里没有东西)再将玻璃杯口倾斜,放入装清水的玻璃缸中,冒出气泡、让幼儿懂得杯中有空气。

1、出示吹气玩具,问:吹气玩具里有空气吗?(有)你们能想办法让它扁了,再想办法让它鼓起来吗?(幼儿玩吹气玩具)

小结:空气装进吹气玩具,玩具就鼓起来,挤一挤,空气就跑出来。空气虽然看不见,可是我们能想办法感觉到它、看到它。

2、屋子里、角落里、桌子下……有没有空气呢?(幼儿每人一只塑料袋,到处抓空气)

4、土块里有没有空气?(幼儿把土块扔进水中,冒出气泡)。

小结: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发现杯子里、小瓶里、吹气玩具里、屋子里、身体里、土块里都有空气。

5、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呢?你见过的、用过的、玩过的'什么东西里有空气?(轮胎、面包、被窝等)

2、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慢慢罩住,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看不见,摸不着,

抓不住,闻不到,

你需要,我需要,

离了它,活不了。

雾在哪里教案【篇2】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指名学生说出方法并让学生上来演示。

2、刚才大家想的办法都使讲桌移动了,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对讲桌施加了一个什么?(先让学生说,学生很快说出“力”后,板书:力)

1、出示一个篮球,你有没有办法让移动中的篮球停下来?上来试一试。(师生互掷篮球)。

2、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

(1)、(双手轻轻拿住一根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2)、(用力掰断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当      时,我感受到了力。你能用简单的箭头表示核桃受力的情况吗?

4、学生用树枝感受力的存在,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5、打开书40页,看书上的四幅图,小组讨论,感受力的存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活动:试着利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只要有成果,可以自由上来写。

9、提问:我站在这儿,有力存在吗?晚上睡觉时有力存在吗?(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巩固力无处不在。)

1、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

3、(出示橡皮泥)拿这块橡皮泥,用力捏一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4)、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就必须使用弹簧秤,下节课我们要详细的研究用弹簧秤测力的方法。

(1)、让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开门,一个关门。

(2)、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双方各伸出一只脚,顶在一起;都伸出一只手,也拉在一起,用力将对方拉向自己。

雾在哪里教案【篇3】

一、说教材:

《规则在哪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单元设计构想旨在让学生通过体验、观察和对比,认识规则的意义,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但本课重点不是单纯强调必须遵守规则,而是通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感受到规则与生活的关系,以便使学生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实际,我依据新课标精神,拟定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能力目标:能够积极采用各种办法搜集、整理生活中的规则;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目标: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4、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意识,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规则是为人们服务的,并将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二、说教法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基本的规则意识,也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各种规则现象,但是由于年龄小,绝大多数孩子没有理解规则的必要性。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低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力求让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逐渐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此外,“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和社会课堂应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将本课设计为三个活动,即:以游戏引出规则;寻找生活中的规则;明辨是非,加深对规则的认识;在《规则在哪里》的歌曲中结束教学。

三、说教学准备:

1、学生自主调查,了解生活中的相关规则。

2、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和教学环节,制作相关课件。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与大家共同分享。

(老师把全班分成人数不等的三个组,一组人8个人,传递沙包;二组15个人传递沙包;三组9个人,传递乒乓球。)

伴随着快乐的音乐节奏,游戏迅速地进行着,一组(人数最少,且传递的是沙包)获胜。

应该分成人数相等的三个组,各组传递的物品要一致,传递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师:没有规则,连小小的游戏比赛都没法做到公正、合理。看来规则真的挺重要。那么,生活中除了游戏规则,还有哪些规则呢?(板书:规则在哪里)

[设计意图: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作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无规则的环境,在游戏中生成问题,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明白没有规则连游戏也玩不好,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增强了学习趣味性,同时保证了学生对整节课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学生调用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集体交流。

(2)通过课前调查,同学们已经有很收获了,把你找到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学校规则,(上课、课间活动、做操、上下楼梯、打饭打水、宿舍等方面)教师相机出示儿歌:

同学们,要注意,上下楼梯不拥挤。

排好队,按秩序,规则要求记心里。

上下楼,靠右走,通道顺畅又安全。

会礼让,不拥挤,文明礼貌我做起。

组织学生观看后交流在超市和动物园的规则。

(2).你还去过那些公共场所,需要什么规则?

说一说公交车上和过马路的规则。

(1).观看视频,找规则组织学生说一说发现了视频中的那些规则。

(2).你的家中有哪些规则呢?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从书中找规则,从录像中找规则,从生活中找规则,并通过全班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规则。]

师:通过寻找,我们知道国家有规则,社区有规则,家庭有规则,学校有规则,班级、小组都有规则,规则就在我们身边,那么跟我们小学生紧密联系的规则有那些呢?

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并相应补充。

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通规则、社会行为规则……

2、同学们真细心,发现了生活中这么多的规则。如果让你来做个小裁判员,来判断他们做的对不对吧。

4、小结: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发现,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规则在家庭生活中,规则在学校生活中,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真是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板书: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课件出示歌曲《规则在哪里》

雾在哪里教案【篇4】

1、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空气娃娃、塑料袋、气球、玻璃环、土块、吸管等材料。

师:赵老师知道咱们中三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跳舞,今天我就请来了一个爱跳舞的小客人。小朋友想不想和它跳个舞啊?

2、出示空气娃娃。

1、观察空气,请幼儿用塑料袋装空气。

咦?小朋友快看空气娃娃没有了,谁知道它去哪里了?

请幼儿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将塑料袋握紧,塑料袋就会鼓起来。

(2)师:哦,原来是空气跑到了塑料带里啦。空气娃娃非常淘气,经常到处乱跑,今天它要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呢,我请几个小朋友把它们找出来,装在塑料袋里。(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塑料袋)

(3)游戏比赛——吹气球。

(4)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

实验一:准备杯子和吸管,请幼儿用吸管往杯子里鼓气,看有什么现象。

2、请幼儿用手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结论:原来空气能帮助人们呼吸。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会被污染。

图片展示——让幼儿知道空气被污染了。(污染原因:工厂排放浓烟、汽车尾气、公共场合吸烟等。)

没有洁净的空气会怎样?(不能呼吸、生病、到处很脏、不能生火做饭等。)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回到外面去找找哪里还有空气吧!

每人拿一个塑料袋随教师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大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雾在哪里教案【篇5】

公开课说课稿

合肥乡村花园幼儿园 张茹

说题目:《藏在哪里了》 说教材:语言领域 说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对画面主要内容的完整表述以及多幅图连贯讲述存在困难。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藏在哪里了》,通过观察画面,运用新的讲述方法学习完整连贯地讲述,以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幼儿自主性和教师引导性有效结合。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说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物质准备):1.《藏在哪里了》绘本PPT课件、捉迷藏音乐。

2.场景布置:石头、树、草、花。说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观察绘本画面,根据动物特征找到相应动物并能完整说出哪个动物藏在哪里。

2.活动难点:用句子“„„藏在„„(后面/里面)”描述动物躲藏的位置,知道捉迷藏的游戏规则。

说教法:讲授法 讨论法 电教法 说学法:直观形象法 讲述法 观察法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1.师幼谈话。

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是怎么玩的? 2.导读封面。

封面上有谁呀?那谁会和它们一起捉迷藏呢?

(二)解读图画书。

1.观察PPT画面2-7页,感知故事开始部分。

2.自主阅读图书卡片,能根据动物的显著特征找出相应的动物。3.结合PPT画面8-12页,大胆讲述动物躲藏的位置。

你找到了谁?它藏在哪里? 可是“长着美丽的角的小鹿藏到哪里去了呢?”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

(三)讲述图画书。1.教师引导语。

小动物们捉迷藏的游戏好玩吗?那我们一起把这件好玩的事讲出来吧!2.师幼随PPT完整讲述故事。

(四)师幼游戏。

捉迷藏真有趣呀,你们想不想玩一玩?那谁来藏、谁来找呢?(剪刀、石头、布)

找的时候强调石头后面、大树后面、草丛里面、花丛里面等方位词......(五)总结与评价。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感知更多小动物的显著特征。

2.组织幼儿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说设计思路

《谁藏起来了》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12个小动物都保留了动物各自的特点。之所以选择这个绘本,是因为对于小班的孩子,他们对动物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动物,孩子们还不能区分他们的特点。绘本中作者将小朋友喜欢玩的“捉迷藏”的游戏贯穿整个故事,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动物的特征来找出那只藏起来的小动物。而且绘本的巧妙之处是,每一次藏起来的小动物的颜色与底板的颜色是一致的,比如红色的长颈鹿藏在了红色宝宝里,蓝色的小象藏在了蓝色宝宝里。在理解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不仅让孩子巩固了对颜色的认识,而且也帮助孩子用完整地语句来描述事物。

•说活动目标

新《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为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能借助画面的观察理解故事情节,熟悉动物的明显特征。•能在看一看、猜一猜的情景中,尝试用语言完整地表述“XX躲在X色宝宝里”。•感受同种颜色重叠的效果,体验其中的乐趣。

根据目标,在活动中,我把能够仔细地观察画面,发现动物的特征设为活动的教学重点,根据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将用完整的语句表述设为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法

为了能更好地达成我的教育目标,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我运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语言发展规律,运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抓住了幼儿的“眼球”,激发了他们仔细观察的欲望,并且鼓励他们大胆的猜想。通过运用课件演示法、情景教学法、提问法等多种方法,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我采用了猜想谈话法、趣味游戏法等学习方法。让幼儿在看看、想想、猜猜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说活动准备

在活动开展之前需要做一下准备:

1.根据故事内容设计的多媒体课件。2.先与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此次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游戏导入,让幼儿回忆对藏的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以“捉迷藏”的游戏导入,教师与幼儿先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幼儿躲到椅子后面,教师凭借孩子的特征来找,比如“我看见了…的小辫子”,让幼儿回忆对藏的体验。

环节二:识记小动物的典型特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发现动物的明显特征。

出示第一幅图片,教师以玩游戏的口吻请出动物朋友,可以从外形特征、颜色等方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哪个朋友?随之继续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由于小班幼儿以知觉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模仿小动物,这样他们对小动物特征的感知就更深刻了。

环节三:是活动的重难点,将“捉迷藏”的游戏贯穿整个故事,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出躲在颜色宝宝里的小动物,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XX躲在X色宝宝里”来表述。教师以小动物和我们玩游戏来引出故事情节,可以这样说:现在小动物们要跟我们玩谁藏起来了的游戏了,他们呀藏在了颜色宝宝里。小眼睛仔细看哦,他们中间哪个小动物在跟我们玩。其中设置了五个游戏场景:

第一个场景:出示黄色宝宝画面,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咦,谁躲在黄色宝宝里不见了?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猜一猜躲起来的小动物。由于小班幼儿对语言的概括能力比较弱,所以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做一个示范,帮助幼儿概括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画面的内容,“小鹿躲在黄色宝宝里”,这也为下面幼儿模仿句式做了铺垫。

第二个场景:出示画面,教师提问:这次小动物在和哪个颜色宝宝捉迷藏呀?先引导幼儿感知画面的颜色,然后同样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猜测躲起来的小动物。有了上一个场景的铺垫,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用完整的句式来表述,“河马躲在绿色宝宝里”。

第三、第四个场景:同样采用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找出躲在颜色宝宝里的小动物。为了让幼儿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这两个场景中我增加了难度,躲起来的小动物数量比之前的多了。并且通过让幼儿观察背景颜色与藏起来的小动物的颜色,来感知同种颜色重叠以后的效果。

第五个场景:有了以上环节的铺垫,教师可以直接抛出问题:你们猜一猜哪些小动物躲在蓝色宝宝里会看不见?教师给与幼儿充分思考与猜测的时间,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体验同种颜色重叠的乐趣。

环节四:完整讲述故事,梳理故事情节。

雾在哪里教案【篇6】

力在哪里 一、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刚才的录像片段告诉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力的存在。到底力在哪里呢?我们今天就来找找它。 请同学们看几张图片,你能在这些图中找到力的存在吗? 【学生说一说,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反馈时,要和力联系起来】 二、在刚才这些生活现象中,我们虽然看不到力,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感受到力使物体产生的变化和效果。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气球,同学们平时一定玩过吧,老师也很喜欢玩气球,我是怎样玩的呢?请大家看仔细。(边演示边说)老师首先将气球放在手中,让气球处于静止的状态,用左手从下面给气球一个力,当气球升到半空,我再给他第二个力,本来向上的气球向前飞了出去。 想一想:老师给气球施加的两个力分别让最初静止的气球产生了哪些变化?为了让大家对气球的变化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一过程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播放flash) 三、出了敲击,我如果用两手挤压气球,气球形状的变化就更明显了。如果我再用点力,气球就炸了,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第一次按没有炸,第二次气球却炸了吗? 是啊,力有大有小,由于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力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力大小的单位用牛顿来表示。(幻灯),我们可以准确的测量出力的大小。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种准确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弹簧秤。 下面老师教教大家如何使用弹簧秤。 1、首先用手指拎住上面的圆环,看一看指针是不是对准0刻度线,如果不是等一下请老师调整一下。2、用下面的钩子勾住要测量的物体,注意要测量的力不能超过弹簧秤的最大限度。3、在读出数据时,要让自己的视线和指针平齐,读数应看指针左边的数字。4、每一小格是0。05牛顿,注意看好刻度读准数字。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弹簧称测量提起一个木块和在红色底板上拉动木块分别用多大的力,但要注意拉动木块速度要均匀。 【学生实验操作。汇报每组的实验结果。关注特别多或少的数据,(尤其是拉力,如果特别的数据教师应该关注】 四、从刚才的实验发现,在同一个物体上用力方法不同,大小就可能不同。同时我们也发现,木块两次运动的方向也不同,一次是向上运动的,一次是向前运动的。这说明木块2次受到的'力方向不一样。我们再来看看两次实验中木块分别受到了什么方向的力。(出示图片,教师范说) 我们发现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一般都有几种不同方向的力存在。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几幅图上的物体,分别受到了哪几个方向的力。(出示图片)让我们用水彩笔将作用在这些物体上的力的方向在纸上画出来。 交流。出示范图, 五、出示两幅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暂停) 【学生说,教师引导:推,箱子移动更快,拉,箱子移动慢或者不移动,也可能向后移动。门没动是因为两个人力量差不多,(还有什么原因?如果两个人用力差不多,都来朝一个方向推,门还会静止吗?)。】 在我们的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有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它所受到的几个力大小方向处于平衡状态。 通过今天课堂上对力的认识,你有哪些收获?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生活中力无处不在,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到多种力的作用。知道了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我们对力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知道了不同的力有大小和方向的区别。我们课后可以两个同学比赛扳手腕,比一比哪个同学力气大。

雾在哪里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水,若干吹气玩具,幼儿每人一个塑料口袋,塑料管,两只蜡烛,两个一大一小的透明玻璃杯,密闭在瓶里的小昆虫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你需要,我需要,离了他,活不了(空气)让幼儿说出揭出谜底的依据,为什么是空气呢?现在跟老师做深呼吸,幼儿模仿做深呼吸

(2) 空气在哪,能用眼睛看到吗?用手摸摸,能摸到空气吗?

(3)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他就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

(1) 请幼儿捏住鼻子,闭上嘴巴,说一说有什么感受?为什么?结果会怎么样?

教师小结:人和动物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了空气,就会死掉

把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点燃(火苗很旺),然后把大小两个杯子,同时扣到两只点燃的蜡烛上(小杯子的早熄灭,大杯子的晚熄灭)。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小结:刚才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火苗很旺,是因为空气帮助燃烧,用小杯子扣的蜡烛灭的快,而用大杯子扣的蜡烛灭的慢,是因为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则助燃时间短。

(4) 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还知道空气有哪些用途?

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呢?你见过的、用过的、玩过的什么东西里有空气?(自行车轮胎,被窝里,蚂蚁洞里,水里,空中,面包里,降落伞里,气垫船里……)

刚才老师做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做一下实验,看一看空气到底在哪里呢?现在请小朋友将吹气玩具吹起来,吹气玩具里现在有没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挤一挤,空气就怎么了?

小结:空气装进吹气玩具,我们就能看的玩具鼓起来了,挤一挤就跑出去了,空气虽然看不见,可是我们可以想办法感觉到它,看到它。

教师:屋子里,角落里,桌子下……有没有空气呢?我还不太相信(拿出一只塑料袋),你们有办法把空气抓到吗?

教师:人身体里有空气吗?有什么办法让我相信你们身体里有空气呢?给你一根塑料管让我看看你身体里的空气,我看不见呀,往水里吹试试看,原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小朋友都知道了空气的重要性,你知不知道空气也会生病?

小结:清新的空气是很干净的,看空气会因为污染而生病,如工厂里放出的废气、汽车喷出的尾气、垃圾或水沟散发的臭味等,污染了本来很干净的空气,这叫污染病,空气生病了,就会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所以小朋友要讲卫生,保护环境,让空气永远干净。

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大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教案系列7篇


我们为您精心挑选并整理了一篇颇具价值的“教案”文章,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期望能够带给您愉快的体验。教案课件可以说是每位教师进行教学的初始步骤,也是讲解良好一课的必要条件,我们鼓励每个教师都能精心构建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我为你骄傲》是一篇富有童趣且蕴含做人道理的记叙文。文章文句浅显,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我因为在与小伙伴玩耍的过程中,于无意间不小心将一块石头砸碎了老奶奶的后窗玻璃。之后,我在担心害怕中与老奶奶继续交往。但良心却驱使我要为自己做的错事负责任。于是我通过自己的劳动攒足7美元,并用寄信的方式向老奶奶承认了错误。而宽容慈祥的老奶奶同样以回信的方式将7美元归还给我,并用“我为你骄傲”,这五个字来肯定并赞扬我是一个知错能改、有责任心的诚实孩子。文章用一个生活故事告诉孩子们,做人要诚实、有责任感,并且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肯定、尊重与夸奖。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语言朴实结构紧凑,让读者人随文动,情随文发,而且文中插图形象鲜明,含义感人!新课标始终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想《我为你骄傲》一文旨在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来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做人。文章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来安排文本是别有深意的。因此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认识“封、歉”等九个生字,会写文后出示的“我会写”中的生字新词。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并能回答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这一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一个人做人要诚实

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和富有个性的表达。引导学生在体验人物心理,评价人物表现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个性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鼓励学生拿出勇气去面对错误,承认错误。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学会感动。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文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准备以朗读体验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教学方法来体现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课的开头是至关重要的,我在上课伊始即让学生读课题再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随即引出:我是谁?你又是谁?骄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要为你骄傲?这些问题,从课题进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读文的热情,增强了读书活动的目的性。从学生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大家对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心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在这一环节,我把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交给学生:你想听老师读还是自己读课文?不论是范读还是自读但目标是:读了(听了)课文,你知道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自然段,想办法认识生字,并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小黑板:写有这课的生字词

光滑玻璃破碎攒钱

信箱顿时信封道歉

3、多种形式读生字:点名读,男女生读,齐读,随机读

4、哪个字你认为不好记,说说你的方法

(在读书中,在生活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识字,记字,丰富了学生的识字经验。多种形式的巩固,促进了学生的识记,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理解“真情”

我非常想把这篇课文再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同学们你们想听么?那么在听完以后你要告诉我,你听完故事以后的体会是什么?

教师示范读课文。

师生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2、自读,理顺脉络,感悟“真情”

请你小声自读课文,把感动你的地方画下来,再读一读。

小组交流:相互读读感动自己的地方,说说感动的原因。

师生交流:点名读出课文中感动的地方,并引导学生说出感动的理由。

3、小组读,体会“真情”

整个故事中,主人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小组同学一起读读,说说:主人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师生交流

高兴——害怕——很不自在——一阵轻松

师生交流“我”情感变化的原因。

4、猜测老奶奶的情感变化:

“我”的情感变化是这样的,那么老奶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课文中告诉我们了么?那我们猜一猜好么?

边自由读边思考。

师生交流老奶奶的情感变化过程及原因,对应“我”的情感变化,猜测老奶奶的情感变化。

交流:

生气——假装不知道——耐心等待——为你骄傲

那么你认为老奶奶为什么要还这7美元?为什么要写这句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在学生充分谈出自己感受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在慈爱又善良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质——诚信、孩子的诚信。

(读书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但是二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发展,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注意读书的层次性、目的性、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保持探究读书的热情。从而通过读书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

小组讨论编结尾:课文结尾“我”看到这四个字,会想些什么,会对老奶奶说些什么?会对小朋友们说些什么呢?(任选一问先写后说旨在以不同方式领悟中心这样抓住文章内容上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习作和想像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习作过程中进一步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熏陶和影响。)

5、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人么?说说为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老奶奶和主人公“我”的话,你会怎样说?

板书:

勇于认错诚实做人

真诚鼓励宽容待人

6、联系生活,领悟“真情”

在我们身边,一定有象老奶奶这样宽容的人,也一定有象主人公“我”这样勇于承认错误的人,当然也会有正好和他们完全相反的人,那么不论是哪种人,你都可以和我们大家讲一讲,说说你的体会。

(四)积累词语,随机运用: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除了他很让我感动以外,就是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好词好句。有你喜欢的好句子么?找一找,画一画。

小黑板出示:

1、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2、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的逃走了。

说说这两句的相似之处。

用“……像……”说一句话。

(五)总结全文,感悟中心: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结合自己说一说。

2、你觉得"我"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弥补这次过失?

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做错了事,应当怎么办?

(课内外结合,启发学生的思考,挖掘学生的心理体验,训练学生思维,在充分交流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板书:

22、我为你骄傲

打碎玻璃—攒钱赔偿—得到奖励

勇于认错诚实做人

真诚鼓励宽容待人

(六)课外拓展,丰富教学

1、记一记名言:

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英国乔叟)

宁可因为说真话而负罪,也不要说假话开脱。(波斯萨迪)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前苏联高尔基)

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尽量宽恕别人,而不要原谅自己。(古罗马贺拉斯)

2、读一读故事:

诚实的故事

教案 篇2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从现在开始教案六附点评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读准字音。

2.会写:(1)学写生字,重点写好现和轮;(2)初步学会欣赏,感受汉字的形体美;(3)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会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重点段能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2)能结合重点词句朗读感悟,学习、积累语言,初步培养语感;(3)能根据文本,恰当地演读,边阅读边体验。

4.读懂:(1)了解童话故事的情节;(2)关心童话中的人物,能与他们对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活动:课件演示厦门英才学校的美丽画面,并适时引导对话。

一、检查预习,明确要求。

1.认读生字,注意翘舌音及后鼻韵母的字。(出示生字卡片)

2.逐段试读课文。(1)正音;(2)注意长句子的朗读。

3.提问:有哪些动物参加了竞选?最后谁当上万兽之王?(生发言,师贴动物图片。)

4.提出学习目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适当地演读。

(点评:根据学情,以检查预习、复习巩固、认读为主,并恰当提出本节的学习要求。)

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指名试读。在评读中品词。

(1)学习神气极了一句。

①比较:神气和神气极了。

②课件演示。(将课文插图改造为动态课件)

③观察、想象、说话:你从哪里看出猫头鹰神气极了?(如:拍动的双翅、瞪大和转动的双眼、昂首挺胸等)

④指导学生练读立刻下令一句,从读中体会神气极了。

⑤指名上台演读。

(2)学习议论纷纷一句。

①创设情境:听了猫头鹰的命令,你们同意吗?有什么意见,快跟周围的伙伴说说。

②引导:刚才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心中的愤怒或意见,这就叫做──议论纷纷。

(3)学习叫苦连天一句。

①想象、体验: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真是吃尽了苦头。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动物,你会怎样叫苦?

②学生发言,体会叫苦连天。

(4)小结。朗读全段。

(点评:抓住重点词语,采用不同策略进行教学:(1)借助课件,引导观察、说话,在感知神气极了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演读,加深体会。(2)展开想象,在角色体验中理解叫苦连天。词句教学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形成一个教学亮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试读。生评议。

(2)生练读袋鼠的话,体会激动。

(3)课件演示。(依课文插图改造的动态课件:动物们跳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4)引导想象、说话:动物们跳得怎样?(气喘吁吁、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等等。)

(点评:本段以读代讲,并借助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丰富学生词汇。)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2)生质疑问难,师相机归纳、梳理:动物们担心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非常担心?为什么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大伙儿就立刻欢呼起来?

(3)生讨论、合作解疑。

(4)朗读训练。

(生试读、评议──师范读──生练读、体会。)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

(2)课件演示(将课文插图改造为动态课件,并配乐)。

(3)引导对话:这时,你想对小猴子、猫头鹰、袋鼠说些什么?

三、学写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1.课件:出示生字现轮,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撇的不同写法及字的部件处理(伸展与互让)。

3.课件:字的比较、调整。

4.范写。师边写边讲解。

5.生练写;投影展示,评议、欣赏。

附板书设计:

总评

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是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1.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体验情感。教学设计中以重点词句为抓手,以朗读训练为桥梁,借助课件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练读、演读、悟读,进而体会童话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神气极了的精彩演读、议论纷纷的情境创设、叫苦连天的角色体验、跳得怎样的词汇积累与运用等,都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2.引导对话,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童话中的人物,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与小猴子、猫头鹰、袋鼠的对话中,既是对文本所蕴含价值观的感悟和认同,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

其次,本课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方面颇见功力。一是教师依学情变化,调整教学方案,体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思想;二是对精读与略读处理恰当。精读段落──浓墨重彩,细腻而活泼;略读段落──惜墨如金,简洁而明快。三是讲究变化。如第四自然段,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默读中静心思考,从书中找疑,在合作中解疑,质疑、解难与朗读训练有机结合。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六附点评,从现在开始,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常”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动词,并能选几个动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掰、扛”等动词的含义,并学习运用。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圈出生字,生字读3次。

(2)标自然段,读通句子。

2.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

(1)小组认读生字,成员互相检查。

(2)教师去拼音检查认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5.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特点。

6.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子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借助“又大又多”,读出小猴子初见玉米时的欣喜之情。

五、快乐学写字“块”“非”“常”

1.展示汉字,学生观察结构、占格。

2.教师讲解范写。(“非”横分布,“非”的笔顺:)

3.学生口述、书空。

4.小组比赛谁在书本上写得又快又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的结构类似,下面,请四人一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教师引导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学习:

(1)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2)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3)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4)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指导,梳理文章内容。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他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过又大又红的桃子和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7.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往、瓜、进、空”,指导书写。

(1)“瓜”是独体字。

(2)“往”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笔顺。

(3)“空”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两部分要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2)指名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教学板书]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明确目标,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1、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2、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说一下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链接:

狐狸:一种哺乳动物,形状有点像狼,但形体比狼要小一些。狐狸嘴尖面长,脸呈三角形,耳朵也是三角形的,尾巴蓬松且长,毛色一般为赤黄色。这种动物生性狡猾多疑,常昼伏夜出,以鼠类、鸟类或家禽为食。人们对它的认识都不是太好,一说到它我们都会想起一些不好的词语,如狐狸尾巴、狐狸精、狐假虎威等。

狐狸给我的印象是: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3、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4、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二、 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事?

2、从老狐狸救小狐狸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1、正太郎为狐狸做了哪些事?

2、狐狸和正太郎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3、正太郎与狐狸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从正太郎与狐狸关系的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四、再读悟情。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3、学完课文你对狐狸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五、课外拓展。

1、课下收集一些有关人与自然之间的动人故事。

2、想一想如何保护小动物。

教案 篇5

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参加初中数学科目考试的七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加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课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有理数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运算法则。这节知识是在有理数、数轴、相反数及绝对值等概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是之后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及开方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铺路建桥的作用,意义重大。

教学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应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巧设具体问题的情境,并结合数轴,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联想的过程,加深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难点是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重要的作用。七年级的学生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正数的简单计算问题,也对有理数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运算因其本身有些抽象,学生计算起来还是有些困难。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抽象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成长,但仍需要感性经验的辅助。

所以本节课程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实际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可以提高他们对于较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遵循新课改的精神: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我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以归纳总结法为主,以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情境教学法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结合本课内容,我将学法确定为: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成长。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个良好精彩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根据《有理数加法》这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图片方式进行导入。播放几组足球比赛的图片,规定进球数为正数,失球数为负数,它们的和为净胜球数,有一支球队现在的比赛情况是进球4个失球1个。提问同学,该队净胜球数的表达式是什么呢?设置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去。

接着进入课文新授,深入感知环节。

第一步,在学生讨论导入提出的问题后我提问学生回答之前的问题,得到4+(-1)的答案,这就引出了有理数加法的表达式,学生出于对这个表达式答案的好奇,能更(专注地)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依据)。

第二步,因上面的式子中出现了负数,我会提问学生(方法),负数让他们联想到了之前的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们说出数轴,此时规定在数轴上向右运动记为正,向左运动记为负。随后假设左右运动的六种情况。问同学,这六种运动过程在数轴上怎么表示?用之前有理数的加法式子怎么表示?每种情况下最后的结束点分别离原点多远?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随后来回答。这步可以引出有理数的相同符号的加法,不同符号的加法,两个相反数的加法以及有理数与0的加法。这为后面学生理解加法法则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根据同学的回答将前面五个式子以及答案完整的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继续讨论从中根据数字前面的正负符号能发现什么规律。同学谈论交流,我进行引导和总结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即: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这一步通过例子有利于学生深入得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加深印象。

为了让学生巩固新知,我会在新授结束后,根据教材分梯度选取习题,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在练习后我会进行及时讲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后,我将提问他们收获了什么,由同学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的内容,我给予补充评价。同时让同学自己谈谈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合作交流,并能通过反思来更好的巩固本节的知识。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学生回家思考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有理数加法来解决的问题,编写成题目并解答。这样有利于解决这节课的难点。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的方法是线索式(方法),遵循简洁、明了、大方的原则,能很好的为突出教学重点服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理学部分的一个重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贯穿本章始末,所以这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

2.对 “力的合成”所遵循法则的研究,需要运用以前所学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这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对学生的迁移知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运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

(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学生是高一学生,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由书上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进行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如何进行实验?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教师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两力的合成,为学生的探究作铺垫。然后让学生讨论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B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样知道D力的方向怎样确定

对四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印象开始清晰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以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画出分力所夹的对角线,看看合力与对角线是否重合,汇报结果,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 (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4、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1、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

2、阅读课本63页两图,强调: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5、课堂互动

带同们玩一个游戏,准备一根绳子,两边分别站着四五位同学,同学们分别往两边拉,教师在绳子的中间轻轻往自己这边一拉,两边的同学都被我给拉过来了,让同学们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并加以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时间,作业量控制在一般学生15分钟的时间,因此,作业为课后第二题和自作合力随着分力的方向变化而变化的演示教具。

教案 篇7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这一课被编排在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体现了新教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编辑思想。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感》,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感。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参照物,教学《夏感》这篇散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握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1、第三单元的任务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2、本课的作用:本课是承《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写景文章后的一篇自读课文,由于七年级新生对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接触较少,对景中情,情中景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感悟春冬季节特点之后自主感受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但对于文本的感悟,他们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语文优美,饱含情感,描写景色特征细致,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出示幻灯)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从而生发责任感,使命感。

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劳作农民的赞美及对炎热生活的向往。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创设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3、拓展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拓展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这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多媒体播放徐怀钰的《你约我在夏天见面》,感知夏天的美妙。

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引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南国之夏如此美丽,北国之夏又是怎样的呢?走进梁衡的《夏感》)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质疑:学生速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 解疑:多媒体出示,扫除文字障碍。

3、找学生朗读课文,出示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提问:夏天的特点出现在文章的哪一段?学生回答:第一段。

追踪提问: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总领全文。由此,分析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

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归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三)研读文本,感受语言魅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分析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1、齐读第二段,出示问题:找一找,这段中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继续提问:在作者描写景物的句子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语言特色:对比手法、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2、找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出示问题: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什么颜色?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梁——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出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都在忙什么?忙到了什么程度?

学生自由回答: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反复),感受人们在夏天的紧张、急促。

4、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

学生回答:赞美。引导学生分析本段的写作方法?(对比、欲扬先抑)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体会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加蔷薇一院香。

明确归纳: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小练笔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六、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山行教案系列


小编为您精心准备了一份“山行教案”相关资料。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 教师关注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和使用,把握教学方向。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

1、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习。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习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山行教案 篇2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教案 篇3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山行教案 篇4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案 篇5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蓝天杯”教学设计三等奖

山行教案 篇6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案 篇7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是感情。

山行

一渲染意境,激趣揭题。

同学们,刚才的阅读课里,我们读了《陕北八月天》这篇文章,感受到了陕北八月的浓浓秋意,欣赏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么,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检查: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学生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分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适当点拨。

四美读古诗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件展示

(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山林图片,师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斜斜地向山顶延伸。诗人杜牧边走边望,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诗人不禁停下了车,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赞叹道:

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刚才我们和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感情朗读)

五诵读古诗,练习背诵。

六写字

出示生字霜径

师范写

描习字册

山行教案 篇9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山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见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诵古诗。”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出示图片)

生回答。

师: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课件出示山行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我们小朋友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云、人家。师:是呀。相机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①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师:为什么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图片)

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认识生字“径”、“斜”。

师:小朋友,在这句诗里面,有两个生字朋友,他们很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字宝宝的好朋友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多几个学生回答

(二)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回忆《秋叶飘飘》。

(出示图片)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枫叶。(板书:枫林)

师:这里的枫林美吗?(出示枫林图)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小组赛读。

④齐读。

3、(出示图片)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师:对呀,因为了有这些红红的枫叶,让我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更美了。(出示多张枫林图)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①齐读。

②填空。

诗人停下车是 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 早春二月花还红。

③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认读“枫”、“于”,并书写。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两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

①讨论交流识记方法。

②师范写,生书空。

③生书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一次比一次写的漂亮。

④评议。

师小结:“枫”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找一找读古诗的方法吧!(出示图片)

①师范读。

师:古诗有很多种读法,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一读。

②学生自由体会读。

③指名读。

④齐读。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①学生欣赏歌曲《山行》。

②生小声跟唱。

③复习歌曲《赠刘景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3、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杜牧一起欣赏了这深秋时节美丽的景色,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诵。(出示图片)

②指名背诵。

③小组比赛背诵。

④齐背。

五、拓展运用

1、师: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如:在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有一句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课件)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写一写吧。

2、说说写写。(出示课件)

我喜欢春天 , 因为 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

我喜欢夏天 , 因为 。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

我喜欢冬天 , 因为 。

①自己写一写,师巡视。

②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说一说,写一写。】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诗送给你的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齐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有关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

4、古诗两首

山 行

杜 牧

山行教案 篇11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山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写好生字。

2、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注意:行的读音是后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诗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读古诗。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斜”在这里应该读xié,有人认为应该读古音,但现在不提倡。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人描绘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看文中插图。

这幅插图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什么叫“寒山”“石径斜”

[ 多媒体演示:小径弯曲、人家在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决关键词“坐爱”“ 枫林晚” “于”的意思,先让学生说,教师再点拨。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①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巩固练习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4、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霜叶

情: 热爱自然

教后记:

发现的问题有:

1、课堂上教师的话比较多,而让学生自己思考表达的时间不够充分,读诗还显得不够,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似乎听得一知半解。

2、古诗的每句话里都有十分重要的词语,只有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意,进而感悟情感。在教学每句诗时,应该更加扎实地让学生知道词语的意思,让他们说说,进而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据诗的意思,而不是蜻蜓点水式地想当然以为孩子们会知道,其实,真正不需要老师点拨学得好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老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

3、提问不够整,没有明确的主问题贯穿整节课,或者是备课时有这种想法,但课堂操作中却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是无法灵活应付,这也说明课前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备课还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课是一门艺术,当我们设计某个教学环节时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什么?有效吗?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吗?如果热衷于表面的热闹而变成低效的课堂,受害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们。

其次,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清楚明了,因为语文本身是个包罗万象的科目,教师不要以主观的臆想或感觉来告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读课文,课前做做必要的习题,先考虑教什么,再考虑怎么教,这才是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

最后,教学时应该有贯穿全课的主问题,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来教学,找出景物,理解关键词,初步感知诗意,配合图片创设情境悟出诗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