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系列7篇

教案系列7篇。

我们为您精心挑选并整理了一篇颇具价值的“教案”文章,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期望能够带给您愉快的体验。教案课件可以说是每位教师进行教学的初始步骤,也是讲解良好一课的必要条件,我们鼓励每个教师都能精心构建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我为你骄傲》是一篇富有童趣且蕴含做人道理的记叙文。文章文句浅显,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我因为在与小伙伴玩耍的过程中,于无意间不小心将一块石头砸碎了老奶奶的后窗玻璃。之后,我在担心害怕中与老奶奶继续交往。但良心却驱使我要为自己做的错事负责任。于是我通过自己的劳动攒足7美元,并用寄信的方式向老奶奶承认了错误。而宽容慈祥的老奶奶同样以回信的方式将7美元归还给我,并用“我为你骄傲”,这五个字来肯定并赞扬我是一个知错能改、有责任心的诚实孩子。文章用一个生活故事告诉孩子们,做人要诚实、有责任感,并且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肯定、尊重与夸奖。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语言朴实结构紧凑,让读者人随文动,情随文发,而且文中插图形象鲜明,含义感人!新课标始终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想《我为你骄傲》一文旨在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来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做人。文章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来安排文本是别有深意的。因此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认识“封、歉”等九个生字,会写文后出示的“我会写”中的生字新词。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并能回答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这一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一个人做人要诚实

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和富有个性的表达。引导学生在体验人物心理,评价人物表现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个性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鼓励学生拿出勇气去面对错误,承认错误。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学会感动。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文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准备以朗读体验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教学方法来体现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课的开头是至关重要的,我在上课伊始即让学生读课题再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随即引出:我是谁?你又是谁?骄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要为你骄傲?这些问题,从课题进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读文的热情,增强了读书活动的目的性。从学生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大家对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心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在这一环节,我把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交给学生:你想听老师读还是自己读课文?不论是范读还是自读但目标是:读了(听了)课文,你知道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自然段,想办法认识生字,并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小黑板:写有这课的生字词

光滑玻璃破碎攒钱

信箱顿时信封道歉

3、多种形式读生字:点名读,男女生读,齐读,随机读

4、哪个字你认为不好记,说说你的方法

(在读书中,在生活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识字,记字,丰富了学生的识字经验。多种形式的巩固,促进了学生的识记,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理解“真情”

我非常想把这篇课文再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同学们你们想听么?那么在听完以后你要告诉我,你听完故事以后的体会是什么?

教师示范读课文。

师生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2、自读,理顺脉络,感悟“真情”

请你小声自读课文,把感动你的地方画下来,再读一读。

小组交流:相互读读感动自己的地方,说说感动的原因。

师生交流:点名读出课文中感动的地方,并引导学生说出感动的理由。

3、小组读,体会“真情”

整个故事中,主人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小组同学一起读读,说说:主人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师生交流

高兴——害怕——很不自在——一阵轻松

师生交流“我”情感变化的原因。

4、猜测老奶奶的情感变化:

“我”的情感变化是这样的,那么老奶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课文中告诉我们了么?那我们猜一猜好么?

边自由读边思考。

师生交流老奶奶的情感变化过程及原因,对应“我”的情感变化,猜测老奶奶的情感变化。

交流:

生气——假装不知道——耐心等待——为你骄傲

那么你认为老奶奶为什么要还这7美元?为什么要写这句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在学生充分谈出自己感受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在慈爱又善良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质——诚信、孩子的诚信。

(读书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但是二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发展,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注意读书的层次性、目的性、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保持探究读书的热情。从而通过读书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

小组讨论编结尾:课文结尾“我”看到这四个字,会想些什么,会对老奶奶说些什么?会对小朋友们说些什么呢?(任选一问先写后说旨在以不同方式领悟中心这样抓住文章内容上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习作和想像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习作过程中进一步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熏陶和影响。)

5、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人么?说说为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老奶奶和主人公“我”的话,你会怎样说?

板书:

勇于认错诚实做人

真诚鼓励宽容待人

6、联系生活,领悟“真情”

在我们身边,一定有象老奶奶这样宽容的人,也一定有象主人公“我”这样勇于承认错误的人,当然也会有正好和他们完全相反的人,那么不论是哪种人,你都可以和我们大家讲一讲,说说你的体会。

(四)积累词语,随机运用: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除了他很让我感动以外,就是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好词好句。有你喜欢的好句子么?找一找,画一画。

小黑板出示:

1、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2、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的逃走了。

说说这两句的相似之处。

用“……像……”说一句话。

(五)总结全文,感悟中心: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结合自己说一说。

2、你觉得"我"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弥补这次过失?

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做错了事,应当怎么办?

(课内外结合,启发学生的思考,挖掘学生的心理体验,训练学生思维,在充分交流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板书:

22、我为你骄傲

打碎玻璃—攒钱赔偿—得到奖励

勇于认错诚实做人

真诚鼓励宽容待人

(六)课外拓展,丰富教学

1、记一记名言:

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英国乔叟)

宁可因为说真话而负罪,也不要说假话开脱。(波斯萨迪)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前苏联高尔基)

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尽量宽恕别人,而不要原谅自己。(古罗马贺拉斯)

2、读一读故事:

诚实的故事

教案 篇2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从现在开始教案六附点评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读准字音。

2.会写:(1)学写生字,重点写好现和轮;(2)初步学会欣赏,感受汉字的形体美;(3)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会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重点段能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2)能结合重点词句朗读感悟,学习、积累语言,初步培养语感;(3)能根据文本,恰当地演读,边阅读边体验。

4.读懂:(1)了解童话故事的情节;(2)关心童话中的人物,能与他们对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活动:课件演示厦门英才学校的美丽画面,并适时引导对话。

一、检查预习,明确要求。

1.认读生字,注意翘舌音及后鼻韵母的字。(出示生字卡片)

2.逐段试读课文。(1)正音;(2)注意长句子的朗读。

3.提问:有哪些动物参加了竞选?最后谁当上万兽之王?(生发言,师贴动物图片。)

4.提出学习目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适当地演读。

(点评:根据学情,以检查预习、复习巩固、认读为主,并恰当提出本节的学习要求。)

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指名试读。在评读中品词。

(1)学习神气极了一句。

①比较:神气和神气极了。

②课件演示。(将课文插图改造为动态课件)

③观察、想象、说话:你从哪里看出猫头鹰神气极了?(如:拍动的双翅、瞪大和转动的双眼、昂首挺胸等)

④指导学生练读立刻下令一句,从读中体会神气极了。

⑤指名上台演读。

(2)学习议论纷纷一句。

①创设情境:听了猫头鹰的命令,你们同意吗?有什么意见,快跟周围的伙伴说说。

②引导:刚才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心中的愤怒或意见,这就叫做──议论纷纷。

(3)学习叫苦连天一句。

①想象、体验: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真是吃尽了苦头。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动物,你会怎样叫苦?

②学生发言,体会叫苦连天。

(4)小结。朗读全段。

(点评:抓住重点词语,采用不同策略进行教学:(1)借助课件,引导观察、说话,在感知神气极了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演读,加深体会。(2)展开想象,在角色体验中理解叫苦连天。词句教学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形成一个教学亮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试读。生评议。

(2)生练读袋鼠的话,体会激动。

(3)课件演示。(依课文插图改造的动态课件:动物们跳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4)引导想象、说话:动物们跳得怎样?(气喘吁吁、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等等。)

(点评:本段以读代讲,并借助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丰富学生词汇。)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2)生质疑问难,师相机归纳、梳理:动物们担心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非常担心?为什么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大伙儿就立刻欢呼起来?

(3)生讨论、合作解疑。

(4)朗读训练。

(生试读、评议──师范读──生练读、体会。)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

(2)课件演示(将课文插图改造为动态课件,并配乐)。

(3)引导对话:这时,你想对小猴子、猫头鹰、袋鼠说些什么?

三、学写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1.课件:出示生字现轮,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撇的不同写法及字的部件处理(伸展与互让)。

3.课件:字的比较、调整。

4.范写。师边写边讲解。

5.生练写;投影展示,评议、欣赏。

附板书设计:

总评

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是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1.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体验情感。教学设计中以重点词句为抓手,以朗读训练为桥梁,借助课件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练读、演读、悟读,进而体会童话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神气极了的精彩演读、议论纷纷的情境创设、叫苦连天的角色体验、跳得怎样的词汇积累与运用等,都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2.引导对话,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童话中的人物,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与小猴子、猫头鹰、袋鼠的对话中,既是对文本所蕴含价值观的感悟和认同,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

其次,本课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方面颇见功力。一是教师依学情变化,调整教学方案,体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思想;二是对精读与略读处理恰当。精读段落──浓墨重彩,细腻而活泼;略读段落──惜墨如金,简洁而明快。三是讲究变化。如第四自然段,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默读中静心思考,从书中找疑,在合作中解疑,质疑、解难与朗读训练有机结合。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六附点评,从现在开始,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常”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动词,并能选几个动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掰、扛”等动词的含义,并学习运用。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圈出生字,生字读3次。

(2)标自然段,读通句子。

2.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

(1)小组认读生字,成员互相检查。

(2)教师去拼音检查认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5.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特点。

6.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子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借助“又大又多”,读出小猴子初见玉米时的欣喜之情。

五、快乐学写字“块”“非”“常”

1.展示汉字,学生观察结构、占格。

2.教师讲解范写。(“非”横分布,“非”的笔顺:)

3.学生口述、书空。

4.小组比赛谁在书本上写得又快又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的结构类似,下面,请四人一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教师引导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学习:

(1)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2)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3)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4)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指导,梳理文章内容。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他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过又大又红的桃子和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7.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往、瓜、进、空”,指导书写。

(1)“瓜”是独体字。

(2)“往”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笔顺。

(3)“空”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两部分要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2)指名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教学板书]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明确目标,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1、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2、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说一下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链接:

狐狸:一种哺乳动物,形状有点像狼,但形体比狼要小一些。狐狸嘴尖面长,脸呈三角形,耳朵也是三角形的,尾巴蓬松且长,毛色一般为赤黄色。这种动物生性狡猾多疑,常昼伏夜出,以鼠类、鸟类或家禽为食。人们对它的认识都不是太好,一说到它我们都会想起一些不好的词语,如狐狸尾巴、狐狸精、狐假虎威等。

狐狸给我的印象是: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3、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4、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二、 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事?

2、从老狐狸救小狐狸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1、正太郎为狐狸做了哪些事?

2、狐狸和正太郎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3、正太郎与狐狸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从正太郎与狐狸关系的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四、再读悟情。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3、学完课文你对狐狸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五、课外拓展。

1、课下收集一些有关人与自然之间的动人故事。

2、想一想如何保护小动物。

教案 篇5

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参加初中数学科目考试的七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加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课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有理数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运算法则。这节知识是在有理数、数轴、相反数及绝对值等概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是之后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及开方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铺路建桥的作用,意义重大。

教学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应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巧设具体问题的情境,并结合数轴,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联想的过程,加深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难点是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重要的作用。七年级的学生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正数的简单计算问题,也对有理数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运算因其本身有些抽象,学生计算起来还是有些困难。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抽象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成长,但仍需要感性经验的辅助。

所以本节课程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实际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可以提高他们对于较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遵循新课改的精神: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我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以归纳总结法为主,以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情境教学法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结合本课内容,我将学法确定为: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成长。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个良好精彩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根据《有理数加法》这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图片方式进行导入。播放几组足球比赛的图片,规定进球数为正数,失球数为负数,它们的和为净胜球数,有一支球队现在的比赛情况是进球4个失球1个。提问同学,该队净胜球数的表达式是什么呢?设置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去。

接着进入课文新授,深入感知环节。

第一步,在学生讨论导入提出的问题后我提问学生回答之前的问题,得到4+(-1)的答案,这就引出了有理数加法的表达式,学生出于对这个表达式答案的好奇,能更(专注地)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依据)。

第二步,因上面的式子中出现了负数,我会提问学生(方法),负数让他们联想到了之前的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们说出数轴,此时规定在数轴上向右运动记为正,向左运动记为负。随后假设左右运动的六种情况。问同学,这六种运动过程在数轴上怎么表示?用之前有理数的加法式子怎么表示?每种情况下最后的结束点分别离原点多远?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随后来回答。这步可以引出有理数的相同符号的加法,不同符号的加法,两个相反数的加法以及有理数与0的加法。这为后面学生理解加法法则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根据同学的回答将前面五个式子以及答案完整的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继续讨论从中根据数字前面的正负符号能发现什么规律。同学谈论交流,我进行引导和总结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即: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这一步通过例子有利于学生深入得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加深印象。

为了让学生巩固新知,我会在新授结束后,根据教材分梯度选取习题,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在练习后我会进行及时讲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后,我将提问他们收获了什么,由同学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的内容,我给予补充评价。同时让同学自己谈谈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合作交流,并能通过反思来更好的巩固本节的知识。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学生回家思考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有理数加法来解决的问题,编写成题目并解答。这样有利于解决这节课的难点。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的方法是线索式(方法),遵循简洁、明了、大方的原则,能很好的为突出教学重点服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理学部分的一个重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贯穿本章始末,所以这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

2.对 “力的合成”所遵循法则的研究,需要运用以前所学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这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对学生的迁移知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运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

(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学生是高一学生,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由书上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进行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如何进行实验?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教师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两力的合成,为学生的探究作铺垫。然后让学生讨论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B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样知道D力的方向怎样确定

对四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印象开始清晰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以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画出分力所夹的对角线,看看合力与对角线是否重合,汇报结果,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 (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4、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1、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

2、阅读课本63页两图,强调: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5、课堂互动

带同们玩一个游戏,准备一根绳子,两边分别站着四五位同学,同学们分别往两边拉,教师在绳子的中间轻轻往自己这边一拉,两边的同学都被我给拉过来了,让同学们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并加以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时间,作业量控制在一般学生15分钟的时间,因此,作业为课后第二题和自作合力随着分力的方向变化而变化的演示教具。

教案 篇7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这一课被编排在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体现了新教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编辑思想。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感》,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感。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参照物,教学《夏感》这篇散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握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1、第三单元的任务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2、本课的作用:本课是承《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写景文章后的一篇自读课文,由于七年级新生对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接触较少,对景中情,情中景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感悟春冬季节特点之后自主感受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但对于文本的感悟,他们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语文优美,饱含情感,描写景色特征细致,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出示幻灯)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从而生发责任感,使命感。

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劳作农民的赞美及对炎热生活的向往。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创设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3、拓展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拓展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这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多媒体播放徐怀钰的《你约我在夏天见面》,感知夏天的美妙。

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引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南国之夏如此美丽,北国之夏又是怎样的呢?走进梁衡的《夏感》)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质疑:学生速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 解疑:多媒体出示,扫除文字障碍。

3、找学生朗读课文,出示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提问:夏天的特点出现在文章的哪一段?学生回答:第一段。

追踪提问: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总领全文。由此,分析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

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归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三)研读文本,感受语言魅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分析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1、齐读第二段,出示问题:找一找,这段中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继续提问:在作者描写景物的句子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语言特色:对比手法、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2、找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出示问题: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什么颜色?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梁——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出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都在忙什么?忙到了什么程度?

学生自由回答: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反复),感受人们在夏天的紧张、急促。

4、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

学生回答:赞美。引导学生分析本段的写作方法?(对比、欲扬先抑)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体会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加蔷薇一院香。

明确归纳: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小练笔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六、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